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来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政府职责;中国农村;空巢老人
1 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现实问题
(1)经济来源。农村空巢老人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即经济来源。一般情况下,空巢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非正式供给,包括家人和亲戚的供给,而并非正式的供给体系供给,如政府部门等。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甚至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劳作,以获得经济来源。调查发现,农村在养老制度方面,并不十分完善,其本身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无保障,而且除外工作的子女难以改善家庭状况,空巢老人不愿意为子女们增加经济负担,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来源更为紧张。另外,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还和子女的供养能力和供养意愿有关系。农村空巢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生活贫苦。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是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2)生活照料。随着年龄的增加,空巢老人有着越来越强的依赖性。生理功能弱化,需要照顾,而在照顾空巢老人方面,尚无完整的体系。老年人群本身自身肢体行动不敏捷,如果老年人群长期自己生活,无人照料,则在生活方面会产生多方面的问题。现实生活中,老人们通过和老伴的相互扶持,使生活得到满足。
(3)医疗卫生。人体衰老后,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加大。农村在医疗卫生方面,尚不十分完善,医疗环境差,病后难以及时治疗是农村医疗的现状写照。老人们收入低,经济来源有限,加上隔三差五的生病就医,使得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更见窘迫。
(4)精神供给。老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对精神生活的质量十分在意。对于长时间独自生活的老人,其对生活目标不明确,容易引发多种病症,以精神空虚、孤独难耐等为主要表现。虽然现阶段的科技比较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然而,依然未能改善老人们同孩子们之间的联系。精神需求是老人们的第一需求。
2 政府职责视阈下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策略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需要政府承担起自己管理和社会责任。社会要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空巢老人目前局面。通过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城市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善老人们的生活状况。老年群体是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积极开发老年群体的潜能,提高代际互助关系,可以使得空巢老人转变为健康的、快乐的、积极向上的空巢老人。现阶段,新农保的实施,不同养老模式的推行等,均是实现互助养老的制度基础。当然,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完善,将年轻群体也吸纳进来,效果将会更好。
(1)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保障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完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政策,对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完善农村的养老制度,完善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
(2)建立农村社区养老保障体系,是保障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直接措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适应老人生活的各项活动、健康服务等,使得老人们精神生活有所改善。生病后有地方医治。
(3)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加大执法力度,保障老人们的合法权益。我国已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对老人们的权益维护、家庭赡养等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民政、社会保障等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调研,及时发现这些法律法规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制定更加全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并推动其不断完善。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财政投入和宣传力度。政府应调整财政结构,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在确保老年人基本物质的同时,加强尊老养老方面的宣传力度和强度,形成良好的社会孝道人文环境。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之一。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站在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度积极改善现状,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利益迫在眉睫。相信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庄桃李.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基于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对比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1).
[2] 孟传慧, 田奇恒.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现状及服务体系构建探讨[J]. 价值工程,2014(7).
1、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农村地区,基层管理队伍不大,其管理水平与素质也有待提升,多数为村中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现代化科技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从领导方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带领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发展。
2、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村民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日常开支庞大。除了用于子女教育上,家用电器,住房条件都有很大需求,而这也是不菲的支出。
3、农村地区人口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由于受地理条件、交通水平的限制,视野不开阔,缺乏冒险精神,顾忌比较大,难以全副身心对新事物投入。另外,接受高新科技能力差,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科技生产力带来的方便,科技转化率比较低,致使先进科技与农业发展脱节,农业发展缓慢,基本上维持着原有水平和管理模式。
二、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应当明确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任务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从而统揽“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的工作。把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目标。把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大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可依靠的体制。使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更加完善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保障制度更加完备,经济文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不断增强。其次,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念,不断推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转型,逐步改变农业方面对现代化资源利用的情况,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农村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使所有资源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村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村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走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科技贡献率,把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强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率,将产品增收从加大成本方面向加大现代化科技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式跨越。
2、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让村民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化的发展经济,永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可以逐步缩小与现代化的差距,带领村民找到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会对现代化科技进行运用,增强科技转化率,了解发展的大方向和外界经济发展水平,横向纵向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进行研究的意义
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只有首先对当前时期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明确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研究当前形势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3)研究当前时期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农村;新型;养老保险
一、我国老龄化问题概述
作为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在我国人口比重占有相当比重。统计报告指出,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10%。预计21世纪中期,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占届时全国总人口的20%。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呈现出与发达国家城市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相反的特点,我国农村老龄问题尤为突出。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09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65.82%。因此,设立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解决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养老保障问题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核心问题。
