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明确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重要意义,进而指出我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和区域选择,最后提出了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具体措施。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的工业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同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最终排放量降至最低;既能有效改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状况,又能在减轻资源环境负荷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国内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
2.能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问题。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以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通过对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多次利用,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排放;促进废水和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以减轻资源压力、进一步减少废物的产生,从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缓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3.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在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一方面,从企业到区域层次,甚至到国家层次,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虽然也作了一些尝试性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地停留在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和特定产业的生态链接(生态工业园区)层面上,与发达国家在理念和实施行动方面存在的差距较大,需要加快区域循环经济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增大,国外来华投资者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都对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构成一种严峻的考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无疑会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使用资源,提高出口产品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亲和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环境形象和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实现与国际贸易标准和发展趋势的接轨。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选择
1.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内涵。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示范区域。
2.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二是循环经济特征指标;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四是绿色管理指标。其中,循环经济特征指标是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内其他示范区的重要区别,应该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点。
3.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区域界定和选择。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特征之一是其全方位的渗透特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涉及的领域较多,涵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既包括生产性的,也包括消费性的;既包括经济层面的,也包括社会层面的;因此在空间上是以一定行政区域为单位实施的,行政区域可以以乡(镇)、区(县),乃至市、省为基本单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以区(县)或市域范围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主。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可优先考虑三类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地区;二是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有待生态治理的地区;三是老工业区或者资源面临枯竭的地区。这三类地区既要求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又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完全能够满足这种要求,因此适合在这三类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试点工作。
三、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对策研究
1.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成立以区域行政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发改、环保、建设、规划、物价、财政、税收等有关部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编制完成《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组织对规划中各项建设任务的分解和落实,督促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合作。领导小组还要对建设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组织检查验收,保证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编制专门规划。制定《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规划编制的重点是对废物减量使用和资源的再生利用,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制定相关政策。各地区应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采取税收、奖惩、绿色采购、收费等经济措施,从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增加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推动绿色采购、节能改造等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示范区还应制定废物处理及循环利用、水资源管理及再生水利用的相关政策。在新能源开发和生态住宅、公共资源信息系统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其他政策措施还包括:建立生态信息公告制度、建立鼓励和倡导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制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投融资优惠政策等。
一、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
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加强资源节约使用,严格限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上马,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通过努力,全市工业近年来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能耗总量基本持平、单位能耗大幅度下降,水耗总量与单耗均保持大幅度下降的良好态势。
在狠抓节能减排的同时,积极支持新能源开发。目前我市在太阳能、风能、地热、锂离子二次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等方面有所突破。预计2007年我市太阳能产业销售总额将比2005年增长三倍。光伏发电技术成功运用于朝阳沙滩排球场、丰台体育馆等奥运场馆项目建设。
二、制定能耗标准,加强工作指导
为细分量化节能降耗指标,加强分类指导,组织编制《北京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上半年第一批《指标》已通过市长办公会审议,并正式实施。指标主要涉及能耗、水耗总量大和单耗高的42个中类行业中的65个小类行业。指标正式实施为新项目准入、现在项目改造及不达标项目退出提出了依据。第二批《指标》组织制定工作正在进行,预计年底可推出,将对全市工业节能降耗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三、制定相关政策,强化政府引导
由市工促局、市发改委、国土局、规委、环保局等部门研究制定的《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自颁布以来对促进开发区节能节水节地发挥了作用。去年以来又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了《北京工业能效水效指南》,对工业39个大类、188个中类行业能耗、水耗总量、万元GDP能耗水耗做出了明确规定。今年上半年,编制完成了《关于推进北京市工业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意见》和《北京生态工业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提出了生态工业园试点工作的程序步骤,密云、林河开发区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三家试点生态园建设启动。印发了《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明确了近期7行业劣势企业的退出标准、验收程序及退出奖励办法等。
