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概念
引导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主动地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只是一味地将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未主动地、积极地思考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依赖性,也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新课程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目标,挖掘新型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引导式教学方法恰好符合这一教学目标,它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技术动作,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按照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类,可分为语言引导、非语言引导、实物引导三类。
二、引导式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语言引导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1)情境导入语
如,设置一个小河流水的郊游情景,教师便用语言导入主题:老师今天带大家到壶公山去游玩,好不好?立即就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响应。
(2)参照对比引导
用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比较或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如,请一位动作规范的学生和一位动作不规范的学生出来展示,然后让学生共同寻求他们的不同之处。
(3)设疑引导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教师设疑:“方块和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问题的及时提出则可以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形象比喻引导
用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让学生能建立起概念,如,用“竹竿”“弯弓”来比喻投掷项目中的“背弓”。
(5)提示语引导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动作完成的不同时期进行适当的提示语言(如顺口溜、口诀),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如在篮球教学中的投篮这一动作,教师可以用“蹬、伸、翻、拨”简要概述动作要领,既简练又易记。
(6)激励语言引导
教师在进行动作技术教学前,鼓励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如,在练习时及时给予评定,用“正确”“不错”“好”等。让学生在语言鼓励中体会到进步,感受体育的乐趣,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非语言行为引导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口哨声或鼓掌声
口哨可在无意识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教师的指导。另外,鼓掌声带有浓厚的鼓励意味,无论学生完成动作质量如何,掌声在一定程度上能起激励作用,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
(2)体语
体语是以人的表情、手势、眼神与体态等来传递信息。它主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手势等与学生进行沟通来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对能正确完成技术动作的学生,既可以投以赞许的目光表示鼓励;也可以微笑、点头、拍肩或竖起大拇指予以肯定。体态又包括动作示范,它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3.实物引导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于场地布置的实物
例如,山、水、树木、花、草等卡片或标本可运用于体育课上,这些精致的图片、鲜明的色彩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小学生第二信号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因此直观的、形象的物体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精致漂亮的图片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指向集中到课堂上,进而产生参与的强烈意识。
(2)运用于教学辅助的实物
例如,标志物、踏跳板等物体可以辅助教学内容的完成。标志物可以在无意识情况下引导学生去完成某技术动作中的某个环节,如在沙坑前上方挂一标志物,让学生在跳的过程中去碰这一标志物,从而培养学生向前上方跳起的意识。又如,幻灯、录像、电影、电视等亦可辅助教学。因此,这些设备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还能增长学生的体育见识。
总而言之,语言引导丰富多彩、非语言引导千姿百态、实物引导千变万化。教师在运用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将三者结合运用,达到图文茂、形声结合的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汝田.试论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合肥学院学报,2004(03).
关键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问题导引式;器件发展史;电路演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04-0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物理、数学、信号系统和电路基础等课程为先导课程,是后续射频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知识跨度大、电路模型抽象、电路分析方法灵活多样等特点。诸多特点导致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类本科教育课程较难以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易降低学习兴趣。
本文首先由分析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入手,总结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困难。随后,在简要介绍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后,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给出了进行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探索的具体内容。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与教学困难
