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

第1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4302

土地是人类懒以生存的环境,是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管理和评价也越来越重要, 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更重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加快,在对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

1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过去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是实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评价与规划过程的紧密结合,即两者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关系;并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规划实施后会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可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规划对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统领能力,保证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向的或负面的环境效应。为了预防有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迫切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对规划区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研究,为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土地利用分区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协调的利用

1.1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如陡坡地开垦可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机率和程度;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城镇用地、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激增,加速了水资源的耗竭;非农建设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

1.2中国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多与土地利用有关

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2)土地荒漠化面积继续呈扩展趋势;(3)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不合理; (4) 湿地保护力度不够;(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生态能值下降;(6)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规划中做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缺少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跟踪影响评价,在一些重要工程中环境问题最突出的阶段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如土地平整过程中对优质表层土壤的保护,对区域内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否恢复的问题;对绿化破坏的问题,对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的科学合理的跟踪评价。

1.3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考虑不够

近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和持久,范围更加广泛。土地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它与环境的脆弱程度一道,决定了环境的质量。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累积性的,有时是不可逆转的。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能会引发消极环境影响。比如: (1) 陡坡地开垦为耕地可能会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或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2) 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可能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几率和程度; (3) 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可能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 (4)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增加城镇用地(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加) 、扩大耕地和园地面积(农业用水增加) 可能加速水资源的耗竭; (5) 非农建设可能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 (6) 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不当可能会导致生物群落生境的破碎化和岛屿化; (7) 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从而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等等。

当然,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也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 (1) 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和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2) 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等。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成为真正的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规划。

2我国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效应的研究需要加强

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小流域尺度上,考虑较多的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等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影响。但这些成果较难应用于大尺度区域。

2.2现行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待完善

现行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善:

(1)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研究的内容、范围、程度和体系有待廓清。

(2)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机理,环境影响主体、环境影响源、环境影响受体,规划内容及其控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等基础性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否则,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其他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就会没有区别,因而也就失去独特的涵、失去评价的意义。

(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主要应评价的环境要素构成及其评价的重点需要科分析。

(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体系如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综合理论方法、土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构成等需要系统研究。

(5)各种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内容、评价要求、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程度如何都待解决。

(6)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体系等也都需尽快探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规划体系与国外的规划体系是极其不同的,我国以部门或者行业为主, 从全国到省(市)、地区(市)、县(市)、乡镇,按行政级别层层分解制定,级级审定和同步执行,规划除了技术性外,行政性很强,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很难找到对应物。而且,目前国内外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其中的个别问题的理论探讨,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内容的理论研究不多,实践研究的案例更属凤毛麟角,可以说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尚未成形、方法尚很粗糙。针对我国独特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内涵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非常少。

2.3对有关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研究非常少

“根据预测和评估结果,针对规划的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这是环评法规定的开展战略环评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纵观国内外有关战略环评的研究报道,只有在环评结果中要求有此内容,具体通过什么方法来生成要求目标所需的策略,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研究。

此外,我国土地开发规划资源环境评价的调控机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评价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影响的环境质量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问题,充分吸收环境科学、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理论、土壤科学、森林资源学、旅游资源学、地质环境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水资源水环境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综合。

3结语

到目前为止,规划环评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统一、广泛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规划环评展开深入及广泛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然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在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时,我们更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采用不同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这将是今后进行规划环评时,更应注意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武汉: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3747.

第2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涵盖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包括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能力建设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各项能力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有效管理、严格立法、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等,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因此规划环评作为联系政策与环境影响的重要纽带,需要时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视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规划环评的基础性指导作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系统科学理论

对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影响的中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且又能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组合,统一表现出一定的功能,从而成为一个大的系统。土地利用系统涵盖耕地、园地、林地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系统又同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相联系。因此,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要运用系统方法着眼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其间的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

(三)生态经济协调理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土地开发利用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将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放到重要位置,确保经济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最终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协调理论为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分析和方法支持,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理论之一。

(四)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下的景观格局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关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动态规划,土地利用行为的改变可以导致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因此景观生态学将地理学和生态学相结合,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五)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理论

生态足迹理论是由 Rees 和 Wachernagel 提出并完善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Wachernagel M,1996~2002),通过核算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以及自然所能够提供的能源之间的差距,评价人类对于资源的利用状况,从而判定某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生态足迹方法主要由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承载力模型组成,生态足迹模型针对人类需求而言,生态承载力模型针对人类供给而言,通过模型计算量化规划对于环境的影响,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1991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生产和更新能力的发展。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土地资源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上,考虑规划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探索能够将生态完整性的保持和人类愿望的实现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