下一步,继续深入推进各项工作,尽快完善相关政策。一是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光伏发电入网补贴、推广绿色电价制度、制定对光伏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和关税实行减免、设立太阳能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政府采购等。二是强化节能节地节水政策引导,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和推进相关工作方案,研究制订节能降耗、资源再利用及相关环保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支持措施。
四、推进示范项目,促进全面发展
近几年我们精心选择了一批项目给予支持,如盈创再生聚酯项目是资源再利用项目,是世界上单线产能最大的回收利用废旧聚酯生产作业线,每年可回收处理废旧聚酯瓶6万吨,约占全市年废弃量的三分之一。其产品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获得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质量认证,可替代原生料做食品与药品的包装材料,项目相当于每年为国家节省30多万吨石油。国家发改委对该项目给予进口设备减免税优惠政策。节水方面,我们支持首钢冷轧生产用水以城市污染水处理后的中水作为主要水源,经深度处理达到工艺水质控制指标后用于生产。冷轧年总用水量303万立方米,中水使用比重61%,水重复使用率达96.8%。
通过支持项目,全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2381.7万吨标煤,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0.06%。为北京成为全国唯一完成国务院降耗目标地区做出了贡献;全市消纳废纸19.1万吨,同比增长10.4%,消纳废塑料5.35万吨,同比增长218%。
五、推进搬迁淘汰,促进节能减排
在推进首钢搬迁的同时,积极推进其他企业的搬迁改造。焦化、造纸一、木材防腐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去年关停。今年正在搬迁改造的企业10多家,化二、有机等正进行停产前的前期准备,按要求年底停产。
狠抓落后产能淘汰。近几年大力清理整顿“五小”企业,关停一批小水泥企业、小煤矿及各类小型矿山。全市行政区内工商注册的水泥立窑生产线和平板玻璃平拉生产线全部淘汰。今年确定全市首批退出22家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完成后预计年节约能源11.3万吨标准煤,节水184万吨,减少废水排放152万吨、废气排放40250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排放35743 吨。
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金融创新至关重要。循环经济具有系统性、高投入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扮演着资金供给者角色,金融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质量与发展方式的改善与升级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金融资源,循环经济发展能有效促进资金高效流通,整合市场,并加快金融资源创新与整合速度。
二、循环经济视阈下金融发展创新的路径
1.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理念
首先,政府要更新发展理念,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方式,变计划管理为市场经营,针对循环经济发展,制定金融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其次,转变金融创新思维观念,由单向循环向多向循环转变,将清洁生产、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树立金融创新意识,争取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平衡增长。
2.构建良好的政策引导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所以各级政府能否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意义和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宏观调控为金融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增设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然后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以支持循环经济主体发展;同时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增设环保投资,加强绿色补贴建设,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在投资方面,应以资源型、节约型项目为投资重点,大力支持示范类生态工业园及环境设施建设项目;在信贷方面,在不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对企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致力于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首先是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对那些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企业给予精神奖励和金融支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那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减免税,同时为鼓励中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其次,建立创新机制,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政府可以设立循环经济科技研发基金,鼓励金融机构降低科技研发基金组织单位的贷款门槛,从资金方面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最后是制定风险防范机制,保险公司疏导和转移循环经济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有两种:设立或购买风险投资基金、认购主板与二板市场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债券或股票,通过控制多层次体系市场格局达到控制风险损失的目的。
4.充分发挥融资渠道的效用
首先,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对于为循环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如资金支持这些中小企业上市,为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保障;充分利用资本工具、股票市场、技术扶持等方面的优势,放宽资本市场,降低资本额限制条件,推动蓝筹股市场发展,使股票市场交易体系日趋成熟完善,可以将股票上市份额多分给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初具规模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由此使循环型企业发展更加有动力;同时为拓宽直接融资的范围和途径,可以借助资产证券、企业证券等收益固定的证券模式,达到支持证券市场发展的目的;其次,积极发挥间接融资优势。金融机构是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对于三大政策银行来说,应顺应循环经济发展趋势,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大力支持环保型中小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应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己任,提高那些环境破坏型或阻碍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的贷款利率,缩短还款期限等,相反放宽那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或者根据中小企业现有的融资条件,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增加业务服务内容,使贷款政策多样化,加大外部资金支持力度,为地方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
5.创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产品
积极开发与创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产品,增强动态监测力度,选用循环授信方式。创新多样化的担保方式,扩大担保抵押范围,研究推动各项贷款业务,如应收账款业务、收费权质押业务、无形资产抵押等。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开发与创新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类产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增加贷款抵押担保方式与抵押担保范围,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拓展信用贷款服务范围,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效益好的企业,为其发放信用贷款。汲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积极开发与创新与当地循环经济有关的金融产品,以适应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循环经济与金融服务业同步发展。
6.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首先,积极推动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在全国重点城市发展银行分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本金壮大商业银行实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其次,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规范和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是重中之重,想方设法壮大财务公司实力;推动证券机构改革与发展,发展和扩大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经营公司业务,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评估公司。再次,依靠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支持。推进产业投资基金建设,并鼓励其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向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投资。制定新兴产业投创计划,并加快实施步伐,充分发挥政府杠杆作用,引导基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鼓励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壮大创业投资企业实力,加快循环经济创业速度,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
