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有效教育教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效教育教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效教育教学理论

第1篇: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 大学文科 有效教学 教学投入

大学文科教学是高等教育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然而,当前由于自身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课下交流、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等问题致使大学文科教学处于低效状态。学生学习专业课积极性不高,只重视专业考核通过率,学业成绩低,认知变化不大,能力和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遑论学以致用,学习收获增值了。因此,面对这一困境,如何以积极有效的教学投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学习收获增值,最终提高大学文科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大学文科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文科教学为何必须“有效”

自从产生了教育,人们就不断追问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是教学本质的基本要义之一。大学文科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关注教师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提升,更要关注这种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教学。大学文科教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决定了其“有效”的属性。

(一)大学文科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1]。大学文科有效教学是遵循大学文科教学规律,追求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大学文科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共同构成了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性这一基本属性。“有效果”旨在表明大学文科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身心影响起到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业成就和认知变化方面;“有效益”则追求大学文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及学习收获是否增值等方面评判;“有效率”则意味着大学文科教学并不是投入越多越好,“投入”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有力标准,而是追求在一定的投入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发展状况。

(二)大学文科人才培养的使命需要“有效教学”。

“有效”是人类教学追求的目标,但凡教学皆追求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自从有了教学活动,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有效教学的追求。遗憾的是,即便“大学文科教学”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但通常情况下,当人们提及“教学”时主要从教师角度通览教学准备情况、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熟练程度等方面,而往往忽略学生“学”的方法、进度和内化吸收,进而忽视了教学的效益、效率和效果。如此就很难完成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

“有效”被诠释为教学活动的结果[2],也就是学生的认知产生变化、学习能力和素质有所发展和进步。“有效教学”更注重从学生“学”的方面入手分析其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如果说“教学”侧重于教学活动整体存在的“形”的话,那么“有效教学”则追求教学活动之后对于学生所产生的“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大学文科完成教学使命,提高文科生素质,促进学生认知变化等都离不开“有效教学”。

(三)大学文科教学的困境呼唤“有效教学”。

有研究表明,大学课堂作为大学生较佳的学习空间,其地位与作用正日渐式微[3]。大学文科教学陷入质量不高、教学乏力的困窘境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业成就较低,不仅没有引起相应的认知变化,而且没有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维不在场甚至身体不在场的课堂必然影响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其次,学生文科知识学习的态度不端正,仅以背诵、记忆所学知识点应对考试为学习目标,很难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难以学以致用,将学习收获增值。再次,教学投入与学习收获难成比例。教师备课、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比例较大,却没有实现既定目标。面对这一困境,大学文科呼唤“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研究必须从理论走向实践才有可能使大学文科教学真正走出低效甚或无效的困境。大学课堂教学日臻“有效”理应成为大学工作的重心。

二、大学文科“有效教学”的意义

大学文科教学需要“有效”,呼唤“有效”,“有效教学”走进大学文科教学不仅可以令人重新审视教要素,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既定目标,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目前文科教学乏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一)引发思考,重新审视教学。

大学文科有效教学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以引发教师思考、反思和警醒,帮助教师在“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中合理定位自身角色。当教育学者们追随教育发展,合理批判忽视学生需求、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时,却让一些人错误领会了一些这样的信息: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尤其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教师教学结束就实现教学目标,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至于学得怎样,不在教学考虑之列。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助推下,加之大学文科学习考核以识记为主,这类想法有了实现的可能。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力求“有效”,关注学生发展,恰恰有助于纠正这种错误认识,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正名。全面理解大学文科有效教学,追求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和效率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教学结束教师的使命远远没有结束,教师必然要关注学生学习进程和理解状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有益引导者,这便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吸引学生到课堂听课,更要为学生认知变化、内化吸收添能加油。虽然学习的本质要以学生为主体发生,但是学校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文科教育困境面前要积极应对。在学习论研究基础上,以积极有效的教学投入,促进学生提升学业成就。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成功成才加油。

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将焦点锁定在教学活动发生之后的学生发展变化上,这必然会提高高校和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要求教师不仅关心教案、课件、素材和教学目标等因素,更关照学生课堂表现、后续学习和理解程度,确保学生认知变化和知识增值。这一转变一旦完成,学生的发展进步将成为大学文科教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将会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以学生为工作重心,会传递教师的殷切期待,期待效应的奇妙作用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学生为工作重心,教师自然而然地会增加对学生的各种投入,增加学生学习动机激发途径的探索。而“事实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是保证学生学习投入的上策”[4],学生的认真投入是其深入学习、内化吸收的前提。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引入所带来的以上转变都有益于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在教师引导下对学习不断投入,最终促进他们成功成才。

