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建森林城市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建设步伐,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意见及分解给我县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现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1999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历史机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地初步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但以往造林绿化注重偏远山区,城镇、工矿区等人口聚集地绿化相对薄弱,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不相适应。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以乡土树种为主、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形成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从而有效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建成“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愉悦群众身心,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同时,随着乡村旅游、林产基地、种苗花卉等林业经济的发展,可显著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我县“绿色产业富民、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兴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各乡镇、各部门和驻塞各单位一定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开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从今年起3年内我县要完成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11.1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重点区域绿化人工造林14.3万亩,中幼林抚育13.4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7.9万亩;完成低产干果经济林园改造2万亩,义务植树233万株;城镇新增公共绿地162万平方米,绿化道路438公里、河流94公里。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道路、河流绿化率达80%以上。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为统领,以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标,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统揽生态建设工作,大胆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快“绿色、生态”建设步伐。
(二)工作原则。坚持县委、政府统一领导,乡镇、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坚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人工造林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增加森林资源与提高森林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主管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主任,经济发展、财政、林业、住建局等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林业局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夯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期完成目标任务。
(二)明确职责任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职责要求,明确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好这项工作。住建局要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特别是公共绿地等绿化用地的规划,林业部门配合搞好绿化设计,各乡镇在城镇、道路、村庄绿化中要因地制宜,确保各项指标达标。经济发展、财政、林业部门认真搞好重点项目的争取、引资工作。广电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及先进典型,确保市民知晓率达85%以上,营造良好的创森环境。
《经济》:遵义市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放在怎样的地位来推行?目前进展如何?
王晓光:2008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面积54.58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2万亩,完成市级义务植树基地建设120亩,完成2000~2007年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416.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47.5万亩)成果巩固工作方案编制上报。2009全市完成营造林48.69万亩,为计划的102.9%;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8.1万亩;石漠化治理完成5.63万亩,为全年任务100%;投资1001万元的新增中央预算天保工程封山育林14.3万亩,已全面完成;启动了植物园三期、三阁公园二期及红梅路亮化等园林绿化重点工程,总投资8150万元。
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专题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认真分解落实各项工作。2007年3月,国家林业局公布新的《“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后 , 我市又认真对照指标,落实各项工作。
2007年7月,遵义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卫生城市”之后,我们就在思考下一步的创建工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想法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多年来在城市绿化方面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不仅仅给遵义创森之路做好了铺垫,也让遵义的绿色梦想渐行渐近。遵义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革命老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与生态环保、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城市面貌、文明水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委、市政府在作出创森决定之前,开展了多层面的调研,结果显示98%以上的市民支持创森,认为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有了百姓的支持,政府也就信心百倍地开始了创森。
继市长办公会后,2008年11月12日,我市再次专题研究创森工作,市委书记慕德贵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创森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三个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抓创森就是抓科学发展的理念。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始终把打造优美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来抓,把森林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工程来抓。在制定规划时,充分考虑并融入“绿色、健康、安全”理念;在创建过程中,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努力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商贸流通、房地产、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使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二是牢固树立抓创森就是抓民生的理念。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亲民绿化,广泛开展园林式单位、庭院(小区)、道路、游园等达标评比活动,直接在百姓身边增绿。通过实施规划建绿、腾地造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工程,让广大市民“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鸣”,让遵义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营造舒心舒适的宜居环境,真正把生态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牢固树立抓创森就是抓特色的理念。特色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灵魂,有特色才能有魅力。城市森林建设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城市森林建设的模式无法复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从遵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地理特点和文化历史传承出发,因地制宜,走本地化、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经济》:遵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什么?
