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素养优缺点范文

文化素养优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素养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素养优缺点

第1篇:文化素养优缺点范文

网络阅读的特点探析

传统书刊的文章结构包含开头、正文及结尾,并有明显的章节与段落。网络文章则未必,常以短、小以及结构零散的文字段落呈现。传统书刊作者常完整而有焦点地论说或描述,遣词造句较为严谨。而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是作者,网络作者我手写我口,不太注重文法。自古以来,纸质出版物通过章节设置、页码标注、标题、书籍装帧等方式设定了阅读的方向和顺序,读者只需逐章、逐节、逐页、逐段、逐行及至逐字地往下读,就可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线性阅读。通常线性阅读要求较长时间的专注力。在网络上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读者可自行决定或建构阅读的起点与终点,这是一种跳跃式的阅读方式。结合网络特性分析,笔者将网络阅读的特点归纳如下。

非线性。网络媒介催生了“超文本”格式,这是一个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以结点为单位组织。读者可以随着超级链接获得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可以随时进入有趣的阅读世界,补充个人阅读时所欠缺的背景知识。

互动性。网络的互动性强,网络时代的读者喜欢在各种虚拟环境中获得操控的愉悦感。例如,网络上常有连载小说接龙或在线讨论群,读者可以加入自己的意见,改变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结局。对读者而言,可以产生参与感、控制感和归属感。

动态性。网络文本是流动的信息,始终呈现出灵活多变的格局,随时可以更新、扩展、移动或删除,没有终极的形态。这一性质突出了网络文本的时效性,同时也削弱了其稳定性。网络上随时随地取用多元、实时、快速更新的信息,也会对阅读经验造成不同的影响。阅读时,读者如果联想到相关事物或想要发表意见,可以立即查询相关主题、查证事实数据或收集有关的信息,以便立即解惑或进行意见的沟通。

汇集性。阅读平台从传统的纸质印刷品转向了电子设备,阅读对象也从单纯的文字和图案扩展到了多媒体,阅读活动不仅局限于对图文符号的主动识别,还包含了看影像、听声音等多种行为。在印刷的世界里,概念与表达是同一件事情,意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文字又赋予文句意义。数字环境则是不同的取向,同样的数字编码可以表现为数字或文字,如果参数设定妥当,亦可调整为声音与影像。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印刷文字无法呈现的。因此,数字媒体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更适合受众对象的信息。

匿名性。在互联网上,使用者凭借着一个代号就可以暂时部分或全部隐匿真实世界的身份和特征。网络的匿名性使不同身份与背景的人在网络上可以无止境地变换身份,使之更愿意或更容易在网络上表达意见与想法,使网络内容呈现一般书籍不具有的各种观点。

小学生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争议

由于网络活动在当今小学生中的普遍性,许多教师、家长以及学者开始担心,网络阅读可能对小学生的阅读培养与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网络阅读的争议主要有五个方面。

阅读文字。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由语言文字符号所构成的世界。小学生在网络上,无论是搜集资料或浏览影视网站,都必须涉及某种程度的文本阅读。反对者则认为,网络上常使用些不经思考和加工的语言文字,包括别字连篇、文法不通的网络语言,以及很多、暴力等文字内容,使得小学生的文字素养越来越低。

阅读内容。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让网络阅读开启了过去个人可能一生也无法触及的领域。持相反意见者则认为,学习主要来自书本的阅读,特别是来自阅读名家名作,网络上大量存在的是新闻、娱乐八卦、随笔和各种涂鸦,提供的只是快餐文化,缺乏传统图书的深度与系统性。

阅读方式。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在网络上可以很快找到特定话题的各种观点,同时亦可与其他人实时对话交流。网络科技的特性,可以促成这种形式的沟通。网络论坛上常有网友针对某一本书撰写书评或发帖讨论,是爱书人分享休闲阅读及寻找阅读素材的来源。然而,反对者认为,网络超级链接这种跳跃式的读法,让人很难记得读了些什么。非线性的文本阅读易使小学生分心,且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背离原先阅读特定文本的初衷。

