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体育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器材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预算采购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三个方面,具体到计划、预算、评估、订货、采购、使用、储备等部分,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做好这些管理工作,必须明确管理目标、重视信息实效,从人、物、财等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使之达到最优化。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1.正确处理各层次关系,努力培养优秀人才。在体育器材 管理的各个过程中,结构上要协调好各个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层次做到有的放矢,明确职责、权利与范围。而且在纵、横向领导之间建立起一种上通下达的立体网络,使各种信息、管理的决策能及时反馈、确立。当然,要处理好各层次间关系,一定要有优秀的人才,因此,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开发与建设,应加大力度,要有政策倾斜,使这方面人才脱颖而出,为各层次管理高效、良好运转作保证。
2.建立岗位管理和考核办法,充分调动积极性。在体育器材各类人员的管理上要注意以职能需要定岗、以岗定人,采取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例如,在交货验收方面,勤登记、勤清点,核对体育器材名称、价格、数量、质量及来货形式;在保管、养护方面,勤整理、勤清洁、勤修理、勤核账,使物、账相符,确保体育器材的出借率和使用率。要进行每半年小盘库一次,每一年正规大盘库一次,发现问题按考核奖惩办法执行,并且要拉开奖励差距,以充分调动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落实两级管理责任,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体育器材的管理体制上总的实行机关、基层两级管理为好,但是两级管理的责任要明确、做细、做充分,要把责任落实到人。在坚持大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使基层都来参与大计划的调整。把对体育器材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的办法转变为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注意经济手段的剂、催化剂作用。
二、科学做好预算与采购
1.编制体育器材的计划与预算。为了减少漏洞,把好关,必须建立一套制度,要深入调查研究,为方案的制订与设计做准备。要了解教学、科研、群体与训练所制定的建设规划,并预测今后可能发展的情况,以便确定体育器材的规模、数量和档次。要搜集国内外主要生产厂家的资料并通过有关使用单位,了解体育场馆中器材的实际使用情况。根据需求,编制计划,作出预算,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和建议,保证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订货与采购制度,确保体育器材的供货质量。对每件体育器材要选订二三家以上厂家供货,使供货商之间有一个质量、价格和服务的竞争。要选购性能好、质量达标、价格低、费用省、供货周期短、服务好的生产厂家。当然,在选择供货厂家时,应对该厂家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运费、生产、信誉情况、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登记,建立供货单位档案,为正确选择供货厂家提供科学依据。体育器材的采购有现货采购和期货采购两种基本形式。要根据需求,确定采购方式,对于零星的小额体育器材,宜采用现货采购方式,对于需用量较大,需求有规律的大额体育器材,适于用期货采购方式,当然,要根据市场行情、货源、价格等因素适当灵活调整。同时,在采购时提醒供货厂商要严把质量关,要确保把不合格的体育器材拒之于门外。
三、抓好日常管理与维护
1.加强体育器材的日常管理。(1)体育器材的使用管理,是对各类人员所需各种体育器材的领取、使用、保管、交回等环节进行管理,并把使用意见及时反馈生产厂家。体育器材的使用管理方法主要是器材耗损定额和ABC分析法。体育器材耗损定额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按正常操作使用所耗损体育器材的数量标准。确定合理的体育器材耗损定额,是控制体育器材合理使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术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ABC分析法又称重点管理法,通过计算对比的定量分析进行归纳、分类、分清重点和一般,找出主要原因,对主要原因进行重点管理。(2)建立入库验收制度,体育器材的管理应由专人负责,对入库体育器材分门别类,出库应有登记单,各类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并对各类人员进行考评,同时制订出库体育器材盈亏控制值和使用耗损控制值,使制度健全、责任明确。
摘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形式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一个学校要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有更长远的发展,就必不可少的需要加强体育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管理。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统筹,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管理的各方面关系需要进行梳理,对于我们的管理工作自然就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顺着这些具体的管理思路,有利于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和学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队课余训练管理
学校体育运动队的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的管理,对于保证训练效果,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牵涉到各关联方的因素,良好的管理就是要把关联方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使这些相互关联协调起来,形成一个运转正常的整体,从而完成预定的任务与目标。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首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必须服从学校体育的目标要求,提高体育运动队的水平,既提升学校的体育工作的水平。为此,学校领导必须切实加强学校课外体育训练工作的管理,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与竞赛时,要实行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确保训练目的实现,并与学校的教育工作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合力,使得运动员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其次,运动队的训练还有培养体育人才的作用,所以训练的同时要与学生学习有机合成才是真正的成功。而且,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的过程。组织者和领导者要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发挥最大的效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训练的预定目标。
二、课余体育训练管理整体规划
首先,先制订“五年”规划及各学年和学期段具体目标,并且为制定实现这些规划具体实施方案,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不断完善队伍内部的管理机制,根据规划落实每个小周期的目标计划,制定小计划的实施方案,落实内容。再运用管理机制方法和手段,合理有效地发挥教练员与受训对象、有关工作人员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各项工作能高效率地顺利进行。
三、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的内容
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的内容有很多,简单的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组织规划管理
组织规划管理是体育课余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首先制定详尽的“五年规划”,在整个规划当中落实具体学年学期的目标,然后根据具体实施目标制定个运动项目的规划和目标,由此确定运动训练项目和队数,并结合本校师资力量、运动员情况等条件,确定运动训练的项目的目标;其次是要严格选材,兼顾品德、学习与身体条件等相符合某项运动学生,在征求家长和学校同意后,办理入队手续;最后就是组建运动队,课余体育训练的最基本训练单位,训练工作的好坏取决于运动队的建设。
