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趣味数学思维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培养;数学思维;学习兴趣
记得曾经有位教育家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自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完美,达到1+1=1,或1+1>2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为: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一、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体会
1.善于运用方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
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
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对激发学生兴趣的体会
1.培养观察能力,产生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同学们在学习数学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发现数学越来越不好学,变得难学、难懂,成绩不好,兴趣不佳,开始厌倦数学学习,甚至影响智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别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数学思维,没有形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在数学思维中有障碍,不会正确地思考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不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不会解决问题。过多地把问题留给老师,影响自己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影响到自己利用数学思维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科学的数学思维习惯。进而利用正确、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能力去解决数学问题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贯穿正确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学好知识,领悟数学思想,理解数学思维方法
(一)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
数学教师应熟悉本学科的知识及相关的知识。数学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二)教师应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艺术
现在的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再学习的能力。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学习数学有兴趣,要用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注意教与学的统一,要让学生能学到知识,并能发展学生再学习的能力,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教学。课堂教学应破除教师中心论,“以学论教”,把“教”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教”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重视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教师要给学生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亲疏冷暖影响着情绪和心态,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常见到师生关系好,学生爱听他的课,乐于接受其观点,对这门课才有浑厚的兴趣;反之兴趣索然。“亲其师信其道”是富有哲理的古训。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以身作则,知识渊博,要善于理解人,待人处事公正,乐于与学生谈心,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要对学生多方位地关怀、鼓励、启发和诱导,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得到老师的器重,对该门课程产生浑厚的兴趣,会自觉地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培养数学思维的能力。
(四)教师应有敬业与奉献精神
教师应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乐于奉献,应讲好每节课,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追求讲课的艺术。能按时批改作业,按时辅导。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贯穿、渗透数学思想,教会数学思维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认识倾向。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对数学思维方法的兴趣越浓厚,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保持得越长久。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愈是抽象的教材,愈需要教师用教学的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兴趣又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才能不断接受数学思想,才能不断学习数学思维方法,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学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下面的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语言要通俗
通俗的教学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判断、定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易于诱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尽量用学生较为熟悉、容易理解,而且具有诱惑力的语言,这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有良好的作用。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趣的内容配合生动的语言能力,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会有更好效果。
(二)从每节课抓起,循序渐进,抓基础
首先要加强对概念的教学,通过具体实例,在分析、综合、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概念。如角的教学,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是有差别的,是更加趋于严谨的、科学的。其次是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循序渐进。例如函数研究的一般顺序可为:定义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图像性质应用,这样就明确了研究函数的程序和方法要循序渐进。具体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借助教材去主动、亲自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师不能简单地塞给他们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三)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情况的学生,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和概括出数学模型,以及在数学自身体系中去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应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解题模式和方法,形成必要的解题技能。教师应给学生讲授一些必要的数学方法,如一般化与特殊化、类比与猜想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是创造性思维中最活跃的要素。
(四)在实际中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了解很少,只知道数学是用来计算的。至于其他方面,像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中的应用、黄金分割在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应用;学生知之甚少。很少有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许多人认识不到数学的重要性。学生认为在考试中要考数学,学生也就认为数学重要。至于为什么重要,学生却不知道。应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兴趣,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要学好数学,就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对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来培养。如创设成功的机会,树立成功的榜样,用言语说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毅力、性格。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今后在学习中借鉴。探索解题技巧,激发学生兴趣。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平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上以生动、幽默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平时指导练习时更要注重探索解题技巧,通过难题巧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大胆尝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1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分数这个概念,在分数这部分知识中起统帅作用,不论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大小的比较,约分、通分及四则计算,分数应用题都是建立在分数这个概念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中的其它知识就会迎刃而解,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分数这部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就是运用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的复杂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
3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3.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3.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关键词:数学思维;兴趣培养;好奇
教学中多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该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再由直观上升到感性,学习兴趣定会倍增。
