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

第1篇: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关键词:产品设计;网络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01-02

一、研究背景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是产品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主要教授产品设计的一般程序和相关的设计方法,要求学生综合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造型基础、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等课程知识,运用标准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展开设计实践。本课程因涉及多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并且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掌握的方法与思路都非常丰富,故而这门课对学生来说需要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作业操练。针对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我校的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网络课程教改实践中,我们将网络课程构建起来,并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建设了以课堂为舞台、网络为后台的双平台教学模式,和实现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同时使教师也能够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密切有效的监管和辅助推动,以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二、课堂与网络的教学职能与教学特点

从授课形式和教学效果来说,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特点和职能各有特色。课堂教学比较形象直观、有序高效,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容易感染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一对一指导,而且有些需要辅助练习的信息材料不易方便获得,学生的思考练习也就无法更加有效进行。网络教学具有时空开放性、信息丰富性、交互便捷性的特点,学生能够被丰富的知识所吸引,能够更宏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可以随时查阅各类知识点并进行练习和自测,教师也能够与之一对一进行监管和交流,但是课程重点难点的解析在网上传达不够形象生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能很透彻,学生的积极情绪难以调动。

因此,此次在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综合运用课堂平台和网络平台,使课堂与网络教学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创设了系统性的双平台学习环境。

1.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舞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创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情境,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辅助他们建构知识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格外注重情境的创设,突出面对面互动交流直观性特征,师生在这里能够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进行生动形象、富于情感和情趣的沟通,双方的交流兴致和参与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①启示引导的教师舞台,课堂首先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倾注智慧与经验的表演舞台。在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这门课中,课堂教学主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课堂教学重点讲授课程概论和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等主要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其他一部分课程知识内容则简略讲授,留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由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因此课堂上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展开重点教学,主要突出两种教学手段:一是使用情境创设手段导入产品设计相关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形式传达,以融入情感、贴近生活、用语生动的情景描述与相关视频引人入境,将产品设计课程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娓娓道来,并以设问形式调动学生共鸣体验和同步思考;二是选取典型性、深入性的教学案例阐释设计流程、设计方法、设计理念,采用分步解析的手段,将产品设计案例的背景内容如市场环境、过程中的问题与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生动解析,让学生设身处地、展开同步思索与探讨。这些过程中,绘声绘色的“表演式”教学结合丰富的多媒体视频工具,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框架和学习策略。②交流互动的学生舞台,课堂教学的另一职能就是提供给学生社会交互与展现成就的空间。本次改革中课堂教学专为学生提供了一部分时间建设社会交互舞台:一方面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的一些问题要求学生们在课上展开讨论、发表见解,通过作业讨论过程,学生们习惯于“头脑风暴”的热烈讨论,大大提升了思考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学习任务完成后,将由各个学生团队在课堂上进行个性化成果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将对展示成果进行提问、评析、建议和打分。这种交流也令学生的思维和应答能力都变得灵活流畅。在作业展示时,课堂上众目聚焦的讲台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和公平竞争、互动交流的舞台,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课下主动学习、丰富自我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会从大家的提问和建议中获得启发,进一步地完善自己的作业成果。

2.网络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后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也说明了网络教学作为学习后台和大本营,在本课程中将承担更多自主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将承载学生更多的学习精力和提供活动与交流空间。每一阶段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就需要进入网络课堂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深入地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在于远程监督和指导,在学习方法和课程内容上加以指导,辅助学生顺利完成网络课堂作业。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中的网络学习任务主要有非重点章节和参考资料的学习,以及完成课下作业。产品设计网络课堂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如下运行模式:①阶段性的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方式是本课程改革欲达到的重点目标,这是一种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本课网络课堂中针对各个知识单元,由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多个完整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驱动分为四个阶段:任务布置、任务求解、任务点评和任务终评。任务布置阶段,教师在网上布置各个学习任务;任务点评阶段,学生通过网络调查、实地调查、分析讨论完成学习任务,适时通过网上答疑向老师求教,教师可以一对一地为学生解答和指点;任务点评阶段,结合了课堂教学,随机挑选学生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任务成果(如设计定位作业中要对某类产品的消费者群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准确描述),师生共同点评,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并修改作业;任务终评阶段,最终作业上传网络后,再由教师进行终评,给出该项作业成绩。②情境化的网络教学,美国著名情境认知研究专家布朗和科林斯认为,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境的,他们不能孤立地镶嵌在个体的大脑之中,而是通过情境中的文化活动或工具发生在人类的大脑中。因此要让学生在网络教学中能够真正进行有效学习和动脑筋思考,不能靠教条的知识罗列,而应引导学生进入与现实相联系、容易理解的情境。在本次网络课堂的课程建设中,特别安排课程课件各个章节知识点都有情境化的案例说明,如商业化产品设计思想方法一章中,产品开发、市场分析、消费者研究等都营造了富于感性的案例情境启发学生理解实际问题,并以大量图片、丰富描述、视频资料等方式渲染内容生动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同时,以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展开同步思考。情境化教学令学生能够从理性和感性上理解课程目标,思考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令学生形成自我观点,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兴趣。③师生共建的学习资源,产品设计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实际生产以及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的设计应有科学性、时代性、前瞻性、实践性,在作业过程中常常需要查询和参考相关资料,因此,网络课堂还提供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新鲜信息,主要包括新科技与生产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现实的和概念的产品案例和新鲜设计思想与方法等,使学生不断地接收到较新的设计潮流与热点信息之中,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思路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上的发言也就愈加踊跃。这些信息资源由师生共同建设,学生们参与到学习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中。通过对实际设计信息的自主理解与加工,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与相关知识结合,进行主动建构和联系应用,不再僵化理解课程理论,而是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识。④畅所欲言的网上交流,网络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交流的方便性和多元性。此次网络课堂建设为促进交流,搭建了答疑系统、论坛系统,实现网络交流功能。同学们如果在学习和作业过程中有疑问,可以随时在答疑系统咨询教师,教师会保障每周有二到三次查看网上的学生问题,使学生的疑问得以解答。网上论坛供学生们彼此交流,供学生们共同探讨和分享学习上的新发现和彼此在设计上的想法、经验等。教师通过答疑系统和论坛系统保持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的关注和了解,在课堂上采取一些相应的方式来激励和表扬学习积极分子,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如表扬优秀论题,请论坛版主发言等。

