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第1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一、改革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专业设置的变化

专业泛指培养人才的口径,是根据社会分工与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的,而社会分工与人才需求的规格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家体制的变革而发展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各高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带来了专业设置的显著变化。不少专业生源减少,需求降低甚至淘汰取消,而一些市场需求大、生源好的新专业得到了社会和高校的青睐,各高校纷纷增设诸如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但这些新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很少,人才培养方案大都是通过“拼盘”或“借用”组成,既没有专业特色,也不能体现成人教育特点。

(二)接受教育的主体构成发生了变化

以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大多来自各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自我管理能力,对职业、技术及其所需知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现在,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技、中专毕业生等20岁左右的青年正成为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人群。他们保持着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轨迹,缺乏实践经验,许多未就业的学生希望能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面向社会择业。因此,根据生源结构的变化,及时修订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成教学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行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对应的教学计划,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身份不相适应,很难把学员培养成适应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次,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课程设置偏窄、偏专和偏难,内容陈旧,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成果的课程少,学生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指导及应用帮助不大。再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授课学时偏多,学生课业负担重,自主学习时间少。某校一成教业余班级,一周7天每天晚上都有教学任务,学生奔波于工作单位与学校之间,身心疲惫,学习效率不高。

二、改革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一)拓宽基础,提高素质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学员对岗位变动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求,综合培养,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为此,一要拓宽学科基础,构筑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和技术平台,设置同一或相近学科内各专业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满足学员岗位变动的要求;二要按专业方向设置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得到较为系统的教育,增强学员对所从事工作或准备从事工作的适应性;三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适当开设人文、社会、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课程,提高学员的科学与文化素养,促进其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二)突出实践,强化技能的原则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特点,成人高等教育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员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加实践新内容,开设具有较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工艺性的实践课程,增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和考核分值。安排足够的时间,结合实际工作任务组织学生开展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三)整体优化,相对稳定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全局出发,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合理调整总体的课程设置与布局。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推陈出新,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达到最佳培养效果。同时,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基础性文件,具有一定时间的稳定性,因此,为了保持学生知识体系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为了维持学校教学组织与教学建设的连续性,保证教学的相对稳定性也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考虑的内容。

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新模式的实践

(一)统一规划,缜密组织实施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综合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凡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比较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是有专门的领导机构统管全局。我校在进行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全校统一思想,从促进学校成人教育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统一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安排专业人员认真学习与调研,分析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类型,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现状、特点以及国内外同专业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广泛听取专家、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及学员的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成教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教学单位具体制定,专家集体审议,反复修改,最后再审核通过实施,确保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既要把实现成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又要从实际现状出发,尽力促进成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因此,修订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定位在构建适应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系上。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肯定成人学员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尊重成人作为人群主体的需要,根据地域特色和学校定位,制订出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如我校在修订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以广东特别是广州市产业和行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所需经管类人才为依据,以建设专业应用性为重点,设计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理论体系和教学系统。这一系统要求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熟练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方法和技巧,具有从事该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合理布局,优化课程体系

我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含五个部分。一是公共课,公共课着力于培养成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它包含了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前者包含政治、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及哲学等课程,后者包含应用写作、心理学(教师教育类)等素质教育课程。二是学科基础课,按照增强实用性,适度重基础的原则,设置专业群或职业技术群基础课,如经济数学等课程,这一部分同时也包含了学科(专业)基础课,如人才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统计学、经济学等。三是专业必修课,从宽口径的角度考虑,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全部打通,设置了部分职业教育和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剔除了部分内容过细过窄、理论性太深的陈旧课程。四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它们与专业必修课程共同组成专业不同方向的课程知识模块,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最后是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在部分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中安排实践(上机、实验)外,另设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四、修订前后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在课程设置上,原方案中专业课程较多,各课程知识面偏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公共课中增加了通识类课程,将原来的专业基础课扩展为学科基础课,扩大了专业口径。在课程名称及教学要求上,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规范,如对在专科和专升本两个层次均需开设、但内容要求不同的课程,进行了有效区分,并对部分课程增加了考证要求,同时,为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新方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学时上,修订前各专业的教学总学时约为1400―1600学时,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各课程学时有升有减,增加学时的主要是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以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减少学时的主要是将原来分得过细、过窄的专业课进行了合并,或将专业方向课程放入了选修课模块,淘汰了部分陈旧课程;修订后教学总学时比以前略低,约为1100―1200学时,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增多。

