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第1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文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第2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文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自从产生以来,就开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和自然人类的发展和谐相处,同时还发挥了自身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不断做出突出的贡献。因此,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也主要体现在这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其思维的拓展性和表意性。在实际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其应用性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其内在的学科意义和主要的发展领域进行全面的研究,为我国文化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

在大学校园的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培养汉语专业人才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主要以中文为主的教育学科,因此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这门学科掌握了比较固定的教学体制和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科相比拥有了更多的教学和发展经验[2]。

内容丰富,掌握独特的魅力。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主要是以中国语言为基本的教学载体,通过词语、句等发展,将古今的散文小说或是诗歌进行更好的讲解和教学。这种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同时增强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能提升人的知识结构和面积,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性的文学人才是学科主要的培养方向。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出现之前,中文专业是这门学科的前身,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和影响中已经培养出了很多作家、文学家和评论家。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职业都属于比较专一型的专业,因此很难将汉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真正的运用到其他专业或是行业当中来。所以总的来说,专业应用的范围相对来讲是比较窄[3]。

专业教育强调文学理论而对实践的涉及相对较少。在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于汉语言的知识和文学形式进行分析,但是对于实践应用的操练相对比较少,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理论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却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学生在进行评论性文章的表述或是新闻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当对应用到的文体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实际应用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阻碍。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措施

加强学科体制的改革。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将文学性质较强的专业逐渐变成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全面的对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应用进行发展,学校和教师都要在学科体制上进行适当的改革[4]。首先在学科的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考核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变。想要更好的对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进行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在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上更加全面。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和开展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转变,避免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进行教学的开展。

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的推动了电子媒体的进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电子媒体也被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要充分的认识到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5]。因此很多有经验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都会更好的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的处理好文和道之间的关系,并且充分地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中独具的魅力和特点,这样学生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对兴趣进行激发。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诗词朗诵或是辩论赛的开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更好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这种形式的教学也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更大的提升。

第3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文

这两类教材,一类是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三版)[1]、中级导游员系列丛书《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一版[2](以下简称“国家版”一和“国家版”二)。一类是湖南省旅游局组织编写的(以下简称“湖南版”)。它共有三种版本:分别是“初版本”,即2002年出版,2005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3],“再版本”即2007年9月出版的《导游语文》[4],“三版本”,即2012年5月出版的《汉语言文学》[5]。“国家版”与“湖南版”篇章安排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湖南版”皆有“中国文学史”专章,且份量居全书各章之首。以湖南“三版本”为例,“中国文学史简述”就有两章,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之多。而“国家版”就完全没有这个内容。第二,“国家版”专门辟有“普通话语音知识”专章,篇幅近全书的十分之一。“湖南版”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以上两点,足以提醒我们:对导游人员资格准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素质和水平、技能和技巧?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编写者们的认识,还是大相径庭的。基于此,有必要谈谈该类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旅游

“国家版”《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的副标题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湖南版”《汉语言文学》与《导游语文》的副标题则是“湖南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笔者认为:不管“国家版”还是“湖南版”,对该类教材编写目的的认识应该保持一致性:即服务旅游和导游资格考试。而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与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指向有明确的专业性――导游。因而,与其把为这类考试服务的教材命名为《汉语言文学》或《汉语言文学知识》,不如旗帜鲜明地将其称为《导游汉语言文学》。这不光是一个命名的问题,其深层次意义是: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中,应以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问题。教材既然是为导游资格考试编写的,就应该旗帜鲜明地服务于旅游,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与深入推动的文化旅游,围绕旅游与文化旅游组织编写内容,安排篇章,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专才教育为主。

