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第1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开放型区域作为制造业高度发达的重要社会经济承载区域,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知识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将“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到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地区。

开放型区域面临挑战

资源紧缺,严重受到外部供应限制 开放型区域属于资源输入型地区,资源能源相对匮乏,各区域之间的能源争夺不断加剧;部分地区受干旱趋势和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影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江苏人均GDP已达2000美元,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201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8935亿元,人口控制在7800万以内,区域对自然资源的总体需求进一步增大势在必然。

产品输出受国际市场影响 开放型区域属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企业运作方式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为主,也常被称为“出口加工型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让东莞的出口制造业,尤其是玩具、纺织服装和制鞋业面临严峻挑战。不容忽视的是外向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大多以初级代工为主,自身抵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在遇到经济环境动荡时容易遭遇危机。

加工治安早本身面临产业竞争、产品升级换代的挑战 产品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强,要求进一步强化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类企业的环保责任,对开放型区域相关产业提出升级发展的新要求。我国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低,节能藏排任务面临严峻挑战 开放型区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区域污染防护的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导致加工制造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滞留本地。造成了对当地环境及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面临着由“世界工厂”变为“垃圾场”的严峻挑战。

土地激情虐严重束缚区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开放型区域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束缚,存量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例如,珠三角大部分市已显现有建设项目无地可用的窘境。如东莞目前可供利用的土地不足40万亩,按照每年消耗3万亩的速度,十几年内就将耗尽,土地资源紧张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技术、资本等软要素的整合能力低 开放型区域缺乏先进的核心技术,生产率低下,很多企业没有技术来源,一半以上大型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选择从国外买技术的方式进行生产,只能进行低级加工制造,产生较低的附加值。另外,对外资的依赖性强,如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大量外资企业纷纷撤离东莞,将资金和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内地及印尼、缅甸、越南等地,造成东莞当地大量的外向型资金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

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开放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主动应对全球产业格局变革、区域竞争加剧和资源环境约束挑战,重点强调功能空间布局的集约共生、产业自身的生态高端、输出产品的绿色健康,强调政府、企业和个人消费的绿色化。

大力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设施体系建设 开放型区域应积极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的原则,通过调整资源结构、应用先进技术、加强行为管理等措施,增强前端环节资源能源供给能力,推进中端环节的资源集约化利用,推动末端环节的废物循环化处置,构建有利于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输送设施体系和集约运营管理体系。如积极引入绿色能源,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完善非常规水源利用的设施体系;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末端环节的废物循环化处置。

依靠内需拉动向内向型经济转化 开放型区域需要适当转变发展模式,由绝对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向一定程度的内向型经济配合相对优势的外向型经济方向转化,从而充分拉动内需,提高可持续经济发展水平。如多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收入。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适度增加货币供给量,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内生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等软要素支撑能力 借鉴先进国家制造业获得全球强大竞争优势的经验,大进大出型加工制造业区域应该重点提升科技创新等软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要建立技术层面的保障体系,在该类区域经济社会系统中,引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加强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对清洁生产及资源回收处理的支撑力度。加快产品创新,开发各种节能环保类的产品,在当前国际竞争中争取领先地位。关注意识创新,培养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等社会观念。其次,建立创新环境的支撑体系,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体制、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环境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对于企业来说,要充分把握对科技创新可持续化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使企业的发展目标、科技力量、管理方式、组织机构等都向可持续化转向。

第2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关键词:良性沟通机制;资源整合平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也面临空前的挑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不仅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危机,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中小企业实力有限,仅仅依靠企业现有力量无法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于是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的需求日益突出。

一、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的必要性

建设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是现阶段国内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必需的组织基础,这是由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涉及到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主体性要素,资金、人力和知识资源等资源性要素和科技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环境等环境性要素。这些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分布分散。“需求―融资―研发―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的良性运作需要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实现上述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能够发现大量的、应用性的科技创新需求,并且可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但是他们缺少科技创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科技创新需求通过他们自身无法满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服务机构用有众多知识丰富的科研队伍、先进的科研设备、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了解国外最新成果和科技动态,容易接受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但是他们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有时研究开发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利用,甚至部分科研成果同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科技资源的大量浪费;社会上有许多投资者拥有大量的闲余资金却找不到理想的投资项目,导致资金浪费。所以,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需求、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资源要素是客观的需求。

