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

第1篇: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机电自动化;工程机械制造;应用意义

从广义上来说,工程机械是指应用在工程建设中的机械设备,是对这些设备的统称。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良好也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年来,在工程机械制造中运用机电自动化技术成为了专业人员研究的热点问题,尽早完成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全面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机电自动化及工程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工程机械指的是在实施工程建设时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它的质量如何将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机电自动化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将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到工程机械制造领域,对提高其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机电自动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我国的机电自动化水平近年来发展迅猛,越来越能够标志着科技在制造业领域发展水平。机电自动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推动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加科学化,效率也越来越高。将机电自动化应用在机械系统设计、调试等方面的同时也推动了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以及产业效益的增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电自动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由于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相互交融越来越密切,机电自动化作为专业交融的代表,其发生发展变化都将影响着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技术改革。

(二)工程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生产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思想意识的进步,工程的机械化发展越来越成为了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广义上来说,工程机械化是指在工程建设时,使用机械装置来代替人为活动,是对于所有在工程建设时所需的机械的统称。作为以工程建设制作机械装置为目的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它所制造的机械装置各式各样,如起重机械、矿工冶金机械、运输机械等。在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工程的机械化水平是可以展现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工程机械化已经实现,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观念转变太慢等原因,我国的工程机械化水平不如发达国家发展快。这使得我国的机械制造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影响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提升。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有足够的潜力和势力,并且前途一片光明。因此,国家和工程机械制造者们应想方设法激发出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潜力,促进工程机械化发展。

二、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不同方面的应用

(一)柔性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技术,柔性自动化是指在技术性操作时可以实现自动化,运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代替人工操作的技术。它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程机械制造的效率,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为节约人力、财力、物力做出了贡献,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二)集成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广义而言,集成自动化技术就是在制造机械时,集成性地发展各种生产经营过程以及技术功能。原本的技术模式无法支持工程机械制造实现集成自动化,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可以实现集成自动化,而且其普遍出现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伴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扩大,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有足够的竞争力,就必须开发研究新的技术,将各种高端的技术如数控教工技术引进到工程机械生产中,这对于提高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都是十分有效的,同时也有利于集成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中的发展。

(三)智能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智能自动化技术是指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的智能功能模拟人类的行为,代替人类产生生产活动。不同于柔性自动化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在被使用的同时,可以使自己的工作的能力有所提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生产行为的正确与否。将智能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中,可以进一步使工程机械制造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提高,为某一行为保持在高水平提供保证,并且便利了生产活动。虽然实现了智能自动化,但由于设备仍需人为控制,因此应当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是否正常,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改正修复。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将机电自动化技术充分应用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有益于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实现机械自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不断前进的道路上,需要将更多的高科技科学技术应用到这个领域,以促进机械制造业发展,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注重以人文本,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海涛.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10):332-332.

第2篇: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现状分析

20世纪20年代起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之后,机械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确认识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管理方面

由于我国管理方面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时间较短,我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我国计算机行业不够发达,这使得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在设计理念上缺乏创新,管理方法没有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从而严重限制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1.2设计方面

由于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这使得在机械制造业和自动化应用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做出优秀的设计。但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处理技术非常发达,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应用过程中的设计理念处于更新发展的状态,计算机技术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利用。

1.3制造工艺方面

我国与其他国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机械产品制造工艺粗糙落后,机械设备技术含量低,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这也是是阻碍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因素之一。

1.4自动化技术方面

在西方国家的机械制造领域,柔性制造系统、多轴联动机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了机械制造业的主流。然而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虽然实现了数控机床的普及,但是在自动化技术方面仍然使用单一的、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自动化系统。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重要意义

自动化技术作为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之一,是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一方面,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水平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连续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节省人力资本和优化机械产品质量,实现对机械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因此,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系统应用

3.1生产自动化

生产自动化是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连续化的重要前提。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利用自动化技术代替繁琐的人工制造生产过程,设备自动的完成大多数工序,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影响,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生产成本,从而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生产实效性和企业的自动化运行水平。

3.2信息自动化

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功能是实现机械自动化的主要依据。在辅助制造方面,计算机通过计算出数值实现对机械产品工艺生产阶段的操作控制。在产品设计方面,系统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辅助设计,实现产品设计流程中的自动化。在工艺辅助设计方面可以加强升级产品工艺,规范机械产品质量。产品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制作设计过程中对数据系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计算机技术在整个机械自动化应用过程中了以有效提升加工效率,提高标准化与机械化生产,从而不断完善机械自动化的发展。

3.3检测自动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被应用,而这些新材料的使用使得原有的检测技术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甚至不能达到预期的检测效果。因此,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先进的、高精度的监测设施进行自动化辅助检测,从而摆脱目前功能杂乱、检测结果不理想以及人工检测的弊端,保证新材料新技术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自动化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在实际机械自动化生产中实现激光、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智能诊断技术以及电流信号检测技术的普遍应用。

