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品德教育方案

第1篇: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 构建 高校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和谐机制

在我国,高校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培养,二是把学生培养成爱国、爱民的“四有”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现实来看,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高等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机制还不健全,成为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机制势所必然。

第一,深化高校内部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经过30年来的改革,教育体制得到理顺、自主招生扩大、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明显改善、课程设置得到规范、后勤社会化、毕业生双向选择制度等等,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了社会化。

但是,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渠道,仅仅是上述改革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由于我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它所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必须深化高校内部的改革。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机制,既是高校内部改革的内容,也是深化高校内部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机制得到健全和完善,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综合性、基础性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而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健全和完善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机制,则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工程。这一工程无论是缺失或是薄弱,势必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

第三,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国际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一方面,使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大学生在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新的困惑,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而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落实也不够,所以,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健全和完善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和谐机制,则成为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因为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这种和谐机制所追求的是,目标与内容的一致;学校内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合力”。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和谐机制,是指在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应该建立的由不同方面组成的完整机制,它们在运行中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监督,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具体来说,这种机制由以下几个方面所组成。

(1)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说,在我国,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校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完善。培养理想人格是新时期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必然选择,也就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目标与价值定位。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力求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目标的层次性相统一,宽厚的知识基础与健康人格相统一,高度的规范性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2)教育途径。教育途径是实现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根本条件。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健全和完善的教育途径体系,以下几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一是 “两课”教育。“两课”是对所有高校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生导向。二是学校日常思想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在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疑点问题或热点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说,它是 “两课”教学的延伸和第二课堂。三是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这种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多部门参与配合的纵横交织的工作网络,它以高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高格调的文娱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四是社会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体察民情、磨炼意志,并将理论内化为个人意识、体现为个人行为,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3)教育队伍。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构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队伍的原则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提高整体水平。

一是要要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提高全体教师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二是根据要求和实际需要,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品德教育专任教师,形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相对合理的专任师资队伍。三是选拔责任心强、又有能力的专业教师,兼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充实教育队伍。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结合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队伍体系,当然,提高这支队伍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必须的。

(4)教育保障。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保障体系同社会的其它保障体系一样,首要是物质条件的保障。其原因在于,从根本上说,一定的物质条件,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也不例外。在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学校应该提供经费、场地、物品的支持,主动创造和改善教育条件。

(5)教育管理。改善和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是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就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来说,建立一个党政齐抓、各部门协调共管、学生党、团支部参与的管理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一,高校党委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加强党委对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领导,这是搞好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关键。党委的主要任务是把握教育方向,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制定思想品德教育总体规划。

第二,高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工部、团委、教务处、马列部 、工会、宣传部、党校等单位组成,负责德育协调工作,与学生党、团支部一起,共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同时,整合所有思想品德教育各职能部门的力量,组织制定全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具体实施方案

第2篇: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去回报社会。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广大的特殊教育教师耐心与细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在工作实践之中长期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学生真正接受与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知识。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把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成长与生活环境作为备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并能够在生活实际之中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认识,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思想的源头上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研讨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其阐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我认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认知上不同程度与层次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与正常的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殊教育的教学主体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孩子普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身体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在生活之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之中对是与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使家长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对其过于溺爱,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与家长的过份溺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性格比较孤僻与自私,不会与人沟通与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也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以阳光、乐观的心态融入社会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中害怕与人交流,内心长期充满着各种压抑与不满,这也是这些特殊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每一名特殊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断克服自卑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坚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教给学生对逆境的应对方法,使每一名有残疾或残缺的学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与生活的强者。

五、结束语

第3篇: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1.1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开拓新式教育方法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能否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体现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期末试卷上,而不在乎学生是否真正从思想品德课堂中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教学模式方面,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中心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这样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践行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而生活化教育的运用可以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相结合,不断创新出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增加对于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创造出新颖生动的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同和理解。

1.2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学业水平发展的重要性是相当的,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在生理上得到满足,其心理上的满足也不能忽视。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着得天独地的好处,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生活化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更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加真实的、生活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先进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