参考文献:

[1]景滨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改革探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57-59。

第2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成人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长期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于国家和各地区对成人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制约于地方经济发展及社会事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有序、良性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各个层次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相当实践能力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思路,构建以人为本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是大事所趋。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则、课程模式和运行模式来具体分析成人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则: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使学员获得培养知识内容、达成培养目标的手段。培养方法应当不断创新,但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思想,不可偏离“适合培养对象的实际”这一轨道。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原则:就业是民生之本,为社会成员提供得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就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成人高等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课程体系就必须提供这样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2.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原则:当前处于社会变革较大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只有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才能为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求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对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和知识储备。

3.职业资格的目标原则: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从事该职业所需要具备的特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课程的安排上必须体现获取职业资格的途径、方法和条件。

4.以理论为主兼顾实践的原则:成人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定位模糊,人才培养规格特色不明显,袭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没有脱离普通高校学科教育的框架,比较多地强调“以理论为主”的原则,应该说这种做法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已不能适用,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需按职业要求进行设计,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核标准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以注重技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

5.滚动修订的原则:现代社会正在加速向前发展,不时有新的专业产生,原本可能非常先进、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东西,可能很快就变成现实;原本还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可能因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面临淘汰。因此,作为与社会发展进步紧密联系的成人高等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滚动修订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使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强大的社会适应力和生命力。

二、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新的科学知识不断取代旧的科学知识,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更要以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向为着眼点,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理论、原理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应体现先进性、适应性和科学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需要经过专业调研、分析,最后提炼开发出具有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首先:专业调研:专业调研分析是一种较全面收集信息的技术,它可以收集到各方面的信息,获得有关理想状况、实际状况、感受、原因、解决途径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专业调研分析是构成课程模式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其它阶段进行的前提和实施的依据,它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实效性的前提。一是注重课程设置前的调查。在制定培训教学计划前,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专家座谈等形式,充分听取学员及其所在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师资和教学管理等方而的意见,以便根据学员的学科特点和需求安排教学内容。二是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教学工作中的新举措、新内容在学员中的反应,掌握学员对任课教师的反映和评价。三是进行综合调查。了解各学员单位的反映、需求,为做好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调研分析:根据调研情况中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及就业现状特征,提炼所需要的岗位素养与能力(包括潜在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从而总结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首先明确可行的课程培养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问卷调查表明,学生最需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观摩学习与案例讲解,彻底改变以前那种学习理论时脱离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后进行工作时又缺乏理论指导的局面,从学生角度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期望;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三是学生所在单位对课程提出的目标要求;四是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学生对从事工作的素质方面的要求等。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需要由学校的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和文化基础课程教师参与。

第三:课程模式: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模式应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发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按需施教、开发技能、掌握技能、注重实效、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结构框架。根据工作岗位素养与能力要求,开发对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达到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紧密不脱节,专业特色体现明显,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与熏陶效果显著,将专业思想和理念贯彻到文化基础课程中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等。

三、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

1.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转变管理观念

首先,成人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办法,鼓励教学管理人员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其次,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学习教学管理的业务和理论知识,掌握其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使之指导自己的工作。最后,要转变管理理念,有“管”有“理”,注重服务,理顺关系,使管理工作更人性化、高效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证明,虽然其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此项探索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为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首要的问题是要建设一支符合学生发展与培养工作需要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即拥有所授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科学成就与发展趋势;又要了解一些邻近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一般知识;懂得教学规律,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的运行过程中,把课程质量作为提高成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给予高度重视,全力打造精品课程,这就有必要利用评价机制,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不断推进成人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考核评价包括全因素评价、全过程评价和全员评价三个方面。所谓全因素评价就是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实施评价以便监督和控制。如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组织、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师资力量、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管理、课程与资料的开发、后勤服务等等,作为学校应逐一评价和审查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找出重点和关键要素以便在掌握全局的同时,在影响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上下更大功夫。所谓全过程评价就是对教学从输入到输出的所有活动的跟踪评估和监控。所谓全员评价就是对涉及教学质量的所有人员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第3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 科学人才观 高等教育 新理念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科学研究,一方面需要靠培养的人才来完整,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过程也是特殊的培养人才的过程;服务社会,一方面社会建设需要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各类人才的科研成果也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因此,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战略,必须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同志关于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指示,不仅是对过去人才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因此对以培养人才为其核心功能的高等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必须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一、终身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突出了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解决了对人才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认识问题,这一观念要求整个社会应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渠道,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的要求,关键是要确立终身教育的新理念: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高等教育应担负起初等教育后的所有后续教育任务。传统高等教育确定的是阶段教育的理念,它指向的仅是人一生的特定阶段――初等教育结束后的提高教育阶段:从年龄上看,大致是十八岁至三十岁之间;从层次上划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阶段教育理念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人们在“学成毕业”之后,就总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显然,这个前提假设是不成立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每个“学成毕业”的人在工作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解决新问题?从个人来说,应是重新学习;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是要进行人才资源再开发。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阶段教育理念转变为终身教育的新理念,使人们一辈子都是人才。

