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炭产业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资源开发到综合利用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权威化工专家郭卫东对煤炭产业遇到的困境认识深刻,他认为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盲目投资跟风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其二是资源转化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技术落后,小循环多大循环少;其三是单一资源单一产品的项目仍占主导地位,以煤为主的多种资源协同配伍,生态布局循环链接,综合利用多联产项目少。
郭卫东建议,要实现煤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物理能、化学能和全部化学元素、中间产物、目的产物,均能得到高效综合利用,以煤为原料,开发前沿高端和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联合循环发电技术,通过煤基多联产,实现煤、焦、电、化、热、气、渣的综合利用,以及与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硅材料、聚氯乙烯及其制品、建材等产业的一体化布局,可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使煤资源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大大降低碳排放,真正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化利用的目的。依靠专家指导,通过煤基多联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对整个能源化工产业战略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郭卫东对于打造煤炭的资源开发到综合利用全新路径提出了诸多建议:
一是新建的煤炭资源转化项目,要实现煤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物理能、化学能和全部化学元素、中间产物、目的产物,均能得到高效综合利用;
二是已建成的煤制甲醇等煤化工企业,最好在前端用连续粉煤干馏工艺提出煤焦油,再将粉焦气化,用焦炉气和合成气合成甲醇,再利用化学循环尾气和余热发电并用于本装置;
三是煤焦化和兰炭企业要压缩焦炭、兰炭商品产量,按照焦油收率最大化进行技术改造,对焦油进行深度加工转化;
四是与煤电、兰炭共生或多联产形成的硅铝镁及建材产业也要转型发展,开发前沿高端和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
在解决当前煤炭综合利用和煤化工方面遇到的困难,郭卫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想方设法消化甲醇、电石、焦化等过剩产能,开发一批进口量大、国内需求持续上升、附加值高的化学合成材料,比如聚酯、聚醚、异戊橡胶、氟碳树脂、石墨烯树脂等,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第二,对于以煤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区域,要围绕煤的洁净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技术、矸石炉灰提取氧化铝及粉煤灰生产建材技术、洁净煤高温催化热解干馏技术、煤焦油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焦炉气还原生产金属镁技术、新型煤盐化工技术,包括大型甲醇、二甲醚、合成氨、MTO/MTP、DTO/DTP,以碳氢、氨氮、芳烃、乙炔、氯碱、有机硅为原料,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化工新兴合成材料产业发展。
第三,高度重视第二代煤催化热解干馏技术、高效合成塔技术、CO2捕集回收利用技术和煤化工及含硫气体、含硫废气脱硫回收硫磺等四大技术的应用。比如:利用第二代煤催化热解干馏技术,可将煤焦油收率由现在的12%提高到25%左右。另一方面可对煤化工、煤电、供热等用煤项目,用催化热解干馏技术进行煤的前处理,既可提取煤焦油发展下游产品,又可大大降低气化炉的水煤浆粘度和锅炉结焦率。再比如国内外正在日益成熟的CO2捕集回收利用技术,通过对煤化工、电厂、炼焦、兰炭、冶炼等行业CO2回收,通过加氢还原成CO,再与氢合成甲醇,均可形成新的产业或产业新优势。另外,高效合成塔技术,可大大提高合成转化效率,在现有装置基础上经技术改造,在不增加物料投入的前提下,可提高产量10~17%;硫回收技术的应用可回收生产硫磺,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四,要高度重视发展甲醇下游产品。从替代石油发展下游三大合成材料及有机化产品看,几乎所有石油能够生产的产品甲醇均可以生产。所以对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发展的市场前景不必过分担忧。我们完全有理由设想甲醇发展的产业前景将一片光明。
当前车用甲醇燃料的快速发展,二甲醚车用、家用燃料的快速发展,都给甲醇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60%的甲醇已应用于车用燃料市场。国家M85车用甲醇汽油标准和燃料甲醇标准已经出台,于2009年12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出台后,在大型甲醇企业生产车用燃料已成为最经济的方式。因此,车用燃料发展还将为甲醇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着眼未来的转型之路
4月底,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听取煤炭工业发展情况报告,并提出“促进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的转变,推进煤炭生产消费方式革命”。行业专家分析认为,此举的用意是延长煤炭产业链,发展以煤制油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资源地区煤炭直接液化、煤制气等项目核准的闸门可能被松开。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提出,要以建设14个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为重点,加快全国煤炭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把推动煤炭工业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煤炭经济发展新优势,实现煤炭经济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总结近年来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工程建设经验,扩大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示范试点范围,推进煤炭向原料转化的产业化发展,实现对石油、天然气优质能源资源的有效替代,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炭行业必须转型,转型升级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煤炭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绿色、高效、清洁、安全、多元。
能源发展必经三个阶段,由煤炭为主体转为煤炭和新能源并重,再转为以新能源为主体。在这个能源发展过程中,煤炭将起到由传统能源转为新时代能源的桥梁和支撑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做“能源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能源生产技术服务供应商,常规能源供应服务商,城市清洁能源供应服务商,能源金融服务供应商。
生产技术服务供应商包括了“绿煤战略”的绿色生产,就是要在煤炭开采中出煤不见煤,不能对大气造成污染,污水不外排,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把煤炭企业打造成“没有资源”的资源开采企业。“绿煤战略”的绿色利用,就是实现煤炭从低效燃烧到高效利用,从固体燃料到液体燃料,从燃料到原料,把常规能源变成绿色高效清洁的能源。
常规能源供应服务商就是“从井口到炉口”全方位提供能源供应服务,从煤炭生产、煤质研究、煤炭定制、煤炭物流到煤炭用户。
这一发展思路的提出,在自治区“两会”期间引发了与会代表、委员的热议。内蒙古尽管有GDP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的骄人成绩,然而,主导产业结构单一、链条不长、效益不高、总体发展不充分等仍是自治区经济成长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自治区确定2013年CDP增长12%,这是近10年来我区增长最低的一年,体现了自治区为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留下充分的空间。因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调,代表、委员们在总结近年来各盟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构想和建议。
传统产业新型化
煤炭产业为内蒙古的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内蒙古正在探索一条努力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将资源就近就地转化升级、“吃干榨净”可持续发展之路。
云光中代表说:“我们的首要做法是在往年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支柱产业。”早在10多年前,鄂尔多斯市就开始淘汰落后产业,以关停并转置换产能等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10年来,鄂尔多斯市淘汰小焦化、小炼铁、小煤窑等企业2413户,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煤炭工业走向集约化,地方煤炭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601户整合到42户,机械化综采率提高到90%以上,资源回采率提高到75%以上,煤炭洗选率达到80%。廉素代表说:“近5年来,鄂尔多斯市围绕煤转化产业,建成一批煤转电、煤制油、煤制醇等重大项目和支柱型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同样是依煤而兴的乌海市,正在努力实现“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提升”的发展目标。鲍常青代表说:“乌海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煤焦化、氯碱化工‘两大基地’规模,不断推动产业延伸升级,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和非煤产业,积极扶持装备制造、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努力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侯凤岐代表补充说:“乌海要想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在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在全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平均增速比全国高一些是完全必要的,必须坚持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产业升级并重,把产业做强做优。突出抓好项目和投资,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孙兆元委员算了一笔账:出售1吨原煤300元,通过洗煤后1吨原煤增加171元;如果把煤变成焦炭,每吨煤附加值至少增值468.75元;如果再经过深精加工,将煤变成焦油、硫磺、硫酸氢铵等一系列“白货”,那么附加值会更高!他认为,目前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但在优化结构和产业升级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壮大工业经济的关键和突破点,就是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单一的卖原料转化为资源的精深加工,从资源的粗加工到不断延伸产业链,创造更多附加值。
新兴产业规模化
近年来,自治区围绕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产业多元以及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变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出台和实施了‘沿黄沿线”发展战略、“双百亿”工程、“承接非资源型产业转移,加快服务业发展”等引导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化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和具体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伴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明显改善,总体优化升级,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云喜顺代表围绕阿拉善盟扩大经济规模提出建言:扩总量,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推动煤化工、盐硝化工、矿产采选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清洁能源、冶金及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深挖农牧业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提高种植业节水灌溉率和畜牧业农区养殖比重;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着力构筑九大物流园区,加快发展信息、中介、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王程熙代表结合兴安盟实际,提出了以投资拉动、项目带动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跨越发展的新目标:以加快新型工业化为重点,推进转型发展,确立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打好工业翻身仗,加快推动经济增长由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以壮大县域经济为重点,推进统筹发展,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板块。
何永林代表提出了巴彦淖尔市“三化”新目标:传统产业新型化,就是以工业化的思维和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农牧业,重点实施农畜产品品牌化战略,主攻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努力在效益上再造一个“河套”;新兴产业规模化,就是突出抓好投资和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风电和光伏发电能力分别达到460万千瓦和80万千瓦;过境铜精粉实现落地加工,未来达到100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能力;发挥水煤组合优势,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2000万吨煤焦化生产能力;县域经济一体化,就是以强县扩权为目标,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全觉民代表举例说:“去年10月,乌海华油天然气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一期)正式投产,结束了困扰乌海市多年的焦炉煤气外排点天灯的历史,吸引带动了机械制造、煤化工等新兴产业发展,改变了一煤独大的经济方式。乌海市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四大主导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达到98%,这就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功效。”全区工业比重由43.3%提高到49.8%,5年来,我区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全面推进。下一步,我区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目标,就要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加快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走依煤而电、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路子,推进优势产业向长链条、循环式、高附加值方向转变。
支柱产业多元化
