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学习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实施要求
在新型教学观念的引导下,教学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重心,在进行课堂设计中不再仅仅侧重于教师的讲解,而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及探讨时间,有意识的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落实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满足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必须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的范畴。社会对于教师的定位是教书育人,其本质在于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中让学生了解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逐步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习观、价值观。教师可以在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将素质教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以此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第二,强化教师的整体素养。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师个人的整体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不断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并且合理的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时的进行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有计划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填充,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二、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工作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做好科学的计划及引导,立足本班级的教学实情,明确各阶段的教学重心,有目的的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方能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真正作用。
第一,明确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程的重心,并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提问引出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逐步的加深难度,让学生感受到解题中的乐趣,逐渐爱上数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工作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敢于质疑、创新的行为给予表扬。
第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自主学习更加侧重的是学生自发的参与到学习中,这对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工作会提供较大的便利。在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进行原有知识的巩固,并适当的引入新知识点,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站在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对于自身较为熟悉或者感兴趣的话题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可以适当的借鉴生活中的示例进行引导。如生活中较为普遍的消费行为,其中就包含了基础性的加减、乘除计算,可以让学生站在店主的角度进行利润计算,可以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合理把控,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有限,因此,片面的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可行的,教师此时必须进行制定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并调整教学方法。目前运用较为普遍的小组探讨就非常可行,教师可以通过对小组长的选择辅助教学。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观察,从中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情况,从旁加以引导。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学生的亮点,进行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适当的调整教学的进度及方法,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第四,做好信息的收集及整理,科学引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放宽心态,不再以标准答案进行约束,在学生提出较为新颖的学习观点时,可以在班级内进行探讨,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照顾到所有学生,在基础性问题的提出时,可以适当的进行延伸,以此来满足差异化基础上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总结归纳;举例
进入高中以后,我发现很多身边的同学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以致成绩一落千丈。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注意是学习方法不等当。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我认为学习数学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是很必要的。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即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使知识系统化、程序化。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从而为学好数学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进行归纳总结呢?
一、每节课的小结
老师讲的每一节课一般都围绕1-2个中心问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出恰当的总结。比如要注意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公式要注意成立的条件及使用的范围,这是说明性的小结;对典型例题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和方法。
二、单元的小结
通常概念、公式的学习是局部的、分散的,因而在头脑中呈零乱无序的状态,难以形成有规律的清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每一单元结束时,若能将这些知识,方法以一个新的角度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结构。
三、知识间的总结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总结的层次应再提高一步。既要注意知识纵向,横向各个层面的联系,又要重视其程序化的科学组织,使大及中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 通过课堂小结、单元小结、知识整体的串联,一定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数学知识的立体的网络,那一道道的习题不过是我们网中的一条条小鱼。数学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面我就线性规划做一总结举例:
线性规划主要考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面积和目标函数最值(或取值范围);考查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中的参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其主要题型有以下五种类型。
类型一:求二元一次代数式最值(取值范围)
例1:设x,y满足约束条件,求z=x-2y的取值范围
解:作出不等式组的可行域,作直线x-2y=0,并向左上,右下平移,当直线过点A时,z=x-2y取最大值;当直线过点B时,z=x-2y取最小值.由得B(1,2),由得A(3,0).zmax=3-2×0=3,zmin=1-2×2=-3,z∈[-3,3].
方法点评:作出可行域,求出交点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求出最值。
类型二:求二元一次分式最值,二元二次代数式最值
例2:变量x、y满足
(1)设z=,求z的最小值;(2)设z=x2+y2,求z的取值范围;
解由约束条件,作出(x,y)的可行域如图所示.由,解得A.由得C(1,1).由,得B(5,2)
(1)z==. z的值即是可行域 中的点与原点O连线的斜率.
(2)z=x2+y2是可行域上的点到(0,0)的距离的平方.可行域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中,
dmin=|OC|=2,dmax=|OB|=29.2≤z≤2
方法点评:常利用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来解题,常见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有:①表示点(x,y)与原点(0,0)的距离,表示点(x,y)与点(a,b)的距离;②表示点(x,y)与原点(0,0)连线的斜率,表示点(x,y)与点(a,b)连线的斜率.
