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旅游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科技;智慧;旅游景区;问题;对策
国家旅游局站在时代性旅游行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和长远规划上,于2013年提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主线,以信息科技为发展助推器以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旅游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之路。特别指出,旅游景区的建设要全面贯彻智慧化指导方略,要求各地旅游景区坚持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紧抓智慧旅游主线,构建旅游城市、景区和旅游地实现智慧化,同时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各个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智慧旅游思想的引导,有条不紊地加大智慧旅游的主题宣传和推广,进而推动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旅游市场占据市场销售份额,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旅游发展的历程来看,智慧旅游是旅游行业与时代相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也是信息科技与旅游行业相融合的产物,更是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构想。
一、界定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
“智慧景区”是基于旅游消费的视域,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消费服务和质量上的高层次性要求,根据各地旅游景区的特点和现状,从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维护和发展等方面而建构旅游景区的建设体系,凸显旅游景区建设的新特点,以信息科技促旅游景区发展,实现旅游景区发展智慧化,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旅游行业的消费要求,最终为旅游景区的发展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内驱动。
众所周知,自从信息技术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就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且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特征的彰显,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旅游行业向纵深领域的推进和发展,信息科技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必备要件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从技术动力的层面来说,利用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促使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之所以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且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就在于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进行深刻解读:首先,信息技术支撑因素,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其次,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再次,汲取和利用国内外各个旅游景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的建设机制和工作程序;而后,信息数字化,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对景区内的数字进行分析和整合,建立旅游景区信息档案库,利用信息档案库弥补旅游景区的不足和缺陷;最后,人性化和科学化相结合,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能够单一靠科学技术,而应该在科学技术支撑下加强人为操作和管理机制,以更加合理的、温馨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从而也潜在地实现了旅游景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建设智慧旅游景区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景区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意识
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组合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内各部门协调配合、管理监控实现动态化、服务水平高层化,从而实现旅游服务信息公开化、行业制度规划化和服务管理标准化。通过旅游行业的市场化动态以及旅游消费者的旅游现有发展状况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性把握,从而促使旅游行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实现有效性引导,进而促使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部门转变基本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意识,最终提高旅游景区的市场形象,为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促进景区旅游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渗透,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多样化销售途径和平台,比如电子商务式旅游销售平台、旅游公共服务多媒体平台、旅游广告宣传平台以及手机app旅游服务平台等。伴随着科学信息培植的旅游项目的推进,使得旅游服务咨询系统、将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吸引人们的消费方向向旅游产业转移、促使游客对消费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意见和建议,特别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规划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现代信息技术因素植入的旅游景区产业链的建立,进一步使旅游景区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性设施向智能性转化,最终使旅游景区的发展更具有市场吸引动力和潜在的附加值。
3.促使旅游企业将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旅游经济增长点的爆发
以市场为发展导向,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从管理系统方面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改变原有靠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管理模式,进而减少了旅游管理支出成本,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丰厚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动态化地对景区内的游客消费现状进行数据性分析和跟踪,从而剖析出游客的市场消费动态,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整和开发,并以游客的消费需求为服务目的进行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使旅游景区的新市场消费热点得到激发,进一步扩充了旅游景区的市场空间,也进一步扩大了旅游景区在旅游同行业内的市场影响力,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并占据巨大的市场消费份额,实现了旅游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三、剖析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层次不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得各地区在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也不一致,这势必影响旅游行业的整体性发展,势必要求旅游行业进一步规划和布局旅游业的发展大局。从目前当地经济发展的机构进行综合性分析来看,各地的旅游产业已经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考量中,是促使各地国民收入的主要经济组成部分,但是各地的经济经济基础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引导、信息科技的发展布局以及移动通讯设施的覆盖率等不同,致使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差异化非常明显,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低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而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异常性繁荣。从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窥视出旅游景区发展的内在客观性规律和方向,比如我国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其旅游景区进行考察来看,其旅游景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比较高,而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不高的内陆和边疆地区来说,其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规划不合理不科学,致使旅游景区产生的市场效益比较低,更不用说带动周边地区的相关性产业的发展了。因此,国家旅游当局,应该站在国家旅游行业发展的战略进行旅游行业规划和布局,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扶持力度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各地旅游行业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促使国家战略性角度上的旅游行业智慧化程度比较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激发点。
2.智慧旅游应用形式过于单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不断创新,智慧旅游也被广泛的应用,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智慧旅游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经济利润的提高,然而在地区追逐经济的同时,智慧旅游出现了同质化现象。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出现了淘宝、去哪儿等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但单从旅游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均为用户提供普遍的查询、预订、购票、支付等服务,渐渐的不仅在应用软件上,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中同质化也日益严重,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照葫芦画瓢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探讨解决智慧旅游景区存在问题的对策
1.详细阐释和践行智慧景区的内涵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了使国家的旅游行业与信息科技时展相适应,提出了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规划,并要求各个地方的旅游部分提高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并使旅游景区智慧化。然而有些地方部门对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的含义上,未真正其内在含义,导致其对旅游景区的建设上只处于形式化,并能够形成旅游景区发展的科技动力。这需要有些地方旅游主管部门认真挖掘智慧旅游景区的深厚内涵,并使其得以实现,从而使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得以整体化和时代化。
2.加强政府对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智慧旅游景区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政府部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内在职能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起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首先,基于当地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地经济的未来整体性规划,制定有地方性特色的旅游景区规划和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确保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方向;其次,发挥市场和政府宏观性调节的两种手段对地方性旅游景区市场进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对混乱的旅游进行监管,基于综合性对地方性旅游企业的考量加大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地方性旅游产业的发展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又适应信息科技时展现状的要求,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并促使旅游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因子之一。
3.确立和发挥景区管理部门在智慧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地方性旅游景区的管理部门是智慧旅游景区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和践行者,单一靠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的引导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难以实现。还必须确立和发挥地方性景区管理部门主体地位,使地方性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能够基于自身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并审视自己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不足,根据自己景区的独特优势,并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相结合,构建一套既体现国家旅游行业对智慧旅游景区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又能够彰显地方性旅游特色,从而实现旅游共性和个性结合,在同性中突出地方性个性,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建设走出一条立足长远、立足当前和立足现实的智慧化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并使其成为地方智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
五、结语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基于时代性发展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相结合,以实现现代科技助推旅游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拓展现代科技发展的空间和余地。综合性对旅游行业进行考量,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的旅游行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发展理论上,且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化,这样的旅游发展状况严重与信息科技时展主题相脱离,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需要旅游行业革新弊端,锐意进取,建设智慧旅游景区,以实现旅游景区各个工作环节和方面体现现代科技的优越性,促使旅游景区发展更加系统化和可塑化,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真正体现智慧深厚内涵。
参考文献:
[1]徐徐.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6):220-221.
