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肺功能检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3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01-01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功能检查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部分, 肺功能的诊断与评估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三大诊断之一,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已将肺功能检查作为 COPD、哮喘等肺部疾病的必要检查项目,肺功能检查以其安全有效、方便经济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它主要用于评估呼吸系统疾病或胸外疾患肺功能损害的性质以及疗效评估、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术前评价及术后预测、劳动力鉴定、健康体检以及配合高空高原的生理研究等。在检查过程中,它受受检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操作者的指导和受检者的配合尤显重要。
【关键词】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乳酸;超敏C反应蛋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82-02
呼吸科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缺氧,研究发现动脉血乳酸能够反映组织的缺氧情况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1]。乳酸(LAC)是体内葡萄糖的代谢产物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其产量不多,但在低氧等状态时则明显增多,甚至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人类最敏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之一,具有辅助诊断各种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肺炎和COPD是两类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我们对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386例特定两种患者进行血乳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旨在进一步探讨不同呼吸系统疾病血乳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改变,也为临床诊断治疗此类患者提供更好的依据。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部分患者,共计386例。根据出院诊断将患者分为肺炎组(220例)、COPD组(16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恶性肿瘤、肝肾疾病等引起动脉血乳酸水平增高的情况。正常对照组101例,均为排除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体检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在接诊后,未经治疗的情况下抽取1ml动脉血检测血气(美国GEM3000血气分析仪,酶电极法测定),动脉血LAC是其中一项检测指标。收治24h内空腹采集肘部静脉血2ml进行hs-CRP检测(免疫比浊法),仪器来自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来自德国DiaSYS公司,批号14946/68065。参考范围:0 mg/L-10 mg/L。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所得数据,LAC结果以χ±s表示,hs-CRP结果以中位数表示。正常参考组与疾病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1肺炎组和COPD组数据比较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数据比较,见表1、2。
表1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LAC结果比较
1LAC(mmol/L)1与正常组比较方差F值1p值正常参考组10.7±0.11-1-肺炎组11.4±0.8111.28610.000COPD组11.5±0.6118.71810.000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LAC,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表2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hs-CRP结果比较
1hs-CRP(mg/L)1与正常组比较方差F值1p值正常参考组10.61-1-肺炎组130.4164.50310.000COPD组14.919.62110.000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hs-CRP,两者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2.2hs-CRP与LAC浓度相关性分析肺炎组乳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具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248;COPD组患者乳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具有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153。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到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血乳酸水平与呼吸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亦提示,hs-CRP浓度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和预后表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血乳酸增高是危重病人内环境恶化的表现,是组织缺氧和血液灌注不足的标志,预示着病人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2],对危重病人实施血乳酸监测,它可及时快速地了解危重病人的内环境,为危重病人的预后以及制订抢救治疗措施提供依据[3]。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病情及其他反映机体氧合状态的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对重症呼吸系统疾病做到凡患于未然,早期有效地控制感染,纠正CO2潴留,改善心肺功能与微循环障碍,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以降低其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hs-CRP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引起肺组织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促进微血栓的形成,使肺内气体交换障碍,因此hs-CRP的升高也是肺炎患者的综合表现,且与LAC的病理性升高具有一致性,这一点与COPD患者乳酸与hs-CRP浓度变化具有负相关相区别,并可作为的鉴别诊断的一个方面。
血乳酸和hs-CRP检测简单易行,能及时快速地反映组织的缺氧情况,这为临床医师及时掌握病人的内环境,指导医生正确诊断、合理治疗并对病人预后的评估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观测指标。参考文献
[1]Abramson D,Scalea TM,Hitehoek R,et al.Lactate clearance and survival following injury.J Trauma,1993,35:584-588.