放眼全区各盟市,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未来自治区经济格局中呈现齐头并进、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以云计算产业为例,我区占据天时、地利,并已抢占先机,中国移动云计算产业基地、中兴能源鄂尔多斯国际绿色互联网数据中心基地等―批大型云计算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那顺孟和代表针对提高首府首位度提出多元发展思路:以投资拉动项目为总抓手,实施重大项目专项推进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千方百计抓好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这个基础,突出抓好乳业、电力、化工、冶金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光伏等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突出抓好云计算产业、总部经济和大型城市综合体、现代物流业等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郭启俊代表为加快推进包头市的全面转型提出新构想:实现产业定位由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城市功能由相对单一的工业城市向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转变,发展动力由靠物质资源的拉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取向由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向改善和保障民生转变,增长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当前仍然要在发挥投资拉动上下功夫,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拉长产业链,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主动承接非资源型产业转移,正在依托18个工业园区,培育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云光中代表说:5年来,鄂尔多斯市围绕煤转化的产业取得重大进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陶瓷等非煤产业快速成长,已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初步建立起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沿黄沿线经济带和“双百亿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布局基本形成。文化、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产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6.9%。廉素代表说:“我们不只在产业上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在同一产业内部也尽量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杜梓代表对通辽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信心满满:重点培育壮大煤电铝、玉米生物科技、农畜产品加工、高技术煤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镍铬合金、现代蒙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畜牧业三个产业;种全国最好的玉米、养全国最好的肉牛,加快建设优质安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互动。
王学丰代表为乌兰察布市描绘了构筑“三个基地”、打造“三个中心”、实现“三个翻番”的发展蓝图。他说:要实现这些目标,一是坚持收缩转移、集约发展,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二是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和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工业扩能、延伸、多元,在电力能源、冶金、化工产业发展上有重大进展;三是立通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煤炭、皮件、马铃薯“三个交易中心”建设上有重大进展;四是扩容提质并举;五是大中小并重,在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非公经济上有重大进展。
记者注意到,代表、委员们特别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科技支撑作用。迟瑞平委员认为:“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将在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释放巨大的正能量。”同时,许多代表、委员建议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推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和结构优化。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上来,推动“两沿”地区经济发展,走上“统一规划、统筹协调、优势互补、科学发展、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轨道
确立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为支撑,打造内蒙古“西部经济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区情的实际出发,提出并确定的发展战略;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顺应呼包鄂等优势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培育中国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内蒙古整体经济结构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
然而,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地区特别是重点园区(开发区)的发展思路、工作措施,还普遍停留在自我发展、自成体系、“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发展理念和模式上。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的整体观念,自治区确定的“两沿”地区发展方针、政策措施和规划,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表现在工作上,缺乏“积极配合、主动融入、持续发展”的主动性和迫切性。在座谈或听取汇报中,各地区更多地是反映自身如何发展,而将本地区及重点园区(开发区),如何置于“两沿”地区战略,放在“西部经济区”发挥重要作用;将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置于“两沿”地区产业集群中发挥产业链的节点作用,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深入研究。各地区重点园区(开发区)、重点产业和项目建设,相互隔绝,缺乏充分的产业关联与协作。相邻工业园区(开发区)之间的嵌入和互动,无论园区(开发区)之间,还是在三盟市层面上,都显不完备。因此,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两沿”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这一发展思路的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切实把本地区经济发展融入“两沿”地区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区”整体发展上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只有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推动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共进、互利共赢。
二、把统一规划与分散管理,发挥区域优势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大做强能源、煤化工优势产业的同时,从项目立项、资源配置等入手,做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整体推进“两沿”地区重点产业发展,为“西部经济区”形成,提供强劲支撑
一项规划的编制和确定,旨在解决一定时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若干政策》的制定,旨在打造“西部经济区”发展新格局,解决“两沿”区域内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共享程度低、产业衔接不紧密,区位优势不互补等非均衡发展问题。三盟市受资源配置、行政区划、利益分配等因素影响,部分重点园区、集中区和项目建设与自治区统一规划、集约发展的理念、布局要求相差甚远。由于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园区建设规划滞后,相邻重点园区(开发区)及项目布局缺乏统一性。园区(开发区)引进的建设项目有些不符合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园区(开发区)之间,新建和续建项目,不同程度的存在项目雷同、布局分散等突出问题。乌海及周边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相同产业在不同园区中都有布局,环境污染较重。利益分配机制短期内难以建立,行政区划和经济一体化不协调的矛盾,已成为规划实施的羁绊。乌斯太开发区的一部分职工在乌达区居住,一个公交线路的设计和开通,就存在不一致的意见,难以协调。乌达区的城市功能与乌斯太开发区的经济功能,得不到很好的互动,难以形成优势互补。东胜轻纺园区内,拟规划建设纺织、制药、食品、白酒等产业,不符合产业功能区划分,容易造成交叉污染。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工业园区、达旗工业园区和乌海市千里山工业园区,都在布局建设同档次的汽车生产、装配项目。但笔者认为,在鄂尔多斯等地建这类汽车项目,不具有比较优势。
三盟市重点工业园区多数在规划扩区,自治区规划确定的跨盟市集中区扩区建设,三盟市间缺乏统筹。争市场、争资源、争生产要素的矛盾,已成共性。国家限制发展的煤化工项目,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乌海三个工业园区中,已开工建设的捣固焦生产项目,预计二年内,将建成并形成2300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乌海每年焦煤生产量仅是2100万吨左右;按13∶1计算,因焦炭生产,就导致近千万吨的焦煤缺口。其它煤化工产品,如PVC生产项目,也存在产能过剩。去年全国PVC需求1500多万吨,生产与需求已处在供过于求的状态。不完全统计,三盟市的PVC产能,将达到500万吨。如果加上其它地区的生产能力,届时,我区PVC生产将面临更加繁重的结构调整任务。电力滞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煤化工项目,立项时配套了自备电厂,估计装机容量超过数百万千瓦。我区目前电力装机总量为5400万千瓦,有近2000万千瓦电量滞销。多晶硅产能也面临潜在过剩的风险。据中国领先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欧洲国家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削减光伏行业的补贴。考虑到欧洲对全球光伏产品销售的巨大影响,推测全球光伏市场将在今明两年急剧下降。目前全球多晶硅需求6-5万吨。据发改委提供的情况,我区已核准的多晶硅产能就达4-5万吨。因此,三盟市,甚至“两沿”地区,在落实自治区规划时,特别是在编制详规和城市体系建设规划时,必须考虑上述因素,严把项目准入关。如,明确自备电厂的建设要以热定电,纯发电项目应停止建设;对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产业发展,要准确定位,并制定统一的项目准入标准。今后发改委对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或不是延伸存量产业的上游项目,应停止核准。重点园区的协调机构,要引导园区和项目分工协作、错位发展,逐步杜绝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三、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和完善“两沿”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办法,消除区域内体制机制,加强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及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下发的《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对各地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产业功能划分、项目建设都做了明确规定,是指导“两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自治区有关部门和“两沿”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辖区经济一体化要求,尽快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细化和落实好自治区制定的各项政策。在重点园区(开发区)相对集中的呼包鄂、乌海周边,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近期,应成立以自治区综合部门为牵头单位,相关盟市有关领导、旗县区及重点园区(开发区)主要领导参加的协调议事机构(必要时牵头人适当高配),研究推进相邻重点园区(开发区)的重大政策制定,具体项目衔接落实等,至关全局和区域发展问题,力争在决策层面上,达到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配置无序的目标。
从三盟市情况看,各地都成立了领导小组,而且在园区集中的呼包鄂和乌海、阿盟,也相继成立了跨地区的协调议事机构。但工作程序、办事制度、相关运行规则等,缺乏必要的硬约束。在项目规划建设管理的推进上,无论发展理念还是工作措施,都还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园区之间功能分区作用不明显,主次分工不明确,“融入”只是讲在口头上。乌达区与乌斯太开发区的协调机构反复多次,哪个区发挥什么功能和作用,至今没能协调统一。合作共建机制尚未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一些重大问题,难以统筹协调。
此外,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及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三盟市重点园区建设中,规划建设管理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阿盟乌斯太开发区,基本做到按 功能分区,按产业联动布局,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协作紧密。但有些重点园区(开发区),缺乏统一规划,或规划起点不高、定位不科学,缺少前瞻性。一个园区内,即规划食品生产,又有其它工业产品。多数项目的施工现场,存在脏、乱、差和不够严格的现场管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管理体制不顺、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等是主要原因。加之重点园区多为封闭运行,当地管理部门的监管缺失,加剧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当务之急,是理顺重点园区管理体制。对自治区确定的沿黄河沿交通干线重点园区管理机构,要统一核定机构和编制,适当增加人员。建立重点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成立合作共建园区管理办公室,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编制重点园区(开发区)规划,划定重点园区(开发区)四至范围,为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扩区升级,奠定基础。
四、下大力气从自治区的层面上,协调国家相关部门解决资源配置、政策准入等影响生产建设的具体问题
(一)煤炭资源的配置问题
三盟市中的多数项目,特别是投资较大的生产项目,各级政府都以不同形式承诺配置煤炭资源。这是大项目落地的直接动因。我们初步测算,一个投资在20亿元的项目,即使项目建成后产品没有销路,甚至企业倒闭,仅配置的煤炭资源价值,就能抵顶项目建设投入。如果项目建成后搁置,光靠销售煤炭,也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各地建设项目雷同的根本原因。资源配置政策落实不到位,跨地区配置资源难以兑现,加之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探采政策严控,是许多承诺配置资源的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或建成不投产的主要原因。鄂尔多斯市有30多个符合条件的项目未配置资源,由此直接导致新项目开工不足。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重点工业园区投资亿元以上新项目,开工率分别为37.1%、53.8%和14.3%。有些2009年开工建设的项目,目前仅完成办公设施;有的项目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但没有施工。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自治区对煤炭资源配置应专题研究。可以借鉴办理“转龙湾”煤田手续那样,争得国家对整装煤田的开发支持,设置整装煤田矿权,然后划整为零配置已落地的项目。同时,清理和摸清分散在部分地区国资公司的煤炭资源情况,对已配置资源,但建设进度缓慢,或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应收回矿权。尽快制定出台煤炭资源配置实施细则,对已承诺配置资源且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的项目,抓紧办理相关手续。建立配置煤炭资源项目投资评估监督机制,确保投资到位。对跨盟市配置煤炭资源的,由盟市汇总,自治区政府一次性核定总量,盟市再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配置煤炭资源,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二)土地资源问题
我区是土地实行占补平衡,补大于占的地区。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园区扩张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乌海某重点园区一个陕动汽车项目,占地面积达到1200亩,一些新项目落地,却面临“地荒”。今后凡是新建园区或现有重点园区(开发区)扩区,都要尽可能向荒地、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阔展。我区荒地、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面积广阔,只要工作做细,对荒地、沙地、戈壁未利用土地实行差别管理政策,国家能够支持我区增加建设用地和年度用地计划规模。自治区在编制或修订“两沿”地区体系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时,要统筹配置土地资源,重点向工业用地倾斜,优先满足自治区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内项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制定项目投资强度标准,对两年以上未利用的预留用地,应收回重新分配;对已关停项目尽快拆除,通过调整存量土地,实现集约用地。杜绝项目“跑马圈地”再次发生。
