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手留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形成不是单纯的“给予”和“接受”的过程,而是由污名身份的外在建构和内在自我认同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形成的。家庭的影响、制度性歧视的建构、媒体的推波助澜,从外部建构着留守儿童的污名身份。留守儿童将污名内化,形成对自我的偏见和歧视。
关键词:
留守儿童;污名身份;公众污名;自我认同
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对一个体或群体的“污名化”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留守儿童“污名化”现象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这种现象何以产生,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形成机制是什么?笔者拟运用污名化理论从污名身份的外在建构与内在自我认同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的产生是我国户籍制度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不彻底等诸多问题的衍生产物。截至2016年我国共排查出902万留守儿童。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引发着人们的关注。通过CNKI检索发现,学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等领域。在众多研究中,尽管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关注点各异,但有一个基本一致的地方,即对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假设,大有将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的趋势。诚然,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监护缺乏等特点,但这些特定是否必然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进而导致其成为“问题儿童”,还受到父母外出后的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生活环境、同伴影响、社会风气以及个体特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留守性会导致他们的弱势性,但不必然导致他们的问题性。因此,在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留守儿童必然会成为“问题儿童”时,留守儿童就被施以污名了。留守儿童的污名不同于其他污名,他们污名身份的获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特殊性,源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不彻底的城市化进程。他们本身就是受害者,因此,有必要好好探究他们污名身份的形成机制,以期找到去除他们污名身份的有效路径,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形成机制
污名身份,实际上是一种受损身份,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Goffman)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一书中对污名进行阐释时提出的概念。戈夫曼认为,拥有受损身份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带有某种让人丢脸的不光彩、不名誉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污名。污名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有疾病污名(如艾滋病)、地域污名(如河南人)、身份污名(如农民工)等。不管是哪种污名,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社会学特征:即某个本来在正常社会交往中会被公众接受的人,因为他拥有了某个特征,使得公众将他识别出来,引起厌恶和排斥。形成污名身份的原因各异,但最终结果都导向这些被污名者在社会资源的拥有、社会地位的获取、正常人际交往等方面处于劣势。管健博士在《污名的概念发展与多维度模型建构》一文中提出了污名产生机制的模型,笔者在此拟借用这一模型来分析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形成过程。
(一)贴标签
污名开始于施加污名者给被污名者贴上负面标签。“问题儿童”是留守儿童最常见的负面标签,在负面标签的思维定势下,留守儿童本身的个性特征易被误读,性格内向被认为是“阴郁”,性格外向被当作“调皮捣蛋”,听话被曲解为“唯唯诺诺”,有自我主张被当作“野性难驯”。不光如此,留守儿童犯下得小过失或者意外的行为不当,也会被解释成“问题化”的直接表现。偏见把负面标签结实地贴在他们身上,难以摆脱。
(二)污名产生
当留守儿童被贴上负面标签后,在主流文化和大众心理便逐渐把他们同这种负面特征相连结,负面特征吞没了他们自身,污名由此产生。
(三)社群区隔
某一个体或群体,即便社会地位低下,仍属于“正常”一类,不会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而污名化则不同,从留守儿童获得污名身份起,人们便将他们归类为不同于正常儿童的“问题儿童”,成为排斥在“我们”之外的“他们”,这便是社群区隔。社群区隔会减少其他群体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和亲密关系的培养,导致公众对留守儿童群体区别对待。当留守儿童感受到公众的歧视和排斥后,他们会产生退缩和回避心理,主动减少与其他群体的交流以降低自己的心理伤害,但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隔阂,造成社群区隔程度的加深。
(四)地位丧失
作为污名化的结果,留守儿童会丧失原有的社会地位,并建构起与其新身份相匹配的社会地位,这样,留守儿童就会逐渐失去许多社会资源和生活机会,包括教育、升学、就业、住房、婚姻等。留守儿童虽然数量庞大,但其社会地位和权力领域极为有限,他们很难去攫取到足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来恢复或提升社会地位。
(五)公众污名
当公众一旦接受了附着在某个体或群体身上的污名,形成公众污名后便再难消除。留守儿童的污名是社会环境、公众舆论、新闻媒体等相互强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权力和充足的社会资源来左右公众对他们的态度和消除公众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无力抗衡公众污名的形成。
(六)自我污名
留守儿童均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发育完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难以对自我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当他们感受到公众对他们的歧视时,若认同公众的歧视,等于知道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尊会受到极大伤害。所以在更多时候,留守儿童会将歧视归因于自己,认同公众污名,降低自我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贬损,开始了自我污名化。通过留守儿童污名身份形成机制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形成过程有污名身份的外在建构和污名身份的内在自我认同两个方面。这两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共同缔造了留守儿童的污名身份。
三、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外在建构
留守儿童污名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制度性歧视的建构、媒体的推波助澜,共同建构了留守儿童的污名身份。
(一)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父母均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本身就是污名化的受害者。农民工以边缘化的姿态苦苦扎根于城市底层,承受着“城里人”的歧视,他们对于自己作为城市局外人(outsiders)的身份和受损的权益状况,基本上采取的是不申诉、不表达的沉默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已经认同制度、文化、舆论加诸于他们的歧视性身份。当他们子女经历同样的污名时,他们不自觉地把自身应对污名的方式延展、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从而实现了污名认同的传递和再生。
(二)制度的建构
针对留守儿童的制度性歧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相关社会制度的缺失和政策执行的滞后。相关社会制度的缺失是指政府作为维护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主要力量,在应建构、完善相关制度以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利益时,该作为而不作为,致使这些群体的权利长期处于被剥夺或被忽视的状态。制度执行滞后是指虽然政府制定了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的相关政策、法规,但在现实层面许多政策、法规的执行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文字层。那些应落实而未落实的政策、法规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歧视,从制度层面塑造了留守儿童的污名身份。
(三)媒体的作用
纵观新闻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可以发现与学界针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不同,大部分新闻媒体的报道都是中性的。但有研究者统计分析了近年来针对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后表示,虽然很多报道看似是中性的,但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在报道时对议题进行了选择性设置,这是导致公众对留守儿童抱持“问题化”态度的基础。同时,新闻媒体对一些极端性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广泛且深度的报道也弱化了其他正面和中性报道传播的力度和广度,如邵阳少年杀师案等。于是,在大众印象中,留守儿童逐渐被固化为“问题儿童”。
四、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自我认同
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自我认同是指留守儿童将公众的污名贬损内化,形成自我污名的现象。留守儿童遭受公众污名后,为了维护心理和谐(well-being),通过自我归因,赞同公众对他们的消极刻板印象,对自我进行贬损。负面的情绪反应随之出现,主要是低自尊和自我低效能感。最后,导致留守儿童自我歧视,主要表现为消极的向上意愿,也不愿意向他人求助。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自我认同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导致留守儿童的消极认知
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自我认同会导致留守儿童的消极自我认知。社会公众对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差生”等负面标签,留守儿童遭遇到歧视后会逐渐意识到公众对于他们的负面刻板印象,由于他们尚是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还未形成强大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认同公众的看法并将种种负面评价内化并指向自我,于是,自我与他人刻板印我一致性就此形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的认知加工过程,自我污名便会成为留守儿童消极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由于这种负面自我认知的作用,留守儿童会认为自己像其他人说的一样没有任何价值。
(二)导致留守儿童的负面情感
对污名身份的自我认同往往与留守儿童的许多负性情感体验密切相关,例如,羞耻感、负罪感、挫败感等。其中,最主要的,也是对个体影响最大的是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低自尊会使留守儿童感到低自我价值感和羞耻感,看不到明天和希望;而低自我效能感会导致他们觉得自己做不到,也做不好任何事,对人生感到绝望。这很有可能是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和非留守儿童有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当然,导致学习成绩差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留守儿童长期从智力成绩中分离出自尊。他们否认学习对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没有用处,从而合理化自己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再者,留守儿童认同自己的“差生”标签,再加上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他们认为自己反正学习能力很差,即便再怎么学习也不会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更是不可能,所以他们干脆在学习方面停止努力。当然,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许多,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同学的评价,同伴的影响等,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产生重大影响。
(三)导致留守儿童的自我歧视
留守儿童自我歧视行为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交往中多采取退缩、保密、回避等消极应对策略。他们消极的交往意愿和交往情绪,不恰当的应对策略及社会隔离行为拉大了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包括家庭成员、学校师生、街坊邻居、同学同伴等)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导致他们难以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又会引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难以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甚至会影响留守儿童成年后的职业功能。就如同一个恶性循环般,损害着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由以上分析可知,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形成不是单纯的“给予”和“接受”的过程,而是由污名身份的外在建构和内在自我认同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形成的。了解留守儿童污名身份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探寻去污名化的有效路径,真正实现对他们的关怀和关爱,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作者:贾劲松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奇.农村留守学生不能被“污名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6,04:11-15+20.