三、教学改革小结与展望

此次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与网络的双平台教学建设具有启发性、驱动性、监控性、搭配性的系统化教学环境,使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兴趣激发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和积极表现者。毫无疑问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改方案初步运行中也呈现出种种的问题,如学生较多,任务驱动时间难于一致把握;小部分学生难于调动其网上自学积极性;教师对网络进行监管和经营比较费时费力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探索解决的方法,网络与课堂双平台的教改方案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进程中继续不断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第2篇: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为了实现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营造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笔者依托课题,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盯住课堂教学抓教研,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抓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抓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追求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生成智慧为基础、以焕发生机为目标的课堂新理念,建立网络互动课堂模式。

在课堂实践中研究的任务、目标

(1)学习方式转变:一是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即利用资源进行情境探究的学习;二是学会自主发现的学习,即借助资源开展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三是学会协作的学习,即利用网络的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四是学会创作实践的学习,即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2)教学方式转变: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把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切入点,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3)学习模式创新: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进而构建系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建立师生互动网络学习模式

通过互动式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明确初中交互式课堂教学的外显特征:民主、和谐的课堂人际氛围;师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往互动;信息交流充分、畅通。师生互动网络学习模式中,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师生互动。

(1)教师通过教师机(或通过联机大屏幕)。

(2)教师机巡查,即屏幕监视、遥控辅导。

(3)教师机调控学生机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交流讨论,进行协作学习。

在师生互动网络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进程中,使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发挥最大优势。依托网络,师生互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课外辅导),校内学习延伸到家庭学习,学科课程延伸到活动课程(综合活动实践),国家课程学习延伸到校本课程。师生互动网络学习模式中,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如下。

学生― 媒体:学生利用各种在线资源进行学习。

学生― 教师:学生能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学生―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是两个学生之间的对话。

互动网络学习模式的体现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下四种模式。

模式一:基于网络课堂的“情境 ―探究”

1.“情境创设”模式

2.“问题探究”模式

模式二:互动式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创新”

模式三:互动式课堂教学“情感互动”

情感激感培养情感升华情感巩固情感发展

模式四:互动式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动机培养”

以上不同模式的实践证明:(1)学生受益。网络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提高了学习兴趣。 (2)教师受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教学研究的有力推动者,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方向,从而全面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形成了网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成果体现为: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变“教师主宰”为“教师引导”, 变“重简单的结论”为“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

第3篇: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1.1网络学习环境

对于网络学习环境的理解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有观点指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在学习环境中引入网络因素,即在将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强大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引入教学之中;也有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还有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通过网络多媒体应用软件实现课后师生实时互动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等等。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具有丰富教学信息的、师生共同组成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师生活动的各种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总体。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得学习指导和信息资源,并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课堂管理是指在以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课堂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地开发、设计和重新建构教学过程,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确保教师与学生、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益互动;努力促进课堂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的特点

2.1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与传统课堂比较,网络课堂环境下,网络中的各类海量教育信息资源是其最大优势。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借助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和教学软件以及其他教师交流研讨教学心得,实现教学课件、教育信息、教学成果的共享。同时,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课后检验学习效果,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

2.2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很多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藩篱正被逐步打破。由于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能方便快捷地将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使得原有的课堂情景创设和知识获取手段发生变化,催生出了网络探究式、师生互动式、协作学习式、分层辅导式等多种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3英语课堂管理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内容与方式相对固定,没有考虑到由于地区差异、学习习惯等原因造成的高职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老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很难达成“因材施教”。而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课堂管理能够依托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实现个性化教学。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平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口语、听力训练,充分地进行交流与互动,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重阅读轻听说的不足。

2.4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与传统的高职英语课堂相比,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选择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弥补课堂上输入的不足,自觉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或者利用网络技术和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查找学习内容和辅助资料,并完成教学信息的筛选、重组、加工与整合,最终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英语兴趣小组或学习互助小组,把自主学习和课堂、家庭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优势所在,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部分高职院校英语课堂还未充分做好如何应对现代网络信息媒体。在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

3.1高职英语教师教育理念亟须革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已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很多中小学教师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闭塞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极大提升了教学的成效。由于高职院校系统单一性的尴尬,加之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作用,部分高职英语教师还没有完全跟上现代教学理念的脚步,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排斥现代信息技术,固守旧的套路,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频率和效率均不高。

3.2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仍旧单一

网络学习平台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但许多高职英语教师仍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多数教师观念中的网络课堂环境只是借助PPT等来展示文字和图片,网络信息教学中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等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所提供的交互式教学、分层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开发。

3.3高职英语课堂的网络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滞后

当下,多数地处三四线城市的高职院校由于地域、体制、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多媒体集成平台建设落后、缺乏网络学习平台和英语教学软件等问题。如有的学校上英语课时还使用老式的磁带录音机,学生只能听声音无法看画面,且磁带中的教学信息往往陈旧过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缺乏对网络学习平台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在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中也存在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由于多数英语教师在入职前就读文科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不精通,从教后又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的专门培训,部分英语教师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完成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完善。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在使用网络资源教学时,没有针对校情实际做研发建设,导致很多教育教学资源不适合本校师生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4.关于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策略的几点思考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其策略的核心就是汲取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环境这两者的优势。既要倡导鼓励高职英语教师积极探索实践如何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又要指导学生基于网络环境下开展个性化英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1要树立新型的网络教育理念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网络信息时代,高职英语教育观念必须变革,要善于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推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倡导教师从主讲者变为课堂管理中的组织者、指导者,重视对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管理模式。

