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的根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产业结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05-02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应在加速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中完成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我国在面临资源禀赋、经济制度、发展战略、国际竞争等约束条件下,利用后发优势缩短产业自然演进进程,甚至跨越其中若干环节,是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优选之路。准确把握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在运行规律,是顺利推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认识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1.1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直接动力
技术进步是决定产业结构演进与变革的直接动力,首先,技术进步可以发现新的可替代资源,创造新的可替代产品。诱发新的需求从而刺激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产生诱导力量,例如,技术进步促使产品成本下降、资源消耗弹性下降和消费品升级换代,改变了生产需求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其次,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的发育与成长,推动原有产业的分化,改变产业结构,例如,技术进步推进社会生产率提高、新兴产业出现和产业部门收益变化,直接导致产业结构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再次,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各产业资本存量的更新不仅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在更新过程中还包括知识和技术的补充,使原有的资本存量通过更新增强技术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促进产业结构变革,最后,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关联而使一些产业扩张,另一些产业缩小,促进产业结构变革。
1.2 高新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动力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本质是技术的集约化,因此,在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技术水平上,只有将技术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并通过对其他部门增长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主导部门的更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将不断为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提供基础动力。一方面,发达国家掌握科技源和科技垄断权,利用“全球多层网络”和技术转移,企图左右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分工结构;另一方面,后发国家可以利用知识的“共享性”和“溢出效应”,通过知识的社会化和知识共享形成的经济增长网络体系,建立科技知识共享为基础的转化、应用和扩散体系,同时,选准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实现高技术领域中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在高新技术创新中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1.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现实动力
根据经济发展的正常顺序和先发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高级化和信息化应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但由于高新技术的渗透和外溢日益显著,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我国部分制造产业因其明显竞争优势而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基地,加上资源稀缺和保护生态的压力日益增强,我国完全有理由而且也必须提前启动信息化,高起点地推进工业化,以信息技术对既有产业格局的渗透和整合来完成工业化目标,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方面发挥了后发优势,另一方面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例如,信息化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和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与投资回报率等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动力。
2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传导机制分析
2.1 高级化加速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传导途径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不失时机地推动高级化进程,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获取水平分工利益,现代产业能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能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在各方面创新,例如,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全面提升科学技术含量,增强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加速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成为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的理想解决方案。由于信息化的推进在应用中有很大的需求市场,因此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为了适应市场而不断创新,信息产业自身也会有巨大的发展,成为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新的增长点,也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优势整合,把工业化与高级化结合起来,用高级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2.2 传统产业升级支撑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传导途径之二
现阶段,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传统工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支撑。首先,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靠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来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就是中国式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次,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能满足其性能需要的生产装备,但在现实层面,传统产业的发展不充分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制约,需要着力加以突破,最后,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为现代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还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现代高技术产业,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支撑起现代产业发展的根基,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又一重要途径。
2.3 三个阶段互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的传导途径之三
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库茨涅兹对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规律的揭示;产业结构演进具有阶段性规律:首先,以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其次,再造传统产业布局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的阶段,第三,再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长为主导产业的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分,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可能同时并存,但就一国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总体要经历三个梯次发展。首先,工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现代产业开始萌芽、成长,居于辅位,其次,随着现代产业的迅速发展,进入工业产业和现代产业并重时期;最后,现代产业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成为主导产业,进入高级化为主、工业化为辅的阶段,目前,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属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阶段,而经历“新经济”的美国则已进入第三阶段,处在全球产业垂直分工体系的顶端。
3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保障机制分析
3.1 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实现互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在保障
传统产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其高级化变革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程,这一进程并非要全部淘汰传统产业,也并非要将其全部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而是首先要对传统产业进行科学定位,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渗透、融合、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互动,现代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是通过现代产业的有效供给与传统产业对现代产业的有效需求保持动态平衡来实现的。以工业产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为现代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使现代产业在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中获得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需求拉动,保证现代产业稳定的高增长;现代产业则向传统产业提供高新技术及其设备、知识内容和知识服务。通过高级化渗透,传统产业极大地增强了竞争力,从而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生命周期的延伸效应。
3.2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产业高级化的有力牵引
