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未来科技的发展范文

未来科技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来科技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未来科技的发展

第1篇:未来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字:水利科技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在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所以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例如东南沿海地区年雨量约1800mm,西北却内陆不到200mm。而大部分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立方米m,居世界第六位。中国具有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的地势特点,但自然原因和人口的增长也为水土资源的开发增加了很多压力。水土地资源的南北分布不相协调,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这些都成为今后发展的制约因素;人口众多也使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

一、我国水利的发展历程

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治水已有几千年历史。数千年来,中国水利活动绵延不断,水利成就举世无双。伟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大批水利工程,在历史上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有些工程至今仍发挥着效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近50年来,中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水利科技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工程的成功建设,充分显示了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平与水利科技的成就。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科研、施工和安全检测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在高坝筑坝技术、岩土工程、大坝安全监测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水资源评价、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等技术获得了长足进展。覆盖七大江河重点地区的全国防汛决策指挥系统,为防汛指挥部门提供现代化的调度管理手段。节水灌溉技术、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河流泥沙与河道整治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去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再次重申了可持续发展的5个主题―水、能源、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水问题列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之首。今年3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中国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在主旨演讲中阐述:水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中国水资源领域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二、我国水利科技最新进展

在充分总结历史上治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中国水利围绕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历史性任务,组织科技力量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水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1、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全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2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700m3用水紧张的标准相接近。水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危机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水文工作是水利的基础工作。水文自动测报技术日趋成熟,自动化程度和观测精度有所提高。在水文分析、水文基本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水文内循环研究中开拓了联系水圈和大气圈研究的新领域。水文要素常规监测仪器设备已实现本地化、标准化,测验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防洪减灾

防洪策略调整上的重大突破,是在建设方面强调在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大框架下部署防洪工程建设。在管理方面运用系统论理论和风险管理方法,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防洪战略的转变为抵御今年夏天淮河特大洪水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法防洪、科学调度和政府应急机制的有效运用为战胜洪水提供了保证。

3、水环境与生态

近十年来,针对流域污染成因,开展了海河、淮河、松辽、黄河、长江、珠江六大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研究,对10317个排污口排污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100多万组数据。采用系统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排污规律,列出了严重污染区域,分析了污染发展趋势。针对山区河段、平原河段、湖泊、水库等典型水体,开展了利用生态方法修复污染水体的示范性研究。

4、农村水利

目前中国众多单项节水灌溉技术已趋于成熟,趋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在水稻调亏灌溉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了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非充分灌溉”理论,该理论是节水农业基础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波涌灌溉技术和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可使田间水利用率提高30~40%,接近先进国家水平。半干旱山区雨水集蓄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在总结传统雨水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提升雨水利用技术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有效解决了人畜用水和部分农业用水问题,效果良好。

5、泥沙研究

中国在泥沙运动研究方面总体水平居于国际领先,近年来一直保持了这种领先态势,表现在实体模型相似理论、轻质模型沙特性和试验技术、泥沙运动的统计理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床演变、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高含沙水流泥沙的数学模拟等方面。

6、水土保持

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三、中国水利科技展望

人口的急剧增长,要求相应地增产粮食,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首要任务。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但是世界上不少地方,如亚洲的中部及西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美洲的西部以及东欧部分地区,都已不同程度地出现水源危机。向节水型社会发展,将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自然界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展望未来,人类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水资源的管理,防治水土资源的恶化,保证水环境的良性发展。

第2篇:未来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 发展 信息化时代

1 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在不同行业中,电子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从过去的发展方向转变到金融行业中,甚至蔓延到其他领域。就金融行业的发展来看,很多纸币开始转变成电子货币的交易形式,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已经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其是全球性的,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西方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始关注社会的信息建设,在提出基础的预想之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致力于信息化建设,自此人们进入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模式中,到了21世纪的时候,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迅速提升,且应用逐渐普及,我国也开始加入其中,将电子科学技术作为中国的重要产业,当前国内的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还面临很多的挑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实现突破。

2 电子科学技术的特点

2.1 应用自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覆盖,其应用过程真实的体现出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特征,实现了电子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技术的综合,利用智能控制的理念,设备运行过程和使用过程不需进行看管,节约资源的使用,降低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提升了资源运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电子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方向开始朝向多项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前进,除此之外,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被广泛的运用在信息技术的获取中,例如,云技术、自动存储技术和智能传感器等技术,不仅显著丰富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作用,还有效的节约了时间,完成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2.2 网络化与数字化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开发网络技术的形式已经成为当前电子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向,就目前来看,人们存储数据的形式采取数字化方式,通过在网络世界建立十分庞大的数字化网络结构方式,利用光纤通信技术和无信通信技术的综合,完成信息的高速传输。除此之外,利用数字化的电子科学技术应用完成数据的优化处理,能够保证存储信息的实效性和安全性,减少信息的占据面积,增加了数据的存储量,优化了数据的携带便捷性。

2.3 应用的快捷化与高效化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步伐的加快,高校且快速的获取信息传递的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利用电子科学技术的基础需求,电子科学技术的产生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其是实现电子科学技术创新的有效支撑,实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层面的速度突破和传输突破,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约时间,还能避免数据的传输出现误差,做好信息的高校运用和高效管理,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人们应用最多的电子科学技术化身就是手机。

2.4 集成化和微型化应用

由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电子科学技术的有效集成化和微型化应用成为实际,电子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保证电路的实现形式是集成的方式,其中包含了毫米性传感器的使用,有效提升了信息处理能力和单元的集成度,同时为很多产品外观的有效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3 电子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

3.1 光技术将成为发展重点

随着光电子学和电子学的技术提升,光电子技术开始成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力,就未来的发展模式看来,3D技术将会成为电子科学技术应用显示领域的主要方式,随着3D技术的综合性运用,其对软性显示器等类型设备的设计和出现起到促进作用,3D技术的出现能显著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近年来,LED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该技术的有效运用关系到了电子科学技术的领域创新,也实现了低碳环保设计的理念,由此可见,LED技术显著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给人们带来更多新鲜体验,发展前景必定是光明的。

3.2 网络信息技术更发达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进入到网络时代中,利用四通八达的网络帮助人们获取信息显著提升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快速型,提升了信息获取的丰富性和有效性,网路购物的形式有效节约了人们的购物时间,为人们生活提供很大便利,转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电子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很多产业类型和行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且物联网技术当前已经成为不同国家深入研究的主要对象,电子科学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优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3.3 通信技术不断壮大

通信技术的出现也是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通信技术将会是电子信息工程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就通信技术全面发展的当下来看,通信技术中包含了诸多的卫星通信传播技术、数字化无线技术和有限技术的综合运用,最出名且发展良好的一个案例是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当前人类社会已经离不开通信设备的支撑,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通信技术将会一直延续。

3.4 计算机朝多核方向发展

电子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计算机发展的结果,计算机技术目前的发展开始从原先的单核转换成双核模式,且朝向多核的方向发展,处理器也从原始的单核心转向多核心,运行速率不断提升。随着内部处理器改革的实施,处理器的面积不断缩小,计算机体积不断减小,便于人们携带。根据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来看,其发展朝向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钦.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2):122.

[2]闫志杰.浅析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未来方向[J].电子世界,2014(18):28.

[3]刘中华.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5(06):122-123.

[4]张寿玲.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刍议[J].科技展望,2016(29):5.