二、大众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的“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揭示了成才对每个人的平等性,解决了对人才成才途径的理论认识问题,这一观念要求整个社会应把每个人都当作人才资源来开发,只有这样,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足够的人才保障。

为适应“把每个人都当作人才资源来开发”的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应当确立大众教育的新理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传统高等教育确立的是精英教育理念,它指向的仅是人民群众中的很小一部分――通过高考被录取的高中毕业生。精英教育理念认为,只有考上大学的人才会成为人才。这是偏面的。精英教育理念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大量需求的要求,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应遵循“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将精英教育理念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新理念,立足于为每个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帮助每个人成为人才。

三、 人本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的“以人为本的观念”阐述了人才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解决了对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理论认识问题,这一观念要求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前进。

为保证人才在“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及鼓励、支持、帮助人才干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高等教育应当确立人本教育的新理念:尊重每个人的受教育的权利;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在张扬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的基础上重视共性教育。传统高等教育确立的是知本教育(知本――以知识传授为根本)的理念,它指向的是知识以及知识内容的传授。知本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任务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知本教育理念既忽视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动活泼的人,更漠视不同的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不同个性,这与社会发展的主旨――人的全面发展是格格格不入的。高等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鼓励并帮助受教育者发展个性,并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四、 素质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人才概念”是以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作为人才的根本衡量标准;而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两个基本判断标准。一个人若已经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就是“显人才”;若还未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满足两个基本的判断标准,那么他就是“潜人才”。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抓住为社会建功立业的机会,“潜人才”就可能转化为“显人才”。

第4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两区一带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某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类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带有鲜明个性的区域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点。而区域创新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知识资源在区域经济创新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区域创新对知识资源在质和量上的双重提高,要求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源头的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同样,区域经济发展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物质、资金和技术保障,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条件。

一、广西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79年的广西GDP总量仅为75.85亿元,到2009年达到了7759.16亿元,增长了102.30倍。目前,广西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 23.8:36.9:39.3,广西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先升后降的态势。有关部门推算预计,2015年广西全区经济总量将超过两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2100多亿元。然而从已公布的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人均GDP来看:全国人均GDP达5449. 71美元,广西人均GDP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第26位。经济实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十分落后,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于2009 年 12 月 7 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广西各地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将广西划分为: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西江经济带,包括柳州市、桂林市、来宾市、梧州市、玉林市、贵港市、贺州市;桂西资源富集区,包括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两区一带”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广西人才类型需求分析

“两区一带”的划分使得广西地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各区域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北部湾经济区要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钢铁、林浆纸、修造船、电子信息、粮油加工、新能源、海洋等产业,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西江经济带要以区域内重点城市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完善空间布局,形成分工明确、优势明显、协作配套的产业带。桂西地区有色金属、水能、动植物和旅游等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加工、水能开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民族特色旅游业是其发展重点。因此,该区域对冶金及金属材料工程、兽医兽药技术、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管理、畜牧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较大。

三、广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已经成为引领广西未来经济成长的“龙头”,在过去五年,它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占全区GDP近三分之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规划应以对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发展的不同定位为主要依据,继续巩固南宁作为广西高等教育核心的地位,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北海广西海洋大学的成立将势在必行,有关海洋的专业将成为该校的重点专业;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转制为钦州职业学院,主要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同时整合防城港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资源,建立防城港职业学院。

