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初中生物教学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教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物教学特点

第1篇: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新特点

新课改已进行多年,初中生物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主要是由于课程理念的革新所引起的。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具体到初中生物教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课程理念,初中生物教学具有如下三个新特点。

一、新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权威者和知识占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学生总是被看作一个无生命的容器,教师总是试图将全部知识灌输给学生,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而“抱”着学生“走”。由此,学生的记忆力代替了思维创造力。教师更以知识记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这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主动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主体,而是发展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模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大型真菌――蘑菇”的过程中,笔者只是给予学生引导,带领学生观察蘑菇种植场,在观察中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只起到了启发与组织的作用,而学习掌握新知的整个过程则是学生自主完成的。

叶圣陶曾经指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仅要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激励思维,变“教”为“导”,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全新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由和主动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团队中的普通一员,而不再是掌权者。若非要指出教师与学生的不同,那他也只是这个团队中的一个“首席”,一个“参谋”。

二、新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随着各种教育教学设备与手段的更新发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有着更为广泛的运用,其中尤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实验课程的开展为代表。

在现代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参与,许多原本在课上无法完成的探究过程得以实现。仍以“大型真菌――蘑菇”一节教学为例,在原本的教学条件下,城市中的学生很难到蘑菇种植场参观研究。而现在,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先去种植场参观,并用DV将整个参观过程拍摄下来,在拍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置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DV的过程中思考、探索,从而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探究过程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此外,实验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实验内容,学生通过开展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观察,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能提高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物实验,学生还能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求实的实验习惯。

总体来说,探究性学习和以前的“填鸭”式学习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改善思维的品质,完善研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层次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新的评价方式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情况和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为目标。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方式由过去的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教师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向学生全面的“素质能力鉴定”转变。

在评价范围上,只限于智能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变为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评价,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例如,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否独立思考问题、能否表现出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等。

在评价方法上,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看重其结果,更看重其过程。

第2篇: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生;初中生物;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32-01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生物能力,第一个方面是初中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帮助提升初中生的解答能力。然而在这两个方面之间的需要一个过度,也就是在两者之间建立合适的支架。基于此,教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便应用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一、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1、问题模式的支架式教学

为了激发初中生对生物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生物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生物教学。在课堂中采用问题模式的支架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彼此之间的竞争力,还能达到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取教师教学内容的讲授。例如,在初中生物的《生物和细胞》显微镜使用步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几个问题如当用低倍镜观察自制装片,若发现视野中有异物,移动装片后异物并没有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还在那该异物可能哪里?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在操作显微镜使操作中就会格外的留意该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异物可能再目镜当中。此外,问题模式的支架式教学具有很轻的结构性,可以将初中生所学习的生物知识进行重点突出化,为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生物知识架构图,也借此让学生学会有重点的生物学习[1]。

2、建议模式的支架式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很多是一些实验性的课程教学,在这些实验探查中需要学生重视细节上的研究,而在实际生物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实验细节上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研究时,给学生一些研究上的建议或提示,让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生物研究。例如在初中生物《细菌》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观察和了解细菌的形态及其内部的结构特点。教师在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先播放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下细菌的形态变化图,让学生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然后教师在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注重细菌的荚膜以及芽孢的观察。

二、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研究一些简单的生物现象以及一些生命体的结构和形态特点,这一类的生物科目需要大量的生物实验。因此,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应根据初中生物的教学特点分成以下四个模块学习。

1、搭建支架

搭建初中生物教学支架的目的是为学生在初中生物的探索、研究做好基础准备。支架教学应用初期,教师要先确立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学生的课堂任务,然后按照最近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教学框架。例如在初中生物《细胞生活》中教师应该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之前学习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动物细胞》让学生对细胞有一个基础的概念认知,其次,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带领学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细胞生活中所需的相关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的生活方式和细胞在分裂形式下产生的新细胞[2]。

2、进入情境下的生物学习

情境学习是支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生物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能更快的让学生投入到生物学习当中,并逐渐的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对生物难题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探究,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情境下的生物学习还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让学生在一片愉快的氛围中认真听取教师所讲述的生物内容[4]。

3、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

在新课标的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将学生放置在教学的主置,也就是说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中只是其辅助作用。此外,新课标下还要求师生之间互助合作。鉴于此,教师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助形式的生物教学,将学生分成6-7个小组,然后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和提问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究,最后安排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或是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3]。其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谈论中,并为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减少学生研究问题中的阻碍。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的应用,不仅仅能推动生物教学工作的开展还能帮助教师更高校的达成其学习目的,取得更佳的效果。因此初中的生物教师应该熟练的掌握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将其更好的应用到生物教学中,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中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所以教师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要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舒特青.例谈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1):207-207.

