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第1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际关系;和谐

【中国分类法】:G47

一、人际关系与班级管理

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更是心理问题导致不良后果重要因素。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既是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最直接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对解决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有重要的帮助。

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对学生教育和班集体建设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是联系班级与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辅导员的管理班级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调节师生人际关系,优化班级管理的一些原则

(1)平行管理原则。平行管理原则,是指教师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①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践证明,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可以激励和推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断进取。

②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集体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和管理作用,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面向集体,通过集体,影响和教育个别学生。

③加强个别教育。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强调教育集体并不否定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个别教育,不是仅仅指对后进生的教育,而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

(2)协调一致原则。这个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者主动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步调一致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者应当广泛地联系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对班级学生进行综合管理的合力。

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班级管理要卓有成效,就需要任课教师的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

②要做好与团、对和班委会的协调工作。班上的团队组织和班委会是学生集体的核心,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依靠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人际关系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班级人际关系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总和。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复杂多样,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的建设、学生的发展和管理的效率。

1.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班级管理中不但要善于使用班干部,管理班干部,而且还要善于培养班干部,在工作中为他们多出点子,多压担子,多指路子,充分发挥班干部在学生中的领导地位,锻炼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管理方式,将本班建设成为比学习,争先进,讲团结的优秀集体。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融洽,产出的班级凝聚力就越大,成员对班级做出的努力也就越大;反之,班级内部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环境不好,情绪不高,集体观念淡薄,就会丧失战斗力,缺乏对班级的认同感,班级凝聚力也就不高。

2.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良好、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相互协助和支持,其中一部分的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积极情感会影响带动其他人。在班级内,绝大部分学生奋进向上,学习积极主动,那么,有消极行为的学生就会感到有压力,迫使自己改变消极行为,融入大家的奋发行列。

3.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和谐的人际关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互相支持和互相体谅,从而心情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的发展。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人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氛围中,学生在思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相互积极影响,互相关心,良好沟通,形成良好班级风气,良好的人际环境氛围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复杂混乱的人际关系对管理活动起阻碍作用,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管理活动具有积极意义。班级管理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班级工作的开展和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密切,感情融洽,相互认同,才会团结一致,行为协调,相互促进,因而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反之,人际关系部和,就会各唱各调,降低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阻碍工作的开展,对个体而言,会使人心情压抑,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对班级管理工作有着全局性的影响,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石,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依托,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总之,班级管理应借鉴人际关系理论,重视人的感情,动机的作用,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孟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2]张潮,孟丽,姜海.团体心理辅导中领导者的角色分析[J].教育探索,2011(11)

第2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校;团体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萨提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04-02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具有大学生的普遍特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也会呈现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现象。根据近十年来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显示,自尊和人际关系作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在心理治疗流派中,萨提亚治疗模式是一个提高个人自尊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工具。学院根据高职学生现状,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使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改善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方面进行了一次应用性探索,试图寻找出一种新的有效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法,以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内在资源,提高学生自尊,进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更自信坚定、和谐一致的心态开展大学生活。

一、自尊及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

(一)自尊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自尊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在研究中很少有对大学生自尊作出界定,但对我们理解大学生自尊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积极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大学生自尊则是大学生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对自我积极的评价和情感体验。能力和价值是大学生自尊的两个基本维度,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相信自己的才智,认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这应是大学生自尊的本质[1]。

(二)人际关系的界定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一切方面。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2]。大学生人际关系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人际联系。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对象往往以系别为主,人际关系面向的群体围绕班级关系、寝室关系开展,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交往,并以人际相互适应为主要任务。

(三)自尊和人际关系状况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量研究证明,自尊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自尊程度高的大学生,其心理症状得分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自尊程度低的大学生,心理症状得分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3]。提高个人自尊,有利于大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相信自己拥有内在优秀品质和资源,与自己和谐共处,更自信、更自主,从而能够应对外在的人际关系,与周围的人互相陪伴、互相支持、互相滋养,形成良性的关系循环,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一)萨提亚治疗模式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萨提亚模式的创建者维吉尼亚・萨提亚,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研究》(Human Behavior)称之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在其72年的生命历程当中,萨提亚女士一直怀着“人可以持续成长、改变,并开拓对生活崭新的信念”这一信仰,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对家庭治疗的教育和写作当中。萨提亚模式和中国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强调的就是首先做到个人心智成长和家庭和谐,而后才有力量治理国家。因为,人性最本质的部分是相通的,所以,萨提亚系统转化理论虽诞生于西方,却极其适用于中国的教育和家庭。她所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着重于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人际沟通,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由于她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迥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

