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

第1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方法技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31-01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教学离开师生互动,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与学生互动的时机,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师生间互动的最佳方式是问答,如何巧妙设置问题,找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提问方法,需要教师认真考虑。

一、巧妙进行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启发学生智慧的钥匙是一个个的问号。如何巧妙利用这把智慧的钥匙打开学生求知之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探索的课题。首先,需要精心设置问题,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问题的设置要有新颖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问活动的热情。学生对问题一旦产生好奇心理,就会开动脑筋,启发思维,情绪高涨,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其次,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次序。教师应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遇到学生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时,要适当停顿,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启发和诱导下,通过自主考虑给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满足求知欲望。

二、适时进行课堂提问,突破学习重点难点

在英语课堂上,课堂不同阶段的提问体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授课前进行提问,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在课堂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抓重点、破难点,引发创新思维。在课堂练习后提出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在课后拓展时的提问是为了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进行了解。授课前的导入,是英语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整节课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巧妙的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其内容相互关联,新旧知识相互承接。教师在新课之前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由问题引申导入新知识,能够起到承上启下、平稳过渡的作用。例如,在讲颜色之前,可以先通过提问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可以这样提问:“Excuse me,I a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I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you.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r?”学生可能会回答:“My favourite color is red.”有的学生可能会说:“I like black best.”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喜欢粉色,粉色用英语怎么说?”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Your favourite color is pink.粉色的英语就是pink。”通过有趣的问题开始,引申到新知识的学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不露痕迹地过渡到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这样的课前导入对于新课的讲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有相应的重点,学生只有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任务才算真正完成。因此,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好重点,设置出适当的问题在课中提问。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问答,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积极思考,牢固掌握本课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抓住知识要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通过学生学习时的适当提问,能够促进师生间有效互动,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充分思考,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在讲完新课内容的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再次进行提问,通过问答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从而对本节课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使本堂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应当留出一部分时间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这时教师进行提问互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英语学习更加高效。

三、思考提问注意事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究提问的方式,还要注意规避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提问前,要审查一下提问的内容与学生的水平是否相匹配,问题是否做到了简明扼要、清晰完整,是否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问答互动,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在提问时要和蔼耐心,有亲和力。对于学习差、不爱发言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更加亲切、和蔼,问题也要提得相对简单一些,使学生放下包袱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同时,教师要注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积极思考并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进而使全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师生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课堂提问不在于多,关键要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而且问题要提得巧妙且具有趣味性。师生通过提问能够增加互动的机会,这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第2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据分析人才;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思维能力;正情绪

0引言

Web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海量的用户生成内容,大量信息蕴藏其中,是潜在用户决策支持的有价值资源。如何挖掘海量用户生成内容催生了数据分析人才的市场需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预计,美国在2018年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将达到50%~60%,甚至可能更大。我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使得数据几乎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在大数据时代,具有丰富经验的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倍增。

1数据分析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数据分析人才能对行业已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量化的分析依据。2007年,复旦大学首先在国内开始培养数据分析人才,随后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分析上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可知,数据分析人才应该系统地掌握数据分析相关技能(主要包括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商业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一种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国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发展白皮书》在数据人才一章中明确指出,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要从本科阶段开始,要注重运用算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计算思维能力是数据分析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2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自2002年以来,我国计算机教育专家将计算思维能力归结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必备的4大专业基本能力,并且强调计算思维能力是其他3项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以及系统能力)的基石。那么,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依托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试点专业建设,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数据分析人才?计算思维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抽象与分解、递归、启发式等方法解决计算求解问题。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可在算法与数据结构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以下简称算法类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因而算法类课程是本科阶段培养数据分析人才的重要课程。

然而,在算法类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较为常见的问题:

(1)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薄弱。学生要达到灵活运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掌握算法的核心思想,但由于算法类课程中许多概念抽象,一些经典算法较为复杂,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能体会到理论学习意义和动手实践乐趣的学生很少。

