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与预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卫生院 浙江省余姚市 315475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相关预防策略及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在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性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儿童,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预防管理,观察组儿童在常规预防管理的基础之上接受综合性预防管理,对两组儿童预防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预防和管理,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为9.52%,对照组儿童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为61.90,显然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0.05)。结论:通过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进行综合的预防和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策略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1]。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
1.2.2 观察组
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
(1)增强体质加强锻炼,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为儿童提供更好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不断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避免发生营养不良,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
(4)预防疾病,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净化空气。在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
(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1.3 观察指标
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具体情况可见表 1 。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
本组试验中,给予对照组儿童常规预防和管理,给予观察组儿童综合预防和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0.05)。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丽娜. 浅析猪呼吸道疾病预防和控制[J]. 北方牧业,2009,11(18):18-19.
[2] 梁昱, 刘玺诚, 江沁波. 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感染性肺不张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儿科杂志,2013,20(09):231-232.
[关键词]液压系统 故障 维护
一、引言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简要分析过程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二、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质量通病
1. 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
液压系统的故障多种多样,可能是系统回路中一些元件存在故障,如液压油泵故障,也可能是工作介质选用不当造成的故障,还有可能是液压系统安装和调试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但在所有这些故障中,最常见的有液压油污染和漏油两种,它们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
(1)液压油污染
如果在使用时不注意,液压油很容易受到污染,而一旦被污染了,液压油的性能很快会变差,造成使液压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据统计,大约70%~85%的液压系统常见故障是由液压油的污染物引起的。而液压油的污染又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疏于管理,污物直接混入待用液压油内造成污染,一旦使用就易造成故障;二是液压油本身受环境影响而变质造成污染;三是油箱焊渣铁锈以及阀门等组件残留的铁锈等杂物颗粒混入造成污染;四是装配和维修过程中难免有灰尘和脏物混入。
(2)液压系统漏油
漏油现象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元件磨损等原因使得液压系统内部的液压油从高压腔流到低压腔,即内泄露;另一种是从内部流到外部,即外泄露。液压系统漏油会直接影响其性能,使压力不足,降低作用力和速度,并加大油耗量,甚至还有可能损坏整个液压系统,让其无法正常工作。液压系统漏油的原因有:密封件和液压元件存在间隙造成密封不牢;维修人员装配不当、紧固力不均造成泄漏;油温过高造成油液黏度下降使泄露增加;系统压力调的过高而密封件预压缩量过小造成泄露增加;系统超负荷运转造成元件或密封件损坏。
2. 液压系统故障的特点
(1)故障的多样性。虽然前面只分析了两种常见的故障,但它们可能进一步引起液压系统的多种故障。如污染堵塞节流阀或出现漏油造成的压力不稳定,常会伴有振动、噪声故障出现,还会引起构件的动作故障等等。
(2)故障的复杂性。同一故障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引起,也可能是这些原因互相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如压力低可能由系统本身的部件引起,如泵或阀故障,也可能由油黏度或系统泄漏等原因引起。
(3)故障的隐蔽性。有的液压系统故障比较明显,有的却不易发觉,需细心观察和检测才能发现,如果不及时察觉并修复,任其发展的话,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坏或造成事故。所以一旦发现液压系统有故障,应立即停止工作,认真检查和排除故障。
三、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的防护对策
1. 正确操作使用液压系统
(1)正确选择液压油