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而高新技术的现代产业获得长期发展并取得支配地位,在产业结构中成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现代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外部经济性,这种外部经济性表现为现代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现代产业广泛渗透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中,改造着传统产业的技术基础,提高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使传统产业表现出高级化的特征。实现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在于将知识和产业技术植入主导产业,形成新兴主导产业群。一旦由知识创新所推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将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产业间因技术、物流等紧密联系而构建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保持其对主要竞争者的优势。主导产业群同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将引起若干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产生飞跃,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力牵引。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有目共睹。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在经济改革初期还仅仅作为一个补充成为出现在国民经济序列当中。在相关职能部门和决策部门的金融管理过程中,对这一群体的忽视,甚至遏制使他们遭受着长期的不公平的金融服务和待遇。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在金融管理方面仍然面临很大的融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渠道的单一。目前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但是这毕竟是少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先天条件不成熟和基础薄弱的劣势,使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而且这部分企业从数量上来看也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当前制约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瓶颈便是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企业除了银行之外,很少能在其他渠道获得有效额资金支持。而银行处于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又对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贷款审批条件,审批严,放款慢等现象的存在使得民营企业在这一融资渠道中处境艰难。
(2)中小金融机构也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针对大型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民营企业金融需求的客观现实,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产生了一些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在诞生之处曾经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些金融机构也存在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在他们的发展过程当中又出现了向大型金融机构靠拢的现象。实际上,他们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正在逐步减小。
(3)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也十分有限。在我国广大的地方市场中也存在一些面向中小型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例如农村信用社。但是这些地方性金融服务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不是十分完善,实际运营资本难以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需求。他们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适合市场需求的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
2加强民营企业的金融管理的政策建议
(1)民营企业自身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在内部管理中还没有建立基本的操作规范和人员岗位设置,因此造成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整合不力,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无形中也就增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同时也是导致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的一个重要根源。为此广大民营企业应当从内部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降低自身的金融需求。
(2)根据市场需求状况适当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实际上就是创新产品样式的一个过程。由于民营经济的生存都有一个根基。这个根基是保证他们利润空间和盈利能力的核心。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在自己的优势业务领域会不遗余力的加大投入,生产大量的同质产品,造成成本的挤压不说,也导致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下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不稳定因素和不可控风险越来越多,企业若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同时也产生更大的资金压力。为此企业应当在当前运转良好的情况下,适当的调整当前的产品机构。生产和制造出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这样,当一种产品因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就能启动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运营机制,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分散了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坚强企业的金融压力和金融风险。也是提升企业金融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虽然近些年我国在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但是农业与农民是则是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水平。
一、探索适合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坚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曰益提高的物质水平及生活水平,要增加农村就业和扩大农村消费,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消费。
2.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消费观念,使广大农民跟上时展的步伐。
3.扶持、发展并树立重点。对具有地理优势有经济发展前景的乡镇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乡镇企业即增加了劳动力就业的机会又可以带动发展第三产业,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建立并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流动机制。
4.实行转让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促使农业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
5.要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使广大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农村民生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朋友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耍通过调整结构、转换机制,建立各级科研科教机构,以科技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综合经济,并对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增产技术及规律的研究,建立起高效、竞争、科学、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起层层负责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还要完善基层技术咨询等科研机构,强化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与农业经济。相关农业部门在建立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的同时,还要组织农民学习相关农业科技知识、指导结构调整、及时农业信息等,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三、要增加农业投入完善投入机制
建立并实行以国家财政资金与其他直接、间接投入资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全方位地加强支持对农业的资金。并耍逐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专项使用、专款专用,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及外资,尤其是要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的投资。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由政策主管部门审批及监管对下拨的各项农用资金的使用,避免重复建设的发生及浪费。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
勇于探索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发展“农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户按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生产。作为龙头企业的公司与农民形成利益分摊、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负责农产品的养植和种植。而公司主要担负着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技术推广,以及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信息的职责。农户与公司以相互投资入股和购销合同的经营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达到相互制约。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农民参与并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来增加收入,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民只能“靠天靠地”吃饭的现象。
五、创建品牌意识发展农业经济
1.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创建品牌,找准市场定位。任何地区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它的历史背景、历史传统、自然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民风民俗都可以作为遗传因子影响人们的活动方式及思想观念。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并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抢占并站稳市场,最终成为广大消费者接受、喜爱、信赖的产品。