(三)改变大学文科教学困境。

大学文科有效教学不仅能促使高校和教师思考、定位,审视教育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意义还在于通过各方面努力改变当前大学文科教学的困窘境地。因为有效教学是促成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保障,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以有效教学为前提,只有实施有效教学,才能解决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切实提高大学文科教学质量。大学文科教学所面临的困窘之境呼唤有效教学,将有效教学理论应用到大学文科教学中,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摒弃,又是引领当前大学文科教学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

三、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一)教学内容:整合更新。

大学文科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并能动地思考,而对所学课程是否感兴趣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的高低。目前,一方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现代校园,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日益便捷,另一方面,大学文科的课堂知识还停留在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更早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用很短的时间获取所学知识,必然对课堂教学丧失兴趣,进而游离于课堂之外。要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在遵循大学教学内容更新的规律下,及时调整大学文科教学内容,去繁就简,重组重构,保证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凸显知识的更新进程,站在学科的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大学生思考和创新。只有如此,大学文科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才可能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二)教学方式:灵活有效。

有效教学效果的达成还依赖于有效教学方法的实施。提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研究者多会想到基础教育,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相较而言,基础教育更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摸索和思考,高校则更注重科研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大学文科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能动性不强,急需激发和培养,加之他们期望老师“能根据自身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方法变革的尝试”[5],所以大学文科课堂需要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设置新颖的导入,引起学生注意,为学生持续不断地关注教学内容埋下主线;设置反馈思考环节,设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尽可能当堂了解,当堂反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有效借助网络,保证学生全员参与等。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促进学生认知发生变化,学识得到增值,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就是有效的;反之,就是无效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加以调整。

(三)教学组织形式:适当放权。

一般高校文科课堂教学多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位教师,四五十位学生,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加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被要求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知识点囿于固定场所授课,改变课堂教学的权限较少。尤其是年轻教师疲于应对各类检查,没有权限更没有时间进行课堂改革的探索。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激发,而且大大影响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大学文科有效教学势必要求对教师予以适当放权,给予教师一定的权利改变和组织课堂,在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允许教师根据教学具体内容安排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评价:视角多元。

追求大学文科教学的有效性势必要求高校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式的教师评价,同时也要求改变以教师和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学业成就式的教学评价。有效教学追求“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每个层次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成长,高校教师评价必须围绕其为学生学业成就增值所作贡献开展,教学评价不能仅局限于课件制作、大纲修订和教案编写等内容,应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导向。大学文科有效教学的评价应该多元化:既有教师层面的考评,又纳入学生层面的考评,既有既定教学材料准备的考核,又考虑学生学习效果,考核不应离开学生当前学业状况和后续学习潜能的评价。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效教学虽然追求大学文科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追求学生知识增值和身心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及教师作用,只是转变了教师角色而已,极端以教师为主和极端以学生为主都是有效教学所反对的。

此外,在有效教学中,并不是教师投入得越多越好,而是讲求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有效教学理论不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借口。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2]冯丰.“有效教学”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3]韦永琼.大学课堂教学困境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4]李焕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与行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

第2篇: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教师亲和力 教育教学 有效性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能够使他们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还能得到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即使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一些欠缺,学生也能主动学习和思考,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除了有教学的基本功之外,还要不断激发自身的亲和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1、教师亲和力的来源

教师的亲和力,来源于教师激情的教育梦想。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知识的再生产,也是道德文明的再生产。教师如果没有理想、没有激情,很难想象他的学生是否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具有激情的教育理想,才能有激昂的情绪去迎接教学中的挑战,去探索教育真理,清楚的认识教学的意义,摈除浮躁的心态。教师的亲和力来源于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行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亲和力来源于对学生深沉的爱,要学会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教师的亲和力来源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分享。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欢乐和挫折很多,一个合格的教师就会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学生的心声,用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关怀学生。

2、教师亲和力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1)教师亲和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亲和力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关心、爱护学生,用带有思想情感的行为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亲和力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理解老师。一旦教师没有亲和力,以自我为中心,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一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就不会特别理想,就算教师讲的再好,想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亲和力是一种爱的情感,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拥有亲和力才会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由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和谐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

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这样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兴趣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兴趣往爱好的方向发展时,就会是一个人的长久而稳定的倾向,对人的能力的发挥产生影响。兴趣是产生积极性的一个源泉,是认识某种未知事物的需要和基础,也是不断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成为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这门学科。教师富有情感的授课,才会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顾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成为了一种享受,学生越喜欢越想学,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向学生展示这门学科的魅力,用自身的真情流露去吸引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升华。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样一来,只要是学生有兴趣的活动,他们都会积极的参与进来,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也会积极的探索和猎取,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提高教学效果。

(4)教师亲和力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亲和力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修养,也是教师才能的一个补充。具有亲和力的教师,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想接近的冲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最能吸引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用广博的学识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师的亲和力是强化师生关系的一剂良药,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剂。可以使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落后的学生产生向前的动力,让迷失的学生找到航向。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才能让学生信赖,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教师亲和力与教学效果的路径选择