[2]齐新章.“互联网+”背景下西宁野生动物园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6,(3):219-220,224.
中原城市群主要包括河南省、山西、湖北、安徽以及山东等部分省区,这些地方位于我国中心部位,是全国的枢纽地带。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中原城市群地带是我国政府大力扶持地区。近年来,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但是面对旅游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地区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在激烈的环境中抓住机遇,进一步刺激中原城市群旅游行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必须要尽快寻找解决方案和方法。
一、SWOT简介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被分析对象的优势或者缺陷、发展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最终的结论。首先是要对内部资源进行分析,如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条件;其次要分析外部环境,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清晰地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缺陷,能及时发挥自身的优势迎接面对的挑战,并且要抓住机遇以求得发展。SWOT中“S”表示优势strengths、“W”表示劣势weaknesses、“O”表示机遇opportunities、“T”表示挑战、威胁threats。中原城市群旅游业发展要利用SWOT战略分析法,即要全面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整合城市群中存在特色旅游景点,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现代社会旅游行业的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刺激旅游行业的发展。最终将抓住机遇,将挑战变为机遇,实现中原城市群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
二、基于SWOT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策略
(一)全面认清中原城市群旅游优势
中原城市群旅游业发展优势:首先是旅游资源丰富,赋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种类齐全。中原城市群地带以主导旅游资源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描绘旅游资源赋予的优势,各类旅游资源占据绝对优势。根据相关调查发现,中原城市群4A级景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比例分别为67.3%和62.9%;全国农业和工业示范点占全省的比例达74.3%和89.2%;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比例达44.3%;旅游资源属性和功能组合良好。此外中原城市群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占全省比例分别为64.6%和60.9%;观光、度假以及休闲娱乐等三种功能景区比例占全省的分别:63.0%、88.1%和58.3%。其次是地理位置优越。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心枢纽,其交通便利发达,周边人口密集,拥有庞大的市场。
由此可见,中原城市群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全面分析和整合这些优势资源,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刺激周边密集的旅游客源,刺激旅游行业发展。
(二)整合旅游资源,抓住发展机遇
整合旅游资源,中原城市群包括的主要城市有河南、安徽、湖北以及山西等地区,要整合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创建地区之间相互联系与合作机构。工作人员要消除传统的地区界线,将各省区的利益联合在一起,构建统一协作的发展战线。首先,政府以及旅游行业发展负责人要从思想上确立“大旅游”的观念,将自身发展与中原城市群整体的发展结合起来,清楚认识到自身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各地工作负责人要联合起来构建旅游发展机构。其次,政府要加强引导,帮助各地联合构建资源整合机构,政府要号召中原城市群各级政府加强对旅游资源发展的整合和管理力度,促进各地之间的相互合作。资源整合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工作还要落实机构工作细则,明确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使得工作人员能各司其职,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政府扶持优势,全面促进整体旅游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统一发展的伟大战略目标。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保障体系
目前中原城市群旅游行业发展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旅游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各级相关监督和管理部门要根据多年来发展经验,制定一系列详细的合作协议和保障制度,形成各方共同遵守的合作规则和标准。在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下,实现协调合作和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历史中承载着无数的文化瑰宝,早在4000年前我国的先人就开始种植茶叶,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茶文化。贵州省作为新兴茶业大省,在旅游方面也同样具有众多资源。如果能够将两者结合发展茶文化旅游,将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主要是从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出发,探寻现阶段贵州茶文化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找到适合贵州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困境;创新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人们开始追求享受消费,旅游业成为了热门产业之一,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茶业资源,如果将茶文化融入到旅游业中势必会开拓新的旅游资源,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因此,笔者在本文希望能够从贵州现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中寻找到一些思路,为贵州茶文化旅游提供切实有效的发展方向。
1贵州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概述
所谓的茶文化是指茶叶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与茶叶有关的物质成果与文化成果的综合。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到茶,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中国,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最早的茶文化同样也是起源于中国。迄今为止,有历史记载以来,茶在中国已经存在了4000多年。一方面,人们将其作为一种饮品,供人们引用,另一方面,一些人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将其作为一味中药,用于治病救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茶叶开始传入到其他国家,成为了中国的象征。贵州下设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计有88个县,其中有过半的县市种植茶叶。目前,贵州有10大著名的茶叶,包括清香味浓的都匀毛尖、逆旅清爽的梵净山翠峰茶、醇厚浓郁的石阡苔茶等。这些茶叶每年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极大的带动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1.2茶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就贵州而言,旅游行业也是重要的产业之一。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茶资源,如果能够将其融入到旅游行业当中去,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从现实情况来说,贵州是著名的产茶大省,其种植茶叶的历史要追寻到汉代,88个县市中半数以上以茶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茶叶对种植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种植茶叶的地方环境都比较优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通过旅游行业可以将游客带到当地亲身体验到种植、采摘、制作以及品尝的乐趣,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样的旅游方式对于游客来说是十分特别的,不仅是欣赏,还可以参与到其中。其次,通过茶文化旅游可以弘扬我国的茶文化。提到茶,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但是茶文化却并不为人所知,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和惋惜,自古以来,茶便是产自于中国,但是现如今却被日本发扬的很好,在日本人们对于茶文化很注重。我国决不能丢弃这一文化,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决不能任其在我们手里消失。
2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困境
2.1缺少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
对于茶文化而言,如果仍然不能加以重视,那么今后这种文化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不能任其这样发展下去,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措施将其发展壮大。茶文化旅游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茶文化旅游虽然之前就有相关学者提到过,在一些产茶大省也都有过相关的探索,关于茶文化旅游,不管是哪个省份,现如今都属于独自摸索的阶段,贵州在茶文化旅游的道路上还在进行着摸索,在摸索中总结经验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在之前的常识中,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地区的旅游当中融入了茶文化,但是这种旅游模式中,茶文化并不够浓厚,人们难以从中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因此而言,贵州的茶文化旅游并没有达到目的。
2.2茶文化旅游不受重视
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当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人们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处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很少有人会在意其中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贵州地处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但是当地自然风光十分优美,人们将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其中所包含着的文化价值却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过。贵州种植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十大名茶在全国的销售量十分可观,但是人们总是将两者分开来看,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两者结合所能带来的巨大的商机。茶既然可以作为贵州省的名片,那么在旅游行业当中,将茶叶融合进去,不仅可以开辟新的旅游路线,同时也可以带动茶叶行业的发展。若要发展茶文化旅游,需要政府、旅游行业从业者、茶叶种植者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现如今政府的参与力度并不够,很大程度上并不重视发展茶文化旅游,光靠社会自发性的发展,能力有限且发展空间不大。这也成为了限制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2.3文化传承力度不够