3.4机械制造自动化与CAPP、CAM技术的应用

CAPP是当前机械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应用类型,是机械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生产过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自动化技术与CAPP、CAM等技术的融合,促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4机械自动化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正沿着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首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工程技术的信息分系统、自动化分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计算机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领域一定会朝着集成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其次,智能化是通过人际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提高机械制造系统的适应能力,有效节约大量的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在未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操作应用发展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最后,虚拟化也是未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虚拟技术进行科学的模仿、分析,研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并对此提出解决方法,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第3篇: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机械制造

引言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国家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国家自身机械化水平高低有着很深的关联。目前,我国不管任何一种行业的生产和发展都和机械制造业有着直接性的关系。机械制造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械生产效率,机电自动化技术融入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因此,机电自动化技术如何合理的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

1 机电自动化与机械制造的简要概述

1.1 机电自动化的简要概述

机电自动化技术从实际意义上讲就是一门相对系统的机电技术,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将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完整的展现出来。如今,机电自动化已经深入的融入到各项生产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专业与学科间的应用相互交叉影响,机电自动化技术逐渐成为工程领域的一大焦点。

1.2 机械制造的简要概述

所谓机械制造业主要是指生产各种各样机械化设施的部门。随着人们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和发展,现如今已经离不开机械制造。在如今的时代中,机械制造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有着的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它是国家工业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所生产的机械设备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着机械制造业成为国民制造业。只有机械制造业得到不断发展,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1.3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机械生产设备较沉旧,装备及技术水平落后,国际上已有的先进工程机械设备的生产技术我国尚没能掌握,常常需要花费大量资金从发达国家进口这些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前进脚步。但是,我国有着其他国家没有的机械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比如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等。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引进一些先进的机械制造设备和技术,就能很大程度地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电自动化技术也得以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实现大规模应用。

2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2.1 机械制造过程中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柔性自动化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技术。如果在机械制造中的技术性操作阶段以及其过程中采用柔性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的推进全自动操作的实现,更好的促进机械工程进行自动化生产,大大缩短机械制造的生产时间,减少人力、物力的使用,使机械制造率迅速升高,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同时,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生产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一些危险性的施工作业由机械自动化代替,使工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了更大的保证。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在数字化控制的基础上,与先进的计算机、电脑等信息技术和设备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操作,从而大大提高机械制造率,使得产品质量也能有效提高,促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繁荣发展。现如今,全世界范围内的机械制造行业越来越重视柔性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新技术会普及全球。

2.2 虚拟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虚拟机械自动化则是将仿真、多媒体、现代信息、机械制造、智能人工以及计算机图形等技术相互结合而成的综合性技术,其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机械制造时,充分利用仿真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模拟机械生产制造流程,然后排查生产活动中的问题,有利于及时修正机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并提出解决方案,该技术的应用能够侧面减少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成本,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2.3 数控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数控机械自动化技术通常是在机械生产过程中利用数控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实施超控,同时还运用感应技术、光电技术等进行数控自动化的操作。采用数控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将生产制造活动的精密度和严谨性有效提高,有利于企业灵活管理生产制造。在机械制造行业中,数控技术应用十分普遍,企业能够通过计算机编写生产程序并配置软件系统,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实际上,数控技术也是一种先进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里面包含了电子科技、机械制造、自动生产控制和检测等知识,因此在一些工艺复杂、重复性强、机械化程度高的生产活动中,灵活运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提高生产制造的安全性和产品质量。目前在我国航空航天、煤矿机械、汽车工业等制造中应用效果颇佳,有效提高了机械制造生产质量和水平,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好的收益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2.4 机械制造过程中智能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现如今,人们普遍使用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也是对智能化机电自动化技术的采用过程,现在已经非常普遍。智能化机电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代替人工,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是实现机械设施高性能自动化水平的新型技术。目前,智能机电自动化技术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化及人工智能两种类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代替机械制造过程中传统的人工操作,比如决策、判断以及分析等。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机电自动化技术能大大提高机械制造中的准确度,保证了机械制造的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目前,智能化机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尚不成熟,其需要人为的进行操作,因此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智能化机电自动化技术必须严格检测和时时监控智能化系统,实际运行中一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正和维护,防止机械制造过程中发生意外。

2.5 机械制造过程中集成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集成自动化是指结合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实现集成、精简及优化机械制造过程。集成是指技术功能与生产经营的集成。机械制造过程中使用集成自动化技术能够提高生产准确性。集成自动化技术应于机械制造过程,将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合为一体,能将新的生产模式融入到生产过程中,改变了生产主体,大大提高机械生产效率,使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企业赢得良好的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3 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机电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机电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越来越多国家的机械制造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均采用机电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的繁荣发展为更多现代社会的行业提供先进的机械产品,不断提高国家的机械化水平,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水平,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邹云波.浅谈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 2014(01).

[2]蒋海涛.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 2014(05).

[3]高瞻.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4(12).