[2] 曹 冲.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剖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2):247-247.

第3篇: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课堂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不仅要研究教材、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特点,立足于初中生身心发展实际以及初中生物教学特点,打造素质化高效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1、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在这一发展时段,学生的心理更加敏感,渴望独立、渴望得到尊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投入程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不仅从学习上关爱学生,还要从生活上关心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以此为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2、培养生物科学探究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由此为生物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可以从一些趣味生物现象、形象化生物实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奇妙之处,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生物科学发展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讲述生物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发挥积极情感促动作用。成功、满足等积极情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尤其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作用较为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给予学生鼓励表扬,凡是学生取得学习成果之处都要进行鼓励,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此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生物学习之中。

二、构建高效初中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发挥信息手段作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手段,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和促进功能,一些生物实验耗时较长,不可能在一节课上进行完整演示,对此,教师可以选取这一实验全过程录像,将其中各个环节节点变化显著之处剪辑下来,在教学中以视频形式进行播放,让学生对于整个实验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并具有直观的演示效果,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还能够向学生介绍当前生物发展各方面的知识,有科技最前沿的成果,有教材相关内容的补充信息等等,这样的手段能够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丰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2、发挥课前预习作用。初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应当将一些基础性知识目标以及背景资料等方面的学习要求,落实给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方式完成。教师要指导学生拟定预习提纲,通过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等形式自主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信息、背景资料,同时初步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深度探究。预习活动实际上是生物课堂的有效前延,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成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发挥自主探究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通过搭建载体、给予空间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进行优化,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并与小组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积聚大家的智慧提高学习成果质量。

三、注重优化师生互动模式,提高投入程度

1、多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虽然与其他同学开展了合作交流,但是受制于其自身知识层次方面的影响,他们并不能完成全部学习目标,在一些重难点环节会遇到障碍。此时,教师应当发挥启发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帮助学生选准正确的思路,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给予。

2、多兼顾学生学习基础。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开展课堂师生互动时,既要兼顾到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要考虑学习基础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要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深奥的,有一般的,也有简单的,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回答的内容,能够让他们积极参与融入到学习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生物是一门来自于自然、生活的学问,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本地区的自然状况,进行教学内容的罗列,举例分析研究,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形象的生活感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强化生物课堂教学延伸,提高巩固效果

1、发挥兴趣小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针对生物教学中讲解的知识点开展课外研究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将其作为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讨,增强对这一方面知识的掌握成效。

2、发挥专题活动作用。每年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科研部门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如自然科学小论文竞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巩固和深化对生物学习内容的理解效果,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生物综合素质。

3、发挥专门研究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自然界的一些特点,寻找与生物教学的结合点,科学选择一些研究课题,如,本地区酸雨形成原因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等等,让学生在课余开展研究分析活动,实现巩固所学知识。

第4篇: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弊端;复杂科学;初中生物;特征

一、线性思维方式造成的弊端

1.知识本位倾向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直以来,生物教育强调“刺激―――反应”,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这一简单线性思维方式,仅仅将学生视作个体信息的处理者,忽视了人脑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认知过程这一本质。造成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简单化,偏重于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整和,教学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由此学生必然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缺乏体验的能力,更缺乏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生物教学中的应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仍很简单―――成绩。教师通常通过加班加点、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短平快的方式来应对各种考试、评比。生物教科书中规定的必做实验,有85%的教师和学生懒得去做,即使考也可以变做实验为讲实验,学生亲自做实验变为听实验。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也只能“望本兴叹”。这种现象严重扭曲了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育教学的功能,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

二、复杂科学视域中生物教育的特征

1.生物教育具有自组织特征

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首先学生作为个体生命,是自然生命,具有自组织特征;能主动地从外界系统中获取阳光、空气、水分等营养物质,自主地生长;同时从学生的精神生命看,学生能主动地获取书本知识、社会经验,不断调整自己与外界的相处方式。在自组织的启示下,教师必须重在引领、激活学生的自组织系统,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其次,生物教学系统具有自组织特征。这里至少存在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材系统。这些系统在教学活动中经过其内部和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步向合理、有序化发展,呈现出教学的无限丰富和发展性。这里教师要起到优化教材系统,积极激活学生系统的关键作用。

2.生物教育具有非线性特征

一直以来,在线性思维的指导下,人们在生物教学中认为,人的发展是线性的,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测定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步骤。强调行为的客观性和因果制约性,追求因果的透明和相互作用的简单性为求在每一种情形中都辨认出原因和结果。实际上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而教育事件的发生与否还取决于具体的情境等随机出现的条件,基于此我们不能对某一教育结果的出现作简单归因,也不能对即将出现的教育效果作断然的预测。因此要求:①教师要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重视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要自觉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鼓励学生的“超越”“质疑”与创新。③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索与亲身体验。重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④重视挖掘和利用生物教育的资源。

