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培训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进展评析 近十年我国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述评 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启示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政策的回顾与特点分析 近十年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满意度研究综述 加强农民工培训,使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报纸新闻时评专栏(版)发展的特征 近十年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研究述评 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热点透析 近十年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近十年我国关于学前生成课程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回顾及发展展望 我国近十年美育课程建设文献综述 近十年我国传媒人新闻观念的演进 近十年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变化 近十年我国义务教育研究热点问题探究* “近十年我国约翰?杜威研究的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上海市公布“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EB/OL].http:///gzdt/2006-04/22/content_261363.htm.
[3]李丽.济南鼓励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参加培训有补贴[EB/OL].http:///rollnews/shandong/201011/t20101122_6808854.htm.
[4]于洪光.农民工培训亟待合适的“口味”——来自济南市的调查与思考[N].农民日报,2012-04-14(02).
[5]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R].工人日报,2010-06-21(01).
[6]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2-03-19].http:///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7]买天.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农民工[N].农民日报,2010-02-23(02).
[8]史载,程喜明.甘谷10万农民工华丽转型[N].天水日报,2012-10-28(05).
[9]田占慧,刘继广,钟利军.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比较分析[J].成人教育,2008(1):95-96.
Analysis on Policies of Rural Labor Training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ZHANG Ling, FAN An-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rao Teachers’ C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辽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德国培养了各级各类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德国的繁荣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是不断改革与创新。近年来,德国政府通过与企业签订协定、实施支持计划、开展推广活动、推行改革与创新以及加强课程认证,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84-05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是“双元制”模式,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辅之以职业学校的每周1~2天的课堂教学。“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主要招收15~16岁的初中毕业生,以及18~19岁已经取得大学录取通知书并在未来有可能成为“白领”的青年人,超过60%的德国年轻人参与其中,每年的培训人数可达57万左右。实施“双元制”模式的企业不受国家直接控制,不享受政府补贴或减税,主要与德国商会进行合作,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第三方评估,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德国政府共制定了约三百五十项法律法规,用以保护和规范企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实施“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校,或是单独成立的专门机构,或是从属于职业学校或类似的综合性大学,主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开设不同方向、不同等级的课程。但近年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着“进口”和“出口”的双重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成绩优异的中学毕业生选择进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之外的大学或专科学校学习。因此,为吸引更多的青年人选择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主动实施了改革创新。
一、联邦政府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与培训协定”
在德国,主要由私营部门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但联邦政府认为,国家有责任为年轻人提供充足的培训和资格认证的机会。2004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与德国私营企业协会签订了《德国职业培训与技能型人才资源开发协定》(NationalPactforCareerTrainingandSkilledManpowerDevelopmentinGermany),共同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选择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数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那些潜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申请者没有选择职业教育与培训而是进入了大学。因此,2010年12月,《德国职业培训与技能型人才资源开发协定》的指导委员会在第17届立法会期间,同意将“培训协定”延长至2014年,并同教育与文化事务部常委会,联邦移民、难民和民族事务高级专员合作,为初级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为其中的创业者提供持续支持;与企业签署专门针对年轻人的职业培训协议,为那些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年轻人提供培训和资格认证,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为各层次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帮助具有移民背景的年轻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此外,联邦政府还提供3.6亿欧元的预算,用于发展“双元制”职业培训,企业承诺每年为年轻人提供1万个培训岗位,以促进“学校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帮助年轻人成功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实施“就业起步支持计划”(JOBSTAR-
TER)
自2006年以来,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通过“JOBSTARTER”支持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JOBSTARTER”利用项目资助那些缺乏培训经验或培训负担过重的企业,帮助他们创造实习机会,招收合适的学员。截至2013年1月,“JOBSTARTER”累计资助项目超过280个,进行岗位培训43400人次。BMBF将继续为“JOBSTARTER”提供价值约125万欧元的资金。“JOBSTARTER”的总部设在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同时,在汉堡、纽伦堡、柏林、杜塞尔多夫4个区域设置办事处,发展区域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与德国周边国家开展跨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JOBSTARTER”通过公司内部培训、欧洲层面的合作、增加“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吸引力等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资助的范围包括:在特定领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针对特定群体开展公司内部培训;促进区域职业培训的发展与稳定;增加职业资格认证的机会,提高“双元制”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与欧盟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资助的重点包括:确保受训人员在新的职业或领域顺利开展工作,为具有移民背景的创业者设立专项并开展在职培训。该计划的实施为青少年提供了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为企业和受训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可操作的培训措施,推动了在职培训的发展,并得到了贸易和工业商会、地方和区域机构、教育机构以及企业的大力支持。
三、开展“无与伦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
2011年11月8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联邦经济和技术部(BMWI)在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发起了“无与伦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主题活动,该项活动至2013年底,旨在增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并为普通民众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机会。为增强此项活动的影响力,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设立了专门网站,大力宣传初级和高级职业培训,为青年人、学校、家长、雇员和雇主提供相关信息,并通过网站在线咨询的形式解答有关初级和高级职业培训的问题。此外,还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体,如海报、印刷品广告、出版物和活动通知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是由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资助的“世界技能大赛”,届时将会产生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世界冠军。
四、实施“IMOVE”计划应对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竞争
“培训—德国制造”是国际上对德国职业教育质量的高度评价。为应对全球教育市场对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保持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竞争力,巩固其在国际继续教育市场的地位,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于2001年发起了职业教育国际营销计划“IMOVE—培训—德国制造”,该计划由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负责实施。该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举办学术会议。“IMOVE”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帮助国内的职业教育机构制定针对国外市场的战略计划,并对潜在的目标市场进行深入分析。目标市场研讨会主要聚焦于该地区是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国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潜在市场以及国外合作者的详细情况。战略研讨会主要是提供一些实际的支持,如企业要求、市场准入和营销策略等。
二是派遣代表团参加国外教育展览会。“IMOVE”通过向对资格认证具有巨大需求的国家派遣代表团,为国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与国外公共机构的决策者、企业、地方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直接对话的机会。代表团主要通过会议展示、职业培训研讨会、合作洽谈会等形式,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开展市场调研、市场监测和合作洽谈提供机会和平台。
三是提供在线服务。“IMOVE”开通了专门网站(HTTP://WWW.IMOVE-GERMANY.DE),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教育出口的最新信息。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国际继续教育行业和职业教育国际营销网络的相关新闻;对职业培训的需求持续增长的国家的最新市场信息和相关研究;有关职业教育国际营销活动的报告;合作洽谈会的相关链接等。同时,为方便国际游客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了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并为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和数据库,定期用德语和英语向这些机构提供“IMOVE”的计划和服务的最新信息。
