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第1篇: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对象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2011秋护理专业两个班共136人。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7月第1版)方法对照组:护理2011秋护理3班67名学生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灌讲授法”进行教学。观察组:护理2011秋护理4班69名学生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方法。具体步骤:(1)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启发学生阅读教材或相应参与书,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难,做好记录。(2)组织答疑:在教师主持下进行以案例为主的课堂讨论,其内容有教师布置的思考题(针对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基础知识)和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采用主动发言,教师提名或事先指定专题发言。(3)总结归纳要点:教师概括性地总结归纳本次课的要点和讲授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4)达标练习: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每个教学单元都进行学习效果考核验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两个班均由同一位老师任课,统一进行考试,考试中使用水平相同的同一试卷。结果见表(表1、表2)从上表结果可见,两种教学方法考试结果有显著差异。“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满灌讲授法”教学。

问卷调查

为了检测二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在课程结束后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1)对两种教学方法比较;(2)掌握知识的系统性;(3)能加强重点内容的掌握;(4)能提高自学能力;(5)提高思考能力;(6)提高归纳总结能力等项目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表2结果表明,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掌握重点、难点等效果优于“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法”。而“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法”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效果好于传统的“满灌讲授法”。

讨论

第2篇: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护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医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医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微生物学是与临床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目前,在微生物学课堂上部分学生机械记忆,应付考试,教师灌输式教学,学习效果差。

1 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1.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对教学的责任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熟悉其它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要查阅相关领域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任课教师首先应按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把握好课程深度、广度、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心,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课堂讲授应当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交代清楚,教学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逻辑性强,条理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

1.2 加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微生物是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使得微生物学教学变得更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会给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观结构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用Flash制作简短录像,例如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病毒的复制过程等等以加深学生影响。同时信息含量大、重现力强的优点可以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教学效果。

1.3多样化教学手段,加深理解

1.3.1 对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各种病原体存在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通过采用表格或图解的方式将相似的病原体进行比较,使其共性和个性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较容易了。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解决了易于混淆的微生物内容。

1.3.2 总结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各论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等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归纳中注重不宜归纳但又须抓住知识点的引入强调,使混杂的各论内容展现出一定规律,有利于学生分清知识的层次,明确重点,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及知识系统化理解的能力。

1.3.3互动引导法

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横向比较与归纳。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1.4 加强微生物学教学与临床的联系

病原微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病原微生物学是与临床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又与各临床学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系统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注意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

2 护理学专业病原微生物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我校护理本科现使用教材是第八版“医学微生物学”这本书和临床医学等其它普通本科专业一样,其它本科专业的课时数为30学时,而本专业课时数仅有20学时,此特点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教师的传授及学生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从而教学效果较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条件,要适当的增加课时数,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护理专业学生都认为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与他们以后的护理工作关系不大而忽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不仅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微生物学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应加大改革力度,突出“实用性”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专业学生将来踏入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后,更好地履行职责,为患者服务。

(通讯作者:马海梅)

参考文献

第3篇: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中职护理学;护理学基础;教学方式

中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其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对我国医务护理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护士的要求一再提高。对此,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要具备照顾别人的能力,还要有心理调试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毕业生需要掌握就业所需的各种能力,不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的用人需求,实现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1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通用的教学法主要以示范讲解为主,让学生随后进行练习操作,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去模仿,无法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较为被动,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我国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很多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情况和特征,设计出来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单纯的坚持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不利的影响,使学生无法及时的发现自身不足之处。

1.2教学内容滞后临床岗位的要求

通过行业岗位的相关调查研究,当前大多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满足临床岗位要求。例如,在介绍一次性导尿包的使用方式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相关操作,又如对于静脉输液介绍当中,通常只是介绍留置针。真空采血管,心电监护仪,更多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反映出来,教材和临床岗位需求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进而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造成影响的极为不利。

1.3缺乏临床实践

当前很多学校的临床教学实训条件发展的不够好,学校没有将临床实践的教学进行优化,在临床当中很难运用到书本上的知识,教学缺乏实效性。学生没有通过临床锻炼,那么就无法更好的消化他们学到的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1.4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当前重视护理专业的院校大多都开设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但是仍旧利用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理论考试主要内容就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重点知识,对于平时的知识积累不够重视,学习目的只为了应付考试,使得学生护理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利用技能考试只是实现单项操作,没有设置实践考核,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中职护理的护理学基础教学方式

2.1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网络、视频、书籍资料等进行整合,让学生深入理解书本中晦涩难懂的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得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综合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等各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综合质量水平。并积极组织学生来到医院做义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市场用人需求。例如在进行静脉穿刺的相关练习当中,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练习,一个学生当病患,另一个学生当护士,对着真人实现情景再现,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快的学习相关的知识,明确相关的技能的应用。