王晓光:2009年9月28日至30日,国家林业局宣传办程红主任、叶智副主任一行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他们对遵义市生态建设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创森成绩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良好的生态基础、坚实的工作基础,超前的思想基础,严谨的科学基础。
一是历届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在生态创建中获得了很多国家级荣誉,森林覆盖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硬性指标,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数量都大幅提升。遵义的人均GDP2008年为1200多美元,而按照国际学术理论,美国是在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以上,才越过了生态临界点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生态研究学者认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才能让生态向好的方向发展。而遵义市在1200美元的基础上就已经实现了生态建设好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市委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二是有很好的工作基础。通过多年的建设,遵义生态方面的各项指标数据都已经达标,尤其是通过多项生态创建活动,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虽然每项创建目的、措施不同,但有很多相通之处,之前的创建活动毫无疑问为创森奠定了好的工作基础。第三是认识到位。一个城市受欢迎的程度,需要有好的山、水、树、绿,而且要“好”的有个性、有特色。遵义市在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促进”、“五必须”,为创森奠定了好的思想基础。第四制定了好的规划,为创森奠定了科学基础。遵义市在创森之初成立了城市森林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由市长亲自担任组长,挑选国内高水平的设计团队,制定创森的发展规划。一个好的规划,不仅解决了思路、定位问题,也解决了措施、保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经济》:遵义市在维护已有的成果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晓光: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除了坚持不懈地抓好造林绿化外,维护是重要保障。维护工作的重心是工作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管并重,依法行政,严格把好征占用林地、绿地和砍伐林木的审批关,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破坏森林资源和绿地的行为,努力实现造林绿化“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并举、以质的提高为主”的转变。
首先,切实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格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林的要求,注重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林地使用管理,从严把好征占用林地审批关,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的林地管理机制。加大山体保护力度,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关停采石场,实施山体覆绿工程。增加和合理配置森林公安警力,加大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力度。建立健全基层林业工作管理机构,配强护林人员,更好地发挥其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根据我市林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和创建森林城市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各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针对当前山林权属纠纷增多的新形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山林纠纷调处机构,做到经费保证、人员到位、工作落实。
其次,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重点是抓好长江、汉江两岸以及各类湖泊边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建设工作;抓好国有林场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保护培育森林资源、服务生态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结合中心镇、村建设,积极探索推进重点生态保护区内散居农民向外迁移,从根本上解决其生产生活出路问题;积极争取逐年提高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
同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2009年全面完成确权发证任务,全面推进配套改革。逐步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积极培育林业生产要素市场,确保各项改革配套措施基本到位。结合我市实际,采取确权不确地、分股不分山、分地不分林等模式,加强督办检查,切实抓好确权到户工作。通过林改工作的逐步深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进土地流转,稳定所有权,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林业,发展林业。
完善森林灾害防御机制。森林灾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森林灾害防治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森林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和防御救助体系,把防灾减灾工作贯穿到林业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危机处理和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地防止森林灾害的发生,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森林防火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严格野外火源管理,加大森林火灾查处力度,确保森林防火安全。要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及检疫工作,全面推进无公害药物防治和生物防治工程,实现“有虫不成灾”目标。要加强对候鸟等野生动物传播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测防控工作,防止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传播、蔓延。
《经济》:下一阶段,遵义市还将采取哪些行动推进“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
王晓光:遵义市的创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市还将在一些方面继续努力,扎实推进创森进程:
首先,稳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通过加强造林补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经济林或苗木产业、适度扩大林业用地、适当规划调整、加强林木管护抚育、大力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工程、封山育林工程等,促进新造林迅速成林,力争使我市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其次,把森林城市建设纳入遵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已经完成,规划周期为2008至2020年,市政府正在筹备召集专题会议,将城市森林建设总规内容制度化。相应的工作要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特别是投资保障方面,政府投资要拿出分期的具体数据、方案,对其他投资主体,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鼓励引导。
再次,以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促进创森工作。创森工作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创森目标,还需下大力气抓好各项指标的达标及指标的提升工作。我市会在下步工作中重点围绕以下八个项目开展工作:一是继续抓好10万亩风景林区建设工作;二是启动三阁公园、南岭公园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三是新建忠庄公园、共青湖公园二个市级公园,完成遵义市植物园后期建设工作;四是新建南白公园、董公寺公园、东郊公园等三个区级公园;五是新建湘山寺、曙光公园二处文物保护绿地;六是新建滨河游园、松庄游园等二个游园;七是完善和新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项目;八是在川黔铁路沿线,湘江河、高坪河、洛江河、喇叭河沿岸,工厂周围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同时,建立完善森林生态网络。一个是水体林网化,林业与水利配合实施各水体沿岸的生态保护和近自然水岸绿化,形成良好的水源涵养保护林网和森林生态走廊。二是道路林网化。要与交通、铁路等部门配合开展高速公路、铁路公路网的造林绿化,加大绿色通道建设,形成绿色通道网络。重点要抓好各高速公路进出口森林建设。三是农田林网化。按照300―500亩网格标准,积极完善农田林网体系,不断提升农田林网化水平,使全市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现代园林;城市森林;关系;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同时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城市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园林绿地和城市森林共同担负着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重任。城市园林部门重点在城市建成区进行绿地的规划和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人们营造可游、可憩的理想生活境域。随着“生态园林”“城市森林”等概念的提出,园林绿地建设逐渐从建成区扩散到郊区,而城市森林建设也从郊区渗透到了建成区。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共同承担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重任,它们的总体目标一致。提倡遵循自然规律、模拟自然、人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多重效益,是一种具有自然性、多样性、多效益性优势的可持续城市绿化建设理念。
