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共享经济的政策范文

共享经济的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共享经济的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共享经济的政策

第1篇:共享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公共政策 理论向度 现实路径

问题综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渐凸显,气候灾害、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现象加剧,沿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2006年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我国的气候变化将会加剧,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会继续上升,并将严重影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产。如今,我国已成为碳排放大国,2007年我国碳排放为约61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1%左右,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但我国的人均碳排放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2006年美国人均碳排放为20吨,而我国仅为4.6吨。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我国的碳排放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有关原则与规定,我国并没有减排义务与具体的减排指标,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仍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并实施了积极的节能减排政策(金乐琴,2009)。2004年,我国政府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2005年我国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将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新方向;2007年我国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单位能源碳排放、建设低排放型社会的目标。

(二)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

1.经济发展阶段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矛盾。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与重工业快速发展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急剧增加。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必将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多,建设中的大工程、大项目的数量多,但这种经济扩张只是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较多的温室气体。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需求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使得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2.产业结构问题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虽然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较差,缺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先进装备制造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我国采用的是资源密集型、“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工业生产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落后工艺多,有着明显的高排放特征,并形成了很强的发展惯性,使经济发展陷入“碳锁定”的困境,这无疑会增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又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水泥、钢铁、火电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急剧增加(杜飞轮,2009)。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储存有着煤多油少的特点,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球储量的13%,而石油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国内能源需求,这种资源禀赋使我国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当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比重尚不足10%。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据7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9%。煤炭燃烧后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我国的能源结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4.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管理机制不完善,低碳市场不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标准、战略规划、政策体系等存在很多缺陷,关于碳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低碳消费理念、低碳采购标准等尚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与行业仍是高碳运行。

理论向度: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理论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在公共产品消费过程中会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消费者可以不付费而享用产品,私人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动力,因此,通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公共产品供需平衡。由此可见,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而税收就是公共产品的价格(付允等,2008)。发展低碳经济,使用新能源、环保技术等可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社会福利,但这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而企业缺少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这时政府要对能产生正外部性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补偿企业损失的利润。同样,对碳排放过高、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政府应向其征收碳排放税,以弥补污染环境而带来的损失。

(二)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是通过技术理念或技术手段来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与贡献度的理论体系。学者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改变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组合方式,能够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索洛、兰斯・戴维斯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与内生变量,创新环境、政策因素、产权因素等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等对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发展制度等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用来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具体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会逐渐恶化,当经济发展到临界点时,生态环境就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好转;但并非所有的国家都会呈现出这样的发展态势,因为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环境恶化超过临界点,环境恶化就会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态势,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来恢复生态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启示人们,工业化初期产生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应采取措施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

现实路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2005年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这标志着新能源产业开始进入国家基本法的层面;2008年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新法律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虽然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已经出台,但配套法规还不完善,缺乏实施细则与可操作性(朱四海,2009)。同时,由于我国的低碳市场尚不成熟,法制环境较差,导致相关法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应加强立法建设,制定与基本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法律体系。

另外,应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应建立能源效率标准体系,完善能源标识制度,建立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科技等政策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财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财税政策有利于低碳产业模式的建立。

例如可以通过税收奖惩机制解决低碳发展带来的市场外部性问题,通过对使用低碳技术、环保设备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和资源出口型企业施以重税,从而实现低碳发展;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税收体制改革、征收碳排放税等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政府应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文化产业等低碳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为此,应将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剂,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与环境互动的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低碳领域,通过金融市场培育低碳产业龙头。

(二)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快速增加,对国际能源的依赖度也在不断增加,为此,应积极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来降低能耗。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资源禀赋的制约,我国建立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体系,这种能源结构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障碍(陈振明,2001)。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供应多元化,我国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律规范。

同时,还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发清洁煤电技术和煤层气资源,通过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带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逐步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应根据低碳发展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抑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发展低碳产业,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此外,服务业有着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完全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因而应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加大生产业、高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应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优化升级,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优化工业生产,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三)强化低碳技术的研发

低碳技术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央政策明确指出,应对低碳技术开发进行超前部署,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因此,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能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激励机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产业等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国家通过宏观政策进行扶持,需要政府积极参与能耗技术标准的制定、节能减排指标的实现、低碳技术交流等。

为此,政府应加强低碳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应对先进技术、新能源开发等给予政策优惠和财税支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制造的国产化水平(庄贵阳,2008);完善低碳市场服务机制,扶持中介机构的发展,开展低碳行业的技术服务与认证活动,增强民众对低碳产品的市场认同度。此外,应制定合理的技术引进政策,通过引进外资提高我国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的竞争度,提高先进技术的扩散程度。还要引进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组织管理等技术体系,在工程招标中可以附加技术含量的要求,迫使跨国公司提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破除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垄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与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各种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立以政策法律为基本保障、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手段的低碳经济支持体系,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2.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2)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第2篇:共享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一、微信的概念和特点

1、微信的概念。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费及时通信软件。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实现与他人的沟通和互动。微信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人中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

2、微信的特点

(1)使用广泛、通信成本低。微信是一款同时支持ymbian、BlackBerry、Windows Phone、Android以及iO平台的即时通信软件,不受电信运营商的限制。在2G/3G/4G环境下,进行语音或者文字传送仅消耗极少量的网络流量,如果在WIFI环境下,使用微信不会产生任何运营商网络流量费用。跨平台、多种系统兼容、低成本成为它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2)更加便捷、鲜活的沟通方式。微信革命性的首次推出了语音消息功能,丰富了被传输的多媒体形式。用户可以配合图片、视频等其他多媒体形式发送语音消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对话显得更加立体鲜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信息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微信中的群聊功能支持多人同时语音聊天,这为建立班级群提供了方便。微信公众平台帐号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不仅可以一对一的推送实时消息,还可以满足学生一些功能性的需求,例如课表查询、失物招领等,通过关键字回复可以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4)功能众多,方便生活。微信不仅可以聊天交流、信息传递,如今还可以刷卡、转账、发红包、手机充值、生活缴费等。微信支付更加安全便捷,为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

二、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1、语音对讲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2010年5月微信添加的语音对讲功能是网络沟通的一次革命。用户只需要按住语音按钮进行实时录音,松开手指的时候语音消息就进行了发送,它省去了输入文字信息时眼睛的注视和手指的点击,从而使沟通不再那么受行动的限制,提高了学生日常学习和工作时的沟通效率。除此之外,语音对讲功能更加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实时的语音对讲可以更加直接的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和语境,另沟通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互动性也大大提升。综上所述,语音对讲功能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向他人发送语音信息,具有真实性的同时不失趣味性,符合年青一代具有朝气的特点。

2、朋友圈对大学生的影响。朋友圈的功能与微博相类似,都是允许用户通过发送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媒体形式来展示自我,不同的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消息是一对一推送,而微博中是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将人际关系网络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较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而弱关系则与之相反。朋友圈通过发送图片、文字、小视频等媒体形式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留言互动巩固了强关系,使弱关系也得到了强化。这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双方发现共同的兴趣点,帮助加深相互之间了解,为日后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其他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微信中“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相类似,都是与陌生人产生联系。不同点是“附近的人”会受到距离的限制,它允许用户看到一千米以内同时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摇一摇”是一种较强随机性的交友功能,它允许用户通过摇动手机筛选出来同一时间使用该功能的用户。相比之下,“附近的人”更适合大学生使用,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周围充斥着互不相识的同学,使用“附近的人”这个功能安全系数更高。

