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体育管理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和谐管理;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83-02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新的特点。首先,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以及价值取向的改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成长的氛围和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不能用以前的管理办法,需要根据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对高校管理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也增加了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其次,目前对于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主要是因为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多为“命令式”,而忽略了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过于死板的管理模式也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要求,是相对滞后的,不能和现代化管理接轨,更与高校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不符。各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点,对大学生管理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扩招政策导致学校校风扭曲
目前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因为高校扩招会导致整体招收学生水平的下降,加上人数的增多,给高校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和挑战,也导致学校整体学风的下降。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的学风建设不容乐观。有的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整堂课都在玩手机或者看小说,在课下也很少看书,整天沉迷于打游戏或者网上聊天,经常出现迟到、早退和旷课的情况,给学校校风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更有甚者,出现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的现象,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这也为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高校的扩招政策往往使对学生的管理形式大于管理的实质,这也使学校的管理规定如同一张白纸,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不能忽略对学校校风的建设和学生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本身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存在难度,但仍要保证两者和谐建设,共同发展。
(二)管理者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可能没有认识到如今高校管理的新形势,没有意识到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目前的高校往往对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为成绩决定一切,但事实上也体现了教育管理者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忽视,缺少相应的责任心,将一切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高校管理者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在平时缺少行为准则,没有相关的约束,形成一种即使犯错误也不会受到惩罚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风气,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视不足,也使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运用和检验,管理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落实,就使得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性无法被发现,无法形成新形势下的有效管理制度。
三、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坚持和谐管理,形成良好的学风
(一)坚持和谐管理
高校学生的和谐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其宗旨主要在于服务学生,对学生进行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教育管理理念才是教育管理者应该推崇的,才是高校和谐管理的精髓。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向社会和国家输送人才的工厂,高校只有在教育管理中不断以培育人才为准则,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和谐管理。此外,不仅要有和谐管理的理念,还要有和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高校的和谐管理不仅需要管理者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管理者和学生都意识到了和谐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实行和谐管理。因此,管理者和学生关系的和谐性也是高校进行和谐管理的关键。
(二)建立良好学风
高校的学风主要是指校园内学生学习的氛围和风气,因而良好的校风的建立就要保证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热爱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培养学生学习的风气。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扩散的地方,要培养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好奇心,以为社会和国家输出新时代的人才。高校良好校风的建立,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和钻研的氛围,同时也要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有所要求。因为良好学风的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体,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分享给自己的学生或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敬业精神影响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教师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热情。
(三)和谐管理与良好学风之间的关系
和谐管理与良好学风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是可以共同发展的。首先,和谐管理是可以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因为和谐管理的宗旨是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这种管理方式使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我们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同时,和谐管理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约束和向导,确立一个以学习为荣的、以不学为耻的概念,必然能够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当然,在和谐管理促进良好学风的同时,良好学风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和谐管理的实施。建设良好的学风能够将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普遍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也为和谐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探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形势下,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育管理和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其实,和谐管理与学风建设的目的都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对知识的严谨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为国家不断输出特色人才。因此,只有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以和谐管理促进学校的优良学风建设,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其次,利用相应的管理手段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对学风的建设是有利而无弊的,为学校良好的学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前提。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的提升自身素质,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和钻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要想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不仅要靠老师的培养,还要靠自己的努力。俗话说“天道酬勤”,一个人的成功是与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学生才会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所以说,高校的和谐管理与学风建设,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进行主动的学习并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二)强化管理措施,建立奖惩机制
坚持和谐管理,建设良好学风,还需要对教育管理措施进行强化。在对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管理同样重要,加强管理是保证学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尤其是在目前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比如说,有学生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和教育是必须的,但往往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成效,还要有必要的管理措施,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罚。所以说坚持和谐管理,建立良好学风,必须要强化管理措施,建立奖惩机制。但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保证公平、公开和公正,不能赏罚不分,这样不利于管理和对学风的建设。对平时举止行为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奖励,以促进学风建设。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给予相应处分,要对他们进行帮助,而不是歧视他们。坚持和谐管理,建设良好学风,要不断积累和强化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创造良好的、文明的环境和校园文化。
五、总结
当下高校学生的需求已经不同于往日,在这种新形势下,教育管理者需要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高校只有坚持和谐管理,建立良好学风,才能迅速提升高校的学习氛围和管理水平。在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断强化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和谐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晓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和谐管理与学风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228.