桂西经济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在经济以及教育上是广西的落后地区,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针对该区域的特点,我们认为该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战略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一,政府要加大对桂西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配置方式,逐步形成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经费配置方式。第二,对原有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突出地方特色专业;第三,改革现存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整合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形成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西江经济带作为广西的工业发展重地,发挥了较强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此经济带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应在广西工学院的基础上扩大其规模,提高其质量,建成一所包括机械、冶金、建材、钢铁、电子等工科专业在内的理工大学。其次,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加大对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促进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之建设成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名牌学校;再次,还应根据各市区情况发展社区学院,是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最合适的途径。同时,可采取跨省、跨国引进方式,吸引有实力的高等教育到该区域办分校这样可以避免该区域高教基础差、文化气氛缺乏之缺陷。

参考文献:

[1]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张阳,王丽恩.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N].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96-98.

[3]李建宇.湖南、广西高等教育改革的调查与思考[N].盐城工学院学报,2000,13(2):71-75.

[4]倪小敏,任柏强,嵇小怡,张玲玲.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地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06(6).

[5]颜蔚兰,杨德云.高等教育与广西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选择[J].市场论坛(区域经济),2009(9).

第5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在新时代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因为在大众化浪潮,办学机构、社会需求等多元化格局的影响下,人才培养质量各方面的问题日益突显,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已成为社会大众谈论的火热话题。因此,本文作者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探讨

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它属于一种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特有的质量要求、特点。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道路上,培养新时期社会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目标。但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并不具有优质的生源。同时,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与其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充分考虑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学生的个性特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已成为其核心要素。换句话说,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更加注重质量的时代。为此,需要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新时代需要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各方面的需求,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它是实现高等实教育大众化,满足其客观需求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能够不断扩展对应的规模,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就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言,并不是单纯指教育数量指标,它也需要教育质量提供有利的支撑力量,更好地展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具有的价值。最后,它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推进的浪潮中,依法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同时,在新时代下,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已有新的体现,比如,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但总的来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是其主旋律,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获得长存的首要前提。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策略

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培养更多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就其应用到其中策略来说,并不是体现在单一的方面,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一些可行的措施予以了探讨。

(一)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其不可忽视的元素。以此为基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的来说,高等职业院校要以新时期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体工作岗位需求为纽带,来制定符合新时期客观规律的专业课程大纲。以此为导线,来构建客观而全面,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使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专业实践性教学更加系统化,更加全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以不同专业为基点,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一些单项实训课程内容,并设置合理的实训学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并以定期、不定期形式对学生进考核。以此,不断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其次,以综合实训为桥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连续性、延展性的实现做好铺垫。最后,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充分展现教学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完整性。

(二)注重实习设备、场地投入

对于这方面,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为学生联系对应的实习基地。第一、学校要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合理分配已有的经费。以不同专业教学需求为基点,购置完善的实习实验设备。第二、学校需要采取可行的策略,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实现工学结合。这种方式在提高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短了毕业生上岗的距离。第三、不同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构建公共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可以在减少学校经费支出的同时,使已有的仪器设备得到优化利用。

(三)以院校特色专业为基点,构建专业群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和市场中需求的职业岗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来说,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其专业都是以职业岗位为纽带,进行设置的。为此,学校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群。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专业群的时候,需要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并以院校已有的特色专业为中心,构建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专业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团队等,不断展现各特色专业自身的价值。在构建专业群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时期企业岗位需求,来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这样在满足企业在人才方面客观需求的同时,建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岗位群。在此基础上,以院校自身的特色专业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科学的专业群,更好地展现专业群所具有的价值。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采取可行的策略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随时了解当下市场需求,真正培养一批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此,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完善,拥有更好的发展面貌,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成,万应玲,张海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5,04.

[2]陈良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1.

