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轨道交通伴随着城市发展快速扩张。迄今为止,我国已有30余个大中城市初步建立了轨道交通,部分城市新建,大量城市拟建规划中。大量投入使用的轨道交通一方面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另一方面也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自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以来,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及不足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企业,其对于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探索均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绝大部分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都是单向的、观点性的,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和实际价值的操作方案。从现阶段我国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层面看,我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基本都设有三级安全管理模式,即设立一级安全管理委员会,隶属于地铁公司总部,设立二级安全领导小组,由车辆、维修、车务等专业部分管辖,设立基层安全员由车间、班组管辖。其中,安全管理委员会是最高领导机构,地铁公司总部的安全管理网络包括总部领导、部门领导、车间领导、安全监察员,车辆、维修、车务等生产部门设置专职安全监察员岗位,并指定安全监察室为常设部门。2.我国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问题。虽然很多城市实行了轨道交通三级安全管理,但仍然不能避免轨道交通事故的发生。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故主要有两类,即一般性事故和险性事故。一般性事故的起因主要是乘客,乘客若未能按照安全乘车规则乘坐就有可能引发一般性事故,险性事故的起因则主要是工作人员的疏忽。本文将人、设备、环境作为事故的直接原因,将管理缺陷作为事故的间接原因,以布尔代数原理为基础,借助事故树的条件或门,得到如下公式:T=X1(X2+X3+X4)=X1X2+X1X3+X1X4式中,T——事故;X1——事故的管理原因;X2——事故的人为原因;X3——事故的设备原因;X4——事故的环境原因。在上述四个因素中,任何一项因素都与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所联系。但观察得出,管理因素同其他三项因素不同,其能够制约其他因素,人为原因、设备原因、环境原因三项因素中的任何一项同管理因素相结合都会导致事故发生。也就是说,即便其他因素没有问题,只要管理存在混乱、缺陷、失误,同样会导致事故发生,使人与设备均暴露于不安全状态下。由此可见,管理问题是各项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其直接关系到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在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产与安全脱节。个别员工以及部分一线生产部门对安全工作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总认为安全管理是安全员、监察员、领导层的事,这使得地铁运行无法同安全管理紧密结合。轨道交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安全管理对于生产运营的意义重大,企业理所应当将其作为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使其同生产运营一同发展,即实现系统安全管理。(2)对安全问题的处理不全面、不彻底。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安全管理部门不能按照既定的系统、结构、功能追溯原因,也不能将安全问题与管理工作相统一,轨道交通安全管理长期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3)没有抓住信息流进行安全指导工作,安全管理的总体思路仍然以静态管理为主,这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在变化的环境中,安全管理需要依靠信息流,其不仅能够反映以往重大事故的信息及历史经验资料,还应包括及时收集的运营过程中的安全信息,这样才能方便安全管理人员对轨道交通运营实现全过程动态控制。(4)安全管理日常工作的重心仍停留在“事故处理”上,缺乏“事故预测”。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应从“事故处理”转向“事故预测”,即更加注重事前的安全因素评估、预测上,而非事后的原因追查。(5)近年来,轨道交通路网规模越来越大,这也使得安全管理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规章制度、人员的变化也陆续发生,这些变化如果不能拿出应对措施,极易产生管理漏洞。就目前来看,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仍存在安全考核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安全标准和制度进行修改、补充或重新制定。
二、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
建立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认知,即澄清以往的错误认识,抛弃安全管理系统属于运营管理子系统的理念和思维。事实上,安全管理系统是针对生产运营系统本身而言的,其目的是解决安全问题,并非是由生产系统分离出的子系统。我们要在这一认知前提下,对与生产系统密切相连的安全系统进行改造,对其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处理。这里的安全系统同生产系统是有机整体,其是由与生产系统相关的若干因素共同构成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心任务在于对生产运营的安全状况进行监控和管理。控制论理论下,安全管理是多回路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事故属于被控制对象,本文的研究重点即为事故的控制。整个安全管理系统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产系统安全系数,减少因安全因素不稳定造成的事故。从安全管理系统的角度来讲,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系统需要在获得安全信息和影响安全管理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管理目标,并将目标按照管理层次进行分解,从而制定出分层实施计划和整体计划。计划制定后,要由安全执行机构予以落实,监察部门需要对生产管理系统中出现的信息进行监督和反馈,并依据其具体情况对安全状态进行评估、控制。一般来讲,安全管理系统对生产运营系统的功能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条路径:一是微观控制反馈回路。这一功能路径由“安全状态检测”、“安全状态调查”、“隐患处理”、“组织实施”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其中,“安全状态检测”和“安全状态调查”能够对当前生产运营的实际安全状况进行反映,“隐患处理”和“组织实施”能够控制人、设备、管理、环境等因素。二是宏观控制反馈回路。这一功能路径包括“安全状态检测”、“安全状态调查”、“原始信息收集”、“安全状态综合评价分析”、“人员安全培训与教育”、“设备更新改造”、“环境改良”、“管理制度与方法完善”、“计划制定”、“组织实施”等环节。这一路径能够评价、预测整个生产运营系统现在或未来的安全状态,并针对其安全状态调整安全计划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组成
轨道交通安全体系包括保证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这三项系统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前提和根本,能够为整个体系提供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1.保证系统。保证系统具体包括组织保证、制度保证、教育保证。1.1组织保证。安全管理需要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积极有效的配合,这样方能实现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管理决策的落实。这种配合不仅需要部门间的横向配合,还需要纵向上的承接与联系。1.2制度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其体现了全面管理的思想。具体到轨道交通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以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实施细则的,这能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每个岗位都有一个明确的安全责任。该责任制的横向涉及每个生产运营与安全管理部门,纵向涉及最高管理者到基层作业人员。1.3教育培训。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开展的重要保障,积极有效的安全教育能够使职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掌握与环境有关的工作常识,避免产生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值得引起领导层的重视。2.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够按照预先计划和标准,对被控制过程中发生的实际值和计划值进行比较、检查、监督,并对差值进行引导和修正,以确保主体在变化的环境下实现目标。就目前来看,我国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仍处于事后管理阶段,即单一反馈控制,其是一种“问题型”的管理方案,管理者只能在出现事故或有事故苗头后采取防范措施,这远不能适应当前轨道交通路网规模的扩大化需求。因此,构建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就需要将前反馈和后反馈相结合,做到超前控制,针对运营系统本身的属性和变化制定管理方案,在出现可能影响安全运行之前就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干预,并采取必要措施。