4.2要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一直是各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网络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提取使用的便捷性为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老师可以通过预先创设问题情境或是问题导向等方式,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知识点加工、筛选、整理,有选择性地开展学习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3要改变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方式

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高职英语教学原有的时空局限性,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实时互动,这就为教师在创新评价方式上提供了便捷。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反馈迅速、使用方便、数据全面等特点,对教学全过程实时监测和指导,使用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状态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5.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学习构成的监控

第4篇: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地理课堂 教学 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的开发已日趋深入,网络教学的作用与潜能愈加显现出来,尤其在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策略方法与学科整合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本文以高中地理课本《全球气候变化》一课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设计原则和教学对策。

1 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网络开展中学地理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1 教学方式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中学生的成长几乎离不开网络的大量使用,网络教学适应时代的需求,贴近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把各种图、文、音、像等信息资料按照教学设计有机整合,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可以通过鼠标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自由地点击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大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网络教学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进行,教学氛围轻松、活泼,交互性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1.2 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一对多的关系;网络教学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地理课堂,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可以指导、帮助学生主动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如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点击地理网站,从中获取自己所喜欢及与地理学习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独自或协作获取知识的能力,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不仅在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而且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1.3 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提交给教师,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也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同时可以查阅网络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进一步深化自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及应用。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不同层次的练习,放在网络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练习来检验学习成效,再通过网络回复给老师检查验收。

2 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设计的原则

2.1 课题选择必要性原则

从地理学科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特征。随着地理学科、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理念在新的条件下,也许已经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选择这些知识进行网络教学效果并不好。“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选择这些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从学生认知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感兴趣的,有利于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因学习而获得的技能或观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强一些。

2.2 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原则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时为了得到一条有用的信息,常常要以游览大量无关的信息为代价。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学生需要的、主要的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筛选、下载、整理,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存放在网络课件里,学生通过鼠标点击直接进入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少量需要加以拓展的信息资源,教师也应该设计导航图,并设置好学生机浏览器的安全设置和分级审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减少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例如:在专题学习网站《全球气候变化》中,我们整理的“电子教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相关网站导航”等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3 交互性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学习者都是通过人机或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来构建自己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这就要求网络课件必须具有很强的交互。在《全球气候变化》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采用超级链接形式将所需信息与主页面连接,操作简捷;而“巩固练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通过多媒体监控系统,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在线交流或在线检测情况进行监控,以加强对教学的调控和引导。

3 在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的对策

3.1 利用网络教学,增强互动性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地理教学过程,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传授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自己上网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内大部分的时间里,学生以进行网上探究、在线交流为主,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明显少了许多,课堂气氛平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设计诸如口头的小组讨论、分组抢答、动手演示、拼图等地理游戏活动,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3.2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发学生思维潜能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掌握信息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更离不开教师引导,其责任和作用并未减轻,恰恰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甚至取消了,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的备课、课堂的启发、引导、组织工作都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3.3 利用多种交流方式,优化网络课堂教学

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各自的交流方式;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因此,在地理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交流方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基础知识的接受中,因它处于知识的积累阶段,以师生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方式为主,网络搜集资料为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好掌握学习方法;若课堂教学处于低潮阶段,教师适时引用有趣实例,还能起到给学生提振精神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将听到和看到的知识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效果最佳。因此,小组面对面的生生交流,对说者而言,通过言语表述不但利于展示水平、提高自信心、巩固知识,而且还刺激了听者的听觉和思维。因此,在地理网络教学中应该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4 结束语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共享和对话的有效平台,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扩大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外延,对这个“课程资源库”,只要我们有明确的认识,并善于挖掘、建设和利用,就能丰富和活跃地理课堂,促进地理教学,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万津津. 利用网络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J]. 地理教育, 2002(2) : 52.

第5篇: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在线课程与传统面授课程之间的差异。并以提高高等教育院校学生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目标,研究了我国在开展和实施在线课程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速计算机网络和音频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在线课程及大规模开放型在线课程(MOOC)这一新型的授课方式正方兴未艾。新兴的在线课程与传统的面授课程孰优孰劣的争论正在被更多的教育者和学生甚至被学生家长广泛关注,并进行着有益的讨论。同时这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教育部于2013年12月批准清华大学成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可见这是一项值得各方面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所有参加探讨的人和关注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进一步探索在线教育怎样发展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与现状的。为此我们在这里提供一些资料供研讨时参考。

 

据美国教育部在2013年初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有69%的美国高校将在线教育视为该校长期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十年前,这个比例还不足50%。2012年首次修读在线课程的大学生的人数增加了57万。高等院校中,至少修读一门在线课程的学生总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70万,占全美高校在校生的32%[1]。然而,根据2012年美国对高校教学主管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认同在线教育的价值与合理性的教师仅占总教师人数的30.2%[1]。这个比例在2002—2012这10年间,从未超过三分之一,并且这两年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在线课程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仍旧存在一定疑虑。

 

一、美国在线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在线教育仍旧凸显出一些棘手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在线课程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正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Mark Edmundson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可以在面授的过程中实时观察学生的表现,从而不断地在课堂上微调授课的内容[2]。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在一个关键知识点上难以理解。那么,他会马上举出更多的例子。而在在线课堂上,视频画面显示台下坐着满课堂学生,而注册上线听课的学生与视频画面上的学生不可能是同一批学生,也就是说线下学生和线上学生可能存在差异,而差异可能是方方面面的,甚至是巨大的。由于线上课堂教师无法通过课堂互动来了解受众的平均水平、兴趣点和接受程度,也无从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这可能会造成效率不高。尽管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辅助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

 

但教师在回复邮件的时候仅能通过文字与个别学生进行十分有限的互动,失去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整体面对面的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特别是针对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位教育,应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是要“私人定制”的,也就是说只有针对性特别强才有实效。而线上教师难以对学生整体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因而难以提升教学质量。

 

