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范文

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

第1篇: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范文

高一年级重视养成教育,教学中注重实现初中到高中有效衔接,从知识、学习习惯和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适应高中学习生活;高二年级打乱原来班级实行文理分班后班级与班级、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形成良好竞争态势。教风正,学风浓;高三年级组按计划认真备考,严谨务实地搞好第一轮复习。此外全校恢复坐班制度,老师敬业精神强,作业全批全改,工作热情高涨。全体学生精神风貌良好,诵唱活动有质的飞跃,迎国庆、歌咏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德育处、体育组大胆创新,精心组织全校课间操大演练。

二、我校大课间操集散演练初见成效。

10月中旬,在胡校长带领下,教务处、德育处在年级组与体育组的配合下,对我校课间操进行了整顿演练。演练中,教务处、德育处、精战团结,年级组、体育组合力协作,全体同学紧密配合,规范了集合、疏散秩序,缩短了时间,形成了良好氛围,可以说这次演练初见成效。

但课间操毕竟是一项调动全校师生,各部门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因为条件限制,我们的楼层太高,出口偏少、偏小更加上高中、初中交叉。因为立体作战显得难上加难。虽然我们在演练中每天坚持集体分工、定时汇总、解决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正待解决:一是个别班主任思想认识有误区,没有意识到本次演练的重要意义;二是课间操演练方案还有待完善;三是班主任与学生监督机制没能及时跟上。

德育处联合各年级组及相关部门积极发现问题,选找对策,并形成共识。经过反复实践,目前我校大课间操已初具形态。学生集合速度加快,秩序井然。做操精神风貌增强,效果显着。

三、德育处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秩序整顿活动

11月17日,我校召开了教育教学秩序整治动员会议,下阶段将在全校范围内集中开展教育教学秩序整治工作。具体要做到如下几点:

(1)执行新作息时间表,搞好大课间操。

全校执行新的作息时间表,取消早操和下午操,大力开展大课间操活动。经过一周演练,通过德育处、教务处、体育组、年级组以及全体班主任等共同努力,我校大课间操秩序改善,集合时间大大缩短,取得了较好效果。下阶段着重解决学生上操精神面貌,提高做操质量。全体体育老师负责技术要求,学生会、德育处参与过程评价。此外还要充实课间操内容,加大活动量,力争达到真正锻炼身体的要求。全体同学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或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自由阅读,饱览群书。

(2)整顿音乐、体育、美术教学秩序

要求各班同学上音乐、体育、美术课时要按时到达场地,上课时听从管理,注意搞好场地卫生。同时要求老师要负起管理责任,上课前要点名,期末时要根据学生出勤考核和成绩考核拿出具体成绩表,上课时注意教学效果、加强课堂管理。

(3)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积极迎接期中考试,。

第2篇: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范文

那应该如何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结合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相对不足的缺陷,来充分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农村学校的体育课教学,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师生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往往只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针对缺少场地器材的现实情况,在现有条件下,该如何上好农村的体育课呢?就当前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的效果?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对体育课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条件限制,而且农村体育教师一般都是兼职的体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课的认识存有误解,总感觉体育课就是让学生玩;又因其带着语文或数学课,精力有限,对体育教学内容钻研不透;加之没有一定的体育器材,导致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采用放羊式教学;感觉体育课无内容可上,体育课好上,但上好又精力、能力有限。体育课往往只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所以,要提高体育n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对体育课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农村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也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对提高农村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起到这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比较缺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上好体育课。要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必须要精选有效的合适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实效性。例如设计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在选择游戏内容时,游戏内容应该是以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与教学中心紧密相连,这样的游戏才会具有教学实效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奔跑速度素质,我就采用点将赛跑、跑垒等速度奔跑游戏为教学内容。

(二)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农村学生由于家庭差异、个体差异等原因,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做到因材施教。农村学校很多体育项目在缺少器材的情况下照样可以进行,很多教学内容,只要教师把教学内容稍加改进或变通一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的兴趣,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

