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科技创新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应用

第1篇: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动机理论;科技创新;多样性;层次性;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254-02

一、动机理论概念与存在意义

一般来说,外界的需要与主体的需要为人们感知和接受,通过大脑的积极分析和综合活动便形成一种心理动力,即行为动机。外部环境的各种刺激因素,特别是外在的需求因素为科技人员接受并纳入其观念系统,通过主体心理深层的某种内化机制,就会转变为一种内在动机――科技创新动机。科技创新动机是科研人员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部力量的原点,是一切创造性心理冲动的原初推动者。它经久不衰地维系并推动着科技人员的创新求取和思维兴奋感,并将之付诸实际,引发创新的心智活动和机体活动。

二、科技创新动机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从形成科技创新动机的需要看,有四个基本的层次:谋生需要、功利需要、兴趣需要和真理需要,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主体的需要系统。需要系统中任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由此转化成的动机系统均有其特定的强度和构成形式。所以,动机系统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

(一)谋生需要

科技工作者也需要与常人一样生活于现实世界中。在外界生活的压力下,许多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只是将科学研究当作一种职业,与其他任何职业并无差别。他们也努力参加工作,也会有所发明创造,但这一切不过是因为他们在履行工作职责,以实际的劳动取得薪金,养家糊口而已。这里,参加科研劳动的主导动机还处于盲目阶段。

以谋生需要占主导地位的需要系统,由此转化为科研动机系统,其特点是动机的维持易受外部环境的左右,内心的创造欲望强制性地与外部压力相吻合。因此,外部力量与内在的心理因素处于游离的状态,主体心理上只是被迫接受外部刺激而去驱迫自己进行工作。所以,这种科研动机系统清晰度很低,强度也不高,难以持久地支持人们去努力进行创新。

(二)功利需要

谋生需要在这里已得到充分满足,因而有一些科技工作者萌发了从科技创新中获取更大利益的冲动,这就是功利需要。功利需要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利益,科技创新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人发财致富;二是功名声望,科技创新的成果可赢得社会的尊重、舆论的关注和众人的青睐。功利需要在当代社会中已成为科技创新不容忽视的动机因素,社会也从功利方面鼓励人们去努力工作。为了财富、名声、荣誉等等,科技工作者有时会不遗余力地去拼搏,去争取早日成功。此处的科研动机处于自在阶段。

以功利需要占主导地位的需要系统,外部的强制因素仍然是动机系统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这种需要系统转化而成的动机系统中,追求功利成为主要动机成分,它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并非完全游离,而是有相当的关系。因此,主体心理的自觉性增强,科研动机的清晰度和强度较高,可以在较长时期内稳定地推动人们去从事科研劳动。

(三)兴趣需要

在生活上的要求得以充分满足后,人们还会产生一种内心认知的需要,即对外部世界的奥秘、对宇宙人生的规律充满了认知的渴求,对创新和发明有一种不可抑止的冲动,非常希望通过辛勤的探索去取得智力上的和感情上的自娱,这就是兴趣需要。当然,兴趣程度也是分等级的,从一般性的好奇,到专注的指向再到狂热的迷恋,各种程度的兴趣所导出的动机强度有一定差异。从兴趣出发努力探索科技奥秘,是科研动机形成的自为阶段。

以兴趣需要占主导地位的需要系统,主体的动机主要由完全内化的需要―兴趣激发。因此,主体心理的自觉性相当高,主动性强,创新意识强烈,具有集中的注意力和活跃的想象力,一句话,科研动机的清晰度和强度相当高,可以经久不衰地支持着科技人员去艰苦努力、忘我劳动,创造新成果。在此,谋生与功利的需要降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兴趣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真理需要

科技创新是探索自然奥秘、获取真理的劳动,因此,与目的合一的最高动机来自探索真理,运用真理为人类造福的需要,我们将此成为真理需要。科学真理是无阶级、无国度的,应该也可以为全人类造福。科技工作者运用智力和体力,寻求从前所不知的自然规律、技术方法和行为手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善人类境况,这是科技创新最高的要求,也是科技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境界。一旦人们从这种需求出发,形成科研动机且获得了满足,则不仅在真理的长河中注入了水流,而且自己也获得了个人经验的狭小圈子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因此,这是科研动机形成的自觉阶段。

科学真理是全人类的真理,光凭个人的好奇与兴趣去从事研究,虽然比屈从与外界压力要自觉得多、也强烈得多,但如果不考虑科技工作者所负的社会责任,那么所从事的创造性劳动必然也只是以一己之得去求取心理上的宁静和智力上的快慰。应当懂得,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真理、造福人类,科技成果与社会的前进、历史的进化联系在一起。所以,外部需要必须有机地转化为内在需要,而个体的需要又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由此构成的需要系统就是以真理需要占主导地位的系统。此时,探索真理、造福人类成为把个人的创造性融化在外部与内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中。由此构成的科研动机系统,清晰度和强度都达到了最高,自觉性也最高,可以持续不断地保持高度的驱策力和维持力,鼓舞和激励着科技工作者胸怀大志、刻苦努力,把自己的创造性才华无私地贡献给科学事业和人类幸福。胸怀这种科研动机的人,常常可以登上科技创新的顶峰,作出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科技创新动机的系统性