2.在线课程无法提供必要的进度保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Colleen Donovan教授指出:即便是在著名的大学中,由于在线课程缺乏积极的监督与激励,学生在期末临时突击听课的状况十分普遍并且还在蔓延[3]。和面授课堂相比,通常网络课堂允许学生按自由的时间表参与课程的学习。的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给予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段去听课的权利,但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是:由于缺乏对学习进度的监督,许多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偏低,本身自控力不强的学生便不再按照课程推荐的学习进度去听课[4]。相比之下,面授的课程进度由教师掌控,学生只要按时来课堂听讲,授课进度是完全有保证的。

 

3.相对传统课程,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所获得的成绩可能更低。为了对比传统授课方式和在线授课的效果,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David Figlio教授在《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上设计并设施了一次比较实验。实验中,随机将参与的学生分为面授组和在线授课组进行对比。实验在同一个学期实施,采用相同的授课教师。在线课程的视频采用的是面授课程的同步录像,因此可以保证同样的授课内容。两次的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也采用相同的试卷。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同样的试卷,参加面授的学生的成绩要比参加网络授课的学生的成绩平均高出0.5分(5分制)。实验结果还指出,特别是对一些弱势群体,不同的授课方式造成的成绩差异更大。实验结果中显示在线授课组中拉美裔的学生的成绩比面授组拉美裔的学生的成绩平均要低1分(5分制)[5]。尽管这仅是一次实验的结果,普遍情况需要更多的实验去证明。但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通过随机派选学生的方式进行的在线课堂与面授课堂针对同一门课,同一时期的对比实验。这项实验结果的发表在美国教育界也产生了震动。

 

4.在线课堂增加了著作权侵害的危险。随着在线课程的大范围普及和开展,各种对课程内容著作权的侵害变得更加容易和普遍。为了规范在线教育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美国于2002年11月颁布了《技术、教育和版权协调法案》(Technology,Education and Copyright Harmonization Act,简称TEACH Act)。该法案对1976年颁布的《版权法》中针对以教学为目的对文字、声音和影像著作的使用权利扩展至在线教育领域。同时也对在线教育中使用他人著作的范畴进行了明确的限定[6]。

 

例如:该协调法案明确教学内容的传播对象仅限于正式在校注册的学生。相比之下,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针对在线教育有相似的规范。而这些在线教育资料通过相关人员,被广泛地传播至互联网上。主要包括:课程的视频、课件、视听资料、试题、参考资料等。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其他互联网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对以上这些很可能侵犯了教师个人和学校集体的著作权的文献进行下载、复制,甚至再次分发。

 

二、对我国高校开展在线课程的启示

 

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开展在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我们依然可以借鉴其宝贵经验。在高校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网络化在线教育背景下,上述问题将很可能同样会出现,我们应对其加以注意并提前采取措施进行规避,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积极开展面授与在线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由于在线课程和传统面对面的教学课堂在“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上存在质的差异,因此用在线课堂全面替代传统面授课堂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对于以培养高精尖研究型人才为任务的“985”、“211”层次的大学是不适合的。另一方面,网络课堂独有的某些优势又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如学生听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更丰富的音视频资料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随时对课件和授课视频等资料进行反复播放;等等。因此,在线课堂应成为传统课堂良好的补充。一方面,对于那些感到课堂内容“吃不饱”的尖子生,可以学习在线课堂上更多的扩展知识,从而对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化理解。另一方面,对那些基础薄弱、能力欠缺、感觉面授课堂“跟不上”的同学,通过在线课堂,可以对面授内容进行“回看”,这样多次反复的理解,有助于弥补面授课堂上造成的脱节。

 

2.增加在线课程授课情况的跟踪和管理。对于授课者来说,绝不能将在线课程看作是讲一次,录一次,再不必操心,“一劳永逸”的事。美国教育部2013年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2012年,有44.6%的学术带头人认为参与在线课程教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传统课程要多。这个数值比在2006年调查的结果高出3.2%。被调查对象中,感到参与在线课程教学比传统课程教学要轻松的比例只有9.7%[1]。因而,若简单地认为开展在线课堂会降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工作量,是十分偏颇的。以回复学生提问这项工作为例,对于传统课堂,通常教师会安排每周1~2次的固定答疑时间,其他时间教师不必费心。而对在线课堂,学生随时都可以提问。按照自1983年就开始开展在线课程的美国诺瓦东南大学(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的规定,教师需要在24小时内回复学生的邮件,最迟不能超过48小时[7]。

 

那么,这就意味着教师就需要为随时回答学生提问做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参与在线课程的进度要能够做到实时监督。不同于面授课堂,缺乏激励和监督的在线课程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压力[8]。教师应该在学生参与在线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按照周和月、期中和期末等不同的时间点,规定学生需要完成的进度。充分利用作业、报告、测验、讨论等形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习状况加以了解和核实。对于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要严格督促,并勒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补足差距。

 

3.分层次、分对象、分性质地开展在线课程的授课。同一所学校对于不同层次的课程要分配不同的在线教学学时比例。例如,对于工科院校,一些以扩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为目的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可以相对提高其在线教学学时的比例。但对于某些实践环节,学生不动手,仅凭文字和视频难以掌握和提高真实的动手能力,必须严格限制在线教学的课时,以免造成学生仅会“纸上谈兵”的恶果[9]。

 

同一门课程,对于基础薄弱、成绩差的学生,应限制其选择在线课程的比例。因为往往对于这些学生,自控力通常较低,他们参加在线课程的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学校应从培养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全盘考虑,尽力保证其在传统课堂的这种密切监督的方式下学习。对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尖子生的教育,应更多地考虑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并且,有条件的学校应把个性化教学开展至更低的年级[10]。例如: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就对电子信息工程实验班专业的学生开展了一对一导师制度。学院为每一名实验班的学生自一年级入学起就配备了导师。导师不仅在课程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多层次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目标、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开展教育和督促,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实验班的读研的比例(包括国内和出国读研)高达46.5%。

 