[关键词]ICU;压疮;营养指标;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5(b)-0138-03
Early warning effect of clinical nutrition index on pressure ulcer in patients with ICU
HUO Wan-jun1 LIU Rong-min1 XIONG Xiao-ling2
1.School of Nursing,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00, China;2.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Uni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sure ulcers and common clinical nutritional indexes in ICU patients.Methods 256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ICU of a three class A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May 2016 to February 2017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for risk factors of decubitus ulcers in ICU patients.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moglobin,red blood cell,hematocrit,albumin,total protein,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calf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P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Pressure ulcer;Nutritional index;Risk factors
压疮指位于骨隆突处、医疗或其它器械下的皮肤和/或软组织的局部损伤[1]。目前临床上压疮的患病率和发生率仍然很高,尤其是重症监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研究发现,ICU内压疮的患病率为14%~41%,发生率为1%~56%,是普通病房的2~3倍[2]。有文献[3-4]报道,营养情况与ICU患者压疮的发生有关。目前国内外常用压疮评估量表存在缺少营养评估条目,或营养评估条目仅根据营养方式和进食量进行评估等问题,不能起到有效预测ICU患者压疮发生的作用,因此需要结合客观的指标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ICU患者压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探讨临床常用营养指标与压疮的关系,为ICU患者压疮的防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2月在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收治的2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入住ICU时间≥24 h;③首次皮肤评估未发现压疮;④入院前未患影响皮肤观察的皮肤病;⑤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急慢性皮肤病或烧伤患者;②不愿参加研究或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男135例,女121例;年龄(67.70±16.66)岁;ICU住院日(8.77±17.32)d;入院诊断:骨折12例(4.7%)、呼吸系统疾病53例(20.7%)、泌尿系统疾病27例(10.5%)、神经系统疾病25例(9.8%)、消化系统疾病15例(5.9%)、循环系统疾病25例(9.8%)、肿瘤72例(28.1%)、其他27例(10.5%)。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ICU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包括三部分。①ICU患者基本资料;②临床常用营养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白蛋白(albumin,Alb)、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总淋巴细胞计数(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上臂围(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MAC)、小腿围(calf circumference,CC)、身高(hight,H)、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③压疮的发生情况。
1.2.2 调查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填写ICU患者危险因素调查表。实验室检查结果取距本次研究最近一次的结果作为研究数据。卧床患者BMI的计算参考王艳等[5]研究得出的BMI回归方程。压疮分期采用美国压疮顾问小组2016年版分期标准[1]。每天由2名护理人员对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评估、观察,直至首次发生压疮、转科、死亡为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连续性资料以x±s表示,非连续性资料用率表示,通过t检验、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各营养指标差异,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组256例ICU患者中,有61例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压疮,发生率为23.83%。61例患者共有76处压疮。压疮分期:1期压疮40处(52.63%),2期压疮31处(40.79%),深部组织损伤5处(6.68%)。压疮发生部位以骶尾部43处(56.58%)最多,其次是足部7处(9.2%)和臀部7处(9.2%)。压疮患者主要疾病诊断所属系统以呼吸系统24例(39.3%)为主。两组的性别、年龄、入室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临床常用营养指标与压疮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TLC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Hb、RBC、HCT、Alb、TP、MAC、CC、BMI 8个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2.3 ICU患者压疮发生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压疮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
3 讨论
3.1 ICU压疮发病特征
本研究纳入对象中有61例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压疮,发生率为23.83%,与涂倩等[6]的报道结果相似。本研究发现压疮发生部位主要在骶尾部、足部和臀部,多数ICU患者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局部皮肤组织持续受压不缓解,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压疮患者疾病诊断所属系统以呼吸系统为主,涂倩等[6]的研究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是压疮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全身氧合作用改变可能与压疮的发生有关。此外,本研究中男性、高龄、入室天数延长患者压疮发生率较高。
3.2实验室指标与压疮发生的关系
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压疮组与非压疮组患者的Hb、RBC、HCT、Alb、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人体测量指标与压疮发生的关系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压疮组与非压疮组患者的MAC、CC、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探讨了临床常用营养指标与压疮的关系,结果显示Alb和CC对ICU患者压疮的发生有预警作用。虽然Alb作为实验室指标能部分反映营养情况,但生化指标容易受病情影响,不能稳定地评估患者的营养情况,另外CC目前尚无统一的营养诊断界值标准,因此对ICU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时,应将以上营养指标与目前常用的压疮危险评估表中营养方面的评分细则结合,以提高压疮的预防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Npuap.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NPUAP) announces a change in terminology from pressure ulcer to pressure injury and updates the stages of pressure injury[EB/OL].https:///,13 April 2016.
[2]Keller PB,Wille J,van Ramshorst B,et al.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review of risks and prevention[J].Intensive Care Med,2002,28(10):1379-1388.
[3]高碧丽,丁玉兰,陈菁.ICU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2015,(3):142-143.
[4]Serra R,Caroleo S,Buffone G,et al.Low serum albumin level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the onset of 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Int Wound J,2014, 11(5):550-553.
[5]王艳,蒋德川,袁芳,等. 临床常用营养指标与卧床老年患者体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21):24-26.
[6]涂倩,孙艳,张纯瑜,等. 氧合作用和血流灌注指标对ICU患者压疮发生的预警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85-287.
[7]Nassaji M,Askari Z,Ghorbani R.Cigarette smoking and risk of pressure ulcer in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Int J Nurs Pract,2014,20(4):418-423.
[8]Corniello AL,Moyse T,Bates J,et al.Predictors of pressure ulcer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isease[J].J Vasc Nurs,2014,32(2):55-62.
[9]Sayar S,Turgut S,Dogan H.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at risk according to the waterlow scal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essure ulcers[J].J Clin Nurs,2009,18(5):765-774.
[10]Cowan LJ,Stechmiller JK,Rowe M,et al.Enhancing Braden 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in acutely illveterans[J]. Wound Repair Regen,2012,20(2):137-148.
[11]邓小红,王乔凤,李明珂,等.ICU住院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压疮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6):836-839.
[12]周敏.ICU住院患者压疮发生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健康前沿,2016,23(2):148.
[13]王艳,高娟,陈惠敏,等.营养客观参数与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5(1):8-10.
[14]Campos AC,Groth AK,Branco AB.Assessment and nutritional aspects of wound healing[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8,11(3): 281-288.