上述各种需要系统转化而成的动机系统,是各种需要因素相互结合,协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呈现出鲜明的系统特征。

(一)根据需要的层次看,动机也应当是分层的

科研动机系统中总有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之分,主导动机决定着科研活动的趋向。科研动机系统由四个方面的需要转化而来,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就形成相应的主导动机,其他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究竟哪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决定于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的相互作用,绝无统一模式。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科技工作者既可能主导动机相同,也可能迥然有别;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名科技工作者既可能始终不渝、不改初衷,也可能随机应变、及时调整主导动机。同时,处于从属地位的非主导动机也在动机系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动机系统中的各种动机是协合的

一个人可能因各种需要而产生许多行为动机,这些行为动机之间兴许存在着矛盾斗争,而且有时斗争会很激烈。但是,动机之间的斗争正好说明动机系统的动态特征,动机的相互斗争服从协合的原则。协合,指协同和综合,个体动机系统中虽有主辅动机之分,但个体在决定行为的选择时,不是把次要的或矛盾的动机弃之一旁,而是采取协同综合的方式,在各种动机的最佳配合中择优而行。如科技工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探索真理的愿望,因此,支配其从事科研的主导动机就是发现和认识真理,为人类造福。这在时间与精力上总与他们享受家庭生活快乐的需要有一定的冲突,似乎是鱼和熊掌不能两全。但是,这两种动机之间的矛盾远非不可调和。从长远目光看,它们是协合、互补的。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服务于全人类,当然也包括为科技人员的家庭服务;另一方面,科技人员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着与常人一样的生活欲望,适当地满足这些欲望不仅不影响他们的创新活动,相反却有助于充分完善他们的创新能力。否则,由于得不到正常的社会享受,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科技人员生活单调、情绪压抑、心理障碍加重,容易引起其精神不正常,削弱或阻碍他们探求真理的活动。

(三)各种行为动机构成的系统,产生系统整体效应

任何行为动作,表面上看只是受一主导动机推动,实际上是人们心中全部动机的系统效应。科技工作者因四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产生不同的动机系统,其中某一层次的主导动机驱策力最强,但其他方面的动机也不能忽视不计。任何强烈的需要只能相对满足,其中伴有其他需要的满足。所以,科技工作者兢兢业业从事某种科研工作,是动机系统的整体相应所致,各种分层的、驱策力不一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动机彼此相干耦合,产生系统整体效应,推动人们的外部活动。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就科研工作者个体而言,从社会需要转化而来的科技创新的需要依次递进,构成了从盲目―自在―自为―自觉的四个层次。低层次具有相对优先,但不是只有低层次需要全部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对于科技创新需要来说,各个层次的需要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动机,既具有复杂多样性,又呈现出了系统整体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黄志斌,王卓君,等.科技创造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2] 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 环境监测 应用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什么是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说:“我们要注重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工作力度的增强主要是依赖科技。”[1]然而,只有具备相关知识、了解相关信息的人才能发挥科技的作用。科学技术在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牵动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展。环境监测手段的提高,有利于鼓励人们节约能源、减少破坏环境的污染物排量,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还有利于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1 现代化的监测仪器设备

环境监测这一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实现了监测实验室机械装备的现代化。其中原子荧光、离子色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离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等无机污染物监测测试手段,还有测试有机污染物的液相、红外、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等。

最近几年来,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如今,我国也已普及了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系统的优势就是不需要人看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资源,而且还比人工监测的效率要高些,自动监测系统可以24 h不间断的执行监测工作,还可以根据情况设定好取样的时间并做出分析报告。现在,全球已经有多种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监测CO、O3、NOx、SO2、PM10、PM2.5,另外还有差分光谱(DOAS)技术自动监测、挥发有机物的自动连续监测(采用GC/MS、GC技术)、河流、湖泊重点控制段面水质的自动监测、工业污染源的自动控制监测和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的总量控制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等[2]。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推动机械设备的发展。从环境监测这个角度来看,发达的新兴机械装备拓宽了环境监测对象范围,提高了对有毒物的检出率,实现了实时监控,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监测装备市场有着各种型号的、监测方法不一的装备,这些装备的质量水准、技术含量各不相同,有了这么多的选择,市场的竞争也就非常的猛烈。所以我们在不断研发、普及监测装备新技术时候,一定不能对监测装备的质量掉以轻心,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遵照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来安装已经获得国家环保单位认证了的零件,抓紧时间改善装备,以落实拟定的奋斗目标。

2 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发

在那么多的行业中环境监测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从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由于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发展的不断进步,需要监测的内容也就随之伸展开来,从监测工业污染源头慢慢的开始监测更大的环境,也就是说,除了要监测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要监测生态、生物的演变。所以,不得不提高对监测新方法以及监测新技术的要求。