这两种功能不但拓宽了大学生人际沟通范围,而且对拉近彼此心理距离有积极的作用。首先,这为与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可能,在满足学生们新奇刺激的心理之余,也提高了他们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其次,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需要沟通交流来缩短的,学生不需要考虑任何身份背景带来的负担,容易得到倾诉与发泄,而这种坦诚的沟通,对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具有积极作用。

三、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1、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

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微信使用观,不沉溺于微信中,不被微信中的不良信息所干扰,不利用微信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其次,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解读能力、质疑能力、评论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有效防止手机媒体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从日常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让媒介素养教育走入大学生的课堂当中,提起学生们的重视,同时可以举办各种学生活动或讲座来让学生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将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慢慢转换为主动筛选信息,以此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微信使用观。

2、努力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教师队伍

在微信环境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立一支适应新环境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创新思政教育观念和提高思政教育队伍能力两方面着手。首先,教育者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尊重大学生的主题地位,积极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当今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多媒体技术,对于出现的新媒体形式要及时学习和了解,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利用微信平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利用微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特点,第一时间关注到学生生活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语音聊天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有利于其他活动的开展。其次,可以利用微信群聊建立班级群。一来可以更加便捷的完成日常行政工作,比如发送通知,温馨提醒等;二来可以利用微信群建立第二课堂,相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微信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动性。最后,利用微信公共账号来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微信具有一个公众平台,通过微信的此功能,可以图文并茂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平台来系内最新教学动态和学生活动,对学生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的同时树立学院的良好形象,并拉进学生与学校管理层的距离。

4、建立大学生微信使用的监理机制

建立学校与运营商的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制度。学校可以主动提出与运营商进行合作,运营商为学校提供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的需求反馈,以便于软件用体验的改进和提高。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微信使用信息,有利于提高对微信的管理水平,同时更加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方合作,学校和运营商各有所获。

总之,微信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种形式,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多方面研究对策,做出改革回应,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辛玲玲.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研究[D],2014-6-20.

[2]赵昕.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2013-4-5.

[3]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2014-5-24.

第3篇:共享经济的政策范文

一、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思想政治资源的共享成本上升。多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使高校有限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因为时间成本而遭遇稀释,比如思想政治工作师资的跨校区流动必然对其整体的能耗带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硬件设施等因为跨校区均衡分布,使单位设施直接面对的受众规模得到限制;某些重大思想政治主题活动因为跨校区管理层级的增加,其行政成本进一步提升;跨校区不同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时间、交通与通讯成本,对于一些常态性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带来了直接影响。

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凝练与品牌塑造带来直接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承了一所大学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精神与办学文化,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生动体现。而这种办学精神与办学文化,除了高校在创业过程中砥砺形成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观外,也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质密切相关。比如沿海地区的一些高校就具有明显的海派文化的特质,更加富于开放精神与包容性格。而内陆地区的一些高校则大多在“厚重”上形成自我鲜明的性格色彩。在跨校区办学进程中,不同校区的校园文化、文化精神极易受到所在区域文化传统的浸染而形成差异化特色,同样也深刻反映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风格、特色与理念上。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的凝练与品牌塑造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是不同校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化容易发展为学生群体的不稳定因素。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形成大多由于学校合并或者事业拓展异地新建。不同校区由于建设时期不同,原有的发展基础不同,所处地区的区位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学科之间的投入差异等,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有些校区条件相对优越,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有些校区则环境相对较差、发展相对滞后,有些校区位于学校行政枢纽,更易享受学校各种政策资源,而有些新建校区则处于创业阶段,人气冷淡,氛围不浓。这些情况极易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落差,进而演变升级为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办学的不稳定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校园稳定乃至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二、多校区背景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一是“”原则。在多校区办学情况下很难要求每一个校区都拥有相同的思想政治工作特色与校园文化品牌等。坚持“”原则,就是要求各个校区都要遵循学校总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传承学校文化的精神脉流、围绕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落实各项工作安排。在这个前提下,允许并要求各个校区立足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自身的学科特色等,创新性地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凝练并形成校区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同”和“异”之间并不是逻辑背离关系,“异”的张扬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彰显与服务于“同”的目的。各校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特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都最终服务学校整体校园文化品牌的营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的凝练。

二是“起平同等”原则。各个校区基于建设时间与发展基础、所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而形成的发展层次、发展质量、办学效益上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也能够能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与理解。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办学资源的赋予,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调配中,必须始终坚持“起平同等”的原则。以同等标准对各个校区合理、公平地配置资源,不以校区在学校行政序列里的位置,校部机关是否在该校区等场外因素影响资源分配。对于一些发展基础较差、亟需扶持的学科及校区,学校可以专项资金的形式予以支持,对于一些处于城市远郊的校区可以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及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津贴等,这也符合整体的公平性原则。这些做法将有效地化解不同校区教职员工及学生之间的心理落差,疏导情绪,促进校园和谐。

三是“创新引领”原则。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现实空间障碍只能通过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创新的手段来解决。坚持创新引领原则,一是要有创新的理念,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要素的削减管理层级、简化管理程序、降低管理成本,要实行“扁平化”管理;二是要有创新的机制及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来优化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硬件资源的配置,避免没有必要的损耗,比如在各个校区学生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等,避免学生为办某个事情在各个校区间的奔波等。三是要有创新的技术及手段。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的建立、网上学生管理体系的运用、OA办公自动化体系的升级及完善等都将为跨校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与保障。

三、多校区背景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是加强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是一个时新话题,在实践层面也多有探索。但当前高校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背景、新的内容、新的挑战,比如微博等网络平台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之间的资讯交互通道更加畅通,不同校区学生之间的医疗待遇、生活条件、就业待遇、就业空间等问题极易通过网络渲染,引发。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结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结合新一轮绩效工资改革,结合大学生文化心理、性格特征、审美形态的新特点,综合考量各种关联变量因素,加强对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理论研究,可以采用责成学校某一研究机构开展专项研究或实行重大课题招标的方式,集中校内外的精英研究力量,广泛听取民意,开展对策研究,对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建立“动”与“不动”紧密结合的多校区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与最优化组合,处理好“动”与“不动”之间的关系。经过认真评估与论证,对于校区之间调配成本低,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效能更高、效果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明确规定动作,以“不动”求实效、提质量。比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作风建设年主题实践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形势政策课教学计划的编制等。而对于多校区之间调配成本高、中间流程复杂且适应于各校区独立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则积极鼓励各校区以“动”发挥特长、凝练特色。比如属地化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结合学科特色的大学生职业导航计划的涉及等等。要解决好人力资源的“动”与“不动”关系问题,既要设定一定比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跨校区流动名额,坚持多环境历练、多岗位培养,开阔眼界、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同时又要鼓励与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安心岗位,沉到学生中间去。尤其是许多新建校区,大多处于城市郊区,文化氛围不浓、生活配套不足,学生的寂寞情绪和失落感较重,高校要出台明确的政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扎根基层,队伍稳方能形势稳,老师定方能学生定,学校要创造条件,解决在新校区的交通、住房难题,为高校教师、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扎根基层解除后顾之忧。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硬件资源的“动”与“不动”问题。学校在对各校区思想政治工作硬件资源统筹分配的同时,应该鼓励各校区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积极和地方政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在高校设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基金或者学生奖学金,共建创业实验室、文化讲坛等,共享地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加强校地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等。