二、我国传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根据养老经济支持的不同来源,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分为自我供养,家庭供养和社区供养三种模式。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供养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社区供养及自我供养,因经济来源的不稳定性,在农村养老模式中占较小比重。
(一)自我供养
即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主要是以土地为保障)以供养自己。以这种供养模式养老的老年人,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得以满足之外,同时从自己创造的价值中获取一定的精神需求。另外,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资源,由消费人口转化为了生产力,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这种供养模式普遍存在于低龄、健康的老人群体,且具备谋生所需的必要物质条件,如土地、生产技能、积蓄等。所以,这种养老模式不具普遍性。
(二)家庭供养
家庭供养是我国传统观念中普遍认可的养老模式,即以血缘、婚姻或抚养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中可从事生产的人口(通常情况下,即子女)赡养老人,这也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供养模式。老人除了在物质层面得以保障外,在精神层面也得到传统观念所看重的“老有所养”和“天伦之乐”的满足。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4-2-1”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结构,子女面临着双方家庭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供养压力,家庭供养模式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在农村,子女对老人的抚养能力的缺失,逐渐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由于传统的以土地为依仗的生活模式开始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力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家中老人的照顾和供养逐渐失去保障。因此,家庭供养模式在当今中国社会形态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三)社区供养
社区供养即集体供养,其供养主体是地方性社区或集体,在实施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农村社区(集体)养老辅助保障制度:该制度主要运用于1949年到1955年,基于我国农村互助合作社的集体生产模式,将以家庭为单位的供养责任部分转移到了以合作集体为单位的供养方式,对家庭养老模式起了辅助作用。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导致了集体经济模式的瓦解,该制度也失去了立足的基础而逐渐消逝;二是“五保”老人供养制度:即由国家和集体保障农村的“三无”老人/残疾人(无人赡养,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衣、食、住、医、葬这五项基本需求的制度。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指出:农村五保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拨出;地方有集体经营收益的,可从中安排资金用以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社区供养制度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社区供养制度很大程度上受地方财政制约。地方性经济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社区供养能力的强弱;二是五保供养制度的供养对象主要集中在“五保”人群,而不能覆盖其他有需求的农村老年人群。另外,我国现行的社区供养制度,更多是经济层面的供养,而忽略了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满足的保障。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形态的巨变,探索和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传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作为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政府将给予大力的支持。不同于传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筹资模式,新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二是新制度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待遇方式。以本地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设立缴费基数,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缴费比例,由参保人员根据自身承受能力自行选择。此外,对基金账户的管理进行规范,纳入财政统一管理。
三是新制度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了基本一致,通过调整缴费基数,可以基本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立足于“惠民”,以国家、政府为责任主体,针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提供可行性对策。该制度的推广必将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其生活水平,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同时,有助于缩减城乡差异,减低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性,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践中的挑战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投入实践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前,我国所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依据是基于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修订而成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远远落后于现实中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个地方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无据可行。
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政策支持的滞缓,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农村保险水平偏低
根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农民缴费标准为2-20元/月,共设10档。执行过程中,农民多选择按最低档2元/月缴纳。则10年后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额为4.7元,15年后为每月领取9.9元。所获金额难以解决养老问题。
(二)政府补贴实施情况差
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所规定的筹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应当由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承担。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集体补助和国家补贴并没有真正得以保障和实施。
(三)保值增值实现难
为控制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在专业银行设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专账专管,专款专用。养老保险费只能用于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不得进行其他的直接投资。如此单一的投资渠道很难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第一,现有工作人员不足,办事效率不高,业务能力不够满足逐渐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管理工作的需求;第二,基础办公设施不齐全,包括自动化办公设备的缺失及各类表、单、账、卡、册的文件管理系统不完善。
五、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应对我国农村地区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话题的主要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繁荣和谐的人文社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主要因素:
(一)加强政府的主体作用
养老保障是一种政府行为和社会保障政策,必定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为责任主体,开展和推动养老保障,以确保国民生活和利益的基本保障,是政府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实现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1.政策引导: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政策用以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实施;
2.制度建设:政府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的安排中央/地方等不同层面的经济职责作用,结合现有的养老保障措施,推动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法律保障:政府需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完善合理的法律依据,明确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帮助规范该制度的实施和管理;
4.经济支持: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薄弱的前提下,政府的财政支持是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实施的重要经济来源;
5.舆论宣传:通过政府的舆论影响,从精神建设层面宣扬养老意识,引导人民的敬老、养老的正确价值观。
(二)完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管理措施
除前述政府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在政府的政策辅助下,结合多种渠道筹措养老保险资金。同时,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组织机构,引入第三方先进管理模式,加强监管机制,切实保障筹措来的农村养老资金的管理运营并提高其保值增值作用。
(三)提高养老保障意识
通过各层面的传媒宣传,提高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意识,从而提高其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使农民明确认识到该制度的必要性和保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多来,卢清华,马柳颖.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S1).
