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

第1篇: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量减少:主要包括骨矿物质和其基质等比例的减少;骨微结构退变:由于骨组织吸收和形成失衡等原因所致,表现为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 骨的脆性增高、骨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对载荷承受力降低而易于发生微细骨折或完全骨折,可悄然发生腰椎压迫性骨折,或在不大的外力下发生挠骨远端、股骨近端和肢骨上端骨折。

1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1.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病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使椎体恢复平衡状态,必须加倍收缩,于是症状出现: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上腹痛类似急腹症,所以应排除心绞痛等。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1.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 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可缩短2 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 cm。

1.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经济负担,并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据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甚。骨质疏松症所导致的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发生骨折。骨密度(BMD)每减少1.0 DS,脊椎骨折发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1.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老年人多数会有不同程度肺气肿,而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上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旦症状产生,造成体型改变,对爱美的人是一种打击,加上疼痛、行动不便、骨折手术的医疗支付等,对个人、家庭及社会更是极大的负担。目前医学界还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因此,要加强养生保健,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注意平衡膳食,加强户外运动,保持适合自己生物钟的生活方式,确保人们的身心健康。

2防治方法

骨质疏松症容易造成骨折,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带给患者机体的疼痛和不便极大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要自始至终强调落实三级预防的保健观念。

2.1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Ca、P高的食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250 mL含Ca 300 mg)、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精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尽量摆脱“危险因子”,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加强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2.2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或用骨肽口服制剂骨肽片进行预防治疗,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日本则多主张用活性Vit D(罗钙全)及钙预防骨质疏松症,注意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旁亢/甲亢、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2.3三级预防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CT、Ca),促进骨形成(活性Vit D),骨肽口服制剂(骨肽片)的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治疗,必要时可行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心理、营养、补钙,均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好办法,再配合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等综合治疗[1]。

2.4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有下列几种

2.4.1荷尔蒙补充疗法雌激素加黄体素,可以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如果子宫已切除,则不需要黄体素。

2.4.2阿伦膦酸盐(alendronate)商品名Fosamax,可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同时具有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

效果。

2.4.3降钙素(calcitonin)借着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孔吸收,对停经5年以上的骨质疏松症女性有效。副作用有食欲减退、脸色潮红、起疹子、恶心与头昏等。 注意只要停止药物治疗,骨质流失速度会开始加快,因此必须长期治疗。

2.4.4钙剂和维生素D联合用药效果较好

2.4.5骨肽制剂是目前临床新出现的用来治疗风湿类风湿的药品,对骨质疏松症有特效。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为此,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意在提高人们对骨质疏松这种疾病的认识。这种疾病已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位居中老年人5大疾病患病率之首。2000年,国家卫生部正式加入世界骨骼与关节健康10年(2002年至2011年)行动。这项活动的目标是:增进世界范围内患有肌肉与骨骼疾病患者的健康,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骨质疏松患者已超过8 000万,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比人类两大杀手――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更可怕,因为后者只发生在少数人群,而前者将潜在于全人类,将潜在于人的一生的各个年龄段,将影响人类的寿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目前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疗养院应加强对来院疗养的疗养员进行健康宣教,使他们掌握骨质疏松症的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第2篇: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来自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有大约7000万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其中50.1%为50岁以上的女性。根据IOF的建议,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分为固有的和可预防的两大类。其中,种族、高龄、女性、骨质疏松家族史、绝经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为固有的危险因素;而体重过轻、营养状况不佳、缺乏锻炼、钙和维生素D缺乏、烟酒等均为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因此,体重过轻的老年妇女――“瘦小老太”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骨质疏松的易患人群之一。

因为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的症状,骨质疏松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一般可以表现为:脊柱后凸畸形(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驼背”)、全身骨骼酸痛(尤其以腰背疼痛为主);身高明显缩短(较年轻时的最高值下降4厘米以上)、体力明显下降等,也可以同时伴有下肢肌肉抽筋等。身材瘦小的中老年女性。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要高度怀疑骨质疏松,去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就可以确诊是否患有骨质疏松了。

