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儿童本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儿童本位,不是将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把孩子看作“孩子”,把知识铺就一条可以任由孩子自由踩踏的美丽通途。这条通途,通往美丽智慧世界和精神高地,这样的教育,才是如叶澜教授所期待的“育生命自觉”的高境界的教育。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儿童视野下的“思维体操”活动。通过各种适合孩童的,甚至伴有童话般、诗意般数学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究中,形成了以下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把握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开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通道

1.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其他不同的原因,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课堂过后就能将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并能轻松地举一反三地应用和理解;而有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并不能将知识很快吸收。如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数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2.变通――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解题、考试,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书呆子。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知识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武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学中,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能让学生开拓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予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习惯――提升思维能力的延伸点

这里所提及的习惯,指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体到数学课堂上,这里的“渔”就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数学思维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有了数学思维能力做后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把练习题解出,还会自觉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在熟练解题之后开拓自己的思路,对其他类似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就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持数学思维能力特征,开发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资源

1.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清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都知道,在小学生时期,学生正处于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虽然是懵懂无知的,但确实充满创造力的。在完成了具体的功课和解决完具体实际的问题之后,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总结和归纳。

2.严密性――让孩子“钻”在其中

在“三维目标”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孩子的求是态度、求知情感等等,在此,都可以得到培育和提升。但是,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万不能与严肃性混同,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孩子,应当允许他们犯错,暂时说得不严密,算得不严密,做得不严密,也应该宽容他们。儿童本位的教学,就是要把孩子们当孩子,要引导他们在数学王国里抓住手中的藤,让他们心无旁骛地顺着藤去摸数学这个“瓜”,这就是一种“钻”。有了这种“钻劲”,孩子们就是在摸索数学逻辑游戏的规则,也是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当他们亲手摸到“瓜”的那一刻,天真无邪的孩童自然会喜形于色。

3.多样性――让孩子“心”在其中

儿童本位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让孩子会演算,会丈量,会目测……更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无处不数学,生活有时需要严谨的推演,有时需要智慧的估算……灿烂的生命中,需要用宽容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生命河流的宽度,需要用严谨的尺子去测算自己生命品质的高度。或许,孩子们学会这样的数学思维,就会时刻受用,终身难忘。

三、把捉数学教学活动特性,开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舞台

1.架设梯度,呈示数学教学的意味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应用题时,可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和公式,引导学生求得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者改变题干或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在教授基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显示数学教学的趣味

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彻底放松,从而放飞自己的思想,让数学思维得到合理的建树。反之,如果一个严肃、死板的教学环境,只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他们的思维只会紧紧地跟随着老师走,创新的火苗一旦燃起就会熄灭,更别提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了。

第2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儿童美术 创新思维 培养

一、现代美术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培养的必要性

(一)美术是什么。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张、颜料、画布、木条、金属、石头等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塑性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以反映画家客观及主观世界感受的艺术形式。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总的可以分为:观赏性美术和实用性美术。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是因为其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二)儿童美术创意的特点。儿童美术虽属于美术范畴,可是儿童的年龄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儿童美术创意的独特特征。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特性之一。而创意是通过具体的创造活动和作品来表现的。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Victor Lowenfeld)指出:“创造性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是一项天生的直觉,它是我们解决和表现生活困难的主要直觉,儿童尚未学习如何去使用它以前,就懂得使用。”任何艺术的学习首先应该是模仿,创新思维是指在艺术劳动中,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处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活动,创造出超越或高于原型的艺术作品。它的根本特征也就是在原有的事物活动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在对事物处理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进步和超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形势下人才观念的更新,培养儿童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使命显得更为迫切。

(三)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美术是一门讲究个性和特点的学科,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一件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艺术成就,而艺术成就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世界上只有一个蒙娜丽莎,无论你模仿得多么逼真,它的成就也只属于达芬奇。作为艺术家要想达到一定高度,就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除了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技巧,还要有自己个性和新的思维、主张。只有将技巧和创新能力两者完美结合来完成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由此看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儿童掌握描绘事物的理论和技术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儿童的美术活动大多是建立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上的,故形成娱学结合的学习模式。作为我国发展态势良好的儿童美术教育形式,是有必要向国外借鉴及学习的。