具体来讲,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目标确定、安全涉及、过程控制、事故处理四部分。2.1目标管理。安全目标值的确定应当根据轨道交通的建设时间、使用情况、安全状况等统计数据或指标,同时也要参照国际同行业标准,尤其是先进企业的安全目标值。目标值一旦确定不可随意更改,且要下放分解到公司、车站、中心枢纽等各部门,落实到岗位。2.2安全设计文件。控制系统所包含的安全设计文件主要有:(1)员工信息、事故资料;(2)安全管理目标;(3)安全管理组织;(4)安全生产策划;(5)安全保证计划;(6)运营现场与安全控制;(7)事故隐患控制。2.3过程控制。生产安全是由一系列过程组成的,过程控制能够通过生产管理各个阶段的安全检查结果反映全系统的安全状态,帮助安全管理部门根据所获取的状态信息对安全进行评价,做出决策,制定改进方案。2.4事故处理。事故处理事控制系统的最后分支,事故调查、分析、处理中形成的经验是安全制度设计、安全计划更改的重要依据。3.信息系统。建立性能良好的信息系统能够为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辅助管理活动。3.1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内容。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信息系统应当包括如下内容:(1)利用生产管理信息网络对安全信息进行准确收集并传递到各级管理层和各部门;(2)建立安全统计分析、事故档案管理、隐患控制系统、安全责任系统等子系统;(3)建立计算机分析辅助系统;(4)建立安全管理办公自动化平台;(5)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3.2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中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1)隐患子系统,功能为收集隐患情况,对风险进行分析、分级、归类;(2)安全责任子系统,功能为记录安全责任的落实情况,统计和评价安全监察员反馈的各种信息;(3)安全统计分析子系统,功能为收集日常运行报表,建立安全生产计划表;(4)事故管理子系统,功能为归纳、整理事故的数据、文字以及轨道交通相关图纸、法令、技术规范,方便随时调用;(5)安全档案子系统,功能为收集各级安全组织、安全管理人员情况,记录安全教育情况。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由保证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组成,保证系统是安全管理的前提,控制系统为核心,信息系统则是保障。任何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理念或是模式的推行都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改进中,人们将继续探索,新的理论也将不断完备、充实。
参考文献:
[1]崔艳萍,唐祯敏,武旭.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信息系统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5):95~98.
[2]李毅雄.应用系统原理提高地铁安全管理水平[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1~483.
[3]王德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4~486.
【关键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对于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西方等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安全运营安全管理主要采用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突出城市整体的安全性,将人、设备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管理方式上加大了安全法规的建设力度,实现了法制化的管理。在手段上开发了大量先进的行车安全检测设备,实现自动检测车辆的行使过程,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操控。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模式尚未成熟,主要是因为我国所掌握的轨道交通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模式。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轨道交通的管理模式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归纳起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北京地铁制定了安全可靠、快捷准时、出行方便、高效运行的安全管理模式[2]。公司主要依靠加强基础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深化管理体系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活动,积极推动了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香港地铁公司同样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轨道交通部门只动了安全策略,建立了安全管理系统,推行安全管理计划等措施来消除安全隐患。以上的两个实例表明了我国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必须不断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推动轨道交通的发展。
二、国内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轨道设备质量问题。在轨道交通的施工过程中,有些部门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就购买质量没有保障的设备。这种现象将会导致轨道设备不能正常的运行,如果出现故障就会使列车运行的秩序混乱,严重的会出现运营中断,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而且严重影响了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
2、人员问题。在轨道交通的投入运营以后,经常会出现乘客不遵守安全管理规定或者工作人员职责疏忽导致安全事故。另外,由于乘客的疏忽不慎落入或者故意跳入轨道,造成了列车延误,再加上工作人员处理不及时出现安全事故。
3、轨道交通运营法律不完善[3]。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缺少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造成了一些危害轨道交通安全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得不到保障。
4、其他原因。恐怖袭击或者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这些因素也影响轨道交通安全的管理。
三、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模式的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涉及多个专业,且多专业之间相互关联,联系密切,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工作复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进行安全管理时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管理宣传工作,健全基础设施的配备和维护保养,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规范,建立应急机制。
1、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安全的管理和宣传工作
严格筛选工作人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认证,切实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等,加强员工对知识的追踪考核,使其能够将新培训的内容不断的强化,进而在工作中可以自如的应用。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在地铁乘站口进行人工安全检查和自动安全监控,杜绝危险因素进入地铁中。与此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对乘客的乘车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救能力的宣传,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使得乘客能够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
2、健全基础设施的配备和维护保养
健全基础设施,为城市轨道交通提供完善的设施配备。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通过现代化设备的安装和通信设备的引进,加入排烟设备、消防设备和疏散设备的使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防止设备的老化,促使设备保持较高的可靠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发生故障的隐患,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
3、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规范
为了安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需要在运营管理行业内形成完善的行业规范,制定相应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规范行业内企业的行为。同时,加快运营企业的体制的改革,促进其转变为企业的步伐,使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行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水平。
4、建立应急机制