1.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是机械式的教学,采用的是非常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样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厌恶与反感。在这样的前提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会处于一种消极状态,学生往往会偏离教师的教学思路,这会导致整堂课的教学进度非常缓慢,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2.生活化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2.1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情景生活化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采用机械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这样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育,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里进行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进课堂,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更好地进行创新性学习。例如,在《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蒙上学生的眼睛,最大限度地模拟盲人的感官体验,然后配合一些能带动气氛的音乐和旁白等,创设与盲人非常相似的情景,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加深对于盲人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能能够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对身边的盲人多一份尊重与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2教师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生活化教育的融入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之后所制定出来的适合当前初中学生的教学方案。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也不会了解、调查学生的生活环境,只是简单地照搬书本上的思想品德知识,学生在学习之后根本不会应用,甚至有些知识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而生活化教育的应用,会使教师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了解,把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解教材上的知识,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非常愉快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宏观前提下,生活化教育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既符合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潮流趋势,又体现了素质教育体系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日常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出新知识和新观点,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学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完整的人。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以生活为切入点,使教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作者:顾勇 单位:常熟市任阳中学

【参考文献】

第4篇: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

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思想政治教育,把生活导入课堂中,打造一个生活化课堂,展开生活化的教学,这样开展的思想品德课才会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在体验中才会更好地理解思想品德、增进知识的内化。然而怎样才能把初中思想品德课与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生活化教学呢?以下作者就这一问题简要分析了自己的看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实现生活化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案就是:实现教学生活化,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探究学习方法的引入,促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知识,这个过程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不要过分追求课本的讲解,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形成主体探究的意识,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比如在讲解《享受健康网络》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某位同学经过上网聊天结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约他见面。这位同学要不要和这位网友见面呢?”此种情景学生很了解,这个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发表了很多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就会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论。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和交流,最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如此老师引导开展的生活化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就会更加全面。不仅促进了学生与书本距离的拉近,还使得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体验与感悟知识,强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体来说,生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篇: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特教;智力障碍;思想品德;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特殊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而言,其思想认识水平较低,是非界限非常模糊,如果不接受正确的引导与训练,不仅将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还有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诱惑,甚至沦为犯罪分子的工具。可见,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教学校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一、注重方法创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与普通学生相比,因此其在教学中也更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多动、吵闹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在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中,教师如果一味地利用语言进行知识灌输,或者利用教师的权威对学生进行威慑,只会让学生在枯燥、惊恐中失去学习的耐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实践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基于此,在特殊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应该避免运用他们难以理解与接受的说教方式,而应该结合智障学生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在特殊教育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可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在第一单元《我上学了》的教学引导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法,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个出入校园小学生所见所闻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班级的某位同学,这样让学生与故事相融合,能够迅速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并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下,让学生对自己的新身份、学校的新情况、班级的新伙伴等进行回忆,进而调动其课堂参与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我的一天》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为学生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努力描述并还原自己一天起床、吃饭、上学等活动,让他们在描述中体会现实生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在特殊教育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供教师选择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境表演教学等。教师应该有充足的耐心为学生探索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让这些特殊学生能够更顺利、更主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利用环境构建,进行反复训练与实践

环境对于个体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渗透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的思想品德教学引导中,学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殊性,构建符合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文化环境。例如,在《我在集体中成长》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结合班级建设,指导学生遵循一定的管理规范,以形成一个整洁、和谐的教育环境;在学校的走廊、盥洗室、楼梯等处利用趣味化的图示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训练,进而建立相应的日常行为规范,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的训练与强化,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其行为不受理性控制,因此对其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一些习惯性、固定式的行为模式为学生提供行为引导,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情况的重要标准。例如,在《安全地生活》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火灾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自救常识,并为其编创顺口溜“火灾袭来速疏散,披湿衣物贴地面,捂住口鼻穿浓烟。身上着火把滚翻,别嫌难看别乱窜,躲到阳台忙呼喊”,以便于学生记忆,然后在实践中反复运用,让学生不仅能够熟记,还能够进行灵活的操作,这对于提高学生在危险情况下的自救能力非常重要。

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也同样重要,这些智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与社会脱离,而且由于环境的限制,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与人缺乏沟通的情况会进一步阻碍其智力发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与学校、家长以及相关社会组织沟通,为这些特殊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社会实践空间,并在实践中渗透情感价值引导内容,这对于学生行为的引导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情感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灌输与命令,但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尤其是在特殊教育中,教师应该正视与学生的关系,并用尊重与平等的态度获得学生的信任,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能够在心理上有所依赖,并产生安全感,这对于平复其激动的情绪,引导其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是构建师生关系中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走进大自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户外,在草地中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讲述大自然的故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太阳下与学生共同玩“踩影子”的游戏,在共同游戏中拉近与学生的关系。除此之外,师生关系的构建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如一句“你好”“谢谢”“对不起”,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的平等关系,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中,学生会逐渐放下对教师的警惕,并乐于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