二、如何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良性沟通渠道构建资源整合平台

(一)建立资金沟通渠道,满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基础,它能够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有效地集中起来应用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资金困境。现阶段,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被融资困扰,但是他们可以获得科技创新所急需的资金的渠道并不算少,针对不同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政府资助。科技部、财政部、地方各级政府每年都有专项资金资助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政府扶持资金基本没有融资成本、不需偿还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最佳融资来源,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可以实现政府资助资金顺利流向政府重点关注行业的关键领域,让有限的政府扶持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2、银行信贷。目前,银行信贷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时首先考虑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诸多因素使大多中小企业不能满足银行信贷的信用标准,所以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在此主要发挥担保的作用,借助于政府的信用担保和社会担保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银行信贷融资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

3、民间资本。国家对民间资本的运用,明确提出“一放三改”的思路,即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和融资环境。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丰富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由于民间资本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无法获得银行信贷的中小企业能够较容易获得这部分资金支持。但是,中小企业进行民间资本融资时融资成本较高,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在此可以充分发挥其整合资源的能力,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合适的民间资本,使企业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科技创新所必需的流动资金。

4、股权融资。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帮助中小企业寻找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涉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这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问题,而且能够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进行约束、促进中小企业完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规范化运作、最大限度地分散企业风险,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5、资本市场。主要适用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他们可以从具有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创业板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可以为他们提供法律、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

6、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不需要担保,效率高,适合资金规模小、单台使用设备价值高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可以在中小企业和设备租赁方搭接桥梁,使他们的供需需求能够互相满足。这不仅拓展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而且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建立技术沟通渠道,克服中小企业创新力量不足的困境。建立技术沟通渠道是技术创新源(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机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相互沟通的桥梁,是连接科技创新主体与专业咨询机构的纽带,它能够把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科技创新机构,然后利用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丰富的人力、知识、经验、设备来完成科技创新活动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同时,各不同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专业特长各有不同,有时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科技创新机构,这时科技创新技术沟通渠道又成为他们有效沟通的通道。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会遇到技术、经济、市场、管理、法律甚至财务方面的难题,这些难题是它们自身能力、知识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相关专业机构的力量。这类咨询机构能通过自身的人才、知识和经验优势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出谋划策,它们主要包括:技术评估论证机构、技术咨询机构能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引进技术进行论证;市场类咨询机构、经济类咨询机构能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调查预测报告,并帮助企业为技术创新后的新产品开拓市场;法律类咨询机构、财务类咨询机构能协助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解决技术合同、知识产权和财务往来中发生的纠纷;管理类咨询机构能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咨询方案。建立技术沟通渠道可以实现咨询机构与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的良性沟通。整合各种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力量,共同完成科技创新活动。

(三)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涉及到政府有关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内技术创新的信息(行业内标杆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竞争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上下游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及科研机构现有的与行业有关的科研成果及科研动态等各种信息。但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科研机构都无法全面掌握相关信息,于是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是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良性沟通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科技创新信息沟通渠道可以科技中介组织为主体,这是因为科技中介组织在一定范围内的专业性、非官方性及其市场化运作方式,使其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在科技信息无法实现有效沟通情况下,当中小企业急需科技创新的相关技术和信息时,而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相关科研成果处于闲置状态。科技创新信息沟通渠道建成后,科技中介组织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一方面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寻找现有的科技创新成果,减少企业科技创新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加速现有科技成果实现其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科研院所、高校、甚至具体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信息和课题建议,使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技术创新的现实价值;还可以及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传递和提供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其他有关信息,如国家的科技经济政策信息、金融信息、人才信息等。

