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形式,它与高校后勤,尤其是后勤住宿管理紧密相关。国外的高校社区主要在学生后勤管理和住宿管理模式上与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明显不同,因此,两者在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上必然存在很大差异。以德国、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较早进行社区研究的国家,其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住宿模式对我国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国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现状
在后勤管理模式上,德国高校的后勤系统由州政府直接任命,由大学生服务中心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公益性质,实行企业化运作,自主经营但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美国高校一般都拥有本校自办的后勤服务系统,且引进社会上各个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后勤管理,后勤员工的工资与经济效益也不挂钩。日本高校则由学校聘请有能力的人经营管理,采用师生自我服务的合作社组织形式,并通过给予参加该组织的师生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并共同发展该组织。
在住宿模式上,由于国外大学大多是开放式,有些大学还是当地社会的主要单位,与城市完全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住宿形式主要是以走读为主,大都没有学生宿舍,仅有少数比例的学生由学校负责提供住宿,其余的通过租借社会上的房屋解决。如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只解决7%~12%的学生住宿问题。在日本少数学校为解决初到日本的外国留学生语言不通的问题而建有少量学生宿舍,但在申请获批后学生也只允许住一年,一年后自行到校外租房。
2 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现状
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社区和文化两个概念上。因此,以社区及社区文化的创建为基础和切入点,进而研究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在我国,由于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区尤其是文化社区进行研究的历史不长。通过资料查阅和结合实证调研,将学者对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所开展的较为粗浅的研究,总结如下四个主要方面。
(1)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特点、目标、意义和发展趋势
对于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探索,目前有关学者主要是从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功能三个层面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并普遍认为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呈现教育、服务、管理多维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以适应高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对育人阵地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由于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尚有许多地方需进一步探讨完善,比如主要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同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具体对策,如制定学生社区规则、加强学生社区组织创建等。
(3)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思路
学生社区在建设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给高校管理者带来启示,必须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社区的建设才能取得成效。有学者提出需要从促进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让辅导员进社区、加强党建工作等不同方面建设学生社区的新模式;或是从高校学生社区自治角度看,学生社区事务管理模式要拓展自治空间,把社区党建与社区自治有机结合起来等,充分发挥学生社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育人功能。
(4)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重在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育人功能。有学者通过分析了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区创建的影响,就社区德育工作薄弱、文化创建缺乏特色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策略;也有的提出从加强辅导员队伍创建方面,探讨辅导员进社区对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目前学者主要从问题、意义、功能、思路等角度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的依据和经验借鉴,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1 明晰了高校学生社区和社区文化的内涵
通过前期的探索,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区所包涵的特定区域、所具有的特殊性及鲜明的时代特征有较为清晰的定义,将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社区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内容的一种由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群众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只有对高校学生社区内涵的准确理解,才能把握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有助于找准社区建设的切入点。
2 明确了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管理理念的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机制创建逐步完善等客观因素,导致高校学生社区在管理上和素质教育上可能产生“真空地带”,因此,要加强学生社区文化的创建和管理。同时,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角度看,多元文化的冲突对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其提供了发展和改革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建设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迫在眉睫,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必要性的充分肯定,是推进文化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
3 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
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德育工作薄弱、文化创建特色不鲜明、创建时效性不强、缺乏展示和交流平台、“自治管理”和有效指导相脱节、薄弱的社区文化氛围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只有进一步突破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才能推进社区的建设。
4 指出了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积极作用
即要树立“学生社区”育人新理念,重视发挥社区文化阵地的育人功能和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依托学生社区文化创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充分发挥其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功能。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5 提出了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学者提出了各种思路和对策,具有代表性的如提出要从思想理论基础、组织架构、管理实践、环境创建、服务保障等多方面进行建设的思路,并以创建安全型、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学生社区为目标;或是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机制、以人为本的社区服务机制和高品味的社区文化活动机制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机制,发挥社区文化启迪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作用。各种思路和对策为社区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6 探讨了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构建优良社区文化创建长效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学者提出通过培养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管理机制等途径,构建以优良的社区文化创建为载体的长效育人机制,以最大化获得并释放其育人效应。因此,长效机制是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和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从对已有文献及研究资料分析中发现,相关研究对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和社区的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积极意义有较明确论述,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情况也有大量分析和研究,但是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的相关研究尚很薄弱,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未作深入探讨,未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在研究方法上较为传统和简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 研究视角过于狭窄,缺乏理论深度
目前关于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研究,学者大多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入手,研究视觉狭窄。虽然有少数学者也借鉴文化社区理论、社会流动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及社会工作理念等,但大多仅停留在表面上,限于粗浅的借鉴分析,未能将其有效应用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使得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实效性。
2 定性分析多,实证研究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在目前的教育和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结合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分析影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在理论上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为定性分析,个别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只停留在某一所或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研究样本数量较少,缺乏代表性和权威性,实证研究成果只是简单地尝试实践后的经验总结层面上,而综合采用纵向、横向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研究,对高校各参与主体的调查研究等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很少。
3 宏观现状描述多,微观主体分析少
已有研究成果中,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绝大部分仍然是宏观描述分析,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的解读、社区建设体制的普遍不适应性的讨论等。而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对多元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合力发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从现有成果看,微观主体方面研究也明显不足。所以,从微观参与主体如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学生和后勤管理部门等进一步研究,对补充研究成果意义重大。
4 “硬件”分析多,“软件”研究少
在研究的内容上,许多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硬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改善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对营造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但却明显忽视了社区“软件”建设这一潜在的思想教育作用和育人功能,使得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目标。因此,进一步深挖和解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软件”方面的建设内涵是增强社区文化建设实效性的基础。
5 提出制度多,长效机制研究少
从研究的成效性看,目前的研究在政策和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如有学者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品牌先导、系统整合等原则,建立学生社区内部激励机制、党团群联动机制、文化活动机制等基本的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创建。但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长效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其深入探讨,形成可供各高校参考和借鉴的机制却不多见。
以上概述了国内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的现状,认为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区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社区文化氛围较为薄弱,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梳理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和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高校有必要进一步探寻并明确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方式,建设学生文化社区平台,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进而构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将学生社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和育人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登春.高校学生社区:文化视域中的阐述[J].晋中学院
学报,2009(1).