[2]管健.污名的概念发展与多维度模型建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26-134.
[3]郭金华.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J].学海,2015,02:99-109.
[4]屈琦.污名化与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02:55-58.
关键词:留守儿童 障碍 预防
当今,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由于一些家庭成员外出工作,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在农村中。由于这些孩子长期远离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督促、关爱等,容易产生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一系列现象已十分普遍,并且逐渐变得严重起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项事关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为主,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一些家长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教,而他们只顾打工挣钱,却忽视了孩子需要的关爱和教育。虽然家庭收入提高了,但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很少回家。而且家长自身变化很大,由于家庭环境比以前富裕了,他们也开始注重享受生活,也学会了吃喝享受。家长与孩子接触交流时间很少,渐渐地与孩子疏远了,孩子的教育被完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殊不知,这样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了。其实,作为教师,我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但不赞同。对于这件事,我静下心来深思,造成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原因。
第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孩子容易出现心理脆弱,性格懦弱、孤僻,没有安全感,不容易信任身边的人,与同学的交往存在障碍等。
第二,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祖辈对孩子过于宠爱,因此一些孩子不可避免地变得傲慢、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约束。
针对这些问题,我思考了一些应对策略,给家长和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家校合作,能做大限度地避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一:制定策略,共同应对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品质,想改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已经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孩子身边督促几天,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喜欢撒谎,家长就经常和教师沟通,弄清孩子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减少孩子撒谎的机会;对于孩子乱花钱的问题,家长则要适可而止,正确引导。
建议二:恰当指导,正确引导
学习虽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在孩子已经有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之后,我们作为家长还必须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减少孩子学习路途上的障碍,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不闻不问。我们应先扶后放,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这时期他们的思维逐渐独立,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他们自身可能没有思想准备,这时家长应该做好应对措施,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这一关。
二、给教师的建议
建议一: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因为缺乏家长的督促,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可能会落后,但是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给留守儿童贴上“差生”的标签。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议二:倾注真情,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教师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就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建议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为及时了解、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我深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家长一起,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3]杨红梅.提高心理辅导课活动有效性的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
手足口病是小儿的常见传染病[1]。在中国许多省市均有报道且大多为非重症患者,故未引起高度重视,但在2008年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手足口的重症患者并出现了死亡病例。为此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于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1]。之后,手足口病的流行和控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但该病至今尚无有效地预防措施也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加强该病的预防控制是相当重要的。本文作者分析了盐城市盐都区近6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对指导以后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流行病学资料收集 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盐都区2007-2012年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盐都区统计局。
1.2病原学检测方法 每月对门诊或住院治疗5例散发手足口病病例,聚集性病例中选择2例,和所有重症病例采集咽拭子或粪便样本,由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采用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2PCR)检测核酸和病毒分离方法进行病原学鉴定。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统一整理后, 导入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4聚集性病例标准:一周内统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班级(同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依据江苏省手足口病监测工作方案(2008版))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7-2012年盐都区共报告手足口病4254例,其中重症87例,无死亡病例,91起聚集性疫情,其余发病呈散发状态,年发病例数及发病率详见表1,疫情呈现逐年明显上升趋势,2012年发病率略低于2011年。2009年以后年报告法定传染病中手足口病发病数均位居法定传染病一位。
表1 2007-2012年盐都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2.2时间分布
2007年,2008年、2010年发病曲线呈单峰分布;2009年发病曲线4月份、6-7月份各一个峰; 2011-2012年发病曲线呈双峰分布,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既往冬季非流行季节开始出现手足口病流行,一直至2012年年底,未有下降趋势,见图1。
图1 盐都区2007-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月份分布情况
2.3地区分布特征
不同区域发病率 盐都区按照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西部水乡、中部农村和东部城郊三片区域。表2显示各区域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城郊发病数相对上升幅度最大,累计发病率也最高,中部农村次之、西区水乡最低。
表2 2007-2012年盐都区不同区域各年度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10万)情况
2.4人群分布
2.4.1性别 各年份性别间发病率详见表3,各年份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2008、2009、2011年三个年份男性发病率是女性发病率两倍以上。
表3 2007-2012年盐城市盐都区手足口病男女性别间发病率(/10万)比较
2.4.2年龄 各年份年龄组发病专率详见表4,手足口病发病人群集中分布在0-4周岁,1岁组为各年份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最高年份2011年达68.67‰,1岁组、2岁组、3岁组六年年均发病专率分别达到36.97‰、25.22‰、19.38‰。
表4 2007-2012年盐都区手足口病报告年龄组发病情况分布(率/‰)
注:7周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太低,未列入表。
2.4.3职业 2007-2012年,手足口病例职业分布均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总病例的84.7%和14.7%。
[关键词]消积饮;肺癌;刘伟胜
[中图分类号]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129-02
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成为目前人类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刘伟胜教授是广东省及国家名老中医,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尤其在中医药治疗肺癌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药“消积饮”(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是刘伟胜教授,针对肺癌的病因病机,总结其30多年的肺癌临床诊疗经验,创建的具补肺益肾、解毒消瘀、化痰散结的中药复方口服液,在临床应用近十年,在治疗中晚期肺癌方面显示了较好的疗效。笔者随师侍诊数年,受益匪浅,现从中药组方及现代中药药理的角度分析消积饮治疗肺癌的经验如下。
1、黄芪、补骨脂、云芝共为君药
