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生物德育渗透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德育渗透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德育渗透计划

第1篇: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61-01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做人引导,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德育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其环境是无所不在的。初中生是活泼好动、可塑性强的群体,如果生硬地向他们灌输德育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下面就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有许多案例,如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等。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中,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和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准确有效确定,要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归宿,也是对学生德育的实现。

二、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硬性渗透。比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我通过大量举例艾滋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防治的艰难程度和预防途径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听、讲、感受(受害者的情景)艾滋病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艰难和心理上的负担。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包括不正规的献血和输血,吸毒者用同一针相互注射;性传播,就是不良的发生;母婴传播,父母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生下的孩子也会携带艾滋病病毒。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讲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怎样认识和预防艾滋病,又怎样对待艾滋病病人,利用自己所学的植物病毒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艾滋病的症状和预防理念,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艾滋病的传播的途径比较多,但与人正常交往,比如握手和互用餐具,是不会传染的;而放荡者是最危险的人群。因此,我们应学会关爱艾滋病人,不歧视他们。同时加强自身休养和防范,加强明辨社会不良事物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不要贪图小便宜,或轻信他人美言,而上当受骗,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一旦怀疑自己携带艾滋病病毒,尽快到正规能够检测的医疗机构诊断,正确对待,善待生命。所有学生听了这一介绍后,讨论非常积极,个个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德育渗透水到渠成。

通过这一节课,我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有效的教育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教师应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实施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志愿选择参加,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对校园植物挂牌,说明其名称、产地及多种价值,增强学生对自然价值观的认识;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世界性纪念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办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栏,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将校园的花、草划分成片,交给学生管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情感,在禁止他人违规行为中约束自己一些不良的生态道德行为。

开主题班会。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另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等。

总之,生物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如能注意上述方法,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一定会使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家瑜.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时代教育.2010.11:133.

[2] 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第2篇: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1、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民族自豪感。

德育素材内容:人民抗洪抢险的题图;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1989年转基因鲤鱼的培育;1995年抗虫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等。

意义: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科学探索精神教育

教育目的:学习严谨求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德育素材内容:疫苗的发明;C4植物的发现史;紫茉莉质体遗传实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史;巴斯德对微生物的研究;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

意义: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这些科学发现史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3、理论联系实际教育

教育目的:利用科学家的发现历程,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德育素材内容: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孟德尔发现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的豌豆实验;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运用;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与成果;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生物膜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设计生态农业。

意义: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且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目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德育素材内容: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同化、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具有运动发展的特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中各细胞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的对立统一;生物膜系统,细胞器的分工与协作;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内外因;淋巴细胞的产生、抗体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中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之间的联系;水的平衡、与无机盐的平衡的联系;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的观点;水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温调节中产热、散热的对立统一;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进化理论。

意义: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唯物性,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就可帮助学生建立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德育素材内容:细胞衰老与癌变;中暑、呕吐与水盐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低血糖、脂肪肝、肥胖症、营养不良;SARS、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的预防与治疗。

意义: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和它类生命的尊重和关爱。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认识和掌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重、关爱生命。

6、环保意识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

德育素材内容:生物圈的稳态说明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重要性;森林、草原、海洋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紧迫性;物种多样性的意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生态系统中食物网(链)的实例分析,群落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

第3篇: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教育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教育和教学是紧密相连的,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在生物教学中,因此本文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给粗浅的论述。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浸透

1、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从而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2、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在讲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时,强调我国承担了百分之一的工作,说明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总之,在各个领域我国科学工作者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对科学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意志,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切。

在讲到“生物武器”时,强调不要忘记日本的侵华历史,在侵华期间,他们用活体做细菌实验残害了不少中国人,研制出的细菌武器使世界人民深受其害,教育我们的后代不忘国耻,只有国家变得强大了,经济发达了,才不会受别国的欺辱,教育学生为强我中国发奋读书。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渗透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生物学的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自我认识,自我改正,自我评价,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如,在辨证唯物论方面,要树立物质观、运动观、普遍联系观,在唯物辩证法方面,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般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可塑阶段,正确的引导,不失时机的教育,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关键,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人生旅途中的导向标,可以使学生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2、挖掘生物教材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任何一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也就是说任何生命现象都有它的物质基础,即整个生物界是物质的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让学生树立物质的观点。