第4篇:共享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校 思想政教育 全面发展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Predica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HEN Yan, CHEN Jingfei

(Changji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 On the paper to clarify the important value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difficulties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xisting and propose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from the strategic leve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staf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chools to optimize work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a view to th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nefit.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1 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

从根本上说,加强高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了促进高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使用某种价值时就会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①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不仅仅决定着人的本质也决定着人的发展。再次,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乃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有必要通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区别,如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普遍较差,由此而衍生的一些问题较为显著,自信心较差,纪律意识淡薄,怪异行为较多,对于未来缺乏正确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却又恰恰凸显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通过对高职学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加强高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加强高职学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他们完善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实践,为将高职学校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从更为宏观层面的意义而言,高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2 当前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是对高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重视程度不够。这种重视程度体现在四个层面,其一从国家层面,从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关注和政策支持力度都较为薄弱,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其二从社会层面,整个社会上对于高职学校学生还存在着某种歧视,不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就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这种氛围使得高职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其三是学校层面,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甚至一些高职学校完全商业化,只注重赚钱的经济利益,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其四是学生个体层面,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兴趣,而且往往还存在偏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洗脑”嫌疑,不积极参与配合。

二是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一些高职学校甚至缺乏专门的辅导员,只是由高年级的学生担任,这样一种人才队伍配备,显然不适应网络媒体环境下的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一些高职学校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极其紧缺,往往是一些辅导员(下转第112页)(上接第61页)担任,教授、副教授都不愿意上相关课程。

三是高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科学。当前一些高职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为本,根据教师的想法进行教育,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而且往往是照本宣科,只注重课堂教学,没有课堂之外的实践,学生的兴趣难以提升,而且长期的这种教化方式,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非常反感,本身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力就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更是难以做到认真学习。

3 加强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是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人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人左右,高职学校学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加强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引进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学校内部渠道进行培养,同时在薪酬福利待遇方面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师资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问题,还需要提高质量,加强对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绩效考核亦至关重要,促进教师认真教学,想方设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三是优化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当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这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学生应该是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一味地强制和灌输往往适得其反,笔者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学里很多学生不喜欢原理等一系列公共课的原因之一,并不是因为大家觉得不好或者错误,而是觉得自己自由受到限制,选择权被剥夺。所不满的所不喜欢的并不是思修或者马哲本身,而是学习思修或者马哲的这种方式。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将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时代,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文本时代,大多是“纸上谈兵”,对于如何引导和利用网络媒体加强高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处于萌芽和探索时期,还“任重而道远”,没有一套相对科学合理和完善的机制加以应对,在这方面加强网络教学和互动的研究亦非常重要。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190.

参考文献

[1] 董同彬.文化育人: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自觉与理想路径[J].教育探索,2011(12):136-137.

[2] 黎海珍.论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25-128.

[3] 陈伟.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5):105-106.

第5篇:共享经济的政策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共享经济模式逐渐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共享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大众,各城市不断发展的共享单车为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共享单车在自身管理、发展模式上等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各方面不断地加以完善。

【关键词】共享经济 共享单车 ofo 摩拜

一、共享经济的定义与特征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使用权的分享。明晰的产权保护和隐私权、安全性保护,是分享者愿意进行使用权分享的前提。共享经济的特征主要是:

(1)存在剩余价值。即分享者拥有对某种东西多余的使用价值,这是共享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2)重在使用权分享。共享经济是在不影响所有权的情况下,对于某一种东西的使用权的分享,分享的范围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3)接近零成本的分享渠道。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让交易或分享的成本接近于零,是其存在的技术前提,无限降低的分享成本,是激发分享经济诞生的基础。

(4)去中心的点对点信息交互。

(5)分享者与被分享者之间是完全平等、自愿撮合与成交,不存在第三方影响力。

(6)建立与解除分享关系简单。

二、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共享单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2015年共享单车概念开始兴起,资本和巨头开始布局,2016年为共享单车发展的元年,共享单车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政府主导分城市管理的有桩单车;第二阶段是由企业承包模式的有桩单车;第三阶段是以企业主导的无桩的互联网共享单车。其中用户主要以在校大学生和年轻的上班族为主,主要满足用户上下班、购物、短途旅游等需求,存在巨大的市场,并且主要在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密集区域集中。学校、公交站、地铁站等附近的共享单车,给使用者提供了最快捷的“最后一公里”行程方案,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对于城市来说,共享单车亦有着绿色出行的好处。最早介入共享单车领域的公司是ofo和摩拜,一个成立于2014年12月,一个成立于2015 年1月。其他平台大多是这一年来才开始发力共享单车领域。虽说移动端时代的到来为共享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约车大战已经培养了用户的付费习惯,但整个共享单车市场就目前而言,不管是赛道上的选手还是用户数,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并且这个领域的尚处于早期,商业模式还不清晰。

三、共享单车所面临的问题

(一)同业竞争加剧,整体运营成本高居不下,尚无足够的盈利能力

通过优步、滴滴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共享经济的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智能移动客户端端等将社会上海量的分散资源与需求方进行匹配,模式的一端连接的是闲置资源,另一端则是存在需求的人群,而滴滴等则仅是作为一个提供交易的平台,不直接拥有资源的所有权。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他们都是资源的所有者,仅有部分单车的少量部分为市场共享,因而很难被看做是共享经济。以某单车为例,其原本的单车多是来自于校园学生共享,但随着其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其开始了多轮的资本融入,自行设计并生产了大量的共享单车,以满足市场扩张的巨大需求,导致其自有资产过重,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原本的目标。在共享单车的盈利方面,共享单车的使用需要交存一两百元的保证金,形成了一定量的资金沉淀,给单车公司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收益。在单车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支付一定的使用费。但是和巨额的资本投入相比,极大地显现出了共享单车的盈利能力不足。

(二)各当地政府政策尚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为指导和约束,才能逐渐得以实施。在共享单车的普及方面,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制定和实施阶段,目前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为指导。肆意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其违法的成本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同时,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在这期间很多城市的共享单车遭到了较大的破坏,严重缩短了共享单车的使用寿命,损害了城市的发展形象,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共享经济的发展。

四、应对策略

(一)轻资产运营,寻找更多盈利点

正如某单车曾经说过,不成为自行车的生产者,而是成为自行车的搬运工。共享单车的出现,让民间众多闲置的自行车又有了更大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广大居民对企业的不够信任等因素,使得大量闲置的自行车资源并没有充分的利用出来。单车公司应当加大对自身品牌的宣传,提升自身的美誉度,获得广大市民的信任。同时,对参与单车共享的市民应当给予合理的补偿与报酬。以此来实现真正的共享经济,降低单车公司的运营成本,实现轻资产运营。另一方面,努力实现盈利点的增加,例如增加广告收入,提升收入水平。