2.1 水质污染物监测

导致水质遭到破坏的污染物有养殖业排放物、工业排放物等,其中占得最多的是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脂肪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他可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质为组成的污染物简称有机污染物。这种物质的品种非常多,严重威胁到了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经过不断的研发,不断的进步,现在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监测部门都能够有效的监测大部分的有机污染物,确保了主要生活用水的安全性。即使这样,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依旧在不断的努力,结合国内外的各个科技机构,着重钻研包含硫、氮、磷的有机杀虫剂、PAHs、PCBs,以及一些半挥发性、挥发性的有机物[3]。

2.2 空气污染物监测

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排放物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工业排放物中的废气更是污染空气的一把利刃。工业废气中隐藏了许许多多的有毒有害分子,而这些年来造成空气污染更严重的原因则是有毒有害分子当中的颗粒物以及粉尘。研究结果显示,细小的颗粒物长时间停留在空气当中,不仅严重的影响了空气的可见度,对人的损害也是相当大的,它能够进入人体的血液、肺泡当中,它聚集了许许多多的细菌、病毒、有机污染物、酸性氧化物以及有毒重金属,杀人不见血。近年城市空气污染头号因素就是大气灰霾,而形成灰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细颗粒物即PM2.5。所以,对监测细颗粒物PM2.5等一系列酸性气溶胶的技术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4]。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城市汽车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汽车尾气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如果再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有可能引起光化学污染祸害。于是,机动车尾气的监测技术成为环境监测的关注点。目前,我国局部城市建立了机动车尾气监测点,大部分地区也建立起相应的大气污染监测控制系统。

2.3 自动控制监测系统或在线连续监测

系统

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自动化的机械装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办公的效率。应用最多的领域是在水域和环境空气当中。目前,水域常用的自动化监测控制模块有pH值、总有机碳或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部分重金属等,环境空气常用的自动化监测控制模块有CO、O3、NOx、SO2、PM10、PM2.5等。

2.4 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技术

现如今,小型装备技术和对具体某一种污染物性质的研究取得了迅速的进展,这使得我国的应急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应急监测方法和装备可以迅速的对污染事故的来源、数量、浓度、种类进行科学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兆征.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需求的环境监测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120-123.

[2]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未来十年发展构想[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4):1-5.

第3篇: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 教学体系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31-03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创业形式,是传统就业模式的有利补充,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创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以改善学生的就业形势。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应使课堂联系实际,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结构的传授模式,实现知识与创新创业相关联,打造创业教育,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实现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的思维转变。而这一系列的教育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能解决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因此,如何将传统的知识性课堂与创新创业相联系,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是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热点问题,但相关数据显示,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是指人才的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此情况下,供出现多余,求也出现求不到的现象。具体地说,一方面毕业生在市场上总体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两头难”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市场脱钩,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知识创新,重现有岗位就业、轻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表现在课程的讲授中,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例,课程讲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缺乏联系实际,概念抽象,专业术语多并难理解,知识点与实践操作相脱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拘泥于课本,教学过程单一化。以理论型课程的讲授而言,教师授课更多注重专业知识点的传授,缺乏联系实际的案例驱动讲解,缺乏本知识应用于本行业创业、创新成功案例的引导。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单纯为讲授理论而讲授理论,课程形式单一,概念抽象,术语多,知识点不联系实际操作,知识点难于理解和掌握,学习难度较比大。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教材的选取是授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对于目前的教材选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较为偏重理论的研究型大学所使用的是本科精品教材,二是选用纯操作的应用系列教材。介于两者之间通过理论知识点带动实际操作的教材较少,或者通过实例引出理论支撑知识点的教材也比较少。缺乏好教材的指导,教师授课拘泥于课程,导致纯理论、纯操作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两种现象均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开拓。

灌输式的教学也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种弊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收。教学互动、双向反馈较少。学生没有较好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被执行者,缺乏教学的参与性,自然无法主动利用知识去执行项目或者实例。因为是灌输模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难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更谈不上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的扩展能力。

(二)缺乏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很多实践教学是为了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设计的实践教学环境忽略了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实践课堂脱离实际。比如金工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去完成机械模型的制作,而制作完毕之后,缺乏对学生在专业应用上的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在专业中的用途。即没有根据专业的实际构建起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实践可能在结构、内容上是分散的、独立的,导致学生在本专业的应用技能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缺乏创新性的考核机制。在传统的考核机制中,体现出重理论、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虽然有些改革提高了平时成绩,但是平时成绩基本上是以平时考核、平时作业为参考标准,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技能。其设计的不合理性不能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模式下,往往是以考为考,以学为考作为学习的目的,体现不出学以致用的学习本质。

二、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开办的专业应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自学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以课程教学作为技能传授的载体,在课程的教学中植入创业思维。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思维相融合,是大学生以专业为背景进行创业的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将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使课程的教授过程不仅具有专业性,还突出创新创业的风向标。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以创业教育为导向融入课程,在课程中加入调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利用的技能,使课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应用性。电子商务已是农村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开设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导向,让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前沿发展的相关知识,并完善学科的创业知识结构。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应用技能过关,又懂专业经营、敢于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专业人才。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授课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的掌握上。在创新创业导向下,课程教学应在知识、能力、专业素养上进行培养。知R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思维逻辑。为后续的自学能力提供理论支撑。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是动手能力培养的子项。素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创新与创业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风险分析意识等。改变现有状态下的固化教学模式,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上做文章,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落脚点更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的融合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是培养创新创业有效途径之一。

