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媒体时代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市场营销;现代化营销;新媒体营销
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竞争的压力逐渐增大而随之凸显,但是传统营销模式对我国企业影响较深,使得企业的营销水平不高。比如传统的广告营销、抽奖营销等,这些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现代市场营销指的是在现代市场环境中进行的一种营销模式,营销理念是市场营销的关键。在现代化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传统的营销理念的改变,结合时代的特征,借助一些新的技术和平台进行营销,才能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使得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现代市场营销的本质
现代化的营销是一种与传统营销完全不同的营销模式,与当前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媒介平台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在网络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传统的市场营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进行广告宣传来完成的,市场营销的范围比较狭窄。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媒体也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出现了各种新媒体,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微信和微博等,这些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当前,媒体的形式越来越多,新媒体自主性较强、交互性强,使得新媒体在很多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也意识到各种新媒体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各种新媒体当做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其实是一个品牌形象推广的过程,是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生深刻印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新媒体对企业的产品以及品牌进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可以不动声色地进行良好的宣传,而且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可以产生更加良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现代化背景下,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是现代化营销的关键,也是实现成功的现代化营销的重要途径。另外,现代化营销也是一种低碳营销,当前地球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倡导的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模式更适应于环境保护的要求。现代化营销过程中,一改往日的营销方式,比如有的企业不再大范围地进行实体广告宣传,进而将宣传和推广的阵地转移到网络上,一方面降低了营销过程中的成本,另一方面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逐渐减少,浪费现象也逐渐减少,因此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一种低碳营销模式。
二、现代化市场营销的策略
(一)提高对企业现代化市场营销的认识
现代化市场营销从狭义上来理解就是新媒体营销,这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模式,也是企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当前企业行业的发展呈饱和状态,一些想要做大的企业,就必须要建立独特的品牌,实现与其他企业企业的区别,从而提高企业的辨识度。在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的宣传意识与营销效果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企业现代营销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新媒体营销的认识,借助现代化媒体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使得消费者在接受各种信息的时候可以对企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能够对企业的产品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
(二)加强加强新媒体营销的力度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新媒体的营销,则很难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推广,在新时期,企业的营销应该要找准方向,要对企业的品牌进行树立,并且要对品牌的价值进行提升和推广,使得企业的价值得到有效地展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市场营销人员应该要有敏感的现代市场营销意识,比如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找到事件的突破点,从中挖掘出与企业有关的内容,从而借助各种事件进行营销。这种市场营销方式又叫做事件市场营销,通过新媒体对各种事件的传播和报道,从而实现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体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的立足点首先应该是公大众的诉求,其次才是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营销人员要随时对市场动态以及人们的需求进行了解,从而才能找准营销的方向。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市场调研,在营销的过程中倡导一种正能量,不要歪曲现实,也不要产生负面的舆论,使得群众能够加深对企业的印象,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借助各种贸易平台对企业进行推广,比如当前有些行业专门建立了行业贸易平台,在行业平台上进行推广,可以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再比如当前自媒体的风靡,使得很多企业将营销的目光投向了自媒体,一些关注者比较多的微信和微博账号,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的热门地。企业在借助自媒体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往往都会进行文案策划,使得文案中不仅有大众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同时也对企业的文化、产品、品牌理念等进行介绍,潜移默化地进行营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营销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要不断提高市场营销的水平,应该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对传统的营销理念进行改进,并且要积极加强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借助网络提高企业营销水平,使得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能够不断降低成本,同时对企业的品牌和文化进行宣传。
作者:罗兴飞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晓罡.论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与本质[J].商场现代化,2014(08).
[关键词]地方台;新闻;微博
人需要智慧,智慧来自于学习。生活不缺乏智慧,却缺乏了解。新闻正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公民具备其公民智慧所需要学习的信息。为社会大众带来公民的智慧就是新闻的本质,是新闻社会公义。新闻应该是公民的眼睛和耳朵,让社会公民变得耳聪目明。
一、新闻的内涵
说到新闻的含义,最直接也最好理解的是1943年,提出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范长江的定义也很亲切“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至于教科书上的定义这里就不再重复,此处主要从上述定义中新闻与民众的关系出发,来思考新闻的应当状态。
二、新闻的社会作用
新闻存在就应当负担起本质要求的应有作用。这就是倡导公义、展现公益和推动公利。
1.倡导公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以社会的形态聚居生活的状态,就说明了人类是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的,这些目标和利益长久以来约定俗成,它们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宝藏,代代传承,指引着人类社会向着更好水平、更美好的未来发展,也指导着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循公序良俗,懂得如何做人、如何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也会有所变化,但它们的内核是不变的,新闻就是要敏锐的感知到这些变化哪些是符合人类精神实质,为之摇旗呐喊,哪些是逆行倒车的,对其批评指正。这样公义的成长才不孤独,公义的脚步才不踯躅,公义的思考才不迷糊。
