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顾问达人”为你整理了这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阅读教学途径》分享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大脑利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分为三个层次,即字面阅读(literal reading),解释性阅读(interpreting reading)和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字面阅读是指学生通过,字面识别提取信息,领悟篇章意义;解释性阅读是指学生通过解释型阅读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比较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批判性阅读,对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或者提出质疑,并阐述自己的主张或见解。可见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的思维是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教师在进行英语教阅读教学时,需依据思维的不同层次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活动具有分层属性。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她将认知目标从低级到高级设定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安德森和克拉斯沃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改良版的思辨能力类型,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安德森的改良版加入了创造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两者分层模型基本相似,都凸显了学习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被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活动,涉及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中记忆理解应用为低阶思维,属于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范畴,而分析评价创造为高阶思维时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
一、思维培养与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为布鲁姆的认知发展模型。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分为六层级思维技能,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并且界定了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的概念范畴,阐述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的辩证关系——高阶思维以低阶思维活动为基础,高阶思维活动(分析、评价、创新)带动和促进低阶认知活动(记忆、理解、应用)。高阶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后,可以产生巨大的思维能量。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四种授课模式培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1.阅读理解课(读一说一写)
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在每周一节原版阅读课前要完成至少一本书的阅读。阅读后学生需要回答课题组编制的部分问答题。以阅读小说The Lost World为例,学生在阅读每一章节时都需要回答相应的问题,从而检验对本小说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综合理解进行掌控与引导,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出或者口头汇报作品概要,并且要求学生对故事进行大胆续写和改写等,从而激发培养提升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
指导学生把书中的人物画出来或者借助思维导图厘清人物关系。学生用文字向画面转化的过程就是学生再次深刻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过程,也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逻辑性与创新性。
2.阅读赏析课(读一看一说)
学生通过阅读原版小说,和作者、主人公进行心灵碰触,从而感悟体会作品给予读者的核心要义。对于原版中的经典情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结合阅读内容,品味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鉴赏。学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再次对视听材料进行语言输人,拓宽语言学习的渠道。另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说片段情节及对白进行角色扮演。
例如,在学习《典范英语》“Jem Stone Genie-the Crash”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创设了情境“Show a trailer about a Harry Potter”,帮助学生很快地进人学习状态。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主题承载语言知识,有序地开展教学。分析完全文后,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经过20多分钟的准备后,学生们分组进行了展示,有的小组将书中的阅读材料当作情节补充,有的小组直接把课文改编成了话剧,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3.阅读讨论课(读一说一写)
教师依据不同作品,设计不同层次问题,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和交流,由内容到含义,挖掘小说的深刻意义;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对文本信息进行筛查、辨别、分析、质疑、推断、概括和评价,挖掘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例如,学习《典范英语》“Jem Stone Genie-the Crash”时,需要分析人物特点。分析人物特点,不仅需要学生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还要求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判断,从而找出证据。教学时,笔者通过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如Why do you think Jem Stone is careless。学生不仅要概括思考Jem的性格特点,同时还要思考为什么,并且要从文中找到一定的证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程度不断加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在不断发展。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这里的复述课文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求学生一章一章地复述,这样学生既可以找到每一章的主旨,也能概括出文章的主题。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从文章中寻找相关信息,而且要做好记录,并且要将自己的所思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来。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记录,进行复述,也就是将其思维过程阐述出来。学生的批判性、逻辑性思维也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4.自选阅读课(读一写一说)
以小组形式对小说进行展示。学生可以附上图片、视频等进行介绍,或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或分享自己心仪的某个片段,还可以加上人物角色扮演,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同学们在自主阅读Jane Eyre时,不少学生会自主制作读书笔记,笔记不再是单一的抄写好词好句,而是围绕着文章概要、章节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外貌以及人物关系等要素进行归纳与整理,条理106清晰;有的学生则选择自己心仪的某个片段,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等等。
三、结语
思维品质包含了一个以逻辑性为起点、批判性为过渡、创新创新性为重点的三维立体化结构体系,其中逻辑性思维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判断推理、质疑解惑、求同变异、评价预测;创新性思维技能包括模仿创生。这三种思维技能是实现思维品质目标的重要突破口,而语篇则是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读写结合课 教学设计