(二)各计划管理
根据学校的规划,各课余体育训练要制定相应目标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训练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重要手段,训练计划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学校要对各计划制定情况进行督察,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让计划真正落实到实处,一般每一阶段检查一次为宜。
(三)训练课质量管理
课时训练计划内容主要通过训练课完成,训练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终端目标的实现。训练管理工作首先要抓好训练课的质量管理,学校对训练课提出质量要求:训练的目的明确,训练内容安排得当,训练组织严密,训练方法科学,训练步骤合理,运动负荷适当,因材施教得法,思想教育及时,处理偶发事件得当等。
(四)教练员管理
运动员训练的质量,需要教练员队伍的管理与落实。因此一支高水平的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队伍,是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在教练员管理上一定要得当与合理,防止出现教练员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可以落实目标对其进行相关考核,对没有实现目标的缓用或不用,只有落实好考评机制才能做得更好。
(五)运动员管理
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对运动员的管理主要是:加强思想教育,明确训练的目的,端正训练态度;同样要督促文化课程学习,文化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这是关系学生长远的学习任务,也是搞好训练的需要。对于训练教练员不要只顾及学生运动成绩而忽略学生文化成绩,一般在训练时尽一切可能不影响学生学习;建立运动员档案管理制度,及时记录训练情况等,对个别破坏纪律、违反规章制度或缺课过多的学生要采取管理措施,不能姑息迁就。
(六)科研管理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余训练的科研水平也在同步发展,这就自然需要教练员的科研水平进行同步提高,但要如何让教练员不吃老本又要提高科研水平,这就需要考核机制的跟上,如教练员需要有训练心得、有读书笔记,在考核中教练员写文章作为加分内容之一,来鼓励教练员多看一些科学杂志等方式来提高教练员的科研水平,这样可以更好提高学校的体育课余训练的质量与效果。
(七)竞赛管理
训练与比赛是密不可分的,训练是为了能在比赛中出好成绩,而比赛是检验训练效果的直观标尺,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因此,制定规划中体现年度需要参加的比赛项目,比赛的日程,比赛的目标,把竞赛纳入运动体系之中,让竞赛对教练员评价进行检阅,对于好的进行奖励,都形成一种制度,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训练积极性。
(八)场地器材的管理
体育场地器材是训练的物质基础。场地器材的管理主要是建立使用与保管制度,做到物尽其用,提高使用率。首先制定规章制度,器材必须有借还制度,落实到人使用结束后必须还器材,将纳入教练员评价制度中,保证器材的使用,同时场地上在年度计划中要体现出来使用的协调性,保证场地正常使用,不出现相互干扰,这样还能够及时填补易耗器材,保证正常的训练。
(九)加强生活管理
要保证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顺利进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解决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饮水、饮食和卫生等问题,这需要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这时后勤保证十分重要,学校的食堂要创造条件保证运动员的正常饮食,学校的医务室同样也是学生的重要保证,这样教学训练就能顺利进行。
(十)运动员的输送管理
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成效,不仅表现在运动成绩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对运动队的人才输送方面,现在家长所需要的不是成绩本身,更要关注学生的升学方面,这是目前家长的普遍心理,所以这与前面所说的运动文化方面必须得到保证,才能让家长放心,才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管理工作中必须关注的因素
运动队中教练员拥有管理权力和责任,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的主体,对学生来说,他们是训练工作计划的执行者。由于,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是通过集体活动使自己和他人发生关系,成为自身的对象和客体,产生双向作用,教练员们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双向互补作用。我们教练员一定要尽可能把训练工作搞扎实,使各方面工作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产生正向交叉效应,使现有的基础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对课余体育训练运动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学生的纪律约束与政治思想工作。现在的学生成熟早、反应快、见识广、思想敏捷、自信心强,但可能认识事物会片面,同样易受环境的影响,防止发生思想情绪的波动,还有一些学生对简单的强制性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服管。所以,一方面要运用正面教育激励他们产生起自我约束的概念,形成自我强制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要用外部的纪律约束机制迫使他们自我强制自己,自觉地自我约束。这不仅是运动员自身素质提高的标志,这也就是运动队管理成熟的标志。
六、评估奖励
通过评估检验训练结果,发现问题,调节控制训练过程,实现预期训练目标,是管理中常用的方法。因此,学校应根据训练目标要求,确定其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经常开展训练评估,辅以奖优罚劣,以保证训练质量。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为培养世纪人才,起着特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体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兴起的“素质教育”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模式,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正逐步完善,那种只重视“校园体育”而忽视校外体育的传统观念荡然无存。随着人们思想观念逐代更新,素质教育决非是跳跳唱唱,多上些副科这般简单。它是一项合乎世纪发展所趋,随应社会发展所需,科学合理的人类文化建设工程,它的完善仍需几代人的努力。而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的学校体育教育,同样扮演起素质教育这一角色。因而,随着现代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要争取与创造各类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并加以科学化管理、运用,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与目标的合理实现。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合理开发、科学化管理与使用对策:
一、资源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化的开发与利用,才可能更好地提高有效使用范围
1.更新观念,提高有效使用率。设施资源的管理与使用,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校领导要给予重视与扶持,还需同其他单位有效挂钩,提高有效使用率。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整体效益上讲,都有很好的发掘潜力。
2.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具有多种功能,只需转换视角与思维方式,就可开发与利用有限的设施资源。如:栏架除用作跨栏外,还可用作小型足球球门(或作投射门),钻越的障碍物等,篮球还可作保龄球用等等,做到物尽其能。
3.制作简易器材,缓解资金投入不足。学校管理者应结合本校实际,在有限设施资源基础上,开发制作简易器材资源,以此来改善教学条件。如:用废旧篮球作游泳浮物,旧足球和沙子等制作保龄球等等。这样既可节省资金,又能最大限度满足教学资源的使用。
4.适当改造场地器材,以提高利用价值。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展开,有限的体育资源已难以适应教学需要。因此,学校可把成人化的设施资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与器材。如:缩小足球门,降低篮球架高度等等。做到物尽其材,开发其功用。
5.合理布局学校设施资源。
二、在确保安全、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一)课外体育锻炼计划科学灵活
