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第1篇: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 科技人员 协同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的研究中,以高校协同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这方面作出相关研究与分析,弥补了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对推进我国协同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要素密集的优势,为重大项目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成果的产业化,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科技团队的创新效率,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对我国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协同创新对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一)成员松散,沟通不畅

高校科技团队主要是由各个高校、各个学院的优秀教师组成。在加上目前我国高校的体系的分割,各个单位自成体系。科技团队人员分属于不同的高校和不同的学院,而高校之间常见各种资源不允许兄弟院校的运用,甚至在高校内部,也常有兄弟院系不能互用实验室等科研资源。这样就造成了科研成员由于分散在各个高校与院系,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由于科技人员都有自己的专长,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是各自研究领域的精英,这样就需要有影响力的人员来对科技团队进行管理,否则,很难将科技人员联系起来,而在高校中,难以找到既有影响力又有实力的管理人员。这样就很难与高校科技人员进行沟通,难以将其组织起来,不利于协同创新。

(二)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

对于高校科技人员最终的协同创新的成果的归属问题,也是目前阻碍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也正因为此,使得调动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变得困难。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员来自不同的高校和院系,他们之间在归属问题上有着天然的冲突,加上协同创新平衡机制的缺乏,在协同创新取得成功后,有些科技人员作为协同创新的协助人员,虽然有所贡献,但由于分配机制只重视主要人员而忽视协作人员,这些都将导致科技人员团队的内部矛盾。再加上高校内部奖励机制的不平衡,一些高校普遍倾向于自己的重点学科与学院的人员,对他们的奖励远大于其他人员,从而导致难以调动其他人员的协同性,进而影响高校协同创新。

(三)文化冲突,创新氛围不浓

参与高校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员,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其学术背景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科技人员之间的文化冲突,使得团队内部创新氛围不浓。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在对待科研问题上将存在很大的差异,各自从自己的领域出发去看待这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大家各持己见,难以达到一致。比如,一些科技人员拥有留学背景,受国外思维和科研影响较大,而另一些科技人员一直是受着国内的教育,一直保持着国内的科研和思维方式,这就必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将导致高校科技人员难以融合,高校协同创新无法进行。

三、高校促进协同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加强人员沟通,增强凝聚力

加强人员沟通,最主要的是要突破高校之间和高校内部的自成体系,使得资源和信息实现无障碍的流动。在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科技人员,从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连接他们最佳的方式和枢纽。一方面,高校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员之间要主动沟通,比如,高校之间可以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使得信息在高校科技人员之间实现共享;联合申报国家大型科研项目,组建高校之间多功能的科研团队。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跨院系的构建科研平台,实现校内平台共享,并通过校内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二)调节分配机制

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正的外部性,可以惠及众多的产业和人口,如果只是单纯的计算这些成果的经济价值对高校科技人员是不公平的。因此,对于大多数的高校科技人员的协同创新的成果,我们要遵循“沿创新链条各个节点贡献的比例分配利益”的原则[1],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团队科技人员的合作初期,由于人员彼此的不熟悉,科技人员更能接受以现金等物质的形式分配机制。而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渐入成熟,股份制则成为更好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科技人员将协同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关注其发展。

(三)改变科研文化格局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文化格局主要是“井”文化,高校协同创新氛围不浓,科技人员之间习惯了封闭孤立的科研方式,科技人员习惯挖自己的“井”,而这些“井”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连接为一个整体。要将这些“井”都打通,就要求高校科技人员必须首先解放思想,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走出来,在协同创新中加入创新型的青年科技人员;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去找寻科研课题;必须充分利用高校内部和其他高校的科研资源,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己院系和自己高校;必须转变科研考核方式,更加注重科研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各方协作促进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

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一个院系,而是多个部门、多样人才、多种信息资源的协同。这就需要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涉及到的各方积极协作,特别是教育部和政府部门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扶持与资助。各级政府重视本区域内的交叉学科的科研项目的立项,通过整合区域高校资源,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关注交叉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大对交叉研究的平台建立的支持。教育部门可以利用其管理优势,对高校科技人员和科研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建立交叉科研的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推进高校协同创新。

