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1篇: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关键词:道家思想 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25-01

“平面设计”在中国虽然是一个新名词,其实它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现代平面设计是在古代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国的平面设计艺术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了宝贵的文化元素。创造的技法只是“骨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哲学思想才是“灵魂”。没有“灵魂”的设计犹如行尸走肉。因此,中国的设计师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在设计中注入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的内核。

1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设计的影响

提到道家学说,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想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想到道家教我们如何养生,要求我们养成一种自然态度,潇洒地对待生活。那么,现代的平面设计可否用道家思想做指导,在这一传统哲学的观点中寻求创作的理念呢?要探讨这一问题,就要先看看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影响。

首先看看我国的园林设计。中国园林造型讲究因地而建、曲径幽通、朴素自然,轩窗生画,尺幅无心,这恰恰符合道家哲学思想中的“自然”与“自在”,而园林设计中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虚实渗透,使人足不出户,便能感受自然的亲切温馨,感悟宇宙的浩瀚无边。这正是道家思想在设计中的集中体现。

书画艺术也随处都可以见到道家思想的影子。我们能够从草书“狂圣”张旭和怀素的书法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意境。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我们也能够看到“道常无为无不为,天下自正不欲静”的境界。中国画家追求深入对象自然本性,这也是艺术家心性与自然融合的过程。

2 运用道家思想解决东西文化的碰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思想被我们中国人所了解和熟知。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中国的设计师在摒弃传统、参照西方模式重构体系和墨守成规、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徘徊、迷惑,在为艺术作品到底为那一种审美方式指导而困惑不已。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原来东方和西方的审美文化并不冲突,因为道家思想本身就是包容万象的哲学。

西方人也意识到了道家思想的强大魅力。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中,西方精神界甚至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道学热”。因此,在目前中国的设计领域,虽是参照西方的教学模式和发展方式,但是只有为设计注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作为内核,才能做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中西合璧、有容乃大,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在文化的碰撞点上立足,才能被各方所接受。

3 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道家思想的内核

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天灾人祸肆意横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于是,设计界掀起了绿色设计的狂潮。回过头来,人们突然发现,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道家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倡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的思想内涵,更是不断被国内外的设计师倾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香港设计师靳埭强极力主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西方的设计理念之中,在他的设计中随处可见道家思想的痕迹。例如《自在》系列海报,“行也自在”“吃也自在”“坐也自在”“睡也自在”。意境中强调“天和”“人和”“心和”的和谐关系,以及庄子的逍遥观,并将它赋予审美的内涵,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艺术境界。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的衫朴康平,在被问道“你有没有一生都笃信的哲学呢?”时,他的回答是,“有,中国的道家学说。”由此可见,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设计师的追求目标,更是全世界设计师的共识。

正如《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对道家文化与平面设计之间关系的探讨才刚刚开始,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与现代实际不相符合的内容。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的继承,批判的吸收。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师,我们更有责任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为精神内核,共同将我们中国的设计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范曾.范曾自述[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 张光裕.老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 马恒均.庄子正宗[M].华夏出版社,2007.

[4]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第2篇: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核心内容,并从现代工业设计的精神需求出发,解析了三生无形设计师将传统道家文化巧妙运用于产品形态设计。展现出道家文化在工业产品形态中虚静自然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道家文化;工业设计;形态设计

0引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产品形态设计日新月异,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运用已屡见不鲜。从获得过德国红点奖的“阴阳椅”(设计者Elements),至2008年中国奥运会“祥云”火炬,再到2010年联想集团出品的“折扇文化”天逸系列笔记本电脑。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形态中的体现,不再局限于产品表面的装饰与模仿,而是将产品作为一种载体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力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形态设计从简单的模仿、符号化一步步走向了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提炼、归纳和重新诠释,产品形态从情感上征服了消费者。

1定义

产品形态一般指视觉形态,也包括触觉、听觉、感觉等。是一件产品外在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因素,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物质存在。产品的形态功能分为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其外在的形和产品内在精神相吻合,产品的形态设计使生产者和使用者同时得到满意的形。[2]产品的形态在满足使用者的使用功能之外,更加注重使用者精神层面的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品形态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在产品设计理念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性通过产品的形态传递给使用者,使之产生情绪共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其中就有以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为创意来源的产品形态设计。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虚静自然”、“无为而治”。修道的途径便是“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即我们现代人对老子的道家思想的理解――“崇尚自然”。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里的“修”指的是修养身之道,分别为:“养气”、“养神”、“养形”。其中“养神”是强调自己的心性修养,也是“养身”的重要内容,使形神和谐而达到延年益寿。[3]现代人通过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崇尚自然”来达“养神”,进而获得“养身”的目的。一件好的产品形态包含两个方面的精神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功能。审美功能指产品的造型形象通过人的感官传递给人一种心理感受,影响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象征功能指产品形象所代表的时代特征和现实一定意义的作用。[4]现代工业所带来的生存现状日益突出,洪水、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植被、淡水等资源逐渐失去;城市布满汽车尾气,人体出现各种致命病毒;物种每分钟都在减少……面对这些现象,现代设计师不断的通过作品,传递给人一种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生活的心理感受。

2道家文化在产品形态中的演义

2.1虚静自然

通过产品形态的造型指向某一事物的寓意或者意境,再赋予该形态专属的系列色彩,并通过独特的肌理表达,整合出一种“虚静自然”的产品文化意境,传递传统文化的内涵。三生无形的原创产品即是如此。三生无形是一个新锐的工业设计品牌,其创始人冉祥飞的作品《壶 半轮》,表达了对自然的崇尚之情,作品十分清新自然。“半月罩孤峰,独酌酿乡愁”是设计者对壶的文字表述,更增添了明月寄相思,山水表情怀的思愁情感。壶身呈湖面形,深釉色若隐若现,深不可测,透露出碧水悠悠的水之景象。壶盖为小山,一大一小峰峦叠起,恰是东晋画家顾凯之笔下斑斑青苔空勾无皴的山水景象,稚嫩而朴拙。扁平的湖面配之平坦的山峦,一派烟雨潇潇江南山水风光。把手好似半轮明月爬上山头,诗句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把半轮壶演绎的山水画面令人充满遐想,富有诗意。这也是设计师和使用者通过这把壶追求的一种“虚静自然”的文化品位。