三、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其实在场地、器材方面,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用于课堂教学,针对场地小、器材少的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教学。只要教师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资源的优势,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农村小学受场地限制,校内可教学体育教学的范围不多。就要充分利用起学校附近的空间,例如我校毗邻北江堤,我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但是学校场地小。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呢?经过与学校领导的商量和同意,在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之后,我就把学生拉到北江堤内堤进行上下坡追逐赛跑的游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又让学生体验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的同时身心得到锻炼,整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就地取材,自制简易的器材,丰富体育教学。利用废、旧物品改善教学条件,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好办法。

四、结束语

只要我们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农村的体育课一定能上得丰富多彩,一样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大力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广大农村体育教师更应克服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力开发各类体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的效果。

我认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各位教师、家长及社会各届要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宣传体育教育,为体育教育鼓与呼,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这个薄弱的环节。

1.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2.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第3篇: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范文

【关键词】教育行风 科学发展 和谐

一、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教育行风问题分析

在当前各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改革进程中,教育行政和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新时期教育行风建设。党和政府把科教兴国放在了首位,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建立,教师队伍三大培养工程启动,教师绩效工资的即将实施等,无不体现着社会进步对教育进步的强烈期盼。

从我们当学生到今天为人师,与教师相关联最多的一个词语即是“奉献”,其实,职业决定了我们的奉献是天生的,每当上完课,改完作业、教育一次学生、完成一次辅导,我们的思绪往往不会随着下课的铃声、下班的脚步而停息,思考、对策,再分析,追求完美的教育会让每一个教育教学故事更精彩成熟。此过程中,收获来的是一种满足与成功,这是笔者理解的奉献的本质。

然而,不少年来“教书匠”的角色定位和迷茫的市场经济取向,让有的人忽视了职业的内涵,有人仅将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饭碗,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即可以换取“报酬”,甚至超越界限将学生当作找钱工具对象,我想这遮掩了我们职业的光环,许多过头越位的行为羞辱了我们教师群体,知识无价,但知识+职权=劳动报酬的公式显然不能成立,文化市场不应由我们“利用管辖学生的职权”来组建和兴起。当前,特别是城区学校教师在乱办班、乱收费、推荐资料变相收费甚至体罚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信息畅通的社会,这些不良教育现象

监督广、传播快、影响坏,对学校正常教学管理,对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惠民措施的落实,对构建社会与教育的和谐有严重的危害。

二、当前学校在教育行风建设上的管理措施

1.在岗教师要强管理

教师队伍人数多,教师是公共职业,代表着一种形象,个体的错误对群体形象的负面影响很大,教师管理必须从严,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当前个人乱办班、乱收费等是师风问题集中的焦点,作为管理者要多从《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学校与各级的规章制度方面不断加强管理,做好引工作。

2.加强教育,思想上预防

几年来,我校从每期开学起至期末始终把教育为先、说服为先放在教育行风专项管理工作的第一位。学习内容主要有:新课程六认真要求、教师“八不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各级文件、学校目标管理条例、廉洁从教承诺责任书、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通过会议学习让老师们不断深化法律法规纪律意识和违纪风险意识;还学习相关报刊杂志上文章,针对现象分析规导,借鉴文章对老师进行说教管治的同时,作为一个校长,思想引导也重要,为此,我也结合工作专门写了些文章,如《教师的先进性应该是阳光的》、《认识责任与爱心》、《打造基石从我做起》、《教育随笔――“又是体罚了事”的思考》、《教育工作是我们不断学习的幸福历程》、《再塑敬业精神,追寻教育真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等在大会上与教师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思想认识和情感诱导上帮助教师知法明理,不断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使命感,不断增强服务学生,服务群众的工作意识,增强敬业履职责任心。