(二)加强宣传提升大众的共享意识

在共享经济模式下,要想全面有序地推进共享单车,必须要全面强化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大众的共享意识。通过在共享单车二维码、公共场所宣传栏、各大媒体等手段,对共享单车的使用和维护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使得社会大众能将共享单车视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提升其共享意识,不能肆意破坏或者占为己有。同时要促使社会大众提升监督意识,在共享单车的使用过程中强化相互监督能力,营造良好的共享单车使用氛围,使得社会大众能够真正认识到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为全面实施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与当地政府合作,寻求财政补助

共享单车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加强对非机动车道的布局与管理,满足日益增长的共享单车出行需求。同时,通过大数据的利用,与当地政府一起合理的布局自行车停放点,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共享单车补足了公共交通的短板,虽为商业性的运营模式,但却有很大的公益性成分,应当由当地政府适当加以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第6篇:共享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汽车;问题与策略

1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当前共享汽车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我国任何新生的事物想要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都离不开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重要的发展基础。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起的经济模式,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地方性管理制度,这也就使得共享汽车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指导,共享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自由化的特点,市场上准入门槛低、监督不严格等问题都使得共享经济的发展十分不规范,以共享汽车的发展为例,当前市场上许多使用者将共享汽车占为己有或者肆意破坏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另外由于监管制度的缺失也导致政府部门对于企业共享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些行为缺乏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监管,行业内部也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这些制度政策方面的不足都影响了共享经济的规范性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给城市的公共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完善共享经济尤其是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的管理制度,实现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营也是相关的管理者所需要思考的关键所在。

1.2企业投资风险高回收期较长

共享经济企业投资风险高、投资金额大,资金回收期较长也是目前共享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2017年OFO共享单车在市场上兴起之后,一大批投资者看中了共享经济的前景,对这类经济模式的企业展开大规模投资,而融资也成为了这些共享经济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许多从事共享经济模式的企业,其每一笔融资金额基本都是千万以上的,尤其是对于共享汽车来说,造价高、维护成本高,与共享单车相比,其成本金额也更大,因此对于融资的需求也更高。除此之外,共享汽车在前期的推广过程中也需要用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来供应共享汽车的正常运作,同时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的抢占市场,相关的企业也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优惠让利、广告宣传以及定点投放维护等工作,从而确保自身理想的市场占有率,这一部分的成本支出数额也是十分庞大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共享汽车的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短期之内回收成本也成为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论是对于投资者而言还是对于共享汽车的企业来说,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1.3容易出现市场垄断消费者利益受损

共享经济作为近几年来新兴起的经济模式,虽然在短短一年多的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步入这个行业之中,但是以共享汽车为例,地方性市场垄断的现象还是非常明显的。在地区,盼达共享汽车在当地的行业市场份额占到50%以上,这样一种巨大的市场份额虽然能够给盼达用车的相关企业带来许多利润收益,但是长此以往,也容易出现市场垄断现象,最终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共享经济潜在的风险之一。

1.4使用者共享意识不足,人为损坏严重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使用者的共享意识不足,共享汽车在投放运营的过程中人为损坏严重也是常见的现象。当前我国市场上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特有的便利性决定的。而这一种便利是需要基于社会公众的共享意识、自觉爱护、维护公共用品的意识而产生的。如果社会公众缺乏对这一种共享物品的爱护意识,那么这种共享经济模式也很难在我国社会上长久、持续的发展下去。而通过观察盼达共享汽车的经营状况我们就不难发现,当前由于国民素质整体偏低,很多用户在使用共享汽车的过程中存有一定的私心,想把共享汽车或者共享单车据为己有,无视城市管理以及共享经济企业的相关规定,这也就导致了一系列不文明的现象频频发生,轮胎扎破、二维码刮花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这样一种现状不仅影响了其他人对共享物品的正常使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因此,想要更好地实现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市民素质,加强文明宣传也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1.5监控管理不严格维修不及时

在共享汽车的投放使用过程中,违规使用、乱停乱放等行为层出不穷,这也就进一步导致相关的经营企业难以准确、及时的找到需要维修、维护的车辆,给企业的共享汽车维护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影响了共享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企业及行业相关规定的不完善,由于共享汽车而引发的许多交通事故也很难实现恰当的处理,交通事故中的归责问题也成为了许多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焦点所在。据相关媒体报道,2017年5月,一名男性借朋友的驾照驾驶盼达共享汽车出车祸,导致一死两伤,有些群众认为这起事故责任主要是由共享汽车企业监管不力造成的,共享汽车企业应付全责;也有群众认为是由于使用者的原因导致的,责任应由驾驶者承担。而对于本次事故中的责任归责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也备受争议,这其实也是监控管理不到位的一种体现。

2优化共享经济发展的建议

2.1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促进政企合作

当前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起的经济模式,我国政府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也没有对共享行业发展的明确规定,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面临着监管难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的共享汽车企业想要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相关的企业负责人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加强行业自律意识,不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督促用户文明共享、规范停放,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要及时的结合本地共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共享汽车管理规定,为当地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统一化、规范化的标准,让当地从事共享经济模式的企业能够规范发展,避免行业乱象的发生。

2.2完善资金管理体系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共享经济资金的管理,切实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对于共享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是十分关键的。目前我国市场上不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汽车等服务,都需要收取一定金额的押金作为保障,而由于用户基础数量的庞大,也会导致这笔押金数额巨大,如何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也是相关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以盼达共享汽车为例,想要注册成为该品牌共享汽车的用户,需要缴纳1000元的保障金作为保障,而当地注册用户约为9500多名,押金总额高达950多万元,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笔者认为,相关的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资金的管理,可以与存管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确保资金管理的透明化。另外,企业相关的职能部门也需要对资金风险有合理的评估与判断,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盼达共享汽车用户群基础的庞大,用户的注册信息等涉及个人隐私,一旦出现信息泄漏等情况,也会给众多盼达共享汽车用户带来许多人身财产风险。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风险,笔者认为,相关的共享汽车企业也需要不断的完善用户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对用户信息平台进行维护,加强信息平台的安全性,以此来确保用户合法的隐私权,让共享汽车用户能够用的舒心、放心。

2.3企业要秉持初心实现良性市场竞争

行业市场垄断现象对于企业而言,虽然能够让自己成为行业巨头,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如果在经营过程中违背了初心,不能真正带给消费者实惠与便利,那么企业也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基于当前盼达在当地共享汽车市场所占的份额,相关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坚定企业最初的发展理念,实现良性的市场竞争,努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与便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确保企业的顺利运营