[2]沙玉霞.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关键词】新时期 农村经济 发展
自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国经济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农村相较于城市发展较为落后,受到地理环境较为偏僻,交通状况不够便利,老龄化较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在新形势下,要深入分析出现这些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出现的原因,采用合适的鼓励政策进行扶持,引进基层管理人才,壮大管理队伍,使农村经济能够快速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人口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土地上的农作,种植经济作物获益。虽然我国现在在向工业大国转变,但是在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主要还是靠农作物的种植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天气状况也对种植作物的种类有影响,作物的收成好坏受天气影响很大。土地种植对我国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工作,那会对我国的经济体系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土地种植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开发新品种,增强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新的播种方式,靠机器设备进行播种收割,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技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生产落后,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十分严重,靠种植农作物收获的利润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较大,而且在种植收获时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收入少且非常辛苦。这种状况导致了很多农民选择放弃土地种植进入城市打工,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的人才和劳动力都向城市流动,会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缓慢,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于是农村的发展陷入了发展落后,年轻劳动力和人才外流,农村发展更加缓慢的恶性循环。
(三)农村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制约思想解放
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靠大量劳动生产力的支持,还需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带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人们接受足够的教育,提高知识水平,思想上才会获得进步,能够更快的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高素质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学,对先进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更是少之又少,他们的日常工作情况都是靠祖祖辈辈流传下的经验进行,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农村的经济当然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如今社会竞争力日益激烈,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一)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发展
只靠种植农作物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过大,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的经济收入。生产结构单一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开发多种生产模式,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大仪器设备在农业种植方面的应用,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对农业种植实现科学化管理,也要促进农林牧畜业的均衡发展,使农村的生产结构多元化,提高应对恶劣环境天气的应对能力,受天气因素制约的影响减少。
(二)政府制定惠民政策,加大基层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生命力。免征农业税,减小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减小农民的负担。还要对认真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农民进行耕地补贴,刺激农民的劳动动力,以更加积极地态度投入到生产中。给农民充分的权利对土地进行支配和处置,从而有助于农民根据当地的特色和地域特征选择种植的农作物,发展地方特色,提高农作物收益,促进农民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建立起新型的农业种植体系。
(三)加强农村的教育建设事业,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
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在农业种植和生产结构调整方面不具有创新性,主要是延续祖辈传下来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不利于农村的建设向现代化转型。要加强对农村的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对农民进行科学理论宣传和教育,使农民充分了解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和农业种植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鼓励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促进生产结构的多元化,创建新型的合作经济模式。促进农村的生产高效化,以点带面,扶持重点产业,带动其他次要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集体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力。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日益先进的现代社会,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也应该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农民的生产强度,提高农作物生产质量和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引进管理人才,带领村民有目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新时期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樊丽英.赵立军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如何快速发展[J].才智,2014,(07).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物联网等在默默的改变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协调农村与城市平衡发展的关键纽带,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的深入,信息技术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改善了农村的生活以及丰富了农民就业的途径,尤其是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终提高了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分析农业和农村信息以及二者的联系,对于我国将来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业以及农村
我们在进行进一步探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农业和农村的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 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两者内涵都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对二者的建设中,忽略任何一部分都会使得两边的发展困难,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建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