第3篇:未来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林未来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P463文献标识码: A

    1.     经济林产业发展的简况

    经济林以其生产周期短、效益高、适宜农户经营的优势,在丘陵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作为开展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奔小康。近二十年来,全国经济林造林面积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经济林生产较大发展规模主要也将出现在西部地区。但从总体上来讲,经济林生产从数量上已达到了一个“阶段近饱和状态”,今后的发展重点将会转移到结构的调整和效益的提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良种培育和扩繁、培育技术和产品采后加工利用将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

    经济林是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概念,是从特用经济林延伸下来的。经济林的提出也是与当时我国社会、林业生产力水平低、学科林种尚未高度分化的现状相关。作为特色产业,至今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经济林产业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提高群从生活质量的保证。近十年来,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要解决大量剩余人口问题,更重要的是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当地产业,经济林产业将在劳动就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林产业发展也是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态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证。无论是三北、太行山、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和退耕还林工程都是如此。除了国家粮食补助等政策性支持外,保证一定比例的经济林,使群众年年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是确保防护林体系可持续性经营管理的前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林特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其质量要求向营养型和保健型方向发展。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各类经济林商品,是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2.     经济林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林果品的质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果树发展趋势是减少栽培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进行集约化栽培,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还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而大量果园单产低,投入市场的果品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且出口价大大低于其他国家,据香港市场反应,我国大陆产的甜橙在港售价仅为3060港元/吨,而美国甜橙为5280港元/吨,我国香蕉为1453港元/吨,马来西亚香蕉为4762港元/吨。在国内市场上,由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致使大量国外优质果品进入中国市场,尽管其价大大高于国产果品,但仍然俏销。如1994年我国苹果出口为10.7万吨,而当年进入中国的外国苹果却高达12.5万吨,成为该年世界第6位苹果进口国。当前良种在推广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2 生产规模分散,不利于形成产业规模

    我国经济林生产经营分散,分散型经营不利于良种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建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更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从而也难形成规模化的产品集散市场,导致销售成本提高和原料产品因销售不畅而耗损比例大。因此,当前太分散的经营方式下不利于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完善的产业体系,也不利于提高质量和创立品牌。

    2.3 采收及采后管理薄弱,产品消费群体单一,传统消费习惯难以短时间内改变

    长期以来经济林产品的消费群体仍然是以城市、城镇消费为主,广大农村消费比例低且消费群体尚未形成。    我国经济林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均呈上升趋势,但产品产量的上升要超过消费量上升,在出口仍无很大增加的前提下,必然产生相对过剩,所以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售卖难的现象。

    2.4 无规划发展普遍存在,经济林林种产品类同化

    我国经济林树种丰富,但大多数仍处于野生状态,用于栽培的树种仍然不多。其中板栗、银杏等树种更是到处栽植。品种趋同发展造成特色丧失,同时没有新的出路,结果导致生产过剩,效益下降。苹果、山楂、柑桔等树种也出现了类似问题。

    生产缺乏科学规划,许多地区发展树种和品种,采取“追随”行动,人家搞什么他也搞什么,缺乏对市场的长远考虑,等建成投产时,却发现市场已开始过剩,而本地许多独特的、可以标新立异的东西,如一些名、特、优树种、品种、地理优势未能得到发挥。

2.5    科研延续性不强导致创新乏力

    基地建设问题,而基地建设的突出问题是“良种良法”程度低,老、密、残次林分比例大,总体上单产低,经济效益不高。绝大部分是三十年前用籽播实生苗栽植或其大树飞籽成林的,板栗大部分是用嫁接苗栽植的,在木本粮油经济林中算是“良种良法”程度较高的,产量也高一些,盛产期的板栗园平均亩产约200斤,而“良种良法”程度高的板栗亩产量可达到400-800斤。培育技术进展较为缓慢,由于无性繁殖没有达到真正实用化,不但良种化工作没有进展,产量仍然不很稳定,有待于加强。

 

       2.6构建经济林现代化产业技术受到制约

    林地承包确权到户以后,农民想发展没资金,想致富缺技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林改配套政策,帮助农民发家致富。譬如加大金融和保险的支持;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采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流转制度,使农民的权益得到最大保障;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合作经营的路子。

 3实现规划的对策措施

         3.1充分发挥省内外科研院校和调查设计部门的技术优势,加强、充实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站所,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经济林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对现有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工作,推动特色经济林产品产量、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3.2加强产业的科技支撑。种植基地是产业的基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大力推进经济林产业化进程。按照造林技术规程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培养典型,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3.3组建民间商业社团、协会,加强技术信息服务。在经济林主产区,鼓励农户或商家自己成立产销协会、商会等组织,相互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解决存在问题。

 

         3.4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抓好以核桃、板栗、八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资源培育,淘汰没有市场的一般品种,适当引进经过试验研究成功的外来树种。强化造林、营林标准化生产管理,坚持推行无公害栽培技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建设一流的经济林产业原料基地。

         3.5科学种植的关键是要做到“良种良法”。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最快也得8年以上,如果没有提前8年以上开展良种培育工作,贮存足够的良种,也就无法繁育出大量的良种壮苗,良种问题将总也解决不了。加强基地建设的科技支撑工作,一是要围绕产业建设超前进行良种培育和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科研工作,不断研究出新良种和改进栽培技术,尤其是要把良种培育工作作为政府支持的重点,良种培育承担单位应是有实力的科研部门。二是及时建设良种展示、新技术应用的示范基地,起示范、引导、辐射作用。三是通过制定奖励使用“良种良法”建设基地政策,强制执行技术标准,开展技术培训服务等行政、技术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良种良法”种植。

第4篇:未来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职业化;男子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

The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Men’s Sport Basketball in China

ZHOU Yanfeng, WANG Hengtong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as a form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basketball reform in our country and it has played import the superiority and economic value. Wit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 basketball, It still exis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how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 basketbal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article puts a forward that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port basketball.

Key words: professional; men’s sport basketball;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4年底至1995年初,中国篮协以赛制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了篮球事业由专业队向职业化运作模式的转变。经过近20年的探索,基本建立起了职业篮球的基本框架雏形,但如何在职业化背景下实现我国男子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目前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决定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是多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而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左右的。同样,我国男子竞技篮球的发展也是由多维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某个人、某个部门或某个俱乐部及团体所单独决定的。如何总结职业化以来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的得失,分析目前我国男子职业篮球发展的现状,预测未来职业化背景下我国男子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采用横向与纵向的多维视野,对其深入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是未来我国男子竞技篮球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1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这一时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萌芽阶段,其代表学者有,前苏联科学家维尔纳茨基、美国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威廉・福格特、蕾切尔・卡逊及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该理论深入发展的阶段,但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尚未定型,还需要不断改进、修补和完善。《哲学大辞典》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5大子系统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发展,这5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3个基本方面: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社会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高峰[1]在《社会发展导论》中指出: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提高生活质量、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可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有3个方面: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陈钧等[2]认为篮球职业化的发展既要满足通过职业篮球运动获得经济方面效益(通过职业篮球的运作,国家有收益、俱乐部能盈利、运动员等有高收入),又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篮球职业化的发展既满足一代人欣赏与体验篮球运动和一代运动员等以这项运动作为职业和谋生的需求;而满足这种需求所采用的途径、方法以及造成的社会效应和结果又不会对下一代人欣赏与体验篮球运动、下一代运动员以这项运动作为职业和谋生的需求产生不良影响)[3]。

由上可见,可持续发展定义起源早、种类多、含义广,但不同学者都是从某一具体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和界定的,因此,借鉴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结合我国男子竞技篮球发展的现实状况,将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我国男子竞技篮球发展中关于人、财、物、信息、制度等要素协同发展的理论和战略,也就是球员(裁判员、教练员、从业人员)、资金投入、设备保障、信息交流以及管理规章制度之间相互的协同进步和发展。