有前面分析可知,液压系统的故障多由液压油引起的,因此应该正确、合理地选用液压油,根据不同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的不同性能和使用条件,来选择具有适当黏度、抗氧化性能力强、抗磨性及性好的液压油,这对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其运行可靠性及经济性,保证其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2)正确使用液压油
液压油的污染分为两种:一是油液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二是颗粒含量超标。所以要防止液压油的污染就要控制颗粒含量和油液成分。通常油液成分难以控制,现场可采取措施控制好颗粒含量。
(3)防止水入侵液压系统
当水分混入液压油中时,就会使油液乳化变质,并且使液压元件锈蚀。除了平时防止水分入侵系统外,还要注意储油桶的密封,并且最好倒置放置;由于水的密度比油大,可经常从油箱下面的放油塞处将水排除。
(4)保持适宜的液压油温度
在适当的油温范围内,液压油各种性能良好,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最好控制在30~80℃之间。油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粘度、抗氧化性、性等性能有较大影响。应经常清洗冷却装置,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当周围环境温度高时应选用高粘度油,温度低时选用低黏度油。
2. 采用以下方法对液压系统进行检查
(1)直观检查法
操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和耳听等手段对零部件进行检查,可以查出一些较为简单的故障。
(2)对换诊断法
当发生故障的元件比较精密不宜拆开或现场缺乏诊断仪器时,可先将怀疑出现故障的元件拆下,将其他机器上的同型号的并且能正常工作的元件换上进行试验,根据能否正常运行可判断该元件是否有问题。
(3)原理推理法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出现故障现象时可跟据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推理,首先要分析故障过程是突变还是渐变的,若是突变,则由零部件突然损坏所致,如运动件卡死或污物堵塞等。
3. 加强对液压系统的主动维护
对液压设备的维护修理是其正常工作的前提,应定期对系统进行预防性保养,更换重要密封材料。检查油箱油面是否,对于大型系统,对油样进行分析,确认油液是否污染或变质;检查吸油管路的损坏和弯曲情况,因为它会减少油管的通径使油量不足;检查油泵轴的密封和其他漏油情况;检查各控制部分阀接口处的泄漏情况;检查回油管路及油滤油器是否存在泄漏,过滤器是否被污染或堵塞,并根据需要进行清洗或更换;检查各辅件和附件工作情况,并定期检查电机接线部分的连接。以上部件一旦发现问题可提前进行处理,有效地防止故障的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学会正确操作使用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学会一些基础的检查和保养维护技术,使液压设备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并降低工程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春晖.浅谈机械液压系统维修与防治.硅谷,2009,(1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腹部手术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40-82岁,平均61岁,其中经腹直肠癌根治术18例,结肠癌根治术18例,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9例;并存糖尿病6例,高血压8例、心脏病4例。
1.2 方法 ①将间歇式充气压力系统(FLOWTRON EX-ECL)泵的电源插头插入一个合适的插座中,这时不要将泵的开关打开。将压力充气管与泵连接,并确保在连插扣住处听到一声“咔嚓”。②将型号选择好的压力护套扣致于病人合适肢置,充气囊致于病人的肢体下方。轻柔的将病人的肢体包裹,并安全扣好尼龙搭扣。③将与压力泵相连的压力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压力护套上,并确保在连接片听到一声“咔嚓”。证明护套和气泵是连接紧密的。打开气泵开关,绿色指示灯亮起,此时气泵开始进行短暂的自检运行。即气泵和护套的充气和放气交换情况。④将压力旋钮调到5.33KPa(40mmHg),除非病人的主管病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这个要求是在气囊膨胀所允许的压力范围内。⑤单侧肢体使用只需连接气泵上的其中一条压力管,另外一条自由放置,这时需按下单侧肢体使用按钮,并确保指示灯闪烁。6.使用时间每日至少两次,每次为60min,有条件可延长使用时间或连续使用。停用时关掉气泵开关,将压力充气管从护套连接处分开即可。
2 护理
①向病人解释该治疗的目的,操作方法,以取得配合。②安置患者于舒适。③应于术后6h内使用第一次,以增强预防效果。④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⑤治疗期间应观察压力泵的使用情况:①当报警显示LO时可能是护套软管连接不良、护套漏气、压力低,要及时检查软管系统和护套,如有损坏更换护套即可。②当报警显示HL按时可能是软管打结,软管没有连接气泵,单肢体使用没有按下单肢体使用按钮,及时检查软管扭曲打结处,将软管与气泵连接,关掉气泵开关,重新启动,假如是单肢使用,按下单肢体使用按钮。③当报警显示F时停止使用,立即报送维修。⑥要及时询问患者使用时下肢的感觉,护套包裹是否过紧或过松。⑦停用时先关掉气泵开关,将护套从病人下肢取下,将压力充气管从护套连接处分开,妥善放置。⑧取下护套后应检查皮肤的一般情况。⑨一般使用为每日二次,每次60min,术后三天即可,同时应指导患者适当下床活动,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3 结果
通过实施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治疗。本组45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DVT。
【关键词】老年患者;呼吸内科;肺部感染;因素分析;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13-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的下降是导致呼吸内科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正处于退化阶段,免疫力逐渐降低,其自身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也在逐渐降低,这就导致老年人群体成为了呼吸内科疾病的易感染人群。同时也是由于老年群体身体素质的原因,老年人在呼吸内科疾病的感染部位较比于青少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预防和治疗呼吸内科疾病的时候要给予老年人群体以格外的重视和关注。关于导致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诱发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几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各项诱发因素做出应对措施的探析。
