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梯队人才培养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梯队人才培养方法

第1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报 学生记者 梯队 思想素质 业务素质

1 校报培养学生记者的必要与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记者对高校校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功能和完成自身工作十分必要。

从人才培养职能角度看,培养学生记者是校报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虽未参与直接的课堂教学,但高校校报同样承载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学生记者参与到校报新闻采编工作中,可以使他们视野得以拓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从校报自身的需要看,学生记者是为校报提供稳定稿源、扩大校报影响力的中坚力量。专职编辑、记者少,工作任务重是校报普遍状态,需要建立学生记者队伍,以扩大新闻来源。另一方面,学生记者本身来自学生,最了解广大学生的生活。由他们组织文字形成的报道更更容易引起校内受众的共鸣。

对学生记者进行培养是校报诸项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但由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学生记者的培养需要面对以下两个挑战:

一是非专业,业务水平基本零起点,人才培养周期长。大学生虽然思维活跃,能为校报提供更贴近校园生活的素材,但绝大多数来自非新闻专业,缺乏专业知识。因此,要保证办报质量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以保证他们的稿件有较高质量。高校校报往往出版周期长,容量也有限,这使人才培养周期也较长。

二是流动性大,这对校报质量的稳定影响非常大。新成员一般需经较长时间才能成为合格的学生记者,较成熟的学生记者往往集中在高年级,但他们又面临外出实习、工作、毕业离校等情况。主要通过实践获得的新闻采写技能很难在记者间传承,因此他们离开团队后,低年级的记者又往往仍处于成长中,这容易造成学生记者团青黄不接,校报质量不能稳定发挥。

2 从选拔开始建设人才梯队

保持校报质量稳定及稳中求进,离不开高素质的学生记者队伍,他们是高校校报稳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减少人才流动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将校报记者团变成一个人才济济之地,随时都有能提供高质量稿件的学生记者。

学生记者团人力资源丰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人才磁场,能够吸引那些爱好文字工作的同学参与校报实践。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广为宣扬校报是汇聚人才之地的形象,这样才能招到一流的人才。二是记者人才顺利交接无断层,当高年级者离开后,要做到保证至少有两到三名合适的低年级记者具备顶替老记者的实力,成为新主力。这两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形成了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才磁场,才能保证人才无断层;人才丰足,办报质量稳定才能展现出校报汇聚人才的实力。

校报若想形成人才磁场,建立一支合格的学生记者梯队,首先需形成一定的招募、甄选机制。据实践经验,选择的学生记者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具有一定写作基础和社会活动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强。考察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通过校报刊登启事招募记者,报名者多数为有报刊阅读习惯者;要求附上自己的文字作品,通过他们的报名文稿了解其文字能力等,完成初步筛选;面试中,一方面了解其思想素质、思维能力以及对记者工作的喜爱程度,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初步获得对校报的必要认识,重新对是否进入校报团队进行确认,使那些真正热爱校报事业者脱颖而出。

要建立梯队,选拔时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记者培养周期长。为避免他们刚成为熟练记者就离队,选拔需向一年级新生倾斜。二要根据备选者所长,实现团队中个体互补。我们尽量使学生记者素质全面,客观上每个学生记者都有各自较为擅长的题材和体裁,短短时间很难达到全面。因此,同批记者需形成互补,同时也需与往届记者形成互补。

3 校报学生记者人才梯队的培养

要形成人才磁场,还应根据人才梯队建设需要,对新进记者进行有效的培养。他们大部分缺少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有必要进行系列培训指导,确保他们正式接触采写时已有一定的技巧和决断能力。

高校校报的党报性质要求这种培训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其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学生记者例会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帮助他们了解分析各种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在新闻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判断。当然,因个体差异存在,这种培训既包括集中培训,也包括日常的个别指导。

在建设和培养学生记者形成梯队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设定较明确的培训方向,对其长处加以扶持,使其长处更长,弥补短处,在校报这个平台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出个人潜力。基于此,要减少人才流动带来的问题,就有必要有计划地针对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记者各体有区别地进行培养和指导,尽量使各年级间形成优势互补。

有这样的人才培训指导作基础,校报人才梯队才有大有潜力的记者不断补充,才能真正建成一个人才荟萃之地。另外,定期评估他们的能力,把他们放到实践中加以实战锻炼,让整个梯队保持良好的状态,不出现人才断层。同时,要利用各种绩效管理工具、评估方法等对他们进行考评,通过稿费、奖励、加分、表彰等方式鼓励他们。

4 学生记者梯队培养中要避免的问题

首先,由于校报编辑通常具有自己的版面分工,因此学生记者往往主要由负责学生版面编辑直接联系,这常令在学生记者培养工作存在这样一个错误:只把学生记者培养和指导当作某个人的工作。实际上单凭个人承担起培养工作的重任难度非常大。每期校报各版面、板块内容,不局限于学生生活一块,都允许学生记者参与,唯有如此他们的视野才能打开,新闻素养才能更全面提高。而某一个编辑很难做到对所有学生记者都一一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指导,这不利于发挥人才长处,也不利于人才梯队的建设。因此需要全体校报编辑人员的共同协作,共同在记者培养方面投入相当精力。

其次,避免中止学生记者培训。当校报工作人员精力不足,经费不够充足时,学生记者集中培训往往被取消。这种做法短期内看不出对校报业务的负面影响,但日后容易造成人才梯队的断层,使校报遭遇严重的人才短缺和瓶颈问题。

最后,是避免学生记者终身制。有时候,我们必须告诉某位实习学生记者他确实不适合从事记者工作。毕竟,校报工作人员精力有限,很难以分散、平均的用力来实现每个个体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校报绝对有必要根据实际表现,对学生记者进行筛选,保证人才梯队上的每个个体都具有相当实力。