[15]Bonnefoy M,Jauffret M,Kostka T,et al.Usefulness of calf circumference measurement in assessing the nutritional state of hospitalized elderly people[J].Gerontology,2002,48(3):162-169.
[16]Chumlea WC,Guo SS,Vellas B,et al.Techniques of assessing muscle mass and function (sarcopenia)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the elderly[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1995,50(Spec):45-51.
[17]S英.医院感染现状分析及上臂围和小腿围对卧床医院感染患者营养评估的作用[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摘要] 目的:客观评估我院呼吸系统药物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调查统计本院2005~2007年的呼吸系统药物使用品种、购药金额,分析临床使用情况。结果:2005~2007年呼吸系统用药的销售金额总和及占总金额的比例呈增长趋势。祛痰药用药比例基本保持稳定,氨溴索用药金额一直排名第一,桃金娘及舍雷肽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镇咳药的使用以中枢性镇咳药为主,复方福尔可定使用呈增长趋势。平喘药中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用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祛痰、镇咳类中草药制剂在儿科应用广泛。结论:我院呼吸系统用药金额增长,结构稳定,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 呼吸系统;用药金额;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35-02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呼吸系统用药也是近年来临床用药研究的热点之一。我院为珠海当地最大的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为了解此类药物的应用情况,探讨我院呼吸系统用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对2005~2007年我院呼吸系统用药进行了分析、评价,为临床有效、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2005~2007年西药库采购的呼吸系统药物数量及其销售金额等。
1.2方法
统计2005~2007年各类呼吸系统药物品种数、用药总金额及各年购药金额前3位的呼吸系统药品,采用金额排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7年呼吸系统药物的用药情况。药物分类参考《新编药物学》(第15版)[1]:(1)按年度统计2005~2007年呼吸系统用药总金额和年度增幅;(2)呼吸系统药物各类药物的应用金额、百分比及排序;(3)以通用名统计各类呼吸系统药物销售金额排序前3名药物应用情况。
2 结果
2005~2007年呼吸系统药物销售金额及比例见表1。从表1可见,2005~2007年我院呼吸系统用药的销售金额总和及占总金额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2005~2007年各类呼吸系统药物销售金额及其所占比例见表2。从表2可见,2005~2007年各类呼吸系统药物销售金额占总金额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3年内呼吸系统各类药物的用药比例有所波动,但是大致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同时呼吸系统各类药物的销售金额次序无变化,用药结构保持稳定。
2005~2007年各亚类呼吸系统药物(按通用名)销售金额前3位应用情况见表3。从表3可见,祛痰药的用药金额比例保持稳定, 氨溴索一直排名第1位,桃金娘及舍雷肽酶在2006年起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镇咳药中复方福尔可定在2006年招标采购使用后保持排名领先地位。从平喘药的排名可以看到,甲氧那明一直排名第一,其他平喘类药物的用药变化比较大,其中茶碱类的应用比例下降,孟鲁司特在临床上的应用比例快速上升。祛痰、镇咳类中草药制剂中,价廉的甘草合剂虽排名已逐渐下降,但其领先地位仍显示其在短时间内不可替代,小儿消积止咳、百部止咳口服液在儿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3 讨论
3.1用药与疾病
从表1可见,2005~2007年呼吸系统药物销售金额及比例呈上升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我院在2006年8月启用新的住院大楼,改善就医环境的措施下,医院整体业务量增加,另一方面反映了临床诊疗工作中呼吸系统疾病在各类疾病中的发病率增加。从表2可见,呼吸系统各类用药的比例基本稳定,一方面反映了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习惯保持基本稳定,另外一方面反映了呼吸系统疾病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基本稳定。
3.2 用药习惯
从表2、3可见,祛痰药用药比例保持稳定。其占呼吸系统药物销售总金额的比例波动于29.63%(2005年)~30.15%(2007年)。在用药排名上,氨溴索一直占第1位,桃金娘和舍雷肽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反映了祛痰药在使用上都是以黏液调节剂及黏液溶解剂为主。
镇咳药占呼吸系统药物销售总金额的比例波动于2.47%(2005年)~6.02%(2006年)。镇咳药中可待因、喷托维林、复方福尔可定的排名处于领先地位,说明镇咳药的使用还是以中枢性镇咳药为主。
平喘药占呼吸系统药物销售总金额的比例基本稳定,数值波动于42.25%(2006年)~43.42%(2005年)。但其具体用药排名发生变化。表3显示,甲氧那明的应用一直排第一, 特布他林的用药比例保持稳定,可见β-受体激动剂仍然是平喘治疗的首选,茶碱类的应用比例下降,孟鲁司特在临床上的应用比例上升,反映了在平喘治疗中,新型药物M受体阻断剂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正在逐渐为临床所接受。
3.3 用药趋势
桃金娘油来源于金娘科桃金娘属植物(Myrtus communis),经一定工艺制备而成的标准化桃金娘油,主要由α-蒎烯、柠檬烯和1,8-桉叶素等三种单萜组成,其制剂在国内的商品名为吉诺通。具祛痰抗炎、止咳平喘作用,是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较好的天然植物药[2]。舍雷肽酶(serrapeptase,Ser)具有抗感染、消肿以及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在治疗由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所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难等方面,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3]。两者在祛痰药的应用中呈增长趋势。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由福尔可定、盐酸苯丙烯啶、盐酸伪麻黄碱和愈创木酚甘油醚组成,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起效迅速,约0.5 h起效;作用时间长,可持续4 h,治疗范围广,对痰多咳嗽和干咳均有效,未出现不良反应[4]。临床上对呼吸系统疾病要标本兼治,针对不同病因选用有效药物,还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配合应用镇咳、祛痰、平喘的药物,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愈创木酚甘油醚+福尔可定是经典的化痰止咳配方, 复方福尔可定在镇咳用药排名领先说明了这一点。
孟鲁司特在平喘药的排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一方面与我院地处沿海,季节性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发病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此药物治疗哮喘的优势有关。孟鲁司特于1998年上市,能抑制气道收缩,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炎症细胞聚集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与激素具有协同和替代作用[5,6]。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s)作为治疗哮喘的新型选择物,具有安全、有效、耐用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适用于轻、中度哮喘患者,可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用量,对各种重度气喘都有效,有高的治疗指数,口服有效,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然与肾上腺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比较,作用逊色于两者,但长期临床应用观察,可产生相似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吸入高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仍不能满意控制症状,对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生抵抗的患者,加用LTRAs是一种有效、合理的选择[7]。因此LTRAs已成为治疗哮喘不可缺少的药物,表3中,孟鲁司特在实际应用中的排名也验证了这一点。
祛痰、镇咳类中草药制剂中,甘草合剂疗效确切,一直受临床欢迎,因价格便宜其金额排名逐渐下降,但其领先地位仍显示其在短时间内不可替代。另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由莱服子、厚朴、槟榔、杏仁、枇杷叶、川贝母等药组成,具消积化痰,宣肺止咳之功[8]。小儿百部止咳口服液对临床小儿痰多、肺热咳嗽等症疗效显著[9]。两者在儿科应用广泛,这与其疗效稳定,剂型适合小儿服用有关。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4-376.