通过现代化设备的安装和通信设备的引进,加入排烟设备、消防设备和疏散设备的使用,对于客流量较大的地铁系统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机制系统,进行实时的人员监控。在轨道交通发生事故时,应急系统可以自动报警,并在此过程中开启自动检测装置,对事故进行检测和应急。同时引导工作人员指挥乘客进行安全的疏散。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存在的诸多多问题,必须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减少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洪德,吕栋.基于集对分析原理的地铁运营安全评价[J].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1,3(03):11-13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
对于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来看,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作用的体现也就需要切实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应该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尤其是对于供电环节,更是需要进行严格把关,切实保障供电的安全性效果。为了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安全效果,构建全面可行的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比较重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系统运行也应该体现出理想的创新性效果,具备较强研究价值。
1.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相关技术分析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具体构建来看,因为其管理的内容较为复杂,相应的困难程度也比较高,进而也就对于该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重点结合各类新型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运用,如此才能够最终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结合现阶段新型的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来看,其涉及的常用技术手段有以下几项:
(1)电子开票技术。对于以往的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各类开票操作来看,其一般采用手工开票的方式进行处理,这种手工开票方式的执行效率是比较低的,进而也就很难满足于轨道交通供电安全运行的需求,需要进行改进。采用电子开票技术进行优化升级也就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积极作用效果,这种电子开票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各类工作票以及操作票中表现出理想的处理效果,能够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进而提升其开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效果,此外,这种电子开票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实现网络化的流转,进而能够有效提升其管理的流畅性效果,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够实现较为理想的防误验证效果,保障轨道交通供电运行中各个票据应用的精确性效果。
(2)接触网直流验电闭锁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其各类故障问题出现带来的危害性是比较突出的,这种危害性效果也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供电系统的可靠性,需要进行有效处理和优化,尤其是针对相应的接触网环境,更是需要进行重点解析,确保其管理的有效性。基于接触网的挂地线操作进行处理,可以采用直流验电闭锁技术进行分析控制,进而也就能够较好规避各类故障问题的不利危害,还能够较好防止各类失误问题的产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基于具体的逻辑判断进行有效构建,进而才能够较好提升其处理精确性效果,提升防误落实的有效性。
(3)接地线管理技术。对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来看,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应的接地线进行重点分析,接地线的故障问题也是最为常见的,这种接地线的应用如果出现了漏挂、误挂或者是漏拆、误拆现象的话,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也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技术进行处理。这种新型接地线管理技术的应用,确实能够较好提升其规范化控制效果,能够针对各类不同的故障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进而也就能够确保其具体运行的可靠性效果,尤其是对于整个接地线系统的运行监管来看,其必要性和重要价值还是极为突出的。在该管理系统的运行中,相应的智能地线柜应用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尤其是在故障检测方面,其表现出来的作用价值还是极为突出的,能够及时了解和分析接地线存在的缺陷隐患,进而也就能够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防控,保障其供电安全性。
(4)接触网智能验电接地技术。对于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执行操作过程中接触网方面的管控来看,为了更好地提升其运行可靠性效果,重点加强对于智能验电接地技术的应用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接触网智能验电接地技术的运用能够较好解决接触网应用中存在的一些接地故障问题,如此也就能够有效规避该方面存在的隐患缺陷,最大程度地提升其操作流畅性和安全性。基于该技术手段的应用来看,其积极作用和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操作较为简便,并且管理效率较高,如此也就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可能存在的各类不良影响和威胁,并且因为该技术的应用有效结合了直流验电闭锁技术,所以其更是能够实现较为理想可靠的安全连锁效果,最大程度地保障了轨道交通供电安全效果。
(5)远程视频联动监护技术。在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为了提升其管理的可操作性效果,方便具体管理人员的执行,还需要借助于远程视频联动监护技术进行处理。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借助于相应的摄像机等设备进行综合布置,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管理体系对于整个轨道交通供电装置的监督控制效果,便于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类缺陷隐患,并且采取最为合理的措施和方式进行优化改进,降低事故问题的危害性效果,这也是供电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条件所在。
2.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分析
为了促使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能够在具体应用工程中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还需要重点基于该系统的构建基本要求进行分析,确保其能够围绕着这些要求进行具体布置优化,最终提升运行效果。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来看,相应的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必须要满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全面防误要求。该体系的具体执行必须要具备较为理想的防误效果,能够降低具体管理控制过程中产生的相应失误问题和操作故障,如此才能够确保相应轨道交通供电的安全进行,尤其是对于当前越来越复杂的轨道交通供电体系,这种全面防误要求更是越来越突出,需要在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中得到高效落实。
(2)网络化要求。为了实现整个管理体系运行的共享性和连续性,确保相应管理体系的运行能够具备理想的网络化效果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网络化要求也就对于具体系统网络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其能够满足于各个方面管理和监控的需求,并且对于开票以及其他工作的执行也应该能够发挥理想的支持效果。
(3)智能化要求。为了更好解放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人员,促使管理工作更为简便高效,还需要积极引入智能化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促使整个管理体系能够表现出较强的智能化作用效果,对于智能化技术的构建进行详细探究。结语综上所述,对于轨道交通供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来看,相应的系统要想体现出理想的运行价值效果,就需要重点针对相应的新型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优化,切实保障该体系能够围绕着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防控,确保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周尚明 单位: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崔艳萍,唐祯敏,李毅雄.城市轨道交通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3):43-48.
[2]杨树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4(1):1-7.
[3]何霖,庞开阳.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运行安全生产管理系统[J].都市快轨交通,2014(4):101-104.