骨质疏松危害较大,身材瘦小的中老年女性更要及早预防。

1.摄入足量钙和维生素D在各个年龄段,特别是围绝经期,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减少骨量丢失并降低骨折风险。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我国居民每日钙的需要量为1000毫克。除了多吃奶制品、紫菜、海带、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豆类、谷物等富含钙的食物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钙剂。同时,由于维生素D不但有助于钙的吸收,而且可降低跌倒风险,推荐每日需要量为400~800单位。维生素D不仅可以从奶制品、海洋鱼类、谷物和蛋类等食物中摄取,而且皮肤经过阳光照射也可以产生。此外,合理的饮食结构、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达到良好的营养状况,对于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都很重要。

2.长期规律锻炼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特别是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可以减缓骨量流失,同时通过强壮肌肉、增加灵活性和协调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发生。负重运动包括步行、慢跑、登楼、网球、太极、跳舞和其他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又称为力量训练,可以通过锻炼肌肉保持骨量;而加强背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减少腰椎骨折和脊柱后凸畸形(驼背)。身材瘦小的中老年女性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一般地说,每周3~4次、每次30~40分钟的负重和抗阻运动是十分有益的。

3.保持正常体重正常体重有利于维持骨骼健康,因此切勿盲目过度减肥。我们可以通过体质指数(BMI)这一重要指标来判断体重是否正常。体质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BMI小于18.5时为体重过低,18.5~23.9 为体重正常。因此,将体质指数保持在18.5以上才能有利于维持骨骼的健康。

第3篇: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骨质疏松症常被忽视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由此导致的老年人骨折之中,有1/3属于髋部骨折,而其中约有20%髋部骨折的老年病人,最后因各种并发症导致死亡,约有30%的病人终生致残。

由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它的危害常被很多老年人忽视。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腰酸背痛、弯腰驼背很正常。有的病人在发生骨折或诊治其他疾病之时,才被明确告之患上了骨质疏松症,此时往往已延误了早期治疗骨质疏松的最佳时机。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为很低外力作用之下发生的骨折,如在日常生活中滑倒、抱小孩、弯腰拾物之时,甚至是由于咳嗽而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二是在发生一次骨折之后,如不加以有效治疗,会再次发生或者造成多次骨折。

骨质疏松症可早期发现

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及早发现患有这一疾病呢?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自己的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办法。对于处于围绝经期的老年妇女,或者60岁左右的男性,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如有背痛等症状,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骨密度等检查,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

远离危险因素

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症,首先要远离如下危险因素:长期低钙饮食、挑食、节食、营养不均衡、不喝牛奶等;运动过少,甚至从不进行体育运动;日照不足,如平时很少出门,不晒太阳;不良生活习惯,如嗜烟酒,过量饮用咖啡、浓茶,以可乐等饮料替代水,以及好吃高蛋白、高盐食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甲状腺激素等;患有肝肾疾病、慢性腹泻等。

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为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必须调整生活方式,专家建议老年人:

1 多食用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强调以饮食中的钙摄入为主,每天保证有800-1000毫克的元素钙摄入。

2 老年人要加强户外活动,最好能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1小时,老年人可以在小区内散步、慢跑等,不宜做动作过大的活动,那样比较容易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常看到老年人喜欢做压腿动作,一旦自己摔倒,很容易发生骨折。户外晒太阳,不失为老年人一种补钙的好方法。上午9点,阳光以温暖柔和的红外线为主,是一天晒太阳的黄金时段。上午10时和下午4时,阳光中紫外线A光束增多,是储备体内维生素D的大好时间。

3 老年人一定要避免嗜烟酒,慎用影响骨骼代谢的药物。

4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在户外活动时,特别是雨天或地面结冰的时候,老年人宜穿防滑鞋,如使用拐杖将大大提高自己外出的安全系数。

健康提示

由于老年人跌倒大多发生在浴室、厨房等,所以要求居室灯光明亮,及时清理过道的障碍物,浴缸采用把手和防滑垫。

夏季吹空调谨防诱发心血管病

进入七月以来,天气越来越热。为了躲避酷暑,大家都纷纷躲进了空调房里。然而,空调房虽然舒服,却很伤“心”。特别是老年人,夏季过度吹空调容易引发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等多种心脏病。那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室内外温差大 夏天室外热,房间里空调凉,这种反复由热到冷,由冷到热的环境变化,对心血管患者是极其不利的。心血管疾病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温度过高时,会增加血管血流量,增加心脏压力。而当温度过冷时,会使血管相应收缩。如果忽冷忽热,血管的强力收缩会使冠状动脉内已形成的斑块被牵拉破裂,引起血栓,堵住血管,从而引发心肌梗死。