在生命分子中,载体分子、信号分子、酶分子、ATP 分子、结构分子等等它们相互联系协调完成新陈代谢。反映出生命分子是联系的。

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细胞膜、细胞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蛋白质的分泌,反映出了细胞内的细胞器是联系的。

由细胞形成组织,由组织形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由系统形成个体,由个体形成种群,由种群形成群落,由群落形成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构成生物圈的庞大的生命系统也是紧密联系的。

生物在环境中生存,要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对环境产生高度的依赖性,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对环境也产生影响,反映出了生物和环境也是联系的,也就是说整个生物界是普遍联系的,由此说明生物界联系是普遍的,让学生形成普遍联系观点。

三、法律观念教育的渗透

1、法律观念教育的意义。在法治社会,使公民树立法制观念,形成法律意识,对于普法非常重要,青少年时代,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所以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作案主要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这就说明了在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生阶段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法制教育。生物教材中蕴藏着许多法制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因素,使生物科学知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让课堂教育提高到“法”的高度,让学生掌握法律的合理性和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挖掘生物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生物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

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章内容时,一定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植被面临的严峻问题,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多种原因,以及介绍有关的违法案例和相关人受到的法律制裁,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国家现在执行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措施,比如我国开展了广泛而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种草活动,并将每年的 3 月 12 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为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国际组织把每年的 6 月 5 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把每年 4 月 22 日确定世界地球日,这说明保护环境和地球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

在讲解“伴性遗传”的内容时,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遗传病的危害,而且要明确近亲结婚大大增加遗传病的发病率,结合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严禁近亲结婚的法律宣传,让学生了解“婚姻法”有关的内容。

这样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恰当的把握好尺寸,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生物科学知识,而且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也得到提高和加强。

四、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注意事项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导向,在教学中要明确新课程德育的思想,要对德育的内容了如指掌,把握好新课程德育的正确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人之师表、学之楷模”,应该用自己的言谈、做事和做人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道德的养成、信念的确立仅仅依靠知识的灌输和理念的教授是不能完成的,我们要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将学生的课堂德育教育和生活中的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关心爱护青少年学生的角度出发,满腔热情地关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教学教材内容积极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

结语

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每个教学知识点都可以被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德育的教育,两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秀芝.谈综合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6):79~80.

第4篇: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在备课时,我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并联系英雄李向群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小立志报效祖国。长大后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2、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

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启示学生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是不灭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自然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成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二、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收到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的教育效果。为此,我根据学校情况,侧重抓了采集制作标本、制作学具、实地考察等活动,并结合李向群精神,从中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5篇: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中学生正处在增长知识和才干、养成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德育在中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身心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下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要求

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明确陈述了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英语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通常人们普遍认为,人文素养的内容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有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这也是与课程标准里的陈述相吻合的。

二、要能够深刻认识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老师在思想上对德育渗透有了高度的重视,才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对学生们的品德的教育。与其他许多学科的老师相比英语老师有着更多的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全是英美等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这就意味着会有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英语老师不仅仅只是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以老师的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亲的镜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也是老师的镜子。笔者在任教的学校里以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科任老师的学生为对象做过100人的抽样调查,“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有着强烈责任感的老师,他/她所教的学生也大多积极乐观、富有责任心。反之亦然。”87%的受访学生对此持认同的态度。

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Ushinski)说过,“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初中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生还没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而孩子们每天待在学校里、与老师相处的时间大都比较长,因此,老师日常的语言、行为习惯乃至性情、品格对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首先老师们应该具有阳光的心态,以其热情、乐观感染学生,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在教学当中,应时刻保持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学生不单能学习老师的知识,更能学习老师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专业的态度。