(三)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短缺影响经济发展,制约项目建设,是我们所到之处,普遍反应的问题。我区西部水资源总体短缺与局部分配过剩的矛盾,是历史形成的。随着西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一矛盾日显突出。据业内人士测算,今后几年,因工业用水不足,将使我区西部GDP减少千亿元。仅阿盟乌斯太开发区在2020年前,工业用水缺口就达1万多亿立方米。按万元GDP耗水100立方米计算,乌斯太开发区将减少100亿元GDP。而相邻的巴彦淖尔市水资源储量相对充足,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62%的水量,集中在巴彦淖尔市。该市GDP总量在全区仅占7.2%。制定和实施西部分水政策,均衡“两沿”地区生产用水,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据反映,上届自治区政府确定的鄂、巴两市水权置换,至今没有落实。对此,自治区政府应组织专门力量,专题研究水资源统筹问题,推进区域内水权转换。同时,积极探索跨省区水权转换,协调水利部黄委会,重新编制我区水资源配置利用规划,统筹利用区域内水资源,保障工业用水需求。
(四)环境容量问题
“十一五”以来,国家对新建项目实行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责任制。一些地区及重点园区(开发区)、集中区,都面临新建项目环境容量不够的问题。对于像阿盟因历史上工业基础薄弱,所核定的控制基数较小造成的容量不够,应积极向国家提出增加容量;对那些因污染严重超标,造成的容量不够,要严格执行强制减排措施,对于限期不达标的要收回资源,停业整改。把腾出的环境容量,用于那些高附加值、低排放、绿色产业发展上。
(五)政策准入问题
三盟市反映,因环境评价审批、煤炭出辖区加价等因素,已经成为建设项目落地慢,不能按期投产的政策壁垒。一些煤化工项目,因没有及时编报环评,又赶上国家限止产能过剩,环评审批难以通过,影响项目建设和投产。目前,多数新建园区都在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已有重点园区也在进行规划修编,但多数重点园区(开发区),都没有编制本区域的环境影响报告,环评审批面临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在建项目的环评执行率较低。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重点园区续建项目,环评执行率分别为54%、78%和80%。新开工项目环评审批任务巨大,其中,鄂尔多斯市2011年亿元以上未获得环评审批的项目24个,占新开工项目的70%以上,涉及投资1200亿元。
煤炭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在我县境内储量较为丰富,现已探明工业储量1.5亿吨。2006年以来,我县按照省市要求,积极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全县整合为新泰、泰丰两处煤矿,批复产能120万吨,矿井正在建设。同时,煤化工项目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的特点,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已被列为我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因此,在当前我县经济发展形势下,煤炭工业已经成为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石化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县经济总量的扩张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为切实加快我县煤炭工业发展,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夯实基础、强化监管、做大做强、服务发展”的思路,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扶持骨干重点煤矿,发展煤炭产业链条经济,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发展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努力提高我县在全市煤炭行业的比重,为全县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提供重要增长点。
2、主要目标。到2012年10月完成资源整合矿井建设,进入试运行。到2013年实现原煤产量120万吨。通过技改、扩能,到2015年实现原煤产量240万吨,选洗原煤240万吨,焦炭产量120万吨,煤炭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按现价计),实现税费5亿元。控制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大事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国家规定的85%,工作面采出率达到97%;煤炭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3、发展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矿区、矿井建设,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适时更新使用新设备、新工艺,促进煤炭生产水平提升。坚持煤炭生产与壮大链条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原煤生产的同时,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率,形成原煤开发与后续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促进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安全培训等要素的到位。坚持煤炭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二、加快煤炭工业发展步伐
(一)加强资源勘探和规划管理
4、加强资源勘探。研究探矿权收益分成办法,联系有实力的勘探企业,争取上级部门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按照有利发展的原则有指向的投入煤炭资源勘查,尽快实施境内空白区域煤炭资源储量的地勘登记工作,增强我县煤炭资源储量保障能力。
5、合理利用资源。抓紧组织编制我县煤炭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国土部门、煤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资源开发总体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规范煤炭资源储量管理,确保煤炭资源科学、节约、有序、合理利用。
(二)加快煤矿标准化建设步伐
6、抓好资源配置工作。整合井田周边煤炭资源,利用“就近配置”等相关政策,积极协调,集中向现有两处煤矿配置资源,力争到2015年使两矿井田面积由现在的60平方公里扩大至100平方公里以上,产能提升到240万吨,实现规模化开发。
7、提升煤炭生产水平。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在此基础上,鼓励煤矿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效、安全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到2013年全县煤矿实现“回采支护金属化、掘进支护锚喷化、采掘机运机械化”。
(三)扶持煤矿企业发展
8、加强组织推动。县委、县政府每半年听取一次有关煤炭产业发展的专题汇报,研究解决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重点煤矿企业制度,及时了解、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煤管部门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办法,确保促进煤炭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有关乡镇和煤炭、国土、公安、工商、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支持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新格局。
9、强化政策扶持。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好上级部门有关促进煤炭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煤炭企业实施的能够对全县经济起到带动性作用的项目,要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处理。相关乡镇及国土、公安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工作,解决好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办理土地手续,为煤矿企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煤矿企业办理其他有关手续时,相关部门要尽量减少办事程序,降低收费标准;需要在上级部门办理的,各涉及部门应积极给予指导和协助。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积极为煤矿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帮助煤矿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10、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与供电部门的协调,2012年6月底实现对新泰、泰丰两个煤矿的双回路供电。水利部门要向煤矿提供矿区用水、配水、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必要指导。交通部门要超前谋划,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全面改善现有矿区及拟发展矿区的交通条件。同时,煤炭企业要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管护”的原则,搞好矿区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保养,确保煤矿生产、运输的需要,提高办矿水平和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营造煤炭工业发展宽松环境
11、加强宣传引导。电视台和各部门要大力宣传煤炭行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让大家认识煤炭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支持煤炭工业发展,就是支持经济发展,就是壮大县域财政”的理念,努力在全县上下形成“创优煤炭工业发展环境,支持煤炭企业成长壮大”的良好氛围。要减少检查行为,除行业、安全检查外,未经批准任何部门或单位不得对煤矿进行随意检查、调研。新闻媒体对煤矿进行采访报道,统一由县宣传部门审核、安排。
12、规范收费行为。采取由财政收费部门统一征收煤炭规费的“一费制”方式,规范煤炭企业应交纳的各种非税,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再以其他名目向煤矿企业收取费用。坚决杜绝向煤炭企业征收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严禁向煤炭企业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公安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定期开展集中整治,严厉打击无理阻挠煤矿正常生产和设卡、阻挡运煤车辆正常通行的行为。道理管理部门不得对运煤车辆进行随意处罚或长时间滞留、扣押,保障运煤车辆顺畅通行。
(五)增强煤炭工业接续发展能力
13、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以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为核心,鼓励煤炭企业与化工、建材企业联营,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等综合开发与利用。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努力形成以原煤开采、精煤洗选为链首,以机制焦和规模化矸石砖生产为链身,以煤气综合利用、煤化工、粉煤灰利用为链尾的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综合效益。
14、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煤炭企业要认真做好三项岗位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到人人持证上岗,为安全生产、推广采掘机械化和工艺更新奠定技术基础。煤管部门要重视监管人员和技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更新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人事部门、煤炭企业要积极引进煤炭及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身我县煤炭产业发展。
三、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
15、规范煤炭经营行为。煤管部门要加强对煤炭经营秩序的监管,按照《煤炭经营监管办法》的规定,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与环保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无证非法经营煤炭的行为。要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精心组织、科学调运的原则,加强对全县煤炭经营市场的调控,合理调配煤炭资源;加强用煤企业与本地供煤企业之间的协调,保障境内企业和居民用煤。
16、提高劳动保障水平。煤矿企业必须依法登记、签订职工劳动合同,为矿工发放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及安全装备,及时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依法维护矿工合法权益;要加大对矿区的建设投入力度,建好职工宿舍、澡堂、医务室等场所,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要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
17、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执行煤炭主体工程与水土保持设施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按照全县“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合理利用或使用好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煤矿企业要认真组织开展好矿井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工作,建立企业发展与矿山环境的和谐关系。
四、强化安全监督管理
18、深化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是煤炭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各级各部门和煤矿企业都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充分认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做到警钟长鸣、警示高悬,常抓不懈。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夯实安全基础,强化责任追究,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19、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煤矿企业是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负责人对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矿长带班等各项制度的落实。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组织生产。要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日常检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进行限期整改。要加强劳动组织管理,严格按核定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严格控制入井人数,严格火工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同时,要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煤矿企业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重点加大对瓦斯治理、防透水、支护改革和采掘设备机械化的投入。
[关键词]煤炭能源 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 库兹涅茨曲线
一、煤炭能源产业现行环境问题