[2] 陈继乾.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青春岁月,2015(5):178.
摘要“人本原理”是体育管理的四大基本管理之一,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人本原理”的内涵、原则等进行阐述,并对“人本原理”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本原理体育教学管理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管理的基本标志是逐步形成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就表明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并要求人们在从事管理活动中,一切都要坚持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西方管理学家梅西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学校体育管理以其独特的特性,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管理中的核心要素,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具备双重性。因此,学校体育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体现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
二、“人本原理”的内涵
管理中的人本原理,是指在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中,在创造出良好的管理环境的前提下,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并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管理的原理。它主要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要求在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人、尊重人,通过需要来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人本原理是指,学校中的一切体育管理活动,都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的原则,是学校全体工作人员明确整体目标、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管理理念为适应体育产业的日新月异也在迅速发展并逐步完善。
三、“人本原理”的原则
(一)尊重原则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在学校体育管理中,体育教师是被管理者,但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主体,假如没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也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师的人格、地位等需要得到尊重。当然,体育教师自身也要与时俱进,通过进修等方式来不断完善自己。
(二)激励原则
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人类各种需求产生的效果通常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须的,但是仅仅只有物质的满足又是不够的,因为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且不能持久,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考虑物质等外部因素,还要考虑精神上的给予,使大家从内心情感上得到真正的满足”。对于学校体育管理来讲,校方领导在满足了体育教师的物质方面后,还应重视精神上的激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师委以重任,并支持、鼓励、关心体育教师。
参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制度,其核心就是让企业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体育管理也可以借鉴企业的这种管理方式,因人、因地制宜建立适合自己院校的目标管理体制。并时机地发动体育教师参预体育管理,使他们与集体取得相同的价值观,有效地激发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人本原理”在学校体育管理的应用
(一)运用“人事”促进体育管理
“人本原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体育管理中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第一位,并按照人的能力大小来合理安排。任何一个人在管理组织活动中,都存在对某种工作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就要领导慧眼识珠,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因人制宜地安排合适的职位,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反之例如:把运动技术能力很强的教师,分配在以科研为主的教研室和岗位,就会使教师的工作乏味而失去工作动力,进而丧失信心,最终导师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量力、量才。
(二)有效运用激励手段来促进体育管理
依照行为科学理论,激励就是强化人的动机,改进人的行为,使之朝着达到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激励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激励,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其合理的物质需求,适当的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另一种是精神激励,在团体或者个人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通过对教师能力的认可和表扬,可以使被表扬人产生更强大的动力,也可以刺激一下旁人,使之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事业服务。
五、小结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人才是发展的中心, “在教育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的四个支柱的基础上,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必将迈向一个理想的王国,这样,才有助于将人身上像宝库一样的才能挖掘出来。”并强调了教师的关键作用,以及改善其培训、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等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只有确立了“人本原理”的管理理念,以教师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精神和个性发展,改革和完善学校本已经有的体育管理体制、方式和手段,构建和谐校园,共创师生同发展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体育管理学》教材组.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8-29.
[2] 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42.