2.实施品牌机制。农产品取得好声誉、高信任度在市场经济中尤为重要,农产品的质量是声誉品牌的根基,这样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3.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消费大国。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随着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粮食的消费量或许会减少,但其他的农产品如水产品和畜牧产品的消费量将会出现快速增长,这一增长将会导致粮食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及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断提高,这是生产、制造农产品,树立农产品品牌的根本。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五年来,广东工业在保持自身增长的同时,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2012年,广东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5937.20亿元,占广东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48.0%下降至45.4%。GDP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0∶48.8∶46.2,相比2007年的5.4∶51.3∶43.3,第一、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在增加。
在三次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方面,第二产业也在下降。2012年,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7.1%,比2007年下降12.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贡献率为45.8%,下降12.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0.7%,比2007年上升11.8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五年来,广东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显示出产业高端化趋势,传统产业通过集群发展、品牌提升、产业转移等手段也正在加速升级,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学等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和以医药、电子、通讯设备、计算机、办公设备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体系。2012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10529.6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45.2%提高至47.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5126.5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20.4%提高至23.3%。
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相当一批传统优势产业也继续保持着较快增长的态势。2012年,广东省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5582.73亿元,增长9.7%,增幅比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高1.3个百分点。主要行业除了非金属矿采选业同比下降4.6%外,其余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广东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广东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651.41亿元,增长12.0%,增幅比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高3.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2.1%。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广东通过加强与省部产学研的合作,积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同时新增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质检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器。研究和发展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广东省投入研发经费1045.49亿元,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6%,比2007年的1.30%提高了0.6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投入899.44亿元,比2007年增加563.07亿元,增长167.4%。在广东省工业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中,珠三角地区占绝大部分,远高于省内东西北三个地区。其中前三位的深圳、广州、佛山3市2011年的投入为388.89亿元、140.67亿元和116.35亿元,分别占广东省投入的43.2%、15.6%和12.9%。随着研发经费投入的增加,技术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2011年,广东省专利申请量为196275件,比2007年增长91.6%;获得专利授权量为128415件,比2007年增长127.5%。
全面转型升级依然长路漫漫
广东工业经过五年的积极求变,产业转型升级已初显成效,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沉淀下来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同时,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要全面实现广东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仍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东传统产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且规模多数偏小。2012年,广东省有工业企业29022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38567家,规模以下企业占了总数的86.7%。这些企业,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企业,对外依赖程度高,在当前世界经济大环境下,很多都面临了原材料价格上升、人工成本增加、订单减少、出口前景不妙、资金紧张、利润下降等困难,在技术、资金和市场环境均欠缺的情况下,这些企业要进行转型升级存在相当的难度。
劳动力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据相关资料,在广东企业劳动力人口当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只占0.9%,大专及本科学历的为19.5%,高中学历的为35.2%,余下的44.4%是初小及以下学历。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乏,严重制约着珠三角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东西北地区对产业的承接和改造。
自主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自主创新是产业成长的根基,五年来,广东加大了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力度,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投入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11年广东研发经费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96%,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2.5~4%的比重,也落后于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快速增长的省市。
加快转型升级需各项工作配合
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快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多方面的措施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实现。
强化政府服务,保障产业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广东各级政府为应对危机,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广东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政府应及时转变角色,把自身在经济中的作用从“干预”转为“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用市场机制倒逼落后的企业关闭、倒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关注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也应关注众多的中小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辅导。
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人才保证
发展职业教育应把校企合作作为重点,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要加强和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机电装备、化工医药、轻纺工业、旅游商务、房地产等行业相关的职业院校的建设, 使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同时,还要积极吸引、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设立更多的教育和科研机构,既可加强科技研发的力量,又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为高端产业服务,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经济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四、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经济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四、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关键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
一、金融支持理论的发展趋势
研究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早已成为金融实践研究领域之焦点问题。且已在以往诸多经济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被充分证实。
(一)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1955年,E·S·肖以名为《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的著作,格利以名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的著作,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E·S·肖和格利构建了金融发展的模型,此模型具有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到繁变化的特征。该模型论证了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作用成正相关的命题,即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则金融发挥的作用越大。
1966年,帕特里克在其论文《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充分论证了许多金融问题,核心问题为货币供给和需求推动。研究表明,金融体系通过刺激投资和储蓄的方式。来制约资源配置和改进资本构成。如在实践中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政府会运用金融优先发展方式,去推动货币供给总量,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增长。
1969年,在35个国家100年经济发展信息基础之上,戈德史密斯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相关率正相关。这一重大结论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根基,为今后的金融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和分析方法,很有积极指导意义。
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渐拓展,其研究结果说明金融要素、金融体系的完善在经济成长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要研究经济的发展,必须从金融领域人手,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研究金融体系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减少金融抑制,最终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二)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理论概述