阅读环境。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网络信息具有丰富、多元且方便获取的特点,鼓励各种阅读,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反对者认为网络阅读环境充斥着形形的娱乐八卦信息,使人心浮气躁,且小学生在网上寻找休闲娱乐的动机远胜于严肃的阅读学习,对于培养小学生深度思考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阅读心理层次。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一个人如果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力和判断力。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网络阅读是散乱无序的,属于碎片化的知识,读者自身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对于原来有阅读障碍或其他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与传统阅读环境相比,他们的在线查询或阅读较为自由,因此更能提升学习效率。反对者认为小学生的网络阅读仅是一种消遣,很少能真正通过网络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摄取知识。

小学生网络阅读的未来发展与建议

显然,在可预见的未来,网络阅读尚不会取代传统纸质书刊的阅读,但会逐渐占重要比例。为此,笔者认为要让小学生认识网络的深度与广度,教导他们在网络上辨识信息的优缺点,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从事学校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教导小学生读者如何获得网络阅读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去接受新一代的阅读与学习模式,对小学生产生建设性的影响。在强调终身学习的时代,学校推广阅读策略可包含网络阅读的应用与学习,特别是偏远地区或不习惯图书阅读的小学生。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小学生,也可通过数字阅读来学习,以培养他们在阅读中享受思考或书写的内在动机。

第2篇:文化素养优缺点范文

1、文化对接与学校竞争力

近20年来,大众化教育的不断发展表明,职业学校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久不衰,那么构建自身办学特色就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对策。通常来说,办学特色是就是与其他院校的个性特征区别,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设置各个方面,不过最终的表现形式为学校文化。也就是,拥有长时间活力与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校文化就是形成与维持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基准,且这样的活力与潜力最多就是来源于企业的要求与需求。

2、文化对接与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在现今这无边界职业发展的社会大条件下,职业的胜任力就是从事一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各类技能总和,通常是由知识、能力、修养等众多的条件组成。这些职业素养在学校期间不可能完全的获得,岗位的实践与企业文化陶冶就是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最好补充。

3、文化对接与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职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都是要从学校人转型为职业人。在面临新的环境,不管是能力还是心理都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其实,大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的初级阶段因为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持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导致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及专业技能,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淘汰、被迫跳槽,这也是现阶段职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瓶颈。

二、文化对接切入点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属于较浅层次的基础性文化建设。所以,应该综合的考虑学校与企业物质文化的优缺点,掌握各自优势,学校可以选派学生去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运用与转型的能力。

2、行为文化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给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应从根本出发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这学校人才培养供应与企业人才需求中,逐渐就形成了某种彼此间非常适应的默契。

3、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是学校的灵魂与支柱,也是一所学校想要发展的强大支撑力。学校与企业的精神虽然有部分的不同,但实际上都有着很强的凝聚力、感召力、约束力。所以,在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各个层面的对接后,校企合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文化对接的指导思想与可行性途径

1、指导思想

在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中,一定要发挥学校的主体性,将企业文化规划为职业院校的总体教育规划中,促使企业文化成为职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作为外部的因素,应该要发挥其能动性。企业文化能提供重要的物质、智力、体制各方面的保证,更密切的呈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链接等,进而不断的扩展及丰富学校内的文化建设,全方位的提升学校文化的内涵。

2、可行性途径

(1)岗位针对性培养

在学校的教育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校园。所以,在学校环境方面应该借鉴企业文化,促使学校的文化建设拥有更好的岗位针对性。并有效的营造企业的氛围,这可以从很多的小细节上呈现,如校服、工服、胸卡等,尽量的呈现出职业化的特色,更好的塑造学生的职业性格与素养。