一、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计划
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要做到计划先行,计划是体育教师智慧的结晶,它能提高执行者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所以,老师要把计划做好。如果在制订计划时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缺乏合理性与实际的检查,没有调查研究,那么这个计划就只是个摆设,脱离了实际,同时若没有必要的审核和批准手续,那么,计划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就必然降低。
1.明确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
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进而提高到增强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高度,把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当做重中之重,还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把学校体育搞得红红火火。以上这些都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
2.制订全年与学期体育工作计划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有长期规划,我们一般先制订出全年教学计划,计划可以是分学期进行的,把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分配到全年计划之中,在每学期的计划之中,要有具体的完成步骤和具体进度,并按计划进行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协助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3.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重要一部分,课堂教学是以计划为指导的,包括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这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核心部分,把课堂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其依据是《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包括教材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应用等。
4.课外训练与竞赛的计划
课外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走出校门的重要契机。通过体育竞赛,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促进。计划可以根据市区县等上级部门的计划制订,还要对经费、场地、器材、服装、裁判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课外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三基”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体育课的必要补充,所以加强对学校课外活动计划的管理也是提高学校体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5.制订教师培训计划
当今时代是知识时代,老师的知识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所以对教师的培训也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学校要根据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制订出师资培训计划。学校可根据学校老师发展规划,制订出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给每个教师作出考核标准,并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学习进修、外出考察学习。
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具体原则
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不能随随便便应付就了事,而要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小到体育教研组或者个人,对他们的管理要逐级上报,等待上级部门的逐级审核批准,使其有一定的制度保障。这是搞好管理的基本保证,督促体育老师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1.相互联系原则
学校体育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校的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也是从学校教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整合各部门、各层次和各种因素的力量,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2.规范性原则
管理工作是有组织的特殊的活动,管理者必须遵循一定的法规,无法可依的管理是模糊的、不规范的,所以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体育,才能保障体育工作的合法执行。管理的规范性要求规章制度明确合理,对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修改,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的健全,只有健全与合理的制度才能学校体育管理正确、稳定地进行。如果各方面的关系不用规章形式来约束和调节,就会出现无人负责、互相扯皮的现象。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学校体育管理的各项活动、各种措施都要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对学生尽到教育责任。如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考核过程,要体现使学生树立肩负“四化”的重任和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而锻炼的思想。体育竞赛活动的管理过程,要使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观念,培养优良的体育道德和作风,养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的素养,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都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堂 管理 评价 机制
体育课堂管理是体育课程改变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论述在新时期普通高校的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核心是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师应该把教学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系统可以与外部环境保持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此基础上保持管理的和谐发展。体育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管理和其他教育、教学管理一样,本身也含有教育意义,它在于最有效地实现学校体育任务和体育教学目标,主要着眼于组织,协调和控制,使教学活动有个良好的状态,条件和秩序。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核心
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同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人(学生)的管理,好的教师也是好的管理者,他们能营造好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少的出现问题。学生对教师教学影响进行选择性自我加工,建立新的素质结构,形成新的自我过程。应主动与他们交谈;了解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真诚关心学生面临的社会问题;熟悉并理解学生的闲暇爱好。
在现代教学中包括四个核心的概念,分别是参与、合作、尊重差异和体验成功。所以,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可以为教学的组织、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对场地器材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对教材的选择与运用、对学生科学的评价等等,下面我们对此分别进行阐述。
1.1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新的时期,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成学习的促进者,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资源开发者,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全面的引导者。现在教师的角色已经不象传授知识简单意义的“教书匠”,他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调动学生、协调教与学,组织学生有效的学习。所以体育教师在具体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具有自己的风格,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管理策略,这也可以看作是“因材施教”。我国的现代化需要符有个性的人,无论教师或者管理者,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有个性的管理者(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的组织管理,才会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1.2制定科学的课堂管理机制
一个有序的教学管理,务必有一个合理的课堂规则。体育是注重参与性的一种文化,体育课堂规则尽可能由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以利于增强学生主人翁的意识。规则应涉及课前,如服装及场地器材的准备等;课中,如集合上课、上课礼节、请假见习、组织要求、上课态度、考核纪律、按时下课等;课后,如布置作业和收回器材等。教师要正面陈述规则,并且简明扼要,让每位学生都理解、熟悉。体育课堂设一名体育委员,具体人选由全体成员民主商议产生,体育委员作为任课教师的助手督促全体成员执行规则。课结束时主动向任课教师反馈执行情况,架起一座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桥梁。建立课堂态度行为记录考评机制,谁违规谁扣分。学期结束时根据每位学生的扣分情况,计算出体育课堂态度行为得分并纳入体育评价总分。
1.3规则执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教学管理是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的人和事、时间和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转换多种角色,如教学者、管理者、问题的评判与处理者等。在各种角色的演绎中要注意规则执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否则也会造成一种无序的杂乱环境,会产生“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是国外的学者提出来,主要是讲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一个人搞破坏,则对其他人有一种心理暗示,使破坏更严重。
2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方法的不断完善
从宏观上看,贯彻一种体育教育思想,无论怎样致力于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的改进,还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变革,都要通过一定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去实施,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总是同教学方法乃至整个教学模式的改革融为一体。因此,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有效的教学的组织涉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要素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师会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可以预见,传统的、统一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将发生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才的教学组织形式。
