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科学的属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课堂提问要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教师所提的问题往往比较杂乱,缺乏连续性,而且随意性较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提问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过难,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课堂提问还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 。并且按照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在设置或提出问题时应做到难易幅度不大,层次分明,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同时,问题要做到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2.课堂提问要面对全体,又要因人而异。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活跃生,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只让活跃生答问,时间久了,其他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全面的、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分层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让每个主体的作用都得以发挥。针对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换个角度设计这些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也能够完整的回答出来。同时,也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预想设计问题时,难度稍微调高。比如“你读了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等等”
3.课堂提问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斑羚飞渡》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故事的发展中,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由此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核心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再次体会作者塑造斑羚形象的意义。并且把课堂教学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的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这正是提问中的引导艺术。
【关键词】 主体性教学 策略方法 数学教学
问题:一艘船上载了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
这是一个古老的欧洲笑话。一个具有正常思考能力的人,都认为这是做不出来的题。但在我国一些测试统计资料上发人深省。初一学生有10%的人认为该题不能做,与小学四年级8%相差不大。而在学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竟有81%的学生“做出”答案。令人惊奇。
以上测试表明:我们的一些教学正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盲从”意识与“定势”思维,进行“跟随型”的训练。学生只知道“胡乱答题捞分数”而不注意“经过独立思考作判断”更不能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创造性地分析判断。
现在的数学教学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答案唯一性。而不注意联系实际,解答课本以外的问题,以上测试反映出数学教学存在一些弊病,尤其是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沟通是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难于顺畅。
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受制于教,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以上现象普遍存在,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创新人才要求相距甚远。教师对学生教的越多,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会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动和效果就越低。相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讲解开展生动活泼的认知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得到智力发展方面都是有成效的。一位专家认为:“应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近年来数学教学改革中出现一些新教法,都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和选择信息。如何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实行主体性教学。
所谓主体性教学,指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
为了保证主体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建构一套完整的主体性教学目标体系,以此来使主体教育思想得到具体体现,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它的指导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教学目标具体的建构方法可采用特征建构法和阶段建构法两种。
特征建构法就是根据人的主体性的特征来建构主体性目标的方法。人的主体性特征一般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方面。
(1)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它是主体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并具有这种能力的特征。
(2)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愿积极、主动的特征。可以通过下面课堂实录来体现。
例如:已知方程X2-2X+1g(2a2-a)=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求实数a的范围?
教师:(故设陷阱),因为方程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因此>0即(-2)2 -41g(2a2-a)>0解出-2<a<5/2
学生A:老师,您丢了“(2a2-a)>0”的条件
教师:(故作惊讶惊讶)噢!对,这个条件可丢不得,你提得好,再没有问题!
学生B:老师,题目中的条件“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你怎么没有用呢?
教师:我不是在第一步用了吗?
学生B:不,您用的只是不相等,但不相等的根未必一正一负,两正或两负也行呀。
教师:这与我们解题有何关系?
学生B:您这样解把原题中一正根一负根的条件放宽或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教师:综上所述,要求解下列不等式组对吗?
=(-2)2 -41g(2a2-a)>0
2a-a>0
1g(2a2-a)<0
学生C:还有毛病,因为ax2+bx+c=0(a≠0)有一正根经X1和一负根X2,由X1X2=c/a
上述第一个不等式多余。
就这样,这道题得到了正确的最佳解决,学生A、B、C也达到了主动性的目标。
(3)创造性是指在学习功能超越旧有的事物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创造性是学生主动的最高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不满足于教师、课本给出了方法或者不受常规解法的约束,勇于探索新颖、独特或者进行实质性改进。这是创造性的表现之一。
例如:已知n∈N,求证1-1/2+1/3×1/4+…+1/2n-1-1/2n
=1/n+1+1/n+2+…+1/2n
按一般处理这种类型问题方法,都是运用数学归纳法,而学生听教师讲这道题是恒导变换题。应该可以用恒导变形证明。于是学生甲想出了如下新证:
左边=(1+1/2+1/3+…+1/2n)-2×(1/2+1/4+…1/2n)
=(1+1/2+1/3+…+1/2n)-(1+1/2+1/3+…+1/n)
=1/n+1+1/n+2+…+1/2n=左边
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教学把教学的根本目的的设定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让学生的主体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并建构在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中。
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紧紧抓住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主体性,在目的、内容、设计、过程、评价等方面而超越传统教学。在目的上建构学生的全面完整的主体性。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而不只是知识的获得。在具体实施中,形式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课内课外结合,激情引趣,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等。
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个性发展,调查发现,主体性的丧失是产生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厌学的原因之一。主体性的丧失使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求知的积极性被压抑,也是心理负荷过重的起因。注入式教学过程是厌学的直接原因,而主体性教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愉快活动中接受教育,这便在精神上、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并大大激发其求知欲,从而好学、愿学,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宙.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2)
[2]杨辉.对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理解学生。
为了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和学生沟通水平,根据学生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和学生交流,和学生交朋友。用心寻找与学生交流的专用语言,关心的心事,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样您才能在生活中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学生进步。使学生及时成人,成才。
优化概念的教与学
认知概念贵在深刻,新课标要求对重要的概念、定理、定义、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大量的设计,写明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理解来帮助记忆、通过记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一个几何概念要能准确的叙述,还要能根据命题画出相应的草图,三要能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计算或证明过程准确表达,三者缺一不可。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通过做题来反映的,那么什么是题呢?题中一是知识点、二是方法技巧,所以教学生做题,贵在总结这道数学题考了哪几个知识点,自己记住了吗、理解了吗?二是这道题有什么方法、技巧自己真懂了吗、掌握了吗?