对煤炭行业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生态环境看,煤炭采掘所产生的水资源破坏、地表探险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二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山西煤炭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逐步加大煤转化力度,但受制度和体制落后、粗放型生产经营惯性、技术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等因素制约,煤炭产业大多停留在初级开发、粗放经营阶段,多年来不但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反而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以山西为例,能源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勘探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目前,全省煤炭地下采空区面积已达20000平方千米,塌陷土地7万多公顷,采煤漏水总量达30多亿立方米。地面塌陷和地下水漏失,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而且固体废弃物大量排放。二是全省煤矸石和粉煤灰堆存总量已分别达9亿多吨和1亿吨,占地20余万亩,并分别以每年3000多万吨和450万吨的速度在增长。全省已有106座煤矸石山,自燃40多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三是大气污染日益加剧,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不达标。目前,全省每年因燃煤排放的烟尘169万吨,二氧化硫151万吨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7倍和6.5倍。全省每平方千米大气污染负荷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污染严重地区则高达6-10倍。其中,太原市空气中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8倍和3倍,成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四是水环境污染严重。全省每年采煤排出矿井废水约4亿多吨,平均吨煤排水量高达1.62立方米,每年洗煤水的排放量约500万立方米,煤泥年流失量约为5万吨。大量未处理废水排入河道,使全省24条主要河流有83%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五是有害气体排放严重。长期以来山西煤层气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据估计,山西煤矿每年向大气排放的甲烷量约为30亿-90亿立方米。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对臭氧层的破坏能力是二氧化碳的7倍。大量排空煤层气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山西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层次不断递进的过程。期间,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资源结构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即经济结构、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低收入国家一般以第一产业为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进而对环境施加影响加大;高收入国家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为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进而对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也趋于下降。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著名的倒U字形假定:在经济为充分发展时期,收入分配将随着经济发展而趋于平等。其后,收入分配经历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的,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这一假定被后人称为“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定已被一些经验统计数据所证实。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趋于下降,环境质量已好于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污染仍在上升,与20世纪七十年代相比,环境质量趋于恶化;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状况处于转折阶段。这些现象支持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的假定。
从库兹涅茨曲线可以大致概况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替代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即要取得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为代价,或者要是环境得到较高程度的保护,则必须以经济发展的减缓作牺牲。因为前者可以通过外部不经济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从而促进经济扩张;后者则会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利润率而抑制经济增长。虽然这种反比关系不能无限维持下去,但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反比关系是存在并且起作用的,所以在这个限度内,若要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必须以一定的环境做牺牲才有可能。
(2)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促进的关系
虽然社会可以在一定阶段用牺牲部分环境的方式去换取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过程并不是无限的,到一定阶段,这种关系会发生逆转。那时,经济的发展不仅必须以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前提,而且必须以牺牲部分自身发展为代价。
三、加快治理方法环境
综上所述,环境与经济是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环境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事。可持续性发展成为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时刻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作为经济发展基础。为了保护环境建议采用如下措施:
(1)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国外经验表明,法律法规对煤层气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相关煤层气法律法规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涉及煤层气的现行有效法规不仅较少,而且不健全。
二是涉及煤层气开发的规定不仅没原则,而且有“空白点”。如:矿法及配套法规只纳入了矿业权审批制度和矿业权具有排他性、严禁侵权的内容。但没有从法律制度方面明确避免矿业权重叠和一旦重叠如何实施管理的内容,因此不能满足执法需要。为了解决问题,先后又出台规范性文件,随之也出现文件与法律、法规相悖,执行中“各取所需”,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问题,对煤层气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三是煤层气只在矿法配套法规附则目录中被列为独立矿种,矿法未能名正言顺地将其与石油天然气并列。
四是现有的法律制度有一定缺陷,致使在利益驱动下,违法行为乘虚而入,破坏了矿业秩序,浪费了资源。如:煤炭开发两级发证,煤层气开发一级发证的矿业权许可制度,导致出现只要取得煤炭矿业权,便可强占煤层气矿业权现象。
五是先采气、后采煤的相关标准及法规未出台,难以操作和落实。
只重眼前利益,只见“成果”、不择手段,违法不究,不仅伤害守法企业,也不利于煤层气产业长远发展。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煤层气产业保驾护航,在能源生产、加工、转化、消费等领域建立起全面、科学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健全的环保法规和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是推动山西煤层气能源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2)建立资源开发的环境损耗补偿制度
根据庇古补贴,考虑开征环境损耗补偿费,实行污染物油厂排放,对土地塌陷、地下水系破环也都建立起规范化的补偿管理制度,使企业环境成本价值化和内部化,使环境损失在企业财务中有所体现,减少环境代价;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制订生态恢复计划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复垦保障金制度;探索增加污染物排放的收费种类和范围,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实施多因收费和加倍收费;根据山西本省实际情况,适时开征有关地方环境税种,如征收煤炭环境税等。取消不利于煤炭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各种价格补贴政策;建立环境保护基金,并制定出征收与管理适用的原则和办法,以统一环境保护的步伐,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3)依靠科技进步,搞好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
应尽快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设备、技术、工艺、建立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的示范工程;应逐步建立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获得资源开采权的企业,应承担起开采区内的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一系列责任。特别要强化对煤炭资源开发的管理,实行限制开发和保护性开采的政策;对煤炭资源(包括共生和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划。为使我国煤层气产业进入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发展条件,以及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尽快研究修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介绍库兹涅茨曲线方便我们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十一五规划的最后阶段,十二五规划的调研阶段。保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一直是我国当期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的同时,老百姓环境意识提高,更加关注到环境问题以及资源未来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这充分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客观规律。人们在享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的时候,也用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干旱、沙化、物种消失都是人类为追求经济发展而透支消耗环境资源带来的恶果,幸好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有所提高,低碳生活,绿化造林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希望我们从自身做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何强,等. 2004.环境学导论[M]. 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吴彩斌,等2005.环境学概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林培英,等.2002 环境问题案例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奚旦立.19999.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玉霞. 2002.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能源消耗;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分析;典型资源型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12-0164-07
能源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能量输入要素,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在未来10―20年,能源供给与生态环境污染将成为制约中国社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1]。中国资源型地区凭借资源禀赋优势,经济发展多依赖资源开采与初级加工产业,如果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仍然维持这种粗放式的能源消耗模式,那么必将会对地区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从而直接降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厘清中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背后的能源消耗现状,能够帮助我们直面中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与能消的脱钩发展,为中国资源型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参考,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Kraft J和Kraft A开创性的对美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GNP对能源消耗存在单向因果关系[2]。此后,对于能耗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认识自身实际发展,调整产业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控经济与能源脱钩发展的有效手段。Hhan Ozturk,Alper Aslan和Huseyin Kalyoncu[3]对全球51个国家1965―2005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对低收入国家而言,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对中等收入国家而言,存在GDP与能源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Chontanawat[4]等人通过对世界上125个国家(其中30个OECD国家和95个非OECD国家)的能源消耗和GDP数据进行研究,发现20个OECD国家和36个非OECD国家存在从能源消耗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Henryk Gurgul和Lukasz Lach[5]利用2000―2009年的季度数据分析波兰总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波兰存在从能源消耗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我国关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丰硕。王崇梅[6]利用脱钩指数(Decoupling Index)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发展情况,认为1990―2007年间中国经济与能源消耗基本实现相对脱钩。杨宜勇[7]等人采用VECM对中国1952―2008年能源消耗与GDP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能源消耗与GDP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Qiang Hou[8]利用Hsiao’s因果关系对中国1953―2006年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两者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龙少波[9]等人利用双变量线性与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基于扩展的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线性与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我国1953―2013年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存在从能源消耗到经济增长的单向非线性关系。肖涛[10]等人认为从长期来看,东北、北部沿海与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长江中游、西北和西南地区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庞家辛[11]等人利用脱钩指数对甘肃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甘肃省近20年两者之间已经实现相对脱钩。