3.制度监督,行为上禁止

研究情况,制定措施,做好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渠道沟通。(1)按照《四川省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实施办法》向外做好校务公开,设立了学校意见建议举报电话、信箱。(2)学校制挂了廉法从教监督牌,向群众表明学校立场,畅通信息渠道,解决问题于萌芽之初。(3)学校领导不定期开展电话访查,分班随机抽样向家长打电话进行教风询查及办学建议征求。(4)积极配合各上级各部门开展反映意见的调查。(5)抓好学校放学管理,严格落实静校工作和减负要求,按时认真巡查,记录情况,甚至个别询查学生,及时掌握情况,铲除在校乱办班的时间空间土壤,也是积极落实师生“减负”。(6)积极落实六认真检查要求,严禁非法出版物进入学校和课堂,大力督促课业减负,避免利用教学和辅导进行“违规”操作。(7)坚持学风巡查,坚持行政听课,确保学校掌握日常教学工作情况,教导处监控教学进度,实施质量达标制度、考试考核监督制度等确保教学务实。

4.积极调查,防微杜渐

针对在学校日常管理巡查、询问中发现的行风违纪苗头,根据广大家长或社会人员以及上级转发的线索,一经发现不论是校内外的都立即调查,及时制止,限时改正,并且一经核实记入目标管理。

5.告之后果,从严处理

根据学校与教师个人签定的廉洁从教承诺书、人事聘用合同,大力宣传违纪后果,从评优评先晋职、年终考核、聘任,到报上级纪律处分,明确划出了红线,树立了纪律的严肃性,以警示告诫。

6.教育行风建设有了改善

通过这些举措的长期坚持,教育行风中乱办班、乱辅导、乱收费等城市突出的教育问题都得到了有效遏治。当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项服务今天、塑造将来的工作要求高,学生家庭背景、教育愿想、家长政策解读与文化素养参齐不一,我们唯有立足本份,敬业爱岗,遵章守纪,勿乱作为,才能经得起检验。

三、坚持科学发展,形成行风建设长效机制

教育行风管理有上级指导,根本上是关爱广大教师,笔者在工作中有几点体会:

1.强化领导监管,坚持奖惩并重

校长负总责,分管年级科组领导分片负责,落实蹲查责任,并且坚持按党的群众路线方针办事,公开监督,形成管理压力。

2.全社会参与共同营造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氛围

教育部2008年9月3日新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五条中增加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条谋取私利”,非常必要,有偿辅导成为商业意识在教育领域中突出的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不利于师德行风建设。

家长因生活而奔波,或者望子成龙、攀比心理等助长了有偿家教泛滥,教师工作之余热衷于其中,有悖于师德,相比于对质量指标的那点提升,毒化行风之过大于教学效益,这异化了纯洁的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引入商品化歧路,腐蚀着教师职业的完美和高尚。

在明确校外与校内都一样不能搞的同时,要规范整顿社会力量有秩序、有资质地办班办学,以利风清气正。

3.促进教师队伍思想认识与专业技术的双提高,走幸福的教育人生之路

制度的约束是表面性东西,内心的自律才是实质。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职业操守境界。教师要做“充电电池”不断有生长补充,不断有输出耗用。所以,笔者认为怀着热情与爱心,饱含学习的愿望,应当是我们的心态与风范。当我们从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接触,从政策法规学习中,从丰富的大众媒体信息的捕捉中,从与师生他人的交流中,会不断感悟、思考、行动就会提高工作的正确率,提高人与事的和谐度。因为当今知时代“教书”是一门艺术与科学性很强的专业,不断变化适应是我们职业服务的需要。“教学相长”,先有勤学而后能善教,学校、业务部门、行政部门要在队伍建设中,科学规划,组织培训,促进达标,用业务的要求去引导教师发展方向。通过培训学习启迪教师理想,提升教育艺术,才能用丰富的知识养分、高超的育人艺术、真挚的情感去感动学生、吸引学生。