就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国外学者理论研究结果的借鉴学习基础之上,我国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列举如下:
1995年,张杰提出金融成长的定义,指出金融成长范畴有两个方面,即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张杰从金融努力、经济结构和经济状态三个角度研究了其对金融成长的影响。最后提出金融成长的内生分析框架理论。
1997年。王光谦提出金融对经济增长有三方面的贡献。贡献之一:金融借助高科技,以提高生产力和实现资源再配置及规模效益的方式,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之二:金融借助经济转型,来提高储蓄一投资要素,拉动经济发展。贡献之三:金融产业借助自身价值创造。为国民生产总值做贡献。
2003年。计承江提出发挥金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找准均衡点。需借助金融“杠杆”找准城乡统筹建设的着力点。找准发展现代大农业建设的支撑点,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
2004年,周小川强调了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在风险防范基础之上,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加大对农民农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三)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两者关系的理论概述
党的十六大会议正式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之说,此后。在我国各地有很多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2007年,郭建民和蔡国华指出,金融抑制现象在我国各地县普遍存在。其具体表象是县域资金外流和信贷投入总量不充足的问题。他们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金融。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职能。来体现合作性金融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去克服县域金融抑制的现象。
同年,另一学者李文森指出。“三农问题”的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县域金融所面临困境。因为县域经济范畴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弱势群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反之则较落后。解决县域金融问题的重点是解决好两组矛盾:即金融企业商业化运作和县域经济效益不高之间的矛盾,及民间金融良性扩张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之间的矛盾。
如今,在我国学术领域针对县域经济的研究还较少。还未构成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还不系统、全面。这就需要对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二、金融支持理论综述
金融支持指国家和各级地方金融机构借助多种金融工具,来推动某个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动。其途径是借助金融体系与金融工具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快。反之亦然。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业也很发达。
(一)金融支持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金融支持水平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当金融发展到相当水平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金融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高效运行,金融工具需多样化。金融的发展会导致金融机构增多,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会降低。
(二)以金融推动主体不同的分类
以金融推动主体的差异,将金融支持分为两类,即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
1.政策性金融支持
学术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理解有异,存在国家金融支持、制度金融支持、政府金融支持等不同认知。政策性金融支持不是根据一般认知的效率准则去实施。而是根据政府政策目标而制定的。相关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它较好的兼顾了社会的效益与政策的。
2.市场性金融支持
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将市场机制做为前提,各产业通过金融机构来取得资金支持的一种融资方式。市场性金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以社会存款为资金来源,借助负债完成信用创造,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等特征。从而实现资金支持各类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
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
(三)以金融支持形态不同的分类
以金融支持形态的差异,把金融支持分为:金融制度支持、金融总量支持和金融结构支持三类。
1.金融制度支持
金融制度支持是研究各种金融制度、政策对经济所产生作用的理论。主要内容有: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开放程度、金融法律和金融组织的形式等方面的制度。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0.3 文献标识码:A
工业经济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领域,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业经济的发展所依托的资源基础,生产过程的不同等,都会对经济发展有所影响。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以工业经济的物质和技术为依托,形成了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经济是工业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对工业化经济的变革和创新。那么在工业化经济和信息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二者有着很多的必然联系,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区别,以下针对这些区别做出论述。
1形成的基础不同
工业化产生于蒸汽机技术,而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世界工业化进程己近250年,从18世纪中叶,在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厂手工业的变革。1784年,蒸汽机应用于纺织工业。从此,大机器生产摆脱了对自然力的过分依赖状况,集中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化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引发了冶金、机械制造、采煤和交通运输的大发展,从而使许多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社会。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群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今天,光纤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更为人类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障碍提供了先进的手段,逐渐形成了一个国家的信息基础结构,并向创建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前进。
2信息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工业化时代信息是生产的要素之一,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不仅是一项生产要素,而己成为生产的支柱和主要产品。
在工业化时代,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工农业生产和服务业。此时,信息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生产的必要因素之一,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曾经做过这样的估算:在1948—1982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3.2%,由于科技进步而获得的份额高达85%,而只有15%是依靠增加资本、设备取得的。在依靠科技进步获得的85%中,50%是由技术革新创造的,35%则是来源于提高教育水平即提高劳动者素质获得的。到了二十世纪末,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己提高到50%以上。由此可以说,信息化是工业化在更高科技水平下的对工业化生产方式和观念的更新,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构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3生产过程不同
在生产过程中,工业化经济和信息化经济对于资源的消耗是不同的,工业化经济主要是在有形的资源上的耗费,而信息化经济主要是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利用,这是二者的不同。
在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有了迅速的提高,那么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消耗也就日益的扩大。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由于生产效率有所提升,那么对于原料的需求自然也就越多,那么这种资源的消耗会越来越大,使大自然承受了过大的负担,因为资源是有限,这种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势必会对大自然形成很大的破坏作用。
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原来的那种对于有形资源的消耗逐渐的转变为知识经济的生产过程,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会利用知识和技术对生产进行转变。在信息化的生产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消耗将会越来越少,逐渐的实现清洁生产,节约生产,环保生产,主要以技术型的生产模式为主,不断的使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对各种资源有效的利用,实现零污染,将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实现再利用,达到绿色循环的模式,不断的开发各种新能源,使信息化经济向着经济、节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
4对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不同
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使得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传统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使传统产业增添了巨大的活力。据统计,在美国凡采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公司产品质量提高了40%以上,生产率提高200%--500%,而工程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了15%—30%和5%—20%。我国22个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5,个别的甚至高达1:?10。工业化生产经营是以大型化、高速化、标准化、批量化为特征的,而信息化生产经营是以更重视个性化、多样化和高质量为特征。