第4篇: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然而,“回流”的美国制造业企业仅融合成涓涓细流,过去几十年里失去的数百万制造业岗位难以一朝挽回。与多年前将生产“外包”能普遍获益的大潮流不同的是,回流美国究竟是否具有诱人前景存在很大的行业差异。

从“外迁”到“内迁”

2012年12月,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宣布,公司计划2013年在美国投资1亿美元,并把一条现有苹果电脑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把更多的工作放在美国。”库克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

当年面对总统奥巴马提出“为何苹果手机不能在美国本土生产”的问题,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乔布斯回答:“那些失去的工作再也回不来了。”

同样高调回归的还有通用电气公司。2012年2月,通用宣布把采用尖端技术的低耗能热水器生产线从中国撤回其位于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电气总部。仅一个月后,通用再次宣布把法式冰箱的一条生产线也从墨西哥撤回。

通用公司的战略转移是美国制造业“海外移民”的一个缩影。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在1979年达到1960万的峰值后,随着企业生产外包和机械化设备的使用而逐年下降。从2000年开始,全球产业化大潮风起云涌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此后10年间,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失血”速度是之前20年的7倍。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用全球化时代产品的周期性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美国在生产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方面依然拥有优势,但随着产品市场的扩大。生产的标准化和竞争对手的出现,当产品的技术和工艺以及营销手段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的时候,生产成本就成为越来越主要的决定因素,生产也往往从高收入国家转向低收入国家。

四年前本想卖掉工业园的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现在有了新憧憬。他认为,制造业“外迁”的概念已经过时,通用电气未来还将把更多散布于世界各地的设备制造业务撤回国内,并计划在美国本土投资近10亿美元。

综合成本的助力

伴随着将生产转移到国外的潮流,美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量和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不断下滑。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50年代的近30%降至目前的12%。二战结束后,美国曾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口在工厂工作,而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降至9%。

制造业在创造财富、吸纳就业和促进创新方面依然有着重要意义。据美国制造业联盟统计,制造业研发占美国全国工业生产研发的四分之三;制造业出口约占整体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分之二,支持了约2000万个高薪岗位,对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经济版图的变迁,随着国内外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差异的变化,不少美国公司决策开始转向,福特、卡特彼勒和英特尔公司都曾把部分生产迁回本土。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反之美国的劳动力优势则开始提升,比如美国南部部分州由于失业率高企、工会势力削弱等原因劳动力成本较低,而且美国工人在使用机器和自动化方面占有优势。

除了劳动力成本的悬殊缩小外,企业还要衡量更多综合性成本。目前国际油价是10年前的三倍,增加了海外生产企业的货物运输成本;美国天然气产量的显著增长降低了本土生产的能耗成本,这些都使本土生产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此外,还有不少更加隐性的成本日益受到企业重视。比如,对创新的激励和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产品质量的监督难度、供应链风险以及产品上市效率的考量,都是美国企业开始对海外扩张三思而后行的原因。

“回巢”效应有多大

乐观人士认为,企业回流将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这对于失业率长期盘踞在8%左右而经济依然蹒跚在复苏路途上的美国来说是一件好事。

在本轮经济复苏中,美国制造业表现颇为抢眼,为宏观经济复苏和就业改善提供助力。尽管近期表现有所下滑,但截至2012年年中,美国制造业已连续30多个月扩张。

重振制造业受到奥巴马政府力推。这对美国实现2015年出口倍增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奥巴马主张给予在美国本土投资和生产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但尚未落到实处。美国政客们似乎总对那些失去的岗位耿耿于怀,经常借机大做文章。

哈里·莫泽是美国一家制造业“回流”组织的发起人。他估计在过去两年里,至少有25000个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作回流至美国本土。尽管这与美国1200多万失业者人数相比只是杯水车薪,但是莫泽认为“美国企业回归的潜力很大”。

企业是否搬家回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收、监管、汇率和政府激励机制等变量指标的变化。有些产品,尤其是衣服和鞋类的生产回归美国本土恐怕根本行不通。

美国著名服装品牌Levi’s创始人早年在国内有60个制衣厂,但现在Levi’s的所有生产全部外包,没有直营工厂。生产本身附加值太低令Levi’s无意把服装生产搬回国内。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辛奇·利维2012年对105家美国有海外生产经营背景的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营业额从2000万美元到250亿美元不等的企业中,有14%表示肯定会把某些生产线迁回美国,超过30%的企业将考虑这样做。

利维称,如果美国政府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税,有望带回更多的制造业,但目前难以判断这股渐进的潮流能否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马丁·尼尔·贝利认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难以带来大量就业,但可能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岗位。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对软件程序员、工程师、设计师和数据分析师等高端人才的需求肯定会大于直接在生产车间工作的工人。