(二)在教学的常规环节中加强德育渗透

教材是品德教育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仅仅需要联系教材,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于英语课教学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例如,我国是礼仪之邦,而礼仪既是每个人本身的道德和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英语老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将书本里学到的日常交际用语用于生活实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见面打招呼可以说“How are you?” “What’s up?” “How’s everything going?” 等,有人来参观学校时可以说“Welcome to our school.”等,应该鼓励学生把“Hello!” “Thank you.” “Please”等话语挂在嘴边,让礼貌用语既在课堂上得到操练,也能在生活中付诸实践,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另一方面,不少英语老师都有要求学生进行积累,鼓励学生平时多看书籍,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收集和整理一些英语格言和谚语。老师可以通过堂上点拨、课后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多、更深入地推敲,理解格言、谚语中表达的哲理,并让学生们选择一条英语谚语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常规工作重在后续的跟踪,有些学生只管把东西写下了,而从不去读、从不去看,这时老师需要加以引导与督促,适当时候可以通过举行知识竞赛来检查学生对这些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习,通过举行辩论等加深学生对这些谚语、格言的理解,最终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能以此为规范。

第6篇: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道德观;个体的生活;渗透;生态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教育是指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为目的,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在继承与扬弃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教育活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更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德育观自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性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创造了条件。语文“文道合一”的特征也同样决定了语文在生态德育教育中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科书应倡导生态自然观、生态生存观和生态幸福观,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层发问、思考和寻求答案,认同一种更深层的理念,并逐步完成思想方式上的转变。

生态道德观应超越时空的限制, 初中语文教材应增添和强调超越时空的生态启迪内容。首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以外的生态问题,真切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奇特星球及其未来前景和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站在宇宙的高度,更真切地认识自己、生命和世界。 再次,可以精选非正常状态意识下的感悟文章,如经历过死亡威胁的回忆录或者遭遇意外事件的感想录等。

1.指向精神的提升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态道德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抛弃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自私冷漠的"时代病",唤起他们对他人、对生物、对各种生命体的爱心和同情心,从狭隘的"小我"走向博爱的"大我",从完全利己走向"利大家"。其次,要引导学生抛弃实用主义,克服贪婪嫉妒的"心魔",帮助学生认识贪婪嫉妒对人对己的严重危害,自觉进行道德自律,勤于反思内省,以豁达克己的精神不断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最后,要引导学生抛弃享受主义,克服空虚无聊的"精神垃圾"。 例如,我在教学《黄河颂》时,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明白,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再让学生看黄河被污染、被破坏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知道这都是因人们的自私、冷漠造成的,在对比中到达了生态道德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找回精神的家园。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倾向和物质主义泛滥,使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完全人工化的环境中,在世俗文化中丢失自由的精神,失去与自然接触沟通的机会,忘却了无数世代以来形成的,与自然节律保持一致的人的深层节律。 因此,中学生态德育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对话中提高认知世界的深度、自我认识的能力和精神回归的动力,重新找回人类精神的家园。

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以自然的方式依偎自然。人类要抛弃功利的眼光,把自然物当作单纯的审美对象或精神的寄托来加以欣赏和关注,以人的直觉来发现自然物与人的心灵的共通之处,从而"把大自然视为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园,在广阔的自然天地里找到轻松愉快,以自然的纯真、朴实、恬静与嘈杂、喧嚣的社会对立,以获得心灵上的休息和安逸" 。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的复归之所。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人与自然》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去走走,看看美景,听听鸟语,闻闻花香,让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美味佳肴,我们的一切生活所需均是自然的馈赠,因此,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关爱自然、怀着敬畏之心守护回馈。通过活动,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教益。

2.指引个体的生活的提升

学校生态教育应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一定的生态敏感性,并在面临生活中的生态问题时能够自由和明智地作出自决,以生态的眼光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反思,正确选择日常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上不片面追求稀少昂贵、高热量高蛋白,从减少需求的角度节约食品供应,避免食物资源的浪费;衣着上不一味追求时髦和品牌,而是挑选适体耐穿、美观大方的衣物,从节制消费者欲望的角度,避免生产资源的浪费。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辨析,为未来的职业生活作准备。应帮助学生纵观全局,揭示职业生活中潜藏的生态问题,以生态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指导未来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生活。如农业和园艺业从事者要看到化学肥料的生态危害,追求合乎生物学要求的生产方法的完善,以既能增加土地肥力,又能提供安全、美好的环境为职业基本道德。