(二)以人为本原则

规划的实施对环境产生影响,而环境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类活动,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标准,既不忽视群体间的差异性,又能着眼于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确保规划的社会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整体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地区和建设单位的多种活动,若要确保环评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就必须认识到多种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性,探索内在规律,抓住源头问题和关键问题,提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重点整治和污染集中控制方案。

(四)广泛参与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很多领域,多种活动,作为一个提供决策依据的科学活动,规划环评强调通过鼓励和加强公众参与,广泛提取各方意见,全面了解规划区域的环境现状,发现问题,提前预知规划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规划的科学化水平。

(五)跟踪评价原则

通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规划出现的问题,或不可预见的原因,检查环评的分析、预测和评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所提出的对策和措施是否得当、有效,促使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不可预见的原因或原环评失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也促使项目建设单位落实环评中提出的环保治理措施和对策,确保环保设施按期投入运行;督促环评单位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踏实地开展评价工作,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建立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责任制。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内容与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规范范围及影响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及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合法性分析、与各级环境保护规划的相容性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提出相应的减缓措施等。其中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如下:①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根据评价要求必须对涉及区域的环境质量及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全面掌握评价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列出可能对规划方案形成制约的关键因素或条件。②规划方案的相容性分析:分析规划方案合法性及其与现行各级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区域发展规划的相容性及其合法性,重点说明规划范围内严格控制区的范围内,是否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③提出不良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在对规划范围进行环境质量及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特别是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消除或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措施,如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等;评判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评价以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对策为重点,兼顾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对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影响提出控制方向和相应对策。

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常用的技术方法有核查表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等。

(一) 核查表法

核查表(Check list)法是指将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列在一种表格里,鉴别出规划可能会对哪一种环境因子产生影响,并表示出其影响的好坏及相对大小,实现对环境参数定性或半定量分析。

(二)叠图法

叠图法是运用 GIS 手法,将记载有各类环境信息的透明图片叠置起来,表示环境的综合特征以及不同空间位置的环境敏感度。土地利用规划环评中,可将规划区与大气、土壤、水、地质等一系列环境要素相关的图件相叠加,分析、预测和评价空间布局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三)网络法

网络是指使用网络图形来表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各种环境影响之间的联系。网络法一般的形式有因果网络法和影响网络法。

结语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通过提出措施减小规划实施后已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而且可以在规划的初期,对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合理的估计和预测,最小化环境影响,使得规划能够在充分考虑环境的限制性的基础上,贯彻“绿色”和“可持续”的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振国.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

第3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土地;节约;集约;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S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0-0177-02

土地的节约集约是针对粗放型使用土地来讲的,注重每一项建设都需要做到节省土地,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建设用地要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全面提升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特别是科学的置换与储备,安排好土地投放的节奏与数量,适当改善当前的土地布局与结构,挖掘土地自身潜能,提升土地的利用效能。

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

首先,更好保护耕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土地,人们之所以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开展城市建设以及保护耕地,既是矛盾同时又彼此相互支持。城市要发展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而耕地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是确保城市化稳步推进的重要前提。此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全面节省城市建设。投入到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适当减少对土地本身的投入,提升城市用地的布局以及人口分布的积聚程度。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需要集中布局,适当集约利用后土地,来不断减少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基础性设施,提升城市建设用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土地集约节约现状

首先,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不科学。工业工地占到的比例相对较大,交通与绿地偏少是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为这方面的用地偏紧,导致出现城市交通拥挤,并且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还存在土地空间布局混乱,不能建立功能合理的布局结构,也就影响了城经济运作,不能全面发挥好聚集经济效能。

其次,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当前的一些项目的土地的宽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利用的效能较为偏低,让原来就紧张的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增加,粗放型使用土地情况较为普遍,土地利用整体效能低,让可持续发展缺少必要的后劲。

3 土地集约节约的有效方法

首先,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规划,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建立在全面规划调研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展开全面的把握。制定出一些富有成效的规划,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功能定位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能。

其次,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换工作。用地区位本身的稀缺性、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需要从集约土地的视角来选取配置方式,真正科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通过土地整理和置换工作,能切实体现出从土地低效使用到高效土地的利用,能对经济结构调整与引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每一个层次都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所起到的引导、控制作用,在城市规划的每一个层次需要明确土地整理和置换的具体内容,从整体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编订土地置换与整理规划,对需要进行置换与整理的土地进行科学安排,并对整理与置换之后的土地控制指标、使用性质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从宏观层面做好土地的整理与置换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整理或置换后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加以明确的规定,避免因为置换与整理中存在的逐利行为,导致超出了环境、经济的可承载范畴,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确保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

再次,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实际上由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采用收购、征用以及置换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人手中,将土地逐渐集中起来,在经过对前期的放开之后,按照土地出让计划,再有计划、分批次的将土地投放到市场内。