3.生物教育具有整体性特征

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系统的整体行为决不是所有局部行为的简单相加,一般情况是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因此生物教育不能简单地分离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确认教学是师生精神生命共同生长的过程,不能还原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从生物教学的总体上去把握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师生充分交流这一关键。对生物教学内容不可分离得支离破碎,不管是介绍人、其他生物,还是环境都要从生物圈这一整体去理解把握。生物教育整体性关注青少年生命整体的发展,明确认识生命发展的复杂性,以期实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总之,生物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一是要注重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和自组织性的理念,从而克服传统生物教学的片面性和强制灌输性;二是要以非线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思维方法为指导,优化课程组织、教学过程与方法,使生物教育从简单、封闭、线性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走向健全、科学与高效。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J].课程.教材.教法.1990,(04).

第5篇: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观察能力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目的性与持久性

初中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往往决定了在实验中的注意力,而不是求知欲占主导。这样就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出现看热闹的现象。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观察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2、缺乏准确性与敏锐性

“精细”充分体现了生物学观察的特点,尤其像细胞的显微结构、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等须在显微镜下操作的观察。学生的观察缺乏准确性与敏锐性,在观察细胞结构时,错将气泡看成细胞,把显微镜里的异物说成变形虫,或不再进一步的观察细胞各部分的结构。

3、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

许多学生观察中不加思考,常割裂了观察与思维的关系,不能明辨主次是非,观察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的方法

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教学的兴趣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应该从学科教学特点、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策略,改进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条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帮助其积极主动、愉快活泼地学习。谈教育改革的今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要落实探究式教学,关键之处还要改进我们的评价方法。在探究式性教学活动中,我们备课时,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都必须是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的主体,使新教材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节课上而不仅仅是在公开课,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探究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空间和充足时间,使学生能自主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自然应该有所改变。在传统的期中期末的小结和总结性的评价外,在平时教学探究过程中的阶段评价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结合探究过程,对他们学习的态度、方法、观点和结果等给予及时的客观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查,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实验前,必须对学生明确目的或任务,并制定计划,然后仔细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标,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定向性,强化有意注意,以消除无意注意的影响,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

2、细致观察,掌握科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不仅让其抓住事物的各方面及其发展变化,更要全方位认识事物;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设计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科学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纵横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从头、胸、腹三个方面比较鳞翅目昆虫的分种。通过对比观察,学生更容易轻松掌握各科、种的生物特征。

3、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

多次观察,综合分析,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来确保观察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避免偶然性。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不局限于教师、教材及其他外界因素;要引导学生思考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4、正确使用观察工具

生物现象的观察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例如,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清楚地观察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观察时要根据标本的不同属性,设计实验方法。在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熟悉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规范操作,爱护各种观察工具,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5、严格操作规程

实验对操作顺序要求很高。顺序的编排决定了能否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反之,就不能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所以,应要求学生必须注意到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注意前后顺序,进行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编排。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要求学生先整体后局部,;先用肉眼观察认识种子的形态,再用放大镜观察胚的各部分的位置,分辨胚芽、胚轴、和胚根,在解剖观察时花的结构时,要求学生由外向内各个解剖。

生物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动脑筋,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重视课外实践与调查,引导学生把实验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引导他们探索事物的本质。教师自身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并且把科学的方法具体的应用到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营造全新的教与学的环境,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人才。虽然其本身尚存在一定的缺点,并且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要广泛开展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新教材从内容上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素材保证。如果我们能够立足新教材,把握信新教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的教学智慧,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努力改进,努力实现其所指引当代学生共同学习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多媒体课件 素材来源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43

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许多高中教师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构建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讨论探究型模式、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边讲边实验教学模式、组织课堂“学法”教学模式、生物知识结构教学模式、生物STS教学模式、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整合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程序观察模式等。但不管何种教学模式,都会涉及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目前,使用最普遍广大教师掌握得最熟练的是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最让广大教师感到困难的是课件中所用素材的来源,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研究,现总结归纳如下,供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参考借鉴。

一、文本框的运用

文本框是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课件中所有的文字资料都靠它来呈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特点是随着学生活动的增加,时间总感觉到不够用,因此在学生活动外的其他内容要充分节约时间,文本框的运用就可达到此目的。学生讨论的问题、教师提问的问题、板书的内容、对问题解答的答案或提示等的文字资料都可运用文本框的形式呈现,这样可避免时间的浪费。所用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的选取要优先考虑清晰度,要让坐在后排的学生看清,其次再考虑美观,因此没有必要弄得太花哨。