四是提供免费的数据资料。“IMOVE”通过监测市场和行业动态,分析预测其发展态势,并确保这些资料和数据可以随时访问。同时,还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免费的下载资料,包括:国外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的研究报告、开展国外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的指南、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相关链接、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在海外的成功案例和“IMOVE”的年度报告等。
五、改革职业教育与培训
为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主动进行变革,依据《职业教育改革法》和修订后的《职业教育培训法》为所有青年人提供接受高质量职业培训的机会,同时给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区决策者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更多的可操作的空间,以鼓励竞争和创新。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培训机会。对于年轻人而言,获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参加联邦就业局或其他的培训计划,有机会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而根据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在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过程中所获得的学分可以累积,用以通过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认证。在过去,全日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低于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为此,接受全日制培训的学生不得不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来提高其竞争力,对这些学生的时间、资源和技能是一种浪费。因此,新的《职业教育法》授予地方政府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革,职业资格证书可与中等学校或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挂钩。
其二,促进校企合作。德国政府鼓励企业内部培训与职业学校开展广泛合作。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更好地利用培训资源,更好地适应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同时,培训学校和商业企业双方共同实施管理,通过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保证企业内部培训的生源,帮助那些未开展过培训的企业开展内部培训,满足来自新的工业部门和职业领域对于培训的需求,满足那些需要更多理论知识的专业培训。同时,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各州的职业学校培训与企业内部培训之间要实现学分互认。
其三,及时更新专业目录并提供相关培训。在2000—2013年间,德国联邦政府共推出新职业51种,更新职业147种。这是自1969年《职业培训法》实施以来范围最大的一次调整。同时,德国政府加快了调整的速度,通常从建议开设新的职业到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只需要一年的时间。而根据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政府通过减少法定咨询机构的数量以加快职业培训的更新速度:各州的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将被取消;与各州协商成立合作委员会以讨论和商定新的职业训练法规;未来的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成员将由行业协会、工会和地方政府代表组成。此外,根据不同的职业制定了不同的培训期限,并明确规定了模块化培训和以往培训学分的认证方式。
其四,创新职业培训网络。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承认境外职业培训,并通过建立职业资格的信用制度以改进德国与欧盟之间的职业资格互认。同时,消除了不同区域教育之间严格的界限,鼓励职业学校参与“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也鼓励州政府将职业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的毕业证书相结合。此外,还增加了新的职业资格认证。这些资格认证采取新的考试形式和证书,以使这些新的职业培训将初级培训与高级培训相结合。国家培训与国际培训接轨、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贯通、初级培训与继续教育结合,为年轻人开辟新的就业机会。
其五,增加考试的透明度。《职业教育法》自1969年实施以来,为德国职业培训、进修和再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新的《职业教育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借鉴了超过30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成果,监管的框架已基本适应现代职业培训,并对职业讲师的资格以及各机构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说明。现在,职业资格的最终考试由职业学校的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构成,考试的全过程由考试督导组成员实施监督。
六、加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认证
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认证的目的是为年轻人提供永久性的就业机会,为企业长期提供熟练的雇员和工人。18岁以下的年轻人也可以参与其中,在德国,大约60%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后选择接受国家承认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不颁发特定的证书,但可以得到培训补助。联邦政府依据《职业教育法》的第四条、第五条,以及《手工艺和贸易代码》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对面向企业及类似的公共管理机构的高级工人或雇员的培训课程进行管理。这些培训仍采用“双元制”,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同时进行。
此外,为应对不断产生的新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自身发展的新需要以及新技术领域对资格认证的新需求,跨公司的培训中心应运而生。所有满足BMBF和BIBB资助原则和条件的依法成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都可以申请成立跨公司的培训中心。BMBF通过无偿赠与的方式资助跨公司的职业培训中心,帮助单个中小型企业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公司之间职业培训的交流与合作。培训中心主要是作为公司内部培训的补充,包括针对熟练工种的4~6周的培训或针对建筑部门的26周的培训。此外,培训中心还帮助员工升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中心可以发展成为提升公司竞争力的中心(CompetenceCenters),BMBF为培训中心向能力中心的转型提供补贴,通常情况下补贴50%,而对于机构薄弱的地区补贴可达到65%。这些补贴资金的目的是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被资助的培训中心或能力中心对于地区经济的贡献力至少应达到25%,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培训中心的贡献率至少应达到10%。
七、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
从世界范围来看,集权制国家的中央政府不断向地方政府和社会放权,而分权制国家的中央政府则不断加强对地方和市场的控制。从本届中央政府来看,简政放权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是主旋律,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激发了活力。首先,中央政府应向地方政府放权,给予地方政府发展所属地区职业教育的充分权力;同时,政府应向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放权,给予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自主权。其次,政府应把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将企业视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办学主体之一,制定优惠政策并综合运用法律、财政、税收和评估等手段鼓励企业办学,将企业办学与公办职业学校同等对待,维护企业办学的自主权,保护企业的利益,激发企业办学的积极性,规范企业的办学行为。再次,政府应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网络平台,为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最新的消息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帮助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在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抓住周边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走出国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二)企业应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未来企业将成为职业学校以外的另一个办学主体。企业可以效仿德国的“双元制”,成立以企业为主的非学历的培训机构,企业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合作学校只负责学生的文化课。企业也可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举办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学校,根据各方所拥有的股权决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分配各方在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中的代表席位。通过股份制办学,不仅可以维护企业的利益,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企业介入职业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将自身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的管理中,有助于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助于提高职业学校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
(三)职业学校应深化与企业合作,发展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
从我国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情况来看,仍处于相对较浅的层面,企业为职业学校提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和实习岗位,出资在校内建立教学楼、图书馆和实验室。虽然企业和职业学校采取“订单式”联合培养学生,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仍由职业学校掌控。因此,为实现真正的校企融合,企业应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即从制定招生计划、设计培养方案、设置课程、选用教材、聘任教师、安排实习实训到学生评价与考核全过程参与。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来看,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两者同等重要,并行发展。而我国的职业学校主要开展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功能较弱。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作岗位对于员工的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对于技术培训的需求将逐渐增大。因此,我国的职业学校应根据市场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大力开展非学历的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刘瑞新.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及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3(20):96-98.
[2]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赴德职业教育培训团.感受“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3(6):66-70.
[3]洪芳.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48-151.
[4]景琴玲,王革.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透析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91-95.
[5]王纪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95-97.