参考文献

[1]李正关,王兴东,罗艳.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管理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第2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人才;保障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19-02

大学人才保障机制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人才保障机制是一项体系化建设的机制,涵盖了人才引进、人才输出、人才培养、人才激励及梯队建设等多个领域,是一项系统化推进的人力资源工程。我国高校受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影响,正在由学术型、职业教育型等单方面高校向涵盖学术研发和职业教育等多项职能的综合型大学转型。而转型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在于配套的高校人才保障机制完善。

一、“送出去”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培养策略是人才保障机制的基础,也是构建大学人才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基础。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教学质量、学生培养水平、科研技术水平等诸多问题,也直接影响高校的声誉。可见,人才培养战略在高校人才保障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但人才培养策略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而需要完善的、系统化的培养体系。作为大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从现有师资人才培养入手,不仅培养学术型人才、教学技能人才,还需要培养管理型人才,从科研、教学、管理三个方面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采取“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尽管各个大学都有相应的师资培训中心,或本身具备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但“授业有专攻”,不同类型人才需要专业的培训体系来培养。

“送出去”人才培养战略作为一项系统化人才储备工程,需要多年努力、周密的整体布局,以及环环相扣的实施步骤才能见成效。首先,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人才分类。即使作为教师也存在不同的类型,有些教师务实、踏实,善于钻研教学方法,可以作为教育人才培养;有些教师虽然教学水平一般,但发表研究论文多篇,且学术水平很高,可以作为科研人才定向培养;还有些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见长,尤其关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心理学等学科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功底,可以作为行政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人才类型细分,使“送出去”人才培养战略做到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其次,无论是科研人才、教学人才还是行政管理人才,在培训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派遣到外校交流以积累工作经验,或送往国外进修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专业技能。但怎么“送”,往哪里“送”,则需要校方慎重考虑,根据教师的意愿和教学工作的实践需要进行双向选择。

另外,从学校角度来看,建立与社会组织,省外、乃至国外大学的相互交流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与社会组织构建了校企合作机制,对在校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也为在校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使科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国际交流生机制,同时还定期安排教师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乃至教学交流,以提高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增长阅历、开拓眼界,培养更多的跨文化教师。

二、“引进来”人才引进战略

当然,高校师资人才培养仅靠“送出去”战略是远远不够的,优化自身师资力量固然重要,但引进国内外先进人才,运用“引进来”这样的人才引进战略,才能以点带面,通过“外援”带动“内援”的整体水平提升。

与人才培养战略相同,人才引进战略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人力资源工程。当然,如同足球俱乐部经营一样,一些学校把“外援”作为临时提升教学水平的生力军,因而出现了过度重视的现象,导致一些“外援”教师受到社会舆论的过度关注,反而造成了教学水平失常等现象发生。当然,也存在一些“外援”教师教学水平夸大其词的现象,或是一些“外援”教师很难融入校园环境等问题。综合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引援”策略上存在偏差。改善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做好两个方面的战略部署。

一是按需引援。为避免“外援”与校园教学氛围格格不入的现象,同时也减少学校人才战略经费的不必要支出,应采取“按需引援”的策略。无论是教学尖子、科研专家还是管理行家,需要根据学校整体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引援”工作,以保障“外援”不浪费,切实发挥“外援”的作用。当然,这种“引援”策略不同于简单的“补位”策略,而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任务,以及校园管理或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行“引援”。将引进人才放在适宜的岗位上,同时也避免了“专家治校”等问题的发生。

二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主。引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本校师资整体水平,而并非求得一时的教学水平提高。因此,在“引援”策略上应注重引进高水平的人才,以实现通过“外援”带动“内援”能力提升,以使整体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的目的。

三是注重引进人才的年轻化。在“引援”过程中,很多学校容易犯“拼资格”的毛病,片面迷信“老资格”专家。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资格对于专家的学术水平和经验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但资格并不等同于年龄。特别是引进一些年龄较大的专家,无论是从工作精力还是与青年教师的交流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反而不利于带动本校教师水平提升。因此,在引进“外援”的过程中,应多关注年轻化人才,以促进“外援”与本校青年“内援”之间的深入交流,从而实现“外援”带动“内援”的目的。

三、“促均衡”人才梯队建设

当前大学人才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而且存在无序发展、无序竞争的现象,对于大学人才梯队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所谓不均衡现象多出现在梯队建设的人才分布方面。很多高校仍然没有从传统的学术型科研单位转型,这类学校在师资人才引进方面注重科研人才而忽略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天职。也有些学校过于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度强化实践类课程,对教师的“双师资格”考核较为严格,而忽略了师资人才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一些人才为评定中、高级别的职称,采取了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了高校人才梯队建设的良性发展。综上这些现象,对大学人才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发展形成了阻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人才梯队建设走向均衡化发展之路。

第一步从“有序竞争”做起。无序竞争现象在科研小组中尤为常见,也是高校科研资源紧张所致。一些专家作为科研小组的负责人,借助自身在学术界的权威身份,打压青年人才的创新研究,进而形成了“一言堂”的局面,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杜绝科研小组的专家负责制,采取“导师机制”“人才孵化机制”“接班人计划”等措施来分化专家在科研小组中的权威地位,使科研人才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空间。

第二步从“均衡发展”入手。高校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总体可分为学科、科研和管理三大类。其中,又以学科和科研两类人才居多。要使这两类人才得到均衡发展,还需要站在高校人才的大局观来统一规划,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人才的比例进行调节,使学科人才、科研人才和实践专家三类人才的比例为最佳状态。对于优势学科、重点科研项目,可根据需求随时调整人员结构,以保障学科和项目的良性发展,也使不同类型的人才能够各展所长,得到施展空间。