发展茶文化旅游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在之前的实践当中也作出了各种设想,试图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目前,贵州的都匀、湄潭、梵净山等地都进行了茶文化旅游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但是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茶文化的传播力度上。人们通过体验式的旅游,感受到了茶叶自身的魅力,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并没有将这种美感上升到对茶文化的了解上,只是单纯的欣赏景色。茶叶的存在要追溯到4000年以前,其中所承载着的是前人的智慧结晶以及劳动人民的精神成果。茶叶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品尝,其中涉及到很多工序,还有很多的茶俗茶艺,这都是文化的表现。此外,茶与音乐、诗词、歌舞以及宗教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人们将重点放在了发展经济上,而且缺乏相关的人才,所以在旅游过程中茶文化的传承收效甚微。发展茶文化旅游一方面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但是文化的传播同样重要。
3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创新措施
3.1发展“体验式”旅游
茶叶从种植到最终走向市场,其中需要经过很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劳动者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智慧,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游客们虽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风光,但是却无法深入的了解到茶文化。通过发展体验式的旅游,人们可以亲身参与到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采摘茶叶的要求非常高,每天清晨十分,茶叶还带着露珠的时候,采摘的茶叶味道最好。此外,采摘茶叶要选取茶树最顶端的小嫩芽,这样的茶叶喝起来会比较清香,回味无穷。大都市中的人们每天忙碌于各种事务,身心十分疲惫,投入到大自然中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是十分放松和惬意的一件事。人们可以将身心投入到当中,剥离各种烦恼,获得最简单的快乐。
3.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行茶文化的深入开发
若要在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光靠旅游行业和茶业的努力是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之处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贵州茶业的知名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当地举办一些大型的会展,充分向游客和全国人民展示贵州茶业的特色,打响知名度。同时也要走出去,中国有茶业博览会等大型的茶业交流会,要将贵州茶业带到这些地方,提高号召力,让茶业成为贵州的名片,展现品牌的效应。另外,在景区的开发商政府也应当加大财政支持,最大限度的进行深入的开发,从吃、住、游、娱等多个方面进行扩展,增加景区的乐趣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3.3发展旅游业和传播茶文化并重
现如今的茶文化旅游将重点主要放在了发展旅游业上面,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这就导致茶文化旅游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美的享受,感受贵州当地的自然风采和民俗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应当传达出茶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充分的认识茶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得拥有4000年历史的茶文化不至于消亡。例如贵州当地有很多的茶俗茶艺,如果能够在游客进行旅游观赏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宣传和讲解,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茶文化。其次,贵州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一个省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在劳动的过程中创作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这些歌曲同样也是茶文化的载体,此外还有戏曲、诗词歌舞等,在当地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游客更加近距离的认识茶文化。
4结束语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茶文化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既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使茶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潘怡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时琴;廖凤林.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2011(17):18—19
[2]喻丹.从茶叶到茶业[J].当代贵州,2009(10):34-36
[3]罗庆芳.浅谈贵州茶文化旅游[J].旅游考古,2007(02):65-66
[4]黄进.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构想和价值[J].农业考古,2013(05):43-45
[5]宁晓菊等:江西茶文化旅游开发论析[J]农业考古.2005(04):10-18
[6]罗时琴;廖凤林;江波.贵州湄潭茶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4):15-16
[7]严浩坤.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集团经济研究,2007(08X):111-112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内涵;原则;发展路径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的趋势,其指引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有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不对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任其继续破坏可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而且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一些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过多的重视经济利润,容易忽视对自然景区的保护,所以,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必须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模式。以下笔者对生态旅游的管理进行了探究,并对旅游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1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以及框架
生态旅游管理是在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传统旅游管理的创新与改进,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其是以生态学的思想作为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学理念作为管理的基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其主张不但让当代人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以及自然景观,还得让后代人享受到同样的机会。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人都有享受旅游资源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对其进行必
要的保护,才能使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健康。生态旅游管理强调在不破坏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的前提下进行旅游活动,要有长远的眼光以及发展战略,为后人保留美丽的自然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影响着框架的构成,下文对其进行了分析,以供旅游管理部门参考。
1.1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有两个层面,第一,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征角度分析,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使人们接近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使人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生态旅游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满足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中增长阅历与知识。生态旅游管理的建立可以使人们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更好地贯彻国家的各项旅游政策,促进旅游行业与环保工作的和谐发展。第二,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而且可以更好的规划城市的建设,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规避旅游开发以及旅游路线建设的盲目性,其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对沿途旅游路线的风景以及目的地进行生态保护,并对其安全进行维护;其管理的内涵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生态旅游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1.2 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
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基本组成框架,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学者拉尔夫・伯克利曾在基础旅游目标地、管理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知觉四个方面进行了定义,分别以旅游产业方面、替代名称、区别特征、环境问题、受影响部门、规模增长、产业构成、管理内容、管理工具以及政策选择等栏目指标作为考虑项目,进行了较为综合全面的分析。生态旅游的管理对象是旅游业及相关生态系统,追求可持续性维护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学价值以及整体生态特性,从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硬件载体方面来说,生态系统为环境和生物要素在特定空间进行组合提供了基础,因此,如何将环境要素与生物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就构成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
2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的管理原则既要符合生态学的原则,还有符合旅游产业经济学的原则,其是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目的是促进二者和谐发展,并且使人类与生态环境可以和谐相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应该使地区管理与地方环境相匹配,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落实政府的各项政策,还要使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最后还要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原则。下面笔者对这四个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