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对于资源型地区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探讨几乎空白。资源型地区作为能源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在长期相互影响下形成了怎样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的未来走向如何?这些问题都成为国家与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事关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研究意义重大。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典型资源型地区选择依据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提出中国拥有资源型城市262座,涵盖中国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涉及化石能源、矿产资源、林木资源等各种类型。本文以山西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为例,分析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期为中国其他资源型城市未来的经济转型提供路径参考。选择依据如下:
(1)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山西省与东北三省分别拥有资源型城市13座与37座,占据中国资源型城市的19%。山西省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主导产业为煤炭、化工等资源导向型产业,原煤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99%左右[12]。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煤炭和石油储备丰富,是能源输出重要地区[13],但是能源消费问题同样严重,辽宁省历年能源消费总量均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5%以上,且能源消费总量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逐年增加[14]。
(2)能源与煤炭消耗持续加重。图1反映了山西省以及东北三省1985―2014年近30年的GDP、能源消耗、煤炭消耗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山西省与东北三省的能源与煤炭消耗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从不同阶段来看,四个资源型省份的能源与煤炭消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85―1991年的缓慢上升期;二是1992―2000年的平稳上升期;三是2001―2014年的剧烈上升期。以能源消耗量为例,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在2014年的消耗量分别为1985年的4.8倍、2.1倍、3.2倍、3.3倍。
(3)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巨大。随着国际资源价格的下跌与中国能源利用结构的调整,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由图1可以看出研究区的能源消耗与煤炭消耗在2012年之后均出现放缓的节奏,但另一方面2014年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与辽宁省的GDP增速也分别下降为4.9%、5.6%、6.5%与5.8%,GDP增速在中国31个省市排名分列后5位[15],这一现象说明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与能源消耗关系密切。经济变化与能源消耗联系的紧密也成为笔者将山西省与东北三省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主要依据。
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中国典型资源型地区山西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1985―2014年GDP总量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采用1985―2014年各地区能源与煤炭利用总量作为研究区能源消耗的指标,变量及符号见表1。其中,GDP指标数据来自《山西省统计年鉴》(1986―2015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1986―2015年)、《辽宁省统计年鉴》(1986―2015年)、《吉林省统计年鉴》(1986―2015年),2项能源指标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89―2015年)。
为进一步减小数据的波动性,对上述指标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变量取对数是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现象,可以将可能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线性关系,减少变量的极端值、非正态分布以及异方差性[16]。
2.3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根据研究对象,建立生产总值(GDP)与能源消耗(NYXH)、生产总值(GDP)与煤炭消耗(MTXH)、能源消耗(NYXH) 与煤炭消耗(MTXH)三组变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16-17],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test)[18],分析1985―2014年间中国典型资源型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存在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优化中国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为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脱钩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3 研究结果
3.1 平稳性检验
当两组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时,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容易得出伪结果,影响判断准确率,因此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排除“伪回归”的可能性。本文采用扩展迪基――富勒检验(ADF)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的具体方法参照文献[19]。本文分别对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lnGDP、lnNYXH、lnMTXH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得出的检验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序列lnGDP、lnNYXH、lnMTXH为非平稳序列,辽宁省的lnGDP、lnNYXH为非平稳序列。进而对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区的ΔlnGDP、ΔlnNYXH、ΔlnMTXH在ADF值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是一阶单整序列,说明山西省、东北三省的GDP、能源消耗、煤炭消耗的原始数列是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3.2 协整检验
如果两个序列是非平稳序列,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要需要对其进行差分处理,但是差分存在导致两个序列之间关系信息损失的可能性,所以Engle和Granger提出了协整理论,目的是消除对非平稳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而造成错误的情况[17]。笔者在此采用EG两步法对生产总值(GDP)与能源消耗(NYXH)、生产总值(GDP)与煤炭消耗(MTXH)、能源消耗(NYXH) 与煤炭消耗(MTXH)三组变量关系进行协整检验。EG两步法的具体检验模型与步骤参照文献[16]。检验上述模型的三组变量的残差序列et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不同变量组的残差序列ADF检验统计值均小于相对应的临界值,可认为各省的三组变量估计残差序列et为平稳序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典型资源型地区的GDP与能源消耗、GDP与煤炭消耗、能源消耗与煤炭消耗存在协整关系,即GDP与能源消耗、GDP与煤炭消耗、能源消耗与煤炭消耗存在长期的相互影响,使两者具有相似的发展趋势。
3.3 因果关系检验
因果关系是用来形容变量之间存在的依赖性,若某一变量的变化能引起另一变量的变化,那么这个变量就称为受影响变量的原因变量。格兰杰(Granger)从预测角度给出了因果关系的一种定义,并将这种定义下的因果关系称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我们就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类似结果则定义Y是X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若在非协整的情况下,格兰杰检验无效[20]。具体检验模型与步骤参照文献[20]。对山西省及东北三省的3组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对于山西省而言,能源消耗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不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兰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兰杰原因。对于黑龙江省而言,能源消耗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兰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m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兰杰原因。对于吉林省而言,能源消耗与GDP互为格兰杰原因;煤炭消耗与GDP互为格兰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兰杰原因。对于辽宁省而言,能源消耗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兰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兰杰原因。
4 Y果分析
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山西省的能源消耗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源的削减可以影响经济的增速,这是由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过于依赖第二产业造成的。对于此类资源型地区应首先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产业发展路径应向集约化、低载能的新兴产业转变。黑龙江省与辽宁省已经出现了经济增长与能源脱钩发展的情况,但经济增长仍然会造成能源消耗的增长,说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只是相对脱钩。这种相对脱钩是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未来的经济发展应该坚持节能减排政策,加大新能源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此外产业应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品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产业转型,争取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绝对脱钩。吉林省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会对其它一方产生影响,反映出吉林省经济增长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深,转型难度大。此类资源型城市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需要在逐渐降低产业能耗的同时加速培养一批较为成熟的替代产业,短期通过依靠投资、消费与对外出口,长期依靠技术进步与人均资本的增加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21],以防止因为控制能源利用而造成经济加速下滑的情况。
从煤炭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山西省、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煤炭消耗已经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一是表明资源型地区不能再通过单纯的资源开采与初级加工发展经济;二是以煤炭作为能源消耗的产业缺乏经济增长优势。对于这类资源型城市必须有效化解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首先需要提高煤炭转化率,大力推进煤转电、煤转化等高煤炭使用率的产业发展,通过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延伸资源产业链条,增加煤炭资源产品附加值;其次需要引进与开发以油气资源、新能源为能源消耗的产业替代煤炭能源。吉林省的煤炭消耗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说明吉 林省产业发展的能源结构中仍以煤炭消耗为主。这类城市的经济转型需要以产业的能源转型为主,今后的重工业产业选择要以油气能源替代煤炭资源,其次大力开发新能源等环保能源产业。
从能源消耗与煤炭消耗的关系出发,煤炭作为我国目前能源利用结构中占比最大的能源[22],本次研究的所有资源型省份都表现出能源消耗的增减会直接影响煤炭消耗的增减,因此可见煤炭资源仍然是资源型地区的主要能源消耗物,直接反映出中国资源型地区在未来能源结构转变中任务艰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制定专项规划调整地区产业发展,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依托,结合国内外现实背景,逐渐调整三产占比;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要以产业的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利用为原则落实不同企业布局,建立高效、节约、低碳、绿色的能源结构;作为企业,要在能源利用技术层面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油气资源以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5 结论及展望
本文以中国典型资源型地区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为例,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探讨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深层关系,以期合理优化中国其它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路径,现得出以下结论:
(1)山西省表现出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耗的单向因果关系,应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选择集约化、低载能的新兴产业。黑龙江省与辽宁省表现出从能源消耗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应加大新能源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产业应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吉林省表现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产业转型在降低产业能耗的同时应加速扶持已经相对成熟的替代产业,尽量减少产业转型对于地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2)山西省、黑龙江省、辽宁省都表现出从煤炭消耗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产业转型需要提高煤炭转化率,引进与开发以油气资源、新能源为能源消耗的替代产业。吉林省表现出煤炭消耗到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产业转型应以能源结构转型为主,产业选择要以油气能源替代煤炭资源,同时大力开发环保能源产业。
(3)山西省以及东北三省都表现出从能源消耗到煤炭消耗的单向因果关系。作为政府应制定专项规划调整地区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建设要以产业的资源与能源的循环为原则落实不同企业布局;企业要在能源利用技术层面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油气资源以及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本研究在变量选取方面,单纯用能源与煤炭利用量只能从整体反应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加入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变量以明确不同变量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产生的不同影响,除此之外应该考虑到资源型地区环境损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薛进军,赵忠秀.低碳经济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XUE Jinjun, ZHAO Zhongxiu.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2)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2.]