2职业化以来我国男子竞技篮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改革的方向是无容置疑的,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绩,主要体现在联赛招商引资能力加强;与国外篮球强国交流频繁;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出台;竞技篮球训练与比赛能力有所突破;俱乐部逐渐成型等方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和延滞了我国篮球在职业化背景下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进行多维分析和研究,这将有助于实现我国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一套人马、2块牌子”的管理组织机构,导致了联赛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政俱不分、政资不分、产权不清、垄断专治、利益独享的局面,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制约、监督、机制。2)职业篮球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不能适应联赛发展的进程,在某些管理上出现了法规不完善、甚至缺位的现象,而在另外某些方面又产生了越位的现象,在“依法治球、健全法制、以法治赛”工作上力度不够,运动员和裁判员法律意识淡薄。3)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职业化意识和职业素养不高,导致了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竞争力不强;裁判员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了“官哨、主场哨、人情哨”,甚至在一些关键场次出现了“黑哨”现象,亵渎了竞技职业篮球的纯洁和降低比赛的质量。近期出现的足球“假、赌、黑”现象已经阻碍了中国竞技足球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竞技篮球运动对此更应引以为戒、不断创新和发展。4)国内较优秀运动员在市场上转会流动受到限制,成为建立职业联赛的一大阻碍因素,部分优秀运动员具有双重身份且转会资格异化。年轻运动员后备储备能力薄弱,在国家“奥运争光”和全运会积分制度的影响下,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不力,不能为联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人才支持。5)各俱乐部综合实力、竞赛成绩竞争不平衡,差距较大,不能做到俱乐部之间的均衡发展,不利于联赛整体、协调、统一发展。6)职业联赛自身保护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不强,往往受到国内外一些赌博集团的干扰和诱惑,另外在与中国NBA公司的竞争和对抗上应提前做好应对措施。7)职业化以来,我国竞技篮球在历届大赛中的成绩徘徊不前,甚至在一段时期出现下降的现象,而在部分比赛中运动员的精神面貌不能另广大球迷和观众满意。8)运动员个人和全队的技战术打法与国外优秀球员差距较大,在个人、局部乃至全队打法上差距明显,竞技能力不高。9)职业化以来,竞技篮球改革的步伐过快,脱离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人们对篮球的价值认识和对篮球项目的消费水平不高,过快的职业化改革脱离了目前篮球项目发展的现状,人们的职业篮球文化素养还不能跟上高度发展的职业篮球要求和标准。

竞技篮球则又是由职业篮球、国家队、青少年篮球、篮球教练员以及篮球科学研究几大基本的相关要素构成,各要素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4],因此,中国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某个、某些方面就能决定的,而是由综合的多维因素叠加而成的,只有充分认识近20年职业化以来我国经济篮球改革的成败得失,才能总结经验教训,为实现我国篮球在职业化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我国男子竞技篮球可持续化发展的多维透视

3.1男子竞技篮球中“人”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篮球中的人力资源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具有高水平的球员是实现我国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否则,会直接制约我国整个篮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受奥运争光计划和全运会对三大球发展的影响,我国原有的篮球三级训练培养体系严重萎缩,导致现在我国竞技篮球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严重短缺。当前的联赛每个俱乐部只能以高水平的外援来支撑,国内球员的竞技水平和比赛能力逐年下降。据统计王守恒[5]统计:截止到2013年8月,男子一线队伍注册运动员519人,二线队伍运动员1160人,三线队伍注册运动员323人,后备人才基地注册运动员2035人。女子一线队伍注册运动员153人,二线和青年队注册运动员391人,后备人才基地注册运动员1480人。 而在2013年斯坦科维奇篮球赛期间,一位篮协官员说:“我们现在的注册人口不到1000人,虽然大家很喜欢篮球,业余市场很火爆,但专业篮球方面还需要长远的发展。[6]”因此,国内球员的数量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竞技篮球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甚至滑落到亚洲前3名之外,让国人震惊。目前CBA职业联赛几乎所有俱乐部均以外援比赛为主,严重制约了国内球员竞技能力的可持续化发展。据统计,2013至2014赛季,球员得分、篮板以及助攻排名见表一所示。可以看出,处易建联外,其余全被外援占据,说明目前联赛过于依赖外援进行,可喜的是在2014至2015赛季,篮协调整了外援的使用政策,但实际效果有待检验和提高。

男子竞技篮球系统中“人”是实现我国竞技篮球可持续化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国内竞技球员的储备少,尤其是高水平的竞技球员匮乏,无法实现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化发展和进步。基于此,管理部门必须制定科学的政策,尤其是培养球员的倾斜、优惠政策,加大对球员资源的投入力度,实现竞技球员的可持续化发展。

3.2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的主因

充足的资金是保障我国男子竞技篮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目前看,资金短缺制约了国内男子竞技篮球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对竞技篮球后备队伍的资金投入少,俱乐部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对二、三线的队伍培养意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的断档和紧缺。在篮球强国美国,俱乐部的老板都是由大财团组成,他们资金雄厚,投入稳定,充分保证了球队和球员的培养以及后备力量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建立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这样一个完整的篮球选拔和培养的链条,保证了NBA联赛持续、长久的发展,成为全球职业篮球赛事开展的标杆。最后,联盟实施的保证金制度确保了联赛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陷入被动或者导致联赛夭折情况的发生。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也启动了高达上千万的联赛保证金制度,对联赛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3场馆与设备是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沿海城市和中部城市目前已建立了一大批综合性体育场馆,基本能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但相对于群众篮球来讲,室内外场馆的数量严重不足,人均比例非常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竞技篮球所需基本设备设施方面,与篮球强国相比也不能令人满意。近些年,随着科技体育的兴起,国内竞技篮球领域运用先进的设施设备的比例逐年提高,尤其是国内职业俱乐部普遍采用了国外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设施设备,充分保证了竞技篮球人才的培养和锻炼。随着,我国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和政策引导,其中体育器材设备市场不断进步和完善,如今的产能可以满足部分大中城市竞技篮球培养单位和群众对篮球器材设备的基本需求,但在实际运用当中还存在场馆与设备资源分配不均衡、利用率较低且科学转化率不高的情况。

3.4信息交流有待提高

百度百科指出:“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现代社会的竞争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储备量多少决定的。同样,在我国男子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中也存在这一现象。在国内男子竞技篮球系统中信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我国男子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男子竞技篮球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联赛举办资料传播、竞技篮球技战术内容体系以及竞技篮球与社会其他系统所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等内容。

要实现我国男子竞技篮球信息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需做好以下几点内容:1)建立男子竞技篮球信息输入和输出渠道,实现竞技篮球系统与学校篮球、群众篮球、职业篮球系统以及社会其他系统的沟通和协同发展,是实现竞技篮球与我国社会发展的融会贯通;2)实现竞技篮球信息资料公开平台和搭建畅通渠道。由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组织建立各俱乐部、基层体校、篮球项目传统学校之间的竞技篮球信息收集、整理和共享,实现竞技篮球信息的更新和互动;3)实现国内男子竞技篮球与国外竞技篮球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尤其是国外世界强队的技战术信息资料、联赛管理信息以及与职业篮球协同发展战略等信息的交流和处理。

3.5先进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国内对竞技篮球的管理规章不够完善,大多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下专业队体制的做法,其活力不够、较为僵化,更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竞技篮球的内在要求和运行规律。尤其是在CBA职业联赛背景下,竞技篮球与职业篮球二者的冲突和矛盾更是凸显,因此,如何在职业联赛制度下设置科学的竞技篮球管理规章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这是实现国内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对竞技篮球的管理多由各省市体育局负责执行,篮管中心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成年队的比赛上,对其他梯队竞技篮球的培养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特别是对青少年后备竞技篮球人才的投入上普遍不足,后备人才匮乏,也反映出了对后备人才的管理规章建设上不够完善和科学,才造成了如今青少年队伍萎缩的被动局面,因此,有关竞技篮球主管部门要制定合理、科学且有效的管理规章,切实保障我国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随着职业篮球联赛的不断发展,它对竞技篮球的冲击日趋加大,尤其是“假、赌、黑、毒”等现象在联赛进程中屡有发生,严重侵蚀了竞技篮球青少年群体的正常成长。一位篮协官员表示:“大家都清楚的危害性,我们必须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它侵蚀职业篮球,否则将对CBA造成毁灭性打击。”随着我国CBA职业联赛法制的不断完善,在联赛中产生的一些难以预料的棘手问题,都将会得到依法解决和处理。