7.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循环经济障碍对策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循环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同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并且开始着手将其纳入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亟须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惟此,才能促进其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随着国家对循化经济试点地区工作的重视,很多地方涌现出一批具有典型特征的企业,实际上这些作为宣传典范的循环经济型企业或循环经济型生态园,是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与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并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样本性、参观性的企业,这些企业从本质上看并不是真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如果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企业失去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也就因此而消失了。虽然,我国理论界、实践中都将循环经济的发展视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迄今为止,循环经济并未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获得更高经济利益的源动力而失去了开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很多企业在实行循环经济后甚至出现了亏损。这种“循环”但是并不“经济”的现状的诱因很多,例如,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在短期内将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企业的自身主观因素等。实行循环经济的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起与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匹配的成本管理理念、也未构建与循环经济相匹配的成本管理体系,最终导致实行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控制力差、成本过高等问题的出现。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在企业内部树立全新的成本管理企业文化氛围
成本管理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成本管理活动的基本价值与行为准则的一种态度。例如,对成本管理在企业激烈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意义,行业价值链成本的发展态势,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成本等的基本的认识,对企业成本节约进行的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对各项成本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这些都属于企业成本管理文化的范畴。因此,循环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文化氛围的创建将帮助企业顺利地开展各项成本管理活动。例如,在企业内部创建“以人为本、以人治物”的成本管理思想与制度,企业可以利用本单位的网站、宣传画、标语、横幅等手段提高企业员工成本管理意识。再例如,在企业内部构建有效的成本节约激励机制,这是保障成本管理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对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研发设计献计献策而被企业采纳的、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在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中能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在生产环节中使用清洁生产工艺与环保无害工艺的,都将给予这些员工一定的奖励。在企业内部构建循环经济企业文化也是帮助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循环经济在企业中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生产环节、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得以实现,单靠企业的某一个部门,不仅无法顺利推进,还可能会在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产生矛盾与摩擦,从而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正能量。因此,在建设成本管理企业文化时必须将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融入其中。
(二)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出合理的循环经济价格
企业是否会主动地实施循环经济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成本效益之间的比较与衡量。只要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那么很多企业一定会主动实施循环经济。但是,我国现行的资源价格体系,并未真实的将各种资源、产品的完全成本、真实的价值等反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导致很多企业从循化经济中得到的是微利,有的甚至是亏损。这种现状如果不解决一定会大大打击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与决心。例如,在我国苏南,很多纺织企业为了环保都建立了中水回收系统,但是,建立好的系统就摆在企业中,并未得到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要想达到回用的标准,企业将为每吨污水提供2.2元的成本处理费用,但是,该地区的自来水的价格仅为0.8元每吨,而污水的排放成本也为0.8元每吨,可见,在这种极不合理的价格关系下,企业如果使用建造的污水循环利用系统,不仅无利可图还有可能亏损,这也就是为什么苏南的很多纺织企业循环利用设备闲置不用的主要原因了。现行的这种价格体系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因此,为了激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了使企业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有利可图,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科学的、资源环境价格制度,在全面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的同时,努力降低企业使用再循环成本,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状态,其投入的成本较高、技术支持较为复杂、技术更新快、对各项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较高,因此,要想使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在资金上做文章,加大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在这一点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和个别地区非常重视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一般的环保投入占到了该国或地区GDP的2%-3%,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环境的良好保护效应。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仅占GDP比例的1.34%左右,很显然,这一比例是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的。虽然很多企业为了发展循化经济向商业银行贷款,但是由于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资金的需求量大、存在较大风险等特点,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为了尽量减少信贷风险通常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贷款审核与要求极为严格、谨慎。不论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还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融资需求的压力,并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联合商业银行出台相应的政策,在我国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全面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实施财税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 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 挑战 战略 措施
一、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在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机制方面
在传统经济中,直接影响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是市场机制,间接影响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以政府制定的影响厂商和消费者行为的公共政策行为,例如价格信号的调整和制定。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线索为物质的闭路循环的实现,基本原则为节能、减排和物质循环,范围为一定区域和行业,内容为资源配置和组织产品生产,目标位区域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是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内在逻辑,经济资源配置的手段以市场机制作为主要手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经济管理职能,政府方面的力度将会不断增大,甚至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发展的作用是主导性的。
2.在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目标方面
