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卉园艺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化学;备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Q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94-02
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领头学科,也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生物化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庞大,并且许多知识点抽象难理解,因此,该课程成为学生评价出的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医学基础课,这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新进教师。新进教师的教学经验少,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好。因此,作为生物化学课程的一名新进教师,想要胜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必须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这不仅要求做好课件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各方面内容的准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地方医学院校新进教师如何做好生物化学课程的准备工作。
一、树立强烈的教师责任感
医学院校新进教师多数都肩负有较重的科研任务,并且面临着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经历缺乏;尤其是担任医学主干课程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新老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教师责任感,极高的教学积极性和高度的自信心,这是对学生负责任,也是胜任生物化学教学工作的关键。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其理论和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与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都有密切的相关性,它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新进教师自身认识到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将“上好一门课”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将成为课程教学前备课的动力,也是备好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前提。
二、了解教学对象的专业和课时数
在备课前需要充分的了解教学对象,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准备不同的教学案例及教学重点与难点。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就有临床本科,临床七年制,儿科本科,儿科七年制,康复本科,医学影像技术本科,基础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护理本科,护理专科,麻醉本科,针灸推拿本科,生物信息本科以及成人专科、成人本科等各个专业。这些不同授课对象的基础知识以及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都是有所差异的,并且不同的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时数也有所不同,分别有45学时,72学时和96学时。因此,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总的来说,生物化学课程的前三篇章的内容作为基本授课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基因信息传递,其他的生物化学L饽谌萑缪液生物化学、细胞信号转导、肝脏生物化学等章节可以根据专业和课时数进行合理安排[1]。
另一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准备不同的实例。比如面对临床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列举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的例子。譬如在讲到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时,可以举例镰刀形贫血病是由于人血红蛋白β亚基的第6位酸性氨基酸谷氨酸突变为中性氨基酸缬氨酸,导致原本水溶性的血红蛋白聚集成丝,相互黏着,使红细胞变形成为镰刀状而极易破碎,产生贫血。大量列举知识点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例,强化生物化学课程与专业学习的关联度,将大大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充分利用教学团队资源
新进教师进入地方医学院校,教研室成为课程理论教学的基本单元。在教研室对新进教师开展的培训过程中,积极汲取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授课经验;通过教学团队开展的教学论坛、随堂听课、教案撰写、集体备课、教学互评等环节,丰富个人教学知识背景、提高个人教学技巧、养成自身教学方式和突出个人教学特色。充分利用教学团队的教育教学资源,对新进教师教学个性的养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搜集教学资源并深入掌握教学内容
新进教师仅凭科研阶段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来开展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生物化学知识有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的掌握与理解。因此,在课程教学前搜集相关教学资源、梳理理论知识体系、整理课堂教学思路成为备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另外,将合理的教学技巧应用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将有助于提交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性。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难点与重点的详细划分,也成为备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新进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学习与整合时,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理解,将知识点与自身知识背景结合,通过列举实例加以引导,力争做到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突出、抽象概念形象化,这对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注重教学重点内容的知识点拓展与相关教学内容的回顾,将成为巩固旧知识点、强化新知识点的有效手段。例如,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叙述生化、动态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三部分,叙述生化主要是介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与医学密切相关酶的化学组成和催化作用;动态生化主要介绍糖、脂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重点是分解代谢;分子生物学则是以中心法则展开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内容[2]。
五、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
目前,多媒体教学成为高校教师授课的重要方式。其中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表现的主要方式。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成为现今高校教师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简洁清晰、思路明确、知识点准确、重难点突出成为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例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教学环节更为轻松,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例如,糖代谢途径和生物氧化过程等内容,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展示,将使得学习内容更加直观与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微n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主要是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已广泛的应用于高校教学工作中,且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因此,新教师积极掌握制作微课的技术,探索微课教学的模式,并将其应用至生物化学的重难点的教学过程中,对丰富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知识点具有较好的效果。
总的而言,生物化学虽然知识点繁多抽象、知识体系复杂,但是只要新进教师充分开展课程教学前的备课环节,树立高度的教师的责任感,充分利用教学团队资源,全面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技巧与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方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卜友泉,汪长东,易发平,宋方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J].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
[3]雷云龙,张莹,张春冬,朱慧芳,李轶,卜友泉.微课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3).
Experiences of Biochemistry Lecture Preparation of New Teachers in Local Medical University
CHEN Quan-mei1,2,LIU Xian-jun1,2,BU You-quan1,2
(1.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Chongqing 400016,China;
2.Molecular Medicine and Cancer Research Center,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
[关键词]园艺教学 课程实习 实践能力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30-0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其教育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都将进行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教育质量问题更显重要。[1]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向纵深发展,园艺生产呈现新的发展趋势,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新水平,并向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推进。与此同时,这种大环境对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我校和我院长期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本文以园艺专业课程实习为例,分析和探讨园艺实践体系的改革。
一、加强实践教学是园艺等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园艺专业具有多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涉及果树学、蔬菜学、花卉学、景观园艺、设施园艺等专业基础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到田间现场观看,现场操作,参与生产管理工作,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我院一直把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根据园艺的专业特性,多年来一直在探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教育部16号文件为标准,以园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在课程的设置、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方法手段上实现三个对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人才素质规格对接;教学进程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教学方法手段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探索“教、学、做”一体化,逐步提出和完善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化技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强化通识教育成分,探索和实践专、通互补。[2]
二、教改的内容与做法
如何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是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注重教学改革,加强实践创新一直是我校我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立校内基础理论学习阶段――校外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挖掘学生兴趣和潜力。[3]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园艺人才。
通过集中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了扩展实践教学,强化教学实践功能,园艺学院2008级园艺专业128名学生,于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4月17日~4月30日集中外出课程实习,此次实习涉及《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学》三门主干课程。4月17日~4月22日由教师指导,让学生收集与实习相关的资料及作业,做实习前的准备工作。4月23日~4月30日由6名任课教师带队,长途外出8天,参观实习点23个。此次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实践操作、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并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及现代农业需要的高素质农业研究、技术与管理人才。
