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脑埂患者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丰富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07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致残率极高,早期康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几年来,在临床康复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不断调整患者的居住和训练环境,采用多种康复方法,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短时期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和依从性。
资料与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5岁,所有诊断均符号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叙述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1]。
入选和淘汰标准:①入选标准:首次发病、个别为第2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明显后遗症残留,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78分。②淘汰标准:接受过溶栓治疗;痴呆;严重感染;合并严重肝、心、肾疾病。
分组:12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一组为丰富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单纯康复训练组。丰富康复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65岁,平均52.8±11.48岁。单纯康复训练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2~65岁,平均52.6±9.83岁。
康复训练方法:①丰富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将丰富的环境和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丰富环境: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住2~3人间的房间;由喜欢的家人陪护;尽早离开病房到训练室同病友共同训练,选择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物体,包括棉布球、木钉、平衡木、体操棒等。让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生动活泼的康复影像资料。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Bobath.Rood.Brun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治疗技术)[2]、针灸、中药手足浴;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30分钟。②单纯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包括单人房间、在家或在床边训练,护工陪护,主要采用Bobath方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1次/日,每次30分钟,共治疗30天。
观察指标[3]: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评分(FMA)。②ADL(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MBI)。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检验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治疗后各组评分相互比较:①FMA: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年性差异。②MBI: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治疗前后各组自身比较:治疗后1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改善,治疗后20天、3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讨 论
脑梗死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且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随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在脑血管病幸存者中,70%~80%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智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在临床实践中,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恢复疗效肯定,有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丰富环境联合多种康复训练方法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丰富环境刺激对脑梗死后的康复作用具有非常的意义。
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大脑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4]。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修订方案[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2 于兑生.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梗死患者有吞咽困难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其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其吞咽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梗死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伴吞咽困难若不经及时有效、积极的治疗,可造成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有生命危险[1]。因而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要对患者的吞咽困难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是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2006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对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61例,年龄63岁~86岁,平均为71.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确诊为脑梗死,无1例存在意识障碍、咽喉病变及口腔溃疡,均不需要鼻饲导管喂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71例、对照组6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吞咽困难程度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收治入院后,均进行脑梗死常规治疗。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2.1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训练发音:从单音单字开始训练,每一个音节发育3次,每天进行3遍。 (2)训练屏气发声:要求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撑于椅面并推压,屏气,突然松手。此时由于屏气时胸廓相对固定,突然松手后声门打开,进行呼气,从而训练了声门闭锁功能,并提高软腭肌力,并且有利于停留于咽部的残留食物的排出。(3)训练吸吮:病人在食指上戴上塑胶指套并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并用力将指套吸入口中。(4)训练喉抬高:将患者手指放于训练人员的甲状软骨上缘。训练者做吞咽动作,让患者感觉到甲状软骨向上运动。并让患者将自己的手指放于甲状软骨上通过镜子模仿训练者吞咽。当患者掌握后,指导其同时进行吸吮和喉抬高动作,并逐步将这两个动作连贯起来。(5)冷感觉刺激训练:将蘸有少量冰冻水的棉签碰触患者软腭、舌根、咽后壁,并叮嘱患者在刺激同时进行吞咽动作。(6)训练咳嗽:鼓励患者尽力咳嗽,从而排除气管内异物。所有训练进行2周后且吞咽功能明显好转时,再进行训练摄食。
1.2.2摄食功能康复训练 进食前让患者处于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情绪当中,患者可以取坐直位,坐不稳时可借助靠背架。也可取头前倾45度。该能使患者在进食时,食物由患者健侧咽部直接进入食道,也可将患者头部向瘫痪侧倾斜90度,从而使扩大患者健侧咽部,食物能更好的进入食道。必须注意的是,进食前要叮嘱患者充分吸气,但在吞咽前、吞咽时要憋住气,闭上双唇、封闭喉部后,再让患者吞咽且吞咽后咳嗽一下,从而有利于肺中气体排出的同时也有利于喷出停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刚开始摄食时每一口量通常在3~4ml左右,逐步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加到15ml左右。并且患者的饮食要从流质到半流质,再逐步至普食。
1.2.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的头一天和第30天评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判定标准主要参考洼田氏饮水试验[2]。痊愈即患者吞咽困难消失且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能不呛一次性喝下30ml温开水。有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有所改善,但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患者需分2次不呛饮下30ml温开水)。无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改善不很明显,且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以上(患者吞咽时有呛咳)。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得资料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比较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为59例,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35例,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3例,发生率为4.23%;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8例,发生率为11.94%。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97,P
3讨论
脑梗死主要指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当脑梗死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时,通常会出现视物不清、吞咽困难、呛咳等[3]。其中吞咽障碍通常导致患者易将水或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引起肺部感染如吸入性肺炎等。该类患者通常因为害怕呛咳而减少或拒绝水、食物或药物等的摄入,从而造成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4]。因而,及早有效的加强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尽早恢复其自主吞咽能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对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德祥,陈俊芳.脑血管病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lO
[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
[3]刘青峰等主编.常见老年病诊治与保健[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 2003.