2.展现公益。用新闻的语言,讲述人性思考的利他又利己的故事。让人们明白,公共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每个人最大的利益,来自于人人为人人,而非来自于人人为自己。说教从来抵不过感动和真实。告诉人们公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是主角各有不同,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公民。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当有公义思想,有公益行为。而且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就看如何或作公益行为,公义行为人人可做,就看是否有坚持的公义思想。
3.推动公利。公义指明方向,让人们的生活不迷茫,公益指导行动,让人们用自己的手脚去打造曾经的理想。让社会朝着社会应当的方向前进,这不仅是领导者的事,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领导者和政府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事情。就如雾霾锁城,那是雾霾的生活导致的,如果每个人的生活都被环保的阳光包围,那么天空中就不会再有雾霾。紧紧的将新闻与百姓的生活、百姓的愿望、百姓的想法相连接,与之沟通、与之讨论、与之共行动,这样就通过新闻将公众利益最大化了。
三、微博助力地方台新闻公义的实现
怎么样转化民众的声音变成新闻的声音,怎么样用新闻来表达公民的心意,首先要了解真正的民声、民意,各种新闻的声音与真意都是新闻的真实作用,是新闻的公义。央视的走基层做了很好的榜样,除了花大力气的潜下去,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可以近身了解更多的民众的生活,倾听更多民众的诉说呢?这就是自媒体,所谓自媒体可以简单理解为自己传播自己的媒体,就是民众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媒体的各种形式,包括博客、贴吧、微博、论坛等等形式来传播自己想传播的事情。而刚刚诞生几年的微博,正是自媒体的代表。
1.微博的特征。微博具有自媒体的全部特征,且具有自身独特之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般140个字的长度,降低了微博创作者的门槛,在网络、移动终端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候出现,也丰富了一个小小的微博消息的形式,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视频、可以是文字,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做到随时随地的采集照片、视频等,发送即时的信息。
这也注定了微博是随意的,内容是相对粗糙的,信度也是较低的,不过新鲜度却是最好的,描绘的语言、展现的方式也是最活色鲜香的。
2.建立地方台微博互动渠道。微博作为自媒体的这些特征,只是一个半媒体,不能作为一个完全和传统媒体并列的新媒体,而传统媒体恰恰可以做好、做足自媒体后半程的工作,如2012年的“房妹”等新闻事件的报道,正是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嫁接,开拓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素材来源,地方台应该用好这个新的素材资源库。
首先,可以在浩瀚的微博信息中进行搜集,这是很丰富的资讯宝库,但这是一种盲目的寻找。其次,可以设立电视台的微博,利用电视台的公信力,吸引地区内的民众主动提供各种新闻素材。第三,可以有针对的建立节目微博,吸引节目覆盖的观众群到微博上来交流讨论,形成新闻观点。第四,可以设立专门焦点问题的话题微博,针对某一个新闻视点,参与到观众的讨论中,最后得出客观公正的观点。
3.以微博素材充实地方台新闻责任基础。地方台新闻要做到为民传播智慧,为民表达心声,成为社会的声音力量,就必须获得应当的、适合的传播内容,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将其及时传播出去。内容是基础,是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各种微博渠道来获得合适的、足够的新闻素材,就是地方台新闻实现自身责任的基础。
4.以微博引导区域民众言论。新闻表达民众的声音,更是整合民众的声音,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声音是和声还是杂音。新闻与微博的结合可以成为民众自省行为,自问思考的坐标。先整合民众各自的表达,成为民众的心声,放大民众共同的声音,也就会引导区域内群众意见的方向。
美丽和谐的社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基础,一个美丽和谐的社会不能缺少广大地方台新闻的声音力量,地方台新闻是和更广大的民众心心相通,是和广大民众处处呼应,是和民众们形成共力的载体。只有所有的地方台新闻认识到自身新闻公义的责任,将民众微博的自媒体意见整合挖掘,严守新闻责任,将公民新闻进行到底,就会有更加和谐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金山.斥力与引力:公民新闻与社会互动的理性审视[J].新闻世界,2012-08:33-34.
[2]杨萌.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J].新闻传播,2012-03:102-104.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69
1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002年《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首次提出了自媒体概念。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里面对自媒体做了严格界定:“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通俗地讲即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自从自媒体出现后,它就具有了去中心化、核裂变化、交互性、草根性、碎片化等特征。普通大众常使用的QQ、微博、微信、帖吧、论坛等社区就是它的活动场所。
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他们是自媒体的“忠实粉丝”,他们热情奔放,自主独立,标榜个性,追求自由,标榜民主,肆意言论,标榜公正,随时喜爱利用朋友圈、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自己的心声,至于这些心声正确与否,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新兴事物的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利弊并存。一方面,自媒体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体现价值、促进自我认同,而且也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社交的需求,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与虚拟,使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网络,生活理想化,现实社交弱化,人际关系冷漠,精神家园贫瘠。同时,在这种人人都是播音站和记者的年代里,各种传播信息真假难辨,交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开放性之强,使当代大学生在三观判断和价值取向上困惑迷茫,也进一步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
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仍旧按部就班地按固有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2.1就教学方面来看
教学理念上,不能及时跟随时代,更新教学理念。殊不知现代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已经多元化了,老师的讲授只是其中一元而已。只要他愿意,互联网轻轻一敲,知识化、碎片化的知识就会铺天盖地而来。Υ耍作为教师就有必要想想如果有一天你被自媒体取代的话,你的职业是否还能继续存在?你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怎么样的教法才能使我们在与强大的自媒体比较重获得学生认可。教学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政性强,娱乐性小,学生虽耳濡目染,但心理排斥主动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是自上而下的单项管理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积极主动性缺乏动力,很难实现真正育人目标。
2.2管理方面来讲
管理方式简单化、粗糙化,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学生出现某种不合规范的行为时,给予简单粗暴地批评和惩罚,相反,从正面给予引导和教育,开展一对一贴心谈话的则比较少,这种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学工部门和各行政职能部门往往只注重管理事实,不重视教化过程,由于这些部门不是教学第一线,对教育教学规律掌握不够深入,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只会一味地、机械地按照学生手册管理规定处理,并不考虑学生出现该种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所想,因此这种管理方式也不会起到真正的教化效果。
2.3教育研究方面来讲
对于当代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思想规律、学习规律、交往规律、心理规律、网络行为规律等基本规律和大一至大三或大四的各阶段的阶段性规律研究掌握不透,教育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因而,针对性和实效性作用也就大大减弱。
凡此以上种种情况,均暴露了当下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时代在变,思想在变,那么解决措施也得适时变化。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唯一来源,任何人的言论和任何媒体、动态的,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因此,针对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寻求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3自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3.1两课教师要在主动研究自媒体、使用自媒体,充实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承担大学生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阵地意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实的信仰者”、“坚强的捍卫者”和“坚定的实践者”。首先,