2.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体育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严密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以行政班为主的教学形式、男女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分项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组织的时候,应该考虑体育课是以活动为主的实践性很强课程,理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充分和愉快的活动,过多复杂的约束和限制,只能导致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进而不再参与体育活动,如果这样的情形出现,终身体育锻炼就不可能实现。
2.2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
所谓传统式学校,也就是教师经常说的大家跟我做,全体学生动作要整齐化一,这种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的实现,忽视了学生主动的学习也使一些学生过分依赖与老师,不会自己的发明创造,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模式在教学中也存在问题。那么系统教学法又如何呢?系统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支持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师,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教学,他们不愿意打破教学程序和步骤,系统教学教育出基本功扎实的少数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厌烦这样的学习,无怪时下对于体育课的评价“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
3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客观公平的评价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的效果的价值判断,它可以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并且知道教学的发展方向。它设计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的合理改进、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了解与评价,所以在评价中要使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目前学校体育的评价很多,也日趋成熟,总体来说,评价是对一种动态评价过程,不可以割裂看,对学生的评价,要进行动态评价,可以学生自己评价、学生相互评价、老师对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可以阶段评价和长期评价结合等。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现状;对策
当前,很多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既不能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也难以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而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包含了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方式等内容,又是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基于此,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讨。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就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当前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僵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柔性管理意识的缺失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虽然具有较强的刚性,但是柔性思想严重缺乏,使得管理模式变得僵化,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自由进行了极大的限制,当前的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把教育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关系简单的看成主客体关系,而并没有将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具有较强的单向性,处于这一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下的教师工作的主动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尊重。例如在某些体育选项中,很多普通高校由于人数与学校规定不符而不得不取消这一体育项目,使得这些学生不得的选择其它的体育项目,从而将学生的兴趣打压下去。这不仅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现状,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者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二)教学计划往往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通常是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不仅包含了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范围和内容,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提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就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现状来看,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并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和时展的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计划往往难以道道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体育教育管理效果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很多学校都只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而缺乏对教育管理效果的有效分析与评价,尤其是体育管理效果的评价体系亟待完善。具体表现就是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的同时对体育教育质量监控严重缺乏。而高校体育课时量较大,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不得不选取重点目标来教学,使得教学目标不仅难以实现,学生成绩评价也缺乏相应的检验标准,使得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成绩,加上学校对体育教育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构建的体育教育管理效果评价体系的缺乏,因而必须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兴趣。
(四)体育教育管理软实力低下
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也对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加大的投资力度,但在专业的体育教育管理资源、各项制定运行保障体系、现代管理技术与理念等软实力水平相对低下。例如缺乏专业的体育教育管理团队,各项制定的运行缺乏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可操作性低下等等。
二、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水平的对策
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水平,作为高校领导和体育教育管理者必须结合当前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水平,作为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应改变思想观念,摈弃传统思想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束缚,从内心上认识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同时还应健全学生的体质,认识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都离不开体育,并高度重视;二是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加强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者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大对其的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现代化的体育教育管理团队,为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柔性化管理搞活管理模式
一是将学生作为管理主体,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标,在管理过程中融入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二是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实施柔性化管理,结合学校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针对性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趋于人性化和柔性化;三是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的角色,从而搞活管理模式,将僵化的管理模式变得人性化和动态化,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管理水平。
(三)不断完善体育教育管理效果评价体系,提高体育教育管理软实力
一是充分学校对体育教育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的重要性,在注重教学过程管理的同时加强教育管理效果的有效分析与评价,建立现代化的体育教育管理效果评价体系;二是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的同时对加强体育教育质量监控;三是为学生成绩评价针对性的设定检验标准,并不断完善体育教育管理效果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兴趣;四是制定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提高各种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保障专业的体育教育管理资源,应用现代管理技术与理念,提高体育教育管理软实力。
三、结语
总之,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仍存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作为体育教育管理者应实施柔性化管理搞活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体育教育管理效果评价体系,提高体育教育管理软实力,不断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水平,助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体育人才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波,王利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特点分析[J].科技信息,2009(24).