[4]池代臻.浅析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运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184-18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加快,城市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人流量大、交通拥堵、出行不便,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稳健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呈多样化趋势,无论是在建设规范,还是建设速度上,都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现阶段,随着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轨道交通为核心辐射状城市发展,是轨道交通与城市相互发展的一种趋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并且投资大。建设工期长与居民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涉及到众多的城市资源,对城市发展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笔者就将从不同的层面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概述
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含义
城市轨道交通涉及多种技术领域,是由土木工程、轨道车辆、机电设备、计算机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等组成的复杂交通系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3年12月,全国运营里程己达2500余km。城市轨道交通大都建于地下,具有封闭性强、运行速度高、起停频繁、客流量大且来源复杂、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乘客自助乘车、应急疏散难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危险,不仅造成设备设施的损坏,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乘客的伤亡,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保证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首要任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就是以协同学科的理论为基石,以内部组织的方式通过对信息的处理等手段,最终形成对空间、时间以及资源的监督和调控的系统,应用协同系统的规律变化和状态参量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可见,应用协同机制,能够对安全管理的每个相关因素进行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等的全面掌控,从而做到轨道运营安全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管理,提高事故的可预见性几率,降低事故损失。
1.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重要性
对于城市来说,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事故的妥当处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出现停电故障、机械故障等,如何避免故障的发生率,如何快速对故障进行定位、修复,以及如何预见故障的性质与特点等,这些都是安全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协同机制能够对安全管理进行全过程全要素的全面管理,能够有效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所以能够很好的提高轨道运营安全管理的水平,对运营安全管理的成效促进作用非常大。
2、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讲,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因素构成了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复杂机电自动化设备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计算机系统、运营管理人员的协调组织、大流量客流,另外还涉及社会的安全现状与各种大型活动的举办等。因而,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问题,如果只单独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某部门或者某个子系统,就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的状态。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问题以及相关协同机制应用的必要性
3.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上相互脱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设部已于去年制订颁发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但仅此是不够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安全标准规范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何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确定事故分类、事故等级及其划分办法,进而形成完整的安全标准体系,这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全民的安全意识,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序,在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基础上,必须对广大乘客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形成全面的安全意识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3.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的轨道安全管理能够对运营事故做出快速回应,能够紧急调动轨道车辆来疏散人流,但是由于管理方面的不足,往往与人群发生矛盾,而且没有对事故的性质和特点进行预测,没有用更严格的标准来考量相关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和实操;对乘客常量和变量估计不够均等。而协同机制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上更精细化,对事故的处理更人性化。因此,协同机制在轨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很有必要性。
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依托的技术
4.1、安全预警与事故扩散分析模型
轨道线路网络应用GIS后,能够实现网格化的精细管理,应用预警扩散分析模型,对监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实现对重点安全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并可对事故救援所需的救援力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全面估计,为开展安全管理和事故救援工作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4.2、安全事件空间定位与分析模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线网的形式分布于广阔的空间中。该模型主要用于安全事件的空间定位,使安全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安全事件周边信息。同时实现安全要素的空间化管理,随时了解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类型、数量等信息,为寻找最合适的事故救援机构和人员,查找受困人员疏散地点,统计事故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为恢复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4.3、安全调度路径分析与优化模型
路径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图为基础,建立基于时变的动态网络流模型用于安全信息、组织和资源调度的路径优化,如实地反映出安全管理网络中的信息流、组织流和资源流的变化状况,形成以全系统最优为目标的安全管理调度方案。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在规范化运营管理机制体系之下,才能真正的确保其自身得以稳定、安全、高效的运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GIS,能够建立轨道交通运营的精细化、安全化、定位化的各种分析模型,能够更好的对事故进行预见、分析、处理,做到全面化、精细化、高效化和人性化的线路营运管理,改变轨道线路营运管理的现状,以此有效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特别的重视对其的分析研究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江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67.
[2]郗海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协同机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12:158-159.
[3]孟亚东,贾崇强,韩宝明,付燕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的现状与展望[J].都市快轨交通,2014,04:17-20+24.
[4]周利锋.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J].民营科技,2014,02:118.
轨道装修工程,其材料品种繁多,施工工艺复杂,是高危险行业,其伤亡事故率相当高。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施工经验教训,研究导致装修工程项目安全事故的原因,探讨如何搞好轨道交通工程装修安全生产管理。
关键词:
轨道交通;装修工程;安全管理
轨道交通工程是百年工程,承载着安全交通的安全责任!也是畅通重庆建设,内塑民生,外塑形象,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关键。因此,要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安全工作,要切实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轨道交通建设施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强做好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加强对施工安全的领导与管理。大家都知道,轨道交通建设中土建工程的重要性,可装修工程的重要性呢?2014年,重庆轨道交通建设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及第一轮建设规划总体目标的攻坚之年,更是全面启动第二轮规划线路建设的开局之年。按期实现运营线网达202km通车目标,名列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在未来,创新建设模式,采用项目总承包方式开工第二轮规划4条线路,在建里程187km,再次突破重庆轨道建设历史纪录,名列国内前茅,世界轨道建设史少见。任务重,时间紧!由于时间紧,许多单位只管抢任务,而忽略安全管理!如安全管理上面制度不健全、安全保障体系不建立,还有文明施工差、“边口”防护不规范、“三宝”不正确使用等。这些看视小事,可一旦出问题,就变成大事了!根据建筑装修工程的施工特点和规律,将装修工程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统计的方法,据有关资料对2000~2006年期间发生的680起装修伤亡事故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高处坠落占45%,坍塌占7%,触电占18%,物体打击占12%,机具伤害占7%。这五类施工伤亡事故占总数的89%。从统计结果可看出,要防止事故发生,就要齐抓共管,做好专项预防和治理工作,就能抓住重点,把事故迅速降低,达到很好的效果。可见,建筑装修工程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装修施工中没有良好的安全意识或发生了安全事故,装修安全是装修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前提,就势必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给装修企业的效益带来损失,给国家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所以加强对建筑装修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分析与总结施工经验教训,导致装修工程项目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
1人的因素
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人的因素是装修安全事故产生的最直接因素。都可以说是由于装修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装修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能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导致不安全的环境因素被忽略,还可能造成事故隐患并触发事故的发生。
2物的因素
事故产生的物的因素不仅包括机器设备的原因,物的因素也是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而且还包括预埋件、装修件、脚手架的高空坠落等物的因素。物之所以成为事故的原因,是由于物质的本质属性及其具有的潜在破坏能力的存在。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环境的不良状态。不良的施工环境会对机械设备也产生不良的作用,同时影响人的行为。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活动是一种露天作业比较多的活动,同时随着装修工程项目技术的高空化发展,地下施工、特殊技术施工明显增多,因此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温度、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
4管理因素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发生事故的根源在于管理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只是事故直接和表面的原因。如何搞好建筑装修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呢?
(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做好安全检查工作。装修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且对装修工程项目的安全负责,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
(2)正确处理安全管理与效益的关系。
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就是要维护人的正当生产劳动。施工现场发生事故总是会加大成本降低效益的。直接损失往往是看得见的。而间接损失是一种潜在的,对企业形象是致命打击,不仅将影响企业创效益,社会负面影响恶劣。
(3)正确处理安全管理与执行的关系。
装修企业的各项安全法规、制度措施等如不执行等于零。然而安全工作“说起来必要,忙起来不要”,就是因为急功近利,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知道再完美、制度不落实只是一纸空文,只有将其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去落实,才能产生相应效果。
(4)处理好安全管理与文明施工的关系。
安全对装修文明施工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文明施工才能得以真正实施。文明施工搞得好又可以促进安全。施工现场布局要从实用角度去安排,消防设施的设置,动力电源线及闸箱的配备无不与安全规范相联系。安全保证了文明施工,文明施工带来安全,文明施工又将有利于企业信誉提高,这种因果连带作用说明了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不可分的关系。
(5)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装修施工企业要重视安全生产,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不断学习装修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大安全管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水平,增强操作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6)加大政府监督力度,发挥群众监督力量。
政府的监督力度要加大,监管体系要完善,安全生产大检查,还要强调日常的监督管理措施和制度的落实。同时,加大群众监督的力量,是安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而科学管理也是政府高效实施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从而推进建筑装修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为和谐发展提供应有的安全保障。
作者:武文恩 单位: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长平,章洪英.建筑装修结构安全技术体系的研究[J].华中建筑,2007(04).
