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规划的新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

第1篇: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旧城疏散;副中心;花园城市;特色;生态

1.前期准备工作

1.1基础资料的收集

东嘎新区位于拉萨的西部,是拉萨城市发展重点建设的三个主要新区之一。东嘎新区隶属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位于县境东部,是县人民政府驻地。318国道、109国道经此境。

方案确定的东嘎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的范围地形方正,面积约为5.4平方公里。

东嘎新区核心区现状用地多为农林用地、二类居住用地及工业用地,部分地区为行政办公用地、商业商务设施用地及物流仓储用地。

1.2基本调研方法

1.2.1实地踏勘

深入规划地界实地踏勘,了解东嘎新区核心区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居民的真实需求。对保留区域、改建区域、迁出区域及新建区域有大体的划分。在尊重既有城市格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原则下开展之后的设计工作。

1.2.2走访多部门协同参与

城市新区的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各级规划部门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需要当地规划局、土地局、交通局和开发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的积极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对规划方案的设计及规划的进一步实施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

2.设计方案分析

2.1空间结构――构建城市的骨架

通过“两轴两心一带一环”架构形态完整、蓝绿交融的总体布局。

两轴:一是体现核心区都市化、特色化,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设计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主轴;二是充分利用滨河资源,体现当地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的堆龙德庆河旅游生态景观轴。

垂直分布的两大城市轴线将中部堆龙德庆河的水系和绿化景观引入新区腹地,使核心区碧水荡漾、绿树掩映,蓝绿交融,生机焕发。

两心:是指位于南北向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主轴上的行政文化核心、商业娱乐核心。

一带:是指依托行政文化核心东西向扩展的商业带。

一环:是指核心区的城市绿带,既可以区分不同的功能区,又是核心区的天然绿色氧吧。

2.2道路交通组织――衔接功能的纽带

2.2.1道路系统

(1)道路等级

城市道路:为了疏散过境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并依据上位规划,构建具有现代交通特征的快速路,避免外部交通穿城而过,原318国道未来沿绕城南线走,其东嘎新区段将变为城市主干路。

主干路:沟通道路,内部路网的骨架。红线为40m和30m,部分50m。

次干路:提供城内机动车可达主要道路,红线为30m,部分为40m和26m和24m。

支路:沟通结构性支路,为提高路网安全与抗灾能力而设。

(2)路网结构形态

主干路呈“三横三纵”的链式网络形态。

次干路和支路依托干路呈“方格网”分布。

2.2.2公交系统

(1)骨干公交网络

公交主轴:依托城市主干道形成主要公交路线。

公交辅轴:地面大容量公交线,建立在完善的支路和次干道系统上。

(2)旅游公交

主要沿规划旅游道路设站,承担东嘎新区核心区的旅游运输及旅游观光功能。随着拉萨城市发展,规划依据《拉萨市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在核心区布置一条有轨电车路线(开发区A区―堆龙工业园),穿越核心区商业文化中心,并带动滨河文化发展,使有轨电车逐步成为城市旅游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慢行系统

(1)“各行其道,完全分离”的布局模式

在慢行系统空间内,禁止除应急救灾情况下的一切机动车使用。

(2)慢行系统类型 ・旅游观光型(旅游公交、地面旅游巴士、旅游电瓶车、水上游艇)

・滨水的健身休闲型(滨水自行车道和慢跑道)

(3)慢行网络密度 与机动车的有限到达相比,慢行系统全覆盖高可达,并与生活空间紧密结合,有利于慢行方式成为居民和旅游首选。 2.3景观系统架构――城市灵魂的点睛之笔

景观结构充分展现地块的整体环境,利用现有的水体,将其景观引入规划区。加强对城市设计和景观连接的开发,为城区注入新的活力。

设计通过多元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视廊控制塑造了核心区“水轴贯穿――绿网渗透――点面结合”的景观结构。

“水轴贯穿――突出水城特色”

规划区内河水轴贯穿东西,打通了由陆地至滨水的通道,使滨水景观与城市景观连接成一个整体。

“绿网渗透――营造宜居生态”

沿核心区边界和主次干道形成的绿化带,横纵交织成绿网体系,渗透到区内各个街块,形成环境宜人的绿色生态空间。

“点面结合――丰富景观层次”

点是由标志性建筑所形成的几个景观核心和南部居住板块内商业区景观节点组成。面是指核心区中所有的绿地景观要素通过景观轴线、景观视廊等连接因子贯通起来形成的面状生态基底。

2.4水绿系统规划――城市绿肺

2.4.1绿化系统规划

以提升宜居新城人居环境和提高旅游综合服务区综合环境品质为目的,城市设计旨在建设一个要素趋于多元化、结构趋于网络化、功能趋近生态合理化和满足景观欣赏的绿化体系。

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网络化、分散布置的方式,主要绿化地带随着核心水系和集中绿荫地块逐渐展开,具体上设计手法上来讲,绿地系统规划采取环、廊、带、点四种不同绿地形式进行组织,构成绿地网络。

2.4.2水系统整理

立足“以人为本、以水为脉”的理念,打造核心区标志性、特色化的空间形象,构建花园城市和山水城市模式。 水系整理通过保留――改造――规划三级模式进行。 保留水系:保留堆龙德庆河水系的自然风貌,恢复两岸多样化的生物群落;

改造水系:梳理改造北部现有水系,挖掘其景观效益和旅游效益; 规划水系:采用人工岸线和自然岸线相结合的形式 “引水环城”,构建“水城交融,诗意栖居”的意境。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东嘎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使我们充分了解到新区规划的复杂性,它不仅需要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的创新,更需要规划者、当地各单位和公众的多方参与。规划者要切实地进行科学的调研和系统的评价,为城市新区量身定做建设方案。同时做好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向有关部门获取相关资料,用于指导规划设计。当地各单位则起到辅助作用,配合提供相关资料。例如在进行道路规划时,需要结合交通局提供的现状资料等。同时,公众的意见也应该作为规划的依据。当然,面对多种多样的城市新区规划,我们的研究尚还处于摸索阶段,希望通过本文使这个课题得到更多同行的关注,从而制定出更为优秀而新颖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郑曦;城市新区景观规划途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甄峰,郑俊,罗亚蒙,罗邵荣;城市宜居性评价及规划建设措施――以广东清远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吴良镛;系统的分析 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J];城市规划;2005年02期

第2篇: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字】中心区规划,环境设计,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不再仅仅是构建的施工和进展,同样需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和施工的条件,这样也就对城市的规划施工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要求。我们就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建设和环境设计的同意做出了以下的分析探讨。

二、我国城市中心居住区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特点

目前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而普遍的特点:在“建筑主导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居住区规划设计依然以建筑专业为主导,以规划———建筑———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步骤特点带来的一些问题会很多。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展开分析、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考虑问题并全面的解决问题。