任何治疗模式都有其基本假设。萨提亚治疗模式是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的,即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其内在资源与选择,而且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治疗师所做的便是帮助人们找到其智慧盒――他们的价值感、希望、自我接纳、充满能量及负责任和选择的能力。提高自尊,改善人际关系,达到身心内外和谐一致是萨提亚治疗模式的目标所在,也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内容。萨提亚治疗模式运用家庭重塑、面貌舞会、沟通雕塑、家庭图、冥想等心理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给团体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创立于美国,它的创始人勒温强调群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这种部分与部分或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勒温群体动力学的核心。群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索群体发展的规律,研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群体的反应、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群体的凝聚力、群体间的冲突、领导作用、群体行为等。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团体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气氛的创设、群体凝聚力的培养、指导者作用的发挥等提供了应用性指导[4]。

第3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第一步。本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为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九江学院抽取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共500人,问卷回收后,经仔细筛选后保留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为76.8%。其中,大一114人,占29.7%,大二155人,占40.3%,大三61人,占15.9%,大四54人,占14.1%;男生184人,占47.9%,女生200人占52.1%;专科生186人,占48.4%,本科生198人,占51.6%;理工科类151人,占39.3%,文科类179人,占46.6%,艺术类54人,占14.1%。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需求

1.自我意识方面

调查显示有146人(38.1%)对自己的态度不够积极; 74人(19.3%)认为自己的自尊心不强;明确表示对自己不满意的学生有152人,比例高达39.6%。还有79人(20.6%)不确定自己的表现。这表明自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悦纳,形成积极清晰而稳定的自我概念。

2.在校适应方面

有287人对学校存在明显的消极情绪体验,感到空虚无聊,占总人数的74.7 %。,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337人,占87.8%)渴望结束彷徨找到新的目标。因此,生活适应辅导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寻找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进行大学生涯规划。

3.学习方面

有45.5%的学生(175人)选择如何维持激情和学习动力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23.7%的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管理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案,只有2.3%的学生把缓解学习压力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所以学习心理辅导要突出学习动力和激情的维持、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教学。

4.人际关系方面

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122人(占32%)最想学习的是交往技巧,希望提高自信心和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的学生各占26.6%,只有14.5%(55人)的学生认为改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主要手段。这就说明人际关系辅导要强化交往技巧和艺术以及自信心训练。

5.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和理解爱的涵义。对于与性有关的知识,230(占59.9%)位大学生最希望了解的是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其次为性道德、法律知识,有7%和7.6%的学生分别选择了最希望了解婚前的后果和避孕知识。恋爱心理辅导着重帮助学生学会兼顾学业、理解爱的内涵。尽管只有11人(2.9%)选择了学会承受恋爱挫折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有限,失恋后常常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引导学生承受爱情挫折也是重中之重。性健康教育的重点则是性生理知识和性心理知识、性道德和法律知识。

6.情绪稳定方面

调查中有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愉快,15.6%的学生不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感受; 46.1%的学生(177人)希望自己能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希望自己具有克服不良情绪的能力的学生比例有39.6%,同时有306人认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有待提高,约占总人数的79.7%。反映出大学生对自己情绪稳定和成熟的要求。所以情绪调控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和克制情绪的方法和能力。

7.意志品质方面

当问到是否能坚持一件事时,265位(69%)学生回答无法长时间坚持下去;当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时,只有21.1%的学生选择先学习,还有217人(56.6%)的人摇摆不定,不能肯定自己的选择,25.2%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会选择娱乐。说明大学生的意志品质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坚持性和自制力,自觉性和独立性也是许多大学生有待改进的方面。所以意志品质优化的是大学生意志品质训练的重点,尤其是坚持性和自制力。

8.就业方面

对于如何更好地为求职和就业作准备,164人(42.7%)选择了进行生涯规划发展相关能力,其次选择如何提高自信迎接挑战的人有34.4%,人数为132。就业心理辅导的重点是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提高学生自信和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要求

有84.9%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需要来进行,大一年级主要进行学习心理辅导(选择人数为和百分比分别为272人,70.8%)、生活适应辅导(260人,67.7%)、自我意识教育(209人,54.5%)和人际关系辅导(151人,39.4%);大二年级主要进行恋爱心理辅导(240人,62.5%)、性健康教育(170人,44.3%)、人际关系辅导(170人,44.3%)和情绪调控指导(99人,25.8%),大三大四可以将就业心理辅导(364人,94.8%)、意志品质训练(172人,44.9%)、情绪调控辅导(163人,42.5%)和性健康教育(86人,22.5%)作为主要内容。可以看到,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有所交叉,说明大学生的需要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四、结论

通过调研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和时间要求是有所侧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和课程安排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内容,要贴近大学生心理需要,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较为合理的安排是:

第4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现状,提出优化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合理解决方案,从而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素质,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和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1.1问卷设计与实施为了保证调查质量,

首先对问卷内容进行了预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问卷内容进行了改进。问卷设计为14个问题,包括7个关于宿舍人际关系现状的问题宿舍人际关系认知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该问卷通过网络实施,并分发给在校学生。共获得382份有效问卷,包括153名男孩和229名女孩。调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1.2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人际关系现状

人际关系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在宿舍生活满意度方面,10.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是很满意、很不满意,57.6%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满意、很满意。这说明大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总体上是好的。表示不满和不满的学生中约有10%是关注的焦点。舍友的大多数大学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同。在相互适应方面,71.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在乎或能够相互适应,25.9%的学生认为差异大但可以容忍,2.3%的学生认为差异太大且无法忍受。这一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地理解和适应生活习惯带来的不适。就喜欢舍友而言,约4.5%的大学生表示不喜欢,不到1%的人表示不太喜欢。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学生说他们无法忍受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喜欢舍友。虽然这一比例很低,但应该引起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大学生的主观感受普遍好于中学生,这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成熟有关。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说,他们的学生特别优秀,在宿舍里什么也说不出来,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说不,男女生和男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此外,1.96%的男孩和5.68%的女孩经常感到孤独,女孩的比例几乎是男孩的三倍。在舍友交朋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与舍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调查结果显示,43.7%的学生曾与舍友发生过冲突,表明大学生在宿舍与同学发生冲突的概率较高。矛盾本身可能是一件小事。但会在学生之间存在差距,从长远来看,这将对和谐宿舍关系的建立产生重大影响。

1.2.2人际关系认知

人际关系认知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就宿舍人际关系失衡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而言,41%的学生认为这将对比较大和非常大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大约60%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小或没有。我们认为其中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人际失衡的影响,因为他们没有在宿舍经历人际失衡。

?在方对看来,男孩主要通过聊天、晚餐和帮助学习和生活来帮助学习和生活,女孩主要通过聊天来帮助学习和生活。从这个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表达友谊。当有人际关系宿舍里的问题,33%的男生和30%的女生会自己解决,25%的男生和50%的女生会和同学交谈,5%的同学会在学生会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下,2.43%的学生会寻求家长的帮助。与大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家庭可能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知之甚少。原因可能是大学生不想让他们的父母和家人担心他们,或者认为他们的家人什么都做不了。就影响舍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而言,男孩和女孩有着相同的看法,分别是:性格-家庭背景-地区-学习成绩。如何减少人格因素和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关于阅读心理学书籍对生活的影响,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表示这是有益的或非常有益的。这表明积极阅读心理学书籍对提高日常生活的学习质量是有效的。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宿舍是大学生的主要场所,也是人际关系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2)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依次为:人格-家庭背景-地区-学习成绩,其中人格、家庭背景和地区是主要因素。

(3)绝大部分学生可以理性地对待生活习惯引起的失调,但仍有少数学生感到极度难以忍受。

(4)在宿舍生活满意度方面,一些少部分学生对宿舍生活不满意,本田也感到孤独,近一半的学生与舍友发生冲突。对于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学生可以意识到他们会对生活产生影响。当问题出现时,主要通过自我解决和与朋友交谈来解决。保持良好的宿舍在人际关系方面,男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要表现为聊天、吃饭、互相帮助等积极方式,女生则更喜欢聊天、互相帮助。

。前者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后者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律和自学,达到积极建立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目的。

2.1教育家途径

,作为成年人,大学生具有完全的自主行为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遇到人际问题时难免会不知所措4,5]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在宿舍里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教育者和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1)在学生管理团队中,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个人接触最多,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6]在辅导员管辖的班级中,只有少数或极少数学生存在人际问题。辅导员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了解宿舍学生的人际关系,关注宿舍中存在人际问题的学生,并及时给予指导。

(2)目前,大多数学院和大学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对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培养健康心理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咨询部门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积极开展培养健康心理的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宿舍中哪些学生存在人际问题。心理咨询教师面对全校学生,很难与每个学生建立直接联系。因此,与学校辅导员建立有效联系尤为重要。

(3)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人际沟通相关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可以使全体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相关理论和方法。

(4)宿舍文化建设。人际关系是在交流的帮助下消除陌生感、缩短心理距离的结果。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往往发生在学生之间,他们之间缺乏沟通,缺乏深入的沟通。各种形式的宿舍文化活动可以加强宿舍成员之间的沟通,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情感,获得友谊。