(2)职业定向性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主动的争取企业的支持及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规范的职业习惯,并结合专业的特性吸收一些企业的优秀人员来小兼职或者支持教师定期的锻炼深造,充实教师队伍并完善教学成果,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平。

(3)行业指向性培养

在职业院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呈现团队的协作精神、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教师创新,大力的提倡团队合作意识,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一切等学生是主体的办学思想,激励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创优的氛围,为全方位的培养企业生产与管理所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赋予强大的支持。

四、结语

第3篇:文化素养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视觉文化;语文教育;视觉素养

引 言

随着读图时代到来,传统文字、文化也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后,视觉信息猛增,科技文化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仅要有读懂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有对当今视觉文化的理解、评判、分析、运用能力——“视觉素养”,这是进入当今社会必备的能力,如何培养这一能力也是当今教育者的关注。

一、视觉素养的内涵

视觉素养研究始于美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国内外学者在这之后不断展开研究,一些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但视觉素养的能力指向几乎是一种共识。这种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识别,视觉对象的理解、分析、鉴赏,思维的应用。我们可以认为视素养是阅读信息,思考信息并创作视觉信息能力的培养。也即通过图像、动画视频等非文字形象,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最终运用,创作和交流视觉形象能力。

二、语文教育中渗透视觉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通过书写文字或人类口头语言建构意义,,现代社会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视觉媒介早已走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中包含了很多视觉化的成分,比如教师用的课件,无处不在的电影电视,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图片,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并不是解决语文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万能药。如多媒体不能代替学生分析思考的过程,不能替代学生的独特感受等,因此学生具一定的解读视觉信息的能力是正确获取知识信息的前提,具备一定的图像创造能力和交流能力也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基本素质。而解决办法却一直以教师调整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适应者。语文教育如何与现代信息社会接轨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本解决现代化的语文教育,需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视觉素养,去适应这种视觉化的学习。媒体对受众的视觉“轰炸”,纷至沓来的视觉符号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人们除了传统的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读图和用图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视觉素养教育在当今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有效的学习和交流依赖于多种语言技能与视觉形象技能的相互作用,北美、新西兰等国纷纷开展视觉素养教育,将视素养融入到基础教育课程中,当前,我国的视觉素养教育就是融合在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予以实施,但这还远远不够,应该把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提高视觉素。

三、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视觉素养教育

(一)培养语文教师的视觉素养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视觉素养教育的前提是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视觉素养。学校要以培训为主要途径注重对教师视觉素养进行培养以及普及视觉素养方面的知识。由于大多数中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受过视觉素养教育的专门锻炼和培训,因此,学校可以聘请视觉素养方面的教育专家对语文老师进行专门的视觉素养培养和普及视觉素养方面的相关知识。这种培训的次数根据需要可多可少,培训时间也可短可长,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观摩、计算机培训、专题讲座等;强调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能有效的把视觉素养与语文课程结合起来。除此之外教师要主动地为了科研和教学需要,为了提高自身视觉素养而自发进行视觉素养方面的科研活动、掌握视觉素养相关技能、学习视觉素养方面的相关知识,包括相关的教学成果、积极开展视觉素养教研活动、利用网络自学、自行参加有关的业务研讨会、研读有关的专业书刊等。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读图像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读图像的能力。以图像的三种景别——远景、中景和特写为例,学生通过分析同一内容的不同景别理解它们所传达意义的不同。比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分别展示同一人物的远景、中景和特写的照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三幅图片,同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简单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简单做些提示:描述全景时注意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描述中景时注意人物体态、动作和近处事物之间的联系;描述特写时注意人物的细节和面部表情等。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远景、中景和特写在传达视觉上的优缺点。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形态插图,启迪学生视觉素养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形态插图。形态插图主要就是那些为启迪学生思维而专门在教材中设计的图像,图像不仅可以启迪思维同时也是思维本身。图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训练各种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的特殊手段和凭借,教材中的形态插图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优秀资源。比如高一教材中苏轼的赤壁赋,其中的赤壁、明月、清风、江水只是勾勒出了赤壁的主要特点,期间有很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这些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解读图像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并对文本本身进行加工,产生情感与想象的共鸣。事实上,在母语教学中渗透视觉素养教育已经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关注,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

结 语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视觉素养教育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探索,这一渗透的策略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实践,希望语文教育能紧跟时展,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起领军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双兰.视觉素养教育:语文课程发展的新延伸[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

[2] 孙红卫.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01).