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 农村 养老保障制度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也日渐严重。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逐渐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如今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障制度在农村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旨在促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进入21世纪,中国便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中国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变迁等社会现实,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农村公共福利产品供给不公、农村养老机制发育不全等问题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保证农村老年人福利供给,解决农村养老困境,便成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口特征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的10%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27.4万人,占总人口的7.10%。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到本世纪20年代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3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从文化水平看,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当前农村老人中未接受过教育的占5l%,小学文化占34.7%,初中文化占5.3%,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0.2%。从家庭结构看,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数,占农村家庭户比重的22.02%;其中单身老人户所占比重为2.36%;一对老年夫妇户所占比重为2.26%,隔代老年户所占比重为0.46%。
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种,即老人自己的劳动收人以及子女供养。从劳动就业状况看,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为65.85%,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高达76.32%,60岁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4.06%。在老人的经济来源中,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46.8%;子女供养所占比重为29.3%,社会保险和救助只占老人经济来源的3.2%。
在养老福利产品供给方面,政府没有对农村老人提供其它福利供给支持,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2006年底参与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537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06%,领取养老金的仅有35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 06%,领取养老金的仅有355万人,占农村老年人人口的6.6%,除居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老年人难以享受到养老金保障。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传统上我国农村的养老一般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村的家庭发挥着照顾老年人的衣食起居和进行精神抚慰这两个最重要的养老功能。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决定必须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比如,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家庭规模缩小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的矛盾等越来越突出。
1.家庭养老保障机制呈弱化趋势。由于农村中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首先是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如今,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土地的流转价格越来越低,在有些地方,经营土地甚至成了农民的绝对负担。其次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负担加大。如今我国的家庭出现了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也就是一个小孩要抚养六个老人。像这样的家庭结构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只能使老年人生活贫困,年轻人不堪重负。最后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无依无靠。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第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脱离实际。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在农村几乎是一个模式、一种制度。第二,制度设计有缺陷。一是缴费方式问题,完全依靠个人缴费,缺乏财政投人和政策倾斜。二是基金管理和运营间题,基金管理一般以县级管理为主,管理手段落后,没有统一的、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严重滞后。1992年12月推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来,到2003年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5427万人。并且,当前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制绝大部分只涉及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关注很少。
3.社区养老机制薄弱。第一,从整体上讲,老年服务体系不健全,仍属空档。最具有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而且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供参观用的“展品”。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等没有建立,甚至许多农村还根本没有这种意识,一切都还由家庭承担。这种服务体系很难满足农村老年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要求。第二,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保护。先行农村社区建立程序不明确,既没有专门机构,也没有形成制度,使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监督不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由于子女的不孝导致的赡养案件日渐增多,致使农村“空巢老人”的权益得不到维护。
三、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制约农村养老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人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人,壮大农民经济实力,减轻农民负担,才能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2.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农村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未来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将越来越困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在农村建立养老社会保障的原则:一是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保障人民晚年的基本生活为宗旨;二是由国家制度作保证,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带有一定的制度强制性;三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和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
3做好制度和政策的宣传工作。农民对新出台的政策规定一般不会主动地关心,这就有赖于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今后,我们应该主动地将所有的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而不是被动地等他们加人,这样才体现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和福利性。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障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
(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养老的传统模式和主导模式,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和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在观念上,我们国家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约束力逐渐减弱,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备,出现了道德缺失地带,孝敬父母的传统观念,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日趋淡漠。 其次,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现象突出,赡养和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减少,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且,随着农村人口流动的加速,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女远离父母,外出打工,无力承担赡养父母的重担。