(2)系统能力培养没有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由于算法类课程相关的综合设计课内学时少,教师无法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知综合设计,并对其进行分析、开发与应用。

由此可见,在算法类课程的现有教学环节中,训练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机会较少,必须结合当前数据分析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算法类课程的定位和内容,以达到夯实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

3在算法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方法

从整体上,一个较高层次的数据分析人才应该掌握7大版块的知识结构,分别是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提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展现以及数据应用。以数据分析人才驱动为导向,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算法类教学方法主要是把算法类课程中算法分析与设计的思想融入数据分析中,用数据分析中的实际需求驱动学生学习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以7大版块中最重要的数据挖掘版块作为载体,在算法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1基于实际数据分析任务的实验项目设计

目前,国际权威学术组织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ICDM)已评选出数据挖掘的10大经典算法:C4.5、k-means、SVM、Apriori、EM、PageRank、AdaBoost、kNN、Navie Bayes和CART。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应用问题,结合这些经典数据挖掘算法布置实验任务,对每一实验任务制定实现该任务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预期实验结果,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并实现这些实验任务。

以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好创意的“互联网情绪指标和生猪价格的关联关系挖掘和预测”为例,说明实验项目的设计。

(1)实验目的:针对来自国内互联网的生猪历年消费者情绪数据,挖掘消费者情绪指标和生猪价格之间的关联关系。

(2)实验要求:采用Apriori算法,对近期国内五花肉价格及生猪价格进行预测。

(3)实验内容及步骤:首先,对原始的生猪数据清洗是分析消费者情绪与生猪价格之间的关联关系的第一个阶段,其目的是删除无关数据;其次,统计与消费者正面情绪或消费者负面情绪同时出现的相关指标,并根据自定义的最小支持度阈值获得正面情绪或负面情绪的频繁项集;最后,根据自定义的置信度对获得的频繁项集进行筛选,得到有意义的频繁项集。

(4)预期实验结果:解读最终得到的频繁项集,将挖掘的结果反馈到生猪养殖户,让其掌握生猪市场的供求关系。

个别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对以上内容进行拓展,从互联网大数据中找出其他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生猪价格预测先导指标。

实验任务的编码完成后,还要求学生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撰写规范的项目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测试等。教师可通过报告清楚了解学生是否有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针对计算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再布置另外的实验项目让其训练。例如,在“互联网情绪指标和生猪价格的关联关系挖掘和预测”实践项目中,要求项目报告中有目标场景、需求理解、方案创意说明、模型数据选取、数据分析、算法设计、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原型系统介绍等。

3.2算法类课程教学内容拓展

由于本科阶段算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涉及完成基于实际数据分析任务的基础知识,不包括数据挖掘算法,这就需要教师在算法类课程中拓展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经典的数据挖掘算法与算法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巧妙融合。为此,教师需要详细分析实现每个数据分析任务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按照书本相关内容的先后顺序串联起来并编写授课计划,体现算法类课程精华内容与实际数据分析任务的融合。为了保证学生对数据挖掘算法的深入理解,需要鼓励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在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好创意的“互联网情绪指标和生猪价格的关联关系挖掘和预测”竞赛中,指导教师们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讲解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思想、原理、特点等。学生在学习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递归与分治思想、回溯法思想;理解了树型存储结构对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性能的改进。通过这样的实践,参赛学生完成的作品清晰展示了他们在学习算法类课程中培养的计算思维能力。