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共享经济企业的顺利运营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便是用户的信用。如果用户没有良好的信用作为保障,那么这种共享经济模式的安全性也难以得到保证。面对当前共享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违规用车、乱停乱放、肆意破坏等情况,相关的企业管理者以及政府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个人诚信档案的建设,完善信用评价制度以及相关的问责制度,从而实现对用户行为的有效监管和督促,另外对于信用欠佳的用户及时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同时也可以采取诚信黑名单以及实名注册等方式,全方位对使用者进行管理。另外在共享汽车的运营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用户安全保险体系也是十分关键的,相关的共享汽车经营企业在进行共享汽车推广的时候,也要对相关的保险业务进行具体、详细的介绍,从而确保用户能够在用车的过程中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2.5加强思想得到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共享意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共享经济在我国社会范围内的推广,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方便人们的出行,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共享企业也需要加强社会道德宣传,加强对文明共享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共享意识,努力营造出文明用车的社会氛围,这对于实现共享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效果的。除此之外,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不文明的共享用车现象,相关部门也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并且对于那些出现不文明用车行为的使用者,给予一定的处罚和批评,以此来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用车意识,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共享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篇:共享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陕西石油产业;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0 引言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促进石油资源开发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带动着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以强大的扩散效应、辐射功能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生长点”。

陕西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资源大省,石油储量与产量均处于全国前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石油产业已成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在陕西石油产业的发展中,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缺乏共同利益驱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思路下的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和战略,产业同构严重,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造成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油资源优势向地方经济优势的转化,也影响了石油产业自身的发展。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深入探讨了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结合陕西实际状况,提出了促进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实现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在政策制定上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石油产业链过窄导致产业整体带动力不强

石油产业链是指围绕石油的转化与利用,通过技术及服务联系,由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相关产业所形成的链条。目前,陕西石油产业的链条还极为简单,区域内石油产业的产业链条不完整,尤其是下游的区域集聚程度很低。据测算,原油和石油初级产品加工所创造的产值占陕西石油产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石油化工所创造的产值仅占陕西石油产业总产值的20%不足。这种情况致使陕西石油资源利用只是处在加工的初级阶段,资源的附加值低,利用率不足,使得石油资源优势对陕西经济的带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1.2 “荷兰病”现象显现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陕北地区经济生活正在出现一种“荷兰病”症状。近几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升,给陕西石油资源地延安、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高油价带来的意外收入成为了政府的支出,导致了公共投资的增加,企业机关工资及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些曾具有较大优势的产业在近年来发展比较缓慢,其速度远远低于石油产业,非石油产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现在陕北已经呈现出“荷兰病”的前兆。石油像是一条金锁链,带给陕北地区高收入的同时,也锁住了陕北经济腾飞的翅膀。

1.3 社会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缺乏共同利益驱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思路下的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和战略,产业同构,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造成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使得社会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技术研发资源共享难度大,各开发主体之间、石油企业与地方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集成与整合,未能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二是基础设施共享难度大,由于利益分配的原因,导致两大石油开发主体之间、石油企业与地方的基础设施无法共享;三是生产要素整合难度大,包括土地、资本以及人力资源等无法突破产业和区域限制,不能自由流动。

1.4 石油开发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矛盾重重

在陕北石油开发中形成了包括中央政府、省政府、市县政府、中央石油企业和地方石油企业这五类目标各异的利益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各利益主体都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由此,不可避免地会为争夺资源权利而产生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石油资源开发权归属的冲突,不同开发主体之间争夺资源面积;二是石油资源开发收益权分配的冲突。其冲突的核心是石油资源矿权的归属和利益分享比例的设置。

1.5 石油矿区生态环境有待改进

石油开发具有战线长、占地多、耗能高、废弃物多、污染大等特点,对陕北地区的水质、生态、植被、空气质量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单井生产、汽车中转等开放式生产工艺,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及运输过程中肇事、翻车等污染事故的发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有部分污水实施了回注,但仍有三分之二左右无法回注而直接排放,使延安境内大多数河流及部分城镇饮用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打井和注水造成一些地方地下水系破坏,水井出水量锐减、水质下降。石油开发还造成部分林地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的占用和破坏。石油伴生气大量排空,不仅造成能源浪费、空气污染,对一些地方和村庄也形成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石油污染局部得到遏制,但总体污染仍在持续。二是清洁文明井场管护措施不到位,损坏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个别石油开发企业环保观念仍然淡薄,在石油开采审批程序上不申报、不审批、不验收、先建后批、边建边批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企业内部环境监管能力薄弱。企业内部环保人员少,系统监管、应急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给陕北石油开发过程的环境保护带来现实的困难。

1.6 缺乏相关的协调发展机制与政策支持

要实现陕西石油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具备物资条件基础,还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机制作为支持。这些政策机制主要包括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以及石油产业与地方政府、其他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相关协调机制。目前陕西省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具体体现在:一是产业政策的整体性不强,产业政策制定未能充分考虑产业的关联性,从而导致产业规划不合理;二是产业政策制定的专业性较弱;三是产业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为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政策执行力不足,石油企业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不足,出现这种状况更多是因为各利益主体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的。四是缺乏石油产业与地方政府、其他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相关协调机制。

2 推进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2.1 延伸石油产业链条,培育石油产业集群

有学者研究得出西部地区石油产业上游的产业集群弹性平均为48.13,而石油产业下游的产业集群弹性为51.63。显然石油下游的产业集群弹性明显大于上游的产业集群弹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石油资源加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要高于石油资源开采业。现阶段,陕西石油勘探和开采业已具有比较明显的集群效应,而石油深加工则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政府现在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加快推进石油加工业向各工业园区集中,产业向基地集中,以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工业园区为依托,支撑产业集群发展。高度重视向石油下游产业延伸与深化,增加附加值;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

2.2 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首先,通过技术转移、横向合作等方式实现技术研发资源共享,从而减少重复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其次,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石油企业发展,均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因此,为了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有必要实现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共享。而对于陕西省来说,要实现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基础设施共享。这种共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石油产业内部各开发主体之间的设施设备共享;另一方面则是石油产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基础设施共享。最后,实现生产要素共享。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土地使用,保证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正常用地;形成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实现资本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市场,实现区域内人才智力资源的共享。

2.3 石油开发各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

陕北石油开发中形成的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资源所在地的市县政府、中央石油企业(长庆油田)和地方石油企业(延长石油集团)等五类目标各异的利益主体的矛盾,表面上看是不同经济实体的利益之争,实际上暴露的是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则在于我国特殊的石油资源矿权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在于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的冲突。只要石油资源仍然坚持一级所有、一级开采的矿业体制,就会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排除其他利益主体对石油资源的占有权和收益权,影响到资源地的经济利益;只要集体地权仍然是一种权能残缺的“不完全所有权”,在现行征地制度和两级地权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必然会凭借对土地收益权和处分权的实际控制阻碍矿业权的行使,导致生产和交易的低效率。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创新石油资源矿权制度,建立国有资产两级出资人制度,实行石油资源一级所有二级开采的矿业体制,使地方政府不再作为人,而是直接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享有投资、受益、经营者;二是变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废除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三是完善矿业用地制度,规范矿业用地取得、补偿、退出等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化的石油资源矿权转移制度,改变过去石油资源矿权无偿转让的状态,使矿权收益清晰化、货币化。