第2篇: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科技创新即通过学术研究及实证考察,利用现有知识物质对生产要素及生产力进行改革,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而将科技创新应用于农业,就是将农业科技发明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新品种、新方法的推广使用,使得农业经济活动科技化、创新化[1]。

2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农产品市场受到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需求大量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如果不能完善农业科技水平,则会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只有对科技进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稳定提高产量与质量,才能谋得农产品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导致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平均价格水平,国际竞争力下降。如果不能将科技化应用于农业,降低人工使用率,节约成产成本,调节农产品价格,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阻碍。我国是人口大国,即便近年来对水土资源的使用加强了约束,但人均资源仍低于世界水平,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暴露出当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增产增收的关键点,便落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这一工作重点上,只有大力提高科技化、产业化水平,才能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转型与发展[2]。

3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

近年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增加,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等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仍存在着不足,政策支持仍需加大力度。我国财政投入涉及到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由于其统计途径和衡量标准的不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着交接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科技研究的自身属性,其投入周期性较长,回报较慢,导致企业投入失去信心,造成资金投入的不足。国家和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应继续加大投入,才能促进科技的进步。2)我国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却仍存在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换而言之就是当今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的论述上,但很少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主要体现在对科技成果的重视度不够,农业科技产品推广度不够,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与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

4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解决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很多特性,我们需了解其自身特点,才能很好的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保障其良好的发展。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而这种公共性体现在其盈利性质极弱,而导致研发资金不足、市场失灵等现象,而且农业的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投入均较大,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资金投入,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体系,才能保证其运作[3]。另外农业的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其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应积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鼓励机制,通过考核的形式,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重视科技成果的实践应用考核,打破以往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局限,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结合,将成熟的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规模使用,降低科技产品在农业中的使用成本。着眼于我国的长期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雪,刘家轩,郭燕枝.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十三五”展望[J].农业展望,2016,12(1):53-56+77.

[2]杨传喜,张俊飚,赵可.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13-118.

第3篇: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0.引言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自此,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光明大道上远航,科技创新由此步入正轨,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各类创新企业也不断取得喜人的科技成果,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迅速成长。

自“科教兴国”,“863计划”等施行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校科技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虽然创新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质量却不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低于韩国日本等国家,而且,大量的创新单位和产业区创新实力不够,只是空有其表,无法最大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尽管国家对此大力支持,然而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尽管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某些领域十分落后,甚至有空白,由于起步较晚,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科技基础薄弱,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企业规模多数不大,缺乏足够的创新人才,国家投入力度缺乏后劲,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不足,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对于人才的培养水平不高,科技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三、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途径

1.企业应当增强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研发经费就是给企业的创新“加油”,投入越大,创新后劲就越大,实践证明,大多数科技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是惊人的,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都要保证科技创新经费的绝对充足,否则,多么好的科技项目也只能落个“流产”的下场。

2.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多的国外先进科研技术为我所知,企业可以确立“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研究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3.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无疑是坚强的后盾,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国家应当加以保护和鼓励,推广其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培养大批的优秀创新企业管理者,获得优秀人才的培养经验,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建立并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严格执法,净化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好知识产权,增强创新人才的信心。

4.提高创新教育水平。国家应当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科目的重视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创新的奖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同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的支持。

5.加大R&D资金的投入。以此来调整企业创新经费的支出的结构问题,使之趋向于合理,向发达国家看齐,使得企业创新技术支出达到其主营业务比例的3%~4%。与此同时,可以建立企业的风险应对政策,减轻企业面对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时的压力。

6.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 中小创新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弱势力量,他们受到自身规模小,科技实力弱,经济基础差,竞争实力差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国家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其政策优惠,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促进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

7.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应当确保“发掘得了人才”,“留得住人才”,学习应用好“一捆绳子”,“一条鞭子”的管理制度,例如华为,他们通过给予人才充分的奖金,股份话语权,上升空间的支持,又建立了“末位淘汰制度”,促使企业人才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伴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创新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严正课题,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的思考和探索道路上一路风雨兼程,我们紧随世界发展潮流,努力与国际接轨,同时根据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外管理经验,不断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条例,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