3.3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跟踪

为了改进软件工程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收集应用于13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项目、授课计划、项目报告、算法类课程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通过跟踪他们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分析曾在算法类课程上得到较好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检验提出的方法。由于本研究的对象还没有进入毕业设计环节,故只进行算法类课程的理论成绩与基于实际数据分析任务的实验项目完成情况的分析。通过两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可以看出,认真完成实验项目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普遍高于不认真的学生,这充分说明基于实际数据分析任务的实验项目能有效改进目前算法类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还准备通过学院学生管理部门跟踪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时修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为探索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试点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4充分利用移动平台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算法类课程学习的成就感,在算法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3~5人一组,形成一个团队,开发算法类课程教学App。该App的功能模块主要有算法类课程的教学资源、10种经典的数据挖掘算法讲解教案、基于数据分析任务的实验项目、学生作品展示区和交流区。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每一个团队开发的App进行互评,最终选用得分最高的课程教学App为下届的学生使用。由于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与及时,学生对算法类课程的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在移动终端普及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另一方面能营造一种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尽管教学App的开发是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副产品,但也正是这种副产品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正情绪,让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3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科研创新 人才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时代给每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以新的导向,是否具备科研创新能力是评判一个人是否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1]。面对时代要求,我们的教研团队在以培养科研创新人才为导向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过程多样化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系统掌握和灵活运用有一定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改革。

1.1重点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我们采取教师重点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讲解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科研思维的启迪和引导;结合学生自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比如:在讲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时,涉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知识,学生对其理解抽象而不具体。鉴于此,一方面,教师通过重点展示共聚焦图片,使学生理解光学切片及三维成像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和探讨,了解仪器的构造和详细的工作原理。这为他们今后科研中使用该仪器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总结每章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2]。我们鼓励学生绘制每一章的思维导图,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图文并重,发展了学生的记忆、阅读及扩散性思维能力。但是,总结思维导图是一项费时费神的工作,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工作,我们将思维导图作为课程考核环节之一,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

1.3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培养科研探索精神。

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授课方式,借鉴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开展了课堂讨论式教学[3]。在内容上我们优先选择本年度生物学相关的诺贝尔奖研究成果、当今生物学研究热点,如肿瘤的靶向治疗、转基因食品、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等。在拟定好题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课外自行查资料,制作PPT,课堂派代表讲解,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并将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课堂讨论,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表达及思维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科研的积极性。

1.4播报科研新闻,培养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科研新发现。我们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研网站,如丁香园、小木虫、生物谷、科学网等,培养学生自己探寻科研的习惯。学生对科研新闻的汇报在每堂课中占用时间不长,仅5~10min,但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科研新事物的兴趣,培养其关心身边科学的素养。

2.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4]

除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外,我们还强调注重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密切注意科学发展的前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另一方面,我们依托本校的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让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国家级课题研究中,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以期得到系统的科研素质训练。

3.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交流

网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网络平台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条件[5]。我们主要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及其附属的多种功能展开师生间的课外互动,使得课堂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可在课后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网上的密切交流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教师及课程的兴趣及重视程度。

4.结语

我们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以培养科研创新人才为导向的细胞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立足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利用网络资源扩展课堂。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讨论式教学存在课堂人数不能过多的局限性;作为正处于发展中的三本院校,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做得还不够好。今后,在总结以往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我们将扬长避短,继续进行不间断的改革和尝试,优化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超.生物科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

[2]Buzan B.The Mind Map Book[M].BBC Books,1995.320.

[3]杨飞.基于PBL的分组讨论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3.6.

[4]余光辉,程旺元,龚汉雨,覃永华,徐鑫.基于细胞生物学教学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34(12):1246-1251.

第4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and the era of rapid expansion and over-all creative abil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researching scientifically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its historical mission is to cultivate quality tal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It is needed to b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colorful and diverse social life of today. Colleg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ll a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u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and ability. The important task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ajor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research capacity.

关键词: 大学生;中药专业;科研能力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ajor; research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88-01

1面向社会需要,明确中药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方向

中药在我国几千年防病治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在中药面向国际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科研集中在仿制药或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上,很大比重为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意义上的新药,科研实力和能力相对薄弱。虽然每年各大院校有不少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真正适合做科研的技术人才很少。国外制药大企业跨入国门后,我国的医药产业陷入困境。因此,培养出优秀的研发技术人才,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尤为重要[1]。中药专业是一个社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主动寻求知识,学术论文阅读量小,各学科的理论知识缺少连贯思维,综合实验能力相对不强。大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摆脱思维定式与框架的束缚,抓住机遇,积极的迎接挑战,是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面向国家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药专业大学生是中医药院校的教育重点,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科研能力的同时培养,着眼于培养出懂中药学基本理论,会在生产中实践,有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优秀的中药专业大学生。