2.2致柔养气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气”就是专精守气,也就是养气。“致柔”就是达到柔顺、柔和地步。“养气”就要达到柔顺、柔和的境界,像婴儿一样纯洁虚静无欲,这就是“专气致柔”的境界。产品设计中能够将产品的形态表达出像婴儿般纯洁虚静无欲感的极少,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山峦 盘》就是以这样的艺术面貌展现。设计者说:“点滴凝浮生,大气成山南”。虽然人的力量就像大海中微小的灰尘,漂泊不定,柔弱无力,但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芸芸众生也可能汇聚成一股强的力量,将沙凝固成巍巍南山。以小见大,以微毫见壮大,体现着以柔克刚的道家文化内在魅力。山峦盘底洁白无暇,似白雪如汉玉,胜过冰清玉洁,恰如婴儿初生般天真无邪。一侧绵绵山峦迭起,令这洁白无瑕的平面弹奏起天外雪山之圣歌,更象征着一股内在的致柔力量孕育而生。浅浅的盘沿,将天与地没有界限的融合在一起,汇聚齐天地万物的阴气和阳气,使之和谐、平衡。唐李涉有诗芸:“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舍,偷得浮生半日闲”。若诗人生活在现在,得此一盘,不需要去一个优雅脱俗的地方,便可以让身心得到修养。借物寄情,修养生性,山峦盘以其致柔的形态语义给予我们心灵上的启迪。

2.3超然养神

“养神”就是强调自己的心性修养,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抱持意,“营魄”即魂魄。“载营魄抱一”即形神合一的意思。所以,“养身”的重要内容在于“养神”,使神形和谐而达延年益寿。另外,老子颐养心性还包括外身、无私、无欲,就能达到“超然”的境界,提倡“为人”、“与人”,自己才能达到虚静致极,为而不争的天之道,从而延年益寿。“暗香浮动春依旧,吟赏烟霞照晶峰”是设计者对作品《晶峰 香》的诠译。作品造型将香薰呈线形重复排列,中间穿插入一座三峦小山,峰峦错落有致,高低不齐,山的形态构成优雅缓慢的曲线和罩在外面笔直虚幻的直线,在光影的照射下扑朔迷离。加之点燃的香薰,烟雾缭绕,造成一种无欲无为、外身、无私的理想境界。曾经台湾作家李乐薇这样形容山峰:“山如眉黛,小屋恰是眉梢痣一点……”山有如此妩媚的形态,而《晶峰 香》的山有却这样虚无缥缈,光阴间化作虚无,真是对比鲜明!现实的山转化作意念的山峰,万物化作无形,而此时设计者的心却是有千千万万的形。

3结语

三生无形的设计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唯美的视觉之门,打开了我们对道家文化的心灵之门。坚实的山、致柔的山、虚渺的山在设计师的手法下展现山的“虚静自然”的形态面貌。现代产品形态设计从道家文化中找到了契合的点。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无形,万物有形,心无形。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沉淀深厚而渊源,成为了中国本土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发掘设计素材,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产品形态设计,成为了现代工业产品形态设计走上国际化舞台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左铁峰,高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观产品设计的价值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

[2] 宋强,弋景刚,叶振合.产品设计继承传统文化的方法[J].包装工程,2008(02).

第3篇: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道家美学概述

1.道家美学的内涵

道家的美学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蕴含着他的审美观念、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目的和审美方式,具有丰富深刻的美学内涵。

老子曰:“道法自然”、“希言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是说“道”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具有一种不依赖与其他事物的独立性。强调“道”的独立性和“自然”是道家提出“道法自然”这个命题的最基本的规定。道家把自然无为的“道”看做一切美的根源,美的本质就是自然之美。在老子看来,最美的即是最自然的。“自然”成为历代许多艺术家所竭力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

2.道家美学中体现出的家居产品的设计特点

(1)“自然无为”的设计理念

老子倡导“道法自然”,“道”即是“无”,“道”的背后是自然,也就是说自然在“无”之上。因此,“无为”的根本也便是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行事。在现代家居设计中,需将“自然无为”深刻领悟,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不给自然生态造成负担和危害,本着绿色生态性原则来进行设计。现代家居设计讲求对人类友好和对自然的友好,强调家居材料的自然属性,以不影响人的健康和不破坏自然为目标,即实现绿色友好型的家居设计。在选材上尽量使用可再生材料(金属、玻璃、竹材、藤材、纸板等)和替代型复合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玻璃钢复合材料等)来代替不可再生材料,避免对天然不可再生材料的过度使用。

(2)“自然简约”的装饰理念

老子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无为”之饰,并不是一点装饰都没有(结构美也是装饰的一种手法),而是以功能为先,形式追随功能。反对仅仅装饰而装饰的目的。无为之饰主张装饰顺应整体,巧妙运用材料本身的肌理效果,以最少的装饰达到最大的美学效果。家居设计中恰当的装饰不仅能够增加视觉美感,还能起到保护家居免于腐蚀,增加力学性能的作用。料肌理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够代替其他人为的装饰处理,体现材料本真的美感,还能减少工时,缩减制作成本,展现人为装饰所不能达到的天然秩序与色泽美。

道家美学思想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运用

1.在设计中重视精神上和意境的相结合

在家居设计艺术中,运用以道家“自然”为美的美学思想对家居设计的要求是,家居要体现含而不露,不单纯为了美去设计,使其呈现出自然平淡却具在设计思想上意味深远。

“自然”一词作为哲学概念,始见于《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道本身所具有的“素”和“朴”的天然状态。自然有时确实能提供一些灵感和典范。崇尚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或方法,许多问题就能轻松而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的消费者、功能在整个社会情景下所代表的深刻寓意,更加注意消费者的情绪、心理、沟通面、社会的需求。让设计的产品回归自然,赋予设计形态以生命的象征是人类在精神需求上所达到的共识。