[3]章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第6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是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胆地在实践道路上勇往前行还是适时停下脚步进行理论反思是每个高等职业教育者都可能面临的困惑。

一、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研究其模式,必然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内容。

二、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

(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技术技能和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它都必须通过专科层次的教育才能获得,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

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者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既然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一)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应适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应考虑到以下几点:⑴所设专业是否和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和发展对所需求的人才相适应;⑵学院与区域、相关行业联系是否密切、是否能根据人才币场有效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或调整已有专业的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学院能否完成当年招生计划;⑶所设置专业均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逐步提高,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⑷所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应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有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以下几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岗位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等。通过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确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目标,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专家论证意见是对设计方案的审定,三个环节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三)教学改革与管理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1.理论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恰当设置课程;基础课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⑵基础课与专业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⑶初步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地位、边界、目标清晰,课程之间衔接合理。

2. 实践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都应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实施效果良好;⑵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中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际业务训练;⑶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会操作、会应用软件、会上网、会应用计算机收集与处理信息”(简称“四会”)的计算机教学目标;⑷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⑸高职高专应逐步增加选修课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⑴高职高专应全面开发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教师应能够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适应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⑵课程教学应使用投影、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实践实训方面: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

过程控制是指在实施教学计划全过程中,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手段,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过程控制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资料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信息资源配置、教学过程控制与监督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有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来保障,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构成教学过程控制保障体系。

学生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立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性目标。学生评价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基础理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毕业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基础理论、职业技能、毕业考核,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确立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价保障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高职高专院校应按照高职教师队伍特点,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⑴着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冥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⑵应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⑶应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教师队伍在数量上逐步满足的同时,要严格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质量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确保教师质量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

[2]高原,等.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职高专网.

[3]张典兵.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4]马元兴.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教通讯,2001,(8).

第7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文化

作者简介:马兰青(1971―),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及代谢工程;

李 嘉(1976―),女,辽宁抚顺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一、农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力量,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人才,现代农业人才包括技术服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起步晚,水平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缺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制约因素。高等农业教育是农科人才培养的主体,为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服务人才,是其面临的重大主题。

二、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问题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与看法,主要是指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教育观念具有层次性。高等农业教育观念,是人们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认识,高等农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也就是指高等农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观念同样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农业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与农业大国的需要不相适应,受重视程度不够。在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上,科学发展、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的新观念还没有落到实处。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全面树立和落实到学校的育人制度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素质教育发展机制。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来看,由于青年学生在高考时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的志愿不强烈,多数传统农科专业学生都是以服从志愿的方式调剂过来的,因此学生对于农科专业的认同感不强,专业兴趣不高,学习愿望不强烈。

2.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专业条件建设受限。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行政化色彩强烈,农科专业大都是以传统农业形态分类设置,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因此,一些农业高校采取了“专业改名”的措施来吸引生源。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型人才要求不适应,未来的农业人才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和跨领域的工作能力,成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单一专业性的种植、养殖或者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人才培养知识基础不扎实,复合程度不高,对未来社会和职业的适应性不强。

3.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脱节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落后于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在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中,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车间、场所不让学生进,而校内又因资金缺乏建不起来,实践实习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造成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脱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举措

1.教育观念的更新

更新教育观念是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也是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导。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来抓。这样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就能够以此为抓手,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优化育人的流程,丰富育人的渠道,充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其次,要进一步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个性化发展更是新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性要求。最后,要根据院校的不同层次和服务区域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人才培养的特色。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培养模式改革上,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加强通识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是国内外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共识。我们要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同时要大力推进学分制、三学期制、第二学科专业等制度的改革,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个性学习成长创造条件。

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坚持专业教学与学科科研的协调。科研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教学是“流”。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坚持发挥学科的龙头功能,突出科研对于教学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坚持科研成果进课堂,结合现代农学学科发展基本趋势,扩大交叉型和前沿型课程,力求达到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协调、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协调、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比例协调。

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坚持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协调。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创新人才的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尤其需要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要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3.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农学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实践技能历来是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农业高校要统筹协调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大力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教学中心-独立课程实验室”协调互补的本科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就校内而言,要整合资源,理顺机制,建立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高实验课教学的保障水平和运行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扩展农业实验基地的保障功能。就校外实践基地而言,要选取具有示范效应的现代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形成校内校外合力育人的协同效应,提高大学生对于现代农业的认知程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要着眼于农学学科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的特点,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保证实践课程进度。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力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和课题完成效果,从而使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

4.创新文化氛围的培育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大学的标志和精华所在,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文化创新是大学创新的引擎,大学的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创新的目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内涵。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体系,而且要创造一种鼓励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陶冶创新情操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氛围,要提倡自由包容的学术文化氛围。提倡包容的文化氛围,就是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包容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好奇心。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项人才培养改革,需要制度的支持,需要包容的呵护。