最后,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从事土地管理的部门,需要充分使用好权利,对土地使用中的违法行为按照法律的要求给与必要的处罚,对土地闲置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直接回收。做到政务公开化,加强行政权利行使的透明性与公开性。确定好基础地价和公布工作,全面扩大对低价监管的监测范围,进一步增加对土地使用的监测点与监测数量。加大对土地地价情况变化进行监督,对重要市场信息加大分析的力度,判断并把握好土地市场运作情况,探讨土地分析的供需矛盾,预测土地开发的基本要求。要定期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与路径向社会全面土地供应规划,及时公布土地地价的动态变化情况,引导正确的市场供求信息,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地价出现大规模的变动。

4 结论

总之,土地是重要的民生资源,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用地,将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当前土地集约节约中存在的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不科学以及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换工作,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提升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安排好土地投放的节奏与数量,适当改善当前的土地布局与结构,全面支持并实现保障发展,发挥好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提升土地的利用效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晓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09(2).

[2]鲁慧勇,胡秋莉,胡朝阳,梁伟.影响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因素及对策[J].国土资源导刊,2009(1).

[3]梁宇哲.土地利用规划与节约集约用地[J].广东土地科学,2009(1).

[4]朱天明,杨桂山,万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6).

第4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本文以乌海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方案为基础,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梳理了研究区的各方面情况,然后,结合规划内容,识别规划期内的主要环境影响要素,形成“环境影响识别列表”,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以此预测各种土地利用、开发行为对乌海市实施规划过程中所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最后,基于数理分析结果,提出预防或减缓乌海市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可能带来或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工业城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乌海市

1. 乌海市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乌海市是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平均海拔1,150米,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42公里,总面积1,672.36平方公里(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行政辖区内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个区、5个镇和15个街道办事处,现有人口50多万,有汉、蒙、回、满等25个民族,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率先在国内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行城乡单一户籍制度的城市之一。

乌海市具有典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少雪,风沙大;春季干旱,多风沙,冷热变化大;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温度剧降,天气晴朗。年平均气温10.9℃,是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年均日照时数3,047.3―3,227.4小时,平均气温日较差13.9℃,无霜期156―165天,全市年均降水量165毫米左右,7、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降水不稳定,年际变化较大。

全市水资源主要有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资源组成。黄河是工业用水的主要供水源,年平均径流量321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556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166亿立方米。

根据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预计到规划期末,乌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总量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达到1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7:32,继续提高非煤产业、非资源产业、非当地资源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接续替代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生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全市常住人口达到60万,服务区域人口80万,辐射周边人口100万。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6%左右,恩格尔系数达到25%,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5岁,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新增城市就业人口4.5万以上。

2.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指标

《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05年正式启动编制,该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阶段性目标年,2020年为目标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乌海市土地利用的主要调控指标见表2―1。

3. 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3.1环境影响识别表的构建

为实施科学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构建一套合理、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又首先必须明确规划方案将给环境带来哪些可能的影响。环境影响识别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份清晰、明确的环境影响识别表,具体指出特定规划行为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规划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分析可知,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类别包括:生态环境影响,即对于土地利用相关的植被、微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影响,即与规划实施相关的土地污染、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等影响;水资源影响,主要是能源开发利用与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紧张等影响。

由此,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结果如表3―1所示。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结果,以及原国家环保总局的《规划环境影响技术导则(试行)》(HJ/T 130―2003)中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表述示范”,选取15个环境影响因子作为乌海市2006―20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指标。同时,基于层次分析法等综合评价模型的相关原理、方法,将这些指标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进行分级分类,形成乌海市2006―20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2所示。

3.3评价指标数值的计算

为获得量化的评价结果,必须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具体指标设计相应的数学公式加以计算。各指标值的计算公式及数值如表3―3所示。

3.4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过程中,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应用非常普遍的确定权重方法,它能够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为计算上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通过邀请对乌海市经济社会情况及环境现状、发展趋势比较了解的专家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标度,获得如下判断矩阵及相关权重:各准则层对于评价目标A的权重为0.1030,0.0617,0.2952,0.5401;C1―C4对于B1的权重为0.0931,0.1567,0.2452,0.5050;C5―C8对于B2的权重0.0555,0.1143,0.2457,0.5844;C9―C12对于B3的权重0.0736,0.1089,0.2208,0.5967;C13―C15对于B4的判权重0.1634,0.2970,0.5396。

最终,C1―C15对于评价目标A的组合权重为0.0096,0.0161,0.0253,0.0520,0.0034,0.0071,0.0152,0.0360,0.0217,0.0322,0.0652,0.1762,0.0883,0.1604,0.2914。