1.现代园林和城市森林简介
1.1 园林的定义
对于“园林”的定义,学术界一个统一的观点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称为园林。简而言之,园林就是一个人工制造出来的、模拟自然环境的休息游玩的地方。
1.2 中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园林的建成和发展距今约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曾经对中国古典园林作出评价:“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园林发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被赋予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服务的对象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封建社会,园林只是对一些达官显贵和文人骚客开放的,并作为他们的一个平时游憩的场所。官僚人士当园林是身份的代表,当作居住的别苑,文人在园林当中尽情地舞文弄墨,纾解才情。
园林建筑也是有极大的地域文化差异的。比如,北方的园林多是黄红色彩,既显示尊贵,也是和北方的自然环境色调相一致;而在南方,园林多是一些青砖绿瓦的小桥流水建筑,透露出的是一种清新雅致的风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地吞噬着自然和生态环境,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的环境也愈发地恶劣起来。渐渐地,园林成为了城市居民寻找自然的唯一去处。人们觉得园林就是城市的生态系统当中的唯一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园林就不再只是供人游玩的场所,也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场地,而是担负起了一个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重任。人们也逐渐了解到,城市的生态不能光靠绿化草地这样一些小的范围,还需要扩大绿化的面积,将自然森林搬进城市环境当中。所以,园林的具体职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变化着。
1.3 城市森林概述
1962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城市森林”这样一个概念,后来城市森林的概念迅速扩散到全世界。人们对城市森林的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对于城市森林还没有一个明确权威的定义。人们对于城市森林的概念还存在着矛盾,未达成一致的想法。不过有一个一般性的说法是:城市森林是坐落在城市当中的特殊森林,其功能是给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提供生态服务,比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比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比如改善局部的气候条件等。城市森林这一概念的出现表明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迫切的愿望,同时也表明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而植物在改善环境方面的功能是被广大学者和民众所普遍认可和推崇的。
2.现代园林和城市森林间的关系
相较与古典园林,现代园林不仅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还兼具有大众性、开放性、生态型以及节约性的特点。关于现代园林和城市森林之间的关系,说法不一,没有一个固定的表述方法。有的说城市森林是园林的一个扩展和延伸,是将园林从城市搬进了郊区;还有些人认为园林是包含在森林的概念里的,是将大自然的环境呈一定的比例缩小后的状态;还有的人虽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个明确的阐述,但是认为城市森林和现代园林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不同形态的同一种东西。在这里,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去界定和区分,重要的是将这二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为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最大的裨益。
现代园林和城市森林之间既有相同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第一,二者开始的方式不一样。园林是在古代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包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城市森林则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才提出的,是包含在森林的概念当中的;其次,二者的大小和组成的部件不一样。现代园林在大小上没有严格的限制,不管是街边一隅还是建筑物的边角,或是天台屋顶,墙面的垂直绿化,都可以划分在园林的概念当中。组成园林的除了有乔木、灌木、花草等自然植被,还有人工建造的小桥流水,假山怪石。而城市森林作为是一种特殊的森林,要符合森林的基本定义,要有一定的面积,并且当中的组成要素必须是以乔木为主的绿地;再次,二者发挥的主要功能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园林的主要作用是观赏和休憩,然后才是生态理念的要求,但是城市森林和园林则恰恰相反,城市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然后才是用于景观需要;最后,管理的方式不一样,园林的管理需要专人进行精心的照料,但是城市森林基本上不需要照料,而是以一个自然的状态生长和存在。
3. 园林和城市森林建设案例分析
以常德市为例,常德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在园林建设和城市森林的建设工作上先占据的一步地利的优势。常德市创建城市园林的基本路线是:用自身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用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主题,用洞庭水乡作为特色,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呼求,再结合国际相关的要求,从高端出发,建造出一个高水平的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常德市的园林按照着一个“三山环抱”和“两线一湖”的总体建设框架(如下图),从市中心向城郊的方向延伸,形成一个多合一的城市园林,使得整个城市都是园林,园林和城市融为一体。城市森林的概念也和现代园林进行了一个较好的结合,不仅城市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也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图 常德市园林“三山环抱”和“两线一湖”总体建设框架示意图
4.结束语
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起着一个共同承担着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目标是和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一个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的关系,人工建造模拟自然环境,用最少的投入达到一个利益最优化的效果。在工业化的脚步不断加快的时候,城市渐渐将森林绿色给取代了,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寻求与自然的亲近,呼唤绿色,呼唤自然。人和自然本就是和谐相处的,人类的发展和活动只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 杨玉萍,周志翔,吴银莲,李景中.近自然园林-现代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共同追求.生态经济[J].2010(07).
关键词:景观设计;资源;绿地
引言
植物造景是绿地景观的主要元素,是形成城市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方式之一,建立适应区域环境条件的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是形成城市绿地景观结构体系的基础。资源型城市对矿产资源盲目的过度开采,从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大气污染、有害物质的排放等环境问题。有些植物在矿区的小气候条件下不能很好地生长,植物的种类日益减少,致使原有植物群落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这些城市普遍的面临资源逐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资源型城市未来的转型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何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2011年报告指出,我国北方每年的春季遭遇的沙尘暴实际上已经可以被称为煤尘暴了,原因是我国北方主要产煤区恰好位于沙尘暴的主要移动路径上,大风将沿途区域的煤矿污染物,特别是露天堆放的粉煤灰,带到数千里以外的城市,含铅、砷等的重金属元素的煤污染物改变了原沙尘暴的组成,严重危害沿途居民的健康。在依靠煤炭开采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中,煤层的污染问题较其他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也更为迫切。