参考文献:

第8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了德国“双元制”及国内“双证教育、多证教育”等职业培训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定三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成人教育的职业取向和学术取向问题,企业用人的诉求问题和培养中的“社会评价”缺失问题。“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成教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对国家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在“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基础上提出了新思考。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办学过程注重“效益”

部分助学机构只把成教当作其创收手段,把考试通过率当作衡量助学成效的唯一标准;还有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办学指导思想落后,大多数职业技能培训处于助学的边缘化。

(二)培养计划突出“学历”

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不重视市场规律,简单复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不注重成人的学习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技能培训等问题。

(三)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一是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许多课程跟不上科学研究的最新进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离。二是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学科之间的的渗透、融合度不高。

(四)教学方式缺乏“参与”

一是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依据教学诸元素的需要而选择、整合各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学生的参与度。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盛行,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仍然存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

(五)校企合作存在“困难”

一是成人高校与企业双方没有建立利益共同体,企业对建立教学基地的积极性也不高。二是缺乏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企业只接收与指导学生,目前缺乏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思考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农业大学提出了新思考。

(一)立足政策环境的实质性,实现助学与办学的结合

强调助学与办学的结合,是在保障考试通过率的同时,明确办学理念和助学使命。通过二者的结合,通过积极实践“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开设了校企合作技能培训课程,包括综合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旨在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探索出适合学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分法”与“融合式”并举的新模式:率先推出“三统一”(学管理、统一住宿安排、统一团学活动)全日制自考生源组织模式,率先实施“三分法”学生管理(分类、分层、分段)、探索成人教育“网络化”(互联网+教育)助学,推进继续教育“融合式”(函授与自考融合、面授助学与网络助学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企业内训与学校培训融合等)发展,创办了“弘毅致远”实验班、提出“导师制”和“导学制”等特色项目,在助学过程中注重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形成一套特色的制度体系。

(二)注重培养计划的实用性,实现选才与育人的结合

1.突出“职业性”

为企业塑造专业的技术人才。学校以建立职业型新体系为目标, 根据设置该专业的目的和市场需求,制定和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同时,重点强化应用型教学方式,提高专业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掌握能力。

2.坚持“高等性”

实现与普高一致的育人目标。学校依据成教学生的特点,按照普通高校本科生标准,制定与实施培养方案,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基于“弘毅致远”实验班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融合式”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成教学生的考研培训导师制。

3.强化“成人性”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成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学习动机等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思维、学习目的、学习形式等方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权利义务符合成人教育的成人性。

(三)突出课程设置的实际性,实现目标与过程的结合

1.开设“四大模块”课程,整合课程价值取向、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

宁波大学乐传永教授提出的四大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考证考级课、职业素质课、实训实习课”四大模块课程,呈“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梯度。这四大课程模块把专业和技能结合起来,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学校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为培养内容,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性质和学生特点,整合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避免成人教育中出现“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的问题。

2.开发“精品网络”课程,整合课程平台的多样化与开放化

学校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课程,特别是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与推广应用模式等。为此,学院将以全国自考学习服务中心为基础成立网络资源部,采取外引内联、服务外包等形式,优先开发学校自考、成教主打成教专业的网络课程,推进继续教育的网络化改造,启动网络教育联盟的建设。

(四)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实现理论与技能的结合

1.推进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上特别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如让实验班学农的同学进行实验科研基地种植、培育育苗等,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型小组、班级或集体的建设,开展一些以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在实践教学上开展课外研究和社会实践项目训练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学校加大了财力、物力的投入,走向社会,找到实践教学相结合点,建立校内院系之间,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重点抓好实验基地教学、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学校积极开展“名企行”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企业,从而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五)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实现专业与职业的结合

1.建立企业、行业、区域等共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渠道

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将人才培养的途径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借鉴成功案例,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上,实施方案共订、资源共享,联合企业进行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同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对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更新,推进学习内容广度、深度和结构设置的变革,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需求进行衔接。

2.创新合作办学、委托培养、项目承办等联合培养新方法

这不仅是对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短板的填充,也促进了成人教育机制内外部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企业委培方式,委托企业直接培养学生,让学生用实践的方式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乐传永.成人教育转型与发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宁新文.宁波大学成人高教培养“灰领”人才[N].光明日报,2012-4-7.