二、传统美术教育中阻碍儿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如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但是,受长久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仍然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条件,对儿童传授不同的绘画技能训练和美术理论知识。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缺乏创新,抑制了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我国目前大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和“一言堂”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依照教材或是给儿童一幅画或一个素材,来教儿童如何画,为了使儿童更好的掌握某一绘画技巧,不断在课堂上进行重复演练。这样单一枯燥与儿童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的教学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上面讲,儿童在下面听,教师处在教学的主置,儿童的思路需要跟着教师走,且教师所说的话一般是不容儿童质疑的。主要的授课形式就是教师画什么,儿童跟着画什么,而且必须要画的和教师一样或接近,否则就被认为是教学 “失败”。另外儿童所画的作品评价也是根据教师一个人的标准和眼光来评判,这种专制型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儿童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知识、质疑知识,缺乏探索和求异精神,不利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我国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是在教室中进行,让儿童画一些静物、道具,或者按老师要求依葫芦画瓢临摹一些作品。这些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已经滞后于当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跟不上新的美术思想和潮流。且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贴近大自然,儿童的思维也好像被带上了枷锁,很难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独特、新颖的作品,也会僵化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美术教育中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儿童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才会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新的知识。那么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应该选择有利于激发儿童求知欲、触动儿童好奇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内容,然后运用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也就是说,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照本宣科,而是对整堂课进行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儿童都参与进来。基础绘画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让每位儿童都画出同样的画就显得毫无意义。比如:老师在给儿童上欣赏课或是介绍新的作品时,可以采取用视频介绍作品、放一些合适背景音乐,介绍完后让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刚介绍的作品与自己最了解的一个流派做比较,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教学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儿童不但调动了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会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探索求异精神。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是不可以复制的,同样,儿童的创新思维也不是老师能“手把手”教出来的,有时候,创意就在某一环境或某一个点上突然出现。这种出现需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来滋生,所以只有老师与儿童达到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激发儿童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个性。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有时候还要突破权威,培养儿童大胆求异的精神。对知识提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探索,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另外,在作品评价方面要进行拓展,比如,先让儿童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意境,在实践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然后o自己的创作成果打分。再让同学们用儿童自己的眼光,对各位同学的作品作出评价。最后老师再作出全面评价,从学习态度、能力、绘画技巧、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挖掘儿童的闪光点。适当、正确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儿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以后作品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扩大儿童的欣赏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儿童的欣赏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和了解更多艺术形式、风格和流派,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作品,创新作品。不但要学习国内古典绘画,也要接受国外新的艺术思想和流派,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从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美术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学科,而且是一门体现艺术、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不但要学好美术理论知识,还要研究和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给美术领域带来的影响,为自己创新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形式,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们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有欠缺。对于这些棘手问题,美术教育界已正在寻找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我们不能用一时之法解决所有问题,而应该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用发展的眼光跟上潮流变化,用创新意识去解决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冯显荣)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魏勇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世琴.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2(24).

第3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能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虽然能力离不开知识和技能,但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一个人已根本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因此,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及运用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方面。

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使学生能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成为一位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一般来讲,人的能力包含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一般能力是指个人在许多基本活动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美术能力的培养应既注重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特殊能力的培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多地注重了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绘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一般能力的形成,更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美术教育目标指向的转变。同时也是我们广大美术教师的努力方向。

就儿童而言,其美术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相应的美术专业能力,如,色彩感觉能力、空间比例能力、造型能力、感知能力、美感能力等。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基础,要使儿童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深入性和独特性,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法、多思路地展开对生活与自然的观察活动,获得表现的灵感和方法。可以说,美术的创作活动都是从观察活动开始的。

形象的记忆能力是美术活动的前提,要不断地丰富儿童的形象储存,让他们积累丰富的美术知识和经验,这不仅包括对优秀美术作品的全面记忆,也包括生活与自然中的各种形象,使儿童能在开展美术活动时,较容易地在脑海中提取形象素材,即时闪现各种记忆的图像、知识、经验和情感符号等,从而为美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美术创造最重要的保证,艺术离不开想象,人的思维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创造活动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形象思维是美术活动主要的能力基础,它帮助儿童在脑海中展现画面,寻找情感媒介,把握空间、比例、材料、色彩等关系。

儿童绘画是通过感觉、知觉、想象等心理活动展开的,并以情感抒发、创造培养、人格完善作为最后的价值体现,整个过程以多种能力的综合活动来完成,在不断的美术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结构。因此,注重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教育的目标,又是各学科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必须创建有益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美术实践活动,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式地进行活动

因为人的能力只有在反复的、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如,色彩感觉能力,一个很少接触色彩的人,根本谈不上对色彩的认识和作用,只有不断地通过观察比较、写生分析、欣赏鉴别等,才能感觉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感觉色彩的情感与个性等魅力。因此,要让儿童在不断的涂画、玩做、看说等美术活动和情境中去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同时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的实践品尝中得到了积累和丰富;要为儿童的美术活动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材料,如,实物、图片、作品、音像等,通过尝试与体验活动,激发兴趣,大胆主动地进行探求活动;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情境,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活动引进课堂,鼓励儿童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美术创作。