要让学生先学会,再做得对
学生学习知识,是让学生学得会、做得对。会与对,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说会做就能做对,但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初学者来说,会做不一定做得正确。
例如初学几何知识的学生,过程的表达能力不强,计算或证明过程常常出错。
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一是让学生多演板,然后让学生找问题,二是教师指导应该怎么做。三是根据题的难易及学生水平,抽学生次日或下一周再演一次。这样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是否即会又准地做好这类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在此笔者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或进行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研究的亮点。90年代我国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数学开放题更是多样化,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摸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把它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它条件等。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出设计类型的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国际数学教育心理会议的公开课问题:“在一块矩形地块上,欲辟出一部分作为花坛,要使花坛的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请给出你的设计。”是一道公认的开放题,花圃的图案形状没有规定性的要求,解题者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充分展示几何图形的应用,这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的开放题往往有趣而富有吸引力。
【关键词】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小学体育课堂
河池地区有壮、汉、瑶、仫佬、毛南、侗、苗和水族等8个世居民族,有5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乡,总人口约为4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320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体育教学投入相对不足。
一、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河池地区共有中小学1700多所,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达标校数为500多所,教学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平衡。虽然河池市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对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投入较少,严重制约着体育教育的发展。调查表明,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传统竞技项目为主的学校占52.7%,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占12.5%,有34.8%的学校体育课教学是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主要原因是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或场地器材不足,有的农村小学未开设体育课程。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一直是以竞技体育项目或是自由活动为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河池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但是从调查统计来看,35.3%的教师未能选用任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有64.7%的体育教师都不同程度的选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大多集中在以板鞋竞技、投绣球的个别项目上,并且以游戏课的形式为主或课间休息时间,可以说是调剂为主,未能深度开发,总体来说是引入的项目太少,地方特色不明显,未能显示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应有的特色优势。
二、河池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
缩小差距,促进河池地区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河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如果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可以根据体育教学内容“一标多项”的特定,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实现体育课的目标,从而解决体育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困难。
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超越狭义的单纯的体育内容,让体育富有趣味,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健康的目标,使其在锻炼中感悟快乐,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提高教师的能力,推动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进行体育项目资源开发能够促进河池地区体育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河池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从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所指定和进行的都是一味的现代竞技体育内容,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体育就是田径、武术、体操、足、篮、排等,在河池地区很难完成教学内容,使体育课教学基本处于迷惘状态,即使有一部分学校能进行正常的教学,但是竞技体育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无味,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能的提高。若在河池地区中小学开展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民间民族体育项目,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挖和拓展进行教学,即可克服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困难,也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继承和发扬河池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三、河池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
1、“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开发提供了保障。新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领域和水平做了具体要求,并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结构、方法・・・使各地区、学校及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课程教材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因此,河池地区各中小学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充分挖掘地域的、民族的体育项目资源,从中选出深受学生喜爱的、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切实可行的课程内容,创造性地实现课程目标。
2、河池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有的体育传统(见表),这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民族生产,淳朴自然,贴近生活,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再不去继承和传播本民族传统的体育,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流失。如果在本地中小学大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部分学校场地和器材的不足,对改变学校体育的落后状况意义深远,而且对开发、保护、利用和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3、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的优势分析。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技术、规则和场地设备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在河池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场地器材都有限的困难面前,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自身特点,可以在本地蓬勃发展,可谓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在这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十分熟悉,由于有群众基础为保障,易于在本地区中小学顺利开展。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1.提问过多。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每个问题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整个课堂大概问了六十几个问题,平均每个问题占用的时间仅仅45秒,多数问题的思维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问题缺乏启发性,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2.问题缺乏质量。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声,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不区分对象。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还有的教师会对学困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让学生难堪。