第7篇: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一、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需在科学实验中培养

学生良好意志品格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科学课的教学则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阵地。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作风。

小学科学融初中理、化、生为一体,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重视观察与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时,必须按操作规则去做,认真实验并仔细观察现象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再填写实验报告;由此不仅使学生懂得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合作的优良品德。例如:《地层的形成》一课,我让学生将沙子、石子、黏土同时放在瓶中加水搅拌,并提出问题:当停止搅拌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教材是想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大的重的先沉积小的轻的后沉积。”自然是石子先沉下来,然后是沙、黏土,而实验结果与书中图例有所不同,沉积混乱。此时我鼓励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勇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有些同学提出了河流中的沉积与实验室圆形瓶子的水流沉积截然不同,实验定会产生不同结果。再如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只要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物质,马铃薯定能浮起来”,我为学生准备了小苏打、味精、白糖、食盐等材料。试验中学生亲眼看到了100毫升的水中放再多的小苏打,马铃薯也不会浮起来,此时小苏打不再溶解,液体已经饱和。让学生尊重事实,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试验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需在长期的实验中培养

科学实验具有趣味性,科学现象的解释,科学概念的形成与应用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们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然而,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往往是兴趣盎然,有时课上完了还意犹未尽,想再接着上,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坚持不下来的。这说明他们在做事上缺乏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例如《养小鸡》一课,要求学生边饲养,边观察,边记录,可是学生没有长期不懈地坚持下来。此时教师要运用表扬与鼓励机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与责任感,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一单元中,指导学生从种植凤仙花到凤仙花成熟要在两个月之余的时间里观测记录。这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记录的态度和负责精神,并使学生体会到要做成一件事很不容易,只有从点点滴滴做起,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培养学生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不懈精神,又结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不辞劳苦,克服困难,每天坚持观测天象,30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心说”,最终发表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三、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长期培养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我国科技的发展充满了爱国主义的光辉事例。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众所周知,四大发明、冶炼金属等,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科学家杰出的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在《研究纸》单元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研究纸的特点、了解纸的用途以及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纸外,还引导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历史,以及我国的造纸术对当时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结合《指南针》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指南针由2000多年前的司南到如今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过程。在教学《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我国的养蚕史及关于丝绸之路由来资料,让学生知道早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与西亚和欧洲各国开展贸易往来,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让学生为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蚕丝业而自豪。而我国的《水钟》、《日晷》等科学发明又均居世界前例。雄辩的事实,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教学《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探索宇宙》等课时我特别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又渗透一些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不图荣华、不畏艰难,毅然投身于我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还有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热爱祖国的外国科学家。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及其崇高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实施德育教育这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在岗教师深思。德育的渗透,不是凭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学科特点进行。以课内外活动为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渗透为主要形式,避免为教育而教育的空洞说教,防止牵强附会,把科学课变为品德课。教师要多摸索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责任感,驱动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

第8篇: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同其他学科比较,体育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已经逐渐从单纯的生物观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情感和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有利于渗透德育的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着做到德育的有效渗透,实践证明,我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根据学科特点,正面引导

体育是融思想性、知识性、技巧性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只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才能更加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我在组织教学时,充分挖掘学科因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一方面,我让学生明确,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与健康、生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之逐步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我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前辈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精神和我国优秀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体会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在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球类、田径项目、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教育;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舞蹈、韵律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体操教学中的互相帮助,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器材收拾,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此外,结合重大的体育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锻炼的毅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

二、结合课堂练习,启发诱导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主要环节,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课堂练习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好机会。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我就很注意启发引导,针对现在的学生“思想脆弱、娇气重、吃不得苦、受不得累”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分层次安排练习任务,做到练习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对完成好的予以表扬、鼓励,对完成差的给予帮助和重点辅导。例如:在组织长跑教学时,首先以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教育学生要不怕苦、不怕累,然后根据不同对象分别安排跑1000米、800米、500米,限时完成,严格要求,从而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体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最可贵的是精神面貌也起了变化。我所任教的年级,原来一些“娇小姐”也变得“生机勃勃”了。