四、进一步深化行风整治工作思路

行风整治不是孤立的工作,要依托于整个学校管理中。

1.顺应改革,强化管理

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完善制度。以课程改革探索的育人模式为重点,以教育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等改革为契机,修订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做到更细仔实际。进一步提高学校、班级各项工作透明度,民主管理,接受家长监督,提高管理效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2.队伍建设,促进发展

坚持不懈以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为主线促队伍成长。一是抓教师政治法律学习,提高政策法规素质;二是抓师德教育,进一步树立敬业、爱岗、奉献、服务意识;三是抓新课程理论学习,开展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训练。

3.依法办学,规范从教

落实依法治教,强化日常管理。进一步严格执行新颁师规和国家课程计划,严禁歧视学生和剥夺学生听课权,严禁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补课,严禁作业量超标准和将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严禁违反规定办班辅导推销收费;严格控制考试的次数及各类竞赛、评奖活动。对违反师规现象进行帮助批评,实行因重大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4.进一步落实校务公开工作

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按照客观、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增强各项工作透明度。

5.继续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工作

坚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树立正气,维护稳定,牢固树立管理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打造平安和谐教育。

第4篇: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范文

安全生产培训是确保生产安全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治本之策。为此,由县安委办牵头举办全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培训班,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增强安全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实施依法管理、依法生产、依法经营,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推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局,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培训就是要进一步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解决好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保护企业自身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提供智力保障。

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法规政策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提出并确立了“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并写进党的重要文献,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指导原则的提出和确立,就是把安全发展理念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之第十一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强化就业准入制度,严格实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制度。所以,开展教育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重大举措,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选择。

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是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必然要求。安全是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近年来,我县安全生产工作在各乡镇、各监管部门、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是平稳的。但是从多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的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思想不够重视。少数干部对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理解不透,认识不深,责任感、使命感有所缺失。部分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没有从思想上牢固确立“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没有真正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二是安全投入不足。一些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带病运行”,不注重安全标准化建设,安全设施在低层次循环,预防事故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三是安全责任没有完全落实。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不完善,对作业人员安全培训不到位,忽视现场安全管理,隐患排查不认真,对下达的隐患整顿指令置之不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企业生产不安全的根源,极易诱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肯定地讲,就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安全措施不到位。如不引起高度重视,造成各类伤亡事故,那就是草菅人命,就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极大不负责任,那么事故企业必将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护,换来的是法规的制裁。因此,通过这次培训,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消除盲目乐观,心存侥幸,冒险生产要钱不要命的错误想法。坚持安全第一,警钟长鸣,长抓不懈。把我们的思想真正统一到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的要求上来,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目标。

开展安全管理培训是推动工业经济突破发展的客观需要。全县工业经济能否实现突破发展,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关键取决于县内各生产企业的质量和效益。安全才能出效益,这是辩证统一的。只要各生产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技术,开足马力,安全生产,企业就一定能迅速发展壮大,给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反之,如果只求效益,不抓安全,违背发展规律,忽视安全生产,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轻则造成经济效益受损,重则造成企业停产倒闭,后果不堪设想。一个较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对全县经济发展带来影响,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舆论监督、群众维权、社会不稳定等等,由此可见安全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生命线,是保障全县工业经济突破发展的希望所在。

二、以教育培训为契机,推进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安全意识,重在促进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力促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当前要切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夯实责任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所有企业业主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上手抓好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职或兼职安全员,明确岗位职责,层层签订安全岗位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车间、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和每道工序,切实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各行业主管部门是安全生产主要监管责任单位,要坚持职能部门互动的安全监督机制,依法加强对各类企业的安全监管,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

二要完善管理制度。各企业要根据本次培训要求,坚持把“不安全不生产”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意识,贯穿于安全生产全过程,超前防范。要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知识学习等制度,积极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安全学习教育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从源头预防事故的发生。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保证国家规定的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矿山企业要严格执行下井作业矿长带班制、限员限时制度,上下井作业登记制度。