二、突出实用

突出实用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直接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一定要精讲,不能遗漏。二是与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无直接关系的知识,要大刀阔斧删除,坚决舍弃。以“湖南版”的三种教材为例,“再版本”中有两章是很有实用性的:一是,第三章“湖南文化”,二是,第六章“导游语言表达”。前者对深入推动湖南本土文化旅游,意义重大。后者对导游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帮助不小。很可惜,在“三版本”中,竟被删除了。相反,“国家版”一字未提的“中国文学史”,在湖南“三版本”中却得到了极大地加强,由“初版本”和“再版本”中的一章,扩展至了两章。笔者认为,除了专门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学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及有关专业文史工作者以外,其他社会人员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学详尽的中国文学史。不用说从先秦到现当代的文学史头绪纷繁,内容芜杂,光是明朝一代诗歌,就有台阁体、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等。而且,所谓“文学史”,湖南版基本上只是人名及作品名,对其中很少部分作品也只加上了几句鉴定式的结论,缺乏趣味性和旅游专业性。如果在旅游文学史的框架下有选择地编入影响大的与旅游景区有关的一流作家作品,效果就会好得多。“再版本”的第一章“汉语言基础”较之“初版本”的第一章“汉语和现代汉语”,增加了“湘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知识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比较了差异,特别是语音。全文虽然只有200来字,但是,这对湖南人提升普通话水平,却很有实用价值。很可惜,在“三版本”中,也被删除了。

“初版本”和“三版本”都有专门的“写作”一章,内容包括“写作的一般原则”和“各种文体写作”两部分。全章分别讲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前两种共占十分之一的篇幅,应用文占十分之九的篇幅。应用文内容中有书信、请示和报告、通知和函、计划和总结、导游词等五大类,其中“书信”一项,讲了11种,导游词只占了应用文的九分之一的篇幅。11种中,除“一般书信”,“咨询信”,“求职信”、“电子邮件”四种与学习者个人的生活工作有较直接关系以外,另外的七种,都是旅游类专业学生不常用的。“湖南版”导游词知识只有“国家版”(二)导游词内容的十七分之一的篇幅,比较而言,“国家版”(二)的实用性就要突出得多。

导游人员的工作,一般要介绍景点大量的古诗词及书法名家用各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对联,很有必要粗线条地学习书法史、书法名家简介及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书法艺术书体知识以及最重要的古汉语知识。因为旅游景点中的古代文学作品有较多的省略句、句子成分位置异常、词类活用等。可惜的是,不论是“国家版”或“湖南版”,这方面的内容均付阙如。

三、攻克难点

所谓难点,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占据制高点地位的知识点,是该领域的关键点。攻克了它,就像棋局中下了一手妙招,满盘皆活。让它卡了壳,就会全局皆输。

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二节是“文字”,其中有个重要的知识点是“不写错别字”。怎样避免和纠正错别字呢?教材中只有这样一行短短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应着重从字形和字义入手,结合字音加以辨析”,这41个字,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何谓“表意文字”?“汉字字形和意义较为密切的联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看出?要讲清这些,怎么也绕不开讲汉字的“造字法”――传统的所谓“六书”。“造字法”讲得比较深透,错别字就可以大为减少。造字法就是这一节必须攻克的难点。例如“社会”的“社”,为什么是“礻”旁而不是“衤”旁?“初中”的“初”,为什么是“衤”旁而不是“礻”旁?掌握了造字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反四、反N,避免系列的错别字。原来,在文字学上,今天称为“视旁”的“礻”,是叫“祈旁”的,凡从“礻”的字,字义皆与鬼神迷信有关,如神、祸、福、祥等。“社”的本义是土地神,故从“礻”。而“衤”则是“衣”的变形,偏旁为“衤”的字,字义一般皆与针织、缝补、衣服有关。“初”的本义是“裁衣之始”,所以,“初”应是“衤”旁。“国家版”(二)的第一章“汉字与导游语言”就编入了造字法和甲骨文中的各类例字,在攻克难点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湖南版”(三版本)第六章“诗词对联常识”,难点共有三处:第一“入派三声”之后,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仄声字)的识辨问题。第二,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第三,何谓“平水韵”的问题。这三个难点,“三版本”也未能攻克。

