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1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

一、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可见,激发动机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内容,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源泉。

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寻找已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画草图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好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要培养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

1.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灵活与否和学生的发散思维

水平密切相连,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适时、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着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如,进行概念、法则、公式教学时,教师应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运用,在习题教学中,要充分理解习题条件、结论的内在关系,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2.在教学中,常常采用实物或直观教具进行演示,使学生把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各种正确引导与书本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正确、深刻的认识,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概括思维能力。

3.逆向思维能力是判别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强弱的标

志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

4.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题多解,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同一事物的数量关系,这样可以开拓思路,并且通过一题多解的比较选择出最佳方案,就可以培养学生数学的敏捷思维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2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

下面谈谈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训练的几点体会.

1.通过正误辨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表现在主观地评价事物,能严格地评判自己.如有的学生能自觉纠正自己所做作业中的错误,或对所做题目发出猜疑,分析错误原因等.

要培养思维的批判性,首先要训练“质疑”,多问几个“能行吗”“为什么”.例如,已知函数y=(m+2)xx2-5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学生以往做的题中没遇到指数含x的,学生显然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此题是错的.一些能力中上的学生马上发现了题目中的矛盾,我及时予以肯定他们的发现,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要有质疑的勇气.

2.通过正逆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

思维的逆向性,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正是少年牛顿具有“树上的苹果熟透了,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的奇想,才使他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当然,思维的逆向性不是到手就能想到的,它需要在解题时进行正面的多次尝试,独立思考,觉得直接去解显然十分繁冗,甚至根本解不出,此时则考虑逆向思维.

例1计算: 1x2-3x+2+1x2-x+1x2+x+1x2+3x+2.

分析常规解.

原式=1(x-1)(x-2)+1x(x-1)+1x(x+1)+1(x+1)(x+2).

如果再通分,显然较繁.根据分式特点,逆用通分法则,则有逆向思维解法:

原式=1x-2-1x-1+1x-1-1x+1x-1x+1+1x+1-1x+2

=1x-2-1x+2=1x2-4.

学生在做此题时越做越繁,这时我稍作提示,你们试着反过来做做看.有悟性高的学生马上就想到了逆用通分法则,然后顺利地解决了这个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克服由正向思维所造成的解题方法的刻板与僵化,才能开拓解题思路.

3.应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避免思维的局限性、片面性.培养学生扩散思维,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2已知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B=∠C,求证:AB=CD.

分析在解决梯形问题时,常常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

梯形转化成三角形和特殊四边形,从而能解决问题.

思路一:平移梯形的一腰,使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决.

思路二:过梯形的顶点作底边上的高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矩形和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思路三:延长梯形的两腰相交于一点,使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

思路四:过梯形下底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与上底的延长线相交,使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来解决.

从上题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到发散式思维的多端性特点,对一个数学问题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多种不同解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尤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克服思维的狭隘性,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4.运用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程度,善于根据事物的变化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地思考问题.例如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将已知与求解进行多角度的变换,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题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变换形式的解题思路.

图1例如: 如图1,经过O上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C,求证:∠ATC=∠TBC.做完此题后,通过深入地挖掘,发现其中在一定

历史条件下的教学价值.

可在原题中增添条件:

图2作∠C的平分线,如图2,∠ACT的平分线分别交TB,TA于E,F,则有以下结论:

(1)TE=TF.(2)CA·TE=TA·CT.(3)TF2=AF·BE.(4) EBTB+FATA=1.

证明略.

第3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

一、概念的引入要注重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课本中出示的情境图是“拼一拼”。拼一拼

很显然,教材编者的意图是提供一个学习的材料与环境,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1、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学生操作代替教师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从主题图中可以看出,教材向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学生学习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理念方向。教师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将其生活化、有趣化,创造更贴近学生学习的素材,使教学内容既贴近学生的情感又符合学生当前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优化数学学习活动。鉴于这个思考,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拼长方形的活动改为“包装礼物”,出示包装活动情境。

活动一:1.把8颗糖分别包装好,分给小朋友们,要每个小朋友拿的糖一样多,有几种包装的方法呢?2,把5颗糖分别包装好,分给小朋友们,要每个小朋友拿的一样多,有几种包装的方法呢?

活动后接着让学生思考:若有1~12颗糖,有哪些数是和分5颗糖一样,只有两种包装的方法呢?有哪些数是和分8颗糖一样,不止两种包装的方法呢?学生很容易就能通过直观操作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字2、3、5、7、11归为一类,不止两个因数的数字4、6、8、9、10、12归为另一类,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数字1很特殊,不属于这两类。然后教师顺应提出讨论问题:观察这两类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后,就汇报自己的发现。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分类比较。抓关键词,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前提

分类比较是辨认事物异同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课本是知识的载体,对教与学起着指导作用,自主阅读文本更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同时也为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前提。

笔者认为概念课教学特别要注重关键词,把握好对关键词的理解,是读懂概念内涵的关键。质数概念的关键词是“只有……两个……”,合数概念的关键词是“除了……还有……”。我针对概念的这两个关键词,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填空、观察、思考、讨论:

①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几种情况?②一个数1和它本身

因数的数叫做质数。③一个数

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④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在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让学生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联系学生的操作活动所得到的初步表象,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准确推敲关键词语的含义,逐项剖析,使质数和合数的特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从这四个问题里揭示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

三、重视概念的运用,领略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学生初步获取概念的含义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进行判断和验证,帮助学生巩同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判断辨析能力。

活动二:变式判断,内化认知。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22、50、21、17

2.思考题:你认为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呢?为什么?