[4]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62例,全部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伴有肢体运动障碍,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康复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4±11.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6±11.4岁。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l评价法测患者运动情况。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按上述两个指标各评定1次,判定疗效。
康复开始时间:对于患者从入院后即开始康复工作,轻症患者要求24小时离开病床进行康复训练,重症患者入院即设计“良姿位”,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功能训练。
康复方法:①设计“良姿位”,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患者仰卧位,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即肩外展50°,将整个上肢放衬垫上,防止肩内收,上肢肘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健身球或纱布卷,患者下肢及膝关节略曲,在膝下放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其外展、外旋,足底足板以防止足下垂和外翻。②尽早开展关节运动:开始可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不宜过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好,诸关节每次可活动3~5次,每日活动2~3次,活动时动作要轻柔,忌粗暴,特别肩踝关节,不要使之受损,应告知患者以健侧肢体带动患肢的被动运动,当出现随意运动时,就应辅助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逐步进行。健侧肢体也应同时主动运动,以避免肌张力低下、乏力与萎缩等。③早期坐位与坐位平衡训练,也应早期开始,可预防坠积性肺炎和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开始时坐起角度不要太大,时间也不要太长,逐步增加训练,半坐时同时保护患侧上肢因软瘫而引起的肩关节半脱位,方法是将患侧上肢前臂以三角巾向颈部吊起。坐位时,双上肢前伸放于平台上。锻炼前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测量心率与血压,防止发生意外。④步行训练疗法为重点,是争取生活自立的重要环节,站位相对训练,在患腿负重时,健腿作向前向后的小幅度的迈步,训练平衡和控制站相时的每一过程,摆动相时,在不提髋时,屈膝迈步,踝背屈,足跟着地。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l评价法测患者运动情况。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是按上述两各指标各评定1次。
统计学方法:资料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 果
入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l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时对照组两组指标有改善,但与康复组相比,改善幅度小,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早期康复训练与神经内科常规用药治疗相结合比单纯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更明显。见表1。
讨 论
在患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半暗带的持续时间可能要达48小时[3]。半暗带能存在一定的时间,这为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治疗功能锻炼提供了一个时间窗。抓住时机,在这个时间窗内采取功能锻炼、干预措施,促使半暗带向正常组织转化或稳定半暗带,以赢得进一步的治疗和锻炼时间,这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也是可行的。缺血病灶中心完全缺血的组织在短期内完全坏死,出现不可逆改变。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过去康复治疗往往从恢复期开始,但目前的观点趋向于在脑梗死后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并认为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早晚有关,与康复训练持续的时间影响不大。
本研究是在脑血管病科病房进行,有条件在脑卒中患者尚未出现继发功能障碍前即开始康复治疗,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可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国内资料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们在观察功能恢复的指标上,选择了反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及反映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简式Fugl-Meyel积分评定法,这两个指标可信度高,并且是国际上公认的脑梗死功能恢复程度的有效评估指标,尤其是Barthel指数使用方便,易学易懂,为人们所推崇。
本组研究证明急性脑梗死偏瘫,在早期给予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指导是有效实用的训练方法,其操作简单易行,不需过多的设备和器械,在病房就可进行,其有效性是任何药物和器械所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1 方定华.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与康复流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2):715-717.
2 王喜全,张京.急性脑血管偏病偏瘫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关键词] 脑梗死;早期综合康复训练;NHISS评分;ADL评分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9-0111-03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NHIS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N Wanshun YE Xiangming LI Juebao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he Affiliated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d NHISS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83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ne patient was excluded due to referral treatment, and 82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case.with stable vital signs.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patients was normal in the past,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degrees of hemiplegia at admission.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lung, liver, kidney dysfunction and blood system diseases were excluded.The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of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of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8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howed that the NIHSS, FMA and ADL scores of all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for 1, 3 month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NIHSS scores of all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FMA and AD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IHSS score; ADL score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梗死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脑梗死后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且常伴有偏瘫,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实践发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1]。康复训练可加速脑神经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充分发挥脑的“可塑性”,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条件。对脑梗死患者尤其是伴有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且康复训练用于改善脑梗死个体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有效性已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广泛认可[2-4]。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83例,1例因转院治疗脱落,最终收录有效病例8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现将康复效果及对NHISS评分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3例,1例因转院治疗脱落,最终收录有效病例82例,生命体征稳定。既往肢体活动正常,入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45~80岁,平均(56.0±11.3)岁,均为一侧肢体偏瘫,其中左侧50例,右侧32例。其中伴言语障碍 26 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脑细胞、改善脑部微循环等常规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来控制血压、血糖、调脂,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早期综合性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定时变换、翻身,采取侧卧或半侧卧位,对患者偏瘫肢体进行主动和被动活动,综合运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主要是穿脱衣、进餐等上肢精细动作方面的练习,端坐位平衡训练及转移训练、步行训练,患者肢体灵活性及协调性训练等。言语功能训练:运用言语训练智能系统,配合软件应用,治疗师一对一进行言语综合训练。中医药传统:配合针灸电刺激训练,中药辨症施护治疗。物理治疗:综合运用低中频电疗、肢体气压、光疗、F疗、温热疗法等。高压氧治疗:无高压氧禁忌证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心理干预:应用卒中后抑郁或焦虑评定量表,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并积极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康复宣教,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个性特征、家庭关系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以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
1.3 评价指标
(1)对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进行评价[5]。(2)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包括肢体反射活动、共同运动、分离运动、协调性与速度等运动功能,最高总积分100分[6]。(3)采用Bathel指数量表(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价,ADL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82例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及ADL评分比较见表1。82例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及ADL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NIHSS、FMA及ADL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显著降低,而FMA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致死率较高,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脑部血液循环不畅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脑组织局部性的坏死或脑软化,最终引起局限性的脑功能障碍。局限性的脑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的家庭经济带来非常大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