2.在设计中注重文化内涵

现今家居在设计中所存在两种风格,一种是仿古风格,基本上都是对传统造型的延续,抑或是中国传统元素在家居上的盲目应用,缺乏设计上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提炼;另一种是现代风格,基本上都是一味的模仿和仿造西方简约设计风格,缺乏对民族个性和自身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缺审美理念和简约思想,因此,我们在现代家居设计时,注重在设计文化内涵上面进行创新和找到其突破点,是中国现代家居设计被世界认可的关键。我们不能总是以过去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包括道家美学文化内涵上的和品牌价值的创新。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传统而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抄袭,而是在基于文化传统进行吸收和扬弃。这样,才能达到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在进行创新的同时,传统才不会被抛弃,创新也具有了其本质内涵。

3.在设计中注重民族特色

设计上的创新就是在设计中体现民族个性,借鉴民族传统思想有益于设计发展的地方,这样才能将民族特性传承下去,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将道家美学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理念应用到我国家居设计中,是我国家居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家居产品民族化发展的要求。日本在进行现代化的同时就注重了设计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在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国际接轨上,正确对待历史传统,将传统家居文化发扬光大。人们对于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急于提升他们生活状态的层次和品位,道家美学中的“师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理念恰好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结语

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既能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民族气息,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道家美学文化进行深入地挖掘,把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简约思想通过家居呈现在世人面前。对于提高我国家居产品设计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4篇: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与艺术设计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精神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 道 精神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化样式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产物,它在文化的渗透下展开并完成,体现出当代的文化风貌和价值倾向,因此,设计从来就不是任意妄为的纯艺术行为,它无时无刻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对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对设计认知的内在文化精神,我们都不可能抛弃传统习俗,无法脱离与历史的血脉关系而独立存在。

然而在对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我们一直存在偏差:众多的艺术设计院校往往看重技法手段而轻视文化内涵,只把重点摆在西方美术流派及设计构成等课程上,仅仅让学生做各种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练习,虽然这样的设计形式感、商业感十足,但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却很贫乏。如何消除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隔阂,使传统文化融入设计,是我们这代设计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始终引导着中国设计的精神方向,我们应该将这些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挖掘其内涵与价值,学习其精神与气质,了解其自然观和生活观。

一 无声胜有声:论老子思想在设计艺术的运用

意境作为道家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艺术设计的美学精神中,是东方人认识物象、品味设计的惯习。例如,传统的吉祥图案,比翼鸟、连理枝是“化景物为情思”,这种寄情于物的美感境界是一种虚静的心境,是抛开一切烦恼对自然的体会。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意境及效果,正是在老子思想的巨大影响力下达成的。

1 大巧若拙——自然朴素的唯物主义

世界万物都由自然而来,艺术创造就是自然美的创造,表面质朴奇拙实质巧夺天工才是真正的艺术之美。正如明末清初画家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审美倾向,巧不是表面的聪明技巧,而是顺其自然规律的真实体现,形拙而意巧便是“大巧若拙”。然而每个艺术家在设计作品时都会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美学观所制约,忘记了美来自自然天成,来自平凡的劳动生活和景致,忘记了即便是杂乱无章的景物也能从中寻求那种敏捷流畅的画面。现代的艺术设计者也往往因思维的混乱或法则的束缚,只留于表面构成样式的多样性上,而丧失设计的简洁单纯及精神内涵。但也有的设计注重以简单粗旷的语言来体现平易近人的真实情感。这样的设计看起来没有什么精致华丽的图形画面,实质上却是自然淳朴、返朴归真,做到了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比起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味狂怪渲泄、闹上加闹的全“效”设计更夺目。例如,曾经一举成名的酒鬼酒正是以极其质朴粗犷的个性包装,改变了名酒不可突破的历史。麻绳和麻袋构成的机理造形是古拙别致,泥巴随意捏制的材质色彩是大朴大雅,毛笔题写的书法字体是奔放洒脱。于是,一幅酒鬼披着麻袋的写意水墨画使产品包装形象格外的平易近人,实乃大巧若拙。事实证明,酒类包装设计若完全模仿洋酒既无特色也无生命力。很多融中国传统文化于设计而成功的中国酒包装看似传统“老土”,实际上是以至真至情表现得一览无遗,大盈、大巧由内而发。因此,在设计中只有真心领悟,抒发真实的情感,才能获得成功。

2 以柔胜刚——有无实虚的辨证思维

中国的艺术实则都是间隔艺术、空白艺术。插花艺术要上松下密的间隔,绘画艺术要前实后虚的空白,音乐艺术要高低快慢的间隔,因此,任何艺术设计都要从间隔、空白中悟识到所有、所含、所用。

容器中“容”才能盛水、房室有“无”才能容人纳物。所以,“无”是“有”的必要前提,“无”与“有”相互依存、互为利用。老子的“有无”辩证体现在设计中便是黑白、实虚、正负或满和空的对比关系。设计艺术中往往运用空间,空白来强化作品的表现力。例如,运用留白来突出主题是目前平面广告设计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即通过大面积的空白,在有限的画面上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以取得惊人的宁静效果或强化主体的作用,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效应。反之,被塞满了图形或文字的拥挤画面反倒造成了视觉上的困难和记忆上的障碍,不利于留住观者。因此,好的设计必须是有留白的“透气”设计。另外,一个文字或版面编排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字里行间和版面分割空白的处理。如字的行距要比字距大,否则就会产生视觉方向和次序上的混乱。不同类的文字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或空白,以便区分各种字体的特点和作用。这正如构成设计练习中的疏密对比关系,没有疏就难有密的突显,没有虚哪来实的力度?因此,空白作为画面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不亚于色彩、图形和文字。在设计中,要敢于留白。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形也是“留白”的一种表现方式,常见于标志图形设计中通过正负形的相互依存共构一个完整形体。例如,联邦快递的标志,在看似简单的字母E和X之间包含一个“空白”箭头,其通过含蓄轻快的留白空间间接地传达“积极,迅速”的服务理念。在直接准确地表现出主旨内容的同时引导观者领会标志的信息内涵,从而获得 “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和意境。

老子思想中有无虚实的辩证思想和柔弱胜刚强的内涵实质是统一的。“柔”即为灵活性,“弱”为低姿态,“柔弱”是合乎天道,应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留白或间隔,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是安排节奏的无形指挥棒,通过它的协调组织,才将各构成元素统一在一起,它在画面中带来的讯息和效应往往比实体的构成元素还要丰富和强大。因此,在设计中单纯简洁是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好的标志是易记易识的,它具有高度简化明快的视觉语言,需要设计者排除一切非必要的构成要素,反复提炼,以惜墨如金的笔调构成形象,以尽可能简洁的形式表述更丰富的内涵,发挥以一当十甚至当百的视觉传达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的现代标志中,那些以几何形体构成的抽象形态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认识心理,因而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我们更加不可否认“以柔胜刚”这个富有哲理的道家精神实乃艺术创作的最高智慧。