4.培养学生版权意识,从技术上限制含有版权的资料无限传播。我国社会的版权意识普遍较为淡薄,这种影响已渗入高等院校,使得在高校中侵犯著作权的状况十分常见。一方面,一般民众对侵权行为的默认态度使学生没有形成应有的尊重著作权,维护著作权的意识[11]。另一方面,网络资源的大范围使用,部分学生为了获得网络上虚拟的“信誉”和“积分”大肆上传、复制、分享众多有版权的资料。例如,在百度文库上,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到各个高校的各类课件、课程教案、习题和试卷。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原作者授权的。在线课程的推广也造成许多名师的教学视频在各种论坛里传播。甚至有些参与课程的学生为了达到自己“收藏”的目的,私自通过“屏幕录像”等技术对含有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复制,并通过所在的网络群等途径进行传播。这些行为都严重伤害了原作者和出版单位的著作权益。

 

因此,我国应当通过进一步推广数字水印等加密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对在线课堂的内容严格地加以保护。修订《著作权法》并明确在线教育的特殊使用范畴,对著作权在该领域的使用和传播范围加以规范,以维护著作权所有人的利益。同时对侵犯版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防止教学资料的无限制传播。

 

总而言之,我国在努力推广在线课程,加大推进在线教育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研究在线教育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通过借鉴西方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使在线课堂与传统面授课堂相得益彰,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因其收益,共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第6篇: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SharePoint 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t the Construction of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SharePoint

XIONG Lixin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Departmen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proficient or even dependent on the network means, carry out research to build SharePoint-based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platform. Equipped with quality courses on the SharePoint platform, evaluation software, set the course operations and individual consulting and other workflow tasks to achieve a voc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s and, career consulting and other functions,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platform can enhanc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SharePoint; teaching platform

0 引言

生涯规划教学的效果是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重要体现,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广大学生熟练运用甚至依赖网络手段的前提下,怎样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平台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许多学者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背景、意义、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效果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①②③④但是关于利用网络技术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水平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在近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基于SharePoint的职业生涯规划教与学平台构建研究。

1 网络条件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平台

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移动网络的广泛利用为职业生涯辅导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挑战,基于网络的“全程辅导”模式是一个充分利用网络、具有积极导向意义的教学模式。⑤在网络环境下,指导老师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辅导内容,有传递信息快速、全面,服务范围广,被接受程度高的特点。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完成生涯认知、生涯探索、个体咨询、团体讨论等方面的教与学交流,国内外有许多此类功能的门户网站、论坛和交流群等,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普及知识、加强交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知识点凌乱、参与人员复杂和管理混乱的缺点,特别是对错误信息分辨力不高大学生而言,十分需要高校的老师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课程作业与咨询、就业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规范。⑥⑦⑧

网络条件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与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贯彻“全程辅导”的理念,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环节,根据每学期的学生学习、思想和生活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入不同的学习内容。(2)建设好网络课堂,将校内、校外的精品生涯教育课程实现网络化。(3)建立生涯规划教与学平台,在每个虚拟的班级里,同学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制定单独的学习计划,总学时由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时组成,学习进度自我管理,学习报告提交等任务实现总量控制,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特点。(4)网络条件下的辅导和咨询,通过网络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通过网络测评工具,可以全面客观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规划和求职过程中的困难。(5)通过网络进行课题调研,收集教学过程中的意见反馈、学生对新问题的普遍共识,将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实现信息共享。

2 SharePoint技术

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s(WSS),又称Windows SharePoint,是微软研发的一款用于Windows Server 2003/2008的附加软件,它提供基本的门户网站和企业内网功能,包括web部件组成的门户页面、团队站点、文档库以及项目子站点,带有版本控制的文档存储空间以及基本的搜索功能。它的前端是一个运行与IIS6.0之上的网站,后端由SQL Server或者MSDE来存储数据。

目前普遍使用的是SharePoint2010,为企业用户提供基于SharePoint平台的工作流拓展,简单业务可以”零代码”完成任务表单和业务流程的设计,帮助用户进一步拓展内容管理,内外部协同和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并可以将SharePoint平台和组织中其他业务系统进行集成。这些特性使得基于SharePoint技术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与学平台十分方便,同时系统也有良好的可拓展性。

基于SharePoint的教学平台具备以下功能:(1)学生通过IE提交生涯职业测评报告、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问题咨询;(2)每个学生提交的内容只有老师能看到,防止其他同学查看和下载;(3)站点自动提示工作流状态;(4)教师方便收集、查看、批改作业和回复学生的咨询问题;(5)方便的信息功能;(6)精品课程的上传和下载功能。

3 教学平台的构建

教学平台的构建基于“全程辅导”“全员辅导”的理念,包括以下用户:(1)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和兼职指导教师;(2)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3)因课程设置的灵活多样性而涉及到的部分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4)与学校有长期就业合作往来的企业家和咨询师。基于SharePoint的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功能:

3.1 职业测评

职业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重要工具,是一种了解个人与职业相关的心理特征的手段,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对人的心理特征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和价值观进行测评,分析学生的特点,结合职业特性,分析潜在可能的职业选择,是职业生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正规的测评系统,才能帮助学生发现真实的自我,减少失误。基于SharePoint平台架设测评子网站系统能够规范学生登录,规范测评过程,方便老师和学生获取正确的测评信息。见图1。

3.2 精品课程

将收集到的校内校外关于生涯认知、生涯探索、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求职礼仪、求职心理、求职技巧、就业权益、职业素质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精品课件、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供有兴趣的同学下载和学习。

3.3 职业生涯规划报告

职业生涯是贯穿一生职业历程的漫长过程,大学生应该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一份分析透彻、考虑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可以让自己的规划步骤更加清晰可辨,实施起来更加有计划。在SharePoint平台中建立两个文档库,分别用于学生提交和教师批改报告书,通过权限控制可以实现指定对象的读写权限。见图2。