类型三:知目标函数最值,求参数值
例3:已知a>0,x,y满足若z=2x+y的最小值为1,则a=________.
解: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可行域,易知直线z=2x+y过交点A时,z取最小值,由得zmin=2-2a=1,解得a=.
方法点评:知目标函数最值,求参数值,转化为找出最值点坐标,代入目标函数。
类型四:最优解有多个(不唯一)求参数值
例4:x,y满足:,若z=y-ax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实数a的值为( )A.或-1 B.2或 C.2或1 D.2或-1
解:由y=ax+z知z的几何意义是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1)当a>0时,要使z=y-ax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不唯一,则a=2;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W习;问题;策略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要探究出适合学生年级特点的策略,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尝试、摸索。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1.优化组合,科学构建合作小组,促成学生的合作学习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法,还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平衡性,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正好是一种合作的资源,教师应利用这差异性来促成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分组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分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但无须拘泥于固定的人数。分组时应考虑每个小组的实力,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情况,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组建好学习小组,还要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2.准确设计问题,为合作学习创造空间
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分类,简单明了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兼顾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有机结合,让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有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呢?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意义。问题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应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
3.教师适时的组织、引导、参与,及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显得尤其重要。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此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不是观望,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必要的时间恰当地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正确的看法帮助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交往互动中,参与合作要到位。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展示,激发学生求知欲
小学生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是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困难就忘记了学习的目的,从而畏缩不前,最后丧失了求知欲。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学会运用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设计,从而能够创造一个变化多端,能够激发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并且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学生对动画和影像的好奇心,可以很好地引起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授图形这节课的知识时,教师为了解释圆的特性,可以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个方形轮胎和一个多边形轮胎,根据图画中的汽车跑向,可以发现其他形状的轮胎,车子根本跑不成。小学生在看动画的同时,也会明白轮胎设计成圆形的原理,更好地理解圆的知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其理论知识比较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够很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在教授数学内容时,要注重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用意,在实际生活中懂得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摆在中心位置,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授统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交通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来对这段视频内的过路车辆进行统计,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统计不同的车辆。这样不仅可以还原现实生活,还避免了实际环境的危险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学习好统计知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对现实生活的模拟,既可以锻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数学课堂中,适时适当地采用信息技术,可增加教学生生动性,将抽象的数学变为具体的例子。这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从而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摘要】一、小学数学解题评价的目的小学数学解题评价的目的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诊断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二、小学数学解题评价的内容小学数学解题评价的核心内容是评价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体内容是评价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解题结果。三、解题评价的形式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2、学生对学生的评价,3、学生对自己的评价,4、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四、解题评价的原则1、判断性原则,2、激励性原则,3、过程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五、解题评价的策略1、阶段性评价策略,2、对象性评价策略,3、相对性评价策略,4、多元性评价策略,5、激励性评价策略。
一、解题评价的目的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小学数学的解题评价是实施
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是帮助老师、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小学数学的解题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诊断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解题评价的内容
小学数学解题评价的核心内容是评价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体内容是评价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解题结果。