当美国人为制造业回归而欢欣鼓舞之时,可能忽略了不少回流岗位工资被压低的现实。面临海外国家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美国本土企业不得不控制人工成本。而就业的严峻形势令工人在薪酬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少人为了保住饭碗只能接受低薪。通用电气把电热水器工厂从墨西哥撤回后,支付给员工的小时薪酬只有13美元,比以往降低了8至10美元。而三大汽车巨头如今支付给员工的平均时薪也下降了10多美元。

另一个可能限制制造业回流的瓶颈在于美国技术工人的缺乏。当被问及苹果为何不把所有生产线搬回国内时,库克说,这跟价格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劳动者的技能。他认为,美国的教育系统不能为现代化制造业培育出足够多拥有合格技术的劳动者。

第5篇: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一)以引进为起点构建创新的经济学意义。

1.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和融合过程。通常创新经济学家都将技术创新过程视为,始于对技术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工程。例如,经过对创新理论的深入研究,索罗(S.C.Solow)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中,就把技术创新分为新思想的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两步过程。而作为第一步过程的新思想来源,既可以来自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意,也可以来自外部的学习与引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乃至新的生产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即各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及其一国经济在不同发展层面和运行时点上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庞大的生产体系和不同门类的众多工艺技术,是不可能由一个国家的工业部门完全占优的。尤其是经济后起国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恰当的技术引进是一种必要的选择。与欧美国家技术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以及生存竞争的严峻环境,使日本历史性地选择了把引进作为创新的起点,以降低追赶成本和加快自身的发展脚步。尽管经济发展的后进性及其与他国的技术经济差距,使日本在工业化起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时期的经济活动处于低水平,但是日本却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孜孜以求地学习一切能够学习的先进科技知识,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引进机会,在广泛汲取民族发展营养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成长。例如工业化早期,它尽可能聘用各种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在日外籍人员,利用一切能够得到的科技书籍从事发明与创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赶超期间,为规避风险,节省费用和节约时间,又积极推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吸收型科技发展战略。将发展之初的劣势成功地转化为后发优势。可见,利用科技发展的国际传递特点,尽可能以全人类创造的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实行开放式发展,乃是一个经济体迅速崛起的关键。

2.合理整合资源,实现技术创新上的帕累托最优。由于技术引进过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资源转移过程,广义上说,它是包括了对有用技术的筛选,对使用这些技术从事创新能力的准备等一系列环节的资源整合过程。对于具体的各制造业部门来说,既包括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也包括使用这些资源的方式。因此,即使是技术禀赋再充裕的部门,也有从外部获取技术投入提高自身技术使用能力的必要。基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及其创新所要求的经济技术条件实施技术引进,是许多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在权衡成本——收益后所做的一种必然选择。日本制造业的技术引进始终是与自身技术能力运用并行而动的。原有的技术基础和对新技术的驾驭能力,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取了多样化的技术引进运行模式。在自身的消化与吸收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根据各制造业部门的实际需要,多通道实行引进。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它对工业技术的引进,既包括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建立起来的钢铁、造船、电机等产业技术,也包括欧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发展的汽车、家电行业的技术;有当时欧美应用成功的电子工业、高分子合成材料、原子能工业的最新技术;更有虽已完成实验但尚未在生产中应用,或还未实现商业化的技术;以至引进正在实验中的技术。正是技术引进上的这种广揽博收、博采众长,才使日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奠定完整的新技术基础成为可能。在1950~1975年25年里,它通过引进吸收了全球半个世纪开发的先进技术,而支付的外汇总额不到60亿美元。据日本自己测算,这种做法使其节约了2/3的时间和9/10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果使它在60年代与西方国家的科技差距缩短到lO-15年,70年代大部分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到80年代其工业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已处领先地位。

3.选择和确立创新的国际起点。更具意义的是,这种广泛有效的技术引进及早日实现赶超欧美的目标,使日本能够在深刻了解世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把本身的自主创新活动建立在高水平的国际起点上。由于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对那些具有较大产业化潜力的先进科技成果,客观地进行筛选甄别,它要求产业部门与企业要对所选成果及其发展潜力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成果实现商品化的生产前景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乃至需要对技术选择的机会成本认真加以核算。所以它在客观上也是技术引进要进行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筛选的复杂过程,同时也是产业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充分认识和比较研究过程。例如,日本在引进中不仅了解到相关产业部门的世界最新技术动向,而且也通过比较了解了世界先进技术国家同类技术的不同特点,以及该技术研制中对所遇问题的解决过程。这对日本准确地选择自身所需的新技术,确定本国技术创新的切人点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因此成为后起国家日本,不仅能在钢铁、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领域获得强大的国家竞争力,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在半导体、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端领域取得突破性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技术引进,使得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开阔了国际视野,锻炼了对现实中的先进技术乃至潜在技术产业化前景的准确判断。从而能在本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中,尽可能地避免重复研发和少走弯路,而直接向世界水平的关键技术发起冲锋。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激烈的高端国际竞争中摘取桂冠。