[2]付文卫,赵春杰,窦德强,等.标准桃金娘油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3,25(12):1009.
[3]殷凯生,付完珍,何礼贤,等.舍雷肽酶肠溶片黏痰溶解与祛痰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10):737.
[4]高君.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治疗咳嗽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7):946.
[5]孟鲁司特临床试验协作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轻中度哮喘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3):180.
[6]Reiss TF,Chervinsky P,Dockhorn RJ,et al. Montelukast, a once-daily 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sthma:a multicenter,randomized,double-blind trial montelukast clinical research study group[J].Arch Intern Med,1998,158(11):1213.
[7]杨鸿,沈昌理,王宜文,等. 2000~2004年广东省呼吸系统用药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5(3):152.
[8]丁樱,刘宏宣,高希章,等.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8.
[9]肖贵南,吴招娣,林宣伟,等.小儿百部止咳糖浆祛痰止咳作用及毒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5):310.
【摘要】总结以往和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临床应用有关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进一步探讨分析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中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提高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来,临床中其逐渐被广泛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这样的活性物质可以对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的生理机能造成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临床使用中,掌握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合适的激素制剂,制定合理的治疗使用药物方法包括药物剂量、疗效等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分析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使用情况,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简介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类代谢调节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其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代谢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抗内毒素、抑制免疫、抗过敏、抗休克影响血液和造血系统等作用。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包括有:升高血压、负氮平衡、促进脂肪分解及重新分布、影响核酸代谢、水钠潴留及低K+、Ca2+。人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是受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根据药物血浆半衰期的不同可以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分为长、中、短三类。长效激素类药物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中效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短效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替代疗法、严重感染、休克、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器官移植、血液病和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诱发或者加重感染、消化系统并发症、骨质疏松、延缓伤口愈合、延缓生长、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反跳现象、神经精神异常和白内障、青光眼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应引起注意。
2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1 危重哮喘:儿童危重哮喘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呼吸肌疲劳、呼吸性酸中毒、意识障碍等症状,常规的药物无法缓解症状。糖皮质激素对呼吸道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增强纤毛的清除功能、提高支气管β2受体对激动剂的敏感性,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危重哮喘。临床应用研究表明[2],通过全身给药的方式可以加快危重哮喘表现症状的缓解速度,有效的控制危重哮喘的表现症状,降低疾病死亡率。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及早的选取合适的糖皮质激素,一般选取起效快、短效的药物,其中氢化可的松和甲泼尼龙较为常用。给予患者静脉注射4~8mg/kg的氢化可的松或1~2mg/kg的甲泼尼龙,每隔4~6h注射一次,24h内患儿的病情便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激素药物应在哮喘症状缓解之后逐渐减量停用。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24h内病情未能缓解者,可以延长治疗时间,但连续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时间一般不超过7d,同时应注意将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临床中一般不使用长效激素药物地塞米松,主要是因为其对内源性皮质醇分泌抑制力强,且在进入人体之后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才能使药物的活性表现出来,因此其效较慢,不作为危重哮喘的首选药物[3]。给予药物时,可以通过吸入的方式吸入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但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吸入可能会引起气道痉挛阻塞,使不能确定其治疗效果,因此一般通过全身给药的方式。
2.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引起的呼吸衰竭,包括急性的、进行性的和缺氧性的呼吸衰竭。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处于不完全清楚的状态,多数学者认为ARDS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炎症反应的失控。目前,临床中糖皮质激素是具有高效的抗炎作用,且其作用显著、非特异性,因此理论上可以说明糖皮质激素对ARDS的发生和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然而在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大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对ARDS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如使用30mg/(kg•d)的甲泼尼龙1~3d后可以用于预防和早期ARDS的治疗,研究表明均有效,且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4];中效剂量、长效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治疗中晚期的ARDS,国外研究表明,中效剂量的长效疗程药物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改善其肺功能。
2.3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多发生于早产儿,常常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继发引起,和氧毒性及机械气压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确诊之后便使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一般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起始剂量为0.5mg/(kg•d),每3d减量,疗程为3d~3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选择最小的有效量,从而缩短使用激素药物的时间,吸入给药的疗效不确切,且不能降低BPD的发病率,但是其可以减少全身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和用药剂量。
3 小结