2.2学生自己的道路

(1)胸襟开阔,。世界上最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它可以容纳一切。宿舍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生活环境、经历、个人习惯和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它们是不同的。在相处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大学生应理性看待成员之间的差异,容忍其他学生与自己之间的差异,寻求共同的兴趣爱好,增进友谊。

(2)树立了远大的抱负。一个有远大抱负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既定目标而奋斗。他的日常行为必须是积极的,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激励,并且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一个大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缺乏理想信念,容易事事讨价还价,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难以在宿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人际关系良好者的个体心理素质具有共性,为大学生积极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提供了参考。这些共同点通常包括宽容、理解、诚实、善良、乐于助人、平等、集体主义、无私等。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些品质不仅对处理学校宿舍人际关系或未来的工作关系极其重要,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逐步完成的。

(4)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全体宿舍成员的言行和一举一动来完成的。对于上述常见质量问题,请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它。谈到与学生相处,我们应该注意方法和途径。例如,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但我们应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我们乐于助人。再比如,诚实是与朋友良好沟通的前提,但如果你暴露了你的隐私或表达了太多不满,你很容易被对方看不起或厌恶。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了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为优化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提供依据。本文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者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具体途径。

参考了

[1]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的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35-436。

[2]张彩霞。基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特点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教育和职业,2016(7)。

[3]孙祖皓。基于宿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3):87-87.

[4]郭梅华、陈虹、黄伟东。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杂志,2012.33(4):97-101。

第5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冲突;策略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由于个体利益关系不一、沟通技巧和个体的特质各异,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容易引发一些冲突。虽然大部分的冲突被大家视为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消极行为,会破坏和瓦解原来和谐、畅顺的人际关系,使交往双方产生苦恼和隔阂。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之间的冲突,却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也是每个个体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大学生正处于少年后期、青年初期,亦即心理学家所称的“心理断乳”阶段,行为和情绪往往飘忽不定,容易与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社会化以及实现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特征

在众多的冲突处理策略研究模型中,以托马斯的五因素模型和罗宾斯的解决策略模型最具有广泛性。结合上述学者提出的模型,笔者根据自身工作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发现,当今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共赢策略

共赢策略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的双方在一定的情境作用下,力图满足双方的利益,寻求共赢的局面。这尤其显现在大学毕业年级的学生身上。当双方在发生人际交往冲突时,大多数人都采取共赢策略来化解冲突。选择该种策略的大学生群体往往是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相处,或者彼此对对方的个性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冲突过程中为保全各自利益而自发地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

(二)迁就策略

迁就策略是指大学生在发生人际交往冲突时,以牺牲自身的利益来满足或实现对方的利益,或者说遵从于对方的意愿。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多采取该种策略来妥善解决人际交往冲突。由于该阶段的大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熟悉和交往,对彼此之间的相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判断,当矛盾和误会产生进而演变成冲突的时候,则多会采取迁就的形式来化解矛盾和误会,避免冲突的“白日化”。

(三)强迫策略

强迫策略则是发生冲突的一方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为了实现和达到自己的目标,要求对方服从自己,无视对方的利益。大学新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冲突解决多为强迫策略。由于经过高考的洗礼,大一新生往往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憧憬,当与他人发生误会或者冲突时,会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希望对方能率先妥协,进而将冲突变成一方妥协、另一方得意的状态。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策略分析

依据上述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策略的特征,如何缓解和解决学生的人际关系冲突,提高学生的冲突应对能力和技巧,以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

(一)开展冲突教育

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积极开展相关的冲突教育,帮助各年级的大学生合理地看待冲突的发生,并认识到双方冲突即将导致的结果。通过相应的情景教学和情境活动帮助大学生把握共赢、迁就和强迫策略的利弊以及使用的场景,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人际关系冲突选择恰当的策略将冲突完满解决。引导大学生在发生人际冲突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考虑,明白冲突取决于双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化阻力为动力,通过寻求合理的解决策略来化解双方的矛盾。

(二)加强心理辅导

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根据各年级的大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和活动,使心理辅导生活化、常态化和规律化。开展人际关系训练和辅导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人际关系冲突的发生,而且还能促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往和谐方面发展。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将辅导的内容模块化,如情绪管理模块,移情管理模块、行为正激励管理模块等等,通过各个管理模块分别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发掘人际能力,增强大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适应和交往。

(三)实施育人管理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等。作为培养和见证大学生成长的高校,理应通过学校文化来影响和规劝大学生。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实施大学生冲突管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冲突的动态过程进行监控和有效排解,减少冲突的不良影响,提升人际交往冲突的建设高度有着不可或缺的正激励作用。与此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队伍,通过采取不同的冲突管理措施,一方面可以避免发生冲突的学生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也可避免过多不合理干涉学生人际交往的行为。