二、注重教学策略

教师要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不直接告诉方法和结果,而是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获得学习的结果,因为儿童自身都具有各种能力发展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儿童主动地学习,这样对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画好了范画,这样对各种作画要求和创作思路都作了详尽的介绍,这种教学方法下,虽然学生作业整齐划一,体现了一定的“水平”,但这种模仿性的“水平”极大地压抑了儿童自身创作的积极性,阻碍了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个性发展

第4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智障儿童;数学;积极思维

根据弱智学生认识的规律和特点,结合《聋哑学校大纲》要求,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思维训练要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全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弱智儿童的思维能力,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弱智儿童积极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弱智儿童教育的明显特点是它教育的对象是情感与智力有缺陷的活动的个体,学生的情绪、动机、意志等常常是处于波动状态。我们在教学中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弱智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最佳的学习要有生理安全与情感作保障,快乐的学习环境为思维的提升找到了适宜的土壤与气候。弱智儿童在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中,稳定心智,自然投入,积极创新。我们要打破弱智儿童思维的“自卑感”与“神秘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部分学生对数学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老师在讲课示范时,有意说错,写错某个地方,看哪个学生能发现就表扬该学生,这样燃起他们心中自信的火花。弱智儿童最不愉快的回忆可能就是学习上的失败。老师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时常感受到关怀、信任、尊重、理解和热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培养其坚强、积极的创新精神;要给弱智儿童创造自由、独立、民主的活动空间,让数学课堂充满轻松与欢快,散发创新活力。

二、架设概括抽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思维的桥梁――弱智儿童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直观教学被广泛运用,这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上的反映。所以,直观形象在人们认识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数学教学需要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离不开它,精通于直观教学,就是把直观教学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图片、模型,让学生感知事物,形成概念,而其中的过程应深究,我们要巧用、活用直观教学,根据教材编写上的特点――图文并茂,数形并举,灵活地处理教材、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事物。考虑到弱智学生的先天缺陷、听觉残疾、发话困难,我们要做好补偿工作,充分利用视觉、触觉功能,给学生“看模”最佳机会,师生一道演示操作,让学生在“看模”实践中,通过老师通俗易懂、形象直观语言(包括体态话、手势语、表情语)的精心导引,去学习感知,去建立认知结构。

三、创设情景,激发弱智学生好奇心――培养积极思维的起点

智障儿童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智慧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水平,他们特点是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思维缺乏灵活性,没有计算能力和数的概念。但这并不是智障儿童不可教,研究表明,他们可以通过训练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在实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智障儿童的数学成绩就有明显提高。我们要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与现实的心理成分是好奇心,它是求知的动力源泉。弱智儿童常常没有求知的欲望与对事物感知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创设情景,向着教学目标前进的过程,这种情景在补偿弱智学生生理、心理残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生理上的原因,致使弱智儿童在接受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距。为求得补偿,适应弱智学生需要,创设情景正中下怀,它的再现过程,正是不断揭示矛盾、生疑引思,又不断解决矛盾,释疑破译的发展过程,并由此使得学生的知识扩展与延伸、思维能力加强与提高。当学生脑子里形成概念以后,要不断跟踪巩固,这时我们只要以静态图作为情景出现就可以了,让学生看图填数,增强记忆,发展能力。

总之,改善弱智儿童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使弱智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贯彻直观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好奇心等等手段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在培养弱智儿童积极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思维培养;解题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加强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以后学习更复杂的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呢?在这里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结合身边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生的数学意识。如,一年级反映本班男女生人数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有男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人,女生有多少?全班有多少人?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应用题就在身边,与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联系着,数学并不神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二、脑、口、手并用,充分利用线段图,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儿童的认识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画线段图是帮助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抓住其本质特征的重要方法。

如:大鸡12只,比小鸡少4只,小鸡有多少只?