一、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分析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指的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而起来的城市”。根据当今的数据调查显示,如今我国现在拥有一百多个资源型的城市,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矿竭城衰”已经成为城市真实的现象。国外著名学者理查德•奥第在1993年研究矿产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时首次提出,指的是“自然资源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还是取决于一个城市发展的规划与战略”。“目前的相关研究侧重于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来分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等,涉及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转型和城市规划研究等二个方面,但是从生态景观学的角度研究的学者的太少,且针对还在开采的过程中矿区景观生态的重建。当今阶段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土地复垦和动植物资源、水体的保护等方面;而对于已经枯竭的场地,通过采取改造为生态公园、体育的运动场地以及研究和教育基地等的做法。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危机
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将会面临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危机。比如以煤炭城市为案列,煤炭资源开始濒临枯竭,开采的成本在不断增加,就业的压力过大,经济发展滞后。并且在开采过后,矿区的水资源开始受到污染,农田也开始遭到破坏,并且受季风的影响,在城市的周边社区以及城市都会受到每尘的污染。煤矿的粉尘,指的是在开采、挖掘和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小颗粒,其在空气中依靠自身重量可以沉淀下来,但是也可以持续悬浮在空中一段时间,具有可吸入性,对人体的呼吸道以及肺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危害了身体的健康。我国地幅辽阔,是一个资源大国,最为多的是矿产资源。在采矿期间就会引起一系列比较复杂的环境问题。比如在开采期间就会产生粉尘、塌陷、水土流失等问题,将会严重破坏资源型城市绿地建设的生态环境,很难以与城市绿地结构形成有机整体。比如在矿区开采后剩下的固体废弃物、废液就会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市民的身体健康。其次,过度地开采矿区资源将会多多少少改变原有的地形,同时会引起地面表层的变形以及坍塌。最后,森林资源锐减。再资源区资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森林及草地资源也会造成大量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造成了森林资源日益的锐减,资源型城市本来可以利用的生态“绿肺”久而久之将慢慢消失,所以资源型城市绿地景观结构设计系统很难以形成。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一)“绿色吸附墙”设计策略
任何系统都具有自我的调节能力,当其受到外部干扰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当这种调节超出了系统本身的承载范围,则需要引入适当的外界人工干扰。以露天的煤矿区为案例,针对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有必要根据露天矿坑的条件去建立合适的生态系统修复模式。目前,生态修复的方法主要有工程修复、生物修复等。植物修复是指用植物发达的根系来吸收、转化、移除土壤的沉淀物以及有害的物质,同时将有害的污染物质吸收并转化为有利的气体。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绿色吸附墙”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城市风的原理和碳的吸附特质,研究设计出一种同时具有粉尘吸附煤矿尘粉、污染物颗粒的目的,同时根据多年城市风的方向,在平面布局是对城市建筑物吸附墙的角度进行设计,合理地引导风向,营造出最适合的风环境,从而达到最为高效的吸附粉尘的目的。该设计这样是为了资源型城市矿区的扬尘现象,为了改善扬尘现象影响周围居住的空气质量。因此,建议绿色吸附墙设置在矿区的附近。在建筑物的设计最初阶段,在构筑墙体的同时,我们必须要预留出未来植物的生长空间,逐渐形成适宜相关植物生长的微环境。在中期的时候,当建筑的墙体吸附达到一定的密度之后,土壤结构较为稳定,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辅助完成固土和改良土壤的条件,同时,注意利用场地原有废料的铺装,尽量地减少硬质的铺装,为了保证雨水及时渗透,保证地表水的径流和地下水循环的畅通,设置部分雨水回收的装置,满足绿化灌溉的需求。最后,再经过一段的时间的生长,整个建筑的小环境气候达到人们最舒适的环境。“绿色吸附墙”在美化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美化城市、节能减排和充分利用城市垂直墙面的资源。在环保经济与效益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绿色吸附墙”能够帮助过滤空气中的粉尘、烟雾、重金属颗粒物以及其他的有害成分,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碳,来释放氧气。二是有利于降低城市的噪音。三是绿色吸附墙为建筑区域为野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空间,有利于构建城市的生态系统。四是有利于延长墙面的使用寿命,墙面的垂直绿化能够保护墙面不受气候的损害、紫外线的辐射以及机械的破坏,可能大大地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五是有利于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这个过程给予了建筑物良好的局域环境空间。整个过程我们必须将景观的生态修复放到首位,消除粉尘、重金属污染物颗粒是资源型城市景观转型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动态的景观进程中,为了消除空气污染而设计的“绿色吸附墙”,以及建设“绿色吸附墙”所需要的配套设施以及整个过程中,构成了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景观结构体系。
(二)构建资源型城市复合功能的绿地景观结构生态体系
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当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的问题。为了改善资源过度的开采,同时被严重破坏的开采区范围内,规划并种植植物群落结构,应该尽快使该区域的绿地景观融人到城市内部其他绿地景观结构当中。在资源型城市的塌陷区治理过程中,资源开采会引起当地地形破坏,对于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构建将会是一个难题。在资源型城市的塌陷区,使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地貌,如何再一次进行景观设计与规划是资源型城市转型重要一部分。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状况,通过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学、植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我们可根据对于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开采对于土壤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我们要因地制宜的去规划种植树种,促进资源区域内已有的植物群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体系,这样不仅仅能够弥补植物造景中植物种类减少的不利局面,给当地绿化景观带来新鲜的气息,而且改善了土壤状况、净化城市水源和空气,并最终加快了资源开采污染区与城市建成区的绿地景观结构体系形成的步伐。很好地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状况,恢复森林植被,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构建城市的绿色生态圈。针对资源开采造成的森林资源的破坏,因此,在城市转型期间采取必要的策略,恢复前期资源开采荒废区周围的森林资源的植被,形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生态结构体系。例如,实施封山育林,加强保护力度,提高地表涵养水源。最大程度地去配合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现人、城市与环境共生的发展状态。
结语
当下我国国内城市都将面临着转型的发展困境,但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表现得更为突出。本论文在景观学的角度下提出了转型的设计策略,将会是一次有意义的探讨。任何一个转型策略总是要有一个合适的落脚点,面对资源型城市居民当前直接面对的空气污染、生存条件恶化等问题,作为人与自然关系密切的景观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为突出。构建资源型城市景观结构体系,不仅仅可以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最终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雪琴,王婷婷.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J].科研管理,2015,36(07):70-78.[2]李贵芳,王育红.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5,37(06):1266-1278.
[2]陈哲蔚,陈玎玎,王茢,陈广英.城市小型休闲绿地景观资源利用初探[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7):3-5.
[3]孙浩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效果、瓶颈与路径创新[J].经济管理,2014,36(10):34-43.
[4]谢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下的景观设计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03):33-35.
[5]苏继红,董杰,刘文玉,陈生.煤炭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煤炭工程,2011,(07):24-25.
[6]张彦.煤炭资源型城市塌陷区景观更新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9(03):51-53.
[7]陈哲蔚,陈玎玎,王茢,陈广英.城市小型休闲绿地景观资源利用初探[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7):3-5.