2.4 石油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教育,转变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坚持生产与环保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在全社会形成“谁污染谁治理”和“减少污染、加强环保”的良好意识与氛围;二是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执法力度,逐步提高石油企业的环保意识,确保陕西石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明确环保责任,加强环保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石油资源矿区的环保责任得到了明确和加强,提高其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从而彻底扭转石油矿区内水源和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和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现状;四是建立健全石油矿区生态修复补偿机制,规范生态治理和补偿标准,切实解决陕北地区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五是加大环保投入,发展循环经济。

2.5 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为了实现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石油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机制,包括石油产业合理化政策,石油产业竞争秩序政策等,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引导,在陕西应实现区域内石油资源比较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的转化,培育区域内有效核心优势,促进石油产业成长;二是构建协调发展的体制平台,包括完善油地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理顺和强化油地结合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战略性规划体系,形成事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事项都应提交油地领导联席会议共同商讨、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的机制;三是构建协调发展的政策平台,包括国家宏观支持政策、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民间资本进入政策等。

3 结论

石油产业是陕西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性强。然而,长期以来,陕西石油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未能实现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想局面。为此,本文从石油产业链、社会资源整合、石油开发利益主体关系、石油矿区生态环境以及油地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制约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并结合陕西实际,提出了实现陕西石油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胡健.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陈多长,顾培亮.石油资源开发与资源地经济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4).

[3] 陈丽新,李国平.石油资源探采利用与资源地经济发展[J].开发研究,2006(4).

[4] 杨嵘.陕西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8(2).

[5] 王灵碧.石油企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J].经济经纬,2006(6).

[6] 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

第8篇:共享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初创型企业;共享经济;问题;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07-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下行压力,相比于成熟企业,初创型企业更要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当前,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将成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改革攻坚战役。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瞄准短板这个关键环节,推动产业朝“高精特专新”方向发展。此外,初创型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对于初创型企业必须从创新驱动中迎取变革力量,并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我国经济新增长点。供给侧改革的降成本,提高供给效率是关键,这不单需要“去库存”,需要政府出台、落实更多有效政策来加以支持,更需要企业转变思维方式,加强技术改革,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共享经济牵扯到三大主体,即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

共享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是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而再中介化则是个体服务者虽然脱离商业组织,但为了更广泛地接触需求方,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在前端帮助个体劳动解决办公场地(WeWork模式)、资金(P2P贷款)的问题,在后端帮助他们解决集客的问题。同时,平台的集客效应促使单个的商户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二、共享经济视角下优客工厂的发展模式

优客工场由知名地产人士毛大庆先生发起,红杉资本、真格基金、创新工场、亿润投资、清创科控、诺亚财富等多个投资机构共同投资,国内多位知名企业家联合创始成立。2016年3月14日,优客工场宣布成功完成约2亿人民币A+轮融资,估值近40亿人民币。

优客工场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颠覆,倡导新的办公生态。联合办公是种不动产、社会服务的联合模式。在美国,联合经济(co-business)包括联合办公、联合居住社区、联合会议、联合教育等不动产管理模式。

当传统物业被赋予联合经济以后,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空间使用就跟传统的办公室、会议室出现很大变化。美国联合办公平台We Work连接了200多种大、中、小企业。可以把办公室理解成一个大的智能平台,平台上有好多个APP(社会服务)。它可以提供将近300种社会服务,有的服务于入驻企业(如企业助力、企业生存、企业降本增效),有的服务于入驻企业的个人(如生活、教育、医疗),这是办公企业和办公人群大量服务资源云集的平台。

在这些需求的基础上,美国的Rock Space是一个赋能平台,上面既有投资人,又有辅导人,投资人和辅导人的身份大多数情况下是重叠的。传统孵化器是单个投资机构为了更方便、高效地做投后管理,把孵化企业集中在一起,这个不是联合办公。当很多投资人把全部或部分人合投的项目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加速器。入驻优客工场的不是创业团队,而是小微企业,其成长助力既包括融资,又包括辅导。因此,优客工场兼有孵化器、加速器的属性。往上游走:引申出创司、创业基金、创业学院业务。除此之外,入驻企业协同创业伙伴式办公,与单一公司办公的区别,在于强大的背书作用,既有平台背书,又有伙伴之间的背书,这又引申出联合品牌业务,即一个平台上有200家公司,产生200个公众号,1家公司想新闻,平台调动200个公众号一起。往下游走:每一个到入驻企业上班的人都是C端客户,给他们进行画像和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给人群进行分类,这就打碎了每个人原有的公司属性,形成新的社群。很多面向C端的互联网业务,比如帮用户上门整理衣橱、做圣诞装饰、组织生日聚会。

搭好这个平台和基础设施之后,向符合资质的所有第三方开放端口便顺理成章。比如医疗保健的需求,优客工场在上海跟帮医网合作,帮助用户的家人解决“看病难”,由此让用户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入驻企业和人群收的租金只是维持基本运营的现金流,所有上下游业务才是未来盈利模式的主要来源。

随着传统行业升级换代和互联网带来差异化、个性化的新业态,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优客工场的物理平台和互联网链接手段,能让小微企业享受到大企业的办公条件,这个层面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三、我国初创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在政策导向方面,政策支持的重心出现一定错位。目前中国多数地方政府在以政绩为导向的官僚体制下,急于产业发展,不想“育苗”却“造林”。其财政科技投入及有关配套政策的重心往往是一些大中型企业,积极推进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而对于创业服务体系及环境建设、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早期企业或项目的各类资金支持、政策支持不足。这种“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促进方式,最终将财政科技投入以及相关促进政策措施的边际贡献率处于低位。此外,在政策执行方面,有关创业促进政策难以执行或普遍推广。目前我国试行的孵化器四项税收减免政策中,其规定的条件与现在的创业成本和社会消费指数缺乏适应性;企业所得税的界定基本上不适用孵化器,相关优惠政策形同虚设;由于“税种”主要涉及地方利益,造成实际执行不力。同样,大量针对初创期企业的扶持政策与措施由于过高的或不必要的准入门槛与条件,难以惠及中小企业、早期企业等等。

(二)缺乏相匹配的营销渠道

从创新链条来看,中国创新主体在技术生命周期的部分环节上出现了断层。以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参照,美国的大学院所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等技术生命周期的前端环节,而其企业则形成从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商品开发、工艺开发到规模生产等技术生命周期的中后端。这其中,在共性技术研究这一阶段,美国的大学院所与企业积极合作,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然而,目前中国的大学院所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并部分参与共性技术研究及商业应用研究;而企业重在规模生产,参与部分商品开发与工艺开发,在共性技术研究及商业应用研究方面较为薄弱。这不但直接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上各环节的断层,也限制了企业、大学院所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三)未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独特品牌

提到咖啡厅,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星巴克;提到相声,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德云社。不论是哪一类集群,消费者都是冲着某一独特的品牌做出消费行为,有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就意味着有了固定的消费者和相当一部分潜在的消费者,这是顺应市场的事情,对于初创型企业的成长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