作为教师应紧紧跟随时代步伐,积极研究探索自媒体,挖掘自媒体的正向引导功能,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同时注重观察调研学生对自媒体的利用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其次,做到认真思考,精心备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问题
意识,讲授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个案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完善线下自媒体运行平台,发挥它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QQ群,微信群和时事热点讨论专区,学生以匿名方式发表对事实问题的看法。教师进行线上的即时互动和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讨论中,辨明是非,决策行动。
3.2辅导员积极组建和掌握班级自媒体,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平台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与学生基本同吃、同住、同学习,对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特点比较熟悉,便于根据学生状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首先,利用自媒体开展一系列观点鲜明的主题班会是进行普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平台。其次,利用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和大量自媒体党史党情纪实片等做好党团专项活动(参观学习、专题讨论、民主座谈)是带有浓郁党性修养的教育实践延伸;再次,基础的心理谈话是引领学生思想转变的关键,这个环节上,基础谈话要做到长期的、动态地跟踪和管理;最后,进行适时的网络引导是补充。为了便于班级组织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留意,对大学生来说,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帖吧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
3.3增强教学辅助部门的全员育人理念,整合校内育人力量,构建自媒体教育大舞台
大学生成长成才,人人有责!在学校,除了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外,图书馆、宣传部、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工部等多个部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图书馆可以利用日常学生出入学习人数众多的便利条件,开展有现场奖竞猜和网上图书馆系统平台红色优秀图书、优秀视频资料免费借读活动;宣传部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开展一系列微校园活动,例如“您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寻找校园最美身影活动”等。就业处可以发起“最美简历大赛制作”评选活动等,以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知识和就业的提高;教务处在日常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的同时,可以通过自媒体形式宣传“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四六级考试规定”、“西北地区师范生技能大赛表彰”等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奋进。切勿违法校纪校规;学工部门在主抓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如“国家奖学金学生风采展”、“育人模范风采展”、“法律大讲堂”等自媒体活动。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逐步扩展,最终必然会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共育人的效果,目前我校已经在自媒体育人上有了e极探索,先后出现了个人―班级―系级―院级自媒体网络平台,已经初步形成矩阵效应。自媒体成为了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3.4自觉开展自媒体网络工作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成效
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媒体作为一种新事物,总有一个逐步被接受和推广的过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要比以往更加复杂。因此,积极的自媒体网络工作实践开展无疑就是一支急行军和先锋队。这支队伍不怕困难,逆流而上,积极实践。例如,我院目前开展的“心理咨询进网络”、“资助管理进网络”、“就业信息进网络”等,都从不同方面为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打开了另一个通道,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这种形式的实践中,我们真正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了实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综上所述,自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道重远,广大教育工作者确实要积极正视,认真思考,适时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取育人成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任小龙,沈强.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7).
[2]郑继海.网络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
[3]张建彬.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戏剧之家,2014,(7).
[4]周顺鑫,张德才,周晓杭.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1).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董刚(1968- ),男,四川广元人,重庆文理学院学工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及高校德育。(重庆 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重大课题A类项目“‘三个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ZDA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50-02
党的十从国家发展愿景、社会时代精神、公民道德风貌等方面概括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公民认同、提升公民素质和凝聚社会共识的迫切需要。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群体。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指社会转型期,培养学生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道德风尚。总之,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科学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一经产生就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改变,也会与人们头脑中已有的价值观念相结合。因此,伴随改革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当代高校大学生,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特征,也必然会体现具体的时代特征。
(一)主导性与多元化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复杂化以及全球化交往的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错综并存,使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特征。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体现为多元化特征。他们追求实现个体价值,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价值观中的高度利己主义;他们关注国家命运与民族振兴,而又不完全赞同利他主义;他们关注个人利益又看到集体利益,努力将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价值观的自由主义;他们追求个人成功,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哲学中的功利主义;他们重视贫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而又不完全认同绝对平均主义;他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社会的政治价值。当代高校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又保有个体价值观的差异性,体现了个体价值观差异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的有机统一,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引领个体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总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追求主导性的时代特征。