根据教育投资机构蓝象营的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教育科技的投资总额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近四年复合增长率达32%。科技在教育中的渗透率正在增加,教育信息化的潜力巨大,下一代 教育创业的发力点将变为来自技术和教研领先,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在线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创新势力,2016年也亮点颇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K12领域的发展
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领域蕴藏着巨大的金矿,2014年出现了题库类的产品和公司,2015年的O2O平台,2016的优秀创业公司,猿辅导,疯狂老师等机构,创新价值和成长速度成为两个关键的因素。猿辅利用猿题库积累的大量用户练习数据,以及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上的技术积累,由系统自动生成专门的讲义,使教师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疯狂老师主推明星教师,单月课耗过亿,势头凶猛。但其中发展最好的仍然为黄冈中学网校。2003年左右,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五中、天津一中等七八十所国内知名的中学都做了网校。利用黄冈中学的名校品牌与教学资源,黄冈中学网校切入了中小学在线教育这个被汪建宏称之为“有大势”的行业。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中小学补习市场规模有2740亿元,而网络教育市场在2012年的市场规模约为700多亿元。2012年,黄冈中学网校将其所创办的学路公司以股份置换形式合并了其东家太奇公司的黄冈中学网校项目。一年内,黄冈中学网校增加了数亿元的营收,加盟分校增至200多家,有近100家直营分校。营收迈上10亿级的台阶。名师+名校+同步教学+在线辅导是中小学在线教育行业的主流路径,黄冈中学网校也毫不例外,但是它在线下设有自己的体验店,是一个“智能学习中心”,有电脑、圆桌、学习顾问、学习测评系统,家长可以和学习顾问一起类似沙龙一般地进行交流和沟通。黄冈中学网校极力想把产品、商业模式、学习做得标准化。一个教育产品并不在于有多创新,而在于其对这个行业能构成多大的颠覆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年收入10亿,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语言类在线教育的发展
ABC360上半年B轮融资1亿,同样是在线外教一对一平台,同样是菲利宾外籍老师,ABC360的发力重点在于后端运营、研发,提供更切合用户的产品体验。英孚、新东方这样的传统教育巨头也开始加紧布局在线教育。
沪江模式的价值在于通过大量的专业内容获得用户,解决了在线教育流量获取的难题,降低了获客成本。过亿的用户量变现则采取C2C+B2C+B2B2C组合商业模式。从最早的论坛到在线培训,口碑和内容在在线教育中含金量颇高。
值得注意的是,简单地将课表、教材搬上互联网,对所有学生进行毫无差异性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或像其他电子商务网站那样卖卖“学习卡”和课程光盘,这是教育利用互联网科技的第一次勇敢尝试。遗憾的是,这种“传统”模式在“个性化为王”的时代对学习者几乎不具任何吸引力,而且容易被复制,很难构建稳定的盈利模式。然而,科技的进展为乐观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门: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正在引发教育创新的第二波爆发,沪江网校开发了大量的APP手机软件,和ipad版本,充分的利用了碎片化时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自身也随之发展壮大。在移动式平台上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这种学习将是无时无刻和无处不在的。未来谁占据了用户的手机,谁就占据了市场。
三、职业教育类的发展
通过在线方式,灵活的,低成本的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学生可以通过直播、自适应等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新的在线学位完成职业能力认证。这样的学习闭环正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实践。专注于提供编程教育服务Udacity在去年宣布完成1.05亿美元的D轮融资,并且估值达到10亿美元,进入独角兽的行列。Udacity采取的就是以上闭环的学习方式。相比Udacity的全英文教学,国内统一赛道的极客学院则显得更接地气,二者无论从培训方向到形式都如出一辙。通过线上图书馆的形式极客学院上线2年注册用户突破了300万,线上新型大学的培训方式则让用户变现的方式更加多样。成立于2010年的CreativeLIVE主要向创业者提供摄影、商业、设计等培训课程,在全球拥有近100多万名学生。
中国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是知识的结构性欠缺,即大学生并没有学到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必要技能,这方面的知识需求很大,所以做职业培训和考证培训是条道路。MOOC 以知识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为目的,以现视频的展示形式,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利。但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来说,其内容供给方存在问题:如果内容由传统的培训机构来提供,网络上的廉价学习将冲击其线下销售,其面临着左右手互搏,目前在 MOOC 网站上挂出免费课程的机构更多是出于营销目的―这绝不是 MOOC 网站能够存活的基础;如果内容由个人提供,则其质量堪忧,劣币最终驱逐良币,网站将逐渐没落。
随着社会的加速演变,技术的创新应用,学习模式将会从在校学习变为终身学习。未来的发展或许不仅仅是文凭的获取,更重要的技能的获取。如果得到用户的终身使用,不仅仅对于用户是及其重要的,更不止于对某一家在线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巨大推动。
四、儿童早教类的发展
儿童早教这个赛道从“鲨鱼公园”为代表的内容衍生到家园沟通软件,创新的内容和方向愈加多样化。贝聊是一款家园沟通软件,上半年宣布完成由威创股份和启迪教育领投的过亿B轮融资。专注于提供家园共育服务。接受程度高,重在启迪心灵和服务,相对K12赛道,内容知识点要求不高,VR的兴起和融入和更加细分的服务将会是新的发展热点。
互动和交流已成为在线教育的真意,其背后不乏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人的情绪会对学习产生广泛影响,比如开心的情绪有利于新创意的产生,而沮丧则使人们更关注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式并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热情与学习效果,比如学习的目的、压力和强度等。对于儿童早教,如何引起儿童的兴趣与热情,从玩乐中学习成长,吸收知识,比学习本身更加的重要。
在线教育是慢事业,财富只是教育方面的一方面,更深入的了解教育培训行业的特殊性,尊重行业的内在规律,寻找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在线道路是所有赛道选手的必修课。如果把传统学校教育称为教育1.0,2005年左右出现的网校为教育2.0,那么眼下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则是教育3.0。在线教育,特别是移动在线教育,是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是一条漫长而遥远的道路,绝不适用于既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快速奠定用户基础、快速成功法则。
作者简介: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在产业工人化和市民化两大转化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继续教育的内容,重点关注职业技能教育、市民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以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养,助其尽快融入城镇社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目标;内容
一、城镇化背景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本文从广义上把继续教育定义为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活动,它是对已脱离正规的学校教育参加工作或即将参加工作的成年人,通过各种形式如职业培训或研修、学历或学位教育、个人自学等进行知识更新、技能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补充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一个国家的GDP就会增加9%。
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是指80年代以后出生在农村、90年代中后期到城镇打工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群体。有统计资料显示,这个群体的整体受教育程度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国家统计局2013年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达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3.3%,在老一代农民工中,这一比例为14.1%,相差19.2个百分点。这是个可喜的进步,但新型城镇化日趋加快、人的转化成为关键因素的大背景,则对这个群体在文化水准、职业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等方面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的需求愈发强烈。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实际状况却并不令人乐观,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优化。
(一)社会整体认识不足终身学习的理念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要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则绝非易事。不少人在观念上仍然对继续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它是非正式教育,是得不到社会认可的非主流教育。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一些用工单位常常对继续教育不屑一顾,人事部门在统计学历情况时对员工通过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等获得的文凭不予承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员工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训,已成为用工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一些用工单位往往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投入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也仅是简单的岗位培训,这也许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成本,但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的严重缺位,往往使得用工单位层面的继续教育因缺乏系统规划而发展缓慢,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潜能未被充分利用,用工单位的发展和员工的自身价值的实现问题上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二)政府有关部门的投入不到位事实上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上并未缺位,比如,无论是农民工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有当地政府主导的针对农民工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培训项目的存在。说其投入不到位,一方面是指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机制,涉农培训部门权力交叉,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管理,从而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效果;另一方面是指政府投入的各类涉农教育培训项目覆盖面小、受益面小,相对于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及其需求而言,杯水车薪。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如,学历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等均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这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教育投资费用,这些相对于收入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而把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挡在了学习和提高的大门之外。
(三)教育形式和内容有偏差在很多人看来,继续教育就是发证书、拿证书。举办方注重的是办学内容吸引人,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学习;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受教育者注重的是证书容易取得,利于找工作或对现有工作有实质性帮助。受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继续教育活动的管理和组织就会走入误区,在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和培训组织上随意性强,疏于管理。这很容易导致学历文凭的含金量低,这又反过来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即便在由各级政府或用工单位主导的职业教育或岗位培训上,也很容易出现类似现象,这类继续教育往往以技能教育为主,效率上追求“短平快”,内容上多片面地指向所谓的热门需求,如计算机、法律、管理等,而传统技术如电工、厨师等,往往都不在教和学双方的选择之列。这很容易和实际需求脱节,不能根本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无法满足其实际的就业需求。
(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不够重视,缺乏积极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整体文化水平比之于老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但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还是占比不小,达60%以上,因此他们继续学习的渴望、提高学历的愿望应该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就业、融入城镇等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这种愿望会更强烈。但相对于他们的收入而言较昂贵的学费、含金量较低的文凭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受挫。而主观认识上不到位,则是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原因。通常,人力资本作为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其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是要靠相应的教育投入来获取的,且不能简单地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待投入产出比。但往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缺乏正确认识,新生代农民工也不能例外。而且,面对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由于缺乏应有的指导,如何选择,也让他们无所适从,或者盲目选择后,所学知识在现实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反而加剧了他们对继续教育偏见。
