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1篇: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51-02

数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性”不只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我在讲三角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三角形,我在课前让他们准备许多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看谁准备的最多。在上课时,我让他们拿出来自己事先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学生在动手前就已经对三角形进行了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分类、比较,但他们由于知识和潜在能力的影响,还不能对三角形进行准确的分类,就会有疑惑。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走进了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许多三角形,你们发现这些三角形是否一样?他们是否有区别?你们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了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点,相信你们通过合作一定会找到答案。然后引导学生从边,角等方面去讨论、发现,和老师一起概括、总结。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学习效果显著。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积极思考,自然对所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践操作、检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数学直觉是建立在知识扎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厚的功底,就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把“直觉”当作是凭空臆想、想当然,胡乱猜想。猜也是有根据的,数学直觉是建立在扎实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猜对的几率也就越大。要告诉学生:“没有苦思冥想,也不会有灵机一动,直觉的灵感是勤劳和自信的产物。”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已熟悉了镜子里的图形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实例、图片等,让学生明白左右交换的特点。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猜测,凭直觉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特点。镜子与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绘画,对折等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简单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真正理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培养分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打破框框,走出书本,进行多项思维,并进行分析比较,异中求同,合理中求灵活,求简捷,不断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改变以往由教师演示,推导给学生看的旧教法,让学生借助旧知识,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识,在巩固、识记乘法口诀时,有效预设,创造互动,化枯燥为有趣。如:首先让学生回顾一首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那么2只,3只,4只,5只青蛙呢?学生很感兴趣,都积极参与,举手回答。从而达到了复习巩固乘法口诀的目的。

第2篇: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培养

未来教育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所组成,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对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夯实基础,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现代教育要求: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而这都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学生读、思能力。

所谓读,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主动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掌握重点。

所谓思,就是培养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规律、现象的一门科学,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会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为此,可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观察的直观形象的对象,可看到研究对象从出现、发展到消失变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动手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强化这种能力,才能为后边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各种自然现象的再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理论,才能为后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真正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1、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灵活、科学的管理措施,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实践性的作业,改进和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博才多艺,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教学中,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上,使学生具有获得点石成金本领的愿望和思维。

2、 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方法。

(1)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如“质量”、“温度”、“电阻”三个概念的理解,如果突破“质量”概念的理解,建立起正确的牢固的观点,对后面两个概念只要通过类比,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当学生学会了这种知识、方法的迁移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又能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还能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3)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意识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有思维结果,所以,物理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之中锻炼思维能力,完成创造思维的培养。

3、倡导创造型的学习方法。

运用上述创造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根据不同情况,要求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东西,收到较好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要善于用已知求未知,同中求异,稳步中求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意用不同方法探索解题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要通过灵活多变的练习,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满足于一个思路,一种解题方法,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做,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度:要在学生中提倡多思善疑,于无疑处见有疑,对典型问题的解决或思路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创的想法:不满足于只会解一道题,而要通过解一道题的训练,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总结出一类题的规律,再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搞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3篇: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 方法与途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及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作为中学教师来讲,在每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是一门最生动、最真实、最精彩的课程。因此,历史教学就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生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就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谈几点看法。

1 注意加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1.1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首先要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因为只有激发出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实施创新活动,达到创新之目的。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学生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的问题提的可能很幼稚,对学生来讲却是好奇心的满足,也是探索与创新的良好开端。所以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有多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创造良好的热情和欲望,自觉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1.2 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创新预示着风险。然而创新活动又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可缺失的主要活动。当创新的难度愈来越高,失败的风险愈来越大时,只有树立起百折不挠的意志,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才有可能获得创新的果实。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经过成千上万的人的努力和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后,才可能得到一次创新的成功;历史上,很多科技重大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家的无数次艰苦劳动和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创造出来的。近代历史上中国革命的成功,正是通过无数革命先烈的艰苦卓绝斗争,经历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才取得的,这样讲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而逐步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品质。

1.3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总结。善于分析总结是创新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的确要告诉学生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如果都是老师总结的,就算是再清晰,学生也有忘掉的时候,因为那毕竟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分析,得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去处理相关的问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1 多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围绕解决一个问题多方寻求答案,即发散性思维。目前的历史教材重视了逻辑性,科学性、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的培养有所忽视。需要历史教师在课中弥补,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一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经常开展此类活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会得以极大地提高。

2.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问题是启发创新思维的源动力,能够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求知欲望,通过阅读、分析交流等,发现寻找整理,得出有关结论。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深入挖掘启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其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好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或是立体思维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以主动的思维状态投入历史学习。例如,如在讲《》时,讲了由于的告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失败了,随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告密,会失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时处于愤徘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此时抓住时机,开其意达其辞,因势利导,展开分析,就会使学生领悟其真正原因。若经常把此类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就能够培养他们的独创性,使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1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发表独特见解,有的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真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富有吸引力的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典型例题设计一组层层深入的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开阔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外通过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判断中深化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外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