三、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要点

(一)融入专业创业知识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创业环境背景下,高校一要抓好专业基础的教育,二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抓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等掌握的前提下,按照专业的实际应用过程,围绕应用技能的运用和创新这个核心环节,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及专业创新教育的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创新创业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分解,确定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及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教学环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被动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传播者过渡为知识的主动参与者。以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融入课程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实习实践,通过企业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在专业技能得到夯实的同时,以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创业的探索。

构建与课程相关的校内校外实训室,实训室要以解决专业的创新与创业为中心,体现出实训环境的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相关的平台。将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扩展。课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论坛等方式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探索课程与实际创新项目的融合,比如将每年“互联网+”大赛与专业课程相融合,通过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互联网+”融合,申请、调研及开发创作为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操作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创业思维。在创新性的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实际项目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类教学中,多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学过程“不重经验,重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灌输式的传授,重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即老师以真实的工程项目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实战环境,增加教学的沉浸感和课堂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创新精神。以项目驱动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较为有效的途径,可以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发挥第二课堂组建学生创新团队。用好第二课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组建学生创新团队,避免学生个人能力不足难于解决专业上的复杂性问题。引入创新团队在专业创新性的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本科四年制学生为例,一般可以在大学三年级组建相关专业的创新团队,大一大二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阶段,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专业创新思维,大三进入专业技能课的学习阶段,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创建专业创新团队,带动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南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各专业已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以中兴通讯服务有限公司的真正项目或者子项目作为创新团队的创新研究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通过学生团队对真实项目的学习开发,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性和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不搞形式,不搞突击,以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的学习精神进行建设,使学生依赖团队和项目,形成在专业的科技创新中具有可持性发展的学习模式。

(四)结合创业思维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应用为核心的考核模式。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在专业应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创新创业,更符合创新创业大环境下专业的教学特点。因此,课程的考核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应用。利用专业能力解决专业领域中新的难题,破解新问题,所以考核方式不是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而是依据专业知识基础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解决专业上新问题的能力及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评定。其中解决专业上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之一,可以通过特定的教学或者考核方式将这种能力落地。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是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模式。据统计,参加该赛事的(下转第55页)(上接第32页)学生项目中,专业领域中的创新创业应用课题已占参赛课题的绝大多数。再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广告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在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上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维。这种行之有效的竞赛模式可以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平台,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模式下课程考核的有效参考。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特别是结合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教学更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培养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创新、专业上创业提供能力的储备。因此,建立一套在专业上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是当前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邓燕雯,陈秋华,吴声怡.创业教育背景下“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5(5)

[2]金彦龙,李庆满,杨皎平.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鲁道邦,宋玉玲,高振海.目驱动教学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

[4]吴新开,王海华.项目驱动的创新实验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

第4篇: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微信;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1-0025-03

一、引言

我国本科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要求。顺应历史潮流,一大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类院校定位于培养掌握扎实理论知识人才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不断尝试与摸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策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当今社会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需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了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沟通工具。其中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校园传递信息的新方式,已成为大学师生的宠儿。学生用户基数大、依托QQ平台、人性化、互动性强、可发送语音、微视频等富媒体形式信息优势,使微信对于高校广大师生来说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和粘性。如何通过微信这种让人乐此不疲的新媒体形式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让大学生爱上创业、敢于创业,将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人心,在高校校园中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浪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弊端

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在技能应用上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学生日常交流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求。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学还是采取“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普通授课的方式来给学生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即使通过将学生竞赛融入课堂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依然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毫无个性可言。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在课堂上,除此没有其他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自己的各种想法无法得到指点,无论是学生学科竞争中的创意还是真实创业中的点子,都无法得到共鸣与升华。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沟通陷入困境,这种僵化状态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甚微,成功案例也具有偶然性,众多优秀学生潜能无法发挥,创新创业无疾而终。

2.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尚待健全

目前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团委、就业办等部门组织,由于这些部门是并行关系,相互间不具制约作用,如果是各种学生竞赛或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可以起到明显效果,但在常态化的创新创业中就会出现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责权不清晰等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以教育机构作为载体和基础的,一直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形不成合理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成效甚微,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无从谈起。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应用型本科师资相对于高职院校,学历与职称略占优势,但实践能力略显不足,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本科院校,科研能力不足。正因为这样尴尬的角色,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从事管理或者行政职位的教师兼职担任,特别是创业教育很少有专任教师。为了响应国家近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方针,很多毫无创业经验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的专任教师硬着头皮上,以传统授课模式照本宣科,通过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只谈理论,毫无实践可言,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除了以上3个主要的核心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身素质不高、没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缺乏、学校重视不够、受传统文化制约等方面也是限制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微信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优势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蓬勃发展,高校校@环境下广大师生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信、QQ等新媒体社交软件已经成为校园师生喜闻乐见的交流工具。大学生在新型的沟通方式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更乐意通过微信这种新型社交工具来与人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这些微媒体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势必挖掘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潜能。毋庸置疑,构建基于微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有明显优势。

