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校园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已经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过渡到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高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及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其自行的特点,注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必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将是高校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它对于高职院校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实现高职高专教育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内容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大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环境建设(含硬件软件环境)、资源建设(含教育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和信息化制度建设三个部分。
二、我院数字化校园现状
我院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领导重视,资金投入充分,目前的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已处于领先地位,现已完成了信息化环境建设即软硬件建设,正在逐步有序的推进各项典型应用,目前已全面启动OA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毕业生电子离校系统等。随着各项应用的局部推进,数字化校园的科学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科学管理数字化校园的必要性
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既包括行政管理,也包括技术性管理,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校园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多方位的变革,科学管理数字化校园将是一项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学校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必然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及优化,也必然会涉及校领导职责变化和各个部门的利益。
由于数字化校园所用到的技术是快速变化的,涉及的人员也是经常变化的,科学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应该考虑到这种变化,要求数字化校园的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能够容纳这种变化。另一方面,管理技术要发挥作用,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机制来保证,而管理机制又与管理组织紧密相关联的。因此,尽管数字化校园的各种管理技术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将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当作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将管理技术当作管理的核心。否则,管理技术的先进,并不能保证数字化校园充分发挥作用。这直接关系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败。
四、优化数字化校园组织保障体系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重,并且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是一项覆盖并渗入全校各项工作的系统工程。由于这种特性,注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必定要有一个系统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兼管。当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时,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以保证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化目标始终与学院发展目标相一致。除现所设数字化校园办公室外还需设立以下组织:
需要成立由院领导牵头的跨部门的数字化校园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工作。这类机构的建立对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投资成本、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有效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置专家组,主要负责重大技术问题决策,审议建设规划,制定合理方案、监督建设质量等工作。
数字化校园办公室,担当起数字化校园建设策划者、推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责任。
在院、系、处室设置本部门的“信息主管”及“信息网络管理员”协助工作。主要负责本部门资源的数字化设计及管理,包括检查本部门信息化建设与使用情况。
由此构成从上至下的四级组织管理机构趋于合理化与整体优化,更能发挥组织机构在管理上的最佳功能。处于决策层的领导小组与专家组具有最高的行政决策力,处于管理服务层的数字化校园办公室负责具体统筹、指导、协调工作,最后落实到全员(即应用操作层的各个用户包括行政管理员,教师,学生等)参与,构成了一套保障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者机制。
五、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
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的设计,一定要注意数字化校园的相关技术,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web技术等,发展非常迅速,几乎日新月异。技术的快速变化。决定了数字化校园也必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事物,决定了数字化校园也必然处于不断地建设之中,我们的管理也应该不断地将新的内容纳入到数字化校园的管理中去。因此,必须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与管理统一纳入到这个管理框架中来。基于以上考虑,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制度应包括:《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总则》,《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数字化校园运行监控条例》,《数字化校园信息资源建设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信息主管的岗位职责》等与组织机构相配套的制度。
六、结束语
教育要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就必须适应未来发展的趋势,符合世界发展的要求,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做好数字化校园信息的科学管理已刻不容缓,而且将直接决定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败。
参考文献:
除了出自设备本身和网络资源的安全问题外,在高校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来自外部的物理性的安全隐患。关于物理性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电力存在隐患。在校园网络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对于电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一但电力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校园网络设备的运行甚至可能引起火灾的出现。(2)散热存在问题。校园网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散热将直接影响网络设备的运行,甚至造成校园网络设备的损耗,直接影响校园网络设备的工作。(3)操作不当,造成网络设备损坏。校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计算机设备出现损害甚至损毁的现象,这多是由于学生在操作校园网络设备的过程中操作不当或是对计算机设备恶意毁坏造成的,这直接造成了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2针对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高校电脑设备陈旧系统落后的问题,各大高校应积极科研能力,不断的学习新知,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并积极将先进知识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寻求更多的途径,丰富计算机应用知识,不仅可以听取教师的意见,还可以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此外,教师还应该实现角色的转换,不在充当课堂的领导者,而应该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学习起到指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并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真正实现良好的“教”与“学”。
3重视实践环节
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许多高校由于资金或者的管理体制等问题,使得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实验都停留在传统的实验方式上,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操作。很明显,这种实验的以单科课程理论为指导的,因此,其知识面十分狭隘,再加上实验以教师的指导为主,且次数很少,学生无法实现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更别说自我创新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实践环节的改革,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动脑完成完整的实验过程,根据新的计算机知识开展更多的开放性实验,不完全按书本走,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独立能力。此外,我们还需加强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将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充分结合起来,且实验的目标要具有典型性,不失前沿性和综合性。这样学生才能够被吸引,从而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和兴趣去完成实验,提高其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说破,扩展知识面。
4改进教学评价体系