第4篇: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增长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做为一种退行性疾病的骨质疏松症及其所引起的骨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此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很高的发病率。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情况加以概述。

1 药物治疗

李煜明[1] 用补肾活血剂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组成:羊藿15g,肉苁蓉15g,熟地10g,龟板15g,杜仲30g,补骨脂15g,续断15g,淮牛膝15g,当归15g,丹参30g,红花12g,川芎10g。水煎服,日1剂,每服6d停药1d,连用6个月。治疗前骨密度0.502±0.047,治疗后为0.585±0.090。卢巍[2] 用补肾健骨汤治疗本病。药物组成:鹿茸、羊藿、骨碎补、杜仲、巴戟天、肉桂、附子、熟地、枸杞子、山药等。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观察骨密度及临床症状。结果40例中临床控制5例,显效12例,有效21例,无效2例。刘彩虹[3] 用风湿液治疗骨质疏松症36例,采用风湿液口服,成份:鹿角胶、鳖甲胶、牛膝、桑寄生、羌活、防风、秦艽、木瓜、当归、白芍、川芎、红花、白术、甘草、红曲等。每次20ml,每日3次,2个月为1疗程。结果显效5例,有效27例,无效4例。孙捷[4] 用密骨胶囊治疗。方药:黄芪、巴戟天、山茱萸、刀豆、地龙等。所选病例,分为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70例中显效36例(51.4%),有效30例(42.9%),无效4例(5.7%),总有效率94.3%。李富玉[5] 用天力胶囊治疗本病。组成:鳖甲、地鳖虫、鹿角胶、羊藿、续断、骨碎补等。每次4粒,每天3次,口服,连续用药30d为1疗程,服药2个疗程,停药后观察2个月。结果治疗64例,显效35例(54.69%),有效26例(40.62%),无效3例(4.69%),总有效率95.31%。马泉 [6] 用骨疏康颗粒(羊藿、熟地、黄芪、丹参等)治疗本病,每日2次,每 次10g,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治疗后疼痛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率100%。赵汉华[8] 用肝肾胶囊治疗。所选病例诊断标准:骨密度低于标准,疼痛,乏力,辨证属肝肾虚弱型,年龄为50~78岁。药物组成:肉苁蓉、补骨脂、制黄精、羊藿、五味子等,每粒装药0.6g,每次3~4粒,日3次口服,8周后统计疗效。结果显效28例,有效3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8.89%。

2 综合疗法

王良鑫[9]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60例。内服乐力,每日1次,每次1g。另加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g,桑寄生20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20g,白芍20g,杜仲10g,牛膝10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羊藿10g,鹿角霜30g,没药10g,人参10g,茯苓12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临床治愈20例,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韩麦鲜 [10] 采用综合疗法。(1)药物治疗:钙尔奇D600mg每日1粒,每天2粒口服。密盖息在用盖尔奇D3d后应用,每次50u,每天1次,肌肉注射7d后改为1次.2d,14d后改为1次.3d,21d后改为1次.7d,20d为1个疗程。活络骨康丸每次6g,每天1次。(2)每天2h户外运动,食高蛋白食品。(3)应用XT—2000B型骨质疏松治疗仪,强度为低中档,采用自动变频调整模式,每次40min,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0次。每疗程间隔3~7d。结果58例中优6例(10.34%),良47例(81.34%),可3例(5.1%),差2例(3.43%),总优良率91.38%。杨莉 [11] 用温针灸为主治疗。取穴:大杼、膈俞、肝俞、肾俞、脾俞、命门、足三里、绝骨、阳陵泉、太溪、关元。根据病痛部位,每次选3~4个主穴,2个配穴,1.5寸毫针针刺得气后,将3cm长的艾段套入针柄点燃。每次起针均以皮肤潮红微痛为宜,每日1次,7次1疗程,休息2d进行下1疗程,最多治疗5个疗程。另用盖尔奇D片1500mg日1次或壮骨关节丸6g日2次。结果,痊愈25例,显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7%。潘霞[12] 采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第1组穴:肾俞、足三里。第2组穴:关元俞、三阴交。每次每穴1.5ml,每次注射2穴,左右共4穴。选用5ml注射器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后回抽无血液,即将药液慢慢推入。隔日治疗1次,每次选用1组穴位,2组穴位交替使用。3个月为1疗程,休息2周后,继续第2个疗程。结果,患者治疗后生化水平明显提高。唐义泉 [13] 采用运动疗法。步行强度5km.h,运动时每分钟脉搏数为年龄数-170。慢跑,每天3km,并行打太极拳或跳舞等方式锻炼,3个月后,再次检测L1-4骨密度。50例中,骨峰值提高3%者12例,占24%,提高1%~2%者14例,占28%,保持不变者9例,占18%,降低1%~2%者15例,占30%,平均降低1.1%。