随着麻雀学校的改造,示范性高中的兴起,学生生源的增加,学校场地、器材的有限性,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这就需要体育管理者从全局考虑,合理安排体育锻炼计划,做到科学性与灵活性双重体现。
(二)制定全校体育锻炼工作计划有效性
合理安排全校体育锻炼计划是场地有限资源能否被充分利用的关键。这既要考虑到教学、训练场地安排,又要兼顾体育锻炼场地合理使用。在拟定计划的同时与校教研处、教导处共同协商,科学安排好各年级体育锻炼时间,合理划分场地的使用范围,突出灵活性、管理统一性、规范性。
(三)班级体育锻炼计划周密布置
体育工作者要根据本周场地使用情况来灵活安排班级周锻炼计划,交由班级执行。由班主任领导并负责,体育委员具体组织,体育教师深入操场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从而避免资源使用冲突的发生。学校在管理上建立定期研究、制定计划、汇报检查验收、总结评比奖励等相关制度。
(四)设施资源管理科学规范化
场地器材既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又是搞好体育教学与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物质基础。
(五)设施资源使用合理化、有效化
结合本校及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搞好设施资源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使用率。与此同时,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从而使每一件设施发挥尽可能大的功用。
(六)健全器材借还制度
器材借还制度的设立,使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保证学生有必要的器材和能及时发放器材。从而避免器材流失,降低其损耗数量。
(七)落实教师使用教具的有关规定
教研室统筹安排教师上课使用的教具及场地器材,监督其课前填写有关教具清单,课后签收器材。若发生丢失损坏器材应及时向管理员说明,并书面报告交教研室存查,以便按规定处理。
(八)完善场地租借制度
关键词: 体育运动学校 班级管理 因材施教
体育运动学校(体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社会需要的具有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体校学生是一个与普通的学校学生不一样的群体,他们除了要进行正常的公共文化课程学习之外,还必须参加专业体育训练,从心理到身体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体校的班级管理有其独特性,体校的班主任或者其他管理人员,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均衡协调学习与训练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熟悉了解学生情况,增进师生沟通
体校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并且训练的项目都不同,有各自的特长。体校的班级管理者,应认真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训练情况、文化课学习的程度、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增强管理效果。首先,对于经济困难和单亲家庭的学生,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其次,对于那些训练成绩突出、文化课成绩较弱的学生,要掌握他们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缺失在哪里,增强他们对于文化课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最后,对于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不能打压他们的天性,而要同他们玩到一起,了解他们的所知所想。班级管理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与学生交心,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班级管理措施,才能更好地管理好班级。
二、加强与教练员和家长的沟通
体校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学生只有上午才上文化课,下午的时间全部进行体育专项训练,因此,体校学生不仅要受文化课教师的管理,还要在训练时受教练员的管理。有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在班级中的表现不积极,甚至可以用差来形容,而教练员仅以学生的训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因此,班级的管理者应积极同教练员沟通,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将两种不同的管理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校采取住宿制,学生一个月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次,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带来影响;同时,在经受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后,他们的情绪状态也会随之有所浮动,正处于懵懂期的学生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就需要班级管理者与家长建立沟通渠道,育步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协调好文化课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
体校虽然是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地方,但是文化课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们面临着双重的压力,只有协调好二者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班级管理者要掌握本班学生都属于哪个体育专业,成绩都如何,不能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就对学生存有偏见,要结合体育成绩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管理;其次,与学生要经常沟通,关注他们的日常表现,将他们在训练场上的表现和文化课上的表现结合起来,从心理上消除学生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由被迫上课转为主动上课。体育训练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文化水平会影响学生体育训练的效果,只有体育训练和文化课程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
由于体校学生及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应细化各项管理制度和内容。首先,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只有明确管理目标,明确目的,才能使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和纪律。其次,建立考核制度,结合学生文化课和体育训练情况进行双方面考核。最后,建立与考核制度相结合的奖惩制度。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教师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不能因为某位学生文化课突出或是训练突出就偏袒,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于班级的规章制度不能死硬照搬,要灵活运用,因材施教。班级管理者还应随时对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做出修改,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加入到班级管理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是这个集体的主人。
五、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学生在学校不仅接受文化课教育,还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体校采取住宿制,学生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因此,教师和教练成了学生的临时家长,自然教师和教练就成了学生最易模仿的榜样。首先,班级管理者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带给学生的影响,还要把自己融入到班集体中去,用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其次,班级管理者要遵守承诺,贯彻始终,从而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学生对教师的话信服,班级的管理工作就能顺利开展。教师在言行上要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作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让学生学会爱伙伴、爱集体,关注到自己的言行带给他人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