关键词:城市绿化;意义;运用;注意事项;探讨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拆墙透绿、拆违补绿、见缝插绿、垂直绿化等多渠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多种形式相结合,是通过多项绿化技术,借助一些具备攀援特性的植物,依靠城市现有的构筑物,如山体、挡墙、阳台等立面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的绿化形式。它实际上是平面绿化向空间绿化的扩展和延伸,是更深层次的绿化。
近年来,随着省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的创建,平泉县坚持把城区绿化美化作为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和质量、推进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大各项投入力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高标准验收。目前,全县城区绿地面积达162.61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79.46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0.8%、23%,人均公共绿地6.1平方米。充分发挥和挖掘“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水资源优势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按照“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韵”的发展理念,以推进单位、小区、公园及街道绿化美化为抓手,实施拆墙透绿、拆违补绿、见缝插绿、垂直绿化,全面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城市绿化景观。笔者就平泉县城市绿化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几点阐述:【1】
一、多渠道绿化的意义
城市发展的现状迫切要求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绿化覆盖率。
1、伴随着平泉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中心建筑密度越来越高,加之城区主干道不断拓宽,所有的建筑物都不断的蚕食原本不多的绿化空间,造成县城中心区用于绿化的平地面积越来越少。
2、随着平泉县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建筑物外墙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墙面,无机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高温化壁面产生大量热量向空气中不断的扩散,致使周边温度上升。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的观念不断改变,许多高层及多层建筑设有大的露台、阳台,这些条件都为多渠道增绿提供了可能。
总之,在平泉县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的今天,如何拓展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升县城市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平面绿化空间减小、城市用地的紧张形势下,多渠道绿化被提到了议程。
二、多渠道绿化在平泉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
根据平泉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对诸多山体进行综合治理,对其绿化恢复过程中,采取在悬崖石壁上开凿人工种植槽种植抗逆性强的灌木如爬山虎等;在陡坡上设置挂网绿化;在山坡上喷播草种等多种方式实现绿化。经过多年的养护,形成了有“中华辽河源、华夏契丹苑”之称的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以高山、森林、草原、花海齐美而是市民及游客畅游其中,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2、美化保护墙体、护坡。
随着平泉县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的不断深入,与国家级园林城称号极不匹配的是光秃的墙体、光秃的围栏、光秃的护坡,通过选用攀援性植物、悬垂性植物组合种植,进行必要的遮挡和美化,既减少大气污染,又软化硬质的轮廓,从而达到保护和美化的双重功效。
3、提升景观效果,改善空气质量。
面对日渐显现的热效应,通过对建筑物的外墙、护坡、桥墩、山体进行绿化,使有限的单位土地上城市绿量大大提高,景观效果明显提升,同时多渠道绿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它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和庇荫效果,缓解阳光队建筑物的直射,是夏季墙面温度大大减低。据测定,又植物遮阴的地方,光照强度仅有阳光直射地几分之几至百分之一,浓密的枝叶象一层厚厚的绒毯,可减低太阳辐射强度,在炎热的夏季可起到降温消暑的作用。
三、多渠道绿化的类型和植物选择
(一)绿化类型:
1、山体绿化:重点位置的景观性山坡绿化,例如:西山公园、东山公园。可选择攀援性的开花植物及生长旺盛的灌木搭配,如三角梅等以层层叠叠的花池替代垂直式的围墙已达到美化景观的目的。
2、混凝土护坡绿化:适用于山体绿化,通过采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植物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
3、围挡绿化:适用于围墙或围栏等立面装饰,宜选用攀援植物种植在下方,如爬山虎等。
4、构架绿化:适用于花架凉亭的绿化装饰。采用攀爬性的植物种于柱下,或临时辅助竹竿使其附于构架上。
(二)绿化植物的选择:
应选取那些具备浅、耐贫瘠、耐寒、耐旱等特点的强阳性或强阴性的藤本、攀援和垂吊植物,从观赏特性和攀爬特性两个角度综合考虑,选择最为适宜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
四、结语
多渠道绿化已成为运用有限的土地面积,低成本投入创造最大环境效益、提升城市环境景观质量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有效的建筑绿化方式。在平泉县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因地制宜的开展绿化工作,努力建设绿色的家园。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67-03
1 引言
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从森林走进城市。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却逐渐恶化,“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负面效应与其他非经济性的负面因素急剧增长。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人口聚集的城市更是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城市问题,我们了解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城市森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与城市园林绿化一起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宜人。
国外对城市森林的概念以美国学者Miller和美国林业工作 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下的定义较具代表性。Miller[1]认为,城市森林是人类密集居住区内及周围所有植被的总和,它的范围涉及市郊小社区直至大都市。而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则认为,城市森林是森林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广义上,城市森林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城市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素的生产。
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其做了不少研究并在不同的侧重面给予定义。高清[2](台湾大学教授)(1984)认为城市森林研究的范围包括:庭园木的建造,行道树的建造,都市绿化的造林与都市范围内风景林与水源涵养林的营造。王木林[3] (1997)等认为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林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包含公园、街头和单位绿地、垂直绿化、行道树、疏林草坪、片林、林带、花圃、苗圃、果园、菜地、农田、草地、水域等绿地。刘殿芳[4] (1999)认为城市森林可理解为生长在城市或市郊的、对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的林地及相关植被。它是具有一定规模、以林木为主体,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植物、栽培植物和生活在其间的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与土壤等自然因素的总称。它是一个与城市体系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现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谐统一的庞杂的生物体系。
2 城市森林的基本功能
2.1 城市森林气候调节作用
城市热岛是城市气候的显著特征之一,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显著问题,而城市森林则能产生良好的绿岛效应,具有良好的降温增湿效果。北京对城市森林空间分布特征与改善城市气候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低于37%时,对气温的改善不很明显,理想的绿化覆盖面积最好能达到40%以上。在植物生长季节,城市热岛平面分布成多中心型,但不分布在绿化覆盖率较高的地方。夏季气温最高的14:00时,绿化覆盖率超过20%的地区与热岛中心之间的气温相差2℃以上。在绿化覆盖率不足10%的地方,夏季热岛强度最高相差4~5℃。如果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时,夏季的酷热现象可根本改变[5~7]。