现在各大高校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在评价体系上注重试卷的考察,因此许多学生会采取考前背笔记、背重点的方式。这种考试制度下培养的学生往往会将思维固定在一个框架中思考,没有自主判断能力,没有主见,更没有创新能力,只会死记硬背。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不仅是为了使他们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培养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和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学生背得多,背得好就一定能够将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因而,这种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应该改正过来,必须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多维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得。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削弱笔试成绩,加重操作和能力成绩累计求和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可以分为三步,首先,在每个课程结束后,教师安排一到两个课程设计任务,这项任务占总成绩的30%。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新型的计算机知识分析题,并指导学生以小组的讨论的形式提出设计的思想和方案,这项占成绩20%。最后,在期末考试中完善试题库,将试题在指定的考试时间公布在网上,且要实现教考分离,以充分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12―02
引言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理论日趋成熟,软硬件建设均衡发展,重视管理、运行与服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关于数字化校园软硬件的建设问题,很多高校都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而对于建设之后的运行和服务,却很少有系统的阐述。本文将结合本校及其他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运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数字化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实践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经过10余年的发展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根据我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2008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分析报告》统计,目前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均实现了校园数字化,而近70%的高校在筹划或实施数字校园工程,其中少数院校已经完成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建设。随着部分高校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的完成,运行管理中也逐渐突显出来一些共性问题:
1 用户信息化热情不高,系统利用率低
人们很难摆脱传统的办公、教学模式,造成使用人员有限,系统功能利用率低,最后甚至成了摆设。大连民族学院自数字化校园启动两年来,门户网站日平均访问量约1400人次,应用系统除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辅助系统、邮件系统保持一定的访问数量外,其他系统登录使用者几乎很少。
2 提供服务粗糙,应用层次偏低
毫无疑问,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的,但仅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校园视频播放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3 资源库建立容易,运转难
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的支撑,学校对教育资源库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资源库建立容易运转难。由于权威数据缺乏,大量资源盲目堆积,针对性差,更新慢,海量信息不能有效组织和管理,造成用户普遍感到获取有用信息难。
4 网络要求高
数字化校园的启动对校园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行通畅、稳定可靠是数字化校园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但是随着用户范围的扩大,网络应用的增加和网络服务的增多,网络性能也受到极大影响:网络出口很宽,但关键应用带宽不够用;信息点多,出故障几率也随之加大;用户上网不良行为多,如:BT下载、在线视频等,占用带宽大,上网高峰时,网络负载重;未知数据多,用户计算机安全意识薄弱,网络安全隐患大;用户设备质量良莠不齐,系统各异,统一管理有难度。
5 技术力量明显不足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和工作任务需要技术人员来完成,技术人员也需要运用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工作人员没有增加,但工作强度和技术难度却加大,严重制约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 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数字化校园,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中优化管理、提高效率的作用,主要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完善数字化校园运行服务体系
为了数字化校园的稳定运行,信息主管部门应做好用户服务、技术支持、应用管理和系统管理四个方面的工作。用户服务指直接为最终用户提供问题解答、操作指导、密码修改等服务;技术支持指为学校各部门提供软、硬件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应用管理指为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而相应应用系统进行的安装、配置、优化、监视等运行维护工作;系统管理指设计、安装、配置、优化、监视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系统,以及电子邮件、Web主页、FTP等基本网络服务系统的运行维护。该运行服务体系的形成将会明确数字化校园管理者的工作方向。
2 继续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运行畅通、安全稳定、可控可管的“高可信”网络是现代高校校园网络的目标,也是数字化校园运行的有力保障。①推行校园网“三全机制”,即全网认证、全网监控、全网防毒,有效监管和记录网络用户的上网行为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用户管理策略;②建立校园网络应急预案,包括校园网络安全应急预案、重要服务器和核心设备故障应急预案、数据中心异常应急预案等,以应对数字化校园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③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包括异地备份、双机备份、多介质备份等,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④建立校园网络安全日志管理系统。
3 继续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1)多交流、巧下载、不断充实与更新是资源的生命力所在
资源库建设是个长期任务,应区分轻重缓急,择重建设,分级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收集计划,并备案,既能保证资源质量又可避免重复建设。信息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资源共享,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个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有力指导和组织专业教研室和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同时也要通过购买和下载一些资源内容以达到资源的持续更新。
(2)科学组织、合理分类是资源库高效使用的关键
由于资源提供者不同,导致上传资源的形式不一、类别不一、质量不一。这就要求信息主管部门必须对海量的资源进行二次分类和组织,并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整合,为用户浏览和使用提供方便的目录和搜索引擎。
4 加强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
教师是数字化校园的直接受益者,更是主要使用者,他们的信息素质直接决定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水平。信息主管部门应定期举办学校信息化建设讲座,向广大师生宣传数字化知识,使其了解数字化校园、最新信息化技术,提高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定期组织网络教学竞赛,鼓励广大师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得教学成果:定期通过网站、会议、论坛等形式向用户告知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情况,使用户亲身体会数字化校园的成果;另外学校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为校内网络精品课计算一定的科研积分、将网络资源建设作为教改课题立项等,更好的调动教师及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
5 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自我研发能力
数字化校园的运行给信息主管部门提出了更多的技术挑战,除了常用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还应逐渐向更多的技术领域探入,如云网格技术、流媒体技术、数据挖掘、虚拟现实技术等,同时随着系统的深入使用,为了满足系统更个性化需要,也要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甚至是三次开发。这就意味着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和参加培训,不断积累和创新,力求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提供更好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支持。
三 结束语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深入探讨和不断实践,我们将会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不能发挥出校园网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建构。因此,数字化校园管理最终要实现通过对数字校园内的各种数据(环境、资源、活动)的挖掘,辅助以一定的统计分析,给予校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分析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沈培华,王映雪,蒋东兴,等.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与思考[J].管理信息系统,2002,(2):18―19.