4我国男子竞技篮球可持续化发展的多维对策分析

建议中国篮协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讨论,科学地制定未来合乎发展规律的恰当的发展战略,纲举目张。这样,使我国竟技篮球运动发展有方针、有目标、有特色,才能有章可循沿着正确道路和既定目标快速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使中国篮球进入世界篮球强国之列[6]。我国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化发展不是单个体育系统所能解决的,它需要我国社会其他系统的积极配合,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化发展;而在竞技篮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也要协同发展,统一于一体,并时时保持自身系统的更新和完善,这也是实现其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此,1)培训和储备高水平的竞技篮球后备人才以及高水平的教练员;2)多方筹集资金用于我国竞技篮球的建设和发展;3)确保竞技篮球场馆、设备与设施的齐全和充足;4)建立公开、透明且客观的竞技篮球信息收集、传播和发放渠道,实现竞技篮球与社会其他系统的交流与沟通;5)继续完善和加强竞技篮球管理制度建设,以此作为我国竞技篮球可持续化发展的灵魂和保障。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我国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化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它不是单个因素所能决定的,是受多维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竞技篮球后备人才、资金量、基本物质保障、信息传播以及竞技篮球管理的规章制度等。在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中后备人才是基石,资金量和场馆设备是保障,信息传播是纽带,规章制度是核心。

5.2建议

为实现我国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化发展,首先要整合竞技篮球球员资源,建立人才储备库,国家投入一定资金,保障竞技篮球为国争光功能的实现;建设场地(馆),布置科学的设备设施和器材;其次是收集、整合竞技篮球信息资料库,建立与社会沟通的渠道;最后是继续完善和加强竞技篮球制度建设,为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化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峰.社会发展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7.

[2]陈钧, 刘益群.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2:21-23.

[3]朱天明.构建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结构的理论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3.7,17(4):57

[4]王守恒, 都娟, 宫鲁鸣,等.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战略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5(6):527-535.

第5篇:未来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技术预见;方法论;理念假设

1 技术预见方法论的内涵

最早论述技术预见方法论的是吉尔菲兰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探索法”和“规范法”[1]。其中,“探索法”又称之为“能力导向法”,属于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它主要是依靠科技技术自身的成长能力、发展潜力、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等来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项目投入领域和实现时间等。而“规范法”又被称之为“目标导向法”,属于历史主义中的库恩科学发展模式[2],它要求对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规模等按照人们事先的要求加以规范,或者说要依照既定的目标去发展科学技术。因此,“探索法”和“规范法”是研究技术预见的基本方法论。技术预见方法论其中也包括指导技术预见工作开展的一些原理和具体方法,如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等等。因此,技术预见方法论是关于技术预见学方法的学说与理论,即系统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未来需求及发展趋势,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科技发展领域以及选择关键技术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假设、原理、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技术预见研究及其在科技决策过程中开展工作的一般方法和总体框架,同时也包括具体的技术预见方法。

2 技术预见的理念假设:契约论、稀缺论与构建论

任何科学研究都有理论假设前提。有研究者认为[3],技术预测研究基本假设为“社会契约论”,该理论的依据是美国万涅瓦・布什(V・Bush)的一份报告《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认为只要对科技大力投入,就一定能有产出。而英国技术预见的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论”,理由是所有国家都存在着资源短缺的问题,在给定经济和智力总资源条件下,在科技与其他投资领域中、在当前与未来相互争夺资源的情况下,所有国家均面临资源合理配制问题,每单位资源的使用都存在机会成本。这就需要通过技术预见来合理配制资源。任何一种过度投资行为都将带来不经济现象。

事实上,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必须考虑技术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正如WiebeE・Bijker和John Law在1992年出版的《shaping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的一段话比较典型地说明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我们的技术反映我们的社会。技术再生产并包含着专业的、技艺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相互渗透的复杂性。我们这样说并不是指责技术,我们也不是提出某种技术的导向。我们并不想说‘如果技术是纯粹的技术,那该有多好。’相反,将要说的是,全部技术都是构成我们社会的各种复杂要素所建构的并反映着这些要素;运行得好的技术与那些失败的技术并没有什么不同。‘纯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技术总是包含着各种因素的折中,无论技术是被如何设计或构建出来,都涉及到政治、经济、资源强度的理论,涉及到关于美与丑的观念、专业倾向、嗜好和技能、设计工具、可用的原材料,涉及到关于自然环境的活动的理论”[3]。因此,笔者也认为技术是被构建的。因而,“技术构建论”也是技术预见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假设。

综上所述的基本结论是:技术预见是从技术预测演变而来,因而“社会契约论”、“资源稀缺论”和“技术构建论”都是技术预见的立论前提,预见的目的是“选择最具投资价值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塑造与构建美好的未来社会。3技术预见的一般原理探讨与分析

英国著名技术预见专家本马丁(B,Martin)在考察了日本开展多年技术预见活动基础上就如何体现技术预见宗旨和理论基础又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5“C”技术预见原则:沟通原则、聚焦未来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协作原则以及承诺原则,针对更大范围的技术预见,Anderson and Fears提出了第6个“C”:理解(Comprehension)原则。实际上这6“C”原则背后揭示了技术预见方法论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系统论、突变论、博奕论、辩证法,等等。

3.1 技术预见系统论

3.1.1 协同论 从未来学的角度讲,未来技术必须与未来的科学、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政治协调发展。因此,必须以大系统协同论来指导技术预见专家的研究工作,并在具体的技术预见方法中贯彻这一思想,如在建立技术预见专家库时,不仅仅是来自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专家,还要包括社会发展界、产业界、教育界、政府的资深公务员等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在技术预见德尔菲问卷设计时,不仅仅只考虑技术自身的成长度,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的拉动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尽量避免技术的负面效应。正如预见专家格鲁普(Grupp)和林斯顿(Line stone)(1999)所指出的,随着技术前瞻及预见活动的进行和执行,预见可视为整个社会“协商系统”中沟通的手段[5]。反过来,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也会影响技术的未来发展。因为国家科技发展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想要参与或影响其制定的团体及成员越来越多,而技术预见活动可以提供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促进政策制定真正适应环境及使用者的要求。

3.1.2 信息论 信息论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其主要创立者是美国的数学家申农(C・E・Shannon)和维纳[6]。今天,广义的信息论还包括“语义信息”、“无概率(主观)信息”、“相对信息”、“有效信息”等“广义有效信息”,以及“模糊信息论”和“算法信息论”等。信息论在技术预见中的应用就是要构建技术预见信息方法论,包括技术预见研究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如科技信息、市场需求信息、政治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等等。在技术预见信息收集方面一是要不断拓宽有效信息的收集渠道。如建立技术预见专家知识库,定期组织专家提交技术预见咨询报告和开展“头脑风暴法”论坛或“预见沙龙”:不断跟踪和研究世界各国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信息: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概率(主观)信息,等等。二是要

不断改进和完善对所收集到的技术预见有关信息的处理方法,提高预见的精度。如把模糊数学引用到技术预见中来,在德尔菲调查问卷中把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用模糊数学来表示,如使用一般、不熟悉、较熟悉。非常熟悉等模糊性语言,但在数据统计处理时又要把其还原成精确数据,“精确兮,模糊所伏;模糊兮,精确所依。”只有利用信息论的方法不断地收集更多和更有效的技术预见信息以及完善信息的处理方法。以建立技术预见竞争情报系统,技术预见才能在把握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优先领域选择、关键技术遴选和科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1.3 控制论 控制论是美国人维纳(NorbertWiener)1947年创立的。技术预见研究也需要借用系统控制论的一些原理。首先,技术预见的科技塑造未来理念实际上就是借助了控制论的事前控制原理,利用对过去信息总结提炼,预见未来科技,来左右和影响未来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如趋势外推法、关键技术遴选法等。其次,预见在左右国家的研发事务上,必须对未来需求及现在投资的跨国性基准进行比较,激活反馈程序。以往的预测工具,无法适应全球环境的剧烈变动,而前瞻则注重和其它国家的基准比较,同时以不同的观点描述未来,可以增加整个国家的危机处理能力及适应环境的弹性。再次,具体的技术预见方法上也需要应用系统控制论,如在技术预见德尔菲调查问卷不仅仅要考虑技术自身的能力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还要考虑影响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利用一些措施来实现这些技术,这事实上也是借用系统控制论的原理来影响未来技术的发展。