实习的具体安排:老师根据园艺学科的特点,针对果树学、蔬菜学、花卉学、景观园艺、设施园艺的不同特点,选择了福建省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科研场所,让学生感受学科的魅力。
果树学实习:让学生参观三明三元回遥早熟油桃栽培基地和列东设施避雨葡萄基地、永春猛虎柑桔场和吾峰柑橘无病苗圃、南靖天宝香蕉园和万桂果蔬保鲜库等。见习果树无病毒苗木的繁育到贮运保鲜的整个生产过程。
蔬菜学实习:永春白皮黄瓜生产基地、泉港利农公司的蔬菜基地、莆田的胡萝卜生产企业、福清的嘉叶公司和三华公司等去实习。学习蔬菜栽培设施的建设及设施内大棚蔬菜的栽培技术。参观蔬菜生产企业,参与蔬菜的采收,了解蔬菜生产栽培、市场价格、销售流通等的情况。
花卉与景观园艺实习:要求学生学习花卉种类识别、栽培技术和销售策略,了解景观园艺及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的建设。让学生参观漳州南靖国兰场、百花村花卉市场、马口花博园、台湾钜宝花卉公司、厦门万石植物园和园博苑等。学生们学习了观赏植物种类识别、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立体化种植等,了解了花卉产业的经营、销售和物流情况知识、景观园艺及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的相关知识。
三、教改的成效与创新
(一)增加见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老师根据园艺学科的特点,针对果树学、蔬菜学、花卉学、景观园艺、设施园艺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学科魅力。通过见习园艺无病毒苗木的繁育到贮运保鲜的整个生产过程,学习园艺产业的经营、销售和物流情况、景观园艺及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的相关知识,增加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整合了教学实践的时间,避免资源浪费,将三门主干课程共3周的教学实习整合成8天集中外出。
(二)增添了动手操作的环节,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在企业、田头的现场教学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如在胡萝卜生产基地帮助企业收获萝卜;在嘉叶公司参与蔬菜产品的分级包装,在百花村花卉市场进行实地调查等。学生真正参与生产销售第一线,不仅巩固了课堂上的知识,也增加了许多实践经验,对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给学生的实习生活带来了不少动手乐趣,加深了对专业的热爱。
(三)加强了学生与园艺企业的联系,促进交流沟通
在每个实习点,我们都安排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企业主、技术人员交流。学生的提问涉及广泛,包括生产栽培、企业管理、人员配置、政府资助、就业信息等,还对课堂知识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目前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和企业主们进行了咨询讨论。从开始的青涩腼腆,到积极踊跃,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对外交流的能力,而且学习了课本以外的许多实践知识,了解了福建园艺产业的最新情况和企业需求,真正认识到了企业家们的辛苦和对本专业美好前途的憧憬。同时,对学生毕业实习点和项目的选择以及就业,都有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外出实习拉近师生距离,为师生交流提供新平台
在集中外出的8天时间里,师生们同吃同住,直接进行专业教学和咨询活动,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学生反映很好。几天的相处让学生跟老师更亲近了,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得到提高,在为人处事、生活自理、办事能力等社会生活方面也受益匪浅。同时,教师也有机会能更多地接触、了解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直接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四、存在问题
(一)教学经费
此次教改虽然效果较好,但开支较大。由于专业人数较多,交通、食宿等占用了相当大的经费。原来在校内及市内实习每周的经费仅1~2千元,本次课程教学实习集中外出学院开支的经费61903元。经费远远超过了校内的实习费用。加强实践教学,解决经费问题,是今后考虑的一个重点。
(二)校外实习安全问题
实践教学工作繁重、压力大、困难多。大规模学生长期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如:长距离的交通安全、在外饮食卫生安全、住宿安全、学生统一管理安全、行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等方面。因此,老师专门进行了学生实习前的安全辅导、实习教育,并且购买了意外险,师生们同吃同住,要求晚上11点以前学生回住宿地点,并且老师到住宿点名查铺,把实习的安全隐患消除到最低。实习点、交通和住宿的联系,学生集体外出的管理,行程中各种突发事件的防范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 参 考 文 献 ]
[1] 楼林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2):111-114.
关键词高职院校;花卉栽培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21-02
花卉栽培学是园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花卉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各类花卉的应用,也要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求索创新能力等得到培养和锻炼,才能保证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园艺、园林专业高级人才。目前,高职院校花卉栽培学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学习热情。
1花卉栽培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不够精深,与生产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花卉行业是个新兴的行业,不断有新的花卉种类、新的生产技术(如容器育苗等)、新的栽培繁殖方式(避雨栽培、全光照喷雾繁殖等)、新的应用方式(如水体美化、室内香化等)等出现[1],然而花卉栽培学课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对这些新生事物体现不够。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部分重复,且理论教学内容过于大而全,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述内容过多,使学生无所适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园艺类或园林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系统明了,不够精深。
1.2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更新
在花卉栽培学课堂讲授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相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可在相同的时间内明显增加信息量,还可展示传统教学手段中难以表达的内容,提高课堂讲授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2-3],这本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优势,然而近50%的学生认为在多媒体教学中,感觉比较被动,理解时间较少,多数学生反应不过来[4]。
1.3对实践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一是不少高职院校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场地有限,设施陈旧落后,实训基地管理方式有待改进。二是生产经验丰富、实践技能水平较高的教师严重缺乏。三是训练时间太少,很少考核测试,练好练坏都通过,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即使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大田实践也会出现束手无策的状况。花卉专业学生认识的花卉种类不多,花卉生产过程中整地、施肥、播种、移栽、水肥管理、整枝、修剪以及诊断、治病等技术掌握程度不够。
1.4传统实训模式存在弊端
大多花卉栽培学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同一个教师,实验课内容大多是验证式的。通常是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方法,并演示,学生操作,束缚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且实验内容是各个栽培环节的分割,大多缺乏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学生无法完成整个生产流程,知识不够系统。
2花卉栽培学教学改革措施
2.1合理安排教材,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尽量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也可根据其学生的实际情况,广泛查阅相关的专业期刊、学术文献和新闻报道,参考相关花卉学书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他高校的相关精品课程,自行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花卉栽培学讲义,准备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套的电子教案。
通过教研组讨论和集体备课的方式修订教学大纲,既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又保证知识点的相互衔接,例如花卉栽培设施在设施园艺课程中是主要内容之一,在花卉栽培学中这部分内容可以剔除。
在教学内容上教研组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的形式。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即花卉识别模块、花卉繁殖模块、花卉栽培模块和花卉应用模块。每个模块设定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应完成的具体任务。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花卉产业的现状,及时补充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和进展,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例如,在花卉栽培模块,增加现在实用的容器栽培技术的介绍,在花卉的繁殖模块,增加全光照自动弥雾扦插繁殖技术等。
教学中理论知识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及当地气候特点,选择当地花卉生产的主流品种进行精讲,学习其栽培繁殖方法及应用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用技能体系,可避免造成学生什么都会点,又什么都不够系统明了的局面。
2.2改革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质量
2.2.1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调节教学节奏,理清授课思路。同时注重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适当插入花卉栽培视频,但时间不宜超过20 min。
2.2.2学生自讲与讨论课形式相结合。授课形式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自讲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每人讲3~5 min。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记忆,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培养学生的口才,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可根据学习进度,开设1~2次讨论课,增加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2.2.3把部分课程设在园艺教学实验地,进行实地讲授。如:花卉识别及修剪、嫁接等课堂的内容安排在园艺教学实验地讲授,教师讲授起来轻松,学生也容易听懂,且不易忘记。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建立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设施,以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需要。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学生校外实习观摩的机会,以提高花卉栽培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训内容上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具体项目,相应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实验项目,如增加“穴盘育苗技术”、“花卉促成和抑制栽培”、“花坛、花境设计与布置”、“花卉应用调查”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习项目,将课堂实训内容延伸到基地项目教学中,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花卉基地开展栽培实验或直接参与花卉基地的日常生产管理。
4注重考核方法改革
很多高职院校花卉栽培学课程考试多采用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实验操作、课堂表现)占30%或40%,期末闭卷考试占60%或70%的考核方式。为充分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研组将期末闭卷考试改为过程性考核。根据花卉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模块和任务,设计独立的实践考核环节,新的过程性考核制度由4个部分组成:花卉种类识别占20%;集体和个人实践操作技能项目(繁殖和栽培)占50%;花卉应用和创新能力占15%,实验报告和实结报告占15%。从这4个方面对学生的实验实习进行综合评分,严格把关,改变以往学生上课听听,最后背背,就能全部过关的状况,大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
5参考文献
[1] 王彩云,包满珠,胡惠蓉,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83-85.