第三步注重“人才年轻化”。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建设开始向年轻化转型。这是由于青年教师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人才培养计划为这些青年教师规划好了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也为青年教师崛起提供了机会,有助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考核”人才激励策略

人才保障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考核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激励策略是否得当。二者相辅相成,堪称人才梯队建设的两把尖刀。

首先,人才考核机制有助于保持高校人才队伍的活力。人才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将岗位聘任制与职称评聘制分而行之,重点在于岗位聘任制的变革,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权力下放,放开岗位设置的上限,不以资格论,而是注重教学水平和科研业绩的评定,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以保障高校人才队伍的年轻化和活力,为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创造平台。同时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系统的、体系化的发展机制,形成学校、院系、教师个人在内的三层机制,明确各方责任、权利与义务,在教学培训、学术指导等多个方面构建资源平台,以保障教师的自主发展。另外,考核机制是对人才全方位能力的监督与评定,是保障人才梯队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基础。通过考核打分,使人才的个人能力量化地显现出。比如有些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分超过了教学能力的得分,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突出……这些方法的应用保障了人才队伍的活力。

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都需要被认可、被肯定。而激励机制实质上就是人对自身身份和技能的认可。作为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得到认可,即是通过激励手段来实现的。对于取得科研成果、专利、提升教学水平的人才,予以相应的物质奖励,作为对其能力的认可。当然,对于高校教师的综合评定不再局限于论文、科研成果、专利数量这些指标,而是考察人才的综合能力,包括教学、科研、实践三个方面的能力。并采取末位淘汰制,以激励人才不断锐意进取,同时也保障了高校人才队伍的纯洁性。尤其是退出机制的设立,改变了以往“只上不下”和“只进不出”的人才评定模式,通过筛选、评定、淘汰的过程,使不合格或原地踏步的一些“人才”自省。退出机制有效地保持了人才的创新性与活力,是比物质激励更为有效的一种手段。

目前高校人才保障机制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还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之需。包括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梯队建设不足、高层次人才与具备“双师资格”人才占比过少、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惩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偶然中的必然,需要通过“送出去、引进来、促均衡、强考核”的四大策略予以调整解决。从而使高校人才保障机制得以完善、健全,适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宋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09):104-107.

[3]王振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观念演变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

[4]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兼及“后素质教育阶段”的提出与开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2):131-134.

第3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1.基础素质要求

对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的基础素质要求就是要求教师掌握通识教育理念,并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展开工作和进行教学。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通识教育一般了解的教师占82%,完全不了解的教师占12%,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教师占6%。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师,通识教育理念有助于英语人才的“复合化”和“创新化”。经过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学生成了一定程度的“考试机器”,创新素质和复合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严重限制。因此,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2.专业素质要求

近年来,网络力量逐渐强大,工作岗位对人才要求也发生了转变,同时,学生知识结构也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与所教授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专业教学能力。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既包括涵盖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英语基础知识,还应该包括文化知识以及风土人情知识。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往往教授专业英语,因此,所授专业的基础知识必不可少。发挥教师的作用,顺利达到教学有效性,都对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一定的教学技巧,也包括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教学的顺利进行的素质。

3.创新素质要求

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不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素质。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包括知识结构的更新,还应该包括教学媒体的创造性使用。教师职业的创造性和英语语言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创新素质提高的不可替代性和迫切性。

二、通识教育视角下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培养模式和途径研究

1.培养模式构建

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不是创新型和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的参与才能完成。培养这种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是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兹南尼基(Znaniecki)曾经提出:每个人无论承担何种社会角色都必须具备正常担任该角色必不可少的知识。冯凭将高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归结为两类,即单一型结构和复合型结构。通识教育视角下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应该是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通识知识的有机结合。知识结构的多元性需要通过多元培养模式来实现。建构复合英语人才的多元化专业知识结构,必然要求英语专业教师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的建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和迅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需求。这样的英语教师对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培养应该是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着重培养教师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素质以及涵盖知识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水平。这种“塔”式培养模式能够比较全面的给教师培养提供指导理念,也对教师的具体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要求。