2.1 地区管理与环境相匹配原则
这项原则可以有效的协调旅游活动的各项制度,其可以对旅游活动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行调整,从而使地方管理与当地环境更加匹配。生态旅游的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同,而且与地方的行政管理也具有差异性,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属性。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对地区发展进行规划,还要对旅游环境进行调整。生态旅游会使自然景区聚集很多游客,如果不对其进行管理的话,很容易使景区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所以,其管理应该遵循对环境的保护原则。另外,还要控制游客的数量,合理的规划环境容量,使其既满足旅游业的需求,也能对环境问题进行改善,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使地区管理与生态环境相匹配。
2.2 政府介入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的条件不同,所以,生态旅游管理具有多样性,而且不同的管理制度目标也具有差异性。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认识到了环境保护是重要性,政府的介入可以促进生态旅游利益的增长,使旅游资源的产权更加清晰,对旅游资源的使用也更加合理。通过政府的介入,可以促增加生态旅游的社会凝聚力,更好的控制旅游资源的消耗,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同时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相关的旅游规章制度以及政策法规,对旅游行业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各个方面保证了生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的原则
随着游客需求的增多,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的游客的要求,而生态旅游管理使游客与旅游资源和谐发展。传统的生态旅游管理观念较重视对资源的保护,但是忽视了对游客需要的掌握,现代的生态旅游管理应该注重旅游资源保护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协调,使其更加均衡的发展。同时管理部门要传播更好的管理理念,对各项政策、法规进行宣传落实。
2.4 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符合长远性,有效地调节融合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旅游是在增加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做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旅游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对社会发展、人们阅历提升、文化的传播等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生态旅游可以推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项发展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这项原则需要了解生态学原理,掌握生态学发展原则,使生态旅游管理的制度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这样才能促进景区生态的平衡发展,才能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遭到污染,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
3 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路径
生态经济管理的发展路径需要结合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生态旅游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是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路径的选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而且是对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政府职能的介入,要有效的利用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政策,做到生态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管理人员的能力以及素质有一定的关系,在选择发展路径时,也要注意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路径。
3.1 突出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本地生态旅游经济方面的职能作用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规划和相关基础性教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长期只有利润导向型的唯一目标,大量的旅游景区开始营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此,在下阶段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政府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游客对于生态地的环境认识和保护意识,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要附加政策法律性约束,政府从出台游客思想和观念方面的教育政策入手,摆脱单一行为惩罚措施,加强政府和民间的对话,从战略高度和子孙后代的长远角度看待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维护的重要性。
3.2 产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观为实施基础
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单极式增长模式,以系统和整体性观点来进行经济增长的统筹谋划。在旅游业这样的服务性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能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共存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生态学基本理论和规律,以一定的压力测试衡量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预期系统内的游客及旅游组织后续开发可能性,即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提供稳定服务质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否得以保持、环境自我恢复潜力能否保持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因地制宜和适度经济原则。
3.3 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局部区域规划与整体性规划的联合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规划的目的是对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状态提前做出设想与统筹,使得旅游业在总体和地区规划中实现阶段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机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一系列考核项目。在整体性的统筹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布局设施来对旅游生态平衡进行维持,另一方面,要以旅游景点所在地区和城市为依托,实现配套设施的同步发展,以此来消除生态经济增长的局限,减少旅游资源保护的盲目性。地区布局方面要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配合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
3.4 培育高素质生态旅游管理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且人力资源也是推动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的制定离不开人力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关系着管理质量的好坏,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以及管理水平,可以使各项规章制度更好的落实与实施,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培育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改进与创新,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复合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才是旅游经济创新和生态保护兼顾原则实施的关键。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角度来讲,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产品设计专业化、技术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生态学知识、旅游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操控和把握,因此,针对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的发展现状,建立和培育一只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是技术经济增长支撑的必要条件。
4 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1)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在政策上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管理。成立各级(由上而下)的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并加强管理。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全部人都能充分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大意义,增强旅游有关各方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营造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
(2)旅游管理部门应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生态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开发的价值等工作。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当树立牢固的生态开发意识,杜绝盲目以及过度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整体、系统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整体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
(3)旅游管理部门科学规划并有效协调生态旅游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整体以及区域规划,从环境影响的评估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各方面,要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管理是一项具有环保意义的管理项目,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旅游行业应该保持平衡。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生态旅游管理有必要进行改进与调整,否则无法满足游客的各项要求,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游客数量的增多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多污染,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其进行约束。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赵得成.基于治沙和旅游共生的地域性旅游模式设计[J].商业时代,2012(4).
[3]李银.生态旅游视域下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1(35).