关键词:质量 安全 信号 系统集成管理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7・23温州动车组特大事故使“质量、安全”这一字眼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轨道交通领域引入独立第三方进行安全评估,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事情之一。笔者认为“安全”必须从质量源头抓起。本文通过对质量、安全相关知识的阐述,对信号系统集成企业质量安全工作策略进行粗浅分析,望批评指正。
一、质量、安全内涵的释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质量的内涵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质量的定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主要反映在对产品的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这种“要求”可是技术规范中规定的,也可能是在技术规范中未注明,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需要,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随时间、地点、使用对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层含义: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征和特性通常是可以衡量的,全部符合特征和特性要求的产品,就是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实质上就是产品或服务的“符合性”,它可以是活动、过程、产品、组织、体系、人员以及它们组合。
质量管理是指在对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从当初的“产品检验制度”,发展到今天的全面质量管理;从最初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维修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并形成一系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质量管理不仅要管好产品本身的质量,还要管好质量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工作质量,并以工作质量为管理的重点。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措施。
质量本身具有社会性、经济性和系统性三个重要属性。社会性是指质量的好坏不仅单从直接用户,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评价,尤其是关系到安全等方面问题时更是如此。经济性是指质量不仅从某些技术指标来考虑,还需从制造成本、价格、使用价值和消耗等方面综合评价。在确定质量水平或目标时,不能脱离社会的条件和实际需要,不能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还应考虑使用上的经济合理性,使质量和价格达到合理的平衡。系统性是指质量是一个受到设计、生产制造、施工安装、操作使用等其它诸多过程、诸多环节和相关联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
安全是指人、物、环境不受到危险、危害和损失的良好状态。是在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安全性是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能之一,安全始终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总是相对的。当产品发生故障时,以特殊的、技术上可实现的方式作出反应并导向安全,即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所遵循的“故障DD安全”原则。
二、信号系统质量安全背景
截至2012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通车总里程约为10万公里,预计到2020年,运营通车总里程将达12万公里。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2012年全国共有35个城市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投入通车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2042公里,预计到2020年,运营通车总里程将达到7400Km。信号系统是轨道交通领域众多机电自动化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它好比人体的中枢神经,利用它可以把轨道交通各机电自动化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之间的相互联动功能。从而实现保证列车运行和乘客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实现列车运行高效、指挥管理有序的自动控制等功能。信号系统质量的好坏,尤其是安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信号系统本身质量问题而导致的行车事故越来越多,事故性质越来越严重,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如在1997年发生的“4・29特大事故”、1999年的“7・9列车颠覆事故”和2011年的“7・23动车特大事故”等均是由信号原因而造成的。
IRIS是一套适用于铁路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是在ISO 9001:2000的基础上,针对铁路行业的特殊要求增加了投标管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内容上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了质量管理的内容,而且涉及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内容。该标准借鉴了航天(AS9100)、汽车(ISO/TS16949)、食品工业(ISO22000)行业对于质量、安全方面比较好的做法,使之更贴合铁路行业实际,目前已经成为国际铁路行业普遍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RIS管理体系和ISO 9001:2000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如体系要求、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设计与输入、设计和开发确认、生产过程和服务的规范等强制性项目要求。它是基于铁路行业的特殊要求,总结国际铁路巨头多年的经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系统化规范,集中体现了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增加铁路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及质量方面的特殊要求,要求其产品在性能、安全、成本、效率上加以体现,期望在合理的成本下确保顾客满意。
我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主要是遵照原铁道部制定的铁路行业标准或参照建设部、交通协会等制定的相关标准执行。1994年引入新版ISO9000系列标准,并逐步开展了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促进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为解决城市交通和环境问题,诸多大型、特大型城市把发展城际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发展公共交通的根本方针,可以说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已步入建设的高峰期。由于目前我国信号系统技术发展滞后,大多数轨道交通线路,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核心信号系统主要采用国外系统和技术,由国内集成商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配套。由于国内、外采用的信号系统的研制标准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质量管理,极易出现质量管理不善导致安全问题。2011年7月23日发生的温州动车组特大事故即是一起因信号系统质量控制不力引发的典型事故案例。因此,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集成已经成为一个高风险的工作。
三、信号系统集成质量安全管理策略
实施国产化政策,对扶持国有大型企业和民族工业发展,壮大我国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拉动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以发改产业2866号文“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国产化事宜提出要求,信号系统投标企业必须具备信号系统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ATS)和计算机联锁子系统(CI)(或列车自动防护/列车自动驾驶(ATP/ATO)子系统)的合格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及信号系统集成能力。在当前“爆发式”的建设形势下,研发与工程并存、设计/生产与施工并存、国产与进口系统接口并存等,必须尽快建立符合国情和当前情况并与我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建设模式相匹配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对信号系统集成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1. 建立和统一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大部分采用西门子、庞巴迪、泰雷兹等国外系统供应商提供的信号系统设备,系统制式、系统设计及产品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建设和运营主管部门尚未对信号系统产品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检验标准,给项目质量管理和控制带来难度。