二、目标导向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内容的选择和构建
笔者以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源于各方对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的继续教育目标的不明确性。目标是教育的起点,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关系到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后续内容,关系到目标达成率的提高和实现。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首先须明确教育目标,并在目标导向下,选择教育形式和内容。
(一)结合城镇化对人的转化的现实要求而进行的教育目标的确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但城镇化的质量却并不高,这一定程度上和“人”的城镇化速度滞后有关。因此,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本文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不仅仅在于其是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更主要在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的转化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城镇的匆匆过客,而是融入其中成为一员,产业工人化和市民化就成为转化过程中的两大目标。产业工人化是其职业角色转化的必然要求,市民化是其社会角色转化的必然要求。前者的存在是因为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转化,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就失去了立命之本,融入城镇之路就会受阻。后者则是和职业角色的转化相伴而行的,是从非工非农的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过程,涉及到自身素质、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这两个转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必要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二)基于目标导向的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构建基于产业工人化和市民化这两个现实目标的存在,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除了要在制度上加强对继续教育市场的管理外,笔者认为,还应把技能培训、就业和个人发展、市民化能力的提高等相结合,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职业技能教育。在产业升级和工业化的背景下,相比于学历教育,它应该更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化,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根本途径。当然,要发挥职业教育的这一作用,则必须将它和个人发展相结合,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专业化而非低端的技能教育。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对于职业身份,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只有32.3%,比传统农民工低22.5个百分点,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2.3%,高出传统农民工10.3个百分点。而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回家乡务农”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打算“做小生意或创办企业”的,有27%;打算“继续打工”的,占一半以上。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的职业角色的预期已转向工人,实现非农就业对他们而言,已不仅仅是谋生,而是更有利于将来的发展。职业教育唯有顺应这一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涉农领域的职业教育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从而才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
第二,市民意识教育。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继续教育中极易被忽略。上述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和实现其就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其向产业工人转化的重要突破口,但这种转化只是形式上的,要实现实质意义上的转变,成为真正的掌握现代化机器的工人,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市民,还需要相应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的调整,行为方式和观念意识的改造,因此,在教育培训中融入市民意识教育,应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以帮助其尽快接受和适应现代城市文明,走出家乡人的小圈子、学会与城镇人相处。相对于职业身份的转换,社会身份的转换是更为困难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如列宁所言:“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这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及时介入,将市民意识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纳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中。
第三,法制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在提高,但法律意识却相对薄弱。其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有学习法律知识的需求但获取途径狭窄,有一定维权意识但缺乏主动性,对法律的认知存在偏差。多途径地开展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是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在职业技能培训之外,同时重视法律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安全生产、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输入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应在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法制教育上适时介入,给以支持、指导和监督,这对于维护当地平安和谐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用工单位也要主动向新生代农民工就《劳动合同法》等关系到其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做宣传。只要各方共同努力,重视并积极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制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养、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融入城镇的能力,更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谢建设.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融入性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 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 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家纺专业 中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衔接研究
一、家纺艺术设计专业
家纺即家用纺织品,广义的家用纺织品指家庭中使用的所有纺织类用品,包括日常纺织类用品和装饰纺织类用品。
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企业市场及时代潮流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产品的创意创新设计、工艺应用、技法使用等为主体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品牌的系列设计与开发,以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的考核标准完成项目设计任务。
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课程衔接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课程衔接的核心内容越显重要,是中高职持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职与高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就会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会导致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反思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衔接现状,建立以高技能人才和以行业发展潮流、市场的需求为目标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至关重要。
三、家纺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综述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生产懂设计懂技术的高技能设计师”。在培养模式上,构建以市场、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技能为本位,以职业为标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专业课程的考核以行业标准及市场需求为依据。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家纺设计师的能力,应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对家纺时尚潮流、家纺设计文化的研究及对工艺的研究。
四、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及特征
高技能人才是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处在一线的,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和着重技能劳动者,特别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高技能人才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高超的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2)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3)极强的适应能力。
五、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及家纺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方式应既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又达到企业的需求。为了适应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具有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家纺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工厂教室”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制定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家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中高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及顶岗实习岗位等方面的衔接实施方案。
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行业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厂教室”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厂教室”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在“工厂教室”的教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课程直接进入工厂,进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入生产实习环节。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场所,建立“工厂教师”在技能素质的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环境和生产实践。
(二)专业课程结构和体系的衔接
高职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课程时要合理地根据区域地理的特殊性和引领行业潮流的企业而制定。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与当地企业深度融合,由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实践设计师共同制定课程的设置,同时由企业高级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作为“工厂教室”课程的承担者承担对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紧密围绕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深化“产学一体、工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产教一体”。根据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适应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工厂教室”资源优势,在与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厂教室”培养方式,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技能为准绳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核心,注重技能实践操作训练。专业课程的开设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核心,核心专业课程要侧重专业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家纺设计师、技工等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专业学习目标,构建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技术实践性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中进行衔接研究