[4]郑微.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关键词]旅游产业链结构 云南旅游 整合思路
一、旅游产业链的内涵及结构
1.旅游产业链的内涵。自1990年傅国华提出“产业链”一词以来,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相关的研究。然而,至今有关旅游产业链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分歧。笔者认为:旅游产业链就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旅游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共同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时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
2.旅游产业链结构分析。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产品为纽带实现链接的。从整个旅游过程来看,提供旅游产品的不同行业组成了一个链状结构,游客从旅游过程的始端到终端,需要众多的产业部门向其提品和服务来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其中,不仅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前者构成了产业链的链上要素,后者为产业链的动态链接与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二、云南省旅游产业链结构现状分析
1.云南旅游产业链发展现状。到2005年底,云南省共有19526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行社41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0家),旅游住宿14234家(其中星级饭店747家),旅游景区景点500多个,重点旅游景区230多个(其中A级以上86个),旅游车船公司16家,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不同类型的旅游餐馆等。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体系。
2.云南旅游产业链结构存在的问题。
(1)“瓶颈”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03年云南省国际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成本比重高达36.3%,远远高于全国的25.5%。另外,市内交通、邮电通讯等在产业链中起到的链接作用不足。这些是制约云南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供应链结构不合理。从2003年云南省国内旅游花费构成来看(见表),需求弹性小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旅游基本需求的花费比重高达53.34%;然而,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需求弹性大的旅游景区和娱乐花费却很小。可见,云南省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还比较低,供应链结构不合理,未能与当前旅游者的需求结构相适应。
表2003年云南省国内旅游花费构成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云南旅游年鉴,2004
(3)旅游企业构成不合理、整体实力较弱。在云南旅游饭店的构成方面,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问题,即高档次的星级饭店与低档次的旅馆供给过剩,而适合大众旅游者需求的、中档的旅游饭店供不应求。在景区景点构成方面,同质化程度高,低层次复重和雷同式开发现象依然存在。此外,许多旅游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强有力的制度和措施,使其在服务质量、产品价格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抗风险能力,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4)市场秩序混乱。由于云南旅游市场规范体系培育滞后,使得经营秩序混乱。一是不规范经营现象严重,以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为代表,在旅游各行业都客观存在,尤以旅行社业最为突出。二是旅游购物商店的售货存在着优劣混杂、质价不符等不正当经营现象;三是短程旅游交通和景区内交通存在着价格不透明、强买强卖等不良经营现象;四是景区景点管理粗放,条块分割,恶性竞争仍然存在。
三、云南省旅游产业链结构的整合思路
1.旅游产业信息化。根据云南旅游产业链现状,信息化整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模块化云南省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覆盖省内各地州、市的旅游资源,作为展示云南省旅游资源的平台。其次,构建旅游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此模块主要提供各类旅游相关信息,包括政府信息如旅游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旅游行业管理信息如行业管理、督察等;旅游行业信息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供求动态等;旅游动态信息如旅游产品交易会、旅游投诉等。最后,构建旅游行业调控与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旅游企业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通过技术衔接,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管理模式、评估体系,对各类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远程监督等等。
2.旅游企业集团化与国际化。首先,对全省旅游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其次,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参股等有效的资本运营形式,组建综合性的旅游集团、旅游饭店管理公司和旅游景区综合开发经营管理公司等大型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第三,以股份制企业集团为载体,承载国内外旅游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云南,从而实现省内旅游企业的国际化。
3.行业协作化与分工精细化。多年来,云南旅游行业奉行的是一种各自为政的封闭经营模式,企业间缺乏分工与合作,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因此,分工与协作化整合已成当务之急。就旅行社行业而言,需建立“旅游批发(经营)商――旅游商”模式的垂直分工体系――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通过实现网络化。在此模式下,旅游社集团主要从事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成为旅游批发商和经营商;当中小型旅行社转变为社之后,专事于旅游产品的销售。这样,不同类型旅行社之间构成了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强调分工与协作,将会改善水平分工造成的恶性竞争所导致的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
4.旅游产品开发多元化与纵深化。按旅游方式和层次,可把旅游产品分为基础型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提升型产品(包括度假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等);特殊型产品(包括商务产品、探险、会展旅游等)。云南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品位高,具有开发各层次旅游产品的潜力,需针对多元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设计、开发不同类型和档次的旅游产品。在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行旅游产品纵深化、品牌化,培育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罗明义: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理论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6,(6):4~8
石榴红村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最西部,南临汉江,北连107国道和汉渝铁路,西与新沟农场相接,是一个以培育和种植绿色蔬菜为主的农业自然村。全村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540平方米,常住农民256户共786人。乡村旅游开发之前,农民以蔬菜种植为生,没有其他的致富门路。据统计,2004年石榴红村主业为农业,旅游收入为零,人均收入仅3700元。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2005年该村确立了以旅游致富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石榴红村已被确立为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示范村,基本上形成了以“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个不同主题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和乡村旅游观光带。
(一)初级阶段:村容整治和景观规划
从2004至2005年,是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了村容整治和景观规划。新调任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朱虎带领村民拆牛栏、猪圈、土厕所,挖沟渠、修路、开鱼塘、建果林,完成了村容的初步整治。在村容整治的基础上,石榴红村进行了有步骤的景观规划。首先,针对村民先祖多从安徽、江西迁来,确立房屋改造为“粉壁、黛瓦、飞檐、马头墙”的徽派风格。在房屋改造的同时,村委会还邀请景观设计专家对村景进行了规划。经过规划设计,村民房屋前后建设了绿色植物种植区,村内新修了水泥路、彩砖人行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电力、电信、闭路电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实现了户户通,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小广场和共1700平方米的会议室、医务室、图书室和警务室。至此,一个规整有序的徽派风格村落建成,一套套干净整洁的“农家乐”向游人开放。
(二)发展阶段:农家乐的兴起
从2005至2007年,是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该阶段农家乐正式兴起。期初,最先参与房屋改造的4家农户自发经营农家乐,由于游客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他村民见状也争先恐后地按统一规划进行了房屋改造,经营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旅游产品。至此,石榴红村以“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享农乐”为核心的农家乐正式兴起并初具规模。
(三)成熟阶段: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
从2008年后,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进入成熟阶段,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该阶段,由于石榴红村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逐渐增多,乡村旅游在经营农家乐的基础上开发了蔬果采摘、菜地认养、休闲垂钓、野趣烧烤等休闲体验式旅游项目,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至此,石榴红村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
二、石榴红村农民收益调查分析
在对石榴红村农民收益情况进行调查之前,笔者先对收益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探讨。收益,名词,等同于利益、好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在其书中他这样对收益进行定义的: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货币收益。194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把收益概念发展成为一般性的经济收益概念,他定义收益为:“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此定义没有明确说明什么叫做“同等富裕程度”,因而引起了许多争论。本文针对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农民收益解释为农民所获得的利益与好处,具体包括精神收益和经济收益。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针对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笔者选择常住农民256户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旨在客观全面的了解石榴红村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的收益情况。