2.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理念的角度。目前居住区环境进行“改革”过程中,在设计层面上进行的大量研究和实践也在某些个案取得了实际的改良效果,但对于种种问题的存在,从整体的设计来说,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人”的参与性。目前的居住区设计当中,实际最多的是人性中“个人”的环境需求,而较少考虑适宜人们之间展开活动的环境特点。说到底它还是种“人一物”关系,而真正能体现生活价值和意义的还是需要强调的“人人”关系。

(二)设计方法角度。长期以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一般先有规划设计师来完成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后再由景观设计师来完成室外环境设计。建筑和景观作为两个不同专业的知识体系,其研究方向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性和片面性,如果在两者不能紧密结合的情况下,缺乏统一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构架,在设计的研究和思考过程中会产生片面性,项目从策划到建设的过程会不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建筑规划结构单一,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建筑形式单调、乏味,使用功能不合理,交通规划不便捷,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不协调等现象,造成环境空间的缺失和不连贯。

三、滇南中心城市群总体规划方案

滇南中心城市包含个开蒙城市规划区,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部,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个旧城区、开远城区、蒙自城区、以及三城区中部连片的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控制的区域。规划土地总面积为12km2,城市群规划包括功能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开发规划、旅游规划、生态系统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9项内容。如图为滇南规划方案和零方案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

1.“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环形路网+尽端路”的规划结构

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开敞滨水景观,以其作为设计的要素,遵循基地原规划结构概念分析道路系统概念分析有肌理,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形成“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环形路网+尽端路”的规划结构。南北向面对的5条纵轴线,引入景观,营造共享空间;东西向2条横轴线将3块用地贯联起来,使城市空间环境像流水一般自然地流向新建建筑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种高低搭配的规划布局,使塔楼上享受无边湖景,塔楼下形成院落空间。毫无保留的开放态势,将自然分隔成的庭园尽情展示出来,同时也引入了南向的景观,这种规划布局对于降低来自北侧武青四干道的噪音干扰,营造恬逸安静的小区环境以及对湖景的利用率是最高的。

2.“鱼骨式”绿化景观设计

从湖岸角度看的空间形态,应加强滨水空间对城市空间的渗透,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到城市中心区景观的过渡。景观规划上强调住区的人文环境,体现将滨水社区引入现代生活、将闲适氛围融入日常起居的规划特征。本项目的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独特、优越的外部生态环境,有效组织小区内部绿化环境系统。采取五纵两横的鱼骨式绿化布局,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使“绿色网络”拓展形成内外大环境的“绿色通道”。同时沿主要环路也有10m宽的绿化带,绿化系统与南面沿湖20m的绿化带形成呼应,以达到“借景”、“透绿”的效果。

3.在炎热季节里良好的通风,往往同寒冷季节里的日照一样重要,然而居室的通风有赖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有利于空气流通,建筑布局要为整个居住区提供自然通风的条件,本设计通风采用过流法与导流法相结合,既为点式住宅提供良好的通风效果,又利用居住区主路形成的主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组团,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流向住宅。城市噪声是影响居住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量噪声来源于居住区周围的城市道路。城市花园位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一点一滴善加利用,而最现实的利用,就是开辟屋顶花园。

4.城市花园的屋顶绿化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绿地环境,等于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绿化屋面对留存雨水、净化空气、减少噪声也起到一定作用。绿化的屋面,因改善了隔热,有利于节能,并减少城市热岛现场。城市花园以一条贯穿于小区南北的绿化景观带为景观主轴,此景观带起点为城市休闲广场,也是整个居住区与城市中心区的过度空间场所,大片绿地置于小区中央,成为小区规划序列的。小区内按功能要求,妥善设置坐椅、庭院灯、垃圾箱、休息厅等小品,使整个小区绿化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功能性和亲和性。

5.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也是构成居住区的骨架,并由此规定居住行为的轨迹,编排空间形态的秩序,辅设社区活动的生动场景。此外,考虑到消防要求,小区内的主要步行路宽设为3.5m,部分人行道边设有种植乔木、灌木,预留出3.5m的消防车道位置。消防车道可作小区内住户搬家时临时用车道。

四、城市中心居住区规划环评的响应措施

1.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规划区是红河州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区域,由于历史的原因,规划区原生植被已基本被破坏。

如表为滇南环境状态指标评价结果

2.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总体上说面积不大,占区域,多为中度侵蚀和轻度侵蚀,较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土壤流失潜在危险程度高,容易造成光山裸岩和石漠化,非常难以恢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3.加快生态村、生态乡镇的建设。规划区有大量的村庄,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治理难度较大,并且规划区及周边水源保护区和工农业用水水源保护地均被农村包围。农村面源是影响水源地水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实践证明,通过生态村、生态乡镇建设的推广示范作用,能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削减农村面源。

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个开蒙城市群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个旧、开远、蒙自须进一步详细规划。

5.大力促进清洁生产,确实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划区内重点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造纸等关键行业清洁生产,并逐步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措施推广到农业、建筑业、矿产资源开发及服务行业等社会各领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施工建设开始向着至真至善的方向努力前进着,科学家也在不断的探索更好地设计方案,以达到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周遭环境的保护维持。相信我国的科学家会在潜心的研究下,有更加惊人地发现,对城市的施工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

参考文献:

[1]吴, 田贵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上海环境科学,2012

第3篇: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新区特征分类;目标定位;管理跟进

1.城市新区的定义

城市新区的定义是指在城市以外规划用于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产业、公共服务中心的空间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城市新区一般指大规模成片开发、统一规划并相对独立的建设片区以及因城市化发展形成的“独立新城”;城市新区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组织管理系统上都存在可感知和被认同的界线,它相对于城市传统中心区、乡村地区和其它新区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它是城市复杂大系统下的一个各要素齐备的子系统。通过以上各种对新区的定义描述,可以认为城市新区既是城市郊区化模式的演进,又是根据城市规划有待开发,集中未来城市一个或几个重要职能的核心地区,它可能是城市未来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产业中心或几个中心的结合,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式,并且成为新经济的一个载体,在老城区基础上拓展起来的。

1.2城市新区的特征

1.2.1功能定位上的特征

在功能上,城市新区既不是纯粹的居住区和纯粹的工业区,也不是纯粹的商贸服务区,而是三者的综合:一个功能相对完备的经济社会综合体,新区的市民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应居住、工作、消费和休闲在新城内。新城区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中心城功能的简单的空间扩散,而是参与到整个城市地区功能转型过程中,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城市功能体和相对“独立”的新城市。

1.2.2位置特征

在与老城区的位置关系上,城市新区通常设立在老城区和近郊区的接合处。由于城市新区一般规模较大,需要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一般不宜离老城区太近。

1.2.3环境、质量和水平上的特征

在环境、质量和水平上,城市新区应该是具有较高品位的现代化新城区,包括道路、街道、通讯、医院、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各种社会性基础设施,都应该是高质量的。

2.城市新区的分类

按新区的功能分类,可将城市新区分为住宅区、金融贸易区、工业区、高新技术区、旅游渡假区、综合开发区等几类。

3.城市新区规划

3.1新区规划的涵义

新区规划是城市新区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性部署,它旨在制定城市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新区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新区的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新区规划的现状