2.2培养学生临床岗位能力

为了培养临床岗位能力,学生需要在各级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中职学校需要培养出技能型和服务型的人才,要想达到这个要求,培养出一线护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临床岗位能力,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护理学基础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实际需要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学校可以和医院达成协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来到医院实习,体验临床岗位的工作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可以亲自对他们进行指导,在平时的接触中,学生也能耳濡目染提高临床岗位能力。

2.3调整充实课程内容

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通常情况下就是医院各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进行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老年护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明确这个岗位对护士提出的特殊要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变得更强。针对临床护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照顾能力和病情观察能力以及心理支持能力等。而社区护理需要培养学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能力。老年护理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照顾能力等。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工作的岗位需求,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结合各种给药技术、静脉输液,适当进行补充,例如针对口服给药技术,需要做到精简,可以适当的补充头孢试验等。在社区护理当中,需要在教学内容当中纳入环境、舒适等内容,在老年护理当中纳入临终关怀等。要想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提高,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标准和就业需要为基础,实现教学规格,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将自身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进行提高。对于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培养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拓展就业渠道等,使学生可以保持良好的职业情感和稳定的职业态度。综上所述,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方式要想实现改革,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素质教育,将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雅娟.护理学基础微课的教学设计[J].现代医药卫生,2016(1).

[2]洪海燕,王雪萍,张业芳,等.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

第4篇: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7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要求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确定护生学习的主题,同时强调护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临床内科护理教学方法创新已有多种模式,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概念图教学、教与学角色互换、临床病例导入法等。这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虽方法各异,但都是一种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护生主动性为核心的主动教学法。本文通过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一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的教案实例,提出这种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临床护理教学创新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创新型临床护理人才的要求。

1创新临床护理教学模式需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

创新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强调主体作用, 激励创新精神。护理教学要开展创新教育, 就必须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护生的主体作用, 让其成为护理知识与技术的探究者[1],还应以护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构建评价体系,给护生思考、评判及发现护理问题的机会,不断激励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勇于尝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2]。近些年来,创新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尤其重视建构主义理论,按照培养创新型临床护理人才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逐渐将“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吸收了杜威的经验学习论、维果茨基的发展学习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以及图式论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中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整理有关资料,并将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进行意义建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已引起了我国护理临床教学的高度重视[3]。

2提高临床护理学教学质量要求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内科护理学是护生在经过几年的基础医学理论学习后开设的临床课程,所涉及的科目及内容繁多,是护生由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在我国传统临床护理教学模式长期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等待接受,形成了接受教学模式,即使在实战性较强的实习阶段,也重视不够,形成教师“带”,护生被动“看”的带教。教学缺少开发性、综合性,压制了护生本身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其结果,造成护生在学习时死记硬背,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如何引导、启发和指导护生将既往学到的基础知识联系到对某一特定疾病的发病机制、诊疗要点和护理原则的主动理解,这在内科护理教学中非常重要。正确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引导,不仅能使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温故知新,同时可结合对各种疾病特征的了解,归纳疾病的护理要点,从而使复杂的课程变得易于理解,容易掌握,而且能激发护生的积极性,启发护生临床思维能力,融会贯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模式上,围绕“四大要素”作出设计,并在护理教学中运用,以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护生学习的主题,同时强调护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为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须设计适合护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在此基础上,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情景,及时呈现需解决的问题,护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情景启发思维,通过讨论、协作,对问题的解决,最后达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具有知识的建构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临床内科护理教学方法创新已有多种模式,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概念图教学法、教与学角色互换法、临床病例导入法等。这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虽方法各异,但都是一种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护生主动性为核心的主动教学法,通过引起注意、感到关心、增强信心、获得满足等教学策略,达到使护生主动学习的目的[4]。

3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举例

3.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以护生为主体,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方法[5]。例如,在肝硬化的护理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出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关键点:肝硬化使肝脏的变小、变硬,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肝脏会变小、变硬?正常肝细胞减少、假小叶形成,形态上表现为肝脏变小;纤维组织增生表现为肝脏变硬。肝脏会变小、变硬可引伸出哪些该病的临床特点,护理上应注意哪些重点?肝脏变小为肝细胞减少,贮备功能降低,因而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凝血酶减少,临床可发生腹水(白蛋白降低)、出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昏迷(解毒功能障碍)等。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上要重点关注腹水,注意记录24 h尿量、腹围等;注意观察皮肤、结膜有无出血点;病人出现语言或行为异常,要注意是否发生了肝性脑病等。从“肝脏变硬”引导护生复习及联想提出问题:纤维组织增生替代正常的肝细胞,临床上会出现什么表现?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由于可压迫其内穿行的胆管及血管,因此可造成胆管闭塞(表现为黄疸)、血管闭塞(门脉高压症)。患者若出现黄疸、门脉高压症,护理上要注意哪些问题?黄疸要注意观察皮肤、巩膜的变化。由于门脉高压可引起食管静脉曲张,要嘱病人注意进食的安全,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避免食管静脉破裂出血。一旦发现呕血、便血,要严格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常规进行救治。此种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通过小组合作,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基本护理知识。