综合古今肿瘤专家之说,肺癌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虚”、“毒”、“痰”、“瘀”,肺癌患者多见虚实夹杂,虚以气虚、气阴两虚为主,因此治疗以补虚(肺、脾、肾)、解毒、祛痰、化瘀为辨证治疗的原则。刘教授指出肺癌属于古代“虚劳”的范畴,应以扶正补虚为治疗肺癌的根本,故消积饮中黄芪、补骨脂、云芝共为君药以补益脾肺、益肾扶正。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刘教授认为黄芪乃补气之圣药,肺癌患者多气血亏虚,黄芪在补无形之气的同时,气化生为有形之血,故能收到气血并补之效,因此黄芪可有效改善肺癌引起的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还具有抗癌作用,并非药物直接杀灭癌细胞,而是通过对机体的免疫调节,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黄芪富含微量元素和可能抑耐癌基因表达来实现。
补骨脂出自《雷公炮炙论》,味辛、苦,性温,归肾、心包、脾、胃、肺经。《本草纲目》云:“破故纸收敛神明,能使心胞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治脱也”。《本草经疏》曰:“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故主五脏之劳”。刘教授认为肺癌患者肺脾肾俱虚,而以肾虚为本,补骨脂能暖水脏、补火以生土,则肾中真阳之气得补而上升,则能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荣养五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补骨脂素(250μg/ml)对小鼠肉瘤细胞有高效杀灭作用,其机制在于补骨脂素在暗处与肉瘤细胞DNA形成络合物和分子交链,从而抑制DNA合成。补骨脂素作用于人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后,其细胞中的大多数线粒体变性、空泡化、游离核糖体减少,游离核糖体减少,可见核溶解现象。
云芝是最具药用价值的真菌之一,味甘、淡,性微寒,归肝、脾、肺经,具有健脾利湿、止咳平喘、清热解毒及抗肿瘤的功效。刘教授认为云芝可与黄芪、补骨脂协同扶助肺癌患者之正气。实验证实,云芝子实体内含有一种抗癌物质菌丝体提取的多糖和从发酵液中提取的多糖均具有强烈的抑癌性。云芝中主要活性成分为云芝多糖,云芝多糖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是良好的免疫增强剂,具有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和识别能力,提高IgM的量等作用云芝多糖肽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它具有干扰素诱生和促诱生能力有关。
2、白花蛇舌草、莪术、全蝎、蜈蚣共为臣药
肺癌患者的邪实责之于“毒”、“痰”、“瘀”,故在补虚的基础上,应以解毒、祛痰、化瘀的为治疗原则,故刘教授选用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癌,莪术活血破瘀,全蝎、蜈蚣解毒散结共为臣药以攻邪毒。
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归心、肝、脾、大肠经,《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癌肿。刘教授指出肺癌患者气虚无以运化水湿津液,聚而成痰,痰郁化热,或因气阴亏虚,火热壅积于肺,遣药白花蛇舌草则共收清热解毒及抗癌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花蛇舌草含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对癌细胞具有直接抑制增殖作用,并可延长荷癌小鼠的存活,其抗癌作用亦可能与增强免疫活性作用相关。
莪术是常用的化瘀药代表,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止痛消积散结之功。《本草汇言》曰:“主治奔豚疝瘕”。《杨氏护命方》载:“治小肠脏气非时癌不可忍”。刘教授选取破血之莪术入方,主因此药性刚气峻,专攻坚顽之积,且在化瘀消积的同时,具有化瘀不伤正的特性。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莪术抗癌作用的原理,莪术油除能直接杀瘤作用外,还能增强瘤细胞免疫原性,从而诱发或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排斥反应。
全蝎与蜈蚣为此方中的唯一对药。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蜈蚣味咸、辛,性温,有毒,归肝、脾、肺经。《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载,全蝎具有“熄风镇痉、消炎攻毒、通络止痛”功能,蜈蚣则具有“败毒抗癌、息风解痉、退炎治疮”之功效。刘教授认为肺癌以痰瘀毒邪多见,治宜化痰活血解毒息风镇痉,而此两药均有毒性,共用可增加攻毒散结通络之效,尤其对于肺癌脑转移的患者,更有搜毒入脑的特殊功效。研究证明,全蝎对多种癌症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脑肿瘤、脑转移瘤、骨肉瘤有明显疗效。临床上以全蝎治疗晚期癌症所致的癌性疼痛,有止痛迅速、反复应用有效等优点,其抗癌机理可与对抗肿瘤细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瘤拉的形成、抑制转移、改善血城循环相关,全蝎可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局部缺氧,使抗癌药物及其他成分易于深入瘤体而充分发挥作用。蜈蚣对小鼠肉瘤、宫颈癌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活性,对间叶组织与神经组织肿瘤,如软组织恶性肿瘤、脑肿瘤、骨肿瘤及肿瘤骨转移等疗效尤佳。
3、大黄为佐药
关键词: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政府主导
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34-2
项目基金: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2JSSPITP0228)阶段性成果,本研究得到南京农业大学SRT计划项目基金资助。
1 研究区域概况
项目研究区域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金磁村,金磁村的宅基地流转方式是以“宅基地换房”为依托,主要涉及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自拆自建”,该宅基地流转是由江苏省农科院组织,总共流转农户72户;第二种是“统拆统建”模式,该模式在金磁村占据主导地位,目前金磁小区里90%的农户家庭都是以“统拆统建”模式进行拆迁。“统拆统建”模式隶属江苏省“万顷良田工程”。其中竹镇一期工程金磁片区于2009年10月正式实施,搬迁农户1234户,集中安置搬迁农民的金磁小区于2010年1月开工建设,目前建成新房121栋、637套,2011年上半年已经搬迁入住。
2 金磁村宅基地流转过程中有关流转增值收益分配的调查数据分析
六合区竹镇镇通过以万顷良田为主的宅基地流转,在空间上形成了集体建设用地的重新布局和流转。原有分散的农民居住区被复垦,农民被集中安置到现在的“金磁家园”小区居住,结余的土地通过指标的形式被置换用于城镇建设。在此过程中,农民让渡出宅基地,通过拆迁补偿与低价购置的方式换购到1套公寓式住宅。镇政府通过为农民建设集中居住区置换到农民的宅基地,将宅基地复垦后形成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或县市范围内出让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县(市)及以上政府在此过程中没有直接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但是能获得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支持。
2.1 土地流转中政府的成本分析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所要承担的直接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点拆迁补偿费用;二是集中居住区土地取得和建设费用。
2.1.1 农村居民点拆迁补偿费用 根据对项目区的调查,项目区补偿标准主要依据《关于印发〈南京市六合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标准〉的通知》来确定。项目区总共拆迁农户2552户,拆迁补偿总费用为15254.31万元,户均拆迁补偿费用为5.9774万元/户。
2.1.2 集中居住区土地取得和建设费用 集中居住区土地以征用的形式取得。根据相关补偿标准,该地区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偿费2.4万元/人。安置项目区2552户拆迁农户总共占用土地面积85.65公顷(1284.7亩),合计集中居住区土地取得成本为3091.14万元。集中居住区建设费用总计25817.20万元。
2.2 土地流转中政府的收益分析
项目区土地流转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所形成的留用区238.97公顷(3584.4亩)指标收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发基金、新增耕地开垦费和耕地占用税这四项规费;二是被拆迁安置农户的资金;三是建新留用去土地出让金;四是申请省以上投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
2.2.1 相关规费 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发基金、新增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等共可筹集资金15293.56万元。
2.2.2 被拆迁安置农户的资金 在集中居住区建设采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方式时,农户在购买安置房的时候除了需要拿出获得的拆迁款外,还需要自己出资一部分资金。由前面测算所知,户均拆迁补偿费用为5.9774万元/户,户均购买房屋成本为7.5799万元/户,被拆迁农户总共可以提供资金19344.00万元。
2.2.3 建新留用区土地出让金 本实施规划建新留用区面积为238.97公顷(3584.4亩),其中约60%用于工业用地,30%用于经营性用地,10%为用于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使用留用区指标用于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收取指标调剂费,纳入土地出让金中。据此估算,可获得资金来源12581.24万元。
2.3 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项目区内的农户来说,最直接的成本是原先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的失去、相应的庭院种植养殖收益的消失以及集中居住后生活成本的增加,而相应的收益是用拆迁补偿款购置到集中安置区内的公寓套房,实现住宅资产价值的显化,在初始总量上基本等于镇政府的成本支出。
据调查,在此项目区宅基地流转过程中,自拆自建区的农户户均获得的房屋拆迁补偿款 与奖励费约57758元。由于拆迁旧区农民的住宅建筑面积一般较大,户均主屋面积为150平方米,户均院落面积为200平方米。其中主屋按照房屋结构的不同分为三等补偿标准。楼房钢筋结构按照525元/m2进行补偿,但钢筋结构的房子较少。砖混结构按照300~450元/m2不等进行补偿。该村拆迁旧区房大部分为砖混结构。简易的辅筑建筑物按120元/m2补偿。统拆统建区中农户获得的房屋拆迁补偿费、奖励费与过渡费约7万元,可以用于购买集中安置区的安置房1套。其拆迁旧区农民的住宅面积较自拆自建区略小。户均主屋面积为140平方米,户均院落面积为130平方米。其补偿标准与自拆自建大致相同,提前搬迁奖励费户得到5000~6000元不等,过渡费为2年内按18元/m2进行补偿,超过2年按2倍进行补偿。该村90%的村民在2年内都可以住进安置房。按照人均40m2的安置政策,农户可以在安置区内以平均525元/m2的优惠价购得1~2套住宅,超出部分按照成本价1200元/m2收取。如果有村民不选择购买统建楼,则按照15300元/人进行补助。经过实地调研计算,拆迁补偿款与购房款相抵后,户均获得约3万元收益。农户取得的房屋目前没有获得土地产权证和房屋产权证。
3 相关建议与讨论