在特殊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更多的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因此,在教W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用爱心、诚心、耐心来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并理解自身引导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注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让教师能够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积极调整教学理念,为这些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贡献一分力量。

四、及时评价奖励,强化正向引导作用

评价奖励是特殊教育中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设计的激励机制。由于智障学生智力上的缺陷,以及心理发展中的不平衡因素,思想道德引导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德育引导的作用是失效的。但是教师不应该放弃努力,而是应该在失败的经验中,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模式,让其在唤醒、鼓励、肯定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励是个体强化某种行为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引导,哪怕是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激励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在《我们真棒》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价值,并循循善诱,用期盼的眼光去鼓励他们,让他们能够主动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并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奖励是一种正面强化,是调动智障学生积极性、塑造良好行为的重要机制,因此,在德育引导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奖励的行为,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稳定化、习惯化。

总之,在特殊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的教育引导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切实为这些特殊学生的未来考虑,并根据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能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案;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在一步一步的熏陶、感化、引导、塑造中,让这些学生接受和感受人性化的关怀,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进而达到“残而有德、残而不废”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 茜.特教学校思品课学生主体性策略[J].教育,2015(47):44.

第6篇: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理想课堂 互动 和谐 贴近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极力倡导和谐教育,主张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谐结合。构建“理想课堂”,就是要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构建一个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构建一个知识与学生精神生活和谐结合的课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思品“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唤醒学生沉睡的良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平等、民主、愉悦、和谐、贴近生活,应是它最显眼的标志。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前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知识点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条件,是教育者政治立场、观念、品德、鉴别力和敏锐性的综合表现;优良的道德品质使教师通过表率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广播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教师较强的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驾驭现代技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科研能力,使教学得心应手,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受到熏陶,以良好的心态健康成长。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小学思品“理想课堂”的前提。

二、“潜心课前准备”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基础

实施理想课堂教学策略,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表现行为进行梳理。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强;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死守教材多,超越教材少;预设问题多,激发思维少;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教师评价不到位等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动态选择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及早布置学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整合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周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预设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设计恰当的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真正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潜心课前准备是构建小学思品“理想课堂”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过程”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关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因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在思品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将思想品德学科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避免思想品德课绝对知识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学习思品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生活化、书本问题实际化,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彰显思品教学的实用特点和个性特征,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一些“现象、事件及问题”的积极应对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因此,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构建小学思品“理想课堂”的关键。

四、“灵活选择方法”是构建“理想课堂”的保障

灵活选择活动化教学方法是思品课的教学宗旨。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要运用灵活多样、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学生心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感知能力,创设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挖掘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使思品课上得精彩生动、情趣横生,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增加课的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是构建小学思品“理想课堂”的保障。

五、“自主合作学习”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妙方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思品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善于跟学生交往,更要充当学习过程中合作者、管理者、咨询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或“闲人”。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讲”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辩”的机会留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合作探究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让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探索的乐趣。需注意的是: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的疑难问题要耐心讲解,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具实效性。因此,自主合作学习是构建小学思品“理想课堂”的有效方法。

六、“课后教学反思”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延伸

第7篇: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思想品德

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就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零零后已经成为小学的最主要构成。这一群体与之前的小学生群体有个很大的差异,该群体生于科技迅速发展的新世纪,一出生后就接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在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这些信息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之所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零零后在几年后便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倘若该群体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成为社会的主导,如何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而从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提升,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缺乏最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是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教育是一国之基础,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重中之重,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关键所在。

从学生个人成长角度来看,正所谓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学生成绩好是一方面,品德好才是最重要的。契科夫曾经说过:“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洁净的。”所以智慧和道德缺一不可,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刻不容缓。

2.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标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来实施教学是再合适不过的方式了。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建立资料收集系统,促进德育目标实现

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图片、文字、数据等信息,并且能够将这大量的信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够最有效的扩大每节课的教学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从细节之处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的德育知识,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思想品德教学的现实意义自是不言而喻,而且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教材速度更新相较其他课程也更加频繁,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而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则可以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信息库,将一些时事热点和社会新闻编排进去,人后进行课堂展示,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将社会热点和课本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加知识的可读性,也增加了热点的知识性。