四、推动我国初创型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初创型企业具有高度创造性、外部性、偏好不合理性、一定的非竞争性、需求多样性等特殊性,这也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因为其高度创造性可能造成的初创型企业市场定价偏差,需要政府进行调节。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加强经营型初创型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多种手段的支持经营型初创型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第二,制定法规和政策,规范初创型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建立相关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第三,政府应逐步增加对初创型企业的财政投入,提倡和鼓励社会的捐助,支持初创型企业的发展。第四,改善政府和杜会对初创型企业的投入方式和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增强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激发网络平台的效应

互联网模式下的平台创新从eBay网站开始,通过eBay网站让买卖双方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连接了以往缺乏完善渠道的两个用户群体。而到了共享经济时代,平台模式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将连接供应与需求的商机无穷放大,一边是海量闲置或盈余的资源,另一边是海量需要使用这些资源的人们,供和需在平台上无尽循环,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一方面,成功的共享经济平台,应该能激发正向的同边网络效应,就像在Facebook上,当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在上面分享人生的日常百态与快乐点滴,自己也会加入其中;同时也能激发正向的异边网络效应,就像在脸书上加入的个人用户越多,也就能吸引越多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另一边用户)入驻。另一方面,在构建平台模式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思考,那就是先吸引供应边的用户群体,还是先吸引需求边的用户群体,或是同时吸引两边用户一起入驻,这也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平台模式的历史上,尤其在共享经济平台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如补贴策略、用户顺序策略、双边同步与转换策略等进行操作。

(三)注重企业品牌打造

初创型企业是带有商业思考和哲学的产品,成为产品对外的旗号。每一个国家的领导企业品牌都蕴含着国家文化底蕴。文化让国界消失,这是国际间不同国度的品牌可以相互移植的根本所在。企业品牌是由商业文化艺术凝聚而来,可以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购买行为,进而产生用户黏性,引导后续消费。

品牌一旦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就可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市场,形成消费者的品牌忠诚,保护本企业利益不受侵犯,同时还有利于企业后续发展进行市场细分。企业可以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推出不同品牌以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差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另外,还有助于塑造和宣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好的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价值。

此外,在客户关系管理上也要有所注意。为客户最新的产品信息及相关资讯,建立客户个人信息数据库,提供积分制服务,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保持客户对公司继产品类的关注度。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及时对客户请求做出反应,制作电子刊物和相关视频并进行发放,保持客户良好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 毛大庆.优客工场:做创业的“脑联网”[EB/OL].经济观察网,2015-12-15.

[2] 晃钢令,王丽娟.我国消费率合理性的评判标准[J].财贸经济,2014,(4):99-103.

[3] 蔡.培养新的消费群体[J].领导决策信息,2014,(43):17.

第9篇:共享经济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共享经济;价值创造;交易成本;连接红利

共享经济的全球市场规模在2014年已达150亿美元,据普华永道预测,2025年将扩张到3 350亿美元。毋庸置疑,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繁荣发展并成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较于传统经济,共享经济的实质是什么?本文将基于价值网络视角,探究共享经济的价值创造新范式,深入剖析共享经济的价值创造过程,揭示共享经济的实质,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一、 共享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1. 共享经济的内涵。协同消费是共享经济最早的理论来源,是指多个主体在共同活动中一起消费商品或服务的行为,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合作式消费方式(Felson & Spaeth,1978),超越所有权获得产品和服务。而共享经济是协同消费的一种典型形式,主要强调的是资源共享。此后,共享被进一步具体为使用权的共享以获取剩余价值。Rifkin(2014)提出了使用权经济,认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消费者更青睐于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市场的主旋律转变为通过共享以极低的成本索取产品的剩余使用权,并Q之为零边际成本社会。结合共享经济对共享闲置资源使用权的强调,本文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社会闲置资源的共享为价值来源,通过信息平台的匹配机制,降低交易成本以释放社会闲置资源的剩余使用权价值,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

2. 共享经济的实质。关于共享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立足于协同消费理论,认为共享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共享闲置资源的使用权以获取剩余价值,通常这种观点也将共享经济视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另一种观点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认为其实质是交易成本最小化,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原来不可交易的资源进入交易范围,基于一个可接受的交易成本,某项资源(资产或技能)的供需双方通过匹配达成了交易。此外,也有其他一些观点从服务创新角度出发,认为共享经济的实质是产品或服务的效用价值的提升。也有一些学者结合了“共创”的概念,强调了在共享经济模式中,供需双方共同创造了新的市场和新的商业运营商。

一些学者对共享经济如何产生价值进行了分析。基于消费视角,董成惠(2016)认为共享经济通过消费的集体化机制和“去物质化”的消费观,实现“物尽其用”和“按需分配”的资源配置,形成了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型消费模式。刘奕和夏杰长(2016)总结了共享经济创造价值的五种方式:释放闲置资产的使用权、汇集供需方以提高竞争力和专业化、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评论公开化以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通过模式创新对低效的传统服务行业造成冲击以增进消费者福利。但是,目前而言,关于共享经济的价值创造过程众说纷纭,缺乏深入的分析。着眼于此,本文围绕共享经济下的价值创造机制及其结果展开深入讨论,对共享经济下价值创造的新范式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解释共享经济的实质。

二、 共享经济的价值创造机制

1. 资源的投入:社会闲置资源。传统经济投入的是生产所需的一系列资源,而共享经济投入的主要是社会闲置资源。社会闲置资源具备以下三个属性:

第一,闲置属性。与传统资源的活跃属性相比,社会闲置资源具有明显的闲置属性,闲置则意味着效用价值的不完全开发。这些闲置资源在投入共享经济体系之前并不具备价值,甚至是作为传统经济体系中的冗余资源而存在。但同时,效用价值的不完全开发也意味着这种资源具有价值空间,一旦得到开发,闲置资源将实现从冗余资源向价值资源的转变。

第二,零边际成本属性。作为共享经济资源投入端的社会闲置资源,其本质是传统经济模式下资源经过价值链形成的产出,可视为消费主义下的“成品”,而共享经济强调的使用权共享则是在“成品”的零边际成本上进行的剩余价值开发。例如,私家车是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产物,车主拥有其所有权,但私家车接入平台进行使用权共享时,无需再进行其他加工,不会产生传统经济下高额的工序成本,从私家车作为消费品这一角度而言,其边际成本接近于零。

第三,碎片化属性。作为共享经济理论来源的协同消费理论强调了“个人对个人”的属性,而点对点经济也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替代称谓。社会闲置资源的“社会”是指社会个体在时空上碎片化的闲置资源,这种大规模碎片化的闲置资源在传统经济模式中受限于供需匹配的高额交易成本而难以交易,但随着这种资源进入交易范围,共享经济迅速成为一种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经济模式。

社会闲置资源具备的闲置属性、零边际成本属性、碎片化属性奠定了共享经济盛行的基础,与传统经济模式资源属性的差异,使得共享经济的价值创造过程中,使用权胜过了所有权,可持续性取代了消费主义,共享价值超过了交换价值。

2. 投入―产出:信息中介匹配机制。传统经济的投入―产出体系主要是一系列价值链生产经营活动,而共享经济主要通过价值网络创造价值,核心是信息中介平台的匹配机制,实现使用权的交易。价值商店和价值网络是区别于价值链的两种价值创造机制,前者通过为顾客解决特定问题创造价值,后者依靠中介技术联结顾客,促进企业与顾客的价值互动和协同。共享经济创造价值的载体则是价值网络,通过信息中介平结社会闲置资源的供需双方,促进双方的价值互动和协同达成交易,释放共享价值。共享平台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发挥着对资源分割、整合和开放的作用。