(四)建立人员管控渠道,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科技人员管控渠道,加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企业科技创新激励体系,能够在制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的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以产品创新为主要目标,科技创新活动呈现间断性、非系统性、阶段性、波动性等特点;同时,在不同阶段,科技创新任务的紧迫性与复杂程度不一,激励对象心理期望多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偏重于阶段性激励、短期激励和现金激励。这导致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员激励体系。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员激励体系应该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物质奖励包括薪酬奖金激励、福利激励等。由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阶段性特点,科技人员奖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提高科技人员的薪酬和福利。精神激励包括产权激励、晋升激励、加强职称管理等。对企业科技人员评选职称不关心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精神激励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现象不利于科技人员科研积极性的发挥,企业应该积极帮助员工申请技术职称。

加强中小企业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整合。由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员严重不足,重大的科技创新活动仅靠单个中小企业无法实施,因此加强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科技创新人员的沟通,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纵向整合是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力不足的重要方法。同时,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与同行业企业相关,有时甚至会涉及到该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于是加强相关产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沟通,以实现上下游产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纵向整合也是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实现不同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横向、纵向整合,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沟通可以通过成立人力资源整合组织(如企业家协会、企业创新协会等)来实现。

三、结论

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所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匮乏和人员不足四大突出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中小企业科技良性资金沟通渠道、技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渠道和人员管控渠道来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旨在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作为产业链的前端,带动机械制造、航空、船舶、机车、汽车、建筑等诸多行业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战略地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产能明显过剩、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技术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虽然我国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仍存在不少挑战和问题,钢铁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还很难适应节能减排向深层次推进的要求。

金秋十月,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地方科协,以及钢铁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精英、科技人员300多人齐聚唐山。10月11~12日,由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主办的,中国金属学会、河北省科协、唐钢公司承办,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河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唐山市科协、《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协办的以“打造绿色钢铁,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论坛在河北钢铁集团唐钢举行。对钢铁行业应对环境挑战、发展难题进行深入探讨,为钢铁行业提升创新能力,深入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聚集智慧。

中国科协原书记处书记、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协副主席、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在开幕式上致辞,河北省副省长、唐山市委书记姜德果在开幕式上致辞,河北钢铁集团总经理、唐钢集团公司董事长于勇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河北省副省长、唐山市委书记姜德果,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协主席段惠军,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专委会副主任宋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殷瑞钰等领导出会。

刘玠转达了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对论坛举行的祝贺。刘玠致辞时说,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产能过剩明显、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要求我们调整现有生产模式,不再单纯依赖要素投入,而是顺应形势变化和政策导向,以创新为驱动,实现转型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走上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也是钢铁企业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

刘玠指出,唐钢多年来坚持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创建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示范企业,探索出一条传统钢铁企业与城市相互依存、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值得推广和借鉴。

刘玠表示,中国科协将进一步发挥网络密集、学科齐全、人才荟萃、与科技工作者联系紧密等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团结、动员、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需求的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姜德果转达了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对论坛举行的祝贺。姜德果致辞时说,河北是钢铁大省,唐山是钢铁大市。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河北和唐山的钢铁产业如何定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急需解决、给出对策、交出答卷的严峻课题。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目标定位、发展路径和重点突破口,都必须认真研究。各位专家学者对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循环发展的真知灼见,必将对河北以及唐山地区钢铁行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解决制约唐山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钢铁产业发展的问题,积极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把脉钢铁行业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助力唐山钢铁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促进河北以及唐山钢铁产业的持续发展。

河北钢铁集团总经理、唐钢董事长于勇致辞时说,作为传统意义上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钢铁行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是摆在所有钢铁企业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环境问题表面上是污染问题,本质上是能源资源高效利用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污染问题是由于能源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的浪费,完全可以通过高效回收利用予以解决。企业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排放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实现绿色转型不仅是社会对工业企业的期待,也是工业企业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唐钢的绿色转型实践证明,绿色转型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焕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第4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为了不让人误会是抄袭或者是剽窃他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同时是论文作者对学术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阅读借鉴。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12〕209号,2012.