[2]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41(3):401-403.
[3]HNA O, ALPERl A, HUESYIN K.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relationship: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2010,38:4422-4428.
[4]JARUWAN C, LESTER C, RICHARD P. Does energy consumption cause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study of over 100 countrie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30:209-220.
[5]HENRYK G,LUKASZ L. Th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versus economic growth of the polish economy[J]. Energy economics,2012,34(2):500-510.
[6]王崇梅.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35-37. [WANG Chongmei. Decoupling analysi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3):35-37.]
[7]钜擞拢池振合.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9):39-45.[YANG Yiyong, CHI Zhen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d on VECM[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9(9):39-45.]
[8]HOU Qi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finance,2014,1(2):232-237.
[9]龙少波,陈璋,黄林.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再研究――基于线性与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36-44,69. [LONG Shaobo, CHEN Zhang, HUANG L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 reexamination based on liner and nonliner granger causality test[J].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5,14(1):36-44,69.]
[10]肖涛,张宗益,呙小明.经济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4):139-146. [XIAO Tao, ZHANG Zongyi, GUO Xiaom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the eight economic regions of China[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2,33(4):139-146.]
[11]庞家幸,陈兴鹏,王惠榆.甘肃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及能源消耗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2):31-36.[PANG Jiaxing, CHEN Xingpeng, WANG Huiyu. Relationship of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14,28(2):31-36.]
[12]陈桂月,李海涛,梁涛.山西省工业废弃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6):1184-1193.[CHEN Guiyue, LI Haitao, LIANG Ta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waste dischar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xi [J]. Resources science,2013, 35(6):1184-1193.]
[13]徐明圣,朱天星,张雪丽.我国东北三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3):44-49. [XU Mingsheng, ZHU Tianxing, ZHANG Xuel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in China[J].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3):44-49.]
[14]王丽,郗凤明,王娇月.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3):920-926. [WANG Li, XI Fengming, WANG Jiaoyue. Analysis of gre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27(3):920-926.]
[1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s yearbook 2015 [M].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5.]
[16]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YI Danhui.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iews [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8.]
[17]ENGLE R,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1987,55:251-276.
[18]GRANGER C W J.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 by econometric and crosssectional method[J]. Econometrica, 1969,37:424-438.
[19]孔凡文,才旭,于淼.格m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分析与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2):405-408.[KONG Fanjie, CAI Xu, YU Miao.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mode[J]. 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26(2):405-408.]
[20]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15-319.[SUN Jingshui. Econometr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4:315-319.]
[21]吴翔,刘漩,宁华光.吉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3(3):74-77.[WU Xiang, LIU Xuan, NING Huaguang. Jil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based analysis of error correction model[J].Journal of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2013,33(3):74-77.]
[22]钱鸣高.煤炭的科学开采[J].煤炭学报,2010,35(4):529-534.[QIAN Minggao. On sustainable coal min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0,35(4):529-534.]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06-02
1 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发展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引导性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2.1 “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2.2 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实施引导性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资源型城市纷纷兴起了重工业发展的热潮,逐步形成了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钢材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然而发展到目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如资源高度依赖性、产业发展周期性、资本密集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因素较多,加上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其产业一直停留在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及初步简单加工上。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偏慢。2004年包头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8.49%、鞍山市63.3%、大庆市88.15%、鹤岗市62.75%、克拉玛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带来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很大。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中央近几年一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道路。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巨大,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而不愿意进一步投资,地方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最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过度开发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增长,盲目开发矿产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面临资源枯竭而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00座矿山即将闭坑,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3 制定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以产业的及时更替为基础,产业的更替需要战略的长期引导。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才能顺利更新产业。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从战略高度规划好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为了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从地区资源情况出发,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
资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非资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别,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至少包括现有资源和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产业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确定政府引导性战略、调整战略等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
3.1 政府应调查分析当地及周边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和发展中的产业现状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为加工对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好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资源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除了勘查这些矿产资源,政府还应必须知道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发展集聚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奠定基础。
3.2 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资源型城市政府应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政府应知道本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这样才能较准确的定位一段时期内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优势一般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市场优势、原材料优势、土地资源和价格优势、大气环境容量优势等;劣势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铁路运力紧张、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力量等;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东北老工业振兴计划机遇、全球金属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机遇、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等;必须克服的挑战有集聚经济的挑战、现有产业链延伸的挑战、汇集周边资源的挑战、利用好周边产业和市场的挑战、搞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等。各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前应认真分析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为制定引导性战略提供依据。
3.3 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不同,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下一步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只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市场主要以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预测大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如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能源需求量等。同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该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知道发达国家原材料需求状况、石油价格走势等。
3.4 准确定位本地区产业发展及目标
政府应在把握上述资源、环境、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定位本地区产业和发展目标。产业的定位可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定,如“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际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从产业的结构和内容来确定,如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应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确定,其中不仅包括产值目标,还应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能为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础。
3.5 实施引导性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战略
定位好产业及发展目标后紧接着就是要确定并实施相应的引导性战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应该根据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展战略,这也正符合引导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根据变化的环境而引导。如一定时期内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随后可能引导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等。也可能为了区域内的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应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
4 结语
资源型城市政府作为地区矿产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与企业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相似,同样先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区竞争优势,定位产业和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效的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否则战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引导性效果,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认真反思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柳晓森.资源型城市不能矿竭城衰[N].人民日报,2005-04-01.