[2]陈荣武,汪碧云.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化工
高等教育,2001(2).
[3]杨雪梅.论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构建[C].书院文化――
肇庆学院书院制建设工作会议论文汇编,2012.
[4]时长江.高校“社区”视角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载体
[J].高等理科教育,2005(3).
[5]陶光胜.基于自治与党建耦合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新
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
[6]王惠民.论多元文化冲突下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J].
社科纵横,2010(11).
[7]孙国权.关于高校辅导员进入学生公寓的思考[J].山西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荆晓艳,谢怀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唐山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9]吴俊泉.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探析[J].现代交
际,2011(9).
[10]黄政,谢春林.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与延展素质教
育时空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
[11]李亮,张红兵.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探究[J].理论月刊,
2010(11).
[12]董焕敏,李智军.论社区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3]林晓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区建设
研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
[14]钱伟超,刘兰星.试论大学生社区的构建[J].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5]代雷.关于高校学生社区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思考[J].
品牌(理论月刊),20110(11).
【关键词】社区居民;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一、背景
为了真实地了解当前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现状,进一步关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发展,笔者组织带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2010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深入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的虹桥社区、建新社区、江北社区、东门社区以及南湖的桃源街等社区开展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问题的调查活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黄冈市黄州区社区居民心理问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社区居民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和关心程度不够;社区居民目前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存在认知误区;社区居民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涉及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七成居民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并希望由专业人士进行。
二、社区居民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完善社区心理咨询机构
调查中我们发现,黄州城区的心理咨询机构还是十分缺乏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站、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总共不到十家,而且部分居民对心理咨询机构还持有望而生畏的态度。所以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是迫切需要实现的问题,只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了,人们才能得到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二)社区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一线城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发展已相当成熟,人们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已经能坦然接受心理问题的存在。但是在三线城市人们对心理问题还存有认知误区,以致有了烦恼也不看心理医生,觉得看心理医生会让别人误认为自己有精神类的疾病。如果能在社区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让人们都能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使心理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工作迫在眉睫,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承载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社区心理健康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与当地高校的结合, 充分利用资源,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深入实践学习,在课余时间到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接受社区居民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咨询,并为他们讲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消除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坦然接受身边的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当他们自己和身边人有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处理。
(四)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小手册和宣传画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是人们了解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让人们正确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才能使他们对心理健康引起高度重视。由社区联合组织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小手册》并发放到居民手中,健康手册中包括心理问题的描述、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心理小测试和如何面对身边的心理问题等等。宣传画可以采用漫画人物,生动而形象表现各种问题。然后把宣传画贴在社区的宣传栏和街道的文化栏中,让每一个路过的居民都能看到生动而有趣的宣传漫画,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心理知识,一举两得。
(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又一重要措施。首先,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居民能够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和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对文化的强烈愿望。其次,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织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居民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社区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社区文明程度。第三,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协调各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交往,得到相互了解,互相协作与配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感情交流。人们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越多,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自觉维护社区利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文化建设好了,人们的幸福感才会增强,没有摩擦、没有争吵、没有隔阂,人们的烦恼就会减少,由此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随着城市社区管理质量的提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区的建设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式,社区和谐则国家和谐。因此,在社会和谐化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对于基层生活的群众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使各个层次的居民都可以得到良而有效的心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宇辉主编.浅谈社区文化建设[N].黄石日报,2008.
[2] 刘群芳主编.长沙市某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分析[J].护理学报,2009(5).
[3] 夏勉,江光荣主编.社区居民心理问题图式的结构和内容[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4] 张灵聪,刘影,潘玲娜主编.福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1.