综上,体育运动学校是一个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地方,学生不仅要接受正规体育训练,更要接受文化课教育,他们承受双重的压力。因此,在班级管理上,教师要关注的方面比其他学校多,并且具有体校独有的特点。班级的管理者要从学生的学习、训练和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了解、多沟通,制定符合本班级学生特点的班级管理制度,并以身作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为鸿,谭冠中.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之理论创新[J].高等教育管理,2010.01.
[2]张晓霞.浅谈体校毕业班的管理工作[J].科学导报,2011.09.
[3]居爱丽.基于情感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科教文汇,2009.03.
[4]丁远明.班主任角色新谈[J].当代教育论坛,2011.20.
论文摘要:对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1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
1.1 体育管理体制因素我国体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2]体育体制改革后,国家体育总局隶属于国务院,而学校体育也从体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属教育部直管,只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仍由国家体育总局直管。这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从体育系统分离出来后,长期流离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都没能落实到实处。
1.2 应试教育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于文化课教学,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了。
1.3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问题。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基本上被排斥在竞技体育门外,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专业队或者职业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屈指可数,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的体育人才都是自产自销。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篮球项目亦是如此。cuba与cubs这两项大学生篮球联赛水平较高,近年来商业运作得也较为成功,理应成为国家篮球联赛cba的后备人才基地,但一直以来,从cuba与cubs转入cba联赛打球的球员很少。这种人才培养出路问题也导致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很少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领域。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任职,或者从事一些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很少有进入教育系统任职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接不顺畅造成的恶性循环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与经济、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了体育领域的一块软肋。由于社会体育发展不景气,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有可无,社会体育组织活动寥寥可数,社会体育领域不能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体育领域找不到立足之地,从而导致体育院校、各运动学校以及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1 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是有效遏止学校体育边缘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管理归口问题,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经费、人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强化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其次,应当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学校也应当适当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就业渠道,通过考核吸纳部分有能力的竞技体育人才。最后,应当对我国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允许其参加国际大赛;二是国内联赛应当与大学联赛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应当不拘一格求人才,应当积极主动的从各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中寻求高水平运动员。
2.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国家应当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逐步改变人才考核选拔标准,改革过去单纯以文化成绩为考核选拔标准的做法,做到以能力、素质考核为主,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并重的选拔标准,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加大体育成绩的比重。
2.3 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力度,强制力保障其施行近年来,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日趋增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成为了学校体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尤其应当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用法规,体育经费划拨、被挪用的处理法规,教学课时被挪用的处理法规以及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各种监督力度,强制力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4 做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仅应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应当肩负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体育人口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首先,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使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系统(国家教育部)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有一个良好的对接,形成良性互动。此外,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国务院)应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应当站在促进体育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的眼光来解决问题,通过协调沟通与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来有效解决体育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使整个体育领域资源配置最优化。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当前,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系统,设立一些具有实质性职能的社会体育管理职位。其次,应当加大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使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辰目.论“边缘化”[z].出版发行研究,2004:48.