[2]李苏.关于农业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04):12-14.

[3]张洪程.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杨汉明.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州学刊,2001(4):46-50.

[5]孙晓康.现代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

[6]阎寿根.标准化: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2000(9):24-26.

[7]张灵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R].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网站,2002.

[8]刘兵.农业标准化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7(6):21-23.

[9]王林枫,谭学智.从“永胡”和“嵩胡”的兴衰谈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J].大众标准化,2008(3):51-53.

[10]章家恩,陈建军,骆世明.我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3):157-159.

[11]陈红金,何乐琴.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7(4):368-371.

[12]金仁耀,汪刚.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1(2):231-235.

[13]虞轶俊,白玲,王健,吴声敢,杨桂玲.浙江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5):30-33.

[14]骆浩文.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研究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15]周洁红,刘清宇.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一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6):88-97.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苏国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1,(6)1-44.

[2]冯永晔.河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5,(6)1-72.

[3]肖黎.眉山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3,(5)1-58.

[4]徐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05,(5)1-85.

[5]王冰.浅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论证评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37-38.

[6]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7]钟蔚.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冶科学院,2001.

[8]许毅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9]高志勇.福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

[10]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3

[11]樊锡聪.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11-312.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贺警钟、牟筱玲.论农业高等教育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0,(4)35-36.

[2]邓振营.农业高等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86-87.

[3]董成森.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8-9.

[4]张令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88-289.

[5]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6]徐鹤群.浅议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开发与装备,2013(12)67.

[7]徐荃子.西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第5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关键词:企业 技术竞争 科技创新 综合实力

一、当今企业之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竞争的本质就是推动科技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经济性、社会性愈来愈强,对社会发展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科学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构成对现有各个企业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谁争取主动,掌握了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谁就会先声夺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举,如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早在“十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就应对市场和局势的变化,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新技术、新开发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促进产业升级,使企业飞速发展。2003年,江铜公司的铜冶炼能力就达到了4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了100亿元,到2005年,其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两年翻了一番,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我们计控所也是一样,近几年在坚持科技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网络技术优势,开发了一批投资省、见效快的科研项目。2003年,我们开发了“杨家岭变电站电力负荷远程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可根据电力负荷的动态变化,进行科学合理调配电力资源,每年可为公司节约电费支出500万元以上。2005年,为八厂工业自动化仪表与DCS集散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解决了安装调试技术难题16项和PLC和仪表DCS联网技改造2项。还自行设计、施工、调试为八厂建成一套综合自动化控制三层管理网络系统(底层、控制、管理),实现了管理与控制的有效结合,该项技术在系统网络结构和管理控制技术上实现了创新,在有色行业中属领先开发和应用的技术。这些新技术开发和运用,不仅为公司和兄弟单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使我所效益和实力大增。2005年,实现创收近600万元,上交公司内部利润28万元,实现了我所“三年三大步、效益翻一番”的发展目标,这既是我们勇于竞争、敢于竞争的结果,也是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大搞科技创新的结果。

从我们集团公司的情况看,应该说在“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实施了科技兴企的战略,逐年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调整,扩大了生产规模,企业的综合实力有了新的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尽管我们自主开发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氧气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炼铅技术(SKS),但还没有申请国家专利;尽管我们新建了第八冶炼厂,进行了铅烟气治理,新增粗铅10万吨生产能力,但我们仍有像三厂采用烘烧锅这样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低水平的装备;尽管我们的产能总量有较大幅度的扩大,但我们的生产质量还不高、尽管我们有自己的系列产品、特色产品,但产品的档次低,深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微利产品多,且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长。总之,我们的技术开发能力弱,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环境污染大,单位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一句话,集团公司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扭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仅将面临发展的问题,还将面临生存的挑战,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真正认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公司科技工作与时俱进,加快步伐,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