[5] 胡俊娟主编.社会工作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关键词】社区群众合唱艺术;普及;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3-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业余文化生活,群众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异军突起,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蓬勃发展,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青睐。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社区群众合唱艺术普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社区群众合唱艺术普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社区群众合唱艺术普及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唱团队人员构成相对不合理,团队组织意识不强
社区群众合唱艺术组建的团队大多数是自发组织的民间团队,这些人员借用社区的场地进行合唱训练,既缺乏经费支出,也缺乏统一管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人员构成也是相对不合理,不仅老龄化问题严重,而且性别比例失调,女多男少的问题非常明显,这些团员参加合唱团队主要是为了消遣时光,导致团员出勤率也很难保证,教学效率很低,团员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着群众合唱艺术的持久性。另外,男女声部比严重失调,因为声部不全,严重影响着合唱团队的演唱效果。还有,许多团员对于合唱演出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团员日常排练时,团队组织意识不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所学知识没有连续性,整体合唱水平很难提升。
(二)合唱观念比较陈旧,合唱队员音乐文化基础差
合唱理念太陈旧,抗战歌曲、革命歌曲、政治歌曲等一系列传统的合唱歌曲,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合唱声音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许多人认为,合唱就是很多人一起唱,许多群众合唱时不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对音准、节奏、呼吸、共鸣、语言等把握得不准,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民众从整体上看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社区群众合唱艺术团的团员,表现更为明显,许多团员都不认识国际通用的五线谱,有的团员甚至简谱都不认识,合唱训练主要依靠指挥一句句地教唱。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解决措施
(一)正确认识合唱艺术,聘请专业合唱指挥参与
合唱艺术有其自身艺术个性,训练合唱,要遵循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如:合唱时,各队员间必须互相配合,音色寻求共性、音量必须均衡,声部间彼此关注衬托,声音追求和谐统一,强调音乐的整体效果。所以,社区群众合唱艺术要想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合唱艺术,聘请专业合唱指挥参与。正确认识合唱艺术,不仅指要加强合唱团队管理,提高人员素质,还指歌曲选择、平时训练、指挥与团员配合等多方面,不仅需要指挥老师耐心地排练授课,还需要团员长期积累学习,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会逐步提升。由于大部分群众合唱团员缺乏合唱的基本常识,要保障群众合唱艺术健康发展,必须聘请专业指挥与专业教师介入,群众合唱艺术才能少走弯路。
(二)选择有时代气息的歌曲,加强团员基础知识的掌握
目前,从整体上看,全国群众合唱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社区群众合唱艺术,优秀作品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在歌曲选择上,要摆脱传统的观念,尽量选择脍炙人口的、有时代气息的歌曲,这样,有利于调动团员的演唱积极性。对部分难度较大的作品,社区群众合唱艺术可以将其改编,简化和声难度,提高演唱水平。另外,还要加强团员基础知识的掌握,要重视团员的基础素质,规范其声音、气息、节奏、音准。音准问题是音乐的基础,而提高演唱水平,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歌唱气息,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提高个体的演唱水平。适当参加舞台实践是促进社区群众合唱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各地区、社区要多为群众合唱团体提供展示机会,通过不定期举办群众合唱比赛,加强团员的学习动力,提高演唱水平,促进群众合唱艺术健康发展。
三、结语
群众合唱艺术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正确认识社区群众合唱艺术普及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群众合唱艺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宁波.以群众合唱助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之新思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2]周先智.群众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大众文艺,2013(18).
[3]贺洁琼.简论群众合唱的发展及社会功能[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陈晶晶.群众合唱艺术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J].群文天地,2012(17).
作者简介:
关键词:榆次后沟;社区参与;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榆次后沟古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相邻。后沟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沟、坡、垣、滩等纵横交错的地理风貌。后沟的龙门河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用水来源。此外,后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后沟古村的建筑以古民居为主,主要有窑洞、三合院、四合院、楼院等。关于后沟始建于何时,并没有详细确切的史料记载。
2002年,后沟村由于其独有的黄土高原农耕文明被发现,并赢得了一系列殊荣。2003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后沟村进行采样活动。后沟从此进入了保护性开发的阶段。后沟从其开发到现在,发展迅速。每年接待的游客近5万人,这其中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外游客,他们深深地被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所吸引。后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大大提升,并建立了自己独有的旅游产业风格。
(二)后沟古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研究
1.冲突表现
后沟景区冲突表现为:后沟在其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商业秩序亟待改善等问题。具体表现有景区管理者不顾当地居民的利益,为居民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且工资水平不高,经营情况不公开,利益向少数管理者倾斜;景区商业秩序混乱,存在“欺客载客”现象;居民素质亟待提高,归属感不强,甚至存在“拆台”现象,想尽办法占“公家”便宜。
2.冲突原因
后沟古村落景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冲突原因主要有:利益分配不均,忽视居民利益;居民与景区管理者的信息不对称;居民与景区管理相互不理解、不信任;各利益相关者存在自利倾向缺乏“他意识”。
二、社区参与模式在后沟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现实意义
与国外学者在开展社区参与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研究起步较晚且成果较少。近几年,国内学者积极开展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开发和保护主要出于以下考虑:第一,社区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机载体,在后沟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旅游业的发展促使社区居民参与其中,而社区居民的参与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社区居民身上的古朴的民风以及当地古色的建筑都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古村落的开发离不开社区居民,如果将二者割裂开来,古村落将没有灵魂可言。第二,多数开发商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市场远见。在古村落开发过程中对当地的社会、文化造成破坏,影响了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所造成的文化破坏最终都有当地居民来承担,因此要增加社区居民在开发过程中的发言权。第三,如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注重居民利益,由此造成的贫富分化,不利于当地的长远发展。
三、社区参与模式在后沟古村的应用
(一)树立景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理念,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为促进后沟古村落的旅游发展必须树立景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可采取具体措施包括:1.注重社区整体利益。2.提供就业机会。3.完善股份合作制度。
(二)建立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丰富社区参与形式
凸显社区参与的主体地位,使社区参与到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社区居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当地旅游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1.社区参与景区的发展规划。2.社区参与景区的高效管理。3.设立游客服务中心。4.丰富旅游产品。
(三)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开展后沟古村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
社区居民是后沟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后沟旅游的重要参与者,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规划,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对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开展后沟古村落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2.对居民进行多元化的培训。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社区参与能力和水平