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保证体育教学、保障训练竞赛、提供社会体育服务是高校体育场馆的最重要功能。本文主要针对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从保证体育教学、保障训练竞赛、提供社会体育服务等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利弊,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部门进一步做好体育场馆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一、高校体育场馆传统管理模式分析
传统式管理是指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体育系、部、组或教研室管理。一般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开展体育活动等都是由体育部门负责,为方便体育部门使用,长此以往,学校体育场馆就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由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规格的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学校会根据体育部门的需要而专门成立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机构,而此类休育场馆管理者仍是对体育部门领导负责。此类管理统归于传统管理模式。
(一)保证体育教学层面
体育教学是体育工作的核心。保证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场馆的最重要的功能。传统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也正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围绕保证体育教学这一核心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最大的优势是保证了学校体育教学、方便体育教学,在时间、场地、器材等方面都能满足体育教学;弊端在于缺乏规划和发展,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满足,服务层次较低。
(二)保障训练竞赛层面
训练竞赛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手段。传统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可以服务性的完成好这一任务。跟保障体育教学的理念与管理方式相似,便于沟通,方便使用,灵活性强。缺点在于服务层次低、管理被动。
(三)提供社会服务层面
传统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下对体育场馆管理,缺乏经营,缺乏宣传,更缺乏高层次的管理理念和设计。在面对社会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体育场馆也只停留在提供无偿的低层次服务上。体育环境较差、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还有部分学校对新建的和规格较高的体育场馆不对外开放,很少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
传统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保证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便于协调,方便使用;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快速的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管理模式满足不了体育工作的多元化需求而显得落后。
二、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分析
专业化管理是指学校设立专门职能部门来管理场馆,是学校专门成立的中层管理机构,直接对校领导负责。如体育学院成立的体育场馆处。体育院校的场馆数量多,质量高,体育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也高,对场馆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更迫切。同时体育院校具有学科优势,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拥有众多专家,场馆开放意识较强。
(一)保证体育教学层面
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下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需求提供“套餐式”的服务。通常,教师和学生只需携带教学资料和体育服装等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组织上课,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已经由体育场馆管理主体提前准备完毕,课后教师和学生只需要携带随身物品离开。体育场馆的维修、器材配备、场馆保洁等等都由专业化的管理主体负责。有不满意的方面可以随时与管理人员沟通协调处理。对体育教学来说,高效、便捷。
(二)保障训练竞赛层面
保障训练竞赛和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相似:高效,方便。在体育场馆的使用上,训练队和竞赛的组织者只需提前与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联系,告知管理主体具体的训练项目、内容和时间,管理主体就可以按照体育场馆使用对象的需求提供便捷的服务。缺点在于,管理主体为了追求体育场馆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时间的协调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使用对象提前规划好体育场馆的使用时间。
(三)提供社会服务层面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主体重视体育场馆的开发使用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层次。可以为体育服务对象提供更优质的体育服务。优势在于,有利于体育场馆的高效率使用,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提升,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等。缺点在于,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体育场馆容易遭到过度开发使用,减少体育场馆的使用寿命;对服务对象来说要有一定经济能力,无形地限制了一定的体育人群的体育活动。
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体育场馆管理理念超前,在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的前提下,注重社会服务,重视体育场馆的开发使用,基本形成了“套餐式”的服务模式。换句话说,专业化的管理主体可以根据学校和社会的体育需求通盘考虑,服务性设计好使用套餐,服务对象可根据自身的体育需求自助享用。只是,专业化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虽容易在体育专业院校推广,但对普通高等学校来说,不管从管理的主体、客体上,还是从方式、手段上都不好照搬使用。
三、高校体育场馆混合式管理模式分析
混合式管理是传统式和专业化两种管理模式的综合,这种管理形式是根据场馆的使用和维护的需要将责任区分开来,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承担。主要表现形式为综合类大学对新建成的、投入比较大的综合类体育馆的管理,如西京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管理最具有代表性。西京学院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维护和保养等则有神禾公司负责。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具体的维护和保养等则由后勤集团负责。