三、围绕竞赛游戏,因势利导

竞争是体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它基本上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体育竞赛、游戏,因充满趣味性、对抗性和刺激性而为学生所喜爱,而其中也有不少德育教学因素可供挖掘。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各种思想都会表现出来。针对具体情况,在竞赛、游戏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的过程中,针对比赛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来提高大家的认识。对失利的一方,做到失利不灰心、不气馁,要找到不足,顽强拼搏,争取在下一轮比赛中获取胜利,告诉他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对胜的一方,告诫他们要再接再厉,让他们说说胜利的原因,进而渗透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

四、抓住偶发事件,强化教育

体育课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干扰因素比较多,教学过程中时常伴有偶发事件。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做出表扬,给予鼓励,以便树立模范榜样,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如,对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表扬与批评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只有坚持正面的教育,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9篇:生物德育渗透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学 德育方法 实效性

当代中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和自觉成长,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当前,我国中学的德育方法往往重显性,轻隐性;重说教,轻实践;重灌输,轻交流;重传递,轻思考;重外律,轻内修。中学德育要提高实效性,培养一代新人,必须进行德育方法的改革,积极探索德育新方法、新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德育方法体系。

一、德育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渗透

德育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心灵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会取得成效。所以,中学德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校园里,应把单一的、封闭式的育人渠道扩展为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多元育人渠道,即德育需要全面渗透。

通过校园生活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指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都要关心中学生的思想问题,提倡全员德育意识,构建全方位德育格局。第一,增强校园环境的德育功能。环境好坏与青年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潜在”教育的重要方法。第二,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中。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把德育的内容融进这些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吸收和接纳新的德育思想。第三,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将德育贯穿在这些活动之中,达到一次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德育课的目的,使学生的人格在活动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家庭德育主要是在家庭这种特殊环境及其家庭活动和交往过程中进行的,父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和条件,随时随机地对子女实施品德教育。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建立联系,请家长配合教育,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为德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技术手段。同时,它具有快速、灵活、形象、生动等特点,这与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受中学生的青睐,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学校应注意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德育工作,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另外,学校还应有效利用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作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以人物命名的街道、建筑物等。这些场所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宣扬着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向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二、德育需要结合社会实践

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组成。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道德品质的立足点,而社会实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源泉。

为确保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第一,规定学生每年(或每学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成立实践活动评定小组,负责对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测评,测评的成绩作为学生评先进的必备条件。第二,规定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相关的实践单位要给出评价,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操行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三,规定德育教师对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相应要求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部队、农村、机关共建德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鲜活的德育情境和阵地,作为实施社会实践的有力保障,使学生学到课堂上没有学到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实际上,中学生许多稳定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只有在亲身经历并成功地解决了相关的道德冲突后才能形成,只有在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和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中,才能进行道德抉择和履行道德行为。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理应成为中学德育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德育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对学生加以主动、正确的引导。首先要主动适应形势进行教育。研究形势的发展变化,找准中学生思想情绪的热点、敏感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其次要主动适应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品德教育。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各不一样,存在的思想问题也是复杂多样。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分析,切忌搞一刀切。学校的德育方法也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充分利用和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教育能力,使得品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内化的过程。

因此,学校德育要提高实效性,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着眼点。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尊重学生的道德需要。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其主动性,发扬民主作风,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辩,答案大家找。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负责,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使其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觉悟。最后,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德育要提供给学生生活的指导,要提供给学生人生的方向和动力,必须贴近学生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四、德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德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善的人格。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当前心理失衡和自杀现象大量表现在学生群体中,其突出特征为:遇到挫折就自卑、脆弱;一次考试失利、一次评优未果,就万念俱灰,放弃进取,等等。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是很容易走向极端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虽然不全是德育工作,但其中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较为显著,它与德育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致力于解决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在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