二 下笔如有神:看庄子理想谈艺术设计的思维方法

1 从熟能生巧到技进乎道

庄子认为“序是道的属性之一,任何事物不依循有序的原则就不能长存”。艺术设计之序即是法则、是技。任何艺术创作,技巧是艺术家首先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没有娴熟的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就无法表现出巧妙的构思与设计。“庖丁解牛”一文正是反映了古人对技术如何达于艺术创作过程的深刻体验,它告诉我们如何“由技入道”,如何通过“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的经验积累和思维转变过程,领悟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艺术创作方法,而最终获得“技进乎道”和“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然而,艺术的追求不仅只为熟能生巧而停于表面技法的进步与熟练,而是“由技入道”,实现由物质向精神的转化和思维能力的升华。若止于技艺,只是一味地追求技法形式的作品,那么这个作品只有工艺的价值而没有艺术的价值。任何技艺超群之物都应该提升至道的境界。技艺的高深,进乎道,亦出乎道,即内在立足于道,又外在表现于道。因此,对于设计内涵的挖掘和研究尤胜于绚丽神奇的形式和技艺。所谓“物物——太极”,任何事物均有更深一层的东西等待挖掘。艺术设计应当在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点、线、面,黑、白、灰等各种表现手段和技法之后,通过“神遇”超越形式美法则及设计要素等的“技”的束缚,探究其内在的玄机奥秘,最终获得作品更深层意义上的精神内容,到达“道”的深度。这种由技入道,轻技法、重竟境、轻形式、重内容的中国设计艺术即是真正达成了下笔如有神的高超技艺。

2 从无象无形到无言无为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道无形无象,却以抽象潜藏的形式存在;道可知,但并非语言概念和感觉经验所能知的。道是任何艺术创作都必须道循的规律。因此,庄子主张随顺自然的无为态度,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的美就在于它最充足地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并未有意获得什么,却在无形中成就了一切。于是,在这种崇尚“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淡泊自由、浪漫飘渺”的审美情致下,以自然仙境为题材的园林设计应运而生。我国的园林艺术设计大都受到“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在布置经营上,采取山水、建筑、景物相互穿插渗透的组合方式构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自然空间,从而获得一种道家仙境般的自然之美。正如苏州留园的“小蓬莱”即是这种飘遥仙境的体现。而今天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是源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无为”思想。日本的园林又称“和式园林”,它以其幽静、深邃、曲折的艺术风格盛名于世。其实,和式园林艺术是中国汉、唐时代形成的家居环艺风格在日本列岛上单独延续至今的结果。它以“原色”即非人工雕逐为审美理念,实则是根植于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今天日本园林艺术的优雅风貌中,我们仍可清晰看到“无为”之境的影子,尤其是其中布局方式的起、承、新、合,“枯山水”的拟意等,无不和我国的传统艺术理念如出一辙。所以,我们今天在民居环艺的设计上,应继承并传载“无为”思想,将传统风格与现代化家居结合,打造特有的中式艺术风格的家居建筑。

三 民族化与国际化:老庄思想引领下的完美艺术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高等思维创造,始终离不开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随着当代文化多元论的盛行,“民族”的设计被大力提倡,以老庄等传统文化精神表现的现代设计大行其道。承接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将传统的文化精髓植入设计师的现代思维必将带来设计理念的创新。诸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陈幼坚等人创作的中国水墨画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表现技法,正是这种创新的成功典范。2011年4月靳埭强在广西艺术学院的“设计教育学术论坛”上,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例,讲述了生活、文化、国家民族等对艺术的影响,并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一对抽象人脸构成的一只蝴蝶。这个如“庄周梦蝶”般的逍遥意境,是他心路的写照,是心灵与艺术的和鸣。靳埭强在讲座中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道家“自然无为”的境界、“柔弱虚静”的智慧,在其作品中皆有迹可循。曾经靳埭强为杂志《Communication Arts》设计的Logo——由中国水墨、尺子、铅笔组成的“CA”,其中饱含了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将东方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是靳埭强的艺术设计一贯追求的。再如,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外形简洁精炼、现代感十足;内含中国古钱,隐喻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与古钱同构的“中”字即指中国银行的名号,这个标志可谓是言简意赅,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贯通的旷世之作。

靳埭强的这些作品改变了过去“设计国际化”就是“洋化”、“欧化”的观念。他以中国山水画笔墨作为设计元素,登上国际设计的大舞台,向国际友人传达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那些作品是“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完美统一。这正如曾经在2001年APEC会议上风靡世界的中国唐装,作为中国经典的传统服饰设计,它并没有受到地区的限制,反而以独特的民族文化迷倒了全世界人民,刹时唐装华服迅速流行。唐装,即是中国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应用。因此,民族文化未必影响设计国际化,从辩证上讲,民族的即是国际的,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它们这对矛盾体在艺术中得到了统一。

如何培养“下笔如有神”的智慧,如何获得“无声胜有声”的国际化成效,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挖掘老庄思想、继承老庄文化。当代的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不仅要研究现代的表现技法和造型元素,更要关注传统中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内涵;通过发掘老庄智慧来探索艺术设计的出路,创造出更多富含哲思的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设计领域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 古棣:《老子校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第5篇: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其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见证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痕迹。相比于其他东方国家的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处较为独特的景象,且其在世界艺术中发挥着其特有的魅力。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其传播与发展的载体也是多种形式的,其中,室内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人类建筑时代的开始阶段就已经利用当时的文化。此外,每一次观念的更新必将推动设计的更新。在传统文化得到大力传播与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中的众多方面都体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且这是一种内在气质的体现,是一种完美的融合。(图2)