2.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访问调查为辅。此次调研为了覆盖石榴红村所有农户,我们对256户常住农民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256份,当场回收250份,问卷回收率97.7%。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当地农民的人口特征和收益情况。
第一部分共设3个问题,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是否从事旅游行业等问题,其中针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受访者增设所经营旅游项目的调查。关于对人口特征的调查是为了判断选取的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该村居民的总体结构特征是否一致,关于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民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和乡村旅游对农民的惠及程度。
第二部分从被调查者家庭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精神收益和经济收益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共设4个问题。精神收益方面,主要询问被调查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精神收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收益方面,主要询问被调查农户的收入来源以及在乡村旅游开发前与开发后年人均收入。
(二)调查分析
1.人口基本特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调查农民当中:男性占52.8%,女性占47.2%;大部分年龄段在45~54岁(占38%)和55岁(23.6%)以上;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户有56户(占22.4%),其中单纯经营农家乐项目的农户有14户(占5.6%)、单纯经营蔬果采摘项目的农户有35户(占14%)、同时经营农家乐和蔬果采摘的农户有7户(占2.8%)(见表2.1、2.2)。根据笔者与石榴红村村委会相关领导的访谈得知,统计结果基本符合石榴红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因而保障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石榴红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不到全体农户的四分之一,乡村旅游惠及的农民较少;另一方面,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农家乐和蔬果采摘两种形式。
2.农民收益情况分析
(1)精神收益情况分析
通过表2.3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石榴红村农民普遍认可在乡村旅游中获得了精神收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环境和交通状况”(100%的赞成率,下同),并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知名度”(93.2%),同时“增加了居民自豪感”(90.4%)、“提升了居民主人翁意识”(84.4%)。
(2)经济收益情况分析
①通过表2.4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榴红村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100%)和农业生产经营(97.2%),收入来源于旅游经营的农户不足四分之一(56户占22.4%)。笔者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石榴红村大部分农户家庭都是以青年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模式,只有少部分农户(56户占22.4%)以旅游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
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石榴红村农民收入有明显增长。如图2.1所示,开发前有24.8%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小于2000元,大部分农户(占6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少部分农户(占11.2%)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没有农户年人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乡村旅游开发后,石榴红村所有农户年人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其中6.8%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2000-5000元,17.2%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户(占50.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四分之一的农户(占25.6%)年人均收入在15000元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开发给石榴红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收益,农民的收入普遍有所提高。
3.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①石榴红村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后获得了明显的精神收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环境和交通状况”(100%的赞成率,下同),并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知名度”(93.2%)。②在经济收益方面,石榴红村农户年人均收入整体有所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前,大部分农户(占6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乡村旅游开发后,一半以上的农户(占50.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③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农户较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单一,旅游收益分配不均衡。石榴红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不到全体农户的四分之一(占22.4%),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只有农家乐和蔬果采摘两种形式。
三、优化石榴红村农民收益的措施
(一)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
要改变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农户较少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把蛋糕做大。旅游规模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旅游景区景点的数量和吸引力,景点多、吸引力大、游客停留时间长,旅游规模自然扩大。因此要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需要引进投资建设吸引力大、独具特色的景点,如建设乡村茶园,培育优良茶树品种、传播茶文化艺术、举办茶艺比赛等,或开发培育花卉产业,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从而产生规模效应,使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更多农民。
(二)创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
针对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单一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丰富并创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具体而言,政府要开拓思路,激励农民发现其自身经营特色,使农民之间形成错位经营、互补经营。比如部分农户可以经营乡村茶庄,吸引游客来此采茶、品茶、学茶艺等,或者有些农民擅长民间艺术如折花、剪纸等也可将此开发成特色旅游产品,从而丰富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同时也使其收益来源多样化。
(三)均衡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机制
目前在石榴红村中,通过从事旅游经营获得较多乡村旅游收益的农户主要有三类:一是占据优势地理位置的农户(主要是位于文化休闲小广场附件的农户),二是靠自身营销争取到较多客源的农户,三是与村干部关系好或者有亲戚关系的农户。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其他农户无法或较少获取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均衡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机制,一方面扩大乡村旅游规模,使未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民加入到旅游行业中来,从而获得旅游收益;另一方面,建立资助基金帮扶获得旅游收益较少的农民,针对部分农民由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失去土地进行补偿等,从而使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更加合理。
关键词: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农业生态旅游
一、引言
海南全省土地总面积占我国热带面积的42.5%,农业作物种类繁多,热带作物品种十分丰富。海南海域辽阔,河库众多,水产品种类和数量丰富,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世界一流。丰富的“3S”资源、奇特的山野温泉、原始雨林、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热带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优越的旅游资源库。目前旅游客源来自于三方面,一为国际游客,这部分游客主要倾向于历史特色与国家特色浓厚的旅游景点;二为外地游客,这部分游客出行时间较为集中,其出行受旅游营销或口碑的影响较大;三为本地游客,这部分游客一直是各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盲点,大量、多次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
传统旅游业发展受旅游资源分布限制,其开展的地域与项目泾渭分明,其面对群体也相对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代表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旅游资源分布界限被打破,固化的旅游景点被充满地域特色的特殊旅游项目替代,吸引可更多旅游需求群体的参与。创新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淡化了旅游业中一直存在的旺季与淡季之分,使区域旅游持续繁荣成为可能。
海南省一直致力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大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带动了诸多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了生态资源保护。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旅游业发展插上了翅膀,突破了传统旅游对时间、地域、信息的依赖,成为旅游产业在现阶段发展的特色,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旅游电商产业已成为振兴传统旅游业的重要手段。
二、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目前在兴建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方针下,海南地区的旅游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想要强化和振兴海南旅游行业,提升海南区域旅游在国际市场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是十分有效的渠道。旅游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在国民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呈飞速发展态势。由于消费习惯传统、从业人才缺乏、个性化服务缺少、协同能力差及整体协调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且发达国家旅游电商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在借鉴国外经验过程中缺乏本土化改造。所以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旅游电商方案与对策,从而提升海南旅游业的总体竞争力,最终使海南旅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旅游电商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区域性特色,不能形成合力。大部分的旅游电商网站功能单一,偏重于基本的信息与交易功能,所含信息量较少、更新缓慢、技术落后,没能实现社会化功能。作为新亮点和突破口的海南生态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慢,规划差的特点。虽然海南生态旅游电商网站正在抓紧建设,但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现阶段,技术支持和发展思路成为行业革新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电商如何利用好流行的新技术,引进社会化智能旅游新思路成为当务之急。