[2] 郭先锋,杜明芸,赵兰勇,等.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70-72.
[3] 王茹华,王彦宏,吴瑕,等.“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0):129-130.
关键词: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30-3
0 引言
《花卉学》是农林院校园艺、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相近专业如林学、植保、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选修课。它以草本花卉和部分可盆栽的木本花卉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花卉的分类、繁殖、栽培及应用等,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花卉学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主要目标[1]。但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差,从事本行业工作时上手慢,适应期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应与时俱进,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改革势在必行。
1 花卉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花卉学实践教学现状
由于高校普遍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故很多专业开设课程门数较多,导致专业课程虽然重要,但学时数严重不足。我校园艺专业花卉学课程即是如此,其课时为40,其中实践教学仅10课时,另外有一周(5天)实习,于春季一个学期内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花卉识别及花卉的繁殖与栽培管理等。花卉识别主要是对花卉种类的认知活动,教学时主要是结合理论课程分散式进行,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在学校的花卉基地现场授课学习。但由于学生较多,普遍出现一个任课老师带领几十个学生同时进行的现象,人多嘈杂,整个授课过程只有紧跟老师周围的部分同学才能听清老师的讲解,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1]。花卉繁殖实验要求学生动手参与,但由于基地硬件设施或植物材料有限,有的实验如嫁接繁殖和压条繁殖,只能由教师操作演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课程考核中没有单独的实践考核环节,实验课无作业,来不来无所谓,实习完成后只需交一纸报告,很多学生就在网上下载,经过拼拼凑凑,或直接抄袭同学的,容易蒙混过关。
1.2 花卉学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多年的花卉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2.1 学时数不足,实验开设少 且因为是在春季一个学期内完成,导致学生只能亲身接触到春夏季开花使用的花卉,而对于秋冬季观赏应用的种类,老师只能在教室以图片展示,过目即忘,通常印象不深,影响了教学效果。
1.2.2 有些实验内容陈旧,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而更新 实践教学的内容多为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兴趣、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所掌握的实践知识、实践技能显得零碎,创新性思维训练欠缺[3],这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1.2.3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实习几乎都在校内基地进行,场地过于单一 学生既观察不到众多花卉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也接触不到花卉生产中一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不利于学生对花卉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领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1.2.4 实践考核欠缺,形式简单,不够严格 学生易蒙混过关,无法真正检测实践效果、科学衡量实践教学的质量。
2 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学时数
在教学计划中将花卉学课程调整为在一学年内完成,每学期学时数为27,其中实践教学为9,另加3天实习。这样花卉学课程总学时数变成54,实践教学为18,共6天实习。总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均得到了增加,而且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也由原来的1/4 提高到了现在的1/3,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此外,将课程拆分成春秋2个学期开设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其一可使学生亲眼目睹各季花卉的观赏效应,亲身感受其应用效果,能对各个不同时期应用的花卉种类都有感性和理性认识;其二又使学生接触和实践了花卉的周年管理环节。经过这样安排,我们传授给学生的花卉学知识是比较完整和全面的。
2.2 革新实验实习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等实验项目
根据新的教学计划,结合花卉产业的发展动态和花卉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本课题组重新修订了花卉学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实验实习指导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实验内容上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相应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项目,增设了如“花卉组培快繁技术”、“插花艺术操作”、“鲜切花保鲜液配制”、“水仙雕刻艺术”等设计性实验,和“穴盘育苗技术”、“花卉促成和抑制栽培”、“花坛、花境设计与布置”、“花卉应用调查”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实习项目。这些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4]。
2.3 丰富实验教学形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形式一般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完成一定的教与学的任务,由于在时间和场所上受到限制,所以无疑带有很大的约束性,导致某些实验尤其是综合性实验无法开展。为此,我们尝试将花卉学的部分实验,如重点、难点较多且周期较长的“花卉栽培技术”、“盆花养护技术”等设置为开放性实验,即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花卉基地开展栽培实验或直接参与花卉基地的日常生产管理;允许学生在完成必做的实验任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做其他实验;允许学生可以每人选择一盆自己喜欢的盆花带回宿舍进行养护,待课程结束后再交还。开放式实验的设置使得实践教学时间和场所得到延伸,变得机动灵活,既能弥补学时数不足的缺陷,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课堂。
此外,为了让学生掌握花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提高科研能力,了解学科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技术,我们鼓励学生在实践课堂中开展一些小科研。教师可以直接吸收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也可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等,提出论文选题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拟好开题报告,查找文献资料,然后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5]。如在花卉花期调控方面;鲜切花保鲜方面;花卉的扦插、嫁接、组培等繁殖方面;苗木移栽、无土栽培等栽培技术方面,园艺专业的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也利于教师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产生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2.4 充分利用现有基地,积极拓展校外基地
目前,学校已建成一个较完善的花卉学教学实习基地,拥有组培和生理生化实验楼、智能化温室、塑料大棚、荫棚、盆栽花卉区和露地花卉区等各类设施,常年花卉种类和品种400余种,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校内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常见花卉的识别、分类,花卉的播种育苗技术,小苗移栽、上盆技术,盆花换盆技术,扦插、分生、嫁接等繁殖技术,花卉各项管理措施等。通过现场教学,老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实践操作,因为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印象深刻。利用校内实习基地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由于花卉种类繁多,品种更新快,花卉生产和管理技术日益先进,学生仅在校内一个基地内所看、所学、所得的知识和技能非常有限,比如认识了很多花卉种类却看不到其实际应用效果,终究印象不深;掌握了简单的花卉繁殖和栽培管理技术却没接触过真正的花卉生产和经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为使学生走出校园,开阔视野,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大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城区花卉布置应用的调查、南昌市花卉市场调查、市民养花技术咨询等,另一方面,开辟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也是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几年园艺系和相关的科研院所、管理机构、园林花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咨询、学生实习、就业合作关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已达10多个,如春菊园艺场、南昌市四季青园林花卉有限公司、江西成林花卉有限公司、江西金乔园林有限公司等,花卉学的实践教学场所从校内走向校外,为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提供了生产实践训练的大课堂[4]。
2.5 设立独立考试环节,加强实践技能考核
实践环节的考核是检验和推进实践水平的主要手段[3]。以往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缺少单独的考核环节,实验课后无作业,实习结束后只要上交一份实习报告,教师再据此简单地进行评分。在这样的考核模式下,学好学坏一个样,学生毫无压力,轻易就可蒙混过关,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改革,充分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设立了独立的实践考核环节,探索建立了一套全面、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实践考核制度,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新的实践考核制度由5部分组成:花卉种类识别20%;实践操作技能40%;实验实习的态度和表现10%;科研和创新能力10%;实验报告和实结报告20%。从这5个方面对学生的实验实习进行综合评分,严格把关,改变了以往学生实习前无需准备,实习课就能全部过关的状况[3],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3 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展望
3.1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占多数,学生被动地按照老师的思路、方法、步骤去做,懒于思考,懒于动手,渐渐地对实验失去了兴趣。实践教学改革后,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性和创造性思维和意识;开放实验中,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选择实验项目,自主安排时间,随时在基地进行实验。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