3.2 技术预见突变论

技术的发展轨迹不仅仅是连续的,可能还存在跳跃性的发展。在技术预测的历史中,有很多当时站在人类认知最前沿的著名科技、经济大家的错误预见例子。如“这种名叫‘电话’的东西毛病太多,无法认真地把它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来看待,这种设备对我们一点价值都没有。”(经济管理学家西盟,1876年);“我想计算机的世界市场的容量为5台”(IBM前董事长汤姆斯・奥特森,1943年)。这说明预见科技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预见性的错误呢?这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究竟失在哪里呢?失就失在只考虑技术发展的连续性,而没有考虑技术发展间断性、跳跃性。因为在一些新兴的科技领域中,某项技术一旦在其技术本身研发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外界市场需求巨大的条件,就会产生跃迁式跨越发展,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等。而突变论为研究技术发展的不连续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技术预见专家在预见和选择未来技术时,可以运用突变论的思想来研究可能会出现的颠覆传统的新技术,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技术领域,很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颠覆性技术,如纳米技术领域。

3.3 技术预见博弈论

博弈论本身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不仅在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的决策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作为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博弈论来源于一切通过策略进行对抗或合作的人类活动和行为,它在军事、法律、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环保、体育竞技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技术预见博弈论是指国家(地区)等组织或个人在预见未来科技发展时利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预见和谋划本国(地区或组织)的未来科技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选择。技术预见博弈一般属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但在一些秘密高科技军事技术或其他技术领域的预见博弈则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地区)的未来科技发展战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和其它国家(地区)的科技发展战略。这事实上就构成了各国(地区)科技发展对策之间的博弈,科技发展策略之间的博弈。而且这种技术预见博弈是客观存在的,如美国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并掌握了原子弹技术,而随后苏联、英国、法国、中国也掌握了原子弹制造技术,这实际上就是技术预见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又如,日本在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博弈论的方法。它在开展前6次技术预见研究时,主要是聚焦未来的应用技术创新,为什么不进行原创性和基础领域的技术预见呢,除了考虑日本本身的财力、资源等要素有限外,还考虑到这些原创性的技术可以从美国引进,这是典型的技术预见博弈跟随战略。而后来的日本第7、8次预见又非常重视原创性的技术,因为此时美国已经加强了对原创性技术的专利保护,使日本引进这些技术的成本非常高。另―个技术预见博弈论的例子就是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科技博弈,属于典型的技术预见寡头博弈。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等一些高科技军事发展计划,迫使前苏联在本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军事技术。结果把前苏联的国民经济体系几乎搞垮。

3.4 技术预见与辩证法

马克思曾说:“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就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述告诉我们,辩证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持否定、批判和超越的态度。实践辩证法是目的性的,发现辩证法和再现辩证法是手段性的,因为人的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对外部世界进行实践改造,而科学发现及技术预见与对本质世界的再现则是为实践服务的,是实践的手段。可见,由发现辩证法、再现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构成的辩证法形态体系,从根本上说,是面向未来的,因此,辩证法就以上述形态体系成为未来学的方法论。而技术预见作为未来学的一个分支交叉学科,辩证法也同样是技术预见的方法论。

技术预见是研究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优先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遴选,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未来技术成长情况、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技术的两面性。但是,为了研究未来,也要研究过去与现在。尤其必须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本质,它以未来世界为研究的终端目标,但要以对本质世界的研究为基础,因为只有深谙过去,才能预见未来。另一方面,人类的未来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掌握情况,因此,技术预见方法的研究还要与对未知世界的研究与探索同步和协调。由此看来,技术预见方法应当同时研究人类文明面对着的三个世界:未知世界、本质世界、未来世界,技术预见的最终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科技的预见。既是对于正确理念引导之下的人类实践的预期,也是对未知世界、本质世界的研究成果的必然结论。

4 主要技术预见方法的评价

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技术预见方法、每种方法优缺点以及适用的情况见表1。

5 结束语

技术预见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

展的速度更快。一是表现在预见方法越来越多,并且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优缺点和应用范围。二是预见方法的综合化和融合化,即技术预见很少采用单一方法,通常是各种方法的有机组合。此外,技术预见方法还必须与规划的方法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技术预见支撑科技规划的制订,科技规划的制订需要技术预见,二者互动起来。因此,只有全面理解技术预见方法论,才能构建“面向未来的意识,聚焦科技的观念,战略决策的本质,跨越发展的思想,政府主导的特点,重在行动的精神”的技术预见基本理念:才能从战略高度把技术预见理解为一种新的战略分析与集成的工具,在具体行动上落实“以问题为导向”的技术预见研究,构建技术预见多领域专家交流平台,把握国家科技前沿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政府科技决策和我国自主创新战略落实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健民.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1―42.

[2]张怡.自然辨证法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23―226.

[3]浦根祥.试论技术预见理论的基本假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30―32.

[4]Wiebe E.Bijker and John Law,1992,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eal Change,TheMIT Press,P4

[5]Grupp,H.and Linstone,H..“National Technology Foresight Activity around the Globe”[J].Technology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vol.60(1999):85―94.

[6]汪应洛.系统工程(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3―24.

[7]叶继涛.博弈论在反腐败机制中的应用研究[J].理论月刊,2005(2):128―131.

第6篇:未来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智能穿戴户外运动服装;3D打印技术;仿生学;服装设计

一、运动与服装的发展

运动对于人们来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获得基本的物资四处奔走,后来逐渐演变成现代生活中的体育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时代的到来取代了人类的自身力量,人们更多的通过使用工具来进行劳动,这样人们活动身体的机会越来越受到环境和工具的限制,长期以往导致人们身体健康的急剧下降。人们需要更多的体育活动,通过运动健身可以预防和缓解繁忙工作所带来的疲劳和压力,通过运动身体肌肉得到很大一定程度的缓解与增强。面对人们的运动需求,在运动服装的设计中既要满足人们运动舒适性同时还要满足人们运动的功能性。科技的进步使得运动更具有产品之间的交互以及具有功能方面的协调性能,通过智能穿戴的运动产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与外界分享和互动,使运动充满了乐趣。运动装的功能性和时尚化赋予了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户外环境下的智能穿戴助力服装也是一个发展方向,人们穿着的观念不断更新,高科技使运动无极限,智能穿戴服装也具有一定的科技未来感。

二、仿生设计方法的应用

在服装设计中利用仿生学设计思维,生物经过数万年的演变进化和发展各具特色的非凡能力。其整体的功能渐趋优化,值得我们去效仿和设计。仿生设计是人们通过观察自然或人造环境,把具有特色的因素提取出来,应用到设计上的一种方法。它遵从服装设计的一般规律,从造型美观,合体舒适,活动方便出发,设计出实用新型的服装。服装上有许多仿生演变的种类,如燕尾服、鱼尾裙、蝙蝠袖、喇叭裤等造型。社会进步人们开始模仿生物,逐渐形成仿生学这门独立的学科在设计中运用仿生思维分析生物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生物进化的优点用于智能助力服装的设计。服装的仿生设计时参考仿生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人-服装-环境系统,通过分析借鉴户外模仿生物系统中的有利因素,并应用在服装设计中。在体育运动领域里,比赛服泳装的设计成鲨鱼装运用仿制鲨鱼的皮肤材料,其中其材质上由钛硅树脂做成的缓冲器,使人在水中游泳更加灵活自如。3D打印(ThreeDimensions)技术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当下的时尚界已经被大大小小的3D打印服装铺天盖地的覆盖了,同时也不断出现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日常的普通生活中。这种新技术是服装行业最有新兴的宠儿,时装周上的3D打印巨浪来袭,以其科技性和未来感对服装制造业来讲是巨大的灵感来源和商机。科技与时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3D打印技术将是未来服装材质方面的发展趋势,期待更为成熟的3D打印技术给服装时尚行业带来新鲜的血液。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迫使纺织服装企业将会转向3D打印机器制造合作研发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3D打印在服装设计中的特色之处