(1)用关怀创建平等、民主的学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课堂中的主导,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不知道学生想的是什么或者他们需要怎么样的课堂,也不知道课堂教学的成效如何。这样就会让教育学脱离开来,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代沟。教师是培养学生的灵魂工程师,要用真诚去对待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爱去关怀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信赖和对他们的尊重。一个完美的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有有原则的宽容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不会不问青红皂白胡乱指责,需要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改正错误,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微笑是人类交流最有效的语言,教师带着微笑走向课堂,能给学生亲切的感觉,还使压抑的课堂氛围得到放松,给学生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把课堂氛围提高到最佳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2)用时代知识吸引和感召学生

文化知识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必要的软件系统,这个系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升级,这样才能让教师完成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的文化素养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影响。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丰富自己、提升自身的水平,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从教师这里吸收知识和养分。教师在不断学习,秉承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他们会向老师学习。教学是一门多要素组合的艺术,需要发挥教师自身的能力去温暖学生,用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这门学科的魅力。

(3)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平等宽松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要遵守“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认真分析学生的特征,对那些性格开朗、大胆发言的学生给与及时的表扬,对于喜欢质疑的学生给与鼓励,对内向、害羞的学生给与信心,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当教师的爱心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的时候,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尊重转移到对学科的尊重上来,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就会勇于接收教师传播的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真情的感召下,从心里和情感上焕发出激励效应,增强学习的信心。

(4)用真情架接情感交流的桥梁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激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充满激情。在教育教学中,一个教师对教学事业充满着热爱,就会用细心和耐心就对待学生,用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做到情语动人。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去影响学生,用包含着人生智慧的学识去教育学生,用优良的德行去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参考文献:

[1] 卡罗尔.西蒙.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M].田庆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建荣.网络时代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第3篇: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事件;教学改革

所谓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当前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领域内出现、存在着的,涉及到国际形势或影响到国计民生,引起官方或民间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社会问题。主要是在某一时期引起人们集中关注、议论的焦点问题,它既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问题,也有关系人们现实利益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世界政治格局大调整和国内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突显期。新旧体制的摩擦与碰撞,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每时每刻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牵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作为信息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他们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各类社会热点事件有着广泛的了解,但受到社会阅历浅、理解片面、媒体误导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有失偏颇。当大学生们把所学理论与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时,很容易产生困惑和疑虑,甚至影响他们对世情、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因此,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确有必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求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近年来,主要从热点事件的选取、热点事件的切入途径、热点事件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一、精心筛选热点事件,充分组织教学材料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研究和分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为完成这样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结合教学内容分析研究社会热点问题,解惑答疑。

首先,教师要充分关注并深入研究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较为敏锐的触角,他们十分关注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和身边的热点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成为大学生能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认同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为指导思想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调查研究并科学解答社会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教育内容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扣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适当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材料。归纳来看,按照不同的标准,社会热点事件有不同的分类形式。例如,按照教育意义的不同,可分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和具有消极意义的材料;按照事件的真实程度,可分为现实存在的事件和虚构捏造的事件;按照事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时政大事和现实社会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热点事件的不同特点,精心筛选事件为教学服务。

二、适时切入热点事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社会热点事件不仅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材料,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热点事件筛选好后,就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切入热点事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关于热点事件的切入,既可以课前导入,也可以课程讲授过程中导入,也可以课程结束之前作为教学总结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热点事件本身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热点事件切入契机的把握,直接决定着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如何看待在反日浪潮中的烧自已同胞的过激行为”,请学生思考后对问题作出分析。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并且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认真给予点评。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决定要行动之前必须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充分借助热点事件,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第4篇: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一、有效地深度理解

(一)自我充实很重要。

提起有效很容易想到要有效率和效果,书中更进一步的总结了有效――有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让我扩展了对有效的理解更广义,有魅力是现在教育很重要的,要想让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必须让学生喜欢你,怎么叫学生喜欢,这就体现了个人的魅力,首先老师知识面是很重要的,要全面加专业,不能说是对每方面知识都很专业,但是至少要有所了解,尤其是通用技术这门知识很杂有很广的学科,例如:工艺,书中只有金属加工工艺,但是对于木工加工工艺也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了解的,到加工厂学习,自己亲自操作,才可使自己的“水杯”多些水。

(二)有效不只是知识,情感培养义不容辞。

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们认识了自然规律,还应从新的更高层面来理解教学中情意和过程。使情感价值观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讲到稳定性,书中有国外的比萨斜塔,我们中国也有斜塔(我国早就有多座著名的斜塔,而且建塔时间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更早。有的斜塔的倾斜度还超过比萨斜塔,迄今依然屹立无恙。展现了我国建筑方面的能力。教学中联系生活也是提高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增加老师魅力的一个手段。