第一,共享经济社会闲置资源的投入通过信息中介平台的匹配机制实现“产出”。交易成本包括搜索成本,即消费者需要花费成本搜索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信息中介通过降低搜索成本、促成交易达成而具有价值,例如携程对航班、酒店信息的汇集。在共享经济中,共享平台首先对闲置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分割和整合,这种信息中介的角色尤为突出。一方面是社会闲置资源在时空上的碎片性对价值创造提出了特殊要求――高效的匹配机制,这也是在传统经济体系中社闲置资源一直被排除在交易范围之外的原因。而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LBS定位服务技术等的发展极大降低了搜索成本,使社会闲置资源的交易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共享经济中,不仅需求方需要对供给方进行搜索,供给方也需要对需求方进行搜索,这是一个双向匹配的过程。

第二,信息中介平台的开放性联结了大规模的闲置资源提供者和需求者形成价值网络,具有显著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在共享平台中,闲置资源来自社会众多个体的碎片化特征被放大,碎片化资源供给与碎片化资源需求随着用户的增加,匹配的可能性越大,交易的可能性越大、频次越高,共享价值也越高。此外,共享平台显著的网络外部性反过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进入平台(张云秋等,2014),促进潜在交易变成现实交易。

三、 共享经济的价值创造结果

在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价值创造机制的比较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共享经济通过社会闲置资源的投入,经过以信息中介匹配机制为核心的价值网络环节实现投入向产出的转换。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共享经济的“产出”是什么?换言之,共享经济最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结果是什么?如图1所示,通过对传统经济和共享经济的价格和成本曲线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共享经济较为重要的三种价值创造结果:供给扩张、成本下降和连接红利。

1. 供给扩张。社会供给的扩张是共享经济最明显的价值创造结果。共享经济通过将冗余的闲置资源纳入交易范围,促成供需双方达成交易,实现低成本的社会供给扩张。传统以所有权为核心的交易形成了“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组织形式,主要由企业负责供给。共享经济的兴起出现了以使用权为核心的交易,形成了“资源提供者―共享平台―资源需求者”的组织形式,以网络形态联结的个体经济兴起,极大地释放了供给潜能,供给结构由原来单一的企业向企业与个体相结合转变,扩大有效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尝试(刘元春等,2016;桑百川,2016)。

2. 成本下降。成本下降也是共享经济价值创造结果之一,如图1所示,传统成本C1下降为共享成本C2,成本下降包括生成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其中,较为明显的一点是生成成本的下降,但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交易成本的下降,这两项成本与交易能否达成息息相关。

从传统市场价格机制而言,需求方交易的条件是其感知到的使用价值高于或等于价格,而供给方交易的条件是价格高于其总生产成本。而共享经济投入的是具有零边际成本属性的社会闲置资源,大大促进了交易的可能性。但如果仅以此作为共享经济核心的价值创造结果,那么这种经济模式不至于近年来才得以兴起,因此,交易成本的下降在促成交易方面发挥了更关键的作用。

单独从生产成本而言,共享经济的成本几乎等同于横轴的零成本线,但事实上共享成本C2曲线包含了其他部分的成本,即交易成本。生产成本是“人―自然”关系成本,而交易成本是“人―人”关系成本,泛指社会关系中人们为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如搜索成本、议价成本、监督成本等。传统经济模式下,社会闲置资源受到高昂的搜索成本、信息成本的限制,导致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加和(即C2曲线)高于共享价格P2曲线,因此交易无法达成。而共享经济价值创造机制的完善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尤其是搜索成本和信息成本,使C2曲线低于P2曲线,使社会闲置资源的交易成为可能。共享经济是以使用权租赁合约取代所有权买卖合约的一种交易方式,因此共享经济除了降低搜索成本和信息成本之外,不可避免地会提高监督成本和风险成本,这两者是共享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成本主要来源于信息平台对供需双方的监管,而风险成本是由于短暂租赁期间的不当使用而贬值产生的风险。目前而言,信任机制、互惠机制、非正式执行机制等是共享经济控制监督成本和风险成本的主要机制,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理机制将这两种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是未来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3. 连接红利。连接红利是共享经济价值创造过程最重要的结果,即共享价格P2曲线与共享成本C2曲线之间的范围,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包括了供需双方红利、平台红利和社会红利。

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由于拥有独特的资源、能力,或创新性地创造和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获得超额利润或经济租金,即传统红利,主要包括李嘉图租金、彭罗斯租金和熊彼特租金。罗珉和李亮宇(2015)提出,互联网时代追逐的是一种新的租金形式――连接红利,与以往通过获得独特禀赋直接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同,连接红利不追求产品销售红利,而是将产品当成聚合消费者的入口,在与消费者不断进行价值协同和互动中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间接获取利益。

连接是形成连接红利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共享经济中,表现为信息中介匹配机制。共享经济通过连接消费者偏好趋同的社群需求端和迎合偏好异质性的供给端,实现供需双方红利、平台红利和社会红利。供需双方红利是指供给者通过开放闲置资源的使用权获得额外收益,而需求者通过很低的价格来满足需求,获得产品/服务短期内的使用价值。连接红利是真正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红利,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个性化产品/服务的供需。平台红利是指信息平台以轻资产、低风险的方式,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匹配,促使交易达成来获取佣金。平台在不断与消费者进行价值协同和互动的过程中,持续引入潜在利益相关者,形成多边平台,拓展跨界连接红利,如Viewswagen以Uber和Lyft平台为入口,在司机座位后背屏幕投放广告。社会红利着眼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一方面释放了传统经济过度产能中隐藏的巨大潜能,提高“成品”的效用价值,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从认知层面上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消费和分配理念,如过度生产、消费主义、低效供给,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因此,连接红利是共享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最核心的价值部分。

四、 总结

基于对共享经济价值创造过程的探讨,本文认为,交易成本最小化的观点与获取闲置资源剩余价值的观点都不足以概括共享经济的实质。事实上,这两种观点缺一不可――第一,交易成本的下降使得基于闲置资源使用权的交易成为可能,这既是共享经济一个重要的价值创造结果,也是必要条件;第二,交易成本的降低为共享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可行条件,但不一定会带来共享经济,即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共享经济的非充分条件。而基于连接模式下的闲置资源使用权共享,带来了区别于传统红利的连接红利才是共享经济真正核心的价值体现,是共享经济得以兴起的充分条件。因此,共享经济的实质是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通过共享闲置资源的使用权以获取剩余价值成为可能,从而创造连接红利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桑百川.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矛盾与出路[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7.

[2] 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工业经济,2015,(1):95-107.

[3] 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4-15.

[4] 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5] 张云秋,唐方成.平台网络外部性的产生机理与诱导机制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9-45.

[6]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元春,闫衍,刘晓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8):5-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资本、资源依赖与公司控制权问题研究”(项目号:714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