3.1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推进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有效途径
它通过农村土地整理整治一方面是优化了土地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通过指标的交易,将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到能够更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使用者手中,使之产生更大的效益,同时将整治的土地进行复垦,使耕地数量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农民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能够住上新楼,可以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还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发展物业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等“五道保障线”,切实使农民得到实惠,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1]。
3.2 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依托的宅基地流转的本质是政府主导下的宅基地流转,因此流转过程中农民所分享到的收益完全由政府决定
对于被拆迁居民的补偿方式和安置方式的制定,农民没有参与权,而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在进行拆迁过程中,政府的具体补偿标准不能够做到对农民完全公开透明化,而只是告知其总体的补偿金额,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在本研究小组的具体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民反映,政府制定的政策从总体来说对农民是有利的,但是具体相关部门在落实的时候,则有可能会出现偏离补偿规定的现象,使得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3.3 失地农民的长期利益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重视
以六合区金磁村为例,在调查中发现,该地区的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出去,农民不能再从事传统的农业劳作,而对于这些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来源,虽然政府每年以每亩450斤稻谷的市场价折算使农民得到相应的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农民没有工作,这对于他们的长远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着不利影响。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金磁村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已经达到63.75%,而且多数是以从事廉价体力劳动为主。因此从长远利益来看,对于失地农民来说,除了进行必要的货币补偿外,还应当进一步加强落实就业安置问题,只有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才能让农民真正向城镇化迈进。
参考文献
[1] 魏鑫.万顷良田土地整治促进节约集约—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中国土地,2012,(04).
作者简介:刘玥汐(1991-),女,辽宁抚顺人,本科学历,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差,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同时,监护人多数因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据教师们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而留守儿童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此外,经过抽样调查我县29所中学的辍学率及学习成绩显示,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6%成绩较差,42%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2%成绩较好以上。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据我们对全县36 735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有24.6%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内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缺乏有力的监管,不良行为多
监护人往往只管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忽视其他方面的监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抵制不住社会上的诱惑,出现了厌学、逃课、迷恋网吧、玩游戏等现象,有些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四)安全意识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对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诸如交通意外、溺水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留守儿童存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们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笔者通过对横县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旨在给当地政府、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使其以后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一)政府要认真重视,加大投入,有的放矢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除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还要重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净化社会环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如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别让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到留守儿童。
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严打、抓管各个帮派,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实行“学校主管、家长学校搭桥,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管理体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例如,除了让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校刊、班刊,与监护人、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得到帮助,让自己也坚强起来,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极其重要,强化学校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多方合作,齐抓共管,建立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大事,学校应积极争取和动员社会各方参与,不断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努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底的社会监护网络。
二是搭建平台,构筑校园关爱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发挥学校、班级大集体的资源优势,以争当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学校还可动员班主任成为留守儿童的“爸妈”,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子帮扶,全程跟踪教育,通过为他们洗衣服、拉家常、改作业、解难题、聊生活等,让他们感受家的亲情和温暖。另外,各校还可根据本校条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动员教职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例如,在学校内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并明确帮扶的内容(主要是义务参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习跟踪,义务承担留守儿童突发性事件的辅处理,义务参与学校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
三是建立档案,强化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将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以及其他表现记入档案,明确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潜力生的管理、教育和转化。首先是明确对象,对症下药。哪一个是留守儿童潜力生?存在哪些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建立潜力生档案,并组织教师进行对口帮教,对潜力生进行心理疏导,为潜力生消除障碍。其次,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留守儿童,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其按规定时间到学校政教处汇报每天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其改正缺点的时间。最后,学校还可通过多表扬、多鼓励的办法,挖掘留守儿童的优点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做出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在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自控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三)应多方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学校、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社会各方也要配合留守儿童家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营造留守儿童安全上学的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与辖区公安机关、社区、村委会、家庭等联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上学环境。如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安全教育问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演讲、安全演练等手段,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其次,明确监护人承担保护学生安全上学的重要职责。另外,学校教师、公安人员、社区人员、村委会人员还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与监护人沟通的责任,让监护人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作打工感言,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或让留守儿童一周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或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等,以此让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从而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如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季度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自己的孩子等,让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浇灌。