3 实验研究

刘建民 [14] 经过研究显示,以补骨脂、骨碎补、黄芪、红花、莪术、鹿角胶、地龙为主要成分的活络骨康丸有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及加强其活性的作用,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之一。章凤兰 [15] 认为,肾虚症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肾虚患者的骨矿含量较非肾虚症者低。补肾中药可以预防骨骼的退行性变化。中药中微量元素对骨骼代谢存在多种影响,特别是胶原纤维的合成及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临床研究显示,补肾中药能对抗骨吸收,能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纠正体内激素的失衡[16] ,并能使血液中的ACTH和B-END升高,在治疗骨质疏松的同时对其所引起的疼痛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17] 。活血化瘀药在防治骨质疏松中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活血化瘀中药能明显延缓去势大鼠及SD大鼠骨质疏松的发生[18] ,补肾健脾药加活血化瘀药治疗骨质疏松明显优于单用健脾补肾药 [19] 。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不仅可以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而且具有类似激素作用,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及其受体水平来防治骨质疏松,牛膝、续断、丹参还直接参与钙的代谢 [20] 。

转贴于

鉴于骨质疏松症复杂的病因病理以及其间错杂的调节机制,对该症的治疗应尽可能在明确病因的情况下针对性治疗。同时还要有整体观念,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祖国医学作为一门机能整体医学,在这方 面做出了一定贡献[21] 。

参考文献

[1]李煜明.补肾活血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6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1):56.

[2]卢 巍,褚小刚,彭太平.补肾健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 松症的临床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4,35(7):27.

[3]刘彩虹,刘俊芳,习宏毅.风湿液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引 起的疼痛[J].中医正骨,2004,16(9):47.

[4]孙 捷,诸葛天瑜,王西迅,等.密骨胶囊在治疗老年型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11(6):37.

[5]李富玉,许彦来.天力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4,26(9):660.

[6]马 泉,刘瑞荣,杨印智.骨疏康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86例[J].陕西中医,2004,25(12):1096.

[7]范红霞,范宏宇,王志华.更年安怡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 松症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4,21(1):20.

[8]赵汉华,罗大万,叶承莉.肝肾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7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3):122.

[9]王良鑫,赵新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痛6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4,20(2):24.

[10]韩麦鲜,杜良杰.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4,16(8):12.

[11]杨 莉.温针灸为主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43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28.

[12]潘 霞,王东岩.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骨质 疏松症34例[J].陕西中医,2004,25(12):1133.

[13]唐义泉,周红胜.运动锻炼对老年骨质疏松症防治观察[J].福建中医药,2003,34(3):25.

[14]刘建民,张依山,马锦富.活络骨康丸对成骨细胞作用的 研究[J].中医正骨,2004,16(9):3.

[15]章凤兰.骨质疏松症与中药治疗[J].中国骨质疏松症杂 志,1996,2(2):88.

[16]刘和娣,林富山,李 思,等.补肾方药的不同组分对骨 质疏松大鼠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62.

[17]鞠大宏,张丽坤,吴 皓.温补肾阳方对卵巢切除所致骨 质疏松大鼠外周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素和B-内啡肽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350.

[18]张荣华,陈可冀,陆大祥,等.补肾活血液对去势雄性大 鼠增龄性骨质疏松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17(120):1205.

[19]水 正,水 淼.益肾祛瘀药治疗老年骨质松[J].上海 预防医学杂志,1995,7(5):230.

第5篇: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简称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是在1885年被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的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高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高平均缩短3-6cm。

(3)骨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在临床上主要发生在富含松质骨的区域,主要在髋部、胸腰椎、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及踝部。其中尤以髋部骨折最为严重,由于骨折后必须要卧床,故容易发生肺炎、静脉炎、泌尿系统感染及心脑血管异常。据国外报道有10-20%的病人在发病第一年内死亡,一半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什么是骨骼?