结合后沟的具体发展情况,本文提出了“政府+良知企业+社区+专家+旅游协会”的旅游发展模式。1.政府从宏观层面对旅游发展进行管理和监控。2.企业负责社区旅游发展融资及日常的商业运作。3.社区则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并自觉的进行文化及景观的保护与传承。4.专家在强大的理论支撑下对社区管理及居民行为进行引导及教育。5.旅游协会主要是上传民情,下达民意为各方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
[3]勾志国.景区管理者与居民利益冲突研究——以后沟古村景区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关键词:新疆高校;学生社区;民汉合住;问题;对策措施
从整体大的社会环境来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针、指导思想和教育内容等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高校是一致的。然而,由于新疆地处西北边疆地区,独特的区情、社情、战略地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决定了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别于其他地区高校,具有教育环境复杂和教育内容特殊等特点。而如何结合新疆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不断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新疆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也将对新疆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
新疆师范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多项举措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在学生社区中推行民汉合住工作。在当前的形势下,在新疆高校中实施学生民汉合住既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又及时地顺应了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同时,也为各族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各族学生的共同进步,在营造团结、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学生民汉合住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处在探索试行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完善民汉合住工作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途径,使之长期有效地推行下去,将成为新疆师范大学以及其他疆内高校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推行高校学生民汉合住工作的背景与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世代居住的有13个民族,各民族大多都保留了各自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而在新疆各高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新疆自治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各民族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对新疆高校培养各族优秀大学生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由于新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以及受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双语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等因素影响,使得很多来自偏远地区或乡镇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为薄弱,普通话水平整体不高;而部分学生在入学初期不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与其他同学间也不能较好地交流与沟通,既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对其个人发展和能力培养也十分不利。面对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探究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社区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社区成为各族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重要课堂,对于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逐步推行民汉合住模式,不仅能够加强各族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同时,在提升各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当前,在学生社区管理平台中,充分利用合住模式实现民汉一体化教育管理和学习生活方式的这一尝试,在实践高校育人功能和强化学生培养中也取得了一定实效。
目前,新疆高等院校中所实施的民汉合住大致可以分为4种模式:一是学院同班级民、汉学生进行合住;二是学院不同年级相同专业学生合住,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合住;三是各民族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进行合住;四是自愿结合的各年级民、汉学生合住。而在这四种合住模式中,第一种模式在各高校中较为普遍和常见,即在大学新生一进校,就根据专业班级进行宿舍分配与安排,而其他合住模式则较为灵活,合住人数和比例因各高校、各学院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
二、高校学生民汉合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结合学生民汉合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相关阐述。新疆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2010年制定并实施《新疆师范大学民、汉学生合住宿舍实施方案》。目前,除预科生以外学校已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了民、汉合住。在整个工作推进过程中,学校相关领导以及学生工作者能够经常深入学生社区,了解民汉合住宿舍有关情况,以确保此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在调查了解中发现,多数民汉同学能够认可并很快适应民汉合住方式,认为在这种住宿模式下可以更好地加强同学间的了解和信任。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同学来讲,民汉合住能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氛围,不断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并在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上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其他优秀同学的好做法,而且大部分同学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及和睦的同学关系。
在民汉合住工作中,虽然整体工作推进较为顺利、成效突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即在民汉合住中,女生宿舍问题多于男生宿舍,新生宿舍问题多于老生宿舍等,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由于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的差异而使部分同学不能尽快地适应民汉合住方式。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部分同学对彼此的风俗习惯还缺乏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大一新生间、内地同学与新疆同学间,在言语、饮食和作息时间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彼此不能较好地相互适应,并容易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一些小摩擦和小问题等。
(二)学生社区管理未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民汉合住中,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学生社区是各族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也是各种问题容易发生的场所。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学生社区教育和管理功能逐步增强,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这项工作在学生社区起步较晚,特别是针对民汉合住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尚不够深入, 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各族大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民、汉合住宿舍问题反馈与解决机制还不完善。在民汉合住宿舍中,当问题出现后,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反馈、向谁反馈;有的同学甚至不反馈或者试图仅用自行调换宿舍的方式进行解决。而在学院管理层面,一般由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共同管理,而部分学生工作者特别是新进辅导员等由于缺乏学生工作经验,在遇到民汉合住学生问题时,仅采取说教、调和等简单方式进行解决,缺乏相应合理依据和有效措施,使得民汉合住中的各类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妥善解决与改善。
(四)学生民汉合住成果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随着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不断强化,以及民汉合住工作的深入推进,民汉一体化的教育管理和学习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并开始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在新疆高校中对学生民汉合住工作成果的推广力度还不够,宣传工作仍不到位。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民汉合住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合住模式在广大学生中的深入推进,也未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其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三、促进高校学生民汉合住的建议和措施