摘 要:中国一直实行烟草国家专卖制度,在加入WTO和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后,我国将按照国际规则来发展烟草业,并面临着跨国烟草公司的竞争,而在烟草流通和零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中国烟草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博弈论来研究烟草流通和零售困境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决策,主要分析对象是地方政府、烟草企业和烟草零售商。结果发现形成困境的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势力的长期存在,而根源则是利己性和垄断性。因此,本文认为通过协调利益分配和进行制度改革以及发展现代流通手段,能够实现烟草的有效流通和销售,并保证烟草制品市场的稳定。
关键词 :烟草流通 烟草零售 博弈
一、引言
受国家专卖制度规制的中国烟草,加入WTO和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后,我国将按照国际规则来发展烟草业,并面临着跨国烟草公司的竞争。对于烟草流通和零售的发展,行政干预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则是阻碍其实现跨省流动的根本原因。地方保护主义的特点在于地区封锁和价格控制。除少数国内名牌卷烟外,大部分卷烟均面临产量过剩的问题。为了保护本地卷烟,地方政府会设置省域贸易壁垒来阻止外地卷烟的进入,主要表现为直接禁止外地烟进入或限制批发商的品牌选择权,就形成了所谓的烟草地方割据。烟草零售商则一直受到批发商的“剥削”,无序竞争随处可见,中小零售商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国内外的学者几乎都是研究烟草流通和销售情况,局限于制度层面的分析。因而本文借助博弈论这个分析工具,从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决策入手,发现困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通过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来实现烟草制品的有效流通和销售,形成自由、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防止跨国烟草公司的垄断,最终确保我国烟草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中国烟草流通具有特殊性,因而大部分的研究来自国内学者。陶明(2005)分析了我国烟草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和烟草零售商受到的压榨,认为烟草流通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批发市场的混乱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深蒂固。许焘(2008)认为我国实行烟草专卖规制的主要原因是烟草消费带来的高昂的社会成本和烟草销售中严重的地方主义,这种规制不仅扭曲了烟草企业的经营行为,而且最终导致了区域利益保护下的有限市场竞争格局,从而最终影响到我国烟草工业的成长与发展。朱婧(2009)在基于协同理论和广东省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明确了烟草物流的发展方向。曹瑞东(2012)利用物流网技术构建了一个烟草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并验证了该系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陈登彬(2012)利用产业布局理论和区域物流理论对福州烟草物流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关优化措施。Lampe等(2012)研究了1975-2010年间中国大陆假烟生产、流通和走私的历史。在外部政治压力要求中国开发国内市场的形势下,中国法定烟草部门进行了调整。此时,为国内黑市提供假冒中国名牌香烟的非法假烟产业开始浮出水面,同时中国也成为了西方名牌香烟走私的目的地。随后,中国对香烟走私和国内流通渠道进行了有效整治,90年代后期,中国非法烟草产业开始转为向国外黑市出口大量西方名牌香烟的假冒品,并使中国成为了全球假烟的最大供应商。黄景涛(2013)基于供应链思想,认为烟草物流的发展方向在于打造第三方物流和实现多元化经营。段铁力(2013)分析了中国烟草物流的特点,提出需要有专业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和合理布局物流网络节点。综上所述,对于烟草流通的研究局限于物流系统的构建和理论分析,因而笔者通过博弈论来分析流通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决策,从而更深入讨论流通不畅的原因,并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三、烟草制品的地区流通困境
烟草流通困境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物,主要表现为烟草制品跨省流通较为困难,外部原因是专卖制度和税收政策,内部原因为本地烟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因此,本文通过博弈论来深入分析烟草企业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以及省域烟草企业的行为决策,以寻找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加以解决。
1、烟草企业与地方政府博弈
烟草企业分为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在基于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前者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发展与扶持,后者则是进入与阻碍,因而将其一分为二来进行分析。对于本地烟草企业,地方政府的扶持可谓作用巨大,通常能够使其飞速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双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烟草企业都能够永远发展,地方政府的一味扶持只会阻碍市场的优胜劣汰,让落后的企业继续艰难生产并浪费了资源。此时,实际上是地方政府设置了退出壁垒,以行政干预的方式导致了烟草企业“劣不淘汰”现象的发生。
对于外地烟草企业而言,地方政府的行动集是(允许,阻止),通过静态博弈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矩阵(其中H代表高收入,L代表低收入,E为地方政府设置壁垒的花费,B为外地企业在本地市场中的收益,C1为外地企业进入后缴纳的费用,C2为外地企业为进入该市场而支付的费用(属于进入市场的沉没成本),H>L>0,C1&C2>0,E>0):
在目前形势下,C1为企业正常缴纳的税费,C2则表现为地方政府额外征收的税费,E是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的费用(主要是人工成本,通常较小),且C1与C2均远超过E。外地企业进入后,需要与享受优惠的本地企业竞争,因此获得的收益B可谓微乎其微,甚至可能为负。因而最终均衡结果是(阻止,不进入),地方政府的封锁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2、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众所周知,烟草能够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税收收入,而其特性又决定了垄断存在的必要性。地方政府会通过“无形的手”来保护本地烟草企业,以地方保护主义行为限制其他地区烟草制品的进入,从而造成我国地方主义问题严重并导致地方政府对烟草产生了严重的税收依赖。各地政府分别是当地利益集团的代表,如果都开放烟草市场将有利于我国烟草业的整合,而且还能增加财政收入以及促进我国烟草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各地政府将陷入地方保护主义的泥潭,即选择了双输的结果。通过地方政府1和2的博弈可以很好的说明,具体图2所示:
其中T代表本地烟草公司上缴的税收,t则代表外地烟草制品进入所需缴纳的税。由于外地产品的进入和征税方式是基于烟草公司的利润,因而T1*和T2*会低于T1和T2,且逐年减少,而T1’和T2’则会高于T1和T2且高于T1+t1和T2*+t2。此时,由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1和2肯定会选择(地方保护,地方保护),进入地方保护主义的泥潭而放弃了提高社会总福利及长期共赢的(开放市场,开放市场)决策。
3、省域烟草企业博弈
省域烟草企业博弈是建立开放市场的基础上,外地企业在进入本地市场后,就面临与本地企业的竞争。假设本地企业没有得到额外的优惠,即进行公平竞争,但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外地企业还是处在进退两难的局面。首先,我们考虑完全信息的情况。完全信息意味着信息是对称的,所有企业都知道对方的情况。本地企业的决策集为(扩展,不扩展),外地企业则为(进入,不进入)。扩展设备具有高成本和低成本两种,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矩阵(其中G代表本地市场的企业分享收益,I代表本地企业扩展后的分享收益,假设I=2G,且G>0,I>0):
本地企业的扩展战略其实是对进入企业的一个威胁,虽然能够增加产量但也面临成本问题,因而均衡结果为低成本(不进入,扩展);高成本(进入,不扩展)。只有在高成本条件下,外地企业进入该市场才是最优选择。
在现实中,本地企业的扩展成本都是不公开的,表现为企业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不完全信息情形。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无法进行博弈分析,因而通过海萨尼转换将其转变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首先由自然赋予本地企业的成本类型即私人信息,然后博弈双方基于自身利益而同时行动,最后得到二者的策略和外地企业的期望收益。具体可以通过静态贝叶斯博弈来分析,矩阵如下所示(其中G代表本地市场的企业分享收益,I代表本地企业扩展后的分享收益,假设I=2G,且G>0,I>0):
由此可以计算出外地企业的期望收益为(进入:1/3G-2/3G,不进入:0*1/3+0*2/3),可知进入的-1/3G<0。因而贝叶斯均衡为:不进入,(不扩展,扩展),其中(不扩展,扩展)为本地企业的占优策略。
综上所述,即使在开放市场,外地企业也很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而以“不进入”作为其最优行动策略,这成为省域流通困境的内在原因。
四、烟草零售商的困境