我们的骨骼除可以为肌肉提供支撑外,还可以保护重要器官免受伤害,同时骨骼是储存钙的场所。这些钙是维持人体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因此,一个健康的骨骼为生命健康提供了保证。

人们也许会认为骨骼是坚硬的、无生命的。但实际上骨骼是有生命的、复杂的组织器官。在人的一生中,老的骨组织不停地被清除,新的骨组织不停地建成并替代被清除的老的骨组织。

35岁之前,骨生成大于骨吸收,骨骼不断地增大、增厚、延长。因此30-35岁之间,骨量大到一生中最高峰。35岁之后,骨的吸收逐渐占上峰,骨量不断减少,吸收大于形成。正是这一点,骨量开始慢慢地下降,妇女在更年期时,骨量开始加速下降,其丢失量远远大于男性。到70岁之后,男性与女性的骨量丢失量又趋于一致。

骨质疏松病因

引起中老年人骨质丢失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近年来研究认为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

(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纳差,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5)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骨质疏松是全身骨骼成分减少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骨组织内单位体积中骨量减少,骨矿物质和骨基质随年龄的增加(或妇女绝经后)等比例的减少,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而致其骨组织的正常荷载功能发生变化。骨质疏松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疼、病理性骨折。椎体变形、体态变形致“龟背”出现,伴有周身骨骼的疼痛等症状,称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症(有时也简称为骨质疏松)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3)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范围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2)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

晒太阳能防治骨质疏松症

第6篇: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唑来膦酸钠;骨质疏松;骨密度

【中途分类号】R5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99-0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的骨病,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常表现为疼痛、驼背、变矮、脆性骨折和呼吸受限等症状。脆性骨折发病率高,且对健康影响大,约一半髋部骨折患者需借助行器行走,1/4以上患者需家庭护理。有学者报道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与同龄对照组相比,其死亡率增加23%。以钙剂、维生素D 、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或降钙素)构成“三联”药物治疗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治疗方案。唑来膦酸钠,是一种经静脉给药的双磷酸盐类,不受限制,患者依从性好[1],本研究探讨唑来膦酸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在2010年2月~2012年4月期间门诊和住院病人中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0例,年龄60~81岁,平均68.3岁;对照组55例中,男性23例,女性32例,年龄60~83岁,平均67.5岁。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标准:1 腰背部疼痛,轻度外伤可发生脆性骨折;2骨密度仪测定存在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采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3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其他影响钙磷代谢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二组临床基础资料,如年龄、性别、症状、骨密度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案

研究组:应用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唑来膦酸钠,冻干粉针剂(每支5mg)。使用方法:每年应用一次,以5mg唑来膦酸溶于100ml溶液恒定速度滴注,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不与任何含钙或其他药物混合或同时静脉给药。同时服用骨化三醇,每粒0.25ug,每次1粒,1次/日;钙尔奇D片600mg/片,每次1片,2次/日,疗程为1 年。对照组:服用骨化三醇,每粒0.25ug,每次1粒,1次/日;钙尔奇D片600mg/片,每次1片,2次/日,疗程为1 年。用药期间不使用激素、镇痛剂以及其他影响缓解疼痛和骨代谢的药物。

1.3 疗效观察

(一)疼痛症状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0分为无痛;1~3分为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为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为有渐强烈的疼痛,难以忍受。治疗前后对比评分减小为有效,不变或者增加为无效。

(二)BMD测定及血钙、磷、AKP变化情况 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BMD、血钙、磷、AKP,并在试验过程中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用Χ2检验。BMD和骨生化指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及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验。以P

2 结果

试验过程中,治疗组60人,有2人中途停药,1人更改治疗方案,符合试验要求57人;对照组60人,1人中途停药,5人更改治疗方案,1人因心血管事件死亡,符合试验要求53人。

2.1 治疗后骨痛等症状改善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均有明显的腰背痛、变换痛及活动不便等主诉。治疗组2周左右患者症状明显缓解(P

2.2 治疗前后BMD测定情况

2.3 2组治疗前后血钙、磷和AKP的变化

2.4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57例患者中出现胸闷、心悸3例,发热、肌肉酸困类似感冒样症状6例。