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应用于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费结缔组织病、重症肺炎等疾病。然而不论治疗哪种疾病,都应严格控制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和种类,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涛,樊寻梅.糖皮质激素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18-20.
[2] 张伟强. 呼吸指数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意义的评估[J]. 四川医学, 2009,30(10):1565-1567.
[3] 钱素云.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危重症中的应用现状[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6):469-473.
[4] 杨生岳,冯恩志,祁玉曙,等. 高原地区老年慢性肺心病重度急性加重期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2):69-73.
[关键词] 肺功能监测;老年妇女;腹腔镜;开腹手术;围术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perioperative pulmonary function monitoring in elderly wome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62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surgical treatment in Jiangjin Center Hospital of Chongqing (“our hospital” for shor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laparoscopic group (n = 32) and open surgical group (n = 30). 35 elderly women carried health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SaO2),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 (PaCO2),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FEV1% of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those index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SaO2, PaO2, PaCO2, FVC, FEV1, FEV1%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operation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3 d after operation,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chang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operation, PaCO2 was risen obvious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7 d after operation, PaCO2 was gradually restored,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3 d after operation, FVC, FEV1, FEV1%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opera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7 d after operation, FVC, FEV1, FEV1% were gradually restor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3 days after operation, PaCO2 of patients in the both laparoscopic group and open surgery group was elevate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SaO2 and PaO2 wer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bu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3 d after operation, FVC, FEV1, FEV1% of two groups were reduce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7 d after operation, the indicators of patients in the both groups were gradually restored, compared with 3 d after operation, PaCO2, FVC, FEV1, FEV1% of patients in the both groups at the 7 d after operation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nd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lung function of the elderly women has certainly chang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lthough the change is reversible, but it is likely to cause irreversible respiratory diseas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the perioperative pulmonary fun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Key words] Pulmonary function monitoring; Laparoscopic; Open operation; Elderly women; Perioperative
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多发于老年患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该类疾病的发生率更是有增无减,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老年患者肺功能的监测。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虽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但CO2气腹会对呼吸有较明显的影响[1],而开腹手术创伤大,尤其对于各项肺功能指标均已减退的老年患者,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有研究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围术期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术后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较术前明显变差[2]。肺功能检测是一项呼吸系统检查的重要技术,在妇科并未作为老年女性围术期的常规检测手段,通常仅对一些有肺部疾病或症状的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因此,本研究选择于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老年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明确老年女性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监测的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且≤80岁者;②有手术适应证者;③手术前后自愿接受肺功能检查。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异常者;②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③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史者;④有吸烟史、尘肺高风险居住史或工作史者。最终6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作为观察组,年龄60~80岁,平均(61.37±20.51)岁;术前诊断:卵巢囊肿13例,子宫内膜癌17例,宫颈癌22例,卵巢癌10例;病程1~13个月,平均(10.56±3.92)个月。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n=32)和开腹手术组(n=30)。选择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老年妇女35例为对照组,年龄58~80岁,平均(61.58±20.99)岁,均无呼吸系统疾病。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年龄、术前诊断、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观察组患者明确诊断后立即给予全麻下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对照组于体检时,观察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7天清晨,空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使用日本MINATO(美能)AS肺功能仪检测患者的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计算FEV1%,FEV1%=FEV1/FVC。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情况