我国的烟草流通规制对烟草零售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陷入了销售困境。首先,烟草零售商受到《烟草专卖法》的严格限制。在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后,第25条第二款规定“应当在当地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并接受烟草专卖许可证发证机关的监督管理”,否则将“由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处以进货总额20%以上50%以下的罚款”(第60条)。此项规定将烟草零售商变为价格接受者,通常中低档烟的批零差价只有5%左右,即使高档烟的批零差价也很少超过10%,使得香烟的零售几乎无利可图。利润都被烟草批发商所占据,而从事烟草批发的基本都是烟草专卖局(公司)本身或其下属单位,导致了权力和利益的过度集中。这也成为外商进入的门槛,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零售商,增加了经营成本和难度,因而世界著名烟草品牌都对我国的走私行为持默许的态度,因为它属于变相宣传,在拓宽销路和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增加了中国烟民对外国香烟品牌的忠诚度。此外,由于烟草的负外部性,广告宣传等行为被明令禁止,零售商只能依靠烟民的自由选择,而无差异的香烟品种使其只能通过顾客偏好或随机购买来盈利。
然后,烟草零售商分布过于集中,无序竞争屡见不鲜。我国烟草零售商持证率较高,平均每千人中约有8个烟草零售商,部分地区甚至超过10个,一方面说明烟草零售规制的进一步放开,另一方面则产生了因分布过于集中而导致的激烈竞争状态,进一步稀释了零售利润,这也是由出售卷烟的同质化所决定的。烟草零售商又分为大中小三类,以资本或流通渠道控制力来衡量,通常只有大零售商能够实现低价批发,并以坚实的财力取得“价格战”的胜利,中小零售商只有选择跟随。具体如下所示(考虑一个大零售商和一个中小零售商的情形,其中H代表高利润,M代表普通利润,N代表正常利润,D代表无谓损失,L1和L2表示损失1和损失2,H>M>N>D>L1>L2>0):
由上图可知,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大零售商肯定会选择低价战略,而中小零售商只能选择跟随,即均衡为(低价,跟随),但造成了烟草零售利润的流失。大零售商采取的方式就是掠夺性定价,虽然牺牲了部分垄断利润,却实现了“薄利多销”,并最终获得了市场的完全控制权,能够随意操纵价格和打击竞争对手,对中小零售商产生了“挤出效应”。此外,中小零售商之间也常常以降价的方式来争夺顾客,这是因为在拥有相同商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价格竞争来获得更多利润,而“合谋”是难以实现的,最后会进入“囚徒困境”。具体如下所示(考虑两个中小零售商的情形,其中N代表正常利润,D代表无谓损失,A代表额外利润,且N>A>D>0):
由上图可知,虽然(维持,维持)是最优组合,但基于各自的最优决策,最终的均衡结果是(降价,降价),即进入了“囚徒困境”。当然,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治理低价倾销的现象,国家计委的《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中规定“经营者不得低于生产或经营成本出售商品,卷烟商业企业必须在保证取得合理的商业利润的基础上经营,任何商业企业有权拒绝经营亏损牌号产品,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准强迫商业企业销售亏损牌号产品”。《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卷烟价格管理的通知》中也要求“烟草零售商坚持顺价销售的原则,各省级局(公司)都要制定卷烟全面限价方案以及卷烟工商企业要联手保价”。地方则盛行过烟草零售的“一价制”(统一零售价),通过工商部门的公文来规定卷烟零售价格,虽然保证了大部分烟草零售商的利益,规范了市场秩序,透明化的价格也得到烟民的支持,但却遭到大零售商的强烈反对,且具有制定市场价格的嫌疑,因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针对零售商的分布问题,通常只有取缔部分违法者的卷烟经营权这一种办法,可谓收效甚微,且被取缔的部分零售商还变成了无证经营者,因而还需要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进行有效的监管。随着我国烟草制品市场的开放,国内零售商还要面对跨国烟草企业的冲击,部分零售商已经变为国际卷烟品牌的中国销售点,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因为烟草流通规制只对我国的零售商产生影响,可能会使中国烟草制品市场被跨国烟草企业完全垄断。
最后,出售走私烟和假烟的风气盛行。出售走私烟和假烟已经成为国内烟草零售商半公开的秘密,其中以中小零售商居多,在偏远落后地区尤其严重,其中走私烟由于得到跨国烟草公司的默许而在我国几乎随处可见。究其原因,主要有:(1)、利益的驱使。国内出售的假烟多为“套壳”生产,普通烟民较难识别,但却可以为零售商带来数倍的利润,且对出售走私烟的处罚并不重,面对正常香烟的低利润,部分零售商愿意铤而走险来获取高收益。(2)、监管的缺失。除了偶尔的烟民举报或烟草专卖局(公司)突击检查外,出售走私烟或假烟的行为并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管,这也和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大锅饭”现象密切相关。部分监管人员还形成了与走私烟或假烟经营者的“合谋”,瓜分利益机制的存在决定了出售走私烟和假烟行为的长期存在。(3)、货源的充足。假烟生产在我国屡禁不止,甚至还成为了部分落后地区的经济支柱,使得大量的假烟涌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走私香烟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并得到了国外烟草企业的默许,同样为零售商提供了充足的货源。这都是由监管不足和惩处力度不够造成的,烟草专卖局(公司)难辞其咎。虽然其出台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如烟台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卷烟零售户诚信等级化管理实施办法》,以计分累积制的方式来对相关卷烟零售户实行“红黄牌”的惩处,但却收效甚微,因为完全消除这一不良风气的关键还在于烟草专卖局(公司)内部的改革和烟草流通规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五、结论
本文利用博弈论来研究中国烟草的流通和销售困境,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利己性和垄断的长期存在以及外部监督的缺失,当然还有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存在的不足。因此,为了实现烟草制品的有效流通和销售,应对国际知名品牌的竞争,需要进行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弥补专卖制度的缺陷,使其更能满足现代烟草流通和销售发展的需要,并运用现代化工具来实现“大流通”和“大零售”,尤其要借助物联网的力量,努力实现规模经济。对于地方保护主义应该设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改革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制度,通过返还机制来消除地方政府对烟草的税收依赖,并树立全局观和长远观。针对批发商与大零售商的垄断现象,则应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维护中小零售商的利益,利用“有形的手”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从而保证烟草制品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陶明.专卖体制下的中国烟草业:理论、问题与制度变革[M].学林出版社.2005(10).
[2]许焘.当前我国烟草行业政府规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06).
[3]朱婧.基于协同理论的烟草物流系统研究——以广东省为例[D].广东商学院硕士论文.2012(06).
作者简介:
摘要:综述了免疫分析法在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有机磷、氟喹诺酮、磺胺5种农兽药多残留检测上的应用情况,着重讨论了抗原设计、抗体制备和方法建立等核心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检测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兽药;多残留;免疫分析法
AbstractThe applications of immunoassay methods in the multi-residue determination of pyrethroids,carbamate,organophosphorus,fluoroquinolones and sulfonamide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dvancers on core techniques,such as antigen design,antibody production and method development,were discussed emphatically,and the further trend of immunoassay methods was proposed.
Key wordspesticides and veterinary drugs;multi-residue;immunoassay
农兽药残留危害人们的生活健康,是食品安全检测的关注焦点。基于特异性抗体的酶免疫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简便、快速和灵敏的检测方法,在近年来的食品安全检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酶免疫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高通量、快速筛选阳性样品后,再用仪器确证的方法得到检验监测单位的普遍认可。已成功应用的检测产品有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试剂盒和试纸条等。其他如孔雀石绿、苏丹红、呋喃西林、恩诺沙星等快速检测产品也已投放市场,推广使用还需要一定时间的验证。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对于检测如磺胺类、氟喹诺酮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有害物质时,使用单残留试剂盒并不比直接使用仪器具有优势。特别是检测农残的快速检测产品目前还不成熟,稳定性和假阳性等问题还未能很好解决。因此,如何同时检测一类药物,真正降低检测成本,并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是目前农兽药的快速多残留检测的一种新趋势。
实现一类药物的多残留检测的基本思路是针对一类药物的共性结构设计并合成半抗原,由半抗原偶联载体蛋白制备全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制备抗体,利用抗体对一类药物的识别作用,建立多残留检测酶免疫分析方法[1-3]。
1农兽药的多残留现状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民生的焦点问题,而农兽药残留是制约食品安全的首要因素。2000年开始,广东省开展食品本底水平和污染监测项目,截至2005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蔬菜甲胺磷、敌百虫和敌敌畏检出率分别为7.95%、3.03%和2.65%,水果有机磷农药水胺硫磷检出率为10%,新鲜食用菌有机磷农药内吸磷检出率为8.33%,茶叶有机磷农药三氯杀螨醇检出率为5%,蔬菜氨基甲酸酯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出率为1.47%、17.17%,水果拟除虫菊酯农药检出率为20%。尽管国家加强了农药使用的监控力度,但是农药中毒事件和对外贸易摩擦仍时有发生。2008年1—2月,中日贸易过程中发生的“毒饺子”事件(有机磷农药中毒事件),使中国食品在日本市场遭受重创。而兽药方面主要是一些抗生素和兴奋剂的危害,如磺胺类、氟喹诺酮类、肾上腺素兴奋剂等。直到2009年2月初,广东仍有瘦肉精中毒事件发生,导致6~10人中毒。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表明了国家维护食品安全的力度。有了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仍然不可缺少检测方法的支持。针对目前农兽药品种繁多,多残留现状严峻,开展多残留检测研究,尤其是能实现快速、高通量、现场筛查的免疫分析法的研究非常重要。