2.培养途径研究

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教师培养帕卡德教授指出大学要提供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第一次将通识教育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通识教育涵义广泛,不仅涵盖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还包括这些知识背后更深刻的涵义:人生哲理、文化思想、探索进取精神等等。亨利·罗索夫斯基指出:“作为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教师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高标准和善于关心人的教授在道德行为方面肯定会教给学生更多的超过授课时限的东西。”目前通识教育的开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通识教育师资的匮乏。结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情,有学者提出“与其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不如采取比较务实的做法:在设置一定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让专业教师承担通识教育的任务,在专业科目的教学中发挥通识教育的机能。”[4]专业教师承担通识教育任务,首先要求教师本人具有通识教育理念。如上文所述,大部分教师对通识教育理念仅限于一般了解的程度,有些教师甚至完全不了解。如此,很可能造成对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解模糊甚至误解,而通识教育的实施难免流于形式,举步维艰。高校英语在很长时间都是语言工具课,往往围绕对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培训而开展,而教师也会因为课时、意识等客、主观因素忽略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从而很多围绕英语展开的课程失去了其应承载的人文通识意义。只有教师充分了解通识教育、在工作中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才能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英语教师转变观念,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授语言技能的传统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智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扭转教育中技能性、功用性和应试性的思想倾向;其次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修养,对本职工作怀有“热情”付出“真情”,在言传身教中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传授给学生。以创新素质和复合水平为目标加强教师培养培养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培养这样的英语教师,需要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样的努力也分为两个层面,即教师学习和教师梯队建设。在教师学习方面,学校除了提供传统的攻读硕博士和国内国外访学机会,也可以开展主题性短期培训班(如教学提高主题、通识教育主题、师德师风主题、教学媒体主题等),还可以举办专题性学术会议(如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等)。此类教育方式对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受限于时间短、普及面窄等方面,效果有一定影响。所以,学校应该注重教师梯队的建构。教师梯队建设方面分为纵向梯队和横向梯队两方面建设。纵向梯队是学校根据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研水平将师资队伍划分为学术(科)带头人、学术(科)骨干、课程骨干、梯队成员、梯队后续成员。横向梯队是学校根据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将教师分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横向梯队的划分不会造成教学和科研的割裂或者断层,反而会更好的发挥教师特长,促进教学相长。两个梯队在人员、工作和研究上可以重合。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学习。怀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应该博学多才、博闻强识、思维开阔、勇于创新。现在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年轻化”,这些教师掌握了较扎实的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译能力较强。然而,教师的其他水平却不容乐观,表现为中文水平的下降、文化知识的缺失、教学方法的欠缺、个人修养的有待提高。这些都可能成为通识教育开展的阻碍因素。因此,教师本人应该积极优化自己知识结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有意识地拓宽知识面,培养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讲解问题的思辨能力,并形成于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培养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能力培养为连接点加强教师培养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能力可以划分为知识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与专业结合能力。英语语言知识能力是基础,包括,既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达到,也要求语言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是桥梁。语言的应用在社会情境中进行,教师尤其应该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文化概念,还原语言文化使者的本质,给英语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英语语言和专业结合能力是最终目的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要求英语语言的工具化,英语语言和专业结合能为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教学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为实现通识教育视角下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需要不断探讨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主的传统的学课型教学方式。而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能够以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为目标,结合活动,在活动和协作中达到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目标,因此,对英语教师在具备创新和复合两个方面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创新和复合两个特质融入教学的要求。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该包括专业教学时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步骤安排、专业和语言知识结合的能力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参与度的把控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和自我训练来完成。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突出其职业性和实践性。职业性要求教师较多的参与在岗培训和到岗培训。通过在岗培训,加强专业和语言知识的结合;通过到岗培训,加强岗位知识的训练和积累,进行双向或者多向反思,通过循环的反思,提高职业性。实践性要求教师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更新专业知识,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接受新事物,并拥有将新知识运用于一线的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的能力。

三、结语

第4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金融数学;人才培养;再分流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77

金融数学专业是结合金融和数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以其广泛的应用性备受青睐。普通高等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同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金融方面若干问题的实用人才。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有着为地方发展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但由于本身起点低、底子薄的特性,在办学经验、实验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生源质量等方面都较重点院校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具有强针对性的再分流培养对其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本文主要探究再分流之后,不同方向学生的培养方式。所谓再分流,是指在按照大类数学招生和师范、统计、计算、金融专业分流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进行的更加精准的定位分析。再分流能够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加显著。

1 再分流培养之重点方向――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因为既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又具有数据分析与计算机技术解决有关金融、投资等实际问题问题的能力,受到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青睐。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已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培养方式也因学校性质和学生主体的不同而多种多样。本人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发现以下环节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未来就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数学建模和数学据分析软件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MATLAB和SPSS软件的应用练习,这些软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量化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金融相关实操的演练。主要包括银行基本业务实训,证券投资和经济问题的分析等方面,实操环节既需要校内的课堂练习,更需要校企合作交流,充分调动校外资源,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

(3)职业技能的相关培训。金融相关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规划、人际沟通和外语能力等,都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培训。

(4)导师负责制的落实。根据学生主观意愿结合导师研究方向,每位导师具体负责相应数量的学生辅导,导师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负责,更要从生活问题、能力培养以及未来就业等多方面给予帮助。

2 再分流培养之广度方向――其它就业

除了专业金融机构之外,一部分学生期望在毕业后进入行政事业机关,这类机构既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又要求较高的行政能力。就目前国家行政事业机关现有的招聘考试而言,对行政能力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行测》、《申论》和《公共基础》三门科目中,因此,对这类学生有必要加强这三门考试的指导工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时事政治,多参加校园活动,从而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期望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老师、学院和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可行性分析、市场分析、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帮助,同时鼓励学生向先进成功企业取经,推动学生创业走向成功。

3 再分流培养之深度方向――考研教育

除了就业的同学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之后,仍希望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这类学生的培养应加强考研指导,主要方式是导师负责制和小组合作制。所谓导师制,即根据学生主观意愿结合导师研究方向,每位导师具体负责辅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复习,导师应该对学生考研学习方法、考研院校及专业选择、专业前沿理论和科研基本能力等多方面给予的帮助。所谓小组合作制,即让报考院校层次相近的不同学生组合成小组,相互鼓励,共同探讨,这种方法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效果显著。

再分流培养良好效果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联动:

(1)再分流教师梯队的建设。

根据再分流培养的重点、广度和深度三个方向以及教师自身学科优势,分设三个不同梯队,梯队内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梯队的建设,是再分流培养良好效果实现的重要前提,甚至师资队伍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培养的人才具有怎拥乃平,因此,教师团队的合理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要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二是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中去锻炼、学习,提高实践能力;三是聘请金融企业一线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四是积极拓展应用性强的课题开发,通过与企业联合完成课题来促进教师对课程和专业的行业背景的理解。

(2)再分流教学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验并重”、“数学与金融并重”两大原则。除了开设必需的数学和金融相关基础理论课程,还要增设建模实验以及统计软件实验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和建立金融数学模型,此外,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也不容忽视。职业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即时了解企业需求,人情个人目标与现实状况的差距,鞭策学生努力学习,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3)再分流教学方法的改革。

再分流培养要求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互动性更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在课堂中积极引入微课、MOOC等新型授课模式、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总之,再分流培养定位更加准确,形式更加新颖,效果更加显著,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勇辉等.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5):114-120.