二、表格的使用

表格是课件制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段,使用表格要设计合理、巧妙运用。常见的表格类型有下列这样几种类型:

(一)教材知识型表格

新教材由于是模块式编排,知识注重发现过程、研究过程,因此在知识的体系性、相关知识内容的次序性方面相对比较松散,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些障碍,这时就需对一些知识内容使用表格式呈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中具膜结构与不具膜结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遗传因子、基因、DNA和与染色体的关系,人体内主要激素的功能,多种植物激素的功能等知识内容都可设计成相关的表格来展示。

(二)比较型表格

这是运用最多的表格类型,几乎在生物学的必修和选修教材的每个章节中都可能用到此类表格。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DNA和RNA的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细胞间的传导比较、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比较、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等都可使用该种类型的表格。

(三)总结归纳型表格

一节内容的结束或一个章节的结束时都可设计相关的表格进行总结归纳。如细胞中三种糖类总结、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归纳、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特征的归纳、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的总结、种群特征的总结、生态系统成分的总结、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归纳比较、人类遗传病的总结、育种方式的总结等都可用此类表格来归纳总结。

三、图片资料的来源

课件制作中运用最多的是图片,图片资源的来源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教材中的各种图片来源。人教版教材的图片取材最方便,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页网站,不但教材中的各种图片齐全,而且教参书上的各种图片也都找得到(其他版本的教材不是很熟悉,研究不多,应该在相应出版社的网站上也能找到相应图片);二是根据课件制作的需要,从互联网上搜索和下载相关图片,如离心机的图片、美西螈的图片、酵母菌图片、变形虫的相关图片、珍稀濒危生物的图片、某些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图片、人工诱变产生的新品种生物的图片、种群的图片、生态系统的图片等;三是充分应用普及的手机摄影和数码相机的摄影功能,将身边见到的在课件制作中用得着的景象拍下来连到电脑中就可以了。

四、视频资料的来源

视频资料往往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段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视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视频资料的来源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物教参书中所带光盘中的视频资料

高中生物中的不少知识与初中生物学知识是衔接的,因此,有些初中生物的视频资料在高中生物的多媒体课件中可借以应用。在人教版的初中生物学的教师用书中的光盘里,有不少视频资料可在课件制作中采用,如制作“从生物圈到细胞”的课件中,可采用“人的生殖过程”视频;在“细胞的分化”课件制作中,可用“生物新进展”中有关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多莉的视频;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制作中,可用“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中有关反射的视频等等。

(二)高中生物教参书中所带光盘中的视频资料

新课程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实验内容大大增加,但在目前的中学中,相关的实验配套设施还没能跟上,能让学生将新课程教材中的所有实验都进行尝试的学校估计是少之又少,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参书中所带光盘中的视频资料都是有关实验操作的录像,因此,对目前学校还不能做的相关实验可在课件中通过播放有关视频来弥补。

(三)互联网上的视频资料

第7篇: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初中生物 课堂 活动化教学 动法 存在问题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第8篇: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第9篇: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探究式学习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15-0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校、老师都在提倡探究式教学,排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探究式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注重交流合作;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探究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有些研究,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探究教学理论内涵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通过教育的过程应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不只是观察到的事物的简单报告;科学知识还是由原始材料缓慢地、试验性地累积而成的知识体系。这些原始材料、资料产生于有计划的观察和实验。这些实验和观察的计划是根据问题而制定的,这些问题又产生于我们对先前的知识的总结所得来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同其他人一样,也会犯错误。我们的总结性概念要受到问题解决的效果的检验,并通过检验不断得到修正和更新。因此,探究教学的实质就是按提出科学结论和检验科学结论的结构方式去揭示科学结论。即:要把所提出的观念和所进行的实验告诉学生,要说明由此得到的材料,还要阐明把这些资料转化成科学知识的解释。

2.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已经运用在很多学科当中了,同时受到很多教师的好评,下面是本人总结了各个学科老师对于探究式教学特点。首先,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的学习。探究教学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必须参加,如:观察,测量,收集,组织并解释数据或资料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原理,定律。经过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他们应当用自己的想象力或组装仪器设备或使用药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从而得出推论并通过测试进行推断,最后概括出结论。其次,探究教学旨在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理科教学的目的--认识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逐步提高到理性思维的。最后,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样学生模拟了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学习不再是为取得好分数,要受到父母或教师的表扬,只源于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探究过程有独立的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要在讨论中强调对旁人观点的容忍态度,强调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依事实批判地思考的态度。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科研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3.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过程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适当给同学们以压力,适当提问,提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开放课堂,发觉自主探索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