4.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出示“30÷6”后,老师就问:“30是什么数?”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30是个偶数”、“30是个两位数”、“30是个整十数”等等。这些回答都对,但是跟老师原先设计的指向有着一定的区别,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如果老师这样问:30在这个算式中,我们称它为什么数?学生就能马上正确回答了。
二、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对策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好的提问为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要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少年儿童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当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时,肯定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
2.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空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时学生的提问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的空间,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当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关键点上。
3.合理安排提问对象。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在选择上应该注意提问所要达到的目的。(2)量力性原则。课堂提问时,所选择的对象必须是对所提出的问题在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回答或基本能够回答的学生,换句话说,问题的难易与提问对象的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3)宽广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要善于用提问拓展学生的思路。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受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一、研究教材 以生为本
教学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发现,听优秀教师上课,很多精彩的提问环节拿到自己班里来用,却怎么也达不到好的效果,甚至还不如我们平时的课堂精彩。这是因为,每个教师的风格是不一样的,面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情况设计出合适的问题来,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思考、完善。
课例:在现代与经典舞台上顾洁老师的Stone age people一课中,教师通过师生间的互动问答导入到教学主题。T:You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me. S: I think you like eating. T: Yes, I like eating meat. How about you? What do you like? S: I like reading. T: I like reading, too. Last week, I read a history book. (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book) What is it about? S: This book is about stone age people.
顾洁老师与学生的Free talk十分精彩,内容也十分发散,但是顾洁老师能够巧妙的拉回话题并引到自己预设到的问题上,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过渡自然并且巧妙,而这种巧妙正是由于她对教材的把握,更是由于她对学生的了解和预设。
二、难易相当 激发兴趣
有些教师的提问超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思维,形成了焦虑、胆怯的心理。还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这样就浪费了课堂时间。课例:在上到PEP四下At the farm Let’s talk一课时,教师处理文本时,让学生通过听录音,回答问题。
Q1: What animals are on the farm?
Q2:How many cows does the farmer have?
当听完一遍录音后,课堂出现了短暂沉默,原因是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偏难,这是一个细节性的问题,学生很难通过听一遍录音马上判断出农场上有哪些动物,所以建议教师先让学生圈出所听到的动物,然后设问“Are these animals on the farm?”,由这个问题为主线,牵引到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回答问题,从而理解课文。
为避免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难,教师可以运用测评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诊断、评价,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据此设计提问。所设计的提问目标要略高于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即达到最近发展区,才能推进学生的发展。
三、提高质量 启发思维
提问的智慧不仅在于提问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于提问能否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思维。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要真正实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应精心准备课堂所提问题,严格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要相对较大,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够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四、突破预设 动态生成
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教学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提的问题有些荒谬,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述的优点,并能指导学生通过相关的渠道去寻找答案。
五、重视倾听 及时反馈
一个问题提出后,最好留出适当的等待时间,因为学生需要搜寻信息、归纳整理信息。学生回答后,不要马上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而应该等待一段时间,保持倾听的耐心,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自己的回答,使回答更加完善,以此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充满;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81-01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高中生,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艺术之花盛开。"也就是说,高中英语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方式和观念,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对教师的提问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形成争先恐后的局面,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大背景下学有所得。那么,如何让高中英语课堂充满艺术性?我谈谈具体的做法。