二、教学理解的升华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这些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中所体现,那么课堂教学时间分类研究,书中提出布鲁姆在有关研究中还明确区分了“流逝时间”与“专注学习时间”,当我看到这里心中一动,是呀,每个人学术学习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不仅受学习时间总量的影响,更决定于学生在这一时间中的参与程度,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所许可的学习时间、实用时间、学习动机及教学因素。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是要考虑的?在通用技术中我们可以把每一章每一节都融入我们生活中,这样离学生近了,关注程度就会增加,自然地就可以增加他们的专注学习时间。如:在人机关系中,就可以用我们学生自己的桌子椅子来叫他们找出相应的人机关系中的合理与不合理,这样在结合设计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桌子椅子怎么样更符合人机关系目标,虽然感觉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学生们可是问题多多呀!感觉到自己的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学生在对待自己事情是十分积极关注,流逝时间慢慢缩短。确保把有限的教学分配时间用于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该做到:第一,课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在认真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和教案,备好所用教具设施;第二,要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第三,适时安排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第四,要精心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第五,要研究语言艺术,不拖泥带水,重在引导点化。提高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三、多方位的批改作业

第5篇: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1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

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政府部门和民众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强烈呼声,通过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研究也呈现进一步的增加趋势。国内教育学者通过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理论工作者开放性地描述教师的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并对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与改进学生学习成绩高度相关的教学行为是被试者十分看重的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虽然大多数教师都了解和实际表现出与学生良好成绩相关的行为,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表现出这些教学行为。姚利民(2005)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教学是线性活动,过程(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结果(学生的学习效果)。杨帆(2009)根据有效教学和教学行为的特征总结出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是指教师以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策略,为达到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求,促使学生学业发展及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而参与的专业行为。综合国内有关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教育专家用多种观察工具和评定量表客观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教师教学行为出现的频率与学生成绩的相关而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标定那些与学生优异成绩高度相关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的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姚利民(2004)从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学、效果、效益和效率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指出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通过保证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

2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

GDBorich(2000)在《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这本著作中指出10种教师行为与理想的学生学习业绩有显著关系,其中有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学的多样性、授课的清晰明了以及确保学生的成功五种行为在过去30年里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获得了一致的认同和支持,这五种行为被称作关键行为(keybehavior),它们被认为是有效教学的主要教学行为。另外适当提问、参考学生的观点和建议、精心组织、展开询问以及传递自身的影响五种行为被称作辅助行为,它们通过与关键行为配合使用,促进有效教学。姚利民(2004)通过参考大量国内外有关有效学校和有效教学的研究论著,同时征求众多优秀中小学校长和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意见,选定三大类、15种行为为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它们主要是:第一,主要教学行为:讲授、组织课堂讨论和提问,其中讲授包括讲授组织条理性、讲授清晰明了性、讲授科学性、为理解而讲授;第二,辅助教学行为:适应性教学、激发动机、运用非言语手段和创设课堂环境,其中创设课堂环境包括创设适宜课堂环境和创设教与学环境;第三,管理行为:管理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管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其中管理课堂又包括制定和执行课堂规则、管理课堂。

3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主要是区别去低效或无效教学行为的独特标志,其应是在符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涵义,有助于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目标实现的基础上,表现在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上。国内外有关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研究主要有:(1)正确的目标;(2)充分的准备;(3)充满热情;(4)促进学生学习;(5)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6)高效利用时间;(7)激励学生。姚利民(2005)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研究,指出五种公认的特征:教学清楚明了,主要是指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正确认识,并清楚明了地传递给学生;充满热情,主要是指教师教学活动中通过言语、情感、肢体动作等显示自己对教学行为、学科和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热情,促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感染力和影响力;精心准备教学和合理组织教学,主要指教师为确保一门课程或一堂课能有计划地进行并完成教学任务所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精心策划,并合理地安排和控制教学时间,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善于激励学生,主要是指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其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知识丰富,主要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育学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融合、综合学科内容知识和一般教育学知识,形成特定学科的知识。

4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结果变量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真实的学习水平,尊重和关怀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且科学地运用提问、激励、组织讨论等教学方法,其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和认知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杨春英(2010)通过对杭州采荷实验学校进行的教学实验,研究发现教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有助于学生的元认知技能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操作班学生的测验成绩优于对照班,同时发现操作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显得主动、思维活跃、提问质疑的积极性也较高,并且显示出一定的深刻性。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压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有效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美国的帕里克的对比实验研究发现: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其学习情绪高涨,对知识感受性高,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学生在压抑的学习气氛中,其情绪会不稳定,认知活动效率下降,机械重复和混乱反应增多。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要求教师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记忆。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热情,不仅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并且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言语交流以及学习互动中都表现积极、热情,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充满热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具有积极作用。庄绪静(2008)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冷漠行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要大于批评和体罚等行为的消极影响,伤害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行为充满热情,摒弃冷漠的行为,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加和自尊心的认可。另外教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辅的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生感知教师的关心、关怀、尊重和重视。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方面的特征,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不同的期待,这种期待主要通过教师的表情、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和态度表现出来,并被学生所感知。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34-35页。