3.2概念图教学是一种能够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组成。节点即概念, 可以用

关键词 表达。教学时可根据中心概念,选择

关键词 将其圈起来, 然后通过连线或箭头将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和概念连接起来形成联想[6]。例如在消化性溃疡的教学中,溃疡的形成虽然与胃酸有关,但关键是致病因素与黏膜保护的失平衡。因此可以将“致病因素”与“黏膜屏障”圈起来作为概念的节点,划出致病因素:(1)幽门螺杆菌感染。(2)非甾类抗炎药。(3)过多的胃酸分泌,如胃泌素瘤。(4)其他,如吸烟、应激、胆汁反流等。黏膜屏障的因素:(1)胃表层的黏液。(2)胃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3)胃上皮的修复。(4)黏膜内丰富的血液循环等。“胃酸”圈起来,可划出胃酸是哪里产生的,胃酸分泌有什么特点:(1)胃分为胃底、胃体、幽门和贲门四部分。(2)胃体和胃底是泌酸区。(3)胃酸是胃黏膜内壁细胞分泌。(4)胃酸分泌可分为基础酸排量、夜间酸排量和最大酸排量,后者在进餐后分泌量最大。(5)进餐后的大量食物如猪肉、牛肉会消化得无影无踪主要是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通过上述的基础知识引伸到临床对疾病理解的开放式思维讨论方式,将护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与护生一起应用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总结归纳,其护理要点包括指导患者避免致病因素,因胃酸在餐后分泌量最大,故指导患者抑酸药要餐前半小时服用效果更好等。

3.3互动教学是教师与护生之间、护生与护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7]。该法尤其适合技能操作要求较高的护理课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主张情境教学,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为护生的学习创设一个与现实环境相似的背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护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此时教师再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护生觉得更具有挑战性。例如,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临床急诊,应分秒必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抢救,需要护生配合医师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流程。为更好掌握救治护理特点,可采用情景模拟护理教学[8],在示教室模拟病房,护生分别扮演患者、病区护士,老师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并充分互动:要求制定患者的抢救流程、快速准确找到急救物品、如何记录护理单、如何应对抢救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等。例如:(1)大出血病人出现呕吐需采取什么。(2)如何保持呼吸道通畅。(3)如何迅速建立静脉通道。(4)如何配合医师迅速实施输血、输液等。在教学中让护生对操作参与提问和点评,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讨论、会话、讲评达成共识,实现新知识的建构。互动教学法常用的方式有答问式、问答式、讨论式等。要鼓励护生积极提问,将护生的提问水平作为护生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评定依据,以调动护生提问的积极性。也可采用教与学角色互换法,让护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角色,从而引发护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9]。教学中也可引入临床病例进行讨论,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实战性,提高学习兴趣[10]。

上述实例中,由于在临床内科护理教学中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护生主动性思考、讨论和分析病例的开放式学习平台,引导了护生主动将既往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生动地应用到临床病例分析,提高了护生学习、复习基础知识的热情。这种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临床护理教学创新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符合培养创新型临床护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韩金凤,王玚,李书梅,等. 我国护理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13,27(6A):1547-1548.

[2]徐翠荣,李国宏,鲁玲.创新临床护理教学模式 提高本科护生实习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75-76.

[3]饶艳.建构主义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B):1-4.

[4]贾秀英,徐锟,柳忠燕,等.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能力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6):41-42.

[5]聂维娟,谢晓芬.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7A):1807-1808.

[6]吴晨曦,高静.概念图在护理教学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全科护理,2011,9(17):1572-1575.

[7]李琦.互动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6):77-78.

[8]滕玲红,俞益君,胡剑华,等.情景模拟护理教学在急诊科配合抢救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57-58.

[9]郝玉梅,刘如月.教与学角色互换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7):12-13.

[10]丛小玲,杨艺,许苏飞,等.临床病例导入法在围手术期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9,9(9):41-42.