2免疫分析法在各类农兽药多残留检测上的应用
农兽药多残留酶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待测一类药物的共性结构或共有结构特征,设计并合成突出其结构特征的半抗原,半抗原偶联大分子蛋白质作为全抗原并免疫动物,通过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收集并纯化杂交瘤细胞分泌的类特异性抗体(或称宽谱特异性抗体、广谱特异性抗体),利用抗体建立酶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免疫胶体金(GICA)等免疫分析法。
2.1拟除虫菊酯
拟除虫菊酯(Pyrethroids)农药是20世纪70年代研发的一类仿生杀虫剂,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光解,无特殊臭味及安全系数高,使用浓度低,触杀作用强,灭虫速度快等优点。目前其酶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已经开展比较多。Pullen等[4]直接采用氯菊酯的水解产物氯菊酸作半抗原,分别制备了具有不同交叉反应率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初步探索了2种抗体的类特异性。结果发现单克隆抗体可检测类型Ⅰ(菊酯类)拟除虫菊酯,对类型Ⅱ拟除虫菊酯(氰菊酯)没有交叉反应;而多克隆抗体既可检测类型Ⅰ拟除虫菊酯,又可检测类型Ⅱ拟除虫菊酯。Mak等[5]利用菊酸和间苯氧基苄醇合成的半抗原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制备Ⅱ型菊酯的免疫原并免疫动物获得多克隆抗体。由该抗体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氯氰菊酯、百树菊酯、氨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氟胺氰菊酯的IC50值为6~205 ng/mL,而对Ⅰ型菊酯无交叉反应。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有李志茹[6]、骆爱兰等[7]、杨挺等[8]、祝金凤[9]的报道。其中祝金凤设计合成了能模拟Ⅱ型菊酯类农药特征结构的半抗原(RS)-α氰基-3-苯氧基苄基(RS)-cis,trans-2,2-二甲基-3-羧基-环丙烷羧酸酯,用活泼酯法制备人工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Ⅱ型菊酯类农药的广谱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对5种Ⅱ型菊酯有识别作用,对氯氰菊酯和三氟氯氰菊酯的灵敏度较高,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11.7 ng/mL和48.5 ng/mL。
2.2氨基甲酸酯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Carbamate)具有杀虫谱广、用药量少、药效快等特点,目前对其检测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抑制法等,酶免疫多残留检测的研究报道很少。孙覃[10]合成了半抗原6-(苯氧基羰基)氨基-1-己酸并成功制备了芳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通用抗体,抗体检测混灭威、灭除威、灭杀威、甲萘威的IC50值为0.47、0.65、1.08、0.53 μg/mL,其中混灭威在自来水、土壤以及青菜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1.6%、87.7%和90.4%。
2.3有机磷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通常是指磷(膦)酸酯、硫逐磷酸酯、磷酰胺酯类有机磷化合物。对于有机磷农药的多残留检测通常采用的是制备类识别特异性的抗体的途径。已有的报道都是针对二甲氧基(硫代)磷酸酯或二乙氧基(硫代)磷酸酯两大类有机磷农药的研究。自从1988年Sudi等[11],首先提出建立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的酶联免疫的方法后,国内外已有不少利用类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建立二甲氧基(硫代)磷酸酯或二乙氧基(硫代)磷酸酯两大类有机磷多残留检测的报道[12-17]。Jang等[18]制备了O,O-二乙基-O-(5-羧基-2-氟苯基)硫代磷酰酯作为通用半抗原,偶联蛋白质作为人工抗原免疫小鼠,通过细胞融合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获得单克隆抗体,并首次利用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的方法用于有机磷多残留检测是一个突破。该方法对4种含有二乙氧基有机磷农药的IC50值在0.1~0.3 μg/mL,克服了利用多克隆抗体建立的方法特异性较差的困难。梁颖等[19]设计了3个含二甲氧基二硫代磷酸酯共有结构的半抗原,制备出3个单克隆抗体,并建立ELISA方法,检测马拉硫磷、乐果、亚胺硫磷、杀螟硫磷、倍硫磷可以达到限量标准,印证了Jang 采用单克隆抗体建立多残留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同时,还首次作了实际样品的检测,探讨了异源包被原对提高检测灵敏度的作用。
2.4氟喹诺酮
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s)类药物是一系列新型氟取代的喹诺酮类衍生物,广泛用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由于该类药物本身带有羧基活性基团,方便于酶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蔡勤仁等[20]利用碳二亚胺法合成恩诺沙星人工抗原,免疫BALB/c小鼠并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类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麻保沙星、沙拉沙星、达氟沙星的交叉反应率为27.4%~110.8%,检测限为0.13 ng/mL。魏东[21]利用活泼酯法制备了沙拉沙星人工抗原,免疫动物得到抗血清,并建立FQNS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对沙拉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检测限为19.1~26.2 ng/mL。兔肉中4个药物在0.5~2 000.0 ng/mL范围内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5%。李振华[22]采用达氟沙星偶联牛血清蛋白的人工抗原制备的兔多克隆抗体能识别达氟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洛美沙星,交叉反应率为22.7%~111.2%。王战辉等[23]采用环丙沙星直接偶联牛血清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动物并制备得到宽谱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建立的方法检测12个氟喹诺酮的交叉反应率在35%~100%,最低检测限都可以达到最高限量检测要求。
2.5磺胺
磺胺(Sulfonamides)类药物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化学品,广泛应用与人和动物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该类药物的酶免疫多残留检测分析研究已经比较多。1991年,Sheth等[24]用化学方法合成了3种具有磺胺母核结构的半抗原TS、CS、NS,以磺胺噻唑衍生物TS偶联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了广谱特异性抗体。Muldoon等[25]以对氨基苯磺酸作为半抗原偶联载体蛋白后免疫动物,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能很好识别游离药物,检测磺胺硝苯、磺胺吡啶、磺胺噻唑的IC50值分别为1.41、22.80、322.00 ng/mL。ZHANG Hong-yan等[26]等设计并合成了5个对氨基苯磺酸衍生物作为半抗原,其中用对氨基苯甲酸作为手臂的半抗原偶联KLH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的抗体最佳。利用其建立的异源直接竞争ELISA方法检测11个磺胺类药物的IC50值均小于100 ng/mL,其中磺胺异唑、磺胺噻唑、磺胺甲氧嘧啶、磺胺甲氧哒嗪、磺胺吡啶和磺胺甲噻二唑可以满足最高残留限量的要求,牛奶样品中药物的添加回收率为104%~131%。吕芳[27]以含五元杂环的磺胺类药物为研究对象,制备了族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检测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琥珀酰磺胺噻唑、磺胺甲噁唑及四者等浓度混合物的检测限分别为14.40、6.30、18.20、33.90、4.63 ng/mL。
3展望
目前,农兽药多残留免疫分析法的应用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限制其使用的因素,一是抗药物抗体的类特异性,二是免疫分析法本身的稳定性和灵敏度。前者是开发农兽药多残留免疫分析法的关键。目前的研究成果往往存在抗体谱宽足够但特异性不强或谱宽较窄但特异性较好的情况,真正能达到谱宽合适且特异性较好、检测一类药物的灵敏度相对一致的成果极少。而后者,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和灵敏度,是开发相应检测试剂盒产品的制约因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备类特异性抗体的层面上,涉及检测方法和试剂盒开发的研究较少。试剂盒的开发可见于一些专利,市面上销售的试剂盒极少,更多的是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尽管农兽药多残留免疫分析法仍不成熟,但作为低成本、高通量、快速检测的一种检测方法,适应全面保证大众食品安全的时代需要,加上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该方法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实际上,对于上述的限制因素已有一些研究报道[25-28]。对于抗体的类特异性,笔者认为:一是可以结合计算机模拟[29~30]等手段设计突出检测对象共性结构的半抗原,二是可以考虑用自制的树枝状大分子骨架定点、定量连接半抗原构成全抗原。结合这两者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合理的抗原,并使用这些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后续通过试验比较抗体的抗药物谱宽和特异性,选择谱宽和特异性都较佳的抗体用于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检测产品的开发。对于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和灵敏度,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开发成功的单残留检测试剂盒的缓冲溶液体系,同时考虑多个药物提取液的优化问题以提高检测方法的稳定性;而灵敏度方面可以结合纳米技术,如量子点技术的应用,使检测灵敏度有数量级的提高。
4参考文献
[1] BRUUN L,KOCH C,JAKOBSEN M H,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raised against different structures belonging to the s-triazine group of herbicides[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1,436(1):87-101.