在传统经济中,以稀缺经济资源的消耗为基础的的陷阱增长模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从而使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者的浮力和效用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在此模式下的经济发展,利润是生产者的目标、效用是消费者的目标、税收是政府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经济增长是简单的、粗放的。在循环经济中,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工业生态系统是其发展目标,在增长方式上以质量型的价值增长代替了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并且对以较少的物质消费获得较大的经济增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便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得到良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在循环经济中,从事经营活动的厂商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主要从存在于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和目标之中的本质差别表现出来。因而,在循环经济中,所指定的区域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循环经济本质特征相适应,从而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地推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的问题分析
在资源配置机制方面、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经济发展的目标方面,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都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企业从事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战略环境将会在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受到全面的影响,因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将会面临众多不可知的问题。
1.为了使废弃物品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得到控制,我国制定和推行了循环经济法,并对公民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及再生产品的使用,能源、水源、材料的节约进行了引导和鼓励。对于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行为,公民有权进行举报;对于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公民有权进行了解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不仅使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不断得到提高,还有利于对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循环经济文化进行构建。
2.在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后,法律将会直接制约企业导向的产品、所选择的生产工艺流程、排放和处理废物,并对循环经济统计制度进行建立健全,从而使资源消耗、废物的生产和综合利用的统计管理得到加强,同时,对主要的统计指标定期的公布向社会。此外,国家或者行业将会政策性支持那些与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相符合的企业公司,从而使制度成本有效的得到降低。为了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得到提高,使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必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生产理念进行调整。
3.在实施循环经济的区域范围之内,将会逐步形成以物质闭路循环为线索的产业链,从而使产业中的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以上游企业所排除的废物为主要来源,企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将来自于一种新型的体现循环经济内在逻辑的产业结构中,从而使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在循环经济中,技术指导和服务的作用主要由行业协会来承担。在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进行范围的扩大。
4.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下,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关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将会逐步形成与完善,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与开发项目将会优先得到有关部门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陈旧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将会被淘汰,过时的技能将找不到用武之地。
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战略环境的变化,意味着企业在制定战略层面的公司政策时需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制定出与企业经营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因此,在循环经济实施区域或行业内的企业,首先需要制定出与企业长期发展计划相吻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三、循环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探讨
从发展战略高度来看,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循环经济系统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框架一方面需要与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相适应,确保组织的发展战略与大力发展循环背景下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同时需要切实提高企业作为组织系统的战略执行力。影响企业战略实施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5个重要的变量:组织结构;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的甄选;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的类型。在这5个变量中,人力资源管理对其中的3个变量负有直接责任: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的甄选、培训和开发,薪酬系统;同时还对组织结构、信息以及决策过程有直接影响。依据循环经济战略环境的特点,围绕影响战略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循环经济系统中的企业可以从公司层面、业务层面和职能层面制定如下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框架。
1.制定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企业原先的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的相对状况,因此,需要重新评价企业环境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依据组织所具有的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出新的发展战略。
第一、为了与循环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投资主体,通过区域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具有专用性特征的人力资源的存量,提高实施区域内社会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引进专门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以在循环经济系统中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型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企业创新机制,鼓励提高企业资源循环和清洁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准。
第三、及时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准,提高管理者驾驭循环经济的管理能力,完善组织员工关于循环经济的知识结构,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制定可以有效实施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保持企业公司政策与环境特点的一致性是提高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构建畅通的循环经济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条例,及时把握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动向,及时收集组织内外关于循环经济创新的最新信息,及时将组织内外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跟着战略走。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为实施特定的战略服务的,也就是说为适应新的战略环境,提高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运行效果,需要积极推进传统经济系统下的组织结构向循环经济系统下的组织结构转变,为执行循环经济系统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同时强化管理者在组织变革中的协调职能。
第一、与企业外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相适应,致力于循环经济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社会责任感、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创新精神。
第二、以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为导向,调整原有组织结构:设置以循环经济下企业经营和管理职能为中心的专职的管理或协调部门,其部门领导直接受总经理领导,有权管理和协调组织内外影响循环经济效果的个人或组织行为。
第三、组建以团队为单位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组织,鼓励和支持这些组织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创新,并致力于及时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组织生产力。