新区规划,即不同于宏观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也不同于微观层面的局部地段的修建性设计,应该属于中观层面的城市规划。在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其所具有的弹性、活性和承上启下的地位,能较好地适应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要求。

3.3新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新区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城市新区规划原则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

4.城市新区规划目标、定位

城市新区规划目标、定位的确定是城市开发建设的依据,是塑造城市新区形象的关键。

4.1新区规划目标

作为城市新区规划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对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一种完善,是以城市规划目标为指导,结合新区规划的具体情况而对新区发展目标的确定和描述。除了要体现城市总体规划目标所要求的内容以外,还要表述清楚新区与整个城市的关系,新区规划目标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以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为基准,对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在某一时期以后所做的补充或完善,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一种发展。

4.2新区规划定位

新区规划定位对于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定位是新区开发成败的关键。新区规划定位包括新区的功能定位和新区的形象定位,功能定位是基础,它对形象定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2.1新区规划定位的概念

新区规划定位就是深入分析城市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相关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职能、角度、地位,并加以科学概括和高度凝练。

4.2.2新区规划定位的原则

城市新区规划定位应当遵循六条基本原则:保持发展弹性、留有余地的原则,出新区的特色、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 ,立足当前、把握未来趋向的原则,依托竞争优势、调整区域分工的原则,强调综合发展、提高职能层次的原则。

5.新区城市管理跟进举措

5.1构建城市整体空间规划

5.1.1城市新区规划要明确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都遇到了老城区发展瓶颈的制约,要想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大,除了迁建老城区内的工厂和拆除老房子外,另选新址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成为了明智了选择。在我国新一轮的造城运动中,80%的城市都选择了另选新址建设新城区,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所以,城市新区规划的时候不要把新区规划孤立的来看,而是要将城市新区规划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城市新区规划体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5.1.2城市新区规划要找准新区的定位,明确新区与老城区的关系。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新区规划都是在老城区之外又新选了地址兴建新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兴建了新区之后老城区是否保留,如果保留,对于新城区和老城区在功能上如何定位。这属于新城区和老城区的定位问题,我们必须要在规划新城区的时候就要做好打算。所以说,城市新区规划要找准新区的定位,明确新区的城市功能,在规划上要与老城区的功能实现区分,避免新老城区功能重复,凸显新区的实用性。所以,城区新区规划要找准新区的定位,明确新区与老城区的关系。

5.1.3城市新区规划要实现与周边乡镇的和谐发展

城市新区在规划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对周围的乡镇造成一定的冲击,最直接的影响会占用城市周边乡镇的土地,造成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对于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意义重大,因此政府在城市新区规划的时候,对于占用的农民用地,一定要做好补偿工作,要形成具体的补偿政策,真正的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5.2对土地实现综合利用

5.2.2城市新区规划要改变过去粗放的土地管理模式。城市新区规划的过程就是对土地实行集约化管理的过程。在我国过去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对于土地未形成有效的管理,土地管理属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于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城市建筑区域划分混乱。城市新区规划的目的就是要改变粗放的土地管理模式,建立对土地的集约化管理,划分功能区,使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独立发展,使各区能够相得益彰。

5.2.3城市新区规划要增加土地的使用功能。 由于城市新区规划的土地都是从周边乡镇的农民手里征来的,所以这些土地来之不易。为了征地政府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物力,所以,城市新区规划的时候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对于功能区的设定采取增加功能属性的方式,来提高土地使用率。

5.3构建完善的城市新区交通体系。 现在我国城市的老城区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交通拥堵,受到原有街道无法实现大规模改造的限制,无法建立畅通的交通体系。这也是多数城市选择在新址上建立城市新区的直接原因之一。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城市新区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构建完善的交通体系。

参考文献

第4篇: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现代城市;新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措施;人文空间

Abstract:Union author city many years plans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designing practice , analyse main part having set forth modern city space opening up an exhibition detailedly having a lot of problem in driving force and Xin Cheng Qu plan design , judge by the urban planning sort principle and, from resolving a countermeasure and optimizing measure in having discussed the modern city Xin Cheng Qu space structure plan in many ways in depth.

Keywords:Modern city; Xin Cheng Qu; City space structure; Optimize measure; Humanity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74-02

1 引言

现代城市新城区是指位于城市边缘,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的区域,是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新城区大量的开发建设,新城区的空间结构规划设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明显的时期,新城区面临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重新建构,因此,从区域整合和城市空间分析的角度来提出城市新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优化措施,对于实现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引导村镇改造、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现代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动力分析

2.1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市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区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对新城区的辐射力增强,从而带动新城区的发展。特别是许多城市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政策,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其布局,把一些占地面积大且对人们生活有影响的企业纷纷外迁,而新城区由于其区位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中心城区产业外迁的承接地。

2.2交通的日益便捷和信息网络的日趋完善

交通的日益便捷,缩短了新城区产业外迁的承接地区对外联系的距离,提高了新城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日趋完善的通讯网络,一方面加强了新城区与更大区域的联系,使新城区在开展广泛的区域经济协作中处于有利位置,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和远郊乡村地带的便捷联系,扩大了城乡经济协作与经济交融的范围。交通的便捷与信息网络的完善为新城区空间结构的扩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3人们对优越的居住环境的向往

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许多大城市面临着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不足和名胜古迹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相比之下,新城区能为人们提供优越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

3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城市空间布局混杂,区位组合效益偏低

许多城市新城区规划空间布局混乱、同构现象明显,空间发展缺乏长远考虑,缺乏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思考,区位组合效益较差,新城区的规划经常滞后于开发建设。

新城区为了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一些工业项目的选址往往缺乏推敲,缺乏对职工居住问题和各项服务设施配套的考虑,经常依顺投资者的意愿,缺少统一规划,特别是工业用地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聚效益和区位组合效益的提升。

3.2土地资源经营粗放,空间集聚程度偏低

长期以来,由于新城区廉价地价的吸引和重规模轻效益粗放式经营的陋习,加之土地开发的投机心理,造成新城区用地规模扩展迅猛,出现了土地消费增长率超出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情况。据统计,l986~l996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至1997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1.6万hm2。l99l~l996年全国设立各类新区4210个,新区闲置土地就达4.1万hm2,至2007年增加了10%~13%,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在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新城区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也存在人为放大城市发展速度的情况,用地规模常常脱离实际,致使新城区空间集聚程度偏低。

3.3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投入比例较低

基础设施滞后、投入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聚集的总量,既影响城市经济增长,也影响城市的环境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新城区基础设施的短缺,使得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与城市中心区存在着很大差距。同时随着新城区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基础设施的压力急剧加大,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已成为制约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湖南有些城市新城区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表现在污水处理不达标,没有燃气管网;给水依靠自用管网;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排水雨污不分,排量有限,经常导致内涝等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这些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新城区的发展。