三要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各乡镇、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把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标准,培训活动结束后,在全县开展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各企业要落实专人负责,全面细致的搞好自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制定整改方案,做到责任、措施、时限、资金、应急预案“五落实”,确保隐患整改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要加强应急救援管理。按照“企业负责,部门指导”的原则,各企业要修订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组建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定期组织开展演练,确保临危不乱、处置果断,积极构建快速、准确、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不断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要严格责任追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和事故查处规定及处理权限,依法严肃查处各类安全事故,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切实以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落实。

三、学以致用,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1、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管理人员提升管理素质的重要机会。各参训人员要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正常生产经营和培训学习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培训期间大家一定要集中精力,排除干扰,以求知、求学、虚心的学员角色,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确保取得良好效果。

2、联系实际,促进工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本次培训有各行业安全管理人员、各类企业负责人,大家要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安全生产管理上,抓好落实,确保长治久安。培训主办单位要结合我县实际,要以提高管理人员法律法规意识为重点,以转变思想理念为核心,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当前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

第5篇: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范文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教学质觉。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教研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建设。本文就高校课程建设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链

1.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最,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毛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者要给子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教研空是按专业建立起的教学、科研基层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取决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各课程负责人要按照合格课程与优秀课程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详细写出课程建设的日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使教学的各项工作到一个高层次.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大部分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形成较完整的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改革计划和可行措施,使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

2.摘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员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址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多样性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址标准。经过统等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址的衡址标准。既要继承传统,义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教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古内重点课程,使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高等学校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员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环课率高,授课面广的土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准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篆础理论、墓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墓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千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要以优秀课程建设为中心,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系列课程建设,建立新课程结构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招生规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制定出全校课程建设目标。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围绕知识、能力、索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必须具有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客观规律的特征,并且在内容涵盖和组成形式匕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建立各课程群(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群由原有的课程、新设的课程与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选修类课程构成。对专业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新建。(l)课程分化—为适应高师教育学科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趋势。促进学科课程的分化;(2)课程重组—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进行融合重组;(3)课程新建—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新建一批新兴学科课程和边缘学科课程。

2.强化系列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包括主干课程和分支课程。以主干课程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分支课程适应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由他们参与开展各学科和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合作,切实解决系列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前后衔接和专业课的内容更新等问题。.主干课程为必修课。分支课程为选修课、讲座等,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学习的卞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各种选修课程的安排相对不集中在一段时问内,而是恨据专业需要和教育的不同阶段,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主干与分支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主体交叉,有利于主干课程的发展和各课程的相互贯通。

3.合作建设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重点。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就要加强素质教育,增设素质教育课程。目前文化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我校的薄弱环节,缺乏相关学科和师资。因此.我们要与综合性院校合作,加强我校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选修课程的建设,并采取促建的办法,以校际间、学科间学术交流为主进行合作。通过与综合性或多学科性大学联合开课或交流授课,进一步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形成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专业选修课。

三、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建立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热心教学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21世纪人才的可靠保证。我们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列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我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设立主讲教授和主讲教师制。采用校内外培养并举,以校内培养为主的策略,加速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应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鼓励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投入教学时,给予时间上和精力上的保证。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将老教师的作用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学术活动。沟通信息,加强协作,更新知识,增进学科间的校际间的交流,通过校内外各种培训班培训,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师科研思维能力,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通过实行真正的教师聘任制,引入竟争机制,创造良好气氛,使广大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

四、严格教学管理,开展教学评估

1.促进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课程建设档案,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建设的鹅本情况、达标程序、成绩与问题。我校扩招后,虽然底子较薄,条件较差,但越要强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扎扎实实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我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竹理水平和效率。加强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教学追踪测评、教案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教学摹本环节抓起,加强教学质星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各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址意识。在今后2-3年内,力争把我校各专业的80%主干课程建设成为校级优秀课程,30%达到省级优秀课程。