1.创设和谐的氛围,让英语课堂充满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气氛尤为重要,如果学生们在充满激情、生气盎然的课堂中学习,他们的求知欲会被激起,他们的热情会被点燃。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让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另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拥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语言,@样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反之,如果我们的语言枯燥乏味,对于学生来说那就是一种折磨。而英语的语言艺术在于如何发掘出英语语言美的特点和内涵,然后把这种特点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为学生们创造出一种美的语言环境,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新奇、有趣的感觉,进而在欣赏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在享受中运用英语、巩固英语。
我们的语言美体现在,上课时用纯正地道地英语去讲授新课内容,尽量不用汉语,或者少用汉语。我们的语音、语调要正确,语速要恰当,要适合学生,既不能太响,也不能太快,语言要流利、简洁。在上课时,我们运用的语言还要注意生动、幽默,因为幽默风趣也是英美国家语言的风格。通过这些幽默的表述,可以使原本平淡、乏味的英语课堂变得充满欢声笑语。莎士比亚也曾说过:"幽默是风趣和智慧的展现。"而幽默一词也是英文humor的译音,它是一种个人独特的气质,也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大多数都喜欢听幽默的故事,欣赏富有幽默感的人。因此,如果我们拥有一份幽默,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去运用幽默,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喜悦和欢乐,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营造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渐入佳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的仪表,注重自己的教法,注重自己的板书,我们要通过这些给学生们带来美的享受。一位受学生们喜欢的教师,她应该是一名出色的演员,她要善于利用自己体态语言和表情,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她还要是一名富有才华的导演,要懂得如何去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她也还得是一名优秀的乐队指挥,要统领得当,要指挥得法,要让学生们跟随着她的节奏去掌控音律;如果她还是一名精明的广告商,那么她就会用最少的时间来表达最吸引人的内容。同时,她还要懂得最前沿的知识,学会引领时尚,会操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果一名教师具备了以上的素质,她一定能给学生们创设出美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渐入佳境。
3.适时地创设体验情境
高中英语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制作课本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尝试制作课本剧,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为枯燥、死板的高中英语课堂增添了不少情趣。
4.挖掘教材中的内涵美,引发美的情感
一、精心设计,精致提问
课堂提问是可以预设的,这种预设来源于教者深教师深厚的教学内功,即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真情体察。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哪些是他们已经掌握的,哪些是他们还不明白的,在此基础上选好教学的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提问。抓住重点、突破难关、切合实际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提出的问题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跨度,避免出现那些零碎的机械性的小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负数”这一课时,我在教学新课时并没创设什么动画情境,而是出示了一些整数、小数与分数。问:学了这么多数,为什么还要学习负数?引起学生好奇与兴趣后,再出示课件(情境图),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内容。
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轻松愉悦地学好数学。
二、讲究方法,智慧提问
课堂提问的难易度。提出问题的时机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确定。当学生情绪低沉时,教师能以问激情,于平淡枯燥中设疑,以轻松活泼的语气及时提出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在课堂中疑惑不解,不知所措时,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问题。
如教学完比的应用后,遇到这样一道习题: “学校把360本教科书分别放在上、中、下三层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每层书架各放多少本书?”这道题与例题相比改变了叙述形式,加深了难度,不少学生困惑不解,思维受阻,急需要教师及时搭建“脚手架”。“这三层中每一份的大小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地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如果不用提问的方式,而是由教师平铺直叙讲解,效果显然就差多了。
三、源于课堂,巧妙提问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生成性的课。课堂教学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教师和学生真实情感、智慧交流的结果,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不管我们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学生的回答总会出乎我们的意料,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预设外问题,教师应该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提高捕捉、激活、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提出问题的能力。
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在明确中提升。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小括号》一课时,当师生就“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达成共识后,有一位学生不以为然,说:“我觉得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能够解决问题。”
该生边说边走到黑板前把12×(4+3)改写成了12×4+12×3算了起来。
学生这一意外的举动并没有乱了吴老师的阵脚,吴老师因势利导,借助讲台上摆放的捐赠给灾区的图书,进行了精彩的现场设计:
……
孩子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在这里吴老师巧妙利用现场素材,现场编题。由于情境内容集中指向“小括号”的本质功能——改变运算顺序,因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观念冲突与思维蜕变。在看似不经意的问答交流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具效度。
巧用错误,启发学生在探究中领悟。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黑格尔语),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在探究、比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向更深刻处发展。
四、师生互动,鼓励提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灵动的,是开放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教师面对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时,绝不能不屑一顾,甚至用师道尊严来压制。只有老师提问而无学生质疑的课堂只能是一杯白开水。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真诚地赏识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把疑说出来,把理辨明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在与学生的真诚互动中,必定能使孩子们的感悟更加丰盈,使课堂更加和谐有效。
如听“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张作业纸是不是长方体”的疑问,这时教师并没有把答案直接抛给学生,更没有把问题晾一边,直赶教学进度,而是顺势引导全班同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纸没有厚度,它没有高,所以不是长方体。”
“它有高,只是很薄,所以是长方体。我还量了数据呢,是0.02厘米,难道0.02厘米不是高度吗?”
“它不是,因为它的面不平。”
“可把信纸平放在桌面上,就是一个长方体。”
“是呀,如果两个同学将它的4个角拉紧,就是长方体。”
“可我觉得纸是长方形。若是长方体,那为什么老师都这样讲“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张。”而不是说“长方体”纸张呢?”
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评,明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