3.4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新区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土地的经济效益被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因土地开发强度过大致使城市的自然要素被挤占或被破坏的情况。例如某市新城区1998年耕地减少l0.62hm2,年均耕地减少1.33hm2,2006年人均耕地面积0.0066hm2,大大低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危险点0.053hm2,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为了减轻人地矛盾,新城区建设大量侵占水面、湿地和林地,造成绿地系统不断被破坏,从而影响了新城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新城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4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的优化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城区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不断进行优化升级。一个有历史的现代城市是时间和事件的自然积淀,在这个长久的过程中,城市因为各种自然、社会因素会形成其特有肌理。无论是自然发展的佛罗伦萨,还是最初就规划好的街道河网密布格局的苏州古城,在经历了城市和人的共同和谐发展后,都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特性和魅力,在这种特性的限制和魅力的感染下,任何的破坏行为都会被视为忽略城市的原有肌理,而良好清晰的城市空间环境肌理对于好的城市形态是必要的。

4.1新城区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当一个城市特有的肌理形成后,其中的建筑在保持这种肌理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相互的协调关系。因此,城市新城区规划设计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4.1.1新城区空间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全局的角度处理新城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景观的关系,实现人、建筑、城市、环境的总体和谐发展,倡导社会要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果,以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1.2发掘地方文化,营造地域特色

中国各地的城市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特点,其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应针对城市内在的特质,结合实际情况,以体现时代性的同时,在城市空间设计中也体现地域性和文化性。精心设计城市空间,营造城市形象,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文化展示功能,全力打造“城市名片”。

4.1.3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新城区中的山、水、绿地等自然开放空间提供了自然、城市与人的最为密切的交流场所。政府要“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引导公共活动的自然性,真正做到开放城市空间的共享性,避免“圈地”现象的发生,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此外空间结构规划还应从与城市交通的关系、与城市开发的关系、与城市防灾的关系等方面处理好新城区空间与城市规划的衔接问题。

4.2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规划

强调区域整体发展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城区的空间布局。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应明确不同阶段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优先发展具有较大潜力的空间发展轴,并在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用绿带隔离,避免中心城区与城市新区连成一片,使城市新区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空间结构。在新城区的用地开发方面,应充分考虑今后发展的需求,要有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规划预留未来的发展用地,保证新城区空间扩展的弹性。另外新城区应依据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地租规律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进行空间的合理布局,使新城区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成为区域增长极,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规划设计优化措施如下:

4.2.1增加空间的层次性

在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中,常常规划出各种级别的轴线、节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把各种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上,可以把空间分成各种不同层次,节点空间、开敞空间、线形空间有机结合,相互穿插,空间感觉有开有合,错落有致。有空间变化引导行进方向,从而避免无方位性,就能正确地引导人流的活动。

其中节点空间是空间环境的展现,它是形成空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节点空间的方式很多,且中心可以具有不同的规模。在较大规模的节点如城市广场可设多个不同的节点,节点可以是标志建筑、广场等大空间。

4.2.2建立空间的标识性

城市空间虽然不是一种具象的实体,但它通过形成它的事物的表象表现出来,如四周的标志性建筑,公园等等,建筑的外形也就创造了空间的形。

强调用空间的形象来对城区空间进行标识,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中,也可以创造空间形象。当空间有了标识性以后,也增加了城区的标志,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具流动感,提高了空间的活力度。

4.3整合城市各类用地,建设紧凑新城区

针对新城区土地经营粗放、空间积聚程度偏低的问题,在新城区规划中应整合破碎、分散的各类用地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应体现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原则,利用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策略,集中紧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形成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新城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加强对现有建成区的再开发,以减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成本,保护空地。此外,应通过限制新城区土地供给量,调控新城区土地的市场价格,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等政策手段,促进新城区用地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建设紧凑新城区,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

4.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经营城市之路

鉴于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控制作用,今后新城区的发展应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的步伐,完善道路网系统,提高对内对外的交通能力;其次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快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信息网和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城市新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再次通过对城市建设资源的调整,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市场手段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再将这笔收益投人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经营城市的路子,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实现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4.5营造良好生态空间网络系统

新城区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系统的建立,既可控制新城区的无序蔓延,又具有生态功能,有利于优化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促进新城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划定生态敏感地区等,如:湿地、河流、林地等生态景观价值优越的绿色空间,使其成为新城区的绿色开敞空间。同时规划楔形绿带、环形绿带、绿轴、绿心,使其构成生态空间网络系统,抑止新城区空间无序蔓延,营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格局,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

4.6强化公众参与,营造有活力城市公共空间

4.6.1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的框架,同时,它也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平台,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新城区来说,规划营造出街道空间的活力尤为重要。

街道从表面字意上理解就是人们通行的通道,是聚集人流、人们行走活动的场所。它是居民在漫长历史中建造形成的,体现着人们对时间、空间的不同理解。街道空间活力性的营造关键在于创造具有场所感的各个空间,就要求“以人为本”,促使设计回到人们居住生活本身,从而发现使用者的需求。生活化的场所空间,才是具有无限生长力的城市空间。

4.6.2城市广场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广场是以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形式是以周边的建筑为环境依托所形成。新城区城市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具有四个特征:广场明晰的边界(建筑立面)、有序的封闭空间、明确的空间领域(地面铺装直至边界)、和谐统一的建筑群。由此,建筑、环境、色彩等也就成为了广场活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筑因素:建筑围合对于整个广场空间来说,它是广场空间的“底”,也形成了广场的边界,界定了广场的范围。不同建筑的体量给活动于此的人群所带来的建筑舒适感、空间尺度感是不同的,从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广场活力空间。

2)环境因素:环境小品及广场绿化也是广场活力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小品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也为在此购物、休闲、娱乐、活动、交往等等的各类人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丰富广场环境并活跃了气氛。绿化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空间构成,可对行走路径等进行引导及划分,能缓解人们的精神疲劳,同时也是纳凉避暑的场所,是活跃广场空间的要素。

3)城市色彩因素:不同性质的广场空间,具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它是从所处区域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周围环境及建筑的色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及其活力性的调动。

此外,为使新城区空间结构更趋合理,在提高规划理念和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增加人性化设计,引导城区居民参与公共空间活动,提升居民生态意识及自我意识,为新城区新面貌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的综合体,作为新城区的核心和主脉,在规划设计时,应在遵循空间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着力于新城区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构筑,注重生态空间的规划设计和环境保护,走生态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新城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J].城市规划汇刊,2001,3.