[2]稽兆君.发展高可信网络实现网络机制创新[J]中兴通讯技术,2006,(6):57―59.
[3]CERNET.2008年度CERNET信息技术专题[EB/OL].<http://省略/cernet fu wu 1325/index.shtml.>
[4]刘志强.浅谈及与GIS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3):87―89.
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全面、统一、整体、系统的规划,以便于保障和指导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即:(1)学校构建校园管理网络时,必须要严格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进行,主要包括四点,即:①保障较高的网络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②具有较强的通信和数据处理能力;③根据实际数据流量需求尽可能提升主干网带宽;④网络系统必须具备较为简便的升级、扩容和管理功能。(2)对信息标准实行统一要求,以便于为网络系统提供科学、准确、完整的数据信息。(3)根据学校管理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细分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支撑模块,以便校内各项管理岗位均可实现数字化管理。(4)对身份认证系统实行统一化、标准化管理,严格系统权限管理,确保网络管理的安全性、权威性以及用户的真实性、唯一性。(5)对信息门户实行统一标准和集中管理,并强化信息资源之间的整合和共享,将校园网络打造成一个全面性、综合性、个性化的网络服务平台。(6)保障公共数据交换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的结构体系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校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系统在结构体系上主要分为三大层次内容,即基础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层所谓基础层,就是构成校园管理网络系统的基础部位,对整个网络体系的运作起到极为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它一般为用户提供基础类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有:①数据中心服务。它是管理系统中相应数据信息在访问、存储等方面的统一集合,也是网络系统中的唯一可信数据源,为学校提供全面、充足、可靠的信息决策和数据查询。数据中心的构成包括目录、文件、共享数据中心、关系型数据库等。②网络基本服务。它主要是基础性的信息数字流动服务,包括文件传输、信息、电子邮件、域名服务、网络计费、目录服务、网络安全、身份认证等。③硬件基础设施。它是保证整个基础层和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包括服务器系统、数据网络电缆等。(2)应用层。应用层,是校园管理网络中的主体部分,也是各项管理功能的承载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一般包括有功能系统模块,具体表现为:①校园“一卡通”;②数字化图书馆;③学习与教学网络系统;④教务管理信息系统;⑤办公管理自动化系统;⑥人事管理网络系统;⑦科研管理数据系统;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3)服务层。服务层,是校园管理网络中最为高级的一层,也是用户终端部分。它是面对用户的最终窗口,并通过相应门户和方式为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的应用功能。例如,身份认证、门户网站等。
3结语
一、数字化校园知识资源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直以来,学校管理教学资源的方式都是以建立资源库来进行的。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演变为现如今多种建设模式和各类服务目标的不同形式的资源库,主要是以以下几种方式构成文件目录管理、专题资源网站、静态学科资源网站、教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教育资源中心和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等。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传统的教学资源管理方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1. 过于集中导致资源呈“静态、封闭、交互性差”的状态
现有的教育资源仍然是顺延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资源过于集中,缺少沟通交流,就会导致资源管理环境的静态与封闭。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教学资源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本身就无法修改,属于形态功能很稳定的成品,投入之后几乎就不会变化,这就给信息的更新和改革带来了难度。二、教学资源顾名思义是学校内部固定的人员使用的特定资源,适用范围非常单一,很难进行有效地交流。三、现有的教学资源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学生之间很少能交流心得,这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使用需求,从而降低了资源库的使用效率。
2. 重视显性资源的建设管理而忽视了隐性资源
目前我国各中小学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还是以显性知识为主体,显性知识,顾名思义是以数据库、视频、电子期刊等为载体的知识类型,这种网络资源往往忽视那种隐藏于个人思维、价值取向并融于一个学习集体的实践过程之中的隐性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效率。
3. 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相关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是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都需要这种信息化的环境来应用但是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资源管理平台的通用性和普及性等因素直接制约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的整体发展。因此,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和管理平台兼容就成了教学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解决方向。
二、解决传统数字化校园知识资源管理方式弊端的对策
取长补短,“民主集中,有序开放”。管理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管理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需要取长补短。传统的知识资源管理方式便于管理,但也体现着单纯的“集中管理,自上而下”的特点,其主要的弊端是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时也体现着资源单一等等毛病。基于此,我认为应该结合“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地开放学生和教师对资源的管理权限。通过各种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资源建设、管理和共享中,最终实现“民主集中,有效开放”管理方式。
创造隐性知识管理的环境。各中小学采用的自上而下的资源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隐藏在学生中的集体智慧。学生个体在学习中通过对知识长期的积累形成一定的学习经验和洞察力,这是很隐秘的资源,而且几乎无法传播和共享,但是往往就是这些不易察觉的隐性知识却是所有知识创新的来源和动力,这就需要通过特殊的平台来传播。此时可采用个人博客、协同创作、论坛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群体间隐性知识的交流、转换、传递与共享。
1 数字化校园与财务信息化管理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学校资源得到得到充分优化和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课件、讲义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空间,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等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其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须坚持“先进性、园解决方案实用性、开放性、标准化、可靠性、稳定性、可扩展性、易升级性、安全性、保密性、易维护性、可管理性”的设计原则。