2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的功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

国家要实现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需要各大院校的积极配合,其中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研实践平台,充分认识科研能力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常用实验仪器操作能力、常用实验方法运用能力、捕捉专业信息能力、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2]。使学生在实验中理解性的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3正确引导学生的科研思想,完善科研的实验设计

由于大学生综合知识与经验的相对匮乏,教师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中是不可或缺的。在校内组成一个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教师队伍,给予大学生科研理念和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把握科研方向,引导大学生建立缜密的科研思维。经常吸引本科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实验室的课题研讨组会,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总结内容,独立设计实验的流程和内容,教师完善学生的科研设计,以保证学生科学研究的先进性和正确性。

4以实验室在研科研课题为基础,带动大学生的科研实践

大学生由于学习任务比较重,自己独立承担实验研究型课题的机会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中药专业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有科研项目的课题组中。加入科研课题组中,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既解决了科研方向、经费等问题,又在实验中培养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5增强学生自身参与意识,提高科研兴趣,并在科研中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由于中药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和专业性强,作为科研能力培养的主体,中药类专业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对于知识的渴求,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平时还要注意增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及现状的了解、阅读中药类学术杂志、注重前沿知识的积累,在积累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学会利用文献检索来充实自己,正确看待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地投入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完善设计实验,亲身参与实验的过程,认真地完成最后的结果分析,数据的统计,论文的撰写等。在科学研究中,团队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团队精神的有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研是否顺利及成果的大小[3]。当代大学生应该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共同协商问题,尊重科研课题组内其他人的意见,接受别人对于自己错误的纠正,不封闭自己的思想,分享实验设计、新发现,大家取长补短,聚集群体的智慧,在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并能够形成一定的组间竞争意识,增强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科研思想的培养。

6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表现在大学生对于科研课题的投入,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体现在大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谨的态度、对科研结果的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培养。在科研过程中的严肃认真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保证科研结果真实可靠的前提,建立追求真理的人生价值观,是学生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良好品德之一。身为中药专业大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着特殊商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工作,肩上应该始终担着对社会、对人民的一份责任感、一份将中药事业发展壮大的使命感。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4]。我们实验室的老师认真探讨中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式,并积极组织实践,为中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探索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章巍.药学院校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9,(6).

[2]张永清,李心沁,包华音.中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措施[J].中医教育,2005,(4).

第5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网络PBL模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南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2015JG006)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3—),女,湖南祁东人,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梅毒螺旋体的诊断、致病机制及防控;赵飞骏(通信作者)(1973—),男,湖南邵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梅毒螺旋体的诊断、致病机制及防控。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5-0195-02[收稿日期]2019-10-22

一、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包括南华大学研究生院仍沿用传统导向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才[1]。该模式将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问题解决之间的主从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导致研究生的科研专业知识积累有限,创新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很难实现,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对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需要。许多问题在研究生科研实施及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2]。

1.早期科研设计阶段面临的问题。尽管部分高校采用弹性培养模式,但绝大多数高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仍为三年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固定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往往还是按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随堂听课,这期间学生尚未真正进入导师实验室,导致研究生真正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时间变得相对紧迫。

2.科研方案/计划具体实施阶段面临的问题。此阶段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式相对单一,通常通过课题组间隔性地召开组会进行工作汇报或阶段性总结的方式来了解学生们的实验进展,而研究生们平时的沟通交流则通过与同年级或高年级师兄师姐的当面相互请教,甚至依赖导师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一些实验技术方法的传承学习,而且绝大多数研究生通常直接按照导师已设计好的科研方案来实施自身学位科研课题的研究。导师们常因日常工作事务繁忙,无法做到与学生第一时间沟通交流,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导致研究生们在其整个科研计划实施阶段,只会被动按照导师要求实施课题计划方案,而无法自主去探索如何从具体科研实践中发现、提出并解决相关科学问题[1,2]。