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读了《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后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其探索精神非常可贵。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使他们不断进步。

3.2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新的明显标志是“标新”和“立异”。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 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要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要坚持多鼓励、多倡导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3.3 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科学的态度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创新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对学生的观点要及时的进行鼓励,保护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4 结语

第4篇: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学生宝贵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创造性的发展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信,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如在比较14和8两个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8往后数6个才是14,所以14大于8;有的认为8在添上6才是14,所以14大于8;有的说14是两位数,8是一位数,所以14大于8。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8的前面加上1个0,这时14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4大于8。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赶紧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我利用这一次肯定,保护了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此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说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二、给予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的机会

在教学中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使学生创新,数学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第二,要使学生创新,数学教师必须让学生具有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是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心态。对学生进行实用高效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新教材便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对这些练习进行改造,经常是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提高练习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我用了三个游戏把整节课贯穿起来。首先是个人抢答赛。老师出题学生抢答或学生互相出题,这个游戏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接着是小组合作争优赛。4人一组,用三个数组成4个算式,比比哪个组想的算式最多。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合作竞争的意识。最后“吃鱼”这个游戏把整个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情绪高涨。游戏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的,又提高了练习的时效性。这节练习课,虽然没有让学生动笔去写,但它的练习强度和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在练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三、在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第5篇: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思维必定是异样的,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他可以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无须处于保守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充分表现而无需拘束。

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积极、肯定的情绪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把真挚的爱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共同享有一片阳光的平等。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尤其要鼓励那些具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生,使人人处在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之中。

二、放飞学生心灵,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改变单一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做法,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发散思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变革教材内容,运用创造性思维

变革教材内容就是从给定的情境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拓展性的延伸,注重联系实际来谈认识、说看法。

四、改变评价观念。发展创新个性

创新教学强调评价要具赏识性、激励性,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更多的肯定、赞赏、表扬与鼓励。树立激励性评价的观念,能使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创造出一种善意的环境,使学生产生热情向上的信心,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愉快的情感体验。

五、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创新活力

英语教学,亟待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凡方面进行了尝试:

1.演短剧。让学生自导、自演短剧。几人一组,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自找搭档、自编、自导、自演短剧,开学后进行汇报演出。通过短剧表演,学生体会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搞辩论。智慧只有在和智慧的碰撞中才会发出动人的火花,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因此当一批富有个性的学生走到一起的时候,由于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进行研究的方法不同,以及分析问题的水平不同,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看法。因此每个学生个体间的切磋辩论使每个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思路接触,每个学生个体都受到其他学生提出意见信息的刺激与启发,有利于激励创造性的设想,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为此,笔者经常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

3.搞调查。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题材很多,学习这方面的课文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调查周围环境污染的状况。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构想。开展“我与自然”英语征文比赛,目的是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他们到生活的广阔天地去寻找“源头活水”,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情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开阔襟怀、引发想象。

第6篇: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1 巧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源于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问题出发,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境和物理情境去引导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的欲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独立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抽象和概括等各种思维活动来分析所发现的物理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不断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在这种问题情境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2 巧设“陷阱”,深化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时,由于缺乏创造性的思考,往往不能自觉地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去还原物理问题所依赖的模型,因而容易遭遇瓶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巧妙地在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反思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功和功率”的有关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来分析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由机车牵引沿水平轨道行驶,经过时间t,其速度由零增大到v.已知列车总质量为M,机车功率P保持不变,列车所受阻力f为恒力.求:这段时间内列车通过的路程.教师可以先根据题意,利用功率公式P=Fv求出牵引力,再利用动能定理求出这段时间内列车通过的路程为s=Mv3/2(P-fv).然后让学生判断这样的解法对不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对或错的理由.在学生陷入疑惑难解的“愤”“悱”之中时,教师引导学生揭示此种解法出错的根本原因是把机车的牵引力当做恒力来使用,即没有把题意和公式P=Fv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进而将正确的解法展示出来:根据公式P=Fv,结合题意可知,机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牵引力不是恒力,应根据公式W=Pt求得机车在t时间内所做的功,然后再根据动能定理求得机车在t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这样让学生在错与对的思维碰撞中,“吃一堑,长一智”,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巧设陷阱,让学生充分暴露易犯的错误,然后针对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入剖析原因.通过正误辨析,弄清是哪个知识点出了问题,并从错误的认识提升到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在错与对的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避免在以后的应用中重蹈覆辙.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让学生出错,自己也要敢于“出错”,在错误中撞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接着我给学生做了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铜线直接绕在条形磁铁上,铜线的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无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绝大多数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他们会这样想:有了磁场不一定就有电流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学生的精神状态使我想到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定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有电流产生,我们将会得出什么结论?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了如下的推演:假定导体中有电流,那就有电能,电能从何而来,凭空产生.至此,绝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能量不能凭空产生,要得到电流,必须有其它形式的能量向电能转化.此时,我再做课本上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得知,学生对电磁感应理解较为深刻,能较好地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创立具有创造气氛的情景,恰当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一题多解,开拓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指运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多种途径和方法,能开拓思路,加深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从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学习了力学的知识后,可以出示这道题:相隔一定距离的A、B两球,质量相等,假定它们之间存在恒定的斥力作用.原来两球被按住,处于静止状态;现突然松开两球,同时给A球以速度v0,使之沿两球连线射向B球,B球初速度为零.若两球间的距离从最小值(两球未接触)到刚恢复到原始值所经历的时间为t0,求B球在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让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析这道题.在学生分析后,教师先引导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来求解,再让学生用动量及能量关系来求解.通过体会这两种解析过程,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是常规思路的解法,都需要细致、严密的分析,解答过程也较为烦琐.有没有更加简洁容易的方法呢?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引导到模型转换法和物理图象法上,让学生再利用这两种方法求解该题;解析完成后,再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各种方法的难易程度,从而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的迁移能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实际上是给学生铺设多种渠道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精选一些题型新颖、有思考价值的“一题多解”型习题并加以改编,让学生多加练习.这类题可扩大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日积月累,学生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多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强化.