(一)保证体育教学层面
混合式管理模式下,体育教学是有保障的,主要原因在于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权在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在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方面混合式管理模式与传统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相似,基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在体育设施的维护和器材设施的保养上以及环境卫生方面,混合式管理要比传统体育管理模式要高出一个层次。
(二)保障训练竞赛层面
训练竞赛层面跟体育教学层面类似,一般都由体育部门直接负责。混合式管理模式背后的管理公司可以给体育场馆使用对象提供优质的体育设施和器材服务以及干净环境卫生。另外,在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内部,后勤管理主体还给体育场馆使用对象提供淋浴室、更衣室、运动饮料、运动器材等方面的服务。
(三)提供社会服务层面
混合式管理模式下的体育部门一般会在资源共享和提供社会公众体育服务方面走在前列。一方面,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相对超前;另一方面,相应的体育场馆设施配套齐全和后勤服务主体的后勤服务跟得上。优点主要在于管理理念相对超前,服务到位。
混合式管理模式下,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都是有保障的。在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和体育器材保养上,以及后勤综合服务上,混合式管理模式更能体现出优越性,因为混合式管理模式背后的管理公司有着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专业的服务队伍以及高水平管理。
一、前言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不等。根据系统“要素―结构一功能”基本理论,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本文试图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及其过程,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并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就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二、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实现的基本事实,教学与学校教育并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育,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性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排名,小学第三、中学第四,乃至大专院校也占有相当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和由此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性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学校教育中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因而,理当端正态度,摆正位置。
三、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关键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经费,缺失,修补路径
对于体育院校而言,运动训练和教学、科研是不可或缺的管理内容,因此运动训练经费的管理自然成为体育院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沈阳体育学院近年来在运动训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主培养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队,代表国家先后参加了多届冬奥会的比赛,取得了一枚金牌、两枚银牌的优异成绩。单板、滑冰、拳击、跆拳道等专业运动项目和板球、橄榄球、脚斗士等业余训练项目也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充分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同时也给相关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目前我院运动训练训练经费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失现象,如管理动力的不足、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管理制度的漏洞等。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修补路径,才能使得运动训练经费管理趋于正常和高效率,从而保证运动训练的高水平、质量进行,进而促进学院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同时也为体育院校运动训练财务管理提供积极而有益的借鉴。
1运动训练经费管理制度的缺失
1.1运动训练经费动态化特点导致财务宏观管理的混乱与失序。所谓运动训练经费的动态化,指的是由于运动项目经常发生突发性情况而相应产生的随机性结果,如由于自然性事件致使运动队的正常生活费用上涨、由于物价调整等社会性原因致使运动队旅差费用大幅度增加、由于运动员的意外受伤进而产生的医疗费用等,以及其他突发性事件衍生的费用。虽然对于这些不可预知现象在预算管理上有所准备,但毕竟不可能完全达到应付自如的境地,因此反映到高校财务宏观管理层面上,就是给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调控等行为带来混乱性的后果,甚至导致财务宏观管理处于疲于应付的困难局面,从而形成财务管理失序、财务核算失准、财务监督失位、财务信息失真等不良局面,显然不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和全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为各种违反财务管理的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1.2运动训练经费特殊化特点导致财务监督职能的虚设。作为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无疑是展示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具有“窗口”的示范意义。能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自然而然拥有一定的特殊地位,使其具有一种特别的话语权和支配权,因此在财务管理上延伸为一种特殊化,使得财务工作者的核算职能加强而监督职能弱化,久而久之形同虚设。这种情况容易使得某些优秀运动队无形中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所谓“优越感”和支配意识,将自己与财务部门的平等业务关系转化为强势与弱势的不平等关系,从而为自己的项目获取财务管理的便利。其极端化的倾向,是逐渐藐视或脱离财务监督,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没有监督、没有制约的状态中,当然容易滋生和蔓延种种非科学管理现象,乃至违法乱纪现象。
1.3运动训练经费来源多元化特点导致财务核算标准的紊乱。高水平的体育项目,往往意味着高投入、高成本,因此体育院校在运动训练经费的来源上煞费苦心,尤其是注意吸收社会资金,以投资入股、拉赞助、做广告等形式赢得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资金,以确保运动训练的正常进行。经费来源多元化无疑缓解了高校的压力,但也给财务核算带来了不便。例如根据赞助单位的要求,经费支出要按照他们的标准和要求执行,而这些标准和要求与高校并不相同,甚至有抵触之处。运动训练是系统工程,需要体育院校统筹兼顾、协调安排,因此财务核算标准的紊乱显然不利于财务管理和高校管理的全局性。