二、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自主创新是企业科技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实施科技兴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要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技术可以引进,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可能引进,实践证明,自主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技术引进是有条件的,“以市场换技术”也是有限度的。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和综合实力,把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要立足于自主创新,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第6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测绘工程;培养模式;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48-02

一、创新能力定义及内涵

“什么是创新能力?”,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综观近十年研究成果,概括起来基本可以归为三大类观点。第一类观点下的创新能力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通常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个组成部分,多指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含已有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个人或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第二类观点常常将创新能力分解为两个方面,即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和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类观点则从知识结构着手,指出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方法论或工具性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的四类知识是创新能力必备的知识结构。

尽管上述三类观点对创新能力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其对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基本一致,都指运用理论和知识,在各领域不断提供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的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发明的能力。从内涵的角度来理解:一方面创新能力的概念区别于创造力,前者指在对原有事物改革、模仿并加以改良、推陈出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已有或潜在才能,后者则着重强调对前所未有新事物的制造能力,譬如仓颉造字、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等;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多扎根于广博知识和任何合乎情理的新发现,而非将脱离实际、凌驾事实之上、毫无根据的奇思怪想付诸实践的能力。

二、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现代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机遇。相对于传统测绘受限于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精度水平和投入,现代测绘(Surveying and Mapping或Geomatics)已经从研究空间对象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加工、存储与处理各种空间信息的学科演变为了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从学科特点角度理解,以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航测为核心的现代测绘技术手段,在将测绘的空间范围从地表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的基础上,辅以GIS、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对传统测绘理论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和更新,使得现代测绘更符合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大量需求的特点,增加和发展了测绘学研究和工作的领域。在此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测绘复合型人才的契机已经成熟。此外,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测绘行业开始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之中,且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提出数字省区、数字城市,以及注册测量师制度逐步建立等背景,为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测绘领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体现了以“五强化五结合”(即:强化研究性学习、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个性化培养、强化拔尖领军素质、强化国际竞争力,卓越意识与一流平台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专兼师资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优势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这些也都为我国现代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机遇。

2.现代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在现代测绘发展的机遇面前,高校测绘人才培养同样存在巨大的挑战,其中怎样改变传统测绘教育中的局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测绘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现代测绘面临高等教育机构对测绘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优化相对迟缓与国家经济发展对测绘服务要求迅速变革之间的矛盾,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和复合型测绘人才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原因分析如下:①对现代测绘科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区别于传统测绘,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战略背景下的现代测绘是以空间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往往是综合利用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需要将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体系。而目前高等教育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窄等问题,基础课程和交叉课程设置不够,无法满足信息化测绘的需求。②过度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部建立测绘工程专业之初对专业的定位即为培养具有测绘生产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传统测绘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定位已经与完成“地理国情监测”等现代测绘任务的目标之间产生矛盾。现代测绘要求的复合型测绘人才不仅要有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要有扎实、成熟和实用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对学科前沿知识领域的强烈追求和高度关注,力求在测绘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现有理论知识,在新的知识理论指导下,创新测绘生产实践工作方式。③教学过程重基础,缺乏创新保障与引导。同其他专业相比,测绘专业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实验学时、实验环境、实验仪器条件等的限制,当前测绘教学多重视基础理论和仪器基础操作过程的教学:一方面对现代先进测绘仪器的技术配置不到位,不能满足学生掌握最新实践知识的需求;由于实习安排时间分散,实习机会较少,实习内容缺乏连贯性,学生对实习没有整体的认识,由此对所实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实习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教师课堂中只教授一些各课程最基本的知识及原理,而对这些课程所涵盖的测绘领域最新技术、最新动态等缺乏介绍。由此造成了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对测绘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都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对测绘相关新技术、新思想、新理论的掌握,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因而不利于现代测绘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积极推广创造教育;而非墨守成规,死守单一教育观念。具体而言,专业课教师应了解传统测绘向现代测绘地理信息过渡的趋势,做好相关理论研究,进而突破传统测绘认识下培养目标的局限性和专业教育意识的狭隘性,并积极探索转变相关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开展有意识的创新能力训练。