1.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能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重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其培养必须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的模式。2.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在企业实践中和行业引导下成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是在企业中得到实践,企业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和工艺需求决定培养的方式。3.高技能人才公平公正地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4.高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的,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技能知识,积累技能经验,实现技能创新。这特殊性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长期与企业建立分阶段、分进度地实践课程。5.尊重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是教育教学的发展动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师培养的衔接
教学内容多样化与实用性相结合。要按照实用够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按照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划分专业知识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高度一致,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高职教育应紧密地与家纺相关协会合作及积极地参与协会的活动。依托区域产业的优势,以及本地的家纺艺术中心及研究机构,参与开发产品和横纵项目,实现最大化的产能转换。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职业教育进修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完善教师对课程设计与构架,参与到市场中,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一起参与到学校课程和实践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一是加强课程衔接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课程培养目标衔接与终身教育培训关系,三是高技能人才制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3]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7.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城市融入性就业;返乡创业
作者简介:张磊(1981-),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职业指导;张弛(1981-),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职业院校互动发展模式研究”(编号:SQ141051),主持人:张磊;201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的教育学分析”(编号:HB14JY072),主持人:刘奉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7-0080-04
基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环境,根据再社会化理论,笔者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存在“进”与“退”的双向路径选择――城市融入性就业与返乡创业,职业教育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有效路径。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念与特征
农民工是一个极具有时代特征的称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下,农民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规模以亿为计量单位。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但他们是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产业的相关职业,务工工资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轨迹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往返流动。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的子代,是指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具有农民工性质的年轻群体。他们的户籍在农村,自幼跟随父母在城市生长,或者在农村生长,成年后进入城市就业。2000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初具规模,成为重要的流动人口,逐渐涉及到社会认同以及城乡融合等诸多社会性问题,愈加得到多方关注。
新生化农民工的特征表现为进步性和城乡双重性。首先,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诸多方面的进步性特征。其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他们基本上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或者高中教育;其二,“农民工”角色的自我认知较为明确,并导向一定的职业自主意识――理性憧憬城市或农村的双向发展;其三,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较高,表现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工作待遇以及相关权益的综合考虑和理性要求;其四,对职业发展中现实壁垒的认识逐渐理性,意识到自身知识与技能的欠缺,进而产生了接受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的诉求[1]。
其次,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长环境不是单纯的城市或者农村,他们具有城乡双重性特征。一方面,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各方面趋同于城市中的同龄人,同时具有农民的部分特点并有机会从家族成员的联系中得到间接的务农经验。另一方面,在农村中成长的新生代农民工们具备农民特征的同时,兼具城市就业者的时展性。具有城乡双重性的新生代农民工,难免处于城市或农村的边缘化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再社会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2]。
二、再社会化双向路径:理论解释框架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的交互融合过程中,通过诸多社会要素的综合作用,渐进发展个体的社会共生性人格特征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促进个体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的历程,是社会结构维护和改良的行程,是社会人自我意识与人格的健全与升华的长期过程;对个体而言,涵盖了整个生命过程。在社会学视域中,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五种型态[3]。
其中,再社会化是社会化分类中的重要类型,又被称为社会教化,以个体接触的初级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为基础,完善与发展个体的行为方式,认同和建构价值体系,适应新型社会环境。再社会化的发生条件,一方面是个体主动改变自身的生活情景,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的宏观社会生存环境发生了客观变革。在行动层面,再社会化涉及到个体从心理、性格以及思想认识到行为的一系列的社会性同化过程,据此,再社会化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类型:其一,主动再社会化是主体自觉地再社会化,原因是主体担任的社会角色层级提升或移居(客居)到社会文化差异度较大的地区;其二,被动再社会化是主体对新环境的被动式社会适应,原因是主体社会层级降低,或作为主体的个体违背社会秩序以及大众利益而被强制执行相关措施[4]。
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缘于城乡在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等方面差异性。在城市或者在农村成长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并构建符合新的生存环境的价值认同体系,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过程具有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大强度的再社会化行为特征。首先,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稳定或提升个体的社会层级,需要进行主动再社会化。新生代农民工通常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其再社会化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艰难过程,需要个体付出强烈的、主动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其人格的再社会化改造与完善。其次,国家政策层面以及社会力量积极营造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社会治理环境,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成为幸福的“被动”过程,即拟合自身契合性元素适应社会新环境。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历史使命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跨越者。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格局之下,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双向发展维度――城市或者农村,其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需要逐渐进行融入性改善,将传统的世袭式视野和价值观念改良为适应城市或农村现代化的社会认同和自我构建[5]。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集聚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特征,逐渐强化该群体的整体进步,增进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行为能力,利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沟通与和谐发展。
(二)“进”与“退”: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双向路径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双向路径是理性选择“进”与“退”:以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的城市为区域线,选择不同职业发展方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进”是指选择城市融入性就业,“退”是指返乡创业。
1.“进”――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融入性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路径之一是“进”――选择城市融入性就业为职业发展方向。“融入”是个人或小众群体调整传统的生活劳作方式以适应大众主导者的秩序系列,并成为其中一部分[6]。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移民的后代,希望在父辈的城市中实现就业以及理性的职业发展,进而逐步实现城市融入并成为市民成员,这成为他们的首选出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是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起步基础,涉及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融合。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出现了非协调,产生了社会流动惰距现象[7],职业角色发展领先于社会角色的变迁。在城市中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的同时,却未得到相应的权利、尊重和自由。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是适应城市秩序的理性就业,以市民化为目的,以社会保障为过程追求,其职业发展的目标是提升从事职业的技术技能含量与经济收入,提升城市融入能力。
2.“退”――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路径之二是“退”――选择返乡创业为职业发展方向。城市的约束性条件与农村的发展性条件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以退为守、建设家园、理性返乡创业。一方面,城市融入性就业的约束性条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鉴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在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之下,城市就业岗位的提供能力有限,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内部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发展性条件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推动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新生代农民工将习得的技术技能及相关管理理念施展于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文化生活等亟待完善的领域都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因此,国家政策和法规优势导向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形成工业促进农业、城市促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格局。在此大环境之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不失为良举善策。