[2]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5篇: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中山市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统筹思想,城市规划主要研究城市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未来建设的指导思想。城市只有在城市规划思想的指导下,有序发开,才能避免重复建设、科学发展。

翠亨新区东部马鞍岛是中山市重要的围填海地区,在是城市难得的一片净土,随着东部开发建设日程的不断加紧,急需相应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目前各项规划都在不断的开展,有序的指导片区的开发建设,充分体现“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理念。

1城市发展背景

1.1中山城市转型,创新“珠西发展模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山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等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探索一条与珠江口东岸城市不一样发展道路,推动中山可持续发展,为中山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并实现全市内部协调发展,创新“珠西发展模式”。

1.2中山向滨海城市转变,融入沿海经济带战略

由于陆地资源的稀缺性,全球发展的目光逐步转向更为广阔的海洋。世界上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海洋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空间和经济区域,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立国的根本大计。翠亨新区位于珠江河口地区,是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和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的海岸带地区上重要的节点。随着翠亨新区的开发,加上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以及未来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新区将会成为连接珠三角河口东西南北的一个重要节点,推动中山发展从岐江时代(江河时代)向伶仃洋时代(海洋时代)跨越,融入更广阔的沿海经济带战略之中。

2规划引导城市建设

2.1 谋划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

为做好翠亨新区的谋划工作,中山市先后邀请了国际国内顶尖的设计团队从空间战略、产业发展、智慧用海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广东中山翠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通过了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标志着翠亨新区的发展由科学谋划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随着翠亨新区开发建设的实施,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落实规划设想,为总规深化开展提供法定化依据。

2.2 指引开发,为翠亨新区起步区建设的提供法定依据

根据《城乡规划法》,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城市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城市的开发建设活动,都需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引下合理开展。因此,翠亨新区起步区的开发建设,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将总体规划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文件、管理文件、法定文件,为翠亨新区起步区开发建设的提供法定依据,稳步推进翠亨新区的快速协调发展

通过编制控规性详细规划落实上位规划的指导思想,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分析总体规划的定位,在实际意义上深化总体规划;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又可借助城市设计手法,预测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格局,对城市设计起到引导作用;最终控制性详细规划以管理图纸的方式落实指导城市地块的建设。

2.2.1 落实和深化总体规划

根据翠亨新区总体规划,落实起步区的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进一步深化地区的用地性质和使用强度指标,强化道路网密度和区域可达性,落实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等,为起步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指引。

2.2.2 科学制定规划控制指标

在上位规划和相关规范的引导下,立足起步区的现状条件和发展需求,通过经济测算、城市设计、公众参与等技术分析,因地制宜,实行不同地段、不同用地的差别化控制,刚性控制和弹性控制有机结合,科学制定规划控制指标。

2.2.3 加强城市设计导控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体系中针对如何实现空间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引和控制框架,是提升地区品质、塑造地区特色、加强地区建设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步骤。加强城市设计导则控制,有利于明确起步区开发建设的主导旋律,在塑造各功能组团各自特征的同时,保持起步区城市总体意象的和谐。其次,加强城市设计导则控制,有助于城市设计及其控制在城市建设中的实施,为后续的设计与建设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2.2.4 制定控规管理细则

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要,编制“面向管理、服务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制定控规管理细则,落实控规的法定性文件和指导性文件,直接指导规划咨询编制,并用于日常的规划管理。

3有序开发,节约资源

城市的开发建设,要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从经济效益来看,确保有意向的,已经进驻、建设或者投产项目的有序实施,强化起步区的经济效益;从社会、环境效益来看,需要加快发展部分公共配套建设和景观塑造,提升新区的整体品质,从而集聚人才,为起步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综合考虑起步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TOD)和公共服务导向型发展(SOD)等城市开发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在开发时序上发挥的作用的合理评估,采取“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完善”的理念,将起步区的开发建设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3.1 近期

近期建设的重点是依托现状在建、已建的项目,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开发建设主要集中在深中通道以北区域以及马鞍岛东部沿海地区。

在原有的广船、明阳风电、广机海事重工、中泽重工等企业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世界500企业进驻,优化提升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新能源、海洋产业,打造起步区经济发展动力引擎。

依托产业发展,结合一河两岸自然景色,在产业区中间的河岸两侧发展居住生活配套,初步满足起步区人民的生活需求。

3.2 中期

中期开发建设主要集中在起步区中部、东北部以及港口周边地区。在近期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部产业的建设,深化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依托深中通道和翠亨大道,战略性地扩展区域物流,强化起步区与深圳、香港、中山主城区的联系,提升起步区的区域地位。

在东北部地区积极发展居住、商业、文娱,推动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以港口为核心,打造承载直通港澳的功能口岸,完善地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起步区南部重要服务核心。

3.3 远期

远期开发建设主要集中在起步区南部。依托前期产业和港口的带动作用,完善南部地区的产业配套和生活服务设施,为产业优化提升注入活力,进一步提升起步区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从而辐射整个翠亨新区,成为撬动翠亨新区其他功能区发展的支点。

4规划优先体现公众效益

4.1 协调道路建设

由于开发时序不同,起步区优于翠亨新区其他功能区发展,但是作为翠亨新区的六大功能板块之一,起步区与周边的其他功能区密不可分。因此,在道路建设时,应该站在翠亨新区的高度统筹考虑,在落实区域通干道同时,起步区的主干道、次干道要预留接口,方便与其他功能区的交通衔接,保持翠亨新区的道路整体性和连通性。

4.2保护生态环境

起步区水网交错、生态环境优美,在高速度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对重要的水系、滨海岸线等生态敏感区加以控制,最大限度地保留起步区的生态机理,塑造宜居、低碳、现代化的滨海新区。

4.3 适度超前发展公共配套

为了提升起步区的品质和优化城市建设效益,吸引高质素人才前来落户,促进“产城融合”,起步区应当适度超前发展公共配套设施,包括员工公寓、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主要开放空间等,满足高素质人才对宜居城市、智慧城市的追求。

4.4 强化公众参与

建立较为完善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制度,加强规划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通过传播媒介和各类展览等形式,大规模、多层次地广泛宣传规划,增加实施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

4.5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与监督

严格按划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使用土地,对非建设用地严格保护,制止违法用地;加强北部产业准入的限制,限制污染大、能耗大、效益低、规模小的企业进驻,并引导产业区形成专业化特色;严格建设工程的设计审批,按照城市设计指引,完善和提高重点地段的环境质量;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用地,促进地区的设施服务水平。

结语

当代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统筹思想,而城市规划就是站在宏观的角度,结合科学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未来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的思想的指导下,城市可有序发开,避免重复建设,统筹发展。

第6篇: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铁枢纽站、城市新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Wan Bao new district concept planning and the core area city design superior scheme from the area, location, idea, traffic and other aspects, and do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new city area planning ,which is as the high-speed rail station the core, in order to increase reference for the same type project.