除了课堂展示以外,教师还可以建立的教学资源库,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库,教师可以对教学网址进行处理归类,总结出简单的网址链接,然后将这些归类结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借助这些网址来进行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课后的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在针对高年级教学时,除了自主学习以外,教师还可以做一些案例分析的课件,高年级能够表达自己的学生来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够从侧面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提高。

为了能够更加直接具体地展现多媒体对于学生主动性的积极影响,笔者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践调研。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时事新闻并结合思想品德知识进行教学,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调查问卷显示,超过半分之六十的学生喜欢课堂中增加了网络搜集的信息,没有任何一个学生选择了反对在课堂中增添网络信息。最终的可是结果显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这毋庸置疑是对多媒体技术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发展的例证。

2.2完善学生档案,增强德育教学时效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德育工作者一般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来为每个学生建立起他们的个人德育档案。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仅凭借文字记录的方式无法满足德育教育的现状,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对学生各个方面信息的采集,建立起电子档案来实现对学生德育的管理。当然这个档案不仅仅包括了学的德育信息,还包括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状况等等。这样教师通过全方位的档案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亦或是每个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够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成长。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轻松地将成绩、评语等内容录入到档案之中,进行综合评定。这样一来,提高了期末评价的可操作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果学生有什么信息变动,电子档案也能够很快地进行更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这对于教师的教学也十分有帮助,学生信息档案的共享,能够让科任老师尽快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案的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建立电子德育档案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来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

2.3开展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团队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在团队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全新模式的团队活动。团队建设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首先需要明确班会主题,其次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合作,最后再进行总结展示。笔者以“法律伴着我们成长”为主题,让学生们明确主题的意义所在,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己资源进行探究。学生需要针对网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自主探究。在每个学生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上面开展交流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最后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评选出最优的小组成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展示。

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到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也能够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正所谓一举多得。

2.5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处于网络时代的零零后们,有时候碍于多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和老师或者家长沟通,但是却能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搭建德育咨询平台,借助网络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除了师生之间的平台之外,还可以搭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平台,借助网络的快捷便利,能够最有效的传达学生的德育状况,老师也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在家里面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德育教学的同步进行。条件有限的学校不需要搭建平台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只需要让德育老师或者班主任开放下自己的网上通讯方式,能够让学生及时和老师沟通,家长及时的好老师沟通就能够实现同步教学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让学生有地方可以吐露出自己的心声。

除此之外,正因为学生对于网络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学校还需要开展相应的网上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到网络世界的复杂性,进而引导学生远离网络垃圾,建立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

3.总结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全面开拓视野,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为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8篇: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聋哑学生;传播效率;教学效果

我们知道聋哑学生在听说方面的能力存在着障碍,所以,要想提高聋哑学生的教学效率,利用网络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

段,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更多知识,可以在网络资源知识库里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同时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保证聋哑学生学习更加方便,这是传统聋哑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一、网络教学有利于聋哑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教学只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说与读有非常强的示范性,网络多媒体教学在听、说、读、写方面非常重要,网络教学可以通过先进的视听技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学生可以在多媒体网络课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知识水平,自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挥聋哑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动聋哑教育提供技术方面的保障。

现在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是聋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标志,课堂教学从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已经不能满足聋哑教育的需求,而

是需要通过幻灯、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式,使聋哑教学更具优势,充分利用计算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亲密地交流,打破聋哑学生与教师孤立的状态,这种优越性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加地主体,比如:邮件、BBS、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等。

二、网络教学有利于聋哑学生与老师互动

计算机信息网络交互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教学从原来被动地接受型向对话型模式进行转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则是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最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信息网络技术辅助思想品德表现中更加地明显,所以,在信息网络双向的互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信服什么?反对什么?那么,就需要取决于真理真正掌握在谁的手中,这种互动、引导和对话的思品教学方式,无疑比原来传统的灌输方式则会带来更好的思想品教育的成功率,教师也能够把思传输给聋哑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堂,使学生能够通过同多络随时随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这是传统的聋哑教学所做不到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时地进行剪辑和复制相关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交流的内容更加地充实,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建立平等、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传统相对压抑的被迫学习变成是一个主动、独立和轻松地学习,充分发挥认知主体,并在学习活动处于一个主动的精神状态,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