活动三:运用学号卡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

在活动三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教师同时向学生介绍一种有序的筛选法和这种方法的发明者希腊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渗透人文气息,领略到数学蕴藏的别样美,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

四、精心设计习题。深化概念的内涵外延

新课标指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不少学生能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找质数”一课中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题。

(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2)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3)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2.我会填。

(1)在2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3)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最小的合数,十位数字是最小的质数,百位数字是既不是合数又不是质数的数,这个三位数是()。

3.猜数:我俩分别是什么质数?

(1)我俩是质数,和是20。

(2)我俩是质数,积是51。

通过对有联系的概念进行对比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能进一步使学生正确地区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深化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五、以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内化,体会数学之乐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概念教学具有浓浓的数学味,但是往往因为这个原因教师教得枯燥无味,学生学得乏味。要使概念教学既要有深度又要有趣生动。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因地制宜地精心设计多样的、活泼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所学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如找质数一课的下课形式,可以采用数学游戏来下课:

根据老师提的问题,符合自己学号的学生有顺序地离开课室。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个学号的同学先走出课室。(学号为1号)

(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学号的同学离开课室。(学号为2号,2是唯一的偶质数)

(3)学号为质数的学生走出课室。

第4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情境;兴趣;能力;思维;创新

在数学课堂中,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决的。我认为,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妙设置课堂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第一要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第二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三要指引学生能够对观察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第四要合理地使用教学工具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以便学生能够对问题研究得更加细致、深入。

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数学课堂中所要传授的内容进行设置,转换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锻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只要能够融会贯通没有不解的数学问题。所以说学生才是真正问题的探索者、解决者。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中,要多激励学生要大胆实践、创新,善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新师要设置求异的情境,让学生多思、多问、多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与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演变进行变式训练,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一题多解形式

一题多解要求学生就同一种或同一类问题多激发超越常理常规地提出多种假设和解答。数学中一题多解的实例举不胜举,它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消化,还能让学生做题时得心应手,最主要的是,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2.一题多变形式

伽利略曾经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因此,数学教学要新颖、多变,运用原题拓展出多种相连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题和练习题作用与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数学评价;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73-01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中最关键的是需要一批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要逐步培养。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迫在眉捷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叫创新。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切入叫创新…。而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在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创新,一般是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即只要是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他的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可以产生的,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要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靠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去培养。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实中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现代数学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已从过去强调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发展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配合进行的教学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只有在教学实践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师生实际水平,教学材料和设备进行恰当地组合,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才能达到优化有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

(二)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及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与图像于一体,能提供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的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三、数学评价要与教学过程并重

传统教育过程是课程教学评价的流程,教学就是教学,评价就是评价,二者是完全分离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新知识过程,而评价要在课后、期中、期末单独组织、实施。现代数学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与教学是一体的,它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靠课堂观察来完成,即自然情境中,评价者在事件发生的当时,随时捕捉各种教学现象。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要实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是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其次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第三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等学习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第四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五是能及时了解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表现,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说,适当及时的数学教育评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开拓思维,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形成乐观健康向上的学习观。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教材创造性,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程序、教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第6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思维品质; 广阔性; 深刻性; 敏捷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32-001

由于我校招收来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程度参差不齐,客观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提高,因而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思维品质是学生在解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认识等的本质,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具有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逻辑性。

一、扩充延伸,拓展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解、组合,进行前后对比、左右交叉联系,变学生的狭隘性思维为广阔性思维,以扩大教学效果。如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后,大家都知道圆的定义是: 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此时提问若去掉“平面内”三个字,则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表示什么图形呢?学生经过争议后得出其轨迹为球,从而既找出了圆与球的关系,又为后面学习立体几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深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在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中,在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过程中,在对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阐述过程中,都体现出思维深刻性的差异。“打破沙锅问到底”是深刻性的写照。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轻易放过,其实并没有真正消化弄懂。这种“思维惰性”使一些学生对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浅尝辄止,从而导致其思维表现出较大的肤浅性。为此,教师应提出恰当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其深入思考。这样,既使学生疑惑消除,又有助于把他们的思维推向更高层次,使其对问题的认识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探寻事物之本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注重概括,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正确前提下的迅速和简捷。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表现为能够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而这又有赖于在正确前提下的速度训练,经过练习,从中总结经验,进而概括出规律。并通过应用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产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敏捷性又与概括性紧密相联,在教学过程中,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解题规律,学生学习兴趣大增,从而思维就比较活跃。