3.科研计划完成后成果评价阶段面临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包括我校仍以发表科研论文的多少和优劣作为衡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参考标准,却往往忽视了对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效果、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等一些相对抽象指标[1]。经过三学年的阶段学习,并没有让学生们真正领会什么是自主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科研思维能力。由于研究生科研实施阶段时间紧,学生们基本上是在完全被动实施和执行的环境氛围下来完成科研计划,这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科学问题、积极探索、寻找问题解决办法和答案的科研探索精神培养不够。

以上问题存在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各阶段,且不同程度制约着现代基础医学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发展[2]。

二、基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交流模式的兴起及应用优势

1.流媒体技术。该网络技术是指将音频视频等格式的多媒体文件以信息流的形式在网络中传输的一种沟通形式。集体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医学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及科研指导工作,因为研究生招生与本科招生特点显著不同,学生之间年龄、经历、学习背景都有明显差异,因材施教、个性教学模式逐渐被提及并引起关注。

2.云端储存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储存资源放到云端上供人存取的一种新兴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任意可连网的装置在任何地方均可连接到虚拟云端上,十分便捷地进行各项数据的存取。该项存储技术的容量超大,可以将科研教学相关的所有重要教学课件、科研文献、研究会议及教学视频上传存储,师生可通过云端上传与下载。

3.微信/QQ交流平台。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等界面即可实时迅速将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资源一对一或多对多传送他人。应用微信/QQ平台进行教学或科研指导,相对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①只要用户保持实时在线状态,微信/QQ平台推送的消息、图片或视频就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用户手机并会语音提醒,这就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②在教学或科研指导过程中,能够使导师针对不同学生出现或提出的科学问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沟通、解答和引导。③导师可将课题组成员微信/QQ号汇集到一个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小组交流群/平台,及时传播自己的最新学术思想和科研动态,展开科学问题讨论和后续科研计划的布置。

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网络交流模式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1.科研课题的选择、设计阶段的应用实施。研究生导师首先可围绕最初科研设计的科学问题/假设,提出一个或系列引导性问题,或者精选与导师科研课题相关的几篇经典文献,结合该科学设想的研究背景,录制一个相对应的教学音频或者制作PPT课件,现场讲授录制视频并以流媒体形式上传云端,通过图片、动画及视频音频,以及网络文献参考资料,形象而直观地突出重点。

第6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创新能力的竞争。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在巩固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研究而获得新知识、取得新突破和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涵盖知识经验、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实践这四个方面。第一,知识经验。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石之上的。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常识的积累,保证其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要求;其次,要保证专业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把握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动态;最后,理想的知识结构,要实现基础知识、科学文化常识和专业知识的相互统一,互为补充,互为所用。第二,创新思维。对所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灵活运用是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要把知识要转化为能力,要在创新实践中产生成果,就必须要有创新性的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都不容忽视,因此,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时,既要充分挖掘其逻辑思维,又要充分挖掘其非逻辑思维。第三,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有别于他人的较固定的态度和行为特征,是思维和行为的综合,其结构也是多层面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的形成和培养,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自信心、坚韧性、敢为性、独立性、合作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第四,创新实践。实践能力是检验知识经验与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要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以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

2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研究生经历了本科知识吸收阶段,步入学识不断深化、科研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但是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主动性不高高等教育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又需要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过程中来。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地参与其中,通过自主的“做”与“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通过对高校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尤其是科研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盲目考证占用了太多时间,二是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三是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低年级课程量较大,导致入学伊始没有培养起科研兴趣;四是导师指导监督不充分,一个导师往往需要指导5~8个学生,由于自身教学及科研任务,对研究生指导时间、次数、程度不一,从而使得主动性不高的学生在与导师的沟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2.2实践性不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目前我国高校“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多数高校没有对研究生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明确要求,甚至研究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认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依附于参与科研项目以及。诚然,这两项是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较为显而易见的参考指标,但绝不能忽视社会实践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2.3协作性不达科学研究本身并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前沿领域的项目往往有一支精干的团队支撑。尤其是当前的科研环境,跨学科式研究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对高校研究生来说,由于缺乏这种团队意识,导师交给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者仅仅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而不考虑整体的协调一致,这都是缺乏协作能力的表现。