四、当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人民群众及企业管理者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全,导致很多专利成果申请不及时,甚至导致一些专利成果流传到国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由于对知识产权战略的不了解,缺乏全局观,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漏洞太多,无法有效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

五、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企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与世界接轨,努力了解世界上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切莫片面的追求企业的效益和规模等问题,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细节问题的忽略恰恰是导致企业损失的重要原因。企业领导者及企业创新人员都要认真的学习和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知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2.企业应当快速全面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外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经验,国外常见的管理体制有,集中式管理体制,分散式管理体制,行列管理体制等,企业在认真学写这些管理经验的同时,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3.引进一批具备丰富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以此来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增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优势,使得知识产权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避免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

4.企业应当有大格局,具备战略意识。应当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应当把知识产权利用好,发展好,具有全局意识和超前的眼光。

第4篇: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一、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一)科技创新的界定与金融支持的主要方面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科技创新指的是对科学研究和对科学的原创性的革新,主要包括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或者企业。金融系统对科技创新做出的贡献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金融系统能够帮助科技型企业找到融资的途径,能够提供大量的资金,而且在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其二能够帮助企业抵御各类不确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安全系数。通过对科技创新型产业的分析,在金融支持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动员储蓄。金融系统能够为科技型的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融资的途径,能够通过银行、债券等方式,或通过股票和证券的发行等方式,将较为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企业再通过商业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发展一些新型的创新项目,从而能够使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企业能够规避风险。创新型的企业在进行科技产业创新的过程中,通过金融系统能够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大量的资金,其风险性比较高,金融市场能够将风险分散化,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能够降低企业的收益性风险。

发挥金融中介作用。金融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出其金融中介的作用,能够使信息的成本降低,而且能够实现各类科技产业的配置。金融系统在发挥金融中介作用的过程中一般是通过调查和整理信息的方式,找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从而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二)科技创新产业的特点和金融支持的特殊性

科技创新产业一般依托于科技型企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其科技含量比较高,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容易造成较高的风险,同时科技创新产业借助科技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产率,也是一类高回报的产业,而且科技作为一类无形资产,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都是生产高科技的产品为主的,其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企业在发展中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但科技创新中存在漫长的过程和相当的难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的开发,然后需要产品的小试、中试、再生产,再投放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系列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研发中存在着诸多隐形的风险。而且如果在前期出现了技术不稳定的问题,或者产品的生命周期达不到要求,再或者技术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市场的风云变幻等原因都是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存在风险。产品在投入市场后,还面临竞争对手可替代产品的面世和全球竞争的压力,或面临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这些都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高风险。

高回报性。高新技术产业一旦研制成功,不仅大大提供了生产率,而且可能给整个产业带来颠覆性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其回报也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实现对优势技术项目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在市场上能够形成品牌化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企业的利润上升空间也会比较大。

较多的无形资产。科技型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科技型企业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其产品的优势在于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从而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在创新过程中获得如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这些都是无形资产发挥作用。

科技产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其在接受金融支持的过程中具有特殊性特征,在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其研究的成果从小试、中试到应用到产品的生产环节,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够维系。而科技企业在起步阶段,以及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资金问题一直是创新发展的重点,而且企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困难特别多[1]。通过对我国的科技型企业的分析来看,要想进行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系统为其提供直接的融资渠道,由于科技型企业大多是无形资产,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分析这些无形资产,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的问题,无形资产很难做合理的评估。因此,金融系统在为科技型的企业提供融资的途径中,应该在分析其特殊性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机制。

二、我国科技创新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与金融体系也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国政府也制定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系统的革新不能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金融体系还不能满足一些科技创新企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出现金融支持体系明显的滞后性特征,这些问题都导致金融支持体系的实效性降低。