国内信号集成商虽已各自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第三方质量认证,但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做到体系和实际的有机结合。相比之下国外的信号系统供应商大都以IRIS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从产品设计、研制生产、出厂检验、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勘察定测、施工安装、测试、交付、维护管理等,均严格遵守IRIS事先制定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程序。并将程序细化到每一项活动,详细规定了每项活动的质量管理内容和控制方法,辅以相应的检验表单作为证据记录,从而保证整个活动质量管理过程的可追溯性。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都不能逾越质量这个红线,在上一工序出现的质量问题没有解决前,绝对不会放行进入下一工序。在整个质量管理活动中,质量工程师有绝对的话语权,尤其是安全保障工程师更具有一票否决权。从而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过程质量控制,确保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有轨电车;行车调度;行车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U2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158-02
在有轨电车运营安全中,行车安全一直是安全管理永恒的话题,占据着首要地位。其中,行车组织工作由行车调度统一指挥;列车运行由司机目视行车负责;车站的行车工作由车站站服人员负责。在整个行车组织工作中,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由行车调度实施。行车调度安全是整个行车安全的核心,若管理不当,重视不够,势必会影响行车安全。
1 行车调度安全工作的影响因素
1.1 列车运营方面
有轨电车在运营过程中,与道路上其他交通方式共享行驶路权,其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线路因素和信号因素及其他因素。
1.1.1 线路因素
线路是行车的基础,由于现代有轨电车是新兴行业,目前缺少健全的有轨电车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缺少有轨电车与路面行人及社会车辆之间的协调管理,故有轨电车在与道路交通混行会存在安全风险。
1.1.2 信号因素
信号是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辅助设备。由于有轨电车局部轨道与社会车辆共用,需要凭社会信号灯指令通过,所以信号优先对于行车安全和列车准点率的影响较大,若发生社会信号灯故障时,有轨电车在通过该路段时会存在安全风险。
1.1.3 其他因素
虽然现在有轨电车运营管理在不断被重视,但是很多法律机制还是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诸如,行人跨越轨道,社会车辆争道抢行等侵入有轨电车限界等不文明情况;路口信号优先不够稳定,缺少绝对优先权;同时交管部门监督力度也不够,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改善,这都增加了列车运营安全的风险。
1.2 行车调度自身方面
1.2.1 行车调度岗位隐患
有轨电车运营的行车组织指挥工作,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高效组织的生产方针,贯彻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原则,各单位、各部门须紧密配合、协调工作,确保行车和乘客安全。行车调度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列车进行实时监控,并对行车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及时对遇到的紧急路况进行妥善处理,保证所有列车有序运行;关注列车的行车间隔, 并兼顾各方面因素,以提高准点率。因此,行车调度岗位将直接影响行车组织,行车调度不仅要负责列车运行指挥、设备运行监控,还要对运营信息进行收发;事故、故障进行应急处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还负责与外界协调联络配合支援。
1.2.2 行车调度综合素质
由于现代有轨电车行业在国内刚刚开始推广,现有的行车调度接触轨道交通行业时间普遍不长,调度工作本身压力较大,加上有的行车调度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工作不够严谨,相关的行车经验不足,容易发生应对突发事件处置不当等问题,从而对运营安全产生影响。所以要加强调度对行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纠正工作态度和思想积极性,提升个人修养。为行车安全运营打下夯实基础。
2 行车调度安全管理的建议
为了降低行车调度行车指挥的风险,需要从行车调度岗位自身出发,提高行车调度综合素质,以消除行车调度安全隐患。
2.1 开展阶段性培训,提高行车调度综合素质
行车调度的基本核心是科学调度、灵活指挥,即根据现场的信息不断做出分析, 批判地接受, 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并根据事态的发展不断做出适当的调整。
行车调度综合素质是指: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调度技能, 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各种行车调整方式, 运用各类规章、程序, 继而谨慎地发出指令。因此, 提升调度综合素质应该加强以下几个阶段的培训:
①第一阶段理论知识培训:组织学习《行车组织规则》、《非正常行车组织办法》、《施工管理办法》、《应急处置预案》等规章文本,并进行阶段性测试。
②第二阶段专业知识重点培训:由业务能力较强人员负责,对调度日常作业中的各项流程进行梳理,编写调度标准作业流程、调度标准用语等,以此作为行车调度日常作业标准。
③第三阶段案例研讨:结合应急处置预案与故障案例,组织分析与研讨,找出各故障案例中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2.2 开展常态化桌面和实操演练,理论结合实践
大部分行车调度没有从事过轨道交通行车相关职业,由于现实中出现非正常行车的概率较小,应急预案使用的机会不多、演练次数不足,行车调度往往缺乏实战经验。有的调度对非正常行车组织更多的只是理论上的了解。
①应加强调度的非正常行车方面的理论培训,并汇总理论培训遇到的问题,在实际跟班中解决问题。
②采用桌面演练模拟非正常行车的方法,加深对非正常行车的理解。
③利用现有条件在运营结束后进行模拟实战演练,在部门、中心组织的演练中组织所有调度进行观摩,记录演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实效性分析。
④同时通过班前会教育、学习培训、考试抽查、突击演练等形式来增强调度的业务能力,进而为行车组织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是提高行车调度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提高行车调度技术水平、事件处理水平的关键,是提高行车调度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
2.3 加强综合设备设施监控,保证行车安全
因有轨电车线路不封闭,处于地面与公共交通的平面交叉路口。有轨电车的运行容易受到地面交通状况的影响。平时可通过灵活调取全线路车站CCTV视频监控画面、电力供电情况、环控设备情况等来保障列车安全运行。
2.3.1 ATS故障
发生ATS故障,行调无法直观掌握列车位置,为了给司机创造安全可靠的间隔,可利用CCTV监控列车的准确位置和司机停站报点作为参考依据,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调整工作。
2.3.2 社会信号灯故障
当发生社会信号灯故障,司机无法凭路口信号灯通过路口时,可通过CCTV监控查看路口情况;如遇社会车流量过大,容易发生与社会车辆碰擦时,提醒司机通过条件较差,开门待令做好乘客服务工作;等通过条件好时,行调再通知司机注意安全,采用目视行车,谨慎驾驶通过该路口,同时利用CCTV做好监控并向所属的交警大队说明情况。
2.3.3 人员、社会车辆或异物侵限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营期间行调将CCTV调至重要的混合路权路口或通行困难的路段,做好实时监控。若在运营中发生人员、社会车辆或异物侵入限界,可能对列车安全通过造成影响时,应及时通知司机限速运行,确保在侵限异物前停车。行调应按照“先通后复”的处理原则,在处理过程中不得影响其他列车正常运营。
2.4 强化行车调度安全管理
安全是运营组织的宗旨,安全工作应被始终放在首位,为了杜绝发生行车调度责任事故,必须强化行车调度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①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安全工作规程以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要求和规章制度,做到文明安全生产。
②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③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台帐和记录。
④坚持开展安全检查工作,杜绝违章违纪发生。
⑤做好危险源、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杜绝安全隐患存在。
⑥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员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的原则,分析查处不安全情况。
⑦建立安全奖惩制度。
3 结 语
行车调度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行车调度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不是孤立的,产生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因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炼出行有效的方法并不断加以完善,才能确保有轨电车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 耿幸福,宁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2] 耿幸福,徐新玉.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社,2010.