Key words: high-speed rail hub station; city new area ;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中图分类号:U291.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随着50多年的全球高铁建设历史,特别是法国、德国、日本等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经验,为我国高铁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众多的参考。而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迅速,给高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铁站建设大多数选择建在新城区,结合高铁效应,往往形成以高铁站为空间核心和交通核心的新城区,在城市规划上如何处理好高铁站与新城区的建设就尤为重要。

1 项目背景

新建上海至昆明的高速铁路专线,在湖南境内将通过娄底市万宝新区,同时在建的洛湛铁路娄邵段、规划中的湘潭-娄底、益阳-娄底-衡阳两条城际轨道线路以及安-张-衡铁路线都将并入娄底南站。由此,万宝新区的湘中铁路交通枢纽地位日渐突出,为新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万宝新区带来经济、社会、文化、城市、产业等方方面面的改变。本次规划目标:a.依托新火车站建设规划现代、高效、特色的新城市中心区,打造娄底新名片;b.建设综合性客运枢纽,实现交通综合化、立体化;c.承担娄底“南扩”启动区的重要作用,带动万宝、百亩、大埠桥等地区发展;d.利用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娄底经济发展新引擎。新的规划将使这里成为娄底市乃至湖南省两型新城的典范。

2 项目区位范围和现状

娄底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风光旖旎。市内有清代名臣故居等人文景观和各类风景名胜旅游点。万宝新区位于娄底市西南部,紧邻老城区和百亩片区,是娄底市南北城市发展轴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规划范围针对万宝新区,面积约28km2,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约207公顷。

基地内山水资源丰富,有仙女寨和尖山寨两个山脉伏于基地中部,北面临孙水河,永昌河贯穿基地南部,梯田景观保留较好。

3 功能定位

3.1 区域性的客运枢纽

沪昆高铁、城际铁路以及普通铁路的汇集已经构成了娄底市对外通行的铁路交通网络,另外长途汽车站、有轨电车、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自助自行车的综合交通体系的设置,实现了内外交通一体化,赋予娄底南站综合通枢纽的功能,并将成为娄底市未来的南大门。

3.2 娄底新综合中心区

娄底南站应该朝着打造多元化复合功能的城市聚集区的方向发展,努力打破传统交通枢纽的单一模式。在包含现代服务、商贸物流与文化娱乐多种功能的同时介入居住与休闲旅游,强化市民公共生活的功能,促使多元功能之间互动,增强城市活力,使万宝新区成为“生态宜居、创新宜业、低碳宜游”的魅力新城。

4规划理念

规划从城市的功能布局,道路交通系统及生态环境各方面入手,营造娄底市乃至湖南省的“两型社会示范片区”。

4.1 多元的复合功能

正如之前功能定位里所提到的将万宝新区打造成多元化复合功能的城市副中心,而城市中心往往需要多个不同城市功能的单元来支撑。同时,在空间上对这些功能单元进行合理的配置,开发上做到严谨有序,为城市高效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

4.2 高效安全的交通系统

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保障火车站地区的交通便捷与安全,特别是科学组织各类交通之间的人性化衔接。

4.3 别出心裁的城市景观

结合娄底青山绿水等自然环境,通过山水湖滨、城市公园、景观绿轴及休闲广场等多种表现形式,打造一个显山露水的生态宜居新城。

5 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本方案以生态、宜居、活力、和谐、高效为主题,融合万宝新区的自然特征和娄底文化脉络,大力打造功能复合、宜居宜业的“山水万宝、两型芯城”。最终形成万宝新区的高品质空间结构“一核、两带、三廊、四轴、五区、多中心”。

一核:高铁站商贸中心区

两带:孙水河风光带和永昌河风光带

三廊:以牛心房山-鸭婆山-白毛塘山德生态廊道、以尖山寨及仙女寨为主的生态廊道、以及高铁站南部矿山与永昌河生态绿地联通的生态廊道。

四轴:一个城市发展主轴和三个次轴

五片区:-高铁站为核心的中心区;-商贸物流区;-永昌河以东生态居住片区;-北部山水居住片区;-孙水河南岸行政办公居住片区

多中心:高铁站商务中心区,商贸物流服务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滨水娱乐休闲中心,以及各居住组团内的商业服务中心。

结合空间结构,将万宝新区划分为七个功能分区,包括火车南站综合商务区、生态文化休闲区、生态居住区、商贸物流区、滨水休闲生态区、山水生态居住区和万宝生态保护区。这些功能区各有主题,同时也是功能混合的组团,以减少交通出行。各分区围绕高铁站为核心有机布置,并通过生态廊道及各种步行空间紧密联系。

6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思路

本区规划南二环为快速路,并且构建“六横四纵”主干道路系统。道路网规划方面,一是增加城市干道与对外交通设施的衔接,使高铁站枢纽可以快速到达及疏解,二是在保留现有山体地貌的同时,在内部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明晰的道路网系统。

6.2 交通系统规划

整个规划区形成以“一”字型轨道交通为骨架,“环”型电动公交车及为主体的多层公交体系,倡导“P+R”公交换乘,建立以公交为主导的出行模式。规划特别重视慢行交通的舒适性和覆盖性,提出“软交通”概念,鼓励步行和使用自行车等对环境无负面影响的交通工具。

第7篇: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以“长沙市西湖桥地区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为例,通过回忆这次课程设计的经过,就自己所参与的程度来阐述一下自己在本次设计中的所学与所得,同时提出与探讨一下该次设计的方案以及对旧城改造的理解。

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两个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设计,一个是控规的课程设计“黄沙坪的保护与更新”,而另一个正是这学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的课程设计“长沙西湖桥地区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这两个设计有很大的差别,前者只是一条街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街区的感觉,且其所处位置也较为偏僻,而后者却不同,它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块,是长沙城市老城区的一部分,见证着城市的演进与变迁。在此,我想就我们所参与到的“长沙西湖桥地区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为例,说说我自己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理解和看法。

1前期调查与问题的发现

前期调查对于我们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设计项目的理解和对现状问题的发现。在进行该设计之前,我们曾去过五六次该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并且在设计的同时,遇到问题后又及时的再进行实地考察。

长沙虽是第一批选人历史文化保护名城名单中的城市,但其所存的历史文物、历史景点、历史建筑等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且几乎都是不成规模的,以点状形式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再加之长沙的民居也并非如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竹筒屋、陕西的窑洞、江西和安徽的徽派民居来的那么典型,因此,可以说长沙的老城区是较为平淡的。同时,它又具备许多老城区所都具备的问题:

(1)建筑密度大,房屋密集,采光与通风条件差。

(2)人均建筑面积小,有的十几口人才只有一间30一40mz的房子。

(3)配套设施缺乏,这不仅仅体现在街区的一些服务设施缺乏,如银行、邮政、信用社等缺乏,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的房子都不具备自己的卫生间,有的甚至连厨房都没有。

(4)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导致邻里交往减少,人情淡薄。由于居住条件较差,原来居住在长沙老城区的,土生土长的长沙本地人许多都外迁了,同时有许多从外地来打工的人因为租金便宜而大量入住在老城区,导致人口结构复杂,并且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5)建筑风貌较差。这一点对于长沙老城区来说应该是个特例1938年的文夕大火,使长沙老城区的很多地方都被烧毁。之后,当地居民的不断重建、改建以及胡乱搭建导致风貌破坏严重。

(6)居民的文化生活几乎为零。从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可知,当地居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除了每天傍晚时分的的社区广播以及特定时间内的一些社区歌唱及秧歌表演外,就只是平常大家聚集到湘江边打牌、下棋、聊天等。由此可见,长沙文化的流失的情况严重。