3.5 指标的无量纲化及加权处理

为消除各个评价指标因单位、量纲和数量级不同而带来的计算误差,一般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极值法来进行无量纲处理。根据不同指标的性质,有些指标是越大越好(亦称为效益指标),而有些指标则是越小越好(亦称为成本指标)。因此,对不同的指标必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效益指标的无量纲处理公式为:具体指标的数值/同类指标中的最大值

成本指标的无量纲处理公式为:同类指标中的最小值/具体指标的数值

通过无量纲数值与各组合权重相乘,即获得乌海市2005、2010、2020年指标C1―C15无量纲处理后的加权数值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得分如表3―4、3―5所示。

从综合评价结果看,作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最后一个年度的2020年,比规划编制基期(2005年)及现状(2010年)的环境影响评价数值均高较多,因此,从预期性的角度,本轮规划是可行的。

3.6 基于评价结果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对区域的综合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规划方案可行。但为了在最大程度上预防或减缓本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带来或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如下建议:

(1)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

(2)严格保护水源地

(3)开展综合治理,促进农村节约用地

(4)加大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5)重点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6)预防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蔡玉梅、谢俊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5,22(3):58―59.

[2] 赖力、黄贤金、张晓玲.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6):56―60.

[3] 蔡玉梅、谢俊奇、杜官印等.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2): 3―8.

[4] 程吉宏、王晶日.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析.环境保护科学[J].2002,28(4): 52―54.

[5] 潘嫦英、刘卫东.浅谈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134―137.

[6] 赖力、黄贤金等.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6):21―24.

第5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发展;建议

土地利用问题一直都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城市规划就是对城市内各种元素的一种塑造,创造一种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的文明环境,这一过程是通过对土地的配置来实现的。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过程都是土地利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然而我国的城市土地规划发展机制还不够完善,受到传统理念和思想影响较大,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分析,改进调整管理机制,以便更好的贴近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

1 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1.1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规范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都属于对空间进行规划的范畴,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内各类用地的布局和组合,注重其功能性。土地利用则侧重如何合理安排现有土地资源,并达到有效利用,节约保护土地资源。它们依据的规范也不一样,虽然在编制和实施时在各自的规范中都有明确规定要相互协调,相互衔接。但因编制部门不同,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实施任务也都不相同,因此很难实现两种规划的协调统一。

1.2 城市发展在定位上存在不合理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城市建设必然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是对土地资源的消耗,而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这二者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多城市过分注重城市建设,而忽略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忽略城乡流动和人口增长等问题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城市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以人性化规划为理念,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城市发展。

1.3 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率不高

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率体现了城市整体配置水平和城市土地使用水平。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率普遍不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仍表现在加大土地使用面积,扩大城市外延投入来实现,走上“蔓延式”发展误区,大力开发新区、新城、新大学城等,而城市内部却存在许多闲置土地和有较大利用潜力的土地没有开发,因而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2 加强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的建议

2.1 以合理用地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以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城市要发展,耕地也要保护。因此要求城市规划要以合理用地作为核心,强调合理用地的重要性,在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需求的同时,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管理、治理,保护,合理引导城市建设和开发,协调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而土地利用也要以城市规划作为依据,按照布局合理,完善功能,提高效能等要求不断强化城市规划的管制与开发指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互相影响。

2.2 加大城市用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包括地上、地面、地下三个方面。城市用地要做到地上、地下统筹规划,近期和长远规划结合,促进城市的持续、长效、健康发展。根据以往一些发达城市的经验,可以在高密度人群城市开发地下土地,如在地下建设地下商场,地铁等,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2.3 注重区域发展观念

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要立足于城市的整体发展,首先从城市区域发展特点出发,依据国家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政策法规,对城市区域发展用地布局、规模、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城市区域发展建设中存在的各种优势及影响因素,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城市整体实力,最后根据城市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整措施和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2.4 土地利用与发展要与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结合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此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要发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必须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要结合宏观区域经济竞争要求,对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适合未来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新理念。

2.5 优先发展生态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代表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民居住,并不是看一个城市规模大小,建筑高低,更多看的是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否健康。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对城市建设中生态建设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必须优先考虑生态建设的发展,包括城市的合理容量,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制定一些法律来约束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应采取一些手段,如:建立建设地区和保护地区的土地要素合理流动机制,控制环境容量小的城市,发展环境容量大的城市;同时还可以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分为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控制地区及非城市化发展地区三种,通过对生态环境限制因素的分析,确定各区局的范围。在土地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处理措施,把土地利用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2.6 重视实施策略的可行性研究

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化时,对实施策略不能只限于理论的研究,还要注重可操作性。针对城市发展情况和大型基础设施的调整,根据目前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发展,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等一系列措施,将原来单独的部门计划,编制为一个相互联系配套的组合战略,并从空间结构、产业发展、交通系统调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使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切实可行。

2.7 把握发展机遇

在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时,一定要抓住时机,利用城市化发展建设和土地利用与发展的时间效率,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和发展建设的速度,提高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建设的质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做出适合城市发展的合理安排。

2.8 建立土地循环利用调控措施

通过土地收购、土地流动、土地储备等各种途径,增大城市土地存量,加强城市土地流动使用权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将闲置的土地调拨给可以利用的企业,也可将部分土地转换成资金,实现国有土地的保值增值,建立可持续化发展的城市。

3 结束语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同时也可以吸收借鉴国外一些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成功经验,掌握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情况,调整思路,动态的解决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出现的问题,编制出适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正确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指导规划,既要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淼.浅析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发展[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9.