[2]黎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14,27(3):166-169.

第5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近年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企业在招聘时的首要选择,而医药营销作为医学与市场营销学的交叉学科,其特殊性使企业希望能够招聘到既有医药专业知识又有市场营销技能的复合型营销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研究本科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融入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医药知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已成为诸多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

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医药行业是具有高接触性和高技术性的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也是世界各行业中发展最快速的行业之一,我国医药行业也呈阶梯式成长,有望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已引起了其他国家医药企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以期占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医药产品和服务的大量趋同,这就造成了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产品的开发、制造和营销人员的销售技巧都是一家医药企业是否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关键,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既懂得医药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的人才,为满足企业对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医药营销专业,在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医药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为企业输送专业的人才,促进医药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1医药营销专业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1.1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趋势

目前,在全国所有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院校设立了医药营销专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想培养出既懂医药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营销技巧的人才,尚需进一步努力。这也是制约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近年来的招聘信息中可以得知,市场营销专业是其中最为热门的几个专业之一,而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岗位更是成为了一个行业缺口,因其不止需要专业背景,还需对行业本身的深刻了解。所以未来对于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将呈不断上扬趋势,对高校开设本专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2课程结构不完善,理论与实践脱轨

因为医药营销专业是近年来才开始在我国部分高校开设,所以课程设置还处于一边建设,一边改进的阶段,设计不够完善,缺乏规范性,新设立的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检验,教学大纲的制定不够成熟,存在学科交叉重复的现象,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混乱,影响了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目前高校的教育手段还处于灌输理论知识的阶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实践技能的锻炼,但市场营销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熟练的掌握营销技能对一个营销管理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若只掌握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违背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初衷,也必然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医药营销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还要要求掌握医药知识,这种更高的要求也加大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无形中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难度,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1.3师资力量有限,教学梯队处于建设中

医药营销专业近几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也有诸多大学和学院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专业特色不鲜明,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较为权威的专家和学者仍是凤毛麟角,其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在教学梯队中所占比例较小,梯队仍在建设当中,师资力量的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专业教师,提高其职业素养是当下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医药物流专业建设的策略

2.1明晰专业定位及就业前景

学习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不仅可利用其医药知识专长,在医药企业从事医药营销相关岗位,还可在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查和咨询等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可观,属于实用性专业。

2.2科学设置医药营销专业课程

首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传授,在扎实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进行系统整合,精炼精品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时刻关注国外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变化,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及时与国际接轨。设立实践课程,模拟医药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和业务模式的理解,完成以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过程,将医学专业知识与市场营销知识融会贯通,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课程。

2.3以综合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机制

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得不改变它的评分机制。大多数高校对成绩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但对于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的考核标准,应在此基础上,加上实践成绩,形成多元化动态化的评分机制,全面综合的给出学生应取得的最后成绩。

2.4大力培养专业教师,构建教学梯队

医药营销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校方应大力鼓励教师继续深造,为教师提供和创造继续深造的条件,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将医药营销专业设置为特色专业建设,保证本专业的科研项目立项和精品课程建设,保证研究经费,并给与最大限度的人力物力支援。邀请本专业著名专家学者或企业精英定期来校举办讲座或进行学术合作,共同研究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外派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相关学术会议,不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去。

2.5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要求

教师将医药营销课程相关课件和习题经网络平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答疑,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结语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扩张和迅速发展,对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求贤若渴,高校应遵循医药营销行业发展规律,结合自身资源,注重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药营销人才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复合型人才,为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咨询公司、科研机构等输送高质量的医药营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季骅,高民.高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01).

[2]周先云.《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改革与评价研究实践[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2).

第6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区专业技术人才; 管理

【中图分类号】R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64-01

在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今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成为城镇居民健康保健的一级机构,发挥着基本医疗、预计、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大功能。社区卫生工作的模式虽然有了跨越式发展,却面临着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和高级人才流动日趋活跃的现状,人才队伍建设环节质量的管理还很浅薄,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如何培训并留住人才,是摆在社区卫生管理者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人才队伍稳定建设,对基层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没有理论体系的指导,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很难达成可信、和谐、长远的劳动关系。我们倡导建立健全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人才长远规划、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激励制度。倡导“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让单位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形成安心、放心、信任的劳动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聚才、用才、育才的管理模式。为社区卫生工作提供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1人才设置方面:从源头上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框架

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中,岗位设置是所有工作的基石。按岗招聘,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的业绩与效果。首先要学习国家十二五卫生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卫生部等部门关于社区卫生工作的相关要求,具体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六大功能,整体统筹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单位在招聘前,要做出长远发展规划,做出专业技术人才梯队的计划。按计划逐步引进各级各岗专业人才。力争构建各专业职称比例为高级1人:中级2人:初级4-6人的结构。同时要考虑引进中医专业人才,在社区发挥祖国医学在健康养生、保健预防、慢病调理方面的专业优势。