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能够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改变已有的思维过程,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学习中思维灵活性往往表现在随着具体条件而确定解题方向,并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表现在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看待已知知识;还表现在从已知的数学关系中看出新的数学关系。能够给出一个数学问题的多种不同解答,就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更是灵活性的体现。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中,选择例子:求证:seca-tga=tgc ,学生可以运用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互余公式,和、差、倍、半角三角函数公式等,得出五种不同的证法。不同的解法涉及到不同的知识点,而联想到的一般思路和技能多能运用上去,从而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五、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思维批判性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多思考,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高自我纠错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检验推理过程的合理性,提出修正的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鼓励学生多问几个“能行吗?”“为什么?”提高质疑能力;也可以通过构造问题的反例,驳倒似是而非的命题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如在讲“曲线与方程”时,引进下面的例子:从圆(x1)2+(y-1)2=1外一点P(2,3),向该园作切线,求切线的方程。

解:设所求切线的斜率为k,则切线方程为y-3=k(x-2),将切线方程代入已知圆的方程,消去y得(k2+l)x2+(-4k2+4k-2)x+4k2-8k+4=0 由=0知k=■,故所求切线的方程为y-3=■(x-1)

分析:这是一个不完整的结论。若结合数形结合思想去解决,不仅简单,而且不易出现错解。错解的原因就是目的不明所致。过圆外一点向圆引切线必有两条,其中一条切线x=2的斜率不存在。在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发现反例的训练,既有利于数学严密性的教育,也有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第7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

一、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

兴趣和好奇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并且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才会去积极地思考,激发出创新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这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第一,增强师生情感,创造良好妁学习氛围;第二,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创新品质

创新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奇特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多思、多疑、多问、多实践;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品质。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但不能钻角尖;回答问题的答案越新颖越妙,但不能离题。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锐意创新,勇于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妥善加引导,促使学生自主讨论、辩论。在争论与反驳中,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思维的启发,必然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丰富其思想力,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探究式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创新品质得到培养。

三、激活学生的思想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正是有了丰富的想象力,迪斯尼公司才推出了“米老鼠与唐老鸭”等一系列动画片;正是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有了火箭、飞机、雷达、激光、宇宙飞船等先进的科学发明。所以说,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创新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视频等音像手段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探索发现的结果,要给予恰当的鼓励。在探索中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进行广泛的探讨。要本着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学习态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对学生的创新挫折要加以正确引导

第8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比较 分析 概括 推理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联系密切,但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呢?我通常的做法是,利用教材,借助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例如:在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解法与解题思路的异同有清楚的了解,我抓住两点进行教应用题的结构,解法与解题思路的异同有清楚的了解,我抓住两点进行教学,一是比较的标准――弄清两数相比时,以哪个为标准;二是比较的结果――弄清不同的比较形式所得出的比较结果的含义。同样,在教学中借助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要求学生先画作为标准的线段,再画表示与这个标准相比的线段。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我通常做法是引导学生从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综合到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重视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表面全部涂上红颜色,然后把它分成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其中三面有红颜色,两面有红颜色,一面有红颜色,没有红颜色的各有多少块?”初看这道题,似乎不好下手。首先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先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探讨把大正方体分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怎样分割;在取得一致结论后,接着让他们思考:分成的小正方体共有多少块?

再想一想:三面、两面、一面涂有红颜色的小木块在割开前各分布在大正方体木块的什么位置?(可画图帮助分析)在弄清这几个问题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求答,通过分析,学生推出答案。

因此,我在进行工程问题的教学时,不是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研究思考问题。

三、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加工900个零件,小王单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单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在学生分析了数量关系,求答以后,我先后又出示了这样两题让学生解答:

1.加工1800个零件,小王单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单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2.加工180个零件,小王单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单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解答完毕,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如果继续只改变要加工的零件总数,想一想两人合做完成任务的时间会不会变化?是多少?(2)为什么只改变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并不改变合作的时间?(3)我们把工作总量用“一批零件”代替具体数量行不行?(4)把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5)这道分数应用题是研究哪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解答完毕,老师以肯定的口气告诉同学这样的题叫做研究工程问题的分数应用题。由整数的工作问题的思路发展到分数的工程问题的思路是知识本质的抽象,是解题思路的飞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求知过程中发展了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

第9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

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教”与“导”两者的关系。教学,重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许多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在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试问在这样的教学课堂里,学生怎样创新?教师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要恰当处理“教”与“导”两者的关系,要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怎样“学”,引导学生“学会”到“会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变“教”为“导”,“导”其开窍,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创新精神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心,不会受到任何不必要的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条条框框的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思维。因此,只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在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接近,学生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任何一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要把这种内在的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师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学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都很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所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营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所有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教学模式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目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此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知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虽然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