第4篇:文化素养优缺点范文

大学是人生的向往殿堂,是人生积累知识的宝库。从刚跨入大学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角色的转换,使我更加认识到,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而自己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不仅在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立志从里到外用知识的力量全副武装自己,以有较强的适应力以及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把自己所学回馈给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刚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只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

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一些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

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以更明朗的认识自我。

我的性格有些双重性,有些内向,又有些开朗、活泼。积极向上,是乐观主义者,遇事都会从其好的一面观察,每天都会用微笑与别人打招呼,对事情大多抱有乐观态度,尽管以前前行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少挫折,但也从未放弃过,任何事情,只要我决定去做,就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相信,只要诚心付出,必有收获!

诚实、执着、性格坚毅,就是我的优点。秉持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答应别人的事尽自己所能的完成,即使完不成,也有给人家一个合适的理由,不能一了了知,慎始慎终。

第5篇:文化素养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艺术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21-01

近些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逐步兴起,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逐步加大了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2002年7月公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13号令)中就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了提高艺术素养、进行艺术教育的大框架。

一、艺术素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艺术素养是艺术教育的最终体现,而艺术教育则是拓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艺术思维讲求感性,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右脑代表视觉人认知型,注重视觉信息,并且不对信息作逐步处理。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充分开发我们的右脑思维,从而增加感性认识,训练发散性想象思维。

2.艺术素养的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艺术素养会让我们辨别善恶、美丑,艺术会让我们的变得更加智慧,情感更加丰富,有助于建立高尚的人格,具有“正义感,要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知识,有奉献精神,感情丰富”[1]等特点。

3.艺术素养的提高可以加深我们对艺术活动的欣赏力,从而更有效地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休息方式。艺术作品能够起到舒缓神经、愉悦身心的作用,使人消除疲劳、促进健康,为进进一步的学习和科研做好精神和体力上的准备。

二、艺术教育在农业类院校的现状

1.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偏低。现阶段,我们虽然认识到了艺术素养的重要性,但教育的主流依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偏低。特别是农业类院校学生通常以理科生为主,并且农村学生比例较大,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人文素养更是严重缺失。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课程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据调查农业类院校中承担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要求的0.15%—0.2%这个比例,专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在人才引入方面,也偏重于专业人才的,基本没有考虑专职艺术教师岗位。

1997年之后,农业类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门类有了较大扩展,课程种类有所丰富。但由于教师人数不足、开课积极性不高、多媒体设备不足或老化、教学场地不完善等原因,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选修一艺术类课程。

3.社团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类院校中,各类艺术类社团种类繁多。但真正开展活动较少,甚至有些社团只有在新生刚入学时举行一两次活动,后边就没了下文。社团运行中主要靠学生自己摸索,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作指导。

4.网络平台作用为艺术素养教育的新阵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网络艺术素养教育通常分为公共网络平台和校内网络平台两部分。公共网络平台中含有大量艺术类文章、视频、音频等文件,但资料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校内网络平台的相关资料通常水准比较高,但资料数量相对较少。学生在两种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于,网上资料相对比较零散、体系性较差,资料质量的高低也需要学生自己甄别,这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养,实施应材施教。

作为艺术教育的引导者,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效果。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既要保证艺术类教师的数量,也要提升此类教师的质量,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素质优良的团队。针对学生艺术素养层次不一的情况,注重因材施教,找到艺术普及教育的有效方法。