观察组术前SaO2、PaO2、PaCO2、FVC、FEV1、FEV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3天,观察组各项血气分析指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与对照组及本组术前比较,PaCO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aO2、PaO2所有降低,但与对照组及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7天,SaO2、PaO2、PaCO2均逐渐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3天,观察组FVC、FEV1、FEV1%与对照组及本组术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7天各项指标逐渐恢复,与对照组及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手术前后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
术后第3天,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PaCO2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aO2、SaO2虽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FVC、FEV1、FEV1%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PaCO2、FVC、FEV1、FEV1%与术后第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7天所有指标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进展,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也逐渐增多,因手术导致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异常也时有发生,及时发现其影响因素及可能存在安全的隐患显得尤为重要。开腹手术后,由于收腹带包扎过紧,使膈肌上抬,呼吸变浅,从而使咳嗽和呼吸受限[3]。此外,术后疼痛、麻醉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抑制了患者的呼吸和咳嗽反射,使气管内的分泌物不易咳出[4]。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使腹腔容积增加,腹内压上升,使膈肌上抬,加之腹内脏器推压膈肌,导致膈肌上移固定,运动受限,使胸廓扩张受限,肺容量减少,气道阻力增加,导致肺顺应性下降[5-6]。尤其是在妇科,患者处于头低臀高位,膈肌进一步上移,压迫肺基底段,肺下部的扩张大大受限,气道阻力进一步增加,肺通气量进一步减少,患者肺顺应性明显降低[7],而该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肺的氧合和通气功能。
本研究选择围术期肺功能监测尚未普及的妇科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肺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天,观察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与对照组及本组术前比较,PaCO2明显升高,FVC、FEV1、FEV1%明显降低,术后第7天,SaO2、PaO2、PaCO2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杨俊玲等[2]观察了30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围术期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3 d肺功能各项指标较术前明显变差,术后10 d各项指标虽有改善,但也未恢复至术前。可见,手术可能影响了老年患者的肺功能,虽然影响是可逆的,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各个系统的功能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尤其是肺功能,此时的改变极有可能变成不可逆的肺部损伤。因此临床上应加强老年患者术前肺功能的筛查,术中监测手术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8-14]。 范秋维等[14]研究对腹腔镜和剖腹胆囊切除术对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剖腹术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高于腹腔镜手术,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腹腔镜组。而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后第3天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PaCO2均较术前升高,FVC、FEV1、FEV1%均较术前降低(P < 0.05),而SaO2及PaO2虽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无论是腹腔镜还是开腹手术,均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且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有研究发现,腹部手术围术期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老年患者术后呼吸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风险[15-20],提示腹部手术可影响患者的肺功能,而围术期的有效干预防可降低影响。
综上所述,老年妇女手术前后肺功能均发生了明显改变,虽然改变是可逆的,但极有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有必要对妇科老年患者的围术期肺功能进行严密监测。
[参考文献]
[1] 董永平,殷湘宁.二氧化碳气腹对老年人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5):377-378.
[2] 杨俊玲,魏剑琴,关文增,等.老年腹部手术病人术前术后肺功能变化的研究[J].老年学杂志,1993,13(5):281-282.
[3] 魏剑琴,李青山,尹金植,等.老年腹部手术病人术前术后肺功能变化的研究[J].吉林医学,2005,26(12):1313.
[4] 黄驰,闻学军.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指标变化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6):8873-8874.
[5] Ogihara Y,Isshiki A,Rindscher JD,et al. Abdominal wall lift versus carbon dioxide insufflation for 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ovarian tumors [J]. J Clin Anesth,1999,11(5):406-412.
[6] Garcia PM,Belda F,Lla J,et al. Changes in chest wall and lung compliance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 stectomy [J].Rev Esp Anestesiol Reanim,2001,48(4):171.
[7] 李红霞,姚珍薇,袁瑞,等.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J].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2):1130-1131.
[8] 梅超,于冰冰,老启芳,等.不同气腹压力对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5,37(8):1102-1105.
[9] 蔡吉祥,林永德,崔恒江,等.术前肺功能评估对老年食管癌围术期的意义[J].实用老年医学,2002,16(3):161-162.
[10] 李文兵,高德伟,卢文宁,等.老年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危险因素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6):663-665.
[11] Arai M. Perioperative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management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Masui,2013,62(11):1313-1319.
[12] 高俊清.探讨肺功能检测在体检人群中的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52.
[13] 朱一蒙.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对术后早期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34-36.
[14] 范秋维,姬梅,陈蕾,等.老年人经腹腔镜和剖腹胆囊切除术对围术期肺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19 (1):32.
[15] 董明,李大鹏,任承纲.术前呼吸操训练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4, 28(8):697-699.
[16] 韩艳艳,马亚飞,焦瑞娟.吸气肌训练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 43(28):3792-3794.
[17] 黄琼珊,黄少兰,李咏梅,等.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4,35(19):4211-4212.
[18] 冯继峰.腹腔镜手术二氧化碳气腹的生理效应和肺功能保护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4):387-390.