2.4发展性不深研究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理论上应当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结构的优化、思维方式的进步及实践活动的加深而不断提升。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并没有随着个体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提高,有些学生到了研究生期间反而畏首畏尾,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

3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3.1强化研究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敲门砖。科学领域越来越强调以“问题导向”来进行研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强化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关键。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鼓励他们冲破思维定势的牢笼,敢于发现、大胆假设、勇于创新、不畏失败,可以通过创新论坛、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热情,强化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3.2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依托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坚持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行专业人才的重点培育方案以及应用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双效改革方案。

3.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要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通过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不断充实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素质。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带出一个青年教师团队和一个学生科研团队,这样既能使得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科研梯队的建设。尤其对于创新项目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应在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重点配备,并实行绩效考核制,根据考核结果及创新成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第7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神经内科;研究生;读书报告;教学

Effect of reading seminar on training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Dong Zhao, Yu Sheng-yua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Abstract】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in research capacity will make a foundation for their later scientific work. On the other hand, to grasp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in their own fields will make an important role for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Methods: A reading seminar was held regularly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PLA General hospital for every Tuesday. Results: Holding reading seminar is able to promote postgraduate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practice their speech talent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paper writing. Conclusion: Reading seminar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postgraduates' scientific ability.

【Key words】Neurology; Postgraduate; Reading seminar; Teaching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教育中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担负着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学发展的脚步,他们相对与本专科学生而言,年龄偏高,思想较成熟、自我意识强[1]。总医院为国内集保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研究型医院,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研究生和进修生教学。研究生教学除了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外,科研能力也是其需要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研究生教育逐渐培养其正确的科研思维能力将为其今后从事临床科研或基础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科研文献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在课题的立题、进展及科研成果的撰写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地对科研文献进行阅读、分析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目前各种文献众多,而每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涉猎所有文献。我科从2012年开始,在全科研究生定期开展英文文献读书研讨会,使大家在短时间内扩展知识面,了解相关科研领域进展,达到一人读书、众人受益,现将相关介绍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总医院神经内科在读的所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包括在职研究生和博士后。

1.2 方法。

读书会由研究生辅导员组织,时间定于每周二上午11点至12点, 每次安排两位研究生汇报,每次发言人员的时间表半年前即公布。要求所有研究生参加,但其他进修生、轮转生、实习生均可参加,并定期邀请本领域专家进行专题点评。

汇报人将英文文献于上一个周五前上传至规定的QQ群(群名称为“301神内科研读书会”)内,并将文献主要内容制作成PPT文件, 进行内容报告,并在幻灯结尾总结出此文献的创新点以及优缺点。参与者可提前自行下载原文,并可在报告结束后提问,大家就此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最后邀请2名研究生导师进行总结点评。

文献素材选择方面,要求研究生查阅相关学科的世界著名医学权威杂志或本研究领域的知名杂志,最好能结合自身专业或课题,如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Lancet,Stroke, Neurology, Headache, Cephalagia等。

2. 结果

2.1 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读书研讨会举办之初,我们规定所有研究生必须轮流汇报,每半年前将汇报次序公布,以便提前准备,如确有事不能参加,必须请假,参加次数将与研究生表现等目标考评挂钩,并列入直博、留院的必要条件。通过活动,汇报者必将提前熟悉所汇报文献的只要内容及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参与者能够每周均能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及相关知识,形成了良好互动的学习氛围。

