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审计的特征范文

风险审计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审计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审计的特征

第1篇:风险审计的特征范文

论文摘 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了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趋势,新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给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审计风险则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审计风险在会计信息系统下的特征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会计电算化是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标志,对于单位财务信息的处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新会计模式的推广给会计人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使得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增大。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不容易察觉,一旦风险发生后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单位管理中必须要注重的问题。而广大审计人员在对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危害性,然后选择科学的审计方法获得审计结论。

一、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

1.误报风险

(1)会计信息系统里采用了计算机自动化处理技术,对原始信息数据编排处理后自行生成财务表格。尽管整个过程无需会计人员参与完成,但纸面信息变成了只有计算机才能识别的磁性介质上的代码,而会计人员在磁质代码的识别上还存在不足,这些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出现误报、错报等问题。(2)计算机是会计信息化控制的主要设备,单位的内部控制则调整为对人和机器的双重控制。在这种会计环境下,当被审计单位内部缺乏科学的控制制度时,对计算机数据和程序的修改后完全察觉不出来,这些都会给管理者私自修改信息创造条件。并且系统会遭到“黑客”的入侵和“病毒”的侵袭,这些都使得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增大。

2.检查风险

(1)检查工作的开展是为了避免虚假信息、错误信息的存在,其可以通过检查工作来实现各项数据的科学审计。面对计算机系统运行模式,内部控制融汇于财务软件之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掌握足够的业务数据,对软件的控制能力综合检测处理。考虑到大部分审计人员在计算机操作技能、理论知识上还存在不足,若要想通过计算机对相应的数据信息审计检查,则常常会增加审计检查风险。(2)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会计软件的更新,使得历史文件提取的难度降低。而很多重要的账户检测必须要依赖于单位的历史数据,若软件版本不断更新升级则会阻碍原始数据的处理。既降低了审计效率,也使得审计检查风险不断增大。

二、减小审计风险的有效策略

1.制定标准,执行准则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对潜在的风险状况及时防范处理,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前提条件。计算机审计能够对单位信息进行有效地审查,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进行科学的监测评估,对单位资金、各种资产实施密切跟踪,这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是有帮助的,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多方审计。单位制定审计准则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上,要求会计人员按照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此外,还需要构建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审计准则,如: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这不仅满足了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也能给审计风险的评估创造条件。 转贴于   2.定期检查,了解情况

作为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单位开展审计检查,掌握单位经过管理的实际状况。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内容包括:(1)熟悉被审单位采用的会计软件情况、业务操作处理流程等,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会计操作面临的风险隐患。(2)考核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者,如: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等,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3)创建审计信息库,对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创建庞大的信息库,这样可以方便单位调用资源。信息库中应涉及到单位各方面的信息,如:采购、销售、财务等等,从而了解被审单位的背景状况以及最新动态。利用信息库查阅资料,可降低审计部门的工作难度,将潜在的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

3.内部控制,优化审计

从目前单位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状况看,内部控制主要涉及到了:制度控制、程序控制等两大块,这些主要可采取加强内外部安全机制、权限密码、完善软件功能、改进数据录入、优化信息传输等措施粗合理,保证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审计人员在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情况时,需注意检查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避免“假账真查”的问题的发生。通常可选择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后发现问题。或者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对被审单位的报表取数公式严格检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分析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是否属实。在检查时若发现各种问题,审计人员有权要求单位负责人配合处理,只有每一笔账务都检查到位才能降低审计风险。

4.选择软件,统一接口

会计软件是信息系统的主要工具,单位在选择会计软件之后要保证数据结构的统一性。当前,单位要坚持采用会计管理及核算系统的标准数据接口规范,确保会计人员在使用时不会出现信息丢失等问题。标准数据接口规范是对所有正在使用的会计软件规定统一的数据输入输出格式,这样可以为审计人员的查询、审计工作提供方便,及时收集到单位相关的信息后进一步审计。制定标准数据接口规范能加快规范信息领域的各种数据信息,给税务部门的数据统计工作带来方便,为单位的日常经营工作提供指导。审计人员在操作中只需把会计软件中的输入文件调入审计软件即可,简单的操作流程可显著减少审计风险。作为财政部则应及时调整会计软件基本的功能规范,重视数据接口的标准的规定,这样可以增强各会计软件开发商对数据接口的革新优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会计信息系统是未来单位财务工作的新模式,在会计电算模式里,会计人员应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模式,保证各项会计工作都能顺利进行。而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单位各方面数据信息的收集,对审计风险严格控制,避免风险发生后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冯纯纯,胡彦斌.浅谈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商业会计.2009(06).