[2]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37-38页。

[3]杨春英:《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第6篇: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将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一步增加。纵观当今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可谓一片大好:百分之九十的高就业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透过现象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中职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跟不上就业率的步伐。突出表现在:专业不对口;待遇低;工作不稳定。

 

1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

 

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授会计理论:基础会计,成本会计,流通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等课程,一个不少。至于学生在工作是否用到, 用到多少,那是学生的事。结果是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到工作实践中,才发现原来在学校学的知识大而空,不知从何入手,动手能力很差,还要从头学起。其实中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技能,让学生到工作实践中真正能够做到“手能动起来,担子能挑起来”。这样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比如针对出纳岗位,学校就实时开设适合出纳岗位的课,如点钞技能课、珠算技能课、识别假钞课、银行业务课等等。这样的话,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不会手忙脚乱了。

 

1.2 校企联合停留于表面

 

在浅层次的校企联合的背景下 ,企业没有责任和义务干预和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而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学校也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和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受制于市场的需求,而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这些种种的不和谐或矛盾,导致了校企联合现在只能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合作阶段。

 

2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转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

 

改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是我们当下中职教育的迫切任务。如何改变?笔者认为要从学生开始上会计专业课的第一节就开始。也就是说要把实践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理论讲到哪里实训课就开到哪里,让学生便学理论边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时时营造一种实践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其次,打破教材固有的组合,优化技能模块,给学生定身份和岗位,从身份和岗位中找到适合的教学模块进行强化教学和实训。比如给学生定位往来会计岗位,就要找出合适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操作。等到学生掌握一定岗位技巧后,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往来帐,有哪些会计科目,如何设置明细账簿,坏账是什么,如何计算等。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讨论解决,老师实时进行点评。等到不同的岗位学生都实践过后,最后做综合业务模块学习和实训。

 

2.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以往的会计教材大多枯燥,不生动,不直观,对于初学者来说,进入状态比较慢, 也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会大大改善这种局面。比如对于固定资产的学习,老师可以在屏幕上列示房屋、机器设备等,让学生说出这些资产的特征,老师再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掌握固定资产的概念。

 

2.3 建立完善有效的会计实验室

 

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当前的中职学校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甚至是一间比较合适的教室来建这样一个实验室。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氛围来建造。既有工商、税务 、银行等这些外围部门 ,也开设企业内部的各种岗位,如材料员岗位、收银员岗位、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等。上课时可给不同的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各司其职,从建立一个中小企业要给工商部门提供哪些手续;如何税务登记;去银行如何开户等等做起,让同学们横向了解一个企业是如何诞生的。再给不同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材料员,收银员,出纳员,明细账会计,会计主管等。从采购开始, 用实训的原始票据,在各个环节流动,各个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处理、登记账簿、出报表等等,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流程。

 

2.4 深层次的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已经经过从情景教学到仿真模拟实训的阶段,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熟悉了很多,这时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训。

 

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虽然国情不同,但是还是有可以“拿”过来用的地方。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让学生每个学期,或毕业前学期,以学徒的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两三个月。企业有专门的技师指导,学校派相关的专业老师陪同。这样的话保证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

 

在这个环节,我们一定要对合作的企业有所选择。一定要选择那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感到受益匪浅。学校方面认为,由于针对市场和就业岗位办学,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弥补了学校在实训条件和师资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促进了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推动了学校的招生、安排就业工作及职教改革和发展。学生方面认为,这使他们熟悉和了解了今后的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前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得到验证和加深;在企业接触到很多在学校尚未学到过的东西,回到学校后,从理论上得到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被生动地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学生由于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毕业时容易实现零距离上岗;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与人共事和小组合作等关键能力,使其提前接触了社会,学会了如何做人和做事。企业方面认为,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职工素质偏低的问题。

 

总之,中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老师肩负的责任重大。

第7篇: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语类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26-02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需要尽快更新与修正。新的形势要求英语教学跳出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课堂讲解偏重语言现象的框架,以便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与传统的偏重语法与词汇的教学模式相比,新形势下的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注重利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塑造有个性、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也要求教学环节的设计从传统的教师讲解变得更注重可行性、教学手段不再单一,而配套的教学材料也应尽可能地多元化。另外,为了重建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定期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估、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与调整教学模式,也是当前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这些改革与调整的终极目标都是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然而,针对英语专业而言,若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而化之、一概而论是不可行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应当区别对待,专业课中的各门不同的课程也理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最可行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结合广受关注的语类理论,研究如何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实际问题。