3 讨论

第7篇: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骨密度仪 糖皮质激 素性骨质疏松

中图分类号:R68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33-02

长期以来,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ocoid,GC)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以及抗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等,这类药物非特异性抗炎和免疫抑制的药理学效应发挥了肯定的治疗作用,但其引起骨质疏松症是主要副作用之一,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状况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我们发现骨密度仪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骨质疏松模型的骨微观结构、骨代谢特征、减少或防治骨量丢失,甚至能恢复骨质疏松丢失的骨量[1]。在本研究中我们对由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分别给予骨密度仪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提升骨密度方面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始需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的病人。排除标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长期择食、制动及应用他汀类、噻嗪类利尿剂不予人选。

1.2 研究方法

用糖皮质激素前查桡骨下端骨密度,骨密度值在正常范围;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第六个月复查骨密度低于-2.5个 标准差,即可以诊断糖皮质激素骨质疏松,方进入本课题研究。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骨密度仪组和药物组,骨密度仪组予骨密度仪治疗;药物治疗组用阿仑膦酸钠,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分。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项目: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

1.3.2 症状观察:治疗期间,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和胃肠道反应、肌肉反映。

1.3.3 监测指标:在用药前,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骨密度,并进行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各组内治疗前后疗效对比用Paired- Samples T Test,组间疗效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 疼痛症状改善情况

我们从表1可见骨密度治疗组和药物组症状均能改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的肌肉乏力、疼痛,而骨密度治疗组的有效率62.8%,药物组54.8%,因此骨密度治疗组在改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的肌肉乏力、疼痛优于药物组。

表1 骨密度仪组与药物组疼痛缓解率的比较

2.2 骨密度(BMD)的结果

我们从表2可见:骨密度仪组:治疗前BMD-2.83±0.27,治疗后BMD-1.86±0.497,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

表2 骨密度仪组与药物组在治疗前后骨密度的指标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骨密度仪组在治疗期间无任何副反应;药物组有8例出现上腹烧灼样不适,发生率为26.6%。

3 讨论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ocoid,GC)广泛应用于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等领域,它通过非特异性抗炎和免疫抑制等药理学效应发挥作用,而骨质疏松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主要副作用之一[2]。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lucocortiocoid induced steoporosis,GIO)发病率仅次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及老年型骨质疏松[3],危害严重,因此预防和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发现阿仑膦酸钠和骨密度治疗仪在该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本实验以阿伦磷酸钠设为对照组,阿伦磷酸钠对抗糖皮质激素性骨量减少主要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并且通过作用于前成骨细胞促使细胞分化成成骨细胞。另外,骨密度治疗仪是一种高能发生器,可产生抗谐振低频交变电磁场,电磁场刺激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此前均有文献报道,但对其促进成骨的机理说法不一,有报道电磁场能通过对钙调节激素的影响而发挥其促进成骨的作用[4],另有报道电磁场是通过影响机体DNA 和mRAN 的表达,促进人体成纤维细胞的合成[5],但大多的解释是基于电磁场的压电效应 (piezoelectric effect)是诱导成骨第一信号等传统生物物理学理论[6,7]。本研究结果显示:骨密度仪组治疗一个疗程后(10-12个月测骨密度)和药物组在持续用药六个月后测骨密度有升高,增长率分别是1.03±0.54和0.66±0.56 ,这说明随着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时间和强度的增加,阿伦磷酸钠的抗骨吸收作用可能会出现下降的现象;而骨密度仪的电磁场不仅可通过对钙调节激素的影响而发生作用,而且可促进一些成促骨细胞活跃和骨生成的因子的产生而发挥作用机制有关,表现出较阿伦磷酸钠更为良好的预防效果,推测其原因可能为长时间服用二磷酸盐存在胃肠道不耐受,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可能会有耐药现象的发生,但需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骨密度治疗仪和阿仑膦酸钠在预防和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骨密度治疗仪更优于药物组,因此,骨密度治疗仪在预防和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尹君.骨密度仪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学原地 2010.14(5).

[2] Saag KC,Koehnke R,et al,Low dose long-term corticosteroid therapy in rhenmatoid arthritis;an analysis of serious adverse events.Am J Med,1994,96(2);115-123.

[3] 黄立莉,洪文,等.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进展中国医药导报 , 2011.18(7).

[4] 陆邦超,王坚,乔飞. 地塞米松致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 ] .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 , 23 (9) : 6052606.