3.4 个体咨询与集体讨论

个体咨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别于团体咨询,具有针对性强、一对一操作的特点。基于SharePoint平台的交流平台可以保证咨询的私密性,打消学生的顾虑心理。另外,可以通过在平台上添加教学任务,如: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等,进一步深化咨询和讨论的效果。见图3。

图3 添加教学任务

3.5 企业信息的收集

加强企业或行业信息的收集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基础,不论是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生涯人物访谈,学生接受的知识处于感性层面,缺乏进一步的了解,通过网络建立和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如就业实习基地实时信息,招聘动态等,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已经对企业有直接的接触。

4 结论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怎样利用好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当前从事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重视与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离不开网络技术,SharePoint技术是微软公司重点推广的一种技术工具,利用它能很好地实现用户、团队和知识的融合,同时能控制好业务流程和相关的信息。基于SharePoint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平台能很好地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测评、课程作业、个体咨询等教学环节中的交流和互动,又具有良好的一对一特点,是一种可以被其他学科借鉴的教学手段。

注释

① 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81-83.

② 施益华.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结构研究[J].教育探索.2011(5):123-124.

③ 李强.基于职业生涯辅导的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④ 肖建彬,杨帆.关于我国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05(5):82-86.

⑤ 郭园兰,钟秋明.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误区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1(5):105-108.

⑥ 翟波.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11):100-102.

第7篇: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随着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新一代军校大学生作为新媒体运用中最积极活跃的军事群体,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和交往模式正在被悄然改变,新媒体俨然已成为军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新媒体也正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迅捷的传播方式,强烈地影响着军队院校心理教育模式。积极关注新媒体的影响,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心理教育手段,开拓心理育人新空间,是增强新媒体时代军校心理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新媒体的概念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指依托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2.0技术等新技术,以计算机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向大众提供信息传播,资源共享的新型媒介。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讯无屏障”。相对于报刊、书信、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广泛的参与性和强大的互动功能。新媒体新颖独特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舆论的掌控;迅捷隐蔽的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环境变得更加迅捷和复杂;平等自由的传播理念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信息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使社会大众享有最充分的话语权,他们不再仅仅充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者,美国《连线》杂志称其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二、新媒体对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交互性好等特点。新媒体的这些特点既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途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新媒体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途径,有助于增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新媒体资讯传播的“无屏障”增强了心理教育的信息量、时效性和辐射力,拓展了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新空间;二是新媒体构筑的虚拟环境和虚拟角色,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消除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有助于开辟师生交流新渠道,实现真实心态的交流;三是新媒体打破了信息量与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构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平台;四是新媒体环境中的平等交流,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增强了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虚拟性冲击着军校大学生的心理,对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首先,新媒体信息的丰富性与流速的逐渐加快,已经超出了大学生个人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许多人来不及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也无从选择,从而导致心理焦虑和精神疲惫。其次,新媒体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与现实世界存在极大的反差,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在新媒体世界可以迅速得以掩盖,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与梦想也能在此得以实现,这使得不少大学生沉醉其中,难以清醒面对现实的人生。再次,新媒体的高度自由与隐蔽性使受众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部分大学生忘掉自己了的军人角色和社会地位,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社会责任感即随之淡化。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已经慢慢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军校大学生获得知识、交流信息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媒介。军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在现代军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军校心理教育的多方面影响,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将数字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心理教育工作中,转变教育观念,丰富心理教育手段,开拓心理育人新空间,增强新媒体时代军校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1、树立“尊重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媒体时代,信息渗透的开放性、平等性和自治性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他们既可以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心理教育资源,也可以自由地选择最合适的学习形式:或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上课,或是通过聊天室、留言板等与教员、同学们交流探讨。学生还一改被教育者的单一身份,在借助新媒体的教学活动中担任着参与者和建构者。为此,心理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树立“尊重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动态学习共同体,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和分享,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心理教育目标。首先,要变“教育者”为“学习者”,抓紧学习和了解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具备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要树立平等、民主的心理教育理念,借手机短信、QQ群、E-mail等交流方式,积极与学生开展真诚对话,营造心理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再次,要开展“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主动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提升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后,要有意识地在学生中培养新媒体“心理骨干”,发挥他们在学生团队中的影响力,真正化被动为主动。

第8篇: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环节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掌握计算机网络开发、建设、应用、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广大学生也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计算机网络”成为计算机、信息类相关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西南科技大学的信息对抗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定位为专业的学位课程,该课程在专业和学科中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目前在国内外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陈旧,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因此,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落后、陈旧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基本上还是采用常规的顺序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互动,限制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创造的精神,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也很少使用启发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常常感觉枯燥无味。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不同专业的需求考虑也不足,对本校信息对抗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与信息学院电子、通信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实际上,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学习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相关内容的教学,也可与后续的“网络对抗原理与应用”课程更好地衔接。

2.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综合类创新开放实验不足

在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环节中,课程内容以验证性和了解性实验为主,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原理以及应用方法的实验较少。同时,“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时通常较少,一般为8学时左右,学生通常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机械式的操作,没有深入思考,难以达到深入理解协议,提高网络设备操作能力的效果。另外,当前没有较好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材,尤其是综合类的开放创新性计算机网络实验较为缺乏。目前,本校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已经受到重视,课时为16学时,比本校通信、电子专业的8学时多出一倍,但具体实验还需要更加仔细合理地设计与改革。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方案

1.课堂教学中对启发式教学与互动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

(1)启发式教学研究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良好方法,能有效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直接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进行理解较难,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式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进行抽象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先从生活中的网络实际事物和问题入手,让学生形成兴趣和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讲解,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启发教学的探究点,在学习网络知识之前先提出相关的问题,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多思考,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可靠传输的基本协议rdt1.0,rdt2.0,rdt3.0时,通过渐进地给出假设的信道场景,并提出可靠传输需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出朴素的解决方案,然后进一步结合计算机网络协议设计的基本要点,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基本的可靠传输协议。

(2)互动教学研究

互动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感情关系的较好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互动的学习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主要研究和实践两种互动方式:课堂互动,课堂下师生互动。