(一)科技创新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不完善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比较多,导致了金融市场不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如果仅仅依靠市场,高新技术产业是不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因此,在市场调节失灵后,必须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一定的融资途径,在对一些小微企业,应该发挥出金融系统的支持作用。如今,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这些方针明确指出要强化金融支持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巩固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多,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科技型企业的数量在上升,这就导致金融体系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尽管政府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增强,但是还是存在局限性。我国投入到科技创新中的R&D资金只占不到GDP的1%,我国的创新投入不足,而且我国对于科技的投入与其他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应该在创新型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强化科技投入的比例。

(二)科技创新的银行信贷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还不是特别成熟,虽然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间有大量的社会资本,但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很少有进行直接融资的,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进行间接的融资。我国的各类信贷体制还有待于完善,很多科技型的企业在向商业银行贷款中遇到障碍,我国的信贷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建成的,这种模式只能以银行为主导,而且在贷款中存在着一定的歧视原则,对一些大型的公司而言,贷款相对较容易,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初创科技型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商业贷款的难度非常大。在信贷体制建设的背景下,受我国的信贷体制环境和制度的限制,首先是保证金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金融系统在执行一系列操作中只是按照相应的流程,不能灵活处理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特殊问题,银行信贷的管理流程过于单一,信贷的流动性比较差,而且其收益型原则存在不完善的地方[2]。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国有成分的银行一般不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中小型的科技型的公司中,也不能有效地把握市场的动态,不能准确地分析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不能够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资金的补贴。

(三)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尽如人意

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金融服务水平对企业创新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创新的主体已经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但是,金融服务的方式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导致了创新和金融支持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金融体系主要能够提供融资的服务和信用的担保,但是中小型企业在进行融资中,金融机构设置的门槛又过高,而且市场化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地发展起来,导致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阻。

三、相关建议

我国应该通过推进政府政策体制创新的方式,完善我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政府是金融市场的主要领导者,通过建立政府政策的方式,能够提高金融支持的力度,我国目前科技创新相关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较慢,所以政府需要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实现金融服务体制的创新。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近几年,虽然有些地方政府已经设立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基金,但还需进一步扩大基金容量和更多形式多样的运作模式,让更多的企业获得基金支持以促进创新的力度。另外,通过强化银行信贷体制改革的方式,通过对科技创新产业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商业银行信贷体制的改革,能够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弥补科技创新中的资金问题。

第5篇: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一、科技创新视角下企业财会管理的挑战与影响

(一)科技创新对企业财会管理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企业的财会管理模式发生变革,信息技术在财会管理中的应用,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为财会管理工作提供巨大便利[1]。科学技术在企业财会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办公,管理层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与员工进行交流,方便对人员的管理。科学技术,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对新的财会管理方面的信息,能够及时的进行获取。科技创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较大影响,其改变企业的财会管理模式,运用高科技进行财会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财会管理效率。

(二)科技创新给企业财会管理带来的挑战

科技创新在给企业财会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其带来挑战。科技创新给财会管理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挑战。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平台与交易方进行合作,双方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询价、谈判、交易、付款等。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商品展示,或材料进行询价、选择、订购等。一系列电子平台的交易,需要财会管理部门对支付体系进行更新,建立更完整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财会管理人员,需要足够了解电子商务,并且懂得网络交易知识,才能做好企业财会管理工作。2、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度的完善,企业财会制度也需要进行完善,从而去跟随时代的脚步,满足市场的需求。财会制度的完善,需要财会管理人员,针对时代的特点,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去构建适合的财会管理制度。

二、科技创新视角下企业财会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财会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财会管理体系不完整的现象。企业的财会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够全面,管理方式单一,导致财会管理水平较低。不完善的财会管理制度,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无法适应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普遍将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对于财会管理相对疏松,使得财会管理容易出现漏洞,部门间协调性较差,容易诱发重大问题。企业的财会管理体系不完整,使得财会管理无法发挥效用,影响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增加未来决策的风险性。

(二)企业财会管理模式、观念落后

我国的企业财会管理模式落后,较多企业仍然采取?魍车牟苹峁芾砟J剑?使得科学技术无法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作用。社会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变化,导致企业发展多元化,财会管理部门的工作也变得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反而会产生不利影响。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无法适应信息化管理,无法解决财会工作中的难题。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未树立先进的财会管理理念,导致财会管理工作与时代脱轨,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视角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对策