[2]董铭,杨爽.浅析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3]高明.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J].商业时代,2010(24) .

第6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changes the land use/cover dramaticly, which affects the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causes various socio-economic issues. Further land use/cover change research will help to mitigate or improve the impact. From the number of struc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tter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 by

land-use type map of Zengcheng Country, which is on the same time of different years.

关键词: 城市化;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城乡结合部;增城区

Key words: urbanization;land use;dynamic characteristics;urban-rural fringe zone;Zengcheng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316-02

0引言

城郊区是一个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特殊地域实体,是受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影响最显著、最敏感,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带。城郊受制于分别来自城市和乡村的各种作用力,也正是这种区域上的特定位置使得其土地利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土地利用结构复杂、极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城郊是城市的昨天,乡村的明天,对城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在当前,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的探讨已经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焦点,广大学者相继提出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等特点,为土地利用状况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与传统方法相比,节省了野外调查花费的大量时间,提高了结果的时效性,增大了研究结果的价值含量,对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增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东部,背靠大广州,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龙门。总面积1616平方千米。总人口103.67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因地处连结香港、深圳、广州三个大都市的中部,被称之为“黄金走廊”。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发生数量、空间上的变化。并且,增城本是农业大县,是典型的农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今天成为广东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已正式撤市设区,并入广州市。增城模式受到各方推广,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2-3]。2014年增城正式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的一部分。

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次研究的数据使用的是覆盖增城全市的遥感影像,分别为1990年与2005年两个时相。其中,土地类型分类体系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结合研究区土地覆被特点和遥感信息的可判性建立。此外,有关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广州年鉴或增城年鉴,相关政策资料来自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文献[2-3]。

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变化研究使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将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叠置分析,得到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统计分析其属性数据,生成1990-2005年增城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化转移矩阵。

2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2.1 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特征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使土地利用发生数量、空间上的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发生相互转化。增城区1990-2005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面积百分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从1990年开始,经过15年的发展,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间转化的比例很大,只有林地这种土地利用类型比较稳定,只有18.93%转化为非林地。耕地的主要转化类型为林地、园地,转化率达到四成,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交通用地作为城市化进程中标志性的快速增长并且蚕食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在这里并没有作为耕地的主要转出类型而存在。

转化为建筑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最要为绿地和水域,占转入比例的57.6%,而建筑用地则主要转化为林地和水域。从相关文献中得知,主要是由于政策转变,北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大幅度植树造林,蓄水造湖等工程导致,在遥感影像上则表现为北部丘陵山地间的农村居民点减少。交通用地的转入类型主要是水域、园地、耕地,三者占转入比例的66%以上。体现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园地、水资源等的侵占。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未来一定时段内,为了特显增城“黄金走廊”作用并吸引资金发展经济,作为基础设施的交通道路数量还会有大幅的上升。

由上述分析可知,增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一般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交通等城镇用地侵占耕地、林地、园地和绿地等的状况不同,增城区已进入理性发展的阶段。根据文献记载,上世纪90年代初工业起步初期的增城的发展是粗放型的,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的严重恶化。从2000年开始,增城转变了发展策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了生态环境大整治,积极护绿造绿,并且对土地利用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据记载,从2000年起截止2004年,增城区累计引进社会资金5000多万元,营造各种速生丰产林1万多公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增城后发优势。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单单在于破坏生态环境,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只要能够及时调整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就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甚至以生态促发展。

2.2 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状况分析

将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空间叠置与合并处理。其中,将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合为城镇建设用地一类,耕地为一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为一类,进行叠置分析后,得到1990-2005年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状况图(图1),直观地体现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侵占情况。

图1显示,被侵占耕地最主要分布于南部和中西部平原地区,并且多沿交通路线产生,分布于道路两旁。该区域为珠江三角洲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耕地数量众多。并且由于被规划为工业区,有多条交通线路经过;靠近广州市,众多房地产楼盘星罗棋布,故该区域成为耕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最多的区域。