3.细化企业循环经济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与绩效考评制度
企业是构成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一个复杂社会系统的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与效益,因此,与循环经济型城市或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需要将循环经济型社会的评价指标转化为评价企业绩效的相关指标,并量化这些指标体系,从而构架一种新的评价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基本框架。
第一、构建与区域范围内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指标体系。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循环经济具有不同的指标体系,企业可以因地制宜构建与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公司政策以及评价企业营运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二、系统设计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制定总的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之后,可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逐层分解总的指标体系,并将各指标纳入原有的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评体系之中,通过构建系统的循环经济绩效考评指标,提高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4.以循环经济绩效考评体系为依据设计全面的薪酬制度
为了对企业内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激励,确保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进行,需要设计全面的企业循环经济薪酬制度,提高薪酬制度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协调和配置职能。
第一、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纳入到企业薪酬管理的目标之中,鼓励技术创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综合运用多种动力机制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与效益,包括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激励员工为提高循环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第二、建立与系统的绩效考评指标相对应的全面薪酬管理制度,通过“立体”的薪酬设计,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协调和配置人力资源的效果。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直接贡献的员工,可以通过同时提供内在和外在报酬的方式,多方位、多层次地提高企业员工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四、结论
作为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相比,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和行业范围内的战略发展环境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改变,所以,企业目前的发展战略要以与环境特征相适应的战略的构建作为重点。但是,在企业战略体系之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为了使企业持续竞争力得到提高,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促进,从而使和谐社会得到构建,必须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不断完善和系统化。由于实施企业循环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循环经济必须作为社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线,必须使战略制定的一致性、战略实施的协调性、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完整性得到保持,从而使战略的实施效果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J].管理世界,2005(7):1-4
[2] 韩玉堂: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J].经济从横,2008(10):122
[3] 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90
关键词:辽宁;循环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71-02
发展循环经济是辽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自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个试点省以来,辽宁推进了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和资源再生产业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成效,然而仍存在着法律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积参与意识不强、公众参与不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不顺畅等问题。探讨进一步推动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对于加大辽宁循环经济的建设力度、促进辽宁生态省建设、加快辽宁“两型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行政体制、加强部门合作
进一步推进辽宁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从改革行政体制人手,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确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这个机构可以是省政府单独设立。独立于各个部门之外,也可以设在省环保局,由环保局牵头,财政、科技、发改委等部门组织人员参与,具体负责全省推进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这个专门机构下可以单独设立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城市三个分支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相应的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二是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辅助机构,加强部门合作。构建循环经济的社会发展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多个机构的协作,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启动,在这种情况下,仅一个部门是难以支撑的。因此,要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的分工、责任和义务,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合作与协调;对各级政府签订的环保责任书,要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纳入政府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对具有利益纷争的循环经济政策,循环经济专门机构要积极进行组织磋商,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和明晰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责,避免政出多门,减少行政成本。
二、加大对循环型农业经济的扶持和鼓励
推进辽宁循环经济建设,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进一步解决城乡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出发,加大对循环型农业经济的扶持和鼓励。
第一,出台相应政策,对于农业生产中、特别是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清洁生产活动,加大力度扶持和鼓励。进一步推动削减有毒有害物质的投入、减少物质投入、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地膜、发展节水农业等清洁行为。第二,推进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继续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扩大家庭生态农业模式的覆盖面;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地实现秸秆粉碎还田,增强土壤肥力;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发展和推广秸秆的深加工业。第三,延长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广泛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扩大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现有资源消耗型企业向高效利用型企业转变。第四,积极开发和拓展农业生态旅游。在城乡结合部开发建设农家小院,营造具有农村生态特色的休闲观光场所;在农村地区利用自然风光因地制宜地建设农业观光度假园区,做好观光游览服务、生活体验服务、农产品交易服务。
三、健全法制保障
在立法上,一方面要和中央政府现有相关法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操作性强、责权细化的法律法规。比如,辽宁可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台《辽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法规;制定相关促进企业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等细则,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具体的专项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应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强化技术支持
推进辽宁循环经济发展应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强化技术支持。