第2篇:风险审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抽样风险 风险防范 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风险已成为各单位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因此,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本文将围绕审计风险中的抽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

审计抽样,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与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的结论的过程。审计抽样必须符合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二是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三是审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该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的某一特征。

(二)审计抽样形成的原因

产生抽样审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企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不断的增多,会计记录日趋复杂,审计人员如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详查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这样成本太高而且也十分困难。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审计抽样技术得以产生与发展。

2、符合成本与效益的原则。按审计重要性原则,审计人员无需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判断,只要能恰当运用抽样技术,通过对局部样本进行审查,就可推断总体的特征。

3、审计结论可靠性较高。统计抽样是按经济统计数学概率论原理科学的确定抽样规模,抽样风险不但是可预知的,也是可控的。

二、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所谓抽样风险指的是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结论存在一定差异的可能性。

(一)控制测试中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包括两种:信赖不足风险及信赖过度风险。首先,对控制测试中信赖不足风险的防范。信赖不足风险指的是推断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这一风险与审计的效率有关。但信赖不足风险对审计结论并不影响。防范这一风险的有效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要客观公正的进行抽样审计评判,并不断增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其个人经验及职业判断力。

(二)控制测试中信赖过度风险的形成及防范

信赖过度风险指的是将审计抽样用于控制测试时,推断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这一风险盒审计效果有关。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这一风险更易导致其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所以对这一风险要予以关注。只有在一定的可信赖程度即一定的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才可以科学地确定可容忍误差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采用统计抽样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可根据概率论原理设计并选取样本,根据样本结果推断内部控制)特征。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可信赖程度与可容忍误差水平。只有在一定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才可科学的确定可容忍误差的水平。所以只有统计抽样才可科学的建立信赖过度风险和可容忍误差间的关系,将信赖过度风险控制在5%-10%之间比较适宜。

(三)细节测试中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通过检查财务报表各项目数据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来取得做出审计结论的直接证据,这是细节测试的主要目的。误受风险与误拒风险是细节测试的抽样风险类型。

首先,误受风险的形成

所谓误受风险指的是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无重大错误实际上却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账面金额实际上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判断无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一般会停止对该账面金额进行继续测试,并根据样本结果做出账面金额无重大错报的结论。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果,因此对误受风险进行防范就需注册会计师予以特别关注。

其次,误拒风险的形成

所谓误拒风险指的是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而实际上并无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误拒风险对审计效率将产生一定影响。在这一风险中,注册会计师会扩大细节测试的范围,并考虑获取其它审计证据,最终得出恰当的结论,因此,审计效率就可能降低。

对这两种风险进行防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建立健全风险责任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操作、有人监督、有人考核。这样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还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其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会计师事务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严把入口关,并注意对现有注册会计师进行不断的后续教育。让每个注册会计师都有机会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以免给事务所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再次,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事务所要针对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规划,使注册会计师有章可循,对审计质量的考核也有所依据,规避审计风险。

第3篇:风险审计的特征范文

一、B2C模式下的审计风险特征

1.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导致注册会计师有瑕疵或者错误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此类风险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如经济萧条有关。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比较严重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发现这种错报。检查风险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2.B2C模式下审计风险的特征

B2C模式下,审计以实时的数据库为基础,与传统的控制制度和流程区别较大,审计风险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主要特征如下:

(1)重大错报风险的特征。在B2C模式下,财务数据由计算机进行集中处理,传统会计流程中成熟的职权分割清晰的人为控制作用近于消失;数据存储介质及存储方式实的数字化,致使传统的账簿控制体系控制失灵;电子商务系统自身安全性、可靠性和开放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运转提出了新的挑战。

(2)检查风险的特征。在B2C模式下,原始凭证都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也是数字化的。审计人员很难保证收集的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有效性、有用性和充分性,而且与传统证据相比,数字审计证据的还具有易破坏性。

二、B2C模式下的审计风险

1.软件风险

审计软件风险是检查风险,主要是指审计软件系统自身的缺陷造成的风险。首先,审计软件的更新滞后于会计软件的升级速度,导致审计效率和质量下降。第二,部分软件开发人员不熟悉审计、会计业务,或者不了解计算机编程知识,会导致软件自身存在运行稳定性缺陷,有可能会导致审计计算或者分析结果。

2.取证风险

在B2C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共存于企业信息化系统,互相交叉,客观上加大了审计人员取证工作的难度。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由于技术、研发及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造成的风险。目前大部分审计岗位的从业人员,传统审计经验有比较丰富的积累,但是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实际工作中存在人员操作风险。