1.微信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开创了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

微信平台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播快捷,传播形式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微视频等富媒体形式,并且不受时空限制。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市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5篇: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学生主体;综合能力;情境模拟;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30-02

审计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具有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审计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的探讨,又不能忽视实践的训练。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基本手段。

一、审计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改变传统知识结构,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教育方式下,主要是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只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审计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匮乏的。

2.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所需应用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不仅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观、提高学习和运用审计知识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他们身上要培植出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今后能够成为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认知未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能力、解决人类重大课题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也会促成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培育出教师的创新精神,并逐渐积淀为意识成果,最终优化学生学习的外环境。

二、应用型本科审计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科学严谨的教学准备

1.科学的教学设计。(1)分析学生特点,掌控教学改革活动的切入点。本科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讨新事物,课堂上不喜欢教师满堂灌,因此我们结合审计学课程的专业特点,在课堂交流中从会计与审计立法的宗旨入手,引导学生寻找理论渊源、相互进行交流、总结实践经验,从而为教学改革的成功掌控准确的切入点。(2)科学地制定教学的总体规划,精心地进行教学准备。从大纲的编写到教案的形成和案例的收集与分析,要求老师均一丝不苟,对案例讨论的具体组织步骤、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均进行相应的精心准备。

2.积极认真的教学组织。为保障审计创新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相关教师应认真地从事理论与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学校应积极支持任课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去会计师事务所学习,收集有关教学案例。

通过以上全新的教学设计和积极的教学组织等教学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一种实实在在的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二)全新灵活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1.教师转换传授知识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

2.注重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入案例教学,创设情境模式。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融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到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执业指导和规范性指南,因而涉及到定义、术语和规定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特点。同时审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与我国审计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因此,教学中应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环境中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应将不断出现的审计经典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剖析,一方面提高学生融会贯通能力,拓宽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审计案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引导学生将考虑问题的思路不拘泥于课本和现行的审计准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高他们处理实务的能力。

3.运用激励学习兴趣的机制,既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又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极大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案例讨论课上,我们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各个小组的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分析讨论,将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并做主题发言,同时要求其他组对发言的小组进行评价,就案例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独立的分析和判断,以启发其思维。最终将案例讨论的情况与结果作为形成性考核的内容计入期末考试的总成绩中。这种分组讨论、发言计分的激励学习兴趣机制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培育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审计学课程的实践表明,引入了激励学习兴趣的机制之后,每次课堂气氛都十分热烈,学生的发言积极踊跃,对案例的分析也较为全面透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密切与审计行业的联系,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定是否恰当对课程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审计理论的不断更新,要求我们努力站在学术前沿,密切与审计行业的联系,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态,不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合为一体,以满足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需要。

5.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获得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亲身感受,进一步丰富专业理论和实务知识。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企结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去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企业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实践锻炼,积累知识,提高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审计教学模式创新的启示

1.创新教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是关键。传统教育下,学生已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因此,在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模式下,刚开始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老师提出问题时会以“冷场”、“鸦雀无声”等回应。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启迪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的方法,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

2.教学案例的选用既要注重典型性,又要注重可用性。审计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任课教师能否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供于课堂进行研讨,是“教学改革”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选取既能融合相关审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审计案例。一个好的审计案例应兼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兴趣与意义相结合、情境与问题相结合以及案例结论具备一般性和争议性等特征,这样才能既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既完成审计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教学中既要精心准备,又要随时追踪和控制案例讨论的进程。课堂上,除了理论教学,组织实施案例教学环节是充分发挥案例教学作用,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准备阶段。案例资料应精心选择并提前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题讨论准备,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形成课堂互动。(2)分析讨论阶段。课堂案例讨论是审计学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此阶段,学生应是分析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做好引领工作,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控制好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程,以便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主题。(3)总结阶段。在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后,要形成案例分析结果总结。案例分析结果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案例分析总结,主要反映学生个人或小组对案例分析的结果;二是教师案例分析结果,着重对每个小组的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从教学效果角度分析案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总结对同一案例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只有持续这样的分析、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审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秀英.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财会月刊:理论,2007,(4).

[2] 邵丽,金爱茹.审计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6).