2.拓宽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建设

现阶段农业类院校艺术素养类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课程以欣赏类为、教学大纲往往直接借鉴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大纲。为真正达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2]的目的,需要拓宽课程内容,逐步完善教学计划,重视课程建设,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3.加深学生对艺术素养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多项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过艺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放松休息方式、训练开放式思维、提升创新力,从而使自己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行专业研究。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艺术素养的重要作用,才能重视艺术教育,为下一步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知识体系

结合两种网络平台的优缺点,建议建立以校内网络平台为基础,聘请相关老师挑选、整理公共网络平台资料,选择质量高、信息量大的资源,并对挑选的资源按照循序渐进学习顺序进行排序、分档。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合适水平的资料进行学习。

5.拓展社团建设,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平台,提升艺术素养

在农业类院校现有社团的基础上,加强社团建设。建议每个社团都配备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通过社团开展的艺术活动,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行程。

6.加强学校的艺术氛围建立

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中学校艺术文化氛围对于学生艺术素养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许多学生艺术兴趣最初自觉建立就是收到了学校大氛围的影响。这种艺术氛围的建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周期性的组织学生参与度高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第6篇:文化素养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必要性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恩漏洞。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无论对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对大学生个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需要感恩教育

我国古代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古训,这些为人处世的佳句中无不蕴含着感恩成分。中华民族感恩的优良传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传统文化精华。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少数学生对传统感恩文化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他们把社会的帮助、家庭的养育、学校的培育、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感恩教育

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是否具有感恩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乎和谐社会构建的成败。对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有助于融化他们冷漠、自私的心理,体谅父母的养育艰辛,感恩学校的培养教育,感谢他人的无私帮助。大学生都应把感恩作为自身行为的航标,常怀感恩之心,长留感恩之意,常行感恩之举。只有对社会、家人、他人存有感恩情感,才能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才会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长期发展。

3.和谐校园的创建需要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基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此和谐校园必须有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优秀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大学生对学校的培养、教师的教导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老师的教学劳动,课上认真学习,课下主动实践,将老师的教导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大学生在感恩氛围中成长,才会形成感恩意识,养成感恩行为,从而实现高校的真正和谐。

4.和谐家庭的建立需要感恩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了,国家才会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老人为家庭、子女操劳了一辈子,现在年龄大了,需要有人照顾的时候,如何让他们幸福地度过余生,已是社会、国家、家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生我们,养我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一辈子都无法报答完。我们唯一可以回报父母的就是在他们年老需要帮助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去照顾他们,去孝顺他们。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毕业成家后不赡养自己父母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抢夺父母财物、打骂父母。因此,为了让更多老人能够安度晚年,我们应以感恩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5.大学生的自我完善需要感恩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不仅要成为知识的精英,更要成为感恩的道德精英。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培养乐善好施的良好品行;促使大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体谅父母的艰辛;有助于大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帮助他人;有助于大学生内省炔欤懂得自尊自爱,懂得珍惜生命。感恩是良性互动的剂。大学生在接受感恩教育的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一个心存感恩的人,才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有所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时代所需。通过感恩教育,大学生对社会、学校、他人会存有感恩之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化素养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和谐文化 构建方法

课堂文化是课堂中多种文化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着力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充满学习情趣、富有智慧灵性的课堂文化,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对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和谐文化的构建。

一、构建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环境

以人为本是和谐文化的出发点,它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主旋律。因此,教育应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和谐文化强调整体发展、共同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讲求公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教师的教育,并通过教育提高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所谓的“差生”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该课程不是高考科目,因此重视程度不够,几乎不放精力在该门课上,因而出现高考科目都很好,只有信息技术最差。另一种是对电脑兴趣浓厚,但其感兴趣的是游戏。这样的学生往往其他科目学得也不行。因此,与其到学业水平测试时给他补差,不如防差,即在课堂上实施防范措施,不让学生差下来。在上课时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注视。要做到“差生”优先,一是优先关注,二是优先回答,三是优先提问。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梳理,从而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和谐课堂教学文化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教学反映了当前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育价值取向,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问的方式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既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师生对话”。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进行对话式互动教学的前提。然后是分组合作,进行“生生对话”。对话互动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间的互动。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最后通过交流归纳,实现“全班对话”。