4.安全性及可靠性风险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数字化身份验证和识别准度低于传统验证的精度,内部控制的技术和方法是通过会计软件实现的,系统环境复杂,内部控制可能出现漏洞,不能彻底杜绝会计数据造假、舞弊行为,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

5.审计准则风险

电子商务时代,无论国际审计准则还是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中的相关规定,都存在实施细则缺失或不完善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审计实务的客观需要,审计风险加大。

三、规避B2C模式下审计风险的对策

1.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降低检查风险

(1)B2C模式的商务信息流程与技术。B2C模式下,虚拟货币、电子支付、在线结算存带来了安全性和内部控制问题。因此,审计人员要熟练掌握B2C模式商务信息流程与技术,用信息化手段审查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和财务数据是否被非法篡改,鉴别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和准确性等。

(2)B2C模式审计程序与操作方法。对B2C模式下电子商务进行审计,审计人员需要使用审计软件系统对传统审计进行辅助审计,这就要有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体系。电子函证及远程审查工作的重点是鉴别通过网络在线获取的回函的真伪。实时监测的关键是用人工计算结果验证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勾稽关系测试,根据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

2.充分评估B2C模式的经营风险降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1)提高系统安全性降低审计风险。在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协助下,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商务系统进行测评,降低审计风险。这包括是否制定了健全的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得管理制度等。

(2)提高审计软件性能提高抗风险能力。审计人员应从现实情况和科学性出发,自行开发或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研制B2C模式下的审计测试软件。

3.多层面审查B2C企业内部控制降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4篇:风险审计的特征范文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以下简称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包括统计抽样方法和非统计抽样方法。

第三条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判断,决定采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第四条审计人员在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时,可以运用审计抽样方法。

第五条审计抽样通常不适用于下列情况:

(一)以检查总体完整性为目的的;

(二)审计事项总体数量较少的;

(三)单笔业务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的;

(四)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或要求审计保证程度过高的;

(五)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六)使用审计抽样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第六条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考虑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样本测试结果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对总体进行详细审计所形成的审计结论不一致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

第七条审计人员在确定样本规模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审计目标;

(二)总体及抽样单位;

(三)可接受的审计检查风险;

(四)可容忍误差;

(五)预计总体误差。

第八条审计人员在确定总体时,应当保证总体项目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对于特殊或异常事项应当从总体中剔除,单独实施检查。

第九条审计人员对于由若干具有不同特征层次组成的总体,应当实施分层抽样。

第十条审计人员在设计样本时,应当考虑抽样风险是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抽样风险越低,需要的样本量越大。符合性测试中抽样的可接受风险是指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实质性测试中抽样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为计算的检查风险水平。

第十一条可容忍误差是指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标,所愿意接受的总体的最大误差。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可容忍误差。符合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一般以个数表示。实质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一般以金额表示,其金额不能超过总体的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条预计总体误差是指审计人员对总体的误差的一种预先估计。审计人员通常可以根据以往审计的情况、被审计单位经营和管理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的评价及分析性复核的结果等,来确定审计对象的预期误差。

第十三条审计人员可以运用统计公式或者其他方式计算所需样本量。

第十四条审计人员选取样本时,应当充分考虑样本的代表性,保证总体中的所有抽样单位具有均等的被选取机会。

抽样单位可以是金额单位,也可以是实物单位或其他单位。

第十五条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统计抽样方法选取样本,也可以运用专业判断,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选取样本。

第十六条审计人员采用统计抽样方法选取样本时,可以运用下列方法:

(一)随机选样,即对总体或每一层次内的所有项目,按随机规则选取样本;

(二)系统选样,即先根据总体数量和所需样本规模,计算出抽样间隔,然后随机确定选样起点,按照间隔、顺序选取样本。

第十七条如果总体特征不适合进行统计抽样,或者采用统计抽样会降低效率时,审计人员应当采用非统计抽样。

第十八条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测试目标,对选取的样本实施恰当的审计方法。

第十九条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发现选取的样本不恰当,应当选择替代样本进行审计。

审计人员按设计的方法选取了样本后,不能按个人意愿取舍,应当保证样本的真实性。

第二十条审计人员所抽取的样本无法实施实质性审查,或采用替代审计方法也不能实施审计的,应当将该样本视为误差。

第二十一条审计人员对样本实施必要的审计后,应当按下列步骤评价抽样结果:

(一)分析样本误差;

(二)推断总体误差;

(三)重估抽样风险;