(二)崇高性与大众化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主要有理论形态和观念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从抽象的崇高的理论形态转化为普通大众头脑中的价值观念。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学界围绕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凝练怎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激烈讨论和研究。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处于研究、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抽象性、崇高性、理论性是该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征。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仍处于从崇高性走向大众化的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主要指反映人类社会根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激励和鼓舞广大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理性平和、高尚伟大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从抽象的理论走向普遍化的价值观念的过程,大多数大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处于逐渐由抽象的理论形态向平时的大众形态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和认同度也亟待提升。这是当前阶段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时代特征。
(三)稳定性与时代化的辩证统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及生存境遇决定了其具有开放性的时代化特征。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代境遇,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环境。信息社会,“以时空压缩、数字化、虚拟化为特征的赛博空间和网络社会的全面诞生,使得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③伴随全球化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不仅感受到利益格局的变化,也受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个体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要大学生完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而是要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价值氛围,在开放的态度中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稳定性、建设性。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境遇决定了其具有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社会转型期,交融、碰撞、变革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趋于稳定和定性的决定期,我们要把握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行为习惯和人格素养,这不仅是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人才培育的必然选择。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人格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须创新的方式。高校大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的共同努力,通过言传身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意识。
具体来说,需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风尚和文化水平,深化高校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融入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学生工作中,使教育者全面接受教育中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水平;二是要创新高校教师的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植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言语表达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而又有理论深度的教育内容,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科学性;三是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彻于学校的各门课程,贯彻于辅导员的日常学生工作之中,使大学生真正生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氛围之中。
(二)关照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关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新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受西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的冲击而出现新的变化,从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首先,要完善大学生思想价值评价机制,使辅导员及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准确地分析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标准,评价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的好坏善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有益的分析。其次,要健全价值澄清机制,对于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低俗、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通过辅导员日常工作和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时澄清,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思想观念及时澄清,从而使大学生在规避腐朽落后价值观中,逐渐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最后,要建立价值商谈机制,高校辅导员及教师由教师要“弱化职业倾向,把自己定位成文化知识的组织者、参与者,定位成教育服务的设计者、提供者,”④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理性对待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在与大学生的对话和商谈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最后,要建立价值激励机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形式,举办知识竞赛、论文比赛等形式,激励大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典型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宣传和教育广大学生自觉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注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方法。首先,新媒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利用微博客、QQ群、BBS、微信等新媒体,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校园网站,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娱乐学习生活中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举办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精心指导高校社团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教师对社团发展的指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有效的载体。