2运动训练经费管理制度缺失的修补路径
2.1常态化与动态化有机结合,确保经费预算的指导性和严肃性。在年初进行财务决策并制定财务预算时,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考虑运动训练经费动态化的特点,将各种可能发生又不可能事先预知的因素进行大致的预判,使得运动训练经费预算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既适应了动态化的特点,又契合常态化的模式,可以为运动训练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尤其是遇到重要比赛时,这种财务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及时。在此基础上,形成运动训练经费管理的调节机制。
2.2特殊化与一般化有机结合,理直气壮地行使财务监督职能。虽然运动训练的意义比较重要,有时甚至代表学校的形象,是学校办学实力的标志性体现,但财务监督无,任何部门、任何人、任何领域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财务监督,也就是接受财务人员的质疑、询问和检查。如果发现有违纪国法和财经制度的业务,财务人员不仅有权力制止和拒绝,而且要反映到上级机关处理。因此,对于运动训练经费财务部门和人员应该摒弃畏难情绪,大胆行使监督职权。当然,财务监督并非单向度地挑毛病,而是要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遵守法纪的前提下提高运动训练效益,进而建立高效率的运动训练经费财务监督机制。
2.3多元化与科学化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财务核算效率。运动训练经费来源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注入了生机活力,因此财务部门和人员要适应形势,主动出击,将资金多元化与管理科学化结合起来,既要保证资金的高效率使用,又要保证核算的高水平进行,找到契合点,全面提高运动训练效率和财务管理效率。两者之间是共同促进、共同影响的关系,并非互相制约、互相对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运动训练经费来源管理机制。
2.4加大财务管理力度与强度,构建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财务奖惩机制。在科学化、透明化的基础上,运动训练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充分调动运动训练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学校获取更大的荣誉,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奖惩机制十分必要。对于能够遵守财经制度并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适当提供优先便利,排忧解难,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对于那些遵守财经制度且没有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单位,要适当提醒和加大监督力度。对于个别不遵守财经制度但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单位,既要奖励又要批评,而且批评的尺度要大,使之保持清醒的头脑。
3结束语
运动训练财务管理制度既包括最基本的核算、监督机制,也包括更为重要的决策、预算机制,还包括来源、反馈、奖惩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发现和解决缺失,并适时修补和校正,才能建立健全运动训练财务管理制度,为高校财务管理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成军,雷江,张玲杰.高等院校预算外管理问题浅析[M].当代经济,2012(24):118-119.
[2]吴静慧.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M].市场论坛,2013(3):43-44.
[3]范宁宁,闫翠丽.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浅析[M].企业导报,2012(3):79.
关键词:北京高校场馆;经营效益;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高校拥有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具有良好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基础。随着人们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场馆需求在不断增加,北京高校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在完成学校的体育工作外,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利用业余时间向社会有偿开放,不仅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设备设施,保证场馆建设运营的良性发展,同时又能满足大众需要,服务于全民健身,但从实际情况了解到,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效益的差别很大。分析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因素,对提高高校场馆经营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为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提高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及周边地区3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15所;北京市属院校9所;其他部属院校6所。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硬件因素
(1)学校的地理位置与场馆规模
良好的地理位置是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这里所指的地理位置主要指经济发展程度、人群居住和交通便利情况,跟学校所处的具置关系并不大。地理位置因素反映了市场需求,市中心是居民密集区,也是各大公司的首选地带,位于市中心的学校场馆有更广阔和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因此地理位置对有偿开放赢利效果有很大影响。
从调查中发现:高校体育场馆规模与其经营效益与成正比(其它条件相近)。场馆规模越大其经营的效益就越好,反之则低。主要原因是:规模大的学校在校学生、教职工、家属和社区居住人口多,参加健身消费的人口比例就大。其次是场馆资源非常丰富的学校,投入的资金相对充足,从场馆的项目布局、设施配套、健身环境以及交通环境条件等都更具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往健身如首都体育学院。再是规模大、功能完备的场馆,学校领导会更加重视场馆的经营与维护。如北京科技大学的柔道、跆拳道奥运馆,其主馆旁边的练习馆,在设计时是按游泳馆功能设计建造的,通过适当的改造成跆拳道比赛的练习馆,奥运会比赛结束后,经过简单拆除并修复后,很快作为游泳馆运营起来,主馆设计的尺寸刚好能容纳24块羽毛球场地,负责该馆的副校长曾亲自参与设计,无论从空间的利用与设计还是采光节能,都达到了最优化,自然其经济效益也现实了最大化。从实地走访的情况来看:北京科技大学的柔道、跆拳道综合馆是五大高校奥运场馆利用率最高、运营效益最好的。
(2)场馆的设施条件
场馆的设施条件是开发利用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设施条件的好坏、数量多少是影响其经营利用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场馆种类配置能更充分调动场馆的使用与利用率。在调查中发现:凡具备带坐席体育场馆的学校,其场馆资源有偿开放程度明显占优,尤其是配备带坐席体育馆的学校全部能进行有偿开放。