(四)形成对所审计事项的审计结论。

第二十二条审计人员在分析样本误差时,应当根据预先确定的误差存在的条件,分析误差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以及对测试目标和其他审计事项的影响,考虑误差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直接影响。

第二十三条对具有共同特征的样本误差项目,审计人员应当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追查误差形成的原因,并单独进行评价。

第二十四条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样本误差,采用适当的方法,推断总体误差。

第二十五条如果推断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经重估后的抽样风险不能接受,审计人员应当增加样本量或采用其它审计检查方法。

第二十六条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抽样结果对总体特征作出评价,就所审计的事项作出结论。

第5篇:风险审计的特征范文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涵义、必要性及其特征

尽管审计专业判断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但迄今为止,国内外没有一个公认的审计专业判断定义。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发生了变化,导致审计的角色变化也就决定了审计专业判断存在的必然性。审计专业判断存在的充分性的重要因素在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审计专业判断成为审计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己的特征。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相关定义Giibins和Emby认为,“(审计判断)是导致决策和行动的过程,判断是决策和行动的基础”;Keaehel认为“(审计专业)判断是个体思考决策问题相关方面的过程”;秦荣生认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是指注册会计师从多种可能方案中,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和经验,做出取舍的决策。”;张继勋认为“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和选择”。这些定义从不同方面界定了审计专业判断,为认识审计专业判断提供了基础,但仍需完善。笔者认为,审计专业判断概念中必须包含如下因素:一是判断的主观性,这是审计专业判断的根本属性;二是判断的重要性,审计师的专业判断不仅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还影响审计职业的发展;三是判断的全程性。由此笔者对审计专业判断定义为:审计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实现一定审计目标,依靠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将审计事项和审计行为与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识别的思维过程,并最终形成各种意见的审计结论。

(二)审计专业判断的必要性审计人员需要审计专业判断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经营者是决策或控制的人,而所有者作为委托人成为风险承担者,由于委托人和人各自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两者对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对经营成果责任也是不对等的,这一系列原因形成问题,导致成本,使得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Jensen和Meckling,1976)。为了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措施,审计就是其中的监督措施之一,通过与任何一方无利害关系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查账、公证,监督人的行为。此时审计所起的作用是提供人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可信信息,审计主要不是进行专业判断,而更多的是进行验证(谢志华,200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出现,使得会计信息已由反映经济责任为主转变为投资人决策服务为主(staubus,1953),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更大的关注。由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投资人决策的成败,审计的角色已悄然发生变化,成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提供合理的保证。而此时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反映过去历史成本信息,还包括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等预测信息。所以,审计的合理保证更多是来自于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状况进行合理评价、估计。

(三)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与特征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审计造成以下影响:一是审计方法的变革。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现代审计考虑成本效率,使得现代审计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抽样审计在实践中得到大量的运用。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李若山、刘大贤,2000),主要包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在审计实务中,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都需要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只是非统计抽样更依赖于审计专业判断,所以审计方法的变革需要大量运用专业判断。二是会计的影响,它间接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由于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得企业会计处理变得纷繁复杂。同时由于经济业务不确定事项的增加,未决诉讼、销售退回等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处理的难度,这些不确定事项需要会计人员作出合理的判断,而作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合理保证者,因此也必须对这些事项进行判断,即对会计人员所作的判断进行再判断。所以,会计业务处理复杂化需要审计专业判断。审计专业判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主观性。审计专业判断是建立在客观实践和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一种思维运动过程和智力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相同的事物,由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作出的专业判断可能会大不相同。所以,作为体现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衡量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核心指标一审计专业判断,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审计人员一方面不但需要具备必要的会计、审计、法律、经济等相关的专门知识,而且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面对实践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47年的《审计暂行标准》中指出:“独立性的涵义相当于完全诚实、公正无私、无偏见、客观认识事实、不偏袒,”审计过程实质是一个审计专业判断的过程。因此,独立性应该是审计专业判断的本质特征。一个不具有独立性的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是不可信的,一个不具有独立性的审计专业判断结果同样是不具有可信性的。独立性准意味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的行为、行动和结论不受外界影响或控制。所以,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是否独立首先要看审计专业判断人员是否独立,这种独立性既是实质上的,也是形式上的。三是目标性。审计专业判断都是具有明确的审计目标,审计目标为审计专业判断确立了基本审计框架,这有助于审计人员在最少的成本条件下收集充分有力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效率,判断审计对象的本质。四是风险性。即审计专业判断有出现差错的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审计专业判断毕竟是审计人员的主观活动,不可能保证完全的正确。审计专业判断既受到审计人员本身性格、知识、技能、经验、记忆的影响,又受到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审计环境的影响。所以审计专业判断存在一定的风险。五是全程性。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