2.2 培养了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及表达能力。

文献阅读是一切科研行为的基础。只有顺利进行文献阅读,特别是英文原文文献的阅读,才能对相关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进展进行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为创新性地进行研究的立题及准备工作打下基础,避免重复性科研活动,也才能最终进行论文写作。读书报告会无疑是提高研究生论文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督促研究生定期进行文献阅读,增强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熟悉英语表达技巧。同时,在正确理解文献精髓的同时,研究生还必须在报告会上以易懂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回答大家的疑问,这也无疑培养了研究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参与者也能够通过讨论锻炼了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创新性是所有临床及基础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正确的文献阅读,可以学习国外同行在相关领域研究时对创新点的发掘、把握和验证方法,对自身研究有着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文献读书会强调让研究生自己查找文献,提炼综合,报告讲解,因此也增加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报告人始终要主动去思考: 这篇文献为什么能发表,其核心的创新点是什么?自己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学习和注意哪些问题?

3. 讨论

英文文献读书研讨会是我科研究生进行相关领域文献汇报、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汇报者在汇报前需要对英文文献进行适当地选择和充分地准备,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文献及其背景知识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锻炼了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将主要内容高度精炼地概括为PPT格式文件,则锻炼了对文献的把握和提炼能力;最终要把文献内容向大家宣讲,又提高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讨论中大家所提到的疑问的解答,则锻炼了自身的随机应变能力。除了汇报者外,参与者能够通过别人每次的汇报,开阔自身的眼界和思路,熟悉和了解研究领域外的其他研究内容,并通过讨论,激发大家的创新性科研思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为自身的课题研究领域拓宽了思路。

英文文献读书研讨会为我科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阵地,通过定期开展活动,研究生的英文文献阅读、检索能力得到提高,这也为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其他医学院校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生培养措施[3]。没有创新就没有医学科学的发展,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直接影响医学院校知识的水平, 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定要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科研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研究生[4]。因此,定期开展外文文献读书报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生科研兴趣培养策略,值得向其他科室、其他医院推荐。但其具体实施方法,还需要各科室结合自身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微、杨玉、车艳娟,对于当代医学研究生管理的思考,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1, 4: 96-97

[2] 詹歌、梁军利、李红霞等,三级甲等医院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模式探讨,实用医学杂志, 2012, 6: 1021-1023

[3] 李彩霞、魏景丹、焦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定期开展读书研讨会的实践,中国医药导报,2010, 32: 105-106

第8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医学本科毕业生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33-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临床医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临床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医学科研能力。五年制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一种主要的培养模式,目前医学本科生毕业后除了少数考取研究生有机会获得良好的科研培训,绝大多数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很难得到规范的科研训练。[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专业所特有的教育阶段,是医学毕业生向临床医师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陆续开展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只有顺利完成规范化培训后,住院医师才能成为独立工作的临床医师。因此,在医学本科毕业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除了进行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还有必要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整体临床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3]通过培训,把临床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造就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

一、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医学科研能力是指医师从事医学研究时,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医学方面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包括资料检索能力、信息综合提炼加工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力(论文的撰写)等。由于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加上现今的业绩考核体系,对临床医师科研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医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4][5]

优秀的临床医师不但要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及时地诊断疾病,准确地治疗用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临床工作细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措施。而这些就需要进行研究、探索、分析,才能找到致病因素和疾病发病之间、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之间的深刻联系。[1]总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对住院医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其开阔视野,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本科生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受到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科研体制、科研条件等的限制,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力度非常有限。已有的数项调研显示,医学本科生科研水平低下,多数对科研活动不感兴趣,对科研重要性缺乏认识,很少阅读国内外医学期刊,不会撰写医学论文,对于科研设计、论文写作技巧等与科研相关的基础知识缺乏了解,参加科研实践活动较少。因此,大多数医学本科生不满意自己的科研素质。[1] [5] [6]

在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尽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临床能力相似,但是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弱于硕士生、博士生。[7]在上海市现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中,本科生培训年限为3年,长于硕士生2年、博士生1年,因此,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建立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与体系,以帮助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对此,我科近几年在对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总结如下。