(7)居民收入较低,就业情况较差。

2相关历史资源的发掘

2.1长沙地名及街巷功能的挖掘

长沙地名之丰富是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更替、代谢而逐步形成的,其地名非常具有特色,且可识别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命名规律:比如有以地理环境为名,以古迹、史迹命名,以风土人情命名的以及以数字命名的其他命名方式。

长沙地名是长沙专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浓缩了长沙人民对其居住环境的认知和分类,而且还蕴涵了长沙社会的大量人文景观和长沙与其他经济文化交往的历史信息。地名是历史文化的累积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必然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因此,从长沙的地名,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的东西,比如该块土地上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社会功能、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内容。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保护范围内,有些街道是具备一定的历史功能的,同时,还有一些街道是以伦理道德为命题依据的,如孝友里、德厚里等等。

2。2长沙市的历史民俗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挖掘

长沙市的历史文化系统构成要素主要有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工环境三大类。自然环境中的特产一类有:谷山米、湘绣、臭豆腐、花炮、北山梅、豆鼓、董同兴的刀剪、劳九芝堂的药、高桥银峰、谷墉鲤、河西湘粉、猫头笋、灰汤鸭;文化环境中的风俗节气一类有:春节、元宵灯火、中和节、花朝节、三月三、四月八、端午竞舟、六月六、七月七、中秋节、重阳节、十一祭祖、腊八煮粥;民间工艺一类有:湘绣、花炮、陶瓷、石雕、谷山砚、棕编、剪纸、刀剪;名肴佳点一类有:火宫殿的臭豆腐,九如斋糕点,德圆包子,组庵鱼翅,柳德芳汤圆,徐长兴清真烤鸭,和记米粉,杨裕兴的面食,甘长顺、面粉、冬瓜糖、糖姜片、焦切、刀豆花、豆鼓、茵饼、乔饼、砂仁糕;乡土艺术一类有:花鼓戏、湘剧、长沙道情——《龙舞》、《狮舞》、《地花鼓》、《蚌舞》等等。这些文化特色对于老城区功能的置换起着一个引导作用

3规划思想的提出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如何给老城区找到合适的文化内涵,对单一的居住功能进行置换,激活老城区发展的生命力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1规划地块的功能定位

该规划地块西临湘江,东接黄兴路步行街,北边以著名的小吃街——坡字街为界,中间还横跨一条人民路,因此可根据其周边效应得出其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有:

(1)“补充效应”——从而获得某种商业的“溢出效应”。步行街与坡子街都能为其营造这样一种效应。因此,该规划区应提供一些静态的,放松的休息环境,有小吃,酣饮,浅酌的曲艺场馆,有调人品位、大饱眼福的湘剧欣赏空间,等等。

(2)“阴影效应”——提供静态的,具有休闲调剂功能的场所和环境。来达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的效果。

(3)“过道效应”——规划区处于天心阁与岳麓山的中问,黄兴路步行街与湘江的中间,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

3.2规划模式的提出

将规划的地块划分为若干个面积不均匀的小单元,引入邻里单位发展模式,组织居民的日常生活,营造居民的交流空间,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以街为骨架——发展商业(即店铺密集分布),串联各邻里单位。

以巷为神经——组织带动地区发展活力的文化产业,巷由街连接,嵌入邻里单元之中。

这一模式是从长沙在宋代所发展形成的市街格局所演变而来的,宋代时期市街格局的主要内容是:沿河街道以仓库货栈为主,正街以商铺为主,边街则以居住建筑和手工作坊为主,与此同时,我们更是引进了国外旧城改造较新的理念——以邻里为基本单元来进行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设计。但同时,我们在做设计时对邻里单位的主题选取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分歧一:以时间为线索,以长沙在过去的每个时期内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为邻里单位的主题进行发展,挖掘当地每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增添每个时期所缺失的历史建筑模式,赋以当时的民俗风情,以一种叙事的手法,让城市文脉通过建筑的历时特征呈现出来,以此来弥补1938年文夕大火所带来的长沙历史文化的空缺。

分歧二:以民俗文化产业或是长沙的特色产业为主题,分单位发展,从而为老城人们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带动老城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传承与发展长沙的地方文化作出贡献。

经过小组讨论后,最终选择了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发展模式,是因为分歧二的实施可能性和经济可行性与分歧一相比都较好。虽然分歧一看起来是较为新颖,但实施起来有破坏旧城原真性的嫌疑,而且在资料的挖掘上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街道格局的不断变化,要恢复历史较远时期的风貌,难度较大,并且会导致大量的拆迁工程,这是政府与人们都难以承担的。

3.3规划思想的深入

将城市的多样性概念引入到旧城更新的规划设计当中去。简·雅各布斯在其作品《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城市多样性所必须的四种情况:

(1)混合的基本功用——分散人们出行的时问;

(2)小的街块——增加街道的数量和面积,增加人们接触的机会;

(3)不同年代的房子——满足经济能力不同的功用的需求;

第8篇: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 总体规划 趋势 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规划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倍受我国城市规划界关注的问题。除了传统的城市空间组织功能外, 近年来城市规划的利益调控功能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城市规划的政策化趋势更为明显。

一、两种规划视角的比较

城市规划理论一直处于发展演变之中。城市规划理念在20 世纪经历了由“物质形体设计”传统转向“系统理性”,由“蓝图式”实质性规划转变为“过程性”规划, 再到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模式由取代市场的“传统理性”的综合城市规划发展到更具市场适应性的“有限理性”的多元城市规划新模式。我国城市规划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单纯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与用地安排,到市场经济下遵循一定规律进行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的发展历程, 但城市空间一直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对于以城市空间的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和规划内容的传统做法,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上的利益冲突也不断加剧, 城市规划也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利益协调问题。我国城市规划最大的问题在于作为公共政策核心的公共性的缺乏, 使之不能合法地担当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和调节的权能。城市规划转型的基本方向是从作为政府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技术工具, 向政府公共政策的转变。

从以空间组织为中心到以利益协调为中心, 反映了对城市规划认识的不同视角。虽然在规划实践中存在空间关系模式化、以空间论空间的倾向, 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但两者间并没有根本的矛盾。这两种规划观各有其优缺点和价值重心, 在城市规划中,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空间的组织与用地的安排需要在充分考虑各种利益关系的前提下进行, 尤其要对某些利益集团和阶层对空间与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力有足够的估计和把握, 从而运用城市规划的手段加以调控, 以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达到社会公平; 另一方面, 城市空间的组织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利益关系协调也要考虑到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以保证城市空间和土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二、城市规划的政策化趋势

上述以空间组织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更多地与“物质性规划”相对应。随着社会问题的突出和城市规划师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具有了社会性规划的属性。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认为未来城市规划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结合、物质性与社会性兼备、科学性与政策性增强的规划, 是具备分配社会资源和调节社会公共利益职能的规划。如何把城市规划发展成为具有广泛调控功能的公共政策, 是我国城市规划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务。