高校财务信息化是高等院校根据自身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通信等信息化手段,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实施的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同时对现有的财务运行模式和各种财务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将财务信息有效集成和优化,以建立能够及时收集各种有效、相关的财务资源,提供准确、综合的财务信息和强有力地支撑高校财务决策,以提高高校各种经济资源使用效益的综合系统。财务信息化管理是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信息化管理来装备高校财务运行,建立信息综合系统,使财务信息得到集成和综合,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让财务管理体系达到科学、规范、高效的目的。
2 数字化校园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环节之一,其程度高低是衡量一个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字化校园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充分实现财务信息共享
由于高校规模大,机构设置复杂,统计数据来源渠道多,整个高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开发规范,各个信息管理系统缺乏数据接口,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增大了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难度,导致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孤岛”存在。财务部门要考虑到财务信息安全性和机密性等原因,使财务信息不能随意共享交换。而数字化校园不仅规范了信息来源的格式,而且强大的身份认证系统又为财务数据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财务信息的相互共享交换成为可能,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加快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2.2 数字化校园给“校园一卡通”提供了流通平台
“校园一卡通”是按照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进行设计实施的,其强大的身份认证系统又为财务数据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校园一卡通”对学校内部各部门业务管理子系统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使得财务信息的互联共享、交换成为可能,是财务管理从事后到实时的转变,也提高会计原始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避免财务信息管理中的重复性劳动,简化了部分财务工作流程,提高了学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整合度。学费的收缴、各类工资津贴的发放,校园内的各种消费都可以通过一卡通来完成,减少了缴费环节流程,控制了现金的流动,既为师生提供了便利,也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加强了管理。学校师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银行、电话随时查询自己的消费明细,即时发现问题并通知财务部门更正、修改,确保了财务信息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而改善了财务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2.3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专属的财务网站和财务综合信息查询平台
通过财务网站,财务部门不仅能够相关的财经法规、财务制度以及校内各类财务管理办法,还可以办公指南及业务流程,方便了学校教职工办理相关的财务事宜,从而提高了财务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通过财务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可以查询教职工的工资、岗位津贴等发放情况以及公积金缴存情况,还可以查询部门经费使用情况以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学生还能够查询学费缴纳情况以及欠费金额等等。
2.4 通过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校园内一切与财务相关的工作的电子一体化办公,从而实现各类财务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如校园一卡通管理、工资管理、公积金管理、各类财务收费管理、部门经费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水控电控管理、医疗经费管理等,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利于学校对教育事业经费的统筹管理,改善学校资金运作能力,提高资金运作效益。
3 基于数字化校园下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3.1 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在数字化校园下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外延大为扩展,形成融合了会计核算管理账务信息和校园卡系统的有用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来共同支撑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融合和利用来自多方面的管理信息,使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由原来因具体业务而设的单一功能管理变成了在统一信息平台上、以功能模块形式构成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包括财务核算管理系统、财务信息处理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等。
财务核算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学校预决算编制系统、日常资金核算系统。预决算编制系统主要是从预算到年终决算,对实时预算全过程的预算控制,掌握每个阶段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每个项目跟踪管理并及时准确地为决算做好基础工作,提升学校财务管理质量。日常资金核算系统主要用于学校财务前台核算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包括报账系统、工资系统、学校收费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最终形成电子报表和预算分析系统。该系统是在按会计核算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目管理信息的基础上,参照校园数字化标准的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收支账目的项目信息,使得任何一笔账目记录既对应相应的科目,又附带了相关的管理信息。