第5篇: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1.1考核内容的变化1.1.1考试内容编排由学科到系统新大纲一改以往的护理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5大板块模式,变成为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病人的护理等共21章内容。其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以整体的系统的病症为学习内容,由单一学科、单一知识、单一技能转向护理整体知识、整体理论、整体技能;从单科知识点应试转向与职场背景及病人紧密相结合的技能整合应用[5]。考试内容更具广泛性、整体性和系统性。1.1.2由专科到全能形成立体整合考试内容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6门课程。通过对新大纲的分析可以看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将更加贴近临床实践,更加强调护理的独特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除了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要求有所提高外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参与临床护理过程中所具备的伦理道德、法律常识及人际沟通技巧。新的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更加细致[6]。与此同时,新大纲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尽快找到教学与考试要求的差距,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并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1.1.3打破学科界限,突显临床实践能力针对疾病谱的变化,新大纲要求考生具有更加丰富的临床专科护理技能,能够对病人复杂的病情、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在护理实践中应用护理程序与人际沟通技巧帮助病人达到最佳健康状况,从而满足人类健康的需要。例如“胎盘早剥的护理措施”“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药物选择”“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妊娠合并肝炎的护理措施”“妊娠合并淋病的相关问题”等。要求考生除了考虑病人是妊娠期孕妇的特殊身份外,还需兼顾到内科、外科、传染科等常规护理措施。所以,只有应用两门以上学科知识才能对试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又如妊娠期高血压的考题,如“最适宜妊娠期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方法是什么?”首先,考生在做答时要选出高血压的治疗方法,这属于内科护理范畴;其次,又要考虑到妊娠期高血压的产科护理特点,这又属于妇产科护理范畴,综合两门学科知识的正确运用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单一病症的病人较少,合并症的病人居多,考题中对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护理措施的考查就是检验考生合理运用多学科知识处理复杂病症的综合能力,这种考查对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2考试题型的变化强调临床操作和实践技能,临床病例题量增大。2011年以前的考试大纲规定,妇产科护理学所占比例为15%,其中记忆概念性题目占60%。从2011年开始,考试题型改革,近3年的实践能力模块中,《妇产科护理学》所占比例平均为15.9%,以病例形式出现的题目占《妇产科护理学》题目的89.5%,其中比较复杂的病例分析题占57.9%,相应减少了记忆概念性题型[7]。新大纲对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临床实践分析能力有更高要求。考试题型更加注重考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道试题就是一个临床实际问题,通过各种临床情景来命题,考查学生评判性思维、收集资料、推理判断、做出决策的能力。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的改变体现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这种考试形式的变化更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改变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冲击,这就要求现行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应与新一轮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通过分析近3年的考试情况及考试大纲,现提出以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2用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引导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

2.1熟悉和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教材上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意识帮助学生学习整理归纳知识,把握知识点中“最”“首先”“首要”“常见”等关键词,例如,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子宫肌瘤,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宫颈癌,妇科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为卵巢癌等。再例如,早产、流产、胎膜早破的诱因以及物理化学检查结果列表比较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2.2有效教学设计,改进授课方式在《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结合新大纲的要求,将《妇产科护理学》整合为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的护理、妊娠期疾病的护理、分娩期疾病的护理、产褥期疾病的护理、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护理、妇科肿瘤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等7个课程模块,并将护理人文知识渗透课程的内容中。应用模块课程可以加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历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考生的综合应用型题目考得相对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8]。所以,在授课中加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的学时数,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特别是有相同点的疾病要归纳整理,如流产、异位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这些病症都是妊娠期出血性疾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混淆,因此可以根据各种疾病的异同点来比较学习。2.3以考试大纲为复习导向指导学生按照大纲中的内容进行复习,提高其应试的针对性,对大纲中的重点内容要重点复习,力求熟练掌握。让学生适当地做些模拟试题,让学生熟悉试题的类型,掌握答题的技巧,避免因答题方式的错误而丢分。在组织学生进行应试复习时,除了让学生复习掌握所学的《妇产科护理学》知识外,还要注意《妇产科护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内科保守治疗原则和尿瘘的外科手术治疗指证等。2.4熟悉试题类型,掌握解答方法对试题类型要熟练把握。多年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全部采用客观题型———单项选择题,选择题不同于名词解释或简答题等主观题,答题要求精准,答案只有唯一。如果平时不注意归纳总结及鉴别比较,考试结果多是错误的。因为选择题强调的是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如果没有弄清楚各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对一些关键考点不能准确把握,则难以应对考试,而这也正是选择题考试的大忌。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时应注意将考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相似的疾病进行比较鉴别。如妊娠早期出血性疾病常见的有各种类型流产和宫外孕,首先将流产和宫外孕区分开来,必须抓住关键的区分点:子宫的大小与停经的天数是否相符———相符的是流产,不相符的是宫外孕。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学会让学生对比忆,对比着记忆就不容易忘记。例如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这两种疾病,它们的共同症状为妊娠晚期出血,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无诱因、无疼痛的反复阴道出血;而胎盘早剥是妊娠中晚期有诱因、有疼痛的阴道出血。2.5掌握考点,突破重点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点,把考点讲透彻,并用练习题的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生源情况来看,我们面对的是中高职学生,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如何使其在较短的考前两个月急训中掌握考点,我校采用了讲授教学法,通过教师口述、讲解、讲授、解析等形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具有直接性、可控性和高效性。理论教学内容必须浅显易懂,讲解要形象、通俗。《妇产科护理学》重点在于牢记一些重要的数据,如何将这些枯燥的数据在短时间内记住,全靠教师的有意识的归纳总结[9]。例如骨盆各平面的径线既繁多又难记,其中骨盆入口平面的前后径、中骨盆横径和出口横径是最常考的考点,教师可以总结为:从上到下的值分别是11cm、10cm、9cm,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有效识记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2.6加强见习和实习工作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枯燥抽象的,而临床实践则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在见习和实习工作中,注意指引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通过学生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接触,使其对各个系统和妇产科专业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典型的病例留下难以忘却的深刻印象。例如,对妊娠期高血压并发子痫病人的临床观察和抢救处理以及对羊水栓塞病人的抢救治疗,由此再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复习一遍,就会让学生对这两种疾病的区别和共同点以及护理和治疗的内容终生难忘。此外,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实习所在医院的交流合作,针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实习护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护理查房和面向实习生的学术讲座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习期间的出科考试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进行考核;实习医院配合学校对实习生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学校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提前进入实习岗位,使学生在实习结束返校后有更充足的时间复习备考。