2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各层次、个体化的培养体系

人才队伍建设对事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医疗知识不更新就不能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需求。目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时间短,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资历浅、学历低。要努力改变人才层次偏低的结构。要加大各级人员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采取协作合作的方式,与当地的高等级医院对接,聘用高级医疗人员定期查房、上门诊,指导会诊等等。通过人才梯队培养工作,造就稳定的专业人才体系,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持续发展。面对社区卫生工作工作量大,人力匮乏的现状,要保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各项日常工作正常保质保量的完成,必须建立全员化、分层次、多样性,个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高级、中级、初级人员的培训体系。要促使个体学习与单位培训总体目标活动的互动,使个体成为人才培养的真正主体,实现个体与单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与双赢。要按照专业技术职称的级别,制定各类人才培养办法,如:高级专业人才:定期安排考察学习,参加省级、国家级的高端知识更新。掌握本专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新理念,充分发挥他们在思路方法、特点优势、诊疗技术等方面的指导、把关作用。中级专业人才:采用定期委派进修、短训的形式,夯实基础,更新理论、更新方法,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后备力量;初级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内部规范化培训,常规开展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及考核。让初级专业人员在培训制度的实施中获取上级医师的经验和书本以外的知识。依靠高级、中级的传、帮、带,造就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才。与此同时,结合卫生专业一年一度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知名专家、学者讲学、讲座等形式,培养实用性、复合型的社区卫生人才。我们倡导“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用人观,一方面要建立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人才培养制度与规划,另一方面要建立各专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形成单位与个人相互安心、放心、信心的良态。为社区卫生事业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建立持续发展人才管理模式。

3人才激励方面: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

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始终是围绕着如何充分激发人才资源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活动的,管理者要运用科学的人事管理技术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实行制度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事制度。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专业人员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励。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是行为的动机。对高层人才的激励应是多维立体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有机渗透。是“以人为本”。要从发展需要、成就需要、稳定需要、物质需要等方面,制定灵活机动的激励方式。要营造公平、合理、和谐的内部环境,激发潜能,体现自我价值,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社会有地位。最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双赢”。

参考文献

第7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运动;现状;分析

“谁抓住了青少年谁就把握了体育的未来,谁失去了青少年谁就失去了体育的未来”。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协调性、身体素质、耐力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比较强的运动,对身体的各项要求都比较高。青少年时期是智力、骨骼、身高等身体大部分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运动习惯将对其今后身体素质的发展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却令人忧虑。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也使得他们的篮球运动过多的停留在重视技战术的水平上,身体素质、协调性、耐力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主要问题。

1、青少年篮球运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青少年篮球工作的三大根本任务,一是拓展规模;二是提高高水平篮球运动人才;三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但是这三大根本任务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改革,效果却一直不明显,反而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1.1 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现状

据有关方面统计,自1895年9月篮球运动引入中国天津开始,我国篮球运动爱好者人数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但是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比例从2005年开始比例却在逐渐下降,据有关方面统计,2012年我国青少年篮球爱好者的比例却只有六成,然后美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爱好者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一直在九成以上,在1995年至1999年间,我国青少年篮球储备人才达到了历史最高的32万,然而从1980年到2006年我国青少年篮球储备人才的数量减少了16%。在篮球人才梯队结构上来看,成年队有50支,而青少年队只有35支,青少年后备人才已成为我国篮球人才梯队的“瓶颈”。尽管我国已经开始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但目前尚未收到有效结果。篮球俱乐部大多数抱着“养人不如买人”、“得外援者得天下”的思想,不愿意将精力和资金投在青少年篮球梯队的建设上。另一方面,篮球运动属于一项高爆发、高强度,多碰撞的运动,危险性比较高,容易出现意外受伤和伤残,我国大多数家庭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把安全看的比较重,对于在运动上多选择安全系数比较高、碰撞较少的运动为主,这也使得学校在培养青少年篮球训练时压力很大。

1.2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在人才产出方面,尽管我国国家青少年队、国家少年队也曾在亚洲乃至世界舞台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青少年运动员技战术含量不高、人才质量差的现实。2011年2月中美青少年篮球友谊赛以27::69的悬殊比分差距收场,在比赛中,17岁以下运动员显现出的技战术粗糙,意识低下、耐力跟不上、潜力缺乏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不仅仅表现在赛场上,就连在场下的热身活动上我国青少年明显表现出缺乏系统有效训练,我国同美国篮球实力上的差距还很远。

2、我国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2.1 我国青少年梯队训练方法根据国际篮坛的一般经验与做法来看并无过错,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产出优秀青少年体育人才的重要渠道,但关键在于国家和青少年本身对自己的评价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把目标取向与自身的身体能力、身体素质相结合,做出各个阶段的目标定向,在篮球训练方面多向国外先进篮球运动国家学习,不要一味的沉溺于自己荣耀当中。

2.2 青少年篮球运动需要大力普及,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单一的渠道培养,不要一味的指着篮球俱乐部为国家储备篮球训练人才,要抛开体育部门的系统性和束缚性,多方面多渠道进行选拔训练人才。在应试教育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不妨去发展一项自己更加喜爱的体育运动,或许多方面的吸取人才会更大的推动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发展。

2.3 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缺乏高水平、高能力、深经验的篮球教练,这也是青少年篮球运动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大量的资金用于广告费用和场地费用以及邀请外援的身上,导致我国篮球比赛出现了一时的假辉煌现象。

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日益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想把过多的爱好倾注于体育运动上来,篮球运动作为一项普及比较广、深受广大人们爱好的运动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壮大,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青少年体训俱乐部,都应当把培养青少年篮球兴趣作为重要方面, 这也是发展我国篮球新生力量的重要渠道。(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毅:浅析中美学校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差别之原因6,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6,2002.1

[2]王捍东:论学校在发展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中的重要作用6,5福建体育科技6,2005.2

第8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新增诊断与基因事业部(DGG),生命科学领域迈出新步伐

2012年是安捷伦中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年。这一年,安捷伦完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收购丹麦癌症诊断公司Dako,同时这一年安捷伦完成了与瓦里安的业务整合。收购Dako与瓦里安之后,安捷伦在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领域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同时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并购Dako之后,安捷伦将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新增诊断与基因(DGG)业务部门,收购Dako将是安捷伦拓展生命科学业务走出的新一步,Dako及其产品系列的加入将帮助安捷伦在多个快速增长的诊断领域加快发展,并会增强和扩大我们现有的产品。根据安捷伦2012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显示,诊断与基因组学业务比去年同期增长125%,经营利润为17%,这也将是DGG业务的一个新的起点。