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在审计实施阶段,要确定审计重点,考虑审计证据;在完成阶段,要形成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所以审计过程可以看作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逐步认识、不断作出专业判断的过程。

二、审计专业判断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而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定量的角度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中,重大错报风险与被控制单位有关,审计人员无能为力,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有关。因此,当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性水平较高时,审计人员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以便使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以接收水平,反之亦然。在现代审计中,审计风险的评价作为一切审计工作的起点,并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从被审计单位的选择、内部控制测试结果的评价、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审计抽样方法的选择以及其结果的评价到最后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措辞,都伴随着审计风险,同样该过程也是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过程。所以审计风险最终取决于审计专业判断的正确性,审计专业判断越高,审计人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就越低,反之亦然。审计专业判断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具体如下:

(一)审计专业判断与固有风险的关系所谓固有风险是指假设不存在相关的内部控制,某一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是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所以,固有风险是被审计单位产生的风险,审计人员对此无法控制,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运用专业判断评估与会计报表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和账户余额或交易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因此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业务性质和容易出现差错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等因素进行评估,并结合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收费等情况,运用专业判断确定是否承接该项业务。由于固有风险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考虑的,审计专业判断在确定固有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判断失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就会转化为审计风险。所以,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慎重接收业务委托,运用专业判断,谨慎的选择被审计单位,以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专业判断与控制风险的关系

所谓控制风险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是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企业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也是被审计单位产生的风险,审计人员只能运用判断评价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后,应对重要性账户或交易类别相关的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作出初步评估。如果审计人员拟信赖内部控制,应当实施符合性测试,以评估控制风险,进行符合性测试后,审计人员应当根据符合性测试的结果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是否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结论相一致。审计人员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对取得有关控制风险的有效性和报表中重要错报或漏报两方面的审计证据,应合理运用审计专业判断,谨慎分析。所以控制风险的评估,也就是审计人员运用审计专业判断来确定相关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过程。

第6篇:风险审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消防部队;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审计风险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会计报表时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后发表的不恰当审核意见的可能性。那么结合消防部队的实际情况来看,消防部队审计风险就是指消防部队审计机关与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后发表的不恰当审计报告,从而导致审计人员或者机关要承担相关责任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国内都是非常少的,因此现如今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同时所担负的法律责任也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审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资料,确保财务会计资料具有真实性,避免被审计企业或单位偷税漏税,随着审计风险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也成为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

一、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

现代审计风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客观性,抽样审计是我国使用非常普遍的审计方法,抽样审计就是抽取样品进行审计之后从而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样的审计方式常常会存在一些误差,数据并不是十分的准确,虽然可以把误差控制到最小,但是却很难消除。

(二)普遍性

消防部队的审计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内部控制、数字遗漏、财务状况、抽样审计、外部经济影响等是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因素,并且每一个风险都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因此审计过程中都存在着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三)潜在性

消防部队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基本因素即审计责任,审计责任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表错误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出现而要承担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发表了错误审计结论但是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审计责任,那么审计风险就处在一个潜伏期,因此审计风险是存在潜在性的。

(四)可控性

虽然消防部队审计风险在审计的每个过程中都有体现,但是我们不必害怕,因为审计风险还有一个特性,即可控性,只要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意识到风险的危害性,了解到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然后采取合适的措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就能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被审计单位影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与固有风险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影响固有风险的根本原因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是否健全和会计人员工作是否规范。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那么就不能使会计人员的工作变得具有规范性。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具有真实性,那么将会导致审计人员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固有风险的发生。审计的控制风险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情况影响,内部监督是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主要职能,主要作用就是使控制风险处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控制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内控制度或者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那么控制风险就会增加,反之则可以减少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具有独立性,因此与固有风险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二)法律环境对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影响

随着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消防部队也不例外。消防部队的审计有利于消防部队对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促进部队规范化建设。现阶段我国为了完善法律制度,新出台了一些与审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已经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审计工作,因此使得会计的不确认性增加,随之审计风险也不断加大,造成了审计工作处理处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

(三)消防部队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没有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就无法正常地进行,因此挑选合适的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审计对个人专业能力及党性、道德、职业修养都是非常高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充分的审计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如果不具有这两点的话,那么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可能很难发现问题从而造成判断失误。现我国消防部队内部审计人员稀少、专业力量配备不足,相对较易导致审计风险出现。