3小结

第6篇: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1.教学内容要突出护理特点

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把解剖学知识与护理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应从临床需要出发,突出护理应用特点,在介绍人体整体形态结构的前提下,适当联系临床,使其与护理操作技术,如肌肉注射术、静脉注射术、插管术、急救术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日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量结合临床护理技术,注意对护理专业适用的内脏和循环系统精讲细讲,如为了给插胃管、导尿管的操作打好基础,突出食管的三个狭窄和男性尿道的两个弯曲、三个狭窄内容;讲解肋弓时和临床上肝、脾的触诊结合起来;讲解腹膜腔最低点时联系腹腔术后或者腹膜炎患者的半卧位护理;学习血管时联系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药物如何达到病所处以起到治疗的目的。对其他系统不适用的内容则删繁就简以突出重点。另外根据护理临床工作以局部应用为主,对局部的层次毗邻关系要求不高的情况,讲课按系统、从大体到微细结构讲述具体的器官并适当加以局部记载,如将肘后三角和肘关节的脱位、复位结合起来讲课,这样使学生在掌握正常人体基本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加深对局部知识的认识,为后期的专业培养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要注重灵活多样和因材施教

护理高职专业的教学对象是大学新生,其特点是女生多,年龄小,好动不易静,加之解剖学人体的结构复杂,名词术语繁多。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讲授中将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交互使用,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直观化。特别是不断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学习规律和方法,如将消化管的结构归纳为食物经口腔摄入至消化管各部吸收,最后变成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途径,用连续箭头表示;将肺门、肝门、肾门和脾门等列表归类;将讲课内容编成容易记忆的歌诀,如8块骰骨编成“舟、月、角、豆,大、小、头状、钩”歌诀;将一些内容谐音记忆,如食管裂孔平对第10胸椎,“食”与“10”谐音;将所学内容形象化,如讲解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时联系所谓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现象,等等,促进学生联想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形成,提高记忆和理解力,优化教学效果。由于护理高职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弱,讲课中可以多打比方以方便其理解,例如把神经比喻成电缆,把心血管系统比喻成水暖系统,把脑比喻成核桃,把肾的三层被膜比喻成内衣、棉袄和外套等。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常用体表标志,如骨性标志、肌性标志和动脉的搏动等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身体上指认,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走上讲台。如讲到肾脏时,在学生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请一名学生上台借肾脏模型讲解肾的冠状面的结构,然后教师作总结。学生上讲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在课下积极看教材、查资料,培养了自学能力。

3.教学手段要注重更新和交替使用

第7篇: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玉林市卫生学校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教学内容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立足点和根本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职业性、实用性、灵活性、拓展性,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灵活运用“先行组织者”、“问题链”、“概念图”等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

关键词 :药物应用护理能力;药物学基础;职业能力;教学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63-04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药物学基础”是中职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教材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绝大多数编者为学校专职教师,教材编写周期较长,因而不能及时将药物应用护理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案例等及时融入到教材内容中,势必会影响学生药物应用护理能力的培养。“药物学基础”教学内容设计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围绕药物应用护理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特点,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状态(预期教学目标)应掌握的药物学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和组织,提升学生的临床护理职业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依据教学目标,突出内容选择的基础性

基础知识适应性广、包容性大、概括性高、派生性强,有助于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扩展知识结构。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类代表药物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药物应用过程中的护理技能,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教师应依据上位的课程目标确定下位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侧重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框架内选择与之匹配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例如,教学大纲对“糖皮质激素”的教学目标要求是: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依据其教学目标,可以把“糖皮质激素”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三方面:一是基础知识部分,阐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二是能力与方法部分,借助教材、教学辅助用书、药品说明书等教学资源,给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制定用药指导方案;三是情感体验部分,通过播放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多媒体视频及图片,加深学生对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围绕职业能力,突出内容选择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护理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在“药物学基础”课程中,学生掌握和运用药物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在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能力;二是对常见病非处方药的用药指导和药物咨询能力;三是对常用药物制剂的外观检查、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索配伍禁忌与准确换算药物剂量的能力。其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在教材中往往有详细描述,而第二、第三方面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或引导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等,以及时加以补充及完善。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除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应充分展示学习“药物学基础”课程独特的思维方法,给予学生大量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修正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效果,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新方法打下扎实基础。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以及生活在社会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责任意识、组织纪律性等。

(三)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内容选择的实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真实情境相结合,才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使教学内容成为连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实现教学内容量的扩展和质的延伸。例如,讲授“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入主题: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使用加碘盐?如果缺碘会导致什么疾病?如果碘过量又导致什么疾病?