新建成都开放实验室,加大西部投入支持力度

成都是安捷伦在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城市之一,与北京和上海共同组成安捷伦中国战略布局至关重要的部分。安捷伦的技术与产品居于产业链的上游,是科研、生产、权威检测机构等必须装备的高科技仪器设备,也正是成都高新区打造地区科技竞争力所需要的装备和技术。

刚刚在2012年11月底,安捷伦正式启动位于成都分公司的开放实验室暨测量方案中心(Open Lab),开放实验室将为企业、科研单位等提供共享的研究开发实验平台。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公益性测试平台,旨在贴近客户提供高效和针对,为这座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充满活力并凝聚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城市添力。

安捷伦成都开放实验室是继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后的第四个电子测量实验室。安捷伦开放实验室暨测量方案中心旨在为客户提供一个多领域的专业测试环境,涵盖整个产品/项目的生命周期,从最开始产品设计、研发到量产/实施的各个阶段,提供相应的测试解决方案和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

研发创新本土化,解决中国客户和市场需求

创新是安捷伦文化中的精髓,而本土创新又是安捷伦中国多年来的不懈追求。

在上海,化学分析仪器研发和制造基地现已成为安捷伦重要的研发中心、战略生产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之一。上海的新兴市场测量事业部,针对新兴市场国家和日本、欧洲客户需求,研发出新一代终端气相色谱仪。业界首款实验室品质的移动实验室——安捷伦5975T车载气相质谱,即是在上海本地研发的最新创新成果,实现快速现场分析,并提供实验室品质的高性能、高可靠性测试数据。

成立于2005年1月的安捷伦成都公司旨在更好地配合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将安捷伦的领先技术和管理引入中国,截止目前已经推出12款“中国创造”产品,真正实现了在中国设计、研发和制造的本土化。此次会上,安捷伦也展示出最新三款本地化研发制造的最新成果N934xC系列手持式频谱分析仪、N9322C基础频谱分析仪、N9000A CXA X系列信号分析仪。

安捷伦强大的研发能力还体现在通信领域,安捷伦科技中国通信产品中心早在2000年就落户北京,其针对中国和亚太地区客户的独特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一步实践其推动中国通信市场发展的长期承诺,并服务于全球的通信市场。多年来,安捷伦积极参与到通信标准的制定和产业化推动过程中,在中国自主标准TD-SCAMA、TD-LTE标准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上,安捷伦与中国移动、大唐、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华为、中兴等多个研发及商业单位合作,成为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在中国移动领导的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络技术C-RAN项目倡议中,安捷伦从测试测量角度为C-RAN的发展提供最先进的测量技术方法和解决方案。

立足于本土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成就长远发展

安捷伦历史追溯到惠普时代,从惠普时代的遵循创新、信任、尊重、团队协作、毫不妥协的正直到安捷伦强调的速度、专注、责任等新理念一直贯穿着安捷伦的公司文化。文化理念的传承与认同造就了一批安捷伦人。他们或与安捷伦共同成长,在相同或者不同的岗位奉献20多个春秋;他们或作为80后新生力量以新的面貌加入这个集体,都在同样的文化传承中经营自己和安捷伦的事业。

公司文化重视本土人才培养,而高度的文化认同让更多的安捷伦人有了归属感,本土化人才培养机制则从根本上留住了每一个员工的心。据了解,安捷伦员工流失率处于行业最低。本土化人才培养战略让安捷伦不仅留住人,而且人尽其才。内部培养,内部提升,尊重人、留住人是安捷伦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打造本土化领导团队,是安捷伦科技中国一直以来的坚持。安捷伦新近又有几位经理履新,包括中国区CFO赵静闻、安捷伦科技软件公司总经理魏向东、中国区化学分析总经理许宏琪、大中华区消耗品总经理曲学军、大中华区售后服务总经理孙大鹏等。

在谈到安捷伦本土化人才培养方面,霍丰提到了梯队建设的概念,他说,每个岗位都有第二梯队,有他的候选,梯队建设就是要储备干部,培养有发展前景的员工或经理为继任者。内部培养、内部提升机制大大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推荐的方式寻找不同岗位的工作机会,不断的挑战自我,将自我价值实现最大化。

植根中国、长期发展,与客户及合作伙伴携手共赢

放眼未来,植根中国、长期发展,与客户以及各相关方携手共赢,是安捷伦在中国长期不变的发展战略。

霍丰表示:“中国目前已成为安捷伦的第二大市场,安捷伦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决心和实际举措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北京、上海、成都都建设有自己的园区,这在跨国公司中是不多见的。各地开放实验室、计量维修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的设备和人员投入,也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基础设施、基本架构的建设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安捷伦已经深深地把自己的根扎在了中国,真正是与中国休戚与共。”

关于近期的发展策略,霍丰表示:“实行以客户为主导的资源分配,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同时持续进行运营流程的优化,专注后备人才培养,是我们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

第9篇:梯队人才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团学骨干;教育管理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人数庞大、相对特殊的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优势和特点,相应地,在教育管理和团学活动中也可能会出现自由散漫、个人主义、眼高手低、脱离实际、固守陈规、缺乏创造等问题。本文立足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将情感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提倡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了与艺术类团学骨干相适应的鼓励创新培养模式和梯队培养模式