(一)创新财会管理方法

科技创新视角下,提高企业的财会管理水平,需要创新管理方法。根据市场行情与国家政策,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财会管理方法,创新财会管理理念,从而去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创新财会管理方法,将科学技术与管理制度相结合,建立适用于科学技术办公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建立管理核心价值体系,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财会工作,充分利用电子设备解决财会工作中的重大难题。不仅能够提高工作质量,还能帮助工作人员减轻负担。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市场分析与财会运算的精准度。创新管理方法,构建符合科学技术应用的财会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确保财会数据的准确性。

(二)创新财会管理网络化与信息化

科技创新视角下,企业的财会管理,需要进行网络化与信息化创新。企业财会管理信息化创新,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有简单到复杂的方式,将财会管理工作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分类进行创新,依次建立符合信息化标准的财会管理制度。财会管理信息化,需要制订整体的架构,在分部进行实施,有机的将各个子系统进行联合,从而实现财会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财会管理的网络化创新,能够通过网络系统,对财会工作进行监督。将传统的静态财会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的实时监控,提高监管力度,降低误差出现的频率,提高工作质量,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科技创新背景下,企业可以利用电子技术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提高财会工作的准确度,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利的依据。

第6篇: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一)资金相对匮乏,研发资金不足

当前我们包装产业进行科技创新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虽然国家也一直在政策上支持包括包装企业在内的中下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行性还是比较低。据调查,整个包装行业约有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进行过完善合理的技术改造过程,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包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们的包装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受到很大的阻力作用。银行放贷程序繁琐,贷款利率比较高,直接融资中由于一些小型包装企业自身信誉的问题,也不能够顺利地进行。融资能力有限,资金严重匮乏,使包装企业很难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过程。

(二)高级人才匮乏,基层员工专业素质较差

我们知道,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匹配的高级知识人才。但是综观我们整个包装产业,人才都相当欠缺,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技术工作人员,都缺乏过硬的专业素养,他们对行业的分析力、判断力比较差,没有一个先进的理念来进行行业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目前整个包装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只占我们整个行业职工总人数的2%,而我们全国工业总的技术人员占比是6.8%,对比后我们得出结论,包装行业的技术人员占比大大低于工业的整体水平,包装行业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培训和正规教育以及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比例大大低于机械、电子、制造等相关行业。

(三)包装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自身实力不足

当前在我国的整个包装行业市场上,占据绝大多数地位的还是自身规模比较小的民营包装企业,由于自身生产经营规模的限制,它们在具体的资金运用、科学技术的使用、扩大再生产等条件上都具有先天性的劣势。尤其是一些技术创新项目,包括采购先进的机器设备、聘请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素质较高的一线工人、进行一些投资的研发创新等等,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但是这些小型的民营包装企业并无力负担。它们的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集中度不够高。因此,正是这些小型包装企业的存在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包装产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我国包装产业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国家要加大对包装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前文我们指出,我国包装行业中大部分都是一些生产规模较小的民营包装企业,这些企业资金匮乏,市场规模较小,进行科技创新面临着重重的阻碍。因此,要想推动这些企业的发展,实现整个包装行业的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我国一定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发展这些企业。国家要对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包装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完善它们的融资渠道,对一些科技创新项目给予减税、补贴等支持,在全行业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型包装企业,大力研发新产品,出台相关的政策,彻底解决这些中小包装企业的发展问题。

(二)包装企业自身也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包装企业自身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必须要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力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包装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不够完善就是因为很多企业对创新的意识不够,它们把很多的资金用于留存,并没有对相应的科技研发加以支出。当前我们的包装企业应该改变这一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开发要与科技的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包装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包装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第7篇: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日趋重要。2011年度科技进步奖的50个“产学研”结合项目中,中央企业参与的项目有25个,已成为推进国家科技进步的主体。

从规模与体量来看,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4.3万亿元,营业收入16.7万亿元,实现净利润8 490亿元,境外资产总量已达2.6万亿元,净利润超过1 100亿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备引领科技创新的经济实力和基本条件。