(四)渗透融入教学

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授课过程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高校各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工作的中心。而把冲突教育校本化并融入专业学科教学中,是个一举两得的合理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营造互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理解、分析辩证地看待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冲突的发生和解决,提供相应的情境作为平台,鼓励大学生尽可能地寻找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冲突观和获取冲突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 [美]史蒂芬・P・罗宾斯著.郑晓明等译.组织行为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王世成.试论大学生人际冲突、交往障碍及其引导[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第6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因素

1 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

1.1 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

1.2 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1.3 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 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是比较纯洁,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却有着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人际交往需求强烈等心理特点;同时他们也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这个世界,获得真挚友谊,从而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然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再所难免的,那么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1 环境因素

任何人际关系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进行和发展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同样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当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利益的交换。社会上逐渐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加重了部分大学生择友时的功利心态;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看待人际关系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社会争压力的加大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信任,为了竞争不择手段。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家庭因素有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等。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一般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内部关系紧张的学生易产生妒忌、怀疑、自卑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此外,家长的价值观念常常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左右着他们的交往行为。学校教育缺少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设置不足,缺少情感教育,缺少师生的心灵沟通,家校联系不够。

2.2 心理因素

(1)自我封闭。有的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甚至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感,隔绝了与他人的交往。由于人的特征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所以,自我封闭者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发展与成长。

(2)自卑。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这些大学生常把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个人性格或命运,缺乏足够的耐挫力,这种结果使得个体的自卑心理得以强化,无法对自己采取积极的态度。

(3)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学生忽视平等、互助这样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自吹自擂,盛气凌人,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失败。

(4)害羞。具有害羞心理的人在交往中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说话声音小等特征,有严重害羞心理的人不善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5) 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恨,及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

3 如何搞好大学生人际关系

3.1 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学会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积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同时学会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一个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或具有某些特长的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欣赏他的品格、才能,因而愿意与之接近,成为朋友。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对真诚评价自己的人具有好感。

3.2 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个性的丰富性,这必然引起个体之间冲突的加剧,要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具备宽宏豁达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多为别人着想,做到以诚相待。

3.3 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很多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的同学都是由于沟通技巧的缺乏所造成的。很多同学都说,他们在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交往时能表现得很自如,但与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往往很被动、拘谨、畏缩,不知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在社交和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必要的技巧,应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方式,去逐步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而不应一味的回避。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树立自信,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逐渐走向交往成功,走向人生成功。

参考文献

[1]尤小红.理工科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19).

[2]张宇,高继祥.团体心理辅导和拓展训练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2013(01).

[3]朱翠英,银小兰.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6).

第7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关键词:“学霸宿舍”;宿舍人际关系;高校

随着考研分数的公布,各地高校相继涌现一批“学霸宿舍”“考研明星宿舍”,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学霸宿舍”具有很多特征,如团结友爱、相互扶持、自强自信等,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宿舍人际关系。

宿舍不但是大学生朝夕相处的“家”,而且是大学生心灵栖息的港湾。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直接、最持久、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和心理健康与否。

一、和谐宿舍人际关系对“学霸宿舍”养成的积极作用与意义

1.解决学习生活的现实问题

目前的高考制度对学生的考查依然是分数高于综合素质,学校和家长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应付高考,“大包大揽”了一切后勤事宜。加上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没有集体住宿的经历,缺乏生活经验,生活自理能力差,突然远离父母独自生活,难免引发生活上的不便。宿舍具有相处上的地理优势,不但给了大学生家庭般的温暖与帮助,也解决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现实难题,同伴效应也使得同龄人在交往中更易接近和沟通,为共同学习专业技能、习得社会规则提供了机会。

2.满足自我认知和情感交流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其情感依赖逐渐由父母、师长过渡到同龄人,迫切地想把成长的郁闷、青春的彷徨向同龄人倾诉,获得同龄人的尊重和理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宿舍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家”,他们除了希望宿舍具备“安身立命”的功能外,更希望能拥有心理上的归属感。宿舍人际交往能使大学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达到客观评价自我、认识自我的目的,实现自我与本我的协调统一,形成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

3.促进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

近几年来,我国多地高校宿舍出现恶性刑事案件,为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提醒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创建。大学生面临沉重的学习和就业压力,有的还面临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疏导,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宿舍人际交往是形成平安和谐校园的黏合剂,通过宿舍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增强理解和团结,消除大学生之间的误会和隔阂,避免干扰和矛盾冲突,更加有效地防范校园恶性刑事案件发生。