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2.1中国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2.1.1儒家思想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遵循的是一种中庸之道,其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同时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实现共同繁荣和生存。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这同样也是我国室内设计师必须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从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室内设计都是在模仿山水,和效仿天地之间的一些物质,虽然都是通过人工的形式进行创作的,但是却与自然没有多少差别,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此外,对于现代化室内装饰文化,应尽量做到恰到好处,进而实现情景交融的目的,同时使得物的境界实现向精神境界的提升。例如我国首都北京的万寿会的设计,就是以“传统与现代艺术”为题而设计,其设计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此外,现代化室内设计中通常都会用到自然景物,在室内供养奇石异草,充分体现出了以小见大、天人合一的意境。上述这些都是儒家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图3、4)。2.1.2道家思想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一直都在遵循“道之本性在自然”的观念,这种思想在崇尚宁静的同时又主张流动,并较好的表述了有无、动静和虚实结合的联系。现代室内设计中道家思想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虚实融合。例如:在空间上出现的虚实融合、彼此交错、共享、穿插、动静统一以及开场流通的空间形式等,都是道家思想的完善表现。其中,在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隔断法就是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常见的空间分隔方式有落地罩、屏风等,这些分隔不但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还能进行空间的划分,但在声音、光线和气味等方面却并没有完全的隔断,进而使人有一种“隔而不绝”的感觉,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极强的空间流动感,最终营造出一种虚实相映的氛围。2.1.3禅宗思想与中国室内设计的融合(图5)禅宗是我国佛教文化在东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其是一种文化交融下的产物。此外,禅宗思想聚集了佛教多派思想、玄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它和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之一,其一直崇尚一种通过自身直觉体验以及深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并经过悟境实现精神层面的超脱和自由。从禅宗的角度来看,规定性越小,想象的余地就会越大,所以少能胜多。换句话就是说,只有简化到极点,才能有最大的剩余空间去揣摩和思考其他的问题。最近几年以来,在室内设计中加入禅宗思想并使其具备“禅味”风格的成功作品有许多,现代室内设计人员正在努力创造一种拥有“闲寂、幽雅、朴素、空灵、简朴”意境的禅意空间环境,不论是其中的空间构成元素还是家具设计与其具体的摆放方式,都能使得人们在繁杂疲惫的现代生活中感受到“禅味”带来的心境上的平和以及独特的精神层面的享受。

2.2中国传统符号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在经过了相对漫长的历史变迁之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具备丰富文化内涵的以及多样化的传统纹饰和图形。在中国传统元素中,不论是图着一种吉祥如意、平安和福禄的美好感情。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是其形式与内涵的完美融合,将这些传统符号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的装饰,能够营造独特的现代室内文化。因此,室内设计人员必须用现代社会的设计语言重新阐述这种完美的融合,进而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杭州的某酒店的设计,就是与中国传统元素的完美融合,其充分借鉴了石井、马头墙、青花陶瓷等传统元素的效果,并通过将篆刻和中国书法等传统符号加入墙面设计的形式,之后采用现代化的排列组合重新排列传统符号,进而营造出一种古为今用的特殊的美感。

3结语

第6篇: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最高概念,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流派。道家的哲学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朴归真,追求一种合乎人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摄取道家经典而产生的道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教,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其哲理博大精深,其教义包涵万有。作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魁的武当山,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而且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武当武术。在武当武术文化中深涵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认识角度看,道家的认识论不是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与人生理论认识境界和实践活动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道家以老庄的“道”的本体学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的认识论方法基本继承了老庄之学说,并根据道教“修仙”的宗教要求,把道家的认识方法神秘化,使之与炼养术紧密结合起来。道教的认识方法论是综合性的,直觉体验与感性、理性融为一体,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它强调修炼的实践,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其具体的方法有内视、存想、坐忘,守一和性命双修。

在“道法自然”的道家认识论影响下,武当武术重视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并把其作为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乃至上升为武当武术理论的根基。武当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以养生、悟道、技击三位一体的综合方式,大量采用了对自然万物的模仿,经过加工提炼、修炼、再改进、再修炼的螺旋上升的认知方式,实现“知行合一”,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得“气”“完形”。相传,张三丰从鹊蛇相斗(龙凤斗),蛇能取胜中悟出深刻的哲理,以此创编了武当拳。体现的就是“拳法自然”的原则。

道教修炼长生,主要有两大方术,一曰“外丹”,一曰“内丹”。从认识的对象来说,外丹注重自然界阴阳五行之道,内丹注重生命个体内在的“精气神”。外丹学重视自然界的规律,认为万物之性是可知的。内丹学把人体看成小天地,以五脏为五行,以三宫为三光,分内气为阴阳,视人的生命体为一动态的、有若干无形流转系统的有机活体,因此,崇尚养“气”,使“精气”永远存在于身体之中,同时又重视“养生”,使形体永远不坏,成为神仙。而“气”就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同时认为体内有二十四真神存在于各主要器官,炼养时要存思守一,返观内视,以表示对体内真神的尊重。由此可见,道教内丹学重视对人体生理、心理的认识,认为其中有内在规律可以把握,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宗教神秘色彩。

武当武术的内家功夫最初源于道门,目的同样是为了长生不老乃至飞身成仙,因而十分注重内修(炼丹)。武当武术名家们认为,武当武功达于化境的基本条件: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武当武功注重内修、炼“气”,从完善小宇宙进而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气”的体认和肯定,是与中国古哲学中的“元气论”相通的。实践证明,武当内家功夫虽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确实能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气功与武术动功的结合,是武当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理由一,气功可以借助形体动作加以阐释,为气功的普及提供便利;理由二,丰富了武当武术的价值取向,使一部分武当武术把养生健身作为其首要价值。可见,道教气功和动功的结合,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同时,由于道家文化的神秘性,导致了人们对武当武术中的导引术和气功的许多曲解。在道教理论中,导引术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延年益寿、修道成仙的方法。导引术中的引体术实际上是一种体操健身法,有着很好的锻炼实用价值。但是,当导引术嫁接为武当武术的内容后,由于片面的追求得道成仙,不仅没有从传统的理论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立的科学健身体系,反而越来越神秘,变成了一种法术,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都制约了武当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二、从世界观角度看, 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生成发端于“道”。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道”作为它的名称,就是因为它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在道教的教义思想体系中,宇宙的本体就是“道”,或者说,“道”的物化才有了宇宙万物。万物生成依靠“气”的运作。气又分阴阳。“气”的思想浸透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在道教中,“气”则占据着核心地位,渗透在生成、运动、变化等范畴中。