中心城区周边的耕地主要是由于城镇中心区用地向外扩张,由次级城郊转化而成。主要分布于原中心城区周边,并有沿主要交通道路向次级城区蔓延的趋势。其中主要向西蔓延连接中新镇,向南蔓延连接新塘、石滩。由此体现了城市化发展,人口增多等因素无可避免地发生侵占耕地的状况。

相关文献资料表明,从2004年起,增城区根据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道路等发展原则与策略,在区域范围内构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建设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集聚区,中部建设优化开发的大都市副中心生活安居与文化产业区,北部建设限制工业开发的都市型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区。重点建设“两城三中心”:“两城”,即荔城区和新塘城区,市区努力建设成为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国际化会议休闲城;新塘努力打造成广州东部生态工业卫星城。“三中心”,即石滩、中新、派潭三个中心镇,石滩创建生态工业镇,中新创建增城中部工业明珠,派潭创建生态旅游特色镇。图3.3所显示的被侵占耕地的分布总体来说与上述文献体现的土地利用规划不谋而合,充分反映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一个区域城市化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

3结论

数量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增城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虽不可避免地占用了耕地、绿地等自然资源,但侵占量很少,并无以牺牲地表自然覆被为代价的发展经济的现象,甚至林地的比重还有所增加。查阅相关文献与统计数据后得知,增城区在城市化初期的发展模式也是粗放型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有所减轻,而且努力恢复生态面貌,积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城市化发展进入理性阶段。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的多样化趋势明显,空间分布变得更复杂,并向土地利用规划所划的三个功能圈方向发展,体现了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程琳琳.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6.

第7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情景分析是指,在对过去历史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构想,提供详细的、逻辑一致的情景方案,最后分析各种情景下对应的决策或采取的措施。

首先应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组成,研究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的利益相关者,将之划分为若干群体。然后,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典型调查和访谈,明确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分析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罗列出能够影响焦点问题解决的关键力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状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土地市场建设和土地管理制度等都是制约多目标冲突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力量。然后,分析最能影响关键力量发挥作用的驱动力,这里指的是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和制度建设等关键力量的具体指标。

在明确了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力量后,要仔细辨别这些因素中,哪些是确定性因素,哪些是不确定的因素。经过对驱动因素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排序,就可以构建未来土地利用的核心情景。核心情景被挑选出来以后,还需要对每个情景进行详细和完整的描述。

最后,针对土地利用不同情景的假设,根据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的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不同情景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等技术参数,研究不同情景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供选方案。编制弹性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并分析情景假设和方案的差异,提出不同情景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郭 杰 欧名豪 刘 琼 欧维新)

Google Earth助执法

运用Google Earth系统提供的功能,实施土地执法监察的巡查、调查取证工作,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取代了传统、落后、低效的执法方式,实现了执法监察特别是巡查手段的现代化,改变了执法思维、思路和模式,实现了科学执法。同时减少了巡查车辆和人力,节约了能源,减少了车辆耗损,降低了执法成本。

二是可以不受天气、环境、季节、地势、地点的影响,对各区、县、街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定点巡查与调查,也不受地形、地貌、地物、地类的影响,对任何类型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定点、定位、测量、拍摄,特别适用于对违反国家政策的别墅用地、高尔夫球场用地,较大面积以上用地等开展执法巡查。

三是该系统与通信设备组合,供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督促当地的执法监察工作,实现了统一指挥和指挥自动化,可确保土地违法事实清楚,测量准确,避免了人情执法。运用该系统进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可以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领导能把握全局,有利于正确决策。

四是运用该系统进行网上执法巡查与地上执法巡查相结合,可以精确地测定新发现的土地违法案件的原始地貌、地类、地形和现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结合,可以及时确定某一块土地的违法类型。

五是对于土地违法行为猖狂的地区,可以减少执法人员的伤亡率。

六是在执法监察人员普遍较少的情况下,可以促使执法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在市级建设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指挥控制中心,少部分人员开展网上巡查与地上核查,绝大部分执法监察人员对违法案件进行查处,解决执法监察人员发现难、效率低的问题。

(南京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 韦朝忠)

谨防取土坑害人

取土坑大多是为建设房屋等设施或修建道路而挖取土方填筑路基或用于养护所留下的面积大小、深浅不一的土坑。《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