1、解题思路合理与否。对解题思路的评价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种解题思路权衡比较、全面剖析而作出某种判断的复杂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评价能力和习惯,就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仅是多学到一种解法,更重要的是站在评价水平的高度上思辨问题。一般说来,凡解题思路合理,即为正确。这是思路评价中的最基本标准。
2、解题方法独创与否。看看哪些解法与众不同,别出心裁。
在正确、合理的思路中选择出比较简捷的解法,剔除那些过繁过难的罕见解法或司空见惯的一般解法。
3、解题过程简捷与否。看看解题过程是否简捷,剔除那些繁难的过程。
4、解题结果正确与否。看看解题结果是否正确。一般说来,解题结果正确与否不作为评价解题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也不作为评价解题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准。这是解题评价中的最基本标准。
三、解题评价的形式
解题的评价形式通常不外乎下列四种: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解题的评价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评价,主要指言语褒贬,应努力挖掘学生解题中的闪光点,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讲究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做到褒中有贬,贬中有褒,把握分寸和技巧,使学生心悦诚服。定量评价,主要出现在作业和试卷上,一般来说,定量的评价既要严格又要灵活,对于后进生要尽量宽容,不宜太苛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
2、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既可以同桌互评,也可以四人一小组讨论,还可全班选代表。这是老师用得较多的形式。
3、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是最高形式的鉴赏活动。因此,教师的着眼点应较多地投入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上去,通过激发评价兴趣,培养评价习惯,进而提高评价水平。可以说,学生自我评价水平的提高,就反映着解题能力的提高,但解题能力提高,并不等于自我评价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了。
4、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因此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宜坚持客观评价为主。
四、解题评价的原则
对学生解题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解题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笔者认为解题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判断性原则恰当判断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速度。“判断性原则”应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应该强调的是,学段目标是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积累逐步达到。因此,教师可选择“推迟判断法”评价方式。如果教师对某次学生的解题觉得不满意,可允许学生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后,改进原解题的错误后,教师可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法”评价方式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困生而言,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2、激励性原则目的以激励为主的评价原则。《数学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要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解答一题多解类题目或开放类题目时,对学生说出、写出的不同解法,教师要加以激励,如写出激励性评语:“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在阅卷时,应适当给第一种解法以外的每种解法加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过程性原则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原则。《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课改前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略了对过程的评价。”特别对解题的评价要忽略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解题的过程。如学生在进行简便计算时,简算过程是对的,但结果却计算错了;再如,在解答某道应用题时,学生的分析思路是对的,但由于未看清数字,在解题列式时算式是错的。这时,我们就不能光看算式本身和结果的正确性,而要看到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只不过要在旁加注“提示语”,如“如果你细心些!相信你一定能解答正确。”在评价时,要给大部分的分数。
4、发展性原则新课改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从甄别式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在评价学生的解题时,既要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评价他们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应当增强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注重学生解题的发展过程,重点放在纵向评价,强调学生解题的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的分类级排次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进步。
五、解题评价的策略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执行《数学课程标准》情况下解题的评价策略——阶段性评价策略、对象性评价策略、相对性评价策略、多元性评价策略、激励性评价策略。
1、阶段性评价策略由于数学知识呈现阶段性,导致解题思路的阶段性,这就是“双基”所起的前提作用。如“一个正方形周长是6分米。求它的面积。”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小数和分数,因而能把6分米化成60厘米做出(604)(604)=225(平方厘米)的解答,理当首肯。但到了高年级,这种解法未必唯一。
2、对象性评价策略某种解题思路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解题对象的认知水平、解题经验、策略及非认知因素的协同作用。某种解法对于教师来讲确实妙不可言,但学生一点也不能理解,又怎么能说是最佳呢?对于甲生来说属于一般的思考方法,对于乙生可能就觉得十分独特。因此,解题思路的优劣随解题对象而变异。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组织成分,对其解题思路做出“因人而异”的判断,切忌以优秀生的思路水平为标准去要求、衡量一般生及后进生的思路。
3、相对性评价策略某种解题思路的优劣往往是相对的,有的思路独特但计算繁琐;有的计算简便但思路普通;……教师评价时要
从多种不同角度、层次进行分析比较,促其提高。
如,《东方生活报·小学校园文化》2004年第9期的《不同的比较方法》:“两个学生在比赛跳绳。一名男生3分钟跳了297个,一名女生2分钟跳了194个。谁跳得快?”(苏教版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55页第8题)
解法一:先算出两人每分钟各跳了多少个,然后比较:谁跳得个数多,谁就跳得快。
男生每分钟跳297÷3=99(个),女生每分钟跳194÷2=97(个),99>97,因此男生跳得快。
解法二:男生每分钟跳297÷3=99(个),如果他只跳2分钟,共跳99×2=198(个)。男生2分钟跳的198个比女生2分钟跳的194个多,因此男生跳得快。
解法三:女生每分钟跳194÷2=97(个),她如果也跳3分钟,共跳97×3=291(个)。男生3分钟跳的297个比女生3分钟跳的291个多,因此男生跳得快。
解法四:男生每分钟跳297÷3=99(个),如果女生第1分钟与男生跳同样多,她第2分钟只跳了194-99=95(个)。男生第2分钟跳的99个比女生第2分钟跳的95个多,因此男生跳得快。
解法五:女生每分钟跳194÷2=97(个),如果男生第3分钟与女生每分钟跳得同样多,他前2分钟共跳了297-97=200(个),200>194,因此男生跳得快。
解法六:如果算出两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各自跳的个数,再比较大小,谁跳的个数多谁就跳的快。因为2与3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可以先算出两人分别在6分钟内各自跳的个数,再比较大小。(想想:还可以算出哪些时间内各自跳的个数?)