阴阳(也称两仪)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就是从无形质的“道”到有形质的“一”之间的结合点,太极的理论包含着全部道的学说。

秉承道家文化中的这些世界观,武当武术理论极端重视“精气神”的修炼,尊重互相依存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式流布全身,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气”构成了天、地、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故提出了“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认为练拳就是为了使人体吸收外气,补充内气,保护真气,降其浊气;练拳时要注意以意导气,以气固形,形体的运动要利于气在体内流动,利于吐故纳新,自始至终将精、气、形混而为一,使神形凝聚不散;炼拳是为了养气,养气为了养生,养生为了长生。武当内家拳就是通过练拳的手段从而达到炼气的目的。

“道”运动轨迹的圆圈运动,就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武当武术要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自然也要选择这一优化模式。武当武术中的太极、形意、八卦均以圆弧为本,另外各种拳在劲力的蓄放上,也均以圆弧运动轨迹作为基础。因此,在拳理上,武当内家拳法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运行变化、相生相克之原理。再如武当内家拳中的太极拳、八卦掌、九宫等等,其名称就与“太极”、“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者,武当武术中技术与理论,如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内外合一等,都与道家的阴阳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教对于人生是执著的现实主义态度,极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追求福禄寿喜,追求长生不老。因此,道教把世界两重化,在人间之上构造了一个神仙境界。道教的“重生”和“全生”养生观对武术的基本价值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都极为鲜明地突出了养生作用,弱化了其技击功能,成为武术流派中一种集养生、技击为一炉的新的武术实践体系。武术招法动作是武术文化表达的符号和最终形式,道教的精神、思想观念也透过技术文化的层面表现出来。八卦掌因八卦方法而变化,形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矛盾规律而编制,太极拳以阴阳转换理论而构建,其它拳种也都可以找到其道教思想的容摄和影响,不同的只是程度差异。

三、从方法论角度看,道家关于无为、贵柔、尚雄、崇阳、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和原则。宋明时期,张三丰又把道教的宗教精神和原则融入武当武术,指导武当武术的理论建设和发展。道家的“虚己顺物”、“人取我予”、“虚心实腹”、“守柔处雌”、“缘督为经”,在养生和技击上给武当武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武当武术中武德讲究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优良品质,实质就是“守弱”、“无为”,是“道”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只能用直接的体验去把握的存在,是一种无规则又有规律的自然运行。正是这种“欲小成者武事、欲大成者化功”的思想,把武当武术推向了巅峰,摆脱武术招式、技能等的束缚,追求武术的本质和“悟性”,追求一种旁若无人、无所畏惧、至刚至大的精神境界。

武当武术之内家拳的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崇下尚退、先发后至,太极拳中的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空中”以及形意拳的“直中”、八卦掌的“变中”,都是道家思想方法的完美体现。武当武术的动静转化、刚柔转化、阴阳转化随意可见,这些转化都是道家“反者道之功”、“弱者道之用”的哲学思想的变迁,充分体现道家“乾坤交泰”、“简易中和”、“阴柔虚反”、“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武当武术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对抗中的大小、快慢、强弱,主张“四两拨千斤”的巧斗,采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慢制快、以力小胜力大的运动方式和虚实变化的手段,“攻其所必救,攻其所不守,攻其所不攻”。

武当武术援用道家重直觉、重悟性,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特征的思想方法,认为诸多拳法中的招式、攻防、进退,是可以传授、观摩和学习的,但其中的意境、神韵、气质和内力运行,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习练者须先意会,再用直觉去领会,然后通过反复的、日积月累的实践并加以揣摩,进而悟出武当武术中道家思想的精微玄妙之真谛。

第7篇: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关键词:道家思想;山水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91-01

一、道家思想的产生

道家的思想是一门以出世和无为为主的哲学思想。它出现的时间在先秦,这种思想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些对于权贵无力抗衡的文人,采取一种回避世事,洁身自好的方式,就出现了一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隐逸之士。他们在山水间自食其力,冷静的认识社会和批判社会的弊端,揭示矛盾出现的根源,他们以天道自然作为法式,提出了一些治疗社会的主张,对于传统是一种挑战,否定君权,在这些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以贵生存身作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的理论体系。也有些人认为,道家的思想太过消极和与世无争了。但是,当我们了解到道家文化出现背景的时候,就可以知晓这种以柔克刚和以消极退守作为变通的思想,实际上是道家对于人格修养独到见解和其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精髓。老子思想之中的“无为”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主张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叫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安排,不强行做一些违背自然,虚妄的事情;“不争”就是不要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去占用一些东西;“虚无”在老子看来,虽然虚无形的道是平静和无可琢磨的,但是这些却是一切存的源泉,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从上面这些解说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晓,道家的思想并不消极,其思想观念之中蕴含着合乎自然的生命力。

二、道家思想中的山水美

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身处在乱世之中,所关注的是怎样去更好的解决好人们之间的战争和纷争。根据对自己的思想的传播,来对统治者进行呼吁,用强权政治来对人们的生活进行干扰的办法,不能起到收服人心,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通过宣扬自己的思想,想要得到的目标是,让人们能够回归到真挚和淳朴的状态。因此,在道家思想之中,提倡做得“自然”,实际上就是宣扬保持自然之心,要修自然之道,他对于一些扼杀自然本性的行为坚决反对。道家思想还提醒人们需要注重自己生命的内涵,从而不断的提升主体的精神世界,反对一切浮躁,主张“清静”、“无为”。在老子的“虚静”的观念之中,蕴藏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够培养出高远的心志和真朴的气质,只有具备这样心灵的人,才能引导出深厚的创造能量。

三、道家思想和自然的关系

道“先天地生”也就是其本来就是存在的,但是人们无法知晓而已,一般的人哪怕见到了也不知道。这是在对自然万物的总结中逐渐上升到理论阶段的,我们并称为道。圣人之道在物上是有所体现的。“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上水的形质有了,就必然会显映圣人之道。对于一些贤者和次于贤者的人,在游山水的时候,观察物体但并不能像圣人那样得出一些结论,因为其不具备这个能力,但是如果有圣人之道的指点,然后再去观察物体,就会发现能够实现二者的统一。圣人能够发现总结和总结道,需要靠自身的修养,就像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理论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谈及的,“圣人以神法道”,道是靠圣人体内的神总结出来的,这里的“道法”中的“法”和“道法自然”之中的“法”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法”是制造的意思。