二、“学霸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养成途径

1.思想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相融合

宿舍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经阶段,也是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学生要以同等的思想高度看待宿舍人际关系,投入精力经营好宿舍人际关系。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能力的一个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古语有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大学生必须注意自我提高与自我约束,践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行为习惯养成中获得乐趣。高校必须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制订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标准、考核方法和监督措施,把行为习惯养成纳入大学生的学习、考评范畴,并作为衡量大学生的评价标准,使行为习惯有据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宿舍亲密氛围,使宿舍人际关系充满温馨和谐。

2.学科教育与辅导员管理相结合

大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差异,这给学生提供了成长机会,同时也形成了压力与挑战。许多大学生面对宿舍人际交往时感到知识经验缺乏和技能不足,因此需要高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实行分层人际关系教育。大一是形成宿舍互助亲密程度的关键时期,因此,大一入学伊始,学校就要采取多种措施对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进行主动干预,如开设“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等课程,开展宿舍团体辅导或拓展训练,使其学会与室友和谐共处的技巧和方法,为宿舍成员营造一种信任和谐的气氛,使其尽快融入崭新的宿舍集体生活;考虑到大二学生已相互熟悉,由于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导致其学习和生活中矛盾冲突增加的状况时有发生,因此要以“”为主题;经过两年多的同室相处,大三学生心理相对成熟,差异性也逐渐减少,同时又面临毕业,因此要以“今天舍友,一辈子朋友”为主题来提升宿舍人际关系质量。

高校辅导员在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在处理宿舍人际冲突时,应该逐渐改变原来的治表法,而应当追本溯源,标本兼治,采用多种策略进行调节和处理,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了解,从源头上解决其产生人际冲突的根本。例如,大四的学生多是因为就业压力而产生不稳定情绪,因此针对大四的学生,我们更多是应该给予其就业上的心理指导,进行励志教育,而非单纯地鼓励他们参加和适应群体生活。[1]

3.学风建设与舍风建设相渗透

良好的学风建设与舍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宿舍文化活动是实现优良学风的催化剂,高校要有意识地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宿舍成员在争取集体荣誉过程中增进彼此的互助亲密程度,促使宿舍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让他们在为实现同一目标的过程中增强宿舍凝聚力,拉近宿舍成员彼此的距离,培养宿舍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宿舍荣誉感,提升宿舍亲密互助程度。

4.促进良性竞争与培养自我和谐品格相结合

宿舍人际冲突不可避免,部分是由于不公平竞争引起的,因此高校应注重创设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明确各项奖惩措施,促进良性竞争,以制度约束个体的不当竞争行为。

和谐的自我性格品质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不必苛求自己与每一位舍友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而是取长补短,,寻找与舍友和谐共处的平衡点,在宿舍人际相处中,对别人努力取得的成绩不能抱有嫉妒心理,而是尊重、欣赏和赞美舍友,找出差距,共同进步,对舍友的艰难处境,则要消除自私心理,伸出友爱之手,共渡难关。[2]

总之,建立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使宿舍成员之间互相照顾、彼此砥砺,用真诚、理解、包容和友爱让“室友”成为“挚友”,让“宿舍”变为“家庭”,在生活和学业上共同进步,为将来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好既定角色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论文摘要: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独立的思想和状态使得他们也越来越多地需要独立去面对各种问题。如何和周围的同学相处融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适应能力强的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能够很快地调适好,但是也有很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时,同伴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以高校为交往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内容包括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班级社团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课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认知自我、适应社会、满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他们的挫折感和孤独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消极情绪,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认知偏差、动机错误、情绪障碍、缺乏技巧等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重重危机和考验。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人际交往障碍已经超过择业压力、学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占40%以上。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案例。尤其是女生之间的宿舍关系更是微妙和难以捉摸。曾经有个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别大,三个女生与另一个女生关系相当糟糕。矛盾的源头就是,这个女生一贯以来的生活习惯独特,加上不擅于与其他人沟通,造成双方互不理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从冷战到互相谩骂,后来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从刚开始出现矛盾的时候,我就及时介入其中,跟双方学生进行谈话并调节,并联系了那个女生的家长,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进行疏导和教育。虽然一直关注该宿舍的关系,而且一直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最后出现了动手事件,让我感到一直以来的努力全部白费。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矛盾重重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后不愿让步,因此,在集体生活中,容易和同伴产生矛盾。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对自身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要求很高。“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旦进入集体生活,这种独立空间被打破,对于一些适应能力较弱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来说,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正如文章开头的案例所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有一些过错,也会得到父辈们的包涵。但是,如果和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如果还期望别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宠爱自己的话,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案例中的女生所面对的人际障碍主要是由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是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通常表现为自私和自负,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觉和利益。 

总的来说,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客观原因 

学校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大学教育过于注重智力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注重指示灯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的沟通疏导。①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优良的家庭环境使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单一,只要求获得好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有些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从而造成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障碍。 