重视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兴趣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等等。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思维的品质得到提高。下面谈谈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立体思维的重要方法。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通过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另外一个方面。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利用启发法和发现法,是最常用的启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若能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而,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点体会 。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胜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学生得出并掌握三角度而积的计算方法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而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对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而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关键词:兴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92-01
学科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数学学科主要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是初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而不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只有将数学的思维训练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数学思维训练是学习的目的,将基础和训练统一起来是小学数学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达到1+1>2的效果。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推理、概括,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注重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解决数学教学中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教师就要注重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加强直观教学的力度,让抽象的数学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性教学,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地思维。
四、运用启发教学和发现教学的方法,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懂得学生能力差异,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学生不懂题意,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并积极进行思维。
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要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这也能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五、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立体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兴趣;结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04-0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观察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脑观察,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2.加强直观教学, 动态演示,培养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发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演示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测量线段的长度,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有效直观地掌握数学概念,提高了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能力。例如,教学"周长"与"面积"的概念,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轻易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周长与面积的表象,加深理解。教学时,教师操作多媒体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在音乐声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停地闪动,然后,长与宽的交接处裂开,左边的宽向左慢慢倒下成水平,上面的长向上方旋转到与右边的宽成一直线,再向右边慢慢倒下成水平,长方形的四条边拼成了一条线段。这样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周长"的表象。教师再一按遥控器,多媒体计算机再演示长方形的"面积"屏幕上的长方形,在音乐声中从左向右逐渐被红颜色填满,然后,长方形的"面积"不停的闪动,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形成清晰牢固的表象。又如:"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作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边分别重合,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很直观的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从而产生一个动态的效果。
3.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4.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5.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我们知道,一题多解训练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解题,而是为了培养浓厚兴趣的基础,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南北两城的铁路长 357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
解法1 :[357-(79×3)]÷3 =[357-237]÷3=120÷3=40(公里)
即慢车平均每小时行40公里,已知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
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就是79-40=39(公里)
解得: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39公里。
解法2: 79-(357÷3-79)=79-(119-79)
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就是79-40=39(公里),解得:(同上)
解法3 :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公里,3x=357-237=3x=120=x=40(公里)
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就是79-40=39(公里),解得:(同上)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兴趣;创新意识;想象力;发散思维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作为数学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尽量迎合学生的特点,营造多样性、趣味性的课堂。例如: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任意地画出他们所能想到的各种多边形;然后告诉他们:“不管你画的多边形是什么样的,只要告诉我它有几条边,我就能知道它的内角和。不信可以挑战一下。”这时,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起来。由于他们不知道多边形的边数和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所以就会很积极地思考其中的奥妙。有的学生就会想到:“老师是怎么算的呢?会不会有什么公式?”然后动手的欲望和思考的本能就被彻底地激活了。
二、创新学习氛围的营造,激发创新意识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积极因素,努力创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气氛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用爱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走下讲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我在教授“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让学生带好测量工具到操场旗杆处进行实地测量。学生在具体实践的环境中,拓展了思维的宽度,想出的测量方法也多种多样:利用太阳的影子、拽绳子、自制测角仪进行测量,还有把皮尺系到旗杆升上去直接测量……对于学生想出的每一种方法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创新思维动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好数学一个重要因素。新的数学知识的产生除了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时,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变成相等时,这时变成了什么图形?如果让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等于90度,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如果既让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又让一个内角等于90度,这时又是一个什么图形?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就打开了学生的一连串的想象,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时变成了菱形,一个内角为90度时变成了矩形,既有一组邻边相等又有一个内角为90度时变成正方形。学生感受到想象“魔力”,这样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想象能力。
四、教师要注意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拘泥于既定方法与模式,因而无法使问题得到高效解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打破定势思维,变换问题角度,发散提问,从而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以及敏捷性,增强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如,教师在进行概念、法则、定义、公式、定理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的去理解和运用;在进行习题教学时,可以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解题时,不要满足于把题目解答出来便完事大吉,而应向更深层次探求它们的内在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变化题目的条件、结论等。比如,“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个命题不难用面积法证明。该题证明后,可以变换角度,广泛联想,训练发散思维。将“任意一点”变到“形外一点”,将“正三角形”变为“正n边形”,或者将“正三角形”变为“任意三角形”,研究结论如何变化。可以看出,对数学问题的回味与引申,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处理问题,增加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综合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