目前,新疆高校民汉合住工作正处在一个探索试行阶段,因此,在推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类问题,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暂时会对当前民汉合住工作乃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但是,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抓住问题的实质与规律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以及有效的措施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为今后更好的完善高校相关管理制度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民汉合住工作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进行完善和强化:
(一)通过学生社区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查找问题敏感点,着力解决学生社区突出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既存在很多共性,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从整体上讲,广大学生能够积极上进、勤奋好学,渴望成才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是由于新疆各地区生长环境的差异以及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又决定了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心理特殊性,如思想积极向上,但对消极思想缺乏一定的鉴别力,也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容易盲目吸收与崇拜,也容易被境外所诱导利用。因此,学生工作者需要经常深入学生社区,特别是深入民汉合住宿舍,通过走访约谈与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和qq空间等)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征、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等有关情况,并认真查找社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敏感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相关培训,通过脱产进修、短期培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学工人员应对、处理学生社区相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其能够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妥当处理各种民汉合住中出现的问题等。
(二)将团学活动与学生社区管理相结合,以团学活动促进民汉合住工作。由于民汉合住问题多发生在新生宿舍,而高年级宿舍较少出现,因此,如何帮助新生顺利且较快渡过民汉合住"磨合期"将成为今后工作开展的重点之一。在民汉合住工作中,一方面应当抓住新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与热情高的特点,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团委和团支部开展一系列相关主题团学教育活动,帮助各族同学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不断增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从学校和学院层面不断加大对各族团员骨干的教育培训和入党思想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各族优秀学生干部和党团员在民汉合住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逐步加大对举办民汉合住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为各族同学相互交流与学习搭建更好的平台,不断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三)在学生社区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民汉合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受到学习压力大、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因素影响,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不自信或自卑的不良心理状况,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同时也给同学间的正常交往带来较大障碍。因此,如何在学生社区中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民汉合住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为此,高校学工部门应与本校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以及学生社区管理部门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配合,充分利用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平台,通过开展团体辅导或成立心理互助小组的途径,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等,在学生社区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在学校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的心理咨询人员,设立学生社区心理咨询室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通过各种方式为各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团体或个人心理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学习、工作、生活和交往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以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交流座谈会、主题班会等方式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客观分析存在的差距和落后的原因,帮助他们逐步缩小学习差距,使其能够树立自信心,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完善民汉合住工作问题反馈与处理机制。学工部门应专门设置民汉合住工作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民汉合住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民汉合住工作问题反馈与处理机制,如建立问题反馈信箱(微薄、微信等),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效反馈途径,正常反映社区中民汉合住有关问题;应设立问题解决时限,及时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予以答复和解决。同时,进一步加强学工人员的经验交流与相互学习,使学生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教育疏导、解决需要、谈心对话、激励吸引等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汉合住观念与思想意识,确保民汉合住工作能够长期、稳妥、有效地推行下去。
(五)认真总结,巩固成效,不断加强民汉合住宣传推广力度。各高校应把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特别是民汉合住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来抓,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召开有关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认真查找工作不足,并逐步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巩固民汉合住工作成效。同时,应利用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方式或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使得民汉合住观念深入学生心中,并让学生深切体会其带来的好处和重要意义,为合住模式的广泛推行逐步打下坚实的学生基础。
四、结语
在学生社区中推行民汉合住工作是新疆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区域特点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强化各族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以及共同进步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实现民汉一体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然而,面对当前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以及高校学生社区和民汉合住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学生工作切入点,以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入分析与探讨民汉合住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新的建议与对策,为今后学生民汉合住工作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同时,也为提高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更好地发挥高校育人和人才培养功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磊.浅析新疆高校民、汉学生合住模式[J].时代报告,2012.
[2]谢丽古丽・哈斯木.新疆师范大学民汉合住模式研究[J].华章,2013(27):173-174.
[3]包玉山.强化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2012,13(6):131-133.
[4]袁淑清.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4).
[5]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
[6]张勇,李红兵,申笑梅.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4-55.
[7]沈娟,罗志佳.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2):19-22.
[8]金丽华.新时期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12,21(1):15-18.
[9]王劭华,康胜利,章德林.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然性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2):77-79.
[10]李焱斌,雷冬海.内地高校优化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选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2):53-57.