(二)自主创新与制造业自立发展的内在联系。

1.把握完整的工业技术基础上的发展主导权。由于创新是较引进更深一层次的发展手段,日本诸多的成功企业均视创新为企业乃至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最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普遍认为,鉴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日本的工业技术多是模仿欧美发展起来的,如果仅停留在模仿上,即使模仿的再好也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如果完全照搬欧美的做法,那么倒闭的只能是日本企业。于是各企业与引进的技术结合,谋求通过不断的产品、工艺及其组织创新,实现制造业的强盛和自主发展。“勇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的挑战者索尼,就是在这一认识下出现的创新型企业。正是将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做法,使这个建立之初仅有500美元资本、20名职工的小企业,通过接连不断的创新活动,迅速成长为世界电子企业的巨人。这种独立性还集中体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所采用的各种新技术获取方式上,即合资合作以股权换技术;购买专利技术许可;独自进行现有的技术改造和独立从事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中。“即使是那些选择与外国公司合作的企业,也不仅仅是现成的外国观念的被动接受者。例如,当时以51%的股份出售给通用电气公司的东京电气公司,就拒绝了通用方坚持研究应由美方进行,日方仅负责后期开发和集中生产的主张,日本企业认为,技术创新是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必须独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选择购买专利的企业,更是随自身创造能力的提高而减少对专利技术的依赖,依靠不断增强的独立性,从世界工业的最新发展中捕捉信息,从而开发出自己的生产技术。这种情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化工企业中较为普遍。它表明日本的企业从开始就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

第6篇: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优势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8000)

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给制造业带来的震动

在新《劳动合同法》生效“大限”之前,很多国内著名企业和用工单位都做出了针对法律的规避性动作。在中国本土驻扎的LG、沃尔玛等跨国公司不但裁员,而且将工厂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其实,最应该紧张的不应该是这些大型的知名企业,而是那些在“中国制造”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千万家中小加工制造企业。

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以压低劳动力成本换来的价格优势求生存的。新《劳动合同法》强制规范了企业签订劳务合同、使用临时工和试用期、发放工资等问题和各种经济补偿行为,提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这就督促企业经营重心从降低劳动力成本、走低价路线换成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层面上,从而提升企业利润空间,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一劳动关系的变革对那些只依靠非正式雇用劳动力力求存的弱小企业而言,是一个生死考验,东莞许多制造业由于无法偿还职工大规模的赔偿诉求而宣布倒闭。

二、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中的劳动力成本现状

1.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中的劳动力成本现状

我国现阶段制造业的出口产品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来自传统优势制造业。如我国自主生产的鞋袜、打火机和小饰品等,并由此诞生了多个专业市场。而这些专业市场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群。都是由文化程度低,劳动报酬低,生产自动化程度低的劳动者重复简单劳动产生。二是来自国外企业的代工生产。现在很多跨国公司在我国都设立了制造基地,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商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即使是像笔记本电脑这类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完成的也只是其中的劳动密集部分,科技含量低,技术溢出效应有限。

我国制造业用廉价的劳动力作为生产的基础有其优势所在:

(1)成本低、利润高。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条件下,获得的利润就会相对较高。

(2)风险小。新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流动不畅会带来风险。相对而言,单纯的廉价劳动力风险会小很多。

(3)解决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4)吸引外资。正是因为我国劳动力的廉价,使许多国外的公司在中国投资设立制造基地以降低其产品中劳动力成本。

从来自国际劳工联合组织的各国劳动力平均工资的相关数据来看,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平均工资都在每小时15美元以上,而我国工人的平均工资从2001年的每小时0.61美元到2004年的0.88美元,甚至不到美国的6%,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占有绝对优势。这也是近年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设立制造业基地的原因,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成本,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

2.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分析

(1)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屡屡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至2009年,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涉案产品看,主要集中于轻工、纺织、机电等我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其中纺织品贸易摩擦最为突出。而这些企业均为制造业生产部门。

(2)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消费水平日益提高,而劳动者的低工资水平已经难以维持日常生产生活,严重打击了其生产积极性,以至于出现了“民工荒”。这种对劳动力价值的贬损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相违背的。

(3)廉价劳动力常与资源消耗型生产相结合。在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中心的时候,中国也不可避免的成为资源消耗最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垃圾场,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起步多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虽然目前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劳动力工资不足其8%,随着生产技术发展和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工资报酬上升的空间还很大。

三、新《劳动合同法》与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8000

SA8000(Socail Accountability 8000)是一套关于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成为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制造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本地劳工的生活及本人权益难以得以保证。正是出于保护个体、引导经济发展绿色化的目的,才产生了SA8000这个企业责任标准。我国商务部对它的标准定义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管理标准体系。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果达不至保障劳工权益的硬指标要求,产品将逐步为国际市场抵制,中国也将难以成为“世界工厂”。

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与SA8000相呼应,我国很多企业已经逐步感受到SA8000的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很多企业因为SA8000认证不合格而导致其出口产品遭到外商拒绝,有的加工贸易企业因达不到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要求而被停单。