三、职业教育: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必要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跟进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提升关于职业的外在行为能力、内在思维能力以及整体精神面貌。因此,真正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必要路径是面向并完善该群体的职业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双向发展与进步,需要借助教育力量才能够顺利开展。职业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社会融合与向上流动的必要推力。首先,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与社会的融合需要职业教育。个体的社会融合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需要个体改善自身的元素特质,与社会的相关元素匹配共生。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与社会的融合过程,实为通过个体接受职业教育,将劳动力转化成为社会中可用的人力资本。职业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8],使他们顺利实现与社会的融合。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层次确定与升迁有赖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激励他们产生向社会上层流动的诉求和动力。进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又正向促进其社会资源的获取,即文化资本的增长积极影响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角色和层次逐渐确立并产生向上的社会流动。
(一)职业教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的必要路径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的困境。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实现城市融入性就业,关键是自身文化、技术技能水平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据相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技术技能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能满足城市就业岗位要求,但是目前仅有30%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技能培训经历,其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20%左右[9]。如今,职业能力成为劳动力市场中职业选择的标准,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受到自身素质所限,在城市中欲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可谓困境重重[10]。
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实现城市融入性就业的困境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与进入城市中的非农行业的从业者标准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次,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职业能力不足,其就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职业,薪酬和发展空间的不利状态导致就业稳定性降低。再次,低层次就业未能有效积累职业知识与技能,对职业能力的提升产生负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是再社会化过程中的“同质性社会融入隐形梗桔”[11]。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过程的始端是基本生存就业,以此为途径,以市民的社会性特质为标准,突破并修正自身与市民的多重差异,实现身份角色的市民化转变,逐渐全方面的融入城市社会领域,适应并展开职业和生活,进而实现再社会化。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空间的城乡跨度,更包含了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再社会化影射力,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活方式、能力和价值取向等进行市民同质化,这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
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的职业教育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的职业教育需求在于技能培训、获得职业资格、科普教育、法律援助与保障以及终身教育等多重需要。
其一,技能培训,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对职业教育的关键需求。就业竞争力是关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开端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职业教育特有的技术技能培训优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具有关键性意义。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职业教育提供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具有强烈需求,而且诸多潜在职业发展诉求也逐渐寄希望于规范化的现代职业教育[12]。
其二,获得职业资格,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鉴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层次劣势,他们很难在城市中能有效达到技能标准认可并得到基本就业机会,获取职业资格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13]。职业教育推行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职业入门条件资质,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产业工人[14]。
其三,科普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对职业教育的优势需求。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并可持续性发展,推动职业进步并提升软实力。职业教育开展的科普咨询教育活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科学、文明的城市现代化意识,如生态环境保护、心理与生理健康等知识的普及,综合提高城市融入性就业的优势和后劲。
其四,法律援助与保障,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对职业教育的必然需求。现代社会是以法律契约为秩序规范的,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是实现城市融入性就业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能够提供相应的法律学习和援助机会,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实现个体权益的保障。
其五,终身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对职业教育的长期需求。
(二)职业教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必要路径
1.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关键:创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路径之二是返乡创业,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创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能力是个体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综合调配能力,表现为个性素质与能力、专业技能、经营组织以及社会交往等基于经验的创造性能力[15]。
其一,自身素质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的根本。主要包括交流与人际关系能力、远见与洞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突破意识等。自身素质是新生代农民工对返乡创业环境的个体适应与发展的能力,表现为道德层面的诚信意识、心理层面的自信、进取和冒险精神以及创造能力[16]。
其二,专业技术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的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必然需要专业技术的强力引领。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强化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其一,关于现代化生产工具方面的专业技术,如播种机、收割机等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其二,关于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建筑业和制造业技术知识。其三,面向农村建设的服务型技术技能,如餐饮、美容等。
其三,经营管理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的关键。根现代经营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新生代农民工经营管理能力涉及到个体资源与社会的整合能力、审视自身与外部资源并作出决策的能力和执行能力。
其四,社会交往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的基础。社会交往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寻求并依托社会资源支持力量的必要措施。新生代农民工应突破地域限制,广泛构建自身的资源联系结构,而且需要建立诸多异质性的互动关系,克服社会中同质性人脉关系的互动[17]。新生代农民工应在创业过程中,横向联系个人关系(如亲友等),并纵向联系社会关系(如客户等),进而构建广泛的社会交往网络。
2.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职业教育需求。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将农民工向新型农民的转化培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列为重要议题。2009年,《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9]5号)指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工作。基于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政策设计,2010年六部委全面启动国家层面的重要举措“阳光工程”,重点关注农业重大项目并积极扶持和服务农民创业,重点围绕职业农民的创业发展与创业能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此后,全国各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返乡创业培训,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能力进行有计划、成规模的职业教育[18]。
鉴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现状,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开展创业能力培训,以提升面向现代化农业的开拓能力。创业培训,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需求。
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困难集中于知识技术的匮乏,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环境,具有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接触并吸收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形式,高效提升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经营管理方面的创业能力。首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技能科研能力;其次,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交往,新生代农民工全方位的感触到企业创业文化引领下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塑造过程;再次,校企合作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具体的生产项目实践与工艺过程中,训练并培养创业方面的经营组织管理能力,如设计、组织、风险预判与控制、制度规范、组织决策、创新机会识别等;此外,职业教育的教学中设立了模拟创业环节,将创业行为的目标性进一步强化,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领导决策能力、技能与技艺创新、交流谈判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强化[19]。
参考文献:
[1]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曹丽丽.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3][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1-85,91-96.
[5][英]韦伯斯特著.发展社会学[M].陈一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2.
[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11.
[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35.
[8]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与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26-31.
[9]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1).
[10]李昱.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问题研究[D]. 中南大学,2010.
[11]马建富.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9):7-14.
[12]夏扉,陈江南.论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66-170.
[13]冯虹,沈自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青年研究,2014(3):5-10.
[14]马树超,范唯,郭扬.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15]丰志鹏.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16]郭平.农民创业能力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1.