财务管理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化校园的一项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学校内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然而由于这些资源是分散在学校各个二级学院、职能部门,所以如何把来自于各个学院、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是实现信息资源优化共享的关键。财务管理信息处理系统应具有两种职能:一是收集和加工处理财务业务数据,二是为财务管理者提供各种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即借助基于数字化校园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通过“校园一卡通”对学校内部各部门业务管理子系统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一个跨学院、跨部门的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授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把高校财务部门与学校各个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连接起来,允许高校财务部门与各学院、各部门及时和弹性地分享信息,极大地实现各部门信息的共享,并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和效率,为领导者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学校的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的管理过程。它是以财务管理信息处理系统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建立有效的财务数据的财务数据仓库,全面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对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为学校管理、融投资和日常资金运行管理等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支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3.2 建立并完善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制度体系
财务信息化的制度体系是一个包含管理体制、内控制度、操作流程、规范程序的综合体系。它的目的是为财务信息化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体制保障,使信息化工作能够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高效化。通过规范相关财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内控管理,在财务部门保证财务信息系统的各项安全措施有效执行,包括岗位分工及人员权限、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数据备份与恢复、电算化档案管理、病毒预防及灾难防范等,应该充分体现对系统和数据安全的保障。制度制定后,只有有效执行,严格落实,才能对工作起到促进和制约的作用。
3.3 实施全面的安全技术控制
运用防火墙技术、组合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安全协议等技术以及IP地址集中管理,设置电子屏障,验证身份,防止外部非法用户访问,合理设置网络资源的属主、属性和访问许可权。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御体系,保障高校财务数据的安全。另外,由于财务内部信息系统是高校极为重要的核算和内部管理系统,信息的安全性要求极高,最可靠的方法是内外网络分机工作,实行物理分离,充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3.4 做好财务信息网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环境 教务管理系统 建设
数字化教务管理系统是以后教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它解决了以前的操作存在的许多弊端,如重复劳动严重、效率低下、不能及时地提供所需的各种信息,等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务管理工作日夜繁重,以前的教务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所以尽快实现教务办公的自动化、计算机化、网络化已成为当前教学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学校数字化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
事实上教务管理系统是一项事务性强、涉及面广、重复性大且对准确度要求极高的工作,从目前的教务管理业务流程上来看: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是由基于内部网和外部网组成的网络信息系统。内部网由教务处(控制中心)的各子系统管理员组成,通过专用客户端软件进行数据库操作;外部网由各教研组及实验室负责人组成,通过浏览器进行数据的提交和查询,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由路由器做网关构建防火墙。对于内部网来说,基础数据管理员将负责每一年的教研组,选课方向、课程、教学计划、教室,以及每一年级的入学信息、学年学期的数据添加和更新;学籍管理员将负责每一年的学生信息的添加和更新,教师管理员将负责每一年的教师信息的添加和更新;教学计划管理员将负责每一年级的教学总计划的制订和审核,并为排课管理提供每一学期的教学分计划的制订和审核;排课管理员将负责每一学期的排课约束条件的制订及课表的生成;考务管理员将负责每一学期的结业课程的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监考教师的安排,以及学生成绩管理。对于外部网来说,各教研组及实验室负责人将负责向教学计划管理员提交本组的每一年级的教学总计划,补充每一学期的教学分计划,接受每一学期的教学分计划(教学任务)并提交任课教师,查询课表,考试安排,学生成绩的录入和查询,公告栏的信息查询和信息。除了对运行环境和功能的要求外,还必须在数据安全性、存储容量、事务处理的响应、数据维护等方面有所考虑。
总结上面的需求陈述,可以把系统分为以下几个主题(如图2)以实现一个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流程(如图3)。
在具体解决这些问题时我的想法是要进行细分,首先要建立基础数据库和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所谓基础数据库是教务管理工作重要的公共数据来源和数据模板,是教务综合管理系统运行所必备的初始数据。实现基础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提高整个系统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是系统管理员对教务综合管理各种基础数据进行各种管理工作的软件工具。基础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是教务综合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证。为此,除了系统管理员有权通过“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维护这些基础数据外,对于系统其他用户,要根据其教务管理职能工作范围来分配相应的基础数据访问权限。基础数据库和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结构如下图4所示。
其次,系统基本管理模式是以教务管理决策部门(如教务处、教导处、学工处等部门)为控制中心,对所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集中的、统一的管理。其他部门(如各年级,班级,教研组等)作为工作站,在主管部门的授权下可以对数据进行录入、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这样就将教务管理部门的绝大部分工作(如学籍数据录入与变更、成绩管理、教师管理、工作量计算、教师评估、教学计划、考试报名计划、学生选课、成绩录入与查询、课表查询、考试查询等分解到各班级和教研小组,从而能及时、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其数据处理模型是以教学计划为中心,结合学生学籍数据、教师数据自动生成开课数据、教学计划数据,并自动提交给学生进行选课、自动生成成绩录入清单、排课数据及考试安排数据。所以面向学生的部分,如:学生选课、学生成绩查询、选课信息查询等采用B/S模式,在用户端计算机上安装运行浏览器软件,基础数据集中放在较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器上,中间建立一个Web服务器与客户机浏览器交互的连接通道。本校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全校排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采用C/S结构的排课子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独占的硬件设备资源,尽快完成复杂运算。统一排课完成后,如果需要临时进行教室调整,就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完成。除此之外,教务管理里面有大量敏感的数据(比如学习成绩和档案数据),也有大量敏感的操作(比如奖惩记录甚至是开除操作),这些数据和操作,如果被非授权者获得或使用,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保证这些大量敏感数据的安全性,系统可采用C/S模式,只有各教务处、学工处的教务管理人员和各管理员用户可以凭账户、密码访问,更好地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采用C/S与B/S混合模式的教务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了C/S模式与B/S模式的优势。