(四)关注学生差异,突出内容选择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有灵活性。目前,中职学生差异日益突出,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学生个体在先行知识、感知方式、思维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灵活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内容素材和教学案例。例如,在讲授“糖皮质激素”部分内容时,针对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描述性、叙事性的内容提问:糖皮质激素的“四抗”作用具体指什么?有何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而针对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逻辑性和思辨性较强的内容提问:为什么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既可引起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又可引起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两者临床护理有何不同?针对具有直观行动思维倾向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从无序摆放的众多药品中挑选出糖皮质激素类药,按使用方法分类排列,并依据药品说明书列表比较各药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五)挖掘课程资源,突出内容选择的拓展性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药物学基础”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文本资源(如教材、教学辅助用书、教学挂图、药品说明书等),还应包括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光盘、图片、视频等)、社会教育资源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解热镇痛药”部分内容时,首先展示常用解热镇痛药各种制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药理毒理、适应证、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深入了解药物,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列表比较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异同。教师还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中充分挖掘与药物应用有关的素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安全用药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基于“认知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课程往往只是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的缩小版,仍沿用“作用—临床应用(用途)—不良反应”的知识架构。这一知识架构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从学科体系的逻辑程序呈现教材内容,而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也往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从知识的自身发展和演进来阐述,较少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难以适应中职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内容呈现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把学科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顺序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例如,在学习“平喘药”时,教学内容组织如下:播放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临床处理的视频;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是什么,平喘药分哪几类,各类平喘药有何作用特点,如何对支气管哮喘病人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阅读文本材料(教材、药品说明书)提出假设,并说明理由;教师就引导性问题进行解释(讲解重点及难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修正(补充或删减),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二)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知识技能的协同迁移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学生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先向学生介绍他们熟悉的、比新知识具有更高概括且能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被称为“先行组织者”。简单来说,“先行组织者”是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是认知结构与将要学习的教材间的桥梁,如图1所示。

“先行组织者”既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图片视频呈现,也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例如,在学习“抗变态反应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因进食海鲜、吸入花粉、注射青霉素等引起过敏反应的视频及图片作为“先行组织者”,由此引入新知识“抗变态反应药”。 在学习“抗甲状腺药”时,以临床见习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甲亢科见习,见习内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甲亢病人有何临床表现?治疗甲亢的药物有哪些?护士如何对甲亢病人进行用药指导?教师通过对见习活动过程及见习报告的检查和评估,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抗甲状腺药”的学习。在学习“青霉素”时,可以用文字表述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学内容组织如下:通过多媒体课件用文字呈现急性扁桃体炎致高热抽搐的临床案例,并强调其中关键信息(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师讲解急性扁桃体炎的致病原因,由此引入“青霉素”(当前学习主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教材及青霉素药品说明书),师生共同讨论分析青霉素的抗菌谱、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教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获得对青霉素临床用药指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与迁移)。

(三)设计“问题链”,促进认知结构的合理重组

设计“问题链”是教学内容组织的有效途径,把教学内容以“问题链”呈现,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这一流程,将教学内容层层推进,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实现旧知识的内化和新知识的生成,促进认知结构的合理重组。“问题链”可以基于一节课内容设计。例如,可以把“抗甲状腺药”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链”:抗甲状腺药有哪几类?哪些甲亢病人可选择硫脲类治疗?使用硫脲类期间为何要定期查血象?甲亢术前为什么要使用硫脲类与大剂量碘进行术前准备?放射性碘治疗甲亢有何优点?有何适应证?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为什么小剂量碘剂可防治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剂量碘剂可用于甲亢术前准备及甲亢危象?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学习,逐步达成教学目标。“问题链”也可以基于一个主题内容设计,即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有内在联系的子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子问题,在解决一个个子问题的过程中剥茧抽丝地深入到大问题核心,最终找到解决大问题的方法。子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子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次一级的问题,进而建立不同层级的“问题链”。例如,针对“M受体阻断药”这一主题内容,可以设计系列子问题:

阿托品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M受体兴奋有何效应?

阿托品的作用与M受体有何关系?

阿托品的适应证有哪些?如何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

山莨菪碱、东莨菪碱与阿托品比较有何异同?

(四)构建“概念图”,实现知识网络的渗透贯通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中职学生普遍反映:《药物学基础》教材结构庞大,理论性强,逻辑关系不够明显,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分析问题时不能准确筛选和提取信息。“概念图”能够把教学内容“网络化”,通过箭头和恰当的连接词将中心概念与它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联系起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维发展及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纵横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例如,“药物的作用”部分内容可以归纳总结成“概念图”,如图2所示。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认真分析学生、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教学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临床护理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框架内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监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以期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8-272.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21.

[3]刘红熠.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及其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116-118.