第9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石油行业;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69-02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要求“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并“实施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此外,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石油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针对我国油气资源的现状,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将逐步向深层、深海和自然地理位置十分恶劣的沙漠、高山和高寒不毛之地转移。要满足未来的石油需求,推动石油工业发展,人才资源的匮乏将成为最严重的挑战。有鉴于此,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石油行业成人高校急需面对并重视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学生来源、质量保障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新问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着普教化严重、行业特色不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培养规格整齐划一、课程体系单一僵化、课程内容贪多求全、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单调及考试考核模式死板,整体缺少办学特色和优势。尤其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考核方式实际上也仍然是以考核学员的机械识记力为主,使学习与实际应用、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这样的培养模式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忽视了教育对象――“成人”自身的特点,也忽视了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质量观的封闭与单一、短视与功利、保守与片面是紧密联系的,两者互为因果,共同影响了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如此种种,使得成人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质量和社会认同率偏低的尴尬处境。因此,要推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大发展,关键在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特色。

二、石油行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作为一种过程范畴,它具体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结构、措施和管理等环节上,且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

国内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CBET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台湾地区的“产教合作”模式等,这些培养模式各具特色,但均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开设课程的实用性等显著特点,为我国石油行业成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成人高校应深入研究我国石油行业和社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探索确立以市场化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位、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型培养目标,为石油行业和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特色性专门人才。切实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专业知识作铺垫、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以“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为目标定位和教育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全方位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把学员培养成专业基础牢固、职业技能熟练、社会适应能力强、满足石油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石油行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石油行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在于学员的差异性、学习的随机性、办学的灵活性和层次的多样性,故要解决高等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培养目标、学习方式、课程开设等方面开动脑筋、努力探索,构建符合成人特点和石油行业特色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供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理念,适应石油行业人才需求

现行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子,很多人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偏差,认为其仅是一种学历补偿教育,基本排除了成人在工作、家庭及学习之间存在的必然矛盾。在新的形势下,成人高校应根据石油行业、岗位的现时需要和未来发展要求,合理定位针对在职、从业成人所实施的、贯穿个体生命历程的、层次各异、形式多样、速成速效式的高等继续教育培养目标,建立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发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按需施教、掌握技能、注重实效、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结构框架,切实树立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真正彰显石油行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特色。

(二)修订培养方案,满足石油行业人才培养规格

成人高校应主动争取当地石油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充分利用行业和社会资源,拓展办学思路和办学空间,修订、完善具有鲜明石油行业特色并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应针对学员离校时间较长、平时忙于现场工作没时间跟踪学习前沿理论、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部分学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有所欠缺等特点,本着有利于发展成人学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原则,积极开发和构建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具有高等继续教育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强化实践、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加强对学员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范围适当缩小,相应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时;专业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学时适当增加,并强调新颖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特别加强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和技能鉴定考核环节。

(三)改革教学模式,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

石油行业成教学员大部分来自生产一线,地处偏僻且交通不便,传统面授教学方式导致工学矛盾现象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成人高校应充分考虑数字化油田企业学员的学习条件、能力和要求,积极探讨运用科学、先进、适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积极推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创导并赋予传统、单一、落后的教本传递过程或课堂教学环节在数字技术及计算机网络辅助系统支持下,更加体现出全面、系统与直观的教学特点和实训优势。采取实时、灵活、便捷而实效的网络课堂、远程辅导、在线研讨、社会调查、考证考级等数字化教育平台,积极为“教与学”双方展开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岗位或层次学员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

(四)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全程监督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满足目前及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它是专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的结合,不能仅靠期末考试成绩来界定。应从理论到实践、知识到能力、课堂到社会、专业到职业进行多维度的科学评价,确立以考核实际能力为指标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设立和健全专门的教学督导机构,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保障体系,加大质量监控力度,实现对教育教学环节的全程监督、检查和指导。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成人高校应直面石油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多方面深入研究突出石油行业特色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地域优势,彰显学科专业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发展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推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浩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3,(11):34.

[2]沈维梅,桂步祥.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改革[J].成人教育,2008,(4):72.

[3]邓玉.论石油高校继续教育创新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2):24.

[4]刘义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途径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