5 科学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时刻处于探究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同时,培养和磨砺学生优秀的科学探究品质.

5.1 优化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优化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灵魂和前提.优化情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将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探究由课堂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勇于改进课堂教学情境,学会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资源为物理教学服务.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搜集其中受学生青睐的有关中学物理的视频、新闻、帖子等,还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学生关心的事物或生活现象,精心筛选,营造教学情境.

实验情境也是促使学生思考的好方法.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先演示以下实验:将两个大小相同的纸片和金属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请学生观察哪个先落到桌面上,结果是金属片先落到桌面上,为什么?很多学生认为是因为金属片比纸片重.接着教师将纸片揉成很小的纸团后重复演示一次,结果是纸团先落到桌面上.剧烈的思维冲突产生了:到底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怎样?这时教师再拿出抽成真空的牛顿管重复以上实验,结果更让学生充满困惑,从而主动探究物体做自由落体的条件.

5.2 优化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积极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高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认知上的疑问,正是这些困惑和疑问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趣味性问题,以学生所疑惑的知识和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精心设计,释疑解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科学探究,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光的色散”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呈现出的现象,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呈现出7种颜色的彩色光带.学生不禁疑惑――是自己的眼睛产生了幻觉吗?学生带着疑惑自然而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6 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7篇: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

随着初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识。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一、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其一般具有求异性、多向性、批判性等特征。如数学王子高斯在少年时就发现1+2+3+4+5…+100这道题的特点,并创造出超乎寻常的快速计算方法,思维独特新颖,堪称创造性思维的典范。

二、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不仅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而且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中考的命题也逐渐倾向于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考命题的明显变化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出台,都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问题情境的设计影响数学思维的发展;部分教师业务素质不高等,因此,有必要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三、新课程下用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办法

(一)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其实都有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要想将其激发出来,必须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数学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在教师的带动下会极大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热情;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这可以为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宽松的条件;主动创造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从多方面出发

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受到一些方法的限制,形成了定性思维,对知识的使用不会活学活用,从而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学会从多方面出发。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有关梯形的各种问题中,一般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会做辅助线: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作底边上的高、平移对角线。如果教师让学生自由探索,他们就可以灵活地做出各种辅助线。

(三)让学生学会敢于猜想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需要有高质量的问题,不断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质疑,让学生学会猜想,勇于创新。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高质量的提问,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例如在函数教学中,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往往会让学生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决定好上限和下限后,对假设的两个端点进行思考,然后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判断,这样先猜想后验证,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有意义。

(四)善于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的。教师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一块四周带有草坪的花坛,长15m,宽12m,如果中央长方形花坛面积是120m2,那么草坪的宽度是多少?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通过观察列出方程式并且对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后让学生讨论一次项系数、常数项是否也有限制?二次项系数为什么不等于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从创造条件入手,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任何知识只有经过个体的不断体验才能深刻认识,才能转化为个体固有的知识经验。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辅助,各位任课教师还可以从创造条件入手,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发现数学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对问题的强烈意识。

(六)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日常训练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应该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1)强化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逆向思维,散性思维是指要求在同等条件下得出多个结论,一题多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逆向思维则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数学教学在讲解一次函数“y=5x+2”与“y=-5x+10”的交点坐标时,可以采用图像法与求解方程组两种方法处理。(2)强化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统摄思维,批判思维指的是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客观分析,并且重新研究问题结果;统摄思维则是教师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概念、定理与例题等。最后是强化求异思维的训练,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多角度看问题,在布置练习作业时,主要以一题多变为主,能够灵活转变题型和多种解题模式。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义重大,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创造性思维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使其养成灵活的解题习惯,能够提升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宏素.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赤子(中旬),2013(8):373.