(责任编辑:王璐)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Course Pharmacology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QIN Li-lian

(Yulin Medical School,Yulin Guangxi 537000,China)

第8篇: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 中职护理专业 解剖教学 改革 先试后导再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对中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解剖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其他基础医学课及临床医学的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解剖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其他后续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广大一线临床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先讲后练”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理论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或者辅助以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也主要是通过对挂图、模型的学习以及对标本的观察来进行。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多数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是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对教学内容也是死记硬背,被动消化吸收,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不能发挥基础课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是解剖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模式都已很难适应“实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内外许多解剖教学同行对现行的护理专业解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了一定研究,并尝试着进行变革,也取得了相应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很大的借鉴价值,可是这些研究成果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并未能提出一种方法能够全面系统解决现行的解剖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校在中专护理专业的解剖教学中进行了“先试后导再练”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不足。

2 “先试后导再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及效果

2.1 实施方法

“先试后导再练”解剖学教学模式是在解剖教学中强调以临床为导向,实践先行。针对每一章教学内容都实行先实验后讲授,然后再实验,主张“先练后讲再练” 和“先试后导再练”。

(1)一次实验。在课前将临床某科室一段时期所有实际病例统计(如消化内科、泌尿外科、骨科等),并将多媒体教学图片等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提出解剖学知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行观察解剖标本、模型及多媒体图片进行探究式实验学习(此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把握学习的重点)。

(2)理论课。教师在课堂集中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并适时引入经精心设计与课堂解剖知识相关的典型临床病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分析,促使学生运用现学解剖知识思考解决临床实际;课后通过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促使其学习了解典型病例所涉及到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师生之间通过网络交流进行必要的互动。

(3)二次实验。教学过程中除通过挂图展示、模型和标本观察进行外,再适当将临床应用护理解剖教学内容穿插其中,将事先精选的有关临床护理操作技术进行视频教学并让学生在实验标本上模拟相应护理操作,通过这种视频教学和模拟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引导学生再“练”,使学生在学习解剖学知识过程中能遵循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通过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再到实践的反复,学生先“练”教师后“讲”,然后学生再“练”。(此教学过程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能够贴近临床,与将来的临床实际工作接轨。)

2.2 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教学实践中选择的实验组和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解剖课及后续基础课的期末测试成绩,并在学生实习期间到各实习点随机抽查实习护理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结果表明新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解剖课的教学质量,对护理生学习后续基础课、临床实践课均有较大的帮助,护理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也有显著提高。

3 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择病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试后导再练”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方面主要通过临床常见病例和典型病例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有关解剖学知识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临床实践问题。本意是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相关解剖学知识,同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利用解剖知识分析实际临床病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临床病例的选择使用上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中职护理学生年龄偏小,学习能力较差,而且对临床疾病知识了解少),课前做到对病例精挑细选,不但要注意病例的代表性 要求所选择病例要与所要求学生掌握的解剖知识密切相关,同时还要注意病例的可操作性,所选择的病例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可以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解剖模型和标本的接触了解后,能够进行一般的分析,并使其在病例分析探讨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得到鼓舞;病例展示时还要选择适当方式导入病例,以避免过于牵强;另外对病例的治疗和护理内容必要时可以适当点到即止,但不能涉及太多。如果不注意这些方面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快师资的培养,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素养。 在“先试后导再练”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大量临床病例分析和临床实践操作知识。其中涉及的临床病例分析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有些是要求学生通过自行查阅有关课本或网上知识来获取,有些则要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归纳、总结来完成,另外还有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则必须通过教师进行系统引导分析、归纳、总结来完成。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任课教师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和总结是新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而新的教学模式必然对解剖专任教师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对大多数解剖专任教师来说,相对缺乏临床科学和护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解剖教学特点。为此要求解剖专业教师必须加强与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掌握解剖教学所涉及的临床科学及护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否则就难以适应以“临床为导向,实践先行”的解剖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3)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导学作用。 “先试后导再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在课前或课后会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有关知识,如此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经常使用网络查阅有关知识,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①学生容易局限于获得现成知识,产生网络依赖,泯灭创造性;同时网络教学中学生面对冰冷和毫无感情的机器,这种环境下个人私有空间封闭性更强,人际交往易弱化也必然影响创新能力培养。

②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偏小,自控力较差,而网上信息污染和信息噪声等诸多因素也容易导致学生信息迷航,无法专心学习。

③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时空的分离也使得教师主体角色的淡化,有时难免会导致师生之间不能及时有效交流。为了克服以上教学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必要的:加强教师的监控作用,强调教师的导学作用,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优秀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避免信息迷航;提高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加强协作学习,充分利用邮箱进行讨论、答疑;及时布置及提交作业,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构成多边互动机制、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辩论,以此升华自己的认识,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而教师给予必要指导和点评;任课教师要适时面授,加强师生交流,把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4)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习指导教师水平。 为了更好适应教学改革,教研室有必要有计划地购置一批护理实用解剖标本和解剖护理示教模型,同时也可自己动手制作与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相适应的局部解剖标本,努力完善解剖实验室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使实验室建设能够与当前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相适应;同时由于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了临床护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我们解剖实习指导教师不但要加强解剖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努力学习相关临床护理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大力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解剖实验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会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培养护理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