男生6分钟共跳了297×2=594(个),女生6分钟共跳了194×3=582(个)。(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594>582,因此男生跳得快。
当然,可以先算出跳同样多的个数各自用去的时间,然后比较:谁用的时间少反而跳得快。不过,这道题比较复杂、繁琐。
解法一思路清晰,计算简便,后进生能做出解法一,要从根本上加以肯定;解法二、三、四、五适宜中等生;解法六思路新异但较难理解,适宜优等生。
4、多元性评价策略现在有种误解,以为最佳思路仅有一种,否定最佳思路的多元性。其实,在众多解法中,有时往往有几种思路平分秋色,难以说清谁鹤立鸡群,只能模糊地都定为“好解法”而加以肯定。
如,2004年12月17日《小学生数学报》B2版的《装配自行车》:“一个自行车厂要装配32辆自行车,有60个车轮够不够?”(苏教版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五册P7)
解法1:因为每辆自行车要装配2个车轮,所以32辆自行车需要32×2=64个车轮。已有的60个车轮比需要的64个车轮少,因此不够装。
解法2:因为每辆自行车要装配2个车轮,即前后轮各装1个,32辆自行车各装32个前轮、32个后轮,32辆自行车共需要装32+32=64个车轮。60<64,因此不够装。
解法3:因为每辆自行车要装配2个车轮,所以60个车轮只能装60÷2=30辆自行车。30<32,因此不够装。
解法4:要装配的32辆自行车,如果每辆自行车先装1个前轮或后轮,共装了32个车轮,准备的60个车轮还剩60-32=28个。剩下的28个车轮再给32辆自行车各装1个后轮或前轮,少4个。因此,要装配32辆自行车,只有60个车轮不够。
上面介绍的加、减、乘、除四种方法,你能说清哪种思路最佳吗?
5、激励性评价策略有些解思路的确不同凡响,赢得师生一致公认为“最佳思路”,教师就应毫不含糊地加以肯定和表扬,通过记优分、用学生姓名命名“鬃解法”等鼓励先进,激励全体学生善于开动脑筋,大胆别出心裁,这样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如解答装苹果的应用题:“小猴买来一批苹果,每筐装5千克,可以装6筐。现在只有5只筐,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数学奥林匹克天天练·小学二年级》,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强:先根据“每筐装5千克”和“可以装6筐”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批苹果的总重量是5×6=30(千克),再根据“总重量30千克”和“装在5只筐”可以求出现在平均每筐装30÷5=6(千克),最后算出平均每筐多装6-5=1(千克)。综合算式:5×6÷5-5=1(千克)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多个领域都和信息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界也因此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学生已经厌烦了传统的公式和习题讲解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此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快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数学技能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将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整体与部分、快与慢、大与小转换,促使学生快速在大脑中形成数学概念,也能清晰且直观地呈现数学规律,让学生仔细观察和理解,最终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知识为具体知识的作用。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认识时间”一课时,本节教学重点为时分的进率1小时=60分钟。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引出这个概念,而是借助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龟兔赛跑”让学生理解。即将课前制作的乌龟和兔子两个动画请到钟面上,之后课件演示两个小动物在钟面上赛跑,其中兔子跑了一圈,而乌龟跑了一个大格,教再将两个动物分别变成时针和秒针让学生观察是否发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能直接观察到分针走了1圈,时针走了1大格,它们是同时跑且同时暂停的,最后得到1小时=60分钟的数学结论。此外,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理解数学语言能力较差,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如,某数学教师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就运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法宝金箍棒,让学生观察金箍棒在孙悟空手中没有变形时就好似针一样细,即为线段,如果将其放在地面,顶端不断向上延伸则为射线。如果将其向上抛,金箍棒两端无限延伸则为直线。可以说形象直观的视频画面一下子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心理也尚未成熟,好奇心容易被感兴趣的事情吸引。但在数学学习方面,学生因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甚至部分学生厌烦数学这门课程。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学习兴趣,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强制性的和被动的,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何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观理解的知识对任何一位数学教师来说都很困难,对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借助数字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其中信息技术可将数学知识以生动逼真的动画、图片呈现,加深学生理解。同时还可利用计算机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结合虚拟实验工具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转化”一课时提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转化?”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问题在学生大脑中树立基础概念,之后再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周长并口述。教师再顺势提出“如果对比两个图形面积,哪个更大?”“在什么情况下能对两个图形转化?为何要转化?”在此过程中可能有学生回答在对比图形周长时需要转化,但面积对比不需要变化。最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图形的缩短和拉伸过程,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也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从传统的讲解式教学逐渐过渡为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获取知识。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认识方向――东南西北”一课时,当学生明确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方向后,就让学生在动物园平面图上划出自己要走的方向,之后再和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再一次认识东南西北在地图上的方向。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提升数学教学的立体感、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实现数式的转变和图形的改变。例如,某教师在讲解“比多少”一课时,就运用多媒体演示了一筐橘子和一筐苹果课件。苹果对橘子说:“我的数量比你多”,而橘子也不甘示弱回击:“我比你多。”由此引出比多比少的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数和对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两种比较方法,创新了数学思维。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全新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下的产物,运用到教学中能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技能、情感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鸿.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高效性[J].读写算(教师版),2015(46):14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数学 探究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巧妙使用CAI课件等,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因为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