[2]周围.对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2(8):35.
[3]陈婷,王安东.浅析中学体育课的边缘化[j].体育世界,2008(2):45.
关键词: 秦皇岛市体育课 管理状况 调查
我们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秦皇岛市10所小学体育课管理现状展开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秦皇岛小学体育课管理状况,探索其一般性规律,以期为提高秦皇岛市小学体育课质量做一点积极有益的工作。
1.结果与分析
1.1行政管理
表1 领导每学期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调查统计
表1数据显示秦皇岛市小学有一半的学校一学期内无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体育工作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传达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政策方针,指导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工作作风、思想品德,是学校领导义不容辞的管理责任,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是实施管理责任的有效途径和保障,调查结果揭示了秦皇岛半数小学对体育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管理有待加强。
1.2体育课程管理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适应性。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体育的改革主要是加强了校本体育教材的建设,各学校积极推行体育课的自主教学;学校对体育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学校根据各个省市实际情况实施国家课程的方案,各校结合地方体育课程资源、本校体育特点和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方案,组织各方力量认真实施,并建立体育课程的检查与考评制度。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30%的小学没有体育教材,30%的学校选择省统编教材。40%的学校选择市统编教材,没有校本教材和自主编写教材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基层体育教师对本省、市实施国家课程的方案学习程度不够,对地方体育课程资源,本校体育特点,以及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
我们对所研究的10所小学体育教师每校一位教师进行了随机听课,结果见表3,秦皇岛小学体育教师采用单一教法70%,综合运用教法的占20%,利用多媒体现代手段的10%。教学论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要想使30多人的班容量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法是不够的。总结秦皇岛小学体育教师教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传授式为主;②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③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④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⑤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此的教学方法运用,致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不管学生自己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知识的诠释和传授都是约定俗成的、唯一的授课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行为变成了为考试合格而学习的单一目标行为。
1.3体育教学管理
体育教学管理的内容涉及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等。
1.3.1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结果显示(见表4)60%的学校没有制定体育教学计划;20%的学校虽然制定了体育教学计划,但没有完全实施;20%的学校制定并完全实施了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对教学工作起到督促作用,有利于保障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因此对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不容忽视。
1.3.2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
通过对秦皇岛10所小学体育教师的教案与备课情况的调查(见表5)发现,70%的学校对教师的教案与备课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30%的学校未对教师的教案与备课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其调查结果说明,秦皇岛大部分小学对体育教师的教案及备课情况管理较为严格,学校很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但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学对于体育课堂管理存在随意性,缺少系统管理的重要一环。
1.3.3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的价一般包括领导评估、专家评估、校际评估、单位自我评估、教师和学生评估。从学校定期对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见表6),40%的学校对体育课进行定期的教学质量评估,60%的学校对体育课不进行定期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表明,过半数的小学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够重视。
2.结语
2.1秦皇岛小学体育行政管理有待加强。
2.2秦皇岛小学体育课程建设滞后,管理松散。
2.3秦皇岛小学体育课教学管理存在随意性。
参考文献:
[1]谢芳.学校体育微观管理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2):67-69.
[2]张玉萍,杨立群.再谈高等学校体育管理[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4-56.