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围绕着产品信息化、交易电子化以及网站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普遍存在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旅游企业网站宣传不到位、支付手段单一等问题,缺陷明显。同时旅游产品类别不足,社会化旅游服务不够,移动电商建设滞后等问题是旅游电商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因素直接制约了海南旅游电商的发展速度。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进程设想如下表所示。
1.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情况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体可分为企业主导与政府主导两种。由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映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就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而言,政府主导的主动性高于企业主导,这也凸显出旅游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海南金旅网”作为国家旅游局倡导和发起“金旅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海南公共旅游信息官方网络平台。由于人力、资金及管理体制及职能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海南金旅网只承担了政府政务网的基本功能,还没有发挥出作为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生态旅游等新生项目,导致政府主导建设后劲不足,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来看,海南旅游电商面对的客户群体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脱颖而出,势必淹没在市场的洪流中。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的权威性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无法比拟的,但企业主导的建设更具灵活性更接地气转化更高。因此,采用两种主导平行发展是海南旅游资源推广与建设的关键所在,任何一条线的弱化都会影响到另一条线的正常运行,进而拖累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旅游电商市场发展趋向
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传统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也引发了电子商务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宣传开始由线下往线上渠道转移,线上渠道所占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以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化发展在旅游电子商务市场拓展中展现了巨大力量,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三、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1.强化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链中的地位
传统旅游业与旅游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与必然趋势。旅游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优势,其发展伴随技术进步与消费习惯转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旅游业发展策略中,应将旅游电子商务放到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资源配套和建设规划等方面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投入力度,使之成为推动旅游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外部动力。
2.本土化发展策略
发展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结合海南区域情况,深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海南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完善与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适当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在短期内有助于旅游产业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要避免缺乏本土化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而导致的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没有长效性的局面。在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有本土特色、难以复制的旅游项目与商业模式。另外,要大力培育“服水土”的本地旅游企业,以旅游企业带动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
3.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在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互联网+旅游不仅需要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应互联网操作技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网络技术是旅游产业整体腾飞的重要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竞争,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关乎旅游产业当前与未来,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系统性工程,人才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海南整体旅游产业经济呈现上升势头,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关注。传统的旅游行业间竞争也日趋激励,具体体现在景点与景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旅游企业在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弥补本区域产业结构不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海南应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热带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和推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将农业生态旅游与传统人文、历史、自然景点等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开发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技术高、线上线下结合的试点项目,实现海南区域旅游特色突围。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以技术为产业驱动力,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使农业生态旅游搭乘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快车,为海南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同样明显。旅游产业作为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海南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区域特色旅游服务,组建云服务、大数据支持下的社会化、智能化的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电商平台。坚持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将农业生态旅游打造成海南旅游的标识性项目。
参考文献:
[1]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
[2]蔡舒.浅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科技展望,2015(05).
[3]雷春.在线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以海南三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05).
[4]陈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01).
[5]易振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1).
[6]陈文婷.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8(02).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界定了两个要点:第一,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第二,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提出之后,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内涵不断充实,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强调生态旅游特点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一、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生态旅游的基本情况。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截止2007年,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0万平方米,约占国土面积15%,目前,国家森林公园660处,各类森林公园大道1928个,成为世界上森林公园最多的国家。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基本构成。中国生态旅游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主要分为9大类:山岳生态旅游、湖泊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观鸟生态旅游、冰雪生态旅游、漂流生态旅游、徒步探险生态旅游。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特征分析
(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与中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关系紧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型,社会公众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中国生态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清晰的两个特点:第一,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基本走保护区模式,无论森林公园,生态景观还是文化景区,资源保护是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出发点;第二,中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强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强调生态保护、社会群众文化娱乐休闲和生态经济发展之间协调统一的关系,相互促进的巨大作用,能够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中国旅游资源丰富,给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在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的丰富性和政府力量的局限性,中国生态旅游的开发、发展具有明显的两个标志:第一,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基本是依托现实资源,包含生态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三大类;第二,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力量类型多样;第三,中国生态旅游规划建设的层次多样,政府、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力量,个人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将政府的公益性目的和社会力量在区域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目标紧密结合。