2.信息动态
3.中国煤炭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显政,WANGXian-zheng
4.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的创新思考吴达才,WUDa-cai
5.煤炭"十二五"规划中煤炭产业发展趋势吴吟,WUYin
6.山西能源与节能 谈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刘树利,LIUShu-li
7.古交电厂反渗透的运行与维护张振东,耿卫众,ZHANGZhen-dong,GENGWei-zhong
8.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政策的框架思路木子林,MUZi-lin
9.停炉不停机在300MW亚临界机组上的应用董士刚,张利明,侯豪爽,DONGShi-gang,ZHANGLi-ming,HOUHao-shuang
10.汾河水体CODMn与TOC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马婷,MATing
11.反渗透技术在压风系统中的应用严明林,YANMing-lin
12.山西五大煤矿集团开始配备井下救生舱木子林,MUZi-lin
13.干熄焦电气控制系统的完善与改进张宗睿,全喜红,ZHANGZong-rui,QUQNXi-hong
14.钢筋锈蚀后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综述关贤军,张学伟,施俊杰,陈磊,GUANGXian-jun,ZHANGXue-wei,SHIJun-jie,CHENLei
15.高密度电法勘探在高速公路勘察中的应用刘春华,马宏伟,段先意,LIUChun-hua,MAHong-wei,DUANXian-yi
16.气化山西——山西省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新路径刘祺,LIUQi
17.平陆风电场风能资源研究吴朝辉,杨俊保,WUChao-hui,YANGJun-bao
18.重载荷低速直线运动的驱动方式刘红刚,LIUHong-gang
19.电力需求侧管理经济分析郭金顺,GUOJin-shun
20.浅议工程质量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贾宝亮,JIABao-liang
21.河津市生态足迹的研究侯超波,HOUChao-bo
22."十二五"期间阳泉市污染物排放量趋势预测与承载力分析郭历兵,GUOLi-Bing
23.焦化废水混凝后处理研究程胜宇,CHENGSheng-yu
24.浅谈中央空调的节能王玉洁,WANGYu-jie
25.民用建筑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杜芳莉,雒新峰,DUFang-li,LOUXin-feng
26.山西省"十二五"焦化行业节能研究王敏龙,邓蜀平,蒋云峰,熊志建,宋惠森,WANGMin-long,DENGShu-Ping,JIANGYun-feng,XIONGChi-Jian,SONGHui-sen
27.推进节能减排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武蕴华,WUYun-hua
28.政策环评与项目环评异同分析张燕,金龙,孙昕,ZHANGYan,JINLong,SUNXin
29.长治市农村水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郝宇飞,于海应,HAOYu-fei,YUYing-hai
30.室内装修污染及其防治对策张国强,ZHANGGuo-qiang
31.论政府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韩建明,HANJian-ming
32.水污染源在线明渠超声波流量计对比确认方法的探讨史军致,SHIJun-zhi
33.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瓦斯检测李振,李国法,胡万利,熊睿佳,LIZhen,LIGuo-fa,HUWan-li,XIONGRui-jia
34.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董智,DONGZhi
35.高模式Rayleigh波"之"字型频散曲线研究李国法,张钊,吴曲波,LIGuo-fa,ZHANGZhao,WUQu-bo
36.2010年前3季度山西煤炭产量逼近内蒙古木子林,MUZi-lin
37.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基于盐城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郭宗林,虞华,陈光亚,程鑫,GUOZong-lin,YUHua,CHENGuang-ya,CHENGXin
38.美国的生物质能计划刘倩倩,高志凤,LIUQian-qian,GAOZhi-feng
39.改变发展方式夯实发展基石——记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梦薇,梦嘉,MENGWei,MENGJia
40.污泥变燃油腐朽化神奇——访沈阳继中威能源科技开发公司王方茂冬梦嘉
41.产业创新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山西开拓未来的三大支点董小恺
42.要感恩煤炭《山西能源与节能》编辑部,TheEditorialDepartment
1.高碳能源要低碳化利用谢克昌,XIEKe-chang
2.信息动态
3.煤炭地下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及煤气热值的调配方法李文军,梁丽彤,李强,LIWen-jun,LIANGLi-tong,LIQiang
4.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考虑窦林琪,武蕴华,董智,DOULin-qi,WUYun-hua,DONGZhi
5.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推广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MinistryofFinanc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
6.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强制上网电价补贴提供资金张君,ZHANGJun
7.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L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MinistryofFinanc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MinistryofIndustryandInformationTechnology
8.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推广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MinistryofFinanc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
9.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未来趋势木子林,MuZi-lin
10.垃圾填埋气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晓平,苏红玉,康振同,童琳,张庆,FANXiao-ping,SUHong-yu,KANGZhen-tong,TONGLin,ZHANGQing
11.以人为本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任志宏,RENZhi-hong
12.小型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空调热水供暖系统研究刘清江,章莹,王飞羽,韩学廷,LIUQing-jiang,ZHANGYing,WANGFei-yu,HANGXue-ting
13.600MW空冷发电机组风量测量装置的技术改造刘浩,毕学坤,董晓丽,LIUHao,BIXue-kun,DONGXiao-li
14.燃煤烟气中硫氮污染物的脱除技术的综述张莹,王颖莉,王建成,常丽萍,ZHANGYing,WANGYing-li,WANGJian-cheng,CHANGLi-ping
15.煤与生物质混烧时NOx排放特性的实验研究孙俊威,董静兰,裘啸,SUNJun-wei,DONGJing-lan,QIUXiao
16.由生物质催化裂化新能源的理念山西能源与节能 王方茂,WANGFang-mao
17.谈国内外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现状石涛,SHITao
18.兰溪电厂凝泵变频器节能改造分析李彦猛,LIYan-meng
19.畜禽粪便脱水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黄慧,牛冬杰,潘朝智,HUANGHui,NIUDong-jie,PANChao-zhi
20.磷钨酸降解壳聚糖的研究李敏霞,郭明,牛冬杰,LIMin-xia,GUOMing,NIUDong-jie
21.浅析山西省炼钢生产二恶英类POPs减排措施卫丽,袁进,葛晓华,张瑶,WEILi,YUANJin,GEXiao-hua,ZHANGYao
22.浅谈室内Rn的来源与防护王丽平,WANGLi-ping
23.长治地区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的初探张燕,ZHANGYan
24.污染物排放高度与最大落地浓度关系的探讨秦丽平,QINLi-ping
25.2009年长治市地表水水质污染状况牛海霞,NIUHai-xia
26.创新金融市场构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张乐乐,ZHANGLe-leHtTp://
27.煤化工技术经济数据库的设计与构建刘永,邓蜀平,钱新荣,蒋云峰,宋惠森,LIUYong,DENGShu-ping,QIANXin-rong,JIANGYun-feng,SONGHui-sen
28.浅谈海藻生物柴油的研发状况王克范,WANGKe-fan
29.先进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梁文萍,缪强,张平则,姚正军,LIANGWen-ping,MIAOQiang,ZHANGPing-ze,YAOZheng-jun
30.2010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出现反弹木子林,MUZi-lin
31.200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木子林,MUZi-lin
32.山西能源强度变动研究傅宏岗,FUHong-gang
33.从高耗能设备情况分析山西工业领域的节能潜力张艳鹏,ZHANGYan-peng
34.2009年世界风能报告孙楠,刘倩倩,SUNNan,LIUQian-qian
35.蓝天工程惠及百姓赢得春意温暖万家——记山西金邦(集团)忻州市热力有限公司葛薇,GEWei
36.团队是特锐德发展的灵魂——访青岛特锐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葛薇,GEWei
37.中国第四代核能技术获得突破木子林,MUZi-lin
38.日本清洁发电及智能电网展新成果引人关注张君,ZHANGJun
39.能源的多元化《山西能源与节能》编辑部,TheEditorialDepartment
1.对中国2020年CO2减排目标的粗略分析丁仲礼,DINGZhong-li
2.信息动态
3.低碳理念与城市发展窦林琪,武蕴华,DOULin-qi,WUYun-hua
4.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的科学认识卢建明,LUJian-ming
5.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6."十二五"能源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的研究选题国家能源局
7.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和农村地区县级示范的通知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8.螺杆式冷水机组群控策略费兰兰,FEILan-lan
9.斗轮堆取料机无线控制系统改造贾飞温,李建峰,JIAFei-wen,LIJian-feng
10.高瓦斯矿井工作面局部瓦斯喷出分析及防治刘永山,LIUYong-shan
11.电力企业电气误操作原因与防范措施周林,ZHOULin
12.锅炉飞灰含碳量在线监测装置的应用与维护侯瑞明,HOURui-ming
13.山西能源与节能 300MW汽轮机高加泄露的原因分析张兵,ZHANGBing
14.反渗透水处理运行的监督实践罗晋旭,LUOJin-xu
15.煤矸石电厂CFB锅炉炉内脱硫改造实例王三平,马红友,姜凌,WANGSan-ping,MAHong-you,JIANGLing
16.海上风机基础混凝土疲劳的计算方法宋础,SONGChu
17.利用空气-土壤换热系统对温室降温除湿的分析崔良卫,杜震宇,CUILiang-wei,DUZhen-yu
18.谈电驱动汽车发展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董智,DONGZhi
19.对加快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战略分析叶吉文,沈国栋,杨洋,YEJi-wen,SHENGuo-dong,YANGYang
20.谈汽动鼓风机站电动给水泵的汽动改造周平,ZHOUPing
21.用热泵机组改造低真空供热系统节能减排分析高秀英,GAOXiu-ying
22.广州恒运电厂SCR脱硝系统的节能优化张林军,ZHANGLin-jun
23.企业节约用电工作分析与实施卫永锋,WEIYong-feng
24.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排污费征收制度张乐乐,ZHANGLe-le
25.浅谈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张婧丽,ZHANGJing-li
26.喷雾洒水抑制城市二次扬尘的效果分析秦丽平,QINLi-ping
27.铁路煤炭运输抑尘剂喷洒系统的设计思路赵诚忠,ZHAOCheng-zhong
28.浅析清徐县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周爱民,ZHOUAi-ming
29.长治市城区空气中SO2浓度变化趋势及其治理措施于海应,牛海霞,郝宇飞,YUHai-ying,NIUHai-xia,HAOYu-fei
30.能值与传统方法的能源足迹比较分析曲艳伟,刘立波,沈玉志,QUYan-wei,LIULi-bo,SHENYu-zhi
31.f-x域滤波方法的应用研究张钊,龚育龄,王潇,李国法,ZHANGZhao,GONGYu-ling,WANGXiao,LIGuo-fa
32.SBR污水处理工艺中PROFIBUS现场总线的应用马小丽,MAXiao-li
33.气化炉炉篦传动装置李海平,LIHai-ping
34.以某电厂为例讨论AERMOD大气预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王淼,马红友,王三平,WANGMiao,MAHong-you,WANGSan-ping
35.浅谈全面深入开展大气微生物污染监测的必要性史军致,SHIJun-zhi
36.经济大幅回升对山西省能耗前景的影响焦有梅,张艳鹏,JIAOYou-mei,ZHANGYan-peng
37.气候变化与能源挑战刘倩倩,孙楠,LIUQian-qian,SUNNna
38.争作变配电行业的领军者——记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葛薇
39.持续创新特色发展领航煤机装备制造业——访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研究院院长张彦禄葛薇
40.中国公布首个低碳城市标准山西能源与节能 木子林,MUZi-lin
关键词:资源型省市;文化转型;山西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0-23(4)