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在《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发展
学科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五、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让数学教师减轻负担,提升教学水平,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喜欢数学,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实践,把互联网引进数学课堂。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一致认为:互联网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了教师的参与,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中的那么理想。因此,我校与狸米研究院共同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新理念,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的优势结合起来。
专家助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狸米个性化教学平台”是由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狸米研究院自主设计并研发的新一代教学系统。该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测与课后辅导等教学场景,完整地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
1. 进行“狸米个性化教学平台”的培训
2016年3月,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狸米研究院的张建国主任和廖庆天主任来到建新小学,面向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狸米个性化教学平台”的培训。他们向在场的全体数学教师分别从狸米老师软件的下载、狸米老师的注册、创建班级、布置作业、查看学情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对教师进行了现场指导。
2. 进行教师专业素养培训
(1)邀请专家针对“如何设计课堂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有效设计课堂问题的能力。
(2)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解“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课标解读”的基本理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自觉改进教学,使教学具有创新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3)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练习教学基本功。针对个人的发展需要,确立必读书籍,认真研读,增强自身素养。工作室学员认真研读教材,提高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
(4)邀请专家进行菜单式指导、主题式指导、连续干预式指导等,对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矫正。教师积极与专家交流,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努力寻找突破的路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聚焦课堂,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1. 对比教学,初见实效
为了让教师们感受到狸米学习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我们在教研组进行对比教学。
(1)狸米实验班和传统教学班采取对比教学。实验班教师将“狸米个性化教学平台”引进课堂,对软件中习题进行加工运用,分为前置研究题、课中巩固题,课后拓展题,不同时段应用。传统教学班课堂教学部分不运用该软件,布置作业时可以运用。
(2)授课教师每节课后进行记录、反思。
(3)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总结记录得失。
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教学,我们发现,狸米学习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 引领示范,有效推进
在狸米学习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教师们的认可后,学校本着“抓实有效研修,提高研修能力,促进有效课堂”的理念,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学初,各教研组确定本组献课教师,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为全校教师进行示范课。 一年级的陈雪老师、二年级的高筱娜老师、三年级的崔海英老师、四年级的李立荣老师纷纷走上讲台,他们的课堂,将狸米学习平台与传统教学有效地融合为一体,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大大推进了狸米学习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3. 深度开展,专业提升
结合我校“体验杯”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我们将“狸米个性化学习”融入“体验杯”之中,开展建新小学第一届“狸米学习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比武大赛,要求所有参赛的数学教师在课上使用“狸米个性化教学平台”。课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踏实前行,共创学科智慧结晶
“狸米个性化教学平台”紧扣新课标要求,全面覆盖主流教材要求的知识点,利用生动活泼的界面设计、游戏化的答题方式、智能化的辅导流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将狸米学习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既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减轻教师的负担,更能让课堂真正实现自主高效。
1. 让学生有趣地学习数学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首先狸米学习的做题工具就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平板或电脑,这些平时家长和老师不喜欢让孩子碰的、以为只能玩游戏的电子产品,现在成了学习的工具,可以每天大大方方地使用它们来做数学题。电脑和平板的使用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还有精美的五星奖章和一次全做对的钻石奖励,这些有趣的奖励机制,营造出充满探究欲望的学习氛围。孩子在不断被激发的兴趣中完成学习任务,事半功倍。