首先,加大政府在技术研发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中要进一步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国内外循环经济技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技术研究给予有力支持,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的物质鼓励,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支持。其次,设立专项基金。财政每年列支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配套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奖励在技术研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促进循环经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在此基础上,完善多元化的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项目。第三,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为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做好技术筛选工作,促进企业引进核心技术,使技术进步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公众教育机制
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公众教育机制,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的认识和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自觉性。
首先,在领导、干部和各级管理层中普及循环经济发展观,使其正确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类、管理类研究生教育中,设置循环经济相关课程,通过设置培训计划、编制相关书籍、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组织学术报告会等形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层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环境资源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其次,加强对公众循环经济意识和行动的培养。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各市、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形式,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社区寅传栏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循环经济意识和行动。第三,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从小学开始设立循环经济、绿色道德课程,并贯穿至大学教育阶段。聘请专家、学者、明星到学校推广相关知识。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环保责任意识。第四,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和公众参与的作用。积极建立和发展环保民间组织,使其参与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法规制定、技术推广和具体实践中,协助政府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组织社区群众和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等社会公益性活动,推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产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第五,树立和推广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正面典型,营造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的舆论环境。
六、完善市场机制,加大经济手段的运用力度
目前用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往往过多地倚重于法律法规,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的运用存在不足,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往往不能获得预期的利益,由此不仅造成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足等问题,而且容易导致政府的强制性与企业的自觉性之间的失衡。因此,政府在营造健康有力的法律环境的基础上,还需更加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力量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手段的运用;同时,结合具体省情,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企业的不同情况,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收取保证金、建立排污权市场和优先采购等经济手段的运用力度,以进一步调整和改变企业的成本一收益关系,吸引清洁生产的企业在辽宁落户,鼓励企业开发新的能源,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方法、生产工艺和先进设备,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循环经济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推动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主导产业入手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同时提出了政府在鼓励循环经济发展中应该提供的条件。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 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 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 环境 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 社会 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 工业 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再用、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的一种生态经济和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目前全球 人口 剧增、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日益蜕变的形势下,循环经济观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其在不同侧面表现了它的优越性。
二、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山西是能源大省,也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二十几年的粗放式发展,积累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如果再不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寻求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失去环境依托的经济增长就会后劲乏力,经济大起大落的风险就会加大,经济的较快平稳增长将难以实现。
另外一方面,山西省煤矸石、焦炉煤气和粉煤灰等年排放量也非常巨大。全省矿产资源平均回采率45.8%,低于国内平均水平。探明储量约10万亿立方米的煤层气目前仅开发利用了3亿立方米。而这些资源具有十分可观的利用价值,山西发展循环经济有着很大的空间及潜力。
三、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在山西这个经济比较薄弱的省份发展循环经济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个环节的支持,具体思路如下:
(一)通过主导产业建立产业生态链,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的推行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的各个层面,还涉及到许多技术、 市场 的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各类产业或企业间具有产业关联度或潜在关联度。即各产业间存在着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传递关系,或者通过一定环节的补充,能够在各产业间建立起多通道的产业连接,形成互动关系。
作为工业生态链中核心的资源应具有稳定性,核心的产业应具有发展前景。如果工业生态链中的核心资源短缺、或者核心产业属于被淘汰产业,那么进行这样的生态工业组合就没有任何意义,即使建立起来也是不可持续的。
山西省的主导产业为煤炭产业,应该从煤炭产业入手,通过煤炭产业的主导作用建立产业生态链从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推进“煤电一体化”“煤电一体化”即变输煤为输电。这一举措一方面可以节省由于道路 运输 造成的电煤的 成本 ,还能大大缓解运输给道路、环境带来的压力。山西的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晋煤外运的车辆把 交通 阻断,而铁路则经常把别的货物压下来保晋煤外运。变长距离输煤为输电,不仅经济划算,而且清洁、高效,保证了对能源的安全、节约利用,实现电、煤间的效益平衡、运行畅通。另外“煤电一体化”还可以实现煤、水、灰科学循环利用。煤矿和电厂的水处理系统将实现“一体化”设计施工,所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含油污水都可实现回收和再利用,而且煤矿的井下废水在经过处理后也可直接供发电厂使用,真正实现废水的零排放,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省内大型煤炭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已形成相对一定的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链条。一般大型煤炭企业可以利用采煤过程的矿井排水洗选原煤,实现洗煤水闭路循环和零排放。部分煤矿矿井排水量大,除用于洗煤外,可经过简单净化处理后用于发电冷却或其他工业项目。
同时,可以依托煤矿燃料基地,就地消耗劣质煤或洗中煤,中小型电厂可燃用矸石;实行热电联产,降低发电成本,高热值蒸汽可就近为高耗能工业和当地城镇供热,低热值蒸汽可用于采暖、烘干等用途;电厂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渣用于生产水泥、砌块等建材产品;电厂冷却水可以采用周边煤矿经初处理的矿井水,低热值的冷却循环水可用于向周边蔬菜大棚、鱼池供暖等。
(二)政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优惠条件