[11]杨丽,姜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主题探析[J].实事求是,2011(2):32-34.
关键词:广场舞 全民健身 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220-02
广场舞是目前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集体性健身运动项目,在我国各大城市的休闲广场、社区广场每天都可以见到随音乐起舞的人们,已成为我国城市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广场舞”,可见广场舞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受青睐程度。广场舞动作简单、律动性强,配乐多为时下最流行的歌曲,再加上多为自发性组织,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随时加入,因此发展十分迅猛。广场舞的大范围流行,满足了人们的健身、娱乐需求,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与我国目前提倡的全民健身运动相契合,但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引起相关单位的关注,使其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1 广场舞的开展现状
1.1 广场舞形成的驱动性因素
广场舞是从何时何地开始发展起来的了,目前没有十分准确的考证,但从其形成的驱动性因素来说,大致由以下几点促成: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聚;二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强;三是现代人对健身、养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基于以上三点,人们亟待一种雅俗共赏、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的出现,广场舞也正是应此种需求自然而然产生的。
1.2 广场舞的特点及发展状况
广场舞是一种舞蹈,但动作简单、节奏舒缓、门槛低,适宜老年人身体运动,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舞蹈动作较为简单舒缓,没有高抬腿等大动作,且舞蹈的编排变化少而动作优美、大方;二是广场舞多为自发性,没有固定的人员,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三是自娱自乐性,广场舞以娱乐健身为目的,对舞蹈本身没有要求与标准,跳的好坏没有人进行评价,这也是广场舞参与者众多的一大因素;四是广场舞的参与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在舞蹈的同时通过情感交流,极大的丰富了中老年女性的精神生活。
广场舞在我国城市广场及社区广场的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尤其是社区广场,几乎成为了广场舞的专用场所。广场舞的规模不等,一般是依场地大小,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其配乐多以时下流行、耳熟能详、传唱度极高的流行歌曲为主。广场舞的组织较为松散,几乎不存在什么管理,一般有一到几个领舞者,余者随之起舞。广场舞的活动时间通常以早、晚为主,晚上是最为主要、活动人数最多的时间段。由于广场舞是一种自发性的群众活动,缺乏管理,喧闹震耳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广场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作息,因此也造成了一些矛盾冲突,是广场舞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
1.3 广场舞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广场舞的形成及发展,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有着积极的一面。首先,对个人而言,广场舞可以增强参与者的体质,健身是其首要的作用。经常参加广场舞运动,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人体活动能力的效果。40~60岁阶段的中老年妇女,正在或即将面临着更年期来临的各种症候的困扰,广场舞的健身效果能够帮助她们更好地渡过这一困难时期。其次,对个人而言,经常参加广场舞,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相关研究表明,多数的中老年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退休后的心理落差、空巢的失落感、丧偶的悲伤孤独等等,这些心理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对心理健康影响巨大。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健身娱乐活动,将中老年人聚焦在一起,在健身运动的同时,相互的交流使其精神生活大为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了中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广场舞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虽然广场舞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在迅猛发展过程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来说,广场舞的“扰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难题。由于广场舞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大分贝的音响是其标志性的配备,巨大的音响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作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由此导致的矛盾冲突事件也多有发生;其次,广场舞需要较为空旷的场地来进行,为了争夺场地,不同广场舞群体之间经常会为了场地而爆发冲突。广场舞活动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组织松散,缺乏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广场舞活动的场地设施较少也是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广场舞人员构成复杂,素质良莠不齐,只为娱己而不顾及他人感受也是导致矛盾冲突的因素之一。
2 广场舞发展的相关对策
2.1 相关单位应积极介入,加强引导与管理
对于广场舞这种群众自发性的活动,相关的管理部门应积极介入加强管理,尤其是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管理部门,应当在广场舞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引导与管理。文化部门作为地区文化建设、管理的主要组织,其在广场舞这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必须要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介入,委派专业的舞蹈人员融入群众队伍中去,一方面从专业的角度去指导广场舞的编舞;另一方面不断规范广场舞的发展,使之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持续健康发展下去。此外,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应在广场舞活动中不断的发掘业余的舞蹈人才,组织社区业余舞蹈团队,不断的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使广场舞成为群众文化事业的一方沃土。
2.2 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
广场舞矛盾冲突的焦点在于场地设施,要解Q这一问题,为广场舞发展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是重要的举措。文化部门及社区管理部门应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广场舞的发展开辟一定数量的专用场地,以解决广场舞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在场地设施的建设中,应从广场舞规范化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如对社区广场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对夜间照明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设置以及对音响设备的必要设置、控制等,原则上既要满足广场舞活动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的影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省佛山市 528305
【摘 要】目的:了解社区门诊中药房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更好地开展门诊工作。
方法:通过调研社区门诊中药的存放环境、有效期及真伪、调配以及领取药物的申请程序等环节,分析现有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类,提出新的措施并严格落实。结果:社区门诊中药房质量管理主要存在库存质量把关不严格、环境不符合标准、药物炮制过程、领药申请程序不规范等因素等。结论:社区门诊中药房质量管理中实施有效针对性的制度以及科学性规范,可大幅度的提高中药的质量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 社区门诊;中药房质量管理;防范对策