[17]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
关键词:在线教育;产业链;盈利模式;建议
自2012年起,资本市场对在线教的关注度和投资力度逐步提升。BAT巨头加速了对在线教育行业布局,传统线下教育机构新东方、好未来也加快了在线教育业务的发展,同时,各种在线教育领域的新项目也层出不穷,使在线教育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更多的企业则面临着倒闭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网民和学龄人口巨大,教育消费比重大,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超过万亿,2016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也达到了1000亿以上。根据《2015年互联网教育产业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中国在线教育领域企业数量约有9500家,包括学前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教育、高等教育和语言培训类教育领域。但就整个在线教育领域而言,真正可行的盈利模式还没有被找到。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和现有盈利模式特点。
1 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分析
在线教育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按照产业链架构进行划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提供方
内容提供方的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企业包括传统教育机构和在线教育机构;个人是指从事在线教育的教师等。提供的内容包括四种:一是教学视频,主要是传统的教育机构或个人将线下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内容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因此一般缺少针对性。二是文档资料,一般提供给用户无偿或有偿使用,比如百度文库、知乎等。三是教育工具,主要是指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辅助类学习工具,包括背单词型产品、题库型产品、笔记型产品、早教类产品、评测与资讯工具。
(二)平台提供方
平台提供方是为在线教育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的中介平台。在线教育的提供者主要包括机构和个人,所以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模式:一是B2C模式,指在线教育企业向用户提供服务;二是C2C模式,指个人向用户提供服务;三是C2C+O2O模式,指个人通过“线上+线下”向用户提供服务;四是B2C+020模式,指在线教育机构通过“线上+线下” 向用户提供服务[1]
(三)技术提供方
技术提供方的主要职能是为在线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华平股份为远程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立思辰、天喻息在政府或学校搭建教育云平台等。[2]技术提供方不提供教育内容,而是为在线教育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在线教育技术解决方案。
(四)电信运营方
宽带是实施在线教育的技术基础,而这一切技术基础恰恰是电信运营方提供的。电信运营方掌握着大量的客户资源,在4G时代下推广移动端在线教育产品具有极大优势,信运营方也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在线教育类产品。
(五)渠道提供方
渠道提供方是指帮助在线教育机构或从事在线教育的个人将产品和服务推广、销售给最终用户。渠道提供方一般分为三种:一是以百度、腾讯等为代表的网络推广服务商;二是在线教育企业独立建立的推广和销售渠道[3];三是商和加盟商,专门为在线教育机构的产品做。
(六)最终用户
最终用户是指购买在线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群体,包括企业、家长、学生和老师等。这里指的企业,主要是入驻在线教育平台的企业,这些企业会付给平台一定的佣金费,然后利用在线平台上的客户资源,销售自己的教育产品。家长和老师作为最终用户,主要是在学前教育和K12教育领域。家长是为子女选择最合适的在线教育产品,老师主要是利用在线教育产品来辅助自己的教学。
2 在线教育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我国在线教育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一方面,其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提升在线教育行业的变现能力,在线教育行业将无法持续发展。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现有的在线教育盈利模式。
(一)内容收费模式
是指针对用户购买的教学课程和资料收费。代表性的企业有梯子网、第九课堂等。采用内容收费模式的在线教育机构,往往在同行业和领域内有良好的口碑和大量的用户,收费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具有知识产权的高价值内容,一般具有原创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在线教育机构和企业通过建立网站,将这些内容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给有需求的用户。
内容收费是在线教育各细分领域的重要收益来源,内容主要以下几种来源:一是部分在线教育机构独自创作的内容,尤其是传统的线下教育机构转战线上后,将原有的具有知识产权的课程和资料上传,针对部分核心内容有偿提供给用户;二是一些在线教育机构购买线下教育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加工、再造和整合,将其上传至网络进行销售;三是一些在线教育机构购买线上个人教育内容的版权,然后在在线教育平台上销售。
从目前来看,在线教育机构和企业要想采用内容收费模式,必须保证课程和资料的质量,因为用户只会对高质量的课程和资料买单。但从在线教育领域来看,盗版以成为影响该盈利模式的重要问题,盗版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和机构的收益。
(二)增值服务模式
是指用户在享受免费学习资源后,产生了免费资源无法解决的进一步需求,在线教育机构针对用户的这些需求提供进一步的服务,但要收取一定费用。比如一些在线教育机构首先会提供给用户一些免费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用户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时一些机构会推出网络咨询服务,针对用户的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种盈利模式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能有效避免盗版问题,所以在在线教育的各细分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比如从事职业教育培训的中公教育推出的线上申论批改,就是针对参加申论笔试的考生希望有老师能够对其申论写作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和指导,而提出的一项增值服务。
(三)佣金费模式
佣金费模式是指一些具有大量用户资源或流量优势的在线教育机构通过开发软件或搭建平台,对入驻的教育机构或个人收取一定的费用。采用佣金费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淘宝同学、沪江网和YY教育。淘宝同学和沪江网搭建在线平台,通过收取教育机构的入驻费来实现盈利。因为淘宝同学和沪江网等这类在线教育平台具有流量优势和大量的客户群,所以能够吸引众多教育机构入驻,保障收益。YY教育搭建平台后,主要是吸引教师入驻。入驻的教师只要能够保证授课的质量,并且平台有足够多的用户,就能实现比较可观的收益。这些收益只需少部分提供给平台做佣金费用,剩余的收入基本上归教师自己所有。
(四)会员收费模式
会员收费模式,是指用户通过缴纳会员费,能够学习平台内部分或所有的课程和资料。这种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华图网校,用户只要交固定额度的包月费,就能观看网校内的所有视频。但这种模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用户不可能需要网校内所有的课程,这样就会使用户感觉机构收取的会员费太贵以及内容的针对性不足。
(五)广告收费模式
广告收费模式,是指向在线教育平台上或教育工具上投放的广告进行收费。鉴于在线教育行业各细分领域用户的特点,学前教育和K12教育领域采用广告收费模式比较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语言培训类教育领域采用广告收费模式比较常见。从收费方式来看,广告收费模式主要包括定额收费、按业绩收费和按流量收费。比较受欢迎的是按流量(点击次数)收费,但这需要在线教育机构必须具备品牌优势、流量优势、用户数量优势和点击量优势。然而,具备这些优势的在线教育机构很少,因此,广告收入只能作为在线教育机构收入结构上的一个补充,而不能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六)软件收费模式
软件收费模式,是指向教育的移动终端或PC终端收费[4]。比如一些在线教育 APP 软件,当用户安装使用时,有一些必须先付费购买。
3 在线教育企业发展建议
在线教育企业应该选择价值链中的哪一环,选择何种盈利模式,取决于在线教育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开发能力、技g水平和资金状况。目前进入在线教育领域的企业大部分属于新创企业,资金有限,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所以应结合自身最大的优势,做成小而优的企业,而非大而全的企业。比如一个企业要想进入在线教育领域,首先就要对在线教育的各个细分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预测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透彻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选择在线教育产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确定市场定位。
如果选择K12教育产业链中的内容提供方,接下来就要分析同类企业市场情况,确认目标人群和产品定位。K12教育可以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家长的需求,因为学生家长是最终的买单者,详细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后,最终确定产品的定位,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同时,产品也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增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设计,吸引家长购买。最终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的功能,形成较强的产品壁垒,增强用户粘性,进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线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已经比较清晰和完整,但是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而且每种盈利模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从总体情况看,内容收费、佣金费和增值服务是主要盈利模式,其他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在线教育领域仍需探索和发展新的盈利模式。本人认为,在线教育可以多借鉴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因为在线教育与电子商务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在线教育企业在借鉴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一定可以找到更多适合的盈利模式,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叶玲莉. 在线教育重塑未来学习模式――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J].计算机世界,2015,(22)
[2]风凰教育.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盈利模式分析[R].北京:风凰网,2013.