如果说SA8000是在“情”的角度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用工要求,那么新《劳动合同法则是在“法”和“理”的角度对企业进行了制约。更具有重大意义的是,两者在两个层次都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新的命题――打破劳动壁垒。

四、新劳资关系体制的实施意义

第一,制定《劳动合同法》是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者的重要举措。新《劳动合同法》通过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终止等做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国国情的规定,在尊重用人单位用工自的基础上,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全面履行劳动合同、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约定劳动合同期限、规范用人单位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行为,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劳动者的这种保护,也同时意味着企业巨大成本增加。现实是,几乎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在人力成本上都在尽可能地节约。对于以往没有给工人上过各种保险的企业主来说,今后增加的这部分成本很难反映在产品的最终价格上。因为他们的产品竞争优势几乎都来自于低价格。

第二,制定《劳动合同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石。新《劳动合同法》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双方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平衡,从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三,新《劳动合同法》的长远效力直接指向了中国制造业的改革方向,即如何甩掉“劳动密集”生产方式的帽子,在尊重个体、保护个体的前提下,使工业经济悄然进行一场绿色的变革。中国企业以往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严重忽略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也带来了劳资双方的互不信任,其结果是生产效率低下,不被世界主流生产模式认同。中国制造业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那些牺牲劳工利益得到的优势部分将做减法,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需要重估。而新 《劳动合同法》起到的,正是这样一个助推的作用。

第四,一味强调GDP的增长,轻视劳动者利益的经济增长是不能健康持久的。新《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劳资关系体制的逐步完善,将解决我国制造业中长期存在的工会作用边缘化、劳资关系紧张问题。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付给予更加公平的回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从而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使得经济的发展真正成为一种良性循环,对解决我国所面临的金融危机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艳燕孙斐: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现状及对策分析.(浙江工业大学)

[2]论坛――“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对中国人力资源的粗暴掠夺,(2007/08/24 13:42).引用地址:bbs.省略/showthread.

第7篇: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

一、21世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制造业将进一步面临市场的分割、融合、变迁和深化等等变化,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将日新月异,目不暇接。我国制造业面临挑战的严峻性,不仅仅在于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严重的是我们对这些发展趋势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采取有力的措施。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中自动化装备水平依然较低,自动化设备依然较少,在种类、水平、质量、效率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些应用与制造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准的高低,对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机械自动化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

机械自动化与机器制造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机械制造业依赖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支持,机械自动化只有借助机械制造业才能将自身价值得以发挥,并且机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依托机械自动化的技术进步。现在,机械类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因而机械自动化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变得不容小觑。此外,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只有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我国的自动化也是没有充分开展起来。发达国家的机械自动化理念——计算机技术一体化操控,是我们目前无法达到的范畴,高度的自动化使我们一直追寻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技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学习和掌握相关原理和方法,使机械自动化水平在人才的支撑下得到提升。

三、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1)集成化。集成化(CIMS)就是运用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系统,达到继承多种技术与信息的目的。一般来讲,它可以分为管理分系统、工程技术信息分系统、质量信息分系统与制造自动化分系统。这一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与机械自动化的优势,并不断汲取相关领域的精华。集成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全球竞争的产物。我国也在这一领域内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在众多集成应用中有着具体的体现与应用。(2)智能化。机械制造业牵涉多个领域,已不再是以前单一的生产加工制造,技术含量也日益增高。从数控技术中已经能看到机械智能化的雏形,现在智能化正在不断完善,使自身更具有人性化的功能,比如检测和预防之后采取一定措施处理,由人类专家与智能机械组合而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上述这些智能化的系统能够灵活应对来自外界的变化,而且可以自动调整环境变化带来的差异。其宗旨就是快速适应外界环境,随时保持最好的状态,像人一样应对各种问题。(3)敏捷化。敏捷制造的基础是企业的竞争力和信誉度。其核心思想是:要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满足顾客的要求。除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企业乃至社会的资源来组织生产。因而,敏捷制造比起其它制造方式具有更灵敏、更快捷的反应能力。要拥有快速应变能力,关键技术是成功建立虚拟企业,建立的核心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4)绿色化。工业化的推进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另一方面,自然资源锐减,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在这种背景下保护自然资源的绿色产品概念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大势所趋。因为绿色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和消亡的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资源利用率极高。因此,设计出生产绿色产品的机械自动化设备,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自动化产品的绿色化指的是使用时不危害环境,而且报废后还可以循环使用。