一、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的现状陈述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愈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艺术性与科学性兼具的产物,而这种理想的教学状态就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如何将两者结合、同时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为了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比起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观性的主导地位,有效教学更注重探索如何运用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近年来“外教社杯”等各级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举办,从侧面说明了高校外语教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持续关注。有效教学的探索涉及文学、语言学、哲学与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有人指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估和目标管理”。也有人认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的科学性、规律性和实效性,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指教师将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融入课堂实践,并不断地用实际教学效果更正、更新教学理念的行为。教师应怀有较强的时代感、懂得新形势对高校英语教学的要求;既不能一味地恪守陈规、也不能无视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既能体现英语教学的普遍特点,也呈现出其自身特有的独到之处。纵观英语专业的各门课程,只有文学课结合了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审美与思辨能力,是一门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的重要课程。英美文学课要求大学生阅读经典西方名著,通过对经典的阅读与学习,大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认知的深度得以强化,进而具备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的综合素质。在两年的基础学习后,阅读经典也是对大学生语言能力与对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能力的综合考察。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曾撰文谈及文学课对高校大学生的意义,认为文学与哲学、历史、美学、伦理学等都是智慧型的课程――试图找寻作家、作品与现实之间可能存在的渊源和互动关系。虽然如此,近年来的文学课教学遇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大学生不满于教师独角戏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教师也觉得大学生的主动性根本没有得以调动,二者的积极性都没有调动起来;其次,经典名著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阅读又十分有限,那么怎样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进度也成了文学课的难题之一。另外,文学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解“经典”,而身为90后的年轻学子会感到课堂内容与自身、与时代关系不大,代入感不强,故而提不起兴趣。

针对这些情况,英美文学课若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就需要在发扬文学课之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都要进行适当调整。教学应尝试强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肯定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将教师的主观讲解从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转化为支架作用――即如何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将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转化为积极的自我学习模式,帮助大学生建立培养学习习惯、保持学习兴趣、将课堂知识内在化的良性机制。文学课的终极目标还包括帮助学生将文学课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相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内在化,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

二、语类概念与文学课有效教学的结合

近年来,引导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悉尼学派代表人物马丁(James R.Martin)提出了语类定义、语类模式、语类关系等理念。马丁指出,语言本身绝非独立的、偶然出现的,而是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产物。马丁的语类理论帮助我们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切入,研究社会文化与语言结构和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现象与社会背景、文化寓意是浑然一体的。这种观点意在强调,对语言的学习绝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学习语言现象的层面上,而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其实,无论马丁的悉尼学派还是其他学派的语类研究,目的都是将语言的使用规律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使得语言表达的意义能够被目标团体接受,从而实现有效交际。这一观点对提高英美文学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极大的启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目的不在于背诵客观事实或名句佳章,而是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有效交际的目的是如何实现的――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语言类型、统筹语言的表达并完成交际的目的――这些正是语类理论的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是文学课教学得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语类教学强调对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规律加以辨别与分析,将传统的语言点讲解带入语类框架内整体把握。这种转变的意义是,在转变教学模式的同时调整教学目标,不仅关注语言层面的表达,更将学习目标延伸至促使语言表达的交际动机、看似偶然的表达与所处的篇章结构及文化情境之间的互动作用等。尽管作为语言表达的基础要素的语法规则与词汇短语是固定的,但事实上如果大学生仅记住了某些固定的表达方式,而无法辨识不同的语境与交际目的,他们在独立完成表达任务或交际任务时,将不明了语境与目的是如何影响基础语素的,甚至导致偏离目标的语义输出。针对这种常见的问题,文学课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思维、运用语类理论,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向更深化、更灵活的方向引导。

三、语类支架式教学法与英美文学课教学的结合

“支架式教学法”是语类理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重要实践之一,既强调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与大学生的互动,又确保大学生的参与度,让相关文化背景的渗透式教学与语言现象的分析相结合。“支架式教学法”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充当着共建的角色,这也是目前在专业课教学里力求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当然,最终的理想模式是大学生独立于教师的“支架”之外,实现自学、互助与自建相结合。这种自建,指的是在一定的师生共建基础上,大学生掌握充分的基础语言能力,已经培养出有意地运用语类概念检验、反观自我学习进度与程度后的新型学习模式。

若要用语类支架式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改变的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中小学教育明显不同的是,大学师生间融洽平等的关系是促进大学生投入学习的关键之一。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则在于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大学生绝非接受信息的学习机器,而是学习能力不一、情感需求相似的个体。文学课的内容中相当一部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在这一点上对大学生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进行,势必造成师生之间更严重的隔阂。课堂中教师需把握好信息输入的形式、进度与强度,同时关注大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与进度。文学课上信息量较大,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与其让每一位大学生都独立地被动接受大量陌生的信息,不如尝试小组互动模式――既能降低教学难度,又能加强大学生的反馈与参与度。教师可以有意将互助式学习小组培养成教师支架的一种延续:比如,将课堂教学任务提前分配给各小组,要求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这既鼓励了小组成员间开展合作项目,也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都不露痕迹地融入了语言知识的学习中。