1老年人群体内科易感染部位分析
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体内科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有三个部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而在这三个主要的系统中又以呼吸系统的感染发病率最高。从我院多年来收治的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中老年人的数量是最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年群体是呼吸内科较为容易感染的群体,在笔者临床治疗的老年患者中,普遍患者患病的时间很长,并且患者的病情不是很稳定,反复性很强。同时在这些患者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通过光谱抗菌药等药物来控制和减缓呼吸系统的疾病,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呼吸系统的病痛,但是也在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呼吸系统的自我防御能力,不仅患者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性,而且也使得呼吸系统成为了内科易感染的部位。除了患者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院方管理方面的因素,例如医护人员对于病房的管理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很多患者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被及时的了解到,这就导致医生对于患者的实际病情了解不够深刻,这也会成为患者再度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
2老年人群体呼吸内科感染发病具体原因分析
2.1老年人群体肺部真菌感染根据实际的临床调查表明,在众多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呼吸道内带有致病的真菌,这主要是由于老年群体的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发病周期很长,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在身体机能以及免疫力方面较比于青壮年患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很多老年患者都是长期在药物的辅助之下抵抗病毒的侵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老年患者体内自身的免疫系统,降低了免疫能力,所以当外用药物一旦停止,则患者的呼吸系统就会面临着真菌侵入的可能。除此以外,在治疗和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医护人员会给患者使用大量的广谱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消除患者病痛的同时也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抗生素对于抑制和消灭病菌有着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在抑制和消灭作用发挥的同时,真菌也会在抗生素的刺激之下生长和繁殖,这就给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出现真菌感染留下了隐患。另外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不当的医源性诊治也是导致患者呼吸系统丧失真菌抵抗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2老年人群体不良心理因素诱发的呼吸系统感染经过长期的治疗和观察,笔者发现,很多老年人患者忍受呼吸系统疾病已经很多年,采取了很多的治疗方法都不是很见成效,因此很多老年患者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信心明显不足,并且长期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折磨之下很多老年人患者经常伴有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这些症状反反复复,经常折磨的患者出现紧张、焦躁以及失眠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也给治疗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消极对待治疗措施,对于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漠然对待,甚至有很多患者不愿配合治疗,这给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做出准确施治判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在对老年人群体呼吸内科感染问题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治疗也是我们做好治疗和预防工作的重点,对于老年患者的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是提高我们治疗效果,改善老年人身体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
3预防与治疗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医院病房管理工作呼吸系统疾病很容易受到外界空气的影响,在患者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亲朋好友会经常入院探访,在这个过程中,病房内的空气会受到外界空气一定的影响,另外患者与探访人员在交谈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飞沫,这些都是导致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反复的原因,而对于这种人之常情的探访院方并不能够拒绝和阻止,这就给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院方应该在呼吸疾病的病房之外加强对探访人员的医学基础知识普及,提高探访人员的医疗意识,另外还要进一步的加强病房管理工作,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消毒隔离治疗,制定严格的陪护制度,杜绝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复感染,并且要对病房进行定期的通风和消毒。
【关键词】 主要疾病;死亡率
Analysis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YAO Jian-yi,MIAO Shu-jun,JI Xue-mei,et al.