要实现城市规划的转型, 使其成为真正具有广泛调控能力的公共政策, 必须加强城市规划与相关政策的内在联系。首先, 城市规划要反映外部政策的要求, 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其次, 城市规划的内容应作为城市其他各项政策的起点和最终归结, 城市规划要反映城市各项组成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取向,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必须是在城市规划所确立的基本框架之中。此外, 城市规划还要反映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某些发展趋势虽然在政策上还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 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现实影响因素, 并且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

由上述分析, 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城市规划中应该包含一个政策输入与输出的过程 。输入的过程是分析现有政策的空间效应及其反映的利益关系, 以及城市各方面的发展要求,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这些要求并在城市发展目标下进行整合和协调, 最终落实到城市土地与空间等社会资源的配置中; 输出的过程是围绕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根据城市规划所反映的政策导向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整, 并制定新的政策以保障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城市规划的探索

受传统的技术工具属性的影响, 我国的城市规划研究多侧重于城市土地配置与空间发展规律等方面, 而对政策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比如, 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是政策调控的直接效果, 对其间接效应( 如城市空间效应) 重视不够、预见不足, 从而影响城市的协调发展。因此, 作为具有广泛调控功能的公共政策, 未来的城市规划应具备城市政策整合与政策导向的功能。与此相适应, 城市发展动态、城市各项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城市发展的多因素综合调控机制等应作为今后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

1 城市发展动态

城市发展动态的研究是增强城市规划预见性的需要。城市发展动态表现在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认清这些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城市空间效应, 是科学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其中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效应明显, 受到较多的关注。今后应加强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这是城市规划向社会性规划和公共政策转型的必然要求。

2 政策的空间效应

每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相关效应, 而且相同的政策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的效应不尽相同, 因而应加强政策变化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例如, 财政政策的变化( 如税率和税收返还比例的调整) 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扩散与集聚, 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演化。珠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并形成区域产业群经济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财政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土地政策变化引起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 土地利用影响到交通需求, 从而影响交通规划, 推动城市空间演化。再如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都会影响到房地产业的活跃程度, 从而加速和减缓城市更新和空间扩张。

3 加强多因素综合调控机制研究

融合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调控作用可以提高城市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城市规划师的职能分异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 其广泛调控职能的发挥, 需要规划师在规划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城市规划局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的规划师可称为管理型规划师, 除此之外还应有研究型规划师—就职于规划咨询机构和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 既为城市规划提供咨询服务, 同时也为政府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 操作型规划师—就职于城市规划设计机构的规划设计人员; 代言型规划师—与社区联系紧密, 作为社区组织者及利益代言人, 或作为公司、集团利益代言人, 以保障城市规划中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

结束语

寻求整体优化的方法和最终结果以及追求城市规划在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城市规划重要的职责。总体规划是在促进城市发展的整体环境背景下,通过分析城市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的促动机能, 在宏观的层面中为城市的发展绘制蓝图。在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市场资源再配置过程中寻找整体优化的平衡点, 它体现了规划在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整合协调职能。总体规划的战略适应研究即在战略层面中, 重点研究城市的功能定位、结构适应、总量控制和时序开发优化,从市场资源的配置出发, 对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判断决策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尹茂林,杨国峰.从前两轮总体规划谈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改革[J]. 规划师. 2001(06)

[2] 孙施文,陈宏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概要[J]. 城市规划汇刊. 2001(01)

第9篇:城市规划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理念 城市规划 复合社区

一、引言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二、低碳城市理念的概述

低碳城市的建设应当从技术应用、制度安排和理念认识三个层面加以推进。其中,技术应用是落实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如产业技术转型、新型能源应用、建筑节能等,关键是利用技术创新实现降低碳源的目标。制度安排是政策层面的机制保障,即通过公共政策的设计

来约束社会经济行为,建立一套适应低碳要求的规则(正式或非正式),以促进低碳的行动计划能够顺畅推进。理念认识则是思想层面的认知引导,主要通过宣传和学习引导城市居民形成低碳生活的理念,并自觉保持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技术应用、制度安排和理念认识三个层面相互关联,彼此间构成类似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关系。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尤其是总体规划层而上的应用,主要是解决如何在城市空间布局方而引导、管制和减少碳排放;如何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化;如何在健康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引导土地利用模式和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低碳化,在城市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中考虑TOD模式;如何提高碳汇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生存空间;如何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对碳排放强度进行空间管制。在以上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形成适宜、低碳的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低碳城市,进而改变城市经济活动、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以城市为载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三、以“低碳城市”为价值导向,建设“复合社区”的城市规划目标

在规划实施中需要注重从降低碳排放和增加碳汇的角度,构建做到以下五个维度的平衡,从而实现保持紧凑的城市形态,并最终达到低碳化的建设目标。

1.功能上的多元复合

功能上的多元复合是“复合社区”的基本内涵。一方面规划要遵从级差地租的市场化导向,形成社区间主导功能的差异化,同时保障居住与就业的相对平衡;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在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注重不同功能的多元混合,促使产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等用

地在城市内部有机组合,从而增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提升社区活力。

2.适度规模

适度的社区规模有利于保持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紧凑度。过高或者过低的城市密度都会突破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与节能减排之间的门槛值。在无法获得最优化比值关系的前提下,将城市划分为适当人口规模的社区单元,以便根据不同社区的类型、人口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确定对应容积率和开发强度,这样无疑有利于保持适宜的空间紧凑度。

3.紧凑发展

紧凑发展是与规模相对应的开发强度和密度控制。在明确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对社区的开发强度和密度做出与之适应的规划控制,通过更密集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集中化的生活方式,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营。需要特别指出,紧凑发展并不意味着均质化的高强度开发,规划应从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根据区位条件、景观需求和交通禀赋,针对不同社区提出差异化的开发强度引导。

4.绿色出行

功能的复合以及职居平衡,可结构性地减少长距离通勤。而公共交通引导开发和慢行交通系统则是维系紧凑城市形态的重要规划手段。以轨道交通为主导、多元化交通出行方式为补充,并构筑连续且安全的慢行交通系统,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保持紧凑的城市形态,从而实现减少碳排的目标。通过构筑多层次、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凸显公共交通系统快速、便捷、大运量的出行优势;连续安全、衔接良好、意象鲜明的慢行交通体系既满足了城市居民日常通勤的需求,同时与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结合,满足游憩、健身、观光等特色需求。

5.网络生态

“复合社区”作为基本成长单元,其彼此间的联系,除了依赖于公共交通组织外,还要通过层级化的生态网络,锚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对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的刚性约束,有效地增加碳汇。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必须充分维系城市内部自然水系、森林、湿地等生态体系,确保其与周边区域生态网络的永久联系。同时要合理规划绿地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公共绿地,保证绿地对周边社区服务的均好性,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极大地减少城市内部碳量。

四、结语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法国罗阿大区馆中展示的:“城市不是问题所在,城市正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城市规划的使命就是要以前瞻的视角和历史的责任感来解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领域需要审时度势,以新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城市空间转型的规划实践。我们要做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融合,着力建设低碳之城,营造生态之城,创造智慧之城,构筑宜居之城,将“低碳·生态,智慧·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中,以期解决城市未来发展中的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