2.修订课程体系,优化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遵循测绘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采用“基本要求+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从“特色”层面做文章,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并在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程知识交叉融合角度,形成“大测绘”思维和“测绘地理信息思维”,进而对传统的、旧有的测绘问题和当前的、新形势下的测绘问题产生新的创新式理解和思考解决办法。

3.重视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测绘工程实践创新支撑环境。在国家“十二五”测绘地理信息战略框架下,将“测绘—信息—资源—环境”一体化的学科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构筑以测绘与数学、物理、计算机、资源、环境交融发展为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建立如工程测量与矿山测量实验室、摄影测量与遥感开放式实验室、变形测量与测量机器人研究实验室、GPS测量与检测检校开放实验室、GIS与数字化测绘开放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设计大型综合实验,开展大范围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培养,构筑创新实验和创业发明训练体系。

4.建立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丰富科技创新活动。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提高本科生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国家、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节,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特色,积极组织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自由探索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创新创业计划等项目和参与科技论文大赛、软件设计大赛、测绘实践技能大赛等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早期进入科研、进行实践。

5.引进双重激励措施,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积极性。为激励和支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开放专业科研、教学实验室,设立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基金,鼓励和规范大学生在导师和实验教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实施科研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出台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从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和科研过程三方面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同时从学分认定、评奖评优、学位授予等方面加强扶持与鼓励。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59-60.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宝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0.

[4]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75.

[5]张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6]花向红,邹进贵,才军,等.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83-85.

第7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弹指一挥间,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走过了30年,对于增强首都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培育科技后备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种大型的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技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巨大潜力的青少年科技新星,为他们走上科研之路,不断成长成才建起了一座桥梁。与此同时,随着大赛的不断发展,一批杰出的科技教师、优秀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不断被挖掘出来,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支撑。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于已历经30年洗礼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改进和完善審事,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影响力,培育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将是審事的组织者、参与者及所有关心大審的人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審创办30周年之际,北京市科协组织编辑出版了《领航——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審三十年回望录》一书,既是对30年来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審所取得成就的一个回顾展望,也是对30年来历届大審中涌现出来的科技英才成长历程的记录,对优秀科技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褒扬,更是对历届大審经验的一个总结,为以后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更好地开展,发挥在培育科技后备人才方面更大的作用而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在本书中,我们既能看到科技界德高望重的老院士、老专家对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不断成长,报效祖国的殷殷期盼,也能看到一批批优秀科技教师在幕后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默默耕耘、无私付出的动人故事,还能看到一批批科技小英才如何通过大審脱颖而出,不断成长的足迹。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实施,我国进入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阶段。北京市科协将坚持“锐意创新,提升水平,扩大影响,打造品牌”原則,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使创新大審工作系统化、普及化,机制体制更加完善合理;不断加强与首都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其科技水平;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打造世界知名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促进国家及首都北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8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中,药品生产单位共有6000家左右,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由于其中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的小生产企业,且大都生产使用量较高的日常药品,不能很好的完成创新工作。1.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同从前一样,都是通过仿制获利,相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医药生产企业总,有九成产品是生产的仿制品,创新药物在其中占了还不到一成。并且我国目前校园与企业结合的并不紧密,在学校研究取得进展后也可能会由于各类外部因素,例如体制等的影响使该种药剂不能在企业中投入生产或者生产出的药品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2.中医药的发展速度过慢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疗手段,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为我国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药品,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但是到了当前阶段,我国在生病后大都选择西医,中医药逐渐没落。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市场上占了不到1/10,但是在外国,例如日本、韩国等地,却占了9/10,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正面临者巨大的挑战。3.科研项目投入力度有待提升我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均不愿意将自身所得利润投入到新药的研究中去,这一做法成为了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原因。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每年会将其售卖药品利润的8%投入到未来的新药研发工作中,但是在我国这一比例平均只有1.01%,比发达国家低了很多,并且其中还包括许多大企业每年大约5%以上,许多中小企业每年的投入极少,几乎没有,这让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十分缓慢。