从创新实践来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1个重点突破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在863计划、97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的参与率分别达到29.5%、13.5%和23.3%。除此之外,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4G标准以及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主要专利指标年均增长都在35%以上。实践证明,中央企业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国家技术创新的国家队。

从创新体系建设来看,在“十一五”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中央企业获批建设47家,占国家总数的49%;先后有64家中央企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企业,其中54家被正式命名为“创新型企业”;5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有24个由中央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这些成果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2011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央企业已有38家,中央企业竞争“国际化”特点凸显,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央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动力不足。按照2009年的统计,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发明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国有企业分别为18 889件、6 448件和8 602件,私营企业分别为29 398件、6 343件和9 064件。若加上公司制企业中的国有控股和私营控股的专利情况以及小型工业企业的专利情况,国有企业专利数占比可能不足30%。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中央企业多数集中于工程、建筑、能源、资源等行业。这些行业既有我国当前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制度性垄断特征,又有资源稀缺性导致的资源垄断性特征,行业周期较长,国家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使现有经济模式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强,导致资源价格涨幅较大,这两个因素叠加使得现有模式收益高、风险小,造成中央企业对技术创新在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而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二是创新投入不足。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高科技公司的科技投入会更高,微软每年的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谷歌公司的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更是高达15%。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性垄断”,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

目前,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明显偏低。截至2010年我国只有三成的中央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到“十二五”末,中央企业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投入的比重平均为2.5%以上,这一目标也低于国外先进企业现有的平均水平。

三是人才储备不足。当前,中国每年理工类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已是世界第一,具备技术专长的理工类大学毕业生最适合的工作就是工程类。目前,中央企业研发部门每年吸纳的科技人才较少,导致未来技术发展的活力不足。在这一方面,中央企业不仅与国际公司存在差距,甚至不如某些国内民营公司。以华为公司为例,其在高峰的时候一年可以招800人左右的通讯、电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司后,华为给予其丰厚的待遇和充分的发展空间,一是在研发中心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二是派往海外市场参与世界竞争。这种历练对于毕业生来讲相当于又经历了一次大学教育,并且所学知识与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尽管这种大规模的人才引进流失率较高,但是经过多次筛选留下的都是精英人才,且对公司的忠诚度较高。而经过华为的文化锻炼和技术培训后离开公司的人,又有很多进行了二次创业,搞了很多高科技公司,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带来的是生产力发展,创造的是国家财富。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科技人才储备和科技队伍建设方面,还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这不仅是中央企业面临的问题,更是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目前的创新主体仍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作为技术资源提供者的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并没有与作为技术资源使用者的企业建立稳定通畅的沟通渠道,科技需求与企业需求衔接错位,企业、科研机构作为技术供需双方难以形成良性互动。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及科研院所每年为国家科技创新贡献出丰富的成果,在自然科学基础创新方面也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并不是很紧密,其专利的转化率普遍低于5%。作为掌握社会研发资源与学术资源的组织,高校及科研机构并未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科技和经济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

五是中央企业科技收购面临的体制性制约较大。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往往是创新的主体,例如过去的贝尔实验室等。许多国外中小企业的成功路径,就是通过科技创新项目被大企业收购。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大企业的创新不一定由自己完成,可以通过投资收购的形式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产权转移,这也是国外大型公司科技创新的一个最主要的路径。

2009年,我国国有企业人均科研投入为14万元,私营企业为13.5万元;国有企业研发项目数量为16 537项,而私营企业则达到14 843项。若加上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小型企业的投入,非国有工业各项指标占比在60%以上。从研发力量、投入状况以及开发数量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已与国有企业基本相当。但在中小型的科技型企业创新成果的收购上,中央企业面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约束,手续复杂、周期较长、机制僵化,需要考虑的非市场因素较多,最终不仅导致中央企业自身在收购科技成果上顾虑重重,而中小企业也对中央企业的收购失去兴趣。