2.加快题库建设,建立严格规范考试制度。考试不仅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反应教师知识水平。在考试中围绕命题中心环节,能否真实反应教与学的情况,试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准确性;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试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课程考试,逐步增加实践考试所占比例;加强考试管理,做到“三严”,即严格考试、严格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加强考试分析和考试监控。今后将采取购进题库软件与自行出题相结合,进一步扩增题库址,加快实施教考分立。在几年内完成主干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计算机试题库和题卡建设,提高考试质量。

第6篇:开展教育整顿的思想认识范文

[关键词] 心理学理论;学校管理;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9-0058-04

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强化学校管理,加强整个管理过程各环节的工作,已越来越被各级各类学校领导所重视。根据厦门市第十中学管理的实践,我们认为,运用心理学理论去考察与研究问题将避免管理过程的片面性,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

一、目标确定的心理标准

办学目标对学校工作具有导向性,对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有激励性,使学校发展有方向,教师工作有动力。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要十分重视设置能被教师接受而又有较高价值的目标。而在目标的设置过程中,其心理标准则是校长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目标设置的心理标准包括目标的需要性、目标的激励性、目标的心理承受性。无论是从集体还是从个体的需要出发,目标的确定都要考虑以上几种心理标准。我校在2002年被评为省二级达标校后,将办学目标设置为:在三年内向省一级达标校冲刺。在短短的三年里我们实现了这个目标!

首先,我们考虑到设置这个目标的需要性。社会需求是学校生存的基础,我校所处社区及周边社区的基本情况表明,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文化结构、经济水平还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冲一级达标校既是满足社会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我们考虑到这个目标有激励教师的效果。校长在制定学校目标时要充分结合本校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我们把冲省一级达标校这个目标的需要性变为引发教师行动的基础,同时使目标的激励作用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只有满足了教师社会交往、情感归属、成就感等需要,这个目标才能被全体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才能把全体教师团结起来,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并为之去努力工作。在此,我们运用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只有在从事难易适度的学习和工作活动时,人的积极性才最高。学校工作目标的实现最终依靠的是学校全体教师,因此,把学校的办学目标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让全体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合理并高效率地运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有利于把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提高到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校长要注意教师工作目标的需要,消除实现目标的障碍,增加个人目标满足机会,改善实现目标的条件,从而增强目标的激励效果。

当然,目标的确定我们还得考虑目标的心理承受性。我们将目标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奋斗目标,这样才能统率学校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动。在这个目标的统率下,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要一致,并自觉地把个人发展目标同学校办学目标协调起来,使教师在为学校办学目标奋斗时,自身也得到发展。当然,工作目标的设置,除考虑集体的大原则和教师的需要外,重要的还要研究分析现阶段目标的价值及其可行性。如果仅从目标设置的需要价值及实现目标的必要性出发,硬性要求教师执行而不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效果是难以达到的。

二、制度与措施制定的心理原则

制度与措施的制定是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证。规范具体的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个岗位者职责明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校长的责任。遵循一定的心理原则来制定制度与措施,则是校长应当考虑的重要方面。

2004年,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用,厦门市集美区教育局经过充分酝酿和论证,并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我校与杏林中学合并,由于合并前各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传统等不一致,学校办学定位、学校规格、管理模式、教师福利待遇等也各异,因而合并前后除了做好学校合并过渡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外,关键是要制定一套合并后的工作制度与管理措施,这些制度既要要求全体教师在合并过渡期内树立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谋发展的强烈意识,又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通过详细考察与分析各方面既有条件和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以及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我们制定了《厦门市第十中学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厦门第十中学在职教职工岗位绩效津贴实施方案》、《厦门第十中学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厦门市第十中学教育科研工作常规管理办法》、《厦门市第十中学关于印章的使用和管理办法》等十多项新的制度与措施,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投入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学校在整合后有秩序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里,我们运用了心理学的实际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满意原则、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原则。

实际性原则,是衡量制度与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它要求管理过程中的制度与措施必须实事求是,因此我们在制定以上制度和措施时,经过周密论证,慎重审定,评估确定其可行性后,才推出实施。