效果。

三、网络教学可以转变教师具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聋哑学生去学习更多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营造一个动态直观的教学情境,真正调动聋哑学生眼、耳、口和手多种器官相互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真正克服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课堂容量小、效率低和聋哑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的现象,使聋哑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着手借助各种媒体寻找解决的方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人与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多向性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相关的信息,尽可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和情感进行完美地交融,充

分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四、网络资源开发便于聋哑学生快速学习

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可以提高聋哑学生学习品德教育的学习效率,同时先进的网络技术、声情并茂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思想品德的精神精髓。聋哑学生在听力和语言方面存在着障碍,无法通过生活了解更多的知识,网络资源庞大的知识库可以帮助聋哑学生了解更多知识,使聋哑学生可以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已经走进课堂,让信息技术真正走进聋哑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领域,只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第9篇:思想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拓展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教师必须对学生成才过程中存在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依然滞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上,而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以及素质教育方面做出必要的创新。近年来,拓展训练在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则是有益、有效、有趣的创新之举。

一、拓展训练概述及基本方式

现代意义上的拓展培训机构开始于英国,但真正兴盛是在美国、加拿大,在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较晚,到现在也只有十来年的时间。由于拓展训练适应了当今时代要求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

美国的大学课程中就有断桥、天梯、独木桥、空中单杠、信任背摔、攀岩等项目,在日本,野外生存的能力被视做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把拓展训练以不同的方式引进到学校教育中。

1970年,中国香港成立了香港外展训练学校。1995年,北京拓展训练学校成立,这是内地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最早的培训机构。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了“野外生存体验”公选课;200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的首次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与生活实验课题相当成功,于是高校野外生存课程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

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全新的体验式培训方式,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项目,使受训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拓展培训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外化—内化—感悟—应用—提升”的训练过程,深入认识自我,思索生活和人生,达到在“练中学,学中思,思中进”目的,培养团队精神、坚毅性格及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发展。

二、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开展大学生拓展训练活动,可以使大学生达到坦诚心胸、拓展自我、完善人格的目的,这将有效弥补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思想政治教学的不足。可以说,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起到突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增强了大学生以下意识:

责任意识。通常在课堂上,教师给大学生从理论上讲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意识,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在概念、要求、目的方面有所了解,在认知、感悟、自觉等深入的层面上远远达不到真实的教学目的。然而,在拓展训练活动平台上,每个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身处地,亲力亲为,人人有责,共同分担,团队协作,正是这样的体验式学习,相互之间的责任关联,令他们学得更牢,悟得更深。

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中靠一个人打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成功需要合作,需要团队每一个成员积极默契的相互配合。拓展训练中有很多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例如“求生”、“罐头鞋”、“有轨电车”等项目,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可当融入团队后,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整个团队就能产生1+1>2的力量,完成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

奉献意识。拓展训练的每一个项目都有严格的程序设计、责任分工,学生以团队组合参与项目训练之中,就要顾全大局,服从安排,更要勇于承担,提倡奉献意识,多为同伴分担,多为团队做出贡献。例如求生墙项目中,身体强壮的学生应当主动担当人梯的基础角色,勇于担当,把自己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个人最大的作用,从而为团队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意识。参加拓展训练有利于启发想象力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训练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设计的。例如 “电网”、“雷阵”等等。学生没有在书本上学到过这样的知识,这里没有人教你怎么做,要完成这些任务只能靠自己,挖掘你的想象潜能,发挥你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大胆想象,勇敢地去尝试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沟通意识。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是拓展训练的重要内容。拓展训练中有一类项目是在要求学生在看不见或听不到的情况下大家共同来完成规定任务的。例如,“盲人方阵”这个项目要求十几个人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一捆杂乱无章的绳子拉成一个正方形,并且所有的人要平均分配在四条边上,整个过程所有的学生都被蒙上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与大家进行沟通,倾听别人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团队意见要达成一致来完成任务。

进取意识。拓展训练所设置的项目和采取的形式,对人的心理、智慧和体力形成了一定的甚至是严峻考验。每一名受训者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自身的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创造力、进取心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问题、困难摆在眼前,目标、要求不能更改,只有勇于尝试,开拓向前,才能完成训练任务。例如开展攀岩、空中单杠等拓展项目,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得到有效激励。