(5)改革现行解剖教材,探讨开发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解剖教材。 我们倡导的“先试后导再练”,无论理论课前的实验,课堂的理论教学,还是理论课后的实验,都强调临床实践的导向作用,以临床实践来带动理论教学。而现行的解剖教材大多采用通用性教材,从教学内容来看以系统解剖学为主,内容多而全,但专业性不强,联系临床护理实践的内容很少,不能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特点,不仅无法体现实用性技能型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能跟“先试后导再练”的教学模式相匹配。为此根据中等卫生学校实用性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探讨并开发出适合“先试后导再练”教学模式的解剖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以现行的解剖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①对传统的系统解剖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综合和删减,把与护理专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把对护理工作不重要或运用较少的内容进行删减和压缩;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必需”、“够用”,既要讲清概念、尤其要强化应用,在保持知识连贯性的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②中职学校解剖教材由于受到学时的限制,没有单独开设局部解剖学,但部分局部解剖学中的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应用的必需基础知识,为此我们可以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可以精选增加局部解剖学中与护理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力争实现系统解剖与局部解剖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学习系统解剖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熟悉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局部所在区域的层次,有利于护理生今后对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掌握。

③为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今后临床操作的盲目性,我们也可以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在教学中将应用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可以在解剖实验内容中适当增加模拟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实验内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先试后导再练”作为一种新的解剖教学模式,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专业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护理专业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逐渐完善。

课题项目:2011年度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以临床为导向,实践先行”在中职护理专业解剖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JXZJJ-11-097,课题负责人:陈竹盛)

参考文献

[1] 程田志等.创办网络教室,促进解剖教学.四川解剖杂志,2005.3.

[2] 陈秉朴.网络时代人体解剖教学的思考.四川解剖杂志,2006.3.

第9篇: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健康评估;教学方法;护理学

为了适应当代医学临床的需要,我国护理教育专业新增设了一门重要课程――健康评估。该课程作为护理学专业的桥梁课程,将基础课与临床护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它不同于基础课,通过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就可以掌握大部分知识点。因此,探讨和研究健康评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技能培养,是实现护理教育目标、培养实践创新型护理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明确教学目标

健康评估有别于诊断学,护理学专业所用的教材健康评估是阐述如何收集主观、客观资料的一门课程,目的是提出护理诊断,按护理程序去解决相关的健康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所用的教材《诊断学》是阐述如何发现人体异常症状或体征,通过相关检查发现患者相关资料的课程,目的是提出医疗诊断即患者所患何种疾病。虽然两门课程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侧重点不同。因此,作为从事健康评估教学工作的教师务必要明确健康评估的教学目标,充分理解各章学习目标。

二、突出教学重点

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已有的临床基础知识、护理基本理论及护理程序的基本概念为基础,以人为中心,对各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判断,进而概括护理诊断依据,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和护理记录,为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奠定基础。在学习健康评估课程之前,学生的思维方法大多还停留在理论课阶段,尚未进入临床领域,他们还不善于运用多领域的知识综合分析人体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授课教师需要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护理专业学生从开始学习健康评估起就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归纳和分析判断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对于检体诊断学部分,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规范化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在实验诊断学部分,侧重于讲授标本采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在器械检查部分,侧重于检查前准备及对基本影像资料的判断。

三、改进教学方法

护理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采取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病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入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验教学中要创设逼真情境,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如何关爱病人、理解病人的痛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实验操作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健康评估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同样不可忽视实验教学。只有抓好健康评估实验教学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该门课程的桥梁作用,使学生完成临床基础向临床护理转变。掌握评估的方法和原理,为进一步确立护理目标和制定护理措施奠定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为脱离了教室的束缚,学生来到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加上对实践活动的好奇心,很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实验教学质量

要明确实验教学在整个健康评估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师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更新观念,即从培养学生成为护理工作的适应者转变为促进护理工作发展的主体;从传授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传授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知识;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活动的主体,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2.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目标的前提,根据健康评估实验的目标要求,在实验内容和方法上要积极探讨。如在体征评估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的检查顺序及手法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规范化操作,放映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统一录制的全身体格检查操作光盘,通过视频等多途径教学,使学生对体格检查形成一个有序、整体、系统的观念。再由教师按照检查顺序进行示教,最后将同学每两人分为一组,相互实践教师示教的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电子标准化手段提高患者检体诊断水平。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重视综合能力测评

考核标准除实验技术操作(包含实验前准备、实验技能操作、实验后用物预处理)考核外,还应注重对仪表态度、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健康教育四个部分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标准引导学生在完成操作步骤的同时,考虑病人的身心感受,重视人文关怀,树立整体护理的服务理念。

在健康评估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课程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由临床基础向临床护理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鹏云,等.健康评估(第一版)[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