1.课程内容丰富、知识跨度大。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不同层面的知识内容[2-6],从基本的半导体原理、典型的器件特性,到具体应用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知识内容丰富且跨度较大。例如:学习PN结的形成和特性时,需要清楚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规律;分析三极管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时,必须掌握三极管在不同工作区域的工程近似模型;学习频率特性时又需要建立电路在高频、中频和低频区的不同的响应模型;学习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时候,需要采用运放的“黑盒”模型。从微观载流子运动到宏观的电路模型,所面临的知识跨度较大,因而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2.课程的电路模型抽象且电路分析方法灵活多变。模拟电子技术所涉及的器件具有的非线性特性,诸如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三极管的共射输入和输出特性、集成运放的传输特性等,均呈现出非线性特点。分析此类非线性器件构成的电路时,一般采用分段线性化的工程近似思想,因而器件特性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集成运放的线性区和限幅区;二极管的导通、截止和击穿;三级管的放大、截止和饱和等区域。针对器件不同的工作区域需要建立相应的电路等效模型以方便分析。因而,课程学习中,器件状态判断、模型应用和电路计算分析纠缠在一起,增加了学习难度。同时,不同的工程近似精度要求会导致采用的电路等效模型的变化。因此,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导致同一器件的多个工程近似模型,也导致电路分析方法灵活多样,因而概念不易掌握。同时,模拟电子技术以构建电子系统、构成电子应用为目标。如何让学生从系统构建的高度,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应用领域也颇为不易。
鉴于上述特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更易降低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1],此种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既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且关心学生的学习方式。此方法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现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促使学生基于自主、研究,合作等方法去解决具体真实的问题,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内容。
应用基于问题导引的教学方法需要解决“问题设计”和“问题解决”两个关键步骤。“问题设计”中需要明确问题提出,要求面向所需教学的知识内容,明确具体,最好有一定趣味性。“问题解决”步骤中关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强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思维能力和成就感,从而诱发兴趣,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问题导引教学方法探索
(一)回顾器件技术问题背景,引入器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为了构建特定功能应用电路,完成特定的信号处理的任务。各种电子器件的产生与应用,均是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具体技术应用问题。当前应用多种电子器件均是在最初器件原型基础上升级、改进而得到的。因此,可以从技术历史材料中取材,让学生们了解器件的产生历史,最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现具体器件所产生、改进的历史技术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了解器件的应用需求驱动原因、学生更易形成器件的应用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材料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各个教学材料包括“引导问题”、“问题相应的知识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概要”。下面具体给出两个例子:
1.晶体管的教学。
引导问题:早期调幅无线电通信要求检波和信号放大设备,而电子管功耗、体积以及寿命限制其应用,要求新型的单向化和放大器件产生。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内容:PN结的特性,二极管、三极管器件特性和应用电路。
实施步骤概要:①简要回顾从二极管、三极管的产生历史,包括主要的遭遇的技术问题,而导出二极管、三极管。②指出二极管、三极管其特性的分析实际可以归结为PN结的特性,介绍PN结和器件的具体特性(伏安特性,输入输出特性等)。③从应用器件的角度,导致器件产生的技术问题也正是器件应用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二极管的整流、限幅、检波均为单向化操作,给出相应电路。三极管构成的放大电路目的是完成信号放大,给出三种放大电路并分析比较其特性。
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教学。
引导问题:早期贝尔实验室所遭遇的电话网络中语音放大问题:变化的供电电压和环境因素引发的语音放大器工作增益漂移,导致语音音量时大时小的变化,电话服务质量下降。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运算放大器特性,运放线性应用电路,负反馈原理的提出和理论。[2]
实施步骤:①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回顾,让学生了解运算放大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应用需求驱动问题,导出运算放大器。②给出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和应用电路;③生成器件的技术问题也正是器件应用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负反馈原理和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
(二)强调典型电路改进的驱动问题和改进过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典型电路,其提出和应用均有其技术需求驱动。通过从技术需求的演进角度,讲述电路的改进的驱动问题和改进方法,强调电路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电路学习过程转变为面向解决技术需求问题的增量式、创新设计性学习。通过具体电路的改进与演化,提高学生对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的掌握,从而达到巩固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如下简要地给出几个教学例子,应用时候在具体电路导出时候先指出问题,然后导出具体电路。
1.电压跟随器。
引导问题:电路分级隔离的需求。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电压跟随器。
实施步骤:从同相比例放大器出发,通过将反馈电阻趋于零、接地电阻趋于无穷演化成为电压跟随电路,并讨论电压跟随器的应用。
2.加法器。
引导问题:信号进行加法运算需求。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基于运放的加法器。
实施步骤:从同相、反相比例放大电路出发,通过添加多个输入信号演化为同相和反相加法器,并分析和比较两种加法器的电路特性,如输入电阻等。
3.加法器。
引导问题:信号减法实现问题。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基于运放的减法器电路。
实施步骤:从同反相放大电路改进生成减法运算电路,并分析对比各种系数值的减法电路的构成实现。
4.差动电路。
引导问题:单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温漂问题,提高射极耦合差动电路抑制共模干扰问题。
问题相应的知识点:差动电路构成、特性分析,应用。
实施步骤:从普通的单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出发,为了克服温漂、抑制共模干扰演化为差动放大电路,进而改进成为采用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最后,分析比较两种差动电路的特点。
四、结论
本文探索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问题导引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引式教学框架,通过回顾器件发展技术问题、强调电路改进演化过程的技术问题,导出相应器件和电路知识。旨在以应用问题导向,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并形成系统应用的观点。在实施过程中回顾器件历史应简明扼要,以避免听者因时间过长产生厌烦情绪;在强调电路演化过程时候,需由需求问题或原电路存在缺陷出发,自然引出新的改进的电路。
参考文献:
[1]李洁,周速.课堂教学中“问题引导学习”认识误区辨析[J].教育技术导刊,2007,(7).