突破意识。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胜任挑战性极强的工作。拓展训练在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素质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比如“断桥”这个项目就是旨在培训学生心理抗干扰的能力。正因如此,拓展训练注重对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心理得到有效突破,无疑是对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自我意识。拓展训练通过活动设计及实施,创建了和谐、支持和信任的活动氛围,提供了轻松有趣的、发人深省的、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控自我。

诚信意识。拓展训练有助于高校学生增强诚信意识,拓展训练很多项目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都诚实守信、相互信任、遵守契约。例如在“背摔”中,倒下的学生要对同伴们有充分信任,轻松面对;托接的同伴也要有诚信,履行职责,双方在“诚”与“信”的前提下就会得到圆满合作效果。

学习意识。促进学习、学会学习、激励学习是高校学生参加拓展训练主要目的之一。与辅导员日常的说教和成长引导相比,拓展训练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能使学生模拟训练,做到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形成积极、主动、负责的自我心理品质。

规范意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组织纪律意识较差、行为规范缺失的问题。拓展训练项目由于制定严谨、完善的活动方案,条理清晰,规范有序,学生可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到组织纪律、制度要求的意义和价值,将会有效的促进自我规范意识的强化,把外在的约束力化为个体自主自愿的需要,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尽快适应企业文化顺利就业提供了基本训练。

务实意识。务实就是实在地做该做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事。在日后工作中,大学生必须具有务实意识,说实话,办实事,利用个人见识对事情并作出明智的决定,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务实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很多没有价值的工作省略了。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活动时,他们能够学会审时度势,量力而行,重在解决问题,不好高骛远,不胡思乱想,懂得珍惜与把握,学会放弃与妥协,力求解决问题,这有利于他们日后的求职就业和进步成长。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拓展训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训练手段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强调从德、智、体、美等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对学生人格精神、个人内心感悟、合作支持、成长激励等方面的培养相对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拓展训练是一种强调“先行后知”、“边行边知”、“愈怕愈行”的培训教育方式,与普通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也有别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和其它学科教育。

教育方式的自主性。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采用说教的方式不同,拓展训练以体验性的实操项目为载体,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受教育者, 又是启发者、教育者,以交流、总结、反馈方式来实现育人功能。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拓展训练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训练阶段或不同参与对象的实际需要, 通过认真策划, 精心准备, 区分不同年级及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当的训练内容, 设计虚拟情境。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为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典型的、突出的、急迫的问题, 帮助学生在融思想性、教育性、挑战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训练过程中实现激励成长目标。

教育过程的体验性。拓展训练与其它思想品德教育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的训练活动。通过各种拓展项目的情景设置,可以模拟展现出在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难题、困境,让学生从中充分体验所感受的各种情绪和心理,再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反思, 进而学会自我控制并实现自我超越。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拓展训练与传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比较, 后者虽然也强调学生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但事实上更多地是关注个体目标的实现。然而,拓展训练活动以“ 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最终目标,强调个体与团队目标的一致性。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 实现个体与团队在环境适应和能力发展目标上的高度一致。

(二)拓展训练具有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拓展训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拓展训练看似游戏活动,其实是为达到某些预期的结果而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愉快的参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验人生,感悟道理。学生在规划好的“游戏”之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收获。

拓展活动所需场地、器材比较简单。拓展训练项目所需场地不多,方式灵活多变,适合在校园内开展,场地大小均可,室内室外兼顾。拓展训练所需的器材大致有绳子、眼罩、呼啦圈等,这些器材容易买到且便宜,有些可以自制。有些项目基本上不用器材,比如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大家相互信任的卧式传递项目,就不需要器材,并且同一个培训目标有多个项目可选择。

拓展训练项目有极强的安全保障。拓展训练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绝对安全可靠,所有户外活动均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各项户外空中活动的保护装备均使用专业一流的专业器材,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培训师严格地依照安全程序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

校内部分教师可胜任拓展训练培训师的角色。拓展训练中每个项目如同一个专项游戏,教师很容易掌握项目的布置和规则。目前,拓展训练培训师绝大部分是由校内部分教师兼职,要通过业务培训,达到培训水准,才能上岗培训。

参考文献:

[1] 王长权,高林,李笋南.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 陈峥嵘.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途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