一、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情感丰富、个性自我,但组织团结性不强

和普通文理专业教育相比,艺术类教育无论是从专业设置、教学环境还是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因而艺术类大学生整体上也呈现出个性独立、内心敏感和喜爱单独行动的性格特点。他们不喜从众,喜欢独立思考,创造力丰沛;他们好恶分明,求新求异,敏感浪漫;他们热爱挑战,擅长单独行动。他们是大学生中活力充沛、创造性较强的一个群体。但这些性格特点也造成了他们过于理想主义、脱离实际、我行我素、缺乏团体意识的问题。因此,在艺术类团学骨干的活动中,要格外注重集体主队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团学骨干协调处理好团学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使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实现有机统一。

2.实践能力相对较强,但也容易眼高手低

艺术专业的高考考试特点致使许多艺术类学生高中开始就经常离开校园,到各地参加专业考试或者在外写生练笔,这使得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一旦进入社会,他们就展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但由于艺术类学生实践往往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和强调自我发展,容易眼高手低、自我陶醉。在实践中容易脱离现实,而对于问题和挫折心理准备不足,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3.受教育模式束缚,创新能力存在局限

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晚,高考艺术生应试模式及大学艺术生教育模式讲究循规蹈矩和规范化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艺术类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范围往往局限于自己专业之内,缺乏更宽广的视野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与动力。

二、艺术类团学骨干培养的目标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基本特点,要探索建立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团干教育的突破口,需要国家、社会、各高校及具体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同心协力。学校方面,要树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同时明确团学骨干培养的各方面具体目标。

1.加强艺术类团学骨干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针对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性格散漫、行为缺乏约束力的情况,重视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使制度管理与情感教育相辅相成。在工作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经常与学生交流,努力和学生取得心灵上的认同,从而使艺术类团学骨干对团学工作的本质――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协调一致达到更高层次的觉悟和理解,自觉将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融入团学活动的实践当中。

2.提高团学骨干实践能力,建立健全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艺术类团学骨干的培养,应当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性格和学科实际,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为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努力挖掘和深度发展艺术类学生的气质、爱好和潜能。针对艺术类学生干部组织纪律性不强的特点,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学生骨干管理制度,这样不但能严格规范学生干部的日常行为,而且在团学组织中能形成一种高效务实的团队氛围。为使学生骨干的考核更趋合理公平,可以制定《团学组织学生干部考核制度》等量化考核措施,作为考核学生干部的有效手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因而要树立多元视角,因材施教,引导团学骨干积极参与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志愿者活动,参与假期社会实践等,如此艺术类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实践组织能力,成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人才。

作为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艺术类学生干部的个性,对艺术类学生干部进行差别化管理。针对学生干部的不同个性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交流沟通形式。针对学生干部不同的价值取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尤其要注重个性与集体的协调与融合,加强学生干部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让艺术类学生干部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同时,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3.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打造创新型团学骨干队伍,培养团学骨干的创新性思维和执行能力,使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文艺作品慈善拍卖、迎新晚会等。一方面要满足艺术类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为艺术类学生施展创新能力提供宽广的平台。

三、艺术类团学骨干的培养方法

1.探索有效机制,对团学骨干规范培养

采取团学骨干梯队培养模式,即现有人才发挥作用的同时,进行该批人才的接班人的培养和锻炼。团学骨干是联系师生的桥梁,是教育管理工作的枢纽,其素质高低对学院管理工作的落实有深刻影响。团学骨干的梯队培养模式可以有效避免人才供应不足,保证了团学骨干的顺利交接。在团学骨干梯队的建设中,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发挥情感沟通对于梯队凝聚力的促进作用,制订共同的奋斗目标,使整个团学组织形成务实高效、团结进取的氛围。二是确定培养的关键人才,新生团干作为团学工作的主力军,应从入校就开始培养锻炼。三是对梯度人才定期考核,使人才流动更加顺畅。团学骨干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因而要注重考核,及时淘汰能力不足的学生,提拔出色的学生。四是要建立完善的量化考核和奖惩制度,这样才能提高团学骨干的积极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团学骨干可以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如果该团学骨干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可授予其优秀学生、团部之星等荣誉称号,也可将团学骨干的工作绩效折成一定的分值纳入到学校的考评项目中。

2.科学指导,鼓励创新培养模式

创新意识是团学工作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团学骨干队伍也要注重培养团学骨干的创新意识,鼓励团学骨干以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工作,鼓励他们的求异思维和质疑精神,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结合实际的具体工作,运用理论知识,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构建具有创新性的团学骨干队伍要从如下方面进行:

一是意识上的自觉,团学骨干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具有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切实提高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

二是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在校园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摄影绘画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等,这样既可以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和活跃,又可以在其中宣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如何协调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如何看待一些重大的社会政策和现象,等等。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尽量分配好因学生差异性造成的多元文化需求,也要尤为重视微博、微信、文化类APP等新媒体的力量,它们作为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介工具,势必能在校园文化品牌树立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是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平台。例如,可以成立大学生文化艺术团,吸收艺术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加入,下设流行乐队、民乐队、舞蹈队、绘画小组等分团,辅以专业教师加以指导训练和定期检验,表现出色者,还可予以一定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能够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四是可以引导和帮助优秀团学骨干申请建立艺术工作室,依托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切实提高艺术生的实践能力。至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纰漏和不成熟的地方,学校及老师都应给予指出和帮助,由此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勇气。

综上所述,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团学骨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由此也造成他们在团学活动中会出现自由散漫、个人主义、眼高手低、脱离实际、固守陈规、缺乏创造等问题,但是只要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建立鼓励创新的团学骨干培养模式,就能够不断克服以上问题,使艺术类大学生团学骨干的能力不断提高,队伍更加坚实可靠。

参考文献:

[1]郑陈超.艺术类大学生团学骨干培养的关键与模式[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4):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