[5] Compston J E. Connectivity of cancellous bone : assessment and me2chanical implications[J] . Bone , 1994 , 15 (5) :4632464.

第8篇: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 注射用骨肽 静脉输液 不良反应

注射用骨肽主要成分为多肽类骨代谢因子、有机钙、磷、无机钙、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辅料为甘露醇。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节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积,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还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增生性骨关节疾病及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治疗,并能促进骨折愈合。近年来,由于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且适用范围有所扩大,虽然该药品在说明书中不良反应仅有“见发热、疹、血压降低等过敏反应”标注,但几年来各地陆续出现未载明的如寒战[1]、胸闷、呼吸困难[2]、面色灰暗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症状逐年增加,临床使用骨肽注射液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月静滴骨肽注射液的各年龄段患者并剔除患者疾病本身因素,依从性差及资料不全病例310例,其中男172例,女138例;年龄16~87岁,平均年龄41.1岁,以20~60岁居多(84.6%);其中31例有药物过敏史,分别为青霉素头孢霉素类21例,磺胺类3例;临床应用于骨折非手术治疗43例,骨折内固定术后辅助用药治疗236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22例,增生性骨关节病用药7例,风湿、类风湿关节炎2例。

方法:注射用骨肽均使用西若非,用药剂量50~100mg注射用骨肽(10mg)加入到25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静滴,1次/日单独或联合用药、产品批号、用药剂量无统计学意义。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输液速度、用药天数、过敏史。查阅住院病历记录、护理记录及检验情况,并向主管医师详细询问调查。

主要观察指标:①皮肤及其ADR:皮疹、皮炎、瘙痒等。②胃肠系统ADR:胃肠不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③神经系统ADR:头晕、头痛、烦躁等。④循环系统ADR:心慌、胸闷、血压异常、心率失常等。⑤血液系统ADR:皮肤紫癜、血象变化等。

结 果

ADR发生情况:经分析与骨肽注射液相关的ADR 11例,发生率3.67%,其中出现皮疹、皮炎、皮肤瘙痒5例(45.45%),不明低热4例(36.36%),过敏性休克2例(18.18%)。ADR一般在输液几天后出现,皮疹、皮炎、皮肤瘙痒和不明原因的低热是以往文献有报道的,上述症状出现后立即停药,并积极对症处理,均可获得良好缓解。

讨 论

静脉输液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⑴静脉输液的优点:①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②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③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④静脉营养品的输注。⑵静脉输液的缺点:①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②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③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④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注射用骨肽目前临床应用甚广,据报道[3],用于促进骨折愈合、治疗成骨不全、修复坏死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性疾病等,疗效比较可靠,在我院主要是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和治疗骨质疏松患者。由于该药的主要成分是来源于胎牛四肢骨的活性小分子多肽类,为一种异性蛋白,可刺激肌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后即可发生过敏反应,从而引起ADR如发热、皮疹等症状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从本组资料分析,是否发生过敏反应与年龄、性别、病情、剂量无直接关系,主要与个体体质差异有关,过敏体质者对本药亦容易过敏。有报道称注射用骨肽与克林霉素联用增加致群发性皮疹ADR风险[4]。

本组病例中骨肽注射液ADR的发生率3.67%,但大多数症状较轻。因为注射用骨肽中含有较多有机钙及无机钙,在用药过程中导致人体内钙浓度改变[5],这也是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为避免注射用骨肽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用药前要询问患者的病史和既往食物、药物过敏史,对高敏体质的患者要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在用药前做过敏试验;注意静滴速度,开始静滴时,尤其是第一次用药的时候,以缓慢静滴为宜,边输入边观察,发现异常需及时停药;应用于老年患者要更加小心,尤其是患有心脏疾病患者;老年人药物耐受性降低,肝脏代偿能力下降,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合适剂量[6]。注射用骨肽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比较复杂,可能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过敏体质、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有效成份、配伍后的溶解性改变、溶液稳定性等有关。那些慢性、潜在、隐藏的ADR不易观察,容易疏漏,临床上更应警惕,加强监测力度,一旦怀疑为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止使用,注意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林惠卿,杜青云.骨肽注射液不良反应1例[J].海峡药学,2006,18(4):237-281.

2 毕津莲.骨肽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4):2711.

3 阮莲芝.骨肽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8,17(5):3202-3221.

4 祁金文,毛小红,马珂,等.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与骨肽注射液联用致群发性皮疹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0):1849-1850.