Tu Yan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of 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08,China)
摘要: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变革的推力、成人学习需求的拉力、教育竞争的压力和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利益的驱力,这四方面的力共同构成了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推动力量。
Abstract: Motive power of China's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mainly is from: the thrust of social changes, pullout oflearning needs, the pressure of education competition and drive ofhigher education's own interests. These four sorts of force composed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of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关键词: 成人 高等教育 动力
Key words: adult; higher education; motive power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67-02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在此过程中,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在正处于一个由传统教育体制向现代多元化转型的关键期。新近由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成人教育体制的改革”。鉴此,本文试对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动力问题加以探讨。
1社会变革的推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种转型是包括了经济转轨、科技创新、政治变革等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变革。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而教育本身又受制于一定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变革势必会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并且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以经济转轨的角度来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分别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势必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和管理体制等的变化。例如,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我国对紧急体制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增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投资途径,加大了其办学主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为促进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深层次上逐步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由微观管理与直接管理分别转变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这样一来,不仅确保了成人高等教育依法办学的同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供求市场,而且促进政府下放管理权限。例如,要想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就需要成人高等教育在市场需求的指导下对教育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在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一方面应抓住一些诸如微电子产业等新工艺的产生的机遇,及时地添设同其有关的新学科专业,从而培养出能适应这些新兴产业的优秀人才,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以及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应依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若有一些学科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并不是很多,就要日趋地去减少这类专业的学生直到停止招收此类专业的学生。在保持层次结构低重点的同时,合理发展成人本科以及在职研究生的教育,加大发展大学继续教育的力度也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在对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成人高等教育要转移战略重点,即逐步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和社区转移,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城镇化和社区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不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质量以及总量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进行终身教育,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完善自己,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今,现代信息技术正朝着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的学习方式以及生活状况得到改变,从而使得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其同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不受传统教育的时空以及资源、地域的约束,营造一个适宜学习的良好环境,拓展教育对象,使教育效益得到提高,从而带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转型。
从我国的政治发展来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法制、高度民主、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行这一目标,不仅能保障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强有力的支持了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要加快依法治教和自主办学的步伐,这是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政治在客观方面的要求。以法制化建设为例,社会的转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传统的伦理社会转型成法理社会,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的立法、司法、执法及法律监督等法制的建设要不断加强。毋庸置疑,我国教育的立法建设在近年来己有丰硕成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尽管如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立法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2成人学习需求的拉力
作为特殊学习群体成人学习者,具有学习的不同需求、学习的工学矛盾、学习的经验性与自主性等与未成年人不同的学习特点。根据传统观念,人们通常认为,成人参加学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学历。但成人学习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加,成人的学习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员进行调查,得出的研究报告显示,职业发展、求知兴趣、服务社会、外界期望及其它是成人参加学习的主要动机取向。而求知兴趣又包括使学习带来的充实感得到满足、对所学课程的内容感兴趣、想学习新知识、参与学习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增进知识、补足过去所学不足、满足求知欲等;职业发展包括求得工作或职业升迁、提高学历获得文凭、提高社会地位、增进工作就业能力、基于社会竞争等。调查研究显示,求知兴趣是成人参与高等教育的主要选择,占65.1%;职业发展排在第二位,占16.8%,另外还包括服务社会、外界期望等等。[1]由此可知,成人参与高等教育有多样的动机取向。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我们要适应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想要学习各种知识,在成人参与学习的需求中,学历文凭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成人高等教育因成人学习需求多样化需要有所改变,学历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它已经无法满足成人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要使现今社会不同层次、年龄的成人学习需求得到真正满足,需要将单一封闭的学历型成人教育转变成灵活多样型的。目前,社会上各种火爆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市场,也是在侧面对这点的一个印证。
3高等教育竞争的压力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超常规发展,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扩招前的1998 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数为108万人;到2008年,招生人数猛增到640 万,十年内增加6倍多。[2]这样的增幅是史无前例的,也大大地占据了先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一些生源市场,给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生源带来了危机,并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日趋的大众化,各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诸如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正在逐步的发展。我们以湖南中山进修大学(原中山业余大学)为例,它成立于1978 年,是我国第一所民办高校。这标志着经过二十多年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终于打破沉寂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这近十年的时间是其重新崛起的发育期。由于《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陆续颁布,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全新时期,有越来越多的办学机构,而且远销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截至2006年,全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994 所,注册学生约94 万人,当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本、专科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达到278 所,在校学生约134 万人,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独立学院的统计。[3]
新的高等教育形式的产生一方面加大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力度,达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需求以及与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彻底地打破了原有的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二分天下的高等教育格局。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长,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优越的条件,同时也具备相对强的竞争实力。然而,成人高等教育出于在经费、声誉以及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要想同普通高等教育竞争进而胜出的话,就必须及时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发挥自身优势,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4自身利益的驱力
对于自然界的生命物种来说,趋利避害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保证了其生命的存续。人是生命物种进化最高的产物,其选择能力比其他生命物种更强,因为人的这种能力是以大脑及其抽象思维功能为基础的,不是靠纯粹的自然本能,而是有理性选择成分在其中。人是这样,以人为基础建立起的系统、组织亦是如此。由于这种以自身利益追求为根源的驱力是内生的,所以与前几种动力相比,更具效力。根据有关部门的专门研究,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内驱力主要来自于转型之后的利益回报,来自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从目前来看,一方面是传统学历成人高等教育处境越来越艰难,路子越走越窄;另一方面却是非学历培训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民办的非学历培训市场异常火爆。2009年中国教育研究所的调查统计显示:近十年中国培训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截至2008年中国培训业收入已接近5000 亿元,约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2.3%。目前,主要的培训领域包括有:管理培训、IT 培训、外语培训以及其它各类培训(如各种工程技术培训)等。以外语培训为例,外语培训一直是培训市场的主力军,据保守估算,中国外语培训市场每年约有150 亿元的市场空间。仅上海一地,外语培训市场每年的份额就高达10 亿元人民币。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以及出国留学热的不断升温,进一步促进了外语培训市场的发展。目前,外语培训主要集中在留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证书培训等领域。其中,留学英语培训以出国留学或有出国发展意向的人士为对象,以帮助学员通过各类出国留学考试为目的,包括托福培训、雅思培训、GRE 培训、GMAT 培训等。统计数据显示,2003 年,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生人数达到5 万人。近年来,托福考试虽有降温的趋势,但每年的考生人数仍在2-3 万人左右。[4]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促进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通,有效整合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端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发挥连接高校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开发和提升成人职业能力,完全可以也应该在上述的培训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培养高层次职业化人才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80.
[2]李金波,王权.对成人参与高等教育的动机取向、学习成就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3,(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