①课堂互动。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教学过程中注意大量引用学生熟悉的其他事物来类比网络中的知识和原理,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如学习计算机网络分层的协议体系结构时,由日常生活中的坐飞机的各阶段任务来类比网络的分层,在学习网络传输的时延模型时使用车队通过高速公路及收费站来进行类比。选择一些重要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教师与学生的讨论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②课堂下师生互动。除了知识互动与课堂上的互动外,教师与学生需要进行更加全面地互动交流,通过全面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需求,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对老师增加了理解、信任,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通过课后答疑、现场实验指导、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状态和加深师生情谊,利用学校提供的学生评价与教师反馈平台,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收集、反馈和调整。

2.面向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类开放创新实验研究

(1)实验环节增强

计算机网络的实践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网络技能,主要是让学生使用常用的工具来建立、配置网络,利用网络工具深入理解分析网络协议;第二层次是中级网络技能,让学生掌握较复杂网络设备的应用;第三层次是高级网络技能,强调灵活应用与创新,一般通过完成网络开放性创新实验。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16学时实验课目前都是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训练,改革工作需要将现有16学时的中低层次训练缩减为8~10学时(为高层次训练留出6~8学时),同时不降低甚至提高实践训练的效果。为此,首先需要对现有网络实验的硬软件平台进行整合和调整,鉴于前期经费有限,硬件平台建设缓慢,网络工具与仿真模拟软件的合理使用非常必要。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合并、重新设计等方式完成中低层次训练实验的设计,考虑到信息对抗技术的网络对抗方向的引导,增加网络安全的相关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互动和获取反馈,以进一步改进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指导书。

(2)综合类开放创新性实验开发

中低层次验证型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对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弱,更加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开展综合类的开放创新实验非常必要。综合类实验的内容可以是网络知识的综合应用,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命题要求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多种方法,系统性地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问题或完成某种网络产品,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拟设计开发2~3个综合类开放创新实验,实验课选择完成其中1~2个。拟设计开发如下类别的开放创新实验:企业网中信使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安全检测系统设计与开发;给定需求下的中等规模网络规划、设计、验证。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J].科学与财富,2012(11).

[2]黄敏.“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互动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3).

第9篇:网络课堂一对一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课程整合;ThinkQuest项目学习;数字实验室;刻绘材料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3-0071-05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和推广,信息技术不再是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专利”,它与课程整合的深度在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也日益广泛,主要的形式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管理教学(CMI)、信息网络化与网络课堂,等等。同时,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走出了过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做课件”的误区。

我国正在逐步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可以从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课题看出:“八五”期间的课题为“应用电化教育,优化教学过程”,重点研究优化教的过程;“九五”期间的课题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重点研究优化学的过程;“十五”期间的课题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来说,开始出现“数字实验室”——手持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整合。而且,随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普及,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项目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系统化的教学和学习模型,它鼓励学生参与一系列复杂的任务,包括:设计、计划、问题解决、决策、创建作品以及交流结果等,在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一、项目学习的培训及开展情况

1. 参加淄博市电教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培训的情况

2012年11月25日~27日,我参加了淄博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第一期培训班“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张店区潘南小学顺利举办。这次面向教师的系列培训课程由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提供和授权,于2011~2012学年分4次课程完成40名核心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本次培训邀请了全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家潘裕翼老师主讲。课程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基于项目的学习网络课程,通过头脑风暴、小组合作、在线讨论、优秀案例分享、个别辅导等方式组织,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学习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同时,要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自主或合作设计一个教学案例,并在培训结束后的教学中实施。

通过培训和学习,我感到:项目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新知识的传授,而是已学知识的综合和应用,并在综合应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项目学习不能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科学课小实验活动,也不是手工制作,核心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项目学习立足于变革与创新,在数字化环境下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

2. 参与昆仑中学ThinkQuest项目竞赛的情况

ThinkQuest Project竞赛是由甲骨文教育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国际性竞赛,参加竞赛的教师将组建由1~6名学生组成的团队,设计作品,通过ThinkQuest网络平台进行项目实施并参与评比。活动旨在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在提高各年龄段英语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我们学校共有11位教师参加了这项国际性的竞赛,为了更好地做好项目学习、加强互动,我们还建立了“昆仑中学ThinkQuest”QQ群,通过前期的小组培训、网上注册、课程学习、交流互动、确定项目主题、团队建设等活动,现在我们都已经开始实施项目学习。

3. 关于笔者设计的项目介绍

笔者辅导的项目学习主要是了解硅酸盐材料与陶瓷工艺的相关内容,项目学习者是6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这个以“我们为母校留‘刻绘’”为主题的项目学习中,按兴趣、特长分成3个小组,分别为材料小组、设计小组、刻绘小组。材料小组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有关硅酸盐知识和陶瓷刻盘的感性认识,通过数字实验室开展化学数字实验,为项目组解决提供什么刻盘材料和绘制素材的问题。设计小组负责设计、搜集图案,组织网上投票、讨论,确定项目的设计思路,并丰富ThinkQuest项目学习网站,解决刻绘什么内容和如何表达“爱母校”的感情等问题。刻绘小组通过对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的采访、学习,最终完成刻绘作品。

当每个小组开展活动时,小组成员充当活动的领导者,其他小组成员作为参与者,大家一起经历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各小组在项目网站和QQ群上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及时成果,最后完成“刻绘”作品献给学校留念,表达学生的“爱校”之情。这个项目学习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化学、英语、美术、书法和信息技术。

二、关于数字实验室的简单介绍

1. 数字实验室的数据采集器插口和按钮

图1 数据采集分析器插口 图2 数据采集分析器按键

(1)电源接口:接插电源

(2)USB接口:用于与PC机连接的USB线

(3)以太网接口:用于与其他DAS-5104数据采集分析器及PC联网

(4)JTAG口:用于 DAS-5104数据采集分析器新程序的下载

(5)传感器接口:接插传感器电源开关键

(6)手持主机电源开关键(长按关机)

(7)重启键

(8)确定键

(9)上、下、左、右选择键

注:当实验进行中时,此四个选择键还有“校零”的功能。(上键:一号传感器;右键:二号传感器;下键:三号传感器;左键:四号传感器。)

(10)退出键

(11)信号灯

2. 数字实验室的数据采集器的各种界面

三、数字实验室在ThinkQuest项目学习的应用

1. 问题的提出

通过数字实验室,定量分析问题:怎样确定材料耐高温、耐腐蚀的性能?