[3] 薛亮,刘小玲.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4] 王希萌,孙玉杰.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管理综述[J].中国水运月刊,2015,15
(1):25-27.
[5] 赵正平,于天泽,于佳亮.现代有轨电车信号与行车管理技术探讨[J].中 国铁路,2013(10).
[6] 杨永平,边颜东,周晓勤.我国发展有轨电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都市 快轨交通,2014,27(5):1-3.
关键词:交通安全;自动化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U6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229-01
进入21世纪之后,无论是展开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还是城市交通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城市轨道交通。这就需要借助自动化技术,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和技术,实现城市交通的安全管理,并促使城市交通安全体系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1 交通安全中自动化技术概述
1.1 特点
在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在车站系统中,可以通过构建网络监控机制的方式建立可靠管理站点和监控中心,实现全线网络覆盖点的监控与管理。网络监控机制的中央站点和车站网络中心主要是借助计算机建立。在轨道交通监控系统中,利用分层分布计算机网络建立监控体系,可以大大提高监控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骨干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设计中考虑的首要问题。由此可见,在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中引入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监控网络的自动化水平[1]。
1.2 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分布广泛。对于交通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大多采用传统的操作方法。这种操作与管理方式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引入现代化自动技术,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因此在交通安全管理中引入自动化技术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
(1)提高交通设备操作和管理效率。在城市交通线的检测系统中引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成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监控作用,实现实时检测和监控的目的,从而提高交通管理效率。(2)减少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发生。将现代自动化技术引入城市交通的各个部门和网络监控体系,可以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提高任务完成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城市交通拥堵,为进一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供保障。
2 自动化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2.1 自动驾驶技术
城市进程的加快,对汽车的需求逐渐增加,自动驾驶技术成为未来车辆的发展方向。在自动驾驶技术中,GPS导航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导航定位获取车辆道路行驶信息,或者通过电子地图和软件检索等方式规划车辆道路行驶路径、判断行驶方向等。最终使车辆到达目的地。
除此之外,定位技术也是自动驾驶技术中的又一重要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定位列车和控制列车轨道位置的方式实现。其过程为:首先,发送列车信号。其次,列车的一端可以接收完整信号表明在信号发射期间没有列车通过。列车的另一端不能接收完整信号表明信号发射期间有列车通过。由此可见,通过分析信号信息,可以完成列车的定位与检测任务,并实现提升列车自动化驾驭水平的目的[3]。
2.2 自动监控技术
将现代自动监控技术引入城市交通安全系统中,可以实现对固定设备的实时监控。硬件系统、软件设备是自动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自动监控系统中的采集卡和计算机是硬件设备,图形处理软件是软件设备。无论是完成车辆行驶信息的采集工作还是交通路线的监控工作,都可以通过连接中央处理器与站点分系统之间的方式得以实现,从而对整个交通线路进行实时检测。现代自动监控技术在交通安全体系中的作用是交通设备的状态检测、火警预测等。从而进一步保障城市交通体系和线路监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 现代通信技术
交通安全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实现主要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通讯设备。通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实现数据的传输、交通讯息的共享、交通线路的计算等等。将现代通信技术引入交通安全体系中,可以加强各个城市交通站点的联系与沟通,并实现城市交通线路网点的综合管理与检测。如此一来,无论是管理乘客信息还是优化交通系统结构,都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促使城市交通系统实现高效管理[4]。
3 结语
交通安全管理是城市划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城市交通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将现代通信技术、自动驾驭技术和自动监控技术引入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中,可以提高交通轨道的管理效率,并实现全国各个城市交通网点的实时监控,不仅能够节约人力,还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安全保障,使管理模式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纪文莉,洪翔,潘志福,等.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S1):39-43.
[2]刘运明,马全明,陈大勇,等.D-In SAR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变形监测领域的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14(04):62-6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其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应急效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物联网的特点及其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前景,对城轨交通安全应急体系概况和物联网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物联网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情况,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效率。
【关键词】物联网 城市轨道交通 安全应急 应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已投入运营的线路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一,而且在建项目也在逐年增长,预计到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总里程将达到6100公里。全国各大城市着力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安全应急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鉴于各行业对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将其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应急领域,也得到了认可,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完善城轨交通安全应急体系,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持续发展。
1 城轨交通安全应急体系概况及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1.1 城轨交通安全应急体系概况
城轨交通安全应急体系由多种信息系统构成,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公共广播系统(PA)、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BAS)、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CT)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等,这些系统应用于安全应急领域,作为底层支持系统,保障着城轨交通的安全运营。
具体而言,安全应急体系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组织体系,即安全应急的组织架构,由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和专业队伍构成,其中,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城轨交通运营的安全维护和应急管理工作,不同城市情况不同,设置形式也有所不同;功能部门主要负责相关安全问题的处理,应急工作需要与多部门联合开展,涉及到消防、医疗、环保、安全监管、新闻媒体等;专业队伍负责线路的运营、调度、维护和监控,需要通信、供电、设备维护等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合行动。二是法制体系,即安全应急的预案、管理条例、工作规范等法规文件,其中,预案包括不同级别部门的预案,主要分为决策层预案、控制层预案和操作层预案,与其他的管理条例等文件一同从制度上保障城轨交通的稳定运营。三是运作体系,即安全应急的运作原则,主要包括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分级响应等内容,应急响应流程为接警判断级别应急指挥中心启动应急预案应急行动应急恢复事故总结完善预案。四是保障体系,即安全应急的信息、保障、设备、队伍、资金等保障,以此构成安全应急保障系统,其中信息系统的作用作为重要。