综上所述,在竞争全球化的今天,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多个部门的应用当中,并有力地带动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机械制造业已经逐步向集成化、智能化、敏捷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市场的需要,我们要做的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机械自动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第8篇: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产业选择;直接投资;动因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123-04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利用国内外市场获取资源和市场,以便降低成本获得利润最大化成为国际跨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或者绿地投资,或者跨国并购,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球性的并购浪潮此起彼伏,跨国投资已经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按照邓宁的国际投资阶段理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的国家就迈入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阶段。中国目前就符合这一阶段。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转向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企业出现破产的浪潮,很多国内企业到国外收购企业和品牌。但是在对外投资规模扩大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不均衡。在中国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中,资源和采矿业占到较大比重,而制造业的比重相对较低,这与国际社会的投资行业选择出现偏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如何优化中国对外直接的行业结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目前中国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如何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实现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上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梁静波(2012)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不尽合理,结构失衡严重,不利于产业升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选择的重点是加大资源获取型行业投资,获取稳定的资源供给。雷鹏(2012)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的关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双目标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目标,提出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渐进性、多元化和动态性的产业选择战略,并具体对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对资源开发型产业、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的选择提出了建议。祁春凌、黄晓玲(2012)研究发现这个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多的行业分别是商业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郑磊(2012)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强,中国对其投资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随后运用灰关联度法分析了2005-2009年中国投资东盟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投资东盟的金融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制造业对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田尧、杨坚争(2012)利用偏离系数法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量化指标,在构建适当模型的基础上,以199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的关系。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为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对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影响因素的探讨,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对策建议。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现状和特点

整体上看,不论从流量视角还是从存量看,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商贸服务业一直都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所占比例较高,采矿业一直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商贸服务业、金融业和采矿业,这三个行业所占比例超过60%。在所有行业之中,制造业所占比例不高。

1 商贸服务业一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从规模上看。商贸服务业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2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为44%,存量上为972.46亿美元,所占比例为30.66%。从所占比例看,2010年度的商贸服务业投资出现上升。商贸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者。这也有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相对应。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为了开拓市场和售后服务的需要。必须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但是从投资区域来看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主要集中于香港和东盟地区,香港所占比例为83.2%,东盟地区接近5.5%。在经营主体上主要是民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比较少。

2 采矿业所占比例较高。随着中国不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重工业的发展越来愈迅速,需要的能源和金属等越来越多,但是相比较巨大的需求,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还是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中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矿产品。而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期货化的今天,往往受国际垄断实力制约,为掌握主导权,减少对国际大供应商的依赖,中国企业加大了对国外矿业的投资,特别是铁矿石,中国对澳大利亚采矿业的投资就超过100亿美元。不仅仅铁矿石,原油开采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的主要行业,在非洲、中东、中亚等地区,都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的身影。中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掌握了大量了国外能源和资源的开采。

3 制造业所占比例较低且属于低层次投资。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属于制造业不同,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少。2011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体投资的比例为6.77%,存量上只占5.61%。这与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相符合。而且中国直接投资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占的比重非常低,这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机严重不符。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先进制造业部门的市场准入壁垒高。阻止了中国对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部门的直接投资。预计在未来10年里,由于发达国家接受现实,市场准入壁垒降低,将出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上升趋势。资源行业,从绝对投资额来说,还会维持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是所占比例会出现明显下降。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来看。从原始社会的狩猎业,再到农业社会,逐步到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从大的产业演进规律,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看,一般分为三次产业结构: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经过工业化的发展。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向服务产业结构为主专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约占70%左右,即使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服务业产值占GDP得比重也超过45%,而我国服务业所占比例偏低,虽然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目前也仅仅占1/3左右,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经过快速上升以后平缓增长。第三产业的增长势头最猛。但是整体看,我国在确立工业立国的基础上,吸引偏向制造业FDI,对服务业FDI设置的壁垒较高,而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趋势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化,工业只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才能取得较高的效益,部分先发展起来的新兴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换结构,也把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所以中国工业所占比例上升是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优势,吸引的制造业FDI还在持续增长。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还处在吸纳国外直接投资的阶段,本身的产业结构还处于升级过程中,对外投资的比例较少。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商贸服务业。这是为了出口的需要而进行的投资。不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那种类型的投资。

(二)区位优势的演变

按照邓宁的国际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对外直接投资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没有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以没有对外直接投资,仅有非常少的外商直接投资。到了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具备了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没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多。到了第三阶段,内部化优势增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有所也有所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快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但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远远小于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国现在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具有区位优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位优势在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区位优势的内容和特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制造业和大规模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起其他国家有劳动力数量大且廉价,成本低的优势。中国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把原材料或半成品按要求加工组装成成品后再进口。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外经济依赖加深,出现与国际经济周期的同步性,输人性的通货膨胀也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中国企业还处于对外投资的初期阶段。由于国外第三产业进入门槛低,因此,为技术含量少、资本额小的商业资本提供了机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流人中国的外资来说,中国的第二产业有吸引力;而对流出中国的资本来说,国外的第三产业更有吸引力。中国现阶段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和第二产业的采矿业等产业中。中国对外投资从投资主体构成来说主要是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这些小型投资者投资主体数量众多,资本额比较小,主要活动在第三产业的批发和零售业、旅游餐饮等行业中,对于这些抗风险能力弱的投资主体,投资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是它们更好的选择。

四、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选择的对策

当前中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遇,在对外直接投资上需要优化投资行业结构。以配合国内的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提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层次。