先说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的识辨问题。湖南“三版本”第128面提了两条。第一条是:借助《辞源》、《汉语大辞典》、《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汉字古今音表》等工具书查检。但该条不太可行。因为前两种工具书卷帙浩繁、价格昂贵,除图书馆馆藏,一般人个人难以购置。后两种则稀少,颇不容易寻访。而且即使拥有,查检也太费时间。第二条是“粤、吴、闽、湘、赣等方言区至今仍保存着入声,经过一定的学习,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事”。该教材却将这一条大而化之,缺乏操作性。实际上,这个问题是近体诗格律知识中至关重要的头号难题。这个难题不能解决,就无法谈平仄。陕西师大的郭芹纳所著《诗律》[6]一书中的第七节有专讲“入声识辨”的内容。一共讲了五种办法,种种皆切实可行,简单快捷,且有严谨的科学性,并附了不少学以致用的练习,对编写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说“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这一问题,湖南“三版本”不仅未能攻克难点,而且有知识错误。该教材说:“一句之内,平和仄要两个两个地隔开,不要连平或连仄……平仄相间无非是两种形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不完全正确的。教材在紧接其后介绍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就自相矛盾了。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中,就出现了连续“三平”和连续“三仄”,按音步划分形成的“平―仄―仄”和“仄―平―平”连续“两仄”和连续“两平”。因此,在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不只一种,而有两种。两两相隔只是其中的一种,可称“间隔式”。而“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平―仄―仄”、“仄―平―平”式,则是另一种。当代著名文史学者周振甫先生,在其相关著作中,曾将它命名为“错综”式[7]。

然后说何谓“平水韵”?该教材未置一词,只在讲近体诗押韵的相关规则时,用一句话提了一下:“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在近体诗的阅读和当代传统诗词写作中,“平水韵”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类专业学生,虽然无需自己创作近体诗,但必须会欣赏、解说名胜古迹的传统诗歌,以及古人的楹联。所以,该类专业的学生应当熟悉平水韵。例如:贾岛的名作《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时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它究竟是怎么押韵的?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理解。教材还有明显的错误说法:“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诗词对联这类作品时,仍应按中古四声来掌握平仄……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纠正该教材出现类似以上的错误。根据“中华诗词协会”的相关规定:允许“双轨制”。即我们今天创作近体诗,是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平仄和《中华新韵》的;对坚持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也不反对。只有在欣赏古典文学中的近体诗时,才专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单轨制”。但是“双轨制”,只是针对今人创作的,而旅游类专业学生重在欣赏、解说而不在创作,故特别要弄懂“平水韵”。

四、深入浅出

所谓“深入”,就是要有学术水平,解说精准。所谓“浅出”,就是行文要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仍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一节“汉语概说”中的第五个知识点叫“现代汉语的特点”。教材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但若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在此之前,能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提示汉语最重要的特点――它属于“分析语”,则更属高屋建瓴,能提升教材的学术性,即使之更“深入”。语言学把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语序则比较自由。如斯拉夫语系中的俄语,拉丁语系里的英语等。另一类是分析语,其主要特点是运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不使用形态变化。汉语,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分析语。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通过汉语和外语的比较去认知和掌握汉语的特点。

再说举例。“湖南版”(三版本)在谈及“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的知识点中,虽举例不少,但都欠典范性,更无趣味性。“深入”了,但没有“浅出”。如果像陈蒲清、刘衍在《教学语法答疑》[8]一书中就同一问题举的案例:修改幕僚的奏折,将原文“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就要典范得多,有趣得多。奏折原文表达的效果是“败军之将”,改后的奏折表达的效果则是“百折不挠”。语序,在写作和生活中,就有如此神奇的表达魔力!在谈及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时,指出其中之一是“量词十分丰富”。这一提法,并不精准。汉语的量词除了十分“丰富”,还十分“形象”,具有很强的“描述性”和“文学性”。如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描述西湖湖心亭的情景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就很形象,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对量词语法特点是揭示,光提“丰富”,就欠全面和深入。

第4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转变探索

一、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进行主动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和发展,有效的完善学生的个人素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提升,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利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感化学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能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伴随着经济和物质的财富来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汉语言文学更加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协调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学习投入意识。

二、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得到普及和应用,汉语言文学在教学实践中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利用手机和电脑进行学习和娱乐,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程度较低。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改变以往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跟随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和完善,帮助学生创设一个高效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专业进行职业的定位和引导,通过互联网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进行职业上的交流和定位,有效的增强自身的专业性,从而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和延伸,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发展,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师要在教学中形成个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使课堂氛围能够更加和谐和自然。并且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进行教学方面的延伸,将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专业,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状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和综合素质。教师也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感悟人生,规划人生,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提升。