智能穿戴助力服装是电子应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3D打印技术等多领域跨学科的设计和探索,其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目前的科技水平发展有限,基于3D打印技术与服饰品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作为对未来的户外运动智能服装的探索阶段,设计过程中考虑人体解剖学、人体工程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利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对传统服装设计理念进行突破和创新,明确设计思维的同时还要对新技术领域的突破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跨学科间的交叉设计最终达到用户满意的效果。服装与科技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方向,但是可穿性、技术性等多方面的问题,要出现在市场上还需要总很长的路。可穿戴设备越来越人性化,对于未来的智能穿戴助力服装的发展,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设计理论和设计思维的转变创新,才能更好的设计出与时代接轨的新型设计产品,增加自主研发新型助力智能服装,并使其在功能性上更加实用,使用过程中更安全。

四、3D打印在未来智能服装设计的创新及展望

智能穿戴助力服装的创新及展望从本质上来说,未来时尚智能助力服装是对未来的创新与改变,对于设计师来说,首先应该确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人的需求,从而在设计中找到正确的设计方向。基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律,在服装设计中更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在设计中运用科技的力量并结合设计心理学来分析和总结其不同需求人群的特点,进行更好的以人为本设计服装。服装设计是一个艰苦创作和实验的过程,与纯艺术领域的创作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任由的放任自由,同时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必须在客观的限制和条件下综合进行设计。智能穿戴设计与服装的结合将会是一次服装革命,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能够使服装提升一个台阶。面料中加入的无数感应器,可以对人体的动作、生理变化的内在因素进行反应,从而把这种科技的元素运用在未来的时装设计,服装的功能性大大提升。利用仿生学和当代的3D打印技术将服装设计的局部材质与传统服装结合,未来服装不仅局限在时尚层面逐渐的扩展到其它领域,如军事、医疗、娱乐、体育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智能穿戴设备与人体服装结合将会是一场跨学科的挑战,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设计延伸,使得服装业趋于智能化、人性化。科技为人类造福。

五、结论

第一,未来的户外运动服装领域人们通过穿戴3D定制的智能服装,从而使人体与服装完美结合,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提高人体机能,从而提高运动的效率。能够辅助人体运动对身体提供支撑和保护,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智能穿戴运动服装属于交互类设计,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智能穿戴、智能服装是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第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服装更趋向智能化、功能化、人性化等层面发展未来的服装除了在设计造型上进行设计,更加具有功能性和智能化。人们的穿着方式更加趋于智能科技与时尚健康结合,人与机结合互动设计层面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郭斌.基于肌肉功能模型的人机分析系统构建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Kinki.3D打印撬动高定时装周[J].纺织服装周刊,2013,27:78.

第7篇:未来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技术预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G303 [文献标识码] A

科技创新从来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需要不断确立崭新的思维,保持超前的观念。科技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尽可能地预见和把握不确定的未来。

技术预见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将使科技创新符合时展规律,使科技创新的指向性更强;可以使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因此,技术预见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有许多重叠,相似之处在于强调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强调技术的市场实现,都是通过构建官产学研互动平台和建立沟通、协商与协调机制来强化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各方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作用形成共识,并据此相应调整各自的战略。

1 跨部门协同创新,组织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组织上,技术预见的参与专家由来自多个部门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人文科学家组成,尤其注重选择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成立专门需求组与社会专题研究组,进行需求研究,并与技术研究密切沟通。从社会、经济需求研究到技术选择,贯穿预见的全过程。

为了保证技术预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一般都要建立高层专家组成的技术预见委员会。技术预见一般由官方机构领导,专家委员会则是官产学合作的形式。例如,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由13人组成,其中9名由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指定,包括3名政府官员、3名私人企业的技术专家和3名大学和研究所的专家,另外4人是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首脑指定的代表。日本第7次技术预见由科技政策所、未来工学研究所组织,在预见和选择中都采用产学官结合的方式。

“十二五”《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见工作”。我国历次科技发展计划与中长期规划都包含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北京市面向2020年的技术预见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承担。上海市正在进行的技术预见由上海市科委领导,委派其下属的科学学研究所组织并实施。江苏省在面向2020年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预见中则由江苏省科技厅组织,委派省内重点高校针对专门领域展开预见研究。在专家选择过程中,调查和咨询的对象都是活跃在学术界、产业界及政府部门的杰出专家。

2 理念与准则的变化:技术选择体现经济与技术的结合

技术预见中,选择的关键技术与通用新技术强调的不完全是竞争前技术,目标不是为了技术控制,而是强调社会和市场需求,强调产业竞争力,强调本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因此在科技需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技术项目,并优选重点技术,能满足产业界技术前瞻需要,提高产业界的竞争力。力求将技术的需方和供方联系起来,围绕关键技术来沟通双方,对每项备选技术在各产业应用需求的重要性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评价,根据产业需求强弱来评价和选择关键技术。这种选择体现了技术与产业经济的结合。对企业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以此获得利润。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在采纳新技术时,客观上必然要求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具备投资能力是企业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条件,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因和目的。

技术预见涉及的技术项目数量众多,不仅要选择关键技术,还要选择能够提高产业界竞争力的通用新技术。在技术项目的筛选上,除了技术本身的发展外,还要考虑技术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可能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为此选择的关键技术与通用技术应具备下列属性:

(1)关键性――如果该项技术不及时攻克,将制约某一科技产业的发展。(2)带动性――属方向性、带头性、覆盖面广的技术,它的发展能带动一大片技术的发展或引起一大片技术的响应。(3)可行性――该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成熟,国内也有了相当的基础,在短期内能够攻克。(4)经济性――该技术的攻克和推广应用能产生重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3 研究路径变化:产业界全方位参与

在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技术战略就是它的产业战略,它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什么地方进行竞争。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科技发展领先地位和现有的优势产业基础,又一次站在了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起跑线的前端。一方面为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长期繁荣,需要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任何国家能够用于发展科技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有发展所有科技的能力。制订合适的科技政策与选择恰当的科技发展战略对任何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显得格外重要。

面对新的形势,关键技术的开发者必须与客户进行更多的互动,以了解市场的需求,而产业界在这方面占有优势。限于知识和眼界,个人很难准确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力,而官产学研群体智慧的集成能克服这种局限性。以需求定位面向高科技产业群的技术预见,产业界参与具有全方位性。这是因为:

第一,表现在候选技术清单的征集上,充分吸收产业界专家的意见。

第二,表现在设计德尔菲调查问卷上,突出产业界参与技术选择。

第三,表现在函询专家的选择上,产业界专家是函询专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表现在目标控制范式上,在问卷的统计处理中,产业界的意见被赋予相对较高的权重,他们的选择才代表市场的选择。

第五,表现在技术预见的议题上。议题包括产业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社会对技术的需求趋势、环境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衍生出来的科技研发需求,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对技术发展方面可能施加的制约,政府必须干预的问题领域,一些瓶颈问题的解决等,而不仅仅是形式与操作方法上存在差异。

4 技术预见方法――德尔菲法等

技术预见的方法非常繁杂。主要的操作方法包括:德尔菲法、情景分析/规划、关键技术选择、头脑风暴法、技术路线图法、趋势外推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中,德尔菲法是最主要的技术预见方法之一,并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很多变种。德尔菲法也是在超国家层面和国家层面的预见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德尔菲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有关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话,传说中阿波罗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因此,这种预测方法被命名为德尔菲法。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使每一位专家独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组织人员发生关系。在收到专家的问卷之后,将他们的意见分类统计、归纳,不带任何倾向性地将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供他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判断,提出新的估计。通过二三轮次专家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技术预见的结果。运用“市场德尔菲法”的专家更多的是来自高科技园区产业界的技术专家、技术管理专家,并让其全方位参与技术预见的过程。