民主性原则,是指决策者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决策参与者甚至包括决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决策活动,并善于集中和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进行决策。制度与措施的制定要关注其管理效能,要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与途径,使制度与措施为教师所接受,真正成为教师工作的行动约章。如果制度与措施脱离教师,来自“官方意愿”,没有反映和代表绝大多数教师的意愿,即使校长“感觉良好”,也可能是政令不通,行之无效,因此,在制度与措施制定后,还必须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才能投入使用。

满意原则,就是在制定制度与措施时,要满足集体和个体利益,以便引发教师行动动机,形成积极心理状态,为实现目标而行动。它需要校长采用对比选择的方法,择优而定。这既是决策的关键步骤,又是决策的重要原则。我们所制定的奖惩条例,除了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和集体的基本制度外,还应吸收教师的意见,形成一个从比较到决断的过程。尤其是带有原则性的重大制度,都应当作出可供选择的几套方案,从中选优,让广大教师满意。

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原则,我们所制定与实施的制度与措施,对于学校所有教师来说,不论愿意与否,必须绝对照办,带有硬性规定的要求,并伴有制裁的威胁,这种强制性的制度与措施是管理过程中必须的。诸如强制性的集体决议、组织纪律、各种批评、群体舆论以及惩罚性措施等,都包含有产生强制性的心理刺激因素。从实际上来说,制度与措施的强制性及其心理感受的产生,是不能否定的,其存在是必要的,否则将使许多工作的顺利开展失去保证。从管理的激励意义上来说,制度与措施的强制性只能是一个方面,而管理的激励性才是主导方面。否则强制性心理成分的极端,可能造成教师的“逆反”心理,严重时会出现反感、抵触、愤怒、憎恨等消极的心态甚至冲突的行为弊端等。因此,在管理中要注意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原则,才能使制度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顺利进行。

三、克服检查与考核中的不良心理

检查和考核是学校管理过程的中继环节,是学校为了实现计划目标而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它既保证组织与个人行为的正确方向和目标的实现,又可以在行动过程中给予引导和教育,防止错误的产生与扩大,并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加以调整。在实施检查与考核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半途而废”、“想喜不想忧”、“临急抱佛脚”等心理现象,这些现象只有得到有效防止和克服,才能使检查与考核工作顺利进行。以下是我校在检查和考核过程中防止和克服不良心理问题的措施。

首先,要防止和避免“半途而废”现象。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目标的设置容易,制度与措施的出台也快,但在实施检查与考核的过程中,却经常表现为开头响亮,结尾无力,不能始终如一,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尤其是在遇到难题之后,检查与考核便会动摇,乃至“流产”。作为校长要注意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比如,我校在执行“学校绩效奖及三天加班费”等有关制度和措施时,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但当我们坚信学校目标的正确性及检查与考核的可行性后,我们坚定了信心,坚决推进,持之以恒,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

其次,要防止和避免“想喜不想忧”心理现象。它表现为校长在检查与考核中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教师都存在着既期望又害怕检查与考核的矛盾心理,期望通过检查与考核,使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同时也担心在检查与考核中出现问题。“想喜不想忧”心理现象势必给检查与考核带来一定程度的麻烦,并且当检查与考核妨碍个人的需要或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时更是如此,有可能消极应付甚至抵制检查与考核。因此,作为校长要具有前瞻性,在行动之前,对检查与考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给予充分的估计,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消除问题心理,从而达到检查与考核的目的。

再者就是防止和避免“临急抱佛脚”现象。在学校管理的整体计划中,应当包括检查与考核的各项实施细则,详细确定各项工作检查与考核的规程与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是当问题出现后或事到临头,才去考虑该怎样应对。这种工作无计划、应急无预案的局面,使检查与考核处于一种被动的运行状态而影响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这种现象。比如,在创全国文明城市检查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必检项目。我校从2001年起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办学特色来抓,从“以人为本、健康成长”的办学思想出发,积极探索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区、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有了事先的规划和平时脚踏实地的工作,我们在此次检查中胸有成竹,避免了“临急抱佛脚”。