三、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与社会实际进行连接

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进行有效的联系,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能力。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受到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引导时以自我作为教学的中心,只注重教学内容,忽略与实际社会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无法积极的提高学生的个人思维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较低。部分学生在参加工作时,因为对社会了解不够充分,不能够积极的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完善,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生活。

(二)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中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利用汉语言文学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将汉语言文学作为自身的发展优势来进行拓展,导致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导致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中不能够利用相应的知识点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学生灵活的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来进行提升和拓展。所以学生在写作中的应用,占到了重要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记忆无法系统性的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导致学生的思维状态,无法与写作进行有效的挂钩,不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

(四)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忽视了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教学设备也在课堂中被运用高效,学校要积极的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来进行教学引导。但是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来进行拓展和延伸。部分教师由于不了解多媒体的教学技巧,无法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得到启发和引领,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和拓展,无法完善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思维。

四、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一)教师要不断的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中,教师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完善学生的思维状态。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还要使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学习技巧进行知识点的积累和完善。教师要利用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也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对知识积累的程度以及兴趣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创设,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特点。教师也可以利用丰富的知识作为教学背景,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出有趣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探索。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更好的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学习观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帮助学生利用学习技巧来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拓展。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的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特点,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

(三)教师要立足专业特色,创新教学内容

教师在创设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特点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专业课知识来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效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利用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提升和拓展,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和提升综合素质。

五、结语

第5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就业 教育创新 师范 文秘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二、文秘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04~205.

第6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论*文*网]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74-76.

第7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策略

一、引言

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这一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辉煌年代,同时也出生在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年代。他们不仅学习着我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在接触并学习着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的共同影响。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大众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部分国人宣扬的崇洋思想,导致很多大学生开始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价值观。其中有些大学生过分重视使用价值但却忽视了社会价值,信念不坚定,甚至出现道德价值观沦丧的情况。在这种局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现阶段如何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制约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下面将一一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内容不确定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导致人们在选择文化时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正因如此,才导致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在当今社会,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文化也就越发达。正因如此,才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出现了崇洋的现象,他们过分推崇西方文化但却忽视了本土文化[1]。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和现实社会的联系不多,再加上教学内容和文字相对难以理解。以上种种,都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敬而远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深度和大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二)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无处不在。正是由于创新,才有了今天发达的人类社会。21世纪是一个创新至上的世纪,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教育行业也是亦然,当前很多专业授课都开始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然而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研究可知,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教师教学的重点始终还是课本的知识体系。相比之下,其它科目的教学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外,还专门创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介。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的老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同时也无法吸引大学生对本专业产生兴趣。正因如此,才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成果一年不如一年。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新颖的文化观点和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逐渐表现出与多元化文化背景的不协调,创新性和时代性也明显明显不足[3]。虽然当前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然而他们当中少有人会重视启发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上种种,都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同时也无法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效性。21世纪多媒体发展十分迅速,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大学生们也对新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切实考虑到大学生对新媒体教学的需求,然而这恰恰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所欠缺的。由此可知,教学方式的落后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

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的措施

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想要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如下几条措施来进行。

(一)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课程体系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时效性以及服务育人的成效。在改进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以及应用型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要确保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大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未来都必须要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这样才可以使大学生所学转化为他们的综合能力。针对于此,在设计汉语言文学课程时必须要凸显时代特色,要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一边培养大学是理论知识,另一边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在现代教育中,虽然教育的主体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大学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是大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他们不仅要教授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公文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明确自身理想信念,做好自身人生职业规划,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和文化底蕴的目的。然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达不到这一要求。针对于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要逐步解放思想,同时改进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阅读书籍的建议,同时为其制定科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并定期召开交流会,使师生之间得以顺利交流心得与体会,并且由教师做出最终评价。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实现自我提升。

(三)大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分数的“学霸”,他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运营都需要实践应用能力更强的大学生,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这些企业往往更需要那些基础知识储备扎实、口才良好、文笔良好同时还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课程,根本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学习掌握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方法及能力[5]。也就是说,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和自身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社会和世界的独特认识和见解。由此可见,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时不仅仅要重视对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灌输工作,同时也要重视起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可以选取创新性较强的主题,在准备充分之后,让大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同时交流彼此之间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定期组织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口才。因为在演讲过程中,大学生的实际发挥完全是由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的知识积累和临场实践应用能力所决定的。通过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继而增强他们对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兴趣。

四、总结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面的内容,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等问题。针对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以及大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等解决对策。未来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相信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将步入更加辉煌的明天,我国传统语言文化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秦廷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J].青年文学家,2015(33).