工业化经济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代替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体或主导为其特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地位不断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在工业化社会,社会成员组成中主体是劳动(工人)大众,而在信息化社会中,主体则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由于信息化发展和知识作用的提高,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即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多。
5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同
在于企业的管理方面,工业化经济和信息化经济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在工业化经济的角度来讲,比较注重对于实质产品的经营管理,在有形资产上进行开发利用,也就是比较注重对于企业生产效益的提升。而信息化经济比较注重在产品的研发,人员的管理等等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它是以这种无形的知识来进行创造的一种能力。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经济和信息化经济是不可分开的,工业化经济作为一种传统的经济行为模式,已经在我国有了很深的根基,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工业化经济为信息化经济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物质和技术保障,是发展信息化经济的基础。信息化经济也是在工业化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工业化经济作为基础依托,那么信息化经济也就无从谈起,信息化经济是在科技信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对技术进行的一次变革,是以工业化经济的物质和技术为基础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信息化经济是对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在技术上自我革新,同时也为工业化经济在发展道路上拓宽了市场范围,使工业化经济能够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6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信息化经济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它还不能够完全的取代工业化经济,他们是共同存在的,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对于那些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而言,从工业化经济过度到信息化经济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不可能越过工业化经济而直接发展为信息化经济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当中,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经济的模式,那么对于工业化经济而言,也是不可能消失的,因为工业化经济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是不可取代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它是信息化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工业化经济作为基础,那么信息化经济也就无法继续。
参考文献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和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主要指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还比较缺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水平、特点,是我们考虑和构建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基本出发点。这样的生产力实际客观要求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还需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补充。只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才能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我党的不懈探索,1997年党的15大第一次明确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除了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外资独营经济等等。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事实充分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不能改变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必须在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在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不同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能提高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资经济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那种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其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经济活力,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性,其作用表现为: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据统计,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超过60%,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3.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大量创新型科技企业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涌现出华为、海尔等一批技术创新走在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增长是最快的,税收贡献超过50%。
二、应准确认识把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
第一、在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的都应该提倡鼓励。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只发展某一种所有制经济,排斥另一种所有制经济。既不能搞单一公有制,也不能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第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出现从根本上讲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高度适应。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建立公有制、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点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我们既然已经是社会主义,那就必须坚持公有制,决不能搞私有化。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在这方面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如果取消或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实行私有化,那就没有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公有制这个根基,社会主义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1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为我们坚持、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尤其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和改革,都是以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因此,在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三、必须充分估计和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地位。应该指出的是,从本质讲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经济,在现阶段我们之所以还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因为我国生产力落后,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的积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最终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我们今天利用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是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创造物质条件。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当前应如何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两重性,做到支持和引导相统一。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引导问题上,现在有一种倾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只讲鼓励、支持,而不讲引导,这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它们发展;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存在雇佣和剥削关系,这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有矛盾的,因而必须加以引导,以便使它的发展能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如果只讲鼓励、支持,忽视引导,会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的矛盾激化,从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应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当前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非公有制企业鼓励支持上,国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经济法律地位上,要废除、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等平等地位。三是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方面,国家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四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一视同仁,其财产权都不可侵犯。五是技术创新方面,国家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六是政策待遇上,对不同所有制经济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七在文化发展上,国家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积极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八是在特许经营领域方面,国家要鼓励并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比如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具体办法。九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是权利义务上,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同时国家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