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趋势。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其命运不外乎“春蚕型”和“蝌蚪型”。“春蚕型”城市就像春蚕作茧、丝尽而亡,整体沉沦。“蝌蚪型”城市则像蝌蚪跳上岸,蜕变成“青蛙”,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大力培养接续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即使资源枯竭,城市也可持续发展。
山西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但由于过分依赖煤炭等资源开发,发展方式粗放,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山西加快了资源型经济转型,2010年国务院批复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2年国务院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2013年6月,文化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文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文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破解文化发展难题、策划重大文化项目、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格局上寻求文化转型。
1 山西实践:从昔日的“挖煤”到如今的“挖文化”
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佛教与边塞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地上文物居全国首位,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而且是多元文化汇集的窗口,民间、民俗、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省委书记袁纯清多次提出:“要像做好煤炭资源的延伸一样,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山西的11座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不约而同选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定程度改变了“矿业兴则城市兴,矿业竭则城市衰”的命运。2012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山西的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排位第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山西转型发展最具前景的“潜力股”和新亮点。
1.1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山西全省130个市县全部成立文广新局,文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积极协调成立山西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全部到位。按照“分类改革,区别对待,整体部署,有序推进”的要求,山西省演艺集团挂牌成立,全省163个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全部完成改制。完善内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取得进展。
1.2 突出艺术精品创作,全国影响力显现
《千手观音》成为国家大剧院的开年大戏;《粉墨春秋》在北京首演,获得空前的轰动效应;《解放》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大红灯笼》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立秋》演出600场,《一把酸枣》演出860场,《解放》演出260场,票房收入突破5800万元……这些艺术产品的不断涌现,标志着山西艺术精品创作迎来了新的高峰期、高产期。
1.3 文化与旅游、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一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山西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在意大利罗马举办“中国文化旅游推介会”,“一市一景区一文艺团体一台演艺剧(节)目”项目被确定为文化旅游重大标杆建设项目。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动漫游戏、数字电影、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崛起,例如太原高新区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研发的全息影像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太钢不锈新型创意产品成为文化科技融合新成果。
1.4 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培育活跃的市场主体
在民间资本助推下,一批上规模、有市场竞争力的山西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崛起,呈现出集群、集聚的发展态势。以山西省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例,民营企业占到半数以上,其中不乏宇达集团、皇城相府、广灵剪纸、嫦娥剧团等全国知名文化企业。
2 山西困惑:文化产业遭遇成长的“瓶颈”
尽管文化产业成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山西发展诉求相比,特别是在全球文化产业洗牌重组背景下,由于历史文化资源较为“同质化”,各地资源整合动力不强, “千城一面”产业布局明显,阻碍了山西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升级。
2.1 规模“难”做大
2012年山西文化产业(含旅游业)增加值不到2000亿元,仅相当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产值,在一个较低发展水平基础上赶超跨越,无疑难度巨大。
2.2 创新“难”突围
文化产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只有创造出别人没有的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才能获得发展。目前山西文化产业创新元素缺乏,例如,出了一个“乔家大院”,“大院”景点蜂拥而起。
2.3 形象“难”改观
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山西给人传统印象是污染、低端,与文化产业绿色、高端的形象较难融入,制约了文化产品跨省际流通。
2.4 文化品牌“难”打造
2012年山西旅游局组织了十大景区评选,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晋祠、洪洞大槐树、壶口瀑布、雁门关、李家大院、绵山、皇城相府榜上有名。如果将这些文化品牌放在全国、全球的视野来看,真正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恐怕不到三成。
2.5 企业“难”培育
目前山西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产业环境发展滞后,仅有产值超亿元文化企业20多家,产值500万元以上文化企业700多家,大部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小。
2.6 专业人才队伍“难”培育
山西现有大专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服务于传统经济,文化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也较为落后,特别缺乏善创意、懂技术、通经营的高层人才。
3 山西突破:文化转型关键在文化产业功能区布局优化
产业功能区是区域内部某种新兴或强势产业集聚发展、规模扩大在空间地域的表现,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各地因为核心功能不同,区域发展模式自然会有差异,而通过分工协作,实现携手并进。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资源、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关联度、市场潜在需求、新型城镇化等因素,山西文化产业功能区可布局为“一轴一带五功能区多园区”。
3.1 一轴 —京津冀配套协作轴
山西东与河北省北部为邻,属于京津冀经济区辐射区域。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改善,与北京的交通距离仅有数小时。太原、忻州、大同作为京津冀经济区的配套协作辐射区,承接发展与京津冀文化产业链相配套、延伸的影视、演艺、休闲娱乐、印刷、工艺美术、动漫游戏、会展等文化产业,特别是为北京供给满足全球市场的文化产品进行生产环节配套,并快速形成技术、人才、资金储备。
3.2 一带—延黄河文化休闲产业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天然的全球文化认同,是最具价值的文化资源,为流经城市及中华民族共享。以山西黄河百里风情线为纽带,以沿黄一带的古渡文化、古镇文化、名楼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按照黄河风情线、黄河景观带、黄河文化长廊“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在黄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反映黄河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标志性建筑、专题博物馆和大型文化产业实体,把沿黄河文化休闲产业带打造成全国唯一以黄河为轴心的文化产业带,形成“山上走、两岸看、水中游”的全方位多视角文化休闲产业格局。
3 五个功能区
3.3.1 总部型文化产业功能区
太原是山西省会、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华北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经济水平最高,其它产业配套协同能力最强,对全省具有直接的辐射效应,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休闲娱乐、印刷复制、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动漫游戏、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的区域性、全国性总部基地,成为全省、区域性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集散中心,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引领、辐射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3.3.2 佛教与边塞文化旅游功能区
以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带的佛教文化、边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长城关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开发宗教文化游、古城风貌游、边塞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以旅游市场为重点,延伸开发演艺、影视、娱乐、艺术品与工艺美术、节庆等产业,打造“大旅游”产业链。
3.3.3 晋商创意产业功能区
以中部太原、晋中一带的晋商文化为依托,以商帮鼻祖感召力吸引全球华人,打造晋商主题的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休闲娱乐、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动漫、文博会展、培训等文化产业,特别是要突出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层级。
3.3.4 根祖历史文化产业功能区
以南部临汾、运城一带的根祖文化为依托,加大研究开发和宣传推广,首先树立根祖文化发源地品牌,进而围绕“寻根寻祖”,开发以文化旅游与根祖文化产品生产双轮驱动的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旅游要围绕根祖文化做文章,还原历史场景,挖掘历史中的现实关注点,注重观光旅游与体验旅游相结合。根祖文化产品生产重点是将尧舜禹等文化符号嫁接到旅游纪念品、食品、工艺品等文化产品中,实现文化、品牌附加值提升。
3.3.5 太行文化休闲产业功能区
以东南部阳泉、长治、晋城一带的关隘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神话传说等资源为依托,山水养生,,宗教养心,文化养神,运动养性,突出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演艺、休闲娱乐、节庆等休闲产业,开发快乐经济。
3.4 多园区
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保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担负为企业成长提供各种资源的职责。在功能区确定后,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符合产业和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展一批产业型、机构型、博物馆型、都市型等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
根据作者梳理,可纳入省级层面重点扶持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如下,其余已建、在建、新建的园区应采取合并、整合、优化、撤销等方式予以改造。
4 结语
山西的实践、困惑、对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它资源型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其启示在于,首先,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转型升级的抓手;其二,在经济水平、资源条件、观念意识、管理体制、人才积累等因素短时间内无法快速补齐的情况下,加强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把优化产业布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依托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文化产业带,支持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不失为一条破题之道,而“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其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道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2] 姜云,吴立新.中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规划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
[3] 朱秀君.衰退产业识别指标选择及要素退出援助机制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