在技术上本系统数据库的设计采用SQLServer2000,SQLServer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大型数据库软件,可支持大量用户同时访问,完全满足系统需求。系统数据库由学生信息表(Student―Info)、课程信息表(course―Info)、学生成绩表(Result―Info)、教师信息表(Teacher―Info)等构成。客户端的程序设计采用ASP程序设计语言,ASP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的首选。从一般的动态更新数据网页,到最常见的网站计数器、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再到电子商务网站、企业信息第系统和各种B/S结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随处可见ASP技术的身影。简单、易用、成熟的特点,可以让程序员快速高效地完成Web应用程序的开发。
二、学校教务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学校教务信息化,就是在学校教务管理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潜在的信息资源尽可能地开发出来,成为用户便于接受和利用的信息产品,并以之为媒介,实现学校教务信息资源共享。
(一)有利于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
教务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反映和记录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及建立、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全过程,是反映和维护学校历史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和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已成为学校教育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务的信息化管理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各级管理部门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大事,又是促进教务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数字化项目完成后,不仅教务管理和利用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教务系统利用效率和所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而且显著提升了学校形象,符合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整体发展要求。
(二)能安全有效地保存资料。
在教务系统的数字化管理下,各种资料一经转换成数字信息存入计算机就可永久保存,即使原件毁坏、遗失,也不会丢失宝贵的信息资料。由于所有档案的查阅都在网上进行,因而极大地降低了档案原始资料被损坏的可能性。
(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教务系统的数字化管理摆脱了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促进了教务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教务的数字化管理使信息的存储、查询、批阅建立在快速、高效、稳定的基础上,使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过去建立一份学生档案材料要办理一系列手续,管理人员查找起来也费时费力,加之有的人员借阅后忘记归还,因而档案遗失、档案材料经过多次借阅磨损情况很严重。实现数字化管理后,只要有相应的权限,在校园网上就可进行查阅,杜绝了档案遗失和磨损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龙登攀.Web应用框架的设计及其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M].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04.
[2]仲炜.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J].中国海洋大学,2006.
[3]万芳.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数字校园”建设规划设计[M]南昌大学研究生院,2007,(2).
关键词:信息系统;数字化校园;软件工程过程
1 引言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平台、管理信息系统、统一门户、制度保障体系等[1]。这里面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类,即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如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备可自行采购即可投入使用,部分软件系统如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系统也可以采购市面成熟产品化软件,通过个性化配置或应用数据接口后投入使用。而另一类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学校的核心业务,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远程教学管理系统等。由于各校在管理理念、教学风格、教育层次上的差异,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教学流程,因此这类系统也无法直接从外部引进,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投入资源自行开发或委托软件开发商定制开发,牵涉项目干系人众多,开发周期长,复杂度高。本文所指的管理信息系统即指此类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往往是高校信息化建设者面临的棘手问题。有调查显示:当前的信息技术投资不足25%完全符合目标;只有10%-20%满足所有既定工作标准[2]。在教育行业,经营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浙江正方软件公司IPO遭遇举报门事件,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成功率是令人堪忧的。近年来,高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往往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如何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采用软件工程过程理论指导数字化校园建设
管理信息系统是大型软件项目,必须由软件工程理论来指导开发。目前软件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中,软件工程过程的研究在技术、组织、管理三个方面是发展最为全面的[3]。软件产品的质量取决于软件开发过程,具有成熟软件开发过程的软件机构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系统,这一观点在软件界已得到公认。由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提出的对软件过程管理、改进、评估的CMM,已经发展成国际标准,也是事实上的软件业界评估标准。因此,可采用软件工程过程理论来指导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软件工程过程实质上是为了获得软件产品或是为了完成软件工程项目需要完成的有关软件工程活动,每一项活动又可分解成一些软件工程任务。我国制定和公布的国家标准《GB/T 8566-2007 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描述了软件生存期过程,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5]。
3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采购成熟产品、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各校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即便是同一开发模式,由于项目环境的不同,项目资源的不同,项目约束条件的影响,不存在唯一标准化的最优开发过程。因此,本文仅仅是以目前多数院校采取的委托开发方式为例,以笔者实际参与的项目为蓝本,探讨以过程改进的思想来指导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以下为主要过程:
(1) 前期调研