另外,教师的支架性作用应体现在突显教师抛砖引玉的课堂环节设置。不同于传统文学课教学模式中教师“自问自答”的局面,教师如果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相关问题,引导大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及概括,适当地增加大学生的反应时间,那么,在教师的有效支撑下,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将大大提高。教师应当向大学生提前解释自己所充当的角色及对大学生的期待,让大学生对教师的支架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师生的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师一旦主动从生硬的权威角色中走出来,课堂教学气氛会有明显的改善。然而,这一转变的结果注定是逐步达到的:教师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之前旧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与思维模式造成的负面效果,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师启发、学生给予教师反馈的模式中,教师的支架作用至关重要。

这种模式一旦与教师的支架作用相融,大学生将体会到主动学习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并且着手思考如何调动自己的主观分析与总结能力。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功能就从强制式灌输转变为辅助式引导。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大学生与教师在这样寓教于乐的形式中达成了某种情感的默契。教师还可以尝试进行语言输入的多模态化,创建轻松而不失教育性的语言情境。既然让大学生领会和学习作者写作技巧是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那么对经典文本的重新开发、实现旧作新读,也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观看网络公开课、将传统课本与网络优质资源相结合来实现。这样的举措,既留给大学生更多的延伸阅读空间,同时也充分实践了教材立体化的新时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适应新环境与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06).

[2]朱彦.提高外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J].外语界,2013(02).

[3]许庆红.让文学回归其应有的位置――文学本体性与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反思[J].山东外语教学,2012(02).

[4]Martin,J.R.&D.Rose.Genre Relations:Mapping Culture[M].London:Equinox,2008.

第8篇: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课堂管理 有效性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因此,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的难度往往要更加突出,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会受到外在环境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动态性又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难以控制。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压等办法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而结果往往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则强调为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教师对其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调节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课堂管理上教师不只是要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而是要将纪律管理与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怎样做好体育课堂的课堂管理,这无疑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学生的特点在于活泼好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都相对较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特点与课堂管理的方法有效的融合,管理效果势必会事半功倍。本文仅从“立规矩、养习惯、重理解”三个方面探讨提高体育教学课堂管理有效性的方法。

一、“立规矩”。

对学生严格要求,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良好的课堂纪律,才能保证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实践证明。

1.加强课堂常规的约束性。

将一般的要求变为课堂常规,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常规的过程中来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泼好动性格各异的孩子,如果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秩序规则,就不可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起来。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地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而且学生适应这些规范后,就会在心理上增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我把“1-2-3”这三个数字很好的利用起来,快速数的情况表示要同学们齐声回答“站站好”,慢慢数的情况下表示要求同学们在三个数之内迅速安静下来,并且在开学之初加以强调,这条关于纪律的要求也就慢慢变成了课堂常规的一部分了。

2.及时有效的应对学生的不良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学生产生的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不仅管不住自己还不断的影响别人,这样的情况一味的批评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通常采取的办法是用全班同学的关注来约束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要求全班同学来监督他,而是发掘他身上的优点,并且夸大优点,请他为全班同学示范,并且请他单独排在全班之前。这既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并且能够促使他更好的学习技能。

二、“养习惯”。

在这里的养习惯主要是指学生听的习惯。体育课上,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和示范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要求体育老师要精讲的同时,培养孩子听的习惯也尤为重要。倾听,是一种技巧,是一种修养,是一门艺术,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主要保证现在的课堂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却不会认真倾听,不会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提高课堂有效性,关注倾听的细节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教师要跟学生讲清楚课堂倾听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课堂上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理解和信任学生的举动,尊重与接纳学生的观点,才能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充分表现出聪明才智。

三、“重理解”。

1.了解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对学生产生影响。实际上,在体育课堂上运用表扬的同时也是在树立学习的榜样,或者说是在强化正向的行为,这样孩子们就能够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我的课堂上,很少会有批评,一般情况下只有表扬和不被表扬,只要那些出现原则性错误的人才会被批评,这些年的教学让我体会到没有批评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学校效果更加显著。

2.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当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足够度多的时候,课堂管理也将不再是问题。丰富多彩的教学技巧已经让孩子们应接不暇,又何来时间和精力去理会其他呢?当然,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理想状态罢了,因此,教学技巧还要不断的加强,孩子们在学习时往往只是机械地执行,容易造成精神涣散,无法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学生的注意力持续不了多久这个时候就要调控课堂进度,可以轻松一下再回归课堂,要作到一松一紧,张弛有度。儿童文化就是游戏文化,在体育课堂上把游戏合理的穿插在教学之中,能够使孩子们更好的融入课堂。

3.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孩子。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学生的眼里公正客观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学生最希望教师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学生最不满意教师凭着个人的好恶偏爱,偏袒某些(某个)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某个)学生。教师要把每一名学生视为优秀的有希望的孩子,带着赏识的积极肯定的目光去看待学生,要以多维度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四、结束语。

我们的宗旨是: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让课堂更加关注人的尊严、生命、智慧,肯定自我、张扬个性、倡导民主与和谐,用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爱,使学生获得身心潜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好学生 好学法》【M】,漓江出版社,2008.06.01.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3.01.