关键词:急诊;昏厥;急救
临床上,急诊昏厥是常见的情况,亦是一项危重症,具有发病快和病因复杂的特点[1]。急诊昏厥涉及到内分泌障碍、外伤、心脑血管意外等,患者的死亡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诊昏厥患者的临床资料,旨于探讨急诊昏厥患者的急救效果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诊昏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6.3±7.2)岁,其中中毒昏迷28例,浅昏迷34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昏迷至入院时间在0.5-8.5h。
1.2急救方法
采用以下方法对昏迷患者进行初步观察与诊断,简称ABCDE五步法。A、气道(Airway)观察患者的情况,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检查患者的呼吸系统,如呼吸节律和频率,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呼吸系统或胸部损伤。B、呼吸及血流状态(breathingbleeding)检查患者的循环系统,检查患者是否出现大出血,并观察患者的血压、肢体末梢循环和脉搏。观察呼吸频率及状态,是否有呼吸困难或呼吸形式改变。对患者的头颈部、胸廓进行触诊,检查是否有肿胀、捻发音。对患者进行听诊,检查喉部及胸腔是否有异常声音。检查黏膜颜色(mmc)及毛细血管在充盈时间(CRT),检测血氧饱和度。C、心血管系统意识(Cardiovascularconsciousness)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确认患者是否存在颅脑和脊柱脊髓损伤。D、能力丧失情况与合理用药(Disabilitydrags)对患者进行肢体活动检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骨折和开放性伤口E、暴露在毒素或危险/ECG心电图(Exposure)使用昏迷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明确患者昏迷的原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血糖监测、头颅CT检查和心电监护。对昏迷患者处理措施包括:①创建静脉通道并进行输液,并进行呼吸道管理;②如患者为脑水肿,则采用脱水剂稳定患者颅内压,加强保护患者的大脑;③如患者疑似中毒,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洗胃、清除患者胃中的毒物;④如患者大出血,则应对患者采取及时止血措施;⑤如患者为低血糖,则及时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⑥若患者为非酮症糖尿病,则采取胰岛素进行治疗;⑦如患者为脑梗死,则采取溶栓处理或采取PCI术处理,如患者脑出血并内科治疗无效,则采取急诊手术或穿刺引流术;⑧对肝病患者采取降血胺处理,并用若醋酸进行灌肠处理。患者经上述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其转入专科治疗。
2结果
62例急诊昏厥患者中,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23例,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11例,内分泌障碍患者8例,中毒患者16例,过敏性休克4例。23例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中,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例,经急救后,8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与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被成功救治,急救成功率为78.3%;11例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7例,心脏骤停4例,经急救后,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例心脏骤停患者被成功救治,急救成功率为54.5%;8例内分泌障碍患者中,糖尿病高渗性昏迷1例,低血糖患者7例,经急救后,所有患者均被成功救治;16例中毒患者,酒精中毒7例,农药中毒2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安定中毒2例,经急救后,7例酒精中毒、2例农药中毒、4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例安定中毒被成功救治,急救成功率为93.8%。4例过敏性休克被成功救治。总急救成功率82.3%。
关键词:健康教育;呼吸系统;护理
健康教育史一门研究保健知识传播技术,针对危害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方法[1]。在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下,在卫生部提出的"三好一满意"的引导下,整体护理的逐步深入,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在患者整个患病过程中,结合其生理特点、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年龄采用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我们根据呼吸内科各种疾病患者的特点,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使患者掌握用药知识、各种检查的目的及防病常识,养成了良好的遵医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密切了护患关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我院呼吸内科收治500例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年龄约在21~90岁。男患者310例,女患者190例;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52例,中学268例,小学71例,文盲9例。
1.2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解决每个患者面临的健康问题。病区护士长、负责护士及普通护士各尽其职,掌握呼吸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护理要点。充分利用晨晚间护理及做治疗、发药等时间,主动热情地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了解患者所需,做好心理护理,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讲解配合检查治疗的重要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采用文字加口述的教育方法;对年老、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采用简短、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加以图片说明,反复多次进行以强化记忆。
1.2.1病因 教育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病因有生活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继发性疾病等[1]。吸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因此,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改善生活工作的环境,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降低疾病发生的关键。应对上述患者重点实施病因教育,告之患者所患疾病及常见病因、诱因。
1.2.2疾病及用药知识教育 如为什么要做支气管镜、肺功能、胸部CT等检查、应如何配合、术后注意什么;如肺结核的患者目前主要用药、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何副作用等,强调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用药是治疗和预防复发的关键。慎用博来霉素、乙胺碘酮可能引起肺纤维化、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可导致支气管痉挛、氨基甙类抗生素可引起呼吸肌肌力降低等。
1.2.3饮食教育指导 根据不同疾病及不同病期给予合理适当的饮食。气管炎: ①不吃刺激性食物:辣椒、胡椒、蒜、葱、韭菜等辛辣之物;②菜肴调味也不宜过咸、过甜。肺炎:①禁食坚硬食物;②禁食油腻肥厚食物;③禁食过甜过咸食物。肺癌:①忌烟、酒;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葱、蒜、韭菜、姜、花椒、辣椒等;③忌油煎、烧烤等热性食物;④忌油腻、粘滞生痰的食物。肺结核:①忌食茄子、无鳞类和不新鲜的海鱼、淡水鱼。无鳞鱼类有金枪鱼、鲐鲅鱼、马条鱼等。不新鲜的海鱼如带鱼、黄花鱼等。淡水鱼如鲤鱼等,以免在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过敏;②服用利福平期间,切勿同时进食牛奶等饮料;③服用异烟肼不宜用乳糖及含糖的食品。哮喘:①禁食寒凉; ②禁食肥甘厚味;③禁食过咸过甜过酸;④禁食橘子;⑤禁食一切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调味品,如辣椒、花椒、芥末、咖啡、浓茶等,芹菜、韭菜也应不吃或少吃;⑥禁忌吸烟、饮酒;⑦呼吸困难影响咀嚼时,应供给软食,以便于咀嚼和吞咽。
1.2.4出院指导 对患者进行口头及书面的出院指导,以保证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复发。对恢复期带药出院的患者,指导其定期复查;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要随诊观察,定期做肺功能检查;肺炎患者应复查胸片,发现异常及时治疗;肺结核患者应坚持服药,定期复查胸片。
2 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增强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率维持在95%以上。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健康意识提高,患者能较好地配合治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治愈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日,降低了费用,患者再次入院率明显下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讨论