三、构建自主探究的和谐学习文化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例如:在上《For循环语句》这一节课时,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是如何用顺序结构求1+2+3+…+10的:

S=0

S=s+1S=s+2……S=s+10 10条语句

Print s

然后请同学们思考:

1.如果要计算1+2+…+100,1+2+…+1000呢?(学生在试图用原来的顺序结构的方法来求解时,发现语句太多,很麻烦而且很容易出错。)

学生自然会提出: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程序主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循环结构。循环就是为了解决重复性的问题,这样才可重复10次、100次,甚至几万次、几十万次照样能很快完成。当然要控制好次数,这就是循环的思想。利用循环结构,我们只要通过少量的语句,让计算机重复执行许多次,就能完成相应的要求。教师接着提出下列问题:

2.重复要做的事情就是循环体,在上例中循环体什么?

3.如果一直执行循环体,就会一直执行下去,即死循环,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再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引入计数器的概念,利用计数变量来控制循环体执行的次数。当学生初步了解循环结构后,让学生进行下列操作:

4.自己上机调试纠错: For i=1+5

S=S+i

Next j(For和Next中的循环变量要一致)

5.能求出5+4+3+2+1吗?(能,步长要为负数)。

就这样,本节课的重难点:循环变量、步长和循环体轻松地被解决了。

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先机械地列出For循环语句的结构,然后对照结构枯躁地灌输给学生:什么是变量、什么是步长、什么是循环体。而是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同学生一起归纳出For循环语句的结构。

四、构建基于和谐的、支持的学习评价文化

在传统的观念中,评价与考试是支持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有力武器。从人的本能反应来看,人在受到某种威胁的情况下往往做出出人意料的表现。但是,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人在和谐的环境下能够更健康地成长,也只有这样的成长才具有可持续性。学习评价并不是为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要让学生在感情与心理上得到满足,就要在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上问题明确。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给予及时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为促进学生自律和自我提升,我们将全部评价指标向学生开放,明确目标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通过指标开放、行为观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课堂的重心,是课堂改革的归宿,是高效课堂的追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建平,章江益.转向与和谐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江苏教育,2012(9).

[2]钟启泉著.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第8篇:文化素养优缺点范文

1.1促进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啦啦操运动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校园体育的升温,在学校的多个场合、如体育场、运动馆等,随处能够看到啦啦操的锻炼群体,使校园体育活动更加生机勃勃,有效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1.2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体育作为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啦啦操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内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力、健康的心理等,还可以娱乐学生生活,激励学生凝聚力,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啦啦操虽然属于体育运动,但也是一种文化和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啦啦操活动的锻炼,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素质和文明意识,还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3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啦啦操属于集体运动项目,学生通过长期参加啦啦操比赛及表演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整个团队的协作和凝聚力。学生一旦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训练和学习中来,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学生能够自觉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睦相处,一旦整个演出获得成功或者比赛取得好成绩,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成就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只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获得好成绩。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啦啦操是一项集体体育运动项目,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学生柔韧性差、动作不协调、不到位等,学生要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必须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去完成。学生只有不怕苦、不怕累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长期锻炼过程中,使学生的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宝贵品质得到了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啦啦操也属于体育竞技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性特征,在啦啦操训练或竞技过程中,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学生要完美完成高难度动作存在较大困难,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借此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4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啦啦操活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其丰富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多年传统的运动模式发生了本质改变。由于啦啦操自身的特点,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可以自由选用不同的风格充实锻炼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热情,还能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通过各种类型的啦啦操比赛和表演,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1.5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1)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文化素养属于综合性的体育素质,具体包括体育知识、技能、意识、兴趣和习惯等。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对于啦啦操运动也具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通过啦啦操锻炼,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运动素质,从而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生还可以通过开展啦啦操俱乐部等形式开展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品质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升,对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本质来说,啦啦操属于艺术体育的范畴,既具有体育锻炼的功能,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学生在啦啦操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展示自我,还能从中感受到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同时,比赛或表演啦啦操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高超技术、流畅的编排及强烈的节奏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啦啦操的艺术性,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1.6促进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啦啦操运动属于集体项目,要确保比赛或表演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集体努力共同协调完成,在训练过程中大家必须团结、配合,通过啦啦操的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学生在相处过程中能够用宽容的心态去和同学相处,提高团队协作意识。除此之外,通过啦啦操集体活动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养成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团结友爱等行为习惯,这些都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7促进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角色