最后,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宿舍生活和班级生活,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生活氛围,全面增强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同学间的交流形成健康积极、和谐友爱的良好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要从校园精神培育、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宣传等层面,重塑求真、向善、致美而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高校独特的历史风尚相结合,凝练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使大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时候,不仅能品位到校园文化深深的韵味,也感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净化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支部班级内部的活动,通过党性锻炼、党性教育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度,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广大大学生自觉地学习、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借助于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校刊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园内日常的宣传标语、政策规章等影响和约束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使大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刻苦奋斗、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校园文化积淀。
[注释]
①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②Alison Assiter,Revisiting Universalism[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press,2004:18.
③张彦.基于“价值排序”视角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3(1):46.
④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9):198.
[参考文献]
[1]陈秉公.再论国家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J].理论探讨,2010(6).
[2]段华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进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
[4]胡冠南.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2&recid=&filename=1012427500.nh&dbname=CMFDLVE1yNUViUEk,2012-04-23.
[5]黄蓉生,白显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6]罗爱军.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J].辽宁大学学报,2007(5).
[7]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孙体楠.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状况与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2).
[9]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历时近百年的发展,学校始终遵循“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原则,在“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特色发展、打造品牌”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博学、修德、创新、发展”的校训,凝练出“文明、和谐、育人、发展”的校风、“求真、求是、求质、求精”的教风和“刻苦、善思、探索、创新”的学风。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确立了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一中心。采取“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策略,在平等、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思想指导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办学,以优质的教育资源育人,追求“个个成人、人人成才”的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领导班子树立前沿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走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之路,增强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稳步和持续发展。传承百年文化,弘扬一中精神,进一步深入探索加快学校发展的种种路径。抓基础,重投入,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让百年传统老校跟上时代节拍,焕发现代气息。
自2007年以来,陆续更换教师办公桌椅、学生课桌椅、金属黑板;添置及更新理化生实验室器材和音体美器材;装备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广播系统以及更换其他电子设备;增加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教师用书及报刊图书的资金投入。2009年,积极筹措资金,投入1200余万元建了7160平米的新教学楼。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又投入资金安装了36个教学班的多媒体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仪。2012年9月在校园内外安装了监控系统,铺设了塑胶运动场地、篮排球场地。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D2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迅速崛起,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媒体对于大学生行为习惯与思想意识的影响十分深刻。在新媒体的浪潮下,通过对思政工作的新挑战、新变化的准确把握,并对教学的手段、方法进行持续的创新,对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应有效用的发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平民化的准入门槛,让新媒体优势和弊端同时被放大
在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传统媒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充当着思政教育的载体与媒体。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新媒体迅速得到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与青睐,看微博、聊微信及各种手机APP的应用,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生活日常。其主要表现在:
网络应用的普泛化。相关数据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激增,微博微信的使用率增幅显著。网民群体的日益庞大,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互联网从计算机拓展至轻便的手机,网络应用的高度普泛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十分鲜明的特征。
时间、空间上的空前自由。网络工具的强大功能,摆脱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人们在信息的获取、社交等方面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在网络这个有着海量信息存储的虚拟空间当中,人们能够非常简单的完成对目标信息的搜索,同世界各地的陌生人间社会关系的建立,人们的信息渠道与交流途径获得了极大的丰富,而这些利益诉求都是现实世界所无法给予的。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从信息的被动接受,开始转变为大众信息的“制造者”。
平民化的准入门槛,让新媒体优势和弊端同时被放大。传统媒体的准入门槛很高,需要具湟欢ǖ纳桃底时竞透叨燃中的行政资源来保障正常运作。而新媒体则完全颠覆了这一形式,不但门槛很低,且操作起来也十分的简单,在实际应用中,省去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耗费。正是因为这样,使得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博客就相当于是网络报纸,播客就相当于网络电视,微博则相当于户外广告,这种“平民化”的特质,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想舞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奇思妙想,可以肆意宣泄自己的各种情绪。
互联网产业商业气息浓郁,充斥着世俗化的信息。新媒体产业对于资本的追逐也日益明显,为了一夜爆红、博大众眼球,催生了各种各样的“门事件”,媚俗、庸俗、低俗之风搭乘新媒体的快车迅速蔓延,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这一过程中,新媒体俨然成了“三俗”在网络世界传播的重要渠道。而这些世俗化、商业化的网络信息,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网络的虚拟性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道德约束功能