提升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央企业的考核体系。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经营。应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现有干部考核体系,建立个人、企业、政府在提高创新能力和获取创新成果中的合作共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促使企业经营者能够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克服短期行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是应按照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成绩核定减税力度。中央企业应该由资源型增长向技术创新型增长转移。可以考虑将人才吸纳、技术储备、专利申请及转化率等指标作为核定减税力度的依据,利用税收杠杆对企业的经营投入、增长方式等进行调整,引导中央企业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增长、制度垄断性增长向科技创新型增长转型。

第8篇: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技创新;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03-02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克服惯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即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设想和新方法。创新思维的运用目的,就是用新眼光看旧问题,克服思维定式,从而打破常规求得创新。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者都是看似不同实则一致。因为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这些的基础都是新思想的产生,就是打破原有思维上的新思维,新主意。因此可以说创新思维引领着科技创新。

二、创新思维的类型

1.创新思维的新异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的改变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是完全不存在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的,这就需要人们的思想也在时时刻刻跟进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创新思维的新异性就表现在这里,“新”是指创新思维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会有一种新的思考方法来处理事情,从而产生新的解决方法,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成果。“异”是指创新思维也是一种求异思维,“积极的求异性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着力发觉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现象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已有权威性理论持分析、怀疑、批判的态度、奇异的实质在于创新。”[1]

2.创新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发散性是指人们的思维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敢于打破常规,用新颖的思路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可以使人们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的闪光点,让思维尽量扩展。

3.创新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思维的开放性是指,要突破狭隘封闭的思维,避免把事物独立、割裂起来看。“所谓开发型思维方式,就是指人们在观察、分析客观事物时,使自己的思维超越既定的时空界限,以天下之长补己之短的一种思维方式。”[2]

三、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实力的体现。科技创新能力形成需要以下因素:良好的文化环境、较强的基础条件以及有效的制度支持,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理念。人类社会中,完成一件事需要人、财、物三者的结合。因此,可以说,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的是创新理念,而理念的创造者是人。科技创新就是人、财、物三者的自然有效结合,实现理念的商品化,而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作用。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

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式。所谓思维定式,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式所支配。思维定式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式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式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式,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创新性思维不是离开一般思维的“天启”思维,而是一般思维形式的共组。首先,创新性思维是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没有丰富的直觉。”“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

在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为补充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通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于创新同等重要。只运用发散思维,不重视收敛思维,就会胡思乱想,一事无成。只运用收敛思维不重视发散思维,则会因于成见,难干创新。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靠运用习惯的、传统的思维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它要求有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这就必然要打破现成的框架,冲破传统的约束,而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价值所在,而这也是科技创新的需求。

四、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第9篇: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科技创新活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14-02

Promot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rough Competition and Advancing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Wang Zhengping, Zhao Kun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re Security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ctivity, propo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sures of promoting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competition.

Key words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ng activities; creative talents; innovation platfor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共同面临的课题。什么是创新人才,目前还没有统一说法,但综合各方观点,创新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极强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勇于尝试,喜欢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这些特征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而在大学生中开展的科技竞赛具有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团队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实践表明,科技竞赛在推动课外科技活动建设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近几年来,随着学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作品的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但同时也要注意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不强,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很好的体现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天赋较好的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的平台开展实验,实现自己的创新作品。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虽然对创新活动充满了兴趣,参与的热情也很高,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入手,以至于出现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科技创新”作品。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但这种脱离实际、自娱自乐的科技创新活动最终收效甚微,同时也有悖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方向。

科技创新活动的继承性和借鉴性没有充分利用和体现 牛顿说:“我看得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借鉴前人经验的重要作用,而目前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基本是学生自拟,由专家统一评审通过后进入实施阶段,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但同时也发现,有时学生为了能申请到项目,对自身水平和可能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开始时往往将题目拟得过大,结果造成无法按规定时间完成全部内容的局面,最终只能匆匆应付结题。而下一届学生又是重新开始自己的题目,对上一届学生的创新作品不了解、不借鉴和不利用,以至于出现“重复性”的创新,浪费时间和精力。