[关键词]体育;身体素质;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71-01
运动事故的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大多数是由运动损伤所致,据统计,在学校各类意外事故中,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占学校各类事故的比例达到30%~40%,“祸起于细微,疾患于所忽”,这一现实提醒我们,学校开展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作为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如何避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切实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水平,认真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管理,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体育教学环境,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目标。
以下是笔者摘录的几个发生在我国各省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较为突出的真实案例,供分析参考。
[案例1] 某中学篮球场篮球架年久失修,在一次篮球比赛中,一学生跳起拉球筐,将篮球架拉倒,该生与另一位学生被砸,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该校最终承担事故一切责任。
[案例2]某县小学四年级的一次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在40米距离内用板凳设四道障碍,要求学生往返跑一次,一学生在返回跨越第二道障碍时因左腿磕碰板凳摔伤,造成学生住院手术治疗。经调查认定,该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违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编制实施的体育教学强度和难度均超过四年级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故校方支付受伤学生全部医疗费用及其他费用。
[案例3]某中学的体育课上,该校体育教师在未安排负责保护和安全人员的情况下,让学生在体操房里自由活动,该教师回到办公室取教具,几个学生练习跳箱运动。练习中一学生在做腾空翻越跳箱动作时,不幸人越过了垫子,头部先落在地板上,造成头部神经系统严重损伤,后经医院抢救脱险,造成该学生终身瘫痪。事后,该校支付了近70万元的巨额赔偿费用。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体育课上发生的事故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有:学校体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排除隐患,校方未尽到安全责任;教师没有尽到有效安全管理责任;体育教学不规范,教学内容、活动强度和难度都超过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和大纲的规定;意外原因造成的事故。有些体育事故很难判定责任人,完全是由运动意外所致,这类事故的处理,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做法,比如,建立学生定期体检和完善学生保险制度等措施。由学生自身的健康原因造成的,学生家长和学校要加强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使体育教师在知情的情况下组织学生从事适合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建立学生的健康卡片,避免因学生自身的先天性疾病或特殊体质引起体育事故。
1 对学生的体育安全教育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必要的,由于学校体育教学基本在校内进行,学校应对学生加强必要的体育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要将体育的安全教育列入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常年坚持开展。另外,体育安全教育不单是体育教师的工作内容,其他科目的教师也有责任对学生加强体育安全教育,班主任、辅导员等要利用班会、举办活动的时候经常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教育。
2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安全建设
作为学生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设施,学校体育设施的安全,是确保学生体育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体育场地占学校的基础建设的一大部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异,但设施安全必须得到基本的保障。对条件较差,经费不足的学校,应在现有条件下,保证运动场地的质量安全,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体育教师要因时、因地、安全地开展体育教学。
3 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要将学生体育安全列入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对学生体育安全的管理要责任到人。做好运动场地、器械的日常安全维护,制定学生身体健康定期检查制度和健康宣传制度。
4 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1)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对体育课的安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大纲的规定范围内,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强度,要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灌输安全常识。
(2)加强课堂管理,规范课堂教学。体育教师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加强课堂管理和思想教育,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保护能力差,要坚决杜绝体育课“放羊式”的懒散管理,体育教师不能擅离岗位,要将所有的学生纳入教师的可控范围内,确保学生安全。体育教师要熟悉和了解授课内容及所用体育器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每堂课前要带领学生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各项准备活动,预防因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运动损伤。上课时,要高度重视各教学环节的保护帮助。比如,在教背越式跳高时,软垫铺设面积要首先考虑可能发生的摔伤、跌伤等安全事故。当突发意外时,教师要保持镇定,根据所掌握的救助知识和现场情况采取紧急救护措施,情况严重要及时送医院处理。与此同时,要联系班主任,管理好其他学生。
5 加强学校运动队安全管理
学校运动队学生的运动强度较一般学生大,常年训练,发生运动事故的概率较高,更应该加强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训练前做好各项目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学生进行训练前,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严禁带病训练,提高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安全系数。各体育项目特点不一,运动规律不尽相同,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各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律,在严格做好训练准备活动的基础上,加强专项准备活动,确保训练安全地进行。
(2)消除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运动队学生由于运动量大,安全系数将会降低,在安排训练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安全第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要视学生的能力进行训练,不可出现过劳,训练中要适当做放松运动,缓解学生疲劳,身心得到放松,提高训练的安全系数,也能取得好的训练效果。