2. 实验方案的改进

因为该项目学习所涉及的化学实验,在数字实验室的预存模板中并没有适合的,所以,我需要和学生们对“相关的实验”进行实验模板的设计和改进,以适应项目学习的需要。我们分别把“探究绿豆发芽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和“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两个实验模板,改进为“刻绘材料的耐高温性能探究实验”和“刻绘材料的耐腐蚀(酸雨)性能探究实验”,而且还通过“温度-时间”实验模板,探究了各种刻绘材料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3. 实验探究过程

(1)怎样确定材料的耐腐蚀(酸雨)性能

图9 刻绘材料的耐腐蚀(酸雨)性能探究实验

①实验原理

在硫酸与刻绘材料的化学反应中,随着溶液的搅拌,反应继续进行。用pH传感器能很好地指示硫酸与刻绘材料的反应过程,揭示刻绘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②实验目的

通过pH反应曲线的绘制,理解硫酸与刻绘材料反应的进程;通过本实验了解数字传感器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并掌握其标定和使用方法。

③实验器材

GQY数据采集器,pH传感器、10mL小烧杯、铁架台、玻璃棒、量筒。

④实验药品:1mol/l的硫酸溶液,木块、金属(锌粒)、橡胶、陶瓷碎片。

⑤实验步骤

将各种刻绘材料放入小烧杯中;用量筒量取10mL硫酸溶液放入烧杯中等待实验;对pH传感器进行标定;双击GQY单机试验平台,打开“刻绘材料的耐腐蚀(酸雨)性能探究实验”,连接传感器;打开实验模板,单击,问号消失,显示设备连接成功,界面准备完成;点击试验开始,并不断地搅拌溶液;等pH曲线出现拐点以后结束实验。

⑥注意事项:由于本实验采用玻璃棒搅拌,因此, 搅拌时要确保搅拌的状态相同。

图13 材料耐腐蚀性能的实验数据图

(2)如何确定材料的耐高温性能

①实验原理:各种刻绘材料在试管中受到加热的过程中,消耗试管内的氧气,利用曲线图表示温度、时间、色变的关系。

②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刻绘材料的耐高温的性能,培养学生们进行材料探究实验的兴趣。

③实验仪器:GQY数据采集器;氧气传感器;电脑;20×200mL试管;温度传感器。

④实验材料:木块、金属(锌粒)、橡胶、陶瓷碎片。

⑤实验步骤:将各种刻绘材料样本分别放入试管中;连接氧气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电脑;打开GQY数字实验室实验单机运行平台;打开“刻绘材料的耐高温性能探究实验”模板,单击,问号消失,显示设备连接成功,界面准备完成;单击实验开始按钮,按钮置于“On”分别测量实验过程中的氧气消耗量,每测完一组数据,单击;分别测量每个试管中材料受热的氧气消耗量,每个测量持续60s;单击实验结束按钮;再连接温度传感器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四、指导ThinkQuest项目学习中的反思和心得

1. 注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没有理论指导的信息技术整合实践,只是高科技堆起的,毫无意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将内容“电化”,将“人灌”变为“电灌”[1],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未来教育“创想”。

具体在应用中,注重如下几点:项目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作为项目学习主体的体现;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互动;思维的不断风暴、拓展、升级;学科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动性的“保护”;社会化角色的扮演;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环境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养成等。

2. 以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为己任

当前教育理念的主流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是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在过程中获得方法,完成意义建构。同时,教育也是全面的教育,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2]。教育也是个性化的教育,“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自然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教师则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4]。教师只是项目学习中的剧务、导演等“后台”服务人员,主要任务是为了学生在各自的舞台上都能享受过程,茁壮成长。

3. 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教学

如何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成为我们开展项目学习的基本理念,而且要渗透在每个项目活动中,贯穿于指导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产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5]这就要求我们项目指导教师要做到:学科教学的综合意识;与时俱进的知识自我更新;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合作意识等。多学科综合教学的关键是指导教师知识综合的水平和能力综合的程度。

图16 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来自:美国教育部,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

4.“民主”:新型学习模式中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能做;学生想做的,老师支持学生完成;必须是老师做的,不能让学生代劳”。在项目学习中,指导教师不能直接参与团队作品的创作,但可以帮助团队参赛学生找到人力、技术或支持作品内容的资源,也可以帮助学生起草或设定作品制作日程表。比如,在批判性思维综述时,虽然学生可以参与批判性思维综述中问题的回答,但是只有指导教师能够在线填写并提交批判性思维综述。

在项目学习中,我们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尽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开放的态度不断吸取“营养”的学习心理倾向,甚至能够使学生养成“适应环境而求取上进”的行为习惯。与其说“民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如说它是教师对待学生的“习惯”。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层面上,李伟明等教育界专家认为有4个层次: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课程资源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教学应用平台的开发。第一层可以认为是课件的制作和教学资料的获得;第二层可以认为是系统化的教学资源组织,即网络化的教材、课程资源;第三层可以理解为教育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第四层是最高级的整合建设,可以理解为将前面所有的元素进行有效组织,体现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形成信息化操作模型。第三和第四层的建设需要通过群体合作才能完成,也涉及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是在前两个层面和“数字化实验室”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希望通过我在ThinkQuest项目学习中应用数字实验室的实践,为广大读者以及更多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带去未来教育的“创想”、时空穿越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1-253).

[2]王祖浩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

[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4]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J].学科教育,2002(3):29~30.

[5]吕达.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我的教育观[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