啦啦操运动属于集体项目,通过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训练过程中的每个动作、造型等,都需要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自我,理解他人,所有学生都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通过团队协作一起享受快乐和心酸,使学生能够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促进学生树立个人服从集体、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在参与啦啦操比赛活动时,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协调配合,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忍受失败的心酸,对于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毅力、恒心、团队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促进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小结

第9篇:文化素养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双赢;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外输出,成绩斐然,成功地展示了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魅力,并树立了中国文化的优秀形象。但相对于国外的“汉语热”和“孔子学院”热现象,目前中国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是令人担忧的。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人中国文化不但必要,而且急需。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堂应该是—个舞台。教材、教学大纲及整体教学思路必须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包括其中,大学英语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民族文化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语言文化双向对等交际能力,做到熟悉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丰富内涵,真正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据报道,一位日本学生和清华学生交流,前者问后者:“你们到底了解自己的文化多少?”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如果对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自己都一知半解,又何谈让外国人对我们有客观公正的了解呢?具体到英语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和了解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也要对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为中国除了“走出去”,更要“引进来”,这不仅仅是在政治经贸层面上,文化上也一样。通过我们的努力和行动,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识真正的中国。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双向的交流才可能达到切实有效的沟通,减少误解和矛盾,变文化障碍甚至文化冲突为真正平等意义上的文化交流。

至于在具体的教学科研与实践中,如何实现“文化双赢”?笔者认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外语教育管理部门、外语教师及外语学习者多方面共同努力,建构一个中西文化双赢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从转变观念、教学管理、教师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保障以文化双赢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施。

把树立全球化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提到战略高度,从观念和制度上保证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施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化的趋势,树立多元文化意识。消除对待不同文化的偏执心态。

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机会突出中外文化对比、兼顾通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华文化内容的重大意义,讨论加入WTO后的中国如何在文化上也获得“双赢”。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站在传授外语、传播外国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手段的最前沿,也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素质后盾为培养中国青年学生对待外国文化的良好心态作出贡献。分析和探讨中外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根源,寻求文化共通性,从探讨中外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根源人手,从方法上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指导。

其次,学生需要转变观念,改变外语学习是知识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掌握外语只是掌握交流的一门工具,把外语学习过程看作是自己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和自身文化素质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取积极态度去了解、学习并研究外国文化,把它们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和观照,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长短处,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性,并全面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

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强化了文化一体化趋向,“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一体化与多元化同步增强的过程”。我们正是在这种探讨文化个性与共性、发展文化多元性与一元性、寻求文化差异性与一元性的过程中,寻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点,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世界才能认识到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并增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在对外交流中无障碍地进行表述和宣传,是这一代青年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职责。大学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外文化要兼收并蓄,真正实现“文化双赢”。

参考文献:

[1]Balley&Borlach.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Michigan:The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5.

[2]Crystal,David.Enghsh as an Global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