教学时,通过老师画图,学生说图,说出每条线段的数量关系,或老师说出数量关系,学生画图。

通过图示,使学生直观地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谁比谁,谁多谁少,求谁?克服了学生见“多”就用加法,见“少”就用减法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脑、口、手并用,数形结合教学,为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架起了桥梁。

三、根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建立问题概念,弄清数量关系,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或者要求什么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这样,小学生通过认识数形的直观思维能力,必须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主要可分两步进行。

1.只给条件,补充问题,编成实际问题

如: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早操,男同学有100人,女同学有50人,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能补充多少问题编成应用题就补充多少?并计算出结果来。这类题目的训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阔了思路。学生思维活跃,争相补充:

①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做早操?(200+50=150人)

②做早操的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多少人?(150-100=50人)

③做早操的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多少人?(100-50=50人)

④做早操的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几倍?(100÷50=2)

2.只给出数字和问题,编成完整的实际问题

如:根据20、10这两个数字, ,求一共种了多少棵

树?这类题目的训练,是使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发问,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再补充条件进行计算,是促进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可以补充以下几个条件:

①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和10棵桃树。(20+10=30)

②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排树,每排10棵。(20×10=200棵)

③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种桃树的棵数比松树多10

棵。(20+10+20=50棵)

④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种桃树的棵数比松树少10棵。(20-10+20=30棵)

⑤同学们在上种了20棵松树,比桃树多(少)种10棵。

(20-10+20=30棵或20+10+20=50棵)

⑥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种桃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0倍。(20+20×10=220棵)

通过以上练习,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儿童的思维能力得以逐步形成。儿童思维发展出现了一次飞跃。这是为以后学习解答更复杂实际问题作准备的重要环节,对解答实际问题也就不再感到特别困难了。

实践证明,按上述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必须力求做到激发兴趣,图文对照,数形结合,形象生动,方法灵活多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都会不断提高,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6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那么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思不行则滞,疑不激则庸”。所以我提倡――建构动态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这里我所解读的“动态课堂”,它的着力点就是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诱发“动态的生成”.巧设计,触动学生的思维;促生成,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达到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形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7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影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要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8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笔者就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阅读教学,丰富想象

发展儿童的表象记忆,使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就是注重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表象记忆。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平时加强日常观察活动的指导外,还要注意结合看课本上的插图和阅读来进行,低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多,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如果指导好学生看插图,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表象记忆。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雪》这一课,小鸡和小狗在雪地上跑,小狗说:“我会画梅式花”,小鸡说:“我会画竹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看插图,可以问学生:“观察小鸡和小狗的表情,想一想小狗和小鸡在说这些话时,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会回答“高兴,骄傲,神气”,具体说来,小狗说自己会画梅花,小鸡说自己会画竹叶的根据是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教师可以用启发式谈话,用语言把观察地结果表达出来,加强表象记忆,然后结合表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狗、小鸡说话时的神态,巩固表象记忆。这样一来,不但《雪》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里,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结合阅读教学,提高表象记忆的准备性

事实证明,只有表象记忆丰富,而准备性又好的人,才会有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运用再造想象能更好地感知所学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和记忆中的想象,同时,再造想象活动又是复活记忆中表象的过程。在阅读中开展联想,想象活动是提高记忆表象准备性的重要方法。

例如《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一句表达出作者回忆前夜听到的风声,从这一点联想到花草在风雨中的情形,又用“花落知多少”来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雨中的情形,复活记忆当中的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又提高了表象记忆的准备性。

三、教给学生一些形象思维的方法

小学阶段,形象思维的方法不外乎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在小学校低年级结合比喻句的教学,可以分析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经验根据能力和情感概括能力。结合比喻句教学,可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形象描绘事物特征的方法。

例如《春天来了》一课中,用“厚厚的地毯”比喻“解冻后软绵绵的泥土”,用“鱼鳞”来比喻“春风吹来水面泛起的层层波纹”,用“微风悄悄地送来春风”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春天的到来,学生结合这些范句进行模仿,是可以初步掌握运用描绘来反映事物特点的。在阅读过程中,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应让学生抓住文中的情景,使学生深入理解,综合体会,以加强感染和熏陶。

第9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建议

语文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是一门启蒙性学科,对于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儿童识字、看书、写作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和理解祖国语言文字,首先要解决好教与学的关系。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用注入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而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使学生主动地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例如,教讲读课文,要让学生多读多想,使学生领会文章的思路和内容,收到课文感染和陶冶,增加语文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再输之以规律的知识,克服讲框框、搬概念的老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的根本保证。首先,要对学生严要求、严训练。这对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习惯、认真查字典的习惯、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背诵发言的习惯都是极为重要的。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严”字当头,丝毫不放松,当然主要的因素还是教师,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同时要方法得当。教师要在课堂语言、板书和作业批改当中,力求科学严谨,起表率作用,并且持之以恒。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练习,我从没轻视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我的做法是:

第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进行思维和想象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发展学生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注意观察的综合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