2.2 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
城市森林可以通过吸收CO2,放出O2,吸滞粉尘和有害气体,以及减少空气含菌量而起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地球上60%以上的O2来自陆地上的植物,1hm2公园绿地每天吸收900kg的CO2并产生600kg的O2,可见城市绿地对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3]。
2.3 滞尘作用
研究表明,园林植物个体之间滞尘能力差异很大,主要是由叶表面特性,树体结构,枝叶密度等引起的;单位面积滞尘量不同,主要决定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绿量,因此以乔木为主的复层结构绿地能够最有效地增加单位绿地上的绿量,起到良好的滞尘效果。
2.4 对污染气体的吸收作用
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2.5 森林的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 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另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3 国内外城市森林的研究进展概况
城市森林的研究内容包括以城市森林生态理论为基础的城市森林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与景观生态学、园林学和城市生态学相结合,开展城市森林规划设计的研究[8]。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城市森林结构分析;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城市森林网络建设;城市森林生态规划与设计;城市森林的维护与管理。
3.1 国外研究进展
城市森林首先在美国和加拿大兴起。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森林”这一名词 ;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Erik Jorgensen教授最早提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同年,美国林务局提出城市森林发展计划;1967年,美国农业和自然资源教育委员会出版《草地和树木在我们的周围》一书,提出美国生活方式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评价。1968年,美国官方承认了城市森林;1970年,美国成立了平肖(Pinehot)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森林,改变美国人口密集区的居住环境;1971年,美国国会通过议员提出的城市环境林业计划8817号议案。1972年,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设立城市森林组,专门组织研究城市森林和有关学科;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1973年,国际树木栽培协会召开城市森林会议;1978年以来,美国接连召开了3次全国城市森林会议,研究城市森林的发展;1979年,加拿大建立第一个城市森林咨询处,研究、回答城市森林的有关问题;1981年,美国林学会创办了《城市森林》杂志;1992年在法国召开的第14届国际林业大会上,增设了“森林和树木社会、文化和景观功能”,对城市森林的栽培管护、作用和范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美国林学家通过研制行道树木系统管理和IPM 害虫综合管理模式,来描述城市社区树木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北美和西欧各国注重城市森林中环境容量的研究,为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亚特兰大为迎接1996年夏季奥运会实施了27个城市森林研究项目,以改善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质量。
到目前为止,国外出版了不少城市森林方面的专著,如1978年美国Gene W.Grey著《城市森林》(Urban Forestry),1986年再版;1986年新加坡大学出版《城市和森林》;198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Robert W.Miller教授著《城市森林》等。日本、前苏联、德国、奥地利、法国、瑞典、墨西哥等国家都有论述。为保证城市森林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美国、日本和英国都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3.2 国内城市森林研究进展
我国城市森林的研究起步较晚。1978年,我国台湾大学森林系开设城市森林课;1984年,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出版《都市森林学》;与此同时,城市森林的概念被引入我国;1988年吉林省长春市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省级“森林城”;1991年辽宁省阜新市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地级“森林城”;1992年我国在天津市召开了首次城市森林研讨会,12个城市的50多名代表从不同角度对当前城市森林的概念、内容、规划布局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94年重庆立项实施了“建设重庆山水园林城市”的研究课题;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1995年中国林业部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发展城市林业的依据、目标和行动;1995年广州立项实施了“广州市城市森林的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1995年北京农学院设立了城市林业本科专业;1996年由北京林业大学等承担了“北京市城市林业研究”项目;同年中山市通过了《中山市城市森林总体规划》设计,制定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1997年湖南省娄底市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县级“森林城”。北京林业大学从 2000年开始在全校开设城市林业选修课。2002年9月16~22日,上海召开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10多个国家的78个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专家学者们从城市森林的理论和实践、城市森林特征及其在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城市森林建设的案例、城市森林的经营管理与城市树木生态、城市森林评价体系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目标,如北京的“园林化大都市”建设;长春的“森林城”规划;重庆的“山水园林城”建设;广州市的“花城”计划;厦门的“海上公园”规划;上海、天津、济南、合肥、西安市的环城绿带工程等,而且都将这些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为我国城市森林发展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我国政府已颁布了《森林法》、《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到205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农村城镇化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森林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
4 结语
中国森林城市发展起步比较晚,但受社会环境发展大趋势的影响,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思想理念的支持下,在思想大解放的热潮中,我们从过去只注重经济林的发展,转向生态优先、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以创建中国森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打造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城市,造福子孙。2004年11月18日,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贵阳市召开。目前,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包头、许昌、临安7城市已获得森林城市的称号,同时,南宁等城市也正着手创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城市会获得森林城市的称号,届时我们的生活会与自然融为一体,环境更美好、空气更清新,走生态平衡的森林城市的发展道路将是人类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Miller R W.Urban Forestry[M].New Jemey:Prentice Hall,1996.
[2] 高 清.都市森林[M].台北:台湾国立编译出版社 ,1984.
[3] 王木林,缪荣兴.城市森林 的成分及其类型[J].林业科学研究,1997,10(5):531~ 532.
[4] 刘殿芳.城市森林初探[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l999,21(3):65~ 68.
[5] 沈立新,鲍淳松.关于城市热岛问题的综述[J].浙江林业科技,2000(3):89~92.
[6] 赵可新.城市热岛效应现状与对策探讨 [J].中国园林,1999,15(6):44~45.
[7] 赵 羿,李月辉.实用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 何兴元,金莹杉,朱文泉,等.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2):1 679~1 683.