写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输出环节在语言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他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学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王蔷(2000)指出,写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写作过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主要采用过程性写作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写作。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为学生提供模板,铺设梯子,搭建脚手架。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助手,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指导其更正错误,帮助其完成写作的各阶段任务。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 提出反馈或修改意见,学生不断进行写作,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读写结合课是极其有益的尝试,是比较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教师要清楚读写结合课的定位和设计思路:阅读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形式,拓宽总体知识面。所以,教师在学生充足的阅读输入基础上,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结构和句子进行以真实内容为目的的写作。
读写结合课教学设计的指导依据:一是教学设计ABCD原则:A=audience; B=behaviour; C=condition; D=degree ;即学生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活动和行为达成什么样的习得程度。二是理论基础:Harmer在How to Teach English这本书中提出英语学习的模式,即engage参与—study学习—activate 运用,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学习和运用。另外Jane Willis提出的语言学习4个条件包括学习动机、语言输入、使用机会、教学条件(包括教师的指导等),也强调了语言学习者的参与、输入与输出和教师的指导的作用。此外,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学习,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课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布置有效的任务,创设有效的读写课堂。
以笔者对新课标人教版选修八第一单元读写结合课为例。本课以George到San Francisco三天的旅行游记为载体,学生要读懂三篇有着共同文章结构的日记,学会欣赏日记的写作技巧和遣词,在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基础上实现写作输出。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处于总结、运用阶段,价值很高,非常重要。它是在通过阅读、听说等课型学习,全面了解了美国加州的多元文化之后,进一步了解加州旧金山的多元文化并实现写作输出的重要一课,是用来检验师生教与学情况的较好的、可操作性强的一个工具。高二学生学到选修八,已经能较好地掌握略读、查读、掌握大意的技巧和策略,在阅读方面应主要发展和培养阅读高阶微技能,如对篇章结构的把握、作品的欣赏等。这是因为高阶思维能力有利于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写作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写作的全部过程,强调写作过程而不是写作结果,注重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写作策略的运用。
读与写是本堂课的重点。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本篇文章,提升掌握语篇结构的技能,学会欣赏作品等高阶微技能。多数学生学会构思、拟写提纲、按步骤借助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句式写简单句,并模仿文中语篇结构完成写作任务, 并学会同伴相互校对、修改、提出改进意见和借鉴他人经验。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准确的输出是最大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如下: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jigsaw reading 拼图式阅读方法,用图表设置阅读任务,不仅降低阅读的难度,同时增加信息输入量。(2) 文章的框架结构勾勒出来,找到其中精彩词句,有利于在写作输出环节使用。这些在学生讲义和板书设计中都有体现。将阅读的输入与写作的输出有机结合。(3) 过程性写作中创设相对真实的写作语境,给出适当的提示,降低写作的难度,利于学生参与,尽可能多地创设有效英语读写课堂。在写作环节运用过程性写作,这种写作方法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拓宽,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工作重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掌握与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善于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今后学习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素养。因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就开始抓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勤思好问,敢想敢说,为更高阶段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疑问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也是学生通向知识彼岸的船舶。问题意识,是指人的问题性心理,这种问题意识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思维灵活性、深刻性,更加反映出思维的创造性。从古至今,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即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孔子曾提出过“每事问”的主张,这种主张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懂的知识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解惑,或者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中获得答案,从而解决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不可耻,可耻的应该是不懂装懂,从而蒙蔽自己,难以更有效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知识的奥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之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多地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将课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标记出来,留到课堂上提出来。同时,教师要善于从课后习题入手,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对于没有疑问的学生可以让其帮助其他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在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相应给予鼓励,肯定学生这种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品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帮助学生自主解决提出的问题,不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化而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这样只会大大打击学生的求知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要循循善诱,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爱学习、会学习。
一、为什么要加强职校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母语课程,语文学习是逐渐积淀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形成的自觉化行为,学生只有形成语文学习的自觉化,才能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掌握专业操作技能,而文化素质特别是听说读写能力及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毕业后无论是继续深造学习还是具体工作生活,都有现实的使用价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对职校生而言,切实提高读写听说能力至关重要。职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在《课程标准》中已作了很具体的规定。在“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把“听说”和“读写”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并列地位。在“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职高阶段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就确定了听说与读写一样是整个职高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能说会道,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的人才。我们一味地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试问,这些中职生步入社会后仅凭专业技能就能很好地立足社会了吗?如果他们不会听说读写,又怎样参与人际交往呢?