通过以上关于新环境的论述,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去中心化”特征对大学生价值判断产生影响。新时期,以自媒体为突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信息传播的形态与路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媒体,逐渐形成了“去中心化”的典型时代特征。大学阶段,正处于心理、生理的双重成熟期,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新媒体的时代潮流,大学生自由地参与其中,成为话语的主体。这一现实情况下,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讲,如何同这一特征相适应就成为摆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被削弱。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准入门槛较低,人人可以成为信息主体的情况下,“反权威性”的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悄然形成。他们在信息获取上能够依靠新媒体方式轻易实现,且他们在思维模式与思想活动上得到了极大的开阔,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信息判断,且通过新媒体来就自身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表达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此外,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阅读习惯,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对于各种深刻、复杂社会问题的解读往往是备受这一群体的青睐,而传统教育中的许多特性被边缘化。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群体也开始从“问老师”转变为“网络检索”,从对教师的深信不疑转变为持怀疑态度,这就造成了教育工作者话语权的削弱,对于新时期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讲是不小的挑战。
网络的虚拟性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道德约束功能。虚拟性是网络时代赋予新媒体的典型特征,而虚拟性又决定了媒体使用者较强的隐匿性,从而形成了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精神体验的强烈反差。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心存忌惮的话和事情都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获得实现。由此,虚拟的网络就如同一个大染缸一般,各类良莠不齐汇集其中,且在网络环境中,更容易激起人们的猎奇、刺激及非理性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来自道德层面的约束,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 采取柔性管理方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路径
强调对“议程设置”的引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容易陷入思维盲区,将关注点放在如何传播上,这显然是片面的。因此,如何传播只是手段,传播的内容才是根本。媒体作为传播思想与引导价值的载体与工具,尽管已经发生巨大的变革,涌现出自媒体、超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但是其始终不曾改变思路就是“内容为王”。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强调对“议程设置”的引入,所谓“议程设置”,可简单理解为不可以要求学生怎么想,但却可以对他们想的内容进行引导。就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讲,“议程设置”的教学思路显然是十分贴合实际情况的,而教育工作者方面,则需要强化硬功,需要对新媒体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与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应有成效。具体来讲,需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推进,一是给予网络内容建设足够的重视,促进网络社会管理的进一步强化,形成网络运行的有序性、规范性。二是思政教学中,既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又要体现教师为主,在话题的选择上由教师进行主导,从而保证教育方向不偏离。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引入的目的已不再仅仅是聚焦目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大学生对网络中、社会中思想、现象、问题等给予正确的看待,进而形成对他们积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
采取柔性管理方式。柔性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方式,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从本质上来讲,刚性管理体现的是“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其依靠制度规范与专制式管理,来达到生产效率、工作效率提升的目的。而柔性管理的本质则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即可表述为把握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就新媒体中具有最高普及率的终端设备进行明确,进而依靠对这一端口的充分利用,就能够针对这一群体实现有效的教育信息覆盖,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开展与应有成效给予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由于许多学生根本没去过九寨沟,对课文内容非常陌生。如果只凭课文上的文字,学生就感受不到九寨沟的美,也没什么兴趣可言。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云遮雾绕的九寨沟美丽风光图片,然后将“九寨沟”进行特写,并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九寨沟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话世界’的美誉。‘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的精灵是水,湖、泉、瀑、溪、河、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千颜万色,多姿多彩。高低错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水中倒映红叶、绿树、雪峰、蓝天,一步一色,变幻无穷。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花开水中央。九寨沟的森林面积有2万余公顷,在2000米至4000米的高山上垂直密布。主要品种有红松、云杉、冷杉、赤桦、领春木、连香树等。在这里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珍贵的大熊猫、白唇鹿、苏门羚、扭角羚、毛冠鹿、金猫等动物。海子中野鸭成群,天鹅、鸳鸯也常来嬉戏,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当电脑展示完图片后,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盎然,心中产生一系列问题,求知欲大大增强。
二、直观演示,变抽象为形象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产生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抽象的东西就觉得十分棘手。因此,我们在注重文本的同时,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和理解、记忆和应用,这是十分必要的。《詹天佑》一文中有叙述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铁路爬上山的一段。让学生自己读懂火车是怎样上山的,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没有直观的东西,一会儿车头变车尾,一会儿车尾变车头,很难分清。这时,我计划选择直观教具做演示,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清火车是怎样由头变尾、由尾变头,成功地爬上山顶。教学该段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第一步,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山高、路陡;第二步,动画展示火车到达“人”字形铁路,闪烁显示车头、车尾的位置和动力变化,学生结合文字体验技术的巧妙;第三步,观察火车爬上山顶,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情景和画面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永远都不会忘记。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赏“景”悟“情”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剧;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68-02
以数字电视、电脑、触屏媒体、移动电视、智能手机等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以往电视剧依靠电视媒体单一的播放渠道,为电视剧提供了立体化、多渠道化、可反馈的传播环境,颠覆性的改变了受众的电视剧消费习惯,前所未有的强化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成为有权力选择信息接收时间和接收空间,并可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和提取的信息双向流动节点。新媒体的交互性、实时性、自由性等特征,使年轻网民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剧的日益壮大的目标受众。新媒体的网络文学、网络话题、网络语言无不延伸了电视剧的题材、内容及语言风格,为中国电视剧传播内容带来新的突破。