3.2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就业能力。新的实践技能考核制度促使学生必须亲自参与每一个实践环节,通过参与各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在实践中自觉应用理论知识指导生产、管理,不仅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开展小科研、小实验等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与学习,跳出书本的束缚,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4]。从近几年毕业生求职和毕业后反馈的信息看,园艺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强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上岗后角色转换快,能很快独挡一面,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不少同学有很强的创业精神,自己开花店或花圃,成立花卉公司、园林公司等[6]。
3.3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学生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时,或开展自己设计的一些小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花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而且受教师的影响还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某些综合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项实验设计及操作,因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成功与否。例如,在花卉组培快繁综合设计实践中,第一环节培养基配制必须完成,第二环节才能利用第一环节的成果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而第三环节的生根培养则必须利用第一环节的培养基和第二环节的试管苗。这样环环紧扣,使学生增强了责任感,改变了以往对实验的盲目性及应付态度[3]。
3.4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实践教学改革使得花卉学教学中加重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改变了以往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花卉实践和科研,或与学生一起参加生产实践,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还能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利于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技术,从而使教学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
实践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4]。实践证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7]。当然花卉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实践教学途径和渠道,为花卉行业输送一批又一批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祖国的园林绿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婷,胡亮,彭志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112-114.
[2] 李魁军.论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 2009,(12):270-271.
[3] 孟艳琼,束庆龙,等.“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8,(1):73-75.
[4] 宁云芬,黄有总.《花卉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132-133.
[5] 张秀华.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4):47-48.
[6] 王彩云,包满珠,胡惠蓉,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4):83-85.
[7] 谷颐.高校《花卉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4):104-106.
园艺植物栽培学 实验教学 改革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园艺植物栽培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由于教学条件和园艺植物季节性生产的局限。常常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为此,在教学中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结合学校条件和生产实际,合理进行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实验、技术推广相结合,多方位培养学生从事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以符合社会发展对农业高科技人才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2008年开始,我们结合本地区园艺植物栽培的生产实际,对教材进行多次调整,选用了近年来出版的最新教材,将原来的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的有关知识都综合到了《园艺植物栽培学》中,同时增设了《设施园艺学》《组织培养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采取先基础、后应用,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方法,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将《园艺植物栽培学》分一学年讲授,二年级第春季学期(秋冬季)讲授总论部分,同时结合实际主要完成园艺植物种类和品种的识别、果树的冬季修剪、保护地设施类型调查、环境指标测量、棚膜和草苫装卸等实践活动,并结合温室蔬菜、花卉的生产项目,开始初步参与设施蔬菜、花卉的栽培管理;三年级第秋季学期(春夏季)开始讲授各论部分,同时结合生产实际进一步认识、了解园艺植物的种类和栽培习性。
园艺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安排实验时,要考虑园艺植物的播种和育苗、嫁接、定植和整枝等栽培管理的顺序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使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田间的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却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如果用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代替验证性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传统的单项、独立实验相比,综合性实验涉及知识面广,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验技术方面涉及到多种实验技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中增加综合性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设计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实验思路,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这既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专业思维。因此,增加设计性实验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田间调查法。直观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种子形态、植株形态、花果的结构、不同生育期生长状况等,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到田间观察、调查记录,并结合查找资料,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第二,实践操作法。对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如果树的修剪、嫁接、扦插及蔬菜的打权、摘心、人工授粉等,在课堂上讲授基本原理注意事项后,可利用实习实训课完成。教师进行指导示范后,学生反复练习,最后统一考核,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操作技能为止。
第三,探讨互动法。针对一些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如园艺设施的结构、温室生产中CO2施肥等),采取提前实地观察,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围绕着问题进行现场或课堂教学,以掌握理论依据、学习或改进相应生产措施为目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多媒体教学法。在课程内容合理整合的前提下,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和实地录像为基础,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景、乐、图、文并茂,人文、基础、专业知识并存,学生在观赏中知识得到了积累。
第五,项目教学法。以生产项目(或教学、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教师、学生和生产项目紧密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教师、学生参与生产的全过程,达到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共同提高,基地形象良好,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六,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通过调查可以获得以前没有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获取新的信息,提高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劳动作业法。劳动作业是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基础,是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结合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专业教育打下基础。
三、实践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实际操作技能是各专业基础课的技能要求在专业课中的综合反应。任何一门专业基础课(如土肥、植物等)技能的培养及能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都会影响到专业技能,对于不同的园艺植物要掌握栽培管理技术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在一个相对短的教学时间内要把各种园艺植物栽培管理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也就有一定局限性[4]。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园艺植物栽培的专业技能的实践活动惯穿于二年学习的始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从2008年开始系上提出了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计划,其目的是强化《普通化学》《植物学》《土壤肥料学》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活动。我们还设想在具备一定的条件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定人定株(区)栽培和管理园艺植物,定人定区栽种试验、丰产、繁殖园,使学生在劳动中自觉观察比较自已的劳动成果,培养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栽培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善于进行知识积累,2年的管理要求有详细的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将果树、蔬菜、花卉的教学实习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完成,由于植物种类不同,年龄不同,这样在任何一个学期里是不可能对它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栽培管理措施等完全了解和掌握。为此,我们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将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用一学年的时间完成,从时间上保证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使每个教学环节都不脱离于生长实际,促进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正荣,陈吕意,徐跃进.应用“现代农业”理念改造和提升园艺专业[J].高等农业教育,2003,(5):34-37.