(二)土地养老功能持续弱化。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养老方式,主要体现在为农民提供就业生活和养老保障。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在不断增加,农民经营土地的收入在逐渐减少,而且目前我国农村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仅仅靠土地的收入已经难以满足农民养老的基本需要。另外,土地保障功能的实现必须要有劳动力的附加,农民一旦失去劳动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对老年人来说,其恰恰缺乏劳动能力,所以,老年农民单靠土地无法达到养老目的。此外,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田被征用,失地农民群体不断扩大,这些人获得的补偿金比较低,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又失去基本的土地经济来源,其养老同样得不到保障。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虽已确立,但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水平偏低。其次,我国当前的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偏小。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对象是城镇居民,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着参保人数少,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大量农民仍然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边缘化。第三,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呈现城乡二元化的特点。国家在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上重点倾向于城镇,主要以城镇人口为保障对象,城镇地区的老年人口退休后多数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和保障。而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老人还是主要以子女供养、自己劳动收入、配偶供养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二、农村养老保障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落后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农村经济基础总体上还较薄弱,抗风险、抗灾能力差,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对于这部分收入低的农民来说,由于其自身收入尚无保障,其年老父母就更难得到很好的赡养。贫困的持续削弱了家庭对老年人口的经济支持,家庭养老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因此,目前我国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政府责任的缺失。首先在经济责任方面,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们国家农村养老还主要依靠个人或者家庭,尤其在农民养老保险金投入方面,现有的政策还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缴纳为辅,国家给予以政策扶持”。这就导致在推行养老保险的过程中,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其次,政府的监管责任缺失。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养老保障资金由当地的民政部门单独管理,征收、使用和监督权集于一身,特别容易造成养老保障基金运营管理的漏洞,出现贪污侵占现象。可以说,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中相关责任的缺失,是导致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缺少规范性和持续性的直接原因。
(三)城乡经济二元化政策的影响。城乡经济二元化的政策,使得中国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养老保障制度上,就是城乡之间差距甚大,即城市职工的高水平社会保障与农村人口的低水平、甚至是缺失的社会保障并存。可以说,正是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政府在养老政策上对城镇的倾斜,才造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滞后的不利局面,阻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
(四)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的立法仍然相对滞后,在我国有关农村养老保障的政策、法规中,至今没有一部由立法机构出台的社会保障法以及专门针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农民养老保险法。现有的几部关于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法规也不尽人意,其中的内容多从宏观角度规定养老保障实行的原则,缺少具体实施方面的规定,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时找不到比较有力的立法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把办法确定为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三、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
当前我国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具体看,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养老奠定物质基础。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有物质基础做保障。当前,针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我们除了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之外,亟需解决的还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及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只有农民自己手中有钱了,才能保证家庭养老作用得以发挥,也才能使农民的养老保险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为此,就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千方百计加农民收入。
(二)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再造土地的保障能力。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这为家庭养老制度的实行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从长远的观点看,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进步,养老方式必然将由家庭向社会过渡。但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原因,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政府可以从制度建设上鼓励农村家庭养老,例如给予税收政策的优惠和适当的收入补贴。
(三)构建城乡融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协调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实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保障方面也是差距巨大,导致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很不平衡,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构建城乡融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迫在眉睫。可以根据地区的差异和农村居民的非农化程度,采取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逐步推进、由重点群体向广大农民逐步推进的策略,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梯次推进”,逐步从完善政策、规范操作、监督制约等方面,构建城乡融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四)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扶持力度。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社会,是以社会运作的方式实现的。而能够代表社会、管理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在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时强调个人应承担义务是对的,但不能以此为理由推卸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针对目前集体补助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应当考虑如何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鉴于目前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城乡差别还比较大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中央财政低水平全覆盖,省级财政按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程度列入政绩考核指标,切实调动地方政府扶持农村养老保障的积极性。