[2][美]科特尔,[美]曼西尼.运算放大器权威指南(第3版)[M].姚剑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孙肖子,谢松云,李会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美]佛朗哥(Franco S.).基于运算放大器和模拟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第3版)[M].刘树棠,朱茂林,荣玫,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Anant Agarwal,Jeffrey H.Lang.模拟和数字电子电路基础[M].于歆杰,朱桂萍,刘秀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有效学习;引导;科学;途径
要真正让学生做到有效学习,一切还要以学生为主,学习为主,教书为了育人,育人必须教书,这是一条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是现代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的真理。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是我们教师的责任。科学有效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才能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一、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础,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踏踏实实地做好基本功。也就是在学习理解和记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时,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表达中省略了什么,关键在哪里,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是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还需要把学过内容贯串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这样细加分析、考虑后,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补充一些新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总结一章、几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时,就要有这种要求,运用这种方法。这时由于知识出现高度概括,就更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也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切忌好高鹜远,前面的内容没有学懂,就急着去学习后面的知识;基本的习题没有做好,就一味去钻偏题、难题。
二、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个期间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防止那种死记硬背的,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善于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思考,时时思考,处处思考。只有这样才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也才会逐步地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思维。不断积淀、提升的过程,也是训练缜密思维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在平时练习时注重探索解题技巧,通过巧题巧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用适当的语言鼓励、表扬,肯定同学的成绩,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也只有这样,才会更快地取得成功。
三、要引导学生严谨细致。严谨细致是一种优良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在学习上严谨细致,就是对一切知识都有认真、勤奋的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于细微之处见境界,于细微之处见水平;就是把学习着力点放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上,不心浮气躁,不好高骛远,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力求深刻理解,学习切忌似懂非懂。例如,习题做错了,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它。要在初中乃至小学学习阶段就要培养这种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对解题中的每一步推导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 学习必须善于总结。学完一章,要做个小结;学完一本书,要做个总结。总结很重要,不同的学科总结方法不尽相同。常做总结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四、要引导学生坚持不懈。俗话说“水滴石穿”、“厚积薄发”。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件苦差事,考验着学生的毅力,但坚持不懈的学习是通向成功必经之路,不付出汗水和辛勤努力是不行的,学生如在各学科学习中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常常自我监督,严格要求,每天或分阶段自己或让父母、老师检查,是十分必要和可贵的,对于计划制定了就要力争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学习计划,就要要求学生反省为什么没有完成,怎样才能补救等等。持之以恒就可获得成功,因为知识是从一个字、一道题、一本书、一门课、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只有锲而不舍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总之,要时常的叮嘱学生学习不能只凭热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做不成大事的,对知识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就能使学生对知识触类旁通、演绎创新,那么让坚持不懈成为学生终生的习惯。
一、在生活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形成科学的概念
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的概念也只是模糊的,而且科学教育的内容广泛,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只有在自己所需要的环境中,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中,才能心里放松,心情愉快,兴趣十足地投入到活动中,也只有在这种情绪下,才能引发幼儿的创造力。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三、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必须创造条件,支持、引导孩子实际参加探究操作活动,使其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在日常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
生活中到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熟悉的现象,它们蕴藏着许多深刻的科学道理。它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究。事实证明:无论从幼儿提出的问题,还是从幼儿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科学探究都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
五、在老师的设问引导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指导幼儿探索活动时,抓住重点、难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以激发幼儿感知、操作、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遇到问题或产生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使幼儿从各个方面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六、在表扬鼓励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善于使用表扬、鼓励、赞许,往往对强化幼儿有益行为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鼓励与肯定可以增强幼儿不断创新的意识。
1.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3.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4.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启发―探究” 应用背景 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对提高本国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依靠教育,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一、“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背景
“启发―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启发―探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进和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启发―探究”式教学是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其教学理念已经开始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通过拉近师生关系,为“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启发―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启发―探索”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促使师生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二)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是“启发―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高中化学具有独立的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铜”的性质和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部分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对“铜”这种化学元素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了解“铜”这种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正是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前提和基础的。
(三)通过探索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发展和深入,是“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空有学习兴趣和热情却不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那么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探究”式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才是“启发―探究”式教学的终极目的。
还是以“铜”元素的学习为例,教师通过讲故事或引用化学资料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通过直观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结合已学知识对“铜”的性质和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那么教学过程是否就到此结束了呢?“启发―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尝试探索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教导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正是探究的重要意义。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应该以大量的化学资料的搜集为基础,通过反复假设和讨论,最终确定实验步骤;其次,在保证基本的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化学实验的完成应该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负责在旁指导;等到实验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帮助高中化学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转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理论的完善。另一方面,轻松的课堂气氛和极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启发―探究”式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有效地推进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在今后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继续实施和推进“启发―探究”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俊杰.启发――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验[J].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17).