(一)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

无论是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还是巴拉萨的外贸优势转移假说,一个国家对外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按照阶梯状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逐步对外进行转移。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成本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部分行业如纺织服装等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寻找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这就产生了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向,还有部分行业如冶炼、化工、医药和电子等产业由于投资的潮涌而使得产业过剩。就需要加大对外产业转移的力度。中国适用性的技术在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具有优势。

(二)增加对资源耗费型产业的投资力度

近年中国高耗能产业快速发展,但国内的资源远远供应不上,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比如铁矿石产业等,使得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为保障国内资源供应,国内企业也加大了对国外矿产开采的投资力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对矿产资源开采的投资一方面受制于被投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大部分资源都被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占领,留给中国的相对较少,且大部分处于高风险地区:另外一方面,资源开采后的运输面临国际政治军事的干扰,在国际原油价格飞涨的情况运输成本增加。再加上为保障资源供应需要中国政府加大对相关国家的投入。当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对高耗资源产业的对外投资力度。实现当地化生产,这样就可以避免被投资国政府的干扰,减少中国对国际资源市场的依赖程度。

第9篇:制造业对国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高科技技术;发展现状;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38

1 C械制造工艺的重大作用与意义

机械制造往往是国家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与技术支撑,是国家发展和地位上升的坚强后盾。而机械制造工艺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在人类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起到的巨大作用是其他领域难以企及的。机械制造工艺,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为人类幸福指数的提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机械制造工艺的兴旺发展,是人类幸福安康的物质与技术柱础。机械制造工艺是社会物质丰富、商品云集,工具制作,交通运输等一切行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谁占领了机械制造工艺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竞争中的主动权和占领市场的先机。

2 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港口制造工艺,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为港口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更好的促进港口建设,寻找发现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港口机械制造工艺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对港口未来建设,对助推港口机械制造工艺的升级换代,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都意义非常。近年来,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行业有了天翻地覆的发展变化,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十分落后主要体现在:

2.1 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的管理,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上,其管理方式、方法囿于习惯的束缚没有采取更为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而,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的基础上,已经开始运用现代化的新思维、新科学、新技术、普遍利用电子计算机管理模式。然,当前我国只有一小部分大型的现代企业采取了电子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大部分港口机械制造工艺企业依旧还在经验管理运行的阶段。

2.2 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方法存在落伍的境地

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在现代管理制度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采取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机械制造的设计参数、信息数据甚至执行标准进行不断的更新。所采用的是现代化设计思维模式、全新的设计方法。普遍利用电子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对机械制造工艺予以辅助设计,这种新技术(英语简称为CAD)。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型骨干企业也已运用无图纸化的设计与生产模式,极大地取得占领市场的优势。然,国内利用采用CAD新的技术企业属于凤毛麟角。

2.3 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处在落伍的劣势

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处于严重的劣势状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3.1 在新技术采用方面

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早已普遍采取精密、 精细甚至微细等加工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国家在机械制造加工上开始尝纳米、激光、电磁、复合、塑加等更新的加工工艺技术。然,国内企业对这方面的加工技术几乎没有什么普及率。许多新技术还在研发、学习摸索中。

2.3.2 在自动化程度与精细管理方面

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广泛采用现代的数控机床、产品加工制造中心以及柔性制造单元、电子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基本上达到了机械工艺制造的自动、智能、集成化。而,国内仍然处在单机制造的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初始落后阶段,我国制造企业鲜有柔性制造单元等系统在生产中使用,其精细化管理更是空白一片。

3 机械制造工艺未来发展的趋势

3.1 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

机械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是机械制造工艺行业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机械制造全自动化技术,对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对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对提高产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节俭生产成本、提高劳动者的人身安全系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自动化技术在中现代的机械制造工艺生产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改善,产品的加工质量与产品的功能品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港口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自动化是当今世界机械制造业的主题追求,更是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3.2 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机械制造业市场的竞争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如果,机械制造企业不能站在全球的高度,站在发展的角度看清机械制造业竞争的最大优势、最核心的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会被世界发展的浪潮席卷,在革新技术的大浪中被湮灭。

3.3 向着集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机械制造自动化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它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该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为机械制造业和其核心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向着集成化发展方向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机械制造工艺分散的加工模式也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壮大急迫要求,企业在没有发展前途的窘迫尴尬的情况下不得不不约而同向机械制造自动化和集成化的方向演变。以保持制造业本身的特质和固有的连续与规模性。虽然当前,机械制造的集成化数字化重点还只是针对零件或小规模、一次性加工任务,然,机械制造向着集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脚步无人可挡。

4 结论

机械制造工艺属于机械制造的技术核心,当前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先进成分还太少,仍然处在发展的阶段。因此,探索研究港口机械制造工艺如何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世界的领跑位置,对推动港口机械制造工艺的进步,为我国港口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祁卡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J].煤炭高等教育,2001(03).

[2]刘震.先进机械制造工艺的技术发展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