【关键词】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改善
一、前言
在农村经济统计的工作中,研究农村的经济状态主要是通过三种方法:归纳、收集、统计,然后通过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对每一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存在的一定规律性进行深入研究,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包括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因此其也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改善,找出合适的对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以及对我国的长期发展目标非常有利。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意义以及必要性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包括了工农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调查分析,对采集的经济信息进行监督以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进行提高,同时需要用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作为基础,以合理的方式运用到农村以及农村居民的发展当中。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城镇中的企业单位给予经营指导,居民可以根据指导改变自身经营战略,达到实现最大利润的目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首先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用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确定的,根据统计数据能够看出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规模,同时还能看出农村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其次农村经济政策的基础就是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工作质量,经济政策的时效性是由农村经济的统计数据决定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根据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作出客观预测,有效避免经济改革的盲目性,使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工作的影响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其会影响到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人均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变动的影响,但是与干部的个人利益是挂钩的,所以就出现了政府干部忽略实际情况,进行盲目的业绩虚报,导致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大大下降,真实性与准确性严重缺乏。
(二)缺少资金使统计工作开展受阻
农经统计工作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才能够顺利开展,但是目前政府机关并没有将统计工作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没有给农经统计工作资金支持,使得统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出现工作停滞。同时因为没有经济支持对人员的集体培训工作也无法顺利进行,统计工作人员没有受到过系统科学的培训,专业技能停滞不前,直接影响到统计工作的质量。
(三)统计工作方法落后
目前在我国的农经统计工作中所运用到的方法是老旧的,但是时展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统计工作也随之变的复杂多变且项目众多,大大增加了统计工作的难度。为了达到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目标,必须要对统计方法进行完善、创新,但是现在的农村管理层没有接触到新鲜的方式方法,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评价体系存在孔雀,很多技术方法难以实现的统计项目就采用估算的方法,缺乏严谨性、全面性。
(四)统计工作的项目多,难度大
农经统计工作具有项目多的特点: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农村负担情况、农户、企业基本经济情况等等。农村统计工作本身具有很大的难度,同时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来源是城市,而农产品的忠烈也会使销售渠道变广,使农经统计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
四、关于提高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
(一)重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
因为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工作的不重视而导致农经统计工作中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对农经统计工作没有足够的人士,态度消极以及工作不积极,大多为了自身业绩对统计工作随便应付。因为农经统计工作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摆正态度,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并将统计工作上升到法规的层次,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负责农经统计的部门也应当争取更多的自身权益,对自身部门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且协助政府部门解决经济问题,找到部门存在感,体现自身的价值,更好的做好农经统计工作,提高其质量。
(二)增加资金投入
农村经济具有项目多、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预计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农经信息网络服务中心,从财经预算中申请专项资金来监理这个体系,帮助提高农经统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在计算机设备、人员培训、工作环境的改善以及登记账册等多方面进行加强,特别是统计工作业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但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相关部门应当对此制定相关经济制度,设立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专项资金,为提高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服务。
(三)提高人员素质
统计业务人员是统计工作中的执行者,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他们能够直接影响到农经统计工作的结果与质量,所以对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服务意识的提高是是势在必行的。关于提高人员素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安排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工作协调、报标方式的协调等;部门内部应当经常开会,以开会的形式进行不定期培训;给统计工作人员发放统计知识的册子,要求他们随身携带且随时学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统计工作较为成功的地点进行了解,然后组织当地一线业务人员去参与他们的统计工作,借鉴他们成功的工作经验来充实自身,达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目的;还可以让那些具有一定统计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到统计现场帮助进行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知道。此外,业务人员自身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优化统计方式,积极提高自身综合专业素养。
(四)提高农经统计的现代化水平
在目前的农经统计工作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准确率与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以系统的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农村经济的统计数据系统化,促进农经统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通过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计算,可以有效避免人工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情况,提高数据准确性。
五、结束语
目前,尽管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步,但是其中还是有部分瑕疵存在,比如行政部门的干扰、没有经济支持开展工作、工作的方式方法陈旧等等问题。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对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并解决,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设立专项资金,晚上软硬件设备,组织培训提高人员综合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实现农经统计工作的价值,提高其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3,(12):61-63.