1.2 物联网的特点及应用
严格意义来讲,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分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赋予“物件”所属身份,便于人们识别,通过人对物理世界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人与物的智能对话。物联网在应用过程中,体现为三个特点:第一是全面感知的特点,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如传感器、二维码等,可对物体信息进行采集;第二是可靠传输的特点,将物理对象接入信息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信息的共享;第三是智能处理的特点,运用智能计算技术对采集的信息和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智能化决策提供依据。概括而言,物联网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应急领域,主要指的是通过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对各线路人流量和密度进行监控,利用智能传感器对获取的温度、烟雾等信息进行分析,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还能够通过情报板向公众及时通报运营状况,向应急控制中心提供信息服务。
2 物联网在城轨交通安全应急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型
2.1 关键技术
结合物联网的特点以及城轨交通的实际情况,物联网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应考虑到以下四种智能技术问题:
一是传感技术,物联网的核心构件是传感器,通过敏感原件来检测周围环境,并采集分布区域的信息,如光电信号的变化,并向应用层传输数据,接受应用层发出的指令,这是安全应急系统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得以实现和基础,物联网应用于城轨交通,对安全应急领域的各类灾害信息、机车运行状态信息、机电设备状态信息、人员流动信息等进行探测,降低电磁等干扰因素对探测结果的影响,使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机车及设备的运行状态,提高智能分析能力。探讨传感技术,还要考虑到传感器网络、无线传输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蓝牙、超宽带等内容)、节点定位技术,在此不做一一列述。
二是视频分析技术,城轨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引入视频分析技术,利用智能摄像头收集信息,组建基于物联网的安全应急防控系统,该系统运用的视频分析技术,可以细化为人脸检测、人形检测、火灾识别、危险动作识别等技术,其中,人脸检测技术是根据人脸特征,来识别人员的身份,该技术的检测方法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识别方法分为二维和三维两种,后一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准确度明显高于二维,这也是人脸检测和识别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火灾识别技术可以感知到早期火灾烟雾,根据其变化特征来探测火灾,这是一种新型的火灾探测方法,借助数据融合和模式识别技术提取图像特征数据,并进行共性分析,识别火灾。视频火灾识别流程如图1。
三是自组网技术,通过自组网可以构建成一个临时性的自治系统,其中的移动节点可以自动移动,与无线信道连接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构也会随着节点的变化而变化,自组网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上可独立运行,具有强鲁棒性、强抗毁性、生存时间短、配置速度快等优点,应用于城轨交通安全应急领域,能够更好地适应火灾等突发性事故现场环境,满足快速布置网络环境、灵活通信的要求,为救援工作和应急指挥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数字融合和数字挖掘技术,所谓数据融合,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归类、各级别的信息进行过滤、各层次的信息进行筛选,获取有意义的信息,为工作人员对系统运行环境的探测、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所谓数据挖掘,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是一个提取有意义信息的处理过程,该功能的实现需要数据库技术的支持,其基本流程为数据选择数据处理数据缩减目标挖掘模式解释及评价。前一种技术重视模式的识别,后一种技术重视模式的发现。
2.2 应用模型
安全应急系统的构建,应借助控制中心的网络,在现有专业系统基础上融入物联网智能技术,达到感知、处理、决策、联动智能化的目标,提高城轨交通安全监管水平和应急相应效率。在此对基于功能和层次的两种应用模型进行探讨:
一是功能模型,物联网应用于城轨交通,应结合安全应急的业务特点,从功能上看,可以设定为三大模块,即安全监控、应急指挥和应急管理。
二是层次模型,物联网应用于城轨交通,应结合其自身三层架构,对其进行细分,可以设定为五个层次,即采集层、接入层、承载层、支撑层和应用层。其中,采集层既要负责收集数据信息,又要对其来源进行控制,它处于整个架构的最底层,对应的是现场级设备,视频采集、射频识别等信息感知设备负责采集城轨交通安全方面的数据,广播、消防等终端设备负责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终端感知设备智能化的实现,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效率的提高;接入层是连接采集层和主干网络的过渡层,由无线传感网、终端设备接入点等构成,物联网架构的联通就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承接层是整个架构的网络通道,负责各类数据的传输,其主体为轨道交通专网;支撑层实际上就是一个服务支撑平台,由主机设备、数据库、各类服务器构成,是系统的数据运算中心;应用层最终要服务于用户,因此要考虑到用户的多重需求,在此基础上设定使用权限和职责范围。
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全应急系统解决方案
火灾是城轨交通安全的主要威胁,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是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基于物联网的功能模型和层次模型,对火灾方面的监测和预警进行探讨,设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此来验证物联网应用于安全应急领域的有效性。作为安全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灾监测与报警系统主要负责城轨交通火灾、有毒气体等灾害的监测和报警任务,该系统的智能化建立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基础上,融入物联网相关技术形成的,该系统按照中央级、车站级和现场级等三级控制方式设置而成,由主控和分控两级管理,通过对防灾指令的接受来达到控制设备运行的目的。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FAS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制定解决方案,对FAS系统的设备信息状态进行测试和验证,评估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能否将报警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通常采用全测和抽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站点实施全测,对各回路实施抽测。该系统的智能处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火灾信号的智能处理,主要依托BP算法,借助神经网络模型(见图2)。
二是应急联动的智能处理,遵循联动原理,按照联动规则向各专业系统发送模式指令,报警区域的灭火设备启动,通常布置的是气体灭火系统;空调系统停止运行,通风排烟设备启动;此外,消防电源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广播系统等同时启动,进行火灾模式运行,实现自动控制干预。
4 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除了要解决交通供求平衡的问题,还要重视对其安全问题的解决,结合物联网的特点以及城轨交通的实际情况,物联网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全应急系统解决方案,对安全应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建议,有助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效率的提高,安全应急体系的完善,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彦涛.物联网在城轨交通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刘启明.物联网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J].综合运输,2011,11(6):60-84.
[4]Xu E, Shuang Lin and Lulu Jin. Data Recovery Method for Seafood Quality Safety System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cur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4, 8(5): 195-202.
[5]鄂旭,王彬,侯建,沈德海,冯冠.食品安全评价指标设定方法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 34(17):128-130.
[6]鄂旭,林爽,金璐璐.海产品安全预警系统缺失数据填补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40).
作者简介
曲腾飞,男,现为渤海大学学生,研究方向物联网。
鄂旭,男,博士学位。现为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