2.个人主观原因 

虽然大学生个体发育上已经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是在心理上和阅历上还远远不能够成熟地面对和处理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冲动、片面、情绪易变。这极易产生自我中心、功利意识等倾向,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缺乏交往的知识、策略和技巧。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话不得体。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知道怎样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也不知如何表达自我,更不会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效果显著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问题经常会出现反复,他们的思想容易发生波动,当时可能接受了你的观点,回去后可能立刻就否定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定期不定期地找学生再次谈话,不断巩固思想教育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周围朋友或者同学的建议,因为他们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同龄人的观念和想法。 

还是开头的那个例子。同学关系严重激化后,作为辅导员,我和双方家长、双方当事人、同宿舍的其他学生、宿管站人员分别谈话,试图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严厉批评了动手的双方当事人,并对她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话,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其中一位虽然没有反驳的意思,但是认为自己的过错小于对方。过了几天,这位学生突然主动找我来谈话,并对打架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也主动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过错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不成熟。仔细询问之后得知,原来前一天,她与一位朋友分享了这个事件。那位朋友对她进行了深谈,让她豁然开朗,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成熟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很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和生存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对同伴和同龄团体的依赖心理也较为突出。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有时候效果会比师生之间的教育效果更好。 

三、辅导员重视同伴教育,建立同伴关系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切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引起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这种关系,从学生的角度去沟通,找到师生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1.同伴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形式 

优越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特征和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逐渐带有抵触情绪,而他们生活环境中同学、朋友等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高。从高中的集约式管理模式解脱出来的学生们渴望民主与自由。通过发挥同伴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同伴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 

正因为同伴教育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很明显,所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力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②尽可能与学生展开一对一的谈心,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实践证明,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辅导员在与问题学生谈话的时候,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而不是以老师的姿态去训斥和教育他们。同时,辅导员可以把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团体辅导,形成一个临时的团体,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感,减轻孤独感,共同面对人际交往的困扰并解决问题,互相分享自身的经验,从而改善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辅导员应通过培训学生同伴教育骨干,建立同伴教育激励机制,通过同伴间的互助,以起到相互教育、培养、矫正的作用。同时,以宿舍为同伴教育的阵地,以同伴引导教育同伴。 

《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靠权力影响和思想灌输,必须充分利用同伴教育的作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障碍,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注释: 

①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9,(5)(总179):271. 

②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方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 

[2]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3.vol24,(1). 

[3]陈亚青.同伴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探究及实施[j].文教资料,2009.9(下旬刊):199-201. 

[4]尹萌.李朦.综述同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vol22,(4)(总174):73-75. 

[5]孔素容.何娇.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实践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vol31,(4). 

[6]赵吉云.发挥同伴作用,促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科技信息,2010,(33). 

[7]周荣甲.同伴教育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实效性的运作[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7, 

第9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文化 人际关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20-02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的心理关系。”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就是大学生在宿舍的集体性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互动交流形成的一种心理联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和谐友好宿舍人际关系的作用

和谐友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融洽氛围形成的前提,是校园美好环境建构的保障,更是个人健全身心养成的基础,因此也为每位大学生所渴望。

一方面,和谐友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益于大学生健全心智和人格的发展。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生活场所,每位成员要在此空间中获得身心的高质量休息,其氛围必须是自由和轻松的,要避免严肃和紧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宿舍中找到归宿感和安全感,起到稳定情绪、补偿情感的作用,进而减少学生在异地环境中的不安、不适、孤独之感。除了生活休息,宿舍也是大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具有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宿舍,更利于健康文明、团结进取氛围的营造,进而促进宿舍全体成员知识体系、人格意志的全面且快速的发展。同时,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宿舍对大学生起着“第一社会”的作用。宿舍人际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一个缩影,大学生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实践,对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关乎个人事业和人生发展。此外,大学时光承载青春记忆,融洽的宿舍关系,舒心的集体生活,将是每位成员最美好、最长存的印记。总之,宿舍的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功能。