一、新媒体引发电视剧传播环境的剧变
以数字电视、电脑、触屏媒体、移动电视、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运行环境,改变了电视媒体的电视剧唯一播放渠道的显著地位,在对其地位造成挑战和威胁的同时,重塑了电视剧全新的传播模式,为电视剧的多渠道传播提供技术保证。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网络视频用户达到3.72亿,在手机上使用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网民数为1.3亿。另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的相关数据,网络视频是用户人均单日访问时间最长的应用,在2012年第二季度达35分28秒。视频网站通过继续强化网站内容建设,进一步引进和丰富影视剧等长视频内容,加强台网密切联动,使越来越多的网民不再受传统媒体的束缚,按部就班的收看电视剧,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依靠新媒体的电脑、触屏媒体、手机等终端平台选择收看电视剧。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和电子设备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使受众成为传播的主角,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成为电视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新媒体下电视剧受众的收视习惯较传统媒体表现得更为实时性、碎片化,对内容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霸权地位的消解还体现在新媒体不仅克服了播放时间的束缚还摆脱了空间的限制,成为了全球化传播的平台,极大的丰富了受众视野,为海外电视剧进入中国提供了渠道。从《越狱》、《绝望的主妇》到近期热播的《唐顿庄园》无一不吸引着年轻的中国受众,从客观上为中国电视剧市场带来了良性竞争,促使电视工作者对电视剧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乃至营销进行深入的思考,也为中国电视剧如何利用新媒体播放平台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另外,新媒体完善了电视剧的反馈考评依据,电视剧不再仅仅以“收视率”来考评质量的优劣,而是有更为具象和详细的反馈依据,来评价电视剧是否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与需求,受众利用新媒体交互性的媒体特征,通过论坛、贴吧、影评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与传播者展开互动,进行话题讨论,对电视剧的艺术水准、文化品位进行鉴赏,对剧中人物进行分析,甚至对剧中的“穿帮”剧情、历史及常识性知识谬误进行指正。新媒体为电视剧提供了立体化、多渠道化、可反馈的传播环境,使电视剧的传播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
二、新媒体促发电视剧传播受众的嬗变
自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开播以来,受众角色在电视剧的传播方式和内容的探索中不断变化,其主体地位是随着中国电视剧的市场化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步确立的。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收视决定权,其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不同的收看习惯、文化审美品位、心理需求等一系列的差异促使了电视剧受众市场的细分,如何精准的把握不同受众人群的需求成为电视剧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受众的年龄层面分析,与传统媒体中老年化的观众群体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新媒体由于使用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及新媒体的互动性、实时性、自由性等媒体特征,使年轻网民成为新媒体电视剧的日益壮大的目标受众。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有着年轻化、时尚化的群体特征,受教育程度较高,较传统的收视人群对新鲜事物有着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更乐于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媒体消费需求更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普遍有着较高的电视剧艺术审美水平和多元文化包容性。真正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将得到这一群体不吝赞美的追捧,而质量低下的电视剧虽因争议而获得一时关注,但也难逃被年轻网友“吐糟”的结局,这也从受众层面对电视剧内容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体扩张电视剧传播内容的延伸
新媒体不仅为电视剧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还为电视剧提供了强大内容支持,延伸了电视剧的传播内容,新媒体因其广泛而年轻化的信息接受者,使电视剧内容创作的网络化风格日益明显。
首先,从创作题材上看,网络文学以其题材的多样性,贴近现实内容性,创作过程的开放性等特点成为电视剧作品的富矿。这些“接地气”的优秀网络文学因其广泛的影响力,率先拥有了大批网络“粉丝”,“粉丝”在文学作品在连载发表过程中,甚至对创作方向和内容起到了一定影响作用,这样使电视剧未播之前便拥有了大量的关注,将网络热门的文学作品转化为电视艺术语言,从而更好的满足受众的收视心理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先天上的优势。纵观近年来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2010年的改编自《未央・浮沉》的《美人心计》在五大卫视同步热播,遥遥领先了其他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仅在安徽卫视开播当晚的微直播一度达到了一百多万条微博互动;2011年改编穿越小说的《步步惊心》,在首播当晚,据CSM41城市统计数据,收视率1.73%,毫无意外地夺得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进而引发了荧屏上的一股穿越之风;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的热播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后宫・甄传》,以其得天独厚的文学基础、高端的艺术品位、思想深度和精良制作,不仅在播放之初,历史性地创造了各大地方卫视的收视奇迹,其重播次数也在近年来罕见,在《乐视网》累积点击量达35亿次。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也体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原则,提高了电视剧受众的主体地位,为其带来了全新的收视体验,更为中国电视剧传播内容带来新的突破。
其次,新媒体的网络热点问题不仅是受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更是创作者保有作品生机活力的源泉,如反映80后年轻一代爱情婚姻生活的《奋斗》、《裸婚时代》、《小儿难养》、《媳妇的美好时代》,反映当代白领职场生活的《杜拉拉升职记》、《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一些青春偶像剧,使新媒体为电视剧传播内容注入了明显的时代特征,更为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舆论场。再次,新媒体使电视剧语言实现网络化延伸,如2006年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老虎不发威,你当我Hello Kitty”、“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破竹”等,2009年都市题材电视剧《爱情公寓》中的“霸气侧漏”“你就是口井――横竖都二!”“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了汽车,买得起洋房,斗得了小三,打得赢流氓”……这些凝结了广大网民智慧与幽默感的网络语言在剧中比比皆是,网络为电视剧提供了时尚性与趣味性的网络语言台词,更易引起沉浸于网络环境中的受众的内心共鸣,也使电视剧语言充满了勃勃生机。
四、新媒体启发电视剧传播发展的探寻
(一)与受众的深度互动。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受众直接参与电视剧的制作成为可能,美剧、韩剧、日剧的“周播剧”的“边播边拍”方式为我国电视剧提供良好借鉴,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来决定剧情的起承转合,人物命运的走向甚至电视剧的剧集篇幅,将受众的意见在剧中得以体现,深化了电视剧与受众的互动。尽管我国湖南卫视曾进行过周播剧尝试,但观众日播剧的收视习惯非朝夕可变,加之受制作模式和审查制度所限,电视剧实现受众的深度互动尚有时段,但未尝不是大势所趋。
(二)电视剧品牌化营销。新媒体环境下,优秀的电视剧在纷繁海量的信息环境中脱颖而出,走向品牌营销之路成为必然,通过整合新旧媒体的资源优势,各平台的优势互补,来树立清晰的品牌形象,最终实现传播内容与品牌的双向增值,打造电视剧的制作前期、播放时期、余热期的完整信息传播链,增强与受众的接触频次,培养受众的品牌忠诚度,从而使电视剧走向立体化和多元化传播。《乐视网》在对《后宫・甄传》推广过程中开启了全新概念的角色微博营销,以剧中主要人物开设了角色微博,延续剧中风格,以惟妙惟肖的人物口吻进行互动,引发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另外,电视剧衍生品的开发,也是实现品牌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如《武林外传》借势推出的同名电影和网络游戏都取得不俗的业绩,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品牌收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EB/OL]. 2013-1-15.http://chinanews.
com/all/z/html/cnnic30.shtml.
[2] 彭春雪.新媒体环境下国电视剧传播研究[D].南京:南