[2]赵一凡.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间的关联[J].语文建设,2015(12).

[3]李人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美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3).

[4]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5]钟其鹏,黄宇鸿.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0(07).

第8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论*文*网]

3 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

第9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范文

1.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基本特点。

在各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和教学中,学生能否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这对于任课教师能否产生创新的激情和基本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在汉语言文学的实际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影响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积极的思想,形成个人和社会、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健康、互动的意识和观念,将学生的意志力、基本个性实现群体和个体的科学、人文、和谐的完美统一。使高校的学生能够成为国家的未来创新型人才,既具备丰富的创新能力,又具备完整的精神层面的资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教学重点就是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观念、道德精神取向、人文方面素养,而不是如何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价值;教学应重在体现创作无法具体用物质衡量的精神和社会财富和最大的效益,而非能通过数字和价值估算出来的经济和物质财富。只有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才能在传统的精华上实现传承和发扬,与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没有与用人单位相接轨的观念。社会关于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的学生,在选聘的时候大多选择写作水平高的学生,而许多学生在参加竞聘考试的时候,往往因为自身的写作水平不高而被淘汰。即使在学校组织的一些考试里,写作水平高、成绩好的也往往不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

二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活动不具备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口语能力和交际表达上并没有突出的优势,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语言的规范问题让人担忧。

三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运用的观念不强。在经济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学习尤其是高校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如果毕业生不具备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知识和技能,不知道多媒体的教学如何进行,不懂得现代化课件如何制作,那势必不能和时代的发展想适应。

3.新课改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应遵循的观念。

一是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应体现本校的特点,努力实现自己的特色教育。课程设置的特色性,是对高校教学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能彰显一个大学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是产生不同学校的学生差异竞争的一个基础。所以,地方的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尽量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不多的课程减少设置。应该将夯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基础作为课程设置的根本。

二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要本文由收集整理考虑地方的资源优势。不同的高校所处的地方区域存在差异,在课程设置上也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历史悠久、复员辽阔、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差异大,这就可以成为高校教育利用的资源。本地的本土文化相关资源可以放在汉语言文学的选修拓展性课程里。近些年,类似内容的讲座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实践,收到高校教师、学生的广泛好评和欢迎。这些讲座和课程的设立,使教师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满足学生的求知不同需求,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扩大知识面奠定了基础。

三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应充分重视教师的积极作用。无论是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还是新课改对学校课程专业的要求,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提出更多的高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以往的传统思想和观念,提倡师生平等的理念,将自己与学生融入一起,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立足于现代综合性素质和能力的整体提高,给学生切实的辅导和帮助。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应在技能、科研、理论、创新、人文等各个方面实现提升。教师要增强素质,在新课改的教育大理念背景里随着学生的进步,不断实现自身的进步。

4.新课改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措施。

一是要最大限度将汉语言文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和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科学的教学教育模式,以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的切实实现,充分体现出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的观念之中,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的重要作用,确保课题的实践教学能够进一步直观、具体和生动活泼,促使广大学生在对汉语言的感悟中进一步体味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和作用。

二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主体地位。积极观念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如何进一步更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观念和方式,更加注重加强教学角色的转变和互换。精心设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坚持精心策划、合理安排的原则,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促使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汉语言文学有关问题,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一步认清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摆正自己的教学地位,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职能,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要学会变换思维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的练习。更加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在新课程理念下,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要积极对于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和与模式进行创新,进一步突出培养和强化广大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实现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的号召。充分发挥练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础性作业,让广大的学生从事习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出思想方面和教学模式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效果,将知识储备转化为一种学习的技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广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