5 运作程序具有阶段性、模式化

虽然各国的技术预见在组织实施上有差异,技术清单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内容也不相同,但从预见活动总的过程来看,从准备调研、实施预见到结果利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由于日本技术预见的成功,使德尔菲方法成为技术预见方法的主导,建立在此方法基础上的技术预见逐渐形成模式化的运作程序,大都遵循建立技术预见组织、确定预见领域与时间跨度、确定技术清单、实施调查、分析并撰写预见报告这个逻辑过程。

预见前期:确定面向高科技产业群技术预见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技术预见组织;搜集相关信息并展开预见方法论研究。实施预见:对科技现状趋势以及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进行系统研究;了解挖掘产业界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市场前景良好的通用技术;确定高科技产业群所属的技术领域;形成备选技术清单;设计德尔菲调查问卷并组织调查;统计分析、技术课题的整合与优化;撰写预见报告及组织专家论证。预见后期:建立技术预见数据库;将技术预见结果与产业科技政策和计划制定相结合,成为目标更为明确的科技发展战略计划的基础。

6 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内容体现了研制、开发、推广的一体化

技术预见选择的关键技术与通用技术的内容并不全是大型显赫的重大应用项目,而是给产业界带来竞争优势的技术,尤其是在区域性的技术预见中,既有高技术,又有传统技术,各种技术相互联系,体现了传统技术的高技术化和高技术的实用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既有先进技术发展的长期目标,又有近期正在商业化的产品和工艺,甚至包括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以此形成研制、开发和推广的一体化。例如,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技术预见中提出未来AD年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开发出生物能源新技术,酒精秸秆发酵生产技术、酒精连续生产新工艺、生物柴油与烃类的生物转化。”

7 结束语

技术预见是要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并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是在社会资源有限、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为实现国家目标,在弄清现状、把握未来的基础上选择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技术预见的核心就是充分理解在技术政策形成、计划和决策中应该考虑的塑造长远未来的各种力量和因素。技术预见过程在实践上包括预见和选择两个精密相关的环节。预见是为了把握方向,选择是为了保证重点。

以需求定位面向高科技产业群的技术预见活动具有政府主导、需求定位、专家运作、社会参与、重在应用的特点,预见理念由关注技术推动向关注社会、科技产业发展的重心转移,预见领域和项目不断在横向上拓展和纵向上深化,体现对技术与经济的整合。目前,我国以需求定位的技术预见活动刚刚展开,应充分吸收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与技术预见的经验,不断深入对需求定位技术预见的理念、特点、程序、方法的认识,通过预见和选择,寻求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满足我国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技术升级的实际需要,为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程家瑜,苏文江.日本21世纪对前30年科技发展的预测[J].中国科技成果,2002(4).

[2]王瑞祥,穆荣平.从技术预测到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J].世界科学,2003(4).

[3]杨耀武.技术预见的基本理念[J].世界科学,2003(4).

[4]张英兰编译.英国技术前瞻计划及对其基础研究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0).

[5]《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从预见到选择――技术预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1.

[6]李健民.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穆荣平.北京技术预见:实践与思考[J].世界科学,2003(4).

[8]崔志明,万劲波等.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拔与产业发展[J]科学研究,2003(1).

[9]李海丽;张士运;王世民.北京未来10年新材料领域技术预见的组织和实施[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4).

第8篇:未来科技的发展范文

陈希强调,高校科技工作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注重挖掘行业特色高校的潜力,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重大项目集成、培育,进一步推动高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能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

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宣读了第六届科技委聘任名单。第六届科技委主任为钟掘院士,常务副主任为吴常信院士,副主任为左铁镛院士、林建华教授、卢锡城院士、谢克昌院士、王玉明院士、葛墨林院士、姚建铨院士、邱贵兴院士。

200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也于当天揭晓。

“科技委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传递到我们手中,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们新一届科技委将团结敬业、开拓创新,切实努力做好国家和教育部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工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新当选的第六届教育部科技委主任钟掘院士在2009年12月23日举行的“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委全会暨科技委换届大会”上如是说。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87年,至今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传承了五届科技委。2009年岁末之际,科技委召开换届大会,第六届科技委正式产生。那么,新一届科技委有何新的变化和打算?又将面临着怎样的任务和挑战?新当选的第六届科技委主任钟掘院士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担起新一届科技委的历史使命

记者:首先恭喜您当选新一届科技委主任。请问,第六届科技委有何新变化?又有何新的使命和任务?

钟掘:第六届科技委增设了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在原来10个学部的基础上,增设了国防科技学部。

教育部历年来都非常重视科技委的工作,对第六届科技委更是提出了新的使命和任务。部党组期望第六届科技委做好教育高级咨询工作,努力建设成为教育部和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在战略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一批高水平,有见解,有应用价值的战略研究报告,以开拓科学家的视野和思路,为教育部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政策咨询,为国家教育,科技做出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贡献。同时,部党组还期望科技委在倡导优良学风、指导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部署好支撑国家当前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引领未来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学习部党组对科技委工作的要求和寄予的厚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纪历史进程中,要对未来发展提出精辟的见解是对科技委工作的严峻挑战,科技委将不辱使命,努力学习,奋进求索,做出有高度,有见地的前瞻性工作,真正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动员与组织起高校的战略科学家,用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奋进的激情,接过历届科技委的接力棒,承担起这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记者:新一届科技委的工作重点或者说核心任务是什么?

钟掘:第六届科技委的核心任务是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需求,敏锐关注世界科技前沿,科学地进行前瞻性思考,为国家教育,科技的发展战略做出基础性,前瞻性和全面性的贡献: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促进高校构建严谨、求真的大学文化;密切关注世界学科发展动态,多渠道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做出贡献:推动学部活动纵深发展,积极探索科技与教育互相促进的模式,提出学科与领域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思考,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政策,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科技委内部自身体系建设,推进学部工作向纵深发展,充实秘书处机构和人员,建设一支适应国家,教育部需要的战略研究与政策咨询的工作队伍。

第六届科技委将紧紧围绕上述核心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委的工作,推动科技委事业的新发展。

繁荣学部活动,努力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贡献

记者:您刚才提到新一届科技委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要“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请您谈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以及科技委在此方面的努力方向?

钟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基本性质也决定了高校必须肩负起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将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工作密切结合,科技成果如何尽快融入教育的知识和认知体系,探索教育与科技结合提升人才水平的新体制,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科技委作为教育部的高级咨询机构,作为高校最优秀的专家团体,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贡献。事实证明,由科技委建议设立并组织实施的“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对于高校青年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过程,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新见解和从科研实践中成长的思维活跃、知识丰富的师资队伍必然造就出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高质量的科技人才。科技委从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将从全局着眼,立足高校的学科优势,提炼出一批重大目标性项目和研究领域的建议,开展必要的基础预研,争取成为重大领域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委各学部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将积极探索教学、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结合的新模式,促进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使之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本质的作用。

成立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为国家教育、科技发展出谋划策

记者:新一届科技委成立了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组成情况如何?它的职责和具体作用又是什么?