中医在医学界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中药学属于中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千年文化发展的知识沉淀[1]。中药房在每个医院药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门包括药物的采购、验收、加工炮制以及门诊配方、药物存储等质量管理环节[2]。现今时代,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门诊的不断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选择更为方便的社区就诊。中药房的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社区门诊的医疗水平。本次研究为了更好地管理社区门诊中药房,分析现有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手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分析本社区门诊中药房现存在的质量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中药调配、中药的发放、中药的申请领取系统和社区门诊中药房的库存室环境等。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周期为1 周,具体的检查流程如下:
(1)中药入库前的把关情况。该项检查包括辨别药材的真伪、药材的质量、药材的使用期限、药材的审批号等。
(2)中药的库存室环境指标。该项检查包括库存室的温度、湿度是否在合理规定的范围内,是否存在粉尘或者是霉蛀等情况。
(3)中药炮制环节。该项检查主要是检查炮制人员是否严格按照处方进行制药、在炮制过程中是否遵守炮制规则、是否细心以及是否发生漏药、多药操作等。
(4)中药是否在有效的保质期内。该项检查主要包括中药的使用期限登记情况以及药物的使用期限。
(5)中药的申请领取程序。该项检查主要是检查社区门诊设立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人员的落实情况、现有制度存在的隐患以及领取差错事假的发生次数等。本次研究,我们采用的评分标准是五级评分[3],分数与问题成反比,即分数越低,则表明其问题越为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21.0 软件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从表1 看到, 社区中药房门诊的质量管理问题主要有:中药材入库质量未经过严格的把关、库存室环境指标未达标、炮制流程不规范、失效药物仍在使用以及领药环境存在漏洞等,具体问题的得分如表1 所示。
3 讨论
针对本次研究中中药房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我们做出了一下的应对措施。3.1 完善规范标准并提高中药房人员管理首先需要提高社区人员的专业素养,社区门诊应该定期的开展知识教育,包括对中药饮片质量的识别等;在中药入库前,查阅相关的药物质量资料,明确社区门诊采购的中药饮片是否合格,如果社区条件允许,可以建立中药饮片真伪鉴别数据库,最好是网络在线模式,方便查询,不仅提高了检查的效率,与此同时,增强中药房人员的工作能力,分工明确,加强其责任心。
3.2 严格遵守中药炮制规则
中药物的炮制以及加工是确保药效的关键步骤,比较常用的炮制药物手段是手动粉碎,机械式的小钢磨粉碎太多,影响药效。提高中药炮制人员的专业水平,根据医生的处方,仔细进行每种药材的种类以及份量,谨慎备药,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中药炮制规范保证药物无毒且有效。
3.3 定期检查中药房环境及设备
中药物的存放室是影响药物药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定期检查中药房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十分必要,同时,监测空气中的粉尘是否超标、是否有霉蛀等,对于检测设备如温度计、空调、湿度计以及除尘设备检查其是否运作正常,保障良好的存放室不仅有利于要当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对药物的保存也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药材的保质期的监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及时处理失效的药物不仅可以避免不良事假的发生,而且提高了社区门诊部门的信誉度。
参考文献
[1] 徐春生, 李光明. 浅谈门诊中药房发药复核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 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6):417.
[2] 潘旭, 许保海. 门诊中药房发现的饮片质量问题及相应对策[J]. 中医药导报,2011,17(3):102-104.
关键词: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在,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农村社区,其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积极探索转型期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发展,已经成为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主要指的是由居住在农村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由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归属和道德规范。而从农村社区文化内涵的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须的各种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由此可见物质文化是保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文化指的是农村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观念文化指的是居民所有具有的共同价值观、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等,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的核心所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者是农村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且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农村社区文化的统一体。
二、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思想认识不足问题,许多干部群众对政策的解读和理解不够,完全没有认识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真正价值。许多社区干部工作理念和方式依然停留在以往落后层面,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从根本上抓好农村社区文化管理模式的革新,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硬件支撑不够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同其它类型的项目建设一样,需要有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撑,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其目前的固定资源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匮乏性,即便是已经建成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也会因为后续资金的不足难以进行必备的资源补充、维修甚至是日常的运作,这就导致很多地方的社区文化建设成为了“形式主义”,并没有任何实际性的内容与意义。
(三)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人才作为支撑,但是由于受到其固有的经营条件以及市场运作规律的影响,真正愿意投身到社区从事文化服务工作的人才数量并不多,而且极有可能因为工作环境和现有工作条件的落后与不发达造成已有人才的流失。同时部分地区政府层面由于缺乏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导致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才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先进文化
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树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因此,在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社区,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们的思想,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使先进文化在农村社区中扎根、发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做到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又要打造适合人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农村社区的具体情况,积极利用乡土资源,以戏曲、歌谣、民谣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促使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精神的形成,从而使本土文化与先进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完善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制