Offic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07,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 of main diseases’ death in China,and to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from 1990 to 2007.Results The three main leading diseases for urban population’s death in 1990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2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respiratory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7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Conclusion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the risk factors could be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and diet,etc; public health strategy in China is "Prevention first,and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arget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Main diseases; Death rate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因之一,其死亡率位于世界较高水平[1,2]。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3],与之
作者单位: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姚建义 张伟东);天津市宁河县中医医院(苗树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纪雪梅)
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掌握主要疾病的死亡率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主要疾病死亡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调查以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完成数据录入。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是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8.53%),死亡率为176.23/10万, 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 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的91.28%。2002年和2003年度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2002年和2003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89.34%和90.10%;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2002年之前的1997年和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三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1990年和1997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91.33%和91.76%。详见表1。
表1
1990~2007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200720062003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76.23 28.53 恶性肿瘤 90.67 27.25 恶性肿瘤134.54 25.47
2脑血管病111.47 18.04 心脏病 52.97 17.66 脑血管病105.40 19.95
3心脏病100.61 16.29 脑血管病51.69 17.10 呼吸系统疾病 77.29 14.63
4呼吸系统疾病 80.94 13.10 呼吸系统疾病 38.89 13.06 心脏病76.23 14.43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7.63 6.09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25.33 6.10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2.55 6.16
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0.38 3.30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0.33 3.32 消化系统疾病 19.31 3.66
7消化系统疾病 17.46 2.83 消化系统疾病 9.65 2.94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05 2.66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93 1.28 其他疾病 6.46 2.4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08 1.34
9神经系统疾病5.86 0.9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52 1.37 神经系统疾病4.81 0.91
10精神障碍5.35 0.87 诊断不明 4.50 1.29 围生期病2.14 0.89
合计91.28 92.50 90.10
表1
续表
位次
200219971990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35.38 23.53 恶性肿瘤135.39 22.71 恶性肿瘤 96.69 21.88
2脑血管病100.61 17.49 脑血管病134.88 22.63 脑血管病88.29 20.83
3呼吸系统疾病 89.90 15.63心脏病99.99 16.77 心脏病 66.21 15.81
4心脏病84.12 14.62 呼吸系统疾病 84.00 14.09 呼吸系统疾病 68.37 15.7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50.42 8.77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6.84 6.18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4.98 6.91
6消化系统疾病 19.60 3.41 消化系统疾病 18.51 3.10 消化系统疾病 17.74 4.02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10 2.45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5.84 2.6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01 1.74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68 1.6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88 1.49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90 1.58
9神经系统疾病5.23 0.91 精神障碍6.91 1.16 新生儿病 5.77 1.51
10围生期病4.87 0.85 神经系统疾病5.77 0.97 其他疾病 4.95 1.29
合计89.34 91.76 91.33
2.2 性别差异
2006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均为恶性肿瘤,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1990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1990年和2006年男性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男性居民总死亡率92.46%和92.78%,1990年和2006年女性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女性居民总死亡率90.83%和92.11%。(表2)。
表2
1990年、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不同性别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男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22.1224.98恶性肿瘤110.7930.45
2脑血管病102.0720.35脑血管病53.6716.34
3呼吸系统疾病81.7816.29心脏病52.6116.11
4心脏病80.9413.10呼吸系统疾病40.9512.91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41.047.58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32.546.87
6消化系统疾病20.674.21消化系统疾病11.563.14
7新生儿病17.161.62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572.53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691.55其他疾病5.191.77
9肺结核7.591.54诊断不明5.391.37
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7.161.2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591.29
合计92.4692.78
续表2
位次
男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脑血管病76.6621.39恶性肿瘤68.3723.02
2恶性肿瘤73.6418.16心脏病53.1019.71
3心脏病60.3917.73脑血管病49.1318.11