钟掘:第六届科技委组织成立了“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由20位拥有战略研究丰富经历的教授们组成,科技委还拥有4个战略研究基地和5个培育基地,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研究队伍,他们前几年所作的高校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已经为我们高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各学部拥有众多的专家,他们对本学科的发展始终在进行前瞻性思考。我们通过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将这几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从国家发展对高校科学研究当前与未来的需要,从如何服务于国家当前和长远的需要,从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热点领域、待突破的问题中选择我们的研究课题,研究重点,形成我们对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高校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形成我们对国家科技重要发展方向的建议、相关科技政策的建议,对国家计划的建议等,这是

我们的责任和战略研究的重要目的。

记者:为进一步做好战略研究工作、新一届科枝委将围绕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钟掘:科技委的工作将站在全球发展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真正成为教育部决策、高级咨询的思想库,必须将工作的视角聚焦到当今教育、世界科技纷繁变化的本质,通过众多科学家的高智慧的思考,整理出依据充分,分析深刻、见地独特,高瞻远瞩的世界发展、中国发展、高校发展、学科发展的战略认识、战略发展新概念,提出重点发展方向和完成重大突破的实施专项等高水平的战略研究工作。其中的几项重点工作内容包括:

第一,组织力量,沟通国际战略研究的信息通道,洞察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了解国际主流社会对未来世界生存状态的分析与当前的发展部署,国际科技对引领未来的科学热点的把握,对可能形成未来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突破的导向发展,高校在支撑当前发展和引领未来的使命中如何进行全局和长远部署,传统学科的深度挖掘与新兴学科的发展路线如何与社会科学发展路线协同等等问题,国内外更多的专家是如何思考,有哪些是应该借鉴的真谛。

第二,深刻认识国家的战略部署,保证我国在当前与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制胜,需要科技与教育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政策保证和形成怎样的运行机制,这是我们战略研究一个关键内容。

第三,面对当前国际竞争的热点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我们选择那些最具影响力的领域,方向,形成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的构思,形成对国家重大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比如生命健康,低碳经济与地球保护、海洋战略、新资源的发现与发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利用、物质产品制造新模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等等。围绕这些事关人类长远利益的领域性问题,大学应该作怎样的学科发展前瞻思考,大学当前需要作怎样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造,国家需要作怎样的全局部署等。

第四,通过多种形式,发挥战略研究的成果的影响力。以不定期专题报告、专家建议,重大专项建议等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呈报各级领导,提供给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以拓展视野。

第五,组织与锻炼一支高校战略科学家队伍。现在国内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方向有两支队伍力量强大、贡献卓著:一是中科院规划战略局,一是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最近中科院推出的《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丛书,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高校拥有最多的学科、最多的专家,我们完全可以做出优秀的高水平工作,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成为国家战略研究的思想库和第三支战略研究主力军。

设立学风建设委员会,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记者:学风建设委员会也是第六届科技委新设立的部门,请问该委员会设立的目的和具体职能是什幺?

钟掘: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六届科技委设立学风建设委员会,是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等建设的指导机构和咨询机构。学风建设委员会将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学风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倡导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研究,为教育部拟定高等学校加强学风建设有关文件的制定做好咨询和建议;密切结合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总结和推广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典型经验,指导和推进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的学风建设:并接受教育部委托,针对高等学校发生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的基本问题之一是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的问题。《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科技委各学部也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开展学风建设的前瞻性研究,开展世界各学科发展的体制与实绩评估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为教育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做好政策咨询和提供决策依据。

活跃学术交流,提高中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记者:为了提高我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为教育部思想库和智囊团的科技委将有何举措?

钟掘:论文和学术期刊水平是形成科技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科技论文水平和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我国经济与科技的整体实力不相称。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近5000种,但国际影响力普遍不足,高水平论文主要发表在境外。部领导对此问题非常重视,明确指出,要在3~5年内在高校办出几份有影响力的期刊,比如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Frontiers in China系列英文期刊就做了很好的尝试。科技委将重点研究我国期刊如何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众多优势资源,通过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科研工作者的人力优势,创办出高水平科技期刊,就创办高水平期刊需要的基本条件、配套政策等,科学严谨地形成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实施计划,为教育部提供政策咨询。同时,科技委全体委员将积极支持国内期刊发展,积极参与期刊的编辑、国际组稿积极将高水平论文和重大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努力推进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科技委自1998年起开展了“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至今有12年之久。活动开展以来,对提升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推动高等学校的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事实上,每年评选出中国高校的十项科技方面的进展,不论在质量还是影响力上都具有国际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是提高高校在国内科技界影响力、提高我国科技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重要奖项,因此着力于“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影响力的提升有重大意义。

第9篇:未来科技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助力

一、教学目标

1.在多样的情境中感受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乐。

2.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萌生为祖国富强做出贡献的满腔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在多样的情境中感受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乐。

三、教学过程

(播放“开讲啦”片头音乐)

师导入新课,从南通现象入手揭示科学技术的“喜”。

1.调查与展示,感知家乡科学技术的发展。

(1)课前学生组成了“城市建设”、“百姓生活”“南通教育”三支小分队,深入第一线调查,课上一一开讲。

(2)师补充音频资料。

(3)一句话广告语展示会。

(4)齐唱自创歌曲《南通故事》。

(5)借频、图片、文字解说世界科技的高、尖、新。

(6)师小结。

2.探究与交流,感叹科研情怀。

(1)师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引领着科技的发展??

(2)出示科学家的照片,“背后的故事”小分队继续开讲。

(3)班上的小小科学家开讲自己的故事。

(4)师引导学生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动。

(5)师小结。

3.想象与展望,畅想未来科技。

(1)师播放视频《未来的课堂》。

(2)生大声读名言,读《一封跨越时代的信》。

(3)师引导学生走进“科技畅想吧”,尽情描绘未来南通的蓝图。

(4)生一一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5)师小结,生把作品挂到墙上。

4.静心沉思,引出科技烦恼话题。

师: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喜,也有让人担忧、烦恼的一面。课后请调查,并做记录。可以调查卡片上现有的,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开讲啦》片尾音乐)

四、德育渗透效果反思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时代的进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的喜与忧》这堂课的设计初衷即是利用品德教材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1.调查了解家乡南通的科技发展带来的喜人景象。2.了解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们的成就以及背后的故事。

整堂课的设计是模拟中国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进行构思的,老师化身为主持人,学生化身为开讲嘉宾、远方来客。在面对面的交流、展示中一一展现科技的喜人景象,更直观,更可感。

课堂开始,老师即展示了美丽的南通,提出了南通科学发展的独特现象――“南通现象”,勾起了学生最亲切的回忆,唤起了他们内心的自豪感!整堂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课上一共安排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调查与展示,感知家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能让大家更广泛、更全面地了解南通,学生们组成了“城市建设”、“百姓生活”、“南通教育”三支小分队,深入第一线调查。在三支小分队一一展示南通的喜人发展之后,老师补充音频资料,进一步感受“科技相伴,喜气洋洋”的景象。学生们在一句话广告语展示会中热情邀请远方的来客,自豪不已!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唱一首自创的歌曲《南通故事》,更是点燃了学生们作为小主人的热情!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不仅仅南通,全中国、全世界都在享受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实惠与便利!老师将学生的眼界拓展,看向全国、全世界,感受科技的高、尖、新,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科学技术如迅猛喷出的泉水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悄无声息地改善着我们的生活。

【环节二】探究与交流,感叹科研情怀。通过“背后的故事”小分队讲老一辈科学家的辛苦付出,学生体会到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前赴后继,不懈探索才迎来科技百花园的万紫千红。进而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小小科学家,听他们谈谈科技发明小故事,一起体验其中的收获与快乐。原来科学家的梦并不是遥不可及,是可以实现的。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呢?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科技加油站”,请学生们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动。其实,油来自哪里?就是来自学生内心迸发出来的爱科技、学科技热情,来自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为祖国富强做出贡献的满腔热情。这“油”将是科技继续发展更大的动力,将会使它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环节三】想象与展望,畅想未来科技。科技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止,他们对未来的课堂又进行了大胆构想。通过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未来的课堂什么样儿。老师请学生读名言,读《一封跨越时代的信》,调动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的欲望。学生至此,内心的科技热情、爱国情怀爆发到。这时,老师顺势助导,带领学生来到“科技畅想吧”,拿起手中的笔尽情描绘未来南通的蓝图!他们用画笔代表着自己的内心,每一笔都是他们对未来的庄严宣告,宣告着他们的成长,宣告着他们的“科技梦”,宣告着他们要圆亿万人民的“中国梦”!最后,老师让学生们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一起把画作挂在墙上。这将是一个启动仪式,是一个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