三、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一)完善健全消防部队相关制度,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

消防部队内部的基本情况和内控情况是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消防部队内部应该建立健全会计和审计制度,并且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一步规范,降低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二)国家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环境方面,需要国家政府的力量完成,现阶段我国审计工作某些具体方面普遍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政府需要根据审计的实际进行过程制定和审计工作相符合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审计工作顺利地进行,并且有利于提高消防部队审计内部的监督和服务,使审计程序变得更加规范。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消防部队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审计风险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出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选择审计人员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满足审计工作中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观念在审计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观念强的话,那么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结语

本文简单地分析了影响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因素,并且对防范审计风险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

作者:冯文菁 单位: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敏.部队审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措施探析[J].经济师,2011,(8):187.

[2]刘志强.关于消防部队财务监督审计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4,(3):141-142.

第7篇:风险审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经营杠杆; 财务杠杆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自始至终都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涵盖了企业或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方面,可以作为揭示企业风险、防范风险以及信息交流的预警信号。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及目标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吸收了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制度基础导向内部审计等审计方法的优点,也考虑了关键经营目标、管理层风险承受水平以及关键风险计量和绩效指标。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1.系统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部分,在企业核心能力的生成和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增值性风险导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内部审计模式,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来发现风险事件或潜在机会,将风险转移或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水平内或对潜在的机会加以利用,这种从下至上的合作能为企业减少损失甚至带来收益,直接带来企业价值增值。

3.依存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依赖审计主体所依存的审计环境、资源、能力的状态水平,且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实现路径的不同而不同。

4.创新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对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首先,将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上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重点是风险评估。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以往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计理念。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风险评估来提出风险管理对策,有效降低所在组织的风险,从而增加企业价值,为所有者或经营者提供决策。

二、杠杆系数的概念及特征

借助杠杆系数,使其作为风险识别工具,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能从经营和财务风险方面快速、准确地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有效防范或控制风险,更好地实现企业增值目标。

(一)经营杠杆系数的概念及特征

经营杠杆系数(DOL),是指息税前利润(EBIT)的变动率相对于销售额变动率的倍数。

经营杠杆系数(DOL)=(息税前利润+固定成本)/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战略选择、产品价格、销售手段等经营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特别是企业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形成的风险。

一般而言,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对经营杠杆利益的影响越强,经营风险也越大。

在市场繁荣业务增长很快时,公司可通过增加固定成本投入或减少变动成本支出来提高经营杠杆系数,以充分发挥正杠杆效应。

在市场衰退业务不振时,公司应尽量压缩酌量性固定成本的开支,以减少固定成本的比重,降低经营杠杆系数,降低经营风险,避免负杠杆效应。

(二)财务杠杆系数的概念及特征

财务杠杆系数(DFL),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

财务杠杆系数(DFL)=(EPS/EPS)/(EBIT/EBIT)

式中: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

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正效应,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负效应,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三、杠杆系数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如何应用

杠杆系数应用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可以用图1说明。

内审人员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进行计算、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再通过历史和行业数据对风险进行分析性复核和专业判断,从而确定审计风险的重点,并对此展开实质性测试,得出客观、合理的审计结论。

实现杠杆系数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还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创造杠杆系数的应用环境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以确认和评价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为重点,但为了更好地利用杠杆系数识别风险,首先必须依靠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以其“独立性”实施“控制性”,通过“控制性”维护“独立性”。其次要强化全员风险意识,调动职工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来,重视内审报告,发挥内审风险管控作用。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内部控制功能是在公司管理活动各个方面都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根据已经制定的公司目标识别、控制、管理风险,为公司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功能是以风险为出发点,通过确认和咨询活动为内部控制提供能动的反馈,将反馈控制向事中实时反应以及事前前馈延伸。杠杆系数应用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和现代内部控制两个要素以风险作为共同的语言,相互协同,以此来增加企业价值。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人员要求高。在信息化框架下,ERP系统的广泛采用,审计人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技能,通晓行业、市场、产品竞争、企业内部各职能和流程全貌;审计人员要善于洞察风险、评估风险、寻找机会,成为增值业务的推进器;审计人员要具有沟通人际关系的技巧,使内审工作得到被审计单位、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

(四)本地化应用杠杆系数

杠杆系数作为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识别工具,分析性复核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多案例分析论证,建立起适合企业实际的生产销售和信贷规模,从而使企业风险趋于可控、合理的预警状态,为企业稳步发展积累经验。

四、结论及展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随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杠杆系数作为一种科学、成熟的管理方法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和应用,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使用杠杆系数,能准确、可靠地发现风险,并得出客观合理的审计结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把杠杆系数应用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5):26-30.