[2]陈杰忠.果树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S):84-86
关键词 现代园艺专业;教学改革;必要性;建议;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26-02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园艺产业已经作为一种能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融入整个社会,近10年来,园艺产业的投资渠道、产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园艺产业需要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支撑和发展,但我国传统园艺专业教学管理方法和模式对现代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却远远滞后于新时期生产发展的需要。如何在21世纪迅速转变观念,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灵魂,在有限的课时内引领学生熟悉、掌握现代园艺专业的精髓,以满足当前农业产业的需求,成为21世纪园艺专业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现代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改革深化,园艺学科专业调整势在必行
21世纪我国农业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设置过“细”,人才培养过“精”,必然阻碍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设置适合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园艺(现代园艺)专业、优化学科结构、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园艺专业本科教育应符合农业改革的需要。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建设相对发达,市场经济意识较强,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园艺产业的发展更为迅猛,在农业中起到了支柱的作用。确保广东省园艺产业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强劲优势,是社会所需。21世纪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调整必须与其农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培养目标应强调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园艺人才,而不同于传统计划中强调培养高级园艺专业人才或从事园艺各项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
1.2 为广东高等教育服务需要
近年来,广东省的农业产业经济要上新台阶,人才需求量显得十分突出。广东省高校近5年的招生人数迅速上升,为全省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对园艺专业现行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与挑战。现有的园艺专业是在全国专业调整后由果树、蔬菜、花卉3个专业合并而成的。近几年的园艺专业本科生扩招,如果继续按照“培养农业高级人才”、“农业科学家”及实施的“精英”教育的办学宗旨,已经出现招生力不从心的情况,不但招生难,而且学生就业也难。因此,园艺专业的调整,学科结构的优化,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已成为改革的必然。
1.3 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近10年来,全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园艺产业的耕作面积不断提高。园艺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园艺专门人才,但用人单位的体制和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了如下的变化。一是用人单位所有制的改变。由于体制改革,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农业事业单位、国营农场和国有企业的运转机制和人员编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招聘本科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开始由过去以农业局和国有企业为主转变为外资或国内股份制或民营企业为主[1]。二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标准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注重学习成绩为主改变为以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敬业精神为主。用人单位希望园艺的毕业生是多面手,既懂生产技术,能生产优质、高产的园艺产品,又懂果园、菜场或园艺场甚至庭院的规划设计,还善于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仅凭考试高分而实践能力差的学生是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
1.4 园艺产业及其学科的发展趋势
今后全省园艺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野生资源和新品种的开发利用;②设施园艺;③有机园艺;④集约经营;⑤市场园艺及运贮园艺;⑥旱作及节水园艺;⑦园艺美学的广泛应用。
园艺产业的发展必然刺激园艺学科的发展,国内外的园艺学科目前发展的趋势有如下特点:①现代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等对园艺学科教学、科研与生产的渗透与影响,使园艺学科的科研水平、园艺产业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②园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互为促进;③教学、科研与园艺产业的生产实际结合紧密。
1.5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和教学资源不配套性
从表面上看,3个旧专业(果树、蔬菜、花卉)合为一个专业,学习内容多、专业面广,但事实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因原有的专业体系未完全打破、各行其是、同类课程未打通,原有的栽培课、育种课、生理课等内容前后重复、分散;专业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偏低;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尤其是处于国家前沿科学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亟需加强;考试考核方法不适应现代园艺教学要求,缺乏灵活性;专业课学时不足,学生的基本功夫不扎实[2]。公共基础课内容常年不变,明显滞后于时代的步伐。作为一门实用型技术专业,实践才能提高,而目前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的影响,使原本就稀缺的实习实验基础更加捉襟见肘,实验室建设及装备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由此给实践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严重影响教师上课和学生应用学习的积极性。
1.6 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性
受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以培养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深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现实中园艺本科专业毕业的人才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综而不专、专而不精、眼高手低的“人才”。学生就业率低,应聘时感到迷茫,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中无所适从[3]。
2 现代园艺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建议
2.1 合理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21世纪园艺专业培养目标应强调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园艺人才,而不同于传统计划中强调培养高级园艺专业人才或从事园艺各项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中,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同于传统计划中过分强调专业素质。在学生培养规格中,除了强调扎实的数理化基本理论及生物学、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外,还可以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特别强调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的能力,以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
课程体系应设置合理、优化。根据21世纪园艺产业的发展趋向,保证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核心课中增加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设施栽培学》;在专业选修课中可增加《园艺植物有机栽培》《芳香植物学》《观光园艺规划与管理》《园艺植物产期调节》等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情况,可将《线性代数》《概率论》从公共基础课中脱离;也可将《气象学》《测量学》从专业核心课中脱离,可转为专业选修课;为减轻学生负担,可将《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 3门同类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栽培学》;关于专业选修课,可将《果树栽培生理》和《蔬菜栽培生理》整合为《园艺植物栽培生理》,还可将《花卉设计》和《盆景艺术》整合为《花卉设计与应用》,可将《果树贮藏加工学》改为《园艺产品贮运学》。这样可以大大改变原课程陈旧、分割过细、自成体系、讲授内容重复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学习能突出重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独立思考。为符合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可以开设专业选修课《园艺学专题》并全英文授课课程,开设《农业机械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其有兴趣的专业方向发展,充分体现园艺本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2.2 拓宽生物技术在园艺专业领域的应用
所谓的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物学理论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脱毒与快繁技术广泛用于园艺作物种(苗)的生产,花药培养以及小孢子培养是获得单倍体以及纯合二倍体材料的最佳途径,胚抢救技术克服了果树早熟品种选育的技术难题,细胞融合技术创造出200多例柑橘体细胞杂种,分子标记广泛应用于育种和资源研究,组织和细胞培养是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平台,基因工程技术是未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核心,生物技术对园艺科学发展的贡献将以指数速度增长。因此,可加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专业基础课,并增加其教学和实践学时数。
2.3 扩大信息技术在园艺专业的应用成果和范围
21世纪为信息时代,在园艺专业应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将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理解更加深化,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理论基础,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不再简单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和信息上,使教学可以更加全面、详实地进行,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理论来源、应用基础、发展规律和延伸趋势,同时可以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专业技术和现有成果和成功经验,实现了知识共享,积极引进国处有效教学的先进经验。通过信息技术可增加专业教学的趣味性、可观赏性、师生互动性,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也更容易表述清楚课程内容,教学也更容易组织,可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更容易记忆,课堂氛围也更加积极,可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2.4 增强实践教学的效用
通过实践教学,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知识传授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培养专业的高效人才。可建设多层次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园艺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并重”的实际,倡导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将前沿科技成果引入课堂。名师和企业家走入课堂,建立教学、实践和科研并重的专业课教学模式。通过设施园艺和高科技生物技术培养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改变对传统农科专业“待遇低、就业难、社会地位低”的认识和观念,创新教学思维,激发学生对园艺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到兄弟院校或知名种植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园艺管理和实践的细节与流程,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加强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打好基础。
2.5 完善机制,培养全面专业的园艺人才
建立专业人才教育机制,根据园艺学科的特点,培养身心健康、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高,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科学基础理论和能从事园艺植物栽培、遗传育种、园艺产品贮运保鲜等应用技术的园艺专门科技人才及适应社会其他相关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5]。业务培养要求:园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很好地掌握生物学及园艺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的时间;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具备解决园艺生产实际问题、科学研究、开发、推广、经营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能力。
园艺专业改革与建设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园艺专(下转第31页)
(上接第27页)
业又与农业密不可分,这就注定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路上会充满坎坷。21世纪的到来在给园艺专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心,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专业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当地教学优势,不断提高学生素质,真正让园艺专业的学生能考进来,更能走出去。
3 参考文献
[1] 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等.应用“现代农业”理念改造和提升园艺专业[J].高等农业教育,2003(5):34-37.