从调查中显示:83.3%的人认为场馆的设施条件对场馆经营效益的影响最重要。对于地理位置、场馆规模相同的场馆来说,内部环境,场地设施是影响场馆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尤其对目前比较热门的羽毛球、网球这类项目来说,消费者非常看重场地自身的条件。在调查中发现:同样是高校网球场地、有的高校网球场地数量不少但效益并不好。主要原因是场地质量、标准程度不高,环境卫生差。羽毛球场地更是如此,以往场地为木地板时,每块场地收费约20-30元/小时,近几年来采用了标准的羽毛球胶垫,价格也由20-30元/小时涨到了40-60元/小时,场地条件得到改善,效益也随之提高。消费者认为这种因健身条件改善而涨价也认为比较合理,经营效益大幅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创收后对场馆硬件设施的再投入
从调查中统计到:60%以上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再投入是场馆经营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根据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要,不断调整经营方向,新项目的添设,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都需要再投入,对体育场馆保养与维护的投入能为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也能为场馆经营带来更好、更持续的效益。因此,收入的再投入是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场馆及时维护、维修是减少损耗,延长使用年限,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北京各高校对场馆维护费用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总体来看,各高校将收入的20%-30%用于场馆的保养与维护。这是实现场馆经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软件因素
(1)高校管理者及师生对场馆开放的认知
目前北京高校师生对体育场馆有偿开放基本持三种态度,即完全支持(53%)、部分支持(34%)和坚决反对(13%)。坚决反对者认为:外来人员会影响校园秩序,占用师生活动资源,产生安全隐患。部分支持者认为:学校一些资源丰富的场馆可以对外,而对于稀缺型场馆最好不对外,或在满足师生活动需要后才能对外。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程度、效益与学校领导、师生观念有很大关系。事实上,保证师生活动,维护校园环境与开发资源,让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之间并不矛盾。只有在改变观念,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前提下,才能使高校体育场馆既服务于广大师生,又支持全民健身,还能推动场馆运营的良性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2)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员质量
现代经营活动的核心在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同样要通过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管理者在其中是至关重要的。从统计数据显示:由体育部负责的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100%是本学校的体育教师。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训练经验,工作经验丰富。这是从事体育健身指导和管理的良好的人力资源。但是他们对体育经营、商贸规则和运作技巧等知识的了解并不多,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场馆专业化管理者大都以行政人员为主,他们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知识,但缺少相关体育专业知识,不能准确把握各项目的运营特点和规律。这样在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同样有一定局限性。既懂体育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人员,在调查中发现比较少。而场馆管理负责人以体育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场馆往往只是兼职管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因而导致高校场馆管理水平较低,在管理的规范性、效率、服务意识等方面与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要求有一定差距。
(3)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建设
管理制度是高校体育场馆良好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依托。从30所院校调查结果中分析,北京高校场
馆规章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有三分之一的院校没有完善的场馆管理规章。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对体育场馆规章管理制度不重视,认为管理制度简单实用就行,没有深刻认识到科学的制度化管理,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有少数院校因场地面积较小或场地条件较差,管理简单,管理制度也就相应简单了。在调查中发现完善的场馆管理规章制度与有偿开放程度密切相关,规章制度越完善的学校有偿开放程度也越高,经营效益也越好,反之亦然。整体来看高校的规章制度通常由各学校自行制定,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管理,整体的管理仍处于一种封闭式、自发运行状态;体育场馆的管理规章和制度的实施力度不够或者缺少相应监督机制;高校管理制度缺少相应量化指标和考核办法。可见,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规章管理制度从整体上看仍处于不规范、不完善阶段。
四、结论与建议
1.学校的地理位置与场馆规模、场馆的设施条件、创收后的再投入是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重要的硬件因素。因此,场馆建设应具有长远的、有延续性的开发发展规划,并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场馆的功能,要重视场地的设计与创收后的再投入,完善场馆建设及运营服务保障。
2.高校管理者及师生对场馆开放的认知,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员质量,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建设是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主要的软件因素。建立、健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管理制度的量化标准与考核机制,多渠道引进和培养高校体育场馆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高场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3.要转变观念,加强与各部门领导、教师的沟通,注重场馆硬件与软件的同步建设,优化场馆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为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以体养体”,使经营管理更加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雷厉.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298-300
[2]刘继志.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探索.市场透视.2009:512(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