6 加强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管理 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就是制定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控制人或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括四个含义:一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二是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三是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四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学校体育管理,对于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体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教育部在2003年11月11日向全社会的《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中指出:我国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学生部分体能素质这几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近期,通过对本校的新生进行体质测试,肺活量持续下降,肥胖率在不断增高,出现了多种方面的体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的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学校的场地小而且不足,学校的体育器材和设施缺乏,学生的课余时间少和时间安排不合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不足,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强度上都不能满足于现在学生的自身发展。
三、对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像军事化、规定化等这类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已出现多种教学弊端,导致了多数同学对体育课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学校体育课本是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调整,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同学在体育课的进行过程中仍然心事重重,背着很重的包袱,在体育课上无法让自己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下面,就此提出我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学校体育管理的领导班子,加强管的力度
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体育管理是指学校体育管理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对有关学校体育活动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挥、调节和监督。要经常及时向领导宣传国家和上级部门有关体育工作的法规和文件等,促使领导重视。在此基础上,建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管”的力度,协调好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对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摆正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管理层面的位置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和传授者,也是学校体育管理者的重要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夸张自己的管理权力,总是把自己推到与学生相对立的层面,让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评价很低,对体育课的管理者产生“恐惧感”,那么体育课的施行也有了很大的阻力。当体育教师直接面对这些求知欲较强的学生时,一言一行将是一节体育课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律己”的同时,还要通过人文性的管理加强学生的各方面的培养。
(三)学校体育教育行政管理问题
1.坚持“法”的管理,培养执法意识。学校体育的管理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上。所以,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制度作为个人的准则,严格纪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搞好学校体育各项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
2.实现自评与他评的公平性。人与人之间对同一种事物现象的判断总是不同的,而且是掺杂着个人的情感。对于学生的体质实现自评与他评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平而正确的评价是对学生个人或者他人公平的体现,不能因为之前的摩擦,而对他进行一种“批判性”评价,这样对个人和他人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3.加大学校体育的投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的体育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普遍存在着行政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的弊端,已不能满足公民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体育设施、健身路径等不能仅靠学校的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靠政府和国家的财政支持,不管是在时间上或者强度上都应满足学生的整体需求。
(四)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快乐体育”
体育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的管理模式不能按部就班。当前“快乐体育” 教学思想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将“放羊式”教学误以为“快乐体育”,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少有人去关注课的运动负荷以及所产生的实际锻炼效果,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刻苦锻炼教育及意志力的培养。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夏远群.对二十年来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反思[J].四川体育科学.2013(2):36-39.
1.体育课禁止学生携带器物
案例1: 2013年9月20日,某小学体育教师张某在体育课中严格禁止学生随身携带钥匙、钱包及任何硬质物品。在体育课中,他发现小强脖子上挂着钥匙,于是责令小强单独在操场跑两圈,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组织下进行其他游戏活动。小强回家后向父母说了此事,于是小强的父母给当地的教育局打电话,举报体育老师张某体罚学生。当地教育局调查后认为:禁止学生在体育课中携带硬物是为了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体育教师张某的做法是正确的,罚小强跑两圈不属于体罚学生。当地教育局后来在体育教学工作会议上肯定了体育教师张某的做法。
在该案中,体育教师严格禁止学生随身携带硬物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让学生罚跑两圈是为了起到警示作用。在实践中体育教师应该做好课前三检查制度。一是学生携带硬物的检查,因为如果学生在体育课上携带硬物,如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手腕佩戴手表、衣兜中放置硬质物品,在活动中一旦摔倒,极容易引发学生伤害事故。尤其男生在下衣兜中放置硬质物品,如果不慎摔倒极容易造成挤伤或压伤。二是场地检查,《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体育运动及体育训练前应当认真检查体育器材设施和场地。在场地检查中,体育教师应检查学生活动的区域是否有石子、砖块及堆放物等,尤其加强活动区域边界及角落的检查,因为活动区域边界及角落往往是易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区域。三是设施检查,检查体育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同时告诫学生禁止使用存在隐患的体育器材,并封存或移除。
2.课前课后注意整理体育器材
案例2: 2014年5月21日下午,某小学三年级一班体育课后,体育教师孙某让学生张某和宋某收拾篮球,自己则去整理其他体育用品。学生张某和宋某在收集篮球的过程中发生争执,学生张某反拧宋某的左臂,然后将宋某绊倒在地,宋某倒在地上疼得大哭,体育教师孙某问明情况后及时将宋某送往医院治疗。经医院诊断,宋某左臂桡骨骨折,体育教师为此支付了全部医疗费用。宋某痊愈后,宋某家长因与学校及张某家长未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于是将张某家长和学校及教师孙某告上法庭,最后法院判决张某家长和学校共同赔偿宋某各项损失费用5.8万元,驳回了对教师孙某的诉讼请求。