[2]张希振.初中数学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0):61.

[3]孙文贤.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128.

第8篇: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学生通过复合性和发散性思维,在创新思想的驱使之下,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模式,重新加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信息与知识,产生新的思维、理论和观点。

一、重视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但是目前,在初中物理课堂上一般都是由教师来做演示实验,学生缺少亲手做实验的机会。虽然演示实验有很强的直观性,但往往学生的感触并不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例如,在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串联与并联”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给学生几个电池、灯泡、开关与电线,让他们自己做并联和串联的电路,通过观察两者的不同,学习理论知识。这样让学生自己做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二、巧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展示实物、观察实验等,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学生只有提出了问题,才会去思考与探索答案,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一章第三节“密度”的时候,通过演示实验:石子在水中可以快速下落,这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思考“这是为什么?”再进一步提问,“硬币在水中能不能快速下落?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等问题。

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设置此类问题,可以使学生长期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中,高度集中、全心投入,边思考边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形成和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通过几节课、几个实验,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需要教师的长期努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9篇: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质疑能力;统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学的本质是人们为了解决数学问题,经过创造性思维,从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中得出来的思想材料。数学教育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育。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具有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明创造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思想,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学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品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新求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使他们能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下面,我谈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它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联想和创新的基础。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探求解题思路,拟订解题策略。

例如:比较下列算式结果的大小(在横线上选填“” 、“” )

(1)42 +32――2×4×3;(2)(-2)2+12――2×(-2)×1;

(3)(√2)2+(1/2)2――2×√2 ×(1/2 );(4)22+22――2×2×2。

通过观察、归纳,写出反映这种规律的一般结论,并加以证明。

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除进行计算、比较大小并填空外,还要对上述式子进行深入、细致和透彻的观察。首先,从总体上观察可知这是比较两个数的平方和与这两个数之积的两倍的大小问题,它们之间是大于或等于的关系,并且当这两个数相等时等号成立;其次,从观察(1)、(2)两个式子可知,它们的这种关系不仅对正整数成立,而且对负整数也成立;然后,再结合第(3)个式子可知,它们的这种关系不仅对有理数成立,而且对无理数也成立。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对于任何实数a、b,总有a2+b2≥2ab成立。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能有创见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乔治・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测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例如,探索规律:

(1)计算并观察下列每组算式:

8×8=_____ 7×9=_____

5×5=_____4×6=____

12×12=_____11×13=_____

(2)已知25×25=625,那么24×26=_____ 。

(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从以上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5)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

这个例子通过设置问题串,使学生经历了根据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想,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证明这一重要的数学探索过程。

又如,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多边形的内角公式,而是把形成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探索、猜想,得出结论。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顶点A1作对角线,可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2)A1点与哪几个顶点不能再添辅助线构成三角形?

(3)分成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4)n边形从某一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多少个三角形?内角和怎样求?为什么?

(5)你能求出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吗?

由此可见,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炼就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往往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是说没有,可是每当他们解决问题时总是解决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古人云:“学贵有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对所学内容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例如,在八年级勾股定理一章中,教材一开始巧妙地安排了通过数格子的直观方法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与以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分析、归纳。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教材在习题中又安排了一道类似的问题:“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半圆,以斜边为直径的半圆面积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的半圆面积有何关系”。启发学生去进一步深讨和探索,上升到理性。为拓展这一类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我安排一道课外思考题:“若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三角形,那么以斜边为边长的正三角形面积与以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三角形面积有何关系?”就这样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这三个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探索规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课本上的原有问题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和掌握。不仅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为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除重视这类问题的教学外,还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析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的判断等等。以此达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辨证思维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是从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变化发展中筛选出的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辨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作为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地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做到“兼权熟计”。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例如,我在给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设a是一个正整数,但a不是5的倍数,求证a1992-1能被5整除。

本题的结论给人的直观映像是进行因式分解,许多学生往往很难走下去。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努力找寻其它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这里,思维的统摄能力很为重要。本题的最优化的解法莫过于将a1992写成(a4)498的形式,对a进行奇偶性的讨论:当a为奇数(a≠5)时,(a4)498的个位数字必为1;当a为偶数时,其个位数字必为6。故a1992-1必为5的倍数。由此可知,灵感的产生是思维统摄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当我们引导学生站到知识结构的至高点时,他们就能把握问题的脉络,他们的思维就能闪耀出创造性的火花。

面对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手脑并用,创新思维,创造学习。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与实践,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