[9] 黄晓鸾,王书耕.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8,14(3)57~ 59.[10] 张庆费,徐绒娣.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讨[J].大自然探索,1999,18(2):82~86.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est
Zhang Lijie1,Zhang Liang1,Wan Hongliang1,Zhao Lin1,Jiang Xue2,Liu Jingmin2
(1.Jiaozuo City Forestry Station,Jiaozuo 454051,China;2.Xiuwu CountyForestry Bureau,Xiuwu 454350 ,China)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形象;以人为本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的普及,全国各地加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公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健康所必须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不仅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和公园形象,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因而还具有城市名片的功能。
2、城市公园的定义及意义
2.1城市公园的定义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生活领域,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城市基础设施[1]。行业标准CJJ/T 91-2002 J 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2.2建设城市公园的意义
城市公园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公园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公园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3、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3.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⑴城市人类的健康;⑵城市环境的持续;⑶两者之间的和谐。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时,应在城市现状进行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综合性、代表性、发展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按照城市人工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结合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多种结构和功能,从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关系的和谐度着手,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和谐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确定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确定生态恢复、生态建设和生态调控区域,以到达人口的增值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土地利用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
3.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3.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
3.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 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5提高城市生态规划中新技术应用的含量
目前,大多数的生态规划还停留在现状描述和运用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上,造成生态规划的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随着人们对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关系认识的加深,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多属性、大范围的空间模拟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在定量模拟的基础上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持续服务能力进行准确预测,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3.6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 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7注重绿色建筑、生态住宅的建设和推广
在城市的生态规划建设中,要重视生态建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广生态住宅的建设,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一种有着全新要领的建筑体系!! 住宅建设要注意改善小区的水循环和局地气候,保持风与水的流动性,生物的多样性,符合噪音量小、通风好、空气清新的标准,利用生态技术改善原来的水泥、屋顶、垃圾、污水等景观,实现生态化,在小区内提供适宜人们室内外栖息环境,形成生态智能系统,注意建筑风格的适合性和环境的融合性,从点、线、面、体四面体现生态景观的生态美。
各年段、班级、相关教研组:
为深入贯彻对少年儿童提出的“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要求,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深化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意义的寒假,学校现根据上级文件相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寒假期间组织开展“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主题活动,现将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xx市“创建森林城市”主题征文活动。
1、参加对象: 全校学生
2、活动主题: 以“弘扬生态文明 创建森林城市”为主题,既可以写心中理想的森林城市、身边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参与植树护绿的感受、践行生态文明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对建设森林城市与绿色生态家园的认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议和倡议等。
3、作品要求: 征文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一般为初中生文章800字左右,高中生文章1000字左右。投稿作品不得抄袭,未参加市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其它征文活动,如发现抄袭即取消参赛资格并通报给有关学校。对各地、各校征文数量不作限制。
4、投稿方式: 征文投稿采取网上投稿方式。电子稿发送至xx德育网(xx)“弘扬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城市”主题征文活动栏目,并在投稿页面正确填写文章标题、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所在学校名称及联系电话,学校名称必须完整规范,指导教师姓名必须经本人确认。请相关老师务必做好指导工作,确保稿件质量。
5、截稿时间: 2017年2月28日
二、“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1、参加对象: 初一年段,其他年段自愿参与
2、活动内容:
⑴“文明用语道祝福”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亲人团聚的机会,学习传统礼仪,向亲人朋友说感谢话、打电话祝福、发亲情短信;见到长辈主动问好,接待客人热情礼貌,时时讲文明,处处懂礼貌。
⑵“与长辈说知心话”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与长辈说说知心话,谈谈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在与同学交往中的收获,以及新年的新打算等,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
⑶“家务活动我能行”活动。
做适当的家务劳动作业,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帮助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洗叠衣服、洗菜做饭、除尘扫地等,培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劳动意识。
⑷“公益活动我参与”活动。
积极参加街道、社区(村居)举办的各种志愿服务,开展慰问军烈属、看望空巢老人、帮扶特殊群体小朋友、文明绿色出行、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等公益实践活动,在公益活动中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和社会爱心。
3、呈现方式:
学生应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就其中一项活动填写主题活动登记表,于2017年2月18日前交至班主任处。班级择优5份上交德育处,学校组织评选表彰。
三、“关爱生命 文明出行”交通安全主题四格漫画创作大赛
1、参加对象:初二年段,其他年段自愿参与
2、作品要求(参见左图)
⑴采用手绘形式;
⑵纸张要求8开绘画纸;
⑶要求主题突出,寓意深刻,必须是原创作品,不得直接抄袭网络作品;
⑷作品背面标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班级。
3、投稿方式:学生作品于2017年2月18日前上交班主任,每班择优报送5篇至学校。
四、“文明旅游 美好生活”主题漫画设计大赛
1、参加对象: 高一年段,其他年段自愿参与
2、作品要求(参见右图)
⑴采用手绘单张作品;
⑵纸张要求16开绘画纸;