山西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行动,需要政府的倡导和积极扶持。在市场价格扭曲的条件下,市场价格链的干扰,使产业生态链不可能持续的运转。为了使全省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最大化,必须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全过程,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导向。
循环经济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是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带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二是引导、推动并规范循环经济各个企业,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其竞争实力。三是进 行政 府采购时,优先安排向循环经济企业购买商品或者服务。四是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 指导 和协助,促进循环经济产品出口、推动政策性 金融 机构 通过开展进出口信贷,支持循环经济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五是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使用,使循环经济的得以顺畅运行。
例如,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煤炭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使用循环经济产品的顾客制定价格优惠机制;对推进循环经济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技术支持等。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全过程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导向,政策制定的范围、力度需要进行政策实验,进行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总之要慎重考虑。
(三)加大宣传力度,使循环经济思想深入民心
循环经济作为一项比较新型的事物,被人们所接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多数消费者已经认识到,环境受到破坏,最终必定会危害到人类自己的生存,使有“环境标志”的产品畅销。逐步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使其自觉的购买和使用环境友好产品,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
山西是个 农业 大省,农业科技知识在 农村 普及率不高,如在山西广大农村推进沼气能源,这一措施可以让农民群众节约一部分煤炭资源的消耗,但是由于沼气能源在农村推进的时间不长,宣传深度不够,人们对该项资源的认识不够,再加之使用中很可能没有以往使用的能源方便,这时人们往往又重新使用高能耗资源。在这个时候,需要政府大力宣传,使大家意识到这一项新型能源的优势,使人们从观念上接收新能源,推进新能源的使用,从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山西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深化对循环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模式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一、经济新常态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经济新常态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下,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不再一味追求GDP的高增速,为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空间,另一方面新常态带来的绿色行业发展新契机,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未来十年将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首先,经济新常态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的宽松宏观政策环境。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发展循环经济,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模式。我国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的支持,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循环经济越来越重视,把握住利用好新常态这一契机,利用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新常态特征科学有效融合,在宏观政策制定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需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支持体系。同时,新常态下政府更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以使循环经济理念和产品真正推广到社会之中。其次,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水平越来越高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经济新常态为循环经济提业的技术创新和拓宽了循环经济的产品市场。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循环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废物回收”向“循环创造”的转变。在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循环经济产业,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二是循环经济产业与资源消耗型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新常态要求循环经济从资源消耗型产业的下游向上游转变,增加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协同效能,通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循环经济产业作为资源产业消耗的末端,应当加强和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合作发展,进而推动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循环经济产业,不仅能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同时又能调整我国资源行业的经济结构。新常态为循环经济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循环经济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最后,经济新常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更加注重绿色消费的拉动作用,全社会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意识得到强化,人们的理念和行为更加理性,新的绿色消费热点逐渐形成,这些都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绿色消费能力、市场的绿色产品质量、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对于循环经济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现行循环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政策具有主观性、预见性、能动性的特点,政策体系应该时刻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且具有引导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政策的需求不同,政策制定需要符合发展阶段、顺应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步履艰难,关键在于政策变量难以及时跟上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落后政策因素是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三个方面:新常态下,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是更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构建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经济政策、信息协作的政策、宣传教育政策的政策体系进而推动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
(一)政策的路径依赖。
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发展对财税和金融等优惠政策的依赖;中观层面上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微观层面上的循环经济企业科技含量低、自主研发环境保护新材料水平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在财税体制上,从“十一五”以来,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推广施行了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优惠政策,使得我国循环经济在政府的政策驱动和激励机制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过度的政策刺激,也导致了循环经济实体企业的政策依赖和成本依赖,循环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同时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趋同化明显,由此降低了资源利用的效率,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导致循环经济创新能力不足。在价格机制上,循环经济产业还未能建立起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动态稳定和长效发展的产品价格机制,报废资源回购价格过低导致回收量严重不足,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效应。在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上,现阶段循环经济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不足导致回收利用的附加值低,设备落后使得回收材料不能细化加工,使得行业经济效益不高,同时极易引发二次污染,导致了循环经济“不循环,不经济”的局面。
(二)政策不配套。