(三)强调科学技术应用,建立严格绿色监管体系。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自始非常重视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强调技术保护、技术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的建立,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先进技术,尤其是环保技术贯穿整个旅游过程的细节中去,在旅游交通、旅游景区建设管理、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中都运用先进技术增强旅游的“绿色”和环保特性;第二,较为标志性的是,将技术监督与管理有效的运用在自然景观和历史景区资源的“非破坏性”和“嵌入保护体系”中去,例如黄山景区,从五大景区到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通过广泛的技术监控系统、环境测量监控系统和景区管理监控系统将生态资源最大限度的实施固态管理和动态监控;再如,陕西汉阳陵博物馆的建设运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地质测量监控体系,将博物馆建在汉阳陵地下,通过声控、光控、湿度、化学测量等技术的有效运用,并限定每天的旅游人数,从而保护景区原貌。
三、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议
(一)完善管理体制,统一规划标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行主体众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条件下生态旅游的发展程度都不相同,所以应积极制定标准统一的生态旅游考量机制和标准,进而实行生态旅游的挂牌设置生态旅游的量化星级制,完善相应的生态旅游行业管理运行秩序,能够最大限度的范生态旅游行业发展,促进生态旅游行业的科学发展。
(二)健全相关立法,防止旅游污染。由于生态旅游是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加效应,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管理,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使生态旅游发展有法可依。在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森林法》等基础上完善生态旅游保护的具体措施和相应责任,最大目的的防治旅游污染,出现问题的旅游景区和保护区,不但在经济、社会责任上予以追究,应在从业资格上予以相应的法律处理。
(三)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结合我国国情,科学规划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生态旅游的范畴和界定,应结合我国农业大国和农业人口众多的国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尤其是生态农业旅游,在生态旅游中强调生态经济的发展,在生态经济的发展中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强调生态旅游,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结构变化给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机遇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了乡村旅游与周边近郊旅游的持续发展在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城市人口的低生育率,为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农民进入城市流动打工提供了绝好的机遇,由此也大大加速了我的城市化速度。现在城市的独生子女政策贯彻时间越长,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越强,村庄的“空壳化”程度也会越严重。也正因为如此,城市生存的空间进一步紧缩,竞争压力加大,城市人口渴望通过旅游的方式逃离目前的生活,但由于假期的有限,限制了人们出行的距离,因此城郊游成为近年来的新宠,得到大众旅游者的普遍欢迎。而周边近郊的农村则就顺势成为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及集聚地。近年来农家乐市场的迅猛扩大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2.人口性别比例的变化导致的婚姻挤压现象催生了旅游的另一大功能———相亲旅游由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持续上升所导致的婚姻挤压现象逐渐显化。男性剩余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在婚姻市场的竞争过程中,贫穷的男人、农村边远山区的男性、残疾的男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男性等,会出现较大淘汰出局的概率,增加他们沦为独身的几率。这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这一现象给社会学家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但相对于旅游业而言,则开辟了另一个广大的旅游市场,即单身男女,单身的男男女女可以借助旅游的机会扩大自己的交际圈,通过相亲旅游的形式获得一份美满的因缘。3.老龄化现象凸显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以前银发旅游市场的空白近年来,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卫生医疗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人的寿命在提高,另一方面,很多育龄夫妇观念的改进,丁克家庭日益增多,婴儿的出生率降低,由此造成了目前我国人口结构的倒金字塔现象日益明显。正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多,特别是对于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来说,在没有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出外游玩成为其消磨时间、排遣孤独最佳的选择。4.“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凸显,家庭旅游市场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导所谓的“四二一”结构是指两个独生子女家庭(四个长辈)、两个独生子女、一个小孩这种家庭构成。由于该家庭模式日趋明显,专门针对该类家庭的潜在的家庭旅游市场有待开拓,这不同于以前的三口之家模式,由于涉及到更多的感情纽带及核心关系的变化,专门针对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旅游产品有待开发与完善。
(二)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挑战1.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破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过多集中于城市,人口密度加大,为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现状,政府将眼光投放到离城市靠近的郊区及农村地区,房地产商的渗入,商业气氛日显浓厚,乡村原有的特色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特别是乡村原有的民风民俗,这类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在日益消逝。2.贫富差距的拉大及性别比例的失调等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众所周知,旅游行业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行业,社会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动都会对旅游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而目前由于贫富差价拉大、及性别比率的失调,这些因素都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由此会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3.老龄化现象及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凸显,给旅游行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针对银发市场,还是专门针对四二一家庭的家庭旅游市场,由于其旅游群体的特殊性,这里的特殊性一方面是旅游者本身条件的特殊,例如老年旅游者体力差,另一方面是指旅游小团体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例如四二一家庭中的老年人、年轻人、儿童都有,而每个年龄层次的旅游需求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吸引这类小团体加入到我们旅游的行列值得探讨。
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放缓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中村的建设,通过旅游扶贫政策缓解农民涌向城市近年来,旅游以及极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旅游行业极大的关联带动性,一方面能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农村自主展开的农家乐,能给农民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有力缓解了农村靠天吃饭的困境。但由于,农村开发旅游缺乏科学的规划,及专业人士的指导,对于旅游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以及旅游经营的不规范,使旅游业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为实现城市化进程速度的放缓,实现农村城市的和谐发展,并须由政府主导,通过科学规划及合理引导,对每家独立经营的农家乐经营商进行岗前培训,并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促进农村旅游扶贫政策的顺利落实。
(二)发挥旅游的社会功能,尽力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促进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就我国整体来说,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加之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调,增进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这些都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为促进旅游的良性发展,旅游行业可利用社会上的这类不和谐因素,开发潜在的旅游市场。例如,对于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更多单身男女都希望自己不是剩下的那批,因此,尽力扩大其交际圈,结识更多的异性,是剩男剩女的迫切心愿,因此,专门针对这类人开展的相亲旅游顺应而生。目前很多大型的姻缘会都是在旅游当中进行的,这不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而对于贫富差距较大这一现象,可在上文提到的响应政府的旅游扶贫政策上下功夫,培养我们潜在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吃苦教育,深入贫困地区生活实践,一方面锻炼其吃苦能力,另一方面,为贫困地区创收。
(三)专门针对银发市场及四二一家庭市场的特点,进行重点开发,力图填充两大巨大旅游市场空白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旅游需求也大不相同,因此,放眼目前的旅游市场,适合老年人游玩的旅游区并不多,适合全家消费的旅游产品也有待完善,针对老年旅游区,应考虑其体力特点结合其希望通过外出排遣孤独的旅游需求,设计适合老年人出游的线路,由于老年群体在我国的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而目前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旅游区基本没有,因此,可以看出银发旅游市场将会在后期的旅游市场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而新型家庭结构的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由于该结构就是一个小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谁是核心,谁是决策者,谁是影响者,都对其选择的旅游产品产生重大影响。除此之外,成员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针对该类旅游群体的旅游产品必须体验亲子性和敬老的特点,而要将二者融合,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