案例3:2015年6月18日上午某小学体育课后,教师未将活动软垫放回体育器材室,五年级几名男生课间活动时在软垫上做翻滚练习,一名学生翻滚时跌出软垫,造成颈部受伤。后家长学校要求赔偿各项损失4.2万元,法院审理后判决学校承担20%的责任,赔偿受害学生0.65万元。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由于体育课前和课后的体育器材整理不当或不及时出现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制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但在现实中,一般中小学并没有配备专门的体育器材管理员,通常由体育教师兼任体育器材管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器材管理上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体育课前和体育课后需要准备和收回体育器材,教师尽量自己完成,如果需要学生帮助,教师不得离场,应与学生一起动手完成,避免学生因在此过程中出现打闹、争吵而发生伤害事故。第二,教师应由本人亲自或安排学生及时收回下一节课不需要的体育器材,避免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第三,如果前后两节体育课教学涉及相同的体育器材,教师在课间不能离开场地,要注意体育器材的看护,避免其间学生使用体育器材而发生伤害事故。
3.认真观察个别学生的身体及面部反应
案例4:2014年9月15日上午,某高中一名高二男生在体育课准备活动过程中倒地昏迷,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经医院诊断,该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后学生家长学校,要求学校承担赔偿各项损失共计一百万余元。法院审理后认为死亡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未告知学校,无法使学校对死亡学生进行特别关照,应承担主要责任,学校未能发现死亡学生在活动中的不良反应,应承担部分责任,最后判决学校承担10%的责任,赔偿各项损失9万余元。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学校应当按规定安排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按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纳入学籍档案管理。学生新入学,应当要求学生家长如实提供学生健康状况的真实信息。转学应当转接学生健康档案。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学校负有保密义务。对不适合参与体育课或统一规定的体育锻炼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应当减少或免除其体育活动。”该条规定主要是针对特定疾病和特异体质学生而设定的内容。在现实中有些特定疾病无法在学生健康体检中甄别,另外目前还有很多学校未统一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制度,还有些家长为了自己孩子着想,向学校隐瞒学生的特异体质和特定疾病情况,再加上我国家庭抚育存在的问题,当前一些学生低血糖和高血压情形也有增多的趋势,加之案例中的心脏病问题,这些都给体育课带来了风险。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时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身体反应和面部表情,尤其对可能存在特异体质和特别疾病的学生加以特别关照,避免发生特异体质和特定疾病学生体育伤害事故。
4.体育教师应具备体育教育专业知识
案例5:2014年4月10上午,某小学六年级体育课上进行800米测试,在几名学生进行并线超越时发生冲撞,造成一名学生摔伤。因赔偿问题不能达成一致,学生家长学校,要求赔偿各项损失合计4.2万元。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田径竞赛规则》的规定,800米比赛中,同一分道内最多可以安排两名运动员,运动员在越过抢道线以后可以切入里道,但该校体育教师在学生起跑后违规并线时未加制止或发出信号要求停跑,体育教师存在过错,故判决学校承担70%的责任,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共计2.84万元。
在该案例中,法院强调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在现实中,很多中小学教师为非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尤其在小学,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为兼课。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努力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充实自己的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如加强对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保健学、与学校有关的田径竞赛规则等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保证体育教师能按照儿童生理和人体结构特点准备、组织和开展体育课教学,出现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时,体育教师能做出基本伤情判断,对简单的学生伤害事故能进行合理的处置,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建议
1.学生队列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一是冬季晨跑禁止学生把手插衣兜或衣袖中。学生跑步时如果手放在衣兜,发生突然情况时因无法运用手臂进行有效保护和支撑,很容易造成臂部或脸部受伤。在学生晨跑时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遇有此类情形必须坚决制止。
二是在队列活动时应保持足够的间距,一般体育教师要求学生队列距离为一臂间距,但是在队列活动时,一臂间距很容易造成学生碰撞,尤其在队列跑步过程中极容易造成前后学生因摔倒而出现踩踏等伤害事故。
三是合理安排队序,每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好动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是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的危险源,体育教师在安排队序活动时可以打破按身高排序的常规,将这些学生隔离排序,避免其与其他学生接触或打闹。
2.制订学校体育运动规则
由于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仍是学生伤害事故的高发时段,学校应根据本地区及本校特点,邀请专家、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当地体育教研员和法律工作者组成专家团队分别制定体育运动学生和教师规则。学生规则应明确规定学生的着装要求、不得携带硬物、特异体质报告、伤病报告、体育活动中禁止事项、课后使用体育器材注意事项等。教师规则应明确课前准备、课中教学注意事项及课后管理等要求。
3.制订体育运动风险防控预案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 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多部门协调配合、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制订风险防控制度和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明确教务、后勤、学生管理、体育教学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组织和督促相关部门和人员履行职责,落实要求。”第十条规定:“学校应当主动公示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等信息,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根据上述规定,学校应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防控制度,制定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并进行公示。
4.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管理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具有安全风险的体育器材设施应当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需要在教师指导和保护下才可使用的器材,使用结束后应当入库保存或专门保管,不得放任学生自由使用;不便于入库保存的,应当有安全提示。
5.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体育安全教育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利用开学教育、校园网络、家长会等进行体育安全宣传教育,普及体育安全知识,宣讲体育运动风险防控要求和措施,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理解体育运动风险防范。”通过该条规定可以看出,学校不仅要对学生开展体育安全教育,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体育安全教育,形成学校与家庭的有效体育安全教育联动机制。同时学校应将体育安全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安全教育档案,作为学生伤害事故问责和承担责任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