[3]温立国,《有效学习下的课堂管理》【J】,科学管理,2012

[4]章文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管理策略》【D】,2004.10

第9篇: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渗透教学 学生智能发展

传统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是一言堂、堂堂灌、填鸭式的老生常谈,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听,教师引进据典,学生死机硬背,课堂给人缺少了一种生机和动力感,这些不符合人性的学习方式扼杀了学生“思维”和灵性的“智力的屠宰场”,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思路,使语文教学走出以往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阴影,它将目标定位在学生智能的培养开发上,而且加强改变传统的智能观,要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依据,因为多元智能理论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树立语文教学观念,努力扩宽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渠道,不断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新窗口,把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进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然而,将多元智能融入语文课堂,教师用多元智能理念指导教学的整个过程,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过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具体课堂中实施教学活动要有一个全新的转变才能够真正地走进课堂,才能够有希望改变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

(一)、通过多元智能来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学生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多元智力的载体,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老师总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能去学习和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东西。多元智能教学设计自始至终强调的是学生智能发展的高度关注,智能作为一个亮点,成为贯彻教学设计整个过程的一条主线。加涅(Robert M.Gagne)在他的《教学设计原理》中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①。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环境,通过教材以及其他各种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手段,找到发挥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切入点。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质上,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超越课本和黑板以达到唤醒学生头脑的目的”②。笔者在第一部分曾引述拉齐尔指出多元智能在教学上的引用方式,对教者来说,应该是“手段”优先,兼顾“目的”,即以智能为教和学的手段。

首先:教师应明确设计课程目的和内容。例如,在诗歌教学方面,抓住诗歌的意象点,由于诗歌语言凝练,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诗中总会有逃脱的空白点,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空白点,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构思培养学生不同智能类型的活动形式,关注学生的智能是否达到了发展,给不同的学生充分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智能进行学习,并在这个空白点填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又如,在导学环节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当堂训练内容要突出,形式应多种多样,难易程度要有层次, 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作到“心中有数”。另外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着差异,即“差异教学”差异教学的显著特点在于采纳弹性分组,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根据智能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灵活组织不同层次教学。如,从语言学习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听话智能、说话智能、阅读智能和写作智能来看,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在语言智能方面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荷塘月色》《背影》都属于饱含深厚感情的教学语言,教师应注重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情感沟通;还有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书愤》的悲愤之情,《故都的秋》的忧郁之情等,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教师细心点拨。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如,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这个意思。实施多元智能教学只有首先设计合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才能够针对性的选择多元智能教学策略。

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从个体活动来看,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陈述知识获得过的过程,知识规律让学生自己找,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囚绿记》,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表达绿的象征意义;从群体活动来看,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如《小狗包弟》,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理解小狗命运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及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扭曲等。因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发挥自身智能特长去精心设计,教师不能再向传统教育那样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而应“多把尺子”坚持多元化评价学生,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尽可能地包含体现多种智能,促进多种智能发展教学活动。

(二)、依据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的核心,也是每个教师每一节课基本上都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潜力,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而言,应掌握提问的技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第二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思考性;第三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的真实的。善于提问问题的教师,就像砍伐坚木一样先易后难,先提容易的问题后提困难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这些由易到难的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的积极性,久而久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教育专家在强化“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形成了若干的教学模式。如奥斯本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五步过程”。它特别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其主要步骤是:①发现问题,或从不同的角度搜寻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②发现事实,为了更好地解情境和设想可能的解决方案。③发现观念,旨在汇集来自潜意识和下意识的观念,并在它们全部涌现之后才对它们的质量进行判断。④找到解决答案,并对诸多观念的贴切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价,从而选出最佳观念用以实施。⑤寻找认可或获得一批这些观念的拥戴者,并将其付诸实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起着其他教学活动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起了纽带。语文教师因材施教、因人施问,正像有些教育理论家所说,课堂提问是教师要传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契机。

(三)依据适切的多元切入点进行课堂讨论,让教学真正充满智力的挑战和思维的快乐。

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独白式的讲授,学生静听的状况走向讨论式教学。如孔子善于用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整个《论语》记述的几乎是他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和讨论。如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首创的头脑风暴法对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非常值得借鉴。头脑风暴法本质上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讨论,被认为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具有独特的意义。教师成功的实施头脑风暴法,必须严格规范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围绕中心不能跑题,比如必须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或答案等等。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贴切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找准切入点,决定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方向和深度,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语:多元智能教学意味着从教师深层的思想认识到具体课堂时间操作的全面转变,就要根据教师在课堂里的表现及实施教学活动的行为决定,从对教学材料的个人化解读到体现个性创意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给予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自由和空间,等等。

参考文献

[1]注释:周小山 严先元 编著《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7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