[2]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98(2):58-63.

第8篇:风险审计的特征范文

摘要:在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由于受到盈利动力的驱动和不断高涨外部高度期望的压力,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管理欺诈及审计失败案例屡见不鲜,注册会计师的所面临的压力也逐步增大。如何有效的识别出被审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关键领域并准确地评估及做出相应的措施,成为业内人士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众多审计方法当中,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 随着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受到行业内外新的关注。但是目前我们对风险导向审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审计方法的发展既有跳跃性一面,更有连续性一面,目前它仍然处于发展完善中。本文将对它展开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产生背景 应用情况 改进措施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和模型

风险导向审计是由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临大量的诉讼威胁下开发的以审计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并对其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一种审计方法。

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提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但是如果存在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时便会捉襟见肘。2003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提出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便构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审计模型。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对风险较大的环节或区域实施重点审计,提高效率保证效果的一种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征: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面临的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企业置于社会经济体系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侧重于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过程的分析,并将被审计企业置于社会经济体系中,分析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及对风险的控制措施,从而形成对会计报表的预期,根据预期对会计报表进行判断。它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建立了企业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这一方法更科学、有效。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从源头上,从企业的治理结构、发展战略、经营决策、外部环境上来分析、发现、把握风险。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通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从而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结合重要性的判断“自下而上”地归纳和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论作为指导思想,运用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审计师运用战略系统观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测试、评价和决策,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经济网络中进行考察,并通过对企业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战略及其恰当性的分析评价。

(4)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运用分析性程序,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注册会计师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了基础。注册会计师可以从风险源分析入手,以风险源为导向,在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进而确保更好地识别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源。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改进措施:

目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中小事务所使用的情况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我国目前的审计环境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它在我国的使用情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措施:

(1)强化内外部执业环境建设,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目前我国追究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的相关规定较为完善,而对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相关条款太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当审计失败可以依据法律条文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定性。健全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通过立法或行业准则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

(2)提高注会综合素质

2005年6月,中注协制定《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建设发展战略,明确了培养和造就注册会计师行业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两类领军任务。指导意见中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如开办行业EMBA,培养具备国际水平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才,都具有可操作性。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大对注会全面素质的培养。

(3)建立新型同业互查制度

为了防止在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解决高质量执业的注册会计师比低质量执业注册会计师需要付出更大成本的反向激励问题,应考虑推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进行定期的同业互查制度。如一旦会计师事务所被查出存在造假行为,其所得收益全部划归实施检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新型同业互查制度下,通过专业机构实施互查,结合经济激励,能够扩大检查范围的广度与深度,也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谢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内涵辨析[J].审计研究,2004(5)

第9篇:风险审计的特征范文

摘要: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个高风险、高社会责任的行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我国独立审计行业逐步感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与西方国家的会计职业界相似,中国的审计职业界也将面临“诉讼爆炸”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重视和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审计风险的特征

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消失,因而,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经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第二,不确定性。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经济后果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不确定性,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大小不确定,等等,因而它也是一种潜在风险。第三,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就会计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其可信度,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形象,严重者还会招惹官司。就被审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发生后,企业某些重大的经济事项信息必然会被披露,这就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资信度,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就社会公众、广大投资者而言,他们是审计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第四,可控性。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第一,客观方面。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进行干预。脱钩改制后,会计师事务所尽管在形式上实现了与政府部门分离,但实质上与原挂靠部门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部门不仅能够在审计业务的委托、审计收费上对事务所施加影响,而且还能够干预审计范围及审计报告的内容。这样必然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降低,从而加大审计风险。二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不断加大,引起审计风险的增加。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使企业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企业失利和倒闭的风险逐渐加大;金融创新又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这些都使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对高风险企业的审计也就必然增加审计风险。因为,尽管经营失败并不等于审计失败,但注册会计师往往难逃诉讼。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随着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由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部门转移至电子数据处理部门,财会人员对交易的直接监督减弱,未经授权存取、修改资料可能会不留痕迹。人工作业的减少会导致人工发现错误与舞弊的机会变低,所以通过设计、修改应用程序或系统软件所发生的错误与舞弊可能长时间存在而不被发现。网上无纸交易,更会因缺乏审计线索而成为注册会计师最大的审计风险。