[2] 罗锡文.专业改革与建设[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3] 包镕.国外课堂高校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0,9(9):90-92.
关键词:插花艺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J525.1-4
插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诗文、绘画艺术、园林盆景、植物学诸学科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不仅运用了美学、园艺、绘画、雕塑、文学、书法等人文艺术手段,作为一种技艺来服务家庭和社会;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插花艺术属于“生活美的范畴,是精神文化的一种。它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是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的有机融合”。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它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心智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属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在所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植物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再造型,不仅仅是装饰艺术课,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美育课[1]。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及较强的新事物接纳能力。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既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素质所必须,还对于继承和发展国传统插花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存在的问题
1.1基础教学薄弱,教学形式单一
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并设置为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学时数为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有较大困难;同时,理论课上所沿用的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模式一样,教学形式采用PPT教学,教师仍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按部就班地教学,不能清楚的、形象的表达作品的意境和创作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难学。
1.2课程教学经费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较多植物材料、丝带及插花器具等,作为公共选修课程,选课学生较多,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各院系无单独划拨实践教学经费,使得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经费难以筹款,导致了高校教学经费的不足,常常是以看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进行学习,严重制约了多样化教学的实施。由于教学资源和资金的不足,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理论无从指导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课程讲授结束后,即使偶尔有实践机会,真正能学以致用、熟练插作花艺作品的学生很少,学生不敢动手,操作更无法突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严重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课程教师多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师资薄弱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通常是园林、园艺室内设计等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专业水平较薄弱。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2.积极改革,努力探索插花艺术教学模式
2.1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2.1.1多媒体教学
插花是一门观赏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更是一门审美艺术。因此,制作插花多媒体课件需要采用大量的图片与视频。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涉及插花艺术基础、东方传统插花艺术、西方插花艺术、现代插花艺术、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比等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需要的图像可以通过软件创造、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摄以及从屏幕、动画、视频中捕捉图形图像等途径采集,并从中挑选制作多媒体所需要的最好的图像运用到多媒体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启发式教学
插花艺术必须讲究意境,要求将作品与命题融为一体,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初步达到寄情于花、融情于花、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让学生学习用花来传情达意,插花时注重个性的表露与作品的内涵,所以从开始进入插花教学时,就有意识的给学生解释优秀作品的内涵,并让学生对作品命名,通过学生的命名和作者的题名作比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表达作品的意境[2]。除此之外,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固定命题与自由命题插花设计环节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插花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进行相关的艺术构思;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实际动手之前安排临摹课程,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临摹手绘插花作品,临摹课程中,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对所学的花卉、花器知识,构图方式及色彩知识等进行大胆的“运用”。安排临摹课程不仅降低了学生在实践插花过程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情形,从而也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逐渐培养创新思维,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插花创作中,为插花创作开始之前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做铺垫与“预热”。临摹课程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启发了学生的构思能力(图1)。
图1《我的家乡》为题的学生插花艺术临摹作品
3.1.1充分发挥学院内部优势,加强实践教学
园艺学院不仅拥有雄厚的园林与花卉方面的师资队伍,还具有丰富的花卉资源。园艺系设有花卉生产园和实验基地,具有良的实训条件,一方面可以为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提供部分耗材,另一方面还能有序推进产学研,还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花卉栽培管理和切花处理保存等拓展综合能力。
在插花艺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训内容,将理论与实训由原来的2:0设置为1:1,并根据现代花卉行业的发展适时更新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如下实训项目:《花材的识别及处理》、《东方式基本花型插制》、《西方式基本花型插制》、《现代插花》、《花束包装》、《服饰花的设计制作》以及《自由式插花》等。为保证学生实训的质量,学生按2-3人每小组划分,每小组根据所领取的花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完成插花作品命题及制作。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加强辅导,不断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作品的鉴赏和点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3.1.2提高专业教师技能
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提高迫在眉睫,要通过挂职、进修等形式提高“双师”素质;通过各类插花技能培训学习及比赛了解现今流行趋势,学习新颖手法,锻炼操作技能,开阔专业眼界。另外,除了从内部培养专业教师外,聘请行业专家或校外该领域优秀技师为外聘教师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3.1.3重视实验教学的考核环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是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的课程,应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实行过程考核,将灵活复杂的实践操作过程融入到实践考核中。学生的插花作品是最终的反映指标,但是考核并不应仅仅看结果。一是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二是重视阶段性评价,每次实训课按每个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等级测评;三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进行临摹测试、中期测试、期末考试等各项实践内容的综合测试评价。插花艺术考核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考核成绩占20%、临摹实践10%、期中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作品制作以及服饰花设计及包装成绩占30%、期末试卷测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制作技巧、设计及构思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4.教学方式改革后取得的成果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插花艺术课程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较高,在学生对本课程及教师的评价中,每学年达到95分以上。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该课程每学年选修学生达380人次,成为我校选课率极高,学生最喜爱的公共选修课程。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插花教室,可同时容纳70余人进行插花练习与实践。除此之外,学院增加了教学经费,除了每学年购买鲜花供学生实践,还购买了高仿真花数批,各式插花花器近百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插花实践中经费不足,花材、花器配备不齐的困境。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该课程的延伸方向如:花材保鲜工艺、干燥花制作工艺、花材染色等方面获得了学校或省及科研项目支助,研究结果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
结束语
《插花艺术基础》课不仅是一门艺术课,亦是一门有关美学教育的美育课[3]。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美育课在全面推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不断的把审美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拓展思路,从多元角度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延伸到各个学科中,旁征博引,启迪诱导,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美感。
参考文献
[1]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4):184-185
[2]江志清.漫插花花艺作品的命名[J].中国园艺文摘,2009,9(97):27-30
[3]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产教融合 园艺专业 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79-02
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等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深化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其可以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改变“一头热、一头冷”的校企合作的现状。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通过建设各种类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做到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走出了一条“依托专业建基地、通过基地育人才、办强专业引产业”的路子。