4呼吸系统疾病57.7616.59呼吸系统疾病35.6913.2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8.556.11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17.915.09
6消化系统疾病14.903.8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2.284.35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8.902.30其他疾病7.863.25
8其他疾病5.051.78消化系统疾病7.682.67
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381.6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361.48
10新生儿病14.261.36诊断不明3.541.17
合计90.8392.1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2007年城市前3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这三项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2.8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将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的变化,也将影响疾病模式的变化[5-7],与之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
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8],ICD-10在分类轴心上强调以病因为主,尽管我国推广应用ICD-10已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以及编码和统计人员在执行和使用ICD-10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做法,可能导致各地统计上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降,因此在处理相关数据时需要结合相关的较为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根据对200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更是达60%[2,5]。慢性病发病的高发人群是成年人,导致大量劳动力损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虽然现在慢性病的主要患患者群仍是中、老年人,但年轻人比例逐渐上升,美国是慢性病防治做得较好的国家,它总体的慢性病比例在下降,但其年轻人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足见,慢性病的低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9]。
我国近年已经制定并完善了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规划,提出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一些主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社区综合防治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今后应该加强在我国公共卫生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普及范围,扩大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这对于倡导健康行为,降低肿瘤以及其他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lin D Mathers,Cynthia Boschi-Pinto,Alan D Lopez,Christopher JL Murray.Cancer incidence,mortality and survival by site for 14 regions of the world.Global Programme on Evidence for Health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13 200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Geneva,2008.
[3]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卫生部,2004.
[4] 董景五.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几点体会.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38-3039.
[5] 中国慢性病报告.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
[6] Yang G,Kong L,Zhao W,Wan X,Zhai Y,Chen LC,Koplan JP.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8,8,372(9650):1697-1705.
[7] Wang L,Kong L,Wu F,Bai Y,Burton R.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5,366(9499):1821-1824.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调查;分析;儿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20-01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范围最广泛、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类药品,在我国,也是目前用药不合理的重灾区。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影响疗效,还容易导致引起耐药菌的大量产生,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特别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其使用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由此增加了不良反应,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且使得大量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调查分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3024例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46d-13岁,住院时间为2-23d。主要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1.2 方法 统计患者的年龄、抗菌药物品种数、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时间、使用频率、联合用药情况等,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医院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的指标参照相关组织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各药品DDD值进行计算,并结合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频度DDDs等。用药频率DDDs为某药消耗总量除以DDD;使用频率为某药使用例数除以总例数再乘以100%;DUI为DDDs除以总用药天数。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标准为DUI在1.0及其以下。
2 结果
本组统计的3024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使用了抗菌药物的为2830例,使用率为93.58%。详细使用状况,见表1-5。
3 讨论
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住院最多的是肺炎患者,然后是支气管炎患者,而上呼吸道感染比支气管哮喘多。这几种疾病中,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细菌和支原体比较少见。而使用抗菌药物总数为2830例,93%以上的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说明其使用的普遍性。而药物使用疗程大多在4-7d,而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一般均在7d以上的疗程,症状比较严重的更是会超过15d的疗程,因此,用药时间比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多的品种有β-内酰胺类、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尤其是β-内酰胺类药物的使用,高达50%以上,说明耐药菌产生的严重性,也表明医生在选用抗菌药物品种的时候存在不合理性和主观性。
总体上看,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基本合理,但使用剂量和使用品种仍然存在不合理性。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对用药合理性的评判标准进行制定,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用药方法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保证临床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超,何业健,李淑青.3036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00-202.
[2] 林秀娟,贺意辉,林红燕.258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的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11):5-7.
[3] 陈再厉,卢竞.1999年我国儿科临床医学进展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5(4):385-386.