第二,主观方面。一是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有限性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很多时候需要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或不具备应有的执业能力,在审计过程中未做到应有的谨慎,就有产生审计过失的风险。另外,如果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违反独立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原则和廉洁原则,制造虚假审计报告,就会产生严重的舞弊和欺诈风险。二是目前审计中广泛采用的抽样审计方法,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另一主观因素。抽样审计方法是在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注册会计师受成本和精力所限无法对客户进行详细审计的情况下产生的。抽样审计仅测试一定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部分项目,而不是测试全部项目,因而样本性质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性,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但难免会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误和舞弊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主观原因。审计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环节,经手人多,工作繁重,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存在漏洞,没有对审计结果实行必要的监督和复核程序,就可能导致出具的报告质量偏低,形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

第一,控制由客观因素造成的风险。一是净化执业环境,减少政府干预。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是目前职业界审计风险过高的原因之一。降低审计风险,必须真正切断政府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联系。确保职能部门的事务所在人事、财务、业务与名称等方面真正脱钩,防止出现“名脱暗挂”、“权力加盟”现象。一旦查出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干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而产生权力寻租行为,就应当严惩不贷,以形成注册会计师良好的执业环境。同时,注册会计师协会也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行业自律作用。二是深入了解客户情况,谨慎接受业务委托。随着审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几乎每一家事务所都在争取客户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壮大。但盲目接受客户委托,过度追求业务收入会给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为规避审计风险,事务所在接受审计业务前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果发现企业处于夕阳产业或濒临倒闭或存在内部控制极度混乱,管理人员操守不端等情形,事务所应权衡利弊,谨慎接受业务委托。为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事务所对新的客户必须有所选择,对于现有客户的持续审计,也应定期加以评估,最好是能制定书面计划以规避审计风险。三是网络审计。互联网络的出现,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审计人员可以通过Intemet查询、追踪被审计单位的每一笔可疑的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可以更方便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全貌。同时,通过收发电子邮件,与有关第三方取得联系,进行电子函证、电子查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外,审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也便于审计人员随时垂询企业最新的财务报告,比较分析重大经济业务事项或异常变动事项,及时生成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的实时跟踪性。为此,事务所应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研究和开发有效的审计软件,以适应客户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降低审计风险。四是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了解,缩减期望差距。通过广泛宣传,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增进公众对会计审计知识与工作的理解,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尤其应使公众理解和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理解由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串通舞弊的特殊性、检查舞弊的复杂性和较多的成本代价,使得审计人员无法承担专门检查舞弊的责任,从而减少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

第二,控制由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最重要的根本条件。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阔,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全面、多样,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还必须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因此,事务所应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注册会计师也应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注册会计师还应加强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不得为降低工作成本而随意放弃、变更拟定的审计程序,在满足审计准则中审计程序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对财务报告中欺诈、舞弊或其他错误的警惕性。二是广泛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以便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分析性复核是风险要素分析的重要手段,应贯穿审计全过程。在制定审计计划阶段,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了解客户基本情况,评价审计风险;在实施审计阶段,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明确审计重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结束前,通过对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发现审计漏洞和财务报表上的重大错误,以确定审计报告类型。三是合理确定细节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抽样方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实践中,对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具体测试所收集的证据,构成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所投入的审计资源比重最大。然而,在检查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却存在很大随意性,要求的细节测试覆盖面很高,但实际操作缺乏可行性,存货盘点工作即是一例。另外,抽查时大多使用随意抽样法,若抽到的样本不易检查,通常是改抽新的样本。抽样的根据缺乏客观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诉讼或其他问题,注册会计师很难解除自身的责任。因此,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应尽可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四是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防患于未然。注册会计师即使有内部机制的约束,并严格执行审计标准,恪尽职守,但其审计行为很难绝对避免出现风险和引起法律诉讼,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风险承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多数的事务所只提取职业风险基金,购买职业保险的还较少。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是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是在事务所内部化解所遭受损失的办法,而且大部分事务所目前的职业风险基金对巨额的罚款或赔偿可能只是杯水车薪。而参加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是国际上事务所抵御风险的一种通行做法,它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金积累起来,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因此,尚未参加职业责任保险的事务所应尽快投保,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到保险条款中有保险期限、赔偿限额和免赔额的规定,保险公司并不能全额赔偿事务所的一切损失,事务所决不能参加了保险就放松对审计风险的管理。通过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责任保险,尽管不能免除受到法律诉讼,但一旦出现风险,诉讼失败,就可以及时地补偿并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当期的重大损失。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要取得发展权,事务所要争得生存权,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2]张艳。浅议独立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事业财会,2003,(04)。

[3]谢志华。审计职业判断,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J]审计研究,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