[2] BEIER R C,LAURA H R,COLIN R Y,et al. Produc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cross)reactivity studies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the coccidiostat nicarbazi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1,49(10):4542-4552.
[3] BASTA P V,ADCOCK A F,TALLENT C R,et al. Prepar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reactive to the endogenous small molecule,anandamide[J].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2004,285(2):181-195.
[4] PULLEN S,HOCK B. Development of enzyme immunoassays for the detection of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2 polyclonal antibodies for pyre)throid insecticides[J]. Nalytical Letters,1995,28(5):781-795.
[5] MAK S K,SHAN G M,LEE H J,et al. Development of a class selective immunoassay for the type II pyrethroid insectides[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5(534):109-120.
[6] 李志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通用抗体制备及高效氯氟氰菊酯免疫检测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1-30.
[7] 骆爱兰,余向阳,张存政,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酶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2):308-312.
[8] 杨挺,皇甫伟国,谢显传.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的IC)ELISA检测方法研究[J].食品科技,2008,33(12):291-294.
[9] 祝金凤.Ⅱ型菊酯类农药广谱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和多残留免疫技术建立[D].扬州:扬州大学,2008:1-32.
[10] 孙覃.芳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多残留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1-25.
[11] SUDI J,HEESCHEN W.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Immuno-assay for the Group)specific detection of the Diethyl Ester of Phosph-ates,Thiophosphates,Dithiophosphates and Phosphonates[J]. Kiel Mil-chwirtsch Forschungsber,1988(40):179-203.
[12] BANKS J N,CHAUDHRY M Q,MATTHEWS W A,et al. Production and charcterisation of polyclonal antibodies to the common moiety of some organophosphorous pesticides and development of a generic type ELISA[J]. 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1998,10(4):349-361.
[13] JOHNSON J C,VAN EMON J M,PULLMAN D R,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tisera for Detection of the O,O)Diethyl Phosphorot-hionate and Phosphorothionothiola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by Immunoassa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98,46(8):3116-3123.
[14] COLIN M W,ANDREW P W,HEATHER A L,et al. Monoclonal anti)idio) type antibody mimicking the pesticide binding site of cutinase:potential for broad specificity organophosphate recognilion[J]. Joarnal of Imm-unological Mechods,1999(224):197-202.
[15] ALCOCER M J C,DILLON P P,MANNING B M,et al. Use of phospho-nic acid as a generic hapten in the production of broad specificity anti)organophosphate pesticide antibod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0,48(6):2228-2233.
[16] 韩丽君.有机磷农药的酶免疫化学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1-35.
[17] 刘贤进,严春荣,刘媛,等.有机磷杀虫剂通用结构半抗原的设计及广谱特异性抗体的制备[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3):727-733.
[18] JANG M S,LEE S J,XUE X P,et al.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a Generic Hapten for Class)Specific Deter-mination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J].Bulleti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2002,23(8):1116-1121.
[19] LIANG Y,LIU X J,LIU Y,et al.Synthesis of three haptens for the class)specific immunoassay of O,O)dimethyl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and effect of hapten heterology on immunoassay sensitivity[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8,615(2):174-183.
[20] 蔡勤仁,曾振灵,杨桂香,等.恩诺沙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60-1064.
[21] 魏东.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1-66.
[22] 李振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筛选及达氟沙星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7:1-46.
[23] WANG Z H,ZHU Y,DING S Y,et al. Development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Broad)Specificity ELISA for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in Foods and Molecular Modeling Studies of Cross)Reactive Compounds[J]. Analytical Chemistry,2007,79(12):4471-4483.
[24] SHETH H B,SPOMS P. Development of a single ELISA for detection of sulfonamid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91(39):1696-1700.
[25] MULDOON M T,FONT I A,BEIER R C,et al. Development of a cross)reactive monoclonal antibody to sulfonamide antibiotics:evidence for structural conformation)selective hapten recognition[J].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1999(11):117-134.
[26] ZHANG H Y,DUAN Z J,WANG L,et al. Hapten synthesis and development of polyclonal antibody)based multi)sulfonamide immun-oassay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4499-4505.
[27] 吕芳.含五元杂环磺胺类药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D].扬州:扬州大学,2008:1-42.
[28] SPINKS C A,WYATT G M,LEE H A,et al .Molecular modeling of hapten structure and relevance to broad specificity immunoassay of sulfonamide antibiotics[J]. Bioconjugate Chem,1999(10):583-588.
关键词:液相色谱;淀粉;手性固定相;联萘酚;洗脱顺序;对映体分离
1引言
近年来,液相色谱手性拆分取得了较快的进展,然而人们还未能完全认知相关的手性识别机理。“试错法常被用于手性拆分色谱条件的优化,对映体拆分效果及洗脱顺序的预测仍很困难。在液相色谱手性拆分中,对给定的拆分体系(手性主体和拆分底物固定),人们观察到类对映异构体洗脱顺序反转的情况:第一类是柱温导致的洗脱顺序反转,基于Van′toff方程,Koppenh和ayer等预测了这种反转,由于液相色谱可操作的柱温范围较窄,观察到的佐证例子较少;第二类是流动相组成导致的洗脱顺序反转,流动相中修饰剂的种类及含量都可能导致对映异构体洗脱顺序反转,该类反转的报道多应用多糖类手性固定相;第三类是进样量导致的对映异构体洗脱顺序反转,目前仅观察到一例。对映异构体洗脱顺序反转的现象触及手性识别机理的核心,也是预测手性拆分过程洗脱顺序的关键。因此,研究洗脱顺序反转的本质原因具有重要意义[14]。
本研究对比了几种手性化合物在涂敷型淀粉衍生物手性固定相上的拆分,考察了色谱条件对手性拆分效果及对映体洗脱顺序的影响,观察到联萘酚在该手性固定相上洗脱顺序反转的现象,首次观察到因对映体吸热保留导致的洗脱顺序反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手性识别机理。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Agilent12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含高压二元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化学工作站;LuxAmylose2手性色谱柱(美国Phenomenex公司,2cm×6mmμm),涂敷淀粉三(氯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正己烷、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色谱纯,edia公司);正戊醇(色谱纯,阿拉丁试剂公司);冰醋酸(分析纯);R和联萘酚(1),购自北京春甫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联萘酚二醋酸酯(2)、联萘酚二磺酸酯、二溴代联萘酚、RR和氢化安息香、和消旋萘普生(6),购自Acros公司;R联萘酚二醋酸酯为实验室自合成。化合物1~6结构如图1所示。
22实验方法
色谱拆分在正相条件下进行,流动相含正己烷和极性添加剂,使用前超声脱气。流速设为1mLmin,检测波长设为2、21和28nm,进样体积为1μL。除温度实验外,柱温设为℃。由基线的初始波动记录死时间。当采用新的色谱条件时,色谱柱至少平衡1h后进样。样品均溶解在甲醇中,浓度为gL。以不同比例的异构体混合物进样确定出峰顺序,其中联萘酚、联萘酚二醋酸酯溶液中R构型和构型,以及氢化安息香溶液中RR构型和构型的比例均为2∶1。
图1底物(1~6)结构图ig1tructuresofprobesolutes(1-6)
1联萘酚inaphthol);2联萘酚二醋酸酯(inaphtholdiacetate);联萘酚二磺酸酯(inaphtholdisulfonate);二溴代联萘酚(ibromobinaphthol);氢化安息香(ydrobenzoin);6萘普生(Naproxen)。
结果与讨论
1流动相中极性添加剂对手性拆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