四、评价与奖惩中的心理要求

评价与奖惩作为某一个行动周期过程的终端,既有阶段性的,又可以是全程性的。评价、奖惩进行得好坏,程度如何,既关系到对前一阶段活动的成效评价,又可作为下一阶段活动的前期准备。因此,校长必须重视过程或阶段的全面评价,并给予实质性的奖惩。我们在评价、奖惩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激励理论,例如满足教师的需要时,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满足教师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时也考虑其自尊和自我实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还注意运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就是不仅要考虑满足教师的需要,又要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我校在制定评价与奖惩办法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协调的机制。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精神激励,因为教师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时,我们要注意把精神激励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统一起来,使之发挥作用。显性因素是指正式的可感知的精神激励行为,如公开表彰、个别抚慰等。隐性因素是指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如给个人提供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让教师参加学校的管理决策工作,以及团结向上的校风、良好的教学科研设备、丰富齐全的图书资料等,尤其是蕴含于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如果专业上有奔头,可以使个人能力得到最大发挥;肩负重要的工作责任,工作成绩能及时得到社会认可,如职务、职称及时晋升等,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就能不断强化实现自身价值的内驱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注重正面激励。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奖励与惩罚的关系。一般来说,对教师应以奖励为主,辅之以适当的惩罚,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完全依赖奖励来激励教师的行为,丢掉必要的惩罚,也不能不考虑教师自尊的需要,过多偏重不讲方法的惩罚。这样容易导致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人心向背”问题,产生“离心运动”。因此,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是学校管理者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原则。为此,我们努力做到:(1)奖励方式要适当。什么情况下当面奖励,什么情况下事后奖励,什么情况下集体奖励,什么情况下单独肯定,都有一定的讲究。(2)奖励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事实,以免引起公众和个人的心理不平衡。它要求校长讲究一定的工作方法与艺术,注意惩罚的真诚性、求实性、宽容性。因此,要提高工作绩效,要求校长做到宽严结合,“恩威并施”,容言而不压制,容过而不苛求,容嫌而不报复。既遵循按章办事,又注重“感情投资”。如果一味地采取强制行政手段,拿着“官而优则权”的“家长”式作风去处理问题,则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可预料的不良后果。

3.正视消除心理挫折困扰的工作。在进行评价、奖惩时,有些教师会表现出心理不平衡状态,产生紧张、失意等消极情绪。作为校长既不能忽视这一客观现实,又不能将产生心理挫折一概视为“心胸狭窄”,对教师心理挫折的处理,校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并给予足够的谅解,优化其心理环境,及时消除挫折困扰。去年我校为了改变“大锅饭”的状况,真正做到优质优酬,对体育组及后勤进行了整顿,采用不聘任的方法,事后,为了消除他们的困扰,我们对受挫的教师及时加以引导,采用恰当替代、适度压抑、合理宣泄的方法,专设一个“出气室”,让那些因挫折而困扰的职员对模拟对象进行攻击,以求情绪释放,达到心理平衡。这样既达到了消除挫折困扰的折磨,又可以防止因心理挫折可能引起的极端行为,解决了我校十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

4.注重全员激励。全员激励是通过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激励格局,从而改变上“励”下“受”,单向而行,校长“一元”激励的不良状态。在学校管理中,我们通过评比优秀教师、师德模范、优秀班主任等形式,客观公正地奖励一个人,用此办法往往可以收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通过教学、研讨及其他活动,让教师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很好的自励和互励基础。当然,注重全员激励时还要注重全程激励、全素激励,使之形成综合激励的机制。

实践证明,要搞好学校管理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采用现代化科学手段,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除要求校长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知识素养、管理能力以及较高的管理艺术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方式外,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但能够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而且能够使学校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 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熊川武. 学校管理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俞文钊. 管理心理学[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4]水. 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