中国人对于自然的亲近感本来就比其他国家重,虽然西方的重视自然也很多,而且现在很多国家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的成就显著。但是他们的思想中,更加注重的还是抗拒自然和征服自然,与中国人的自然观不一样,中国的思想界一直主张的观点是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要实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做到适应自然,道和自然的关系,就是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认为,“道”是最崇高的,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道,哪怕天地消失,道仍然存在,道是总统世界上万物的,但是整个道还是要效法自然,由此可见,自然的地位和重要性。

四、道家思想对于山水画艺术的影响

首先,老庄崇尚的“玄”,导致中国绘画“山水画居首”、“水墨最为上”。山水画以水墨为主,早期的绘画也和世界各国的绘画一样,注重用颜色去表达。受道家思想的“玄”影响,逐渐摒弃“五色”,用朴素代替。中国山水画的“水墨画”采用道家朴素思想,成了千百年中国山水画的典型代表;其次,道家崇尚的“无”,影响山水画并体现在构图上重视“布白”。中国山水画反对用笔太实,讲究虚、松,这是山水画在艺术上更加成熟的境界;再次,道家崇尚的“柔”,影响山水绘画表现形式和材料上对“柔”的运用。中国画作中的宣纸、绢、毛笔等都是柔软的材料,符合道家“柔”的旨意,契合老庄的精神;最后,道家的思想绝对自由,影响中国山水画构图上视点的自由和多变。中国画中既有长卷或者长轴,也有短卷,布尺不受限制,这也和道家精神自由思想相合。

第8篇: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其中就有对中国养生文化,特别是道家养生文化和儒家养生文化的描写,虽然在各部小说里并没有直接叙述,但我们仍能从作品中人物在对武功的理解、选择和练功的方法上体会到金庸对中国传统养生的独到见解。

小说里的武功有所谓的“正派武功”和“邪派武功”之分。“正派武功”主张性、命双修,顺应了社会伦理首先和人性的基本要求,正是符合儒家、道家乃至释家哲学的和谐理论。而“邪派武功”则破坏人自身及宇宙万物间的和谐,最终只能玩火自焚。实际上作者是借用武学这种最为通俗、形象的形式阐释深刻、精奥的哲理,并使之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

下面我们对金庸小说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道家养生文化

鲁迅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道家”,道家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还是在医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道家的养生文化讲究养生养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诣,从形式层面上来看,道家的基本生命是理念是道法自然的生命观,而从人的精神层面上来说,则推崇清心无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少私寡欲,不为物崇的自然人性思想,养生达到的最理想状态是‘复归于婴儿’的高度纯洁的精神境界,以完成心灵的内在超越”。

古墓派的传人小龙女就深知道家的养生之道。古墓派的武功本就是要求练功者无为、无欲、自然,她的年龄虽比杨过大,却似“反较杨过为幼,而举止雅拙、天真纯朴之处,比郭芙更为显然,无怪(黄蓉)以为她是小女孩了”,而在绝情谷底困了十六年后与杨过再见,“霍然回身,只见身前盈盈站着一个褐衫女子,雪肤依然,花貌如昨,正是十六年来他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小龙女”,杨过放声大哭“龙儿你容貌一点也没变,我却老了”,金庸在这里强调“小龙女年长于杨过数岁,但她自幼居于古墓,跟随师父修习内功,屏绝思虑欲念。杨过却饱历忧患,大悲大乐,因此到二人成婚之时,已似年貌相若”,“因此两人久别重逢,反显得年纪比她为大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不做任何事,而是不妄为,小龙女的容颜不败正是由于她的无欲无思,通过净化心灵,颐养精朴,从而达到精神与形体兼养的目的。

二、儒家养生文化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传统文化一支的儒家养生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养生,古称“摄生”、“保生”、“卫生”、“道行”等,其含义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防病祛病,同时保持健康的心态,以达到延年益寿。金庸小说中体现出的养生文化与传统的儒家养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可以看做是儒家养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改写。

儒家养生文化大师孔子曾经说:“知者乐,仁者寿”,认为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养性,发扬人的善性,去除人的心理疾病,以此求得心理的平衡。金庸小说创作中也体现了这一养生之道。江南七怪教育弟子郭靖要为人正直,行侠仗义之士,他敦厚朴实,单纯善良,嫉恶如仇,恩怨分明,他正义、有气节、舍己为人、诚实守信、富有民族大义精神,为了心目中的信仰与理想吃亏无数,却依然坦然自如,是典型的儒家之侠。

“欧阳锋害死恩师与黄蓉,原该找他去报仇,但一想到‘报仇’二字,花刺子模屠城的惨状立即涌上心头,自忖你仇虽报,却害死了这许多无辜百姓,心下如何能安?’’

“师父说他生平杀过二百三十一人,但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只要不杀错一个好人,那就是问心无愧。瞧师父指斥裘千仞时,何等神威凛凛。这裘千仞武功未必在师父之下,只因邪不胜正,气势就沮了。只要我将一身武功用于丈义为善,又何将功夫抛弃忘却?…‘……经此一反一复,他为善之心却是更坚一层了。

这是对郭靖矛盾心理的描写,他对行善与报仇的不断追问与质疑从正面突出地体现了儒家养生文化的核心――养德对作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对小说文本的渗透。

第9篇: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

摘要:古琴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它源远流长不仅有众多的琴家和作品传世,更有丰富的琴论文献留存。纵览这些文献,可发现古琴艺术与儒、道、释的思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道家“顺应自然”“淡和恬淡”和佛教“调适融通”“心空寂静、其乐无喻”等思想的影响。无论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都揭示了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占有位尊价高之地位,古琴音乐所表现出的含蓄、淡和、移情之美,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琴,琴曲,琴家,琴文化,组成的古琴艺术从琴的产生到发展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紧紧相连在一起。在中国音乐史中的乐器领域里,古琴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可谓得天独厚、无与伦比。在历史的进程中它作为一种乐器,也可看作是一种文化礼器,一种文化的精神。 