所以,现实点来看,中职学生接受的知识教育本来就比普通高中的层次要浅,就更要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职校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读,是学生摄取知识的必要途径,如果学生能达到熟读成诵,那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当学生能熟读成诵,进而展开想象,文字就能很快生成形象,实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性。在中职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优秀的美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语感,读出美感,读出情感,让他们真正走入文本,去体会文本带给他们的情趣。具体来讲,还可以不仅仅拘囿于文本,我在文本教学的基础上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延伸阅读,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培养他们读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作用最大,但是学习起来也最难,往往成为让他们头疼的一件事。尽管如此,也不能避难不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开展好写的教学。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建设者应具备的语言修养,同时培养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中职学生不能“说”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不能充分地得到体现。因此,说也是中职学生必须要加强的能力之一。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是将内部语言外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直接地反映出说话者的水平,决定一席话的最终成功与否。表达能力强不强,与学生是否得到充分实践密切相关。据统计传统教学中,每个学生平均三节课回答一次提问,上讲台口头作文一个学期平均不到两次。实践机会这么少,自然难以提高。而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更不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这样,让学生想说愿说就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职生学习专业特点强,对专业课兴趣高,可以从这里入手,让每一堂语文课都给他们结合专业说的机会。长久下来,既增强了学生说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这样,再和语文文本以及语文实用能力结合起来说收效不错。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听”的能力。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听教师讲解,是一种被动地听。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僵化了,只知道坐享其成,所以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主要指培养学生“听”的兴趣,“听”的态度和习惯,以及“听”的科学方法。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有意识听话来加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信息,可以采取提问或听述训练,提高学生瞬间记忆力。像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议论文及小说、戏剧等体裁的作品,文章篇幅虽长但内容简单,语言丰富,是培养听话训练的好素材,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概括文章的重点内容,而其他同学则听是否恰当。诗歌、词赋、寓言故事、抒情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内容深刻是加强学生听话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训练的最佳文选。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理解性听话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在公共场所或生活中听到的一些好的歌词、名言、故事等,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去听并且记住听到的信息,这也是听话训练的一个好方法。总之,听话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师要掌握一般听话训练的技巧,同时要探究其他的好方法。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做法和想法。
一、思维余地是开放的前提
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放性习题由于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极富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灵活机动地渗透于学生的学习之中,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促进主动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授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在巩固提高环节里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看一本《童话故事书》,第一个星期看了一半,第二个星期看了剩下的一半,还有26页没有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学生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推理,最终解决了问题:1.这本书的一半是:26+26=52(页);2.这本书一共有:52+52=104(页)。本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思维空间内展开联想,并动手拿书来操作,我为其提供主动探索和发展的条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了更好、更充分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深层理解是开放的目的
因为解开放题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敏捷性、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设计条件隐蔽、思考性强的习题一般运用于知识水平的提高阶段,有助于深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能。
例如:一种装牛奶的机器,装一瓶牛奶需要用2秒,加上盖子和贴标签各用1秒。1分钟可以装多少瓶牛奶?这种具有深层理解性的开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学生要不怕繁琐,深入思考,灵活综合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探索解题的途径及方法,进入开放的学习状态,从而培养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一题多解是开放的收获
解开放习题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更有助于知识能力的迁移,在体现问题解答开放性的同时,还能受到一些基本数学思想的熏陶。
例如:老师买来30盒“七巧板”。他先拿出几盒作为“拼图比赛”的奖品,剩下的平均分给7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能得到几盒?
解答这道题,学生要首先考虑拿出“几盒”,即1―9盒的意思。其次要考虑能被7整除,即有28盒、21盒两个数。
解法一:先拿出2盒。
(30-2)÷7=4(盒)
答:每个小组可能分得4盒。
解法二:先拿出9盒。
(30-9)÷7=3(盒)
答:每个小组可能分得3盒。
又如:学校有24个篮球,?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足球有几个?(补充你知道的条件,再解答出来)这道题一出来很多学生都能把学过的知识用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补充5种条件并解答出来。
(1)足球比篮球多10个。(或篮球比足球少10个)
24+10=34(个)答:足球有34个。
(2)足球比篮球少10个。(或篮球比足球多10个)
24-10=14(个)答:足球有14个。
(3)篮球和足球一共有34个。
34-24=10(个)答:足球有10个。
(4)足球是篮球的2倍。
24×2=48(个)答:足球有48个。
(5)篮球是足球的3倍。
24÷3=8(个)答:足球有8个。
学生解答的开放性的习题多了,他们就能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的存在,用逆向思维法捕捉解题的正确性、全面性,广开思路,合理判断,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浅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创选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学习 创新教育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创选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的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学习;创新教育 ;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39-02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1.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2)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一些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