一、园艺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类专业发展举步维艰,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的局面,是选择放弃还是加强教学改革,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道之路,一直是摆在农业类专业面前的课题。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为浙江省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同时为浙江省高职园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构建了以园艺为主导涵盖园林、花卉、观光农业的特色专业群,定位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创业型领班式人才――家庭农场主。同时,由于园艺专业生源的异质性及园艺产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该专业尝试了加强型、创业型、顶岗型等“一生一案”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尤为重要,通过基地教学生产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知晓现状――非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而是可以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从而激发学习主动性与增强从事现代农业的信心与决心。
二、园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内容、类型与运作机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水平、深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专业影响力。产教融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技能、满足企业需求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理论学习与实地顶岗“无缝对接”。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依托专业办产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了融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本着建一个实训基地须是生产性的、引入基地实训项目须是有前景高效益的,同时须是学生参与并有收益的思路,努力走一条“依托专业建基地、通过基地育人才、办强专业引产业”创新之路。
遵循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理念,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经历了从实验室到实训室、从实训室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阶段,真正实现学习内容项目化、学习过程工作化、学习情境企业化、学习成果商品化的“四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园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与举措
建设内容与项目:基地围绕第一产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开展,即产前重点建设组培中心、产中着重设施栽培技术、产后成立分析检测中心。
建设标准:建成多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如组培中心要成为研发中心,目前已成功进行蝴蝶兰、金线莲、铁皮石斛、蓝莓、马铃薯、野生覆盆子等种苗生产;栽培中心(温室大棚区)要成为技术辐射中心,蝴蝶兰、多肉植物、冰菜、植物快繁技术等示范带动;深加工中心要围绕保健植物进行萃取技术研究;检测中心要为农产品等提供较全面检测与服务。
(二)园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
1.校内独资型。建设了2个智能温室、3个三连栋大棚等高档植物生产中心。栽培有蝴蝶兰、红掌、凤梨、百合等高档花卉,蓝莓、佛手、草莓等观赏果树,巨型南瓜等无土栽培蔬菜。
2.校内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型。由学校资产公司投资农学院教师管理的台州市翼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运行,进行各类创业项目投资。与福建荆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800万元在校内建金线莲组织培养生产基地,可年产金线莲瓶苗160万瓶、鲜品5万公斤,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金线莲生产与销售基地;学校(公司)提供种苗与产品回收,学生毕业后进行种植与技术管理,形成“学校+公司+学生(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带动学生创业,拉动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
公司成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校专业课教师和福建虎伯寮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对他们进行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并在金线莲基地接种室、生产大棚等各个生产环节担任领班岗位。目前每天轮流安排园艺技术、商品花卉专业的学生参与组织培养课程企业顶岗,学院推行机动灵活的弹性学制和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生产需要灵活调整,实施分段式、多学期、全天制轮班教学,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进行相应的指导,辅助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
3.校内项目型。园艺技术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浙江省示范实训基地、台州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成组培中心、检测中心。同时与上海浩瀚园艺有限公司在校内合建蝴蝶兰、铁皮石斛等组培中心,为农业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业实践机会。
4.校内创业型。全国首家工商登记注册的在校大学生专业合作社台州市黄岩一冉花果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5月在学院成立,首批社员为32人,对创新合作社发展机制、探索合作社发展新路子、满足学生创业需要、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合作社在台州花鸟市场开设花卉苗木直销点,并开展对外植物租摆等业务,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在校内实训基地设立农业创业园,学生全程参与基地管理,着力培养新型创业型农民。基地集教学与学生创业于一体,如在基地智能温室内蝴蝶兰管理、营销与组花均为学生参与,《学生种植蝴蝶兰 争奇斗艳迎新春》受到浙江日报、台州日报、台州电视台等各级媒体跟踪报道。合作社目前盈利可观,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合作社创业平台锻炼,力争把在校大学生合作社建成合作社联合社,学生毕业后回家乡设立分社,最终形成“学校+联合社+合作分社+基地”模式,带动毕业学生在外(家乡)农业创业。目前张武成为多肉达人,台州电视台、台州日报、台州商报、黄岩电视台连续报道。
5.校外承包型。承包了台州火车站附近东岙村约10亩共300多株成年杨梅基地,承包期10年。作为校外果树教学实训、科研与推广基地,努力使之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示范点,社会服务的窗口,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6.校外紧密性。定期组织学生到台州市凤凰园专业合作社、台州市鹤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周期两周至一学年不等,建立厂中校。2010年开始,连续3年与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合作,每年组织学生到其科研基地开展为期2~3周不等的蔬菜杂交育种工作。
(三)园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改革创新促发展,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机制创新。一是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教学实训是一条线,生产服务又是一条线,属于双线运行要找到结合点。二是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协同机制。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基地生产绩效的考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三是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均衡机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也涉及资产有效管理,也关系到各方的核心利益,从而影响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园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与思考
第一,产教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学生对农业前景观念改变,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勤工俭学、就业大大增加,专业就业对口率大幅增加,连续两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60%以上。同时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技能,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将这些新内容融进教学中,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专业创业有成效。如园艺专业2012级A同学在校期间已经申请了2项微景观与懒人环保花架专利,B同学与A同学分别获得浙江省第四、五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规划类一等奖。2012届花卉专业毕业C同学成为多肉达人,其多肉种类、数量省内领先,月收入达3万元,省、市媒体给予连续报道;2006届园艺专业毕业生D成为浙江省创业典型,并当选为浙江省最年起的人大代表。
第三,示范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浙江省规模最大金线莲生产中心,蝴蝶兰、多肉、蓝莓等组培研发中心,铁皮石斛深加工研究所,农产品检测中心,冰菜等快繁中心的建立与运行;与黄岩中学、台州一中等合作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台州市及省内企业纷纷前来寻求合作与技术服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园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也有几点问题需要注意:其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类型多、管理复杂。生产性实训基地类型多、管理复杂,企业股份制类型则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创业型则学院免费提供水电、农肥等学生全程生产与管理,收益全部归学生;而独资与项目性管理及收益分配问题凸显,急需机制上创新。其二,要解决教学与生产“两张皮”现象。生产性基地建好后的产教结合更是头疼的问题,一些教师喜欢原来上课方式与方法,部分出现教学与生产“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所有核心课程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努力。其三,项目选择涉及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性基地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生产产品、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商品化后资金进一步投入到教学中,很好地实现了“以训养训”的目的,但是存在着有些项目出现亏损严重或产品卖不出现象,因此在项目选择上要有超前预见性,对教师、团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态势良好。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学时、学制与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但如何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夏源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3]王贞,陆春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lj2013202)
关键词:园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96-03