第6篇: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High-tech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Means Innovation Application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Wang Zhijian

(Wenshan Company,Yunnan Tobacco Company,Wenshan 663000,China)

Abstract:I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the information network,and increasing degree of integration,so that enterprise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high-tech information.In this paper,high-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ies mad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enterprise features and high-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make the meaning of the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high-tech information tool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technolog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Business Management;Technology Innovation

一、企业高新信息化概述

高新信息化是一个覆盖了整个社会、工厂企业和家庭的系统过程。不同层次的社会系统,对高新信息化的含义和衡量标准是不同的。企业高新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企业在管理、生产和销售等不同的环节、领域和层次,都运用网络、计算机和通信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都充分的开发、广泛的运用,使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经营、决策的水平和效率都不断提高,最终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不断加强对企业运作的控制。企业的高新信息化代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技术进步,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为电子商务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而电子商务又为企业的高新信息化增添了更广泛的内涵。企业的高新信息化使企业能够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集成制造和敏捷制造。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是企业信息化逐渐完善的关键。

二、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商务智能等高科技手段

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商务智能高科技手段,将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紧密结合,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在企业管理中使用综合的商务智能理论框架,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已经不再取决于工业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规范经济、进入壁垒、垂直一体化、空间优势等,转而取决于是否能够适应高新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能力、反应速度、组织柔性和集成能力。企业在资金流、人员流和信息流、企业物资流等方面的集成管理能力不断强化和改进,强烈冲击了企业的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思想,使企业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企业管理中融合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不断革新企业的竞争战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层级和层次过多、横向沟通滞后、机构冗余、信息传递失真、面对外界的变化反应迟缓、活力不强。随着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的发展,扩展了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导致了企业组织形式的重要变革,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得到优化重组。组织以往的塔形结构逐步向具有敏感、富于创新精神和敏捷等优点的扁平化动态网络转变。在这种动态网络结构之中,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会代替以往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工作,使执行部门和决策部门的沟通能力逐步增强,减少中层管理的作用,使管理层次降低,减少机构规模。一方面来说,企业中的基本活动单位变为了各种工作小组,控制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充分授权的参与型。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能够协调企业各个部门和工作小组之间的活动,真正实现了企业的动态管理,使企业的信息沟通及时、通畅,减少了企业对各层协调和监督的成本,使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提高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能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都受到了高新信息化科技的影响,企业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受它的影响,使成本结构得到改善。

三、推动企业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随着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不仅仅面对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更面对着严峻的挑战。网络化和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高新信息化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我国政府对信息反馈经工作的重视,使企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规模经济的优势不再是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只有企业取得在速度竞争之中的优势,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赢得先机。国民经济信息化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因此只有企业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不断促进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企业高新信息化的水平,推动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重组,使企业素质大幅度提高,为企业赢得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在经济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信息竞争的今天,只有拥有强大的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总之,企业要形成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对内要做到资源共享,促进企业整体的高效率运营。对外,企业要形成互联网络,有助于企业面对全球化、数字化、知识化、虚拟化、分子化、网络化、敏捷化等变革,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例伟.构筑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力[M].企业信息化战略用其应用,企业信息化之路丛书,江苏:科学出版社,2004

第7篇: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Learnsite;微课;MOOC

一、引言

光纤通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软件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在线学习已经从传统的网站模式进入到教学课堂,利用XML技术、WSDL技术、UDDI技术、SOAP技术等开发了Learnsite教学平台、微课教学系统、MOOC在线直播平台,实现了视频教学、直播教学、点播教学,强化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1.Learnsite教学平台应用

Learnsite教学平台具有学生上课签到、实验作品提交、教学作品评比、作品展示与存档等功能。Learnsite教学平台功能包括五个方面,详细描述如下:

第一,Learnsite教学平台可以完善教师电子备课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分享先进的教学经验;第二,Learnsite教学平台能够实现学生课堂签到及上机操作,确保机房使用日志的完备性;第三,构建一个完善的学习平台,可以将学生的作品、电子档案、学习成果及时上传到平台中;第四,创建一个学生学习评价平台,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完成情况、学习小组合作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和沟通交流;第五,创建一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测试平台,及时测试学生学习成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结合Learnsite教学平台灵活制订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降低课堂组织难度,完善教学内容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Learnsite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具有备课灵活、资源共享、实时评价、延伸教学、随堂测验和自由组卷等特点,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数学教学课件,将其上传到Learnsite教学信息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学生能够实时评价教学资源,随时随地接入Learnsite教学平台点播教学课件,根据教师课堂进度安排实施随堂测验,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登录系统查看数学学习进度然后进行组卷,实现自动化组卷功能。

2.微课教学应用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演,实施单一教学任务的方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明确性和时间短等特点。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包括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素材课件、教学设计内容、练习测试内容、教学反思内容和教师点评内容等辅教学资源,采用的组织关系呈现出半结构化、主题式的教学特点,营造了一个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因此微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整合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微课教学选取的内容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和相对完整,微课采取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的设计原则,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整理的教学实践反思、学生针对教学过程的反馈意见、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比如在英语教学模式中,可以将英语教学划分为单词教学、课文教学、习题解答等阶段,每一个阶段录制一个微视频,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具有聚焦性的学习过程,更加具有代表性,能够让学生分段掌握英语教学内容。

3. MOOC信息技术应用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斯坦福大学创建的一个在线教学课程,拥有数百种课程在线学习资源,已经成为IT技术在教育模式上的一次大创新。MOOC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比如开放性、大规模性、互动性、独特性等。MOOC是一种开放式教育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互动性、交流性社区,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能够方便用户使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课堂教学引入MOOC资源之后,可以利用云计算、微信平台、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一个具有趣味性、沉浸感的教学环境,从人文信息环境等方面为教师、学生提供学习辅助,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生物遗传进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MOOC查询生物教学资源,并且通过微信直播、虚拟现实演示等完整展现生物进化过程,让学生形象地掌握整个DNA演进过程,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和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当前时展的重要生产力,可以有效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模式创新,为教师、学生创建一个虚拟化、共享化、互动化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宇华.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2):20-22.