3.1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更多地渴望了解相关知识、掌握自我护理的技能。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下,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健康观念处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改善患者由于相关知识缺乏而引起的焦虑、紧张心理,协助患者发挥自身潜力,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有效减轻治疗后的不良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健康行为和观念,使患者主动参与医疗保健工作,从而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3.2个体化、差异性是实施健康教育的质量要求 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做到个体化。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有不同的健康需要,同一患者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健康需求,故护士必须首先了解患者的健康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个体化健康教育重点是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和治疗方式,关注伴随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反应,开展针对性管理,减少导致不良情绪发生的诱因。鼓励家属参与和支持,做到个体化护理教育。呼吸内科疾病种类多,有些疾病病程长,诱因复杂,与生活工作关系密切,健康教育应根据不同病种及病情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如何进行氧疗;支气管扩张患者如何进行引流;痰多粘稠患者如何有效地咳嗽咳痰等等。由于缺乏治疗、康复相关知识,有的患者表现为不以为然、对治疗不配合,有的由于呼吸困难等不适,导致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等。因此,应根据这些不同精神状态的患者正确评估其知识需求,提供实用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正确地面对疾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3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护理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2],只有掌握专业知识及沟通交流技巧并取得患者信任,才能顺利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针对不同文化、职业、年龄、社会背景的患者进行不同语言、程度、水平的教育。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学习相关理论,为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以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实施患者健康教育,体现了现代护理观的内涵,护士用自己的知识满足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在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的同时,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能力和技巧得到提高,护士的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
急诊科危重患者具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等多种特点,在救治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多方面的治疗,因此常需实施院内转运。院内转运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症状,增加死亡率,而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3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和治疗后均选择进行院内转运。将63例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0~80岁,平均(41.70±4.80)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消化系统疾病4例,意外伤害11例,其它2例。对照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1~82岁,平均(42.11±5.13)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4例,心脑血管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意外伤害12例,其它3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即实施传统的平车护送,加强输液处理,对呼吸困难者进行相应的吸氧措施等。研究组32例患者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2.1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 参照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科医生对其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估,部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或生命体征不允许等,均需暂缓转运[1]。经专科医生讨论,确定可以进行转运的患者,必须于转运前实施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存在的分泌物。若为呼吸困难者,则必须加强吸氧处理,确保其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2]。转运前,必须加强相关设备的检查,确保各个设备能够安全、正常地使用,同时必须提前联系好转运目的科室,让其做好接收的准备,以便能够及时开展救治工作[3]。
1.2.2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 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观察,及时掌握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实施对症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4]。转运途中可取头高位,要尽可能避免震荡,同时必须确保中途的顺畅,以备突发状况出现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地处理[5]。若转运途中患者存在心脏骤停或严重的呼吸障碍,则需于第一时间内开展救治工作。
1.2.3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 在将危重患者顺利转运至目的科室后,必须及时安置好患者,同时加强各方面的检查,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需立即进行引流或吸氧处理,则必须于第一时间装置引流,并应用相关的呼吸机。待患者安全安置,且检查未存在异常现象后,可进行签字确认,做好转运交接工作,转运工作完毕。
1.3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应用软件为SPSS12.0,当P
2 结果
2.1院内转运用时情况 研究组转运时间30min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家属满意度 研究组家属满意度(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死亡率 研究组死亡0例,死亡率为0%;对照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6.4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82,P
3 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是医院较为特殊的人群,其病情严重,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而在救治过程中,院内转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在其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对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可为院内转运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是危重患者安全、顺利转运的重要保障,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可使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的状态中,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3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另对32例患者给予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见图1),其中后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前者,其转运时间
图1 急诊科患者安全转运流程图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推行安全护理干预,将"安全转运流程"贯穿于院内转运的每一个环节中,可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对危重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邰金萍.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6:2689-2690.
[2]赵卫勤.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11:82+84.
[3]潘玲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