京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新媒体动画 后现代性 解析
所谓新媒体,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因其外延及表现形态是依据传播载体的不断创新而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却是相对稳定和明确的,即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不断创新的显著特征的媒体形式。其根本特点是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其中,数字化是其内涵本质,互动性是其根本表现,个性化是其时代特征。所谓新媒体动画,是指依据新媒体制作与传播而存在的一种动画艺术形式,其基本特征受新媒体手段的制约与规定,如交互性、衍生性、多样性、虚拟性等特点。
首先,后现代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分期,是指西方现代工业社会之后的后工业社会的历史称谓。其次,后现代也代表了一种社会思潮,是指相对于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的消解面而存在的一种社会思想形态。作为社会思潮的后现代的早期思想,以其消解权威、去中心、个性化及多元性为根本特征,强调反理性、尊重差异,提倡碎片化与相对性,否认整体性与同一性,反对中性性与主客体二元划分。作为后现代的后期,除了继续消解理性的压抑,更加注重了后现代反叛的建设性,强调回归传统,尊重文化差异,注重人的终极关怀,推崇自主性和主体间性。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对动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新媒体动画艺术恰好顺应与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反叛宗旨①。本文运用文化分析视角,对新媒体动画所承载的后现代性特点进行解析,以透彻地理解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发展动力及发展趋势。
一、消解与去中心
消解和结构是后现代性的根本标志和根本特征,其目的就是要反理性、去权威、去中心,反对二元对立,主张主体间性。后现端于建筑设计艺术领域,后来拓展到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各类艺术及传播学等。之所以影响如此深远,就在于后现代思潮反映了人类对中心主义、权威主义、英雄主义、绝对真理等硬文化的厌倦和反感,而更加重视大众化、草根文化、民族化、个性主义等软文化。如果说过去人类世界运行的法则是男性主义方式,那么现在的世界运行规则似乎正朝女性主义这种相对包容和柔和的方式转变。在新媒体大力发展的推动下,动画艺术正逐步响应这种思潮,反映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即相对主义、草根主义、去精英化。新媒体动画艺术消解了艺术的神圣和高大全形象,将宏大史诗般叙事风格拉下神坛,而崇尚个性化的、多样态的、日常生活化的草根文化形式,从而满足了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酝酿了新的文化内涵与氛围,也培育了新的消费群体和审美取向,这一切都以消解传统具有压抑性的大一统为基本格调,而崇尚和倡导相对主义的个性之风。草根动画是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必然发展结果,它不仅反映时代文化,也孕育新的动画内涵;不仅回应受众审美需求,也创造着受众的审美倾向②。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草根阶层可以绕开严格复杂的文化审核制度,借助新媒体与自媒体,自由自己的作品,在体制外开辟广阔的生存空间。草根动漫群体作品适应了新媒体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满足了广大受众,尤其“80后”“90后”“00后”等被称为“新人类”的广大群体的精神需求。它的个性化与短平快特点,就是以消解和去中心为根本特征,快速占据了广大传媒的动画空间。新媒体动画与传统动画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淡化,这是对以前艺术形式的解构,同时消解了传统艺术形式所形成的艺术中心地位。
二、先锋性和反叛性
新媒体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先锋性,一是因为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它的传播载体与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一是新媒体作为一种不断变化的人类生存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这种先锋性与反叛性既体现着人对现代性压抑的无奈与反抗,又体现着人在不断寻找着新的自我解放的方式。
新媒体艺术的先锋性与反叛性不仅要消解权威与宏大叙事,甚至还要反叛正统,使新媒体动画走向了嬉笑怒骂、碎片化、零散化、肤浅化的时代舞台。所谓先锋性与反叛性是指后现代主义的颠覆功能。后现代主义文化无意于探究深刻、梳理崇高,打造核心与英雄,而是反其道而行,以调侃和肤浅为基本特征,以能快速反映和表现日常生活的需求与发生为根本宗旨,快速获得“80后”“90后”等新生代的喜欢,打造出了新的产业形态。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下,前卫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化动画短片都以颠覆和反叛传统宏大叙事动画影片的姿态出现,很多新媒体动画艺术形式都很彰显个性,内容上都以自我表现为基本特征。
非主流动画是新媒体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程度上表现出了先锋性和反叛性文化特征,以嬉笑怒骂反映着和讽刺着这个时代的种种态。非主流动画最大特点是原创③,只关注创作者世界的宣泄与表达,而不关注口味与票房,因而往往于不经意间具有了最原汁原味的艺术性,因为反映真实生活状态,从而获得极大的传播成功,最后影响主流商业动画快速与之结合,从而推动了主流商业动画的平民化和发展。这既反映了非主流动画的先锋进步性,也反映了非主流动画对传统动画模式的颠覆和反叛性质。
三、多元化与娱乐化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任何形式的中心与权威,主张差异性、多元化与多样性,崇尚个性化美学,民族的、地方的、本土的、民间的,异彩纷呈,将艺术标准从神坛拉下来,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创造艺术的普遍群体。后现代认为没有任何思想、主义、宗教能主宰这个时代,能成为一切文化的标准,标准只有相对的。新媒体艺术最大程度地响应了多元化与差异性,兼容并包、异质同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多元化首先体现在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上,包括手机、电脑和网络等各种数码化设备使得互动性的多媒体动画可以快速传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为动画在网络、手机、公交移动、IP 电视多平台上传播与互动提供了资源。其次,多媒体动画艺术的多元化还体现在感官全息化上。与传统动画艺术不同,新媒体动画艺术在感官上除了视觉刺激以外还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比如,目前有些新媒体动画作品以互动电子作品为主,有声、光、电交融的趋势,受众通过身体各种感官的转换来体验作品的内容,如三维动画、互动型游戏机。
后现代主义也追求享乐和消费主义。娱乐是后现代要消解现代性给人类带来的沉重与压抑,力图通过娱乐与消费使人们的压力得到宣泄,并在无尽的娱乐与感官刺激中消解一切沉疴④。娱乐本身反映了休闲文化和日常文化,同时也消解了深刻与权威。新媒体动画以互动性与娱人性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休闲文化下,人们崇尚自由、追求放松的精神需求。新媒体动画艺术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与便捷传播特性,使人们浸身于浩瀚的无处不在的娱乐氛围中。智能手机、无线网络、三维电影与游戏、公交电视、QQ表情,使得人们日渐融入到了无所不在的娱乐氛围中。新媒体动画艺术通过提供便捷的娱乐享受快速传播,获得了市场与商机。
四、建设性与回归传统
后现代初期强调解构和反叛,后期后现代厌倦了不断反叛与消解导致的人的精神的无所依,出现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题与取向,如回升、崇尚世界和平、回归民族传统等思潮。后现代艺术也体现了寻根的审美取向,民族化和本土化逐渐成为后现代艺术回归传统的基本表现形式。这也同样回应了“民族的即世界的”时代审美诉求。经过漫长的理性与宏大叙事风格的现代艺术历程之后,受众早已厌倦了普世价值,而渴望回归人类本心,寻找精神家园。多媒体动画艺术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不断进行艺术挖掘和精神挖掘,制作了很多精彩的使人内心安宁的优秀作品⑤。如美国1998年制作上映的《花木兰》、韩国制作的《生日男孩》,挪威与加拿大合作创作的《丹麦诗人》等动画影片,都通过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而获得了巨大成功。
后现代的建设性对于工具理性的否定,和对于价值理性的回归,促使我们开始反思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漂泊感,回归传统文化,寻找精神根基,是后现代的重要目标。我们应该借助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在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文化中挖掘适用素材,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营养当代人们灵魂的优秀动画艺术作品。
(注:本文为201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重点项目“数字交互媒介形象设计研究”成果,编号:13A0012)
注释:
①徐微徽,李立.后现代文化语境下新媒体艺术的特征[J].美术大观,2012(3).
②杨东润.浅议新媒介中的体制外草根动画[J].电影评介,2009(13).
③薛峰.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非主流动画的回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1).
④袁潇.狂欢化:动画电影的后现代叙事手法研究[J].电影文学,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