第8篇: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单片机;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82―03

引言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向学生传授单片机技术的基础课程,它综合了多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知识,主要培养学生进行智能化电子系统整体设计的能力,培养强电专业学生的弱电控制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技术,可为后续更高层次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参与实际的综合设计课题和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搞好《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目前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三个电类专业均开设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学生在学习了电路基础、数字电子、模拟电子、微机原理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在整个教学安排上是非常合理的。然而通过40学时的教学和一周的课程设计,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时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创新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

1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缺乏创新思想,学习过程中一旦碰到问题,很难认真思考、探索研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2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还是以理论为主,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很少有应用具体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 目前实验课程体系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启发型实验不够,没有大型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本没有对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引导下,学习成绩主要是以考试成绩确定的,因而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种评价体系造就学生对实践环节学习的轻视心理,即是以成绩合格为目标,而不是能力获得为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改革思路和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在单片机教学中,根据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实际情况,将授课内容进行全面、合理的整合优化。减少冗余,加强综合性、创新性内容,在对整个课程链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改革,改革后的讲课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在对整个课程链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可以避免学生反复学习同一内容,但又学得不够深入等问题。对照以前的教学大纲,了解当前学生所学课程,对单片机的大纲做了更改,利如增加了单片机应用典型案例、接口部分知识,删除了同步、异步通信概念、进制部分知识等。

这种改革符合目前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基本方针,可以减轻学业压力,用有限的课时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做到“厚积”。在改革过程中注意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为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授课中改变老师唱主角,学生当观众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静态、被动接受的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教会学生进行创新的科研方法和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创新。另外在现行开设单片机课程中,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偏少,实验设备陈旧,内容跟不上时展,因此进行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改善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状,使各环节相互衔接,增加创新实验,通过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为提高创新能力所采取具体措施

1 提高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够在学习中创新,喜欢创新,注意创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之后,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单片机的多种应用功能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让学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学会后能做什么,并利用图片、录像和实物等介绍一些当前的单片机先进科技和教师相关单片机科研成果;邀请一些单片机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知名教授来校作单片机知识专题讲座;请一些已毕业从事与单片机技术有关的学生来现场指导教育,使他们了解单片微机在工业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计算机外部设备、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和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应用及学好单片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动脑思考有哪些领域或哪些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电器或仪表等设备适合用单片机控制,从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2 鼓励学生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制作自己兴趣的产品,编写单片机程序。由于初学者一般没有开发板和仿真器这些设备,为了给学生创造条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给学生提供一些单片机仿真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际系统,编写软件。例如提供了proteus仿真软件,它可以仿真51系列、AVR,PIC等常用的MCU及其电路,还可以和keil软件互联,可以像使用仿真器一样调试程序。又不需要任何费用,特别适合学生在单片机学习的起步阶段使用。我们在实验室里安装了这个软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它的功能和使用,鼓励有电脑的学生安装这个软件,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做电子表、步进电机、直流电机控制、LED显示,AD、DA转换,交通灯设计等方面的模拟实验。

(2)鼓励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学生买一些小型的单片机学习开发板。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专门为在校大学生学习单片机量身定做学习开发板、主控芯片。包括凌阳、51系列、AVR系统等,它们价格低,特别适合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单片机开发。而实验室也购置一部分这样的开发板,对学生开放,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开发单片机系统的环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在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

改变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开放实验室,随时恭候学生的来临。在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以学生为实验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对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自己动手解决这类问题。指导教师在实验的组织管理上起主要作用,而在实验中仅起指导作用,给学生指明方向,避免多走弯路,并解答实验当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例如:在彩灯移动实验中,鼓励学生编写不同的移动花样,采用多种不同方法编程,并设计电路图,这样将生活中常见的小产品与课程实验结合起来。使同学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

理解,学到了实际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通过课程设计改革培养工程素质,强化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一些制作发明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必要的工程素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从课程设计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作好分工、做好实验记录、总结调试心得等。使学生熟悉从立项、方案论证、软硬件设计与调试、PCB设计、结构设计、到安装调试等电子设计的全过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理解并认识了良好的工程规范。在设计阶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实现创新性设计。在报告整理阶段,引导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总结。从方案设计到器件选型,从程序开发到调试。都要求学生将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总结文字材料,使学生在设计过程逐步体验本课程的系统性。例如,选择电子时钟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同学,其硬件电路尽管相对简单,涉及的单片机资源并不多,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快的实现基本功能,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硬件电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重新规划设计软件,实现许多如计时器、万年历、秒表、定时报警器等附加功能。

每年课程设计的题目既可从教师给定的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行拟定,自行拟定的题目在做之前要提交可行性报告。这就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007―2008学年我专业的课程设计的可选题目如表2所示:

而课程设计评分依据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和文字报告等进行评价。例如,确定若干个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仪器系统如时钟、点阵显示器等基本功能供学生选题。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提交完成基本功能的仪器系统、相关文字报告等,最后进行答辩。毕业设计得分由设计产品功能和质量分(40%)、毕业设计报告分(30%)、答辨分(15%)、特色与创新分(15%)等部分组成,并要答辨。

5 通过考核方法改革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考核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它直接检验教和学双方的效果,间接指导着学生的学习。目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使用比较普遍的考核方法仍然是闭卷笔试。应该说,闭卷考试在基础理论类课程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单片机原理》课程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如果仍以闭卷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则不能较好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当前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并拟建立一种长期的跟踪考核制度,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核上。即将原来的纯笔试改成了设计报告、机考和笔试相结合评分的方法。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提交一个设计报告,设计一种产品,该报告的评分标准为:报告(50%)+创新意识(30%)+程序调试(20%)。而机考指的是在实验室里现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而笔试试卷在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题型上进行了改革。减少了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客观题,增加了灵活多样的程序设计,电路设计等题型。充分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新能力。最终成绩测评比例为设计报告(30%)+机考(20%)+笔试(50%)。

6 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我们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注意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兴趣的培养。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成立了创新电子社团,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学生也可自愿参加。由《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主讲教师作为主要指导教师,每周辅导1―2次,并提供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出灵活多样的实践要求,吸引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或感兴趣的产品设计。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度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独立、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设计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被动地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把依赖于老师的学习变成独立的学习和思考。设计题目和产品的实现也增强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提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验项目、设计和电子制作,可以自己设计电子作品等,这样就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创新思想得以实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7 依托各种竞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创新能力

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盛群杯单片机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各类比赛。这些竞赛既培养了学生电子设计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各类竞赛,掊养一部分学生的动力创新能力,再通过宣传,使其它学生对单片机学习产生兴趣,为参加这些竞赛而努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结束语

在进行了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了很大的激发,出现了自主式学习的热潮。由于课程的改革,使理论教学的时间大大缩短,学生有了更多动手和思考的时间,在课程结束时,大多数同学提交了自己的作品,更有部分同学在单片机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地促进单片机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使单片机课程跟上时展的潮流,使学生学完单片机后,不仅仅具有初步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还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江世明,刘湘涛,申寿云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创新与实践[J]怀化学院学报,第2006,25(8):162―163.

[2]龚益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与实践[J].2007,(5):119―120

第9篇:科技创新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整合历史教学

一、信息技术使历史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并活灵活现,达到情境化功能。

历史课程内容要丰富多彩,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能使学生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有个系统的认识,对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趋势来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那就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才能达到,才能达到情境功能化。成功的历史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问题和情境有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历史教师就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和强大功能,将相关内容和信息集中起来,创设一种特定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去掌握。比如,教师在讲到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中涉及到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时。纸币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东西,教师可以在课堂前从网上下载大量相关各种古今中外的钱币资料并加以整理,到课堂上时播放给学生去欣赏时,先从今天中国人们用的纸币开始,再到国外用的纸币,再到古代中国的用金属钱币,再引出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交子”,教师在这过程中可以设置疑问: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和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哪些新的发展?你能认识多少种外国纸币?然后并引导学生去讨论………学生讨论回答可能不完整,老师再进行补充。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历史课堂传统教学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历史课堂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信息技术使历史教学手段“用活”和“活用”,达到实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什么时候使用信息技术,完成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一定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遵循信息技术的特性设计课堂教学,“用活”和“活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才能灵活多样,按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规律设计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学习历史规律设计历史知识问题的解决过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发展为主旨新型历史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历史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历史知识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习,并帮助学生选择、组织、开发、使用借助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知识。从而使历史教学活动实现由传统式教学模式向创新式历史教学模式转变;由历史认知本位向历史运用能力本位的转变;由“教师主体本位”向“学生主体本位”的转变;由教师教的过程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研究过程的转变。这就是信息技术给历史教学带来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在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地讲解时,是用一段视频好,还是用一组图片好,还是用一些文字材料好,还是用一些图表数据好;是一种好,还是两种配合,还是多种配合更和谐。

三、信息技术使历史教学机制灵活善变,实现因材施教。

在交互式练习课堂上,例如识记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进行历史知识运用练习时,可以设置一些填空补缺题,选择题,或是简答题来给他们进行练习,加强他们对知识巩固。而对一些识记力,理解力,运用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文献资料题,综合运用题等难度比较大些的题目来给他们训练,再提高他们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历史学习的主题,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从各类历史教学资源库、数据库、信息库中,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信息、学习路径和起点,确定学习数量和内容,采用适当的难度来完成学习。

四、信息技术活跃学生学史思维,体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归宿和宗旨。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活跃学生学史思维,让历史课堂可以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史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史的创新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也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归宿和宗旨。

1、营造学史情境,培养学史激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个生动传神的感性认知。信息技术可以让一段有关历史的影视视频、画面、音乐、一大段的文献资料等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变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