[2]蔡生翔.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J].价值工程,2011(30).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学方法也是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导学式教学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根据导学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内容,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导学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式 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概述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 “导” 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 “导” 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 “学” 的能力,“导” 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课堂上首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情境中的数学元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创设良好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
1.导、学结合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以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教与学之间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强化教师“导”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科学的、集讲解、启发、研讨、自学为一体的又有独自特点的综合教学方法,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2.突出思维训练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性提问、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形式实践应用等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开发思维,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比较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的比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比较,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之间的比较……这些因素教师应深入研究,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成长。
4.范例性原则
范例性原则就是从已经选定的基础性基本性的学科内容中,再精选出范例性的或典型性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特殊来说明一般,通过个别而推知与理解整体。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中通过选择典型性的问题情境导入,使学生快速提出问题,探究新知识;而且该教学法更注重的是从每一课的导学中让学生不断总结并学会运用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
1.情境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的富有感彩的氛围和生活场景。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情境导入有多种方法,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状况等进行情境创设。
2.引学新知
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元素,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探究新知,让学生经历、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是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形成的过程,也是数学的工具价值、过程价值得以体现和弘扬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准备及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教学节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学习活动的展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如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抓住中心,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质疑、辨析,最后达成共识,完成教学目标。
3.应用实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应用实践,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时,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小结的功能包括:系统整理,形成结构;突出重点,强化注意;深化知识,提高素养;启发思考,引到探究。小结的方式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因素适当进行选择。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在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构建了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不但使教师转变了教学思想,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整堂课的教学程序,加深了对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而且使学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多种思维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和大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结束语
本文对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着重讨论导学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此文可以促进笔者教学的进步,也为有需要的小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过去,我国小学数学主要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局面,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反映了教学规律,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现了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过去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他们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讨论一些热点话题,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2.创设问题情境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的重点是“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比如,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练习:情景1:小明家里有3口人,今天来了2位客人,那么,今天小明家里共有多少人?即:3+2=?情境2:张华家共养了9只鸡,吃了2只,那么,张华家里现在还有几只鸡?即:9-2=?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准确把握启发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还要准确把握教学中的启发点,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讲,启发点的准确把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节)这节内容的时候,学生首次接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对它比较陌生,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与前面学习的“四边形”的概念联系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第二,把握启发点的时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困惑,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这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启发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比如,在“百分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节)这节内容中,小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如果遇到分数,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先把分数转化为小数,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于是学生便豁然开朗了。
三、结束语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可行,成功的前提,关键,作用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照本宣科在教学方法,是旧的应试教育体系下的产物,已经很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呼唤多种新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之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对讨论式教学法谈谈自己看法。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可行性。
任何教学方法,首要的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讨论式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在讨论中感悟事理,获得知识信息,符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及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教材中有很多的“讨论”、“反思”“探究”问题,教师只要为之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即可开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对话。“事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试身手的讨论,使之深刻地领悟知识真谛,这样的领悟,将长久烙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因此,实行素质教育,讨论试教学法有一席之地,获成功之可能。
二、讨论式教学法成功的前提
没有哪种教学方法轻易获得成功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亦然如此。讨论式教学法获得成功,其前提在于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是要选好讨论的题目。论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选题应注意做到三点:有针对性,即既为知识上的重点,且是学生思想上的疑点;要有梯度、有层次,即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讨论中,达到整体参与、普遍提高的目的;要有新鲜感,或从新鲜生动材料,或从学生身边的事,都要从新的角度来出题,达到以新促趣,以趣促思,以思求真的效果。
二是要收集丰富的资料。首先,教师本人深入研究所讨论的题目,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提出的看法和问题,作好引导的准备。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搜集材料,积累信息,写出发言提纲。这样有助于讨论顺利进行。
三、讨论式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课堂讨论是讨论式教学的主体环节,其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成功调动。这两个方面必须是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的。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作精心的组织,在讨论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和掌握进程,而且需要学生的认真准备和积极参与。同时要防止讨论中负面效应现象的出现。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教育的“度”。要注意形成积极的教育立势,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要注意强化讨论中的“亮点”,不断提醒、引导学生讨论时注意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注意信息反馈,讨论时老师应及时捕捉信息,调控气氛,使之产生积极的效应,将负面效应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学生偏离主题而高淡阔论时,教师要及时“拔乱反正”;当学生因看法不同争论不休时,教师引导他们找到分岐的焦点,防止钻“牛角尖”,把认识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最后,教师还要做好讨论的总结。总结要善于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闪光的思想火花,要注意对所讨论的题作多角度,全方位的归纳小结,这样才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达到认识的升华,从而更深刻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四、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
讨论式教学法,能够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参与,协调活动,调控进程。教师不是课堂讨论的主宰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要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起交流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参与问题的讨论,共同分享成功的乐趣,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和交往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且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讨论中体验了学习的愉悦、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思维更活了,胆子更大了,学习也更主动了。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讨论式教学法如何成功应用于教学之中,还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去不断孜孜探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