2.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及时改错、主动复习的学习素养。学生在完成一节课的测评后,如果有错题,可以参考答案,自己选择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做一道同样难度的题,本节课的测试成绩才会合格。如果想获得五星奖章,就需要把本节课的内容再做一遍,全做对才会获得。当五星奖章上“结蜘蛛网”时,就提醒孩子们要复习了。在任务驱动的评测训练中,孩子们不断自我激励和挑战;在智能化错题订正过程中,孩子们反思错误原因,主动复习、主动达标、主动挑战,这些都是陪伴孩子终生学习的有益素养。
3. 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
作为数学老师,每天要批改很多本作业,使用“狸米个性化教学平台”能大大节省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系统自动总结分析了全班的学情,也可以关注任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在《有余数除法》一课中,通过学情分布,不仅可以看出未做题、达标以及优秀的人数和姓名,还可以看到错题数量以及测评次数。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非常便捷,是传统练习册无法比拟的,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 让数学学习成为关注个体的学习
狸米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检测。通过课堂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一种转变:先个体学习,然后进行集体学习,学习的结果以大数据方式即时反馈给教师。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教师通过“共同错题”看见有一道题全班22名学生有错误,马上知道在哪个知识点存在较大问题,随即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谁错得多”,更加明晰每位学生的做题量和错题量,了解他们的错因在哪里,对这些孩子做有针对性的辅导。也就是说,当学生个体学习遇到困难时,随时会有教师的讲解,课堂中教师对个体的辅导更具有针对性。
5. 让数学学习成为家校协同的学习
随着学校探索素质教育途径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孩子的重要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家庭教师。家校协同开展教育活动,就是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相互促进。通过“狸米个性化教学平台”,家长在家中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他哪道题错了,错因在哪?“狸米个性化教学平台”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根据错题内容,给孩子出几道类似的习题进行巩固。学生做对后,会给孩子勋章进行奖励,学生在改错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狸米学习就是以“复习-挑战-错题分析―练习”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采用这样一些策略。
1.1 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教师提供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
1.2 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1.3 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1.4 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
1.5 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下面仅以一例,说明以上策略的应用。教师给出一个问题解决的材料,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这个问题适宜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思考)。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切刀,先试切一刀,二刀,三刀……等等,学生动手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切一刀,都是二块;切二刀,就有三块、四块之分;切三刀,更有四块、五块、六块、七块等多种答案。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如何切的。学生可能一开始也不是能切出7块的,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时注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怎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这样的假设,如果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都相交,并且交点不重叠,才有可能分出最多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6刀,这时学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第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圆也越画越大。
教师可适时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出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思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
观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数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即是后一个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顺利地推导出切5刀,切6刀,甚至切10刀的块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第一个成果。教师这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新的问题。如果要切49刀,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太麻烦?能不能找出2,4,7,11,16……这样一串数与1,2,3,4,5……之间的关系,找找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推导出一个计算公式:(刀数+1)×刀数÷2+1=块数,然后再进行逐个数据的验证,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取得了研究成果的高级形式——直线分割平面的方法和计算。最后还需请几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整个研究的过程以及其中的思维活动,以利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与问题解决的策略。这样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思维过程。是源于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是主谋,到位而不越位。
2 研究性学习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第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第三,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的,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那么研究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盲目乱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第四,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不现实的。
3 对接受性学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