在经济新常态下,围绕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海南吹响了农业绿色崛起的号角,将发挥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和21世纪海南丝绸之路战略节点的区位优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热带特色为主动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化建设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花卉、果蔬、草坪等园艺产业已成为海南优势经济产业。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作为海南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基地,本着服务海南的旅游、热带、特区等特色,传承办学历史悠久的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新海南大学的精神,秉承“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校训,根据海南园艺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企事业单位对园艺人才的新需求,基于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对我院园艺专业师生进行相关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找出了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了相关改进,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园艺人才,为海南园艺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园艺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园艺专业(草坪科学与工程方向)依托原“两院”的传统和精神,设立于201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备果、蔬、花、牧、林、草等植物栽培管理、园林绿化施工养护、花卉营销与审美鉴赏等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在农林部门、农业开发区、风景区、高尔夫球场、运动场等部门从事园林植物栽培管理、绿化施工与养护、休闲农业、花艺环境设计、草坪生产与贸易、人工草地栽培、草坪建植与管理、高尔夫球场规划设计管理和现代农业、农场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大园艺综合性新型农业专才。开设课程涉及草业科学、果树学、花卉学、蔬菜学、土壤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工程建造、国际园艺研究进展(专业英语)等。
2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2.1 课程种类过多,涉及范围过广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提出现在所学的课程科目过多,涉及范围太广,分配到每门科目的教学课时数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本门课程进行全方面讲解,只能找重点进行教授,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此课程经行全面了解,只能掌握重点甚至是略懂皮毛,造成了学生各种课程都有涉猎,但又都只通不精的普遍现象。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迷茫感,使其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详细的知识系统,只能够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并且没有一个核心领域可以做到学的精、记的牢,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发展[1]。
2.2 实践教学过程的相对缺乏 《植物学》《果树学》《观赏树木学》《蔬菜学》《种子种苗学》等课程实践课时数相对较短。目前所设课时数只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大体了解,例如树木学实践环节,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短暂的实践课学习,只能泛泛了解树木的名称,但对于其他相关方面的了解较少。并且认识树木过程也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告诉学生一种植物的名称,学生记一种,无法做到学生对不认识的树木进行自行查阅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打压了W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有限,并且部分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实践过程不能根据当地教学条件及地域、季节的变化做出相应灵活的调整。同时,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完善进程亟待加快,以便促进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推动教学进程,利于学生的不断学习及发展。
2.3 课程内容的重复 目前一些设定课程的内容出现部分知识点重复现象,如《草坪保护学》《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课程对于草坪内容的讲解出现部分重叠,导致学生一个知识点可能要重复学习多次,浪费时间、经历及师资。
2.4 课程安排的开课学期不合理 学生反映某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的不合理,尤其是大四学年的一些专业课程建议安排在大三学年进行学习。鉴于大三学年课程安排较为稀疏,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一年里会产生迷茫感,虽然有较多的自我学习发展空间,但普遍出现学生无法较好把握,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从而虚度光阴的不良现象。而大四一年要开展毕业论文,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若还要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则二者较难兼顾,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设计中[2]。此外,由于本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为获得较为精确的实验数据,可靠的实验结论,提高论文的质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筹备,所以不应再在其中增加其他课程的学习。
3 教学体系的改进思考
3.1 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总体上分为三大模块:(1)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2)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计算机基础;(3)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如课程设计。公共课虽然不一定与所学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它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性知识、开展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学校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中应相应增加语言类课程,例如应增加大学语文课程。学生通过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其理解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今后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又可增加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既可作为高中与大学的一个衔接,又可为学生接下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依据不同专业所设置的为专业必修课打基础的课程,这一部分的开课时间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学科基础课的设置的目的是在公共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校在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中应相应减少高等数学的课时数,增加生物统计学的课时数。生物统计学是数学在农科方面的具体应用,与本专业息息相关,应用性更强,但目前所设置的课时数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了解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的需求,不能将其与专业相对接,使本门课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较为全面的、牢固的知识,以至于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境地。其次,由于现代园艺不断向信息化、技术化方向的发展,本专业需要大量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高科技型人才,因此这就体现了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3]。除了目前所设置的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这三门课之外,建议增加一门计算机在园艺专业上的应用的课程,使计算机与园艺专业有更好的对接,也使得课程的设置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现代园艺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
3.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部分,是整个教学课程设置的重心部分,其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此部分课程的不足在上文中有所提及,即部分课程内容冗余,出现不同程度的知识点重复。建议把《草坪保护学》《草坪排灌水学》合二为一,将《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合为一门课程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再进行知识点的细化,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同时可将知识点进行串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亦避免了时间、精力及师资的浪费。
3.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学生对园艺不同方向兴趣的课程,此课程建议设立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涉及的方面包罗万象,如关于园林设计、鲜切花栽培与管理、果蔬贮藏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利于今后的就业及创业。
3.5 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应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植物学课程实习应分三步进行: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参观,认识校园植物。校园拥有上千种植物,是一个很好的植物学习场所,掌握校园植物的名称及特点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其次,学生应去植物园进行学习参观,这是对知识点进行补充的过程。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霸王岭等地区的野外实习,既可进行知识点的复习概括,又可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做到温故知新。“三步走”的计划将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植物学知识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对接。《观赏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的开展可放置于大三学年。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园艺工作园的参观及考察[4]。学生在与基层人员的讨论交流中了解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人员的需求状况,同时了解如何更好地将所学所想付诸于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具体开展形式可采用“大组套小组”,分组分工的形式[6]。每个小组5~6人,专门负责实习内容的其中一项,进行组间的学习、讨论、整理及总结,最后进行大组之间的成果分享讨论。这样,既可以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集思广益,实现“1+1>2”的效果。
4 结语
以上对于教学体系改良的建议及意见是基于海南当地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现有教学体系现状进行调研及分析讨论得出,以期能对现有园艺专业课程有一个进一步的优化,为培养掌握牢固理论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应根据海南当地教学条件及现代园艺专业企业用人需求,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总体上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理论课的教授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小班教学,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而进行相应辅导,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夯实基础,从而实现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实践课的教授以组为单位,采用进入实践基地及农场进行实践学习的方法。授课方式为教师进行统一操作讲解,班级成员以组为单位,首先进行组内的探讨学习,然后进行各组间的讨论及评比,让学生在实践、交流及竞争中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把握,以期培养更加适应当代园艺产业技术领域岗位需求,能够掌握牢固理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创业精神及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创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丽霞,柴明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43-46.
[2]黄科,何,,等.湖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2(9):173-174.
[3]杨芩,李性苑,刘伦沛,等.“实用技能型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4(12):196-198.
[4]周静波,张鑫,罗劲松.对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