6月30日至7月1日,卫生部行业专项“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会”在京举行。在两天内,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等多名该领域专家围绕“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这一核心课题,从不同角度作了多场学术讲座,使接受培训的各医疗机构代表获益匪浅。
在此之前,为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卫生部、发改委、教育部等15部门于今年5月联合制定并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预防与诊治,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对病患肺功能检查的认知水平。
据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数据称,我国现有确诊的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被列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问题。
而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的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卫生部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以城乡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到2015年达到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等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针对慢性疾病的社区医师的规范化、系统化培训便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医疗机构与总部位于美国的康尔福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CareFusion)携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区医师开展了“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
据了解,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是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规范诊治体系建设及适宜技术研究”之“中国成人肺功能现状调查”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发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申请。
会上,多名专家出席并围绕肺功能检测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识别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对来自不同社区近120位医师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培训,旨在为社区医疗机构普及传授肺功能检查的规范化方法,结合肺功能仪的临床应用讲解,提升社区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有鉴于此,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将作为一项长期计划,将覆盖全国10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多个社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19日说,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已经将受职业病危害的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对尘肺病等职业呼吸系统疾病的各类职业病患者提供治疗费用和生活保障。
王东进在第十届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国际会议上介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王东进说,我国工伤保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覆盖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制度体系法制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
据了解,当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与有关部门联合构建工伤保险促进职业病防控机制,使职业病特别是职业呼吸系统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使职业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和生活保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龄15~80岁,所呼吸病为: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患者8例、阻塞性肺气肿患者4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4例。本组67例患者中其中有10例死亡,好转出院57例。死亡原因主要由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引起,心衰、肺性脑病以及呼吸道堵塞窒息造成的。
1.2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
呼吸观察:患者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咳嗽,咳痰,痰粘稠、不易咳出,患者经常被迫做起。严重发病时,出现张口抬肩、用力喘气、额头出汗等症状。呼吸观察常为快速诊断提供信息。意识观察:如果患者出差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这时候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针对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复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丝,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如果患者的痰液为粉红色泡沫这表明患者患有急性肺水肿[1]。
1.3重症呼吸患者的基本护理方案
向患者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耐心对患者进行劝导,让患者对自己的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安置在洁净、温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病房,病室内没有刺激性气味,不铺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扫地和整理床铺时尘土飞扬,病室物体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2]。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细菌培选用最合理的抗菌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此外要注意给患者补充营养,据病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
2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长,长期反复发作,咯血,精神紧张、情绪消沉,恐惧,并极易烦燥,因此患者经常常拒绝做必要的检查及治疗。要想给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应该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必须要着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对于本次收集到的67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死亡10例、好转出院57例。对此结果反馈情况表明,医师应该多于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
3讨论
3.1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多为老年人,患者因为在活动后常常伴随着呼吸急促,反应变慢,运动能力弱、不能持久等特点,所以在日常饮食起居过程中稍有不注意就会难免发生意外。因此病房内、室外、厕所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无其它不良杂物,床边设立相应护栏,上、下楼梯、外出散步或参加常规的室外活动时应有医护人员或专人陪伴并加以搀扶。饮食宜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戒烟、酒等。要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及营养充足。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无不良污染源。另外注意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痰的颜色与性质变化,发现患者,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呼吸急促等都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注意。如发现患者郁郁寡欢,精神不振,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性措施。
3.2重症呼吸患者病症好转后的护理措施
重症呼吸系统患者的病情好转期护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好转期应该增强体质,促进患者进行有氧呼吸锻炼,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提示病情好转患者戒烟戒酒,从而保护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及保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个人劳动保护,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3]。
3.3急性、慢性疾病的护理
在治疗方面,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较严重的患者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为了改善患者症状,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配合治疗。对老年体弱咳痰者或者痰量较多者应该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症,导致病情恶化。如果痰液不易排出亦可采用气雾疗法,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易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此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心理创伤较大,会产生不配合医师及时的检查及治疗等情绪。在常规性治疗方面,除了必要的医疗措施外,还需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
3.4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作用
保持情绪的稳定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期间经常会表现出对于自身病情的担忧,从而降低睡眠质量。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多方面注重患者情绪的变化,不断改变护理措施,或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治疗,这对患者的逐步康复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总之要让患者有一种内心的舒适以及良好的归属感。
3.5急性发作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