第9篇: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的《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国白皮书》指出,我国已是世界上拥有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多的国家,约有患者9000万,占总人口的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骨代谢障碍疾病,病变主要发生在骨骼中海绵质骨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骨骼非常致密,但随年龄增长,部分骨小梁逐渐变细断裂且间隙加大。骨质疏松症就是由于骨骼内的孔隙变大变多,骨小梁量减少,骨皮质变薄,骨骼密度变小和质量减少的原因所造成。这意味着单位体积骨骼所含的矿物质量降低,当骨骼密度下降到临界值以下时,就容易导致骨折甚至自发性骨折,并继发栓塞疾病及脑血管病变等。患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随着身体的衰老,性腺功能逐渐降低,性腺分泌的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的量也相应降低,使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破坏,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造成老年性骨质疏松。这一过程中,雌激素表现更为明显,妇女更年期由于内源性雌性激素分泌不足导致骨代谢失去激素的支持。与此同时,雌激素的减少还抑制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抑制肝、肾对维生素D的羟化功能,致使多方面骨代谢紊乱。因此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更为显著。

二、钙的摄入量减少 由于老年人饮食结构和习惯的改变及胃肠道功能下降等因素,造成营养失衡,使进入体内的钙相应减少,其他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素也影响钙的代谢;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喝大量咖啡等)同样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使体内钙流失速度加快,从而造成体内钙缺乏。

三、维生素D吸收不足 维生素D有促进肠内钙、磷吸收的功能。老年人由于饮食变化及室外活动减少,使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及转化出现异常,造成相对或绝对不足,从而促使骨质疏松的发生。

四、缺乏运动在一定的应力作用下,骨骼的密度会增加,骨密质的厚度和骨小梁的密度、数量和质量也会增加,反之将会出现骨质疏松现象。现代研究证实,缺乏运动,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缺乏运动,将导致骨密度和骨矿含量的储备严重不足。老年人应该注意锻炼身体,即使不能增加骨密度,但至少可保持已有的骨密度不再降低。

五、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个体差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所患疾病、服用药物,甚至种族与生活地域等因素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由于骨质疏松症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许多患者都是在不知不觉间遭受侵袭,因此骨质疏松症,预防最关键。

1.营养充足钙质丰富营养学家指出,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单位,对骨基质的维护极为重要,应摄入充足,合理搭配,如鸡蛋、瘦肉、牛奶、豆类和鱼虾等高蛋白食物。如果长期营养不良,易导致骨密度下降,诱发骨质疏松。同时,应进食钙质丰富的食物,奶及奶制品不但钙含量高,而且吸收好。需要提醒的是,补钙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不仅是因为骨量的丢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人体无法储存过多的钙,应每天均衡地补钙,细水长流。青少年是骨发育的关键时期,预防应从儿童做起。

2.适当日晒补充维生素D研究表明,在日照不足的国家,骨科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的皮肤内含有7一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所以,老年人要多到户外活动,适当增加光照射时间。

3.尽量少喝碳酸饮料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5~35岁的青年由于经常喝碳酸饮料,导致骨质疏松的人数逐年递增。专家提醒,过多饮用碳酸饮料,应及时补钙。

4.戒除不良嗜好与习惯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及其毒素可导致成骨细胞中毒、破坏,致使骨量降低。长期吸烟使雌激素在肝脏内代谢加速,血中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饮酒者,乙醇抑制肝脏合成活化维生素D,不利于钙质的吸收。有关调查发现,在罹患脊柱骨质疏松的男性患者中,近乎80%的人具有长期大量吸烟和酗酒史。由此可见,人们要尽量做到不吸烟,少饮酒。

5.谨慎使用各种药物利尿药会增加钙的排出量;甲状腺素、类固醇激素可导致骨质丢失加重;四环素、异烟肼和抗癌药均可影响骨质的代谢;镇静药、降压药及抗惊厥药可增加跌倒的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应慎重用药。

6.适时调整激素水平如果年龄已经超过50岁的男性,发觉性能力有所改变,最好请教医师并做血液雄激素检测看其是否下降?在美国,大约有30%的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有雄激素低下或不足方面的问题。中老年女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即月经紊乱而尚未绝经,连续1年以上者,应特别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最好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因为绝经后体内激素水平的下降会明显加速骨质流失,此时应适当补充性激素。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