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性不高 使得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没有完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学业负担较重。由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品从开题到最后的结题答辩在时间安排上也有要求,有时可能和正常的教学环节相冲突,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做到学业和创新活动的兼顾,从而放弃了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说明这些学生不优秀,或者以此就判定他们不具备创新意识,不能取得成果[4]。目前很多科技创新活动只是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行为,并没有硬性的学分要求,因此当学业和创新活动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选择的是放弃创新活动,这无可厚非,但这确实就有可能造成很多具备潜质的创新作品半途夭折。如果能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和正常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既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又能拿到学分,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 竞赛对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竞赛在项目设置上都是较强工程背景 在竞赛活动中,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序,只有一定的竞赛规则,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将理论知识与竞赛项目相结合,通过综合分析、创新思维,最终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通过竞赛来检验自己的成果。

如由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的“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其中有一项竞赛“1 kg级遥控电动模型飞机载重空投”,就是规定飞行器重量不超过1 kg情况下,比拼飞行器的搭载质量和投放准确度。这就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工艺、机械设计等方面知识,通过科学的、创新性的思维去设计并加工出质量轻、搭载质量大的飞行器。而这个竞赛项目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思想对我国航空工业飞行器结构方面的设计及制造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竞赛的项目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一般来讲,竞赛所设置的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做大范围调整和改变,只有当某个项目进行得趋于完善时,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这也就保证了依托竞赛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连续性和继承性,在一届学生没有完成或完善的情况,下一届学生可以在此基础继续进行,通过借鉴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去补充和完善。这样一是可以防止“重复性”创新,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二是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得科技创新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协作精神 竞赛项目的设置很多都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这就使得参赛队员明确地意识到要想取得好成绩,从准备、训练到比赛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团结协作。因此,依托竞赛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样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在这里既要有独立的科学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敢于担当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些都是优秀的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素质。

3 以竞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

以竞赛为契机,积极推动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大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必备条件,创新实验需具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加工工具、加工材料、工作台及设计平台等软硬件条件保障,而这些条件均需要资金支持,并且创新实验室的日常运作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持。学院科技活动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就是通过积极组建团队,参与航空航天类的赛事,以比赛促发展,以比赛促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认真筹备,积极申请经费和场地条件开展创新实验室——新概念飞行器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并依托此平台辐射全校师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除主推的飞行器类竞赛科技活动外,实时推进其他类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活动中心也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协调创新平台的使用,鼓励指导教师的参与,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了软硬件的保障。

依托竞赛推动实践教学建设 实验选修课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学分要求。针对科技创新活动与正常教学活动脱节情况,依托竞赛内容,结合相关专业特点,适当地开设实验选修课,在丰富实践教学课程的同时也缓解了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学环节冲突的矛盾。这样学生既进行了科技创新活动,又满足了正常教学的学分要求,拉近了学生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距离,让创新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例如,借鉴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的赛事内容,开设“多功能飞行器设计与实现”这门实验选修课,并参照赛事规则提出课程建设目标要求,将竞赛要求搬到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航空航天的魅力,感受到飞行器设计的魅力。

依托重要赛事带动校级赛事,多层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目前的竞赛有三个层次:国家级比赛,特别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学科赛事,引领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向;由省行政部门组织的省级赛事,实际上是国家级比赛的补充,与国赛穿插举办;校级赛事或立项,是科技创新入门的重要途径。如学校推出一系列的“世纪杯”科技作品竞赛、飞行器创新大赛等,这些赛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创造了“崇尚科学、提倡创新、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提出以“挑战杯”为竞赛龙头,以“中航工业杯”和“全国航空航天锦标赛”为依托,积极开展自己特色的各项赛事,设置多样化的专业竞赛项目,降低参赛门槛,提高竞赛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4 结束语

科技竞赛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以科技竞赛为契机,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5-6]。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赛事形成了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特别以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航模队为基底搭建的学生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有近百名学生参加了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各类赛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极大地提升了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平台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2011(增刊):7-9.

[2]张峰,李涛.依托科技竞赛 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67-68.

[3]郑伟,陈昊.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8(27):346.

[4]季宜敬,杨瑾,王洪洲.建设创新实验室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