⑶参赛创意由参赛人自由发挥,表现手法不限;
⑷作品背面标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班级。
3、投稿方式:学生作品于2017年2月18日前上交班主任,每班择优报送5篇至学校。
五、“勤俭节约”主题手抄报设计比赛
1、参加对象: 高二年段,其他年段自愿参与
2、作品要求:
⑴作品要求使用8开绘画纸;
⑵主题鲜明,内容详实,图文并茂;
【关键词】创建 生态园林城市措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建设受到普遍重视,各地、各单位都把园林绿化当做一项民生工程、面子工程来抓,城市园林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我国创建成功的国家级园林城市超过500多个,还有许多发展中的城市正在努力奋斗争创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然而近几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往往注重于形式扩大和造景美化上,生态功能不强。同时面临城市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瓶颈,专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调节功能的林地极少,因此,要最大程度满足环境发展的整体要求,只有充分开发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面对环境污染因素的增多,环境所面临的迫切压力陡增,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更高要求,以此来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园林绿化最佳的综合功能。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就在于打造生态功能更强的园林,改变当前一些片面的园林规划建设方式理念和模式,促进园林科学发展,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满足发展节约型园林的需要,使之兼顾多种效益服务社会环境的最大优化。可以说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就是当代城市园林走科学发展之路,同时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2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措施方法
2.1 高度重视、科学规划
生态园林是注重发挥生态环保功能的现代园林,是适应当代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新要求应运而生的新园林建设模式,是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越来愈大的问题的一种长效治理方法。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园林的目的和意义,理解生态园林对于推动全局环境建设、改善整体环境、保障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把发展生态园林作为园林事业建设的主要方向来抓。
同时要考虑安排在总体规划上组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按照生态园林的要求调整有关规划;做好分期建设规划设计,搞好新建、改造规划及近郊森林绿地开发与保护规划工作。处理好绿地与其它用地的关系,尽量增加绿地,并提高绿化在绿地中的量,增加栽植生态功能较强的树木,加强复层结构绿化,做好科学配置设计,扩大立体绿化,多种形式将美化功能与生态功能最有效的结合。
2.2 积极提质改造现有园林
现有园林绿地点多、线长、面广,是打造生态园林的基础。因此实际工作重点应该着力加强其生态化提质改造建设,科学调整绿化布局,改善植物配置,广泛开展增绿补绿工作。重点可以对城市街头绿地、主次干道绿化带绿地进行提质改造,特别是宽度2米以上的非机动车分车绿化带、3米以上的中央分车绿化带和城市广场大型绿地必须多植乔木、亚乔木、大花灌木,形成以树木、复层绿化为主的生态园林绿化格局,改造好片面以色块色带、大草坪、大铺装、设计标准的奢豪化、立树成景反季节化等为主的华而不实的园林绿化,转向注重生态效益型的节约型实效型园林。
2.3 建设生态化的新园林
大力倡导建设生态园林,凡是新建园林一律按照生态园林要求进行规划与建设。景观要以绿为主,植绿要以树为主,空间上要多层次化,形势上要多样化,提高绿化生态功能强度和覆盖面,处理好硬质景观和植物绿化景观的关系。建设施工要不打折扣,确保绿地率和绿化方案的完整实施。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的原则;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城市规划坚持法定绿地率和植物造景、绿化为主的原则;坚持大气、简约和赋予时代感的设计风格;坚持传统文脉与现代风格结合或并存的原则;坚持节约型园林的原则;坚持工程出精品和阳光工程的原则;坚持以地带(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新优品种和运用园林科技新成果的原则;坚持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五大功能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城乡统筹的原则等等,满足加快生态绿化发展的需要。
2.4加强绿化建管质量
园林绿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施工,要特别重视质量管理,尤其是绿化苗木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大树一般要求尽量用移栽再生或预断根培植苗木,同时栽植施工必须规范,施足基肥,技术措施到位,否则不仅影响树木栽植成活率,还延缓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同时严重的还会造成绿化建设投资资金的损失与浪费。当前的绿化工程普遍存在苗木质量问题,规格不达标,验收走过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严把工序关、质量关,促进生态绿化建设发展。
“三分栽七分管”,管理出效益,加强对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工作,不但可以确保与提高绿化成活率和保存率,而且可以促进树木快速生长,快速形成大的绿化体量,尽早发挥更大的生态功能。主要办法是加强松土施肥、淋水抗旱、病虫害防治、风寒防护等日常养护管理,要切实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量化管理转变。
2.5强化绿化综合执法管理
对于已建成绿化要加强保护,要严格按照《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完善执法管理体制。审批要严格,不以收费为目的,尽量不占绿;如确需占绿要应该少占,要积极推广等量置换补绿办法;对于交通事故、灾害等各种原因损绿要及时恢复;对于人为损绿行为要及时制止、从严处罚,该追究法律责任就要依法严打。凡新建项目一定要按照生态园林规划方案进行配套绿化,并由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标准要求验收,充分发挥绿色图章的管理机制作用;加强绿化巡查管理工作,对于擅自改变规划减少绿地的要严厉查处,追究责任。
2.6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以“有利于绿化持续快速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可以补充和加强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义务植树是全民参与的重要绿化事业,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公民义务,各地主管部门要积极执行有关规定,发动符合条件的公民义务参与,科学安排,同时要加强义务植树的后期管理,权属管理单位要尽职尽责,保护养护到位,确保栽植树木成活和良好生长。不走形式,避免劳民伤财,造成浪费。每年要组织进行评比考核,建立档案和落实责任单位。
同时大力支持和鼓励捐资助绿行为,要推广社会领养绿化的多种形式,提高市民爱绿护绿管绿的自觉性、积极性,不断推进单位、社区、门前绿化责任管护制度,补充政府资金和园林绿化专业管理单位力量的不足,提倡绿化义务责任领养制度和专业化承包管理制度,能够形成良好的绿化建管社会化体系。
2.7 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绿化建设和管理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财政资金的充分投入,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将成为“无米之炊”。园林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作为管理主体有责任来确保绿化建设与管理经费,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保证的园林绿化基本投资和维护经费。同时要加强专项资金的核算和监督管理,确保投入真正用于维护、保护和扩大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并提高资金投入的效益。
2.8 实施绿化奖励政策
研究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建设、养护、保护绿化有功的行为进行奖励,比如提倡有条件的建设屋顶花园,并给予适当奖励补助政策,从房屋维修基金中开支。对于小区绿化达标先进的给予表彰与奖励,对于领养绿地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适当补助,对于保护绿化有功的人员给予爱绿护绿个人先进奖励等政策,以此形成一种全社会多来参与爱绿护绿建绿良好的氛围。
3 结束语
只要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全局要求,适应社会文明进步、持续健康发展、整体建设宜居城市环境的的潮流,大胆创新,全面制定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快生态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改革步伐,就能够有特色的走出一条打造出生态园林城市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166号
3、苏雪痕.植物造景.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10】125号
5、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和分级考核标准.建城【2012】170号
6、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7、赵荣华,《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18期
8、徐涛,《长春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问题析论》[D],吉林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