随着夏天雨季汛期的到来,日积月累,一些取土坑就会形成坑塘水面,看上去面积不大,也不深,但实际上水非常深,坡度比较陡,且土质松软,很容易造成塌方,人一旦下去,就会深陷,不能自拔,危及生命。如果不抓好对取土坑的安全管理,势必会给周围群众带来溺水隐患,以致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对此,笔者有几点建议:一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当地政府对辖区内所有的取土坑进行调查摸底,统计有关数据,例如数量、位置、面积、四至、体积、深度等;二是责令违法取土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恢复填平,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治理;三是要规划好取土坑的取土位置,取土前先办理好相关手续,将耕作层剥离,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尽可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禁止随意取土;四是在取土坑周围张贴安全告知书,树立警示标志,提醒群众切勿在取土坑里游泳;五是修建道路时,在开工之初,建设单位要会同公安部门、地方政府联合《通告》,告知地方村民,不准随意进入施工区域,远离取土坑,使施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六是在取土坑配置抽水泵,安排专人负责,确保取土坑内积水不超过50厘米,万一有人落水也不致造成生命危险;七是取土者完成取土后,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验收,如果不能进行恢复填平,可由当地政府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作综合开发利用。

(山东省淄博市国土资源局淄川分局 王 磊)

构建节地评估工作机制

节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和估量,以评估对象为依据可以分为两类,即建设项目节地评估和规划节地评估。建设项目节地评估工作涉及到建设项目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国土管理部门、节地评估协会和节地评估机构五方面的往来关系,核心内容是建设单位向具有相应审批权的国土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履行建设项目的节地评估报批程序,保证建设项目符合节地评估标准。

笔者认为,为了保障节地评估工作机制的运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多方论证节地评估工作机制的可行性。建设项目节地评估对项目相关审批单位以及用地单位都有重要影响,需要多方征求意见。

(2)多种方式宣传节地评估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都了解到开展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并对相关单位进行工作和技术培训,在思想认识上保障节地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完善节地评估工作配套技术体系。通过构建技术支撑体系目录,对尚未涉及的技术进行研究和确认,对现有技术进行整理和修订,最终形成一套能够支撑节地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的技术保障体系。

(4)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实践调试工作机制,同时校验配套的技术体系,为全面推广这项工作积累经验。

第8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措施

土地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摇篮,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以它为载体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土地的规划利用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价更是给予极大的重视。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在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中,要注重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做好生态建设。

一、土地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

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同时也面临很多环境问题,比如泥石流、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以及酸雨等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利用没有考虑到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进行土地规划时规划过程和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要密切的配合,经过探析得出有利或是不利的影响。对土地进行规划主要是对土地资源以及其用途的组织再利用,这样就会打破其固有的状态,对环境必然产生有利或是无力的影响,进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或是人们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土地在规划利用前要采用科学的依据,全面、理性的分析研究,以便使土地规划和环境协调发展。

1.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深远。

它对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也是日积月累的,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是不计环境破坏后果的,很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甚至给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危害,也容易引发水资源的枯竭。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科学性为原则,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往往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积极的影响。

2.土地规划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近些年,虽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水土流失现象严重;(2)土地干旱严重,沙漠化现象不断扩展;(3)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等。

二、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只是着重于小区域范围内的对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主要考虑的是土地建设对当地的土壤、地质酸碱度以及水质等方面的影响,只是很小范围内的影响,所以,仅仅靠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很难对其影响进行大范围的研究。

2.对于负面影响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环境保护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预测评估,对不同的土地规划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些措施只是存在于评价结果中,缺少对实际解决措施的专门研究。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并且深层次的探究土地规划给环境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在这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科学的理论成果,比如可持续理论、地质环境学、生态学等,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综合分析。

3.目前的情况是,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人们对此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所以,这就使这项研究变得更加紧迫,急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层次、多因素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使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在国内外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做法,就是综合评价前需要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可以借鉴国内外比较有效的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理论,举例子来说:回归分析法、加权比较法、灰色预测、有无对比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有无对比法以及敏感性分析等。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依据区域范围的大小,把图形叠置法和指标法紧密结合的方式。图形叠置法主要反映的是土地规划的空间布局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指标法主要体现的是土地结构数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国家级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着重采用指标法。

四、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的类别

土地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项目规划。根据以上类别可以把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相应的也分为三种类型。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规划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居于最高位,是其他两项规划的主要依据;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手段便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这两项规划,这都是一些经常性的工作。

五、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我国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环境指标数据的定量化和难获取性以及我国土地规划指标自身的综合性这两大方面。我国的土地规划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还属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的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1.建立相对完善的土地规划利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从广义上来说主要有四大类型,即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土地规划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

2.对于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要强化研究。土地规划环境评价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技术,而基础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这三大方面是评价效果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对土地规划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方法研究都极其重要,因此,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进一步加强。

3.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的,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进来。多学科人才,多学科知识,多学科的力法的结合才能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土地的使用主体要积极的参与到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中来,这就是要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

4.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众所周知,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也比较宏观,所以导致很多定量指标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案例的研究探讨规划的方法,然后在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加以采用。