充分利用我国各类院校之间良好的交流氛围,组织人员走访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领先的同行,深入了解,学习先进思想,汲取经验教训,减少探索成本。参与人员以少而精为宜,但应包括主管校领导、信息部门主管、各业务部门主管在内。调研的主要目的,一是学习,二是加强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对信息化的了解,减轻日后工作中由于对信息化的理解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要避免把调研流于形式,参与人员完成《系统调研报告》。
(2) 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是关于管理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是开发过程中各方遵守的纲领。系统的主要牵头人分析组织的战略规划,确定系统总目标和结构,分析组织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制定出《系统建设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战略、建设目标、项目范围、总体结构、开发计划、组织设置、资源分配方案。
(3) 项目决策
决策者(校长或主管校领导)审阅《系统建设方案》,从学校全局考虑,决定是否同意上马方案和以什么模式执行方案。
自身开发实力很强的院校可采取自行开发方式,一般院校适合将系统建设中技术性强的软件开发部分委托专业公司协助完成。下面以较为普遍的委托开发模式为例,阐述其他部分的开发过程。
(4) 项目启动
系统方案一经决策通过,即以公文形式宣布项目正式启动,同时成立“系统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系统建设工作。
必须得到校内最高领导者和各业务部门主管的支持,因为调动全校资源用于长时间的复杂项目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同时系统必须反应业务专家的管理思想。按照这一原则,“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一般由校领导任组长,各部门主管及信息部门负责系统建设的主要人员任副组长,各职位要明确责、权、利。项目领导小组和学校职能部门交叉组成矩阵式的管理机构[4],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资源。
(5) 业务流程优化
如果在实施了管理信息系统之后,学校原组织结构没有变化,业务流程没有变化,那么可以断定这不是一次成功的信息化实施案例,充其量只是完成了一套将传统业务电脑化的工具。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就是借助信息系统这一全新的技术,重新整合传统业务和组织结构,让学校业务管理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业务流程优化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至关重要的工作,错误的业务流程导致的后果是一错到底,影响到最终成型的业务系统,甚至到发现了错误的时候,也因为修改过于困难,而不得不将错就错。
业务流程优化要经过如下步骤:部门内业务优化、部门间业务优化、联合评审、业务试运行、业务调整、业务定型。最终形成《业务流程说明书》。
(6) 项目招标
该过程包括编写合同和标书、组织招标、供方选择。供方选择除一般软件项目应考虑的资质条件之外,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应着重考察以下方面:
是否具有丰富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经验,实施效果如何?
开发队伍能否保持基本稳定,是否能提供长期持续服务?
委派的项目开发人员素质如何?是否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
所处的地理区域,是否能提供及时响应?
本过程可在第4项过程启动后与第5项过程同时进行。
(7) 开发前准备
供方开发人员是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力量,但普遍存在的组织文化差异,双方互相缺乏了解,校方项目干系人众多,沟通渠道复杂,技术型人才沟通能力的欠缺,都造成沟通不畅,影响项目进度。
因此,有必要在正式开发前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组织内沟通能力: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将公司方主要人员融合进系统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公司方开发人员进驻学校现场办公;举行项目开工会,宣布公司正式参与项目。
(8) 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的管理岗位众多,如果将全部管理岗位纳入系统范围,系统需求分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该阶段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沟通上,为避免信息混乱,应采取“单点联系”、“分级管理”方式,即:校方和公司方各自指定唯一的联络代表;校方联络代表负责协调各部门联络代表,各部门联络代表负责协调本部门其他人员。校方应全力配合公司方进行系统需求开发。
需求分析以前面完成的《业务流程说明书》为原型,而从开发人员的视角进行适合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改造。系统需求完成后,由建设小组组织专家联合评审,经评审一致通过后,建立基线,纳入配置管理,严格控制版本和变更,避免需求蔓延[4]。
(9) 系统监督与控制
进入系统开发阶段,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司方。其完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4]等相对独立的整套项目过程,历时较长。在这一阶段,校方容易犯的错误是等待开发公司拿出最终产品,但最后往往发现公司产品和期待的差距过大,却因为产品已经定型,纠正成本过大,造成项目失败。
校方应争取主动,积极与公司方沟通,参与监督公司方的整个开发过程,采取定期检查、审阅项目进度报告、不定期走动管理等方式,对比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的差异,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并重点监督或参与里程碑评审。
(10) 系统测试和验收
系统的有效性测试由公司方完成,但校方作为最终用户,要参与功能性测试,验证系统功能与实际业务是否吻合。测试工作越早进行,越有利于项目成功。
在公司方完成所有工作并交付给校方时,系统建设小组要组织全部业务岗位测试人员进行全面的验收测试,采用真实数据,在短期内模拟运行整个学年度的工作,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寻找系统的不足。验收时以部门为单位,组织各岗位参与测试的业务人员签字验收,避免过于草率的验收。
验收时要注意检查各类开发文档、用户文档、管理文档是否齐全,文档的重要性不亚于系统本身,缺失文档将对日后系统升级、系统维护带来隐患。
(11) 用户培训
在高校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用户众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既能让用户迅速适应系统,也能减轻系统最初运行时的阻力。由于用户拥有不同权限,分属不同角色,业务培训宜针对不同用户分批进行。重点对参与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操作员加强培训,熟练操作流程,还要了解分属其他角色但与本角色相关联的业务,并加强安全教育。
(12) 系统运行及维护
上述过程完成后,可开始系统试运行,工作小组及公司方密切关注是否出现异常。试运行正常后,转入正式运行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是一项长期工作,除依靠公司方的技术支持之外,校方自身保持一支高水平的运行维护队伍是业务开展的基本保障。同时,从学校发展来看,业务流程变更不可避免,系统程序更新可能成为常态。因此,维持一支业务精湛的运维队伍,并尽可能达到代码级维护的业务水平,有助于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
(13) 项目结项
项目完成后,对项目是否达到预期作出客观评价,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作出定性结论,同时总结经验教训,转化成组织过程资产,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完成《项目结项报告》。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难点,应借鉴软件工程过程改进的思想,联系高校的实际情况,针对高校人事岗位复杂化、传统业务流程亟须改进、自身开发实力不足、沟通渠道复杂等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措施,探索最佳实现的系统开发过程。采用科学化、标准化的开发过程指导实际工作,可避免重复错误,有效降低项目风险,提高系统实施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万里鹏.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3):356.