二、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医药产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最注重的就是患者的需求,而进行科技创新是当前医药企业获得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许多专家会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对其的关注度也较高。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想要获得发展,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开展医药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医药产业来说,科技创新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且其研究深度要求较高。医药企业想要实现新药物的开发,就需要企业在组织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提供研发新技术的相关技术手段,还需要对企业技术成员进行鼓励,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开展科研活动。目前这项活动的组织开展有多种方式,例如企业与其他部门联合开展新药品的研究等,但是许多大型的制药企业通常都是独立进行药品研发工作的。目前绝大多数大型企业使用的办法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在业界的竞争力,并且还能良好的保证药品的研发风险,为制药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药品研发的特殊性,医药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许多,例如需要对生命现象有较好的把握,也需要能对政府的监管措施有较好的把握。因为药品在上市后会直接作用于人体,政府对其进行严格的监控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这种严格的监管对于我国制药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阻碍。这种严格的监管存在于世界范围之内,例如美国在实施药品研发时,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向政府提交新药研究申请,审批后进行研究,研究后提交新药申请,审批后开始研发新药,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试验检测,然后提交生产申请,审批后才能开展生产工作。所以医药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对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任何企业在组织生产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盈利的最大化,所以在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之前,需要将上述影响因素合理的考虑,将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计算在其中然后完成创新活动的组织,保证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盈利空间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由于企业内部拥有完善的创新技术体系而能做到独立进行新药的研发工作,能在新药研发过后进行完整的生产、营销工作,还能提供售后服务,相对来说竞争力较大。而有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不具备此种实力,则可以与其他研发机构,例如高校或者从事药品研发的专业机构等进行开展合作,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能将创新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三、医药企业未来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1.构建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手段制药企业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许多,不仅仅只是拥有创新技术手段技能进行高质量的科研工作。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不仅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需要有一定的水平,同样也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能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并且还需要确保创新过后研发出的产品能符合市场的需求,能完成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2.不断完善企业的而技术创新能力上文中有提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同时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也是无处不在的。目前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我国制药企业的药品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新药品的研发才能更上市场发展的速度,使企业在竞争中持续处于不败之地。在从前,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的限制,许多制药企业的药品生产长时间处于模仿阶段,目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总,我国制药企业应当发展到完全创新的阶段,实现飞跃。当到达完全创新的阶段时,需要重视的因素就是药品构成化合物的筛选以及合成。所以医药企业在在现阶段需要对自身的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使自身在未来的创新过程中能够更从容的开展各项工作,高效率的开展药品创新工作。3.制药企业应加强新资源的利用力度目前,生物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制药产业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技术的出现对传统的制药创新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并且带动了各国对药品更加严格的监管,企业想在未来实现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另辟蹊径。许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扩大创新活动的进行范围,例如与高校、研究机构、专业生物技术公司以及其他制药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开展药品研发创新工作。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总体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企业应当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将互联网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工具,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如何解决当前医药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应当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目前许多企业没有进行创新工作的热情是因为其对自身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医药企业虽然被称为企业,但是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对提升国民身体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作为此行业从业者,应当在工作过程中积极进取。在医药产业中需要大量应用高新技术,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在此行业需要更有激励性的政策,充分调动从业者的创新积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药企业的创新有了更迫切的要求,在目前阶段实施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未来生存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大都以自身或者相关技术创新机构为主体,所以应当构建以它们为中心的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发、生产以及销售于一体的营销体系,完善企业的运营管理方式,最终实现企业全方位的发展,保证企业能进行稳定的科技创新研发工作。虽然从本质上来说,企业、产品的销售跟技术创新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良好的开展企业的经营、产品的销售工作,能够让科技创新工作获得更高的资金投入,保证其良好开展。所以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在目前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3.正确运用国家政策指导创新工作开展政策的变动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医药企业也不例外。所以医药企业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对国家政策的变化有良好的掌握。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研发,在此时间段内若国家的政策产生了变动则应当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正面影响最大化。并且在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顺应政策的号召开展工作,顺风而行,从而走的更远。企业在创新活动进行时占有主体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政策市一个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只有对其有相当的重视,才能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4.提升企业中技术队伍的专业素养由于高新技术在制药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其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较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对自身专业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一定的把握,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也要对其有新的要求。在人才的构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时,可以进行专业人才招聘或者对自身已有人才进行培训,保证技术创新工作的持久性。5.技术创新体制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市场调查显示,依然有许多资金投入了医药行业,对其未来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未来我国的医药企业发展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进步。这表明我国已有医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医药企业应当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的开展,以期在未来市场中能凭借独特的产品或者良好的创新能力开拓更广阔的的市场。