第9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我国土地利用长期以来突出强调人类空间利用属性和食物生产属性的价值取向,而对于土地支撑自然生态系统和维持人工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作用重视不足。这突出体现在目前试行的土地分类系统中没有生态用地这一类别,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也没有将自然生态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内容。相反,我国土地分类中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河湖、草地、湿地、苔原、荒漠、冰川及永久积雪等土地列入“未利用地”,造成这些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正在共同使用、具有宝贵生态价值的生态用地,被人为转变成农用地或建设用地。对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价值属性的忽视造成的价值偏差和宏观管理的误区,相当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萎缩和退化。

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上的冲突引发的环境及社会问题,究其根源还是由于人类社会的扩张占据了太多的生态空间,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的衰退和恶化;加之人工生态系统比较单一、脆弱、不够稳定,对环境恶化的抵抗能力较低。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理念不断增强、生态建设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持续增强的今天,生态用地的保护问题已经凸现出来。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人们需要充分认识水体、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工生态系统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充分认识生态用地的规划和保护是保护自然生态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保护林地、草地等各类其他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坚持土地利用管理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相协调。

因此,将自然生态保护纳入国土资源宏观调控范畴,作为各级政府及其国土资源部门职责之一,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明确生态用地的地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用地的具体内涵

“生态用地”最早由石元春院士于2001年考察宁夏回族自治区时首先提出,石玉林院士在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报告中对生态用地概念进一步加以阐述。其基本理念是将生态用地作为干旱区防治和减缓土地荒漠化扩展的“缓冲剂”,以达到保护和稳定区域生态系统的目标。生态用地在西北干旱区属于主体生态系统(人工绿洲)的辅助系统,通过维持或改善自身生态环境质量,进而能对主体生态系统(人工绿洲)起到支撑和保育作用,最终达到增加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标。后来有学者主张用“生态用地”这一名称和概念来取代“未利用土地”,并且将全国土地利用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的内涵包括:(1)生态用地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与侧重支撑人类生态系统用地类型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包括耕地、牧草地、林地等)相对应。其用途侧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功能发挥,尽量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2)生态用地的范围应当包括各类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用地、自然和人工水系以及各类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用地、自然保护区等。现行“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中的一级类“未利用地”所列的各类土地应当整体列入生态用地范畴。(3)生态用地应当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弥合创造条件,最终恢复并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多样和健康稳定。(4)生态用地的安排对于人类需求来说,侧重点在于保证人类社会生态安全,满足人类整体生存需要前提下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持续性的保障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年来,学者们已经意识到我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内容的不足,提出要以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为目标,倡导土地利用的“绿色规划”;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强调了生态环境规划目标的重要性;指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生态用地规划的重要性;注意到战略目标“有量无质”的单一耕地总量控制造成公众利益价值取向偏差;指出在生态地质条件脆弱、干旱少雨多大风的我国“三北”地区,保护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作为生态屏障的林地和草地比保护概念上的耕地更为重要,应提倡对林地、草地和耕地的综合保护。

总体上看,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侵占以及干扰广度和强度的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呈现出南部自然生态大面积消失、东北部水土流失和自然生态严重退化、北部和西北部自然生态系统濒于崩溃、沙漠化快速发展的局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增加生态用地规划内容,已刻不容缓。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用地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用地进行总体平衡和妥善安排,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在满足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基本需要的同时,为自然生态保护提供保障。

在规划编制中增加生态用地安排

为引导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级规划编制中增加生态用地的规划安排是当务之急。在具体操作上建议考虑以下几点:

(1)对生态用地的安排给予高度重视,确定自然生态用地和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类型控制指标,保证生态用地的数量和质量。在编制和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需要,明确自然生态用地的指标控制量以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生态保护控制指标。保护耕地是为了保障吃饭问题,而保护生态用地及其他用地的生态质量是为了保障长远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当前一段时期应把保持一定数量的自然生态用地、给予生态用地较高的保护力度、强化其他类型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与建设,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一项基本原则。要保证生态用地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三者的份额基本平衡,使各类生态系统用地均能得到保证。

(2)实事求是地确定生态用地,根据自然生态实际情况确定对生态用地的保护与建设指标。相关部门要密切沟通,根据各地自然生态特点和保护的需要,结合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具体明确生态用地的类型、数量、区划位置、相互关联或展布关系,并确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和人工生态系统建设规模控制指标,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切实有效的保护。

(3)确定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及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合理规划和保护其他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应对其他用地的水、土、热、风等生态环境因子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林、草、种植等利用方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广阔的原生天然草原植被不但能有效保护地表土层,具有宝贵的生态价值,而且是草原经济与文化的基本载体,对该区域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北方游牧民传统的草原利用方式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独到做法和丰富经验仍然值得深入发掘、借鉴和发扬。因此,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应当实事求是地将耕地保护政策调整为草原保护政策,防止以耕地保护为借口的短期行为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严格限制耕地数量和耕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