[2]许鑫,苏新宁.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51-55.
[3]雷建文.CMM:软件过程的管理与改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 智能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2-0096-02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in digital campus
Xiao Jingling Huang Feng
Liuzhou Railwa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China,545007
Abstract: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multimedia classroom network course scheduling system,multimedia classroom network access control system, multimedia classroom network equipment control system, multimedia classroom network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integration, achieved with fewer personnel management more and more multimedia classroom, 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discover in tim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use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better service teaching.省略框架与 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本系统。在服务器运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各个客户端的浏览器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得到系统提供的各种应用服务。能实现上课计划的录入、安排计划、查询计划、打印计划、统计等功能。教师提交教室使用申请表,将所有教师的教室使用申请表录入到教室网络排课系统中,使用网络教室安排系统软件,对相关教室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可以在网上查询排课系统的教室安排信息。
(2)教室网络门禁系统:门禁系统一般由门禁主机、门锁、电源、出门开关几部分组成。教室网络门禁系统采用网络型的门禁主机,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开1个、多个或全部门锁。由于教室都是门,门锁选用250KG的双门磁力锁,电源采用带备份电源的开关电源集中供电方式,并使用大容量蓄电池作为停电的后备电源,每扇门的里面都有1个出门开关,出门开关不受门禁时间控制,随时按下都可以从教室里面开门。机房管理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控制教室门锁,任课教师也可以使用自己的门禁IC卡来打开门锁,在教室里面的学生可以通过出门开关来开锁。
(3)多媒体教室设备网络控制系统:由计算机网络、由网络设备控制器、控制软件、控制计算机等组成。根据需要可由控制计算机通过网络控制每个教室的设备的电源开关,如控制多媒体教室银幕的上下、投影机的开关、投影机的信号切换、计算机的开关等。
(4)教室网络监控系统:由网络摄像机、计算机网络、流媒体服务器、控制计算机、监控终端等组成,可由控制计算机监控多媒体教室的实时使用情况。
教室网络排课系统、教室网络门禁系统、教室网络设备控制系统的数据库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个的教师配发1个门禁IC卡,在数据库中将这个门禁IC卡的ID与教师姓名(编号)进行绑定。多媒体教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智能管理模式下,如果某个教师在排课系统中其任课班级在某个时段被安排在某个教室上课,那么教室网络门禁系统就会根据教室网络排课系统的安排,在这个时段允许这个教师使用门禁IC卡打开这间教室的门禁,教室网络设备控制系统根据网络排课系统的安排,在这个时段允许这个教师使用门禁IC卡打开教室的相关设备的电源开关,使用这些设备。如果这个教师不能正确操作设备,可以请求管理员使用人工操作的方式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控制,协助打开设备,教师就可以正常上课了。
教师在上完课之后,应当及时关闭教室内的相关设备,在教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无法打开使用教室内的设备,直至另一位有使用权限的教师来打开这些设备,或者由管理员通过网络来打开这些设备。如果有教师在下课、放学后没有及时关闭教室里的相关设备,管理员可以通过教室网络监控系统查看到这一情况,可以使用教室网络设备控制系统来关闭这些设备。系统智能管理模式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3、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多媒体教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将教室网络排课系统、教室网络门禁系统、教室网络设备控制系统进行有机的整合。教室网络门禁系统、教室网络设备控制系统都有各自的控制软件,需要把它们的数据库和教室网络排课系统的相关数据库关联,三套系统数据共享是拟解决的难点技术,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即布署一台数据库服务器,提供数据源,三个系统的数据都从数据中心读取或更新,数据之间的共享实质上就是数据表之间的关联,例如,排课系统把上课计划(包括上课时间、教师、班级、课程、教室等信息)录入课程数据表后,门监系统就可以从该表中读出某一时间的教师和教室信息再写入开门控制表中,设备控制系统再根据开门控制表中的数据判断是否开门,这些数据均存在同一数据库的不同表中;二是使用Web Service服务,模型如下,三套系统各自独立运行,分别给出各自的Web Service入口,当任意一个系统要向其他系统写入数据时,就向Web Service接口上传输XML数据即可,在做Web Service程序时需要注意各系统之间数据同步的问题,其他过程都较易实现。
通过多媒体教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以用较少的人员管理更多的多媒体教室,及时发现和解决多媒体教室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维治.基于校园教学网的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的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2009(6).
[2]万华明.可管理开放式智能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实现[J].江西科学,2005(3).
[3]解雁松.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室群控管理系统的教学功能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教学,2007(1).
[4]吴平.开放式多媒体课室的建设与遥控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1,(2):33.
[5]南国农.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肖景灵(1964-)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中心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