循环经济能不能得到健康发展,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企业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尚未对新兴循环经济产业与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如何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导致这两类企业之间缺少融合,或者融合得比较松散,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我国企业研发绿色产品的创新动力不足,与国家对自然资源创新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有关。
(三)行政执行性政策不完善。
我国循环经济在行政执行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规范建设滞后。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200多项循环经济相关国家标准,但相关具体的产业政策仍然赶不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二是监督缺位。由于循环发展行业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政府对相关产业的管理不能与之配套;环保部门对相关回收企业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尚未能建立有效的报废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共享平台,导致了循环经济回收行业信息不透明,并阻遏了行业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大。此外,一些企业缺乏对相关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了解和认识,这也反映出现阶段政府对危险废弃物行业管理和法律宣传的不足。
(四)引导消费习惯和行为观念的政策不落地。
长期以来,政府缺乏推广大众绿色习惯和观念的政策措施,或有政策、不落地,导致部分企业和公民的节约意识、法治意识等较为淡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乐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绿色消费的意识不足,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不敏感等因素使得绿色产品很难有效地在市场竞争中推广开来。同时绿色产品创新不足、成本过高、市场需求过小,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政策问题需要考虑循环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政策问题主要是循环经济政策如何更好地满足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内部政策问题是如何完善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绿色循环产品。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设。
(一)战略和标准体系
1.战略性政策。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规,但从各个循环经济产业来看,循环经济产业微观执行方面的战略性政策仍然存在不足,如缺乏循环经济重点产业的指引,宏观规划失之于笼统,不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研究提出相关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执行标准,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导向,构建具有指导性的各区域、产业的具体实施细则,制定相关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发展战略和执行标准的规范作用,完善环保管理的制度体系,严格界定各方在环境保护中的义务与权利,以此来规范各主体行为。
2.执行性政策。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实施,环保部门要制定细化的政策,确保新环保法落实到位。要对循环经济企业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审查企业生产经营、实行生产者严格责任延伸制度、产品全过程生命周期管理等建立政策体系,使环保部门从资源回收企业的选址、回收技术水平、废物利用等方面实行全程监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回收全过程中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政策体系要覆盖各个监管部门,要对相互之间的合作,共同形成要求回收企业严格按照环保和技术来规范运行的监管模式做出明确的规定。还要对严格执行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提出政策要求,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简历和执行,对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物分别采取相关污染防治措施来进行污染预防、治理和转移提出要求。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和资源回收的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通过回收企业资格认证、定点管理制度和资源回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对资源加工、排放的整治力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未经注册、非法从事资源回收的企业予以处罚。
(二)经济政策体系
1.财政政策体系。
政府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体系来刺激企业自觉控制污染、绿色生产经营的动力,利用经济杠杆来激励和引导经营主体的行为,使其在经营活动中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保障循环经济行业发展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在大力推行绿色采购制度的基础上,优先购买和推广循环经济产业的绿色产品,对优质的环保产品进行价格补贴,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的宣传力度,让绿色消费理念深入民心,推广保护环境和循环发展的绿色理念,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综合运用财税、采购、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一是政府可以建立循环发展产业的补偿机制。补贴的方式主要包括:物价补贴、财政贴息、企业亏损补贴以及对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实行加速折旧等。二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战略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三是进一步利用水价、电价等基础能源价格政策的调整的优势,研究并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行业的基础资源价格和收费政策,从而调整资源性产品与再生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利用财政支出、资源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产产品的支持力度,同时探索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建立有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2.金融政策体系。
一是通过金融杠杆推动关键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来构建产业群和生态工业园区。二是通过相关绿色产业基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其它资金加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政府财税政策支持引导和吸引风险投资向循环经济领域加大投资规模。四是推行绿色骨干企业的信用债券融资工具,争取为更多的循环经济企业债权融资创造发行股票、可转债、短期融资、公司债的资格条件。五是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的创新技术为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组织重点循环经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合作,推广有普遍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
(三)信息化协作政策体系
1.在城市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信息中心,增强企业间合作。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产品、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合作建立回收与再生利用网点和相应的回收处置中心。同时,建立资源回收数据的动态反映,逐步建立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回收的信息中心,构建回收资源和再生产品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为推广绿色产品理念和设计、制订回收法规提供可靠的、权威的设计依据。
2.建立资源回收的信息管理网络,细化资源回收的行业分工。
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将废弃资源回收、再生产产品、环保企业注册登记、保险终止以及其他法律手续进行电子化管理,通过全行业的信息共享有效的减少回收的非法流向。现阶段,我国资源回收主要通过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来开展,某一家企业往往要承担回收、拆解和再生产等全套程序。由此容易产生管理的盲区,同时导致循环经济行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政府应当对报废业务进行明确划分,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同时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培养循环经济方面的人才,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四)教育宣传的政策体系
1.制定相关政策,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
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教育政策,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和城市发展宣传中来,引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改造消费者的传统行为,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置,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2.加大绿色产品宣传,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