农村社区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社区文化公共设施、文化活动场所、规章制度、文化管理体制等等。因此在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用于硬件设施投入的缺失而呈现出并不繁荣趋势的情况下,要不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用于专项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确保其各项事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社区内部还要做好文化管理工作,让科学完善的发展体系,符合整个农村经济建设规律,以及广大群众文化需求规律的管理体系来完善对其的运作与支持。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彻底健全管理体制,还需要构建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其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落实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同时在明确其自身权责以及个人责任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来实现其对于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潜能。
(三)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
鉴于目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存在的人才匮乏、人员结构失衡的现状,其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其对于自身发展的束缚,就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要充分储备社区文化服务人才,尤其是面向广大年轻的村干部,构建具有先进性、针对性、目的性与服务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侧重于培养其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同时,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工作。社区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一般知识性教育,通过采取组织村民学习方式,对村民进行社区基本知识、社区环境知识、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村民共约等知识进行教育,以此来不断的提高村民科学素质;二是积极进行观念教育,积极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根据村民的传统文化意识、文化层次及接受能力,对村民进行民主意识、公德意识、法制教育、科学意识等教育,促使村民树立起良好的公民意识;三是在社区中积极进行行为教育,在社区中充分地利用多种文化教育资源,采取丰富多在的形式,组织、疏导、激励村民选择正当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树立先进文化,完善设施建设和健全管理体制,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瓴,罗燕洪.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及其地方途径――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05).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谐社区
1 前言
所谓社区图书馆,是指党和地方政府积极提倡的,由政府提供支持,或社会各界赞助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向当地居民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以开启智慧、培养人才为目的,提供阅读指导和书刊借阅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机构。毋庸讳言,作为信息传播与存贮中心,社区图书馆在提升居民综合素质、构建社区知识高地、建设和谐社区文化方面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图书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可以帮助社区图书馆一起共建和谐社区。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如何实现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携手共建和谐社区,希望能对同行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2 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携手共建和谐社区的可行性
由于我国社区图书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馆舍面积过小、文献资源缺乏、管理经验落后、馆员素质不高、经费投入不足等。然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的优势进行弥补。学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训练有素的工作队伍以及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将这些优势应用到社区图书馆建设中,是现实可行的,可以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携手共建和谐社区具有现实可行性。但是学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高,因为参与这项工作会导致学校图书馆增加不少额外的工作量,因此缺乏主动性。另外,不少社区图书馆队伍素质不高、管理经验不足,导致馆员缺乏办好图书馆的主观能动性,不愿意与学校图书馆开展良好的合作。再加上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没有构建起良好的沟通机制,所以在携手共建和谐社区方面存在不小的阻碍。解决这些难题,构筑沟通平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 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携手共建和谐社区的策略
3.1 建设方案的共同咨询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促使学校图书馆必须与社区图书馆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和谐社区,在提升居民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社区图书馆在经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由社区图书馆本馆人员或者当地政府部门来独立策划整体建设方案显然不是很实际,弄不好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相反,学校图书馆一般都具有较悠久的历史,人才、技术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优势,可以社区图书馆提供优质、完善、系统的咨询服务,使社区图书馆走上多快好省的建设之路。学校图书馆为社区图书馆提供建设咨询方案,要做到因地制宜,既可以实施咨询会类型的高密度咨询,也可以通过邀请顾问的方式进行经常性咨询,从而使社区图书馆早日实现自身价值。
3.2 文献资源的共同分享
如今,社区图书馆的信息网络建设还尚未成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与运用。但是学校图书馆一般都已经实现文献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普遍建有数据库检索系统、电子期刊全文检索系统等。这些网络资源可以与社区图书馆实现共享,满足居民的信息需要。同时,学校图书馆还可以与社区图书馆联合开发一些专门性的、具有特色的信息服务系统,满足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另外,在学校图书馆中,流通量大、借阅量大的图书一般都有复本,在清理馆藏资源时,可以拿出部分复本捐赠给社区图书馆,以此解决社区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样,学术价值较高、有实际作用的期刊杂志也多定有2-3套,可以将这些期刊杂志转赠给社区图书馆,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再生。
3.3 管理人才的定期培训
社区图书馆面临着人员管理经验不足的重大问题,在体制、编制方面也存在若干薄弱环节,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来社区图书馆工作。从目前来看,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效能亟待加强。而学校图书馆能够很好地满足社区图书馆管理人才培训的需求。学校图书馆要全面分析、调查、研究社区图书馆目前的管理现状,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培训计划,实施学历与非学历、一般与重点的不同培训模式,让培训对象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增长知识经验,以此促使社区图书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同时,还可以采取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双向挂职的方式,扩充社区图书馆的人才资源,加强对社区图书馆的业务指导。
4 结束语
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蓬勃发展。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学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都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携手合作,实现共建,这样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风貌!
参考文献
[1]李剑冬;试谈社区图书馆的人文凝聚[J];河北科技图苑;2005年04期
[2]姚丽华;应发展多功能社区图书馆[J];河北科技图苑;2003年02期
[3]张永华;组建社区联合型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5年02期
[4]陈金菊;形成合力 建设社区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