[2]陈德军.现阶段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其改进措施[J].企业导报.2013,(09):56.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86-02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住条件明显改善,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却不被重视。为了解高碑店市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制定农村环境卫生规划提供依据,现将我市调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按上一年人均纯收入分层,随机抽取我市5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4个村,每个村抽取5户,共100户农村居民,开展环境卫生学调查。
12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户一般情况、家庭饮用水、家庭厕所粪便处理、家庭垃圾污水处理、庭院室内卫生、厨房卫生等。
13调查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规范本次调查方法和标准。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2结果
21调查户一般情况
211调查户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户分布在20个村,20个村总户数5739户,调查100户,占总户数的174%;农村居民调查户人数在2-11人之间,户主年龄在28-76岁之间,全部为男户主。20个村总人口34413人,其调查户家庭人口451人,占总人口131%;常住人口数422人,外出务工人数29人,外出务工占调查人口的643%。所有调查户99户为汉族,1户少数民族。户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6700%;小学和高中以上的分别占18%和13%。
212家庭年纯收入及来源100户农村居民中,家庭年纯收入在05-80万元之间,家庭收入05-09万元的有25家,家庭纯收入以10-20万元之间的户为主,占4600%。其中有4户家庭收入在50-80万元之间。家庭收入来源有6种情况,以农业收入为主,占56%;农业和外出务混合收入的户占25%。调查户上一年不同经济来源收入统计,收入在10万-30万元以上的,各收入来源之间没有差异的分别为x2=191,P>005;x2=268,P>005,见表1。
213调查户不同家庭人口上一年医药费支出情况调查,每户2-3口人,支出医药费02万元以上的占4595%;4-6口人的占5882%;7口人以上的占6000%,见表2。
22调查户饮用水调查户饮用水源均为井水,分为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方式2种。集中式供水38户,占调查的3800%;分散式供水62户,占调查的6200%。集中式供水户用水量在3-10t之间,分散式供水因未安装水表,其用水量在3t左右。
从饮水习惯看87%的家庭均喝开水,仅有600%的家庭喝生水,另有700%家庭饮用桶装水。
23个人卫生习惯及家庭卫生状况经调查有9300%的家庭能做到饭前洗手,至于便后洗手限于农村条件很难做到,尤其是下地干活很难实现饭后洗手。家庭庭院及室内卫生干净的分别占3800%和4300%;家庭卫生状况一般的在半数以上,差的占极少数,见表3。
24调查户垃圾及污水垃圾来源有生活、养殖、餐厨等;家庭产生垃圾量5公斤/日及以上的占4600%;处理方式有随意丢弃占2700%;定点收集占7300%。家庭污水来源有生活、养殖2种情况;排放方式有8000%随意排放,排入坑塘的占4000%,而排入管道的仅有800%。
25调查户厕所及粪便处理情况调查户厕所有5700%是卫生厕所(包括水冲式、双瓮漏斗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等),有3100%为非卫生厕所。有关厕所位置、厕内清洁程度、是否有臭味和苍蝇及有无粪便暴露等情况,见表4。
3讨论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住条件明显改善,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却不被重视[2]。
本次我市农村居民100户环境卫生现状调查表明,农村居民户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纯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占5600%,但外出务工也是家庭经济收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饮用水源均为井水。自家浅井水供水不排除农村居民饮用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饮用水安全尚得不到保障。
农村居民厕所有5700%是卫生厕所(包括水冲式、双瓮漏斗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等);非卫生厕所31户,占调查的3100%;无害化厕所粪便处理方式11户,占1100%,低于全国31%的普及率。垃圾来源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中随意丢弃27户,占2700%。家庭污水来源中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中,随意排放80户,占8000%。庭院室内厨房卫生状况中庭院、室内、厨房卫生一般情况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家庭厕所超过七成以上设置在户外,厕所造价相当低廉,部分厕所已使用了几代人,厕所环境卫生差,调查时发现粪暴露,苍蝇飞窜。随意丢弃垃圾和随意排放污水现象普遍[4];庭院室内厨房卫生状况一般情况占相当高的比例,农村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尚需得到改善[5]。
经调查可以看出高碑店市农村居民环境卫生一般,环境卫生质量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碑店市地处平原,人口54万人,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二是高碑店市在“十一五”期间由国家资金投入用于无害化厕所改建总资金投入的不足,根本无法保障农村居民厕所改建所需的经费。三是乡村经济落后及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四是调查的农村居民中,大部分家庭收入仅靠农业、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调查发现25户家庭全年经济收入不足万元,而有5300%的家庭全年支出医药费在2000元以上,因病致贫的现象依然存在。8500%的户主仅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环境卫生意识淡漠或环境卫生知识缺乏,长期养成使用不卫生厕所和乱倒垃圾、污水,导致居住环境脏、乱、差。
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6]。解决农村集中供水、污水排放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当务之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居民充分意识到环境卫生是决定生活质量妤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田晓亮,潘彦利关于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环卫科技网,2011-09
[2]陈国良淮河流域部分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3]胡运清,彭柳明,滕波,等溧阳市部分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卫生学杂志,2012年02期
[4]李馥程,孙继东,赵艳华,等2011年北京市怀柔区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2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