五、结束语

第9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二、重点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作用;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三、预习提纲

第二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形成若干个政治力量中心

(2)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当代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2)壮大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

四、基础知识梳理

(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阅读教材102页,思考并分析探究与共享问题:1.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力量中心与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格局有何不同?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的什么特点?3.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对世界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中国在当今世界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通过探究与共享的问题,我们知道世界正在形成若干政治力量中心,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当今的世界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极”,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1)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原因:

(2)世界多极化的表现:

阅读教材103~104页,关于欧盟“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并思考材料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3)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表现:

(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作用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的表现: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

阅读教材第104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阅读教材第104最后一段及第105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2)世界多数国家都以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想一想: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国应如何应对挑战呢?

3.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近年来,经济上强大起来的日本和西欧,已改变对美国唯命是从的态度。日美经济摩擦加剧,美国与欧盟矛盾突出,美国的指挥棒已不太灵了。这表明()

A.和平问题是政治问题,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B.当代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

C.当前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仍很严峻D.应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007年7月2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据此回答2~6题

2.上述材料所述的“世界多极化”是指()

A.中国的和平崛起B.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C.世界出现多个政治力量中心D.德国、印度、巴西、联合国等多股力量

3.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深入发展且日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美俄争霸日益激烈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区域化、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D.联合国的作用明显增大

4.对于政治多极化启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多极化是指世界各国实力平衡

B.多极化趋势有利于遏制美国搞单极世界,从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C.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的再分配

D.在多极化格局中,第三世界起主导作用

5.我国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这是因为()

①有利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②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③我国是世界多极化的主导④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B.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C.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D.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几个科技作为战略重点

7.改革开放以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是因为()

①科技创新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③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④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实施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如西欧在实施“尤里卡计划”,日本在实施“科学技术政策大纲”,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在实施“科技进步综合纲要”,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表明()

A.发展经济和科技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前提和根本途径

B.经济和科技的水平将最终决定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C.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在新世纪,各大国展开着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国把21世纪初视为维持“一超”地位的机遇期;本世纪初,俄罗斯提出未来5年是实现其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制定了“经济新生计划”;印度制定了“跨越性发展战略”;中国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据此回答9~11题。

9.上述材料表明()

①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转向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②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③各国都紧紧抓住新世纪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④世界日趋分裂的迹象更加明显,各国都妄图加快发展称霸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各大国制定计划,加快发展的做法有利于()

①推动多极化的发展进程②有利于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从根本上扼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④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对我国而言,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①加快发展,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②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④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07年2月27日,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正式揭晓,此次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四大顶级奖项全部名花有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迈上了新台阶,而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2~14题:

12.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必将对综合国力的增强带来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

A.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凡富裕国家都是科技发达的国家

C.科技实力是经济实力的基础D.发展才是硬道理

13.反映国家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必将()

A.有助于我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B.有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形成对抗美国的联盟

C.表明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已无差距D.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14.下列措施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③维护民族团结和加强国防建设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5.国务院总理在2007年2月27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会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要靠科学技术、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而国际经验则表明,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

(1)我国为什么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怎样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9.2答案:

1~5BCBBA6~10ABCAB11~14DA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