古琴是中国文人的挚爱,历来有“士无故不撤琴瑟”这样的说法。“士”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琴文化的主体部分,儒、道、释是中国文人所信仰主要宗教(或哲学),其美学理念也鲜明的体现在古琴的音乐和文人的琴学理论中。 

一、古琴与儒家的关系 

中国的古代文人,即也是儒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人思想中的核心。儒家思想观念自然渗透到文人对古琴音乐的理解,可以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音乐载体。 

儒家在音乐审美方面格外强调“平和”“中和”。“平和”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声,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从文中可以看得出其排斥“声”、以“中声”为美的思想,由此“平和”也是儒家音乐审美中重要的审美准则,凡是能使人保持平和之心的音乐即为“中声”,否则即为“声”。 孔子将其要求的“废郑声、正雅乐” 思想注入音乐传播中,将琴曲、琴歌规范成“正乐”,又通过古琴提高道德修养达到修身以合“复礼”,他的琴艺活动奠定了古琴必习“正音”,有修养的君子必习古琴的修身准则。后人班固继承儒家《乐记》的思想,指出“琴者,禁也,所以禁止邪,正人心也。”(《白虎通》)唐代白居易诗句中的“调慢弹且缓”“调清声直韵疏迟”即是音乐“平和”、“中和”的体现。范仲淹以“清厉而静,和润而远”为“中和之道”,排斥“妙指美声,巧以相尚”等等都是文人琴家对古琴审美思想“平和”“中和”赞成的体现。 

二、古琴与道家的关系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遵循和推崇的是“道法自然”的原则,“道”即万物的根本,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之母,先天地而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而是至善至美的。在声音上的反映,就是“希声”的“大音”。以有声之乐为参照,即充分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追求一种音乐的永恒性和超脱性“大音希声”是道家主要的音乐主张。 

“淡兮其无味”也是道家另一重要思想,其对琴人的音乐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魏晋阮籍有“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他提倡的是恬淡之乐;唐代时,“淡”开始被较多地用于形容琴乐风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曲淡节稀声不多”“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等诗句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为古乐、雅乐的标志因而受到推崇。宋代真德秀在《赠萧长夫序》中也赞扬古琴“希微”“寥寥”的风格。徐上瀛则认为“琴之元音,本自淡也”“琴声淡则益有味”,并说“淡”就是要“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老子“淡兮其无味”的主张还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淡和”审美观,既是以儒家思想改造道家思想的结果,也是道家思想本身局限所致。 

此外,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裹,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表达了诗人对琴乐的一往情深。这是一首具“旷逸”类琴心的典型诗文。竹林中独自弹琴,不为传达心情给他人,并且与豪情之长啸交替,以琴自乐,且有豪气,实甚旷远而俊逸者。在王维的另一首《酬张少府》中,也明显的在琴中寄以旷远之心:“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万事不关心,不但功名利禄已无所感,喜思哀乐也可尽弃了。任吹解衣带的松风与山月为琴心之伴,甚为潇洒而飘逸。从文人隐士的笔触中,无不透露出玄逸幽淡的空灵。某种程度上,旷逸的琴音使人达到了“无音”的境界。 

从古琴的命名上来说,古琴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也不少。据清初《五知斋琴谱》中记载的中国古琴造型就有5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古琴样式有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子期式、连珠式、蕉叶式、落霞式等。它们具有诗情画意的的名字“玉涧鸣泉”“万壑松风”“石上清泉”“仙人友”“天籁”“秋籁”“招仙”“涧泉”都具清幽自然之态,这也是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淡和恬淡的具体体现。 

三、古琴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之后备受大众接受,尤其受到文人的所推崇,其佛理与中国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并得以迅速地发展。禅宗的“顿悟说”,把禅理与琴学联系在一起。认为参禅和学琴有同样的思维方式,都须“瞥然省悟”,即顿悟,才能超越自我、蔼超越尘世,达到至境。明代的李贽则认为“声音之道可与禅通”,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学琴之径与参禅之途相通还因为“此其道盖出于丝桐之表、指授之外者”,即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修道、悟道,追求无名、无际,超越万物去寻求那冥冥宇宙中永恒存在却又虚无之佛性,达到心灵之解脱,音乐也是通过有声之乐去寻求超越物质、感悟心灵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奇妙人生之精神境界。 

可以说“顿悟说”的出现,使很多传统文人的人生追求、审美取向、文艺创作也因此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转变,最终佛教和儒、道两家三足鼎立、并驾齐驱。但就儒、道两家来说,佛教的琴学还是比较薄弱的。在众多的琴论文献中极少反映佛教思想的内容,琴曲创作也如此。与佛道有关的只有《释谈章》《普庵咒》《色空诀》《法曲献仙音》《那罗法曲》等。现存琴谱中分别有清末释空尘编撰的《枯木禅琴谱》,以及清初署名“蒋兴俦(畴)”编撰的《和文注琴谱》和《东皋琴谱》。到明清,琴论中还出现了对佛理的强烈排斥,甚至禁止僧人弹琴。那是因为传统音乐美学历来视华夏之音为正乐,反对胡夷之乐的侵入。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佛教音乐在古琴中的发展,同时也是造成佛教的琴学弱于儒、道两家的原因之一。 

说到古琴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应该从宋代的琴僧系统开始。这个贯穿北宋一百多年的琴僧系统,他们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琴僧系统的祖师爷是宋太宗时的宫廷琴师的朱文济,另外还有他的后人和尚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和照旷等。非僧人中也有很多热心于佛家琴学的。徐上瀛晚年曾寄居僧舍,所以佛教思想对他有较大的影响,佛教倡导教徒超脱尘世,在佛土中寻求精神解脱,徐上瀛就要求演奏者“绝去尘嚣”“遗世独立”“雪其躁气,释其竞心”。佛教主张禁欲,否定音乐享受,徐上瀛就说“使听之者……娱乐之心不知何去”。在“洁”况中,徐上瀛更是以佛理论琴。 

尽管儒、道、释三家从各自的教义出发,对音乐的功用、目的等有不同的看法,但在音乐的审美上其总体特征基本一致,即均以“平和”“ 淡和”为其审美准则,视淡、雅、和等音乐为美,排斥艳、媚、俗等音乐。并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了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殷伟.《中国琴史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