三、本科生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学习科研理论,培养科研思维

由于本科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科研能力训练很少,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又要忙于日常医疗工作,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的科教部门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可以是周末,可以是晚上)让本科生住院医师集中学习医学统计方法、临床流行病学、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循证医学等与科研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和理论,从而初步培养其科研思维。

另外,培训基地医院多为医疗、科研条件较好的教学型医院,经常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医院作学术报告或是组织各种学术会议,这种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就是培养科研思维的另一种途径,应该引导本科生住院医师积极参加。当然,只是具有科研思维还不够,还需要科研“引路人”。

(二)选择科研导师,制订培养计划

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都需要有导师的指导。实行住院医师科研导师制度是落实住院医师科研培训计划,保证住院医师科研培训效果的关键措施。培训基地医院可在全院各科室遴选科研带教导师,以具体指导住院医师的科研实践活动。科研导师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同时承担科研课题,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8]

每位本科生住院医师可有1-2名导师作为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人。科研导师根据培养对象情况和临床、科研实际条件,制订可行的科研培养计划,如检索医学文献、开展科研设计、撰写科研论文等,做好科研“传、帮、带”工作。

(三)科学选择课题,认真切实完成

科研导师应该根据本科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导师自身承担的课题情况,选择合适的临床或基础课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9]必要时,医院科教管理部门可以划出一段脱产时间以支持住院医师的科研工作。对于科研工作,一般本科生在脑海中的印象往往是实验室的各种仪器,以及 “基因”、“分子”等高、精、尖项目,其实并非如此。所以,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首先从临床工作开始,让住院医师感觉到科研就在自己的身边,帮助他们树立做科研的信心。立足于临床实际,导师可以指导住院医师对某种疾病的认识提出新观点,比如回顾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总结疾病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或以此找出新的治疗方法。以呼吸科为例,导师就曾指导几名住院医师通过查阅病史与文献,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呼吸科、胸外科诊断为肉芽肿性肺疾病、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病例,分别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转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住院医师可能会对基础研究产生兴趣,导师可以将自己的各类基金课题分成小课题,让住院医师参与完成。导师联系实验室的指导老师,让住院医师抽出时间进入实验室,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对简单的基础科研工作,比如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细胞培养模型,以鼓励他们的科研热情。当进行某些有难度的科研工作时,比如细胞转染,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科研工作有时是很繁琐,很枯燥的,但是适当的科研压力,可以锤炼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攀登科技高峰的意志。

从事临床或基础科研工作的目的是培养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让住院医师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合理的科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收集或者实验操作,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9]本科生住院医师从事课题研究不一定是要得出研究成果,而是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细致的科研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培养正确的科研道德观,为其今后独立申报科研课题,承担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长期以来,受限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和繁重的临床工作,住院医师培养中存在着临床和科研相脱节的现象,即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住院医师是各级医院未来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如何培养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本文初步探讨了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意在抛砖引玉。只有在培训基地医院、临床科室、科研导师、住院医师共同努力下,才能实施好这项工程,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想、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

[ 注 释 ]

[1] 黄一虹,王志荣,董晨,等.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培养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6):1066-1068.

[2] 刘峰,王奕,陈迟,等.内科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48-49.

[3] 朱萧玲,计根林.谈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4):703-704.

[4] 潘娌妮,吴蕾蕾.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20-21.

[5] 桂明,钟狂飚,彭伟莲,等.五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素质调查及培养策略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0(2):399-400.

[6] 张作鹏,梁子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调研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0(4):139-140.

[7] 施国文,冯智英,林岩,等.不同学历层次住院医师特点及培养建议[J].浙江医学教育,2013(1):39-41.

第9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范文

一、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匮乏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为传授已有知识的机械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结合少,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淡薄。虽然部分学生具有初步的科技创新意识且积极主动参与科研实践,但由于不具备基本的科研常识,缺乏系统性科研素质培养而造成科研能力低下。因此,如何使学生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在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能力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1]。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

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 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 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 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

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 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 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