另一方面,和谐友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益于文化校园的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生活为载体的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不仅需要安全舒适的物理硬件,更需要健康有序的人文软件,其中,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其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行为自律、精神文明的宿舍更有利于宿舍管理及其他校园管理的落实,更有利于安全、健康、文明校园环境的建设。近年来,接连发生在诸多高校中,由于紧张的宿舍人际关系而导致的校园惨剧,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等,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建设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而为稳健、安定社会环境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的宿舍人际关系整体上是和谐、友好的,但在具体的宿舍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也还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及问题,主要有:“内部相吸、外部相斥”的“小团体”现象;价值取向差异下的互不理解现象;因利而起的不良竞争现象;生活琐事引起的不和现象等。出现了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学生宿舍多呈现出感情疏远、“冷暴力”、口舌之争、拳脚之争等状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个体认知因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往往直接影响着他的交往质量。”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而宿舍生活是一种集体性活动,需要较为协调一致的行为及思想,二者的矛盾势必使宿舍这一各成员接触最频繁的地方成为校园摩擦的主要聚集地。同时,大学生的心智和人格都尚未发展成熟,他们不仅对人际交往的意义认识不够,更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良好技能,以及应对冲突、化解矛盾的有效策略,并且其换位思考、审己度人的观念不强。因此,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大学生往往具有情绪化、直觉化、易冲动等倾向,难以做到理性思考、冷静处理、客观对待。

二是家庭环境和教育因素。家庭是子女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及教育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缺少与同辈相处、合作、分享的意识和经历,这使得他们在集体性生活中易与他人产生摩擦和矛盾。同时,“4-2-1”模式的家庭结构,优越的经济条件,让多数子女成为被宠爱、被呵护的对象,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而其诸如好逸恶劳、自私懒惰、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使之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另外,诸多家长对孩子寄予了较高期望,不断给其灌输不甘落后、出人头地的思想,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这使孩子易将身边同学当作竞争对手对待,而非朋友。可见,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是造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一大原因。

三是高校教育及管理因素。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知识体系、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的塑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当前多数高校的德育课程并未贴近学生实际,而存在喊口号、假大空的情况,缺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及心理的重视,未能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没能提供较多的团队合作机会。同时,高校宿舍管理的缺失也易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宿舍管理偏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面对违反纪律制度的学生,出现矛盾纠纷的宿舍,管理员和辅导员多以口头教育、处罚、调换宿舍等方式加以处理,没有进行深入的情况调查和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故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社会文化因素。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影响,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取向,交往媒介的虚实共存,让大学生获得了更多交流和发展的机会。然而,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鱼龙混杂的各种主义、不健康的网络行为等,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压力,造成其人际交往困境。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引导积极、健康、安全的人际交往。

三、建立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鉴于对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策略。

(一)加强教育,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人际冲突的预防和避免,最根本上是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修养。”因此,大学生必须积极自主地加强自身学识及品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控力,学习与人交往的知识技能,懂得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子女宿舍生活的教育和指导,树立其与人为善的人际交往理念,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保持与子女的有效沟通,教会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方法和技巧。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坚持专业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使他们学会理性、客观、全面、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二)完善宿舍管理制度,提高后勤部门的管理、服务功能。后勤部门要改革和完善学生住宿制度,在统一安排的大原则下,畅通学生申请调换宿舍的渠道,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宿舍和舍友,不能为了省事而加以阻止,恶化矛盾。同时,管理部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宿舍设计大赛”、“宿舍文化艺术节”等,创造更多集体活动机会,以便使宿舍成员间增进了解,强化认同,增强凝聚力。此外,宿舍管理要培养合格的舍长队伍,充分发挥舍长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宿舍稳定、建设宿舍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管理人员要定期听取舍长汇报,掌握宿舍人际关系动态,及时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宿舍成员也应在舍长的带领下,协商制定符合宿舍实际的内部规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保证宿舍每位成员的合理利益。

(三)创新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注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阶段性特征。据调查分析,大学生“人际总分是随着年级上升而下降的”,也就是说,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总体满意度上,大一新生最高,大二有所下降,大三最低,大四又有所上升,具有阶段性特征,且男女学生之间又存在性别差异。因此,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对各年级学生给予宿舍人际关系的关注,不仅要注意新生更必须注意高年级的人际关系,并做到“男女有别”。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处理与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一蹴而就之事,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宿舍与学生交流,并注意跟踪观察,防微杜渐。同时,还应带领学生开展多项集体活动,增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化解矛盾,建立友情。

(四)优化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大学生宿舍文化集中反映着了大学生所受影响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内容及特征,培养大学生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就需要优化总体外部环境,营造文明、健康、和谐、安全的文化氛围,避免和打击各种低俗、庸俗、恶俗的文化。优化校园文化和社会风气,尤其要注重诚信文化体系的建构。“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诚信品质对于人际交往活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人与人友好交往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机制健康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诚信社会、诚信校园的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总体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进而推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安定、融洽。

总之,宿舍人际关系是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社会交际、人生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也关乎文化校园、诚信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策略,营造健康、友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33

[2]雷玉明.大学生保健[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62

[3]雷志斌.“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索[J].全国商情,2013(19)

[4]路海东.社会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5

[5]姜美霞.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6]刘星光.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3

[7]杨婧婧,周成仓.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